申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2024-04-26

申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共8篇)

篇1:申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商事登记申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申请人 于 年 月 日向珠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分局)申请

(商事主体名称)(□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备案、□证照管理)业务。

申请人根据《珠海经济特区商事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承诺本次所提交的文件、证件和有关附件的申请材料真实、合法、有效,复印文本及电子文档与原件一致,并对因提交虚假文件、证件等申请材料所引发的一切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申请人:(签名或盖章)

年 月 日

注:1.申请设立登记时,公司的申请人为全体股东;非公司企业法人的申请人为主管部门(出资人);分公司、非法人分支机构、营业单位的申请人分别为公司、隶属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的申请人为投资人;合伙企业的申请人为合伙人;个体工商户的申请人为经营者。

2.申请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备案、证照管理时,申请人为本商事主体。

篇2:申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中国人民银行: 我机构所递交的各项申请材料真实有效,如实反映了拟变更工作的实际情况。如有不实,我公司愿意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同时,我公司承诺:

一、此次股权变更不涉及转让、变相转让、出租、出借《支付业务许可证》。

二、此次股权变更申请获得人民银行批准后,我公司将严格按照上报人民银行的变更方案及人民银行批复实施变更工作。在此变更过程中,我公司将向人民银行及时、全面、如实地报告变更事项安排及进展情况,确保相关变更工作依法有序开展。

三、此次变更申请获得人民银行批准后,关于股权转让事宜,我公司将按照提交给人民银行的股权转让协议样本签署正式股 权转让协议并将正式文本报送人民银行。

四、此次主要出资人变更不涉及任何形式的境外资本,不存在任何境外投资人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其他安排直接或间接拥有我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情形。

如有违反上述承诺,我公司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特此声明及承诺!

**(公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篇3:申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本文通过对Alex Gilmore的文章Authentic Materials and Authenticit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进行总结和评价, 主要讨论了有关材料真实性的争议及真实性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影响。该文章发表于Language Teaching2007年第40期。[1]作者Alex Gilmore为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助理教授, 他曾就交际能力和语言学习中的真实性问题发表过数篇文章, 其研究兴趣主要包括语篇分析, 教材开发及基于课堂的调研等。

该文就真实性材料及真实性与外语学习的关系中的众多议题与研究进行了广泛的回顾。在对真实性这个模糊的定义进行简短的历史回顾和探讨之后, 文章继而讨论了以下四个主要问题:1.真实性的语篇与教科书中的语篇的差距;2.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争论;3.真实性与动机;4.材料难度与任务设计及其在语言习得中的影响。最后, 文章总结了在拒绝改变课程和教材设计背后的一些原因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真实性概念

文章首先对“真实性”这一概念的发展作了简短的历史回顾, 并列举了一系列有关真实性的定义, 但最终却没有任何定论。为了使该概念有客观的标准可以遵循, 作者引用了Morrow的定义作为本文的概念基础, 即“一段真实的篇章材料应当是一个真实的谈话者或写作者为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目的向特定的真实的听众或读者传递某种真实的信息。” (An authentic text is a stretch of real language, produced by a real speaker or writer for a real audience and designed to convey a real message of some sort.)

三、材料的真实性

(一) 真实材料与传统教科书之间的差距

文章指出教科书中的材料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以及语篇能力方面都存在不足并列举解释。首先在语言能力方面, 教材中的材料多是以考试内容为基础的语言知识的堆积, 如关于某一语法点句型的罗列, 并不考虑到实际的应用, 没有把语言切实放到本属于它的语言环境中去对待, 缺乏真实性的同时剥夺了学习者掌握合理运用语言的权力。如重复 (repetition) 、省略 (ellipsis) 、习语 (idiomatic language) 等语言知识在真实的语言应用中不可或缺, 然而教科书教材中却鲜有此类内容。

另外, 教科书材料缺乏足够的语用方面的信息, 如关于“抱怨”这一话语行为, 一般教科书材料只包含直接的抱怨表达而非间接的抱怨。然而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 人们为了照顾说话者的脸面或出于交谈双方的情感问题而往往使用间接式的抱怨。因此教科书材料剥夺了学生根据特定环境与对话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

最后, 教科书材料与真实材料相比在提高学生语篇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如, 真实的语言应用不像教科书中的那样干脆、整合、利落, 真正的语言交流或者对话过程充满了不可预见性, 它没有固定的模式让人效仿, 而是根据说话者的身份、地位、听者的反应以及两方共有的背景知识、周围的环境等众多因素即兴发生。如一般情况下, 教科书中关于问路的过程都是固定的三步骤:问路—指路—谢谢, 而真实的环境下, 这样的对话中存在着更为复杂的状况, 如停顿、犹豫、填充语、澄清等。

