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2024-05-11

吉林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吉林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吉林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校教字〔2016〕103号

总 则

为保证教学秩序有序进行,规范本科课程考核管理,营造良好的学风,严肃考风考纪,全面提升我校课程考核管理水平,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 课程考核方式

第一条 考核一般包括考试、考查两种方式。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性质和考核内容由相应任课教师或命题教师确定,考试一般包括笔试、口试、机试、实践操作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结合。

第二条 所有课程都应进行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课程考核方式在制定教学大纲时确定。平时考核包括日常考查、期中考试等。在满足考核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教师结合课程实际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第二章 考试命题

第三条 命题要求

(一)命题应该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符合教学大纲中对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试题内容要能覆盖课程的基本内容,并体现本课程的重点内容;重点考察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题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试题内容与近三年同一课程试题的重复率应控制在20%以内。

(二)建有试题库的课程和其它有条件的基础课程应实行教、考分离,统一考试。凡课时、大纲、教材相同且结束时间基本相同的课程,其考试均应使用同样试卷并在同一时间进行。

(三)考试命题工作一般应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系或教研室主任必须在考试前一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前完成试题的审定和签字程序。如命题教师为教研室负责人或学院(中心)主管教学领导,系或教研室主任审批处应由其他的教研室负责人或学院(中心)教学院长审批。系或教研室负责人和学院(中心)领导对所审查的试卷有权提出质询,命题教师应对质询作出解释;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试卷,应退回命题教师重新进行命题。

(四)每门课程必须拟定A、B两套试卷考试,试题表述应简明、准确,不得有差错和歧义。两套试卷均应有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或评分要点规范齐全,在统一评卷时使用。两套试卷应在题量、题型及难易程度等方面基本一致,试题命题内容不可以有重复。

第三章 试卷管理

第四条 试卷格式

(一)试卷一律采用学校统一制定的试卷卷首样式(见教务处网站),并要求为打印稿。试卷要填写相关信息内容:考试(考查)时间、学年及学期、课程名称、课程代码等。

(二)试卷要求字迹清晰、图形准确,无漏页漏题,分A、B二套密封,标准(参考)答案或评分要点另行密封,考试前任意抽取一套用于考试。

试卷由学院(中心、任课教研室)指定的试卷管理人或出题教师按规定要求送往印刷单位印制,要求有试卷管理人员或出题教师监印。

第五条 试卷保管

(一)试卷必须经出题教师或所属学院(中心)指派的试卷管理人员对制成试卷的质量和完整情况进行抽样检查,合格后方能由印刷单位点数,并同《考场记录》一同装袋、密封。印刷单位在试卷印刷时期,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学生或闲杂人员不得进入现场。

(二)接触试卷的人员和教师不得以任何方式泄漏试题内容,凡在命题、审题、印卷、领取和保管试卷过程中造成泄密事故者,按《吉林大学本(专)科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追究当事人责任。

(三)评阅后的试卷,由任课教师所在学院(教学中心)教学办公室登记并保存。试卷按课程分学期、分教学班进行保存,并使用学校统一格式的试卷封面进行分装,填写试卷封面的相关栏目。保存责任人应在学期的前6周内整理完上一学期的试卷。试卷应保存到学生毕业离校不少于三年。

第四章 考务组织

第六条 课程考核时间按照当年的教学日历进行安排,具体时间由教务处、各相关教务办协调学院(中心)确定。考试安排一经确定,不得擅自更改。

第七条 监考人员由各有关学院(中心)负责按排。主考教师原则上由任课教师担任、监考人员由学生所在学院安排。正副监考人数安排的标准为:考生人数70人以下,安排2人;70—100人,安排 3人;100人 以上,安排4人。一名教师不能同时作多个考场的监考。学院(中心)教学办公室应向监考人员发出监考书面通知,明确监考任务。

第八条 监考人员一旦确定后不得擅自变更。因故确需变更的,必须事先征得所在学院(中心)教学办公室同意。监考人员无故不到或迟到者,按教学事故处理。

第四章 监考人员守则

第九条 监考人员应在考试开始前到指定地点领取试题、试卷、草纸及考试备品,提前三十分钟进入考场;公布考场座次图,认真组织学生彻底清理考场,要求学生除必要文具外将手机、笔袋(文具盒)、教材、笔记、书报、纸张等所有物品放在远离学生的指定位置。在黑板上写明本场考试科目,并做好考试前试卷分发准备工作。

第十条 在考试前,组织学生按要求坐好,把身份证、学生证薄等有效证件放在桌子右上角,提示学生考试期间不得去卫生间,不得随身携带手机等通讯工具,考试开始前十分钟宣读《吉林大学本(专)科学生考试纪律规范》及有关注意事项。

第十一条 在考前5分钟当众开启试卷密封袋(密封袋上要请2名考生当场签名证明),认真填写《考场记录》,并按当场考生实考人数分发试卷。

第十二条 检查核对试题的份数,准确掌握应试及缺考名单。按时组织考试,向学生分发试题、试卷和草纸。指导学生在试卷上认真填写姓名、学号、专业及考试科目等项目后,宣布开始考试。

第十三条 对试题内容不得做任何解释,但学生对试题文字不清之处提出询问时,应予答复。

第十四条 考试期间走动监考,不离岗、不闲谈、不吸烟、不看书报、不开通讯设备、不做任何影响考试的事情。

第十五条 发现学生有违纪行为时,必须当即查处,在《考场记录》、《考试违纪、作弊记录单》有关栏目内详细登记有关情节,监考人员和学生本人签字后,让学生马上离开考场。

第十六条 考试结束前十五分钟,提醒学生抓紧时间做题。考试时间结束,宣布停止答卷,收好试题、试卷等所有考试材料后,清点份数并送回考务办公室;将《考场记录》、《考试违纪、作弊记录单》交回学院(中心),并报告考试情况。

第十七条 因为清理考场不彻底,造成考场混乱,学生乘机抄袭;因为宣读《吉林大学本(专)科学生考试纪律规范》不认真或未宣读《吉林大学本(专)科学生考试纪律规范》,造成较多学生违纪;因为工作疏忽,不能发现学生违纪的行为;违反监考纪律、营私舞弊者,学校将按《吉林大学本(专)科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第五章 试卷评阅与复核

第十八条 学校实行对同一课程,实行统一地点、统一时间、试卷密封、集体评阅、流水作业、全面复核的试卷评阅制度。教师应按照评分标准,公正、科学地评阅试卷,在考试结束后五个工作日内,完成试卷评阅工作。

