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饮水发展的探讨

2024-04-09

对中国饮水发展的探讨(共8篇)

篇1:对中国饮水发展的探讨

对中国饮水发展的探讨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饮用水,特别是饮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90年代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饮水,于是各类家用净水器、桶装水应运而生,成为了社会热点产品。对此各地报刊都对饮水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几乎都刊登过有关饮水的报道,涉及到自来水、小区供水、二次供水、桶装水、净水器、水的卫生与健康、质量、意见、建议、提案、反对某个(类)产品、提倡某个(类)产品等诸多方面的问题。20世纪末,饮用水的供水方式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向多样化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并存,这一切将会使21世纪的饮水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充满玄机。

1饮水发展趋势

虽然20世纪末人们对饮水问题说长道短,对自来水提出各种不满,同时提出了若干种更具营养、更科学、对人体更有益的水,但21世纪仍将会以自来水作为生活饮水的主渠道。回眸百年,自来水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21世纪,政府将加大投入,保护饮水水源,新建扩建城市自来水厂,逐步改造城市配水管网系统。如北京在未来10年将投入176亿,用于水资源开发等。城建部门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水质检验力度,增加检验指标至89项,提高自来水的卫生安全性;对自来水水质进行月报,增加透明度等。同时城市自来水是地方政府的职能工作。因此,在生活饮用水方面,自来水的主角地位不容质疑。城市生活饮用水的范围应包括生活用水、饮水、工业用水、绿化用水、城市清洁用水、商业用水等等诸多方面。就饮水而言,其所占自来水的比例甚微,只有1%~2%。加之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促使在20世纪末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分质供水”的理念。即将饮水与用水分开。基于这一理念,许多科学家、企业家从国外引进,自行研究、开发、生产了许多种饮水。如矿泉水、纯净水、净水、离子水、健康水、舒适水、生态水、矿溶水、活性水、单分子活化水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饮水生产企业已超过2000家。这些水都自称为饮水,都讲比自来水好,有的已经上市,有的即将上市,有的在研究中,但从总体趋势上分析,任何一种水都无法作为日常饮水来替代自来水,即使将其综合在一起,也无法做到这一点,从形式上看,它们只能成为饮水的一种补充。

另外,双管路供水是将用水与饮水分开的最佳体现,在新建楼房、小区等场所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桶装水的发展

饮水不同于饮料,饮料可喝可不喝,而饮水则不分老幼是每天的必需品。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饮用水质量准则指出:“本饮用水质量准则的适用范围包括自来水厂供应的自来水,供人饮用的瓶装水和冰块,但不包括天然矿泉水,通常矿泉水划入饮料的范围”。上述提到的除自来水以外的饮水均需深加工而来,通常需要包装,且通过市场流通,市场表现十分活跃。从目前的报道看,许多商品都是清澈透明的水,都是可以喝的饮水,又都是自来水的补充,因此应有一个商品统称。西方将这类水称为“瓶装水”,(BOTALED WATER),即无论小瓶还是大桶都可以称为瓶。台湾叫作“包装水”,即这类水都有包装。根据国内的习惯,这类水几乎都是使用3~5加仑的兰色水桶包装,因此可将这类饮水称为“桶装水”。从发展趋势看,下个世纪桶装水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2·1 桶装水改变了传统的饮水方式。从铁壶、铝壶烧水灌暖瓶,到在暖瓶中插“热的快”,到电热水壶,再到现在的饮水机,使饮水越来越方便。现与桶装水配套的饮水机在商场中随处可见,己被国人所接受。

2·2 即使是自来水的补充,其份额也是相当可观的。如上海市日均用自来水670万t,若按1%计算为饮水,其量约为6万t,若其中20%为捅装水,其量约为1万t,按每桶20L计,每天需生产约50万桶桶装水。桶装水是有利润的。按上述计算每桶水2元利润计,每天可达100万,每年约30亿。而目前远没有达到这个量,市场潜力还非常大。

由于桶装水是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市场又如此之大,各类桶装水都希望能够占据市场更大的份额,因此市场营销炒作屡见不鲜,在激烈无序的市场竞争中,商家众说纷纭,你说你的好,我说我的好,宣传混战达数年之久。虽然商家都知道其已对饮水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但可以预测,这种混战式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那么哪种桶装水具有发展前途,前景看好呢?经几年市场分析,桶装水的发展与宣传直接有关。如娃哈哈、乐百氏等企业对纯净水的宣传力度是纯净水市场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除此以外,其还应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如:(1)安全卫生。无毒无害,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2)标准化。执行的标准应是严格的,一致的,数字是具体的,可行的,易于检验的。即无论在那里生产的水都应是一样的。(3)原料充足。能够持久满足市场需求。(4)产业化。生产设备标准化,易于扩大生产量。(5)使用方便。与之配套的相关产品应同步发展。水处理及饮水辅助产品的发展趋势

3·1 对水与人体健康关系深入研究。英国一位水研究科学家说过:“我们今天对水的认识只有千分之一。”对水进行多学科、深层次的研究将会成为21世纪的热点课题。研究成果将会引导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3·2 传统自来水生产工艺将受到挑战。传统自来水厂的设计受到占地面积,建设周期,扩大生产等因素的制约,将会采用新的技术。在这方面,膜技术将会扮演主要角色。如澳大利亚悉尼自来水厂采用膜技术,日产30亿L自来水;我国广东东莞市虎门应用法国技术建造的利用中空纤维膜对地面水进行处理的自来水厂;法国赛力德公司研制生产的粗滤一体化的设备。经这些设备生产的自来水能够达到饮水标准,且建厂周期短,占地面积小,并可利用空间,实行立体化组装以便不断扩大生产。

3·3 在深度水处理方面,膜技术应用将不断扩大,新技术、新材料将会不断出现。特别在节约用水方面。如对提高反渗透技术的水利用率;提高吸附材料的吸附容量等。

3·4 家用净水装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于家用净水器受到使用条件、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如体积大小,反冲洗时间的把握,更换材料的周期,长时间不用的后果,水流不畅,废水量太多(如家用反渗透),水质好坏的指示等,因此市场期待新材料的应用,新技术的开发。3·5 新型饮水器具的发展会更生活化。如饮水机已列入家电产品行列,因此市场期待与家庭融为一体的饮水机,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功能上其将会有更大的改进,以适应日常的需求。4 分质供水

分质供水又称为双管路供水,即将饮用水分为用水和饮水,是改造自来水供水系统的补充方式。建设部已经决定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分质供水工程试点。

分质供水水处理技术根据用户的要求选择,一般采用传统方法,如膜技术、吸附技术等,生产的水分为“净水”和“纯净水”。由于分质供水用量少,造价高,收费比自来水高100~200倍,因此需要质量好的输水管线、消毒技术、计量仪表,从而促进这方面工作的发展,不断出现一些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制与应用。如输水采用铝塑管、PP塑胶管、薄壁不锈钢管等,管件配套越来越齐全;消毒采用循环技术,使用精密计量水表等。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为分质供水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分质供水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管理与监督

对饮水进行管理与监督的目标是:了解饮水卫生状况,评价饮水卫生质量,使饮水达到相应的标准,同时为制定、建立各项与饮水有关的管理措施、条例、法规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通俗一点讲就是说清楚,说清楚饮水的状况,说清楚饮水的质量。过去,城市中自来水几乎是唯一的一种供水方式,因此对自来水进行监督基本上可以反映城市居民饮水水质状况。现 如今,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饮用水的供水方式已发生了新的变化。

面对这些变化,现行的管理与监督办法与形式将受到挑战。

5·1 对自来水的监督增加透明度。城市自来水是城市命脉,是社会安定的因素。自来水的水质与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直接相关,是每位居民日常关注的大事。因此自来水生产单位与监 督单位应像“空气质量日报”那样,将自来水的质量以公报、年报、季报、月报、周报等不同形式定期公布,以便使老百姓及时了解自来水的质量。

5·2 完善桶装水的卫生监督。桶装水是舶来品,进入中国市场已有近10年时间。桶装水的销售形式与其他众多产品不一样,主要是通过直销的形式进行销售。经过多年实践,桶装水的销售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如有的企业只生产不销售,有的公司只销售不生产,有的公司则自产自销,有的公司则自销一部分外加工一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对于管理部门来说,如何管理好这种产品,完善管理措施,保证消费者利益,是留给21世纪的重要课题。

5·3 加强桶装水建厂管理。桶装水是饮水,必须保证安全卫生,不能谁想建就建,想建在那里就建在那里,投资多少都可以,无序发展。应参照建自来水厂的有关规定,从建厂开始就要严格把关,建立严格审查制度,如施工单位的资格认证,建厂的选址,环保的要求,工艺流程的标准化,数量的控制等。

