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

2024-05-09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精选6篇)

篇1: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

puppy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

puppy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

puppy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

puppy 4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

puppy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

puppy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

puppy

28.信息传播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建立“在场”语境加强交流的

篇2: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就更多。古诗中的‚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

。而西边的消夏湾,更是

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里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还有秀美的荷 花摇摆的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A.变幻

恰到好处

流传

B.变幻

活灵活现

流传

C.变换

恰到好处

留传

D.变换

活灵活现

留传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攝英雄泪。

C.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3.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3分)

A.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为使上下文通顺合理,应填在文中横线上的一项是(3分)

虽然下着细雨,天空还是像帘幕低垂。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推开半闭的窗,雨丝就悄悄地飞进来,扑到脸上,送来一点并不愉快的凉意。

A.有如张着纱幕,远山端水墨画似的逐渐融化,终于烟雨云融合作一处

B.仿佛一只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掀动着翅膀欢叫

C.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刚探出头就又匆匆放下了窗帘

D.仿佛一只触着蛛网的飞虫,身心都紧贴在那密密的丝缕上 5.下列诗句中,与右图画面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B.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叶嘉传 苏轼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天子见之,曰:‚吾久饫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倾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书曰‘启乃心,沃朕心’,嘉之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苶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6.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劝之业武

业:从事;以„„为业

.B.吾久饫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

.C.计欲倾之

倾:倒下

.D.神茶思困

茶:疲倦

.7.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给传: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古者以车驾马,秉诣京师,称传车。给传,即提供传车。

B.郡守:指郡的行政长官。始于战国,秦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汉改称太守。

C.书指尚书,与后文“尚书,朕喉舌之任也”中“尚书”意义相同,中国古代官

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和”致仕”“乞骸骨”,意义大致相同。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4分)

(2)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4分)9.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根据全文,概括说明这样说的根据。(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郊 韦应物

吏合局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凤,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①事:指政事。②遽:急促。澹:澄静。③陶:陶渊明。④庶:庶几,差不多。

10.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6分)

1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鲲之大。(庄子《逍遥游》)

(2)

,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3)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4)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5)

,隔离天日。(杜牧《阿房宫赋》)

(6)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顾《爱莲说》)

(7)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左传》)

(8)

,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周海亮

①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②那是乡下的冬天,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

得的节日。

③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散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換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④那对夫妻在村里演了两场,用了极业余的嗓音。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的本身

⑤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⑥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结冰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惟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他们肯定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了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⑧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幻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

⑨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果然,我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刚刚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⑩突然我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童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音,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⑪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瘵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同时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音,来自我那声顽劣的喝彩及我这个惟一的观众。⑫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⑬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阳光。

⑭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13.第③段和第⑫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请简述理由(4分)

14.请赏析第⑤段划线的句子。(4分)

15.结合文意,推断第⑨段男人“泪流满面”的原因。(6分)

16.探究“我”的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莱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莱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非常重要。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是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的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 大的错误。

(原文有删改)

17.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18.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9.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有哪些异同?(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做人要像山;有人说,做人要像水;有人说,做人就要做太阳;有人说,小小的萤火虫不好吗?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遗俗,往往垂绝,无能道说者。史官秉笔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无穷,道学不足以继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间,废兴存亡之迹,奸臣贼子之罪,忠臣义士之节,不传于后世,来者无所考焉。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由迁、固而来,未之有也。至于论朋党宦女,忠孝两全,义子降服,岂小补哉,岂小补哉!

(选自陈师锡《五代史记序》)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22.后世有三部注释《春秋》的书,合称“春秋三传”。请写出书名。(3分)

23.根据文本概括欧阳修创作五代史的背景。(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出山时,先写司马徽推荐,后写徐庶再荐,之后用刘备三顾茅庐等情节来铺垫请出诸葛亮。B.《家》中高老太爷是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性格特征是专制,冷酷,毫无人情味。

.《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首尾呼应:开端是小男孩曼诺林在黎明时分送圣地亚哥岀海;结尾是圣地亚哥扛着工具回来,小男孩再来看他。

D.《阿Q正传》中写阿Q临死前,感到最遗憾的事有两件:一是画押时,圆圈没有画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

E.《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既担负复仇的使命,又承受亲情、爱情、友情等的折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表现出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潇湘馆的环境与林黛玉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关联?(4分)

(2)《茶馆》结尾,王利发让儿媳孙女去“西山”,作者这样写有何深意?(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宇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苦‛的雪莱。1821年,雪菜在《为诗辩护》中写道,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在他看来,广义的诗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自古以来,当科学攻城略地不断扩大我们生活的疆土时,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所以,雪莱赞美诗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人生最荒谬而无望的,但也正是这种荒谬而无望,给了我们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可能。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我赋予意义的能力。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正如辛波斯卡所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一定程度上属于私域范畴。诗歌不同于社论,虽然人们也会将它拿出来发表,但是它所具有的私人属性也是不容忽略的。有些诗歌,读者看不懂,作者自己或许也不全懂,但是无关紧要。就像你进不了别人的大脑中思考。他需要的可能只是获得一种审美上的存在感,至于交流,什么是美,都在其次。

这不表示我鼓励诗人都去自说自话,固步自封。既然承认文学首先是人学,承认诗关系到人的自我塑造,诗歌也因此具有某种公共性。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私有性,还是公共性,诗的价值都在于意义的赋予和美的呈现。这也意味着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外,还交织着一个文学搭建起来的意义领域,安放作者的灵魂。

(选自《读书》2015年第2期,有删改)

2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段中所阐述的“诗”与“思”的关系。(6分)

27.如何理解辛波斯卡所说的“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这句话?(4分)

28.作者是如何认识诗歌的私人性的?(5分)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解析: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侧重指由变化而改变。变幻,指没有规律,难以揣

。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過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常形容人,此处应用“恰到好处”。“留传”更多讲具体事物从上代传到下代,此处“传说”应用“流传”。2.A 解析:B“红巾翠袖”是借代;C比喻,将“潭面”比作“镜”;D”怒”,比拟。3.C 解析:C项来自朱熹《观书有感》是说要保持心灵澄澈,必须多多吸收新知,适合“书斋”环境。4.D 解析:抓住前后句出现的“雨”“帘幕低垂”“并不愉快的凉意”等词语作一番分析。A项,“感觉”如张着“纱幕”,而后面的文字并不在陈述“感觉”,却转到其他意思上去 了,显然A项不当。B项中“小鸟„„掀动着翅膀欢叫”在感情色彩上和前后文不一致,显然也不当。C项,用“有如一个娇怯的小姑娘”来形容“黄梅季节特有的感觉”不大恰当。只有D项,从文字上看,“密密的丝缕”既和上文的“下着细雨”相照应,也和下文“雨 丝„+„扑到脸上”相照应,而且从感情基调上看也是相一致的。5.B 解析:画面只见楼之一角,脚下是茫茫云海,头顶是皎皎明月,均烘托其高,故选B。画面无“床前”,排除A;画面无“把酒”,排除C;画 面无¨海上”,排除D 6.C 解析:倾,倾轧,排挤。7.C 解析:“书”指《尚书》,史书名;后文“尚书”,才是官名。8.

(1)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能忍受呢!(得分点“司”“苦辞”“堪”各1分,句意1分。)

(2)就给他的儿子封赐爵位,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得分点“爵”“宗支”“贡”各1分,“宗支之良者”句式1分。)

9.命名(叶嘉)、生活环境(名山)、外形(面目较黑、气质如铁)、品性(遗香、言苦、其气飘然,若浮云、刚正不阿)、功用(令人清醒)他人态度(陆羽为著其行录、殊令人爱)。【参考译文】

叶嘉,福建人。他的先人住在上谷。曾祖父叫茂先,修养高尚却不去做官,喜欢游览名山,到了武夷山,很喜欢这里,于是就在这里安了家。曾经说:‚我培植功德,虽然不被当世的人所采用,却给后世留下了清香,我的子孙后代一定会在中原地区兴盛起来的。‛

‚我应该作为天下英武之人的精华,扛一支枪举一杆旗哪里是我做的事呢?‛于是游学并拜见了陆羽先生,先生认为他与众不同,为他写下了记录他行止的文章,并流传于后世。皇上读了介绍叶嘉的文章,认为他很好,下令建安太守征召叶嘉,并用传车送他到京城来。

太守这才派人查访叶嘉的住处,让拿出皇帝的诏书给叶嘉看。皇帝看到了叶嘉,说:‚我很久以前就听过你的大名,只是不了解你的真实情况,我一定要试试看。‛于是就回头对大臣们说:‚我看叶嘉外貌像铁一样,禀性刚劲,难以急用,必须让他经过锤炼挫折才可以。‛就用话来吓唬叶嘉:‚砧板斧子在你面前,锅鼎就在你的背后,将要烹煮你,你觉得怎么样?‛叶嘉忽然吐了一口气,说:‚我只是住在深山密林的卑贱之人,有幸被皇上选拔到这里,(如果)能够造福他人,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会推辞。‛皇上听罢笑了,把叶嘉安排到重要的部门,让他掌管机要事务。

皇上于是下令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和叶嘉共事。欧阳高嫉妒叶嘉刚一做官就得宠谋划着要排挤他。叶嘉虽然遭受羞辱,并因此而站起来,但脸色并未改变。皇上责备欧阳高,喜欢叶嘉,看着他的颜色,过了好一会儿,说:‚叶嘉确实是清白之士,他的清气飘然如白云。‛于是邀请他一起宴饮。过了一会儿,皇上高兴地咂了咂舌头,说:‚刚才我看到叶嘉并没有多少好感,回味他的话,让人珍爱啊,我的精神不知不觉就轻松而清醒了。《尚书》说‘敞开你的心扉,滋润我的心田’,说的就是叶嘉啊。‛于是封叶嘉为钜合侯,位居尚书,并说:‚尚书是专管我的喉舌的。‛从此叶嘉更加受到皇上的宠爱。

后来因为在花园侍宴,皇帝饮用过量,叶嘉苦苦劝谏。皇帝很不高兴,说:‚你专管我的喉舌,却用难听的话忤逆我,我怎么受得了呢。‛就唾弃他,命令侍从把他打倒在地上。叶嘉严肃地说:‚陛下一定要甜言蜜语口齿伶俐的人才喜欢吗?我说的话虽不好听,时间久了却有好处,陛下尝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于是皇上宽恕了叶嘉,然而也因此疏远了他。

