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国画作文

2024-04-23

画国画作文(通用17篇)

篇1:画国画作文

画国画作文500字

星期五下午,我去上美术课,听叶老师说这节课我们画国画,我兴奋极了,虽然以前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也画过国画,但也已经有很久没有画过了,所以我才会那么的兴奋。

这次我们画莲蓬,莲蓬就是现在纸上画三笔,像一个鸡爪一样的,然后再在“鸡爪”上面画一朵“白云”,在“白云”里面画上几个小圆圈,这些是莲蓬的籽,接着,再画上枝,提醒一下,画莲蓬的枝不能把莲蓬的枝画的很弯,莲蓬的枝是直的。接着,你可以在莲蓬的下面画上一个花瓶,让莲蓬插在花瓶里面,这样莲蓬就画好啦!

可是,这样就叫完全画好了吗?不,应该还要上颜色,上颜色就要用水粉来上颜色啦!莲蓬是咖啡色的,所以要用咖啡色的水粉来上颜色,莲蓬里面的籽要用绿色来涂,如果有的莲蓬比较熟的话,就可以用黄色或者是红色来涂。你还可以在花瓶上面用水粉来上颜色、画图案。接着,再在画的右下角写上你的`名字,年龄还有你的印章哦。这样,一幅画就完成了!

我刚开始连从哪儿开始起笔都不知道,后来,我看见颜里拉已经开始画了,所以,我也就开始画了,画完了整幅画后,我对我画的画非常非常的满意,因为我画的特别特别的好,颜色呢,也都涂的非常非常的好。

国画可真有趣呀,叶老师说下一节课要教我们画荷花哦,好期待呀!

篇2:画国画作文

今天,国画老师教我们画了国画,《葡萄》,国画葡萄非常难画,画出来也非常好看,看着老师挂着的葡萄画,真好看呀!画的像真的一样,我都想吃了,总是流口水,一个上课的铃声才让我清醒过来。

开始画了,我铺上毛毡,宣纸,手里握着笔开始画,先画好葡萄的叶子,葡萄的叶子是五个叶分开的,掌状网脉,是叶子中最难画的叶子,我画了好长时间,一直都是一笔一笔画的,我心想,这叶子也是最难的,那葡萄不是更难画,过了大约5分钟,所有的`叶子都画完了,我的手已经不听使唤了,因为太累了,我在休息的这段时间看着老师挂着的那张葡萄画,突然,我想出该怎样画了,果然跟老师教的方法一样,原来只要两笔就可以画出一个葡萄,再给葡萄留上一个白点,让它看着晶莹剔透,还有反光,一个葡萄就画好了,我画的葡萄真好,我继续画,画了一串又一串,我再添上枝条,画上藤蔓,写上名字,一幅葡萄画,终于画好了,我高兴极了,我看着我的葡萄画,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此时,我真想吃葡萄了。

篇3:从文人画起落角度看今日之中国画

文人画的称呼源于何处?明末董其昌依据佛家南北宗将中国画分为南北二宗, 斥北崇南、贬技艺尊意蕴, 今日所谓文人画便是与“南宗”一脉相承。南宗中, 董氏推王维为南宗之祖, 宋人苏轼于诗中赞王维: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且不论董氏之言苏氏之诗是否妥当, 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的是, 其时王维的诗与画已经有了极多的交集, 其诗意与画境必有了相当之多的相通相融之处了, 由此一例推而观之, 唐朝时已经有相当的文人参与到绘画创作之中。当文人这一阶层——掌握文化理论知识、拥有极大社会实权和历史书写权的社会精英阶层, 大规模的介入绘画后, 一方面让绘画有了更深的文学意味和哲学思考, 另一方面因文人不去深研绘画技法让中国画坛渐渐流于粗浅, 这些且不论, 但“文人画”这后世对这一阶段中国绘画的称谓却是因此确定了下来。

说到这儿就牵扯出另一个急需厘清的问题:为什么西方不能产生类似于中国绘画中的文人画系统。西方是不缺擅长绘画文人的, 歌德、莱蒙托夫、雨果、安徒生、马雅可夫斯基、萨克雷等, 他们的画技皆是不差, 但在专业画家眼中, 文人们的画是如此业余。仅以浅层而观之, 西方拿鹅毛笔的文人们是很少拿起画笔的, 拿画笔和雕刻刀的画家们亦是很难接受文化理论的熏陶而于自己的画中深思并以文字的方式完美地表达出来, 因此绘画与文学逐渐成为了两条互不交涉平行线。中国绘画的发展则不同:中国绘画的发展是和文人密切相关的, 这一点从两方面可以探究, 一是直接原因, 即文人和画家所用工具的统一;其二是深层次的原因, 即中国主流思想儒家道家对艺术的肯定。文人们在认字写字的第一天, 也拿起了画家使用的最主要工具:毛笔。笔墨纸砚, 文人们对于绘画工具性能的掌握是无与伦比的。他们用毛笔和宣纸写文章, 写书法, 作画, 不分彼此, 因此在文人开始涉足绘画领域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人绘画规模的扩大, 中国绘画终于完成了其自身的文学化和哲学化, 文史哲皆通、儒释道兼修、书画论并善的文人一举占领中国绘画的统治地位。

这个时候, 似乎可以完美的给开头时友人提的小问题一个完满的答案了:文人画就是中国画, 反过来说, 中国画就是文人画亦是能一定程度成立的。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凸显出来, 为什么在今日不能以非常肯定的态度说出中国画就是文人画呢?今日中国画坛如此混乱一片乌烟瘴气是否和文人画不能代表中国绘画有关?文人画和现今中国绘画的发展究竟有哪些深层次的纠葛?

一切的原因都很简单:文人画之兴, 缘起于文人大规模进入绘画;中国画今日之衰微, 缘由于今日文人在大规模撤出画坛。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新时代新时期, 美术院校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 培养了大批的拥有深厚绘画功底的美术工作者, 传统国画、油画、动画、摄影等众多美术门类百花齐放、互相促进, 明明是一幅美术大世的前景, 为何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如此一幅惨淡的景象?因为, “进来”的远没有“出去”的多、“进来”的质量远没有“出去”的质量高, 且这一大趋势还会以不可逆的姿态持续一段不可知的时间, 这是文人画的现状和未来, 也是中国画的现状和未来。昨日艺术界盛况似仍在眼前, 及至今日画坛一片乌烟瘴气, 大师不出, 想必读者心中已有些许计较了, 笔者愚见再次赘述一二:随着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 中国传统绘画与文人间的联系急剧萎缩, 甚至绘画与文人已经相割裂。中国绘画与其他世界其他国家绘画相比, 其核心之处在于中国古代高级知识分子所作中国画包含的浓厚的哲学文学意味。当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生疏于绘画工具, 普遍不再用绘画这种语言去抒发他们所思所感人生体悟, 亦即像西方一样文人平行于绘画, 今日中国绘画相较于曾经岂有不衰落之理?