第十九条 评阅试卷一律采用加分(得分)的方式。每道题务必给出的得分,要有采分点,书写得分要明确、清晰。试卷评阅后,所得总分应等于各题得分的总和,平时成绩不应该在卷面上体现。

第二十条 必须使用红色笔评阅试卷,决不允许使用蓝色、黑色等颜色的笔。使用铅笔预评试卷,要保证卷面干净、整洁。

第六章 成绩评定与登录

第二十一条 考试成绩

(一)一般情况下,考试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几部分。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应在30%—50%;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平时成绩和期中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可达70%;具体比例由开课单位根据课程性质及课程要求来明确确定,不能由教师随意确定。期末考试卷面分应为100分。

(二)平时成绩核定要有完整的支撑材料,不能单纯以出勤作为平时成绩的最终考核,要以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论文、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平时成绩考核,进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目的。平时成绩应有独立规范的成绩单。

(三)试卷卷面分数及平时成绩应与学生原始成绩单、网上登录成绩相符。

第二十二条 成绩登录

(一)阅卷结束后,各系或教研室要统一组织任课教师拆封试卷并在阅卷结束三个工作日内登录学生成绩。

第二十三条 成绩核定采取百分制或五级制记分,一般情况下,考试课采用百分制记分,考查课可以采用五级制记分。百分制以100分—0分记分。五级制以优秀(A)、良好(B)、中等(C)、及格(D)和不及格(F)五个等级记分。百分制与五级制成绩对应方式为:100—90分为优秀、89—80分为良好、79—70分为中等、69—60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第二十四条 学生单科成绩单上必须有任课教师和教研室主任签字,并加盖成绩单专用章方可生效。

第七章 试卷分析

第二十五条 试卷分析是考试工作的重要环节,要认真、细致、全面。试卷分析以课程为单位,即每门课程做一个分析并将《试卷分析报告》与试卷一起交学院(中心)存档备查。

考试分析原则上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本数据状态分析,正态分布曲线情况;

(二)试题分析,包括试题的难度、区分度等;

(三)考试效度分析,包括试题与教学大纲的吻合度,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四)教师教学分析;

(五)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六)改进措施等。

第二十六条 考试成绩应呈正态分布,原则上优秀率(90分以上成绩)应控制在20%以内,不合格率(59分以下成绩)应控制在1%-10%。第二十七条 如考试成绩不呈正态分布,优秀率高于20%、不合格率高于15%等情况,要认真分析原因,进一步改进教学和考试工作。

第八章 复核制度

第二十八条 各教学单位要建立考试工作自查复核制度。第二十九条 所有试卷都要经过复核,复核签字手续要齐全。只有一位任课教师的课程,系或教研室主任要指定另一位教师对该课程的试卷进行复核。复核后,在试卷封面上加盖学校统一制作的“吉林大学本科试卷审核专用章”,审核人签字。

第三十条 试卷评阅结束后,各教学单位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要组织系(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学院督学员及相关人员,对本单位考试命题、试卷评阅、考试分析、成绩登录、考试管理等情况进行自查。自查复核工作可以采取随机抽取方式,抽查率不低于30%,并填写《期末考试试卷复查表

(一)、(二)》,特殊情况要另行做出书面的自查复核报告。

第三十一条 每学期初学校教务处将组织校级督学员、有关人员对各教学单位的考试组织与管理情况进行抽查。

第三十二条 学生对考试成绩申请复核,需在新学期开学十个工作日内填写《吉林大学考核成绩复查、修改登记表》,由学生所在学院教学院长签字盖章后与开课单位教学秘书联系成绩复核事宜。开课单位接到学生成绩复核申请后,于五个工作日内安排试卷查阅工作。查阅试卷时需由两名以上教师(其中一名为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如有疑问可与任课教师充分讨论。如不能达到统一意见,则由开课学院教学副院长裁定,做出最后结论。

学生如有成绩改动,于新学期开学十五个工作日内将《吉林大学考核成绩复查、修改登记表》交至教务处教务科处理。

附则

对港澳台侨学生、留学生、专科(高职)生的管理参照本操作细则执行。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吉林大学本科考试试卷管理办法》及《吉林大学本科考试有关工作操作细则》同时废止。

篇2:吉林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学生合作培养空间,根据《吉林大学本科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校发[2005]85号)、《吉林大学本科考试有关工作细则(2011修订稿)》(校教字[2006]10号)及《吉林大学本科生校际互派交流学习课程修读及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暂行)》(校教字[2009]66号),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条 学校派遣本科交流学生(简称交流学生)是指参与学校组织或认定的赴国内外高校交流研修项目(简称交流项目)的全日制本科学生。

第二条 交流学生需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在外研修时间及计划。学校承认学生在交流学习期间所修课程的学分。学生要尽可能按本校的培养方案选修相同或相近的课程,学校鼓励学生尽量多修读课程。

第三条 交流学生在交流项目结束返校时,应主动提供在外交流期间的成绩单和由交流院校提供的评价报告。

第四条 交流学生如因参加交流项目导致课程和考核安排冲突,学校鼓励教师采取灵活的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经学院认定后可作为学生最终成绩。

1.交流学生如因参加交流项目导致课程缺勤,且缺勤课时不超过三分之一,可允许学生参与期末考试,并视为正常出勤。

2.交流学生如因参加交流项目导致缺席某课程期末考试,且该课程缺勤课时不超过三分之一,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的作业、期中考试成绩、日常表现等给予日常考核成绩,日常考核成绩占最终考核成绩的70%,其余30%由学院根据交流院校给予的考核评价结果予以认定。

3.交流学生因参加交流项目导致课程缺勤时间超过三分之一,则该门课程不能参与考核。学生可选择在交流院校修读相应课程,并按照《吉林大学本科生校际互派交流学习课程修读及学分认定管理办法(暂行)》(校教字[2009]66号)回校后置换相应课程学分。

第五条 交流学生因非交流项目原因造成的缺勤与缺考,任课教师不应给与相应分数。

第六条 任课教师应客观评价交流学生的学业表现,不得因交流项目引起的学生缺勤或缺考而故意降低考核分数。

第七条 交流学生赴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等进行研修实习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篇3:吉林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一、中美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在教育模式上, 中美两国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教育是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 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具体安排和指示学校的开学或放假;课堂教学和教学大纲都有统一的设置标准等。以“教师中心, 从课中学”是中国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 采用说教灌输式教学, 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和权威的意识。虽然, 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严谨性和严肃性, 广泛地传播知识。然而, 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严重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课堂单调乏味, 学生知识面窄, 学生自主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较差等弊端。

