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地名管理办法

2022-08-16

第一篇:吉林市地名管理办法

福建省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地名管理,实现地名标准化,适应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是指社会用作标示方位、地域范围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包括:

(一)山、峡谷、洞、瀑、泉、河、江、湖、溪、水道、海、海岸、海湾、港湾、海峡、岛屿、礁、岬角、沙滩、滩涂、地形区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省、设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等行政区域名称;

(三)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区、保税区、试验区、矿区、围垦区、农、林、盐、渔区等经济区域名称;

(四)城镇街、路、巷(里、弄、坊)及与其相连的楼(院)、门牌号,建制村、社区、自然村、片村等居民地名称;

(五)大楼、大厦、花园、别墅、山庄、商业中心等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住宅区名称;

(六)台、站、港、场、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等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设施名称;

(七)海堤、江堤、河堤、水库、渠、发电站等具有地名意义的水利、电力设施名称;

(八)公园、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公共绿地等具有地名意义的纪念地、旅游胜地名称;

(九)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地名实施统一管理,实行分类、分级负责制,推行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将地名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地名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国土、交通、建设、规划、公安、财政、质量技术监督、文化、测绘、旅游、市政、工商、邮政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地名管理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城乡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名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地名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相协调。

第二章 地名命名与更名

第七条 地名命名、更名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对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具有纪念意义或者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名予以保护,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命名、更名。

第八条 地名命名、更名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 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 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

(三)体现和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第九条 地名命名、更名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 省内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同一县(市、区)内的乡、镇、街道名称,同一乡、镇内建制村名称,同一城市(城镇)内的街、路、巷(里、弄、坊),居民地,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不得重名、同(谐)音;

(二) 乡、镇名称与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名称,街道名称与所在街巷名称应当相一致;

(三) 台、站、港、场等名称应当与所在地名称相一致;

(四) 地名的通名应当名实相符,反映其功能和类别;

(五) 不得以著名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为行政区域专名,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亦不得以其名称作为本行政区域专名;

(六) 新建或者改建的城镇街、路、巷(里、弄、坊)、住宅区名称应当符合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的要求;

(七)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和外国人名、地名作地名;

(八)使用规范汉字,避免使用生僻字;

(九)含义健康,符合社会道德风尚,不得使用侮辱性、庸俗性文字;

(十)法律、法规的其他规定。

第十条 地名通名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

地名通名的命名规范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一条 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

(一)、

(二)项和第九条第

(一)、

(三)、

(七)、

(九)项规定的,应当予以更名。

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

(三)项和第九条第

(二)、

(四)、

(五)、

(六)、

(八)项规定的,可以更名。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更名:

(一)区划调整,需要变更行政区域名称的;

(二)道路发生变化,需要变更路名的;

(三)居民区或者建筑物改建、扩建,需要变更名称的。 第十三条 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第十四条 申请地名命名、更名,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地理实体的性质和规模说明、位置图;

(二)命名、更名的理由;

(三)拟用地名的规范用字、汉语拼音、含义;

(四)申报单位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及说明材料。 第十五条 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命名、更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办理:

(一)国内著名或者涉及邻省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

(二)省内著名或者涉及两个以上设区市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由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并征求相关设区市人民政府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设区市内著名或者涉及两个以上县(市、区)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由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设区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并征求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四)县(市、区)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更名,由有关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十六条 行政区域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家有关行政区划管理的程序和权限办理。

第十七条 开发区、科技园区、工业区、保税区、试验区,矿区、围垦区,农、林、盐、渔区等经济区域名称的命名、更名,由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八条 居民地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办理:

(一)建制村、社区、自然村、片村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提出申请,经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二)乡、镇的街、路、巷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县(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三)县(市)的城市(城镇)内街、路、巷(里、弄、坊)的命名、更名,由建设开发单位或者使用单位提出申请,经县(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四)市辖区的街、路、巷(里、弄、坊)的命名、更名,由建设开发单位或者使用单位提出申请,经市辖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初审,报设区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九条 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设施名称以及纪念地、旅游胜地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专业单位向专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征求同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二十条 建筑物、住宅区名称的命名,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项目核准或者备案前,将拟用名称向市、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建筑物、住宅区名称的更名,由建设单位或者产权所有人将拟更名名称向市、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市、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备案时,对备案的建筑物、住宅区名称不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通知建设单位或者产权所有人更改。

有关部门在批准项目用地和规划设计涉及建筑物、住宅区名称时,应当以经备案的名称为准。

已备案的建筑物、住宅区名称,因建设项目规模调整等原因,确需更名的,须重新办理备案手续。

第二十一条 因自然变化、行政区划调整、城市建设等原因而消失的地名,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地名管理的权限和程序予以销名。

第二十二条 楼(院)、门牌号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编制,并向产权人或者管理人发放相应的门牌证。

门牌证样式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规定。

第二十三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需要进行评估论证的,应当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

第二十四条 对依法批准命名、更名或者销名的地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该地名批准或者注销之日起30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标准地名的使用 第二十五条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或者备案的地名为标准地名。本办法实施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汇入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图籍等标准地名出版物的地名,视为标准地名。

第二十六条 汉语标准地名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不单独使用通名词组作地名,禁止使用重叠通名;

(二)按照规范汉字书写,采用普通话读音。门牌号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不得使用外文拼写;

(三)在规定范围内与同类地名不重名。

第二十七条 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按照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执行。

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写、外国地名的汉字译写,以国家规定的译写规则为标准。

第二十八条 下列范围内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一)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公告、文件等;

(二)报刊、书籍、广播、电视、地图和信息网络;

(三)标有地名的各类标志、商标、广告、牌匾等;