当然, 文人与绘画的关系绝非我所说的那么简单草率, 绘画艺术只要在修身养性, 颐养性情等方面仍然有着它无可取代的地位时, 中国知识分子就会一直一直与它相连, 部分知识分子在绘画时也一定会与古人一样有着“致虚极, 守静笃”的创作心态, 也一定会有许多知识分子依靠绘画来寻求内心的安顿于无意中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但终究难挡文人画坛颓势了。文人画作为中国画的核心内容, 其颓势一起, 中国画今日之颓势也就理所当然了。

摘要:谈起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我们首先会想起什么呢?或者说, 中国传统绘画与外国美术最大的区别在哪儿呢?中国传统绘画虽不能说是最早与文人阶层结合的, 但在发展中却是与文人阶层结合的最为紧密的, 甚至于从宋元时期开始文人开始主导画坛, 文学与绘画深度结合, 使中国绘画拥有了其他国家绘画所不曾有的深度的文学性和哲学性, 本文就从文人这一角度入手, 浅谈一下中国传统绘画。

篇4:我来画国画

画幅梅花吧。我在纸上画上枝条,画上花朵,却发现它们歪歪扭扭很不像样。再添只小鸟吧,我一笔下去,一个小墨团 ,再一笔,又是个小墨团 ,唉,哪有小鸟的样子……

“别担心。”画家先生接过我手上的笔,很快,一个树干出现了,小墨团很巧妙地变成了树干上的枝节。画家又添上一根根线条,再画上几片叶子。咦,这不是松树和竹子吗?在松树和竹子的映衬下,我那歪歪扭扭的梅花似乎也好看了许多。

“松树、竹子、梅花都不怕严寒,它们又被称为‘岁寒三友’。”我抢着显示自己也知道一些。

“对,你们看,松树和竹子没有开花,只有叶子,而梅花开放的时候还没长出叶子,把它们搭配在一起,正好可以互补。”画家先生的话让我对搭配有了新认识。接着,我们还看到松树、竹子、石头、小鸟……各种不同的搭配,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看了这么多的水墨画,我突然觉得很好奇:“画家都是用墨来画梅花吗?”

花仙姐姐笑了起来,“当然不是啦。来,带你飞去其他朝代,看看那些大画家的画吧。”

我和花仙姐姐飞过一个迷蒙的通道,转眼落脚在另一个房间,只见那里悬挂着许多画。

有一幅画上只有两枝白梅,一俯一仰,好像两位跳舞的小仙人。花仙姐姐说,那是宋代马麟画的,他的画细致工整,是“工笔画”。另一幅画好像儿童的涂鸦,简练、自由。花仙姐姐说那是“写意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它们看起来都很有灵气,很传神,我看着画有点发呆了……

篇5:画国画作文400字

这个寒假,我参加了国画培训班,虽然只有短短的十节课,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xx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要学习“国宝”级的绘画,心里有一种难言之喜。最开始要学习一些基本用笔。第一次接触毛笔,手难免有些发抖,咬紧牙关,沾一点墨,在半透明的宣纸上画圈圈,虽然歪歪扭扭的,但基本的握笔手型和用笔的正确方式已经基本掌握了。接下来就要开始记一些国画的常识。“国画是一种传统的民族绘画……”老师振振有词地念,我便飞快地记下来。最后就要开始画了。前面打下的基础让我再画实物轻松了不少。开始画了国画,才知道国画与其他画大不相同,在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构图上,依照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作者心目中的时空境界。同时,在一幅画中注重虚实对比,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要画好一幅国画真的很难,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境界,一幅画,作者要赋予它神韵,让它活起来。要画好国画,用一生来研究都是不够的。

篇6:画国画作文400字

美术课上,我铺好毛毡,摆上墨汁,拿出宣纸,提起毛笔,开始享受画竹子的乐趣。我把毛笔浸泡在水中,笔尖霎时如一朵美丽的白莲绽放,同时,我心中那朵快乐之花也绽放了。小心翼翼地舔好墨,我望着洁白的宣纸,兴奋之余有一丝紧张,深吸一口气,闭上眼,信马由缰地大笔一挥,墨香洋溢着,墨水肆意流淌着,尽管画得实在不敢恭维,但我仍美美地欣赏:“不错不错,看,这儿还有浓淡结合,多美!”我的自信像吹足气的气球,不断膨胀着,继续画,没想到纸上出现了一道似扩大几倍的毛毛虫般的弧线!我懊恼极了,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唉,乐极生悲啊!

这时候,“黑脸张飞”老师走了过来,不由分说地抽走我的毛笔,一手按在纸上,一手舔着墨,接着,又在浓墨区域笔尖饱蘸,行云流水般地一挥,一气呵成,呵,那气势,那手法,看得我目瞪口呆!我又一次提起笔,潜心画画,一次次突破自我……

篇7:画国画的作文350字

第一次与国画接触,是三年前了。那还是因为妈妈朋友的孩子在学国画,所以妈妈也让我去试一下,没有想到由此我却喜欢上了这门艺术。

学习国画看似很简单,却和学习乐器的难度不上向下。学习国画不是有兴趣就可以学好的,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因此,我刚学习国画时,连最简单的大公鸡也画不好,线条总是歪歪扭扭的,公鸡的眼睛也没有老师画的有神气劲,而成了“鼓眼怪”,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在老师的精心指点下,我终于画成了我的第一幅作品,当我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好国画,于是在每一次画画,我都尽量模仿着老师的画,注意掌握要领果然一次比一次画得好,以至于达到完美。大公鸡、龙虾、大吉大利更是不在“画”下,就连最难画的牡丹我也能画的有声有色,于是我从以前饱受老师的批评,到现在的次次表扬,我发生了质的转变,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我的汗水与努力。

