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结构升级传导机制研究论文

2024-05-06

服务业结构升级传导机制研究论文(通用7篇)

篇1:服务业结构升级传导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促进一国服务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有着重要影响。对承接国来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通过推动国内服务业技术进步、优化国内服务业生产要素结构、发展国内现代服务业,推动着国内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在探讨了服务外包对承接国服务业升级影响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通过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促进服务业升级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技术进步;生产要素结构;服务贸易结构;服务业升级

全球经济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一国要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崛起,势必要实现服务经济领域的绝对优势。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优化的关键时期,而服务业的升级则是整体产业升级优化的战略重点。服务外包属于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业态,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对促进我国改进传统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优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国际服务外包对承接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研究,Jabbour(2005)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承接发达国家服务外包产生的技术扩散效应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徐建敏、任荣明(2006)指出承接服务外包可以从直接(服务贸易额的增长等)和间接(优化投资环境等)两方面来对承接国的服务贸易产生影响。张扬(2011)经过实证研究指出国际服务外包能够促进承接国服务业结构升级。但是,对于国际服务外包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促进承接国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甚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主要从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承接方服务业技术进步、服务业生产要素结构优化和改善服务贸易结构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服务外包推动承接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

一、服务外包对承接国服务业技术水平、服务业生产要素结构和服务贸易结构的影响

(一)服务外包引起技术溢出,促进承接国服务业技术进步

服务外包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种是发包方自愿或主动提供的技术转移,另一种是发包方在非主动或非自愿的情况下产生的技术扩散效应。1.服务外包引起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是发包方自愿或主动提供的技术支持,可以通过直接投资等形式实现,这种主动提供的技术支持主要是为了促进承接方能通过吸纳直接转移的技术知识以顺利完成外包业务。由于发包方和承接方之间在技术上会有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国际服务外包对承接方的技术能力一般有较高要求,只有符合技术水平要求的企业才能突破重围、脱颖而出。对于承接方来说,在加强对发包方转移的技术知识的吸收以提高自身外包业务能力的同时,为了能持续获得外包业务,更要通过创新等方式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业务能力,而且发包方的技术进步也会迫使承接方不断跟进技术改进、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通常,与发包方转移的技术知识伴随流入的还有相应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同时承接方的管理水平也会相应提高。2.服务外包引起技术扩散技术扩散效应大多是发包方非自愿的,主要是承接方在承接服务外包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等途径促进了技术水平的提升。假定对于国际服务外包发包方和承接方来说,中间投入品是双方的贸易联系,中间品质量固定时,由于技术扩散效应的激励以及新进入供应商的竞争,原承接方会通过降低中间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来抢占市场,技术扩散效应会激励现承接商技术努力,在降低中间投入品单位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了质量的提高。中间品质量提高,相应市场对其需求也会增加。这样,承接方在技术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其外包业务量也会得到增长。而从发包方来看,与无技术扩散相比,在技术扩散条件下,由于承接方花费更少的技术努力就可以实现降低中间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同时其质量也能得到提高,由于中间投入品的“物美价廉”,最终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单位生产成本也降低了,市场对最终产品需求也会增加,发包方的边际收益增加。这样会促使发包方更愿意对承接方直接的技术转移,更会直接有利于承接方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技术扩散效应对双方来说都会带来收益。承接方通过承接发包方的国际外包业务获得技术扩散效应主要通过两个渠道:示范和人力资本流动。示范效应是指通过服务外包,承接方或多或少都会学习到服务产品中包含的发包方的设计思路、技术以及一些隐形知识等,此外,承接方也会吸纳发包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则是由外包企业的人员流动尤其是技术人员的流动带来的技术外溢。国际服务外包给承接国带来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效应,促进了承接国的服务业技术进步。

(二)服务外包促进承接国服务业生产要素结构优化

由于国际服务外包属于现代服务业中的高端业态,业务环节多属技术领域,故而承接方会增加对技术劳动人员的需求,促使从业人员流向服务外包业务技术环节,这样服务业人力资本从量上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同时,由于技术外溢和技术转移效应,进入这些环节的技术劳动人员在接包的过程中由于发包方的技术培训以及通过“干中学”学习到发包方的技术知识和经营理念,此外,由于技术溢出效应,相关企业在承接国内外包业务的时候,也会促进整体行业的技术知识水平得到提升,这样服务业人力资本又在质上得到了进一步的积累。服务业人力资本积累增强,承接国服务业生产要素结构得到优化。

(三)服务外包促进承接国服务贸易结构得到改善

一国服务贸易的构成本身就包含国际服务外包,服务外包的过程客观地就实现了服务贸易。由于服务外包多涉及高技术环节,一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额的不断增长体现了该国现代服务部门出口占比的不断增加,一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水平的不断增强体现的是该国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可以促进承接国服务贸易结构得到改善,推动服务贸易健康发展。此外,国际服务外包可以促进承接国有效规避发包国的贸易壁垒,进一步促进了承接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二、服务外包促进承接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分析

