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经典散文

2024-04-12

光阴经典散文(通用11篇)

篇1:光阴经典散文

光阴经典散文

冬日,被窝的魅力总是演绎到淋漓尽致,以至于到了日晒三竿,我才极不情愿的睁开双眼。拉开窗帘,拥着炉火,看着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床边,静静感受暖暖的温度。

放一曲轻声哼唱的乡间小调,记忆随着曲调慢慢展开,那往事似一条长满青苔的小径,我独自徜徉,品尝着记忆的果实,那些酸甜苦辣都是我多年来的珍藏。

白落梅说:最美的风景,总是在远方。这像是对光阴的约定,为了这个约定,我试图走出生命中那扇小小幽窗,邂逅世间万千风物。幸好,时光宽容待我,许我静守满目风景,纵使流年辗转,于我,终究是恩泽。

等待、期盼,邂逅一场重逢。人心最初的苍老,注定受尽冷落和委屈。那场无关风月的相遇,那段有缘无分的重逢,终究只是一个未完结的故事,孰是孰非,又何必在意。

诚然,许多故事原本就不该有结局,像是纸上慢慢悠悠游走的`笔墨,一笔一划,极尽闲情逸致,可往往还没等到落下署名,或许那人就已转身不见。那一条无限延伸的思绪,那一场繁花似锦的梦境,我们不再奢求结局,亦不再苦苦寻觅,只是沉溺在了希望和幻想,从此开始了当年过往。

都说,我们都像是台上的戏子,起承转合,一出又一出,娓娓落下帷幕。记忆的斑驳中,故事仍就交替上演,唱着爱恨情仇,演着别离生死。直到历尽艰辛,我们才醒悟:所谓欲言又止,往往是咽下了最想说的话,最真挚的情,而那临别一眼像是隔着千山万水,却又无法言说。

也曾想就这般去流浪,哼着乡音,怀揣梦想,可到底舍不下这般美好的青山月色。屋檐下余光昏黄,河水拍打着岸边的青石,那曲调悠悠回荡,手中的书篇上隔着岁月悠长,恍然间却觉得黯黯生香。光是想想,就已沉醉。

思绪万千,我却从未理出头绪,呆坐了半日,抬起头,窗外飘起了小雪,这是这个冬季的第一场雪,来的这般突然,却又像久别重逢的老友。

篇2:光阴经典散文

也许你现在事业蓬勃辉煌

也许你现在生活充满阳光

却忘不了童年的时光

如今我翻开那段岁月

你能否感受往日的景象

那充满天真和纯情的岁月

有过多少的快乐和梦想

那充满诗意和美好的时光

萦绕在胸,暖人心房

呵,梦牵魂绕的故乡

袅袅炊烟,古朴村庄

那山间,那水塘,那路上

留下多少的快乐和梦想

愿童真的岁月永远不老

愿快乐纯情永远流芳

将渐远的芬芳深深珍藏

任岁月变幻,人生沧桑

心中的美好永远流淌

——题记

一、长塘趣事

啊,故乡!翠绿连绵的山冈,供我玩耍捉迷藏;碧波荡漾的水塘,伴我度过快乐的时光。

故乡依山傍水,村前几口鱼塘静静地点缀在村边,像镶嵌在绿地上的璀璨明珠。

村边最大的是“长塘”。它100多米长,10多米宽,2米多深。

夏季,是游泳的好时光。小时候,我和村里的细宏、义海、东海、南海、香仔时常投身“长塘”的.怀抱,开心嬉戏,留恋忘返。

那时,我是村里的“孩子王”,同伴都听我指挥。游泳玩法可多啦:比谁先衣服跳进长塘,比谁游泳最快,比谁潜水时间最长,还比谁潜入水底抓蚌最多……

夕阳西下,皱纹里的阳光汇成一纹纹金色的涟漪。清风吹拂,塘水微波荡漾。

下午放学后,我约好细宏、义海、东海、南海、香仔按照我的“指示”进行比赛:每个项目获得第一名的,享受输者捶背100下。不服输的可以重来。

为了获得这美好的享受,我赤脚奔跑在乡间路上,岂顾脚底被沙石割伤;为了获得这美好的享受,我拼尽全力,搏命赶上;为了获得这美好的享受,我潜入水里,直憋得心脏“嘭嘭”作响……

经过几番激争,我在潜水项目获得第一名。

坐在酥软的草坪上,我悠悠地享受着这100背......

呵呵,真是舒服极了!

二、老鼠炮

老鼠炮,老鼠炮

好深爆不了

你也想,我也要

噼啪响,好热闹

少时欢快的情景,开心的场面又浮现在我脑海里。

老鼠炮,啥东西?它既不是枪,也不是炮。它是用竹子做的一种能够打响的玩具。它七八寸长,拇指大小,以纸团作“子弹”,以压缩气体为动力。

秋日,阳光灿烂。秋风吹拂,竹叶婆娑,一片片翠绿的竹子迎风摇曳。

我邀约村里的娄药、香仔、义福向竹山“开炮”。

“这圃竹好靓!”娄药说。

“这圃竹也好靓!”香仔说。

“这圃竹更靓!”义福说。

“你们把最好的竹子砍下,我来做老鼠炮。”我说。

不一会,在刀光挥舞下,一根根竹子睡倒在地上。

轮到我“下手”了!因为刀又锈又钝,它不听使唤,我做的几根竹子都被刀切破了。我埋怨他们说,就是我做老鼠炮时你们没有喊“好深爆不了”(意思是刀切竹子深,竹子破不了)。

“老鼠炮,老鼠炮,好深爆不了,好深爆不了……”娄药保、香仔婆、义福栾一直喊着,响亮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久久回荡。

喊声不停,刀子显灵,八把老鼠炮一次呵成。

炊烟袅袅的村庄,苍翠碧绿的山岗,被夕阳涂抹得暖意洋洋,一群孩子嬉笑玩耍,欢度他们快乐时光。

我说,比赛吧,看谁的老鼠炮射得最远、打得最响,三局二胜。

好!好!大家异口同声说。

啪......啪......啪……

三局,我的老鼠炮射得最远,打得最响。我得冠军了!