篇8:中国画与莱辛诗画理论的变相暗合

首先要指出《拉奥孔》中明显的一点不足,让他的文艺理论难以将很大一部分现实主义画作、现代派美术和中国传统绘画纳入其阐释范围之内。在这本书一开始,莱辛就表现出他对泡生和庇越库斯这类关注生活细节与底层民众疾苦的艺术家的不屑,这是个很有趣的矛盾,因为作为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莱辛在戏剧理论上表现出鲜明的进步性。在《汉堡剧评》中他指出“如果我们同情国王,那么我们不是把他当做国王,而是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同情”,强调了艺术的崇高不在于所描绘的对象的崇高,而在于作品引发的心理效果的崇高。可到了绘画领域,他却无意中固守了敌人的阵地,拒绝接受外形不美的对象。莱辛对造型艺术表现原则“美”的定义基本抛掉了思想内涵的方面,最终简单粗暴地囿于形式,而这恰恰与中国绘画的指导思想——脱略形似,强调神韵——背道而驰。

让我们将《拉奥孔》的“美”的标准覆盖到内容,作恰当的延伸,如此一来,面对库尔贝穷苦的石匠时,我们就能从作品对主人公悲惨境遇的细致刻画中感受到画家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不再因为画面中人和物形象的不优美就否认作品如悲剧般涤荡人心净化灵魂的作用。做出让步后的《拉奥孔》诗画理论能够承认朱耷枯枝怪鸟的美吗?

还是不行。即使将《拉奥孔》对“美”的范围加以补充完善,其理论也还是难以解读中国画,因为这样的改进只是接纳了“不美”的形式,但在此之前,对于形式本身,莱辛还有其他无关乎美丑的要求。在他写给朋友尼科莱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但是有一点却是确凿无疑的:绘画脱离自然的符号愈远,或是愈把自然的符号和人为的符号夹杂在一起,它离开它所能达到的完美也就愈远;而就诗方面来说,它愈使它的人为符号接近自然符号,也就愈接近它所能达到的完美。”也就是说,莱辛在判断形式是否和式的标准,除了美,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写实。接近自然,才能逼真地描绘出对象的美;诗歌则不同,可以是人为的,只有通过人为加工过的符号才能达到设想中的效果。而中国画的构成符号,不管是线条,还是色彩,恰恰是高度抽象的。不同的皴法都能勾画出富于形式美的山石林木,这形形色色的线条正是故意远离自然,再以人为的方式展现自然的写意符号,在莱辛看来,这是不可取的绘画语言。

中国画与《拉奥孔》的矛盾看起来是难以化解了,但诗歌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将它们又联系了起来。

《拉奥孔》对文学创作的指导与中国诗歌作品相互映照,简直是跨越时空的奇迹。时间艺术的流动性不适于表现静态美,莱辛给出了三种解决方法。其一,用动作暗示形态,“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用文学所擅长的动态传达来描物状形;其二,从效果上展现形象,秦罗敷的美在使行人止步耕者停犁时得到最完美的诠释;其三,化美为媚,庄姜的美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不仅仅是罗列出的油脂般的肌肤,嫩芽似的手。由于文学作品不直接作用于感官,所以借助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法激发读者的想象,实现了描绘对象的完美呈现。

中国诗画的统一性是任何理论都无法割裂的。书法、绘画和诗在创作时的心灵投射方式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既是中国文人不约而同的艺术追求,同时也是共用笔墨纸砚这种气质独特的创作工具的必然会产生的共同特征。对外形的不重视使中国画抛弃了《拉奥孔》所倡导的“美”的最高原则,转而偏向于文学式的富于深厚内蕴的表现。吴道子描绘服装重点不在写实的褶皱,而是试图表现出其迎风招展的轻盈灵动;化静为动,化美为媚的诗歌要有出彩的“诗眼”“词眼”,而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恰好与之对应——放弃对细枝末节的精度刻画,抓住对象的气质精髓,举重若轻。西方空间艺术追求形神兼备,首先要有完备逼真的外形,进而从外形出发,提炼出富于动感的内容,借助这种成功的模仿再进一步流畅地上升至情感体验;而国画所塑造的形象是高度凝练的思想情感的化身,它的提炼萃取过程放在创作之前,画家们阅尽千山,胸有丘壑,笔随心意,铺陈捭阖恣意而动,而不是在一瞬间拍下一张符合焦点透视的照片。因此鉴赏这样加工变形过的审美对象,就要求鉴赏者感受过这种提炼的经验,在面对不肖像的作品时,能理解其结构用笔的深刻含义。欣赏国画的过程,更接近对一支乐曲,一首诗的品鉴,有过相同的审美经验,了解意象的形成过程,才能触发与创作者的精神共鸣,成为作者的知音。可以说,中国画是《拉奥孔》艺术理论的一种另类的发扬,在明确诗画界限后刻意反其道而行之。

中国画中也有笔触细腻设色艳丽栩栩如生的院体花鸟,但偏向宫廷审美的精致是大多数士大夫所不喜的。他们追求自我化个性化的形象,展现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清高的情操,而那些具有极大实用性的空间艺术,例如,随葬人俑,宫灯香炉等许多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艺品,却非常贴近《拉奥孔》的造型原则。中国文人的艺术追求很多时候表现在刻意拉大与世俗生活的距离。

中国画拒绝了以雕塑《拉奥孔》为代表的空间艺术扬长避短的栩栩如生,而是做了似乎本职之外的事:像诗一样追求气韵生动,化美为媚。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诗书画可以完美地融为一体,鉴赏一幅中国画,看的不只是画,还有点题的诗句、签署或印章,等等。

由此可见,中国画因为与诗的骨肉相连,无意中踏进了莱辛为时间艺术设定的规矩之中。这不能算作是《拉奥孔》的失败,而是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常规法度之外的根植于本土文化的自我个性的张扬。这不是离经叛道的颠覆,溯流追源,会发现形式的独特也是对正确的艺术理念的变形实践。没有什么理论可以永世颠扑不破,但总有一些思想,因为其前瞻性或包容性,生命力顽强,能够不断地被丰富发展,而莱辛的《拉奥孔》便是这样一本有不断发掘发展其思想的价值的著作,这就注定了它会与许许多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产生各种不同的交集。

参考文献

[1]莱辛.拉奥孔[M].商务印书馆,2013.