(一)服务外包促进承接国服务业技术进步,推动承接国服务业结构升级

服务外包带来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效应,对于这些高新技术知识,承接国经过学习、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由此促进了国内服务业技术进步,提高了服务业生产率,实现了对传统服务产品的改进以及发展现代服务产品,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国际服务外包带来承接国的技术进步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从传统服务业角度来看,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改造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商品,使得产品质量得以改进,逐渐转变低附加值模式,逐步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水平,服务业结构得到优化。另一方面,从现代服务业角度来看,由于服务外包带来的技术进步推动了现代服务行业或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并且由于创新而实现的新产品开发,直接扩大其现代服务产品的供给,增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促进了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尤其目前主要的ITO(InformationTechnologyOutSourcing)和BPO(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服务外包多以技术密集型为主,KPO(KnowledgeProcessOutsourcing)更以专业知识为核心,它们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承接国服务业的结构升级。综上,承接服务外包带来的技术进步对承接国服务业结构升级起着积极推动作用,技术进步越强,作用就越明显。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承接国服务业技术进步,进而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如下:国际服务外包→发包方主动的技术转移和非主动的技术扩散效应→承接国服务业技术进步→传统服务业得到改进、现代服务业得到发展→承接国服务业结构升级。

(二)服务外包促进承接国服务业生产要素结构优化,推动承接国服务业结构升级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会促进国内技术人员流向服务业技术环节,承接方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甚至国内相关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提升,从量和质上促进了承接国服务业的人力资本积累,推动承接国服务业生产要素结构优化。ITO、BPO和KPO这三类服务外包对承接方的技术水平要求依次越来越强,对承接方来说,接包方层次越高,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也相应越强,承接国服务业生产要素结构优化效应也越明显。生产要素结构的不断优化,一方面,可以促进传统服务业的改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正符合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由此,促进了承接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综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承接国生产要素结构优化,进而推动国内服务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如下:国际服务外包→增加流向服务业技术环节的就业人员以及在接包过程中学习到发包方的技术知识→服务业人力资本从量和质上得到积累→服务业生产要素结构得到优化→传统服务业得到改进、现代服务业得到发展→承接国服务业结构升级。

(三)服务外包促进承接国服务贸易结构改善,推动承接国服务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两者之间历来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贸易结构由产业结构决定,另一方面,贸易结构又会通过进口推动效应和出口拉动效应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口推动是指由于进口带来国内已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空白产业的开拓,而出口拉动则是指由于出口带来关联产业的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促进了承接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改善,由于进口推动和出口拉动效应,会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提升了整体行业素质,促进了国内服务业发展,也促使发包方愿意转移更高技术要求的外包业务,承接方可以参与到更高附加值的环节中,吸引更多的资源流向高技术外包产业,这样又进一步促进了承接国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和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在这个良性发展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占比得到提升,实现了传统服务业的改进和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成长,由此促进了承接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综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承接国服务贸易结构得到改善,进而推动国内服务业升级的传导机制如下:国际服务外包→承接国服务贸易规模得到扩大以及吸纳发达国家转移的成熟产业→促进现代服务贸易的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的成长→服务贸易结构得到改善→出口拉动和进口推动效应→传统服务业得到改进、现代服务业得到发展→承接国服务业结构升级。

三、结论

综上分析,国际服务外包可以通过促进承接国服务业技术进步、服务业生产要素结构优化和服务贸易结构改善实现对承接国国内传统服务业的改进和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推动承接国国内服务业结构升级。我国是国际服务外包承接大国,2016年我国服务外包合同额达1472.3亿美元,其中离岸金额达952.6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长12.45%、9.14%;服务外包执行额达1064.6亿美元,其中离岸执行额达704.1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长10.11%、8.94%。在经济新常态下,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来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对此,在促进服务外包规模增长的同时,更要注重服务外包质的提升,加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尤其是中、高层次的外包人才,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提高服务外包技术水平,增强服务外包竞争力。在服务业技术方面,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要密切和发包方的合作,在学习和吸收发包方外溢的技术与经营管理理念基础上,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通过承接国内外包业务带动国内相关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逐步承接更高技术的外包业务,带动国内服务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服务业生产要素结构方面,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要不断优化服务业生产要素结构,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加强国内服务业人力资本积累。在服务贸易方面,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加强出口拉动和进口推动效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在加快服务贸易结构升级的同时促进国内服务业发展。总之,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从多方着力,加快对传统服务业的改进,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促进国内服务业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徐建敏,任荣明.外包对服务贸易的影响及承接服务外包的策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1).

[2]谭建芬.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促进我国服务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3]赵鸿.国际服务外包:运行机制与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4]张玉山.国际服务外包对承接国服务业的促进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

[5]张婷婷.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就业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

[6]张扬.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

[7]Jabbour,Liza.DeterminantsofInternationalVerticalSpecializationandImplicationsonTechnologySpillovers[R].Presentedatthe4thEuropaeumEconomicWorkshop,2005.

