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2024-05-03

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精选3篇)

篇1: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07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4-05-10 【生效日期】1984-05-1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1983年5月10日吉政办发〔1984〕50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左家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国家特产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对保护我省中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为了对保护区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有利于科学研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保护区实行在搞好自然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的方针。要在全国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基础上,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综合改造建设、多种经营、参观游览事业,同时还要作好改善当地人民生活的工作。

第三条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保护区境内进行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 保护管理

第四条 第四条 左家自然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工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左家特产研究所领导,由左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保护局)负责。

保护局要建立健全必要的保护制度和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自然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和科学普及工作,提高群众对自然保护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划定自然保护责任区,确定群众护林员,建立群众保护网,签订有关自然保护的合同,采取责、权、利结合的方式,调动群众参加自然保护的积极性;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科学地发展和建设保护区,要配合左家特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特区政府),制定并逐步实施保护区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将保护区建设成为最佳生态结构地区。

第五条 第五条 在保护区境内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接受保护局管理人员自然保护方面的管理,都有支持和配合保护管理局人员搞好自然保护的义务,都有对破坏自然保护的行为进行劝诫、揭发以至控告的权利。

第六条 第六条 为了做好自然保护工作,保护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科学实验区、生产生活区,并由保护局设立分界标桩。核心保护区只允许经过批准的人员进行科研、观测、巡护活动,严禁其他人员进入或进行其他活动;科学实验区可以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科学考察、动物驯养、植物养殖以及划定范围的旅游活动;生产生活区可以在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不影响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建立工作、生产、生活设施和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

第七条 第七条 保护区境内的一切自然资源及与其直接有关的设施,包括山林、土地、草地、矿藏、沙石、水域、动物、植物、自然历史遗迹,以及动物的巢穴和驯养设施、植物养殖设施、分界标桩等,均属保护对象,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害。

第八条 第八条 保护区严格控制树木采伐。核心保护区的树木严禁任何单位个人进行任何性质的采伐;科学实验区的树木,因科学研究的需要,经过批准,可以采伐;生产生活区的树木,严禁违反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规定进行采伐。

第九条 第九条 保护区境内坡度在二十五度以上的土地一律禁止开荒种地。现有荒地、林间空地、毁林开成的耕地和小片荒,必须全部还林、种草、种树。

第十条 第十条 保护区严禁进行下列活动:

(一)捕捉、猎杀野生动物,采挖、毁损野生植物,破坏自然历史遗迹、分界标桩、植物养殖设施、动物的巢穴和驯养设施,以及掏摸、拣拾鸟蛋;

(二)盗窃驯养的动物和养殖的植物及其种子、果实,炸鱼、盗捕鱼类、盗伐树木;

(三)未经允许采石、放高音喇叭、进行军事训练,以及进行其他影响动物正常生活的活动;

(四)在国有土地上,未经允许和不在指定地点放牧牲畜、打柴打草、采集生物标本、采挖药材、采摘植物果实和种子;

(五)在国有土地上,开荒种地、挖草炭、挖山皮土、铲草肥;

(六)烧炭、烧荒、施放大量烟雾、污染水源和水域以及进行其他污染自然环境的活动;

(七)在国有土地上,未经批准开采矿藏、修筑道路、建造房屋,架设通讯铁路和进行其他建筑施工活动。

第三章 生产、生活管理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本保护区的生产生活由特区政府统一管理,保护区境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应服从其管理。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特区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居民解决燃料问题。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保护局应向当地社队推广特产科研成果,扶持农民开展多种经营。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要创造条件,将分散居住在生产生活区之外的零散户,都有计划地逐步归并到生产生活区中居住。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左家特区的公安机关要配合保护局作好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并要加强保护区的户口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入,对于没有本地户口的住户,令其限期回到原户口所在地居住。

