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行政问责办法

2024-05-02

吉林省行政问责办法(通用6篇)

篇1:吉林省行政问责办法

吉林省行政问责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强化依法行政责任,推进服务政府、效能政府、法治政府、清廉政府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发„2010‟19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不履行、不当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行政行为,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本办法进行问责。

第三条 行政问责与行政首长负责制相结合。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依靠群众、依法有序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四条 受到行政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条 省政府统一领导全省行政问责工作。乡(镇)以上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管辖范围内的行政问责工作。

政府工作部门负责受理、调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本部门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问责案件。

监察机关负责监督、指导本级政府管辖范围内的行政问责工作,受理、调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本级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问责案件,并提出处理建议;监察机关派驻机构负责监督、指导驻在部门行政问责工作。

第二章 行政问责情形

第六条 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实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按照 “谁决策、谁负责 ”的原则,有下列违法违规决策或者决策失误情形之一,造成严重后果、恶劣影响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决策内容违反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或者与上级的决定、命令不一致、相抵触的;

(二)超越法定权限或者未按规定程序进行决策的;

(三)依法应当决策而不作出决策或者不及时决策的;

(四)决策严重失误的;

(五)发现决策错误、失误或者失当,不及时纠正、改正或者调整的;

(六)其他违法违规决策或者决策失误的情形。

第七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不作为情形之一,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不执行政府依法作出的决定、命令的;

(二)对依法申请、请求、申诉的行政行为,未按照规定受理、审查、决定的;

(三)未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对行政管理服务对象执行法律、法规和履行法定义务情况未及时监督检查的;

(四)对履职中发现的违纪违法、重大隐患等问题未依法制止、纠正或者处理的,或者不按照规定移交有关部门处理不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

(五)不执行具有监督管理职能的机关依法作出的决定,或者不采纳其提出的正确建议的;

(六)未依法履行职责,造成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安全等领域责任事故,或者发生其他较大事故、事件、案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事故、事件、案件的;

(七)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事故处理未采取预防、风险处臵、应急管控等措施,导致事态恶化的;

(八)对公共资产、资金、资源的分配和使用监管不力,导致管理混乱,或者发生违法违规问题的;

(九)不履行对社会、公众公开承诺的;

(十)其他不作为的情形。

第八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乱作为情形之一,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超越法定权限实施行政行为的;

(二)违反规定程序实施行政行为的;

(三)实施行政行为显失公正的;

(四)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裁定或者监察机关、审计机关、行政复议机关作出的决定的;

(五)违规委托、安排或者默许无行政执法资格主体履行行政职责、实施行政行为的;

(六)在执法过程中,故意向当事人提供违法活动实施条件或者创造特定环境,以引诱当事人实施违法行为的;

(七)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大事故和其他重要情况的;

(八)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事故处理失当,导致事态恶化的;

(九)工作作风懈怠、工作态度恶劣的;

(十)其他乱作为的情形。

第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慢作为情形之一,导致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无正当理由未能完成政府重点工作目标的;

(二)对应当履行的职责,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的;

(三)遇到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事故未及时采取应急措施的;

(四)对违法违规行为、安全隐患等问题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

(五)其他慢作为的情形。

第十条 行政机关及其领导干部有下列落实内部监管职责不力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问责:

(一)对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履行职责中的重大问题未及时研究、处臵、报告的;

(二)未按规定建立健全或者依法公开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监管责任清单的;

(三)未按照规定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部门及机构、岗位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的;

(四)未对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履行行政职责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的;

(五)未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工作制度规范,或者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的;

(六)向上级单位汇报、报告工作时弄虚作假的;

(七)对反映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履行职责中存在的问题,未按规定受理、调查、处理、回告的;

(八)泄露投诉、举报信息,或者压制、打击、报复投诉人、举报人的;

(九)对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问题不依法追究责任,或者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机关和组织处理而不移送或者不及时移送的;

(十)对有关机关依法依规提请支持、配合、协助调查的事项不支持、不配合、不协助的;

(十一)抓作风建设不力,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或者分管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突出,造成不良影响的;

(十二)其他监管不到位,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响的。

第三章 行政问责责任划分

第十一条 应当予以问责的有关责任人员的区分:

(一)直接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起决定性作用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二)主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负直接领导责任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三)重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应管的工作或者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负次要领导责任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第十二条 批准人批准的事项,导致行政行为违法、不当或者显失公正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因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或者工作失误,致使批准人不能正确履行职责,导致行政行为产生不良后果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三条 承办人未经批准人批准,或者不按照批准人批准事项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行为产生不良后果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

第十四条 因指令、干预,导致行政行为违法、不当或者显失公正的,发出指令、干预的行政机关领导干部负直接责任。

第十五条 集体研究作出的决定,导致行政行为违法、不当或者显失公正的,行政首长负主要领导责任,持相同意见的人员负重要领导责任。

第十六条 因上级机关改变下级机关意见,导致行政行为违法、不当或者显失公正的,上级机关行政首长负主要领导责任。

第十七条 本章所称批准人一般指行政首长。依照内部管理分工规定或者经行政授权,由其他人员行使批准权的,行使批准权的人员视为批准人。承办人一般指具体行政管理事项承办人员。

第四章 行政问责的方式和适用

第十八条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问责,根据其行为性质、情节轻重、危害程度等因素,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整改、通报批评处理;

(二)情节较重的,给予责令公开道歉、诫勉谈话、停职检查、调离岗位处理;