篇2:服务业结构升级传导机制研究论文

关键词:节能减排;传导机制;实施效应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日益迅速,但是经济发展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全球变暖加剧、雾霾严重、酸雨、沙尘暴频发等等。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必须要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整顿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节能减排政策是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提出的,意在节约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但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节能减排工作进展并不顺利,且存在一定的阻碍。所以,我国必须要加强节能减排政策实施,提升节能减排政策的力度,拓宽节能减排政策的传导机制,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1节能减排政策传导过程

节能减排政策的传导过程如下:首先由政府职能部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安排具体的节能减排手段,其次将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输入到社会经济的运转系统之中,将节能减排政策作用于客体,之后利用节能减排政策实现制定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通常会使节能减排工作目标受到阻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以实际情况为主要依据,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传导。

2节能减排工作的影响因素

2.1经济水平

我国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虽快,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于节能减排技术的影响较大,发达的经济会正面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实行。但是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节能减排技术发展较慢,所以,节能减排工作也受到经济水平的影响。

2.2产业结构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不合理的状态。第二产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比例不断加重,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出现不平衡状态。在工业的发展过程之中,为了能够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目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对于节能减排技术的需求量更大,而需求能够导致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我国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知识资本

从根本上看,节能减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积累正是知识资本更新和发展的过程,知识资本属于大众所有物,为公共物品,若知识资本的水平高,则技术的供给力度越强。因此,节能减排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知识资本积累程度的影响。

2.4能源结构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影响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能源使用结构极为不合理,在日常生产使用的能源资源中,用量最大的为煤炭,其次为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资源在使用后会排放多种废气,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无论有毒或无毒,都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2014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8.7亿吨,与2013年相比,下降2.5%。2014年的煤炭产量14年以来首次降低,一是由于新能源的推广使用,二是由于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可见,能源结构的改变与节能减排技术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3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策略

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应加强对企业生产、大众日常生活中能源消耗与排放量的控制,从而加快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在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时,需要遵循以下策略。

3.1从企业生产入手

节能减排政策主要针对工业,应建立完善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妥善处理高能耗、高排放企业与节能减排政策之间的关系,协调政策与日常生产,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实现节能减排政策的实际落实,同时,还要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使政策顺利实施。另外,还要完善行业配套保障措施,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为企业配备完善的保障措施。如我国河北省某电力企业,在在实行节能减排政策时,成立了车间小火电机组监督小组,对小火电机组进行严格地监督审查。发现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立即关闭,撤销其发电权,防止设备过多,增加能源消耗和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另外该电力企业对能源结构进行优化,增加对电网工程的资金投入,升级电网,改善发电技术,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工作效率,从而减少煤炭等能源资源的使用量,减少了能源消耗和废弃排放,真正地落实了节能减排政策。

3.2从民众生活入手

节能减排不仅仅要落实到政府、企业,同时,还要实现全民参与,从民众日常生活的角度进行节能减排工作。首先,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觉悟,使民众能够自发地减少日常的用水量和用电量,为节能减排工作贡献自身力量。其次,加强对能源、资源的管理,水费、电费以及燃气费用均实行梯度收费制度,从金钱方面约束民众的能源使用量。再者,是扩大单双号限行政策的使用范围。汽车尾气排放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扩大单双号限行政策的使用范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单双号限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提升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果水平。

4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生态环境正遭受严重破坏,因此,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迫在眉睫。我国必须要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加强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力度,改善节能减排工作效应,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我国民众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篇3:服务业结构升级传导机制研究论文

跨国并购是企业国内并购的延伸, 是跨越国界的兼并与收购活动。在跨国兼并中, 原来分属两个不同国家的两家企业的资产与经营被结合成一个法人实体。在跨国收购中, 资产和经营控制权从当地企业转移到外国公司, 前者成为后者的子公司。以并购企业产业联系特征为依据, 一般将跨国并购分为水平并购、垂直并购、中心型并购和混合型并购。当前跨国并购正在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1986年中信公司以4 700万加元并购加拿大塞尔加纸浆厂50%的股权开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特别是2000年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 2001年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跨国并购的政策, 中国企业也加快了跨国并购的步伐。2001年, 数个重大跨国并购案例掀起了中国企业通过并购方式“走出去”的热潮。2003年,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额为28亿美元, 其中有18%是通过跨国并购进行的。2004年,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新疆中基实业、上汽集团、联想集团等先后出手跨国并购。2005年, 通过并购实现的对外投资为65亿美元, 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量的一半, 达53%。2006年, 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82.5亿美元, 占当年流量的39%[1]。2007年, 全年总共发生了84起跨国并购事件, 其中披露金额的63起事件总额达186.69亿美元。2008年, 中国市场共发生66起跨国并购事件, 其中43起已披露的并购总额达129.58, 同比下降了30.6%。2009年, 中国企业海外扩张“高歌猛进”, 据统计全年中国跨国并购市场共完成并购交易61起, 披露的并购总额为151.07亿美元[2]。由此可见, 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宏观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 跨国并购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对国内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是竞争型经济, 其制高点在于高技术。我国由于工业化尚未完成, 产业结构刚刚完成“非农业化”演进阶段, 是典型的2-3-1结构特征, 即第二产业产出最大, 第三产业其次, 第一产业最小。这决定了我国产业升级首先要从第二产业着手, 而第二产业的升级归根结底在于技术的更新和创造, 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资本还技术”的跨国并购不仅有利于我国获得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也有利于促进企业通过信息共享来提升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从而推动我国技术发展和创新, 最终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保障。跨国并购对一国产业的升级作用是一个复杂过程, 本文简化原有作者的研究思路, 主要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制度创新效应和市场权利效应三个方面剖析跨国并购对国内产业结构改造和升级的积极作用。如图1。

