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论文范文

2022-05-08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国画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国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形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展现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的载体。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美术素养的启蒙阶段。此时,如果我们整合国画教育思想,将会对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国画的教学价值和创新策略。

第一篇:国画论文范文

探究中国画之美

摘 要: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代表“中国画”一直是祖国人民的骄傲。中国画的历史悠久,艺术形式自成一体。中国画强调的是通过感情来传递美:含蓄美、意象美、气韵美都是中国画所体现的美。国画教师要想为祖国培养出众多的国画人才,就需要提高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分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目前我国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国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策略,进而在教会学生中国画技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使学生承担起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重任。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特征;意境美

国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之一,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有自己的体系。中国画的内容一般是自然社会现象。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有写实、抽象和意象三大类。中国画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中国画是我国的民族瑰宝。我国的国画历史悠久,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都是主要运用线条来刻画意境。我国国画的形式有:中堂、条幅、镜框、小品等。中国画是我国艺术文化的代表。中国画通过笔、墨、纸、砚运用线条的方式来作画,带给人们各种美的享受,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艺术的继承。画家把绘画技巧和绘画形象相融合,进而创造出具有深厚感情色彩的作品,让观众既在眼睛上得到美的享受,又在感情上得到满足。意境美是中国画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进行国画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给学生绘画技巧,更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审美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国画的意境美,进而为我国的国画艺术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中国画的发展历史

国画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上的国画,其被称为“帛画”。随着历史的发展,国画出现了彩陶画等形式。中国画以线条为主的绘画方式就是由早期的绘画发展而来的。到南北朝时期国画和国家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这时期国家宗教盛行,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是国画的主要内容。国画的主要内容山水画就是在南北朝时期出现萌芽状态。隋唐是我国的经济、文化都达到了鼎盛的时代,国画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全面发展。五代十国时期我国的国画发展到了鼎盛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画在创作理论和创作技巧上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到元、明、清时期我国的绘画主要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在这一时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占据主导。国画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国画不单单强调外形的美,更要求内在的气韵美。国画以笔、墨、纸、砚为其作画工具,通过画家把现实社会状况和自己的理想相结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运用高超的绘画技术,创造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画风,使中国画成为中国艺术形式中最具魅力的艺术之一。

二、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作为中国民族的传统艺术国画,经历了千年的历史,自中国画诞生以来它的美一直被人们所喜欢。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就是其自身美的存在。中国画已经成为了我国艺术的标志。中国画美在自然,美在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美在生动形象。中国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画以线条来进行造型,气韵生动,个性独特。中国画讲究“神”,生动传神即是美的最高境界。中国画的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中国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艺术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意象美、意境美、气韵美三大特征。

(一)中国画的意象美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类艺术的一切灵感来源于生活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精神上的追求也不断提高,进而使国画越来越受人们的喜欢。画家们通过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念来在心中想象一幅画的大致境象,先立意,即心中有画,胸有成竹,再进行作画成象,就成为了画的艺术形象。画家们对大自然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产生了画的意象,然后运用精湛的绘画技术结合自己的意念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现象,就产生了中国画的意象美。例如同样进行作画,有的人只是描摹出了某一事物的形态,这只是表现了画的象,而没有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没有立意。但是中国画的意象美则是把意融入象中。例画家在画黄山的时候,既观察到了黄山的外在形象,又领略到了黄山的内在气质美,将黄山雄伟壮观、巍峨屹立的形象尽在画中展现,赋予了黄山生命和情感,黄山就像是一个具有生命的人一样展现在画中。中国画的意象美是赋予了画以生命,画家把自己和画融为一体,达到忘我的境界,使描绘的景物充满生命力,这就是中国画的意象之美。

(二)中国画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画的最高境界。意境美是意象美的升华。画中的意境需要画家把客观事物的精髓提炼出来,经过加工改造再融入自己的审美观点,把现实所达不到的理想融入画中,运用高超的作画技巧表现出来的就是“意境美”。中国画的意境美是画中的精髓。例如,郑板桥所作的墨竹,就是通过心中有画、胸有成竹,通过想象竹子的样子,寄托自己的感情,进而画出了不同形象的竹子,既有清秀的,也有挺拔的。国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自然现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境界形式。意境美能使绘画的欣赏者通过画面产生想象,使欣赏者在感情上受到绘画者的感染。评判一幅国画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这幅画是否具有意境美。例如在中国国画的山水画中,意境美是画的灵魂。山水之美,在于山的俊逸、水的灵气,画中的灵魂即是在作画的时候融入了优美的意境。中国山水画大家吴大恺四尺竖幅山水画作品《挥袖抛俗事》中,把水和山的美融合在一起,水墨山水、青绿山水、古韵山水、水的灵秀、山的伟岸都在画中体现出来,让欣赏者仿佛置身于画中一般。因此意境美是中国画自古以来就强调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中国画气韵美