“呵......呵......”我手舞足蹈,欣喜若狂。

三、搜塘虱窖

弯弯的小河,连绵的山冈,令我胸怀梦想;火红的太阳,诱人的湖光,令我心驰神往。

七十年代,故乡的小河、小溪、小湖都有好多的鱼:塘虱、黄鲶、鲫鱼、黄鳝、泥鳅、螃蟹……

小时候,我很喜欢搜塘虱。弯弯的小河,叮咚的小溪,湛蓝的湖里,都踩满了我搜塘虱的足迹。

夏季,是搜塘虱的好时光。饿的时候,想吃塘虱,我便邀约弟弟,安仔、娄药一起去河里、溪里、湖里搜塘虱。

塘虱喜欢结群,它们经常成群结队藏在河里、溪里、湖里的洞穴里,几条,十几条。故称“塘虱窖”。

搜塘虱窖讲究技巧。要不,一不小心手就会被塘虱的刺蛰到,手会马上肿起来,痛得几天睡不好觉。搜“塘虱窖”时,手要轻巧地伸进去洞穴里,当手触摸到塘虱时,千万别用力抓它,顺着它的身体,用手轻轻的把它抓住,然后,将其一条一条从洞里拉出。有时,一个洞穴里就有十几条塘虱,大的塘虱有二三两,小的塘虱约一两。多的时候,我一次能搜到好几斤塘虱。

搜塘虱窖特别快感,手心、手背似人抓痒,手感特别舒服。看着那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塘虱,心里高兴极了;提着满篓的塘虱谈笑风生回家,太阳跟着我们,一路笑了。

“儿子,你真能干!”我娘一边吃着香甜的塘虱一边欣喜地夸我。

篇3:光阴经典散文

认识鹏钊兄, 缘于我作为陕西省和咸阳市图书馆义务馆藏志愿者, 收集全省境内文献开始的, 当我了解到《华商报》副刊签约作家史鹏钊新著出版的消息, 便迫不及待地通过朋友联系上了他, 第一时间在报纸及文学文化网站播报书讯。遗憾的是, 挂号寄出去的收藏证鹏钊兄至今仍未收到, 我又再次予以重新办理, 我等待着与他重逢时亲手交给他。

当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史鹏钊《光阴史记》, 他笔下的散文取材几乎都来自故乡, 从每一篇, 每一行文字都能感受到他对故乡史家河山水风光、民俗人情等等, 都是刻骨铭心和深深挚爱。《光阴史记》分为光阴史记、似水流年、亲情弥久、大地情深四辑, 用手中的笔为心中浓浓的乡愁、乡恋、乡思画着像。这中间, 有粗壮的《瓦瓮》, 结实的《门槛》, 光滑的《碌碡》, 转动的《风车》, 火热的《大锅台》, 还有《虫子在唱歌》……这些乡间事物, 无不抒写着他对土地的无限热爱和成长中难忘的记忆。对于故乡, 在今年这个城市大发展的背景下, 许多人的脑海中已疏于亲切, 内心守望记忆中的故乡, 比实际意义上的距离还要远。

全书以故乡史家河为创作原点, 以素描式的方式记忆和守望故乡, 用纯净恬淡的笔墨书写亲情、土地、行走、思考、人情冷暖……不一而足, 淳朴的笔意下不失灵动, 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充满哲思, 勾勒出一幅朴实美图。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散文研究所所长、陕西散文学会会长陈长吟序言中指出:“史鹏钊的这些素描, 也引起了我的共鸣。

史鹏钊笔下的故乡史家河, 是他对生活的理解, 对故乡的理解, 一切都自然而平静, 质朴、真实又亲切、温馨。品尝其中的意蕴与韵味, 会自觉地融入更深微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原。时间在不停的运转着, “故乡”仍旧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 著名评论家安武林评价说:“史鹏钊的散文, 是饱含情感色彩的。无论是写人, 写事, 还是写风景, 都饱含了激越和沉郁的情感。他看家乡的目光, 有深深的眷恋, 也有淡淡的忧伤。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 血肉丰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 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 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 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 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 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 在写作中也都忘不了浓郁的乡言和乡土气息, “超大碗的面条, 古老的秦腔, 狂野的私情……”一部关中农民生活秘史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是史家河村田野上的一株白草, 我把根须扎在那里了。”从史鹏钊在写作中, 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 他虽然离开了故乡, 但心灵上反而跟故乡靠得最近, 每一篇饱满的散文都是在给故乡素描, 故乡是他永远的写作主角。

篇4:经典重温 散文的雅俗情趣

坐拥散文丛林,重新品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闲适散文,便多了一份雅俗情趣。梁实秋的散文细微处见情趣,林语堂的散文幽默机敏,胡适的散文明白清新,周作人的散文亲切而自然。旧时光虽已走远,但他们的文字仍然具有不可抹灭的文化魅力。