第四章 对参观、旅游、考察等活动的管理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到保护区参观学习、旅行游览、采集标本、拍摄电影、拍摄电视和进行科学考察、文艺创作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需持介绍信,到保护局办理批准手续,并交纳管理费。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管理费用于发展自然保护事业和有关的管理工作;旅游费用于旅游设施的添置和维修。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一切进入保护区进行各种活动的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本办法,不得从事任何有害自然保护的活动。

第五章 奖励和惩罚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在自然保护工作中,有下列成绩之一的,保护局、特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应根据情况,分别给予表彰或奖励。

(一)进行自然保护科学研究工作,有重大成果的;

(二)自然保护责任区连续三年未发生森林火灾的;

(三)自然保护责任区一年未发生滥砍盗伐、乱捕滥猎、乱采滥挖和毁林开荒的;

(四)主动参加自然保护工作,对破坏保护的单位和人员进行劝诫、揭发和控告;

(五)专职自然保护管理人员,忠于职守,完成自然保护工作成绩显著的。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对于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保护局可根据其情节,分别给予批评教育、罚款、责令赔偿经济损失的处分;需要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和刑事处罚的,由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经批准,擅自进入核心保护区和科学实验区的,给予批评教育,令其退出;教育不改的,处二元以内罚款;屡教不改的,可加倍处罚。

(二)违反第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损害轻微的,处十元以内罚款;损害严重的,处十元至一百元罚款;并责令赔偿经济损失;其中,损害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和其他严重破坏自然资源的,加倍罚款;触犯刑律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违反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的,处五元至一百元罚款,责令赔偿经济损失并根据其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治安管理处罚或刑事处罚。

(四)违反第十条第(三)、(四)、(五)、(六)款的规定,未造成损害的,教育制止;造成轻微损害的,处十元以内罚款;后果严重的,责令赔偿经济损失,并处十元至五十元罚款;其中,屡教不改和触犯刑律的,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理。

(五)违反第九条和第十条第(七)款规定的,要进行批评教育,立即制止;造成经济损失的,责令其赔偿损失;屡教不改的,送公安机关处理。

(六)违反第八条规定,擅自采伐树木的,比照本条第(三)款的规定处罚,保护局和特区政府违反此规定时,由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处罚。

(七)违反第五条的有关规定,不服从保护局管理人员自然保护方面的管理的、进行批评教育,屡教不改或辱骂、殴打管理人员的,送交公安机关处理。

(八)保护局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纵容或伙同外部人员从事本办法禁止的活动的,从严处罚。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如与国家新规定有抵触,按国家新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左家特区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第一条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是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为加强对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发挥其多种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结合保护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统一由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保护局)负责,其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全面保护好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林地、草地、水域、动物、植物、矿物)、自然环境及自然历史遗迹;

(三)保存、拯救、增殖珍贵稀有生物物种,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途径,把保护区建设成为生物物种储存基地、科研科普基地和环境监测基地;

(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自然保护知识,组织区内外有关单位共同保护好自然资源和自然景物,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五)会同当地人民政府组织区内外有关单位制订森林防火公约,共同搞好森林防火;

(六)审核、办理入区手续;

(七)对入区人员和驻区内的单位进行自然保护方面的监督管理;

(八)定期进行自然资源调查,掌握资源消长规律,建立自然资源档案;

(九)按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总体建设规划进行建设,监督和管理区内的各项建设;

(十)制止和依法处理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第三条

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和实验区,并由保护局设立标志。重点区域可设立专项保护点。

核心区只供保护局进行巡护、定位观测研究和定期资源调查,禁止进行其他活动。如因特殊需要,必须进行其他活动,须经保护局同意,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实验区可以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考察、登山、拍摄影视、驯化培育珍稀动植物,以及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参观旅游等活动。

第四条

保护局应当在实验区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促进保护对象的生长繁衍。

第五条

保护区内严禁狩猎、垦植、放牧、开矿、爆破、采伐树木、军事演习和在野外使用明火等活动。

第六条

保 护区内禁止捕捉野生动物、采挖野生植物和开采沙石土料。因科研、教学需要,必须到保护区采集标本的,按照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植物的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经保护局或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在指定的实验区内限量、有价采集。保护区内公路养护所用沙石土料,由保护局批准,在指定的地点采取。