气韵美也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气韵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气”是指画中所具有的灵气、神气。“韵”是国画中所具有的神韵,即是指赋予了画生命,进而使画中景物具有活灵活现的神韵。中国的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独有的艺术气息,审美特征。气韵生动,是中国国画的代表。在作画的时候笔与墨结合,情与景相融,画家再根据现实生活进而爆发无限的想象。中国画不同于一般的画,国画不但具有生气,而且具有诗的韵味,即通常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人们在进行欣赏时能很快入境,被画的气韵所吸引。没有气韵的国画一般就被人们说为次品,画家把握了畫的气韵就等于掌握了整幅画的精神所在,因此气韵在中国画的特征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画的气韵美由最早的人物画发展到后来盛行的山水画中。例如在张天成四尺竖幅山水画作品《松谷泉鸣》中,作者通过笔墨刻画出了生动传神的山水之美。尤其是在水墨设置运用了山水西画的光影效果来营造整幅作品的意境,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作者赋予山水诗情画意,山水的传神之美尽在画中体现,这都体现了中国画的气韵美。

三、感悟中国画之美

中国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有着重要的位置。国画是我国的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对于艺术的创作就是人们精神的创作,对艺术的欣赏和感悟就是精神的消费过程。对国画的欣赏也是对国画进行再次创造的过程,藝术作品是人们精神的载体,对国画的感悟也是一种精神的再次创造。中国画在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上都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体现。要想对国画有深刻的感悟和体会就需要从整个国画的发展历史到国画的创作过程去认识国画。

(一)了解国画的名称以及画家生平

中国画就是画在帛、宣纸上并装裱的画卷。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国画主要是通过画作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画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有着2000年的历史,早期的绘画奠定了中国画以线条为主的创作技巧。要想体会到中国画表达的意境需要从多方面来了解中国画,如国画的形式、创作时间、表现的技巧、画的内容排序,从整体上来感受画者的情感和表达的意境。

(二)中国画的创作技巧

中国画在创作上注重的是对整幅画的构思,讲究的是先在心中立意,再下笔作画,同时讲究画中要体现作者的情感。对于画作的内容不讲究形似,而强调的是神似。对事物形象的塑造既要传达出事物的神韵美,也要传达出作画者的情怀。因此作画的时候可以舍弃一些形象上无关紧要的东西,而对于能体现事物神情特点的地方可以多加用笔,或者用一些夸张的手法来凸显神情。国画的结构讲究的是布局,它不受某一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是画家通过想象把不同事物放在同一个空间,根据自己的情感和艺术创作手法来进行创作布局,因此在一幅国画中既有春花也有秋月,不同时代的人物可以一起出现在画中。中国主要以笔墨技巧来作画,通过点、线等的结合来形象地刻画对象的形象及神韵。国画不追求肖像,因此一幅国画可以全部是黑色的水墨也可以是各种色彩和黑墨相结合来作画,随着国画的不断发展,现在主要以水墨画为主。

(三)临摹传统的绘画作品

国画是我国艺术经典,传统的国画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作品。临摹是学习绘画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中国传统国画更是注重临摹的学习。从古至今一些有成就的名家都经历了临摹的过程,研究古人之作,结合现代作品,再深入大自然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进行创作。通过研究大家的作品,取众人的长处,再结合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创作,最后自成一体。例如南齐画家谢赫曾提出“传移模写”的论述。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国画的形成也一样,它是前人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才得出的结果。学画者只有不断吸取古人的经验才能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中国的国画是一种极具鲜明艺术特色的形式,它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国画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同时在思想、审美观、历史学问等方面都有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育.探究在国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力[J].教育现代化2017,(10).

[2]杜士祥.浅谈国画教学中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力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26).

[3]李荣.高校美术专业中国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01).