(三)情节严重的,应当引咎辞职,或者给予责令辞职、免职、罢免处理,符合公务员辞退规定情形或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解聘条件的给予辞退或者解聘处理。

前款问责方式可以单独或者合并使用。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受到责令公开道歉、诫勉谈话、停职检查、调离岗位、责令辞职、免职、罢免问责和引咎辞职的,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受到诫勉谈话问责的,六个月内不得提拔或者重用。

受到调离岗位问责的,一年内不得提拔使用。

引咎辞职和受到责令辞职、免职问责的,根据问责情形至少一年不安排职务,至少两年不得担任高于原职务层次的职务。

同时受到纪律处分的,按照影响期长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对行政机关的问责,根据其行为性质、情节轻重、危害程度等因素,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责令限期整改处理;

(二)情节较重的,给予通报批评处理;

(三)情节严重的,给予责令公开道歉处理。

前款问责方式可以单独或者合并使用。

对行政机关问责的同时,追究行政机关首长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行政机关受到责令限期整改问责的,在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时扣减评分;受到通报批评、责令公开道歉问责的,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第二十二条 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当从重问责处理:

(一)一年内被问责两次以上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干扰、阻挠、不配合行政问责调查的;

(三)打击、报复、陷害检举人、控告人和证人的;

(四)拒不纠正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

(五)有徇私舞弊、收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财物、接受宴请、参加其提供的旅游和娱乐活动等行为的;

(六)其他按照规定应当从重处理的。

第二十三条 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问责处理: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的;

(二)积极配合调查,并主动承担责任的;

(三)有立功表现的;

(四)其他按照规定可以从轻处理的。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有本办法规定应当予以行政问责的情形,但尽到合理注意义务的,不予行政问责。有本办法规定应当予以行政问责的情形,情节轻微并主动改正的,可以免予问责。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对具体行政行为责任人进行问责:

(一)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内部管理制度未作规定或者规定不具体,无法认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责任的;

(二)因意外事件或者不可抗力因素致使行政行为产生不良后果的;

(三)工作范围内发生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安全等事故,责任主体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经查实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依规尽职尽责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情节较轻,是指给管理服务对象或者行政管理秩序造成一般损害,或者较小不良影响的;情节较重,是指给管理服务对象或者行政管理秩序造成较重损害,或者较大不良影响的;情节严重,是指给管理服务对象或者行政管理秩序造成严重损害,或者重大不良影响的。

第五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二十七条 对下列途径发现的行政问责线索,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原则,由监察机关或者其他行政机关受理并初步核查后,对需要问责的应当提出问责建议,经有管理权限的机关批准后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一)上级或者本级人大常委会、政府的监督、检查;

(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要求;

(三)上级行政机关的指示、批示;

(四)监察、审计、法制等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五)本机关的内部监督、检查;

(六)行政诉讼;

(七)行政复议;

(八)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诉、控告、检举;

(九)公共媒体披露本办法规定的应当予以行政问责的情形且确有证据;

(十)巡视、工作检查或者工作目标考核;

(十一)其他途径。

第二十八条 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或者本行政机关负责人发现管辖范围内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应当予以行政问责情形的,可以直接决定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第二十九条 由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直接决定启动行政问责程序的,由监察部门协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审计、法制及其他相关部门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由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或者直接决定启动行政问责程序的,由本机关相关机构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三十条 监察机关对问责对象的调查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执行。其他行政机关对问责对象的调查程序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执行。

调查认定的事实及拟给予问责的依据应当告知问责对象,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并对其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记录在案;问责对象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予采信。

第三十一条 经问责决定机关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作出对问责对象给予问责、免予问责或者不予问责的决定。在问责决定作出后15日内,应当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问责决定报送同级监察机关备案;对实名投诉人,应当告知其问责结果。

第三十二条 对事实清楚、责任明确、不需要进行问责调查的,问责决定机关可以直接作出问责决定。

第三十三条 问责调查机关或者机构应当代问责决定机关拟定•行政问责决定书‣。

•行政问责决定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被问责的行政机关名称、隶属关系和行政首长姓名、年龄、民族、政治面貌、职务、级别等基本情况,或者被问责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姓名、年龄、民族、政治面貌、职务、级别、工作单位等基本情况;

(二)经查证应当进行问责的行为事实;

(三)问责方式和依据;

(四)不服问责决定的申诉途径和期限;

(五)问责决定机关的名称、印章和作出决定的日期。

第三十四条 问责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问责决定机关应当在作出问责决定后5个工作日内将•行政问责决定书‣送达问责对象及其所在单位,并在一定范围内宣布。问责决定机关应当指派专人与问责对象谈话,做好其思想工作,需要进行工作交接的要督促其做好工作交接等手续。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受到停职检查、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职、免职、罢免等方式问责或者引咎辞职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程序办理。

受到辞退或者解聘问责的,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六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问责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已调离的,问责调查机关应当向有干部管理权限的机关提出处理建议。

第三十七条 问责对象行为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经济损失并涉及赔偿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有关规定给予赔偿。问责对象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三十八条 行政问责实行回避制度。参与调查人员与问责对象、投诉人有血缘、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调查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申请。问责对象和投诉人有权要求行政问责调查机关行政首长回避。

第三十九条 行政问责调查机关行政首长的回避,由其上一级行政机关决定。调查人员的回避,由行政问责调查机关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问责调查机关或者其上一级机关,发现参与调查人员有应当回避的情形,可以直接决定该人员回避。