叶嘉仕途不顺之后,就隐退回到福建中部。皇帝因为一个多月没有看到叶嘉,又在国事上操劳受累,神情倦怠思维困顿,很想念叶嘉。就下令把他召来,还像以前一样恩宠他。过了一年,叶嘉请求让他告老回乡,皇帝说:‚钜合侯,对我可真是尽忠了。‛就封赐爵位给他的儿子。又下令郡守选择他家族中品行优良的弟子,年年推荐给朝廷。

10.①在郊外,杨柳、和风、青山能够使“我”的思绪变得澄明;②可以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洞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③可以欣赏芳香的原野落着述蒙的细 雨,谛听大地上的春鸪呜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①开头作者拘束于“吏舍”,即“官府”,心情烦闷;②到东郊之后,看到优美的景色,心情舒畅;③最后要决心学习陶渊明,归隐东郊。(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12.(1)不知其几千里也。(2)日月忽其不淹兮

(3)长河落日圆

(4)造化钟神秀(5)覆压三百余里

(6)可爱者甚蕃

(7)思则有备

(8)苟利国家生死以

13.不重复。①两次出现反复强调了盲人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和生活的艰难,从而深深打动读者。②两次详细描写反映了“我”思想的变化。第一次描写主要表现了“我”作为孩童的顽劣,认为盲人夫妻行走姿

第二次描写则表现了“我”经历那个夜晚之后,对盲人夫妻的同情和敬意。(观点1分【只答“不重复”不得分】,理由3分

14.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明严寒来的速度快且气势汹汹。(1分)为下文几乎无人看戏的情形作铺垫,(1分)且更好突出盲人夫妻守信、真诚的品质。(1分)(手法1分,表现内容1分,作用2分)

15.①信守承诺却无人理会;②认真演唱却无人喝彩;③悲怜妻子的卖力表演;④身世之悲。(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6分)

16.①“我”是故事的观察者(“串联情节的线索”亦可)。盲人夫妻淳厚的形象是由“我”这顽童的独特视角展现出来的。②“我”又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我”出于恶作剧的喝彩却鼓舞了盲人夫妻,转而促使“我”的成长。③通过“我”与盲人夫妾的互动彰显出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立意主旨。(6分,从情节、形象、主题三个角度 作答,每点2分。)

17.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三点,每点2分。)

18.首先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接着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然后进一步阐述对另外两种文学批评的认识;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考据、批评与欣赏的关系点,每点2分。)

19.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2分)

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2分)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2分)

解析:这类題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找准范围,挑选出相关段落,即⑤③⑨⑩四段。然后概括即可。第⑤段写道:“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緊的事还是仲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咯领略它的滋味。”第⑧段认为“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第⑩段“我是傾向于印象派的”,指的是第⑨段相关内容,从这里可以筛选出二者的相同点。根据笫⑩段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与第⑨段对比,不难得出不同点,然后分条概括即可。

七、作文

20.解析:材料写出了四种不同的做人态度,写出其中一种做人态度便视为符合题意;如果逐一写四种做人态度也符合题意;如能融合在一起(如将山和水融合、将太阳和萤火虫融合),进行辩证分祈,则可适度加分。如果完全脱离这四种做人态度,自己另写一种或几种,则降等给分。

材料中四种做人态度均运用了比喻手法,写作时本体、喻体对应要合理,如对应不当,或只出现本体不分析喻体,可酌情扣分。

材料要紧扣“做人”二字来写,如替换为“人生”,或变为“有的人像山”,则不妥当,应降等给分。21.惟庐陵欧阳公/慨然以自任/盖潜心累年而后成书/其事迹实录/详于旧记 22.《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23.时代迁延,原有史料面临失传;史官没有实力创作。24.A.B

A项,徐庶和司马徽的位置应对调。B项,高老太爷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专制,但他也有慈祥、温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25.

(1)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是林黛玉孤标儆世的性格象征。(2分)另外,竹影参差,苍苔白露,清幽中处处是凉意与凄清,也衬托出林黛玉孤苦无依的处境与凄苦的心境。(2分)

(2)王利发让儿媳孙女去“西山”追寻参加了游击队的康大力,(2分)说明他对国民党政权的绝望,他本人的觉醒,(2分)同时也预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广大民众都必然要走的一条生存之路----革命斗争的道路。(2分)

26.①借助想象的诗歌与借助推理的思想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形态。②诗歌伴随着语言,语言伴随着思想而诞生。③诗歌的隐喻、联想和想象,有助于表现人类的崇高思想。④诗歌能够迅捷地创造广袤的思想空间。(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难在筛选后的概括转述。注意如下语词:“推理与想象是人类的两种活动,自有人类即有诗。而语言最初的发明,本身就是诗。”“诗人的隐喻式表达,层出不穷的联想,这些虽然不能绘出人类思想的全景,却有助于表现人类崇高的目的.领会世间的真善美。”“诗歌已经借着想象,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宇宙。” 27.①不写诗的荒谬是指现实人生的荒谬。②写诗的荒谬是指超越现实人生的诗歌创作的荒谬。③人要借助诗歌,寻找生活的意义,拥有热爱的东西,并战胜现实。(每点1分,三点4分)

解析:语句理解题的解答,首先要在文中定位该句,然后找出关键词,遵循由近到远的原则,依托修辞,结合文本的观点主旨进行解答。解答要抓住“写诗的荒谬”和“不写诗的荒谬”。注意文中的句子“我们需要找到并拥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借此击碎现实的荒谬”。

28.①诗歌与个人寻找生活的意义有关。②诗歌是作者独特的审美存在感。③诗关系到诗人的自我塑造。④诗歌的私人性并不排斥公共性。(每点1分,四点5分。)

篇3: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题。

网开三面

红 苇

往往是在环境不能再承载的时候, 才会想起环保;往往是在华南虎已经灭绝、中华鲟接近灭绝的时候, 才会开始环保。许许多多环保宣传采用的策略是“恐吓”式的:如果再不节约用水, 设想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 想一想, 都会令人生畏;如果碳排放再没有节制, 温室效应会融掉南极冰山, 想一想, 就会想到电影《2012》。

古人的环保不是这样的——就姑且把古人一些做法也称作环保吧。商代的汤, 有一次到郊外散步, 发现有人在张网捕鸟。让汤感到惊讶的是, 其所张之网, 不是一张, 而是四张, 有从四面八方合围之势。对于鸟来说, 就只有进的道, 再也没有逃生的路了。

尤为可恨的是, 那位捕鸟的人还在那里念念叨叨, 让天下所有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 而且是越大越好, 越肥越好。是可忍, 孰不可忍, 这激起了汤的怜悯心肠。他感叹道, 这样捕鸟, 那不是要把天下的鸟一网打尽吗?就下令把四面中的三面撤下去。捕鸟人赶忙把三面网撤下, 他口中念叨的词也颇为识相地变了——想往左飞的就往左飞, 想向右飞的就向右飞, 那些命不好的就飞到我网中吧。

在环保问题上最早采取“政府行动”的是子产。那是鲁昭公十六年的时候, 九月, 郑国大旱。派大臣到桑山上搞祭祀活动, 向老天祈雨。这些大臣祭祀完毕, 看到天还不下雨, 就砍了山上的一些树。这让子产非常生气。他这样说, 祭祀山神, 应该在山上植树造林;现在反而到山上砍伐树木, 这简直就是犯罪。结果屠击、祝款、竖柎这三位就成为中国第一批因“环保”问题而被罢官夺邑的官员。

孔子在“环保”问题上也坚持自己的做法。《论语》中说孔子是“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就是说孔子偶尔也钓钓鱼, 但不会用大网去捉鱼;孔子也会打鸟来提高射艺, 但不会打已在树巢中归宿的鸟儿。钓鱼与射击飞鸟, 那是君子陶冶性情的活动, 用大网捕鱼, 是贪夫的谋利之举, 而偷袭已经入睡的归鸟, 就是乘人之危、欺负弱者的行为。这不是英雄所为, 更非君子之行。

在“环保”问题上, 曾子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树木以时伐焉, 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 杀一兽, 不以其时, 非孝也。’”这就把“环保”问题提高到“孝”的高度来认识了, 也就是要以君子姿态, 合适合宜地来对待身外的动植物。

总起来说, “恐吓”式的环保也比不环保要好。但“恐吓”式的环保与出于仁德之心的环保, 是两个环保。“恐吓”式的环保太过功利, 我还是喜欢“兼爱”、“推恩”式的环保, 这使人胸襟开阔, 气度高远。

其实, 世人对于姜太公有着深深的误读。因为姜太公在渭水上用直钩钓鱼, 被文王发现重用了, 就说姜太公直钩钓鱼, 钓的其实是文王, 这就有点太武断了。这或许真的就是他老人家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呢, 这种可能性倒是非常大的。

不管怎样, 网开三面与直钩钓鱼, 都可看作是人类向大自然发出的友好信号吧。

(节选自《文汇报》2010年11月20日)

1.下列关于文中古人“环保”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的环保是怀着仁德的爱心、宽阔的胸襟和高远的气度进行的“兼爱”“推恩”式环保。

B.商汤和子产对环保是运用权力进行强制执行的, 前者要求明令整改, 后者则进行严厉惩处。

C.孔子和曾子以 “君子”标准积极倡导环保, 前者遵守“君子之行”, 后者主张“君子姿态”。

D.古人的环保与今人的环保发出的信号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是友好的, 而后者却是不友好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大量援引古人有关“环保”的主张和做法, 不仅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 而且启发了今人的思考。

B.在人与自然交往的规则上, 孔子言行一致, 他既主张“不以其时, 非孝也”, 又恪守“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C.姜太公的直钩钓鱼完全是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 而世人却因一己臆断而误读, 武断地说他“钓的其实是文王”。

D.在语言表述上, 文中的直接引用增强了论据的确凿性、可信性, 而间接转述则增强了文章的活泼性、可读性。

3.下列推断, 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网开三面”不仅表现了商汤的仁德之心, 而且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长远利益的作用,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B.今人的环保都是“恐吓”式的, 其本质上是利己的, 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和大自然的友好相处问题。

C.古人“树木以时伐焉, 禽兽以时杀焉”观点中反复强调的“以时”, 体现了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朴素思想。

