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升级调研报告

2022-08-09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服务业升级调研报告》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服务业升级调研报告

服务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汇报

发改委、服务业办

(2011年5月26日)

今年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两个加快”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服务业转型发展“三个提升”,不断创新工作举措,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服务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现将全市服务业转型升级所抓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推动服务业产业质态转型。围绕近两年来我市迅速崛起的现代物流和服务外包两大新兴产业,推动全市服务业质态大提升。提速发展现代物流。一大批物流项目相继竣工投入运营,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及总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今年一季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如皋港物流园区新招引物流、贸易和配套企业19家落户注册。800万吨煤炭选配加工物流、120万吨废钢资源再生利用物流、120万吨矿石选配物流等12个基地型项目即将落户。提速发展服务外包。软件园科技研发用房按序时进度稳步推进。全市服务外包产业体系日趋成熟。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呈现集群发展的态势。1~4月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5家,累计达到97家。新增服务外包执行额1.06亿元。科技城(软件园)累计引进106家企业成功注册落户,其中50家为软

件企业,14家为电子商务企业,22家为文化创意企业,20家为总部经济。新兴产业的崛起,极大地优化了我市服务业产业结构。在全市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总量中的占比不断上升,服务业质态得到明显的转型升级。

二、突出招大引强,推动项目投入质量转型。今年以来,服务业投入最大的亮点是在招大引强上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在手在谈项目65个,已有39个项目已完成注册。软件园(桃园镇)已有瑞声科技、东远信息等26家服务软件外包和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其中由台湾上市公司瑞声集团投资的瑞生科技(如皋)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本280万美元,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同时,与世界五百强企业百胜集团,国内知名企业东软集团、浙大网新、神州数码、亨通光电集团、大华软件、威德电子等60家以上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如皋港复星钢材加工物流、航空园、中波物流等23个重要项目正在进一步洽谈中。如城镇家乐福大卖场、香港宝龙集团投资的城市商业综合体、美国东亚银行眼糖集团投资的软件研发生产等20多个在手在谈项目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服务业项目152个(包括23个基础设施项目和39个房地产项目),其中经营性项目90个(亿元以上项目37个),今年计划总投资68.04亿元,到目前已投入32.23亿元,是历年来同比在建规模项目最多、亿元以上项目最多的一年。

三、坚持集聚发展,推动服务业发展模式转型。我市现有的四个南通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获得长足发展,一季度四个集聚区新增入园企业133个,营业收入15.83亿元,完成税收3461万元。花木交易集聚区今年发展的势头非常好,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预计全年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科技城(软件园)以创建国家级软件园和科技孵化园为目标,加快园区工程建设进度。一季度新引进软件服务外包企业32家,已与复旦、东南等知名高校建立了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引进创业创新人才15名,园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人才18名。同时积极培育新的服务业集聚区。一是打造中央商务集聚区。推动建设主城区4.8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建设,目前已达成开发意向。二是沿江人才和人力资源市场集聚区。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人力资源市场正在进行内部装修,15万平方米的标平厂房和10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园正在抓紧设计;三是汽车贸易集聚区。积极打造集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汽车贸易集聚区。目前已有6家4S车店投入运营,在建的4家部分正在洽谈。

四、提升运行质量,推动服务业增长方式转型。今年年初,我们制订和完善全市服务业考核方法,对镇区服务业运行质量和经营效益加大了考核力度,推动全市服务业运营效益在去年较高增幅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性提升,把转型升级贯彻到整个工作之中。服务业税收是直观反映服务业运营情况的标尺。由于强化了对各镇区服务业运行质量的考核,

全市服务业运行质态明显提升,服务业税收在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今年又有新的突破。全市1~4月份服务业税收7.15亿元,同比增长28.74%。16个镇中,有8个镇增幅达到100%以上。吴窑镇今年1~4月份服务业税收达到3243万元,是去年同期10倍。九华镇、白蒲镇、高明镇分别增长214.72%、149.62%、139.98%。如城镇一季度服务业税收达到1.47亿元。