第六章 复核申诉

第四十条 问责对象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行政问责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向问责决定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核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复核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收到•行政问责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第四十一条 作出问责决定机关应当自受理复核申请后30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申诉受理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诉之日起60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30日。

第四十二条 受理复核、申诉的行政机关审核后,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下列决定:

(一)原问责决定正确的,维持原决定;

(二)原问责决定所列事实不存在,或者事实不清楚,证据不足的,撤销原问责决定;

(三)原问责决定违反规定程序,影响公正处理的,重新调查或者责令原问责决定机关重新调查处理;

(四)原问责决定事实清楚,对问责行为的情节认定有误或者适用法律、法规有误的,可以直接变更问责方式。

第四十三条 受理复核、申诉的行政机关应当将复核或者申诉的书面决定送达问责对象及其所在单位,并报送同级监察机关备案。

第四十四条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问责决定的执行。受到问责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因提出复核、申诉被加重处理。

第四十五条 问责对象受到错误问责的,作出问责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纠正;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在公布问责决定的范围内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补偿或者赔偿。

第四十六条 调查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导致调查报告出现错误或者失误的,应当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规定追究政纪责任。

第七章 附

第四十七条 被问责行为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八条 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事业单位中由行政机关以委任、派遣、提名等形式任命的人员和专职从事社会团体工作的行政人员,以及参照公务员管理的部门、中直驻本省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由吉林省监察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2007年11月1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吉林省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篇2:吉林省行政问责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强化各部门负责人的行政职责,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能意识,促进恪尽职守、依法检测,为服务对象和客户提供科学、公正、高效、满意的服务,根据《云南省质监系统行政问责制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问责坚持权责统一、赏罚分明、责罚适当、实事求是、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分级负责,坚持教育与惩戒相结合、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确保问责工作健康发展。

第三条云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各所、部门正副职负责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本办法问责。

第四条各所、部门正副职负责人对岗位职责内发生的应该问责行为承担直接责任;各所、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所管辖部门发生的应该问责行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

第二章问责事项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进行问责:

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二、独断专行、决策失误;

三、滥用职权、违规检测;

四、办事拖拉、推诿扯皮;

五、不求进取、平康无为;

六、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七、态度野蛮、作风粗暴;

八、铺张浪费、攀比享受;

九、暗箱操作、逃避监督;

十、工作不力、处置不当。

第三章问责方式

第六条问责方式:

一、诫勉谈话;

二、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三、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四、责令公开道歉;

五、通报批评;

六、调整工作岗位;

七、停职检查;

八、劝其引咎辞职;

九、责令辞职;

十、建议免职。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纯使用或并用。

被问责的情形构成违反党纪、政纪应按相应规定追究纪律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七条根据被问责情形的情节、损害和影响,决定问责方式。

一、情节轻微,损害和影响较小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诫勉谈话”、“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的方式问责;

二、情节严重,损害和影响较大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责令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的方式问责;

三、情节特别严重,损害和影响重大的,对行政负责人采用“劝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建议免职”的方式问责。

第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

一、1年内出现2次以上被问责的;

二、在问责过程中,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

三、打击、报复、陷害检举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

四、采取不正当行为,拉拢、收买问责调查人员,影响公正实施问责的。

第九条发现并及时主动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害和影响的,可从轻、减轻问责。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免予问责:

一、因服务对象、客户弄虚作假,致使难以作出正确判断,造成未能正确履行职责的;

二、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内部管理制度未作出具体、详细、明确规定或要求,无法认定责任的;

三、因不可抗拒因素难以履行职责的。

第四章问责程序

第十一条通过以下渠道反映有本办法第二章规定情形的:

一、上级机关的指示、批示和通报;

二、院领导以及综合部门在业务工作、纪律检查、政纪监督、法制监督、人事和财务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三、服务对象、客户的投诉和举报;

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

五、监督机关及司法机关等提出的意见建议;

六、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检举、控告;

七、巡视(巡查)、工作检查或工作目标考核中的意见建议;

八、新闻媒体的报道;

九、本院干部、职工反映的突出问题;

十、其他渠道反映的情况。

第十二条经初步核实,如反映的情况存在,由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办公室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关于是否启动问责程序的建议。

第十三条由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启动问责程序。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办公室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应当配合调查,阻挠或干预调查工作的,调查组可以按照干部任免程序的有关规定,提请暂停其职务。

调查组应当听取被调查的行政负责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核实,如其成立,应当采纳。不得因被调查人申辩而从重问责。

第十四条调查组一般应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提交书面调查报告,情况复杂的,经过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可延长10个工作日。

调查报告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问责建议。

第十五条调查终结后,由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作行政问责决定。

第十六条问责决定书应当自作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送达,并告知被问责人享有的权利。

被问责人享有对所问责问题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申辩、申诉的权利。

问责情况应及时告知提出问责批示、建议的有关单位或个人。

第十七条被问责的行政负责人对问责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诉。申诉期间,问责决定不停止执行。

第十八条院行政问责等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收到被问责人的申诉,应当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复议、复查,在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一、问责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问责方式适当的,维持原决定。

二、问责认定事实基本清楚,但问责方式不当的,变更原决定。

三、问责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确凿的,撤消原决定,并在一定范围内澄清事实、恢复名誉。

篇3:吉林省行政问责办法

一、行政问责制涵义

针对各级政府职责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于不作为、乱作为或作为不力的依据法定程序追究其责任。行政问责的本质是对政府及其官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的一种约束, 为责任政府提供了制度基础, 是一种针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对于政府密切与农民关系、提高党在农村执政服务能力, 有着实际意义。在我国, 农村公共领域行政问责制还是一个新课题。