D.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就必须“合适合宜”地对待环境, 而它有待于每个人心胸、气度等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 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程琳字天球, 永宁军博野人。举服勤辞学科, 补泰宁军节度推官。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 命琳发遣三司使。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 岁且饥, 琳尽发以贷民, 凡六十万斛, 饥民赖以全活, 而军得善粟。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 贷妻子使以病告。琳察其色辞异, 令有司验得捶死状。王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 太后谓琳曰:“齐雄非杀人者, 乃其奴尝捶之。”琳曰:“奴无自专理, 且使令与己犯同。”太后嘿然, 遂论如法。改三司使, 出纳尤谨, 禁中有所取, 辄奏罢之。内侍言琳专, 琳曰:“三司财赋, 皆朝廷有也。臣为陛下惜, 于臣何有?”帝然之。或请并天下农田税物名者, 琳曰:“合而为一, 易于勾校, 可也。后有兴利之臣, 复用旧名增之, 是重困民, 无已时也。”再迁吏部侍郎, 遂参知政事, 迁尚书左丞。时元昊反, 犹遣使来朝, 众请按诛之。琳曰:“遣使, 常事也, 杀之不祥。”后使者益骄横, 大臣患之。琳曰:“始不杀, 无罪也;今既骄横, 可暴其恶诛之, 国法也, 又何患耶?”元昊死, 谅祚立, 方幼, 三大将分治其国。议者谓可因此时, 以节度使啖三将, 琳曰:议者惜其失几。既而遣使册命, 夏人方围庆阳。琳曰:“彼若贪此, 可缓庆州之难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 果喜, 即日迎册使, 庆阳之围亦解。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琳持重不扰, 前后守魏十年, 度要害, 缮壁垒, 增守御备。植杂木数万, 曰:“异时楼橹之具, 可不出于民矣。”人爱之, 为立生祠。改武胜军, 又换镇安军节度使。上书曰:“臣虽老, 尚能为国守边。”未报, 得疾卒。赠中书令, 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后嘿然, 遂如法 论:判罪

B.是重困民, 无时也 已:停止

C.缮垒, 增守御备 壁:墙壁

D.未, 得疾卒 报:答复

5.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程琳为官机智的一组是 (3分)

①饥民赖以全活, 而军得善粟 ②臣为陛下惜, 于臣何有 ③今既骄横, 可暴其恶诛之 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 ⑤异时楼橹之具, 可不出于民矣 ⑥臣虽老, 尚能为国守边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程琳执法如山, 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 王蒙正虽然与章献太后家联姻, 但他的儿子王齐雄杀人, 程琳同样对他进行依法严惩。

B.程琳善于处理政事, 元昊造反仍派使朝见, 程琳力排众议, 主张不杀;元昊死, 幼子立, 程琳主张不应趁人之丧, 而应采取怀柔政策。

C.程琳能从危机中捕捉时机, 他受命赴庆阳册封, 偏偏遇到夏人包围庆阳, 他便把册封用的礼品财物转赐给夏人, 从而解除了庆阳之围。

D.程琳非常体恤民生疾苦, 他不但从不扰民, 还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 百姓对他十分敬爱, 为健在的他立了祠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使各有所部分, 以弱其势, 可不战而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幸人之丧, 非所以柔远人, 不如因而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8、9题。

送桂州严大夫

韩 愈

苍苍森八桂, 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

户多输翠羽, 家自种黄柑。

远胜登仙去, 飞鸾不假骖。

8.颔联写出了桂州山水的哪些特征?是怎样来写的?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屈原列传》)

(2)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3)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十弦翻塞外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25分)

走进同一片阳光

葛克友

到达家乡已近晚饭时分, 一派迷人的田园景致扑入眼帘:儿时熟悉的地气端地从脚下浮起, 心驿神荡起来, 一种叫温暖的东西从心底弥漫开来。

佝偻着身子、满脸沧桑的双亲, 早已等候在村口那座老窑旁, 刹那间, 激动写在父母亲、妻子女儿和我的脸上, 旅途的劳累瞬间消失殆尽。父亲百般疼爱地摸着女儿的头, 母亲赶紧抓着女儿的小手, 嘘寒问暖, 关切唠叨, 仿佛有千言万语, 一下子要急于表达。踏进家门, 一股菜饭香味早已飘飞过来, 直袭味觉。父亲备好了我们喜欢吃的“农家乐”:爆炒草鸡、黄豆干烤鱼、辣椒炒鸡蛋、尖椒黄豆芽儿、豆角凉拌韭菜花、大葱小鱼干儿、鲜萝卜豆儿、粉浆、煎饼、凉拌茄子等等, 这些都是父亲亲手“土制”的家庭菜, 再高级的饭店也是绝对看不到的, 堪称盛宴。

不夸张地说, 这是我吃到的最美味的菜。父亲脸上露出很有成就的笑容来。

父亲知道我们喜欢田园风光, 就带我们到田畴里, 这次也不例外。翌日清晨, 我们迎着朝阳, 走在阡陌纵横的乡村小路上, 大大小小的土狗虽不熟悉, 会凑到你的近前, 跟你亲近。蟋蟀低吟, 小鸡悠闲地踱步。满目绿色, 满目金黄。远离都会, 远离物欲权力, 踩着挂满露珠的幽幽小草, 沐浴乡风, 倾听乡音, 亲近乡情, 亲近自然, 嗅着泥土的芬芳, 谛听自然的声音, 心情格外畅快。人在自然中, 自然在心中, 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洗涤心灵, 给灵魂吸氧, 畅快通透, 好一曲丰富精彩的田园秋歌。农家门前, 堆满黄豆、玉米等, 到了夜晚也不见哪家收进屋子, 这里的民风淳朴可见一斑。一位老大娘席坐地上, 总是固定着一两个动作, 满足地搓着玉米, 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 平淡平凡, 真实神圣。这是故乡的给予, 更是父亲的精心安排。如此“奢侈”的待遇, 如此丰盛的“精神”盛宴, 让久居都市的我等, 来不及细细品味、细细消化。我思忖着, 一定好好咀嚼品味, 好好珍惜, 好好受用。

在故乡的时间紧而又紧, 短短的几天, 父亲不忘带着我们走亲串户, 联络感情, 把维系亲情的那根无形的“亲情链”拉得很长很长, 把中华民族那份古老的美好传统延续延展延伸。这就是我的父亲, 老实憨厚, 朴质纯粹, 他给了我原生态的爱, 教我原生态地做人。

17岁那年, 我“克隆”父亲穿上戎装, 与父亲走进同一片月光。今天, 尽管离开故乡, 以一个也算是老兵的身份在大都市“战斗”, 但任怎么走也还是走不出父亲的视线,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情海,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牵挂,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叮咛,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手心,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影子,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光辉, 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阳光。

(节选自《解放日报》2010年11月8日)

(1)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标题“走进同一片阳光”中的“阳光”不仅指自然的阳光, 而且还指父爱的光辉、乡情的和暖和生活的真纯。

B.“ (土狗) 会凑到你的近前”、“蟋蟀低吟, 小鸡悠闲地踱步”, 运用了比拟手法, 烘托了作者倾听乡音, 亲近乡情的愉悦心情。

C.父亲是个“有心人”, 不仅为我们备好了“农家乐”, 而且还精心安排了“精神”盛宴, 让我们在细细咀嚼品味之后, 十分受用。

D.“把中华民族那份古老的美好传统延续延展延伸”旨在强调不仅要继承“亲情”这一传统, 而且还要扩展其内涵, 伸展向未来。

E.文章在结尾部分连用了八个“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句子, 逐层展开了“父爱”丰厚的内涵, 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 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描写了家乡的田园景致, 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父亲“土制”的家庭菜都是农家普通的菜肴, 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我吃到的最美味的菜”呢?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故乡虽只有短短的几天, 父亲却教给了“我”“原生态地做人”的道理, 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 ~ (4) 题。 (25分)

地坛精魂

张梦阳

走进地坛, 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 就想起地坛。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 一篇散文《我与地坛》, 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这究竟为什么呢?地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九年, 历史可谓不短, 遗址可算不少, 故事也肯定很多。然而, 史铁生并没有写这些历史与传奇, 只是从自己截瘫后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写起, 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 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提出了生死和怎样活的问题;然后就写自己母亲是如何在园里苦苦寻他;写了地坛的四季和人物:一对散步的老夫妇, 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 一个卓尔不群喜好饮酒的老头, 一个素朴并优雅的学理工的女知识分子, 一个倒霉而有天赋的长跑家, 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弱智”的小姑娘和保护她的哥哥。然后又归结到苦难的命运, 专注于“心魂”的拷问与思量, 执著于形而上的思辨, 重新提出“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吗要写作”的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 认为“希望与绝望, 他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最后作了这样的结束语:“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 大可忽略不计。”

这样一篇似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文章, 为什么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 又经久不衰二十余年, 及至史铁生的去世消息也要以《魂归地坛》为标题呢?我想:拥有“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这样绝妙比喻的文字, 当然是原因之一, 但最根本的是史铁生袒露了自己苦难的灵魂, 又以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从哲学的高度, 深触了人们以及地坛中苍松古柏、夕阳残照、雨燕小鸟乃至蚂蚁、瓢虫等小昆虫的灵魂, 由普通、平凡的人和事显现出高深莫测的宗教性。史铁生后来又写了一系列足以传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 但我认为都是从地坛出发的, 活灵灵闪现着地坛的精魂。

我曾在《荒原时代的地坛》一文中说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 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第一文。地坛也因史铁生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

史铁生和地坛之所以在我心中印烙得如此深刻, 可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 我家住和平里, 也曾在附近的地坛荒园中游荡过。那时, 我的母亲在“文革”迫害下溘然长逝, 女友又突然与别人结婚, 这两个打击如闷雷一样同时轰击在我的头顶, 足可置人于死地。但我挺住了, 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书上——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史哲书籍, 写了上千张读书、思考卡片。读书之外, 唯一的排遣就是孤独地徘徊在地坛的苍松古柏、荒藤野草之间, 迎旭日升起, 送夕阳落晖,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 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 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 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 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 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 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 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 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只要地坛存在, 史铁生就在。

史铁生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洒在地坛, 那么, 能否在地坛东南角的老柏树下, 建一尊史铁生的铜像?他坐在轮椅上, 手捧着书, 宽阔的额头, 戴着宽边眼镜, 镜后深邃的目光温和地朝前望着, 仍在执著地思考人生和宇宙……