《雅舍小品》梁实秋著

《雅舍小品》共收集梁实秋自1937年至1987年的散文精品,计143篇。《雅舍小品》中的文章,写的不外衣食住行、营养娱乐、人伦道德、世态炎凉、生老病死等,大多是身边琐事,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日常生活。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他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但真正使他获得散文大师声誉的,是雅舍系列。1939年秋,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别人合资购置平房一栋,取名雅舍。所谓“雅舍”,一桌一椅一榻而已,然在梁实秋眼中却是诗一般的住处。人情世态,细物琐事,在雅舍中徐徐上演,交织成一片活泼如小品的文字疆域,命名为《雅舍小品》0这些文字无辞藻华美之嫌疑。却有行云流水酣畅之淋漓。人世间的万般气象,在梁实秋笔下轻描淡写间便得以极致演绎。再寻常不过的一山一木一猫一狗,在他轻松幽默的文风里都得到了别样的诠释。他后来应朋友之约以“子佳”的笔名在《星期评论》和《世纪评论》上撰写专栏小品,栏目就取名为“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题材广泛,关乎人伦、世相、心态、人物、乡土、域外、闲适。取材具体而细小,如《握手》、《讲价》、《手杖》、《牙签》、《照相》、《下棋》、《饮酒》、《吸烟》,皆是寻常人生百态和平凡的事物,但在梁实秋笔下却写出了深邃而隽永的意趣。例如,开篇《雅舍》,先写雅舍的位置之特,鼠蚊之多,继写视野之幽,陈设之简,最后以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作结。心境的达观超脱,跃然纸上。又如《中年》,先写中年“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的种种感受,篇末笔峰一转:“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能作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这样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至于《脸谱》中的“卷帘面孔”,《下棋》中的人生况味,《暴发户》中对新贵人木三分的刻画,都发人深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见多才能识广,梁实秋经历了自清末以来的多个历史时代,并有着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度生活空间”的体验,从而使他对生活中的“世事”、“人情”感悟较深,并将这种独特的感悟化而为文。

梁实秋用手中轻快的笔展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严谨中有谦逊;轻松后有幽默,更有丝丝的冲淡蕴含其间,汇成清新隽永的雅致人生。他的散文写前思索再三,一旦写成,决不再改。他给后辈学者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仅是那表面的文字。他的散文幽默风趣,看似平平淡淡,实则用意深远。

梁实秋被公认为华语世界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他的《雅舍小品》自结集问世后,流播海内外,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其中在台湾地区先后印行三十多版,成为散文作品中最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书之一。

《胡适散文选集》胡适著

胡适作为白话文写作的倡导人,在文学领域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在散文创作方面也自成一派。品读《胡适散文选集》,大抵可以感受胡适散文的三大特点,即明白晓畅,以学识见长,自然清新。

胡适的散文)AN堆砌华丽的辞藻,也不为什么义法格套所拘,是所谓“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词不准古,以情所迫为词”。说的是平平常常的话,全无斧凿的痕迹;然而大巧若拙,细心的读者方能体会胡适散文修辞锤炼的苦心。

胡适的散文常采取从事实人手,或直接用事实说话的写法。《新生活》一文如此;《贞操问题》一文也是因报纸上褒扬“唐烈妇”、“陈烈女殉夫”和“俞氏女守节”等几篇奇文而发的,抓住了现实生活中见怪不怪、司空见惯的事例,有感而发。

胡适坚持用白话文写作,并尽量采取民众口头的词汇以及俗语等,这也是他的文章明白通俗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老相识”、“巴结”、“面长面短”、“米米小的问题”、“做戏无法,出个菩萨”、“见了黑旋风不认得是李逵”、“养个孩子还免不了肚痛”、“不会写字怪笔秃”、“为我心为你心”等等一类词语,在他的散文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再加上叙述论说都非常畅达,因而读者易于理解,读起来舒坦畅快。

胡适散文的特点,还表现在其作品中具有充满时代精神的新思想、新见解和新方法。他的散文,或抨击封建伦理道德,或赞颂新文化的健将,或描写军阀专制与保守者的脸谱,或追求民主、自由、法治,或呼唤个性解放与人道精神,或针砭国民性弱点,或奖掖扶持文学青年。凡此种种,虽然也有较为浅薄或软弱妥协的成分,但大多数具有反对封建主义、张扬民主科学的积极意义,因而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思想风貌,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林语堂著

与其说介绍一本书,还不如说介绍一位作家。林语堂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本的变迁是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到从小事中发现问题的中年和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思想者。

林语堂的散文有闲适的特色,有着对于幽默的美学追求,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这种幽默,常常不是一句俏皮话,或笑话引你发笑,而是捕捉生活中不协调的,有幽默感的事物,经过艺术的再现,掺杂着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亦庄亦谐,使原有的幽默味更浓。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林语堂创办《论语》杂志,大力提倡幽默,被世人誉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对“幽默”有自己的认知,他认为: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它是心灵的放纵或者是放纵的心灵。可见,在林语堂眼里,幽默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形式,而是一种与特定的文化紧密相连的社会行为。而林语堂自己也正是以这样的一种幽默的心态来观看世相,来解读中国文化、中国人的。如《论孔子的幽默》、《中国人的国民性》、《秋天的况昧》、《月亮的危机》等,都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读后让人会心一笑。“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这是林语堂应邀参加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时说过的一句话,玩笑之余你会发现,这其中蕴含着轻松、风趣,甚至是善解人意。不过,真正对幽默作系统阐述的则是他的《论幽默》0在林语堂看来,幽默不是粗鄙显露的笑话,或是什么样的笑料段子,而是文化发展中文化内涵外显的另一种形式,其中更多睿智,更多洒脱,更多凝重。

身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林语堂的思想是颇为复杂的。他对现实虽有着不满,但又难以寻得较为理想的出路。所以就选择了一条自由知识分子的中间道路:既可保全个性自由,又不随

波逐流,满足于自身的闲适之趣。可以说,林语堂的闲适散文就是这种特殊政治环境和文化语境的产物,这既是林语堂对自我“超政治、近人生”、注重“闲适”“幽默”“性灵”创作理论的具体实践,更是他对自我个性心理、人生态度的诗意阐释。

《周作人散文集》周作人著

大抵人们谈到周作人,总是把他归结为与林语堂类似的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总的来说,没什么错处,但同样是闲适文学的代表人物,周作人与林语堂又有着不同之处。周作人的闲适中往往都带有一种苦茶般的酽昧,总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林语堂的闲适才是真闲适,文章中跳动的是幽默和豁达。《周作人散文集》收录了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从中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周作人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年代。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周作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他们既迥异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知识分子,也不同于以胡适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可以称之为闲适派知识分子。这一派别的散文同明清流行的“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文学一脉相承,形成了冲淡、清涩、平和为特色的闲适文学。