(二)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

在“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这个问题上, 文章中给出了大量观点。既然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在全世界普遍推广 (大约10亿人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 据预测, 到2010年以英语为外语的人将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的1.5倍) , 到底什么样的英语才是标准的呢?有人 (Kachru, 1985) [2]说英语国家当地人 (inner circle) 的语言才算是标准的英语, 也有人批评这种观点 (Graddol, 1997) [3], 认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将英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 他们通过英语表达他们的价值观、建立自己的身份、创造他们的知识财富等。事实上, 英语已经成为他们自己的语言了。显然, 前者关于标准英语的界定对这些国家来说有失公平。而他们更是断然否定这种说法。

回到英语课堂上来,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英语作为我们的真实语言的模版呢?当地人的或是某种通用语 (lingua franca) ?文章指出, 尽管通用语可以忽略文化的差异从而作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 在英语为非本族语的国家和人们之间使用, 如国际机场或宾馆, 尽管人们之间不必担心文化的差异, 而且可以学到来自不同国度的多种多样的英语, 并能迅速付诸于实际应用, 尽管通用语可以避免英语国家的“语言帝国主义” (linguistic imperialism) 从而实现权力从母语为英语的教师到母语为非英语教师的转移, 然而通用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 以什么样的通用语作为我们教学的模型, 通用语不可避免地依赖于教材编写者对于语言的直觉, 而学生不以为然, 他们会认为教材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因而会陷入一个误区, 导致对目的语使用的曲解认识。从这方面来说, 以通用语为模型的教材缺乏信度。

另外, 语言和文化真的可以分离吗?如果可以, 那么在多大程度上分离?文章指出许多外语教科书都试图规避文化问题。他们想将一种语言放到国际化的大环境中, 不考虑任何国度的文化背景。但这种做法注定会归于失败。因为尽管教材编写者尽可能地使自己代表所有的国度, 然而潜意识下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文化带到教材中去, 因为他们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既然文化和语言不可分割, 什么样的文化应该被纳入我们的教材当中去呢?我们自己的文化 (C1) , 目的语文化 (C2) , 还是其他国度的文化 (C3, C4, C5…) ?文章指出无论将何种文化纳入教科书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虽然自己的文化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种更真实的学习情境和语境, 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 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然而缺少了其他文化的比较就等于泯灭了学生对非本国文化的好奇心, 导致学生不知何为异国差异, 何为文化多元性。相反, 如果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基础上, 了解自己的文化就会加深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识, 加强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作者强调, 应当将目的语文化或者其他文化纳入到教材的编写中去,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真实性与外语学习的关系

(一) 真实性与学习动机

真实性与学习动机这个话题同样存在很大争议。持同意观点的人认为真实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反对观点的人认为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可以有很多原因, 研究者和教师很难测出促使他们学习的真正动机。另外“真实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没有定论。任何一种真实材料的成功运用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如适不适合一定的学习群体, 教师应当怎样将材料变为适合自己学生的材料, 学生的水平和需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真实材料的态度等。文章指出目前关于材料真实性和学习动机之间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 成功的更是没有。相比之下, 最有说服力的研究是Peacock (1997) [4]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真实材料的情况下整个班级的学习动机明显提高。然而, 尽管学生发现真实材料比传统的限制性材料 (contrived material) 更有激发性, 他们并不认为真实材料有趣, 从而意外地说明兴趣是独立于动机之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 真实材料的难度和任务设计

影响真实材料难度的因素很多, 如语法、词汇、篇章结构、背景知识以及口头表达的速度、口音、语调等。就第二语言学习来说, 真实材料的难度可以由教师来减少。教师可以通过细化或简化真实材料 (elabor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来适应自己学生群体的水平和需要。而这些与第二语言习得有什么关系呢?文章指出, 以上的这两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如通过简化真实材料的语言输入使它们变得更容易理解, 这样就会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 使得学生能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语言的其他层面, 如形式, 从而习得更多语言。然而有反对观点指出, 调整语言输入根本不足以提高二语习得, 因为真正影响语言习得的是语言习得者内在的语言机制 (internal language system) , 即语言习得者内在的语言发展机制起决定作用, 而外在的对语言材料的改变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的吸收语言 (intake of language) 。针对这一问题, 作者给出“篇章驱动式学习” (“text-driven approach to learning”) (Mishan, 2005) 。[5]即提供给学习者丰富的真实材料, 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语言建构程度从中自主寻找满足自己需要的材料内容。另外作者还提出一种方法, 即“注意差距” (“noticing the gap”) (Skehan, 1998) , [6]旨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真实性语言输入, 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语言知识与真实性语言的差距, 从而弥补这一差距。采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实现真实材料的价值。然而它们也有其不足之处。如真实性材料的内容如此之丰富, 包括习语、沟通技巧、篇章衔接等等, 我们很难对它们做出控制, 学生即使想注意他们的差距, 却不知何为起点。

尽管如此, 作者还是不提倡改变原始的真实材料而是建议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来实现外语学习的目标。任务的设计可以依照一定的标准 (Mariani1997) 。[7]即任务的设计既要对学生有足够的挑战力, 又不能过于超越他们当时认知发展水平允许的范围。这样在教师或水平较好同学的帮助下, 学生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五、文章的优缺点