[2]莱辛.汉堡剧评[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篇9:画青花山水,要精通国画

国画家画山水,讲究取势、章法和笔墨。

取势之法,是要抓住重点,如重点在画幅中间,可用“之”字来取势,即下方开头偏右,稍上偏左,再上又偏右,再上又偏左,屈曲如“之”字形;如果重点在上面,则可用“甲”字来取势,上面厚实,下面轻虚,如同“甲”字;此外,如重点在下面,用“由”字取势,在左面用“则”字取势,在右面用“须”字取势。为了达到变化多端的效果,还可以将几个字穿插使用来取势。取势是决定构图成败的关键,是构成山水画形式美的视觉着眼点,只有在一开始构图时就抓住重点把势取好,才能使下一步的笔墨处理能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使物象之间、笔墨之间能气势贯通,如山中有龙蛇,使山水画更生动,形式变化更丰富,更增加美感。

其次是章法。章法讲究对物象分宾主、定虚实,并使之在对立变化中达到统一完美的和谐。

分宾主。主是图画所表现的主要形象,一幅画要有主体,还要有陪衬,陪衬便是宾。主不仅是形式上的主要部分,也是内容上的表现重点,必须予以突出。宋·李成《山水诀》说:“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曰:“山水先理会大山,名为主峰,主峰已定,方作以次。”元·汤垕《画鉴》曰:“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都突出强调了主的优先地位。但宾也不能忽视。宾、主要有呼应(顾盼)。清·笪重光《画荃》曰:“近埠下以承上,有尊卑相顾之情;远山低以为高,有主客异形之象。”王翚、恽寿平评曰:“山头山足,俯仰照顾有情;近峰远峰,形状勿令相犯。此章法要紧处,学者勿轻放过。”画中形象应前后左右互相关连,不能各自孤立。宾主关系处理得好,可以使画面更丰富、更有变化。

定虚实。山水画中,有笔墨处是实,无笔墨处也即是空白处是虚。但虚之空白,非空纸,也是画,是形象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衬托了画面主体,同时也扩大了画面的意境。如马远的《寒江独钓》,画面上只寥寥数笔,余皆空白,却使人感到那迷濛的寒江雪霁的气氛,获得江天一色、无穷无际的空间感觉。“咫尺之幅,体百里之迥”。空白,可以用方寸的画幅表现广阔的空间,让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正所谓意到笔不到,此处无画胜有画。另外,画面空白大小形状以及分布的适当与否,和画面的形式感的完美和谐也有很微妙之关系,对衬托笔墨、线条和色彩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是因此,历代画家无不十分重视对空白的处理,在构图时尽力追求虚和实的相辅相成、相生相变,务求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虚带实,以实带虚,造成画面的矛盾与对比,穿插与呼应,在画面物象之间产生节奏和韵律,构成形式美的变化并产生美感。

取势和章法结合在一起,古人称之为“置阵布势”,如同作战时的分兵布阵,决定着山水画的大势及大关系的好坏,安排得当,一幅画就成功了一半。

“置阵布势”之后,接下去是诉诸笔墨。

中国画的笔墨,实际上就是用笔用墨。用笔勾勒线条,描画物象。线条是山水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唐代以前,山水画不用皴,主要用几根外轮廓线来表达山石,是“空勾无皴”,也就是用单调一律的线条来表现山石的层层转折。这样的描写,往往只能抓住物象的外形。到五代、北宋,山水画完全达到成熟的阶段。山石上既有线的勾勒,也有皴擦,这是山水画的一大进步,是许多前人观察自然,逐渐积累而得的成果。有了皴,山石就有了质感、立体感。皴法的种类很多,主要是两大类:披麻一类,表现土山的形体;斧劈一类,表现石山的形体。卷云、荷叶、解索、牛毛等是披麻皴的变体;大斧劈、小斧劈、豆瓣、折带是斧劈皴的变体。天下的山石,如水成岩、火成岩、土载石、石载土,千姿百态,所以画山水必须掌握多样的皴法,才能表现出各个具体的典型面貌。

皴,实际上也是线的一种形式。所以历代画家都十分重视对线的运用。线条好了,一则可以准确地勾勒对象的外形,次则可以表现物体的质感,还能在运笔中有所变化,使作品经得起看,产生无穷的笔墨情趣。

用笔之外,用墨也极其重要。谢赫六法中有骨法用笔、随类赋彩之说,其中随类赋彩,讲的是用色,在水墨画中,也就是用墨。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运用得好,同样可以使读者获得丰富的色彩感觉。

国画中之水墨山水,与瓷画中的青花山水非常接近,所不同的无非两条:一是载体不同,前者在纸绢上作画,后者在坯胎上作画,二是材料不同,前者用水墨,后者用青花颜料。其它于画理画法上别无二致。所以,若想做一个好的青花山水画家,一定要精通国画,尤其是国画中的水墨山水画,学习它的取势、章法与笔墨。

许多外埠的山水画家来景德镇画青花山水,时间不长就登堂入室,创作了不少好作品,为本土长期浸淫于青花山水的作者所不及。这一事实证明,只有打下坚实的国画山水的功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青花山水画家。反之,则事倍而功半,甚至于劳而无功,始终是一个普通的画匠。

篇10:画国画的作文350字

自打四年级起,我颤抖着双手跨入国画的门槛,听着老师的教导指示。可我活泼顽皮好动的天性总会让一张洁白的宣纸洒满墨水;一幅精美的作品论为败笔。老师也曾告诉过我的母亲:“你的女儿学不好国画的,她太不安静了……恬静的课堂总会变成一锅粥……”母亲从未放弃过,她永远在激励着我。直至我描绘着蕴涵爱的国画。再也不会搅乱课堂,取而代之的是稳重与耐心。我对国画的兴趣也走上了一条喜爱之路。

从那以后,我牢记住了了这份爱,由不羁变为了热爱。岁月吹拂起零乱的作品,我对画国画的兴趣也日益增加。闲瑕时,我会情不自禁地毛笔写意眼前的山水;空闲时,时而提起笔勾勒出精美的线条;无聊时,用颜色渲染着面前的白纸;我会灵活地将国画化为一个美仑美奂的世界,将我对它倾心的喜爱绘入精致的工笔,豪放的写意。

金光四溅,我迎来了省级国画比赛。鼓起勇气参加了比赛。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要将墨的浓淡调好。”母亲总会为我送来一杯温热的牛奶。但我的心里明白:我并不是为了得奖而比赛,为了那虚无的荣誉。不因为别的,只因为国画它是我的挚爱,是我最喜爱的爱好……腰弯得痛,手累的酸。可我永远都会坚持着,它是我的兴趣,任何苦难也不能磨灭!数日后,作品交了上去,那一幅美丽的山水,被纳入了获奖作品中。静静观望着那柔美的线条,我会心的笑了。你是我的兴趣,线条中洋溢着努力的汗水,包孕着母亲对我的爱!