在美国, 没有统一的全国性课程标准, 各州、郡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编订课程标准。美国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 重视和尊重学生的感受, 学生可以自由地和老师进行对话交流, 讨论。总体而言, 美国的课堂设置非常灵活, 教学中包括:讨论、游戏、实践等各个环节。教学内容“广而不深”,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强调生活基础, 引导学生多元发展。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活跃,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中美大学本科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体系

(一) 中国当代大学课程考核制度和学分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中国当代大学课程考核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养学术型、理论型人才是传统大学教育主要的任务之一, 传授知识是大学课程教学主要的目标之一, 所以, 导致大学的考核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为主, 由此, 中国大学课程考核制度存在主要问题有:一是考核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 这对人才的考核和筛选缺乏全面性, 尤其是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二是考核方法上轻非现场考核重现场考核, 这难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作出检验。三是在考核形式上开卷少闭卷多, 导致不能很好地检测学生个性化的智力水平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行为, 评定结果不够科学和公平。四是考试管理体制僵化, 对考试的监管难以细化, 易于出现考试形式和题型等“一刀切”现象, 既影响了考试的效果和教学评价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也直接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2、中国大学学分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选课存在自主性, 学生学习出现“趋易性”;二是指导性学分制存在开放性, 容易导致教学计划中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完整和不系统;三是个性张扬有余, 约束不足, 增加了质量监控的难度;四是学制弹性大, 竞争机制很难形成;五是淡化过程管理, 实行结果管理, 很难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等等, 这些都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学分制下人才培养的质量的保证产生影响。

(二) 美国当代大学课程考核制度和学分制体系分析

1、美国当代大学课程考核制度

20世纪70年代, 教育学家桑迪认为应将单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考试的评测, 转化为与课程同时进行的合作性和过程性评价。在密歇根州立大学2010年秋季学期电子和计算机工程专业及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九门课程及其成绩评定方法, 分别如下表。

资料来源《电器电子教学学报》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及启示.江捷, 2006 (6)

通过表4-1分析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的几个基本特点如下:一是考核的时间具有连续性。在美国由于在课程的各个阶段都进行考核。二是考核内容具有多样性。在美国对于不同的学科课程的类型、目标和性质, 其各项评定指标的权重及取舍也不同。三是成绩评定具有累加性。在美国大学成绩评定通常采用分次累加的计分方法。对成绩评定中的各个组成部分评分进行累加, 并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 按不同比例由多次考试共同确定的。四是师生参与的广泛性。美国大学教学主张平等、民主和参与, 学生可以参与课程成绩的评定。

2. 美国大学学分制体系分析

美国各高校都采用学分制, 但是采取的具体方式并不完全相同, 但是共性点包括:一是采用“集中分配式”的选课形式。“集中”是要求学生必须在本专业课中选取规定的学分数;而“分配”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有关规定分别从不同学科领域中选修课程, 也就是普通基础教育必修课学分。二是注重宽基础, 扩大知识面。大学普通基础教育课占总学分的59%左右, 为公共必修课程。同时设有规定学分的哲学、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 以利于学科交叉和横向联系;三是选课宽松自由。如麻省理工学院有选择余地的课程占80%左右;四是实行双主修制或主辅修制。学生可以跨学科主修课程或辅修其他专业课程。五是教学计划富有弹性。学生修满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即可毕业, 可以提前毕业或延长毕业年限。六是建立学分互换制度。学生在学习本校课程同时, 可以学习其它院校的相关课程, 所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作为本校学分, 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它院校所承认。美国学分制虽然很灵活,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课程划分太细, 易造成知识割裂;选修比重太大, 主修专业狭窄;课程开设缺乏严密的系统性、科学性;学分对评价学生的成绩方面的意义是有限等方面。

三、中美大学本科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体系比较

(一) 中美大学课程成绩考核制度比较

将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稍加比较就会发现, 中美两国的教育理念相差很大:中国教育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继承和对学术权威的尊重, 而美国教育则更强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 批判精神以及对知识的拓展的创新能力。

(1) 中美教育模式比较分析。中国的教育窄而深, 侧重于知识的静态接受, 而美国的教育广而博, 侧重于知识的动态掌握;中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积累和灌输, 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而美国的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中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 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的精神, 而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散发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中国是一种模式化教育, 而美国则是一种精英式教育。

(2) 中美高校课程成绩考核方法比较分析。一是美国更注重考查内容的多样化。在大学期间, 学生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 而在中国注重知识的记忆性, 导致学生只注重于书本, 忽视实际的应用能力, 考查内容单一, 难以客观而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果。二是美国高校成绩考核具有时间连续性, 而且许多高校课程采用非现场考核的方式。然而, 在中国通常由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成绩及课堂表现决定成绩, 考核体制不够灵活, 不利于全面的考核学生的成绩。三是美国高校的成绩考评形式具有累加性。在中国, 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虽然成绩可以较准确地进行量化, 可是这种考核不能对学生多样性的学习行为及个性化的智能水平不作出很好的评价。四是美国高校更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创新理论研究, 增强国民竞争意识;学校成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论文和演讲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

(3) 中美学分制体系比较分析。一是美国本科课程成绩考核全面实行学分制, 管理上具有灵活性。中国本科课程成绩考核体制为学分学年制, 即在学年制基础上进行变通、改革而形成的一种体制, 教学计划缺乏弹性, 很难满足学生提前或延迟毕业的要求。二是美国注重宽基础, 重全面发展, 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然而, 中国学分制培养计划实行开放, 导致教学计划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三是美国选课自由度很大, 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及综合素质, 中国的选课自主性却导致学生学习的“趋易性”。四是美国采取“集中分配式”的选课形式。在中国实行完全学分制会导致个性张扬有余, 约束不足。五是美国实行双主修制或主辅修制。在中国学制弹性大, 将不利于竞争机制。六是美国建立学分互换制度, 在中国实施起来还有难度, 需要教育机构统筹协调。

(二) 中国大学本科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发展趋势

中国本科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体系虽存在弊端, 还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考核体系, 但其总体呈现进步趋势。自素质教育推行以来, 高校考试也随之改革, 并取得了不少成效。

首先, 高校转变观念, 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平时测验等, 一方面可以帮助日常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另一方面, 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减轻学生的期末负担。

其次, 高校考试形式走向整合和多样化。考试不再是单纯的笔试, 也加入了口试内容。开卷考试的不断增加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改变学生记忆死知识的陋习, 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一些实际操作的活动课考核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最后, 我国于1978年开始试行学分制, 是在学年制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学分制实施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但实施过程中发现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 应将学年制和学分制优势互补, 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深化配套改革, 发挥学分制的优势仍然是我国高校改革的趋势。

摘要:大学课程也已经逐渐由一种比较单纯的学术活动和现象, 变成了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活动与现象。对本科课程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改革的研究, 将促进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顺应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帮助和推进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和贯彻;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合理;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的高校成绩考核体系的比较研究, 将对以上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就中国考核形式、成绩构成、试题多样性、学分制和成绩评定方法等改革提出方案。

关键词:本科教育,成绩考核,学分制,中美比较

参考文献

[1]曹辉.当前我国大学课程改革状况及其趋势分析[J].教育探索.2009, (9) :30.