(选自《文汇报》2011年1月5日)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 它融进了作者对“生死”、“永恒”等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深邃思考。

B.《我与地坛》正是凭借“仿佛这古园……四百多年”这些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 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 而且经久不衰。

C.史铁生和地坛是互相成就的, 是史铁生为地坛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 而它又源于史铁生对在地坛中所见人物的深刻感悟。

D.在文中插入“我”的人生遭际, 不仅使作者对史铁生思想、精神的把握显得更为深刻, 而且更容易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E.文章的结尾以一尊虚拟的铜像收篇, 既得其形, 更得其神, 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 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呢?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史铁生在地坛中, 对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是以什么方式来思考的?又作出了怎样的回答?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史铁生给“我”的启迪中, 探究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命运中的苦难。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13.下列各句中, 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河南禹州农民时某在自己的货车上安装假军牌, 偷逃高速路费368万元被判无期, 由于, 平顶山市检察院已撤回此案。

B.我国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 各地农民工文化活动开展得, 全社会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C.2011年1月5日, 在北京金隅队对阵东莞马可波罗队的比赛中, 篮球宝贝上场助阵, 热情洋溢的表演引得场边的裁判。

D.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周汉民表示, 我国内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都有独立的展馆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质和的文化标准。

14.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年来, 通过“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 我国目前高速铁路的建设技术已经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B.为最大限度降低转基因生物及其制品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不利影响, 我国将启动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工作。

C.新一期《钟山》刊登出了三十年 (1979-2009) 十大诗人评选结果, 朦胧诗代表人物北岛高居榜首, 也是获得唯一全票的诗人。

D.日本一家科技公司发明了一种镜子般的体温计, 人们只要对着镜子一照, 镜面上会显示人体温度数, 就能确定自己是否发烧。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由广州设计师张强设计, __, __, __。__, __, __。

①它运用柔美上升的线条 ②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 ③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 ④也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 ⑤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 ⑥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

A.①⑤⑥②④③

B.①⑤②④③⑥

C.②④③①⑤⑥

D.②③④⑥①⑤

16.根据下面的文字, 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 不超过15字。 (5分)

安德烈·海姆凭借在世界上首次分离出最薄的材料——石墨烯, 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一个充满奇趣想法的“科学怪杰”, 10年前他让青蛙在强大的磁场下悬浮起来, 完事后, 照样可以到田间抓蚊子吃。这个有趣的实验演示了电磁学的一个经典原理, 如今已被收入国外的大学物理课本。事实上, 飞行青蛙和石墨烯的研究属于不同领域, ____________

17.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选择两个不同的角度点评下面这则新闻, 要求观点明确, 不超过40字。 (6分)

“2010人民网年度责任公民”1月8日在京揭晓, 郭明义高票当选。其个人档案如下:

献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他一直坚持提前两个小时上班, 15年来, 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 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

义务献血:1990年以来, 他坚持20年无偿献血, 累计献血6万毫升。

捐款:1994年以来, 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0多万元, 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生, 自己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

捐资助学:2008年以来, 他发起的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 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 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 捐款近40万元。

捐献造血干细胞:2006年起, 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倡议, 17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

答: (1) 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 (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当旅游大巴进入山区的一个拐弯处时, 车上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 便招呼司机停车。他们下车后, 巴士继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驻足欣赏山景时, 只听前方轰隆一声巨响, 那辆巴士被山体滑坡滚落下来的巨石砸中, 落入万丈深谷。事后得知, 车上乘客无一生还。惊魂甫定之后, 这对情侣无不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按常理, 一般人都会说:“幸好我们不在车上!”而这对情侣却说:“假如我们不中途下车, 那辆大巴就能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 车上的人也许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这句话是对人的心灵的拷问, 善恶、美丑、高下之分, 往往就在这一念之间。

要求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D (断章取义。根据文本信息, 今人的环保发出的信号也是友好的, 只是采用的宣传策略是“恐吓”式的, 不够友好)

2.C (绝对化。说“姜太公的直钩钓鱼是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也仅仅是作者为了论证自己观点的一家之言, 文中有“或许”的语言提示)

3.B (以偏概全。根据原文“许许多多环保宣传采用的策略是‘恐吓’式的”可知, 该项中“今人的环保都是‘恐吓’式的”的表述是错误的)

4.C (军营的围墙)

5.A ( (2) (6) 表现程琳的忠心, (3) 表现程琳的依法行事)

6.D (事件杂糅。百姓为健在的他立祠庙是因为他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管大名府, 守魏十年, 从不扰民。而“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是他任三司使时所为)

7. (1) 使他们各有自己的部署, 来削弱他的势力, 可以不作战而使他屈服。 (得分点:“部分”的翻译、“弱”“屈”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 (2) 趁人丧事之机, 不是用来安抚远方的人的办法, 不如趁机来安抚他们。 (得分点:“幸”“所以”“柔”“因而”的翻译)

8. (1) 一是形的特征:“水”蜿蜒曲折, 清澈澄明;“山”拔地而起, 峻峭玲珑。二是色的特征:“水”碧绿, “山”翠绿。 (2) 用女性的“青罗带”、“碧玉簪”作比喻, 来写桂州山水的柔美和秀美, 不仅“相宜”, 而且独特。

9. (1) 诗人将荒蛮之地写得美如仙境, 意在劝慰友人。 (2) 友人到桂州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 诗人有羡慕之意。

10. (1)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 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

11. (1) A、E (B主要应指“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心情。C错在“在细细咀嚼品味之后, 十分受用”, 根据原文“来不及细细品味、细细消化。我思忖着, 一定好好咀嚼品味, 好好珍惜, 好好受用”的信息, 作者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咀嚼”、“细细品味”, 自然也就谈不上“十分受用”。D“中华民族那份古老的美好传统”不仅仅指“亲情”, 还应包括“乡土情结”)

(2) (1) 选取了家乡秋天代表性的事物。 (2) 从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写。 (3) 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 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3) (1) 它是父亲“亲手”做的, 融入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意。 (2) 它是“我”朝思暮想的, 融入了“我”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3) “菜”朴质纯粹, 融入了父亲和“我”“原生态的爱” (真情实意) 。

(4) 〈1〉深刻意蕴: (1) 故乡的自然风光:自然对人的灵魂有净化作用, 人应该亲近自然, 与自然融为一体, 使灵魂畅快通透。 (2) 故乡的乡风民俗: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 人应该永留住淳朴的乡情, 使灵魂朴质纯粹。 (3) 老大娘的淡定满足:平淡、平凡地做人、做事, 人生才会显得真实, 人性才会显得神圣。

〈2〉情感取向: (1) 久居都市:对浮躁的人心、膨胀的物欲、钩心斗角的权力之争等的厌弃。 (2) 田畴漫步:对敦实淳朴、知足常乐的民风的颂扬。 (3) 走亲串户:对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的颂扬, 对中华民族不忘亲情的古老传统的赞美。

12. (1) A、E (B《我与地坛》之所以引起轰动, 而且经久不衰, “文字”仅是一个方面, 更多的是凭借其“思想性”, 原文中有“拥有……的文字, 当然是原因之一, 但最根本的是……”的提示。C史铁生在地坛中深刻感悟的除了“所见人物”, 还应包括地坛里面的四季万物以及母爱等。D史铁生的思想、精神比作者要深刻, 所以在文中插入“我”的人生遭际, 效果不是“更为深刻”, 而是“更为真切”)

(2) 史铁生一系列足以传世的作品: (1) 都是从地坛出发, 深触了地坛中万物的灵魂, 从而活灵灵闪现着地坛的精魂。 (2) 袒露了自己苦难的灵魂, 又深触了人们的灵魂。 (3) 站在哲学的高度, 由普通、平凡的人和事显现出高深莫测的宗教性。 (4) 文字明净、深邃、悠远、绝妙。

(3) (1) 思考的方式:对“心魂”进行拷问与思量, 对形而上进行思辨。 (2) 作出的回答:对于苦难的命运, 人不应该绝望, 而应该充满希望。人也只有保持坚强不息的精神, 才能获得永生 (走向永恒) 。

(4) (1) 对命运中的苦难, 不应该逃避, 而应该正视和迎战。 (2) 在精神的鼓舞中战胜苦难, 从而把苦难化作人生的财富。 (3) 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出口, 顽强、坚定、执著地走下去。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13.C (断词取义。“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该句中裁判对篮球宝贝或许有些“愤恨”, 而不存在“畏惧”)

14.B (A搭配不当, 将“跻身”改为“达到”, 以与“水平”搭配, 或将“水平”改为“行列”。C语序不当, “唯一”应为“获得”的状语, 而不是“全票”的定语。D成分残缺, “人们只要……是否发烧”中三个分句的主语依次是“人们”、“镜面上”、“人们”, 由于中间一个分句的主语已换成了“镜面上”, 所以第三个分句主语“人们”无法承前省略, 必须补上)

15.A (以题干中的句号为界, (1) (5) (6) 是对会徽表面构图的诠释, (2) (4) (3) 是对会徽深层寓意的诠释。 (1) (5) (6) 三句可依照“运用……”、“构成……”、“象征……”的动词提示排定逻辑语序, (2) (4) (3) 三句可依照“既”、“又”、“还”的关联词语提示排定分句语序)