第七条

有关单位确需在保护区范围内设置机构和进行规划、勘探、建设、资源开发的,由保护局签署意见,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任何部门、团体和单位,与国外签署涉及保护区的协议,接待外国人到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拍摄影视、登山、探险等活动,必须征得省林业主管部门同意。

第九条

进入保护区的人员,须凭下列规定的证件办理入区手续,方准进入保护区:

(一)入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拍摄影视、登山、探险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到保护局办理入区手续;

(二)国内旅游人员凭单位介绍信或身份证件,国外旅游人员凭外事部门、旅游部门、接待单位的介绍信或旅游证件;

(三)区内各单位的上级机关及其他有关机关的人员到区内检查工作,凭工作介绍信或有关证件;

(四)区内各单位的人员和进入保护区工作的人员,凭保护局发给的通行证;

(五)边防执勤人员凭省边防局签发的执勤证或执勤标志;

从事本条(一)、(二)项活动的,须交纳入区费,其标准按《吉林省收费罚款没收财务管理条例》规定制定。

进入保护区的人员,必须遵守本条例和保护区的有关规定,自觉保护自然资源、景物和设施,接受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指导。

第十条

保护区内开展旅游,必须坚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为主,旅游服从保护的原则。

保护区内的旅游,由保护局统一管理,业务上接受省和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旅游部门指导,所得收入用于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事业。

在保护局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保护区的旅游设施,可以由保护局自建;也可以与其他单位联合兴建,收益按投资的比例或协议的约定分成;还可以经省林业主管部门同意,由其他单位独资兴建,收益归建设单位,但须向保护区交纳经营收入额千分之五的保护管理费。

旅游必须在指定的旅游点和旅游线路内进行,旅游点和旅游线路由保护局规

划,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

保护区内现有的旅游建筑设施,由原建设单位所有和使用,但须服从保护局有关自然保护方面的管理,向保护局交纳经营收入额千分之五的保护管理费。

第十二条

保护局应当在旅游点、线范围内修建停车场,设置卫生、宣传、安全等设施,并要做好安全、保洁等服务工作。

第十三条

旅游人员在保护区内不得超越规定的旅游范围,不得污染环境,不得损害自然资源和各项设施。

第十四条

本着旅游人数不超过自然保护承受能力的原则,根据接待条件和旅游需要,由保护局会同旅游部门制订旅游规划和年度计划,报省林业、旅游主管部门批准后,按计划开展旅游。

第十五条

到保护区内边境线附近活动的人员,必须遵守边境管理规定,接受有关边防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需要,保护区设立公安机构,行政上受保护局领导,业务上受上级公安机关领导。其职责是: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国家财产,维护社会治安,依法查处破坏保护区的案件。

第十七条

有关保护区的宣传材料、电影、电视、图片、画册等的出版、发行,须经保护局同意;凡涉及边境和外事事宜的,须经省林业、宣传、边防、外事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八条

对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由保护局、省林业主管部门或县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一)认真执行本条例,全面完成自然保护任务或者配合保护局进行保护工作,成绩显著的;

(二)坚持在基层从事自然保护工作十年以上,成绩优异的;

(三)在自然保护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的;

(四)同破坏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有功绩的;

(五)揭发违反本条例行为,有功的。

第十九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者,由保护局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第三条第二款、第九条、第十三条规定之一的,根据其情节,处十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并处损失价值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二)违反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处罚规定的,按规定处罚;没有规定的,责令停止违反规定的行为,收回其所得物品并没收其使用的工具,赔偿经济损失,情节严重的并处损失价值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五十的罚款。