作者单位: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訾睫

第二篇:小学国画教学研究

摘 要:国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形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是展现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的载体。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美术素养的启蒙阶段。此时,如果我们整合国画教育思想,将会对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以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国画的教学价值和创新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 国画教学 教学策略

随着新一轮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画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审美情趣。作為美术教学的入门阶段,小学美术为的是培养学生“创造和欣赏国画”意识,以及学生的艺术素养。现阶段,我国小学美术课程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教师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如何开展国画教学成为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的关键问题。

一、国画课堂教学—意义非凡

1.新《课标》、核心素养必须抓

新《课标》对小学美术和国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小学美术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国画教学方法,系统地指导学生,从而帮助他们了解美术的发展过程。小学美术课堂的国画教学应注重学科核心素质的培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这不仅要求小学美术教师传授小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也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传统艺术和传统文化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承。

2.能力培养更全面

小学阶段属于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美术教育和国画教育具有指导和启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掌握了国画基本功后,引导学生自主创新、自由作画,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其次,要让小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和学习中的事,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让小学生组成一个艺术学习小组,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3.艺术修养稳步提升

国画的内涵非常深刻。小学美术课中的国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画的研究和理解过程。为了使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诗歌、绘画和篆刻等内容,教师需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绘画的概念,从而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提高艺术素养。中国传统绘画在创作方式上与其他绘画截然不同。在创作过程中,首先要掌握笔的使用方法。教师要让小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到绘画的乐趣,从而增加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二、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1.激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们年龄还小,缺乏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更倾向于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进行国画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要注意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国画教学的专业性和技巧,而应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逐渐喜欢国画艺术。

在小学国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教学目标出发,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融入国画教学之中,为国画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国画学习的难度,教师在国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做好教学方法的创新工作,在帮助学生掌握国画手法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

2.因材施教,创新国画教学方法

基于学情的差异,在国画教学环节,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需要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优化课程模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对于国画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画的学习中。教师还需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形成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以此实现小学国画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学生的国画学习需求。

例如,一些学生更听话,更专注,他们可以专注于培养对传统技术的掌握。有些学生比较自大,可以从墨晕染色开始,侧重于对意境和意象的追求,可以更好地实现国画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目标。

3.掌握技能,提高国画创作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画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创作国画的能力,教师应注意传授一些国画的绘画技巧和方法。这也是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绘画中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重要基石。

尽管在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中的国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但并不需要过多解释国画创作的专业技能,然而也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思想、方法和技巧。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对中国画创作的兴趣,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实践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考虑到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中国画创作的基本技能后,应注意让他们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帮助他们巩固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在国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获取创作灵感,灵感往往来自自然和生活。这条规则适用于任何艺术教学。但目前,在许多小学国画课上,临摹名画往往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但学生往往会抄袭其他人的绘画作品,这种单纯的抄袭,无疑对于学生的创造思维有着一定的阻碍。

基于以上认知,教师在国画教学过程中,应当逐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展现生活。例如,桌子上的各种水果、讲台上的教具、室外的植被等,可以将其作为绘画的素材。除了上述绘画的对象外,还需要做好相关场景的选择,实现场景的丰富化、多元化。以国画为媒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随着学生创作水平的提高,绘画的范围可以逐渐扩展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篝火晚会、生日晚会等。总之,只有当学生意识到“一切创作灵感都来自生活”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国画创作的魅力,这也成功地解决了一些学生“不知道画什么”的问题。

四、寓教于乐,在“玩”中学

在国画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游戏的角度出发,开展新相应的国画学习工作。

例如,在花朵的绘画过程中,可以采用泼墨技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次尝试,掌握不同泼墨技巧的艺术效果。也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通过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进行创作,体验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这种新的方式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利用它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主动谈论国画创作的感受和效果,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国画的各种创作技法,达到用国画表现思想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讲授国画技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国画创作的乐趣,沉浸在传统文化的书法世界中,并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尊重小学生的差异,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只要教师积极改变教育观念,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国画教育的发展,也可以使国画教学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璐《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国画教学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第24期。

[2] 周悦《浅谈小学美术国画课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论坛》2019年第34期。

[3] 宣梦婷《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美术课国画教学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第22期。

[4] 赵玲玲《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探讨》,《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12期。

[5] 夏秋彤《小学美术国画教学策略的分析研究》,《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20期。

[6] 张琳《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国画教学策略》,《华夏教师》2019年第27期。

作者:黄莉莉

第三篇:中国画之灵魂

摘 要: 中国画无论表现什么样的题材,都十分重视塑造对象的意境,“意境”就是情与景的融合。 中国画意境,是画家经过描天然物象显示本身心思感触所构成的艺术境界。 它使读画者与画家产生一种共鸣,情感情受到画中的感染。作品是否具有意境,是绘画成败的关键。 研究意境的表现是中国画家们毕生的学问。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对于意境的经营是中国画画家一生的追求。因此,意境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 中国画;灵魂;意境美