16.其间唯一的关联就是好奇心和探索的乐趣。

17. (1) 立足本职岗位, 勇担社会责任, 堪称华夏“脊梁”。 (2) 关爱弱势群体, 热心公益事业, 尽显大爱情怀。 (3) 用执著化平凡为伟大, 堪称“雷锋”传人。 (任选两点作答即可, 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18.[写作指导]面对突发劫难, 我们都不是先知先觉, 无法事先作出选择。但事后, 我们是先庆幸自己侥幸躲过一劫, 还是先悲悯同行者的不幸罹难?这是对我们心灵的拷问, 拷问着我们的良知, 拷问着我们的情怀, 拷问着我们的道德水准, 拷问着我们的精神境界。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往往不是处于“命悬一线”之际, 但也时常都会闪出“这一念”, 而“这一念”往往就是一块试金石, 在测试着我们心灵的“善恶、美丑、高下”。在具体写作过程中, 记叙文要紧紧扣住“这一念”的萌生过程、感受感悟去演绎、铺染, 议论文则要紧紧扣住“这一念”的前因和后果、趋势去生发、透析, 从而彰显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 鞭挞人性中“假、丑、恶”的阴影。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程琳字天球, 是永宁军博野人。被举荐服勤辞学科, 补授泰宁军节度推官。权三司使范雍受命出使契丹, 命程琳处理三司事务。太仓供给军队的粮食陈腐几乎不可食用, 那年又大饥荒, 程琳全部取出借给灾民, 共六十万斛, 饥民赖此保全活命, 还回来后军队又得到了好粮食。迁任给事中、暂时代为掌管开封府。王蒙正的儿子王齐雄打死一名老兵, 买通老兵的妻子儿女让他们以病故报告。程琳观察他的妻子儿女神色、言辞异样, 下令有司检验出被打死的症状。王蒙正与章献太后家联姻, 太后对程琳说:“王齐雄不是杀人的人, 是他的奴仆打死的。”程琳曰:“奴仆没有自作主张的道理, 而且下令与自己动手犯罪是相同的。”太后默然无语, 于是按照法律判罪。改任三司使, 开支收入尤其谨慎, 宫中要取用东西, 总是奏请取消。内侍说程琳专权, 程琳说:“三司财赋, 都是朝廷所有。我替陛下节省, 对我有什么呢?”皇帝认为他说的对。有人奏请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 程琳曰:“合而为一, 易于考核检查, 可行。后来有兴利之臣, 又用旧的名目增加, 这是加重贫困百姓的负担, 没有停止的时候。”再调任吏部侍郎, 于是参议政事, 调任尚书左丞。当时元昊造反, 还派使者来朝见, 众人请求按律诛杀他们。程琳说:“派遣使者, 是平常事, 诛杀他们不吉利。”后来使者更加骄横, 大臣们担忧这件事。程琳说:“开始不杀, 是因为他们无罪;现在既然骄横, 可以公布他们的恶行而诛杀他们, 是国法, 又担忧什么呢?”元昊死, 谅祚即位, 正年幼, 三个大将分别管理国家。议论的人说可趁这个时机, 用节度使的官衔利诱三个大将, 使他们各有自己的部署, 来削弱他的势力, 可以不作战而使他屈服。程琳说:“趁人丧事之机, 不是用来安抚远方的人的办法, 不如趁机来安抚他们。”议论的人痛惜失去了机会。不久朝廷又派使者前去册封, 夏人刚刚包围了庆阳。程琳说:“他们如果贪此钱财, 那就可以缓解庆阳的围困了。”把要赐予的礼品财物的数字都转报给夏人, 夏人果然高兴, 当日迎接册封的使者, 庆阳的围困也解除了。授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管大名府。程琳掌握重权而不扰民, 前后守魏十年, 度量要害, 修缮军营的围墙, 增加防守的准备和设施。种植几万株杂木, 说:“以后建楼造船这些用材, 可以不从百姓那里出了。”人们敬爱他, 为他建立生祠。后改任武胜军, 又换任镇安军节度使。上书说:“我虽老, 还能为国守边。”还未得到答复, 患病去世。追封中书令, 谥号为文简。

篇4: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评析

一、符合《考试说明》要求,体现新课标精神

2007年江苏语文卷严格遵循江苏省发布的《考试说明》,中规中矩,试卷结构、题量和分值配比的变化完全在“情理之中”;同时2007年高考是江苏省旧模式高考的最后一年,如何实现高考命题的平稳过渡,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命题者也是在“戴着镣铐跳舞”的同时,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尤其是在注重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1.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基础知识的考查返璞归真,要求更加平和宽容。高考语文试卷中属基础知识范围的,有字音辨正、成语辨别、辨析病句、解释句义等,试卷在考核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上,又较以往有所加强;其中第18题,该题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概括时每阶段有字数限制,这对考生的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通顺达意,又要简洁得体。

2.注意课内课外结合,注重语文素养培养。高考语文命题似乎已越来越不再考虑语文课本了,但这决不意味试卷忽视语文课本的教学,而是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大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试卷注重对学生由课内学习到课外迁移的能力考查,鼓励广大语文教师今后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多读一点、多了解一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注重探究性学习,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诗歌鉴赏虽然考的是一首陌生的宋词,但同样的词牌、同样是表达离情别绪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说是“千锤百炼”了。更不用说名句默写题,课内的琅琅上口,课外的也广为人知,“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直接启迪了人们的荣辱观。文言文阅读题无论是选材还是命题更是充分考虑到课内外的结合。

二、创新题型,试图为新课程高考“探石问路”

试卷部分试题呈现出较强的新意,对考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考纲新增了能力层级“探究F”符合新课标理念,把“表达应用”放至“鉴赏评价”之后,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也说明了新考纲对“表达应用”有更高要求。

今年的试卷,新鲜度明显增强,“新鲜”感主要源于两大方面。

第一,选用旧题型,增加新内容。如第19题,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这道题不同于以往的仿写造句题,留给了考生更多的创造空间,也体现了新考纲对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更高要求。

第二,创设新题型,体现新理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题型创新能服从于考查语文能力的实际需要,有助于体现高考对于日常教学和现实生活的正确导向。如第20题,关于奥运的仿写:“‘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作为学校一次迎奥运主题活动主持人的开场白。”以开场白的形式来考查语言交际、修辞和衔接等,渗透了新课程“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再如试卷第一部分的第二大题小阅读,虽然从题型上看无甚大变化,但是从选项的设置和对阅读能力的考查方向来看却也是翻出了新意。四道选择题都是要求选出“不符合文意”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不是简单停留在以前人们归纳的“偷换概念”“故意错漏时间或条件”“变或然为必然”等方面,而是要求考生对文本具有更强的筛选、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如第4题C项“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这个选项就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不是汉学的四个阶段,它们是产生的历史不同但又可以同时并存的几种形式。这也启示我们阅读只靠解题技巧是不行的,关键是要读懂文本精研文本。

三、阅读强化赏析,注重对语文能力的考查

今年语文卷中,阅读文本的选择强调可读性与人文性、思想性的结合,注重语言的规范流畅,同时兼顾到各种不同文体的特点。试题测试能力要求全面,考查学生认读、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各方面的能力。各部分试题编排由易到难,显示一定的坡度;题干设计简洁,指向明确。

今年的试卷文学鉴赏能力考查的分量加大,对考生的能力层级要求有所提高,注重考查考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试题具有极强的导向性,那就是“立足文本,一切以读懂文本为基础”,同时在考查形式上也作了新的尝试。如第12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考题要求赏析诗歌“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这道鉴赏题题型开放,赏析题本来就没有“唯一”答案,主要在于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这样设题尊重了考生的阅读个性,考生只要立足文本读懂文本就能做出自己的合理解答。那种忽视文本、单纯依靠解题技巧、生搬硬套的做法是肯定行不通的。再如现代文阅读题,赏析雷抒雁的散文《麦天》,设题合理,涉及到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评价、结构特点分析、表达技巧鉴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等多方面考查。其中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该题看似难以下手,但若平时对写景的文字鉴赏得多了,就很自然地能进行迁移:写景往往要借助一些修辞手法,从多角度描写。由此,该题亦能迎刃而解:“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至于其他几题,考生在整体把握作品的基础上,联系课内的知识应该比较容易做答。

四、作文注重“真情”,回归自我,诗意与理性兼美

今年的作文题,摒弃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是完全正确的。话题作文写到今天,已经新意不多,经过这么多年的总结,许多人已经找到了捞分的“窍门”,而这“窍门”并不利于今后的语文教学和眼前的选拔人才,套作、仿作之风盛行,宿构、抄袭屡见不鲜就是明证。与2006年的“人与路”相比,江苏今年的作文题“怀想天空”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首先,材料和文题富有浓厚的诗意,将现实的鲜活性和历史的厚重感、哲学的深邃性和文学的诗意美、独特的个性体验和普遍的共性观照等融为一体,给考生搭建了大显身手的宽广平台。虽然是命题作文,但从材料到题目都给考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广阔空间,有利于考生抒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其次,今年的作文更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反映生活。特别注重“文中有我(人)”,材料和文题都暗示考生行文要充分体现自我。所以叙述自我体验、抒发自我情思、表达自我认识等,成为今年写作的主流。这种命题导向对中学语文教学是积极有益的。“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今年的作文题不是让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命题选择,只有融入生活,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写出成功的文章。

再次,今年的作文有一定的内涵,在审题上设置了一定的难度。“怀想”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怀念”与“想往”,这表明文章取材可以是历史,也可以是现实与未来;“天空”是审题的关键,把握好这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才能把文章写深写出新意来。它可以是具体的生活、个人的天地,也可以是历史的天空、哲理的天空、文化的天空……文章在写作时有很强的开放性,兼顾到各种不同文体,实写、虚写均可。可以写成记叙文,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清醒冷静的分析,吐露真实感受;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谈自己对人生、对历史的认识;融叙述、议论、抒情于一炉的哲理抒情散文更是会备受青睐。对于所有的考生来说,“怀想天空”都能有事可叙,有理可说,有情可抒。

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应该把握新课标精神,在鼓励个性化写作的同时,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各种文体进行全面综合训练,练好写作基本功,使学生具有驾驭各种文体的本领,以不变应万变。

从整体上说,200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是很成功的,它稳中求变,稳中求新,可谓是?再唱新翻杨柳枝;但是从当前广大师生热切期盼它能对2008年新高考有更明确的导向作用的角度看,这份试卷又多少令广大期待者有所遗憾。比如新考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增加的能力层级探究具体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广大师生特别期望了解这样的能力层级该用什么样的题型,该怎么考查。2007年的试卷原本应该在这方面做出更多有益的尝试,更好地发挥它的导向作用,实现新旧高考接轨。我们期待着2008年新高考语文江苏卷的“新翻杨柳枝”能尽善尽美。

篇5: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

一、语言文字应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 的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文火熬粥的“慢功夫”,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灌输,多一些 的滋润。

A.基础性 推行 如沐春风 B.系统性 推进 春风化雨 C.基础性 推进 春风化雨 D.系统性 推行 如沐春风

解析:“从娃娃抓起”体现“基础”,排除B.D;“爱国主义教育”应早已推行,需要的是更进一步,故用“推进”;“春风化雨”强调做法,“如沐春风”强调结果,此处修饰“滋润”,应是做法,故选“春风化雨”。