篇11:画中国画日记作文

后天,我就要去学中国画了,所以我今天要把老师留给我的中国画家庭作业给写完。昨天,我已经作掉了一些作业,今天只剩下了一张染色——兰花。

我先把兰花的.叶子画好,把正叶平涂一层薄薄(淡淡)的汁绿(用藤黄(多)和花青(少)调),再用深绿(用藤黄(少)和花青(多)调)染一遍。反叶用薄薄山绿平涂一遍,用深一点的汁绿染一遍,叶子画好了。

第二步,该画花了。不过在这之前,我突然想起要烘染一遍。烘染完之后我再画花。烘染用底纹笔染。染完之后,我开始染花了。我先用山绿平涂一层,再用汁绿在花瓣的尖染一染,尖上还要用赭石染一染。染完之后,花瓣的尾部就突出了一点白色,我再用藤黄染了一下。花染好了,接下来就是花心了,先用汁绿和山绿染一染,再平涂一层藤黄。最后就差蝴蝶了。

先染一点赭石,再用白色染一染,最后用墨把蝶脉给画出来就行了。整幅画画好了,最后落款盖章就行了。

篇12:我学会了画国画作文

一幅国画看起来很简单,但学好它并不容易,我在第一步就受到了挫折。老师边说边演示:“首先,我们倒一点墨,今天画叶子要用淡墨,所以我们要用水把墨汁稀释一下……”还没等老师说完,我便开始调墨了,倒了一点墨之后,我笨手笨脚地拿起水瓶加水,不料手一抖,水洒出了许多,我又慌忙地拿起毛笔胡乱地搅拌。“好麻烦呀!”我抱怨道,老师闻声而来,看了看我的“杰作”,哭笑不得,鼓励我:“坚持才能胜利。”接着,老师又帮我换了一个颜料盘,细心地教我。只见她把毛笔插在水里打湿,拿出来后,边旋转边推动笔杆,淡黑就调好了。接下来,我便开始画叶子。

可是,画叶子也不容易啊,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认真听老师讲:“我们侧峰用笔,叶子大约画5厘米长,注意墨水要充足,叶子周围要平顺。”说着,老师快速地画了一片叶子,叶子又长又有力,我看着容易,做起来难,要么是水把宣纸浸了个洞,要么是水太少了画不出来,我只好静下心来又添墨又添水,又看老师画的叶子。一次又一次尝试,我终于画出了几片还算不错的`叶子,我开心极了!可是,老师接下来的一句话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叶子画坏了,可以用茎补救,但如果茎画坏了,再好看的叶于也不会形象生动,所以,你还要继续努力哟!”我才不会退缩呢!调好墨后,我又在老师的带领下画茎,尝试了许多次,我终于画出了软软的茎。

最后是画果实柿子,老师帮我挤了些橙色和黄色的颜料,我有了经验,开始认真细心地着色,不一会儿,一个个光鲜亮丽的柿子便呈现在眼前,一幅《喜柿图》就这样诞生了。

篇13:“中国画·画中国”新疆行

6月26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五十余名国画家在新疆人民会堂大厅挥毫泼墨。随着三幅丈二写意佳作的落墨,”中国画·画中国走进新疆“活动在乌鲁木齐正式拉开帷幕。此后50余位画家在新疆将进行近半个月的采风实践活动。

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中共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组茂生,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大为,《美术》杂志主编王仲,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家、理论家李宝林、彭先诚、刘曦林、郭公达、朱松发、李小可、邹立颖、蔡超、易洪斌、贺成、孔维克、邓维东、邓子芳、张龙新等50多位艺术家参加了启动仪式。刘大为在启动仪式上发言,他说:”中国画·画中国“是大规模的采风、创作活动,计划用30年时间走遍全中国。这次来到新疆,是因为‘我们走过许多地方,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这句广为流传的歌词。”

7月4日,在乌鲁木齐吐哈石油大厦启明厅刚刚结束南北疆采风写生活动的艺术家们与新疆画家齐聚一堂,开展艺术交流活动。采风写生团的艺术家们在与新疆亲密的接触的十多天里,行程近一万公里。这片山川雄奇瑰丽、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到处呈现勃勃生机的大地,令艺术家感叹、沉醉,更令艺术家们深思。这次活动的精彩瞬间和部分画家的写生作品,以及他们的诗作感言一并呈现给读者,与您一起分享艺术家眼里的新疆。

”中国画·画中国“组委会秘书长沉浮告诉记者,在结束了新疆活动之后,组委会将于10月在北京举办此次采风活动的大型美术作品展,并于年底在新疆巡展,预计还将赴法国展出。

由赛里木湖赴伊犁

谁家明珠落人间,

赛里木湖碧玉盘。

造化有情巧作媒,

为伊插翠是天山。

——刘曦林中国美协理事

以朝圣之心走进新疆

作为一个画家,我以朝圣之心走进新疆。追寻远古的呼唤,让心灵在震撼中得以净化。当我们今天静静地品尝葡萄美酒时,所能做的只有用手中的画笔挥写自己的思考与激情。

——朱松发安徽省美协副主席

新疆就像初恋

当我置身于南疆沙漠边城的时候,我想告诉你:繁荣、和谐、美丽和欣欣向荣的一座座油城在中国西部边陲崛起了,新疆就像初恋时的恋人一样令人痴迷。她总是关联着:伟岸磅礴、马咴羊叫、峰影草色、美丽纯朴、热情奔放这一组组词儿。何时我再游新疆,让美丽、神奇、怦然心动再次伴随我。

篇14:我学会了画国画作文

第一节课老师说了要带的东西。

第二节课,国画开始了,今天我们要画的是桃子,有些人画过所以画的很好,我很害怕,怕我画的不好,被老师骂,但是我也画得很好,不知为什么老师让我重画,就算别人画的不好,老师也只是过去帮他改改而已,老师只说了一个不能横着,必须要竖着画,我是新生,所以不太清楚,老师在说什么,也怕别人笑我,所以我直接说了个:“嗯,”第二个肯定也画坏了,把老师气的,我心里也很紧张一下子画坏,两张这是多么丢脸的事情啊,一定不能让妈妈知道。

于是我便拿起了第三张,画第三张的时候,我明白了,老师的意思,老师只是让我把纸竖起来画,虽然我的第三张画没有搞砸,但画的不好,桃叶都画成竹叶了,不是墨深就是墨浅,桃子因为水多画的太大了,像一个个娃娃脸在那笑我画不好,我恨不得把这张画撕了,有些“娃娃脸”颜色太重了,黄的都变成了红的.,最可笑的是我把“娃娃脸”画成方形的了,我连忙改了一下桃子,桃子是不方了。但这个桃子却大的要死,要快赶上我的脸了。我都不想再画下去了,我觉得我越画越丑。