周作人很早就有了“苦茶庵”的斋名,这可谓是自得之谈。所以,有人认为周作人文章的所谓闲适,其实只是外表,真正的是“苦味”。他的散文,闲适与驳杂集于一体,渊博与深邃凝于一身,简素与苦涩相得益彰。其中,“说道理”、“讲情趣”是周作人创作的最显著特征之一,他也以此自得。道理和情趣均来自读书和生活。情趣得之于品,道理得之于思。道理与情趣编织出了闲适、高雅、独异的文字。尽管,品思之外我们还能嗅到文字之外的幽苦气息,若斋中的苦茶,苦斋外的苦雨。1924年,不到四十岁的周作人就写过这样的话:“像我们将近‘不惑’的人,尝过了凡人的苦乐,此外别无想做皇帝的野心,也就不觉得还有舍不得的快乐。”

篇5:低眉轻嗅一朵光阴的美的经典散文

低眉,轻嗅一朵光阴的美,轻轻抚摸岁月划过的痕迹,有酸涩的痛楚,有浅笑的欢喜,点点滴滴,凝结为暗香一缕。片片飘落的残红,须臾凝香,轻盈如翼,轻舞在这浅秋的季节里。犹如一帘蘸满馨香的花雨,在无声的世界里飘零,花香满径,余音婷婷......

――题记

季节的风,是那么的温柔而多情,一抹葱茏的绿意,润满流年,在我心中丰盈柔软,婉约成一首清丽悠扬的诗篇。静水深流,如水的时光,静静流淌,深邃而不露声息,如此的安详而静谧。或许,光阴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中悄然老去,而那些秘而不宣的心事哪,就隐匿在时光缝隙里,默不作声。

低眉,轻嗅一朵光阴的美,轻轻抚摸岁月划过的痕迹,有酸涩的痛楚,有浅笑的欢喜,点点滴滴,凝结为暗香一缕。片片飘落的残红,须臾凝香,轻盈如翼,轻舞在这浅秋的季节里。犹如一帘蘸满馨香的花雨,在无声的世界里飘零,花香满径,余音婷婷......经常喜欢一个人,缓缓漫步在碧草青青,绿水环绕的,繁花似锦的杨柳岸边。或迎着晨曦,踏着朝露,或披一身霞光,听笛声悠扬。眼前那一丛丛碧绿,荡漾在心湖,明媚在眸中。心思软绵,穿过一季的暖,任缕缕清风绕肩,看那一帘帘幽梦般的绿意,在风中缠绵。揽一怀浅秋的清凉,独享着清幽的时光,心花怒放。

顷刻间,一个混沌的心,豁然开朗,就如水中那一朵娴静的幽莲,寂静温婉,纤尘不染。喜欢特立独行,不需要有人陪伴,更不需要被人扰了我的视线,喜欢陶醉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独自缠绵。人有时候是需要孤独的,所谓的孤独并不等于寂寞,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足够强大和丰富,他足矣有能力承受这份孤独。灵魂找到归宿,人生才有出路。

学会和自己独处和精神独处,静静享领略光阴的静美,在孤独中走向成熟。独处会让内心更丰盈,独处使人生更厚重,在孤独中给自己一份坚强,给未来一个希望,领悟生命的真谛,婆娑红尘里,心才不会迷离。行走在人来车往的街头,或伫立在某个路口,不为等谁,也不需要等谁,只想以一种安静优雅的姿态,面对一个人的世界,与心灵独白。只须伫立,便成风景。

不需要用任何面具来伪装自己,也不需要与世界隔离,就想这样在喧哗的尘世里,从容的做我自己。一个人外出,总要带上一本书,用书来隔离旁人的好奇,用书来隔绝嘈杂的烦扰。只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品尝着另外一种无人体会的欢喜,不害怕独处,只在灵魂深处专注,细品着流年的清欢,静享着这份简简单单的小幸福。默然行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洗尽铅华后的一种通透,是凤凰涅后的浴火重生,是历尽苦寒后的一缕梅香。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痛过了,彻悟了,放手了,看淡了,成熟了。

很多的时候,是在用微笑掩盖住背后的心酸与伤痛,无论历尽多少磨难,经历多少大风大浪,都能笑的云淡风轻。没有看破红尘的落寞悲观,只有痛定思痛的通透人生。阅尽了人间百态,看透了世事无奈,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不再去追悔。剪一段时光静美,让平凡的生命清淡如水。一指流年,悄然滑过指尖,风轻云淡般,倾洒着光阴的碎片。

万物,都在这柔情的抚摸下,恣意地生长,时光划过的地方,悄无声息的雕刻下岁月里的缕缕暗香。时光恬淡而悠远,珍惜着眼前这倾城的丽日,明媚的阳光,走过的路,渐渐模糊,成为不可追忆的过往。而正是这些或深或浅的过往,才磨练了我们的心智,让我们学会了成长。

在世事无常中,懂得了生命的可贵,于人生百态中,体会了世态炎凉。拓宽了心胸,开阔了视野,明白了得失本从容,跌宕起伏的人生里,更加淡泊宁静。人生的况味,平平淡淡才是真。忙忙碌碌的人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想寻得一方心灵的净土,有一片碧荫滋长的绿洲,即便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心中依然会倚着明媚的阳光,宁静而安详。