5·4 建立国家标准,加强市场管理,引导市场发展。对饮用水而言,现阶段国家仅有生活饮用水标准、矿泉水标准和饮用纯净水标准,还有许多水,如净水、优质水、山泉水等等还没有建立国家标准。因此应尽快建立国家标准。可考虑每种水建一个标准,也可建立综合性标准。

科绿士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夏毅辉 2010-02-14

篇2:对中国饮水发展的探讨

一、全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改善计划

根据饮水安全指标及调查统计,至2004 年底我县总人

口为25.256 万人,其中农村总人口为20.0395 万人。农村 饮水安全人口为11.8056 万人,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占农村总 人口的58.9%;自来水受益人口7.4036 万人,占农村总人 口的36.9%。各镇调查资料汇总显示全县农村饮水困难人口 为2.83 万,目前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已基本解决。2005 底年 我县水务局制定了《平远县农村饮水安全总规划》已完成,今后的工作重点将着力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其中: 氟超标的有0.7898 万人(其中中度超标的有0.2486 万人,轻度超标0.5412 万人);饮用未经处理的Ⅳ类及超Ⅳ类的地 表水5.4702 万人;饮用其它水质不达标的有0.4068 万人; 水量不达标的有0.2313 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的有 0.2123 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的有1.2123 万人)使

8.2339 万农村人口饮上健康水。在“十一五”期间重点解决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水质不达标的人员有6.6668 万人。“十 二五”期间必须解决剩余1.5671 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二、危及饮水安全的因素

1.水源选择。目前,农村供水的水源选择主要为浅层地

下水及山泉水,基本上都是由农户在没有水质采样化验报告、勘测资料的前提下自行开采,造成部份供水设施建成后水源 不足或水质不符合饮用标准。根据水样检测表明,全县仍有 33.3%的农村饮水水源水质达不到国家卫生要求。

2.水源保护。对水源保护的存在问题,对水源保护的监 管力度不够,特别是对主要的污染源缺乏有效监督;其次是 由于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对水源保护意识薄弱,对 水源保护的技术水平偏低。

3.工程建设。一是由于工程费用投入较少,一些必需的 配套设施跟不上,特别是较大居民区、工业区没有建造污水 处理设施;二是现有的工程供水规模偏小、工程老化,净水 工艺落后,用于工程更新、维修的资金难于全面解决。

4.水质检测体系。我县的水质检测工作主要由县疾病控 制中心负责,定期对水质情况进行抽查检测,但由于我县存 在面广点多等原因,有关部门对水源水质的追踪监测投入不 够,在农村显得较为突出,成为农村饮水不安全主要因素之一。

三、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1.总体思路

根据《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和“十一五”

规划工作大纲》,为加快推进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改 善我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促 进我县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要求相适应。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根据农村供水发展的特点,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两阶段(即“十一五”和“十二五”两阶段)逐步开展解

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至2015 年全面解决我县农村饮水安

全问题。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水质性

饮水安全问题。

(2)水源保护和水质净化相结合,防治并重。

(3)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合理确定工程方案。根据要

解决的问题以及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合理

选择方案。

(4)建管并重,强化用水户参与管理。为管好用好工程,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工程在规划设计之前,要广泛进行社

会动员,征求群众意见,对于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工

程建成后的水价一定要尊重群众意愿,要让群众广泛参与,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5)扶持引导,多渠道筹资。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

众共同负担,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小的少补等原则制定资金

筹措计划。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

入机制。

2.农村饮水工程规模

农村饮水工程规模其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分述

如下:

(1)水源

保障饮水安全,首先应保护好饮用水源。水源布局要合理,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水量,又要考

虑水质。水源的选择应符合我县水资源规划和管理的要求,优质水源应首先满足生活用水需要,水源水质要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避免选用污染水源。

(2)饮水工程建设

饮水工程的类型主要有扩网、引水、打井。供水方式主

要采用集中供水点、打井和引水,打井取水主要采用分散供

水。由于在水源选择中优先考虑采用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源

以节省净水工程的投资,此类工程的净化措施主要以一般净

化工艺为主。

3.工程投资问题的解决对策

农村饮水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基础设施,投资较大、回收期长,要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增加投入,扶持引导,资金筹措实

行多渠道、多层次筹措,根据农民的收入情况,确定群众自

筹能力.4.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篇3:对中国饮水发展的探讨

1 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模式现状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要全面提高全国水资源调控和供水保障能力, 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 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使农村饮水工程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在过去十年中,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也取得巨大进步, 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饮水工程管理落后, 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依然存在, 如在工程管理中“建、管、用”脱节, “责、权、利”分离, 而造成了“国家无力管、集体管不好、群众管不了”的局面, 直接导致维修基金筹措难、群众投劳组织难、运行经费保障难, 使工程难以长期发挥效益。具体问题可以归结以下几点:其一, 饮水工程竣工验收后交由乡镇管理, 由于管理人员少、技术水平低下, 群众筹资意识缺乏, 工程管理不积极、管理不严、不认真, 以致造成管理条件先天不足, 甚至出现人为破坏。特别是近年来, 农民的个体经济意识较强, 集体观念淡薄, 或多或少存在只用水、不管水的现象, 工程维修和改造仍依赖于国家和水利部门。有的工程虽有专门管理人员, 但是多数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 难以适应工程管理需求。如冬天供水没有采取保温措施, 水泵充水被冻, 管理人员在启动抽水时易导致电机烧毁现象发生。其二, 群众对水费收缴存在认识不足, 在收取水费时, 以多种原因推诿拖延。有的群众采用滴水、漏水等变相偷水严重, 认为供水量大面宽, 自己不缴影响不大, 喝“福利水”“大锅水”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三, 供水计量方法有待改进。尤其对于进村进户水表, 由于水表对滴水、漏水、冒水等现象发生的水量缺失又不能准确计量, 容易造成实际用水量大, 而水表显示值很小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四, 由于乡村财力困乏, 无法筹措启动资金, 更无力支付管理人员工资和报酬, 就谈不上工程管理维修经费, 加之一些规模较小的乡村集中供水工程, 管理人员由村社干部兼职管理, 管理素质与供水水平跟不上农村用水发展的需求, 以致造成用水价偏高, 用水量逐渐下降等趋势。

2 建立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议

2.1 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领导组织管理, 落实各级责任;通过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 广泛宣传, 动员群众, 提高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的认识, 得到群众理解支持, 让群众明白工程是为自己所建, 水是为自己所用, 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实行建设公示制度, 做到民主、透明。项目建设前, 召开村民大会, 通过各种方式告知群众工程建设的内容、标准、投资, 甲方、施工方、监理方、乡镇、村组的权利与责任, 让群众缴明白钱, 吃放心水。

2.2 加强对饮水设施工程的管理

农村饮水设施工程管理要坚持“谁建谁有, 谁用谁管, 所有权长期不变”的原则。根据工程所有权的明确归属和工程规模大小以及受益范围, 建立明确的管理责任制, 。管理机构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 制定包括水源保护、工程维修、用水制度、节水措施及水费征收等内容的规章制度或乡规民约, 确保农村饮水工程稳定运行。另外供水专用的取水口、储水池、管道、闸门、水表及一切供水附属设备、建筑物等都是农村饮水工程的重要设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损坏, 拆除和侵占, 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具体做法可以:

(1) 建立农户用水信息档案。以村民小组为单位, 将各村、小组的饮水范围、人口、所建饮水工程措施、供水能力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造册, 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2) 让群众参与确定水费标准, 以提高群众自觉缴费意识。水价的形成主要是召开由群众参与的听证会, 进行价格确定, 然后报有关部门批准实行。

(3) 建立专项资金库, 提高工程管护资金保障能力。为使工程减少重复投资和管理方便, 水厂把收缴的水费实行专项管理, 把大部分资金专用于工程的维护管理, 使工程维护资金得到保障。

(4) 明确职责, 提高工程管护水平。乡镇供水工程, 应由乡镇水利管理站以企业的形式直接管理, 群众个人所有的水窖、水池由本人管理, 健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管或兼管人员, 对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 集体举办或联办饮水工程, 也可承包给有专门技能、工作责任心强的个人进行管理, 签订承包合同, 明确责、权、利, 做到奖惩分明, 使供水设施的管理规范化、程序化

(5) 建立专业维护管理队伍。全面负责各有偿供水工程的维护管理, 并将用水管理规定、维修电话及监督电话提供给全体用水户, 做到用水系统有问题, 维修队伍保证在24 h内给予维修及处理。