(一) 跨国并购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逆向技术溢出不是发达国家的专有, 大量的研究表明, 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寻求性的跨国并购同样能获得逆向技术溢出。国内学者也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逆向技术溢出的有关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 大部分研究表明: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同样能够获得逆向技术效应。

企业对发达国家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 可以迅速获得与公司核心业务相关的上下游技术、新技术以及与核心业务无关的技术。通过获取相应的技术研发资源, 实现技术上的协同效应, 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随着企业核心技术优势的增强, 其技术创新力得到增强, 技术创新会通过产品结构的优化来提高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 当技术创新创造出新的产品、形成新的产业门类时, 由于这些产品刚刚引入, 其未来发展的市场潜力大, 投资者预期从事该行业能取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在资源分配相对自由的条件下, 社会资源就会迅速向其转移, 支持该部门扩张, 如二战之后信息产业的发展就是如此。 (2) 当技术创新创造出替代性产品, 原有产品生产规模便有可能发生收缩, 生产要素便有可能逐步从旧有部门中撤出, 而新兴产业或朝阳产业的技术创新力会在这种市场资源不断汇聚中增强。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会推动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从而引致三大产业的升级。首先是产业区位升级, 东部地区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其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的增加会迫使当地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其生产制造部分转移到中西部或者国外, 而保留其具有比较优势的研发设计和销售环节, 从而推动我国产业在区位上的升级。其次是产业要素密集型升级, 根据资源禀赋原理, 随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原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会越来越为资本取代, 与此同时技术水平的增强会使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方向进行, 中西部地区也会紧随这种生产趋势。因此跨国并购的技术溢出效应能通过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推动产业的区位升级和要素密集型的升级。

(二) 跨国并购的制度创新效应

近年来, 虽然中国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并购的国际浪潮, 但是在资源整合方面, 中国跨国并购案中接近70%的中国企业是以失败告终的。其深层次原因是制度因素的巨大差异, 特别是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客户管理等方面。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并购整合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部分。如何设定激励机制, 保持甚至提升原有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是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从事跨国并购的企业在“干中学”中吸收西方先进的管理制度改变原有的落后的管理制度, 从而增强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以家族式的民营企业为例, 其本土的管理体制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 但在国际并购中需要具有国际视野、文化层次更高的人才管理海外公司, 于是海外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应运而生。这种管理方式了推动了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的深层次改革, 有利于实现资金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融合, 增强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做大做强企业, 提高相应产业的集中度, 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整体升级。

(三) 跨国并购的市场权利效应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特别是并购发达国家相对强势的品牌, 能获得品牌优势, 借助该品牌在当地的知名度、营销网络等资源进入该国市场。同时可以利用品牌的影响力增强企业在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可以预测随着吉利对沃尔沃品牌的整合吸收, 定会借此打开欧美汽车市场, 与此同时, 国内汽车行业会发生新一轮的洗牌, 而吉利定会崭露头角。因此, 随着各行业少数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国内市场会形成寡占市场, 实现行业的规模经济。

跨国并购之所以能实现行业的规模经济是因为企业具有更大的资产规模, 减少了合并企业的运营成本。假设行业中每个企业的固定成本为正, 边际成本相等且不变, 某几个企业合并后, 合并后的企业可以节约重复的固定成本, 产品的平均成本将有所下降。特别是当企业没有机会完全利用某些不可分隔或者稀缺要素时, 合并意味着单位成本的下降。UNCTAD的报告也指出, 某些产业对于生产条件的特殊需要导致了全球范围内 (特别是发达国家之间) 的大型合并。而这种规模经济, 又会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科技研发能力, 完善企业的制度管理, 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企业会进行国内并购。通过并购实现对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创新能力的整合。Haspeslagn和Jemison、Pisano (1991) 都指出了跨国并购会引起国内并购并使并购方获得创新能力, 从而引起行业的一次大洗牌, 实现了“大鱼吃小鱼”, 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得到提高, 寡头市场开始形成。如果不存在并购后的反竞争效应, 寡占市场有助于优化产业市场结构和资源配置。因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是普遍的、稳定的和有效的。它不仅不会抑制竞争, 反而会在资本集中和寡头形成过程中形成对立的、中和的、抗衡的力量, 这种抗衡力量的存在产生了寡头之间力量的较量和竞争的加剧, 最终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改造和完善。

跨国并购的三大效应在推动国内产业升级的同时, 也保证了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根据现有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引导企业跨国并购的行为。企业会根据现有的政策法规调整其对外投资资本流向, 以使企业资本流向优势产业, 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由此, 新一轮的跨国并购又会开始, 产业结构得到新的调整, 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跨国并购作为当前各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 正越来越影响着全球价值链的重组和升级。虽然我国国内的企业并购还未完成或取得显著性的成就, 但适度的跨国并购不仅有利于完善本国的产业体系, 而且有利于巩固和提高我国价值链在全球价值体链中的地位。跨国并购, 这种促进内外价值链体系融合的投资方式应当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当前, 政府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完善我国跨国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 (2) 建立和健全海外并购的投资保险制度。 (3) 加大税收等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 (4) 放宽外汇管制, 完善跨国并购的金融服务体系。

摘要:当前,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大、人民币预期的不断升值以及外贸环境的不断恶化, 我国企业将越来越热衷于以“资本还技术”的跨国并购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因此, 从逆向技术效应、制度效应和市场权力效应三个方面剖析跨国并购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 并探讨如何完善相应的制度政策以降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系数, 以此顺利实现跨国并购对产业升级的传导机制。

关键词:跨国并购,产业升级,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1]肖小虹.并购企业的价值链整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2]何大安.投资运行机理分析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潘颖, 刘辉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0, (2) .