篇6:光阴逆旅散文

回家路过那个旧初中 学生们都已经放学 教学楼暗成一片 但是那条老街却是依旧那般的热闹。

要走了,可能下次咱回来这地方就真的进不去了。

随行的同学嘴角一撇,笑着说,是呀,此去经年,回忆为殇,想想我们毕业真的很久了。

此去经年,逆旅光阴。

在旧初中,忍受着每天早早被智能闹钟或者是人工闹钟吵醒的生活,忍受着每天上课的枯燥乏味,忍受着班上谁谁和哪个谁谁秀恩爱的日子。念着一段苦涩的古文,读着那些压根没感觉的诗歌,数着一分分钟等待下课的日子。

此去经年,转眼流光。

旧初中真的很小,脚步告诉我们穿越整个校园,只需要一刻钟 多一分也不行。旧初中真的很大,装载了我们的三年时光,了我们一千多个日子的嬉笑怒骂 那是无论哪个地方都无法放置下的欢乐 那一切只能放置在很大很大的旧初中。旧初中的体育场真的很小,然而,时至今日,我却还记得那天晚上,操场上穿越过教室的那盏灯,橙色的,一圈圈的洒下光,而有个孩子坐在灯下看一本书,面容格外恬淡。旧初中真的很大,我们虔诚的在教室里汗津津的寻求着世界,寻思着那个或者这个心动的梦。

此去经年,旧人依旧。

旧初中的.人。有些人选择中途离场,其实并不谁有多不好,而是太熟悉。说话的口吻语气动作表情,只要你说出第一个字她(他)便能完完全全地清楚你想要表达什么,这种被牢牢掌控的感觉让我们选择背道而驰,然而在外面绕了一圈,路过这熟悉的地方,记忆就像泛黄的老旧电影渐渐的拉扯出来,多少人曾在这里信誓旦旦地说守护,结果却缺席了这里的生活。旧初中的人。有些人选择遗忘过往,去了一个个忘记生活的地方,带着安静的心,将那些回忆安静的葬在心里。当累的时候,躺在冰冷的地方,身体慢慢失去的热度,他们还吐槽着我们初次喝酒的场景,还有那些肉麻到想苦的诺言,他们怀里抱着空酒瓶,谄媚的笑着,突然想起好像很久之前我也曾说过这样的情话,就跟他们一起笑来着,直到开始浪荡,不知不觉睡着。旧初中的人。他们看到你难过就骂你,他们看到你微笑也骂你,开心的痛苦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二者就缠绵在了一起,那是一群臭味相投损友。

此去经年,星子依旧。

突然的想起旧初中,竟然能完整的记录下来,眼眶在那一刻隐忍发热,我不是在怀念过去,也不是触景生情,而只是想要感谢,感谢自己仍旧能够把年少的情感保留至今,感谢过去那些年月一步一步的走过来却不曾把迷离抹去,感谢头顶还悬着那个旧初中小小的骄傲与自负,感谢心底始终卧着这那份坚韧的孤独。

我知道有些东西始终不会离去。

篇7:旧时光阴散文

常常快乐并感动于生活中的细微小节,不浪漫、不奢华,但仍是温暖仍是妥帖;虽是平淡但却真实,虽是自然但却舒心。犹如过去的那段旧时光阴,虽没能在最好的年纪让你过最好的日子,但如今它却将一切都给予了你补偿,给你机会让你尽情安享。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只要心存美好,生活总不会让你失望。

----题记

这段日子,困为孩子放假在家,空闲的时间都是陪着孩子聊学校,谈将来,于是,便少有时间上网。

“蓝天,最近总是不见你出现,是忙孩子的事呢?还是忙工作的事?”友人雁儿多日不见我身影,周一一上班就发来关切的询问信息。

“哦,没事,只是孩子在家,极少上网。”没敢犹豫,马上回了一句。

“那就好,我还以为你去美国了呢?”调皮的雁儿调侃了一句。其实,心底里,我又何尝不想呢,异国他乡,异处风情,能有机会,是谁都会乐意去看看赏赏的。

然而,骨子里,我又是个恋家的人,想起那年八月初下南方时,泪水涟涟的情形,至今念起仍是记忆犹新。

那是八月的初始,季节已步入秋季,但炎热的温度却丝毫没有逊色于夏季。室外,骄阳当头,热浪扑面、灼热缠绕,微风里透着阵阵闷热气息,路面被烤得滚烫,树木花草被晒得无精打采,知了似乎也变得有气无力,期盼着能有一场秋雨,浇灌大地,冲散燥热、赶走暑气,还内心一片清凉境地。那年八月,原本不怕热的我,终也没有敌过那场熏得人心惶惶的燥热气息。

那一年,单位经济不景气,一个月的工资发放要分成两次。囊中羞涩,经济拮据钱不够用时,可以去预支,可这样一来,下个月的工资又是遥遥无期。老公单位的情形也没见得比我好到哪儿去,一个机械厂一个纺织厂,同属一个二轻系统下属的两个单位,当头头的把那一碗水总是端得平平的,不会倾向机械也不会偏袒纺织,于是,它下属的两个单位只能跟着贫穷的总管过着清贫的日子。

记得那时候的餐桌上,白菜豆腐似乎是我们每天的主打菜系,日常菜谱里,鸡鸭鱼肉类根本不敢写进去,平常总是一碗米饭,两样小菜,就着清汤寡水的日子。每月只有发工资的那几天才敢买个荤菜回来解解馋。也唯有家里有亲朋好友到来时,才敢大荤大肉地吃一次。那时,期盼着家里有客来,但又担忧着手里那仅有的一点点工资。现在想来,能拥有现在的苗条身材,我想功劳应该都要归功于那段穷苦的日子。

面对窘境,我选择了逃离。说逃离,似乎有些狼狈不堪的意思,但想起那时的自己,用“狼狈”一词来形容其实也不算是过分的。

因为不太熟悉南方的情形,因此,最初南下是老公一人先行。记得那天送他到车站时,火红的八月,天空是晴朗的,流着光溢着彩,灼热的阳光抖落了一地的碎影,稠乎乎的空气里,没有一丝风,只有不知疲倦的知了撕破了喉咙在“知……知……知……”地叫个不停。