二、现状与问题

1. 农村人力资源瓶颈。

农业从业人口素质问题一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障碍, 原因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科技培训和文化教育功能缺失, 不作为或少作为。没从根子上扭转农民的“被动式”受教育, 针对农民的知识普惠被边缘化, 多数农民科技意识及能力弱, 创业无本事, 致富少点子, 务农手艺差, 客观上造成由低素质劳动力来从事较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和由少数技术骨干支撑整体局面的普遍状况。

2. 体系功能薄弱。

一是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体系落后于产能发展, 农贸水平低, 设施和资源使用未成体系。其二农业非赢利性服务体系职能虚化自主权缩小, 如基层一些农机站、农推站等农技组织“断线”人员散摊。其三引进推广通道不畅、公共科技产品供给不足, 科技致富能力不强和手段落后, 先进的东西进不来村落不下地、传不开人。其四体系机制不健全, 职责权限不清, 责任主体难以明确, 而行政问责的前提是职责明确, 不同级别不同部门不同体系间有严格的责任划分。其五农村公共服务行政问责制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

二、对策与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政府“失灵”, 建立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框架, 改善以往权力关系、内部结构、资源配置的传统格局, 建立以公益性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 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综合配套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团配合、社会参与、科技支撑、专业化运作”原则, 市场能解决的不干预, 民间能负担的不包办, 政府主办的体系相契合。合理界定公共体系与乡镇政府的职能, 与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体制调整相趋向, 实质上是职能社会化、服务共同化, 不求所出只求所用。对于吉林这类国家大农区而言, 提供农业服务的基础作用是其基本定位, 在支农服务中提高执政能力。

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重构各类科技服务体系, 目前服农机构多元化, 政府序列的农、科、教、经委 (中小企业) 、农林水利、质监、党群、组织宣传等职能部门;专业领域的农研单位和院校及下设机构, 如农函大农广校、博士工作站、信息中心、乡镇五站 (农技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经营管理、水产站) 、种子站等;民营性质的涉农企业、研发机构, 民间组织的专业协会、科技中介及服务组织。整合资源、理顺机构与职能激发活力是当务之急, 以公益性机构为主体, 形成“专家—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和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这其中科技是媒介、是工具, 专家人才资源库是支撑, 基层服务机构是窗口。

2.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为促进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科技务农人才资源, 关键要完善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和培训机制。一是有针对性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 吸引高科技人才向都市型农业发展领域流动, 加快知识向乡镇的流动扩散, 坚持“人才+技术”并举思路, 注重培养科技复合型人才;二是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开展实用技术和文化培训等途径, 有效地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科技素质;三是借助城乡一体化进程, 依托城市人才高地聚才优势与教育资源, 促进地区农业实用性人才良性循环。其中, 对中等专业实用人才的培养定为主要方向。培养目标是农业生产骨干和致富能手;针对较高文化且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中青年骨干开展综合实训, 充实、更新专业技能, 使之成为支撑当地的科技专业户, 学成一人致富一村。

3. 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体系。

农村综合改革引发深层次变革, 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双重背景下, 基于“共同服务”理念, 针对农村主体多极化、组织结构多元化和利益多层化格局, 不宜强求单一模式, 应吸收各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经济实体加入, 鼓励和支持城市赢利性流通、深加工企业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形式, 在农村发展精加工、物流业、新能源、外向出口型农业, 从粗放向集约型转变。一是由农业科学研究与农民教育、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产供销和市场流通等的多层次, 二是由政府职能部门、农合组织及社团组织 (包括基金会、事务所等) 、民间中介组织、涉农企业、学校科研单位、流通机构和金融机构等的多主体, 三是有资源、人才、资金、政策、信息、制度等多要素构成。合作方式即可按赢利性模式, 也可按公益模式, 在服务中求发展, 培育和建立投入增长新机制, 扩充资源投入总量。

参考文献

[1]王青:浅析我国的行政问责制.黑河学刊, 2010 (5)

[2]杨秀生:建设农村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J].科技导报, 2009 (1)

篇4:吉林省行政问责办法

关键词:问责制;行政问责制;行政问责主体;同体问责;异体问责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61-02

一、问责制与行政问责制

(一)问责制含义的阐释

我国学者邹健在《问责制概念及特征的探讨》中对问责制的定义“所谓问责制,就是关于特定组织或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追究没有履行好分内之事的公共权力使用者,使其承担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或法律责任,接受谴责、处罚等消极后果的所有办法、条例等制度的总称”[1]。

王宏伟在《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中概括问责制含义为“指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规范政府权力和官员行为,最终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2]。

以上两位学者在阐释问责制概念的同时,对问责制中的问责主体范围的界定延展得较为广泛。问责主体具有较宽泛的外延,具有法定权利的个人、组织,甚至是一定社会范围内的群体都可作为问责主体,具有对于公共权力使用者不当履行职责的行为予以追责,使其承担各种责任的权利。

(二)行政问责制的概念

周亚越在《行政问责制研究》中提出“行政问责制是问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针对各级政府及其公务员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而实施的,并要求其承担否定性结果的一种制度规范”[3]。

周仲秋在《论行政问责制》中指出“行政问责制是政府实现其行政责任的一种自律或自我控制。所谓行政自律机制,是政府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力所建立的一种内部控制机制”[4]。