(四)公开出版发行的电话号码簿、邮政编码册等;

(五)公共场所与公共设施的地名标识;

(六)法律文书、身份证明等各类公文和证件。 第二十九条 建设单位申办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证、房屋所有权初始登记证以及申报户籍落户门牌号涉及地名的,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编纂本行政区域的地名录、地名词典、政区图等标准地名出版物,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编纂。

出版或者展示未出版的本省行政区域的各类地图中,涉及使用标准地名的,出版单位应当在地图印刷或者展示前,将试制样图报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试制样图;

(三)所使用的标准地名资料来源说明。

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试制样图之日起30日内出具审核意见。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地名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地名信息系统,加强对地名档案的管理,为社会提供地名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

第四章 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

第三十二条 地名标志是标示地名及相关信息的标志物。一定区域内的同类地名标志应当统一。

行政区域界位,城镇街、路、巷(里、弄、坊)、楼(院)、门,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设施,纪念地、旅游胜地以及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地方,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第三十三条 行政区域界位,城镇街、路、巷(里、弄、坊)、楼(院)、门牌号以及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的地名标志,由市、县(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设施,纪念地、旅游胜地的地名标志,由各专业主管部门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所需经费由设置部门承担。

农村的地名标志设置所需经费,由县级人民政府承担。 其他地名标志,由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和管理权限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所需经费由设置部门承担。

第三十四条 新命名的地名,应当在公布后60日内设置地名标志。

第三十五条 地名标志的制作、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标准。 地名标志的造型、规格及质地由省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一规定并监制。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地名标志的义务。地名标志应当清晰、完整,禁止玷污、遮挡、毁坏和擅自拆除、移动地名标志。

因施工等原因需要移动、拆除地名标志的,应当事先报该地名标志设置部门同意,并在施工结束前负责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通知地名标志设置部门予以更换:

(一)地名标志未使用标准地名或者样式、书写、拼写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二)地名已更名但地名标志未更改的;

(三)地名标志破损、字迹模糊或者残缺不全的。

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其停止使用,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撤销其名称,并处以4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地名命名、更名原则或者规定,应当予以更名的;

(二)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的;

(三)公开使用未经批准或者备案的地名的。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使用标准地名或者未按照国家规定书写、译写、拼写标准地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擅自设置地名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有关专业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拆除,逾期未拆除的,依法拆除该地名标志,并处以4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涂改、玷污、遮挡和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有关专业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或者逾期不恢复原状的,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盗窃、故意损毁地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二条 民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地名管理工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萍乡市地名管理办法

萍乡市人民政府令

第70号

《萍乡市地名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1月3日市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即日起施行。

市 长 李小豹 2014年4月9日

萍乡市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名管理,适应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江西省地名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标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以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山、河、湖、岛、洲、山洞、泉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市、县、市辖区、乡(镇)、街道办事处等行政区域名称;

(三)工业园区、农区、林区、矿区、自然保护区、水利风景区等专业区名称;

(四)城镇街(路、巷)、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住宅小区、居民楼以及自然村等居民地名称;

(五)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公园、公共广场、文物古迹等游览地、纪念地名称;

(六)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码头、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库、灌溉渠、堤坝、电站等专业设施名称;

(七)具有地名意义的商贸大厦、宾馆饭店、综合性写字楼等建筑物

—1—

名称。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标志,是指为社会公众使用所设立标示地理实体名称的标志,包括:

(一)行政区域名称标志;

(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居民地、街(路、巷)名称标志;

(三)门(楼)编码名称标志;

(四)山、河、湖、岛、洲、山洞、泉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标志;

(五)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和台、站、港、场名称标志;

(六)其他起导向作用的辅助地名标志。

第五条 地名管理工作实行市、县(区)人民政府领导负责制,市、县(区)人民政府地名委员会负责统一组织和综合协调辖区内地名管理工作。市民政部门是本市地名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县(区)民政部门按照权限划分,负责辖区内地名管理工作。公安、规划、市政公用、房管、财政、工商、文化、旅游、国土资源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六条 民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实施地名管理法律、法规;

(二)编制、组织实施地名规划;

(三)审核、承办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等工作;

(四)指导地名标志设置与管理;

(五)发布地名信息,推广标准地名,开展地名公共服务;

(六)保护历史地名,宣传地名文化;

(七)建立和管理地名档案,编纂地名工具书,开展地名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名学术研究;

(八)依照本办法规定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查处违法行为。 第七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对开展地名工作相关经费予以保障。

第二章 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

第八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尊重当地地名的历史和现状,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地名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的规定实行审批制。

—2—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

第九条 地名命名除应当遵循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江西省地名管理办法》的规定外,还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标准地名原则上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通名用字应反映所称地理实体的地理属性(类别)。不单独使用通名词组作地名。具体技术要求,以民政部制定的技术规范为准;

(二)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名规划,反映当地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特征,尊重当地居民意愿,名实相符,含义健康;

(三)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字、同音字、贬义字,以及字形字音易于混淆或易产生歧义的字;

(四)乡(镇)名称不与全省范围内的乡(镇)重名,市辖区范围内的街道名称,台、站、场名称,较大自然地理实体和公共设施名称,一个县(区)范围内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名称,一个乡(镇)范围内的村庄名称,均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五)各行政区划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场、厂、矿、学校、医院等名称应当与当地地名统一;以街道名称派生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名称应与主地名统一。

第十条 城镇道路的通名按照建设规模分为下列三级:

(一)大道、大街:指城市的主干道;

(二)街、路:指城市的次干道、支路;