[2]林学军, 熊卫华.高等教育考试制度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 (4) :46.

[3]周清明.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 24 (5) :81-82.

[4]顾玲玲.欧洲高等教育区域背景下的学分互换制对欧洲学分制的概述与反思[J].高教论坛.2007, (2) :166-168.

[5]徐蕾艳.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文教资料.2012 (6) :169.

[6]江捷.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及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 (6) :33.

[7]吕向虹.论学分制内涵体系及其制度设计理念[J].高教探索.2007 (2) :47.

[8]Joanne Gainen, Paul Locatelli.The Disposition Toward Critical Thinking[M].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1995:158

篇4:中外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比较研究

本文通过对国外大学本科课程管理的研究,与国内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比较,从中探析了当前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本科课程课程管理

一、课程管理的内涵

课程管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校对教学工作实施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行使管理职能,对教学活动各因素进行合理组合,使教学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从而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狭义指对课程采取的管理(经营)措施。是属于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的一部分。

二、国外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方面的研究

(一)在课程管理制度方面

美国大学和日本大学都实行以学分制和选修制为核心的本科课程管理制度。学分制作为建立学生个性化主修计划、测评教师教学状况及教学成果、配置教授和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选课与学籍管理以及学费收取制度的重要依据,是美国大学管理本科课程的主要手段。日本大学的学分制度和学分计算方法也很灵活,即使学习未满四年,也可以提前毕业或直接报考研究生。

在选修课方面,美国大学本科选修制由预选课、试听课、选课、退增课、交费等环节组成,在教学计划规定范围内,每学期选几门课,选什么样课,选哪位任课教师,由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通过试听课做最终决定。日本大学学生可以根据各学科教师的指导,按照专业、兴趣爱好及将来的出来选修所喜爱的科目,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在本科课程体系的发展情况来看,本科必修课程在减少,选修课程数量在不断增加。

(二)在课程管理过程方面

在课程规划方面,美国、日本等大学凡涉及全校性的本科课程规划变革,学校都会成立由大学校方领导、学校专家、教育专家和学生组成的本科课程评估委员会,对本校现行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根据课程改革思想,提出新的学校层面的课程设置方案,经学校有关机构批准予以实施。

在课程实施方面,美国大学在具体授课方式上,多采用大课教授和小课讨论的形式。日本大学更多地采用小班级规模授课方式,将学生人数控制在20名以内,便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方法上,美国大学采用较多地一个办法就是合作学习。日本大学在实践中,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研讨式的答辩为主。让学生不断动手探索,养成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彼此协作精神,同时研讨式的答辩检查督促了学生完成的实验工作。

在课程评价方面,美国大学注意定性和定量、课堂与教程、现状与未来的几个结合。另外,美国一些大学还采取非常规性的评估,如新来的教师要由同行评估或专家评估等。日本大学对课程的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外部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最终评价结果向社会和公众公开,起到了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在课程更新方面,美国和日本大学在课程更新方面,即课程设置和审批程序等方面都非常严格,但大学可以按照自己的办学方针和理念以及对各学科的不同理解设置专业课程,使大学课程出现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特点,这有助于形成大学自身的教育特色和办学特色。大学能够针对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做出更灵敏的反应,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压缩旧有的课程,增设新的课程、专业,注重培养创新型和急需型人才。

三、目前国内大学本科课程管理方面的现状

(一)选修课的比重过小,课程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必修课分量过重,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知识结构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在当今的大学课程设置上,一些学校仍然把选修课当作摆设、装点门面,而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有的把选修课分为限定选修和非限定选修,其中大量的都是限定选修,那么也就等同于必修。

(二)课程种类有限,内容含盖面狭窄

大学所开设的课程种类不够丰富、内容不够宽泛,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这也是不能真正贯彻和落实选修课制度和学分制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更多的课程设置,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多方面的兴趣只能通过自学来实现了。由于我们大学课程的设置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要求,也就大大降低了大学教育的社会作用,同时使学生和学校有了疏离感。这种课程的设置还会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据调查,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所学的课程只有不足40%的内容是自己所需要的。对于所学课程内容陈旧率的问题,被调查对象中有24.5%的学生认为比较陈旧的知识占所学知识21-40%;有27.6%的学生认为课程知识的陈旧率在40%-60%之间。尽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陈旧率有不同的看法,反映出的事实是,我国当前大学课程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同时也折射出大学生对课程的自主性选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四)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呆板,人数众多

我国多数大学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还采用传统的授教方式,即老师讲授,学生听课这种被动单一呆板的教(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学模式,使老师和学生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个体,使其教学内容很难互动起来。学生对所接触的知识也很难深入理解。又由于近几年来,高校的扩招,大班教学是高校教学模式的主要方式。学生和老师一起就特定题目进行提问、回答、讨论机会几乎为零。使得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五)课程评价方面过于走形式

国内部分大学虽然开发了网上评估系统,对其所授课教师,学生可以在网上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对于评估的结果是否有专人汇总分析,同时编写学期评估报告,包括学生的评估分,教师的相对教学水平,课程及授课改进建议等反馈给教师本人,有待考察。所以课程评价方面过于走形式。同时评估方式过于单一。

四、国外大学本科课程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一)实行弹性学分制,优化选课机制

实行弹性学分制是解决课程结构不合理和课程内容狭窄的有效手段。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突破:一,学生可以跨学科、跨领域学习,同时主修或者几个科系。二,学生的职业化学习,学校力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开放式学习,建立学分转换制度,使学生可以在专业、院系、校际、地区之间流动成为可能。在选课机制上,是根据大学的传统特色和教师的整体专业优势和条件,设置各具特色的本科教育课程。尊重学生个体选择,培养学生个性。

(二)建立学校一级的课程委员会,统筹本科课程体系改革

大学校方要真正重视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从整体上对本科课程体系加以改革和创新,而不能只是那种修剪枝叶式的改革。为此,大学首先要加强本科课程管理的领导力建设,成立由学校领导、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组成的本科管理委员会,对学校的本科课程体系进行统筹规划,管理正规,使学校课程种类丰富,内容能跟得上现代化进程的形式,真正以培养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三)提倡设置更多的小班教学模式

增加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教育人才,是设置更多小班教学模式的前提。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倡学校设置更多的小班讨论课程,每个班限制一定的人数,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讨论,以此加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互动,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四)本科课程体系应突出学校特色,评价体系多样灵活

大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反映其教师的价值、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的办学宗旨。建设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本科课程体系,应该是我国大学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着眼点。大学办学特色的突出标志在于培养的人才具有学校自身特色,这也是学校具备市场竞争力的具体表现。至于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应做到操作规范,反馈及时使评价体系过程呈运行状态。评课方式不单单有学生评教,还应该有教师互评、专家评教等多种方式,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改进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圻福.大学课程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31.