宋涛在《行政问责概念及内涵辨析》中认为“行政问责是指行政人员有义务就其工作职责有关的工作绩效及社会效果接受责任授权人的质询并承担相应的处理结果。其内涵从功能和作用上看,行政行为表现为行政管理中的一种监督控制机制:其作用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行政自身对于行政效率和效果的价值期望”[5]。

以上三位学者解析行政问责制概念的同时,界定行政问责制的问责主体侧重于行政系统内部、责任授权人,问责主体范围相对较小,有一定的限制。行政系统内部问责主体具有监督、质询、问责的基本功能,行政系统外部问责主体主要具有监督、质询的功能。

综上,问责制与行政问责制概念、内涵及问责主体范围不尽相同,二者是从属关系,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行政问责制从属于问责制,行政问责主体与问责主体也是从属关系,行政问责主体从属于问责主体。

二、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

行政问责的问责主体包括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刘厚金在《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一文中指出“行政问责的主体,既有同体问责,即行政系统自身层级的问责,也有异体问责,即行政系统以外的主体,包括人大、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新闻媒体和公众等”[6]。周亚越在《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及其意义》中认为:“行政问责的主体,不仅有同体的问责主体即行政机关的上级领导,而且有异体的问责主体包括人大、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公众等。”[7]同体问责的问责主体即行政问责主体,而行政问责制中的异体问责的问责主体属于问责制中的主体范畴,但区别于行政问责主体,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问责主体范围不同

同体问责的问责主体即行政问责主体界定于行政系统内部,是由行政机关内部对其行政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质询并对其违法失职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一种制度安排,问责主体包括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机关和行政首长等行政主体范畴。行政系统之外的主体对问责客体进行问责则被视为异体问责,异体问责的问责主体范围则较为广泛,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问责、中国共产党问责、各民主党派问责、司法机关问责、人民团体问责、新闻媒体问责、公众问责等。同体问责与异体问责的问责主体不能单纯地混为一体,行政问责主体必须是由法律授权的特定的国家机关,其他组织和个人均无权直接认定行政机关和行政公务人员的各种责任,二者有着清晰的界限,不可逾越。行政问责主体依法行使行政问责的权力,接受异体问责主体的监督,保障行政问责的良好运行。只有准确界定行政问责主体才能在问责程序中更好地发挥问责主体的能动作用,推动行政问责制的高效、有序的健康发展。

(二)问责主体功能不同

行政问责主体具有启动并实施行政问责的功能。2009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依照《暂行条例》严肃问责,充分发挥问责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8]。《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及一些地方的行政法规都相应地规定了地方行政首长问责。由此可见,行政问责主体依据法律、法规启动并实施行政问责,执行立案、调查、决定、执行、申诉、复议等一系列程序。

异体问责主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质询、监督、建议等问责功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第63条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罢免职能。第101条规定了地方各级人大的罢免职能。异体问责的问责主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行政问责主体在行政问责的启动和实施的过程中可提出批评、建议、质询、复议等权利,并具有相应的批评、建议、质询、复议等问责功能。

行政问责主体与异体问责主体的职能划分具有明显区别,不能互相干扰,甚至是越权行事,影响行政问责的有效运行。双方各种行为都应当限定在法律的框架之内,二者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履行好各自的职责,共同促进行政问责制的法制化、绩效化进程。

(三)问责主体参与方式不同

同体问责的问责主体参与行政问责过程属于直接参与方式。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行政问责规定,如《深圳市人民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暂行办法》、《海南省行政首长问责暂行规定》、《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等。行政问责主体即行政监察机构或者指定的行政问责机构负责对机关领导干部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行政问责的具体工作。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负责受理、调查行政机关行政问责案件,提出拟处理意见并接受同级监察机关的指导和监督。行政问责主体参与行政问责是问责实践中的主要方式,它对督促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勤政、廉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异体问责的问责主体参与行政问责过程属于间接参与方式。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问责主体可提出附有相关证据材料投诉、检举、控告行政机关违法履行或不当履行其职责的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问责主体可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提出问责建议;同级人大问责主体在开展执法监督检查中可提出问责建议;司法机关、新闻媒体等问责主体可提出问责建议。

(四)行政问责主体多元化概念的纠正

上文已给出行政问责主体与问责主体的从属关系概述,行政问责主体不存在多元化的概念,行政问责主体界定于行政机关内部,又称同体问责。行政问责的启动和实施过程中行政问责主体占主导地位,从行政问责主体宏观角度出发,只存在一元发展,无多元发展。但问责主体的多元化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要指人大、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新闻媒体、公众等异体问责主体参与问责。异体问责主体与行政问责主体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并列关系,同属于问责主体集合中的一个元素。因此,同体问责内部的制度建设、法治建设、问责制度建设与异体问责的问责主体多元化的参与体系、监督体系、问责体系并重,是我国实行行政体制改革,行政问责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结语

同体问责是我国行政问责制的主要形式,异体问责是我国行政问责制的重要形式。目前在我国行政问责制度的运行过程中,行政问责制内部同体问责的建设、发展与外部异体问责的多元化都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定时期内要遵循并行发展的趋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问责主体,肩负着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特别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重任,应在行政问责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样,国家司法机关作为行政问责的问责主体之一,也应该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为追究其相应的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公民、组织和媒体等问责主体更要积极地参与到行政问责制的建设中来,行使应有的问责权利、履行相应的问责义务,为我国行问责的优化建设、良好运行、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建.问责制概念及特征的探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6,(3).

[2]王宏伟.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J].经济师,2006,(3).

[3]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36.

[4]周仲秋.论行政问责制[J].社会科学,2004,(3).