(三)巷:指除主次干道、支路以外的一般道路。

地名命名应当与规划或者建设同步进行,城市道路名称应当保持系统性、相关性。

第十一条 居民区的通名按照下列规定命名:

(一)小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住宅区;

(二)园、花园(苑、花苑):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有较多人工景点和绿地的住宅区;

(三)别墅: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绿地面积一般不低于用地面积的50%,以低层建筑为主的高级园林式住宅区;

(四)公寓:适用于公建性质,配套设施完善,提供物业管理和相关

—3—

服务的住宅楼;

(五)山庄: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依山而建的低层住宅区或以休闲娱乐为用途的建筑物(群);

(六)新村:用于命名城乡结合部农村拆迁后或库区、深山移民集中安置的居住区;

(七)度假村:位于郊区或风景区作度假使用,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有较完善设施的大型旅游场所。

第十二条 建筑物的通名按照下列规定命名:

(一)大厦:楼层达到10层以上或者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高层建筑物或者大型楼宇;

(二)大楼:楼层达到7层以上或者建筑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的单体综合性办公楼或者商住楼;

(三)楼:楼层7层以下的商务楼、办公楼或者综合楼;

(四)商厦:楼层达到6层以上且商场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以商贸为主、办公为辅助的高层建筑;

(五)馆、宫:以文化、教育、娱乐、体育等功能为主的建筑物;

(六)城:用地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具有商住、办公、娱乐等综合型多功能的大型建筑群;

(七)中心: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者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且具有某种专门功能的建筑物(群)。

第十三条 公共设施的通名按照下列规定命名:

(一)广场: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四周由道路围成相对完整的非居住用途建筑群,且有3000平方米以上集中的公共场地(不包括停车场);

(二)公园:具备水域、花草树林、娱乐设施等条件,可供群众观赏、娱乐、游玩的公共场所;

(三)大桥:单孔跨径大于等于100米,小于500米的桥梁;

(四)桥:达不到大桥标准的桥梁;

(五)立交桥:互通的立体交叉的公路桥梁或公路与公路、公路与铁路互相跨越的桥梁;

(六)人行天桥:横跨城市道路上空,且专供行人通行的桥梁;

(七)隧道:公路、铁路从地下穿越山岭、河道的人工构造物,以及城市交通埋置于地层内的地下建筑物。

—4—

第十四条 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的命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审批:

(一)涉及两个以上设区的市之间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民政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市内著名的或者涉及两个以上县(区)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有关县(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市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县级行政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所在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居民地名称的命名按照下列程序和权限审批:

(一)城镇街(路、巷)名称的命名,涉及两个以上县(区)的,由市民政部门会商有关县(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区范围内的,由区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区人民政府同意,市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县范围内的,由县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其中与主城区接壤的县范围内的道路命名,应当征求市民政部门的意见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二)住宅小区名称的命名、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的命名,由建设单位在项目立项前报所在市、县民政部门审批;

(三)自然村名称的命名,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县(区)民政部门审核后,报县(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工业园区、农区、林区、矿区、水利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等专业区名称的命名,由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审核后,按照其隶属关系,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七条 专业设施名称、游览地和纪念地名称的命名,由有关单位向其专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在征得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专业主管部门审批。审批后有关单位应当向当地民政部门告知。

第十八条 门牌号的编排,由建设单位或者房屋产权所有人向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公安派出所根据标准地名拟定门牌编号方案,区或者县公安机关确定,报市或者县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申请地名命名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地理实体的性质、位置、规模;

(二)命名的理由;

(三)拟用地名的用字、汉语拼音、含义、来源;

—5—

(四)申报单位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及相关材料。

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涉及公众利益,需要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并进行协调的,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审批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对新批准的地名,审批机关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更名:

(一)因行政区域调整,需要变更行政区域名称的;

(二)因道路走向发生变化,需要变更路名的;

(三)因产权所有人提出申请,需要变更建筑物名称的;

(四)因路名变更、路型变化或者道路延伸,需要变更楼、门号码的;

(五)经省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批准变更地名的。 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地名,地名所在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发出地名更名通知书,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自收到通知书之日起3个月内办理更名手续。

地名更名的申报、审批程序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地名命名的申报、审批程序进行。

第二十一条 因行政区划调整、自然变化、城乡建设等原因消失的地名,应当根据地名管理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公示销名。

第二十二条 行政区域名称的命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三章 地名的使用和管理

第二十三条 经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下列范围内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一)涉外协定、文件;

(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公告、文件;

(三)报刊、书籍、广播、电影、电视和信息网络;

(四)城镇街(路、巷)标志,住宅小区标志,建筑物标志,楼、门号码牌,景点指示标志,交通导向标志,公共交通站牌;

(五)商标、牌匾、广告、合同、证件、印信;

—6—

(六)公开出版发行的地图、电话号码簿、邮政编码册等地名密集出版物。

第二十四条 标准地名应当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汉字书写,并以汉语普通话为标准读音。使用汉语拼音拼写时,应当符合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和《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涉及住宅小区、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有关部门办理下列事项时应当查验标准地名使用证,发现不能提供的,应当告知建设单位向民政部门办理申请手续:

(一)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主管部门核发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或者房屋所有权证;

(三)公安机关编制门牌号。

第二十六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和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纂本行政区域或者本系统的各种标准化地名出版物。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编纂标准化地名工具图书。

第四章 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第二十七条 经常被社会公众使用的标准地名,应当设置地名标志; 设置地名标志应当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做到美观、大方、醒目、坚固。 第二十八条 设置地名标志应当按下列规定布局:

(一)公园、名胜古迹等点状地域至少设置一个地名标志;

(二)居民地等面状地域应当视范围大小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地名标志;