[2]谢宏等.日本大学学生养成教育的特点.[EB/OL].http://www.shagri.org/nkrx/go.asp?NewsID=562.2009-07-29.

[3]旋天颖.美国大学课程与专业管理及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7,(5):90-93.

篇5:吉林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苏州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试行)》的通知

各学院(部)、部门、直属单位:

•苏州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试行)‣业经学校2013年第33次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苏州大学 2013年12月20日

苏州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试行)

一、总则

1.为进一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2.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3.任课教师、学院(部、单位)教学秘书、教学院长、院(部、单位)教学委员会、教务部成绩管理人员共同承担课程考核实施与成绩管理的责任。

二、课程考核范围和考核方式

1.凡纳入教学计划的课程均应按学期组织考核,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应以相应方式组织考核。

2.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组成。平时考核可以由出勤情况、期中考核、课程作业、读书报告、随堂测验、课堂提问或讨论会、小论文等组成,在具体组织实施时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要求决定。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或者网络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笔试时间

一般以2小时左右为宜最多不超过3小时,可以采用开卷、闭卷或者开卷、闭卷结合的方式,若采用开卷方式,须经学院(部、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并须当场公布题目,原则上不得采用堂下开卷的方式。

三、课程考核的基本要求

1.所有课程要求考核方法的科学性、考核形式的多样性、考核内容的覆盖面、考核过程的可回溯性、考核结果的公平性。

2.任课教师在开课第一周内必须向学生公布课程的考核组成情况、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比例等。公布方式可采用课堂公布、成绩记分系统首页公布、课程中心平台公布等任一种方式。

3.在复习考核阶段,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所学过的知识,但不得划定考核范围。

4.任课教师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成绩评定,所有考核形式的成绩评定均应有依据。任课教师应将考核与成绩评定依据妥善保存,以备产生成绩争议处理时进行复查。学生成绩表、试卷质量分析表、试卷应完整成套交开课学院(部、单位)集中保存,其保管期限为五年。

四、命题与试卷管理

(一)命题要求

1.课程考核的命题可由任课教师或教学小组集体讨论

确定。实施教考分离的课程考试的试卷任课教师不能参加命题工作。

2.课程考核应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命题。注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引导。

3.试题的覆盖面要广,题型结构要科学、题量要适当,难度要适中。同一课程试卷分为A、B卷,其中一份为备用卷,A、B卷试题不得重复。考核若采用口试方式,口试所用考签的总数不得少于学生班级人数的1/2,每张考签的容量和难易程度力求均衡,且任课教师应在考前向学生明示考核要求及具体程序。

4.已建成试题(卷)库的课程必须使用题库试卷,试题(卷)库应定期更新。

5.往年已用过的试卷不能整卷继续使用,使用前必须重新调整、修改、整合。

6.试卷按统一规定的格式打印后报审。

7.采用其它考试形式的课程须将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报教务部备案。

(二)管理要求

1.学院(部)要认真做好试卷的逐级审核工作,试卷(含其它考试形式材料)须由教研室主任审阅,学院(部)

分管领导复审批准。

2.试卷(含其它考试形式材料)须在停课前报送教务部。

3.试卷须由定点印刷厂打印并印制。

4.试卷必须妥善保管,存放在锁定的物品柜中,以确保安全性。

5.试卷在考试当天由监考教师到学院(部)教务办公室领取。

五、成绩评定与管理

1.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含期中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组成。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平时考核,平时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左右,期末考核成绩占40%左右,具体比例由任课老师确定并向学生公布。艺术类、音乐类、体育类等的专业课程考核过程可以依专业特点做个性化设计。

2.课程总成绩的评定一律采用百分制记分,并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等级或学分绩点转换。

3.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成绩由任课教师按学校有关规定(如•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办法‣)评定成绩。

4.任课教师在评定学生成绩时,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做到“严格公正,评分确切”,综合评定成绩应呈正态

分布,避免出现偏严或偏宽的现象。

5.期中、期末考核成绩须由任课教师在考核结束一周内录入教务管理系统。

6.参与过程化考核改革试点的课程所进行的过程化考核均应在“苏州大学课程过程化考核管理系统”中及时记录,并在学期期末考核结束后及时进行成绩汇总,考核结束后一周内将成绩导入学校教务管理系统。

7.考核结束后,各学院(部、单位)及教研室应对本学期的考核工作进行认真总结。

8.学生可以根据校际间协议跨校修读课程,在修读前由学院(部、单位)提前进行对应修读课程的审核。在他校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经学生本人申请、学院(部、单位)审核、教务部确认后,导入教务管理系统。跨校修读课程学分的审核认定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9.任课教师在成绩评定中若因某种原因产生成绩争议,按有关成绩争议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教务部备案。若任课教师未经教务部同意而未按时提交成绩,或因工作缺乏责任心漏报、错报成绩者,由各学院(部、单位)启动教学事故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六、免修

1.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记录等级的课程均达B及以上等级,且其它课程GPA≥3.6(4分制),在选课后可申请部

分课程免修。

2.学生申请课程免修,必须在每学期开学初两周试听课结束后,填写•苏州大学本科专业免修课程申请表‣交课程所在单位,由课程所在单位在第三、四周组织课程考核,成绩达85分及以上者可同意免修,课程所在单位在考核结束后将免修学生名单报教务部备案。

七、重修、免考、缓考、弃考

1.凡课程学分绩点低于1.0、违纪、作弊、无故缺考或者缺课1/3以上者应当重修该门课程;对学分绩点大于(或等于)1.0的课程成绩不满意者亦可申请重修。重修课程成绩以最高成绩作为有效成绩记录。