[5]宋涛.行政问责制概念及内涵辨析[J].深圳大学学报,2005,(3):42-46.

[6]刘厚金.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05,(11).

[7]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及其意义[J].理论与改革,2004,(4).

篇5:北京市行政问责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行政问责范围

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

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五章 行政问责救济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行政行为,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为民、务实、清廉的责任型、服务型、法治型和效能型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问责适用范围和概念] 本市的行政问责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行政问责,是指本市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工勤人员除外)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下统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规定职责,造成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依照本办法规定追究责任。

前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和时限等不完全履行职责的情形。

违反本办法规定,依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问责主体]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行政问责的统一领导工作。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监察机关,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行政问责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四条 [监察机关职责] 市和区、县监察机关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监督同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行政问责工作;

(二)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行政问责的处理情况;

(三)办理由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问责案件;

(四)研究行政问责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向同级政府提出相应建议;

(五)同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行政问责工作。

第五条 [行政机关职责]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监察机关报送行政问责工作情况材料。

第六条 [问责原则和要求] 行政问责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权责统一、教惩结合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第二章 行政问责情形

第七条 [行政问责一般情形]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行政,自觉贯彻法律、法规以及上级的决定、命令、部署,依法履行职责,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无法定依据、违反法定程序和时限、超越或者滥用职权、不按规定履行公开或者告知义务实施行政行为,或者有其他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行为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第八条 [行政审批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审批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法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审批的;

(二)违反规定增加、取消或者停止实施行政审批的;

(三)违反规定增设行政审批程序、条件的;

(四)违反规定变更、延续、撤销行政审批决定的;

(五)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的;

(六)不依法履行行政审批日常监管职责的;

(七)未按照规定实施统一受理、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审批的;

(八)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审批申请予以受理的;

(九)受理行政审批申请后不依法出具书面受理凭证或者行政审批申请不予受理又不依法说明理由的;

(十)对符合法定批准条件不予批准或者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行政审批决定的。前款所称行政审批,包括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

第九条 [行政征收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实行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行政征收征用款物隐瞒、截留、挪用、私分或者疏于管理的;

(二)应当依法征收而未征收的;

(三)依法应当予以补偿而未予以补偿或者未按时、按法定标准予以补偿的;

(四)不开具合法票据的;

(五)征收款项未按照规定上缴国库的。

前款所称行政征收,包括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行政征用是指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征用行政相对人财物的行政行为。

第十条 [行政检查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检查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未按照规定出示有效证件实施检查的;

(二)未按照规定将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记录、归档的;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和纠正的;

(四)泄露应当保密的检查信息的;

(五)违反规定检查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或者影响被检查对象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第十一条 [行政处罚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处罚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不具备行政处罚执法人员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违反规定设立行政处罚事项或者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的;

(三)违反规定将行政处罚权委托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行使的;

(四)对应当予以制止或者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或者处罚显失公正的;

(五)下达或者变相下达行政处罚指标的;

(六)违法处置查封、没收或者扣押的财物的。

第十二条 [行政强制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

(二)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的;

(三)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未按照规定保管,造成损毁的;

(四)对查封、扣押的财物未按照规定解封、退回的。

第十三条 [行政复议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复议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

(二)在法定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未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

(三)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未按照法定期限书面告知申请人的。

第十四条 [行政诉讼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应诉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应诉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有关证据的;

(三)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决定的。

第十五条 [行政赔偿问责]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赔偿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对符合规定的行政赔偿申请不予受理的;

(二)依法应当给予赔偿逾期不给予赔偿的,或者不应当赔偿而给予赔偿的;

(三)未按照规定核定赔偿标准的;

(四)作出赔偿决定后,未依法责令应当承担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第十六条 [其他]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管理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进行行政问责:

(一)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对重大事项作出决定,或者改变集体作出的决定的;

(二)应当进行而未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或者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弄虚作假,引发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不履行层级监督管理职责,对下级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的;

(四)对工作中出现重大问题,发生、发现紧急突发事件和重大安全事故,不及时向上级报告、请示的;

(五)对涉及其他机关或者部门职权的事项,不与有关机关、部门协商,或者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未报告请示上级裁决,擅作决定的;

(六)迟报、漏报、瞒报、谎报工作信息的;

(七)应当移送、转送有关机关、部门处理的事项,未按照规定移送、转送的;

(八)在实施行政行为过程中,违反公务员职业道德,工作作风懈怠、工作态度恶劣,造成不良影响的。

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和适用

第十七条 [问责方式]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问责的方式分为:

(一)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二)通报批评;

(三)行政告诫;

(四)调离工作岗位;

(五)责令辞职;

(六)免职;

(七)处分;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以上行政问责方式可以单独适用或者合并适用。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照本办法规定受到行政问责,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依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给予处分,不得以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的行政问责方式代替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情节区分] 对被行政问责人员,应当根据其行为性质、危害程度等因素确

定情节轻重,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处理;

(二)情节较重的,给予行政告诫、调离工作岗位处理;

(三)情节严重的,给予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处理。

第十九条 [问责与评优选先的关系] 行政问责应当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考核、任用工作相结合。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被问责并追究责任的,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资格。

第二十条 [从重处理情形]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拒绝纠正过错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

(三)对控告人、检举人、投诉人打击报复的;

(四)一年内被问责两次以上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从重处理的。

第二十一条 [从轻或者减轻处理情形]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理:

(一)被问责行为情节轻微的;

(二)积极配合调查或者有其他立功表现的;