五、启动“主辅分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今年以来,我们以延伸产业链为突破口,在推动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上下功夫,组织部分人员到海安学习“主辅分离”工作,正式启动我市“主辅分离”试点工作,先后选择双钱集团、熔盛重工、双马化工等六家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试点工作,重点发展科技研发、贸易营销、物流配送、人力资源培训、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外包,到目前为止已注册成立3家研发设计、物流企业。

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激发全社会参与服务业转型的热情。一是将省政府服务业提速计划和扶持发展的若干政策,以及我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汇编成册,便于各镇区园有的放矢开展工作。二是今年初服务业办和新闻传媒集团联合开设《聚集服务业》专栏,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如皋动态大容量、高频率地宣传服务业发展政策,介绍服务业成功创业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提速发展”现代服务

业的氛。三是继续在全市13个行业中开展争创最佳服务业企业竞赛活动,对行业竞赛中获得名次的企业市政府给予表彰。四是以旅游项目建设投入“五比”竞赛活动为抓手,不断创新招商思路,加大在建项目的推进力度。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全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服务业。

第二篇:加快发展服务业 力促桂阳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李小毛 文章来源:桂阳统计局 点击数:55 更新时间:2012-7-18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桂阳县域经济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连续7年保持全省前20强,2011年进入全省前10强列第9位,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2011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7亿元,同比增长14.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2%,拉动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

一、桂阳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是增长速度稳,总体规模大。相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来说,服务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性,因此服务业增速比其他行业增速显得比较平稳。2007年至2011年,桂阳GDP年均增长14.7%,其中:2008年增长9.6%,2009年增长17.6%,2010年增长16%,2011年增长15.7%。服务业年均增长14.9%,其中:2008年增长15.4%,2009年增长15.4%,2010年增长15.9%,2011年增长14.3%。2008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冲击较大,致使GDP仅增长9.6%。数据表明,2007年至2011年期间,GDP增幅极差达到8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增幅极差仅为1.6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保持快速平稳增长态势,显示出服务业相对较强的稳定性和抗风险性。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7亿元,比2007年约番一翻;占GDP比重为33.5%。

二是对经济增长贡献高,对就业贡献大。服务业具有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吸纳劳动力强等优越性,因此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对就业贡献大。2011年,桂阳GDP增长15.7%,其中服务业拉动全县经济增长5.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2%;服务业完成各种税收6.05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55.6%;服务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17.3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3.4%,其中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吸纳从业人员7000人,同比增长5%。

三是服务业市场主体快速扩张,服务业投资升温。随着城市的扩容提质,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类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助推服务业市场主体快速扩张。2011年年末,全县登记注册的服务业私营企业368户,比上年末增加72户,占全部登记注册私营企业户数的63.2%;登记注册的服务业个体工商户9776户,比上年末增加1542户,占全部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的93.5%。随着市场主体的快速扩张,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2011年,服务业完成投资 60.8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50.7%,同比增长36.7%,增幅比全部投资快0.1个百分点,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

四是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县上下大力实施转方式、调结构,力促经济发展转型,通过实施提质改造与加快培育并举的措施,桂阳传统服务业焕发活力,新兴服务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和知识技术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信息传输、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研等)增加值17.83亿元,同比增长14.6 %,比服务业平均增幅快0.3个百分点。现代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物流业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速度不快,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2007年以来,除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外,其他年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速度均低于GDP增速,其中2009年低2.2个百分点,2010年低0.1个百分点,2011年低1.4个百分点。相对于工业增长速度,服务业增幅更显缓慢。2009年至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比工业经济增速分别慢9.9、6.

1、6.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2008年为37.3%、2009年为38.1%,2010年35.3%,2011年33.5%,呈逐年下降趋势,二产业比重则逐年上升。经济发展规律揭示,一个地方的第二产业大规模发展,工业实现的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且金融、保险和流通服务业快速发展,广告、咨询等中介服务业、房地产、旅游、娱乐等新兴业态开始出现,表明这个地方的经济已进入工业化阶段,并逐步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