(6) 建立绩效管理机制, 激发管理人员积极性。明确各片区管理员工资由基本工资及绩效工资构成, 水费征收率高, 则工资收入高, 反之则少。日常管理维修费用, 按比例从水费收入中提取, 直接交由片区负责人专款专用。通过绩效机制的建立, 有效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7) 实现工程、政策、观念三要素的整合配套, 营造“水市场”产生、发展、壮大的气候环境, 为“以水养水”启动创造条件。一是加大饮水工程投入力度, 扩大工程覆盖面;二是制定相关的政策, 为水务改革提供政策支持;三是给群众树立水的商品属性意识, 树立用水就得交纳水费观念。

3 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取得的成效

3.1 提高了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水平, 扩大了工程效益

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建设, 明晰了产权, 落实了管理主体, 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 解决了以往长期喝大锅水的问题, 工程管理与经济利益相挂钩, 增强了管理人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水平和工程效益。

3.2 盘活了资产, 拓宽了工程融资渠道

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 使一部分有胆识、有能力、先富裕起来的人率先进入农村供水市场, 参与工程建设与管理, 在“水”字上做文章, 为有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饮水工程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从而有效地拓宽了农村饮水工程的融资渠道, 促进了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

3.3 实现了供水商品化, 保证了工程效益的稳定发挥

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后, 把水作为商品推向市场, 用水交费, 一视同仁, 同时管理者以水为主, 在保证群众生活用水的前提下, 大力开拓供水市场, 增加供水收入, 有效地解决了工程维修管理费用, 保证了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结语:农村饮水问题是新时期水务工作必须探索并努力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饮水行业法规, 实行权责统一、建管并重、市场运作的农村饮水产权与经营权改革, 可以有效使农村集体走出以往饮水管理难、管理烦, 缺乏资金维护的困境。

摘要:随着国家对三农重视, 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加大。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工程, 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对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进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基于自我工作实践, 对现阶段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现状及其问题进行分析, 以最大效益对如何创新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模式,探讨

参考文献

[1]胡杰.浅析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措施[J].水利科技与管理, 2013 (7)

[2]王红江.运城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模式探讨[J].山西水利, 2008 (4)

篇4:对中国饮水发展的探讨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安全;措施

一、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状况

(一)在我国,有限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比城市状况更为突出严峻,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农村。这地区的人口比较分散、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供水成本较高等,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要想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问题困难就显得特别大。

(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安全饮用水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而与此同时由于环境的污染造成饮用水越来越不安全。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还有3亿多人口的饮用水存在着安全问题。据资料记载,到2004年为止,我国尚有33%的农村没有用上合格的饮用水,自来水通村率也不及50%。

(三)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据《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记载,截止到2003年,我国贫困地区有18%的村民饮用水比较困难,14.1%的农户饮用水水源招到污染,37.3%的农户没有安全饮用水。按取水水源的不同,饮用水可分为,自来水、深井水、浅井水、江河湖泊水、池塘水和其他水源的水等几类。饮用这些饮用水水源的农民分别占全部农民的32.2%、、20.9%、24.9%、6.9%、2.3%、12.7%。在自来水、深井水、浅井水三种水源中,除去水源被污染与取水困难的农户,实际上安全饮用水的农户只占总户数的62.7%。

二、对农村饮水安全产生影响的因素

(一)水源污染情况严重,饮用水被污染的人口众多

《环境公报》载明,我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有670亿之多,在对全国七大水系407个监测点的调查了解得知,只有38.1%的水源可以达到饮用水的标准。而对二十八个重点湖库的调查发现,只有7湖库的水源个符合饮水的标准,比例仅为25%。通过对我国44个城市地下水的调查发现,有42个被污染,并检查出水源中有毒物质的含量达数百种之多。先前水质超标一般都是物理与细菌方面的指标,而如今却是化学与有毒物质指标严重超标。

(二)部分地区的农民饮用水水质高氟、高砷、苦咸严重超标

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不但可以导致骨骼变形甚至瘫痪,而且严重的还可导致皮肤病、癌症、智力低下等地方性水质疾病问题。调查表明,我国高氟水源区的人口为5,085万,饮用高砷水的人口为289万,饮用苦咸水的人口为3,855万。这些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以及黄淮海等地区。

(三)我国饮用水中的病原菌与有害微生物严重超标

饮用水中铁锰等的含量也是严重超标。还有,我国局部地区还存在着严重的季节性缺水与水源保证率低等的各种问题

三、关于农村供水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饮水工程的建设与供水量的标准相对较低,就现在而言,供水工程建设的标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而水质污染的问题仍然在不断恶化。我国的农村饮用水的处理设施大多都比较简陋。农村水源中的深井水和泉水一般都都是未经处理直接饮用,直供到户。即使地表水源也只是在水源处投放药物消毒,进行简易处理。我国农村饮用水工程一般都是规模较小、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它的这种特点,注定会出现维护、管理与经营的难度都比较大。

四、我国农村饮用水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加强领导与责任分工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水源加强控制,将这项工作纳入工作的重要日程中,将任务采取层层分解的方式进行落实,并完善领导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在各方密切配合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共同努力把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做好做实。环保部门要对农村饮用水源的环境监督进行加强管理。

(二)对饮用水工程做好可行性分析报告与实施方案

农村饮用水工程的施工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要想把工作抓好、做实的难度较大,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充分发挥好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由地方确定任务目标、建设的规模和标准后,再编写可行性分析报告,具体提出实施计划,制定出管理的方法,工程施工中严格把好质量关。对方案的实施尽可能选择水质良好、净化难度较低、方便卫生防护的水源,采用合理的处理措施。在工程的选型上,首先要根据当地的水源分布、需求、地形地貌、居民分布等情况,经过技术分析与经济比较,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方案。

(三)加强对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工作

虽然我国一直在大力倡导水污染的防治,但是,实际的污染负荷想要降低难度很大。我国农村有将近三亿多的饮水不安全人口,饮用水的水源地被严重污染的人口约为一亿。因此,想要搞好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必须对饮用水污染防治问题要高度重视。应采取依法严格实施农村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制度,合理划定保护区,对破坏涵养林与保护设施的行为要严格惩治。要根据不同情况开展水源的安全防护、生态保养以及水源地涵养等重要工程的建设。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力度,对污染物的排放量要严格控制,严厉打击非法排放行为。加强对集中供水的水源的检查保护。积极开展农业水源的污染防治工作,指导农户合理的施用农业肥料。

(四)加大对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的力度

对农村供水工程要采用集中、分质、分散的供水方式,重点要解决的是饮用水安全的问题,健全对饮用水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在确保做好前期准备的同时,要严格按照工程技术规定的要求与实施程序进行施工。应确保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五)加强对饮用水的安全监督管理

对农村供水工程,要加强对其源头、水厂以及采水点的监测工作,对取水、制水、供水实行全过程的监管,及时了解掌握水源的环境、供水的水质等状况,定期对供水做好检查。供水单位则必须有以水质为核心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水质建立好取样、检测以及化验制度。而且应采取必须的消毒与净化措施,确保水质的安全。

(六)做好以点带面效应

结合对新农村的建设规划,各级政府要建设二到五个不同类型的农村饮水安全典型示范工程,加强对示范工程的指导工作。示范工程要把农村饮水的安全建设和新农村的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在对饮用水安全发展的方法、技术指标、管理以及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创造优秀的经验,树立标杆与样板形象,用来带动全国类似该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五、结语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不安全的饮用水与周围恶劣的卫生环境给人类造成很多的痛苦。维护人类生命的健康,首先要从安全的饮用水与合格的卫生环境做起。使用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丁倩.农村饮水卫生[M].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

[2]曹升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3]吴晓萍.农村饮水安全分析[J].内蒙古水利,2007(03)

篇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的探讨

印才金

(铜梁县水利水电建筑安装工程公司)

摘要:近年来,对饮水安全工程,如何管好用好“民生工程”这项工程,是目前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笔者分析了当前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运行管理、水价格、管护资金以及水源地保护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并发表相关的看法。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分析

1运行管理机制的提出

我地区农村供水工程大多建较早,由于当时经济基础差,自然条件限制,供水工程规划设计标准等相对较低,由于多年运行管理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目前的农村供水工程已达不到设计供水能力,部分工程超负荷运行,大大缩短了工程寿命。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1)运行管理机制层面:①管理模式多样化,供水工程以个人承包为主,集体所有为辅,管理制度不统一,饮水安全保证度低,不能长期高效运行。②管护资金不到位,导致不少工程年久失修,大大缩短工程寿命。一方面,没有相应的管护资金渠道;另一方面,水费计收不规范,相当部分未能按成本和利润进行核算水价,造成水价明显偏低,影响工程维护。③水源保护措施不完善,大多数只采取了简单的水源保护措施。