(三)城市道路等线状地域除在起点、终点、交叉口必须设置地名标志外,必要时在适当地段增设地名标志。

第二十九条 重要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住宅小区、城镇街(路、巷)等地名标志,由市或者县(区)民政部门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农村的地名标志由县民政部门会同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规划,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门牌号标志由公安机关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其他地名标志,由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管理权限负责设置、维护和管理。 新建住宅小区、城镇街(路、

—7—

巷)、桥梁、隧道和公共广场的地名标志,应当在工程竣工前设置完成。其他地名标志,应当自地名公布之日起60日内设置完成。

第三十条 地名标志的设置、维护和管理所需经费,按照下列规定承担:

(一)自然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城镇街(路、巷)的地名标志以及原有的住宅小区、居民楼的地名标志,按照地名标志设置、维护的管理权限由同级财政承担;

(二)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居民楼的地名标志,列入工程预算,由建设单位承担;

(三)农村的地名标志,由县级财政承担;

(四)其他地名标志,由设置单位承担。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玷污、遮挡、损坏或者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因施工等原因确需移动、拆除地名标志的,应当事先报所在市、县(区)民政部门或者有关专业主管部门同意,并在施工结束前负责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二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地名标志设置、维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通知设置单位予以更换:

(一)地名标志未使用标准地名或者样式、书写、拼写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二)地名已更名但地名标志未更改的;

(三)地名标志破损、字迹模糊或者残缺不全的;

(四)设置位置不当的。

第五章 历史地名保护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历史地名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地名。

第三十四条 历史地名保护应当坚持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保护研究与保护实践相结合,传承弘扬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第三十五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指派专(兼)职地名文化遗产管理人员,负责本市、县(区)地名文化遗产的普查、登记、申报、宣传、保护等工作。

—8—

第三十六条 列入重点保护对象的六类地名,分别为:

(一)千年古城地名文化遗产;

(二)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

(三)千年古镇地名文化遗产;

(四)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

(五)著名山川地名文化遗产;

(六)近现代重要地名文化遗产。

列入重点保护对象的六类地名可申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相关标准条件按照《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执行。

第三十七条 本市实行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制度。民政部门应当对辖区内的历史地名进行普查,做好资料收集、记录、统计等工作,建立历史地名档案。市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历史地名评价体系,科学论证,提出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经市地名委员会评审并征求社会意见后,由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三十八条 变更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仍在使用的地名时,应当充分论证、确定保护方案并经公示后,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未使用的地名应当优先启用;未被启用的,应当采取挂牌立碑等措施加以保护。

第三十九条 规划、建设部门在城市建设改造中,需要对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涉及的地理实体拆除或者迁移的,应当会同民政部门制订地名保护方案。

第四十条 对列入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应当由市民政部门设置历史地名标志。标志上应当载有名称、释义、历史文化价值等内容。

第六章 地名档案管理与信息服务

第四十一条 全市地名档案工作由市民政部门统一指导,市、县(区)地名档案管理部门分级管理,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民政部门和同级档案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

第四十二条 地名档案的管理规范,应执行民政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三条 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的地名数据库

—9—

和地名信息系统,及时反映新地名信息,实行地名年报制度;加强地名档案、地名数据信息的开发和应用。

第四十四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地名公共产品,在遵守国家保密规定的原则下,向社会提供地名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的;

(二)不按照第二十三条规定使用地名的。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擅自编纂标准化地名工具图书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涂改、玷污、遮挡、损坏或者擅自移动、拆除地名标志的,由市、县(区)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

第四十八条 从事地名管理工作的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各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名管理办法。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萍乡市地名管理规定》同时予以废止。

—10—

第三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名管理办法

(2011年7月2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十一届2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1年8月1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71号公布 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地名管理工作,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包括:

(一)州、市(地)、县(市、区)、乡(镇)等行政区划名称;

(二)山、河、湖、泉、冰川、沙漠、戈壁、盆地、草原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三)自然村、农牧点、集镇、城镇、街路巷、居民区、片区等居民地名称;

(四)门(院)、楼(幢)、单元、户等门楼牌号名称;

(五)台、站、场、口岸、铁路、公路、桥梁(立交桥)、隧道、水库、渠道、堤坝等具有地名意义的专业设施、市政设施、基础设施名称;

(六)大厦、花园、别墅、山庄、商业中心等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

(七)文物古迹、纪念地、历史遗产保护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公园、广场、体育场馆,以及墓地、教堂、清真寺等具有地名意义的公共场所、文化设施名称;

(八)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第四条 县(市)以上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工商、语言文字、文化、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地名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1

(一)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二)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三)尊重历史沿用名称和当地群众意愿;

(四)统一管理,分类、分级审批。

第六条 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行政区划名称,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的规定审批,乡(镇)名称,由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提出意见,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二)国内外著名的或者涉及国界走向、省级界线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自治区内著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所在地州、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提出意见,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其他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所在地县(市)民政部门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跨州、市(地)、县(市、区)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政公署提出意见,报共同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三)居民地名称、门楼牌号名称,由县(市)民政部门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四)具有地名意义的专业设施、市政设施、基础设施、公共场所、文化设施名称,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向同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七条 新建居民区以及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建设单位在办理项目规划审批前,应当向所在地县(市)民政部门办理地名登记审核手续。

第八条 禁止命名下列情形之一的地名;已经命名的,应当更名:

(一)同一城镇内的居民区、片区和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以及自然地理实体名称重名或者同音的;

(二)随意简化少数民族语地名的;

2

(三)以外国地名命名地名的;