2.重修课程应当尽量避免与本学期的专业必修课程冲突。重修课程与本学期专业必修课程不完全冲突者可以申请部分免听,但须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并参加所有考核环节。

3.学生选课后必须参加考核。因生病、考试时间冲突、因事(特殊原因)不能正常参加考核者,需于考核前提交期中免考或期末缓考申请。因病者需同时提交医院证明,因事者需同时提交事假审批证明等文件。因不可抗力等因素未及时于考前提出申请的,必须在事后及时补办免考或缓考手续。期中免考无不可抗因素原则上不予批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不得申请缓考。

4.免考、缓考申请和相关证明经所在学院(部、单位)主管领导同意后,报教务部审批。免考成绩于期末考试结束后,按期末考试成绩记载;缓考须在期末考试成绩录入前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完成缓考标注,且开课学院(部、单位)须于下一学期开学两周内为缓考学生安排开学初的考核。

5.学生根据课程的学习情况,可在期末考试前两周内申请放弃课程考核,每学期限申请1门课程。经学院(部)分管教学领导、校教务部批准后,该门课程成绩以“弃考”标记。弃考课程需参加该门课程的重新学习。

八、成绩争议处理程序

1.学生对某门课程成绩有疑问,且有正当可信理由,可在每学期开学初两周内填写•课程成绩核查申请表‣申请查分,逾期不予受理。

2.任课教师是学生查分的第一责任人。在收到学生提交的•课程成绩核查申请表‣后一周内,首先由任课教师进行自查。若确有因评分、计分失当的,填写•学生成绩更正表‣,附考核、考查证明材料复印件,由学院(部、单位)主管领导审批后报教务部审核修改。无论核查结果如何均应及时通知到学生本人。

3.若任课教师认为评分适当,学生仍有争议,此时学院(部、单位)可以启动下列程序进行处理:两名以上专业教师对有关课程考核依据材料进行复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学

院(部、单位)教学委员会认定结果并报教务部。

4.若确因任课教师问题导致成绩争议,由院(部、单位)教学委员会根据具体原因和后果,参照学校有关教学事故处理规定提出处理意见并报教务部。

九、课程考核的组织与保障

1.任课教师或学生助教(助教工作按•苏州大学学生助教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在组织课程考核中若发生泄题、徇私舞弊等不当行为,由学院(部、单位)参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为了保障课程考核的效率,方便成绩管理,教务部课程中心平台相关功能已开通,可实现学生作业等的网上提交、网上批阅,所有均可回溯,以便于规范管理。

十、附则

1.本办法适用于2014级起的各年级本科生,2014级以前的各年级学生按•关于做好†苏州大学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学籍管理条例(修订稿)‡、†苏州大学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实施期间新旧政策衔接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文件执行。

2.本办法由教务部负责解释。

苏州大学教务部

篇6:吉林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西校〔2012〕364号

关于印发西南大学本科生阅读名著

考核与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单位:

《西南大学本科生阅读名著考核与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学校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西南大学本科生阅读名著考核与管理办法

(试 行)

一、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推进本科教学内涵式发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校组织专家推荐120本(种)阅读书目,分文学、哲学、历史学、美学、艺术学、伦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科学、人物传记等11大类。

第三条全日制本科学生(简称学生或本科生,下同)应在第一学年开始选读本办法所推荐的书籍。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2种。

二、考核

第四条精读要求学生在本办法所推荐的书籍中,在本专业领域以外每个大类精选1-2本(种),共计10本(种)书籍进行阅读。每读一本(种)书,要求撰写不少于15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或创作1500字以上的文学作品,并参加精读书籍结业考核。考核时间安排在学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内,由学校组织命题、制卷、阅卷,各学院(部)负责考生组织、考场布置及监考工作。结业考核实行有限开卷笔试,即学生只准携带本人撰写的读书笔记参加考试,不能携带任何打印件、复印件、印刷品和他人笔记。考核成绩实行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等级计分制。结业考核及格者,可获得名著阅

读通识教育2个学分。

第五条泛读指学生在校期间,读完至少30本(种)本办法所推荐本专业领域以外的书籍,读完每本(种)书时,需撰写不少于15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或创作1500字以上的文学作品,经所在学院(部)及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可以申请领取学校制发的《西南大学名著阅读A级证书》。

三、组织与管理

第六条名著阅读工作由学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牵头,联合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图书馆等职能部门及各学院(部)组织实施。各学院(部)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这项工作,各教学副院(部)长、党委副书记为具体负责人。

第七条各学院(部)应做好名著阅读的组织、检查、实施工作。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及竞赛活动。对平时考查读书不合格的学生,所在学院(部)应及时提醒,督促其利用课余时间重读或另外选读。

第八条学校将定期聘请专家开展名著导读、经典赏析专题讲座,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名著的精髓及其深刻内涵。对学生撰写的优秀论文、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将优先推荐到《西南大学报》《雨声》等学校刊物上发表;学校将不定期印制或出版学生的优秀论文或优秀作品集。

第九条本办法自2012级本科生开始施行。

附件:西南大学推荐本科生阅读书目

主题词:教育 学生 阅读△ 通知

篇7:吉林师范大学课程考核管理规定

吉师大校教字„2012‟1号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能力水平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基本方式和手段,为加强对我校课程考核工作的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一、组织工作

1.我校的课程考核工作,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作为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2.各教学单位成立以正职领导为组长,包括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副主任)、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等在内的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考试工作的管理和领导,做到层层落实,各负其责。

3.考试组织工作要建立责任制。各教学单位负责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领导要密切配合,做好全体任课教师、监考教师和学生的考前教育和宣传工作。在期末考试前要分别召开任课教师、主考、监考教师会议。研究和布置有关考试的各项具体工作(包括组织复习、辅导答疑、命题、监考、阅卷等)。召开学生动员会,进行考风考纪教育。

4.各教学单位在组织教师监考时,提倡采取不同专业(或不同系)的监考教师进行交叉监考。监考教师的数量,应按下列比例组织:每个考场40人以下考试指派2人监考,40—70人考试指派3人监考,70人以上至少4人监考。

二、考核方式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成绩的评定,采用百分制;考查成绩、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成绩的评定采用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记分;劳动、军训按合格、不合格记载。

1.考试应在校历规定的复习考试周内进行,由教务处统一布置,各教学单位具体安排考试日程,于复习考试前两周报教务处审核后向全校师生公布。考查课于复习考试周前结束,考试课不得提前结束课程,应至复习考试周前周五止。