[4]欧阳艳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10, (4) .

篇4:服务业结构升级传导机制研究论文

在产业经济学中,经济发展包括三个方面:总量规模的扩大、结构的协调和技术创新的应用。这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包含着结构的演化和升级,没有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谈不上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结构逐渐得到改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有力的拉动作用。但从第三产业总体规模、特别是就其内部结构而言,甘肃省服务业与东部发达地区和周边部分省区差距较大。针对甘肃服务业这种现状,一些学者进行了整体性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宋芳、雍海宾认为甘肃省应重点发展以下服务业领域:旅游业、商务流通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并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何俊林、王浩军提出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科技水平、提供资金支持、培育企业集团等十项应对措施发展甘肃省服务业。这些分析和研究对促进甘肃省服务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至今还很少有人系统分析甘肃省服务业内部结构。如何进一步揭示甘肃服务业发展的本质及其内在推动力,构成本文对甘肃服务业及其内部结构各相关行业发展进行分析的逻辑起点。

二、甘肃省服务业内部结构分析

1.甘肃省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效益分析

在甘肃省服务业内部哪些行业有潜力可挖,应该支持;哪些行业趋于衰退,应该限制,这需要对甘肃省服务业内部结构进行效益分析。本文从产业结构偏离度及产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两方面对甘肃服务业中的十余种行业的产业结构的效益进行分析。

(1)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衡量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是否对称的指标,它可以测试产业结构的效益。其含义为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一般而言,产业偏离度越大,产业结构效益就越低。从表1可以看出,2004年甘肃省服务业产业偏离度绝对值之和较大,为20.656。这一数字是服务业就业人员总比重(11.8285)的近2倍。由此可见,甘肃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效益并不高。但具体到分行业则有所区别,相对而言,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等呈现较低的负偏离度,分别为-5.6259、-4.1896、-3.8174和-2.3220,说明这四大行业效益相对较高,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就业人员转向这几大产业部门。而农林牧渔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偏离度较高,表明有较多的劳动力集中在这些行业,但产出效益并不是很高。

表1 2004年甘肃省服务业内部结构分析表

资料来源:依据甘肃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2)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测度产业效益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即“某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该产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重”之比。一般而言,在产出规模一定的情况下,生产这些产品或服务的人越少,人均产值就越高,这一比率就越高。而该比率越高,说明这一产业的效益越高。从表1中显示,甘肃省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其他行业,分别高达20.6613和11.3509,说明这两大产业部门大有潜力可挖;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4.4364)和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4.2405)。该指标较低的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服务业、教育、文艺、广播电影电视业、国家政党机关、社会团体等。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甘肃省服务业中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在产业效益方面有相对优势,成为甘肃省服务业中主要产业部门。

(3)对甘肃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效益分析中有关问题的说明

从表1可以看出,甘肃省服务业内部各产业的偏离度都呈现负值,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笔者看法有三:一是甘肃省市场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竞争并非完全竞争,因此存在较大效率损失,而数据却不能反映这种效率损失;二是由于行政和政府机构改革滞后,甘肃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中,特别是教育、金融、保险、邮电、能源等部门政府公务人员比重较高,而这些人员的工资又呈刚性增长趋势,从而导致这一块的产值比例没能反映行政效率和市场效率;三是甘肃省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偏离度呈现负值,且绝对值较大,说明甘肃劳动力剩余较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也较激烈,从而造成低工资的劳动者创造更大的产出。

2.甘肃省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层次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推动甘肃省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还需要对各行业进行纵向的层次分析。国家统计局对中国第三产业结构进行了四个层次的划分: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輸、仓储业、邮电通信业、商贸业以及餐饮业;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及物业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公用事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包括科研、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第四层次是公共服务部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等。据此,甘肃省服务业各层次列表如下。

表2 1998年~2004年甘肃省第三产业四个层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单位:%