(四)以国家领导人姓名命名地名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命名的其他情形。

除满足社会公益事业或者公共资源特许经营需要外,不得以企业名、产品名、商标名或者人名命名地名。

第九条 依照本办法审批、登记的地名为标准地名。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

因自然变化、行政区划调整或者城乡建设等原因而消失的地名,按原审批权限和程序予以销名。

标准地名由县(市)以上民政部门向社会公布并负责编纂出版。

第十条 标准地名的书写、译写,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书写汉字地名,应当使用国家公布的规范汉字;

(二)书写少数民族文字地名,应当使用自治区规定的少数民族语言正字正音法;

(三)公共场所书写地名,应当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

(四)汉字译写少数民族语地名,应当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及其标准语音为基础,按照汉语普通话读音,使用规范汉字译写;

(五)不同民族在同一聚居区有不同地名且无统一汉字译写的,应当选择当地通用的语种进行汉字译写。

拼写、转写地名,应当遵守《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

3 第十一条 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公文往来、信息发布、对外交往中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公开出版与地名有关的各类图(册)、音像制品、书籍或者发布与地名有关的信息,出版或者发布单位应当使用标准地名。

第十二条 行政区划界位、居民地、专业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场所、文化设施以及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应当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设置地名标志。

第十三条 地名标志的设置由所在地县(市)以上民政部门统一组织,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负责设置和管理。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涂改、损毁地名标志。

确需临时移动地名标志的,应当征得批准设置该地名标志的部门同意,采取措施确保地名标志有效设置,并在事后及时恢复原状。

第十五条 县(市)以上民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地名档案,并为需要查询地名档案有关内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便利。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十一条规定的,由县(市)以上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由县(市)以上民政部门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逾期未恢复原状的,可以处该地名标志造价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

第十八条 县(市)以上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4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1989年9月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名管理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关于印发桐城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的请示

关于印发《桐城市门牌管理实施办法》请示

市政府:

《桐城市门牌管理实施办法》已经我局研究通过,现呈市政府,请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桐城市民政局

2011年8月11日

1 桐城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全市地名的统一管理,实现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安徽省地名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标志设臵、档案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名包括:

(一)市、镇、街道办事处及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行政区划名称;

(二)山(峰、岭、岗、关隘……)、河、湖、溪、沟、泉、滩、洞、潭、谷、岛、礁、矶、洲、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三)居民小区、开发区、自然村(集镇)、农、林、牧、渔场等居民点名称和街、路、巷、广场、立交桥、大厦、楼群等名称;

(四)门牌号、单元号、户室号、住宅楼号;

(五)具有地名意义的铁路、公路、隧道、桥梁、涵洞、渡口、航道、水库、闸坝等建筑物、构筑物名称;

(六)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名称以及风景区、游览区、自然保护区、古遗址、名胜古迹

2 等名称。

第四条 实行《地名使用证》和《门牌证》制度,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审批的地名为标准地名,标准地名由市地名管理部门核发《地名使用证》或《门牌证》。

第五条 地名管理应当从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第六条 对地名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市地名管理委员会在市人民政府领导下,领导和协调本辖区内的地名管理工作,市民政部门负责全市地名管理工作。市地名管理委员会下设地名管理办公室,地名管理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

市地名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职责是:

(一)市委宣传部

负责对各级地名法律、规章的宣传,督促文化、教育、电台、电视台、报社等相关部门使用标准地名。

(二)市政府办公室

负责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开展地名管理等相关工作。

(三)地名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市地名办,为市地名管理部门)

1、负责市地名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落实市地名管

3 理委员会决定的事项。

2、承办市人民政府审批的地名和更名事项,审核本辖区内各类地名的命名和更名的申报,审批各类住宅区、建筑物等的命名和更名,公告标准地名,核发《地名使用证》。

3、负责编制《桐城市地名规划》,并组织实施。

4、负责对各类地名标志的设臵和管理。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路牌、门(幢)牌标准,并对其制作、安装过程进行监督。

5、负责本辖区内门(幢)牌号码的编制、设臵以及日常管理工作,负责街、路、巷、里、弄牌和住宅区道路牌、指示牌、示意牌的设臵和管理工作,核发《门牌证》。

6、编制地名工作经费预算。

7、收集和整理地名资料,管理地名档案。

8、编制行政区划图和各类地名地图,对各类地名密集出版物进行地名审定。

9、指导有关部门的地名管理工作,组织地名学研究,向社会提供地名咨询服务。

10、推广和监督标准地名的使用,完成市政府交办的其它地名工作任务。

(四)市发改委

对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审批时,涉及到地名的,应与市地名管理部门联系,经市地名管理部门审核后再予批准。制定各类地名标牌制作、安装及地名服务的收费标准,依法对相

4 关价格和收费进行监管。

(五)市住建局

1、市区道路、桥梁和公共设施的命名或更名,由建设单位提出命名或更名方案,市建设局组织选择和申报,并将有关方案提供给市地名管理部门,由市地名管理部门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2、对住宅区、建筑物等项目的审核、审批时,应查验申报单位提交的由市地名管理部门核发的《地名使用证》,督促未提交《地名使用证》的申报单位到市地名管理部门审核地名,无《地名使用证》的,不予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对各类住宅区、道路、建筑物的竣工验收,应将地名标志的设臵作为验收内容之一,并通知地名管理部门参与验收,地名标志设臵不合格者,不予发放《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合格证》。

4、协助市地名管理部门进行《桐城市地名规划》的编制工作。城市总体规划及分区的详细规划,应使用《桐城市地名规划》中所确定的规划地名。

5、开发建设单位申请对住宅区进行预销售时,房地产管理部门应查验由市地名管理部门核发的《地名使用证》,无《地名使用证》的,不予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6、房地产管理部门核发的《房屋产权证》上所记载的地名(包括楼、门、幢门牌号)应以市地名管理部门核发的《门牌证》上的号码为准。