篇15:我学会了画国画作文

来到国画班,老师讲解说:“我们今天画一幅写意的山水画《江南水乡》。”老师把范画挂在黑板上,画中间是一座石拱桥,旁边是一座小村庄,水中还有几只小船。远处则是浅绿色的群山。我仿佛置身于江南的一个小镇,耳畔传来人们喝酒玩乐和小溪流水的声音。

我拿到宣纸后,信心满满地跟着老师画。谁知,毛笔就像一个调皮的小朋友,动来动去,一点也不好画。画完后,我看看老师画的山和水:若隐若现,非常美丽。可再看看我的,桥洞小小的,船肯定穿不过去;屋顶上的瓦片一团黑,我还不小心沾了些墨滴至画上,就像画上了一朵朵乌云。

我感到很难过,多么想国画班快点结束。我不禁转头看了一下旁边同学的画,也画得深一处浅一处的。看到这样,我的心也慢慢地平静了下来。突然,有同学站了起来,向老师再要了一张宣纸。我听见了,也想再试一次。宣纸拿到手后,我认真的看,认真的画,认真的审画。这一次,我画得不错,心里高兴极了。

国画中,除了行云流水的写意画,还有细致的工笔画。我们画国画的纸也是多种多样的:宣纸、作品纸、油纸伞。我还在卷轴上画过两幅呢!我把它们挂在客厅的墙上,成了家里的一道风景。

篇16:我学会了画国画作文

第一节课,李老师要求我们先练一下基本功,画横竖线。我心想,不就是画线条吗?这样简单,哪里会难得倒我呢?可是,当我拿着毛笔在宣纸上画的时候,毛笔像个淘气的小男孩,画出的线条一会粗一会细,弯弯曲曲,就像蛇游到了纸上。不过,我练了一节课就画得比较直了。

第二节课,李老师拿出圣诞树的范画,让我们照着范儿学画。画圣诞树先画树干,然后画树尖,最后涂色。一开始,我有点怕画错总感觉拿着毛笔的手都有些发抖。李老师就在这时来到我身边,鼓励我大胆画,画错了也没有关系,可以再画。我吸了一口气,小心翼翼地在纸上画下了第一笔。渐渐的害怕就消失了,画着画着,一棵树就画好了。我看了看自己的画,虽然比不上李老师的范画,但这是我自己学国画的第一张画,心里特别高兴。

篇17:西京画,国画市场的“蓝筹股”

2010年5月17日,近代著名画家张太千晚年的巨幅绢画《爱痕湖》在中国嘉德拍出1.008亿元的天价,不仅成为画家个人作品成交的最新纪录,也是中国近现代书画品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2010年6月3日,北京保利五周年的夜场拍卖会上,宋人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砥柱铭》以4.368亿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元青花“鬼谷出山”大罐保持了五年之久的世界纪录。

于此同时,国内当代书画作品市场也风生水起,水涨船高,继2008年后,又掀起新一轮越新浪潮。北京、香港等文化艺术市场领跑繁热,也成就了北京宋庄等艺术村和文化创新模式,北京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地位正在浮出水面。仅以陕西书画市场来说,知名书画家的作品价格上涨了50%-80%,不出名的书画家作品价格也上涨了20%-30%,而且市场上往往一画难求,奇货可居。

一时间,藏家们不禁问,连连“破亿”和市场纷呈翻飞的背后,是否意味着中国传统书画市场出现了“泡沫”?中国书画的价值评价体系标准是否出现新的更迭?有投资者也问书画艺术市场还能不能进入?什么样的艺术品收藏风险比较低?什么样的艺术品更具有成长性?

“西京画,你收藏了吗?”今年以来,在陕西西安乃至北京书画收藏界热传着这样一句流行语。“西京画”,何方大作?竟能掀起这般如澜如潮的涌动,莫非有什么噱头?是王西京,是王西京的人物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的作品。当2010年艺术品市场大盘回升的时候,他的作品更是麦田领跑,一时有点“有市无价”的意思。是什么支撑着西京作品的双翼,成为其攫拔市场的动能呢?

当前艺术品市场的状况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分析一下目前艺术品市场状况。中国艺术品市场建立20多年来,发展一直比较平稳,也经历了2006年跌落,2008年复苏等自然整理过程,2009年,则迎来了新一轮的市场繁荣,2010年出现如前所述的全线飘红状态。

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是资本市场运动规律体现。从2008年开始,中国股票指数经过18个月持续增长后,带着一身涨满的泡沫,别无选择跌入深谷;另一方面,中国的房地产业经过十几年发展,跑马圈地,一夜暴富的态势也最终出现“拐点”;如此可以说,从2008年以来,中国这两个巨大的资本市场,充满了失败和不景气,这使大量股票和地产的投资人失去了信心,从叹息、观望、到忍疼退出,他们为手中的热钱寻求新的出口。“盛世收藏乱世黄金”,在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发达的中国,于是资金就出现了向艺术品投资市场的转移放量,艺术品市场变热,这是资本市场规律所致。

二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大趋势推进了艺术品市场的繁荣,经济振兴必将带动文化的复兴。经济、文化和政治总是三位一体的。收藏专家马未都说,中国艺术品在中国形成世界纪录是迟早的事,世界各国的艺术品都是在本国最被认可,一旦经济跻身强国,艺术品的行情必然看涨。中国艺术品纪录与世界艺术品纪录还有一步之遥,以此速度,我想五到十年就会荣登世界头把交椅,这不仅取決于我们的经济,还取决于我们的文化。

如此,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文化需求持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加强。中国书画作为文化的重要根源,必将成为关注的焦点,这是长远的趋势。

王西京作品的收藏价值

分析艺术品市场的状态,很有利帮助我们分析、讨论王西京作品的收藏价值。从目前艺术市场整体繁荣来看,西京作品被热议是必然的,何况他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被社会和专家认可。当一部塑造“戊戌六君子”的画卷——《远去的足音》在全国第六届美展上涣染了人们的眼球后,他的作品就走出书墨楼阁,行进在了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轨道上,一直被藏家们所看好。

但是我们这样来认识“西京画”被热议的原因。未免有些片面了。只看到了市场的共性、表象,没看到事物的个性和深源。

市场热了是好还是坏呢?对艺术家来说,作品走向市场的机会增多,激发了创作热情;对投资者来说,有了更多投资获利的机会;对收藏爱好者来说,有了更多“淘宝”的空间。但是,任何市场热度里都会存在水分,任何投资投机行为过度,必然产生“泡沫”。“泡沫”是投资者利用市场规律,而悖离作品价值规律,盲目炒作所致的,是“虚拟经济”的惯性。

目前,各门派书画家层出不穷,大量作品充斥市场,质量良莠不齐。标榜着“大家”、“名家”、“新秀”的作品比比皆是,但是大多是“适应”市场的“敷衍”、“名利”之作,而真正优秀的作品不多,有的则被埋没其间,鱼龙混杂,难以分辨。收藏者和投资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和巨资淘出的宝贝,究竟是真金还是沙砾呢?