二是结构不优,现代服务业所占份额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市场经济领域拓宽,桂阳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桂阳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滞后,居民富裕程度与先进县市有较大差距。2011年,桂阳城镇化水平为37.73%,比长沙县(51.9%)低14.2个百分点,比资兴市(57.1%)低19.4个百分点;人均GDP桂阳为28690元,比长沙县(80356元)少51666元,仅为长沙县的35.7%;比资兴市少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桂阳为18139元,比长沙县(24038元)少5899元,比资兴市(18984元)少8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桂阳为8655元,比长沙县(14237元)5582元,比资兴市(8966元)少311元。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的相对滞后必然影响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11年,桂阳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5亿元,同比增长9.7%,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1%,占GDP的比重仅为6.8%;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的比重为1:4,与先进县市差距较大。

三是企业规模偏小,提质改造资金投入不足。2011年,全县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不包括商贸和房地产企业,下同)实现营业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30.3%,远低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7.5%的增幅;全县39家限上服务业单位,户均从业人员27人,比规模工业少146人;户均收入888万元,仅为规模工业的3.4%。其中亿元收入以上的单位仅2家,占全县服务业单位的5.1%。年末服务业单位户均拥有资产9134万元,增长16.3%,比规模工业少5815万元。限额以上服务业单位规模不大,缺乏有实力的领军企业和单位,且企业提质改造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三、促进发展服务业的几点建议

科学发展服务业,积极开发新的服务渠道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扩大服务消费规模,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可以有效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对于推动桂阳“两型社会”建设和实现“加快追领发展、建设幸福桂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以政策扶持为前提。目前,桂阳服务业发展速度不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与全国、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因此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服务业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营造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局面。要充分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县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有关部门要就服务业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提出具体政策措施,使服务业在资源要素的获得和使用上享受与其他产业平等的政策待遇。

二是以资金支持为保障。贯彻落实国务院政策,加大政府投入,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此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项目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进入境内资本市场进行市场融资。鼓励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对重点服务业项目开展业务;县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发展重点服务业项目。

三是以人才培育为关键。服务业的发展竞争很大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因此要抓紧制订和实施引进、培养服务业人才计划。坚持培训与引进相结合,鼓励现有的各类服务业重点企业实施干部、员工培训工程和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提升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引进职业经理、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商业会展、旅游服务、饭店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在人才引进上,可以采取高薪聘请、给予落户资助、优先推荐各项荣誉、破格评定技术职称等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积极与大专院校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合作,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抓紧培养、培训各类专业人才,壮大我桂阳服务业人才队伍。

四是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培育文化旅游、信息服务、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劳动就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优化县域经济结构。结合桂阳实际,尤其要加快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和层次,努力打造大湘南地区商贸物流集散区。

第三篇: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看苏州经济转型升级

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看苏州经济转型升级 今年7月10日,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落户苏州,在园区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宣告成立,这是国内首家服务于“千人计划”的综合性投融资平台,也是苏州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最新注脚。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千人计划”创投中心将打造一个面向全国的“2241”工程——完成对2000个创业项目的投资,通过投资新增“千人计划”创业人才200位,支持400位“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实现再融资,培育100家“千人计划”上市企业。 在园区,商务旅游正成为推动产业结构由“硬”变“软”的“点金棒”,推动园区经济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经济“华丽转身”。这几年,园区以金融产业为突破口,积极打造城市商务、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基金、上市企业、总部经济“五大金融集聚区”。去年,园区制定了“金融翻番增长行动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7%,服务业从业人口达到22万人,占全区就业人口的36.7%。这样一个比例,看似不起眼,但对素以制造业闻名天下的苏州工业园区而言,实在是难能可贵。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7%,服务业从业人口达到22万人,占全区就业人口的36.7%。这样一个比例,看似不起眼,但对素以制造业闻名天下的苏州工业园区而言,实在是难能可贵。

第二大工业城市服务业全国排第六

工业园区可以说是苏州服务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服务业发展水平能否作为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一项主要指标?虽说产业界、学术界对此意见并不统一,但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力是有目共睹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全力打造创新型经济、知识型经济的苏州来说,意义自然不言而喻。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我市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转型升级、城市化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迫切要求,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15.8%,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19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六位

——去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4%,比2005年底提高8.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约1.7个百分点;

——去年,服务业投资达到2044.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6.5%;

——去年,全市服务业完成税收564.67亿元,占各项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34.9%,同比增长29%,比全部税收增幅高出10.8个百分点,对全市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9%; ——在本地新增劳动力就业中,服务业吸纳人数占50%„„