在笔者看来这篇文章内容丰富, 有很强的包容性, 将材料的真实性与交际能力的发展、文化、学习动机、任务设计、二语习得很好的联系起来, 扩大读者视野的同时, 也为材料编写者、教师、外语研究者、课程论设计者, 甚至在校研究生和广大的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和学习空间。作者将多家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读者在不断地肯定和否定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 是一篇很好的综述文章。

然而不足之处在于, 文章中作者自己的看法少之又少。读者很想在阅读中听到作者的声音, 产生共鸣也好或是意见分歧也好, 未能如愿。因此本文作者在与文章作者的交流问题上若有所失。另外美中不足的是, 虽然作者以很清晰的框架展示给读者文章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然而在标题的设计上还是有些令人费解。比如, 文章的第六个标题“6.Text difficulty and task design”只包含一个小标题“6.1 Text modification, comprehensibility and SLA”, 而在这个小标题下包括“task design”的讨论。问题是, 第六个大标题中显赫标明的未能在本节小标题中出现, 使读者不得不在阅读过程中重新理出自己的思路。

六、结语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 关于真实性材料以及真实性与外语学习的关系实属没有定论, 然而大家默认的是有一种模式的转变趋势, 至于这种转变趋向何方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摘要:本文就Alex Gilmore的Authentic Materials and Authenticit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进行了评介。在简要回顾了真实性这个模糊的概念之后, 文章就四个主要问题展开了讨论:真实材料与传统教科书之间的差距;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真实性与学习动机;真实材料的难度和任务设计。通过分析, 本文肯定了该文章内容的全面性和丰富性, 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真实性,材料,外语学习

参考文献

[1]Gilmore, A. (2007) .Authentic materials and authenticity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Teaching, 40, 97-118.

[2]Kachru, B. (1985) .Standards, 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A].In R.Quirk&H.G.Widdowson (Eds.) , English inthe World: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anguage andLiterature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1-30.

[3]Graddol, D. (1997) .The Future of English?[M].London:British Council.

[4]Peacock, M. (1997) .The effect of authentic materials onthe motivation of EFL learners[J].ELT Journal, 51, 2, 144-156.

[5]Mishan, F. (2005) .Designing Authenticity into LanguageLearning Materials[M].Bristol:Intellect.

[6]Skehan, P. (199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篇4:活用真实材料,助推能力跃升

一、用真实材料助推获取信息能力的跃升

化学科学新发现、新应用、新材料、新药品,还有化工生产工艺、化学实验报告、有机物合成路线、跟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等都是高考化学试题的常见命题材料,命题者将所选材料进行剪辑,将解题信息以“文字叙述、关系曲线、数据表格、化学方程式、化工生产流程图、实验操作流程图、有机物结构简式”[1]等多种形式嵌设于试题情境材料当中。对于考生来说,要在陌生的情境材料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并跟熟悉的知识、原理、规律联系起来,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能力快速提升期,精心选择真实材料作为课堂讨论的样本来训练学生的能力,既有利于达到近期目的(培养解答高考试题能力)、又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长远要求。当然,在真实材料的选择时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能激起学生阅读、讨论的兴趣)、多样性(包含具有化学学科特点的信息)、挑战性(挑战学生能力水平)。下列是几例复习课选用的真实材料以及相关的师生互动过程。

【材料一】4吨四氯化硅被倒入“母亲河”(摘自2008年3月18日《今日早报》,如图1)

要点1:浙江松阳县境内有一竹源水库,是5000多村民日常饮用水的供应源。2008年3月某日,当地村民发现水库上游的溪流水面上,有许多白色泡沫,像有“淡淡的黄色气体”。

要点2:事发后当地环保等部门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停止用竹源水库作水源生产饮用水,取样送检。检测结果发现,受污染的水显酸性,掺杂了一种名叫四氯化硅的化学工业废料。经调查,是犯罪嫌疑人叶某某将约4吨四氯化硅工业废料倾倒入溪水中造成的。

要点3:相关人员首先打捞起水中结晶物,在水库中放置活性炭吸附剩余化学物质,并在污染比较严重的上游区域,投放石灰进行中和,大部分污染物已被清理。

要点4:四氯化硅系卤代硅化合物,是制作有机玻璃、硅晶体及某些航天材料的重要原料。有强烈刺激性,它可以使人窒息,遇水会变成三大强酸之一的盐酸,对人体、建筑物等有极大的危害。

【课堂互动】在上述材料中你能找到哪些化学信息(化合物、化学反应、化学实验等)?从化学学科视角你认为上述材料中可能存在哪些科学性错误?