(三)对未经批准,擅自在保护区内进行建筑的,应责令限期拆除,恢复植被;逾期不拆除的,没收或强行拆除,并处五十元至五百元罚款。对强行拆除的,还要收取恢复植被费用和拆除费用。

第二十条

对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由边防机关依法处罚。

第二十一条

省林业主管部门和保护局应严格执行本条例。如有违反本条例行为的,视其情节,对单位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经济制裁,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触犯刑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罚。

第二十三条

被处罚单位或个人对处罚不服的,在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保护局或省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或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诉、不起诉又不履行的,保护局可提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

依据本条例所收的收回物品变价款、赔偿损失款,须全部用于保护区的保护事业;罚没收入,一律上缴省财政。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是保护区的主管机关,负责本条例的具体实施工作。省人民政府成立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实施本条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六条

篇3: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关键词:生物能,能源化问题,农业废弃物,吉林省自然村

农业废弃物(指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后文简称农废)作为绿色可再生能源具有永续性、战略替代性等优点。从微观层面看,其能源化开发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环境质量,而且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率;从宏观层面看,既可以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及污染,又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吉林省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大省,农作物产量(包括畜产品)在全国占有较高的比例,由此产生的农废数量巨大。近年来,尽管通过各种利用方式加大了对农废的综合利用,但因自然条件、政策导向与支持、农户禀赋、区域性市场成熟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畜禽粪便露天堆放与排放、作物秸秆露天焚烧没有得到彻底改善。据2014年环保部卫星摇杆检测秸秆燃烧情况统计数据,吉林省2014年共发生火点470个,每千公顷火点强度居全国首位。

吉林省自然村及农户对农废综合利用,尤其是对农废的能源化利用存在诸多问题,致使农废能源化进程较之政策期望目标相差甚远。

1 吉林省主要农废县域分布

1.1 吉林省作物产量与秸秆产量县域分布

吉林省共有49个县(市),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中部地区的扶余、榆树、农安、德惠、公主岭、梨树、前郭、长岭等8个县域的粮食产量均超过100×104t,产量占吉林省粮食总产量的50%以上,资源密度稳居全国首位。而粮食产量在10×104t以下的县(市)有15个具体如图1所示。根据农作物产量估算的作物秸秆产量分布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吉林省中部地区是秸秆主产区,东部地区秸秆产量较小。

1.2 吉林省畜禽养殖与畜禽粪便县域分布

吉林省畜禽主要品种为奶牛、肉牛(骡、马、驴等其它大牲畜占比很小)、生猪、羊和禽类(主要为蛋鸡和肉鸡)。牛和生猪饲养量超百万头以上的县(市)有9个(如图3所示),其占据吉林省饲养量近2/3。吉林省畜禽粪便年产量超过7600×104t。各县域畜禽养殖量统计的畜禽粪便量分布如图4所示。

对比图3和图4可知,吉林省各县域畜禽粪便产量分布与粮食产量县域分布保持一致。

2 吉林省自然村农废能源化存在的问题

2.1 吉林省自然村农废能源化利用状况

就利用方向而言,吉林省面向农村的农废能源化利用方向主要包括农户家庭原始的秸秆直燃、畜禽粪便与秸秆沼气化、秸秆气化、秸秆固化。目前,吉林省农户家庭用做生活用能的直燃秸秆占比超过40%;截止2014年农村家庭户用8cm3沼气池数量超过16.5万户,年消耗畜禽粪便占年产出量比例不到2%;年秸秆固化消耗秸秆所占比例也不到2%;而年秸秆气化消耗年秸秆产量微乎其微。

就利用规模而言,吉林省面向农村的农废能源化开发主要以分散式个体农户家庭为主,无论是沼气开发,还是秸秆固化开发,均侧重于农户家庭个体。作为支持政策的财政补贴政策基本是落脚于农户家庭户用沼气池建设。

2.2 吉林省自然村农废能源化存在的问题

由于吉林省农废分布存在非常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农废密度远低于中部地区,进行规模化工业化综合开发利用难度较大;中部地区尽管已经布局了规模化工业化开发,但限于资源收集半径与运输成本,仍然存在数量可观的农废无法进行规模化开发利用。