2.考试方式: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测和分析,采用“一般考试”、“重点考试”和“过关考试”三种方式进行。提倡改革考试方法,但需经教务处审批后方可实施。

①一般考试。系主任把关,各教学单位主管教学副院长(副主任)审批,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②重点考试。各年级每学期至少有一门专业基础及主干课要进行重点考试。试卷由试题库中抽取,考试时间为145分钟。可出两张卷,中间休息十分钟。

③过关考试。由教务处统一指定具体考试课程,并聘请校内、外专家根据我校各科教学大纲、教材及教改要求命题,随机抽取,事先不公布。过关考试一律以试卷分为凭,卷面为100分,考试时间一般为100分钟。

3.每学期考试、考查课程应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4.学生不遵守学习纪律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准参加期末考试。①某门课程旷课三分之一以上学时者(包括三分之一学时);

②平时实验、讨论、测验不参加者。

三、考试命题

1.本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新型人才的目的,考试要注重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准确地反馈教学质量信息。

2.命题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既要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又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题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

3.试题要涵盖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难度适中、题量合理、题型丰富。任课教师不得向学生指定考试范围,不准出复习题。对违反规定者,各教学单位要严肃查处。

4.考试命题要有题库、卷库。每次考试前,以试卷库进行考试的课程由教务处随机抽取试卷;以试题库进行考试的课程由课程承担教学单位利用试题库系统进行组卷,并在规定时间内打印样卷送交教务处。具体工作依照《吉林师范大学试题库建设及管理办法》(吉师大校教字„2011‟3号)文件要求。

四、试卷的印刷与保管

1.为保证试卷印制的严肃性和保密性,教务处根据各教学单位上报的试卷呈报单信息组织试卷的印刷工作。

2.课程考试四周前,试卷应由各教学单位教学秘书统一送教务处制定印刷地点进行印制。

3.各教学单位应按时领取试卷,存放在试卷保密柜并指定专人保管。如发现泄题、遗失试题等事故,依据《吉林师范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方法(修订)》(吉师大校教字„2011‟2号)文件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予严肃处理。

五、试卷评阅

试卷评阅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答卷情况,实事求是地衡量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的情况。任课教师应该按照评分标准,公正、公平、科学地评阅试卷,所评定的成绩应能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情况,评阅试卷应遵循下列要求:

1.评分标准:学生基本掌握本课程内容达到教学大纲的低限要求可给予及格成绩;较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一般要求可给予中等成绩;熟练地掌握了所学内容,圆满地完成时限教学大纲规定的目的要求可给予良好成绩;在学习中和考试答卷中表现具有开拓引申和创新能力的方可取得优秀成绩。具体评分细则由出题教师根据标准答案拟定执行。

2.试卷一律用红笔批阅,试卷上的每个题目均应有评阅标志(扣分或得分),每份试卷的评阅标志必须统一。卷面评分凡有修改之处,必须有阅卷教师的签名。

3.各教学单位应在统一地点,密封、集体、流水评卷,严格按评分标准进行批阅,杜绝人情分现象。教师评卷工作应在考试后学校规定期限内完成,并将成绩单报送到各教学单位办公室,全校性统考课程的试卷评阅应于考后五日内完成。

4.试卷评卷后要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应呈正态分布,原则上90分以上的成绩不超过15%,59分以下的成绩一般不超过10%。采用五级制评分的课程,优秀成绩总计不超过15%。如成绩不符合正态分布,优秀成绩高于20%,不合格成绩高于15%,要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如无不合格成绩,要做出特殊解释说明。

六、成绩管理

凡本校在籍学生必须参加所修课程的考试或考查,并得到相应的成绩评定,成绩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考核成绩载入学籍档案。

1.考试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含出勤、作业)占15%—20%。若举行期中考试,则期中考试成绩占10%;若无期中考试,可增加作业的次数。如有特殊情况,报教务处审批后,方可执行。学习成绩一经评定,一般不得更改。

2.任课教师将《吉林师范大学学生成绩单》和《学生考试考查成绩分析表》在考试结束后三日内、考查课在结束课程后报送教学单位办公室,并及时将学生成绩的录入教务管理系统。成绩单要求打印,由教学副院长(副主任)签字、教学单位盖章后,一份由教学单位留存,一份交学生所在学院留存,一份报送教务处。3.考试考查不及格课程,于下一学期进行补考,补考不及格者,可随下一年级重修。全校公选课考核不及格者既可重修取得学分,也可选修其它课程取得学分。

4.学生每学期不及格的课程经补考或重修、重考合格后,成绩按卷面实际得分记,但需标明“补考”或“重修”字样。

5.凡旷考或考试违纪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记,允许申请该课程重修,不再给予补考机会。体育课、劳动课等不计不及格门数。

6.学生对考核成绩有疑问时,可向本人所在学院(部、中心)申请复查。复查成绩需经系主任同意,教学副院长(副主任)签字,由两名以上非任课教师共同进行,复查结果如有变动,应由教学秘书、任课教师、系主任及学院教学副院长(副主任)共同签字后,并报教务处审查备案。

7.教务处对每学期所有课程考核结果进行不定期检查分析。

七、试卷管理

1.教师在评阅试卷结束后,及时将试卷交回本教学单位办公室。归档后的试卷,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动分数。如有特殊情况确要改动成绩者应由原任课教师提出书面报告,经教学副院长(副主任)审查同意方可改动,该书面报告附于试卷后备查。

2.试卷装订要求

①用学校统一发放的试卷封皮进行装订。②试卷封面上各栏目应填写工整、详尽。③试卷按学生学号的升序排序。

④考核用表的填写要严肃认真,内容充实。成绩单、成绩分析表、空白试卷、试卷分析、评分标准、标准答案与试卷要装订在一起存档。

3.各教学单位要建立试卷管理工作自查复核制度。试卷评阅结束后,各教学单位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副部长)要组织系主任、课程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对本单位试卷命题、试卷评阅、考试分析、成绩登录、考试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如有特殊情况要做出书面的自查复核报告。

4.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将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各教学单位的试卷评阅等情况进行抽查。

5.试卷应妥善管理,设专柜存放,试卷的保存年限至少为学生毕业后一年。

八、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篇8:吉林大学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一、《新规》实施的积极意义

1. 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 强调了过程性学习的重要性。

本科课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考核评定、质量区分、教学预测和反馈、激励导向等功能[1]。期末考试在课程终结时给予一个结论性的评价, 仅发挥了考核评定和质量区分的功能。《新规》特别强调了平时考核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测试和作业, 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优化教学模式, 考核的教学预测和反馈、激励导向功能得以实现, 避免了“教师为考而教, 学生为考而学”的不良现象。而学生也因为平时考核比重的提高, 要想获得高分就必需更加注重课程学习的过程性。

