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特殊生产工艺

2024-05-06

茅台酒特殊生产工艺(精选5篇)

篇1:茅台酒特殊生产工艺

转] 茅台酒特殊生产工艺 转折贸易

茅台酒酿造工艺简介

贵州茅台酒厂位于仁怀市西北六公里的茅台镇,赤水河东岸,在寒婆岭下,马鞍山斜坡上,依山傍水。东经106°22′,北纬27°51′,海拔450米。原名茅台村,因建村于赤水河畔台地之上,古时茅草遍地而得名。

厂区位于赤水河上游青山绿水之间,水质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无污染。地处峡谷地带,两山对峙,特殊的紫色砂页岩地质结构。土壤为紫红色土,土质中偏微酸性。由于地处群山环绕的赤水河边,因而形成了冬暖夏热,少雨少风而高温高湿的特殊气候,加上千年酿造环境,空气中弥漫了丰富的独特的微生物群落。

茅台酒是独特的大曲酱香型工艺白酒,生产工艺分制曲、制酒、贮存、勾兑、检验、包装六部分。其传统工艺总结为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其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分型贮放,勾兑贮放,五年后包装出厂。其工艺特点为:两次投料,固态发酵,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摘酒,以此形成茅台酒独特的酿造风格。

贵州茅台酒是中国大曲酱香型的典型代表和鼻祖,茅台酒的酿造历史悠久,从茅台酒产地贵州省仁怀市境内出土的文物中,有相当部分的商周时代酒具,说明当时已经有酒的存在并有一定的历史。史料记载,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茅台当地就有了酿酒历史,史书称“枸酱”酒,“牂牁”酒,至明末清初,以大曲参与糖化、发酵、蒸馏取酒的茅台酒工艺日趋成熟,数百年来,茅台酒工艺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完善完美,逐步形成的茅台酒传统工艺,至今仍完整延用。经我国白酒界专家总结称“贵州茅台酒工艺技术是最独特的大曲酱香型酒工艺,是我国人类将微生物应用于酿造领域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茅台酒传统工艺的历史概述

茫茫宇宙,奥秘无穷。悠悠岁月,江山迭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人类文明的发展,从茹毛饮血到探星登月,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人类酿酒技术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漫长进化过程。

从我国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出土的文物推测,距今6000—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出现酿酒的可能性很大。而从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约5000年前)发掘出的大量酒器,其中包括一套酿造所用的大陶尊、滤酒的漏缸、贮酒的陶鼎、饮酒的各式杯具等共计100多件,证明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已经有了酒的酿造。《战国策?魏策二》“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我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记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305篇,其中涉及到酒的就50多篇,《楚辞》中也有5 篇,唐诗宋词及历史书籍中则不胜枚举,中国酒文化之悠久,源远流长。

贵州茅台酒就是中国酒林的一枝奇葩。贵州茅台酒是中国大曲酱香型酒的典型代表和鼻祖,茅台酒的酿酒历史悠久,从茅台酒产地贵州省仁怀市境内出土的文物中,有相当部分的商周时代酒器,说明当时已经有酒的存在并有一定的历史。史料记载,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茅台当地就有了酿酒历史,史书称“枸酱”酒,“牂牁”酒,至明末清初,以大曲参与糖化、发酵,蒸馏取酒的茅台酒工艺已趋成熟,社会在发展,茅台酒工艺在不断完善完美,逐步形成的茅台酒传世工艺,至今仍完整使用。后来经我国白酒界专家总结称贵州茅台酒工艺技术是最独特的大曲酱香型酒工艺,是我国人类将微生物应用于酿造领域的典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按有史可查,茅台酒的流传发展可从汉、晋、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

司马迁《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饮鳛国所产“枸酱酒”觉其绝美而献汉武帝。说明当时已经有酿造美酒的工艺,此酒既茅台酒之前身。据考证,鳛国后称鳛部。既现遵义市习水县,过去属仁怀县一部分。隶属关系祥见《仁怀县志》、《习水县志》。元朝宋伯仁《酒小史》酒名排列中有枸酱酒记载,与《史记》相印证。杨雄《楚都赋》“枸酱酴清”,章樵注曰:“酴清,酴糜酒”。

西晋咸丰三年(227年)楗为郡曾“始用酒一斗。鱼一头”吸收义民,说明当时民间酿酒的普遍。据考,仁怀县时隶属楗为郡。

《旧唐书、南蛮西南夷传》“牛酒为聘”。说明当时社会风俗习惯与酒非常密切。仁怀汉时属西南夷。据贵州省彝族文献《西南彝志》第十五卷《播勒土司、论雄伟十重宫殿》载:“酿成米酒,如露水下降”亦是对蒸馏酒工艺的简单记载。

《邬氏族谱》在上标有茅台村酿酒作坊位置,这是直接的记载。邬氏是明万历二十七年间(1599)随李化龙进军贵州平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后定居贵州。说明1599年前茅台早已有了酿酒作坊。

清《黔南识略》“茅台村地滨河,善酿酒,土人名其酒为茅台春”。

郑珍、莫友芝篡道光《遵义府志》“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其用料纯高梁者上,制法„„”

吴振城撰道光《黔语》:“南酒道远,价市不易得”,“茅台村隶仁怀县。滨河上人善酿,名‘茅台春’极清洌„„”

民国:赵恺、杨思元篡《续遵义府志》:“茅台酒,前志:出仁怀县西茅台村,黔省称第一,《近泉居杂录》制法,纯用高梁作沙,蒸熟和小麦面三分纳酿地窖中,弥月出窖烤之,既烤而复酿,必经数回然后而成。初曰生沙,三四轮曰燧沙,六七轮曰大回沙„„往年携赴巴拿马赛会得金牌奖。固不特黔人之珍矣。”

茅台杨柳湾有一尊化字炉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所铸捐款名单上有“大和烧房”字样,这是茅台目前有史可查的酒坊之记载。

贵州茅台酒厂组建于1951年,组建之前身,是三家资本家私营酒坊。其一“成义酒坊”,建成于清咸丰壬子年(1852年),老板华桎坞,俗称“华茅”;其二“荣和烧房”建于清咸丰壬戌年(1862年),老板王立夫等,俗称“王茅”;其三“恒兴酒厂”,原名“衡昌酒厂”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老板先为周秉衡,后为赖永初,俗称“赖茅”。此三家烧房于1951至1952间年先后归属于茅台酒厂。

茅台酒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外交活动作出一定的贡献。周恩来总理说:万隆会议上“帮助我成功的是‘两台’(茅台酒、电影《祝英台》)”。毛泽东主席说:“茅台酒这么好,何不搞他一万吨。”世界各国元首和外交使节者知道茅台酒是中国的“国酒”。