我们说,一个具有收藏价值的作品必须具有文化价值、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市场价值,这是对艺术作品基本的评判标准。最有价值的艺术作品,是不怕贬值的“硬通货”,不管市场怎么跌荡,社会怎么变迁,都具有良好的抗跌性,零风险,能在市场的“泡沫”中独善其身,出污泥而不染,所谓真金是不会贬值的。

“当潮水退去的的时候,就能看到谁没有穿内裤。”而那些没有内在实力,只一味哗众取宠,趁“牛市”大气候纷纷高浮的作品,经不起时代和艺术的考验,最终沦为市场的垃圾。

那么西京的作品都具有哪些价值特性呢?我们认为西京画是一支大盘蓝筹股,是绩优股,具有很大潜力,即使市场平淡或者不景气,也会显示出强的成长驱动力。因为西京画反映和顺合了当代艺术市场的规律和价值取向。

先说文化价值特性。马未都说,“艺术品是文化的载体,收藏的内涵在于文化,艺术品是最大的奢侈品。目前广泛的收藏热是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先声。文化是一面镜子,欧洲人通过收藏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品窥视自己民族的不足。”所以说一个优秀的画家首先应该具有文化的身份;一幅优秀的作品,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脱离民族的文化,单纯地作画,那么他就永远只能是一个画匠。

王西京是一个出色的画家,更是一个多方面都很杰出的、典型的文化学者,西京画是具有文化人独立崇高的人品、气质、学问、思想、才情的集大成者,诠释了国画大师陈衡恪典型的“文人画”的标准。西京画是从中国优秀文化元素中撷取、提炼、升华的文化精髓。王西京曾在2008年“两会”期间,以一个人大代表的名义著下宏文《文明以止,化为天下》,他从中国文化的本质、影响力量、价值观、文化资源与资本、文化品牌、产业、文化体系的构建等全方位对中国当代文化科学体系进行

了系统分析和解读,他在文章中说,“文化是图造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武器,有了普照人类共有精神的文化,人类的‘大同世界’理想才能逐步成为现实。”可见他对文化不俗的理解,这也造就了西京画创作过程中的精神规矩。

西京画有着高尚的文化品格,这是王西京立志以文强国富民的意志所决定的。他曾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关注民生,为民呼告;西京画以生动之气韵“成教化,助人伦”,高扬爱国主义和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旗帜。多年来每年坚持文艺下乡,访贫问苦,2008年、2010年为汶川、玉树地震组织义捐,两次赈灾共捐款物500多万元;他曾带领西安中国画院筹资4000多万元,修缮西安明代进士故居遗址高家大院,体现一个艺术家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今他又新当选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踏上了振兴陕西美术事业的征程。他的每一個行动都融进一个知名画家的人格情绪。

西京画气质高雅,淡定而成熟。这是王西京热爱中国文明发展史,长期研读、谙熟大量中国古典诗词,受古典文化濡养的结果。王西京常常从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引经据典、集思取义,在他的画作中间把民族性格活化灵现;他的情智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高弥结合,是诗人豪放和婉约的聚散一体。从《向古典致意》到《无告的沉默》,再到《对一种风度的向往》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出,他的诗人和艺术家的气质、风度,在一次次嬗变中出脱得更加成熟,卓尔超群。

西京画里聚含着天、地、人之万象大道,这是西京渊博学识的筑巅而成。西京40多年除潜身深研中国绘画、书法、文学、画史、画论外,还广泛涉猎政治、哲学、经济、音乐、地理、文物保护、收藏、旅游与开发以及现代科技,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且他对诸类学科都能很快触类旁通,澄清其理,“以道御术”。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所以他的绘画功夫在画外得到更加精义地熔炼。他著成的《开源——陕西人文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书,足以体现了他对各个领域资源的熟虑,可见西京画的知识含量何其重哉。

西京画的深刻思想,启源于西京哲人般的思辨能力。西京崇尚“文以载道”,“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古代哲学观;力尊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艺术思想;乐于研究并灵活应用《易经》的辩证思想观;这些都使他不管进行艺术创作还是从政为民,无论是领跑画坛还是领悟市场先机,都体现了一个普适的思想者的神采智慧;他纵横捭阖的思维,注定了西京画的哲学行为模式。

如此,于是在藏满奇珍异宝的秦岭脚下,浩汤渭水积复的古意长安,在这个曾经雄视世界的秦汉隋唐文化之都,王西京得益得天独厚文化遗产的滋养,一部部心力之作,一个个历史文化名人,《羲之戏鹅》《竹林七贤》《李白》《王维诗意》《诸葛孔明》、《东坡觅诗》《李清照》《陶渊明》《李时珍》《龚自珍》《郑板桥》《曹雪芹》《鲁迅》《巴金》《齐白石》《大千观荷图》《创业史话》等古、近、现代贤达人物从他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向我们走来。这每一个人物身上和故事里都写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缩影和文人情结。这些西京画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的“纯酿产品”,它完全符合文人画的评判标准,是中国文化因子丰富的文人画。所以要论西京画的价值,它的文化价值首当其冲。

再看看西京画的精神价值。精神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支柱与灵魂。目前,中国艺术品在推动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不断走向人格独立与精神解放的统一,这一重大学术及现实问题,是艺术品审美的世纪课题。怎么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是艺术家义不容辞的使命。

鲁迅被毛泽东喻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刚刚逝去的、在中国20世纪美术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画家、散文家吴冠中曾说,“我负丹青。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