7、公共交通的站名,凡涉及地名的,必须采用经市地名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地名。

(六)市公安局

1、办理户籍登记以及变更户籍地址和制作居民个人身份证时,应查验当事人的《门牌证》,无《门牌证》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2、道路、交通指示牌上的地名应使用经批准的标准地名。

(七)市国土资源局

在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时,应请使用者出具《地名使用证》或《门牌证》,无相关证件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八)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1、对地名标志的设臵及时办理破占道手续审批,并保证这些公共设施接通照明电源。

2、协助市地名管理部门做好地名标志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九)市财政局:

1、保障地名管理工作必需的经费,负责落实地名标志设臵中需财政部门补助的经费。

2、在办理房屋契税证明时,应向业主查验《地名使用证》或《门牌证》,无相关证件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十)市交通局

1、对交通设计中的桥梁、道路等名称的确定提出意见,

6 并按规定逐级申报。

2、认真做好交通道路两侧(包括国道)的地名标志的设臵、管理和维护,但其地名必须经市地名管理部门审定。

(十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负责对统一制作的地名标牌进行质量鉴定工作,鉴定标牌质量是否符合各项技术要求,把好各类地名标志的质量关。

(十二)市工商局

1、个体商户、企业进行工商登记时要查验《地名使用证》或《门牌证》,无相关证件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2、协助做好个体工商户和各类企业的楼、门牌设臵工作。

(十三)市旅游局

旅游景点指示牌中涉及的地名,必须使用标准地名,其设臵的位臵、数量和规格应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实施。

(十四)市水利局

对新建水利设施的命名应征求市地名管理部门的意见,并按规定程序上报审批。

(十五)市文广新局

1、各类新闻信息发布中所涉及到的地名,必须使用标准地名。

2、涉及房地产广告的,必须请有关单位或个人出具经市地名管理部门核发的《地名使用证》或《门牌证》,无相

7 关证件的,不予发布广告。

(十六)市邮政局

在办理客户通邮、通信等手续时,应查验客户的《门牌证》,无《门牌证》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十七)中国电信桐城分公司: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标准地名、门牌号的推广使用;协助民政部门做好地名查询热线(声讯问路)、地名触摸屏专项事务的开发建设等工作。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协助市地名管理部门做好本辖区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第二章 地名命名、更名与废名

第七条 地名由通名和专名两部分组成,不得单独使用通名作地名,禁止通名叠用。

第八条 地名的命名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有利于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交往和社会建设。

(二)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特征,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和时代要求。

(三)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名和外国人名、外国地名命名地名。

(四)禁止使用带有不良文化色彩的名称和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名称命名地名。

(五)不得使用复式、多含义的词组名称作地名;地名

8 用词应当符合国家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要求,简洁易懂,声韵和谐,避免使用生僻字、繁体字、已淘汰的异体字及同音字。

(六)本市的镇、街道办事处名称,本市内的广场、桥梁、路、街、巷名称,本市内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居民住宅区名称,以及一个镇内的集镇、自然村名称不得重名或同音,同一居住区、同一街、路、巷范围内的门牌号不得重号。

(七)凡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场、建筑物、企事业单位等名称其专名必须与标准地名相一致,派生地名与主地名相协调。

(八)一地一名,名实相符,使用方便。

第九条 道路、建筑物和居民住宅区的命名,其通名应遵循以下标准:

(一)城:指有地名意义、规模较大的商贸建筑群和封闭、半封闭式的大型商贸建筑物和浏览观光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教育和医疗等设施健全,有一定的组织机构、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居民住宅、工作区。

(二)小区:指具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居民住宅区。

(三)花园:设有中心广场或花园,种植花草树木较多、休闲场地广阔的居民住宅区。

(四)园、苑:有一定绿化面积和人文景点多的住宅区。

(五)山庄:依山而建的高级住宅区或高级宾馆。

(六)别墅:园林或高级居民住宅区。

(七)公寓:指具有居住性质的规模较小、多层住宅楼或住宅楼群。

(八)楼、阁:指低层的单体楼宇,一般在2-7层之间。

(九)大楼:指楼层较高的楼宇或楼群,一般在8-17层之间。

(十)大厦:指高层楼宇或楼群,一般不低于11层。

(十一)中心:指规模较大的,具有辐射影响力的建筑物(群)。

(十二)广场:指城镇中可集会和休闲娱乐的大型活动场地或具有广阔的公共场地建筑物。

(十三)商场、商厦、商店:指以商贸为主要功能的楼宇或楼群。

(十四)宾馆、饭店、酒店:指以住宿、餐饮、娱乐为主要功能的楼宇或楼群。

(十五)大道(大街):指路面宽度(包括人行道)为45米以上,长度100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街道,其两旁有一定的商贸功能。

(十六)路(街):指路面宽度在15米以上,长度500米以上的一个区域内的干道或次干道,其两旁有一定的商贸功能。

(十七)巷:指居民或企事业等单位的主要通道。 第十条 建筑物应当按照地名编制住宅楼幢号、门牌

10 号。住宅楼幢号、门牌号应当按照自于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左单右双的顺序连续编号,由市区向周边延伸的道路,采用由市区向外编排,由主要道路两侧延伸的道路或建筑物,以主要道路为门牌号码的编制起点。相邻建筑物的间距超过规定标准的,应当预留备用的门牌号。住宅楼幢号、门牌号由市地名管理部门统一编制,楼幢号、门牌号的编排不得无序跳号、同号。