二、茅台酒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物环境简介

贵州茅台酒厂地处贵州仁怀市茅台镇,位于黔北赤水河畔东岸,在寒婆岭下,马鞍山斜坡上,依山傍水。地处东经106°22ˊ,北纬27°51ˊ,海拔400多米。属亚热带季节气候。年平均气温17.4℃,1月平均气温6.9℃, 7月平均气温27.9℃, 夏季最高气温40℃, 炎热季节持续半年以上。冬暖、温差小、霜期短(年均无霜期达330天以上),最低气温2.7℃。空气湿度70%以上,少风。干热少雨,年降雨量仅800—1000mm。日照丰富,年日照可达1400小时。

工厂位于赤水河上游青山绿水之间,水质好,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无污染。地处峡谷地带,两山对峙,特殊的紫色砂页岩地质结构,土壤为紫色土,土质中偏微酸性。厂区绿地率为30%以上,周边自然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由于地处群山环绕的赤水河边,因而形成了冬暧夏热、少雨少风而高温高湿的特殊气候,加上千年酿造环境,空气中弥漫了丰富的独特的微生物群落。

茅台这一独特的环境因素造就了茅台酒。

近年,科学研究者发现,茅台酒含有不低于187种芳香成份,茅台酒成品曲中微生物多达300余种。我公司董事长、全国著名白酒专家季克良经过30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分析茅台酒的生产过程,发现茅台酒采用的开放式堆积发酵工艺,空气成份含量直接作用于发酵质量从而作用于酒的质量。茅台酒厂的上空,飘浮着无数十分活跃的微生物群,其中约有100多种微生物直接关联到茅台酒的品质,从而形成茅台酒赖以生存的独特的大气环境。加上千年来不断总结出的传统工艺,造就茅台酒这一传世佳酿。离开茅台这独一无二的环境,就不能生产出茅台酒。

三、茅台酒传统工艺综述

茅台酒是独特的大曲酱香型工艺白酒,生产工艺分制曲、制酒、贮存、勾兑、检验、包装六部分。其传统工艺总结为端午踩曲,重阳投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其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经分型贮放,勾兑贮放,五年后包装出厂。其工艺特点为:两次投料,固态发酵,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摘酒,以此形成茅台酒独特的酿造风格,现将茅台酒传统工艺综述如下:

第一部分 原 料

茅台酒以本地优质冬小麦制曲,感官要求:颗粒坚实,饱满,均匀,呈金黄色,皮薄,无霉变。理化指标:水分≤13.0%,淀粉≥60%,干粒重≥38.0g/千粒,不完善粒≤4.0%,夹杂物≤1.0%。

以本地特产的“红缨子”糯高粱为制酒原料。高粱为红褐色,不带清白色,颗粒坚实,饱满,均匀,无霉变,无污染,断面呈玻璃状。其种植过程采用纯天然的农家有机肥,未使用任何化学肥料。高粱的品种和质量对最终形成茅台酒的风格影响很大。与普通高粱相比,本地“红缨子”糯高粱颗粒较小、皮厚、扁圆结实,干燥耐蒸煮、耐翻拌,其水分<13%,蛋白质>12%,千粒重.>35g/1000粒,淀粉含量>60%,其中支链淀粉含量远远高于普通高粱,占总淀粉的99%。其吸水量低,耐蒸煮,不易糊化,这些条件满足了茅台酒逐步糊化,多次蒸煮、翻拌、发酵的需要。

第二部分 制曲工艺

制曲技术是我国特有的一份民族遗产。白酒生产曲的种类较多,按其形状和原料可分为大曲、小曲、麸曲。

大曲可分为三类:按大曲的品温可分为高温大曲、中温大曲、低温大曲;按工艺可分为传统大曲、接种的强化大曲和纯种大曲;按所作用原料生产的产品可分为酱香型大曲、浓香型大曲、清香型大曲、兼香型大曲。

茅台酒曲是传统的酱香型高温大曲,,以小麦为原料。其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茅台酒大曲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生料制作、开放制作

生料制作是茅台酒大曲培养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小麦自身所带的菌及环境微生物在制作时共同作用,由此而部分形成茅台酒制酒生产的产香、产酒功能菌和茅台酒香气、香味的前驱物质。

开放式制曲有别于其他曲种的制作,开放式制曲最大限度地网络了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增加大曲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的总量。(2)堆积升温、自然培养、季节性强

茅台酒大曲的生产季节性强,伏天踩曲。茅台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空气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多又活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对于高温大曲极为有利。

茅台酒大曲培养的条件是自然的过程,特别是培养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也纯属自然控制。曲房采取活页木窗和小青瓦顶自然通风,曲块堆积时采用横三竖三的形式交错堆积,这种堆积形式易排潮也易保温。以曲块间加稻草调节温、湿度,以四周及顶部加盖稻草保湿、保温。在大曲培养期间品温达到60℃以上时,进行第一次翻仓,一周后再进行第二次翻仓,以降低品温并使曲块发酵均匀。(3)、高温制曲、培养周期长

高温制曲是茅台酒生产的重要工序。茅台酒大曲培养品温高、培养时间长,曲砖要经过40天品温高达60℃以上的培养。高温曲中有大量的耐高温细菌,几乎没有酵母菌。拆曲将曲块转入干曲仓后,还要存放半年以上,才能投入生产使用。通过存放曲块自然干燥,酶活力降低,曲块香味增加。(4)成曲黄、白、黑,糖化力低

在制曲生产过程中因曲醅的品温不同,自然形成了黄曲、白曲、黑曲。白曲品温较低,是发酵不彻底时形成的,但其糖化率相对较高;黑曲品温过高,是曲块烧坏而形成,糖化率低并有糊苦味;以黄曲最香,质量最好,所占比例最高,达80%以上。

茅台酒的高温大曲有别于中温大曲,中温大曲糖化力高,约700~1000葡萄糖mg/35℃.h.g,而茅台高温大曲的糖化力低约100-300葡萄糖mg/35℃.h.g,但蛋白质分解率相对较高。

第三部分 制酒工艺

制酒生产工艺是茅台酒传统工艺最重要的部分。全年两次投料,多轮次高温堆积发酵、窖内发酵,高温接酒。茅台酒生产工艺流程如图: 制酒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1)严格的季节性生产

重阳下沙,一年一个生产周期。即每年重阳(农历九月初九)开始投料,1年为1个生产大周期。

茅台地区夏季炎热,酒醅温度高,如果淀粉含量高,收堆、下窖升温过猛,生酸幅度过大,对酿酒极为不利。重阳下沙既避开了夏季高温期,又避开了夏季赤水河洪水期,这时期“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山凝而暮山碧”,赤水河清澈见底,水质极佳。(2)两次投料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第一次投料,占原料的50%,称为下沙,蒸粮、入窖发酵一个月后出窖,再投入其余的50%的粮混合蒸粮,称为造沙,全年投料即告完成。有异于其他白酒四季投料。(3)生产周期长

下、造沙投料完毕发酵1个月后,出窖烤(蒸)酒,以后每发酵1个月烤酒1次,共烤7次,只加大曲不再投料。同一批原料要经过9次蒸煮、8次加曲、堆积发酵、入窖发酵,7次烤酒才丢糟。历时整整一年。(4)高温堆积