“仁”和“义”是儒家思想的根本。西京先生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多年来他坚守着自己精神世界里虔诚的一隅,时刻嘱咐手中的笔,用水墨艺术寻梦自己的精神归宿,西京画最显著的特性之一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士”的精神。30多年来,西京先生创作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瞿秋白、彭德怀、陈毅等一大批革命领袖人物,还创作了《屈原》《司马迁》《岳飞》《文天祥》《远去的足音——戊戌六君子》《爱国诗人于右任》《兵谏一九三六》等等,一个个让我们不禁肃然起敬、义薄云天的人物事件作品。

西京画之所以选择这些重大历史题材,是由于它要为民族保留“元气”,它为艺术品走向人格独立和精神解放树立典范。这是西京画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

第三,我们再看西京画的艺术价值特性。作品的艺术价值一般分为技术审美和艺术审美两个层面。技术是画的基础,而艺术是画的灵魂。吴冠中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笔墨属技巧,技巧乃思想感情之奴仆,笔墨的发展无限,永远随思想感情之异而呈新形态。”

“技近乎道”,西京先生的画意、风格大胆借鉴西方绘画的技法,既能够以多种技法表现时代气息,又保持了中国传统画的精髓。西京画的造型、工笔、重彩、线描技法功力极其深湛,用笔精妙、细腻、洒脱、流畅,历史人物以意造型,意境合一,准确严谨;侍女以线工巧勾描,端庄雍容,典雅清新;西京画场景设计集束性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神悟,凝练精准,再创性强,使历史人物气度神韵跃然纸上、呼之欲倾。

王西京是当代注重以线为基础,突出写意性和能力的代表性画家。他曾出版了《中国线描人物画技法》一书中,对线的认识和应用有着深刻的阐述。他说,“凡是美的尤灵,总跟线的痕迹,动轨及非凡构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石涛先生所涵概的“画法”,即是道与技相统一于心受后的线性物化。西京的侍女画、历史人物画里处处无不体现着线的魅力,他的“一条规定的线贯通着大宇宙”,他对线的理解和熟技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是西京画技术审美的含金量所在。

作品的艺术审美应该是真、善、美的显现标准。西京的人物画不管是古代、现代和当代人物,透过水墨都表现出一种“气韵生动”的“美”,一种传神的“大美”。西京的历史人物画。是对中华民族精英“气场”的复原和放大,让这些“人性的光辉”“合身取义”“天下为公”“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忠孝智勇”等中华民族的“大善大美”,附载着历史人物的魂魄,穿过千年来到我们身边。这种“气韵”是一种磁场“能量”;我们说西京画“气韵生动”,就是其画作“能量场”的强度和活力很高,高强度和活力的“能量场”必然给读者以强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协同共振。这是西京画的艺术审美价值的核心。

另外,西京的仕女画画面气氛总是

十分恬静、淡定。“相由心生”,这反映了作者的“内心状态”居佳,有“洗净铅华”“见素抱朴”的本真,有“大象无形”“得意忘形”的通透;有“虚极静笃”“无我之境”的纯粹。而现时市场上的许多伪作,或者“名利”之作,最不能做到的就是心灵的“安逸”。所以说西京画立有儒之风骨,飘逸着道之洒脱,包含了释之空灵。“中、正、平、和”的心态是西京画的艺术审美价值的基础。

所以说西京画丰富的艺术含量,正确的学术定位和强的学术潜力,是经得起时间和市场考驗的。

第四,我们来看西京画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西京画的内容基本都是历史题材人物,西京作品具有史诗性。在历史的门口,他用笔和墨把中国一个个文明和痛楚的碎片捡拾、贯穿、放大、着色和展现,他定格了一个瞬间,复原了一个记忆,他用画笔舔舐一个民族的伤口,提醒人们时刻铭记为了争取自由和光明所经受的深重苦难。从这个意义上讲,西京画和历史文物一样,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透过画面,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文明的蜿蜒曲线。由此看西京画的历史价值是其他作品不能替代的。

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产生了影响后世的绘画先驱,如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赵伯驹、张择端、黄公望、王蒙、“吴门四家”、八大山人、石涛、齐白石、徐悲鸿等等,他们的作品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文状态。西京画也不例外,其闪烁着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准确地反映了当今人民之面貌,国家之气象。

西方文艺复兴促进了欧洲近代文化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兴起。当代中国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正一步步站立起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人文、科学和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再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需要弘扬的时代精神。而西京画诸如《春潮》《人民的重托》《守望生命》,以及新作《兵谏一九三六》《黄河揽胜》等作品突出体现了这个时代精神,西京作品就像春雷和号角,奏响了中国奋进的先声。这是西京画具有现实意义的时代价值。

第五,最后看看西京画的市场价值。艺术作品因艺术价值而产生精神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的存在又引发了市场价值的产生。市场价值由于其市场化行为而变得复杂。除了艺术品所具有真正的“有形价值”以外,还有在艺术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无形价值”,也就是艺术品的“品牌”价值。

由于西京画很高的文化、精神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历史、时代价值,西京画的“有形价值”有目共睹,无疑是市场热捧的对象。另外,西京画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除了艺术价值高保真外,还有王西京多重身份的文化学者的影响力,对社会的文化贡献力,对美术机构的领导力以及人格魅力等,都形成了“西京画”无形的“软实力”;同时其多年来注重艺术市场的开发和保护,适应市场发展规律,尊重收藏者的利益,这些也共同组成了“西京画”很高的文化品牌价值。

目前社会精英人士对生活的追求已逐渐从物质奢侈品层面推进到精神层面。建立在不可复制的思想灵感上的,独具创造力的艺术品,成为新时代顶级生活的象征。艺术品不仅能满足顶级生活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同时也进入了资本市场,具备了投资功能。目前国内民生“艺术银行”应运而生,为艺术品的传播、交流、投资提供了更广阔的保障平台,西京画逐渐成为艺术投资的优选。

2009年,经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对西京画从学术价值、市场保有量、画廊成交价、拍卖纪录、专家预估五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表明:西京作品价格从2000年到2009年,年平均涨幅在35%以上,不管市场怎么变化,西京画一直步履稳健,未出现过下跌趋势。另据雅昌艺术网显示:2010年春季,当代国画100家指数增幅为106%,成交量增幅为24%;西京作品指数为23912点,增涨84%,成交量增涨58%;西京画在当代国画作品中增幅并不算最高,但是成交量增幅却远远高于100家指数,由此可以看出,西京画的指数上升很稳健,其市场热度和换手率很高,这是真正的“大盘蓝筹股”的基本特点。

上一篇:习惯成就梦想作文下一篇:返聘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