那天起,我厌烦极了夏天浓烈刺心的滋味。那天,心一直在下雨,淅淅沥沥,从未停止。拥抱,惜别,哭哭啼啼之后,一颗心随着远去车轮的轰隆声渐渐走入到人生情绪谷底。直到一个月后,接到他通知我南下的消息,我才发觉阳光其实每一天都是灿烂的。

也依稀记得那个月一个人在家的日子,孤独、冷清、想念齐齐住进那间曾经温暖的小屋里。那年代能见到手机也只是在电视里,家里能装固定电话的,不是当官的就是生意场上的。凑巧的是,我家邻居住的是药材公司的经理,于是乎他们家的电话便成了我们两家公用的。每当电话铃声一响起,我便条件反射地从椅子上站起,竖起耳朵等待邻居姐姐的那一句:“小琪,你的电话!”然后,一个箭步我会冲进她家卧室里,抓起床头柜上的电话,语未出我泪先滴。每一次,听完电话我都是在邻居夫妻的安慰声中失魂落魄地走回到隔壁家里的。

那一天,又是一阵电话声,那一次,我同样是流泪,但不同往常的是,那天的泪是欣喜的泪,是激动的泪。听完电话,奇迹般地我竟然笑吟吟地往外走去,善于察言观色的邻居,一眼便看出了我洋溢在脸上发自内心的欢喜。

“准备哪天过去?”和颜悦色的男邻居不动声色望着我问道。

“后天就走。”我想,我掩饰不住的欣喜一定是显露在脸上的。

“那你要准备好要带的行李,家里有什么要交待的告诉我就行。路上注意安全,保重自己。”望着这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相处不到半年的邻居,感动的话语竟一时不知该从何说起,原本满是笑意的脸,一下子又变得伤感无比。明天,明天再做一日的邻居,以后,以后不知道是否有缘还能再相遇?想起以后的日子里或许真的不会再遇见这般和善易相处的邻居,莫名其妙地又开始伤心泪滴,仿佛明日一别,今生不会再相见似的。见我如此伤心,他便不再提任何伤感话题,只是用眼神示意让他温柔贤惠的妻子送我回房早点休息。

我不喜欢送行,也害怕别离,天论是送人还是送已。哪怕是短暂的分开,于我都似生死离别般的难过伤心,何况这次分开,真的不知要到何时才能再相见。于是,我选择了逃离。

晚上我匆匆地收拾完行李,第二天一早便决绝地离开了胜过远亲的近邻。说没来得及也好,说不愿意也行,总之,没有和周围的任何人打一声招呼,就这样远离了那个曾经给过我温暖回忆的单位大院子。如今再回,那熟悉的大院子已没了踪影。记忆里原来一排排车间所在的位置已是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曾经的家也已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区,只是,那段温暖的回忆,仍深深地藏在记忆里。

此时,行走在八月的街角,感受着城市繁华中弥漫着的闷热与熟悉,以及城市喧闹中散发出的温柔气息,轻轻那么一嗅,忽就柔软了所有的`过去,融化了过去所有的不开心。

一直以来我都知道自己是个感性的女子,见不得一些伤感的场景,又或是忧伤的文字,好比那天读好友的文字,文没读完,泪已噙满眼底,为好友的坚强而震惊,也为好友的那场过去而难过伤心。

其实,感性的女子也见不得温柔的场景,好比此时的光阴,窗外有风轻轻地吹过,屋内有音乐缓缓地响起。低吟的音乐,让我忘记了曾经的那些忧伤,也不记得昨天的烦恼和迷惘,但却清晰记得,过往的岁月里谁给过我温暖,谁给过我阳光。

记得自己曾经在日记中写下过这么一句:“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事情,面对它不要逃避,需要处理时就去处理,处理不了时就先别理。”一直认为这才是健康明智的生活哲理,生活中的自己也一直这么尽心去努力。

走过八月的街角,穿过立秋的小巷,那些花花草草,都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光彩,翠绿中略带少许微黄,没有最初的鲜亮,或许是夏的光芒太过抢眼,又或许是秋的薄凉太过牵强。还有那些被阳光照得灰白,映在地上高低错落的墙影,仿佛又让我想起了那年自己的模样,又把我带回到了那年,那月,那时光,仿若,那光阴从不曾疏离。就像身边很多事和人,即便是不曾说再见,但念一直在心里。

细想,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美的,即便是,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情旧到了无色无味无记忆,而那些美好依旧会在心底暖存。

篇8:从先秦诸子散文入手涵泳经典

一、在涵泳中拓展经典的宽度

由于种种原因,现行语文教材里选编的先秦诸子散文少之又少,注解也较为粗浅,缺乏系统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在提倡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尝试带领学生进行“先秦诸子散文之经典导读”的拓展学习,通过阅读经典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日本有一个名叫涩泽荣一的人,他是日本现代文明的创始人之一。他有过这样一个口号:“要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算盘表示经济利益,《论语》表示伦理精神。日本经济就是在东方文化的伦理道德的规范制约下实现义利合一,逐渐发展成今天的经济强国。听完故事,学生们表示感触很深,认识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影响着邻国的发展进步。其次,我利用PPT在课堂上展示一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让学生通过诵读,激起探究的欲望。这样,学生就由被动接受型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型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

二、在涵泳中体悟经典的深度

我常带着学生涵泳经典,与经典对话,教导学生耐心聆听先知的教诲,明白一些为人之道,使学生通过对经典的学习与感悟,认识自我,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使学生通过阅读,明白一些经典名句看似简单易懂,却是人类智慧经验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使学生读懂经典,在经典的感召下,对生命能有新的体悟,对自我能有新的认识。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今天,向孔子学当教师”的专题解读活动,学生通过阅读与先贤对话,获取情感的共鸣,汲取做人的智慧。先贤的智慧良言和伟岸的人格精神一次次感召着他们,他们在获取、辨识、整理、归纳中加深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内涵的理解,他们不再盲目崇洋,而是能够聆听、倾诉、思考,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例如,通过学习名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老子》),学生在记诵中感悟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而且是互相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下还会发生转变,最后归于统一。学生在诵读中陶醉着,在诵读中收获着,明白了“以德养道”的真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三、在诵读实践中修身养性