2. 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 弱化了学生的考试综合症。

新规则出台前, 期末考试对一门课程的考核有一锤定音的作用。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经不住各种诱惑, 过度放松学习甚至旷课, 而到考试前的一两周则高度紧张, 集中时间“死记硬背”知识点、复习题和往届试卷, 这也是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图书馆“排长龙自习”和“霸位”现象的主要成因之一。这种平时过度放松, 复习考试时的过度紧张, 往往引起学生出现失眠、焦躁、抑郁等考试综合症, 更有甚者不惜铤而走险地在考场中违纪作弊。新规定的实施, 较大程度上降低了期末考试的比重。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是整个学期努力的结果。一个学期不学习, 只是考试前几周或几天突击背书背题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一位学生在访谈中说:“要拿高分单靠考试前几周或几天突击背书背题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需要从头到尾都用功。”《新规》实施一年多以来, “前松后紧”的不良学习模式正在逐步改善。

3. 多样化的课程作业, 丰富了课程考核形式。

《新规》改变了单一的课程考核形式, 鼓励教师采用包括“课后习题、课程论文或设计, 以及实验、实习、调查、读书报告等”多样化的模式, 对闭卷考试的主流考核模式做出有力冲击。以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的课程考核为例:《酶工程》课堂教学中引入了企业人士给学生讲课, 并形成专题讨论, 教师把讨论情况作为一次平时考核;《果蔬保鲜原理》授课教师带学生到水果农贸市场中考察, 学生的考察报告作为一次平时考核;《植物学》在课程结束前, 会有一次知识PK大赛, 大赛的情况形成一次平时考核;《遗传学》的老师带学生参观中科院相关研究所, 学生的心得体会也是一次平时考核, 等等。多样化的考核模式也让课堂教学内容跳出教材和课件, 赋予学生更多创造性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4. 课前公布考核方式, 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

《新规》中明确规定:“课程考核成绩评定的比例与形式须由任课教师在开课第一周内告知学生。”这就要求老师在课程开始之前需要根据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 考虑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考核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让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而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开始就对课堂学习要求“心知肚明”[2], 明白课程的整体安排、各阶段的学习任务, 以及达到怎样的标准, 明晰哪些是重点和难点,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新规》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困境

1. 师生比低、大班教学使考核难行。

美国课程考核制度有种种优势值得我们借鉴, 但是这种优势是有条件的, 师生比低、班级规模小, 是多样化考核实施的先决条件。美国大学课程大多是一名教授配两位硕士研究生担任助教, 面对20人以下的教学班。目前国内高校的连续扩招, 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华南农业大学, 其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除了少数几个重点班能做到小班教学, 其他普通班基本上是几十至一两百人组成一个教学班, 这样的教学规模使《新规》的平时考核陷入困境。正如一名专业基础课的任课老师所说, “123人组成一个教学班修读这门课, 单是点名, 半节课就没有了。课堂提问, 一个学生占用1~2分钟, 一个学期下来, 也很难做到一人一次。三次作业和三次测验, 就有600多份作业试题要批改, 学期中根本没有时间完成, 只能拖到期末。”

2. 课堂考核的公平性、区分度不足。

闭卷考试虽然常被指责为“只考学生的记忆力, 抑制学生的创造性”, 但也因为具有“操作简单、客观、公正”这些无法替代的优势而长期占据考核方式的主导, 尤其是在大班教学中。《新规》中一些能够体现学生个性,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核方式, 推行过程中都遇到种种困难:如主题报告、课程小论文, 授课老师一个人面对几百份作业, 无法做出细致的评阅, 考核的质量区分功能得不到有效体现;分组作业、小组讨论虽然学生能够在团队学习中锻炼合作性, 但是往往存在搭便车现象, 而且由于学生人数众多, 教学资源不足, 导致分组任务有时并不恰当, 造成每组学生人数与任务不匹配, 学生对作业贡献不一, 只有少部分学生真正得到锻炼, 成绩评定缺乏公平性和区分度。

3. 学生学习压力加重, 限制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新规》强调了过程性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要学好一门课程, 需要花费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适当的压力是动力, 然而, 过度的压力就会让学生消极应对。在对《新规》实施情况的调查中发现一名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计算:“我们这个学期8门课, 如果每一门都有3次测验和3次作业, 一个学期就有48次测验作业。一个学期16个教学周, 平均每两天就有一次测试或作业。”作业量过多, 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必要的准备和思考, 更谈不上拓宽视野, 利用大学平台提升其他素质和学习其他本领。学生往往为了按时提交作业, 只能应付了事, 作业抄袭不可避免。

三、对进一步落实本科课程考核改革的反思

教育学家迪桑提出的现代人才评价体系中, 就特别强调“将过去那种单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考试的考评转化为与课程同时进行的合作性、过程性评价”。《新规》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上述种种困境, 影响了《新规》的实施效果, 但其改革理念符合时代发展, 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综合华南农业大学实施《新规》一年多的情况, 笔者认为本科课程考核新规的实施需要加强沟通与协调, 完善研究生助教模式, 加快网络平台建设, 切实推进本科课程考核改革。

1. 加强沟通与协调, 确保政策实施上下一心。

先进的制度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除了制度本身外, 还有赖于制度的执行者是否能明晰制度实施的出发点和关节点。《新规》引入了美国的多样化考核机制, 但没有与之匹配的小班教学条件。政策推行之初, 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规》的主要印象是“‘徒增教师负担’、‘是教学管理部门拍脑袋的产物’、‘本不适合国情校情’”, 对其积极影响选择性给予忽视, 因而在执行过程中充满了应付、拖拉、抱怨, 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政策实施前应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向制度的执行者进行充分宣讲, 让师生更好地理解政策, 积极配合。

2. 推行并完善研究生助教制度, 缓解大班教学压力。

《新规》执行过程中遭遇最大的困境便是“大班教学”, 而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在新进教师方面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制, 且目前执行的师生比是基于以前教学模式制定的, 短期内通过提高师生比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可行。破解这一困境较为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推行并完善研究生助教制度。聘请一名或多名研究生担任助教, 分担教师在执行平时考核过程中增加的工作量, 让课堂测验和作业得到及时反馈, 让任课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教学效果的改善, 提高教学质量。

3. 加快网络平台建设, 促进网络教学和在线考核。

上一篇:高考俏皮简短祝福语推荐下一篇:高三第一次考试班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