这样的成绩单也许未必能让人眼前一亮,但这样的数据对于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苏州而言,难度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制造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是苏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十一五”期间,尽管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等众多不利因素的严重影响,苏州工业经济依然保持了平稳向好的发展趋势,五年产值翻番,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近年来苏州一直稳居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之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服务业在整个产业体系

中的占比,要提高哪怕一丁点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世界工厂”苏州将如何处理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在今年3月下旬召开的全市服务业跨越发展推进大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服务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延伸,强调发展服务业,决不是放弃制造业,更不是以削减制造业为代价来机械地提高服务业比重。苏州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增加总量、做大规模,现代制造业做优做强、提质增效,实现二者互动融合,竞相发展。

在实践中,苏州人把集聚发展制造业的成功经验“拷贝”到了发展服务业上,近年来苏州服务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目前,我市共有省市两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60家,其中省级19家,占了全省的1/5。 2010年,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完成投资290.2亿元,实现营业(销售)收入4269.7亿元,利税170.7亿元

“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占比要达48%

虽然服务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苏州清醒地认识到服务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偏低,行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高端人才缺乏,区域发展尚不平衡。这些问题都有待于苏州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以研究解决。

为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加快形成“三二一”产业格局,今年3月底,市政府向全市各地、各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其中明确:“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服务业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凡是向外资开放的服务业领域,都向内资开放;凡是对本市开放的服务业领域,全部向外地企业开放。 ”这为我市服务业大发展撑起了一顶“保护伞”。

按照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5年,我市将进一步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基本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经济国际化相接轨、与百姓需求相适应,功能明确、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体系,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全力打造现代服务经济高地和服务经济强市。量化到数字指标,到2015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到48%;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提高到65%左右,服务业地方税收占比超过65%,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比重达到45%左右;建成100个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集聚区;形成200家省、市级服务业品牌企业,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超千亿、超百亿元的服务业企业。

第四篇:山东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座谈会精神,加快推动全省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围绕满足老年人多样式、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以“把养老服务业培育成一个强大的服务产业”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打造“孝润齐鲁〃安养山东”品牌,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大力推进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提升居家养老、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基本养老水平,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使养老服务业真正成为我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动力、新优势和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到2017年,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民办养老机构占比突破5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以上;提供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养老产品用品供给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日益多元,服务模式更加多样。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占比达到85%以上,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0张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00万个以上。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打造一个品牌。加强品牌创建。围绕“机构和居家相融合的社区养老、医疗和养生养护相融合的健康养老、数据和服务相融合的智慧养老、基本养老和产业养老相融合的幸福养老”,打造“孝润齐鲁〃安养山东”服务品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建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子品牌,明确品牌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满足省内外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搞好两个统筹。

1.统筹区域发展。科学编制全省养老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养老服务业定位和发展思路、产业重点、空间布局,引领社会资本和土地、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养老服务领域有序流动,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养老服务业协调发展。各地加快编制“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并根据本地老年人数量、结构和服务需求等,编制养老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养老设施建设的位置、规模、种类、数量和功能,推动养老设施合理布局。同时,要根据相关规划和老年人需求变化,对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

2.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多镇一院”“一县一院”“中心敬老院”等敬老院建设模式,优化农村敬老院布局。创新管理服务模式,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在保障五保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基础上,向全社会老年人开放,打造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整合有关涉农政策和资金,推进农村幸福院建设,到2020年农村幸福院或日间照料设施服务功能覆盖全部农村社区。落实农村扶贫开发部署,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养老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建立城乡、区域交流合作机制。

(三)坚持“三化”发展。

1.推进市场化发展。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到2020年全省80%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企业、社会组织或实现公建民营,面向社会经营的公办养老机构要考虑政府投入、社会捐赠等服务成本,实行全成本核算,按照不低于当地相当等级养老机构市场收费价格的原则,合理确定收费标准;保留公办形式的养老机构也要实行严格的财务预算,促进各类养老机构公平竞争、有序发展。没有社会保险收入或社会保险收入不足以缴纳成本性费用的“三无”、五保等困难老年人,申请入住改革后养老机构,由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代为支付;其他经济困难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失能老年人,积极利用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高龄津贴和护理补贴、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现有保障措施,以及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多种方式支持入住养老机构。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参资入股、收购、委托管理、公建民营等方式,建设和管理运营公办养老机构。利用公办养老机构现有土地资源和房屋设施,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扩建和运营管理。放宽民非类养老机构资产管理政策,允许民非类养老机构出资者拥有对投入资产的所有权,并按不高于同期银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2倍的标准提取盈余收益。