2.古人常以荷花喻人,下列诗歌中的荷花,不具此意的一项是(3分)(D)

A.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无力争先发,非因后出奇。

B.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C.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D.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解析:D项,描写西湖自然风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C)

名著重拍

担当。,。,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D.⑤①②③④⑥

解析:③句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排除D项;“应有”与“不应”相对,故②句放前,排除A项;④⑥分别与⑤①照应,④前的“故”,可断定“④⑥”放“⑤①”后,排除B 1

项。

4.班干部改选,小洁被选为班长后发表感言,以下用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B)

A.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将翻开新的一页。B.谢谢大家的信任,我会尽心尽力,做好工作。C.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乐意为大家效犬马之劳。D.很荣幸当选班长,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含义接近的一项是(3分)(B)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解析:都是表达苦苦追寻后突然有所得的意思。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举进士第,迁秘书正字。是时秦桧已专政,芾与桧旧故,退然如未尝识。公坐旅进,揖而退,桧疑之,风言者论罢。通判处、婺、越三郡。何溥荐芾.材中御史,除监察御史。时金将败盟,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求合乎天地,无愧乎祖宗,则人心悦服,天亦助顺,上韪其言。迁殿中侍御史。两淮战不利,.廷臣争陈退避计,芾言:“今日之事,有进无退,进为上策,退为无策。”既而金主亮毙,上疏劝亲征。车驾至建康,芾请遂驻跸,以系中原之望,又言:“去岁两淮诸城望风奔溃,无一城能拒守者,此秦桧求媚媾和之余毒也。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知婺州,劝民义役,金华长山乡民十有一家,自以甲乙第其产,相次执役,几二十年。芾舆致十一人者,与合宴,更其乡曰“循理”,里曰“信义”,以褒异之。

知绍兴府。会稽赋重而折色尤甚,芾以攒宫在,奏免支移折变。鉴湖久废,会岁大饥,出常平米募饥民浚治。芾去,大姓利于田,湖复废。权刑部侍郎,迁给事中,改吏部侍郎,.以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内侍家僮殴伤酒家保,芾捕治之,狥于市,权豪侧目。执政议以芾使金,复除吏部侍郎,且议以龙大渊为副,芾曰:“是可与言行事者邪?”语闻,得罢,不行。下迁礼部侍郎,力求去,提举太平兴国宫。时芾与陈俊卿俱以刚直见忌,未几,俊卿亦引去,阎安中为孝宗言:“此非国之福也。”

后起知太平州,造舟以梁姑溪。历阳卒久戍,溃归,声言欲趋郡境,芾召而厚犒遣之,然密捕倡乱者系狱以闻。诏褒谕。芾前后守六郡,各因其俗为宽猛,吏莫容奸,民怀惠利。屡告老,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后十年卒,年八十。尝曰:“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立朝不偶,晚退闲者十有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有表奏五卷,诗文三十卷。

(选自《宋史•吴芾传》,有删改)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风言者论罢 风:通“讽”,暗示 .B.上韪其言 .D.立朝不偶 .解析:权:代理。

7.下列对文中画短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驻跸:“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先要派兵沿路戒严,禁止行人经过称为“跸”,“驻跸”指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B.义役:宋代役法之一。南宋乡村民户为了减轻保正、保长的重役,自行结合,割田出粮,帮助当役户,称为“义役”。

C.攒宫:古代皇帝、皇后暂殡之所。宋南渡后,帝、后茔冢均称“攒宫”。表示暂厝,准备收复中原后迁葬河南。

D.致仕:“致”,获得;“仕”可解释为官职、职位。致仕即获得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表达这一意思。

解析:致,交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做“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辞职归家。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吴芾忠君爱国,积极主战。吴芾虽与秦桧故旧,但他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他还上疏请髙宗亲自北伐、抵抗金人、驻跸建康。

B.吴芾心系百姓,体恤民情。在绍兴知府任上,吴芾上书为百姓免除支移折变。鉴湖久废,恰巧碰到收成不好闹饥荒,他就命令拿出常平米募饥民来浚治鉴湖。C.吴芾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在临安知府任上,有皇宫内侍的家童打伤了酒家的酒保,吴芾抓捕凶手治罪并在市集示众,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

D.吴芾明于吏治,颇有谋略。吴芾先后在六个州郡担任知府,他根据各地民风习俗采取或宽或猛的策略,使官吏无法作恶,让百姓受益。

解析:“权豪因此对他十分敬佩”,错。原文是权豪“侧目”,即不敢正视,畏惧。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芾劝高宗专务修德,痛自悔咎,延见群臣,俾陈阙失。(5分)

答案:吴芾劝高宗要一心一意地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缺失。(得分点:务、痛、延、俾、阙失各1分。)(2)能反桧壅塞言路、挫折士气之歧途,则士气日振,而见危授命者有人矣。(4分)答案:(皇上〕如果能一反秦桧堵塞言路、打击士气的错误途径,那么我军士气一 天天振奋,韪:认为对

C.权刑部侍郎 权:兼任 .偶:结党

如此那些在危难面前勇于献出性命的人就有了啊。〔得分点“反”“挫折”“授命”各1分,文意1分。)【参考译文】

吴芾,字明可,台州仙居人。考取进士第,迁任秘书正字。当时秦桧巳经专擅朝政。吴 芾与秦桧是故人,吴芾拜见秦桧时恬退得就像和他从来不相识的样子。吴芾和其他官员同 时去拜见秦桧,且作揖就退出来(不单独去见秦桧〕,桧就怀疑他,暗示谏官弹劾他将他罢免。吴芾先后担任处、婺、越三郡的通判。何溥推荐吴芾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任中御史,于是,朝 廷拜官让他担任了监察御史。当时金朝准备违背宋金签订的盟约,吴芾就劝高宗要全身心 地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品德,切实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过错,延请接见群臣,让他们陈述朝政的 阙失,力求人事合于天地,无愧于祖宗,这样就会使全国人心悦服,即使是上天也会助顺南 宋。皇上认为他的意见说得非常对,迁任殿中侍御史。后来,两淮战况南宋方面不利,廷臣 争着陈述退避的谋划,吴芾却说:“今日的战事,只有进没有退,进是上策,退是无策。”不久,金朝君主完颜亮死了,吴芾于是就上疏劝皇帝亲自北征。皇上车驾到达建康,吴芾就请求皇 帝就将车马停留在建康(以建康作为首都),这样做来稳定中原人们的希望。吴芾又说:“去 年,两淮地区的各个城池的守军望到敌人就奔跑溃败,没有一座城能拒守的原因,这就是秦 桧求媚北朝,乞求媾和的余毒啊。皇上如果能一反秦桧壅塞言路、打击士气的错误途径,那 么我军士气一天天振奋,如此在危难面前勇于献出性命的人就有了啊。”吴芾知婺州的时候,吴芾鼓励推行义役,金华长山乡十一户人家,自行按照甲乙的等级评定他们的田产,然后按 照次第相继来服役,他们就这样做了将近二十年。吴芾让人用车载着他们十一个人来到官 府,吴芾与他们合宴,更改他们的乡名为“循理”,改里巷名为“信义”,以此来褒扬他们以示与 众不同。

吴芾知绍兴府的时候。恰巧当地征收税负繁重,并且用物抵税的折色特别厉害,吴芾以 皇帝、皇后攒官在绍兴暂厝,上奏请求免去支移折变的赋税部分。境内鉴湖长期废用,恰 逢这年收成不好,境内出现大饥荒,吴芾于是命令打开常平仓的米来招募饥民,疏通挖制 鉴湖。吴芾离任后,大姓为了从田中获利,又使鉴湖再一次荒废。吴芾代理刑部侍郎迁任 给事中,改任吏部侍郎,他以敷文阁直学士的身份知临安府。有内侍的家童殴伤酒家的酒 保,吴芾逮捕那个家童并加以惩治,在集市上示众,权豪都十分畏惧。执政当局议论让吴 芾出使金朝,又拜官任吏部侍郎,朝堂议论以龙大渊为副职,吴芾说:“龙大渊这个人是可 以一同言行事的人吗?”这句话后来被皇上得知,于是出使金朝的事情就停了下来,没有成 行。下迁担任礼部侍郎,他力求去职,于是就提举太平兴国宫。当时,吴芾与陈俊卿都因 刚直被人忌恨,不久,俊卿也被罢了官,阎安中向孝宗进言说两人被罢官,这不是国家的 福气啊。”

后来起官,知太平州,他命人造船来为姑溪架桥。历阳戍守的士兵长期戍守,被打散要 返回,他们扬言要奔赴太平州的郡界。吴芾召集他们厚厚地犒劳他们并加以遣散,然而秘密

地逮捕了提议作乱的士兵,把他们关进监狱,上报给皇帝。朝廷下诏褒谕,吴芾前后守六郡,都能够依据各地风俗釆取或宽或猛的政策,官吏没有能够做坏事的,老百姓都怀念他带来的 惠利。吴芾屡次告老,最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退休。十年后死去,享年八十。吴芾曾经 说:“对待公家的东西应当如对待自己的东西,对待公事应当如对待私事。与其得罪百姓,还 不如得罪上官。”他立朝不结党,晚年退闭在家十四年,自号湖山居士,为文豪健俊整,他有表 奏文章五卷,诗文二十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

10.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夜宿农家的寂寞之情;由农民生活的艰辛困苦而引发的同情之心;对于荀 媼的盛情款待的感激;无以为报的愧疚。(每点2分,答对任三点得满分。)

11.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这首诗的风格,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否吻合?请简要说

明。(5分)

答案:不吻合。从选材看,叙述了自己夜宿田家的所见所感;从情感看,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从手法看,采用白描写实的手法,属于现实主义诗歌。(答出“不吻 合”得1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分,三个要点得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诗经丨氓》)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5)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6)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7)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8)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开在窗玻璃上的花

乔迁

新闻联播已经开始了。看着电视里出现了从天空飘飘飞落的雪花,他自语道:“我的老家,也该是隆冬了。”妻子是未见过雪的南方女人。她问:“你老家冬天里也是冷得窗玻璃都结冰吗?”