一篇新闻材料立即引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兴趣,一句提问语立即引发学生展开阅读、思考、讨论等活动,学生解读了这段新闻材料后可获取众多跟化学学科相关的信息,如:

(1)化学物质:四氯化硅、石灰、三大强酸、硅晶体、有机玻璃……

(2)化学反应:SiCl4跟水反应、生石灰跟水反应、石灰跟盐酸中和、SiCl4制取硅晶体……

(3)化学实验:检测污染水的酸性、溪边石头显黄色的现象、产生强烈刺性气味的原因……

……

【材料二】制取高锰酸钾的流程图[2]

某化学工作者在实验室研究高锰酸钾的制法,其实验操作流程可简略表示如下:

【课堂互动】根据上述流程图你认为原料、目标产物是哪些物质?包含哪些化学反应原理?流程图中① ~⑦所对应的实验操作方法是什么?

一幅包含许多“化学密码”的实验操作流程图,一个提问指令,跟化学试题相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解读兴趣,大多数学生会从中获取下列信息:

(1)原料、目标产物:用KClO3、KOH、MnO2作主要原料制取KMnO4晶体。

(2)化学反应:

3MnO2+KClO3+6KOH3■K2MnO4+KCl+3H2O

CO2+2KOH=K2CO3+H2O

3K2MnO4+2H2O=2KMnO4+MnO2↓+4KOH

(3)步骤①、②中反应物是固体混合物,条件是加热、强热,所以相关操作是“灼烧”;步骤③是要将“强热后的固体混合物”溶解于烧杯里水中,相关操作应该是“冷却”;步骤⑥是“过滤或抽滤”; 步骤⑦应该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或抽滤、洗涤”等一系列操作。

【材料三】“冒烟的枪”[3]

关于氯和一氧化氮破坏平流层臭氧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如图3,图中包含两条南极数据曲线:一条是表示O3浓度的,另一条是表示ClO浓度的。两条曲线都是按照实验测量地点的纬度绘制。当平流层O3浓度下降时,ClO浓度上升。图中两条曲线几乎互为完美镜像,被称为“冒烟的枪”。

【课堂互动】图3中表示O3浓度的纵坐标中每个单位的度量、表示ClO浓度的纵坐标中每个单位的度量各是什么?图中哪条曲线表示O3浓度变化、哪条曲线表示ClO浓度?从上图中可看出O3浓度变化、ClO浓度变化有什么关系?

解决化学问题过程中常常需要从图像曲线中获取化学信息,上述材料取自于科研报告,其中化学原理跟图像曲线紧密联系,加上教师的提问指向,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获取图像信息的训练。

(1)图中表O3浓度的纵坐标中每个单位的度量是500ppb,表示ClO浓度的纵坐标中每个单位的度量是0.25ppb。

(2)曲线I表示O3浓度变化,曲线II表示ClO浓度。endprint

(3)ClO浓度的微小幅度上升,会引起O3浓度的大幅度下降。

材料一是一则新闻材料、材料二是一个实验流程图、材料三是一幅曲线图像,但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真实材料,都隐含着丰富的化学信息,且都跟高考主观题的情境素材有很多类似点。要在学习解读上述材料的过程中,进行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完全涵盖了审题能力的培养)。高三第二轮复习的课堂上,精选这类材料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检索已学知识、主动将已学知识跟实际问题相联系,既可以复习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高考试题的审题环节中最容易出现的审题失误就是信息提取失真、信息提取不完整等,我们发现用“题海战术”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根治这种毛病,最好的方法选择类似的材料(材料要有一定陌生度、跟高考主观题情境有一定相似性),让学生跳出“题海”,置身“真实情境”中获取化学信息,这样做虽不是解题,但胜过解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审题经验,提高审题能力。

二、用真实材料助推联想迁移能力跃升

联想迁移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记忆的搜索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或技能的可能性。由于提取的可能性与交互联结的数量直接有关,所以任何培养交互联结网络的“丰富性”的教育方法,都会有助于增加迁移的可能性[4]。大家知道,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内容综合起来搭建知识框架并形成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加深加考深度、优化思维品质、提升联想迁移能力。对于上述每一项材料,都可设计一系列问题,以此带动学生展开联想,来促进学生向不同方向进行迁移。

如,针对“材料一”可以从物质结构角度、化学实验角度、元素化合物性质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下列问题:

(1)写出SiCl4的电子式;判断CaO中化学键类型;判断硅晶体的类型;指出有机玻璃的物质类型;比较SiCl4、CCl4的熔点高低。

(2)用实验方法测试污染溪水的pH(用pH试纸、或精密pH试纸、或pH计)。

(3)用实验方法检验受污染后溪水存在氯离子。

(4)有人说受污染的溪边岩石变黄可能是有氯化铁生成,试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用不纯四氯化硅制取高纯四氯化硅的实验方法。

(5)写出四氯化硅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写出用石灰处理受污染溪水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写出工业用粗硅制四氯化硅、再用四氯化硅制高纯硅的过程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8)SiCl4废料倒入溪水会产生“黄色气体”吗?SiCl4是制取有机玻璃的原料吗?