茅台酒采用开放式凉堂堆积发酵与封闭式入窖窖内发酵相结合的两种发酵方式,有别于其它白酒摊凉加曲后立即入池发酵的方式。

高温堆积发酵工序是茅台酒的独创,是工艺的核心。是糟醅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二次制曲”的过程。

茅台酒高温大曲的曲糖化力低,并且几乎没有酵母菌。在堆积过程中,糖化酶的含量逐步增大,酵母菌数明显增多,达到每克数千万至上亿个。而且参与发酵的微生物体系与大曲发酵的微生物体系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产酒酵母都是在堆积过程中富集的。

通过高温堆积,微生物在消长过程中相互利用,以达到代谢产物具备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和、回味悠长的目的。

堆积发酵的质量直接影响酒的产质量。堆积发酵好,酒的产质量好;堆积发酵不好,酒的产质量不好。(5)高温接酒

其他白酒要求蒸馏接酒温度为25℃,而茅台酒的接酒温度要求在40℃以上,有利于排除低沸点、刺激性的物质,有利于保留高沸点物质,有利于提高酱香型酒的质量。(6)以酒养窖以酒养糟

制酒生产除在投料润粮时加水外全年不再加水。下窖时在窖底、窖壁、酒醅内和做窖底、窖面时喷洒尾酒,用以调节糟醅的水份。另外尾酒更主要的作用是在窖内再次发酵增香,供给己酸菌、甲烷菌、产酯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碳源及香味物质的前驱物质。(7)合理的酒精浓度

茅台酒的浓度是53%(v/v)。关于酒精浓度有个经典实验数据,即用53.94毫升酒精加上49.83毫升水,充分混合后,混合液的体积不是103.77毫升,而是100毫升,这时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缔合的最紧密。可见茅台酒的酒精浓度最合理。(8)出酒率低、大曲用量多、辅料用量少

茅台酒出酒率低为5:1。即5公斤粮食生产1公斤53%(v/v)左右的酒,在所有白酒生产中是最低的,浓香型白酒仅2公斤多粮食就可生产1公斤酒。

大曲用量多为1:0.9。即1公斤高粱要耗用0.9公斤大曲,是所有蒸馏酒中用曲量最大的。大曲不仅是酿酒的糖化发酵剂,同时也是酿酒原料,其曲香又是茅台酒酱香的重要来源。茅台酒辅料用量少。仅占原料量的5℅,浓香型酒辅料用量是茅台酒用量的几倍,辅料少因此而带来的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甲醇等成分含量就少,茅台酒甲醇含量远远低于浓香型酒,远远低于国家标准控制要求。

第四部分 贮存、勾兑工艺

长期贮存是是保证茅台酒质量的至关重要的生产工序之一。勾兑是茅台酒生产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环,对茅台酒最终风格的形成和稳定酒质起着极为显著的作用。贮存、勾兑工艺流程如图。

1、分型贮存、原酒贮存期长

茅台1-7轮次酒经感观评定分香型、等级后,按酱香、窖底、醇甜三种典型体和不同等级、不同轮次,入库装坛分型贮存。

轮次酒必须经过三年以上的贮存方可进行勾兑。刚烤出来的轮次酒,具有刺激感,经过长期贮存后,口味变的醇和、柔顺、酱香也更加突出。贮存越久,茅台酒的酒体越柔顺,香气越幽雅。

2、勾兑工艺

茅台酒是以不同轮次、不同典型体、不同酒龄的酒、原酒勾兑而成。茅台酒原酒种类多,有1至7个轮次酒,每1个轮次酒又分为酱香、醇甜、窖底三种典型体,每一种典型体又分为3个等级,另外勾兑时还要使用口味独特的调味酒和不同年份的老酒。

在所有的酒中,茅台酒勾兑使用的单体酒种类最多,要勾兑出一杯色、香、味均符合标准的茅台酒,要用一百多种单体酒调配,勾兑时绝不准添加任何其他物质,包括香味物质和水,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茅台酒原酒酒精度低,为51-57%(v/v),成品酒勾兑时以酒勾酒不加浆,有别于其他蒸馏酒有的原酒酒精度高达70度以上,勾兑时再加浆的工艺。

茅台酒的勾兑是勾兑师们凭着敏感的感觉器官,以精湛的技艺勾调而成。国家轻工研究所对茅台酒进行过长期跟踪检测,认为茅台酒色普骨架很稳定。说明茅台酒批次质量长期保持稳定。

以一百多种单体酒勾兑而不添加任何其他物质勾调,且保持产品质量长期稳定,需要高超的勾兑技艺。

茅台酒的生产工艺古老而独特,是当地历代酒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而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整个酿制的过程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交替节律,是人类成功利用微生物的典范。是古代酿造工艺的精华。我国宝贵的民族遗产。

四、茅台酒生产工艺与西方酿酒工艺的区别

茅台酒传统生产工艺与与科涅克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生产工艺的对比

世界上酒的品目繁多,难以计数。仅蒸馏酒就可根据发酵的原料分为葡萄蒸馏酒、谷物蒸馏酒、杂果蒸馏酒三大类。

以葡萄果实的浆和皮渣酿制成酒,蒸馏出来的酒精液体为葡萄蒸馏酒;

以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等谷物或马铃薯等淀粉质原料发酵及蒸馏制成的酒,为谷物蒸馏酒;

以葡萄以外的植物果实、茎、根、花或叶酿制而成的酒,再经蒸馏得到的酒精饮料,为杂果蒸馏酒。

中国的白酒属于谷物蒸馏酒,是我国特有的酒种。

茅台酒是我国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和典型代表,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并称为世界三大蒸馏名酒。

因茅台酒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产地不同、原料不同、生产工艺不同,故产品风格迥然不同。现分述如下:

1.1科涅克白兰地

欧洲人常把果实蒸馏酒统称为白兰地(Brandy)。白兰地原产于法国,以科涅克白兰地最为著名。

科涅克白兰地产于法国波尔多北部的科涅克镇,法国政府规定只有在科涅克镇周围被划定的562.5 Km2土地上产的并达到到标准的葡萄所生产的蒸馏酒才能称为科涅克。其他地区产的葡萄蒸馏酒无论质量多好都无权使用科涅克名称。

白兰地的外观澄清透明、晶亮,色泽金黄色至赤金黄色,具有和谐的葡萄品种香、陈酿的橡木香、醇和的酒香,幽雅浓郁,口味醇和、甘冽、沁润细腻、丰满、绵延。酒精度38-44%(v/v),总酸≤0.6 g/L,总酯0.4-2.5 g/L。