意境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美学思想首要观念,是中国画无出其右的审美标准,更是中国画谋求的一种最高艺术境界。 中国中国画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素养、思维模式、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汇集一身,历经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华民族深奥文化的特有艺术形式。 经典的中国画均以其独有的绘画语言向人们显现中国画的意境美,表现出了中国画的独到之处。 意境美是中国画的中心,是中国画的 精华,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 因此,探究中国画的意境美对中国画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意境理论的形成

“意境”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哲学。中国艺术美学的基础有着儒家思想深深的痕迹。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的理解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画诞生于东晋,当时道教形而上学风靡四方的时期。道家强调“心”和“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画乃至整个中国艺术的审美观念和再现性的基础。魏晋时期,便有了“得意忘象”、“澄怀味象”等概念了,这就为意境论创造了条件。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提出诗画一体的学说,元代山水画画家倪瓒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主观情感, “胸中逸气”,不求形似,著名花鸟画家钱选的“士气说”、“意境说”逐渐逐渐走向成熟。

意境理论打破了传统绘画包含许多客观事物的观念,赋予了绘画表达客观能量的功能,使中国画呈现出一种用情感和代理表达抱负的新的创作取向。“情景意象”的艺术问题是画家通过对环境和意象的控制和操作来完成的,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意境,指的是人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境融合在一起而又彼此扭转、欠缺的蕴藏式笼统中露 进去的现象交融、真假统一,可以蕴藏和明示深远的人生哲理的至高境界。 它是画家情感欲望的主观创造,是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意境是由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而形成的。它能够吸引读者沉浸在其想象世界之中。

二、中国画意境的特征

意境是一种将主观范畴的意义与客观范畴的意义相结合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辩证法范畴的内容极其丰富,“意义”是理性与理性的统一,“境界”是形式与精神的统一。在二者统一的过程中,理性、形式和精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从而形成“意境”。 意境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情感与情景的和谐、虚拟现实的共生、生命的韵律和无限的韵味四个方面。

(一)情感与情景的和谐。

情景交融是创建一个场景意境的性能特征。 现代与现代交汇时期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然而,情感的表达主要依赖于风景,抒情作品依赖于画面的美。 这种意境的意象特征,在汉语中被称为“情景交融”。南宋文学家范晞文在“床上夜”中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意思是“情况是不分好坏的。” 清代王夫之对这一讨论更为重要。他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 为什么你不能成为一种场景语言? 这是强调情感依赖的地方。 又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塑造景物通常离不开抒情。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主要表现画家的情感。场景是外在的,感觉是内在的。或者触摸场景,或者因为场景的设置,但必须在场景中,融合情感在场景中。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情景交融法,运用这种绘画方法,可以使情感和景物高度整合,将风景写成画家的情感色彩,在山水中抒发情怀,从而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将风景的爱、情、景、景融为一体。

(二)虚拟现实的共生。

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拟环境是指由现实环境诱发和发展的审美想象空间,它是由现实环境实现的,应在虚拟环境的控制下进行加工,成为意境的独特结构模式。 虚伪性和现实性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也体现在意境结构理论中。 宋代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的含义很丰富,有一层告诉我们,艺术的概念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比如在当下“真正的因素;一方面,”之间的“真正的部分。 从意境结构上看,它是两者的结合。因此,后人简单地提出了“全局有规律,环境分割虚空与现实”的思想,把意境中更坚实的部分称为“真实的情境”,其中的一部分是“虚拟境界”。 现实是指风景,形式和条件的直接描述,也被称为“真实情况”,“事件”的情况,“情况的东西”,等等,而虚拟情境是指审美想象诱发和发展的现实空间,也被称为“诗意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对原有画面联想的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又伴随着这种形象化联想所产生的情感、精神和情感的情感、精神和意图 ,即“不尽之意”。 因此,它又被称为“神性状态”、“情境”、“精神状态”等。

(三)生命的韻律。

生命的节奏是生命之美,生命之美,抑或生命之美。生命律动,我国现代美学家宗白华思想、意境的“对象的灵魂生活,美感是出生”。我国现代美学家宗白华认为,意境中“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清人恽南田认为,意境乃“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因此,文学意境作为人类灵魂的一种生命节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表达真挚的情感;二是表达对飞翔的兴趣;三是传播万物的兴趣。所以说,生活节奏是意境的本质特征。