表2显示,从1998年到2004年,第一层次在当年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几乎都超过50%,说明甘肃省服务业历来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该层次是拉动甘肃省第三产业增长的首要因素。据产业发展规律,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第三产业内部会出现结构升级,即第一层次呈现下降趋势,而第二层次则会逐步上升。但从表2看,第二层次不升反降,由1998年的32.6%下降到2004年的25.7%,7年降低了近7个百分点,这显然与服务业内部结构高级化趋势背道而驰。另外,第三、四层次虽缓慢而又持续上升,但从表1可以看出,由财政投资的第三、第四层次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仅在1.2~3.5之间。总而言之,甘肃省服务业内部各层次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要从更深层面了解这种失衡结构,还需进一步分析组成各个层次主要行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对甘肃省历年年鉴的统计,甘肃省服务业内部各行业都呈一定的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造成了四个层次发展水平的不同。其中,第一层次中的交、仓、邮业一直占甘肃省服务业的主要部分,而且1998年后国家对西部政策倾斜,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这使该行业平均增长率达到13.49%;但同时批、零、餐业增速较慢,二者相互作用使得第一层次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略有下降。对于第二层次,由于甘肃经济发展落后,金融保险业一直走低,年平均增速只有6.79%;房地产业虽有增长(年平均增速8.04%),但起伏较大,且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第一层次,由此决定了其连年出现下降趋势。文、教、卫、体、娱、科研等行业受到政府支持和市场化运作,产值增长率较快(年平均增速15.3%);另外为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近年增长平稳,投入较大,这些因素综合影响使得第三、四层次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状态。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般说来,人均收入越高的区域,服务业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在新世纪,服务产业必将成为促进甘肃省经济增长的主体因素之一。由于产业结构转换与产业结构效益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首先,我们有必要从总体上对甘肃省的服务业发展和趋势有一个科学判断。结合甘肃省产业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换与产业结构效益评价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吸纳就业人数逐年增多,三次产业比重逐步趋于合理。

其次,从促进甘肃省服务业发展而言,选择优势行业和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优化和升级甘肃省服务业内部结构,必须进行分类指导。传统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产业效益相对较高,甘肃省应结合实际继续在政策、制度、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给予支持;但同时应适度提高这部分行业中基层劳动者的收入和社会保障,促进第三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打破行业、行政壁垒,引入竞争机制、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新兴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从发展现状看,各类中心城市应主动承接发展高新现代服务业,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应主要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同时,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诸如金融保险、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知识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促进这一层次服务业的发展将对甘肃省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和经济增长大有裨益。另外,降低对弱势群体的就业准入门槛,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发展非正规就业将会有助于甘肃省就业问题的解决。

最后,加快服务产业市场化进程,提高甘肃省服务产业的市场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加速提高甘肃省服务企业的集约化水平,促进服务企业服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城市的聚集效应,促进包括服务、企业、事业单位的用工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制度创新,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向推进制度改革,增强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性,对促进甘肃省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样重要。

篇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摘 要】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之后,中央银行操作适当的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通过经济体系内的各种经济变量,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而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这个由货币政策工具启动到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传导运行过程,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

【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91-01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Kashyap和stein(1995)运用分散数据检验了银行信贷假说,得出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后,小银行拥有的贷款额下降,而大银行的贷款数量基本上保持不变的结论。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后者能够轻易的获取外部资金,所以小银行更容易受到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所以,他们认为只要银行面对的不是对其公开市场负债的完全弹性需求,银行信贷渠道就可以存在。这有力的回应了Romer (1990)对狭义银行信贷渠道的质疑。

Kim Sungmin和Won-Tai Kim(1999)以韩国为例分析了近几年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操作过程的发展。韩国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势头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以1991年放松利率管制的提出为标志,这是放松利率管制四阶段过程的第一步。1996年底,韩国加入OEDC后,所面临的金融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应对这些变化和挑战,韩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改造买入市场结构,允许商人银行以经纪商和交易商的身份参与买入市场及精简支付系统和结算系统,引进了BOK-Wire系统,采用两个安全设备以保证支付结算的安全进行等。

Frederic S Mishkin(1999)从名义锚的角度考察了四种基本的货币政策机制的优缺点,即汇率目标、货币目标、通胀目标、包含隐形而非显性名义锚的货币政策。其中货币目标、通胀目标容易导致动态不一致问题的出现。通胀目标在实际运行得比货币目标和汇率目标好,但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决策者可能过度关注于低通胀,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包含隐形而非显性名义锚的货币政策具有通胀目标的优点,与通胀目标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正式的名义锚,透明度相对较低,这也是它的一个主要缺陷。

赵勇(1999)从与德意志联邦银行的对比入手,研究了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传导模型,若假定联盟内各国经济周期一致、金融市场完全一体化、要素市场具有充分流动性、影响产品市场的外生变量统一,则货币政策在联盟内各国间的传导基本上可视为被扩大了的一国货币政策国内传导,但其在现实中也与一国货币政策传导有所不同。影响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的因素主要有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独立性、透明度、协调性程度、各国宏观经济政策与ECB货币政策的配合协调度。

樊明太(2004)在简要考察中国金融结构转型中货币政策机制,包括货币政策的工具、效率前沿和规则及相应的货币传导机制变迁轨迹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分割点原则,实证检验、估计和分析了金融结构变迁对货币政策的适用工具和反应函数的影响,以及对货币传导的利率机制,即由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并进而到通胀率-产出波动前沿的影响。基本的结论是,金融结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货币传导机制的性质和作用程度。