科涅克白兰地生产分为:葡萄发酵、蒸馏、陈酿、勾兑几个环节。

葡萄发酵和通常的葡萄酒发酵相同。采摘后的葡萄经去梗压榨后带着皮渣进行酒精发酵。此处白葡萄的含糖量只有17%,酿成的葡萄酒度只有8%,酒的含酸量>1%。蒸馏是酿制科涅克白兰地的第二个重要条件。(第一个重要条件是土壤。)科涅克白兰地是采用二次蒸馏法。先将酒醪稍微预热然后移入铜制蒸馏釜中。釜型类似大葫芦,顶部有一细长的鹅颈似的管子,借此将蒸汽导入冷凝器中。首次蒸馏持续约8-12h,其中3h保持沸腾。得到的蒸馏液是含酒精25-30%的粗酒。把粗酒移入另一个蒸馏釜中进行二次蒸馏12h,掐弃酒头和酒尾将它们返回至粗酒中再蒸馏。法国法令规定最终蒸馏出来的酒液的酒度不能超过72%,如果超过就不能叫做科涅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其基本香气成分。法令还规定必须在葡萄收获后于次年3月31日前蒸馏完毕,这样才能保证葡萄酒处于充满果性和非氧化状态的年青盛期。由此获得的蒸馏液才是完美的。一旦开始蒸馏,不分昼夜的把葡萄酒蒸完为止。

陈酿工序是科涅克白兰地的第三个重要环节。蒸馏得到的酒液纯净无色、幼稚而强劲,把它灌入大橡木桶中,容积约55-72加仑(208-272L)。这些木桶是Troncais森林中的百年大型栎木特制而成。开始都在新的橡木桶中陈酿1年然后再转移至其他陈酒桶中长期陈酿。陈酿时,橡木桶改变了及的口感、颜色和气味。无色的酒液变成棕黄色或金黄色,口感变的柔顺,香气具有协调的酒香。在木桶中陈酿20年的100L科涅克能增加约一磅的可溶性固形物,可见木桶对科涅克起着多么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将决定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价格。陈酿越久,科涅克的风味越柔顺,香气越精美,价格越高昂。但这不等于无限制地陈酿于木桶中。一般不超过50年,顶多不超过70年。时间过长,其酒味将遭破坏变成木质味了。到了年头的可以改用搪瓷罐贮存。科涅克在贮存时每年约挥发2%的酒精。

勾兑是科涅克生产的最后一道关。陈年科涅克老酒的资金消耗庞大。为了解决此矛盾只能用老龄、中龄和幼龄的科涅克进行勾兑。此法得到国家许可并做了具体规定。例如XO科涅克的勾兑,其幼龄者最少要具有5年半龄;VSOP科涅克的勾兑,其幼龄者最少要具有4年半龄。如果用4年龄的进行勾兑,产品只能算4年龄,不能成为VSOP了。当然相应的老龄科涅克液必不可少。经过勾兑后必须保持原有的XO或VSOP的风格。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

1.2 苏格兰威士忌

威士忌(Whisky)是以大麦、黑麦、燕麦、小麦、玉米为原料,经发芽糖化、发酵、蒸馏、勾兑、陈酿制成的蒸馏酒。其蒸馏前的发酵工艺因为和啤酒及为相似,所以也可被认为是不加酒花的啤酒蒸馏酒。

威士忌主要产于英语系的国家。按其产地分为4类;

苏格兰威士忌(Scotch Whisky)

爱尔兰威士忌(Irish Whisky)

加拿大威士忌(Canadian Whisky)

美国波本威士忌(American Whisky)

这4大类威士忌各具特色,品种繁多,风味不一。威士忌最早的生产地区是爱尔兰,但以苏格兰威士忌最负盛名。

苏格兰威士忌产于英国的苏格兰地区,其外观与色泽清亮透明,无明显悬浮物,无沉淀,浅金黄色至深金黄色;具有苏格兰威士忌的典型香气;酒体丰满醇和,甘爽,回味中具有泥炭烟熏大麦芽赋予的优雅香味。酒度38-44%(v/v),总酸≤0.3g/L,总酯0.2-2.0g/L。

苏格兰型威士忌以谷物及大麦为原料,经发芽糖化、发酵、蒸馏,并在橡木桶中陈酿三年以上,调配而成。

苏格兰威士忌按其所用的原料及工艺可分为:麦芽威士忌,谷物威士忌,兑和威士忌。

谷物威士忌比较适应我国消费,是用燕麦、黑麦、小麦、玉米等杂粮为主,大麦只占20%,主要是用来制麦芽,作为糖化剂使用。

麦芽的烘干是采用泥炭为燃料,而且是用产生的热气直接烘烤,麦芽的表面附着泥炭烟,使成品酒具有烟熏香味。

酒精发酵后的酒醪经过两次蒸馏,每次蒸馏都掐头去尾,取中间的馏分,获得酒精含量为60-72%的酒液,是威士忌的初型。

将初型酒液注入橡木桶中贮存陈酿,才能成为真正的威士忌。贮存用的美国白橡木桶,内壁需经火烤炙后才能使用。酒在橡木桶中最少陈酿3年,时间越长越好,以15-20年者为最佳。超过20年易产生木头味,质量反而下降。市场上常见的是标以8年或12年。

1.3贵州茅台酒

贵州茅台酒(KWEICHOWMOUTAI)原产地为贵州仁怀茅台镇,是我国独有的大曲酱香型白酒,是世界著名品牌。

生产茅台酒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茅台镇独特的地理环境。茅台酒生产主要受三大因素控制:(1)独特的酿造工艺;(2)独特的地质环境;(3)特殊的原料。只有独特工艺、特殊的原料与独特地质环境的紧密结合,才能酿造出独特品质的茅台酒。2001年4月茅台酒产地被国家列为“茅台酒原产地保护地域”。规定茅台酒的生产地域为茅台镇中、上游地段,紧靠赤水河东岸一侧,7.5 Km2的范围内。

茅台酒外观无色(或微黄)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醇和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独特风格。酒精度51-54%(v/v), 总酸≤1.5-3.0g/L,总酯≥2.5g/L。

茅台酒与西方酿酒工艺的区别在于:

1、制酒工艺与众不同:

1、每年农九月重阳节前后投料、分下沙、糙沙两次投料。

2、以曲养曲,以酒养糟养窖。

3、固态发酵,弥月出窖。

4、九次轮回七轮取酒。

5、三年以上贮存。

2、制曲工艺不同:

1、季节性,茅台酒制曲于每年农历端午节前后;

2、生粮破碎制曲;

3、高温制曲方式;

4、贮放半年以上才使用。

西方酿酒无此类工艺。

3、发酵方式不同:

一般酿造酒是液态、半液态和封闭式发酵;茅台酒采用开放式固态发酵,其传统工艺特点为:多轮次凉堂堆积高温开放式发酵与适时入窖内封闭发酵相结合。

4、蒸馏办法不同:

1、茅台酒采用高温馏酒、量质摘酒。酒精浓度53~57%(V/V)范围。

2、多次取酒,全生产周期九次蒸馏七次馏酒。

5、贮存存方法不同:

茅台酒按酱香、醇甜、窖底香三种典型体和不同轮次分别于陶制酒坛中贮存三年以上再经勾兑出品,长期贮存,愈陈愈佳。西方酒采用橡木桶或其它容器贮存。

6、独一无二的勾兑技术

茅台酒是以不同轮次、不同典型体、不同酒龄的原酒勾兑而成。茅台酒原酒种类多,有1至7个轮次酒,每1个轮次酒又分为酱香、醇甜、窖底三种典型体,每一种典型体又分为3个等级,另外勾兑时还要使用口味独特的调味酒和不同年份的老酒。