(2)群众用水管水层面:①农民群众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相应的政策法规滞后,缺乏有效的行业措施和手段,没有形成规范的行业管理监督机制和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②村镇供水工程未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水的商品化程度难以显现,不利于推行节约用水和产业化管理机制。

2若干问题的思考 2.1运行管理模式

工程运行管理模式决定着供水工程能否长期发挥效益。针对当前农村供水管理方面的问题以及分析以往农村水厂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两种运行管理模式: 2.1.1统一管理模式

统一管理模式注重地区供水工程的统一管理,主张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相结合。此模式需要成立一个具有完善市场行为能力的供水总公司,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理论方法组建与管理。供水总公司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成立,隶属于水务局,分区域或乡镇成立隶属于总公司的分公司。

(1)运行机制。①产权。新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国家出资为主,其产权属国家所有,并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政府出资人代管。短期内,供水总公司负责地区新建工程的管理(维护和经营),长期将采取多种方式(收购、入股等方式)并购其他产权形式(集体或个人)的已有工程,逐步实现统一管理。②经营。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行管理模式。由总公司负责统一运行经营,在总公司指导下,分公司独立经营,各水厂单独核算。

(2)行业管理。①县级水务局乡镇水务站分别是总公司、分公司的行业主管部门。同事,财政部门负责供水工程运行管护资金落实保障;卫生部门负责农村供水卫生监督和水质监管工作;环保部门负责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物价部门负责供水水价核定和监管;供电部门提供可靠的店里保障,落实电价优惠政策。②组建用水者协会,由受益群众、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行使监督职能。

2.1.2分散管理模式

由于大部分地区以抽取地下水为主,工程量大、分散,长期形成的管理模式,致使统一管理难度加大。分散管理模式强调村级水厂独立经营,单独核算。该模式依托于现有状况,实施难度小,非常适合于经济较落后地区和工程量较小的乡镇。

(1)运行机制。①产权。凡属以国家投资为主新建的工程,主干管网以上部分其产权仍属国家,入户管网等属于用水户个人;以往集体说有的工程和个人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产权仍继续保留。②经营。此模式强调供水工程自主管理。以国家投资为主新建的工程可以通过承包等方式转给集体或者个人管理;集体所有的工程可由村委会或用水户代表(协会)负责管理,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承包等)承包给有资质的专业管理单位或具备相应管理套件和能力的个体户经营;个人投资建设的供水工程,由业主负责管理。

(2)行业管理。①县水务局是行业主管部门,乡镇水务站作为局派出机构,进行具体管理并定期向县水务局报告。涉及到水源地保护、水质监测、电价等工作时仍然参照第一种模式的行业管理方式。②组建用水者协会,由受益群众、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行使监督职能。2.2管护资金

2.2.1管护资金建立模式

管护资金是供水工程持续运行的根本保证。管护资金一方面来源于政府、公益机构、受益群众等出资,宁一方面来源于水费征收。工程建设资金中应考虑初期运行管理费用,建议按一年计列。

地方可以考虑“政法+供水公司+受益群众”的模式,共同建立基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一项基本内容,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公共政策扶持,特别是村级分散式供水工程。供水工程应参照其他公益性工程的管理方式,政府部门应单独安排部分资金,设立运行管理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的补助,实现水费收取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机制。2.2.2水费征收

目前,水价制定不合理、水费收缴不到位、收费收缴不到位、计收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使工程的政策维护和更新改造难以保证,影响了供水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供水条件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制定合理的水价和建立科学的水费征收体系刻不容缓。

(1)水价制定。农村供水价格制定必须兼顾供需双方利益,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水价制定可以参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在政府物价部门对供水企业的调查和监督基础上,召开供水价格制定听证会,科学分析确定水价。(2)水费计收。以往农村供水工程收方收缴主要有按年收费、按月收费和按方收费,不同供水地区收费也存在差异。同时,水费收缴率低影响着收费的足额收取。有些地方由于按年或按月收费,导致用水户节约用水意识不强,浪费严重。科学的水费计收体系应提倡计量收费。对于水资源以及污水处理费,政府可适当放宽政策,政府可适当放宽政策,比如受益群众缓交或者政府给予一定补偿。

(3)用电标准。目前,水厂电费执行标准仍然高,有的水厂采用非普通工业用电表标准,达到0.813元/kw.h,有的城乡同网同价,供水企业电费负担过重,导致部分地区水价持续偏高。所以,当地政府应考虑给予用电优惠或者降低用电标准。建议当地政府对水厂用电标准执行农业用电标准或农村生活电价。2.3水源地保护

近些年,地表水源地频繁发生水污染事件,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等问题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居民供水需求。作为“民生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涉及的水源地保护问题不能再走过去的老路子,必须加大水源地保护。

农村供水主管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行业主管职能,建立水源地保护检查制度,定期组织对饮用水源地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逐步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和监测信息公布制度。同时,针对水厂出水水质、水量,定期检查确保供水水质达到《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并逐步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达到要求;水量达到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等国家强制性标准或者达到不同地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量评价指标的安全标准。

农村供水管理单位应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建立水源保护区。对开采地下水的地区,在井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应开凿其他生产用水井,不应使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和试用持久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应修建渗水厕所和污废水深水坑、堆放废渣和垃圾或铺设污水渠道,不从事破坏深层上层的活动;地下水资源匮乏区,应保证生活用水,不宜用农业灌溉。以地表水作为水源的地区,应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并严格控制影响饮用水源地安全的各类项目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调水沿线及湖库水区污染综合治理。2.4用水观念

积极提倡科学的用水习惯是运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公益广告、新闻报纸、互联网、宣传栏等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大力宣传饮水健康知识,着力提高农民对饮水安全的认识水平,引导和改变农民传统用水方式,树立水是商品的正确的消费观。3结束语

篇6:饮水对生猪养殖的重要性

猪饮水多少与生理状态、生产水平、饲料或饲粮构成成分、环境温度等密切相关。当环境温度高、猪发烧、应激、采食盐量多、妊娠等时,饮水量增多,若饮水略不足,猪采食时就拱食、前脚跨入及争斗行为,而这些行为是引起采食时饲料大量浪费的主要原因。此时若饲料中拌有药物、营养物质,则饲料、药物、营养物质都会被浪费,也保证不了防治猪病的需要量。鉴于猪如此需要水,药物或营养物质若能拌入水中饮服,则均匀、浪费少,并能最大限度保证猪的摄入量,大大优于拌料方式投入,疗效和吸收度也将优于拌料。尤其体现在补充维生素时,此外,为用药方便,也提倡有条件的养猪场,给产房每头母猪、保育舍每圈猪除自来水龙头外,再提供一个专用来兑水用药的水箱,当猪生病或需保健用药时,能采用兑水给药。

在养猪生产中,虽所有养猪者都知道给猪水喝,但却常常忽视水的重要性,不重视水的质量和给量。常给不清洁或不符合饮用标准的水;或给水不足,导致猪消化、吸收、生长、繁育以及生命都受到影响,导致疾病频频发生。有的养猪户为节约成本,用附近扔死猪、死鱼又排污处的池塘水或臭水沟的水来冲洗猪舍,甚至作为猪的饮用水。如此差的水质,易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出栏率不高,养殖户最终为此付出代价。也有的养猪户或猪场没有自由饮水设备,缺乏对水重要性的意识,为节省劳动力,只给猪喂料时加点料水而已,导致猪的供水量极为不足,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实践表明,缺水比其他养分不足对猪的影响和危害更大。当猪体内水分减少8%时,会出现严重干渴感觉,消化能力减弱,食欲下降;减少10%时,就会导致严重代谢紊乱,食欲丧失等反常现象;减少20%时,生命会出现危险。哺乳母猪饮水量不足时,母猪采食量下降,泌乳量减少,母猪体重损失大,子猪断奶重小,尤其是分娩后七天内会使乳汁浓度过高,造成子猪消化不良,发生腹泻。子猪饮水量不足,会使子猪生长速度缓慢,发育不良,无法发挥最大生长潜能。育肥猪饮水量不足,会使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缓慢,出栏时间延长,成本增加。

篇7:中国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大全

规划人口调查复核工作大纲 水利部 卫生部 2009年8月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200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卫生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2010-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08]2880号,以下简称《通知》)。2009年6月5~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水利部规计司和农水司、卫生部疾控局在河北保定市主持召开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座谈会,会议分析了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了工程实施和《规划》编制中遇到的问题,安排部署了下一步工作。根据会议精神,受水利部委托,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组织专家制定了《2010-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人口调查复核工作大纲》。

一、调查复核范围

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京、上海只上报省级表

1、表2和表3)。

二、调查复核内容

以县为单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及规划人口复核工作。调查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全面掌握农村供水基本情况。重点对2005年和“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实施情况,已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情况进行调查。