1. 在反复诵读中指导涵泳

我采用导读和精读相结合教学形式,从学习经典篇章的原文、原字入手,引导学生掌握经典的精髓。同时,我还在深度讲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挖掘和深化文本的思想内涵。

我在课堂上进行导读时,在具体操作中注重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领悟、自我建构知识。在导读的同时,我还带着学生加以深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经典内涵的理解,使他们在涵泳中与文本融为一体,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升华人格内涵。

对照新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驾驭教案,并不能体现教师的驾驭能力,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维动态才能真正地教育学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制订教学内容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经典的学习中,通过熟读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圣贤的缅怀之情,在熟读中产生审美的愉悦。教师与学生都应在诵读中用心去感悟经典,在反省中获取智慧,形成良好的主观体验。

2. 在专题研读中教导涵泳

《论语·为政》中有这样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孔子一生为学的写照,完整地叙述了孔子一生进学的历程,对青春期学生的人格的形成帮助极大。学生在诵读后能很快熟记句子,但对句子的理解流于形式,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整体地领会其内涵,而且学生对“志”的理解过于简单,仅解释为“立志”。因此,我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从细微处入手进行理解,使学生明白“志”是“三十而立”的基本前提,“志”应该理解为在心里“以圣人为志”,在外就是“学”,学习圣人。于是,我引导学生从“学”入手,从模仿圣贤的言行开始,去感悟其内涵,从而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篇9:地洞笔记——梁小斌经典散文随笔

被你一脚踢下河滩的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块冥顽不化的冰。这块冰在大海上,像是一块白色的光斑。阳光对付它,根本用不着曝晒,周围的空气,还有暖暖的海水就可以使它逐渐缩小。阳光靠近一点看,这块冰在消失之前,可能会像一条鱼那样翻动,时而露出鱼肚白。但这块冰只能变黑,变得坚硬。这块冰在变小,它应该融化在水天一色的俗套诗意中。但是,偏不!原来,这冰块的内核是一块黑色石头。

上面刻着几个字:融化到此为止。

逃避生活

仅仅因为我害怕在黑暗中找不到座位,所以我很少看电影。我跟在步履矫健的朋友后面走,我终于觉得我不应该跟他们去舞场。我虽然也盼望学会跳舞,但一直没有勇气模仿别人的舞步,哪怕是偷偷地模仿的勇气也没有。我知道生活的情趣附在我身上,我就会感到沉重,总觉得身上有一股我不熟悉的气息。

凭着我的自然天性的萌发,我被染上那种陌生的气息也还能够走几步,但不久,就会感到失魂落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需要我具有能力,在黑暗里找座位就是本事。既然我没有能力,这个能力就变为我以外的怪物,时刻要吞噬我,我不小心就会被它吃掉。

我逃避生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没有办法克服我的胆怯心理。现在已经不是这个我要学会克服障碍的问题,而是生活里所有的技能要压碎我,这个事实横在我面前。我读过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他们为了加入生活,拼命挖掘自己生命和意志的潜力。照这样的榜样,我也应该勇敢一点才对。但我想,我是一个在生命和意志上没有丝毫潜力可挖的人,我彻底地承认我的懦弱,为什么要羞于承认呢?

如果心理不胆怯,行为也就果敢了。但我细想,我的胆怯既然已经是先验的,那为什么非要让“勇敢”把胆怯挤跑呢?有些英雄少一条腿,有些英雄眼睛瞎了,他们想办法弥补生理的残缺就行了,而我的残缺,我的心理的变形是任何矫正术都无法使它恢复常态的。

笨拙

在现代,人们普遍的观点是,要想逃离现实,必须有足够的金钱。金钱,能把一个吃掉你的对象,变为一个美学的对象。有了钱,你可以旅游、欣赏,你可以不接触人,也可以接触人。你可以只接触人的表象信息,而不接触他们内在的心灵。在现代,接触别人内在心灵,就是别人要异化你的那颗心灵,所以说,不追求理解,是防止过分接触的好方法。你逃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欣赏自然,美学上叫做欣赏角度。我们是笨拙的,我们就是得不到这个欣赏角度,自然并不愿远离我,它反而要寸步不离,不让我们轻而易举地欣赏它。

这个笨拙是全面的,但它也仍然是单纯的、透明的,笨拙仍然是纯朴的,它是一个喜剧,是一种幽默,是一个现代堂吉诃德:不过,他已经不是在向风车进攻。他已经永远失去了进攻的概念。他根本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进攻,他的勇敢在于他敢于逃跑。这就是智慧,因为他想到了逃离,不怕最大的危险,也要逃离。

笨拙,它显示在这个人的逃离举动总是失败的。一个失败主义者,但它并不视失败为失败,没有能够逃离隐居的人,实际上也就是没有能力在真实生活中生存的人。

假如,我想从工厂里逃出来,但逃跑总是不成功,为什么逃跑是不成功的呢?因为这是一个人的逃跑,有如一个隐士的举动。个人的行动总是无出路和意义的,个人行动只是一种美学行动。因为大多数没有逃跑,大多数遵循的是一个实际生活并使之和谐的法则,是政治经济学的法则。而少数人的法则则是文学的,浪漫主义的法则。浪漫主义在现代不是描写天国,不是再现幻想,浪漫主义是生活方式。浪漫主义经历了幼稚阶段,它如今的唯一的方式就是逃离现实的举动。