……

又如,针对“材料二”可以从化学实验角度、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元素化合物角度、工业生产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下列问题:

(1)步骤①、步骤②可“加热”“强热”操作中选用哪种材料制成的哪种仪器(或可否选用瓷坩埚)?

(2)步骤③中要先冷却后再倒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步骤④需要持续小火加热,为什么?

(3)步骤⑤中需要用到CO2气体,实验室里可用哪些试剂、哪种装置来制取CO2气体?

(4)步骤⑥、步骤⑦中都要用到过滤或抽滤操作,实验目的分别是什么?

(5)为了提高产品高锰酸钾的纯度,在“通CO2搅拌”“操作⑥”“操作⑦”等步骤中要注意那些事项?

(6)在流程图中相关的每一步反应中,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含锰元素的化合物所参加的反应中,锰元素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

(7)步骤⑤中“通CO2搅拌”这一操作的目的是使调节溶液pH,其中能否改用盐酸溶液来代替CO2气体?举几例在该步骤中可以代替CO2的物质。

(8)步骤⑦中抽滤得到的KMnO4晶体表面会有哪些杂质离子?若要除去这些杂质离子可以用酒精洗涤吗?试选择一种合适的洗涤液。

……

再如,针对“材料三”可以从环境保护角度、图像曲线信息加工角度、物质结构角度、元素化合物性质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禁止使用氟里昂?氟里昂会破坏球臭氧层,主要是由于其中的哪种元素?除了氟里昂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能会破坏臭氧层?

(2)图3中横坐标、纵坐标的化学含义是什么?图3中用曲线I、曲线II分别代表哪种粒子的深度变化?图像中为了更好地表示出O3浓度变化跟ClO浓度变化的关系,作了什么特殊的处理?

(3)写出ClO的电子式。写出ClO跟H原子结合所生成的产物的结构式。

(4)最近的实验证据表明,ClO可相互结合生成Cl2O2,请大胆预测Cl2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

针对选定材料,通过针对性设问、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考察,让学生跳跃性去调用已贮存在大脑中的多张知识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网络、有机化合物知识网络、化学实验知识网络等)来解决问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迁移的能力。具体到解答高考试题,就是要将所获取的信息跟跟熟悉的知识、原理、规律、方法综合起来,再将综合的结果迁移到需要求解的问题情景中。

在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的能力快速跃升的关键期中,一定要避免用“题海战术”轭杀学生的兴趣,否则会压制学生的能力提升。精选真实材料、活用真实材料,将培养信息获取能力落实到试题审题过程中,将培养联想迁移能力落实到试题求解过程中,是提高复习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使高三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快速跃升。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3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理科综合)[M].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

[2] 郝仕油,等. 由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实验技述的改进[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8~91.

[3] EUBANKS L P,等. 化学与社会[M]. 段连运,等译. 原著第五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8:84.

[4] 刘李治. 高三化学复习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6):59~62.endprint

(3)ClO浓度的微小幅度上升,会引起O3浓度的大幅度下降。

材料一是一则新闻材料、材料二是一个实验流程图、材料三是一幅曲线图像,但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真实材料,都隐含着丰富的化学信息,且都跟高考主观题的情境素材有很多类似点。要在学习解读上述材料的过程中,进行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完全涵盖了审题能力的培养)。高三第二轮复习的课堂上,精选这类材料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检索已学知识、主动将已学知识跟实际问题相联系,既可以复习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高考试题的审题环节中最容易出现的审题失误就是信息提取失真、信息提取不完整等,我们发现用“题海战术”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根治这种毛病,最好的方法选择类似的材料(材料要有一定陌生度、跟高考主观题情境有一定相似性),让学生跳出“题海”,置身“真实情境”中获取化学信息,这样做虽不是解题,但胜过解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审题经验,提高审题能力。

二、用真实材料助推联想迁移能力跃升

联想迁移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记忆的搜索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或技能的可能性。由于提取的可能性与交互联结的数量直接有关,所以任何培养交互联结网络的“丰富性”的教育方法,都会有助于增加迁移的可能性[4]。大家知道,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内容综合起来搭建知识框架并形成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加深加考深度、优化思维品质、提升联想迁移能力。对于上述每一项材料,都可设计一系列问题,以此带动学生展开联想,来促进学生向不同方向进行迁移。

如,针对“材料一”可以从物质结构角度、化学实验角度、元素化合物性质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下列问题:

(1)写出SiCl4的电子式;判断CaO中化学键类型;判断硅晶体的类型;指出有机玻璃的物质类型;比较SiCl4、CCl4的熔点高低。

(2)用实验方法测试污染溪水的pH(用pH试纸、或精密pH试纸、或pH计)。

(3)用实验方法检验受污染后溪水存在氯离子。

(4)有人说受污染的溪边岩石变黄可能是有氯化铁生成,试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用不纯四氯化硅制取高纯四氯化硅的实验方法。

(5)写出四氯化硅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写出用石灰处理受污染溪水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写出工业用粗硅制四氯化硅、再用四氯化硅制高纯硅的过程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8)SiCl4废料倒入溪水会产生“黄色气体”吗?SiCl4是制取有机玻璃的原料吗?