(二)各省(区、市)在认真调查复核的基础上,科学

确定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并将拟列入《2010-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的不安全人口(包括总体规划剩余饮水不安全人口和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逐级落实到县、乡、村(行政村),落实到农(林)场。

具体调查、复核数据要求见附表。

三、调查复核依据

(一)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复核。农村日供水1000m以下(或供水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小型集中式供水及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质指标,可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放宽限值。

(二)高氟、高砷、高碘、血吸虫、包虫、涉水重病等形成的饮水不安全人口以卫生部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

(三)污染等引起饮水不安全人口要区分责任,有明确责任主体的,要按照“污染者付费,破坏者恢复”的原则给予解决。

(四)2005年以后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因建设标准低和采矿引起的水源枯竭造成的饮水不安全人口不列入《规划》,由地方和责任单位负责解决。

四、调查复核的要求、程序、方法

(一)有关要求

1、在调查、复核工作中,应严格程序,认真审核,层层把关;应注重考虑城镇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变动趋势,并结合3 工程布局,确定不安全人口;应区分轻重缓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避免工程建成后出现闲置和浪费。

2、发展改革、水利、卫生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沟通,密切合作。调查和复核的有关数据要与2004年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2008年水利统计年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卫生部门近两年提供的防病改水地区范围等与农村饮用水有关数据相校核。

3、县级首先将2005年和“十一五”规划解决人口和剩余的不安全人口分解落实到行政村,规划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要进一步落实到工程。

4、“十一五”规划尚未安排投资的剩余人口已列入今年或明年计划,不重复列入2010-2013年规划;对已有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的地区,水质不达标的由当地安排资金解决,不列入本规划。

5、本次县级规划人口调查复核的范围包括原规划剩余人口和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县级规划人口调查复核完成后,经专家审查和同级政府领导审核把关,正式上报市级水利和卫生部门,市级进行复核后上报省级水利和卫生部门,省级审核后上报水利部和卫生部。逐级上报的纸质调查表要求填报人、审查人签字,并加盖水利和卫生部门单位公章。

6、原规划剩余人口和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中属于水质超标问题的,要提供近年水源水质化验报告,没有水质化

验报告的不列入规划,水质化验报告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出具。水质化验主要指标包括:(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色度(度)、浑浊度(ntu)、臭和味(描述)、肉眼可见物、ph、铁(mg/l)、锰(mg/l)、氯化物(mg/l)、硫酸盐(mg/l)、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mg/l以caco3计)、耗氧量(mg/l)、氨氮(mg/l);(2)毒理指标:砷(mg/l)、氟化物(mg/l)、硝酸盐(以n计)(mg/l);(3)微生物学指标:菌落总数(cfu/ml)、总大肠菌群(mpn /100ml);(4)水利、卫生和环境保护部门已经查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其他指标。

7、由于水量不足、水源保证率低、用水方便程度不够引起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要详细说明相应行政村的具体情况和影响人口及其形成原因。

(二)调查、复核程序

本次调查、复核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有关标准和本工作大纲的要求,开展相关调查。根据地方规划人口上报情况,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逐级抽取适当数量的典型县、乡、村进行复核。

1、各县在基本情况调查、饮用水水质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对乡镇上报人口进行复核,提出本县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类型、分布情况等,并按要求提交有关成果。篇二:水利干部进村镇调研报告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调查通过深入基层

关于上报《安徽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

调研活动调研报告》的报告 水利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大力弘扬沈浩精神,加快推进全省农村水利发展,安徽省水利厅于2010年2月~5月在全省水利系统组织开展了“万名干部进镇村”调研活动。通过对调研活动成果的全面梳理和总结,形成《安徽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调研活动调研报告》,现随文上报。

此次调研活动共组织全省水利系统干部和管理、技术人员10151人(次)参与,实地走访行政村932个,召开座谈会432场,举办各类讲座、培训、咨询等500余场,察看农村水利工程1400多处。活动中,共发放《农村水利宣传手册》16340份,农村水利调查问卷12290份,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调查表3080份。通过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密切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水利干部职工深受教育,促进了全系统作风的深入转变,树立了水利行业的良好形象。从调研情况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农村水利工作总体上保持着健康稳步发展的势头,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及灌溉工程体系,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推进农村水利发展过程中,全省水利系统不断理清思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强化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做法,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在调研中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农村水利工作形势的变化,近年来全省不少地方农村水利工作存在着认识淡化、投入弱化、设施老化、功能退化、管理僵化、执法软化的现象,从而导致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不完善、水利设施功能衰退、农村水利投入渠道不畅、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严重缺位、农业水费征收困难等突出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服务安徽崛起的要求出发,加强全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指导地位。要以规划为依据,整合涉水项目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切实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建立完善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和新政策。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发展的投入,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要着力提升县(区)水利系统自身能力,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深入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加快水价改革,加强水费征收工作,大力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五是从政策层面重视和支持农村水利工作。我们将建议省政府出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排涝费由各级财政予以补贴,不再向农民征收。

特此报告。

二○一○年六月 日

安徽省水利系统

“万名干部进镇村” 调研活动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皖发〔2008〕10号),大力弘扬沈浩精神,加快推进全省农村水利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结合我省水利工作实际,省水利厅于2010年2月~5月份在全省水利系统组织开展了“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在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至4月下旬调研活动全面结束。通过对整个调研活动成果的全面梳理和总结,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调研活动开展情况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2月21日,省水利厅印发了《开展全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从全省水利系统选派干部和管理、技术人员10000人(次),组建17个工作组,分别由厅领导带队,深入全省17个市、104个农业县(市、区)的乡镇村组和有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根据各市所辖农业县(市、区)的数量分布,17个工作组共下设48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进驻镇村工作时间不少于10天,到每个县(市、区)进驻乡镇不少于2个,到每个乡镇进驻行政村不少于2个。3月1日,省水利厅召开全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视频动员大会,调研活动正式启动。为保证活动有序开展,省水利厅专门成立了全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全省各市、县(市、区)水利部门也认真落实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调研活动。

(二)明确目的,突出重点。根据“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实施方案,此次调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作实际,以及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现状,开展调查研究,问需于群众、问计于群众、问政于群众,总结典型经验,提出农村水利工作建议与意见;开展水利技术指导与培训,帮助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开展水利政策法规和农村水利知识宣传、咨询与培训等。重点是调查了解7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农村水利规划编制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二是县级水利部门能力建设、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村镇基层水利人员队伍情况;三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情况;四是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运行管理情况;五是机电灌排工程建设、更新改造及运行管理情况;六是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水利建设“一事一议”以及财政奖补政策实施等成功经验;七是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水利工作的需求和意见、建议。

(三)深入基层,注重实效。调研组通过走访村组,召开包括乡镇、村有关领导、乡镇水利人员、行政村负责人、自然村有关村民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实地察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情况等形式,全方位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意。据不完全统计,本次活动共有水利系统干部和管理、技术人员10151人(次)参与,实地走访行政村932个,召开座谈会432场,察看农村水利工程1400多处。活动中,共发放《农村水利宣传手册》16340份,农村水利调查问卷12290份,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调查表3080份,举办各类讲座、培训、咨询等500余场。通过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村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一手情况,了解广大农民群众所思所盼,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得到了省领导的关注,省委副书记王明方和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先后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活动的重要意义,并就认真开展好活动提出期望和要求。根据省领导的批示精神,整个活动遵守群众路线,强化群众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通过深入基层水利工作第一线,面对面与普通群众沟通交流,增强了各级水利部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密切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感情。通过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使广大水利干部职工深受教育,促进了全系统工作作风的深入转变,进一步树立了水利行业的良好形象。

二、全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各级水利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下,广泛持久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省农村水利工作总体上保持着健康稳步发展的势头。

(一)全省农村水利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我省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村水利发展逐步形成了政府组织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引入市场机制调节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模式,全省农村水利快速发展,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防洪、灌排工程体系。全省共兴建水库4837座,总库容196亿立方米;整治河道400多条,修筑堤防近2万公里;打机电井19万眼;整修塘坝近百万处;发展固定机电排灌设备装机160多万千瓦,开发利用小水电装机75万千瓦。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近5180万亩;已除涝面积3370万亩,占易涝耕地面积的92.6%;堤防保护耕地面积已达3536万亩;建成节水灌溉面积11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平方公里;解决了98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随着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逐步改善,特别是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省的粮食总产量仅128亿斤。经过60余年的建设,到目前,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比1949年翻了两番多。在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我省不仅解决了6700多万人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向国家提供50多亿斤商品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表明,大力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稳定和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进而达到旱涝保收,是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同时,由于农村水利的全面综合治理,防洪、除涝、灌溉、供水等保障不断增强,对促进全省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近年来发展农村水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特别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要求,全省水利系统不断理清思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动农村水利建设健康发展,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一是加强对农村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均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机构,并坚持每年组织召开动员会、现场会、开展督查活动等,努力推动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每年都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意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评比,推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深入地开展。省水利厅通过制定《关于加快农村水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各地开展农村水利建设。注重规划先行,组织各市、县(市、区)编制了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一批农村水利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有99个县(市、区)完成规划编制任务,72个县(市、区)的规划已通过政府或人大的审批。通过规划引导,有效地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是大力开展重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水利民生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重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2005~2009年,全省累计投资40.2亿元,解决了98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2007~2009年,累计安排132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稳步推进淠史杭、驷马山等7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1998~2009年已累计投入12.7亿元。2001~2009年,累计安排了14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全面完成33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总投资12.57亿元。