王斌(2009) 从定性的角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分析,找出我国在货币传导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包括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着过渡性、中央银行的非独立性制约了货币政策传导、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执行障碍、作为传导中介的金融和资本体系市场一体化程度低、最终目标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传导的障碍等,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在我国,金融结构及其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问题,是在对亚洲金融危机成因和中国扩大内需实践中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上突显出来的。与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目标的变迁相伴随,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发生着深刻的变迁。在中国,利率整体上的管制性、中央银行资产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的约束明显制约着有限的市场化利率对货币政策的独立反应,不过,这种独立的反应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也开始有所显现。在研究货币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时,必须注意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变动的预期。金融结构不同,货币政策的工具不同,货币政策反应也会有区别,因此在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效应问题时,需要区分冲击效应和传导效应。

(二)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虽然逐步重视对宏观经济的间接调控作用,但非均衡的信贷配给现象仍然存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各类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均很高、利率的非市场化形成机制等,造成央行的货币政策在货币和资本市场上的传导受到限制。所以迄今为止,信贷渠道仍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导途径。

信用途径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应满足以下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某些借款者依赖于银行贷款;二是货币政策可以改变贷款相对于其它信用形式的供给量。第一个条件说明银行依赖者的规模是信用途径的关键,显然这个条件无疑很容易在我国得到满足,但金融创新的发展迅速降低了银行依赖者的规模,银行信用渠道的作用将减弱。第二个条件要求中央银行能够间接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但在我国,正是银行中介的行为在特殊的经济转轨条件下的扭曲,各经济主体货币需求约束的动态博弈导致企业的慎贷行为和银行的惜贷行为,使银行信用呈现收缩现象,导致了信用渠道的受阻。

所以在短期内,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应着眼于促使信贷途径向均衡信贷配给转化。而长远观之,规范化的利率传导机制应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体。

(三)2007年美国次级贷危机爆发,并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由美国传导至世界各地,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成为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对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国际以及国内的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是综合性的因素共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尤其是美联储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失当的货币政策,成为了各位学者所指出的共同原因。货币政策的基础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如果说是相反方向的货币政策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那就很有必要研究这种变化,即由宽松到紧缩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哪些渠道具体影响到实体经济的以及影响的效力如何。这实质上就是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勇.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1999,第5期

[2] 周英章,蒋振声.货币渠道、信用渠道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金融研究,2002,第9期

[3] 樊明太.金融结构及其对货币传导机制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4, 第7期

篇6:完善机制服务升级

近年来,张掖市院把贿档查询工作作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遏制和减少贿赂犯罪的重要载体,将贿档查询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平台,优化服务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查询服务效能,实现了贿档查询的业务和服务双提升,有力地推动了该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项承诺”提高社会满意度

张掖市院的贿档查询工作还提供“三心”服务。以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将查询工作作为检察机关的服务窗口,从转变工作作风入手,文明接待、热情服务,做到受理查询热心,解答疑问耐心,服务态度贴心,不断提高查询工作规范化水平和社会满意度。

为充分发挥贿档查询在预防行贿犯罪和推进社会综合管理中的作用,张掖市院不断健全完善贿档查询工作机制,作出“四项承诺”,提高查询工作的社会满意度。

“我们实行查询时限承诺制。建立‘当天申请、当天审核、当天查询、当天告知’的工作机制,推出‘AB崗’。‘A岗’为专职查询人员,‘B岗’由科室其他干警承担。A岗外出,B岗顶班,确保每天至少一人在岗,保证查询有人受理,不积压,不延误,除断电、断网等特殊情况外,绝不让查询者跑第二趟。其次,承诺开通查询‘绿色通道’。在严格查询流程,维护查询权威的同时,对经常查询、信誉较好但因紧急情况无法带齐材料前来申请查询的单位或个人,允许先予查询,限期补齐材料。”张掖市院负责贿档查询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除了上述两项外,张掖市院还推行“快速办结机制”,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民生查询服务。提高贿档查询效率,让更多申请人感受到检察机关的优质服务。今年以来,张掖市院积极推行“快速办结机制”,大大缩短流转审批时间,快速办理,承诺在20分钟内办结,并出具查询结果告知函。为了使查询工作顺利进行,避免申请人跑冤枉路,该院在门口值班室设置查询指示牌,张贴查询工作人员电话号码,并将贿档查询室专门设置在办公楼大厅入口处,以最大限度缩短申请人的办事时间。并将查询工作流程、查询须知张贴上墙,做到公开公正,让申请人对查询事项心中有数。通过检务公开宣传栏和检察外网等平台,向社会公布查询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公布办公联系电话,及时提供咨询服务,为申请单位和个人提供便利。

“第一次来查询的时候,工作人员就免费发放了一本《行贿犯罪档案查询指引单》,现在,我依照指引单的指导,每次都拨打预约电话提前预约,既方便又快捷,还安排专人接待查询,真是全方位的服务啊。”一位多次前来进行查询的企业负责人说道。另外,张掖市院的贿档查询工作还提供“三心”服务。以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将查询工作作为检察机关的服务窗口,从转变工作作风入手,文明接待、热情服务,做到受理查询热心,解答疑问耐心,服务态度贴心,不断提高查询工作规范化水平和社会满意度。

人事、金融:延伸覆盖面

“如果检察机关能将行贿档案查询系统向银行开放,对于我们防范金融风险、震慑商业贿赂、完善诚信体系建设等都很有意义。”在一次预防联席会上,张掖市院检察长俞新民提出建立银行信贷环节行贿档案查询处置制度,得到人民银行张掖市支行行长石建平的充分认可。