透过窗玻璃清晰地望见了窗外昏暗中的一片绿色。他幽幽地说道:“是的,冬天里窗玻璃都开花。”

“开花?”妻子问:“窗玻璃怎么能开花呢?是贴的那种剪纸花吧。”

他觉得不好回答,他已经有十年没回北方的老家了,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已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他说:“不,不是剪纸,是在窗玻璃上结成的冰花,只有寒冷的北方冬天里才能生成,很美,很漂亮。”

他突然跳起来,激动不已地说道:“我要回老家,看看老家的窗花。我回来告诉你窗玻璃是怎么开花的。”

妻子不跟他回去,他一个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又倒了两次汽车,才回到老家。年迈的母亲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已经有十年没有见到儿子了,但她每年都会收到儿子寄给她的一大笔钱。

他对母亲说,儿媳要跟回来看你,我没让。母亲笑笑说:“看我干什么,咱这儿还不冻坏她。”母亲仔细地端详着他的脸,满意地说:“她对你好吧!”他使劲地点点头。母亲说:“那就好。”

从他一进屋的那一刻起,母亲就不停地烧炕。母亲把炕烧得烫烫的,热得他都不敢用手摸。他问母亲:“早晨的时候,窗玻璃还结冰花吗?”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他欣慰地笑了。

他一夜睡得踏实、香甜。梦中,他回到小时候,一觉醒来,天总会大亮,屋里的凉气却使他赖在暖被窝里不愿起来,直到在母亲“太阳已经照屁股”的笑骂中飞快地穿上母亲已经用被窝捂热了的棉袄棉裤……

他醒来时,天真是大亮了。屋里是温热的,炕还热得有点烫脊梁,根本就感觉不到一丝儿凉气……他慌忙地坐起身来,看见了清晰透亮的窗玻璃,怎么没有结冰花呢?他想,明天他醒得早一些就是了。

入夜,他被一阵轻微的瑟瑟声闹醒了。他看见一丝火光从灶间透出来。他慌忙地跳下炕来,扑向灶间,他以为失火了。

扑进灶间……他瞧见母亲正往灶口里添柴,红红的火光映着母亲一张慈祥而又苍老的面容……那一直热得烫手的火炕,原是母亲夜间在不断地烧着柴火。

母亲看见他,立刻大叫起来:“快进去,快进去!冻着!”母亲推着他回到了热乎乎的被窝里。

他对母亲说:“去南方吧,南方不冷。”母亲摇摇头说:“不,我不去,南方热得要命,我在这里呆惯了,离不开。”

他有些忧伤,不说话。母亲感觉到了他的忧伤,母亲说:“你年年给我邮那么多钱,全村人都夸你有孝心,那么远还惦记着妈。”

母亲的脸有些红,屋里此时的温度那么像南方,他说:“妈,不用再烧了,够热的了。”母亲伸手给他掖了掖被角,说:“睡吧,烧热点免得冻着你。”

他固执起来,像个孩子似的说:“妈,你也睡吧,你不睡,我就不睡。” 母亲就笑笑说:“睡,我这就去睡。”

母亲走后,他一直没睡,他又听到灶问不断地响起母亲往灶口里续柴火的沙沙声,他在沙沙声中泪水汹涌。

天将明时,他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清楚地看见了窗外纷扬的雪花。下雪了,而眼前的窗玻璃还是没有一点冰花,母亲靠在他的脚旁睡得很香。窗前不知什么时候母亲放了两个火盆,一缕青烟袅袅升起。

袅袅青烟中他看见了自己小时候,常常在下雪的早晨,趴在窗台上,用舌头舔、吹气去融化窗玻璃上厚厚的冰花,那一幅幅茂密的森林,形状各异的冰雕一圈圈地融化了,才好透过玻璃去看落雪……

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花开了……”

他回到了温暖如春的南方。

妻子欢喜地迎上来,兴奋地说:“电视里说北方又下大雪了。你看见窗玻璃开花了吧!像什么?”

他望着窗外的一片绿色,像是对妻子又像是对自己说:“像什么?像森林,像冰雕,像云,更像母亲的那头白发……”

(节选自《开在窗玻璃上的花》,有删改)

13.请说明“老家寒冬里开在窗玻璃上的花,巳经在黯然流逝的记忆里开始融化,小溪流水般地奔向远方”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案:表层义是,他对老家事物的记忆渐渐淡化;深层义是“他”对故乡的感情慢 慢淡漠,几近消失。(4分,每点2分。)

14.以下两段文字各反映了母子怎样的心理?(4分)

(1)母亲迟疑了一下,说结,还是很厚的一层。这儿比不得南方……” 答案:母亲误解了儿子的话,认为他会怕冷,话语中带着关切和不安。(2分)

(2)他把目光收回来,去看母亲,母亲满头的白发渐渐模糊了他的眼睛,他喃喃地说道: “花开了……”

答案:透过母亲的满头白发他感受到母亲的牵挂与思念,他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被唤醒。

(2分,答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15.小说结尾写到“他”和妻子的对话,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6分)

答案:①照应小说开头,使小说情节更完整。(2分)②表现了他对母爱更深的理解,升华了主旨。(2分)③以他们的对话,特别是他对窗花的描述结尾,是一种简洁而含蓄的抒情,含而不露,意味深长。(2分)

16.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有人认为是批判“他”的自私,不孝顺,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加以探究。(6分)

答案:示例一:小说的主题是赞美母爱。〔1分)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小说要赞 扬的正是母亲身上伟大的母爱。(1分)小说的题目是“开在玻璃上的花”,小说正是通过 母亲怕他冷,夜里一直烧火而使屋子温暖如春使他最终没有看到窗花来表现母爱的。(2分)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无私宽容的,即使儿子十年来第一次回家,母亲仍认为儿子很孝 顺。小说虽写到我的自私,但只是为了更突出母爱的伟大。(2分)

示例二: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他的自私。(1分)“他”是小说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作者借他表达的正是对目前孝的缺失的批判。(2分)钱代替不了关爱,虽然他每年都要寄钱回家,但十年来这是第一次回家,说明他对母亲的关心不够。(2分)母亲的无私和宽容,恰恰更衬托了他的冷漠和自私。(1分)

示例三:两者都有(1分)母亲和“他”都是小说要刻画的主要人物。(1分)母亲烧炕,屋内温暖如春,玻璃不能结花,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浓厚的爱。儿子虽寄钱给母亲,但疏于看望,只能说是有些自私。(2分)母亲和儿子的行为两相对照,使赞美母爱和批判 自私的主题同时表达得更明显。(2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如何追寻文化的价值信仰

刘梦溪

文化传统有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指社会的主流思想,比如在汉武帝“独尊 儒术”以后,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大传统。大传统被历代思想家不断解释检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小传统指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 术、民间宗教等。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是有发达的民间社会,因此小传统特别发达,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中国的小传统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

文化的大、小传统是互相影响的。大传统的代表儒家思想虽占据传统社会的主流位置,但儒家思想的特点是具有#^大的包容性。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同一时期中国的本土宗 教道教也出现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势力渐长,对儒家思想有很大冲 击,直至形成跟儒家思想对峙的局面,但儒家能够容而纳之,倒是佛道之间互相攻讦得比较 厉害。大家知道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就是针对佛教的,而范缜的家族以及他本人都是 天

师道的信徒,天师道是道教的一个分支。总的说来,儒释道三家相处得不错,到唐以后,至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开始形成。

当代的精神价值的流失是严重的,有很多空缺。中国人怎样建立自己的尊严?怎样活得更有面子?内心世界的价值认同如何建立起来,或者说怎样建立我们的精神信仰,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要以为只有信仰宗教才算做信仰。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走向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往 知识分子层面走,形成了禅宗,但禅宗流于智辩,终极关怀的性质看不出来。如果说“瞬间即永恒”即为终极的话,那需要不断地叠加“瞬间”,而且不见“关怀”。另外一个方向往民间走,形成生**教,从古至今,社会各地香火很盛,但发愿者往往有所求,掺进了功利的因素,使 得终极的信仰未免打折扣。

梁启超曾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从黄帝到秦统一,为上世史,称“中国之中国”;秦统 一至乾隆末年,为中世史,称“亚洲之中国”;乾隆末年至晚清,为近世史,称“世界之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世界的中国”正走向世界。中国当代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处于转型期,包括 传统向现代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自我的运行机制向与国际接轨转型,长期贫困 的国家向小康社会转型等等。

转型期就是过渡期,是未完成式,一切都处于建构的过程中,是“人在旅途”。许许多多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因此也有人说:“现代化是陷阱”。中国走向现代化之路,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中间一再被打断。晚清政府从1860年至1890年三十年的早期现代化尝试,由于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被打断了。民国政府初见成效的现代化努力,由于1937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再一次被打断。鉴于百年以来的痛苦经验,中国人不能不有所警 惕,不能让这一次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

(原文有删改)

17.作者认为,中国大传统与小传统各有哪些特点?(6分)

答案:大传统:是社会的主流思想;不同历史时期会有很多变化;其主要代表儒家思想具有很大的包容性。(3分)

小传统:是民间的习俗和信仰,具有民间性;特别发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生活习俗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惰性力强,不容易改变。(3分)

18.依据文章第四段,简要说说佛教传入中国后,是否成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6分)答案:佛教虽然传入中国,但并未成为中国人的价值信仰。(2分)一是缺乏终极关怀,只是知识分子的智辩平台,(2分)二是掺进许多功利因素,成为民间的香火宗教。(2分)19.最后一段中提到有人认为“现代化是陷阱”,从全文看,作者态度如何?(6分)答案:①作者坚信中国走现代化之路是不可阻挡的,但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2分)②因为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使我们能够吸纳世界先进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又很有惰性,不容易改变。(2分)③因此,既要树立精神信仰,又要吸取百年

来的痛苦经验,不能让这一次的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2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位古代诗人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一位哲人则说:“一个生命之树伟岸的人,首先是一个灵魂根系深广的人。” 泰戈尔说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

有人曾完整地掘出一株大树的根,那蜿蜒曲折的根系竟是树冠领有空间的两倍。在生活中,人们心里都装有各种“根”的故事,有着关于“根”的感情和认识。

语文II(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鮮,“依依”尽杨柳之貌,一言穷理,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至如《雅》咏裳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凡摛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

(选自列勰《文心雕龙》,有删改)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5分)

答案:及长卿之徒/诡势瑰声/模山范水/字必鱼贯/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21.《文心雕龙》是中国(朝代)文学理论家(人名)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2分)答案:南朝 刘勰