2.推进产业化发展。加快养老与房地产、医疗、保险、旅游等融合步伐,大力发展候鸟式养老、旅游养老、农家养老、以房养老、会员制养老等新兴业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聚集度。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支持康复辅具、食品药品、服装服饰等老年用品用具和老年旅游、老年保险等服务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对接黄金海岸养老健康文化旅游服务产业集聚带发展规划,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休闲健康养生养老基地,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建设能够满足老年人教育、健身、娱乐、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等多种需求的老年社区和大型养老综合体。支持各级成立养老产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咨询、行业自律、标准制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推进社会化发展。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由重点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向为全体老年人服务。到2020年年底,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基本养老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完善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建设运营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等养老设施和服务组织,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业市场主体,打造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到2020年年底,全省各类养老床位达到88万张,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达到5500处以上,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设施达到12万处以上。

(四)突出四个重点。

1.突出居家养老。推进社区居家养老一体发展,健全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社区为纽带、信息平台为手段、满足老年人各种养老服务需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的覆盖率,完善提升日间照料、失能老年人托养、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开展“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养老服务,打造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鼓励个人和家庭兴办小微养老机构和服务组织,依托热心老年人家庭建设邻里互助养老点。支持社会力量独立举办或者以承包、合资、合作方式发展专业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纳入家政服务业、扶持社会组织等政府政策扶持范围。各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小型养老机构,同等享受鲁政发„2015‟21号文件规定的小微企业税费减免、创业补贴、投融资支持等优惠扶持政策。扶持竞争力强、有实力的大型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发挥人才、管理、品牌和技术优势,跨地区、跨行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整合社区养老热线、紧急救援系统、老人健康档案等服务资源和养老服务组织,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到2017年,依托省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在省级部署完成全省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2.突出医养结合。把保障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需求放在首位,对有需求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以机构为依托,做好康复护理服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对多数老年人,以居家和社区养老为主,通过医养有机融合,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医疗卫生机构要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提高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支持养老机构根据需求和能力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护理院和分支医疗机构,具备条件的可作为医院(含中医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护人员同等对待。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鼓励社区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业务协作机制,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基层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能力,规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医疗和护理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凡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鼓励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加快建立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保险筹资模式,保障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到2020年,护理型床位达到264万张,占养老床位总数的30%以上;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所有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3.突出人才培养。大力推行学历教育,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高等院校、中等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要围绕社会对养老服务领域专门人才的需求,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加大培养力度,满足社会需求。“十三五”期间,全省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达到30处。教育部门按照国家专业设置要求,进一步明确设置标准、培养目标和内容,加快开发相关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双师型人才使用。高等院校可对养老服务业专业学生给予减免学费、奖励奖学金倾斜等优惠照顾。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积极开展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管理人员在职培训。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组织省内养老从业人员赴省外境外学习培训。推行养老服务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定康复、护理人员服务标准,设立与报酬挂钩的职能技能级别。

4.突出基本养老。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原则,完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完善特困老年人供养制度,加强对“三无”和五保老年人的服务保障,确保其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建立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统筹整合老年人高龄津贴、护理补贴、服务补贴等老年人补贴项目,统一归并政府补贴政策和标准,积极采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方式,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鼓励和支持积极养老,编制《山东省老年教育规划》,依托城乡社区和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利用闲置房产资源,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良好条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三、完善政策措施

(一)强化规划约束。把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实施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规划时,充分考虑养老服务发展需要。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在规划条件和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中予以载明,并列入土地出让合同,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未按要求配建、不能同步交付使用的住宅小区,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不予办理竣工综合验收备案。老旧小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按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的标准调剂解决。