张掖市院积极探索职务犯罪预防新途径,将行贿档案查询工作从工程建设、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扩展到人事任免、金融信贷和公共资源领域,实现对银行贷款发放、干部提拔使用、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制约,遏制贿赂犯罪,促进诚信体系建设。

张掖市院与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共同研究,制定下发了《关于对拟招录公开选拔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的实施办法(试行)》,将贿档查询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招录、公开选拔和任职的必需程序,有效预防和遏制发生在国家工作人员招录、公开选拔、任职环节的职务犯罪和“带病提拔”现象,严把干部廉洁准入关口,为进一步完善干部廉政考核制度创造了一个全新平台。张掖市委组织部门一位负责人谈到行贿档案查询工作时说:“在干部提拔、使用的廉政考核中实行行贿档案查询的做法,对于最大限度地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问题发生,有积极意义。”如今,在张掖市,干部提拔行贿档案查询制度不仅得到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坚决执行,也得到了广大国家工作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肯定。

“如果检察机关能将行贿档案查询系统向银行开放,对于我们防范金融风险、震慑商业贿赂、完善诚信体系建设等都很有意义。”在一次预防联席会上,张掖市院检察长俞新民提出建立银行信贷环节行贿档案查询处置制度的建议后,得到中国人民银行张掖市中心支行行长石建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张掖监管分局局长张满红的充分认可。之后,该院主动联系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推动4家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银行信贷环节行贿行为档案查询处置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规定银行根据信贷业务工作需要,可以向检察机关申请查询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行贿行为档案,对经过查询发现有行贿行为记录的单位或个人,由银行按照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根据情节,自主采取下调信用等级,调减授信额度,降低贷款额度、上浮贷款利率、提高担保条件等方式作出处置,检察机关不予干预。该《意见》将贿档查询工作引入金融领域,成为银行放贷、授信审批的必经程序,实现检察机关与金融机构的联动协作,对潜在的腐败风险提前排查和化解。

编辑:施杨 shiyang0915@126.com

篇7: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传导机制研究

一、会计信息传导机制的现状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会计信息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生成机制,会计信息批漏机制,会计信息利用机制以及会计信息监管机制。

1.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生成机制的现状。会计信息的生成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生产、传递,并引出信息披露、利用及监管等一系列传导机制。 从会计信息生成机制的一般过程来看,单个企业的具体会计活动可按时间顺序分解为以下五个步骤:获取记录企业经济活动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和纳入会计报表的其他信息。一般情况下,只要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和保证会计人员独立从事会计活动的环境,会计信息生成机制所得到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现状。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两权分离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代理成本;可以使股价变动更能准确反映公司的市场价值,强化市场机制对经营者的外部约束。不同企业由于受企业性质、行业类型、公司规模等公司特征变量的影响,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在内容上存在差异,但这并不能说明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无章可循。

3.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利用机制的现状。会计信息使用人的存在并不等于说明会计信息利用就一定会影响会计信息供给,会计信息利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有条件的,是否存在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者是会计信息需求能否有效影响会计信息供给的关键。会计信息的有效利用者指有动力、有能力来影响会计信息供给的利用者。有效会计信息需求者的形成依赖于使用者对信息需求内在动力的大小、信息使用者的成熟程度、信息使用者影响力大小等三个方面。

4.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监管机制的现状。公司治理包括两个不同的层次即内部公司治理和外部公司治理已达成共识,与此相对应会计信息监管机制也有两个不同的层次即内部会计监管与外部会计监管。

二、会计信息传导机制的问题

1.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生成机制的问题。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决策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其真实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虚假会计信息泛滥,严重损害了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2.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的问题。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规架构虽然基本确立,但“上市公司总体信息披露状况并不理想”。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俨然以“卖方市场”自居,大有“我提供什么,你得接受什么”之势,部分上市公司缺乏公开透明提供准确信息的传统,甚至大搞“数字游戏”,操纵会计报表,由会计信息透明度所带来的会计信息普遍失真是当前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3.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利用机制的问题。企业是狭义会计信息的唯一供给者,需求者是指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主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管理当局、其他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不对称的表现: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指企业由于选择了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个特定的信息使用者,由此造成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却与此相反,从而引起投资成本上升,股票在市場上流动性下降;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

4.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监管机制的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对会计信息起监管作用的主体既包括企业内部监管主体,又包括企业外部的政府和社会中介,他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会计信息监管体系。从该体系近年来的运行效果看,我们认为制约我国会计信息监管机制有效性发挥的瓶颈是“先天不足”。

三、对策性研究:构建适合我国的公司治理的会计信息传导机制

1.基于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生成进行控制。为了防止和控制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应该从会计信息的生成环节加以控制。对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和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会计信息生产除了外部的监督和控制外,还有企业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加强会计信息的生产控制。

2.公司治理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机制。鉴于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当规范、完善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包括:公司治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化、规范化;加强上市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监管;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3.基于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利用进行监督。主要包括:培育我国的会计信息需求市场,满足信息的利用;改变会计信息系统计量性,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及实用性;建立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信息利用的时效性。

上一篇:行为习惯主题班会策划下一篇:各部门间协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