……

又如,针对“材料二”可以从化学实验角度、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元素化合物角度、工业生产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下列问题:

(1)步骤①、步骤②可“加热”“强热”操作中选用哪种材料制成的哪种仪器(或可否选用瓷坩埚)?

(2)步骤③中要先冷却后再倒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步骤④需要持续小火加热,为什么?

(3)步骤⑤中需要用到CO2气体,实验室里可用哪些试剂、哪种装置来制取CO2气体?

(4)步骤⑥、步骤⑦中都要用到过滤或抽滤操作,实验目的分别是什么?

(5)为了提高产品高锰酸钾的纯度,在“通CO2搅拌”“操作⑥”“操作⑦”等步骤中要注意那些事项?

(6)在流程图中相关的每一步反应中,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含锰元素的化合物所参加的反应中,锰元素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

(7)步骤⑤中“通CO2搅拌”这一操作的目的是使调节溶液pH,其中能否改用盐酸溶液来代替CO2气体?举几例在该步骤中可以代替CO2的物质。

(8)步骤⑦中抽滤得到的KMnO4晶体表面会有哪些杂质离子?若要除去这些杂质离子可以用酒精洗涤吗?试选择一种合适的洗涤液。

……

再如,针对“材料三”可以从环境保护角度、图像曲线信息加工角度、物质结构角度、元素化合物性质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禁止使用氟里昂?氟里昂会破坏球臭氧层,主要是由于其中的哪种元素?除了氟里昂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能会破坏臭氧层?

(2)图3中横坐标、纵坐标的化学含义是什么?图3中用曲线I、曲线II分别代表哪种粒子的深度变化?图像中为了更好地表示出O3浓度变化跟ClO浓度变化的关系,作了什么特殊的处理?

(3)写出ClO的电子式。写出ClO跟H原子结合所生成的产物的结构式。

(4)最近的实验证据表明,ClO可相互结合生成Cl2O2,请大胆预测Cl2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

针对选定材料,通过针对性设问、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考察,让学生跳跃性去调用已贮存在大脑中的多张知识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网络、有机化合物知识网络、化学实验知识网络等)来解决问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迁移的能力。具体到解答高考试题,就是要将所获取的信息跟跟熟悉的知识、原理、规律、方法综合起来,再将综合的结果迁移到需要求解的问题情景中。

在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的能力快速跃升的关键期中,一定要避免用“题海战术”轭杀学生的兴趣,否则会压制学生的能力提升。精选真实材料、活用真实材料,将培养信息获取能力落实到试题审题过程中,将培养联想迁移能力落实到试题求解过程中,是提高复习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使高三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快速跃升。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3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理科综合)[M].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

[2] 郝仕油,等. 由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实验技述的改进[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8~91.

[3] EUBANKS L P,等. 化学与社会[M]. 段连运,等译. 原著第五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8:84.

[4] 刘李治. 高三化学复习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1(6):59~62.endprint

(3)ClO浓度的微小幅度上升,会引起O3浓度的大幅度下降。

材料一是一则新闻材料、材料二是一个实验流程图、材料三是一幅曲线图像,但有很多共同之处,都是真实材料,都隐含着丰富的化学信息,且都跟高考主观题的情境素材有很多类似点。要在学习解读上述材料的过程中,进行获取信息能力的训练(完全涵盖了审题能力的培养)。高三第二轮复习的课堂上,精选这类材料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检索已学知识、主动将已学知识跟实际问题相联系,既可以复习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高考试题的审题环节中最容易出现的审题失误就是信息提取失真、信息提取不完整等,我们发现用“题海战术”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根治这种毛病,最好的方法选择类似的材料(材料要有一定陌生度、跟高考主观题情境有一定相似性),让学生跳出“题海”,置身“真实情境”中获取化学信息,这样做虽不是解题,但胜过解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审题经验,提高审题能力。

二、用真实材料助推联想迁移能力跃升

联想迁移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记忆的搜索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或技能的可能性。由于提取的可能性与交互联结的数量直接有关,所以任何培养交互联结网络的“丰富性”的教育方法,都会有助于增加迁移的可能性[4]。大家知道,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将高中化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内容综合起来搭建知识框架并形成知识网络,第二轮复习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加深加考深度、优化思维品质、提升联想迁移能力。对于上述每一项材料,都可设计一系列问题,以此带动学生展开联想,来促进学生向不同方向进行迁移。

如,针对“材料一”可以从物质结构角度、化学实验角度、元素化合物性质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下列问题:

(1)写出SiCl4的电子式;判断CaO中化学键类型;判断硅晶体的类型;指出有机玻璃的物质类型;比较SiCl4、CCl4的熔点高低。

(2)用实验方法测试污染溪水的pH(用pH试纸、或精密pH试纸、或pH计)。

(3)用实验方法检验受污染后溪水存在氯离子。

(4)有人说受污染的溪边岩石变黄可能是有氯化铁生成,试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用不纯四氯化硅制取高纯四氯化硅的实验方法。

(5)写出四氯化硅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写出用石灰处理受污染溪水过程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写出工业用粗硅制四氯化硅、再用四氯化硅制高纯硅的过程中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8)SiCl4废料倒入溪水会产生“黄色气体”吗?SiCl4是制取有机玻璃的原料吗?