(四)无限韵味。

这就是意境的审美魅力。“魅力”是指意境中蕴含的无止尽的咀嚼美的因素和效果。 它包括情感因素、理性因素、意义因素、兴趣因素和审美因素。因此,它有许多“韵”、“情”、“韵”、“趣”、“趣”等别名。 刘勰提出的“余味曲包”说,钟嵘提出的“滋味”说,都是此说的前奏。 晚唐司空图唐代后期的基础上创立了“味道””说。他认为意境的审美效果有着永恒不变的感染力,不仅有味道里面的味道,而且还有味道之外的味道,他还把这种“外味”称为“外韵”和“外味意”。 宋代以来,它突出了“押韵无知”的美学内涵。

总之,意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成为抒情文学形象的先进形式,以其情景交融的形象特征、虚拟现实的结构特征、审美特征成为艺术完美的追求。TiC的特点是无穷的魅力和显示生活节奏的本质特征。

三、意境中国画之灵魂

意境是中国画画家选择艺术手法来管理的一种境界,是形式与精神、虚实、运动与静止、有与无的和谐统一,是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若有若无,朦胧美”、“有限无限,超越美”、“不设不施,自然美”。 追求意境的表达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是綜合反映元素的绘画意境,是由作品本身的整体风格和直接的工作。 “意”主要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是画面中的意象能使人们深思和遐想外界的声音,是超越画面的,能使人陶醉并在情感上产生涟漪。 术作品中意境的创造离不开一种单一的情感,即所谓的在笔之前、在笔中、在笔后的存在。

艺术来自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生命是艺术的唯一源泉。艺术应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典型、更为理想。 也就是说,艺术也需要生活高度集中和概括、具体化和理想化,从而在现实中创造一个更好、更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中国画时代创造一个新的意境。它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绘画的结合,是最基本的创作方法,也是其他创作方法还不够实现的。 我们经常看到中国画,只有几笔,而且环境很深。

中国画对意境的追求,产生了中国画中的特殊艺术效果。使中国画倡导的“天人合一”成为现实,使自然与画家的意识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创作中形成的意境,即中国画的意境是灵魂。

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浩渺大江中漂来一叶扁舟,一人在船头垂钓,巧妙地以大片空白突出了江水的辽阔和钓者的悠闲。在船上和大河,虚拟和实际的补充,使人感到一种“旷空率、宽”的意境。

中国画 空白的表现手法,在意境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齐白石画虾,没有水,而且虾画得透明,但是给人感觉则是水汽淋漓;徐悲鸿画马,马蹄奔腾,满屏风的速度。这都是中国画留白的效果,点了,但不点透,任你去畅想。

意境更多的表达方式在作品的空间上,耳熟能详的“江山如此多娇”巨幅山水画是著名中国画画家傅抱石、关山月的杰作。 画面中层层叠叠的雪山、浩瀚的云海、青松、流动的春天、璀璨的红云和朝阳,使人的身体有了一种意境的繁荣昌盛。

每一幅经典的中国画都体现着,表达着其中的意境之美,要么虚实相生、要么画中有试、要么气韵生动、要么不似之似,要么全部都在其中。 所以有画家不着笔墨、虚白空间的艺术手法,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但是欣赏可以在情感和场景的混合中产生共鸣。 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四、结语

画家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个方面通过“外部教师创作的心灵之源”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从而表达了内心的感受,使鉴赏者看到这座山不再是山,山水不再是山。创造了一个包括绘画主体、作者感情和意识的独特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意境的美在于运动与运动的结合,表现为形式与精神的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完美统一,突出笔、情、墨的情趣,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和沉淀,形成了它独特的风貌和美学品位。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一个重要的中国画的特点,以及缺乏意境是缺乏生命和灵魂。 一幅没有意境的中国画画,是不能够上大雅之堂再的中国画以笔墨为工具,以意境为灵魂。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内在根源,即笔墨与意境的灵魂之间的关系。 这是陶铸自然景物的本质和画家的思想感情,这是通过艺术提炼实现的。从而阐发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中国画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高芳。浅谈中国画的意境美。《大众文艺》 2013 (21)

[2] 乔晓敏。浅谈中国画的意境 《艺术品鉴》 ,2016 (9)

作者:裴卫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国画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国画教学论文范文05-09

国画艺术论文范文05-14

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05-13

中国画鉴赏论文范文05-13

国画常识范文05-16

国画素描范文05-16

素描国画范文05-17

国画的寓意范文05-19

国画葡萄教案范文05-26

国画论文题目05-01

上一篇:公司论文范文下一篇:茶艺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