三是积极推进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005年以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央补助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加大,中央和省级资金累计投入5.38亿元。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群众筹资投劳为主体、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农村水利建设。据统计,2007~2009年,市县乡合计投入分别约4.3亿元、6.7亿元、8.3亿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后,全省有90%的县区、70%的乡镇、50%的村组开展了“一事一议”试点工作。郎溪县2009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488万元,其中安排到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达316万元,占全部奖补资金的65%。通过重点倾斜,有效地调动了农村干群对农田水利建设筹资酬劳的积极性。

四是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2004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发改委、省水利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完成改革任务,初步建立了体制顺、机制活、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高效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大力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积极推动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建立各类用水户协会215个。如:定远县成立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总站,安排6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专门从事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广德县成立水库管理中心,将全县16座小

(一)型水库全部收回县水务局管理。

三、当前我省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省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近年来很多地方农村水利存在着认识淡化、投入弱化、设施老化、功能退化、管理僵化、执法软化的现象,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工程体系不完善,设施功能衰退。我省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用水效率低。大型灌区工程配套率不足40%,且工程老化、年久失修、渠系不配套等问题十分突出;农田的旱涝保收水平总体不高,不少地区仍然是“靠天吃饭”;长江、淮河两大流域还有50多条一级支流、120多条二级支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省还有1500座病险水库急需除险加固;尚有1.8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达60多亿立方米。

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随着国家对大江大河治理的日益完善,大型骨干工程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面上的农村水利工程状况却每况愈下,处于“大马拉小车”、有劲使不出的境地,成了“国家照顾不到、群众解决不了”的瓶颈工程。如沿江圩区的中小圩堤堤防单薄,有的中小泵站机毁房塌,田间沟渠淤塞;淮北地区的大中小沟排水不畅,灌溉机电井淤积损毁过半,有旱不能灌;江淮丘陵区的支、斗、农渠及塘坝等田间小型工程年久失修,存在上游骨干工程有水不能放、田间需水水不来的现象。农村水利工程的现状已成为当地干部着急、农民要求迫切、水利部门又很无奈的棘手问题。

二是农村水利投入渠道不畅。全省农村水利目前形成的相对完善的排灌系统,主要是过去依靠农民的投工投劳建设起来的。农村税费改革前,全省每年投入的劳动积累工约为5亿个工日,按每个工日10元折算,年投入相当于50亿元。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为群众集资兴建,加上当时乡村的“三提五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样基本能维持全省农田水利的简单运行和适量发展。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两工”后,组织开展

农田水利建设老的政策不管用、新的“一事一议”政策又难执行,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很不健全。

一是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尽管国家和省自2005年开始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但数量太少,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加之全省地方财政大都十分紧张,也难以拿出更多的建设资金。

二是投入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目前我省各部门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项目主要有农业综合开发、世行加灌、以工代赈、大型商品粮基地、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粮田、新农村建设等,投入资金总量不少,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未能统一组织实施,难以形成推动农村水利发展的合力。

三是“一事一议”操作难度大。农村税费改革后组织群众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途径是“一事一议”,但很难有效开展,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的比较效益低,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田水利工程涉及范围较大,很多都超过一个村,而“一事一议”的范围限定在一个村内,跨村工程难以实施;三是一项工程因各农户受益程度不同,意见很难达成一致;四是大部分农村劳力外出务工,村民会议很难召开;五是“一事一议”制度缺乏约束力,少数人不同意便难以开展。另外,“一事一议”关系到农民负担问题,敏感度高,不少镇村干部因担心容易出问题,缺乏组织议事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民间金融资本参与度不高。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挖掘农田水利工程的水土资源,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大力吸引民营资本和社会各界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的社会公益性特点,难以大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三是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严重缺位。长期以来,我省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方面,逐步建立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大中型水利工程普遍设立了专管机构,分散在面上的众多小型工程由地方政府或集体管理,灌区多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灌区管理体制。随着乡镇、村行政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这种老的管理体制机制被打破,新的体制机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另外,税费改革前,我省每个乡镇都设有水利站,通过几轮农村改革,乡镇水利站大都撤消或合并,被严重弱化。农村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等严重问题,大多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即使部分有专人管理的工程,管理人员报酬低,维修养护经费基本无来源,加上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工程的正常运转。1998年,省政府出台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意见,开始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2006年元月,省政府再次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截至目前,全省有30%左右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得到了不同形式的改革,落实了建设管理责任,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已改的工程大多是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工程,剩下的大多是公益性工程,具有广泛社会效益,不宜套用经营性工程和准经营性工程改革模式。在调研过程中,所到之处,各地干部群众都强烈呼吁:近年来,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水库除除险加固等“民生水利”工程,要切实解决好建成后的运行管理问题,再也不能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无人管理,不能使用”的老问题。

四是农业水费征收困难。水费收缴一直是困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也是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发挥应有效益的重要因素。我省农业灌溉水费收缴体制改“两部制”为计量征收后,水费收缴更加困难。据统计估算,全省年应收农业供水费6亿元,实收农业水费不到2亿元,只占应收数的30%。究其原因:一是水利工程不配套,无法计量。二是水费收缴缺少相应的保证措施。目前我省大多数地方水费收缴主要是两种方法:一种是乡镇代收(存在着乡镇截留的问题),另一种是水管单位自收,两种方法难度都很大。少数地方也在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方法,但还在探索完善阶段。三是风调雨顺年份不用水则无收费,灾年排涝农民受灾后又交不起。四是部分农民认为国家农业税都取消了还收水费,不愿意交水费,长篇三: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检查调研报告

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检查调研报告

根据农村水利司、规划计划司的统一安排,2008年1月18-24日,我们对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调研。听取了吉林省水利厅的情况介绍,召开了8个县(市)政府和水利部门领导的座谈会,实地考察了乾安、大安和农安县(市)的9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查看了相关资料,走访了27户农户,并分别与松原市、白城市、长春市水利局领导,实地考察的3县(市)政府领导和发改、财政、水利等有关部门,以及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代表召开了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一)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状况

1、到2004年底全省农村饮水安现状。经调查,到2004年底,国家核定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59.4万人。

2、到2007年底全省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到2007年底,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为167.47万人,剩余不安全人口数为491.93万人,规划外饮水不安全人口为240.6万(不包括国营场站、学校的不安全人口)。

(二)近年来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展 1、2005-2007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计划。2、2005-2007年项目完成情况。2005-2007年,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入10.31亿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源工程2986处,完成管网安装工程3250处,解决了167.4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占10年规划任务的25.4%,占2005-2007年计划的 97.5%)。

2005-2007年实施的项目均为规划内项目。吉林省已全部解决高氟高砷水问题,全省农村

群众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高砷水的历史。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的成效

从2000年开始使用国债进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到2007年底,完成投入14.25亿元,其中国债4.68亿元,省级配套3.2亿元,县(市、区)配套0.6亿元,受益群众自筹5.77亿元,累计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760 处,解决了314.1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1、减少疾病,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使缺水区和高氟水区、高砷水区、部分苦咸水区群众喝上符合卫生标准的安全水,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生活用水条件,人的体质增强,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地方病得到有效抑制,提高了身体素质,减少了医疗费用。当地群众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

2、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过去,农村缺水人口平均每户每天用于挑水的劳动力在1/4个以上,干旱季节要1个青壮年劳动力专门挑水。解决了饮水问题后,使农民从繁重的挑水劳动中解脱出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不少群众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同时通过国家、地方、群众的投入,扩大了内需,活化了资金,带动多种行业的共同发展。农村饮水工程发挥多种作用,既为养殖大户提供充足、卫生的水,还为群众房前屋后种植蔬菜、水果提供水源保证,推动了农村畜牧业和庭院经济的发展。