22.根据文本概栝作者关于文学创作的主要观点。(3分)

答案:描写景物结合自己思想感情细心琢磨;描写要“以少总多”;不宜追求华 丽,堆蝴词藻。【参考译文】

所以,当诗人受到客观事物的感染时,他可以联想到各种各样类似的事物。描写景物的 神貌,既是随着景物而变化;辞釆音节的安排,又必须结合自己的思想情感来细心琢磨。因 此,《诗经》里边用“灼灼”二字来形容桃花颜色的鲜美,用“依依”二字来表现杨柳枝条的轻柔 之态,这都是用一个字就道尽物理,用两个字就完全描绘出事物的形貌。这类例子都是以少 量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并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纤毫无遗地表现出来了。后来司马相 如等人,于文章的气势力求奇特,于文章的音节力求动听,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词藻,来描 写山水景物。这就真如扬雄说的《诗经》作者写的东西虽华丽,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较 简约;辞赋家写的东西,就过于华丽,辞句也过于繁多。至于像《诗

经·小雅·裳裳者华》中说到盛开的花朵有黄色的,有白色的。”《楚辞·九歌·少司命》中说到秋天的兰花:“绿色的叶子,紫色的茎。”可见凡是描绘各种色彩的字,适当应用,方觉可贵;如果青的、黄的层见迭出,那就过于繁杂,不足为奇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DE)^ A.《红楼梦》中,王夫人为丫鬟金钏投井一事而自悔,独在屋中垂泪,宝钗见状连忙劝慰她,并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金钏作装裹用。

B.《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知道欧也妮把私房钱给了堂弟,大怒,把她关在房间里。克罗旭提醒他欧也妮拥有母亲遗产继承权,劝他善待欧也妮。

C.《茶馆》语言巧妙反映社会现实。第二幕中,报童向王利发推销报纸,王利发问报童: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这反映了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现实。

D.《呐喊》塑造了一群独特的母亲形象:《药》中的华大妈、《**》中的七斤嫂生性懦弱隐忍,《兔和猫》中“我的母亲”和蔼可亲、勤劳善良。

E.《边城》中翠翠和爷爷撑渡船,从不多要别人的过河钱。一天,有一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些强横,不想给钱,爷爷不得巳,喊翠翠在岸上拦住了他。

解析:D项,七斤嫂生性刁蛮泼辣。E项,卖皮纸的过渡人多给了钱,爷爷喊翠翠拦住他。25.简答题(10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徐晃解陈宫至。(曹)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陈宫被俘前辅佐的是谁?陈宫所说的“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案:吕布。(1分)相关事件为:①陈宫与曹操一起逃亡,投宿在吕伯奢家时误杀多人。(1分)②外逃时路遇吕伯奢。(1分)③曹操为绝后患,杀了吕伯奢。(1分)④陈宫见曹操如此不义,就弃他而去。(意思对即可,1分。)

(2)请以具体故事情节简述《家》中琴敢于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5分)答案:①进学堂。琴不顾亲戚们的闲话,在母亲的袒护下进学堂读书。(2分)②五四新文化涌入中国,觉民兄弟所在的学堂已经开始招收女生。得知这个消息的琴,便向母亲强烈要求报考男学堂。这一次,母亲坚决反对她的要求。(3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习见的环境都已变成实用的工具。比如我久住在一个城市里面,出门看见一条街就想到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酒店,朝某方向走是某家银行。这样,我的注意力就迁到别的事物上 去,不能专心致志地看这条街或是这座房子究竟像个什么样子。而游历新境时最容易见出 事物的美,因为在崭新的环境中,我还没有认识事物的实用的意义,事物还没有变成实用的 工

具,一条街还只是一条街,而不是到某银行或某酒店的指路标,所以我能见出它们本身的美。

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袁子才尝刻一方“钱塘苏小是乡亲”的印,看他的口吻是多么自豪!但是钱塘苏小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伟人?她原来不过是南朝的一个妓女。和这个妓女同时的人谁肯攀她做“乡亲”呢?当时的人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这些人物的行为从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套中划出来,当做美丽的意象来观赏。我们在时过境迁之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的牵绊,所以能把它们当做有趣的故事来谈。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饮食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花长在园里何尝不可以供欣赏?他们却欢喜把它摘下来挂在自己的襟上或是插在自己的瓶里。许多人如果不知道周鼎汉瓶是很值钱的古董,宁愿要一个不易打烂的铁锅或瓷罐,不愿要那些不能煮饭藏菜的破铜破铁。这些人都是不能在艺术品或自然美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艺术家和审美者的本领就在能不拿盛酒盛菜的标准去估定周鼎汉瓶的价值,知道在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维持一种适当的距离。

(选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有删改)

26.前两段分别从哪两个角度阐明距离与审美的关系?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从空间角度,新环境可以产生美。从时间角度,如果推远一点看,从嫌恶的事情中也能发现美。(每点2分)

27.“它们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这句话该如何理解?(5分)

答案:用比喻的手法,将隔得久远的事情比作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2分),“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指过去的事件在时过境迁之后,能摆脱极繁复的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束縛,和实际人生产生了距离,从而不再产生嫌恶等强烈情绪(2分),而成为美丽的意象,被人们接受、观赏(1分)。

28.据报道,从前有一个乡下人看戏,看到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膺,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请结合本文观点,对乡下人的行为表明你的态度并作出简单评析。(6分)

篇6: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城览古 陈 羽

吴王旧国水烟空,香径无人兰叶红,春色似怜歌舞地,年年先发馆娃宫

馆娃宫怀古 皮日休

绮阁飘香下太湖,乱兵侵晓上姑苏。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

注 馆娃宫:故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宫以西施得名。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砚石山建造宫殿以馆西施,吴人谓美女为娃,故曰馆娃。

(1)诗人指责越王“大有堪羞处”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

(2)结合标题,说说两首怀古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过鉴湖 戴 昺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苏 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夜过鉴湖》中“推蓬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

[注]

。答:

(2)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北斋雨后 [宋]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注]。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 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1)第二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回答。答:

(2)这两首诗都写了雨后之景,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答: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 ①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②洛中:古都洛阳。

(1)刘诗中“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

(2)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作简要分析。答: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胡笳曲二首 江 洪

藏器

[注]

欲邀时,年来不相让。

红颜征戍儿,白首边城将。落日惨无光,临河独饮马。瑟飒夕风高,联翩飞雁下。

注 藏器:《周易·系辞下》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器,指才德,这里指老将胸怀武艺韬略。

(1)作者在两首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答:

(2)第一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答:

6.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王安国

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减字木兰花 蒋氏女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①注 ①洞房:幽深的居室。②蒋氏女:蒋兴祖之女。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奋勇抵抗,壮烈殉国。其女为金贼掳去,途中题字于雄州驿。(1)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作简要说明。答:

(2)两词中“飞花”和“飞鸿”的意象,各自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

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槛遣心二首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注]。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注 赊:远。

(1)赏析第一首诗中的画线句。答:

(2)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答:

8.阅读下面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清江引·钱塘怀古

[元]任昱

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沙鸥笑人闲未得。

蟾宫曲·钱塘怀古

[元]卢挚

问钱塘佳丽谁边?且莫说诗家,白傅坡仙

[注]

。胜会华筵,江潮鼓吹,天竺云烟。那柳外青楼画船,在西湖苏小门前,歌舞留连。栖越吞吴,付与忘言。注 白傅坡仙,即白居易与苏东坡。

(1)两首元曲写了两类人,试简析这两类人的特点。答:

(2)两首元曲都提到了“吴”“越”,试比较两个画线句的写法及作用。答:

答案精析

1.(1)①立新奇之意:批评勾践只送去一个美女,便赚来一个吴国,表达吴越的兴亡当然不是由西施一个女子来决定的。②运用曲笔: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讽夫差,使诗歌委婉含蓄,发人深思,余味不尽。

(2)陈诗扣“览”展开,览景抒情(或:诗人览吴城、香径、歌舞地、馆娃宫而生发昔盛今衰之感,表达对西施的怜悯之情)。皮诗扣“怀”展开,叙事议论(或:叙述吴王享乐而越国大兵入境之事,表明吴亡不是由于西施,而是因为统治者荒淫,为西施翻案,立意新奇,不落窠臼)。

2.(1)交待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铺垫。(2)戴诗表达回乡心切;苏诗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期待)。

3.(1)表现了作者轻松愉悦、悠闲自在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因治理公务有方的得意心情。

(2)王诗:残败。雨后花都落了,蜂蝶都飞走了。文诗:热闹。雨后竹翠花开,鸟儿和蜂蝶都飞来了。

4.(1)拟人。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或“物是人非”)的感慨。

(2)刘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诫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许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5.(1)塑造了一个空有雄心壮志却始终未能一展抱负,失落戍边、充满怨尤的边地老将形象。(2)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首句先说老将当年怀有高远的理想,次句写岁月不饶人,暗指当下不堪的处境,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对比。三四句再作对比:第三句“红颜”让时间回到少年时期,作者当时意气风发,从军征戍;第四句“白首”让时间重回当下,“边城将”的现实表达了壮志未酬而匆匆老去的感慨。整首诗从理想与现实、少壮与老大两个角度进行双重对比,反复跌宕,赋予诗作以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6.(1)①比喻,以流水喻车声;②白描,“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加渲染;③视听结合,“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车声”是听觉;④动静结合,“朝云横度”“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答出两点即可)(2)①“飞花”入洞房,反衬词人与恋人天各一方,欢聚不再,蕴含了词人的离别之苦;②“飞 6 鸿”南归,反衬词人身陷贼手不得自由的处境,蕴含了词人的家园之思与国破之痛。7.(1)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写出了眺望所见草堂外优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情。(2)第一首诗通过写草堂远离城郭、视野开阔以及周围树木葱茏、人烟稀少等特点,表现了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首诗通过写多雨的天气、自己简陋的住所以及自己年老多病的现状,表现了诗人厌倦浮名,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种种不满和郁郁不得志的无奈。

8.(1)第一首中的这类人是“闲未得”之人,即为忙碌、劳顿、忧国忧民之人。第二首中的这类人则是忘却亡国之痛、游山玩水、醉生梦死之人。

上一篇:四年级写人作文:守护真情下一篇:适合2-3岁的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