……

又如,针对“材料二”可以从化学实验角度、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元素化合物角度、工业生产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下列问题:

(1)步骤①、步骤②可“加热”“强热”操作中选用哪种材料制成的哪种仪器(或可否选用瓷坩埚)?

(2)步骤③中要先冷却后再倒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步骤④需要持续小火加热,为什么?

(3)步骤⑤中需要用到CO2气体,实验室里可用哪些试剂、哪种装置来制取CO2气体?

(4)步骤⑥、步骤⑦中都要用到过滤或抽滤操作,实验目的分别是什么?

(5)为了提高产品高锰酸钾的纯度,在“通CO2搅拌”“操作⑥”“操作⑦”等步骤中要注意那些事项?

(6)在流程图中相关的每一步反应中,哪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中含锰元素的化合物所参加的反应中,锰元素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

(7)步骤⑤中“通CO2搅拌”这一操作的目的是使调节溶液pH,其中能否改用盐酸溶液来代替CO2气体?举几例在该步骤中可以代替CO2的物质。

(8)步骤⑦中抽滤得到的KMnO4晶体表面会有哪些杂质离子?若要除去这些杂质离子可以用酒精洗涤吗?试选择一种合适的洗涤液。

……

再如,针对“材料三”可以从环境保护角度、图像曲线信息加工角度、物质结构角度、元素化合物性质角度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可设计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禁止使用氟里昂?氟里昂会破坏球臭氧层,主要是由于其中的哪种元素?除了氟里昂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物质可能会破坏臭氧层?

(2)图3中横坐标、纵坐标的化学含义是什么?图3中用曲线I、曲线II分别代表哪种粒子的深度变化?图像中为了更好地表示出O3浓度变化跟ClO浓度变化的关系,作了什么特殊的处理?

(3)写出ClO的电子式。写出ClO跟H原子结合所生成的产物的结构式。

(4)最近的实验证据表明,ClO可相互结合生成Cl2O2,请大胆预测Cl2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

针对选定材料,通过针对性设问、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考察,让学生跳跃性去调用已贮存在大脑中的多张知识网络(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网络、有机化合物知识网络、化学实验知识网络等)来解决问题,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迁移的能力。具体到解答高考试题,就是要将所获取的信息跟跟熟悉的知识、原理、规律、方法综合起来,再将综合的结果迁移到需要求解的问题情景中。

在高三化学第二轮复习的能力快速跃升的关键期中,一定要避免用“题海战术”轭杀学生的兴趣,否则会压制学生的能力提升。精选真实材料、活用真实材料,将培养信息获取能力落实到试题审题过程中,将培养联想迁移能力落实到试题求解过程中,是提高复习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使高三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快速跃升。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3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理科综合)[M].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

[2] 郝仕油,等. 由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实验技述的改进[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8~91.

[3] EUBANKS L P,等. 化学与社会[M]. 段连运,等译. 原著第五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2008:84.

篇5:申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渝中区分局:

本人申请《餐饮服务许可证》,对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告知的内容已清楚,全面了解,将认真履行被告知的义务,接受该部门的监督管理,并郑重作出如下承诺:

1、本人在申请《餐饮服务许可证》中提供的资料都是真实、有效的,如有虚假将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

2、在从事餐饮服务活动中,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中对餐饮服务活动的要求。

3、建立健全法定代表人(负责人)食品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自身卫生机构,实施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实行从业人员体检,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4、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后根据准核的内容从事相关餐饮经营活动,不擅自改变餐饮经营方式和范围,不擅自改动餐饮经营场所布局,不擅自改变餐饮经营场所的用途。

5、申请人不属于被限定情形的说明资料:

申请人(或申请单位负责人)签章

篇6: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本人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提供各种表格、相关证书、业绩成果、论文等材料真实可靠。如有不实,愿按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有关规定接受处理。

申报人:

年月日

-------------------------

兹承诺**同志所报材料审和属实。如有隐瞒,愿承担相应责任。

申报单位(盖章):业务主管部门(盖章):人社部门(盖章):

审核人:审核人:审核人:

篇7: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现郑重承诺:申请材料中所涉及的文件、证件及有关附件是真实有效的,复印件与原件是一致的,并对因申请材料虚假所引发的一切后果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印章)