在所有的酒中,茅台酒勾兑使用的单体酒种类最多,要勾兑出一杯色、香、味均符合标准的茅台酒,要用一百多种单体酒调配,勾兑时绝不准添加任何其他物质,包括香味物质和水,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7、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与科涅克白兰地相同茅台酒也属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离开茅台镇特殊的地域环境,气候和微生物群,用同样的工艺、同样的原料也无法生产出具有茅台酒质量的美酒。

篇2:茅台酒特殊生产工艺

本文摘自记者采访茅台酒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克良时,季克良对茅台酒即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的详细介绍部分。

茅台酒(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是我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在一年时间里,将粮食中的淀粉不断发酵,经过多次蒸煮,慢慢“逼出”其中的酒精和其他有机物,这是茅台型酱香酒与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

1964年,现任茅台酒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克良与未婚妻徐英大学毕业来到茅台厂工作,他们是茅台厂历史上最早的发酵专业大学生。

今年67岁、已是满头银发的季克良对我回忆,他对当时茅台酒技艺之复杂感到震惊,书本上的介绍不仅粗率且错误百出。他对徐英说,我们不说话,慢慢观察、学习,也许10年后才有发言权。直到第11年,季克良当上了酒厂生产科的副科长,写了一份“生产作业指导书”,对茅台工艺做初步总结和规范。酿酒的技术本质上十分简单,两句话即可说清:第一步将粮食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第二步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酒精)。但事实上,酒之所以甘醇馥郁,并非乙醇的作用,而得益于发酵酿酒过程中的副产物——大量的酸酯类有机物。这些复杂的有机物群构成了口感、味道、香味、回味等一系列感受。目前已知浓香型酒中,香型成分有400多种物质,主要成分为己酸乙酯,而酱香酒中的香型物质高达1200多种,主体香型成分至今还不清楚。

茅台地区酿酒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汉使唐蒙出使夜郎路过今天的二郎时,僚人便用自酿的“蒟酱酒”来招待他。唐蒙把“蒟酱酒”带回长安,令汉武帝大加赞赏,从此钦定其为岁岁来朝的贡酒。茅台当地人告诉我,蒟酱就是当地的拐枣,也叫鸡爪子,学名叫枳犋,果实外皮比较青涩,而果肉比较甜。汉武帝喝的其实是低度果酒。

在蒸馏技术发明前,中国人饮用的基本是酿造工艺生产的米酒,酒精浓度不超过20度。蒸馏技术的产生,推动了酿酒技艺革命,明朝时期已经出现了高度“烧酒”。但是蒸馏酒的技术是如何发明的还是一个谜。

“茅台(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是我国白酒工艺的活化石。”季克良对我说。在一年时间里,将粮食中的淀粉不断发酵,经过多次蒸煮,慢慢“逼出”其中的酒精和其他有机物,这是茅台型酱香酒与其他白酒最大的不同。酿酒的第一步是制曲。

每年端午后,酒师们开始制造曲药。曲药以小麦为原料,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刚来的工人都受不了这个活,踩两天腿就会疼得下不了楼。”茅台制曲车间的一名工人对我说。

制曲时间在夏天,制曲车间里的温度经常高达40摄氏度。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这些微生物混入曲块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质等转化为糖分。每到夏天,制曲车间的门上爬满了一层名为“曲蚊”的小虫,人一张口甚至能吸进几只。制曲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微生物环境。

小麦经过“踩曲”做成“曲块”,用谷草包起来,进行“装仓”。大约10天后再进行“翻仓”,就是把曲块进行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前后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再过30~40天,曲块就做好可以出仓了,但是要使用的话还需要存储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经过这样一番工序,生产一块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个月。制好酒曲,时间已从初夏转入仲秋重阳节,在此时开始

第二个关键步骤——“重阳下沙”。

我们在茅台厂寻访酿酒技艺时,发现“沙”是茅台型酒的核心概念,但很多误解与传讹都来自于对“沙”的不理解,甚至包括美食家唐鲁孙。

“沙”的意思就是指红粱即高粱。因为本地产高粱细小而色红,所以称为“沙”。“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在制酒中,因所下“沙”的完整程度不同,而产出不同的酒。投入的是比较完整的高粱,产的酒为“坤(当地方言音)沙酒”;用磨碎的高粱产出的酒名为“碎沙酒”;用最后9次蒸煮后丢弃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药后产出的酒为“翻沙酒”。而茅台最著名的“回沙”工艺,即是指将高粱多次蒸煮出酒,而不是一次榨光酒分。而不能望文生义地解释为,茅台酒要在沙里过滤。

茅台型酒的用料极为讲究,一定要用本地产的高粱。这种高粱被称为糯高粱,粒小、皮薄、淀粉含量高,禁得起多次蒸煮。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

茅台型酒的关键是选择比较完整的高粱,只有如此才经得起多次蒸煮。我在寻访中了解到,早期酿酒也需要一定的粉碎率,大约为20%~30%,现在基本不超过10%。下沙的第一步是“润沙”,即用10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清洗几遍,一方面可以洗去渣滓,另一方面可以让高粱吸水。

然后,将高粱上甑蒸煮,大约两个小时。然后散在地上“摊凉”,由酒工用铲子不停地翻开,温度降至35摄氏度左右开始加曲。上满一甑需要高粱1500斤,第一次加入约220斤左右的酒曲。高粱与酒曲的总体比例为1∶1,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都不一样,平均为高粱的10%上下。

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进行“收堆”发酵,即将酒糟堆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圆锥。发酵时间需要酿酒师依据温度灵活掌握,堆子的内部先开始发热,然后传递到外面。这期间酒糟充分吸纳外围空气中的微生物。茅台型酒讲究高温发酵,一般外层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才结束这一环节,酿酒师把手插进堆子,依据烫手的程度进行判断。

第一次发酵完成后,把酒曲铲入窖坑进行封存——进入“窖期”。窖坑有3~4米深,能装15~20甑的酒糟。与浓香型酒不同,酱香酒的窖坑是用石块砌成墙壁而不是用泥土,否则酱味就不浓了。窖坑要用本地黄泥封住,不能透气,在窖期中要经常检查,时常撒点水,防止干裂进气。

大概一个月后,窖坑打开,开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继续上甑蒸煮。摊凉后加入曲药,收堆发酵,然后重新下窖。前两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微生物。

再度过一个月左右的窖期,开始第三次蒸煮。时间到了12月~1月,这才开始进行第一次取酒。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厂才开始“丢糟”。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

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涩辛辣,最后一次发焦发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处,出厂的就必须经过不同批次酒之间的勾兑。茅台调酒大师以“酱味”、“醇甜”和“窖底”三种酒体来归纳和区分不同批次的酒。三种酒体理论的提出,对于保障茅台酒质量稳定性具有革命性的价值,使勾兑有了可以依据的基础。