(二)保障土地供应。“十三五”期间,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按照每张床位50平方米的标准,安排养老服务设施专项用地指标,应保尽保。民间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与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享受同等土地使用政策,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和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积极探索以租赁或先租后让方式保障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土地需求,明确出租标准、权利义务,降低养老机构建设成本,减少投资者现金压力。对依法以协议价格取得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基准地价已覆盖地区,按不低于出让地块所在级别相同用途基准地价的70%比例且不得低于成本价确定土地出让底价;基准地价未覆盖地区,按不低于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及国家规定应缴纳的有关费用之和确定土地出让底价。对采取招拍挂方式出让的,可探索通过双向竞价、综合评标等方式合理控制地价。支持利用农村闲置土地、房屋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引导未开发房地产用地重点向老年住宅、老年社区等用地转型,鼓励市场存量房产和过剩房源通过租赁、改造等方式,转为养老地产、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符合条件的可同等享受政府有关扶持政策。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在办理供地手续和土地登记时,土地用途确定为医卫慈善用地,土地使用权取得人须提交养老服务设施用地承诺书,严禁改变建设用地用途、容积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变相搞房地产开发。民政、国土资源、规划部门通过养老机构年检、核发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签订出让和租赁合同、规划变更审批等,依法加强对养老用地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三)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十三五”期间,省级每年安排10亿元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重点面向社区、居家和农村养老倾斜。继续按鲁政发„2014‟11号文件规定对养老机构建设、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建设开办、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等给予扶持,并自2016年起调整完善以下财政补助政策:

1.创新政府对养老机构扶持方式,设立养老服务业发展股权投资引导基金,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股权引导基金设立运行方案,由省民政厅会同省财政厅、省金融办按照鲁政办发„2014‟44号文件另行制订,报省政府研究同意后实施。

2.加大护理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扶持力度,在现行养老机构建设补助标准基础上,将新建、改扩建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补助标准提高20%。护理型养老机构具体扶持条件由省民政厅另行制定。

3.提高符合条件的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标准,根据入住机构的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数进行补贴,从每人每年360元、600元、720元分别提高为600元、1200元、2400元。

4.调整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和补助政策,集中资源和资金,依托省级政务云平台,建立全省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一个平台、服务全省”,不再以市或县为单位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对服务效果好、入网老年人比例高的平台运营机构给予一定经费奖补,具体政策由省民政厅、财政厅另行研究制定。

5.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支持力度。推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发展,对具备日间照料、失能老年人托护、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由专业机构和服务组织托管运营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经当地民政部门或其委托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确认,给予一定经费奖补。开展社区治理暨养老服务创新实验,省级对每个实验区给予一定资金补助,聚焦社区居家养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6.对本科、专科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给予奖励,与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实际工作满3年后分别给予2万元和15万元的一次性补助。技工学院、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享受专科毕业生补助政策。延长设立养老服务专业奖补政策至2020年。

(四)创新投融资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通过贷款贴息、小额贷款、上市融资,以及推进应收账款质押、预期收益权质押、动产抵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拓展投融资渠道,破解融资难题。探索开展养老产业债券发行工作,对相关手续齐备、偿债保障措施完善的养老产业发债申请项目,适当放宽审核政策及准入条件;对具有稳定偿债资金来源的养老产业项目,可按照融资—投资建设—回收资金封闭运行的模式,开展项目收益债券试点。探索开展以房养老试点。探索将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建设养老服务设施的优惠土地和补助资金作价记账,政府不参与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收益分红和债务承担,对改变养老用途的,由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进行追偿和处置。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行业规范、业务指导职责,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养老服务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资金补助结构和使用效益。教育、公安消防、卫生计生、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环保、税务、统计、工商、质检、金融、价格、老龄、银监、保监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行业监管。实施“互联网+养老”工程,依托省级政务云平台,建设全省养老管理平台、养老服务平台和山东养老信息网,打造互联互通的行政管理、服务提供和宣传推介平台。制定全省养老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出台一批养老服务业发展急需的地方标准。建立养老服务业统计制度,完善养老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养老机构、组织信用评价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举报和投诉等制度,依托各级养老服务协会、家政协会定期对养老机构、组织运营情况进行调查评价,形成政府指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积极妥善解决老旧养老服务设施的消防、环保、卫生防疫等问题,对因年代久远或其他客观原因无法办理建设、施工、规划许可、土地证明等消防许可、环保等前置证明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协调出具土地性质、房屋权属等相关证明文件,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协调专业机构进行房屋质量检测,环保部门协调完善环保手续,消防部门办理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备案手续。