3、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建设饮水工程,使农民群众能喝上及时、卫生、方便的饮用水,使农村环境卫生和群众个人卫生条件明显改善。自来水入户,可带动上下水、洗衣机、淋浴器、太阳能热水器、室内卫生间等现代生活设施进入农家,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通过用水户参与管理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吉林省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以反映农民意愿,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使农村群众得到最大限度受益为落脚点。让农民群众参

与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使农民群众自觉爱护农村饮水工程,群众按照核定的水价及时交纳水费,农民群众参与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5、密切了政府和农民关系。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使广大农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特别是群众认为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对群众的疾苦没有视而不见,而是放在心上,积极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基层干部也借此机会实现了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愿望,使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党员干部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推行一些新举措,也被广大群众积极接受并很好的开展起来,党的政策、政令也因此施行的更加畅通,用老百姓的话说:“共产党这件事办到我们心坎里了,这是一件积德的事啊。”这充分体现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是党群关系不断延伸发展的阶梯,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践行“三个代表”在广大农村的最好体现,无疑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鱼水之情。

6、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吉林省是多民族聚居、东南与朝鲜比邻的边疆省份,在饮水困难时代,群众往往因为生活用水而影响民族团结。通过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改善了农村饮水条件,解决了用水纠纷,促进了民族团结,邻居关系更加和睦。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边疆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主要做法

吉林省的农村饮水工作,按照“统一部署、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综合利用、讲究实效”的原则,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始终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当作一项关心群众疾苦,密切联系群众的大事,纳入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政府的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保证,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饮水工作的开展。

(一)组织领导及责任制落实情况

吉林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2006年8月,原省长现任省委书记王珉同志考察农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水最重要,刚才听了汇报,全省还有100多万人吃氟、砷超标水,要竭全省今年还有的财力,全部投入到饮水上,力争今年解决大部分,明年扫个尾,两年全部解决。省长韩长赋同志在2007年初召开的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就解决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向全省人民做出了庄严承诺,在视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就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做出了“重点规划、实施承包、确保完成”的重要指示,并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项目进展情况汇报,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多次视察工程建设情况,省长助理现任省委常委、副省长房俐同志分别带领水利、发改委等省政府组成部门,利用4个多月的时间,深入29个县(市、区)及白城市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逐一现场办公,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解决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为切实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顺利推进,吉林省政府成立了由发改、水利、财政、卫生等部门组成的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担任,政府副秘书长及发改、财政、水利、卫生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办公室设在水利厅。

建立和落实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并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吉林省政府于2007年4月11日在乾安县召开了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现场会,会上,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田学仁同志代表省政府与项目区政府签订了责任书。

(二)建立有效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机制

1、领导重视,完善机构。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当作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来抓,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经常召开项目所在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村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社主任参加的动员大会,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县(市、区)及乡镇政府领导分片包保任务,宣传、动员、组织受益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各县(市、区)也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组长,发改、财政、水利、卫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水利局,部分县主管副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各级政府建立和落实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并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在与省里签订责任书后,各县(市、区)政府与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

2、部门配合,彰显合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水利部门是第一责任人,并与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水利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及时审批项目可研及年度建设实施方案,水利部门认真组织项目实施;财政、审计部门定期检查农村饮水安全资金使用情况;卫生部门对水质化验和监测落实了具体措施;环保部门对农村供水水源积极开展了水源地保护。部门间分工明确,水利作为行业部门主动与综合部门协调,确保了计划尽早下达、资金快速到位、施工组织有序、饮水质量监测合格,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水质安全、水源地安全。

篇8:对中国饮水发展的探讨

1.1农村饮水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先后通过结合水利工程建设解决饮水水源、实施防病改水、启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工程、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形式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解决步伐加快。按照农村饮水发展进程和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饮水发展大致可划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为结合水利建设自发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阶段,主要结合以灌溉排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了一批水源工程,结合兴修蓄、引、提等灌溉工程解决了一些地方农民的饮水难问题;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为国家启动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阶段,第一次提出人畜饮水困难标准,提出防病治病同治穷致富相结合的方针,但没有专门的规划;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2004年,为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阶段,此时,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被纳入国家规划,解决了6 00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截至2004年底,基本结束了我国农村饮水困难历史;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为实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阶段,这一时期,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突出,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正式颁布,国家就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专门编制了“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农村饮水不安全标准,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中央投入大幅度增加,每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农村饮水安全明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自2005年起国家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下达总投资1 009亿元,实际完成总投资1 053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90亿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463亿元,解决了2.1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 期间,总投资1 768亿元,计划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

经过十多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快速发展,我国农村饮水安全最得的成果显著,农村饮水安全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水质保障和管理运行维护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新建42万处集中供水工程和91万处分散供水工程,累计解决4.7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14年的80%。全国已有85%以上的县成立了县级农村供水专管机构,80%以上的县建立了县级农村供水水质卫生检测和监测体系,90%以上的县建立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80%以上的县千吨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划定了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45%以上的县设立了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大部分的县落实了用地、用电和税收优惠政策。水质卫生监测指标从22项增加到42项的情况下,2014年集中供水工程水样合格率比2010年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工程建设方面。一是工程规模小且分散。截至2014年底,全国集中供水工程中90%以上属于单村供水,日供水200吨(或受益人口2 000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只有7万处左右, 千吨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1.5万处左右,全国平均单处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740人左右;二是水源稳定性差。千吨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中有稳定水源工程的比例为75%左右;200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与分散供水工程中,有稳定水源工程的比例仅为40%左右;三是早期建设的工程建设标准低,工程设施和管网老化严重。许多小型水厂取水设施和净化设备简陋,机电设备老化、水泵效率降低。全国集中供水工程管网漏损率多在20%~30%。

在水质保障方面。一是农村饮用水水源数量多,分布广, 保护难度大,水源保护工作滞后。目前全国25%的县千吨万人以上供水工程没有划定保护区或保护范围。二是不少工程未严格按规范要求设计、安装、使用水质净化消毒设施。检测经费和专业检测人员不足,技术培训滞后,消毒设备配套率低,微生物指标超标是造成水质合格率总体偏低的主要原因。三是水质检测能力建设滞后。存在缺乏运行经费、水质检测覆盖面不足、检测指标和频次不符合规范要求等问题。

在运行维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全国不少地方农村供水专管机构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专业维修服务队伍培育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国集中水厂由村集体、 乡镇、县级水利部门和企业等管理的,分别占45.6%、22.8%、 18.2%和13.4%,专业化管理程度较低。二是尚未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全国日供水能力200立方米以上的工程中有23%的工程不收水费。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执行水价大多数低于运行成本,且实收率在60%~80%,难以维持良性运行;三是维修养护基金不足。尚有55%的县未设立维修养护基金,已设立的县平均也只有35万元左右。

2中心近年来开展的相关工作

饮水安全中心近年来围绕水利部饮水安全的工作重点,紧密配合水利部有关司局开展相关工作,在项目前期工作、审查评估、项目日常管理、重大政策研究和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撑,重点完成了以下工作:

2.1规划和技术标准

编制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2011-2015)》,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技术路线、目标任务、建设管理重点和保障措施。目前正在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为配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建设,组织编制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导则》,已发布实施。完成全国省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中心建设方案技术复核工作。编辑出版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及污染防控技术》、《村镇供水工程设计图集》、《村镇供水工程设计100例》、《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农村供水处理技术与水厂设计》、《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指南》、《村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SL687- 101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SL559-2011) 和《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规程》(SL689-2013)等技术图书和标准,为指导地方更好地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2.2项目实施检查和年度考核

为加大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受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委托,自2010年起,组织专家对中央投资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进行飞行检查(督导检查),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进行年度考核。2011-2013年以专家飞行检查为主,2014 -2015年以配合农水司对口分片联系督导检查为主,制订分年度《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飞行检查工作方案》,每年组织专家约60人次开展飞行检查,发现问题的同时进行技术指导,提出整改建议。此外,编制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对口分片联系督导检查工作手册》,完成了2014-2015连续两年分季度《农村饮水安全对口分片联系督导检查工作方案》和分年分季度《农村饮水安全对口分片联系督导检查工作总结》,为顺利完成全国督导检查任务起到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作用。

中心还承担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年度考核工作。制定了考核的实施方案、考核指标体系和赋分标准,并于2013年起每年组织专家对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的省(区、市)进行年度考核评审,完成2010-2014年五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年度考核报告》,考核结果均已用于农村饮水行业管理,作为量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任务完成情况的奖罚依据,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3调查评估与科研项目

受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委托,组织专家开展全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评估,完成《2000-2004年全国农村饮水解困项目评估报告》;参与完成《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复核评估报告》和全国省级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审查。