篇8:申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本文主要是对于在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教学过程中, 怎样通过对真实的阅读文本进行鉴别和选择以此来提高教学的真实性。过去对于 “真实性” 的定义, 其认可度较高的一种定义为: William and Moran ( 1989) 真实性主要是指真实的文本和真实的语境, 基于对真实性的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和分析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真实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它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二、英语阅读材料真实文本的定义

真实文本的定义为 “基于现实生活的文本, 不是用于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所编写的文本材料” ( Wallace 1992: 145) 。因此真实的文本材料是针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群体所著, 并且其中包含 “真实的语言”以满足当地某一群体的交际目的。与真实文本材料相反的非真实的文本材料, 通常具有人工修改的痕迹以及文本内容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主要是用于进行语言教育的目的。

经过人工修改后的文本不能帮助语言学习者解决现实生活中以信息传递和交流为目的的需求, 而且不能展示语言在真实语境中的使用情况, 非真实文本材料或许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但是不利于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综述所述, 如果真实的文本不是为语言学习的目的所著, 而是基于其它目的那么真实文本是来源于什么地方? 以及我们如何对真实的阅读文本进行筛选?

三、真实阅读文本的来源和筛选

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可以作为真实文本的阅读材料种类繁多, 其中最常见的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所出版的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电影、歌曲以及文学作品, 然而最有效的获取真实文本的途径是从互联网上, 因为互联网相较于报纸及其它纸质印刷物来说具有持续持续更新的特点, 同时其内容的丰富性能够在视觉上更具刺激性, 互联网的互动性也可以帮助学习者从被动的阅读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从实用的角度来看, 互联网所提供的文本材料都是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 所以互联网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 对教师来说互联网也是寻求丰富、真实阅读材料的最佳选择。

真实的文本应该是学习者需要的并且在课外时想要进行阅读和能够阅读的文本, 真实的文本能保证学习者是和真实的语言和文本内容进行互动, 而不是仅仅停留于语言的表面结构。当教师在选择种类繁多的文本时, 最需要考虑的是学习者进行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文本的含义而不是文本的结构, 特别是选择文学文本作为阅读材料时应该让学生了解阅读的目的是对文本含义的把握, 没有必要花大量的精力对文本的结构和风格进行分析。

根据Nuttall所给出的关于选择课堂中所用真实文本的三个主要标准即: 文本内容的适当性, 可利用性和可读性。文本内容的适当性是这三个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文本内容的适当性要求文本具有趣味性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与学生的阅读需求相关联; 第二个标准是可利用性, 可利用性是指文本在帮助学习者发展其阅读能力方面的程度, 如果一个阅读文本在课堂中应用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如果仅仅是因为某一文本是英文文本就不加选择的应用的话也是达不到预期目的; 最后一个标准是可读性即指某文本的结构和词汇的难易程度, 同时也指文本中出现的新词汇和新的语法形式。所以从以上所列举的三个标准来看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为其选择适当的英语阅读文本。

四、如何在英语阅读课中使用真实的文本材料。

当在英语阅读课堂中使用真实的文本作为阅读材料, 教师需要有目的使用文本, 就像Senior所强调的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 从这些阅读材料中我们要明确的知道学生能从中学到什么” ( Senior 2005: 71) , 因为当学习者了解和明确了教学目标后, 才能更有自信和效率的对文本进行处理和学习。

其次真实文本的运用应该与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相符合, 学生可以配合文本完成阅读任务, 将文本完全的理解并不是重要的。而当文本是超出学生现有语言水平的文本时, 我们可以采取根据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对文本进行简化的方法, 当对文本进行简化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语言的简洁性: 语法结构、词汇和可读性。

2.认知的简洁性:学习者的年龄、教育程度以及阅读的兴趣。

3.心理上的适应性:改动后的文本是否遵循传统社会规范。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英语阅读课堂中文本的选择和如何应用的探讨, 揭示了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真实的语言能够提升其对于语言的掌握程度, 在课堂中应用真实语言文本的目的是保证学习者在脱离了 “安全”的受控制的课堂环境后, 依然能够对现实社会所使用语言进行理解, 不会为虚假的人工所修改过的语言所误导。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学生接触真实的语言文本,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和必要的阅读技巧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语阅读文本。

参考文献

[2]Alderson, J.C. (2000) Assessing Reading Cambridge, C.U.P.

[3]Nuttall, C. (1996)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New Edition) Oxford, Heinemann

[4]Senior, R (2005) Authentic Responses to Authentic Materials in English Teaching Professional 38, pp7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申请材料真实性承诺书】相关文章:

施工申请材料05-11

测绘资质申请材料04-07

材料复检申请范文05-24

材料立项申请范文05-24

材料报废申请范文05-24

材料申请证明范文06-05

材料品牌变更申请06-24

环评申请材料清单07-03

留学申请材料详解07-09

留学申请材料清单07-09

上一篇:光源与照明专业简历下一篇:材料化学专业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