生活如同女人

生活如同女人,她漂亮你就想接近,并且是不负责的接近。她丑陋你就想回避,离她越远越好。这是一个对生活的理论概括,实际情况是生活不论漂亮还是丑陋,你都要和她打交道。你命里注定是逃不掉的,这样就产生了无法逃避而派生出的人生观。

生活的形象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这是美好信息,是人接近生活的首要前提。人如果脱离不了生活的制约,自然希望生活变得美好起来,这就是宗教。我的诗也曾经散布过一种宗教意识,宗教是一种期望,一种需求,一种自身无力的表现,但他至少还相信他的呼吁是值得的。

人的虚无的意识,就是欣赏生活的意识。人究竟要欣赏生活的什么呢?显然,人要欣赏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所谓文学是回忆,就是站在较为安全的地带,对无法介入过去的回顾。这样,人成为自我分裂的人,他首先在实际生活着,另外还要欣赏自己的处境。

爱是存在的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爱是存在的。我遵循着伟大阳光温情脉脉的规律生活,我是不怕困难,我是能够抑制自己个性的。我也有日常生活,但我从不重视日常生活,就像匆匆吃过饭,赶忙要跑出去。我为了得到爱,我认为人应该是崇高的,人应该显示出值得爱的地方,人必须拼命扭动身躯,必须拥有激情。人在认定爱的存在的情况下,有他一整套生活的方式。

如果这个世界上爱不存在了,人又是孤单的人了,这时人就不想动,但人仍然得行动,得生存。这时候,人才有机会回顾自己的日常生活了。他不得不进入这没有意义的生活,他感到日常生活的繁杂,他发现自己是一个凌乱的人。

不,现在又出现了第三种人,在没有爱的情况下出现的人。这种人没有对外部世界的任何幻想,他根本不关心、想也不想生活的意义,他津津有味地活着,他唯一的任务就是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这种人是自我生存的崇拜者,是把人自身活着当做宗教来看的人。这种人进入生活严谨的风度令人吃惊,他能够沾沾自喜地欣赏自己在生活,他是现代生活的导师。

(摘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地洞笔记——被世界开除》 作者:梁小斌)

篇10:光阴的抒情散文

我愿化作一缕清风,抚过绿草和鲜花,缱绻在爱人的身旁;

我愿化作一滴朝露,凝结在儿时窗前的那朵野菊花上;

我更愿化作一片秋叶,隐去夏日的繁华,褪去夏日的绿衣,换取落叶归根赐予的那份安详。

然而,低头凝视自己,现实让我无法摆脱令人憎恶的躯壳。

犹如冬夜受伤的羔羊,蹒跚在茫茫的旷野上;

犹如被自一由遗弃的孤儿,在幽冥的夜色*中泣涕彷徨!

光-阴-啊!

也许你能倒退脚步,还给我那份已逝的和微笑,带我逃离这个混沌不堪的世界;

光-阴-啊!

也许你能加快脚步,为我驱散这幽冥的夜色*,带来温暖的陽光,照在我苍白无力的面颊上;

光-阴-啊!

也许你能停下脚步,为我幻化出一双美丽的翅膀,让我自一由飞翔,飞向充满安宁和陽光的天堂!

让我永守......

篇11:光阴的抒情散文

只是猪鼻孔里插两棵葱——装象(像)。李清照那些多愁善感的词只不过我们梦回婉约时的心境。

我们的青春是充满快乐,洋溢洒脱的歌。

青春在光阴的故事里是一首歌,一首随四季轮回轻轻流传伴我们成长的歌,天真浪漫的歌声里,风花雪月的诗句里,纯真美好的年华里,我们在年年地成长,年年地老去,长长的故事里,年龄渐远青春的故事,心却依旧留恋、怀念。那些随时光流逝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改变了一种心境,改变了两个人,改变了一个圈子。

就在那多愁善感初次流泪的青春

就在那多愁善感初次回忆的青春

就在那多愁善感初次怀念的青春

就在那多愁善感初次清歌的青春

留在相册里泛黄的照片,贴在墙上模糊的蜡笔画,锁在抽屉里草黄色的信纸,压在玻璃板下褪色的明信片,以及墨迹斑斑的留言,每一个物,每一个字,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图画,都述说着一个故事,若隐若现,或多或少的呈现在脑海里,勾起点点滴滴有关你们的回忆。年轻时为你写的诗,为你唱的歌,恐怕你早就遗忘在岁月的年轮里,岁月的过去已经是书本里那发黄的书签,天真浪漫的歌声早就变了音韵,风花雪月的故事仿佛一阵轻烟,纯真美好的年华已经离我远去,我只能向前看,往前走,去寻找故事的结尾也好,去发现未来的奇迹也罢。

清风它带走落叶的眷恋

流水它带走鱼儿的心愿

落花它带走枝头的挽留

时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

我只能带走青春的模样

远行,未知的,遥远的路程,不同的风景,多变的天气,就如一场旅行,深深浅浅的经历,回忆。

人生就像搭上一列车,总有人上,也有人下,能陪自己到最后的以是寥寥,这也才是最弥足珍贵的。取舍,得失,其实也就是那回事,深究不得。青春渐远,但青春依旧是一首歌,不过已是谱写昨日的梦,那些远去的人,那些远去的事,那些远去的笑声,那些远去的眼泪。

曾经,多少次设想与青春里的你们相见的场景,浅浅的一笑,淡淡的问候,深情的相拥,热情的攀谈。这样见面的时候,我们又经历了多少路程,看见过多少风景,遇到了多少的路人,其实,我们本也互为路人,各自人生列车上的一位,只是,还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经下了车,还是依旧陪你远行。时隔多年相见,你已不再是旧日熟悉的你,我也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过客,可能有些伤感,但有着笑声依旧。

上一篇:夏秋季灭蚊蝇总结下一篇:出租车司机安全培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