新酒产生后要装入陶土酒坛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进行“盘勾”,就是按照酱味、醇甜、窖底三种味道进行合并同类项,然后再存放3年。3年后,按照酒体要求进行“勾兑”,即用几种基酒甚至几十种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兑出一种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勾兑一直是酿酒过程中比较神秘的工序,勾酒师凭借自己的味觉进行搭配,如同五行相克一般,把不同轮次的酒调在一起,寻找味道之间的平衡与层次感。

“从原理上说,勾兑就是调节酒中的酸酯平衡,但是没有仪器可以代替人的舌头去寻找答案,最终的口感,全靠评审会的几张嘴。”勾兑师李远程对我说。勾兑完成后,最后一项工作是“调味”,调味的时候要加“调味酒”。调味酒的生产是酒厂用特殊工艺生产出来的,这是各家酒厂的核心机密。调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

勾兑、调味完成后,还要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进行灌装进入市场。一瓶地道的茅台型酱香酒的生产至少5年。

篇3:茅台酒特殊生产工艺

我国汽车用特殊钢占全国特殊钢总量的35%左右, 中国汽车用特殊钢过去主要由电炉钢厂生产, 采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LF炉外精炼→VD (或RH) 真空处理→合金钢连铸→高精度棒 (线) 材轧制”的生产工艺路线。国外钢铁发达国家采用转炉工艺生产汽车用特殊钢已占相当比例, 日本转炉流程生产特殊钢产量占全部特殊钢产量的50%, 而国外典型特殊钢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见表1。

(1) 优势

转炉流程生产特殊钢采用“铁水脱硫预处理→氧气转炉炼钢→钢包炉精炼→真空处理→连铸”工艺路线, 与电炉流程相比, 优势主要为:钢材Cu、Sn、W等残余元素含量低;钢材N含量低;生产效率高;在国内废钢价格高于铁水和电费较高的现状下, 生产成本显著低于电炉流程。

(2) 难度

采用转炉流程生产特殊钢具有如下难度。

a.冶炼时间短, 转炉脱磷负荷较电炉大。

b.出钢下渣量大, 精炼困难。

c.转炉生产节奏快, 因此炉外精炼时间短, 对生产稳定性、钢材纯净度、钢水窄成分控制等方面较电炉流程困难加大。

经过几年的工艺研究和实践, 首钢公司掌握了转炉流程生产汽车用特殊钢的关键工艺技术, 形成独创的工艺技术集成, 完成了转炉流程生产汽车用特殊钢的技术创新。

2 生产工艺技术研究

2.1 工艺流程

首钢汽车用特殊钢生产流程见图1。

2.2 转炉冶炼技术

(1) 转炉高碱度渣脱磷工艺技术

由于不具备铁水脱磷处理工序, 要求转炉炼钢过程必须高效率脱磷, 通过优化转炉操作, 适当提高终渣碱度等措施, 控制转炉终点钢水[P]含量为0.005%~0.012%。

(2) 转炉低氧钢冶炼工艺技术

为了获得低氧钢, 要求降低转炉终点钢水氧含量, 通过对转炉终点碳含量与钢水氧含量关系, 依据不同钢种确定终点碳含量控制目标。如图2所示, 通过控制顶吹转炉终点[C]含量在0.08%以上, 可确保终点钢水[O]含量≤0.045%。转炉终点控制水平见图3。

(3) 控制转炉下渣量, 实现炉渣改质

转炉采用挡渣出钢, 控制转炉下渣量。出钢过程采用预精炼技术, 尽早成渣, 降低了钢包内炉渣FeO含量, 实现转炉炉渣改质, 促进钢水脱氧及夹杂物上浮, 在保证更好的精炼效果的前提下, 有效缩短LF精炼时间, 实现与转炉、连铸生产节奏匹配。

2.3 精炼工艺技术

(1) 超低氧钢的LF精炼工艺技术

本研究开发的特殊钢LF精炼工艺主要包括:强扩散脱氧;采用高碱度炉渣, 控制炉渣CaO/SiO2大于3.5;钢水包底吹氩搅拌的优化控制, 促进夹杂物聚合、上浮并去除。表2为弹簧钢LF精炼过程钢水和炉渣的典型成分。可以看到, 采用高碱度、强还原性炉渣, 避免了由于炉渣SiO2活度和T.Fe含量高对钢水[Al]的氧化, 促进钢液洁净度迅速提高。由表2可以看到, LF精炼10min后, 钢液T[O]含量即降低至12×10-6左右。

(2) 超低氧钢VD真空精炼技术

本项目开发的超低氧VD脱气精炼工艺技术主要包括:VD处理前向渣面加入一定量铝, 严格控制真空处理前炉渣T.Fe含量;合理控制VD处理过程各阶段的吹氩量, 同时实现快速进入深真空处理;确保高真空度下的精炼时间;精炼后严格控制软吹搅拌强度和时间。

图4为非调质钢VD真空处理前后钢水T[O]含量的变化。应用VD精炼技术, 生产弹簧、非调质、齿轮等汽车用特殊钢, 可稳定地将T[O]含量由处理前的 (12~20) ×10-6降低至 (10~15) ×10-6。

2.4 钢中夹杂物控制技术

钢中夹杂物控制技术如下。

(1) 采用出钢过程预精炼技术, 实现提前强脱氧。

(2) LF精炼过程采用强扩散脱氧和高碱度炉渣, 使钢水中Al2O3向镁、钙铝酸盐类夹杂物转变。

(3) 采用高Al2O3含量炉渣, 进一步促使夹杂物向低熔点区域转化。

(4) 在精炼、连铸等环节严格防止钢水二次氧化, 阻止钢液因氧化生成Al2O3或将已形成低熔点类夹杂物重新转为高熔点夹杂物。

图5为精炼结束钢水试样中氧化物类夹杂物的组成分布, 其中“★”为夹杂物平均成分。绝大多数夹杂物位于CaO-MgO-Al2O3三元系下部中央的低熔点成分区域。由于液态夹杂物容易聚集上浮并去除, 因此残留在钢中夹杂物多为非常微小的微米级夹杂物, 且绝大多数呈球状。

2.5 齿轮钢窄淬透性带预报及控制技术

为了提高齿轮钢淬透性的控制精度和控制稳定性, 本项目研究开发了齿轮钢淬透性计算机预报控制模型。该模型独创性地将增量模型与神经网络算法有机结合, 建立了增量神经网络算法, 使其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自学习能力、鲁棒性和容错性。实现了根据不同钢种确定各元素合理的控制目标;根据精炼过程钢水成分, 实现计算机在线成分微调;预报钢材淬透性。首钢近几年齿轮钢窄淬透性带控制效果见表3。

2.6 疲劳性能测试研究

由于汽车零部件多在交变应力下承受冲击载荷的工况长时间运转, 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疲劳性能, 保证在服役期限内不发生因疲劳失效而延长材料服役寿命。首钢公司通过上述工艺技术研究使钢材纯净度、夹杂物数量和形态控制水平、表面质量大幅度提高, 因此对钢材疲劳性能测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齿轮钢旋转弯曲疲劳试验