2.2.1 宏观问题分析

2.2.1. 1 综合开发依托对象定位僵化

目前,吉林省面向农村的农废能源化综合开发依托对象绝大多数是农户个体,推进较为广泛的农废沼气化基本上立足于农户个体。早期面向农户家庭推广农废沼气化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恶化、能源短缺,政策目标出现了大幅度调整。面向农村的农废能源化不仅具有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内在要求,而且具有实现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节能减排的外在要求。如果仍以农户家庭为依托对象推进农废能源化难以达成这些目标。

就农废能源化而言,自然村具有农户个体无法比拟的优势。规模效应,自然村一般有农户20~40户左右,可以建设小型沼气工程、或者小型气化站,资源投入产出比远高于个体农户;资金规模与资金效率,自然村可以采取“政府财政补贴+农户集资”投建小型农废能源化项目,通过增加资金规模可以提高资金产出效率;运行维护方便维护成本低,日常运行维护方便,降低维护人员工作负荷;运行维护支出降低,提升农废源化经济效果;最后是大幅度增加循环经济所需农废能源化副产品,保障循环经济的开展。

2.2.1. 2 综合利用水平低

农废能源化是其综合利用的有效支点,通过农废能源化支点可以展开农业循环经济链条:通过农废沼气化、固化可以生产出沼液、沼渣和钾肥,实现绿色农业种养殖(农作物环保防虫、商品猪生态化育肥);可以在冬季利用剩余能源向温室大棚供暖,实现东北地区经济作物冬季生产。

然而,目前吉林省自然村及农户对农废能源化利用重点是家庭生活用能的获取,基于能源化的综合利用链条没有得到拓展,绝大多数地区循农业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基本停留在口头。

2.2.1. 3 集约程度低,布局不合理

在面向农村的农废能源化综合利用方面,吉林省主要以农户家庭为主,而布局于自然村级的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开发凤毛麟角,因此就吉林省来看无集约化利用可言。

2.2.1. 4 市场化程度低

农废能源化综合开发利用全面实现的基础是市场,单纯依赖政府政策和计划无法达到有效利用的基本目标。目前,吉林省除农安、德惠等中部地区的少数县市初步形成了农废能源化交易市场外,绝大多数县市基本处于自然村内农户自产自用。

由于交通条件、地理位置、农户禀赋、信息等因素的限制,单个农户从事市场交易需要承受高额的交易成本,而以自然村为市场交易主体,不仅可以利用交易规模抵消市场交易成本,而且可以大幅度提升农废能源化市场的活跃度和效率,促进农废综合利用有序、有效推进。

2.2.1. 5 技术支撑体系薄弱,资金浪费严重

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吉林省层面,农废能源化利用缺乏符合各县域自然特点与经济状况的发展模式,导致各种资源和资金的巨大浪费。吉林省所处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干燥,而且东部地区属于高寒地区,对农废能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工艺要求高。据粗略估算,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小型水泥沼气池至今,由于气候(冬季冻裂、漏气、效率低等)与工艺不成熟导致吉林省30多年来损失达14.4亿元。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技术及技术支持体系。

农废能源化综合开发利用是一项利用多种技术与工艺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农废沼气化、秸秆气化、秸秆固化,还是能源化衍生出来的绿色肥料制备、绿色防虫、温室大棚采暖都需要一定的技术工艺支撑。尽管吉林省内多数县市成立了旨在推广农废能源化的专门机构(农环站、生物质能源办、新能源开发服务中心、农村能源技术服务站),乡镇政府也在农技站设立了生物质能源管理职能,但是自然村农业废弃物能源化综合利用需要的技术工艺是多维的、多层的,单靠政府相关部门无法支撑农废能源化发展重任。县市生物质能源化管理与服务机构自身不仅缺乏技术力量,而且人员短缺,无法承担技术支持和支撑;乡镇农废能源化管理职能多数挂靠现有的农技站,而站内人员多数属于农业种养殖方面的技术人员,尽管部分人员接受一定的农废能源化技术培训,但与农废能源化综合利用所需技术要求尚有较大距离;农废能源化综合利用需要一系列技术工艺,而现有政府相关管理与服务职能分散于不同部门,缺乏统一协调。