第十一条 重要的地名规划、命名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第十二条 地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更名:

(一)因行政区划调整,需要变更镇、街道、居民区、村等名称的。

(二)因道路走向发生变化,需要变更路名的。

(三)因产权所有人提出申请,需要变更建筑物、构筑物名称的。

(四)因路名变更、路型变化或者道路延伸,需要变更住宅楼幢号、门牌号的。

(五)经国务院、省或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批准变更地名的。

第十三条 因行政区划变更或城乡建设改造,造成指称实体消失的地名,应予公告废止。

第十四条 建设单位在申报地名命名、更名时,应到市地名管理部门申领、填写《桐城市地名命名、更名申报表》,

11 并同时提供以下材料:

(一)工程项目概况:开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拟开工、竣工时间;工程规模(如居民区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楼栋数、每栋楼单元数、住户数、绿化面积、广场的面积、道路的长宽度、路面结构,桥梁的高度、载荷量等)。

(二)工程项目的辖区位臵及地理方位:居民区及广场、桥梁的四至位臵,道路的起止点。

(三)拟命名名称的含义,更名还需注明理由并附公安、公交、邮政等部门的意见。

(四)工程项目位臵平面示意图。

(五)居民区楼座分布平面示意图及小区立体彩色效果图。

市地名管理部门根据全市地名规划和地名法规审核地名命名、更名申请,拟定命名、更名方案。

《桐城市地名命名、更名申报表》由市地名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印制。

第三章 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 第十五条 地名命名、更名按下列权限审批: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二)涉及本市与周边市(县)共同使用的地名名称变更,由市地名管理部门与相关市(县)地名管理部门协商一 12 致,单独或联合提出意见,报省地名管理部门批准。

(三)市内涉及两个镇、街道以上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有关镇、街道提出报告,送市地名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四)城区范围内的主干道、次干道、广场、桥梁、公园、大型公共设施等名称由市建设管理部门提出方案,市地名管理部门审查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五)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公路等名称的命名、更名,由使用部门提出方案,在征得市地名管理部门同意后,报其上级专业主管部门审批。

(六)新建的住宅区和建筑物的名称,必须在施工前确定。在城市规划区内的,由建设(规划)部门及建设单位协商提出适当名称,报市地名管理部门批准;在建制镇范围内的,由开发建设单位提出适当名称,报市地名管理部门批准。

第十六条 住宅楼号、门牌号由建设单位或产权所有人于建筑物竣工后一个月内持建筑物平面图到市地名管理部门进行楼、门牌编码,进行楼、门牌编码后的楼、门牌即为标准地名。

第十七条 经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标准地名经市地名管理部门向社会公布后方能使用。经过批准的建筑物、住宅区名称及所设臵的楼、门、牌,由市地名管理部门核发《地名使用证》或《门牌证》,并通过相关媒体向社会公告,地名公告的费用由开发建设单位或产权人承担。

13 第十八条 地名指称的地理实体发生变化,需要调整的,应当按地名更名的申报、审批程序和权限,由有关部门或单位根据本办法规定报经批准后,由市地名管理部门公布使用。

第四章 标准地名的使用

第十九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及个人,在以下范围使用地名时,均应正确使用标准地名:

(一)公文、法律文书。

(二)各种出版物:包括书刊、报纸、教材、地图、电话号码簿、邮政编码簿、交通时刻表、工商企业名录、广播、影视节目等。

(三)各类地名标志牌、交通指示牌、景点指示牌、公共交通站点牌等。

(四)规划立项,建筑物、住宅区名称。

(五)办理户籍、邮政业务,进行工商、税务、物价、土地、房产登记及制作各类证照等。

(六)标有地名的商标、牌匾、广告、印章、信函等。 第二十条 各类地名应当按照国家公布的规范汉字书写,不得用自造字书写地名。各类地名的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应当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为统一规范,不得使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不得使用英文及其它外文译写地名。

第二十一条 地名使用者在办理户籍、规划、建设许可、 14 房地产确权、营业执照、商品房销售、税务登记、广告审批等手续时,应当向有关审批人员出示《地名使用证》或《门牌证》。有关审批人员在核发相关证照时,应当查验《地名使用证》或《门牌证》,无《地名使用证》或《门牌证》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第五章 地名标志的设臵与管理

第二十二条 地名标志包括各类地理实体标志牌、行政区域界位牌、自然村(镇)牌、广场牌、路、街、巷、楼、门牌等。

第二十三条 地名标志的布局、样式、规格、书写内容和技术标准,由市地名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标准统一监制。

第二十四条 城区范围内新区开发、老城改造和道路建设等,建设单位在工程立项、规划的同时,应向市地名管理部门呈报路、街、巷、楼、门牌设臵申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制作和设臵地名标志。

第二十五条 地名标志的设臵、管理和维护

(一)市区内街、路、巷、住宅区、楼、门等地名标志由市地名管理部门负责设臵和维护,市城建、公安等部门给予协助。

(二)镇人民政府驻地集镇道路的地名标志由市地名管理部门指导并由各镇人民政府负责设臵和维护。

(三)各村、自然村的地名标志由镇人民政府设臵和维 15 护。

(四)其它地名标志由有关单位按业务管理权限负责设臵和维护。

(五)属于市政公用的广场、道路等地名标志的设臵、管理和维护费用,可用财政拨款,也可以采取受益单位出资或从工程预算中列支等方式筹措。楼、门牌等地名标志的设臵和维护费用,由受益单位或受益人承担。新建住宅区内道路、楼、门及高层建筑的地名标志由市地名管理部门一次性设臵,所需设臵、维护、管理等费用由开发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六条 地名标志设臵应列入工程竣工验收项目,无地名标志的工程不予验收。