(三)主动发现过错并及时纠正,未造成不良影响或者有效制止损害后果扩大的;

(四)其他依法可以从轻、减轻处理的。

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二十二条 [问责部门职责] 行政机关应当明确人事、法制、监察(包括派驻监察机构)等工作部门或者机构在行政问责工作中的职责和管理权限,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行政过错行为的检举、控告和投诉;

(二)调查行政过错行为;

(三)形成调查报告、提出拟处理意见。

形成的调查报告和提出的拟处理意见应当由行政机关的人事、法制、监察(包括派驻监察机构)等工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联合签字,提交行政机关领导成员集体审议后,由行政机关作出处理决定。

监察机关负责受理、调查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应当由同级人民政府做出处理决定的行政问责案件,提出处理建议。

第二十三条 [问责启动]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一)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检举、控告的;

(二)在上级或者同级人大、人民政府的监督、检查中,发现行政行为存在错误的;

(三)政府政务督查机构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能完成政府工作或者领导批示、交办工作而两次就同一事项发出催办通知书的;

(四)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等行政部门发现行政行为存在错误,要求调查处理的;

(五)发布规范性文件有违法情形,被上级机关或者主管机关依法改变或者撤销的;

(六)经行政诉讼,人民法院认定行政行为违法的;

(七)经行政复议,复议机关认定行政行为违法的;

(八)新闻媒体披露有明显行政失当情形且确有证据的;

(九)本机关在检查中发现行政行为存在错误的;

(十)其他应当进行调查的。

第二十四条 [问责时限] 行政问责案件,应当自受理或者决定调查之日起三个月内调

查完毕。情况复杂的,经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调查时限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办理。第二十五条 [问责调查] 调查行政问责案件,应当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被问责行为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重大利益的,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并听取其意见。

第二十六条 [问责回避] 调查处理行政问责案件实行回避制度。回避适用的对象、条件、方式和决定权限等按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陈述和申辩] 调查处理行政问责案件,应当听取被调查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做好记录。

第二十八条 [问责处理] 问责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应当载明问责对象行为事实、责任性质、适用依据和处理结果,以及其依法享有的申诉权利,并在三个工作日内送达被问责人。

上级机关、其他机关要求处理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名检举、控告、投诉的,应当书面告知其处理结果。

对于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行政问责案件的处理决定,一般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五章 行政问责救济

第二十九条 [复核申诉] 被问责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决定不服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申诉条件的,可自收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依法直接提出申诉。

对市级以下行政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对行政处分决定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条 [复核时限] 复核机关应当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书面的复核决定并送达申请人。

第三十一条 [申诉时限] 申诉受理机关应当在受理申诉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书并送达申请人和原处理机关,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三十二条 [申诉纠正处理错误时限] 申诉受理机关认定原处理有错误的,原处理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诉处理决定书后三十日内予以纠正。

第三十三条 [执行不停止]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执行原问责处理决定。

第三十四条 [处理不加重] 问责对象不因提出复核、申诉被加重处理。

第三十五条 [处理错误补救] 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处理错误的,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或者部门应当及时纠正;造成名誉损失的,应当在公布处理决定的范围内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补偿或者赔偿。

第三十六条 [其他] 涉及给予问责对象处分以及责令辞去领导职务、免职的行政问责和救济程序,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办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退休和调离]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进行行政问责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决定机关作出处理决定前已经退休的,不再给予处理,但依法应当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应当按照规定相应降低或者取消其享受的待遇。

依照本办法规定应当进行行政问责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所在行政机关作出处理决定前已经调离到其他行政机关的,原所在单位可向其新单位提出处理建议,新单位无正当理由应当采纳。

篇6:环县药监局行政问责暂行办法

行政问责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强化行政责任,促进单位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严肃行政纪律,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和行为失范,建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行政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单位人秘股、财务股、食品保化股、药品器械股、食品药品稽查队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问责,是指单位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对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由于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发生行政不作为、少作为、滥作为等行政过错,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利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行为,实行单位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

前款所称不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法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情形。

第四条 行政问责主体环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纪检组。

第二章 行政问责范围

第五条 单位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问责实行权责统一,有错必纠,过错与责任一致,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单位执行上级机关的决策和部署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主要领导干部问责:

(一)无正当理由,未完成县委、县政府明确规定应由其承担的工作任务或未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决策或交办事项的;

(二)不贯彻执行或不正确贯彻执行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做出的决定和命令的;

(三)效能低下,执行不力,致使政令不畅,影响县委、县政府整体工作部署的;

(四)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县委、县政府一个时期的某项重要工作未能按时完成,影响全局工作安排的;

(五)其他执行上级行政机关决策、决定不力,政令失畅的。第七条 行政机关违反规定进行决策,发生重大决策失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主要领导干部问责:

(一)超越部门权限擅自决策,制定与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政策规定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行政决定或者命令的;

(二)重大决策、安排、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议事规则进行组织咨询论证或者可行性论证的;

(三)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未听取意见的;

(四)在专项资金使用、国有资产转让、产权交易等重大问题上不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办理,违规操作的;

(五)因决策失误、工作疏忽和违规操作等人为因素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或者其他不良社会影响的;

(六)违法设定或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检查或行政强制等行政行为的。

(七)其他违法违规决策或决策失误的。

第八条 行政机关治政失当发生不作为、滥作为等行政过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主要领导干部问责:

(一)瞒报、谎报、迟报突发公共事件等重要信息的;

(二)发生重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时,未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及时、妥善、有效处理的;