2.2.1. 6 政策均衡性差

就产业引导角度而言,现行政策体现出来的是两头大中间小特点:政策提倡农废规模化与工业化利用;提倡农户个体进行农废能源化利用;而以自然村为对象的农废能源化鲜有提及。2014发布的《吉林省发展生物质经济实施方案》明显突出了这种政策倾向。该方案提出的发展方向是“液体燃料主要发展方向是纤维素乙醇、丁醇、生物柴油、航空燃油等产品;气态坚持规模化产业沼气与分散式农村户用沼气相结合,突出发展车用生物天然气方向;固体成型燃料主要发展颗粒燃料、城市锅炉供热、大型生物颗粒燃料热/电/乙醇工厂”。该方案在发展内容上又重点突出了生物质液体燃料工程、气体燃料工程和固体燃料工程的规模化:193万t纤维素乙醇、80万t纤维素ABE(丁醇、乙醇、丙酮混合体)、140万t生物汽柴油、50万t航空燃油、30万头以上养殖场生物质气、50万t以上生物质固体燃料。

就政策配套性而言,现有政策仅仅是伴生于国家财政补贴的地方财政补贴政策(主要是经济性的财政补贴政策、免费培训户用沼气池日常维护管理人员),以及衍生于招商引资的某些政策倾斜(这些政策又主要是面向入驻的企业),而关于自然村的农废能源化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市场建设、财政金融政策尚未形成;现有政策缺乏配套性措施,很多涉及农废能源化的地方政策驻足于政策层面,而承担政策解读与实施的配套性措施难觅踪影。

2.2.1. 7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吉林省中部地区自然村农废能源化开发水平远高于东部与西部地区自然村,长春地区的农安、德惠、榆树、九台等县域,近几年兴起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秸秆颗粒化开发,仅农安一地,就建立上百条秸秆颗粒化生产线,形成年产20万t固体颗粒燃料生产规模。东部地区因农废源密度远低于中部地区,且其林业资源丰富,农户对农废能源化开发积极性不高。西部地区是吉林省湿地、草原覆盖最为集中的地区,虽然其农废资源密度高于东部地区,但因气候较中东部恶劣,农户生活用能倾向于化石能源,对农废能源化的积极性较低。

2.2.2 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2.2.2. 1 认识程度低,技术消化能力差

绝大多数自然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农户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极低,其信息渠道狭窄闭塞,直接导致农户对农废能源化综合利用缺乏认识、对较为复杂的技术工艺难以掌握消化;同时,由于东北地区农户普遍有猫冬的习惯,使其形成固有的惰性,其导致农户缺乏接受新技术新工艺的积极性。

2.2.2. 2 能源化效果不明显

吉林省多数自然村农废能源化最普遍的模式是农废沼气化,但受自然条件、技术工艺、农户禀赋等因素的限制,沼气产量不稳,尤其是沼气池冬季产气量过低甚至不产气,影响农户家庭日常生活,致使部分农户放弃。

2.2.2. 3 经济效益不显著

吉林省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废资源密度、自然条件均劣于中部地区,这些地区农户通过农废能源化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由于农废资源密度相对较低,导致了较高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幅度拉低了农废能源化净收入,由于能源化效果不明显,能源替代所带来的节支不突出。

2.2.2. 4 交易成本高

资源密度、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对自然村从事生农废能源化的交易成本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吉林省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自然村远离中心城市,其无论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买卖代理条件,还是在信息搜寻方面都推高了农废能源化交易成本。