齿轮钢20CrMnTiH疲劳性能见表4。

(2) 非调质钢及调质钢疲劳性能

图6为首钢非调质钢与国内电炉钢厂生产调质钢疲劳性能的对比, 两者没有明显差别, 首钢转炉流程生产的非调质钢在疲劳性能方面与电炉流程同类产品相当。

(3) 弹簧钢超高周疲劳性能研究

超高周疲劳又称千兆周疲劳×109周次。传统疲劳性能测试由于受试验条件和试验设备加载频率的限制, 循环周次常限于107以内。近年来, 随着航空航天、汽车、高速列车和轮船等工业的快速发展, 其中一些重要工程构件, 经受的疲劳循环已经达到108~1010周次, 首钢转炉弹簧钢在109循环周次的疲劳强度σ-1达到了665 N/mm2。

3 产品各项指标

20CrMnTiH的质量水平见表5。弹簧钢质量水平见表6。非调质钢质量水平见表7。

4 结束语

转炉流程生产特殊钢技术在中国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 首钢公司掌握了应用转炉流程生产汽车用特殊钢的关键技术, 其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大批量应用于汽车行业, 然而继续完善、发展转炉流程工艺技术, 扩大产品的覆盖面和应用领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篇4:茅台酒特殊生产工艺

摘 要 在使用无铅焊接技术初期,许多生产工艺需要在生产中完善,以达到焊接的预期目标,我作为该产品的生产工艺员,在生产中遇到了很多与有铅焊接操作不同的新型的生产工艺,现将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简单进行归类总结,与各位进行探讨。

关键词 FS3L探测器 要求 浅见

首先无铅工艺对模板的开口尺寸和模板的厚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模板开口尺寸的更改主要还是依据实际生产的基板焊接情况而定

1.开始我们使用的钢网按有铅的印刷标准进行制作,结果出现焊锡量少,虚焊的现象较多,在实验分析后得出比较细间距引脚的元件要求在不引起桥连的情况下尽量加大模板开口,以增加焊膏量提高焊接质量。这样既解决了无铅印刷比有铅下锡略差的问题,同时锡膏量的加大,还解决了它因湿润不好而产生的露铜等问题。

2.由于无铅焊湿润特性,焊剂量较有铅量大,在调试炉温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否则其挥发后气泡占据空间,易产生空洞等;湿润差的原因在贴片时要求精度更高,不要想它在焊接时靠张力自动校正,在进行多次的实验矫正后确定了回流焊的最终温度(具体温度后面有叙述)。

二、对印刷焊膏的要求

焊膏成分为Sn/Ag/Cu合金,由于Sn/Ag/Cu 合金的密度(7.5 g/mm3)比Sn-Pb 合金的密度(8.5g/mm3)低,使用该种合金的无铅焊锡膏的印刷性比有铅锡膏差一些 如容易粘刮刀、粘模板等不良情况发生。所以在此印参数调整为:1.刮刀压力相应的增大。2.印刷的速度可以加快一点。3.模板的清洗频率相应的增加。

三、对回流焊设备的要求

加热系统,我公司使用8温区回流焊炉,将回流焊8个温区分别设置为:

8T--250 7T--245 6T--240 5T--195 4T--180 3T--180 2T--170 1T--135

8B--250 7B--245 6B--240 5B--195 4B--180 3B--180 2B--170 1B--135

传输速度(cm/min)设定为:72,上下限报警设置为10度。

1.上下加热,提高热效应。无铅化后,焊接温度升高,常用SnAgCu 合金的熔点为217℃~219℃,如果焊接温度为240℃,考虑到实际生产中PCB 板上温度一般要低于模块温度10℃左右,固应该具有250℃以上的再流区加热能力。PCB 板面横向温差T 对焊接质量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考虑到以上原因,无铅化后应该采用上下两面同时加热方式,增强加热能力,提高加热效率。现在将炉温设置为250度,实际板上测试的温度为240度。

2.提高温区之间绝缘性。应无铅温度曲线要求在回流升温区阶段的两个温区的温度差可能达到50~70 ℃左右或更高的要求,这样的温差就容易形成串温现象,对回流温度曲线的调整形成不便,所以要求提高设备温区绝缘性能,但实际目前使用的GENESIS-8回流焊炉较好解决了串温现象,生产中不需考虑串温问题。

3.无铅焊膏中助焊剂含量的增加,在回流过程中会大量的挥发,这样就要求提高回流炉的助焊剂的回收系统。

4.提高冷却系统的性能。由于无铅焊接温度的提高,在相同冷却能力下,无铅焊接设备出口的PCB 板温度会比较高,焊接质量会因此受到影响,因此选择冷却速率高和冷却区长的设备有利于保证焊接品质和保护操作人员,我公司使用风冷式冷水机进行冷却处理,要求每周清洁冷凝器过滤网,并随时监控风扇马达运转情况。

四、无铅对波峰焊的要求

1.要求锡容量离锡炉面约10mm左右。

2.预热温度:预热温度SP通常设定范围为120ºC—160ºC,具体视PCB实际情况而定,通用工艺设置为130ºC。

3.锡炉温度:锡炉温度SP通常设定范围为250ºC --270ºC,具体视PCB实际情况而定,通用工艺设置为260ºC。

4.传输速度:传输速度通常设定范围为1.0m~1.5m/min,具体视PCB实际情况而定,通用工艺设置为1.2m/min。

预热温度、锡炉温度、传输速度每4小时检查1次。

五、无铅对手工焊接的要求

1.针对无铅焊料高熔点、低湿润性、可焊性差的特点,需要提高烙铁焊接的温度,规定烙铁温度在390±20℃之间。

2.在焊接BL4-12×12×6-10mH/SMD电感时,由于电感的管脚直径为0.8mm,如果按正常焊接要求单点焊接时间不能超过3秒,而不要求烙铁先加热电感管脚,就会使焊料流动性差,焊点不呈锥形,且不饱满圆滑,焊接后的电感焊点由于烙铁温度高,焊接时间长,造成焊盘脱出,经反复实验,特制定了使用尖头烙铁先将电感的管脚加热(时间小于1秒)然后将焊料贴近烙铁进行焊接,待焊料融化且焊点呈锥形后抬起烙铁,按此种步骤进行操作大大降低了不良焊点,提高了焊接质量。

篇5:特殊路基处理施工工艺浅谈

1 河道冲刷防护及浸水路基

在当前道路施工过程中, 多数地段和设计线路走向的时候都是位于河道变, 为了能够合理良好的减少水流对路基造成的冲刷破坏, 确保路基的稳定性, 一般在施工的过程中都要对河道冲刷较为严重的地区设置浸水路基进行防护。防护高程=设计水位H1/100+波浪浸袭高+壅水高+0.5m。而在现阶段的工程施工之中, 对于常见的道路工程施工中防护高度一般都是采用M7.5浆砌片石护坡, 厚0.35m, 护坡下设碎石垫层, 对防护层的厚度设置中一般都是0.15m, 基础采用M7.5浆砌片石基础。并且要能够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道合理的伸缩缝, 在缝内填充沥青和麻筋, 以避免施工之中出现收缩裂缝。