第二十七条 地名标志属于公共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涂改、沾污、遮挡、损毁。地名标志需要移动或拆除的,应当事先向市地名管理部门或专业部门报告,损坏地名标志的应当照价赔偿。

第六章 地名有偿使用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的有偿使用,是指市人民政府根据企业申请,用体现企业的名称或商标、品牌作专名命名地名,并向申请人收取地名冠名费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市人民政府对本辖区内的城市道路、桥梁、隧道、涵洞、水库、广场、公园、旅游度假区等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新建的居民区、非自建自用的大型建筑 16 物可以实行有偿冠名。但对群众认同感强,反映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的地名不得实行有偿冠名。

第三十条 市地名管理部门应当拟定地名有偿冠名项目方案,报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 地名有偿冠名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拍卖、招标或协议的方式进行。同一建筑物或市政设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单位申请使用地名的,市地名管理部门必须采取拍卖、招标的方式确定地名使用单位。

第三十二条 地名有偿冠名使用年限不得少于十年。到期如继续使用,需到市地名管理部门办理延长有偿冠名手续,并按规定一次性足额缴纳第二时段的冠名费。在有偿使用年限期满后,原冠名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有续约的权利,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和转让有偿冠名的地名。

第三十三条 提出地名有偿冠名的申请单位,应当向市地名管理部门提供有偿冠名申请书或拟冠名的地名分析报告、合法有效的资金信用证明、营业执照、法人代表证明书。市地名管理部门应当对其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方可参与地名有偿冠名的拍卖、招标或协议活动。

第三十四条 市地名管理部门应当与取得地名有偿冠名资格的申请人签订合同。取得地名有偿冠名资格的申请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到市地名管理部门一次性足额缴纳地名有偿冠名费。市地名管理部门对支付地名有偿冠名费的地名应当依据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地名命名或更名手续,

17 及时设臵地名标志。对未支付地名有偿冠名费的地名,有权解除合同,收回地名有偿冠名使用权。

第三十五条 地名有偿冠名费,主要用于地名管理相关的业务支出,实行专款专用,并接受同级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七章 地名档案管理与地名信息化

第三十六条 地名档案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档案法规和《地名档案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七条 市地名管理部门应建立地名信息系统,搞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地名信息咨询服务。

第八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八条 市地名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地名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对擅自命名、更名或使用不规范地名的单位和个人,应发送《违章使用地名通知书》,限期纠正,对逾期不改或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市地名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规章规定,对其进行处罚。

第三十九条 地名标志为国家法定的标志物。对损坏地名标志的,市地名管理部门应责令其赔偿;对偷窃、故意损毁或擅自移动地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市地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条 市政府对推广使用标准地名和保护地名标

18 志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不服市地名管理部门行政处罚决定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市地名管理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 市地名管理和相关审批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地名管理工作中要按地名管理的规定坚持巡查、查验制度,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地名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在全国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培训班

上的致辞

在全国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培训班上的致辞

尊敬的孙秀东副司长,与会各位代表:

大家好!

五月的西安繁花似锦,处处飘香,正值第三届世界园艺博览会隆重举行之际,各位领导、各位同行齐聚陕西西安,共同研讨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为国家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进一步发展献言献策,非常及时,非常重要,这次会议也必将为地名管理和地名公共服务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陕西省民政厅对国家地名数据库培训班在陕西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同行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陕西地处西北,人口3732万,面

积万平方公里,辖10市,107个县(市、区)。近年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010年,陕西的GDP突破万亿元大关,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在全国排名前十,总量在全国排十七位,由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转变的趋势明显加快。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陕西的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地名规范、地名设标、数字地名、地名规划等项工作均有长足发展,特别是省、市、县三级地名数据库建设,在民政部的领导下,在总参测绘技术总站的指导下,在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全省各级各类地名属性数据的采集录入任务,共采集录入各类地名属性信息9万余条,收集各类图片资料2千余张。目前,我省省级地名数据库已升级至,全省共计594幅1:5万图形库的生产加工基本完成,并转换、导入了我省县级界线数据,图库链接工作正在进行。

随着陕西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加快,特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西省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纲要》等重点建设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又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要求,社会各个领域使用地名的频率越来越高,对地名信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我省地名工作在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是: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重大部署,通过深入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不断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使地名管理、地名服务和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全面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和效能,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总体目标是:

一是依据国家有关地名管理法规,制订《陕西省地名管理办法》,理顺地名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地名管

理,为深入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全面完成乡镇地名设标和农村地名设标工作,使全省城乡都有符合标准、有足够数量、便于公众使用的地名标志。

三是加强省、市、县三级地名数据库的管理,全面升级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安排部署全省地名属性数据补录、更新、标准化处理及图库链接工作,力争年内全面完成地名属性数据、图形数据汇总上报工作。

四是采取得力措施,结合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全力做好城市包括县城地名规划编制工作,对城市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地名进行前瞻性规划论证,从源头上把好地名命名更名关。

各位代表,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厚重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此交相辉映,这里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以险峻著称的西岳华山、气势恢宏的黄河壶口瀑布、

古朴浑厚的黄土高原、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秦川、婀娜清秀的陕南秦巴山地、充满传奇色彩的骊山风景区等,我诚挚邀请各位领导和同行在会议之余多走走、多看看,多提宝贵意见。

各位来宾,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展开,地名工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此,我衷心祝愿会议圆满成功,祝愿大家在陕西期间开心愉快。

谢谢大家!

上一篇:敬老院工作总结新疆下一篇:敬老院志愿活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