2.2.2. 5 家庭禀赋差异大

自然村是从城市边缘逐渐向外分布,那些远离城市、地处山区、林区、草原的自然村中农户家庭禀赋较之邻近城市的自然村存在较大差异,人力资本投资低,导致劳动力素质低下;农户家庭资本积累缓慢,土地回报率低、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农户家庭禀赋差异导致了农废能源化难以由点到面铺开。

3 提升吉林省自然村农废能源化水平政策分析

3.1 技术政策

3.1.1 建立以自然村为对象的技术支撑与支持体系

由于自然村较之农户个体具有诸多优势,面向自然村的农废能源化是农村未来的发展趋势。自然村级农废能源化综合开发无论在生产规模上,还是在循环利用上都不同于农户个体,只有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才能保障村级农废能源化综合开发利用目标的实现。就支撑内容而言,该体系包括不同类型农废能源化技术支撑体系、能源化副产品梯级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就支撑类型而言包括设备设施等硬件支撑体系和技术服务与技术培训软件支撑体系。

3.1.2 鼓励开发适应于吉林省不同地区的设备与技术

鼓励吉林省内科研院所、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等机构研发适用于东部与西部地区自然状况与自然村特点的农废能源化综合利用的小型设备设施与技术。

3.1.3 鼓励开发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联产技术工艺

较之我国南方地区,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冬夏差异巨大,确保冬季农废能源化联产联用面临较为复杂的技术工艺挑战。因此要鼓励吉林省内科研院所、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等实力较强的机构研发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副产品梯级开发、联产联用的技术工艺。

3.2 经济政策

3.2.1 完善政府财政补贴政策体系

为了弥补现行财政补贴政策具有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缺陷,要出台以自然村为对象的农废能源化综合开发的财政补贴政策,增加自然村级农废能源化综合开发财政投入水平,提升财政资金投入产出效率。

3.2.2 完善技术工艺研发财政投入政策体系

由于农业类技术工艺研发缺乏所谓科研上的“高大上”特点,导致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投入过少,甚至不愿对其进行投入。因此,要从政府角度出台农废能源化技术工艺研发财政支持政策,增加农废能源化综合利用研发投入,设立农废能源化综合利用研发基金、人才引进与培养基金。

3.2.3 完善金融税收政策体系

多数自然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自身缺乏一定的资本积累。要完善金融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对村级农废能源化开发实行贴息或低息贷款、税收减免,进而降低村级农废能源化成本,提高边远农村农废能源化积极性;要完善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村级农废能源化开发引导政策,通过提高资本回报率促使资本流向农村农废能源化综合利用。

3.2.4 建立并完善适应于偏远地区生农废能源化交易市场

农村农废能源化单靠政策的支持与推动难以取得有效发展,只有使其市场化才能健康发展。由于偏远地区受交通运输条件、信息等因素影响较大,难以自发形成农废能源化交易市场。政府应该面向偏远地区着力搭建农废能源化交易平台、完善交易机制、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农村农废能源化产品顺利进入市场。

3.3 公益服务政策

3.3.1 建立长效技术服务与培训体系

通过政府出资在市、县、乡建立3级技术服务与培训体系,市级技术服务机构主要承担技术服务协调、资源配置,县级技术服务机构主要承担政策落实、项目建设、技术人员培训,乡镇技术服务机构主要承担技术服务人员管理、设备设施日常维护、技术咨询与指导。

3.3.2 完善农废能源化公共服务购买机制

由于面向农村农废能源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该过程所需的公共服务种类繁多,诸如面向自然村的农废能源化项目设计、评估、技术工艺选型、副产品联产联用层级布局、项目施工等,政府无法也不可能逐一满足。因此,建立并完善农废能源化公共服务购买机制,引进专业机构,可以促进农村农废能源化综合利用科学发展。

4 结束语

上一篇:严守合规准则,传播合规文化(银行)下一篇:徐一夔《郁离子》序原文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