2 膨胀土地段路基

膨胀土在我国的公路工程施工中是主要的制约工程质量土质, 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但影响着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 同时对施工的经济效益也有着严重的影响。因其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殊性质, 所以在公路施工之中经常会收到变形和膨胀破坏的影响, 因此在施工之中需要对膨胀土进行前期处理, 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

2.1 膨胀土路堑

路堑膨胀土主要是弱膨胀土, 设计方案如下:当边坡高度H≤3m时, 路堑边坡坡率1:1.75, 边坡不进行防护。当边坡高度H>3m时, 边坡坡率1:1.57, 每8米设一级平台, 平台宽度2.0m。坡面采用4×4m M7.5水泥砂浆砌片石带截水槽拱型骨架护坡, 骨架厚0.6m, 骨架内卵石包坡防护, 或0.08m厚度C15混凝土板防护。

基床表层深度范围内换填0.6m A、B组填料 (或换填0.5m A、B组填料+0.1m中粗砂+两布一膜土工布) , 基床表层以下换填0.5m厚灰土, 通过掺灰试验来确定合理的掺灰比例。路堑两侧设矩形盖板侧沟, 沟深0.8m, 沟宽0.5m, 厚0.4m, 侧沟靠线路一侧每隔2.0m设一泄水孔, 泄水孔采用Φ50mm PVC塑料排水管。侧沟外留2.0m宽的侧沟平台, 用厚度0.30m的M7.5浆砌片石铺砌。

2.2 膨胀土地段低路堤

当路堤填高≤0.6m时, 基床表层深度范围内换填0.6m A、B组土。基床表层以下0.5m厚采用掺入生石灰改良土填筑。路堤边坡坡率1:1.5, 边坡采用卵石包坡防护。

当路堤填高0.6 H<2.5m时, 基床表层深度范围内填筑0.6m A、B组土, 地表以下0.5m就地翻挖掺入生石灰后回填, 路堤边坡坡率1:1.5。

3 路堤坡面防护

路堤分层填筑, 松铺厚度为不大于30cm的水平层, 并在铺下一层土之前, 按规定压实, 每填一层, 都要进行翻晒、粉碎;并用平地机整平后, 方可开始碾压。每层填土压实时, 要不停地进行整平工作, 保证均匀的密实度。

3.1 路堤填筑合格填料。

3.2 路堤边坡坡度0~8m1:1.5;8~20m1:1.75, 大于20m1:2.0, 并于20m处设2.0m宽护道。以下边坡坡度1:2.0。

3.3 路堤边坡高度6~12m时, 坡面采用M7.

5水泥砂浆砌片石 (带截水槽) 拱型骨架护坡防护, 间距4×4m, 骨架内卵石包坡;路堤边坡高度大于12m时路堤边坡坡面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片石 (带截水槽) 拱型骨架护坡防护, 间距4×4m, 骨架内卵石包坡, 并于路堤两侧边坡水平宽度3.0m范围内, 自坡脚至基床表层下每隔0.6m铺设一层双向拉伸土工格栅。测量定位采用打孔灌石灰的方法处理, 即先用直径30的钢管打孔300mm深的深度, 然后灌入石灰粉, 再插入钢筋进行复核桩位, 施工中所有桩孔一次定位完成。

3.4 当路堤边坡高度大于15米时, 路堤面每侧加宽值按规范计算确定。

4 路堑坡面防护

路堑通过开挖天然地面做成的路基, 是由于路面过高而造成的施工难题。路堑通过的地层, 在长期的生成和演变过程中, 一般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路堑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路堑边坡处于地壳表层, 开挖暴露后, 受各种条件与自然因素的作用, 容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应慎重对待。特别要注意处理好深路堑的设计, 这是一项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路堑边坡坡度细砂:1:1.75或1:2.0, 风化砂岩:1:1~1.5。于路堑两侧设底宽0.4m, 深0.6m梯形侧沟, 侧沟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片石砌筑, 厚0.30m。不设侧沟平台。两侧堑坡坡面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片石 (带截水槽) 拱型骨架护坡防护, 间距4 4m, 骨架内植草或卵石包坡防护。并在两种不同岩层接触面处或挖方高度8.0米处留1.0~2.0米边坡平台。

5 风沙地区路基

风沙地区路基工点主要分布在库布其沙漠及其边缘, 表层粉细砂, 下为砂岩、泥岩。地形起伏, 植被覆盖率一般为5%~30%。局部地段分布有流动沙丘。

5.1 风沙地区路堤

风沙地区路基面宽度不变。

路堤边坡坡率:采用直线型, 边坡高度≤6m, 1:1.75;边坡高度>6m, 1:2。当边坡坡面高度小于6米时, 两侧边坡坡面及路基面采用卵砾石方格坡面防护, 栽砌卵石直径大于10cm, 方格采用1×1m, 方格内采用小卵石平铺。当边坡坡面高度大于6米时, 坡面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片石 (带截水槽) 拱型骨架护坡防护, 间距4×4m, 骨架内平铺小卵石。并于路堤两侧边坡水平宽度2.0m范围内, 自坡脚至基床表层下每隔0.6m铺设一层双向拉伸土工格栅。

5.2 风沙地区路堑

路堑边坡坡度:细砂:1:1.75或1:2.0, 风化砂岩:1:1~1:1.5。基床表层为粉、细砂时, 采取就地水泥改良加固或换填A、B组土措施。于路堑两侧设底宽0.4m, 深0.6m梯形侧沟, 侧沟外侧设置2.0m宽积沙平台, 侧沟及平台采用M7.5水泥砂浆砌片石砌筑, 厚0.30m。堑坡两侧边坡坡面采用0.4m×0.4m C15混凝土预制板护坡, 厚0.08m。

6 地下水路堑

6.1 路堑边坡坡率及防护型式同堑坡防护工点。

6.2 根据地下水流向及埋深, 在路基单侧或双侧于侧沟平台下设置

渗水暗沟, 沟内填洗净碎石, 碎石外包土工布 (400g/m2) , 沟底设PVC渗管及引水管 (φ315mm) , 每隔40m及平纵断面转折处设检查井。地下水需横穿路基引排时排水管采用φ0.5m钢筋混凝土圆管。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实例, 可见特殊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很多中, 这种方法是结合实际中由施工员和施工单位自己去选择, 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方法。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软土地基的质量, 增加其稳定性, 更能加快工期,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 高等级公路修建的越来越多, 而公路路基作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路的主要承载结构, 是路面的基础。路基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路面质量甚至是整个公路的使用效果。特殊路基处理技术是保证高速公路路基具有足够稳定性和强度的主要方法, 其作用不言而喻。本文就特殊路基处理施工工艺进行浅析, 为同行施工提供参考。

上一篇:教你如何写剧本下一篇:科学区玩色观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