(三)未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制定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者发现食品、药品安全、安全隐患后不依法采取措施,出现重特大责任事故,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四)采取行政措施违法或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对涉及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的重大问题或者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及时解决,致使矛盾激化,造成闹事、集体上访或其他重大事件,严重影响生产、工作和社会正常秩序的;

(六)采取授意、打招呼、指定、强令等方式,影响和干预市场经济活动,或者对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行为监管不力、纵容、包庇的;

(七)截留、滞留、挤占或者挪用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代管资金的;(八)行政部门直接负责或管理的重大建设项目发生重大失误或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九)违反规定安排使用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造成资金浪费或国有资产流失的;

(十)因疏于管理、工作组织不力致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其他情形。

(十一)将国有资产委托、租赁、承包给自己的配偶、子女及其他有利害关系人经营,或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及其他有利害关系人,从事盈利性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或在私营、合资等非公有企业投资入股的;

(十二)监督管理不力,致使机关工作人员多次发生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和失职、渎职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

(十三)其他行政过错或治政失当行为的。

第九条 行政机关领导班子不认真履行内部管理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对其主要领导干部问责:

(一)本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群众反映强烈的;

(二)违反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用人严重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对本部门的违纪、违法行为隐瞒不报,包庇、袒护、纵容的;

(四)指使、授意本部门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的;

(五)授意、指使、纵容本部门工作人员阻挠、干预、对抗监督检查或者案件查处,或对检举人打击报复的;

(六)因管理不力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不良社会影响的其他情形。第十条 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发生行政过错或行为失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违反规定泄漏国家秘密或者职务工作秘密,不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和文件管理规定,致使文件、档案或资料泄密、损毁、丢失,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二)利用工作上的未公开信息为自己或者亲属牟取利益的;(三)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对外来办事人员态度蛮横,故意刁难,服务质量差,甚至因言行不文明导致冲突,造成不良影响的;

(四)工作时间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或因其他工作原因离开工作岗位不委托有关人员代行其职责,而耽误行政相对人办事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在重大食品安全和药品安全事件等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时刻、拖延懈怠、推诿塞责,未及时采取必要和可能的措施进行有效处理的;

(六)不认真执行食品安全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发生爆食品安全事故以及其他事故的;

(七)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接受和索取被管理者、服务对象钱物的;

(八)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工作中拉帮结伙、作风漂浮、制造矛盾、闹不团结的;

(九)玩忽职守,贻误工作,压制批评,打击报复的;(十)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十一)对依法、依规应办理的事项,党委、政府决定的事项,不按规定和要求落实,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拖延不办、顶着不办、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十二)对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上级交办的事项,无正当理由未及时

完成的;

(十三)其他行政不作为和行政过错的行为。

第三章 行政问责方式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领导干部被问责的,采取下列方式追究责任:(一)作出书面检查;(二)责令限期整改;

(三)通报批评;(四)诫勉谈话;(五)停职检查;(六)给予行政处分;(七)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被问责的,采取以下方式追究责任:(一)作出书面检查;

(二)取消当年评选先、优、模资格;(三)通报批评;(四)扣发奖金;(五)调整工作岗位;(六)给予行政处分;(七)辞退;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以上行政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合并适用。

第十三条 有问责情形的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引咎辞职的,不再依照本规定追究责任。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追究其他责任的,从其规定。

被问责的主要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涉嫌违反政纪,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由监察机关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处理;涉嫌违反党纪的,移送党的

纪律检查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 对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问责或者不予问责的决定,应当书面告知本人。

第四章 行政问责程序

第十五条 行政问责是行政监察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对行政机关和部门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行政责任追究和纠错处理形式。对行政机关领导干部的行政问责,由行政监察机关按照《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对重大及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由行政监察机关调查并提出问责意见或建议,报上级部门研究决定,监察机关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发现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干部有本办法规定的问责情形或者下列问责信息,指令监察机关启动问责程序,或行政监察机关根据下列问责信息,经主管领导批准,也可启动问责程序。

(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署名的举报和申诉;(二)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批示;

(三)行政执法、执法监督和司法机关提出的问责建议;(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新闻媒体的曝光材料;(六)其他问责信息来源。

第十七条 监察机关按照下列程序进行问责:(一)对需要调查的事项予以立项;(二)制定调查方案,组织实施调查;(三)根据调查结果,作出问责意见或建议;(四)向局长提交调查情况报告;(五)上级部门讨论问责决定;

(六)监察机关实施问责并下达问责决定。

第十八条 监察机关原则上应当在30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提交书面

调查报告。接到调查报告后,应当在15日内,提交上级部门讨论,作出问责或者不予问责的决议,由监察机关下达问责决定。

第十九条 监察机关调查组成员与拟问责的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在调查前或者调查过程中,应依法实行回避。

第二十条 在调查过程中,拟问责的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向调查组作出书面说明,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当对调查组的调查工作予以协助和支持。

拟问责的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在问责期间可以就问责的事项进行陈述和申辩。

第二十一条 行政问责当事人对问责处理决定不服的,自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复核。复核期间,行政问责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行政监察机关自收到问责当事人申诉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给予答复。

第二十二条 依照本办法需要发出通知和决定等文书的,由监察局负责拟订和送达。

第二十三条 被问责的行政领导干部及其工作人员拒绝执行问责决定的,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

第二十四条 参与问责调查工作的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通过调查,对反映问题失实的情况,行政问责实施部门须向上级部门写出书面调查报告。

上一篇:来队家属证明下一篇:极度爆笑的脑筋急转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