在水源保护方面,开展了典型地区农村生活排水和水源地保护状况调查、井灌区和农村集中式地下水水源地地下水基础环境调查评估等,综合评估水源地地下水状况,研究提出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对策措施。主持完成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与生活排水处理技术研究(“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村镇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控技术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村镇水质监测与预警技术体系,构建适合村镇水源保护与污染物防控技术模式和近岸污染防控系统,提出村镇饮用水源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从而在技术层面上实现村镇饮用水源的监测、防护、控制、治理四位一体的村镇饮用水源地立体防护网和村镇水环境保护网,为确保村镇饮水安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农村饮水安全净水工艺和技术设备研制方面,主持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提出了不同区域的农村安全供水技术集成模式并在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主要包括:南方平原区及西南山丘地区农村安全集中供水技术集成模式、西北地区农村分散供水技术集成模式、高氟地区农村分质供水工程技术集成模式以及以开发利用地下水为供水水源的牧区供水技术集成模式。部分成果已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完成了《村镇应急水处理和供水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开发了适宜村镇应急供水信息管理系统、移动式应急供水装置、移动式应急供水消毒设备、移动式应急供水储水设备;《村镇饮用水消毒技术研究及水质监管模式构建》,研发了适宜农村小型供水工程的间歇式无隔膜法电解次氯酸钠消毒装置、臭氧高效投加装置和紫外线消毒装置。中心还承担了电解食盐法次氯酸钠消毒设备引进和国产化(水利部“948”项目),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和示范,有利于促进有效解决农村饮水消毒问题,实现农村安全供水。针对重点省区存在的高氟、高砷、苦咸水等问题地区,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对口支持。中心正在主持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标准化研究及规模化应用示范》,主要开展适合规模化供水工程和小型供水工程的水源保障、水处理、消毒和运行监管等技术研究,在重点流域构建3个有代表性的农村饮水安全科技示范县。

中心还在在水利部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水质化验室,化验室目前能完成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中42项常规水质指标以及氨氮、总氮、总磷、溶解氧、石油类、溴化物、硫化物、电导率等共计50项指标检测, 并对外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2.4相关政策研究

农村饮水工程的运行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为加强工程运行管理政策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水价和配套政策等研究。主要完成了“我国农村饮水工作发展进程、成效、问题及未来发展研究”、“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制研究”、“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WWF)”、 “农村饮水工程长效机制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价机制研究”、“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研究”和“农村供水工程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研究。上述研究成果部分已应用到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5技术培训与宣传

为配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实施和县级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室)建设,提高基层水质化验人员技术水平,中心组织编写出版了《村镇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培训教材和配套教学光盘,在全国广泛开展水质检验和净水岗位培训,目前已培训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和净水岗位人员3 000多人。同时,协助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开展了5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培训,累计培训基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2 000人。

在宣传工作方面,中心配合水利部相关司局在相关媒体刊发了十几篇有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新闻报道。编写了宣传饮用水卫生知识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农村饮水安全农民读本》 与《农村饮水安全宣传挂图》,下发到项目区,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组织拍摄制作了宣传片《让亿万群众喝上安全水》,制作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成果展板,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3为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做好扎实的技术和管理支撑

解决好农村饮水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饮水安全中心按照水利部的有关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继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为水利部相关司局和基层水利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和管理支撑。

3.1做好全国规划编制工作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立足于巩固、稳定、提质,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把农村饮水安全成果巩固住、稳定住、不反复,全面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向“安全型”、“稳定型”转变。一是统筹规划, 突出重点。重点针对部分已建工程老化失修、工程建设标准较低和水质保障程度不高等问题,科学合理确定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布局与供水规模。二是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立足问题导向,充分考虑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当地实际,统筹当前和长远,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三是明确责任,两手发力。进一步落实饮水安全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投资主导、政策引导、制度保障作用,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四是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完善运行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落实运行管护财政补贴,健全基层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工程长效运行。 通过规划的实施使全国农村供水水质达标率、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和供水保证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3.2指导各地做好规划或实施方案编制

(1)着重做好顶层设计。一是着重做好水源选择。优先选用水库水、江河水等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保证率高的地表水源,合理利用过境水,充分利用山泉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二是着重发展规模化集中连片供水。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延伸市政供水管网与农村供水工程管网连通,推进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管理”发展;三是着重新建和已建工程的统筹利用。充分利用原有供水设施,因地制宜实施工程改扩建和设施设备配套完善,做好联网并网和运行调度;四是着重发挥小型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的作用。在规模化供水工程无法覆盖的地区,坚持以抓好小型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升级作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途径。

(2)切实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一是加强运行成本核定和水价制定。在科学核定工程制水成本核定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居民生活水价以及生产用水水价,拟定两部制水价、超定额累计加价的水价方案;二是加强表务管理。制定用户水表查抄工作方案,对抄表员实行奖惩机制,测算优化水表使用期限和定期轮换时间,做好坏损水表更换;三是加强供水单位和区域水质检测中心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人员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定期轮训和绩效考评制度。

(3)努力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实现供水水质达标率逐年提升的突破,力争达到与县城供水水平同步增长;二是实现工程自动化运行和信息化管理的突破;三是实现工程财务收入突破。使一批有条件的工程实现收支平衡,通过以水养水实现良性运行。

(4)积极促进三个转变。一是规划目标任务转变。由原先开展大规模工程建设转变为开展局部建设与全面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并举,巩固已有成果,确保工程长效运行;二是建设投资方式的转变。由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向政府引导、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等多形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方式转变。 采用PPP、BOT等融资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构建助力农村饮水安全健康快速发展的投融资模式; 三是运行管护理念的转变。由粗放管理向“从源头到龙头”的专业化运行管护体系转变。探索通过承包将工程运行管护交由社会化的专业企业管理,政府负责实施监管。

3.3完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为配合和指导各地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 目前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体系已经形成,涉及农村饮水安全综合类、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等类型以及水量、水质和应急供水等方面。然而,根据“十三五”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的新需求,仍有必要对部分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的有关内容进行甄别、修改和补充,同时编制出台新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更好地指导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

3.4加大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

一是抓好重大水专项课题———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标准化研究及规模化应用示范。开展水源保护、水质净化及消毒、运行监管等技术的标准化研究,通过县域规模的技术应用示范,形成一套可推广应用到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为全面提升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平提供科技支撑;二是在集成消毒设备研发上实现新突破。综合运用紫外线、臭氧、电解食盐水等消毒工艺研发感官性更加适宜且保证消毒效率的集成消毒设备;三是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特点,积极开展操作简便、保障程度高、耐用时间久、运行成本低的水处理设备,尤其是降氟等特殊水处理以及适宜小型集中式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的净水消毒工艺设备的研发工作。

3.5指导各地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

制定农村饮用水源地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完成对千吨万人规模以上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源地调查评估。制定百吨千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水源保护技术要求,指导地方完成小型典型农村饮用水源地调查评估。结合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选择100处典型水源地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全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数据库。

3.6加强建设指导,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指导各地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和实施方案编制工作,通过编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县级规划大纲、典型工程设计图册,指导各地科学选取优质水源、 合理确定供水规模、优化工程水厂和管网的改扩建方案,做好典型工程设计、技术方案比选、主要工程量及投资估算等内容。 通过工程建设带动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工程实现长效运行,在确保质量和深度的前提下做好前期工作和工程建设。

3.7指导工程运行管理,促进良性运行

指导各地根据农村供水工程的机泵设备、净水消毒设施设备、输配水管网的运行情况,综合采取工程局部改造和运行调度方案优化调整,并结合自身特点引进自动化管理技术,科学降低能耗、药耗、水耗等运行成本,促进工程良性运行。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发构建农村饮水安全水质管理信息系统。加快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步伐,以信息化促进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提高行政监管能力、工程运行效率和水质达标率。

3.8强化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监督管理

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以及地方事权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的要求,修订完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组织对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年度考核,总结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果, 提炼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归纳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项目飞行检查。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年度覆盖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检查工作,对各地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实施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于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受益群众用水情况进行实地查勘,为年度考核提供参考依据。

3.9加强宣传科普与技术培训

加大促进农村居民养成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宣传科普,将普及饮水安全知识与宣传卫生常识捆绑推进,促进农村居民进一步养成饮用安全水卫生水的习惯,提高饮水安全意识,增进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了解。同时,针对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强化对农村供水单位负责人、净水人员、水质检验人员以及县级水质检测中心检验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

3.10开展对内对外合作交流

继续强化与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管理智囊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搭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技术交流平台,加强各地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的总结交流,定期开展农村供水单位负责人、净水工、水质检验工等关键岗位人员的技能竞赛。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取得成就和成功经验做法的宣传力度,开展多边、双边交流合作,积极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发展理念,促进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健康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冠宇,徐佳.我国农村供水发展阶段的特征及内在规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3).

上一篇:乡镇个人约谈提纲下一篇:美国大学奖学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