(三)加大宣传力度。依托山东养老服务信息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强对“孝润齐鲁〃安养山东”养老服务品牌宣传推介,扩大品牌效应,使“孝润齐鲁〃安养山东”养老服务品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传承齐鲁孝文化、引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弘扬敬老、养老、爱老、助老、孝老传统美德,广泛宣传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意义及各级扶持政策,总结推广各地经验做法,表彰奖励优秀养老服务品牌、养老服务项目和养老服务人员,形成敬老、为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加强督导检查。将养老服务业纳入省政府重点督查事项,重点督导发展养老服务业部门任务分工以及养老设施资金扶持、用地保障、价格优惠、税费减免等有关政策落实情况,清理不合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解决养老设施项目“落地难”问题。各地要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民政和老龄部门要加强对本方案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第五篇:提高企业转型升级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和加剧,后金融危机的到来,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我市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相互叠加,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特殊形势下,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化解金融危机的应对之策、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之举,而促进企业从主营业务中分离出生产性服务业,是破解服务业发展难题的直接抓手。

一、我市企业的现状

我市企业在政府部门的一贯支持下,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创业飞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相对经济发达的地区,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而其中最主要的我认为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贫乏。首先是土地资源的稀缺,其次是原材料、能源主要依靠外部输入、产成品流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生产成本高。

二是产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产品档次较低。基本上技术简单、投资不大。由于同类产品档次低,存在互相模仿,互相压价,导致价格一压再压,利润空间极低,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三是融资困难,在当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际,我们瑞安的企业也不能幸免,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银行的银根紧缩,企业资金断链的现象在我市的企业中时有出现。

二、近年来我市物流企业的现状

对生产线企业来说,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应该包括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农业支撑服务以及中介和咨询,而现代物流除了传统物流外基本上囊括了金融、批发、电子商务等。我市物流业目前仍然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货物运输阶段,还没有一家物流企业能够真正称得上是现代物流企业。全部租用零星场地作为运输和办公场地。存在无序竞争、低附加值、被动适应、供给零散、形不成规模的状况。一边是高速发展的生产性物流需求,一边是落后的物流行业,这种商流与物流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管理体

制落后,难以形成高效的反应机制。

三、政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分离服务业物流企业的发展,解决物流企业实际困难。

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一地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我市民营企业在完成“第二次创业”之后,作为生产领域 “第一利润源泉”的原材料、能源的节约,“第二利润源泉”的劳动消耗降低已日益枯竭。加之瑞安土地资源稀缺,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企业如果要进一步的发展壮大,更具有竞争力,尤其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就必须挖掘“第三利润的源泉”,也就是通过现代物流的发展来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水平、解决融资困难等方面,使生产性企业与现代物流业有机结合,平衡发展,以进一步提高竞争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实现新的经济飞跃。因此,要如何提高物流效率是我市民营企业必须面临的紧迫问题。

物流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运输是其中的小部分,它含有运输、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物流金融等等,特别是仓储能提高企业的土地利用率,降低库存带来企业的成本,通过仓储产品还可以提供银行贷款担保,为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物流信息能够为生产企业和物流行业搭建很好的沟通平台,有效提高时间、空间、资金的效率。

针对我市生产性企业和物流业现状,要使我市生产性企业通过现代物流业实现新的腾飞,政府部门除了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从生产领域分离的现代物流扶持的力度,加强对分离企业的引导,把物流真正从企业中分离出来,为现代物流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还应该加强一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相应专门机构,打破原来的条块分割、行政垄断格局,转变目前谁都能管,谁都管不了的管理分散状态。把现代物流业列为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使物流企业利用自身物流业的专业性特性积极探索物流发展模式,加快我市的物流业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

第二,加快物流中心的建设,以政府力量带动我市的物流发展,燃眉之急是抓好试点企业的典型,培养有强大实力的“领头羊”,加快推进“退二进三”的进度,尽快解决用地困难,使制造业和分离物流企业的发展瓶颈真正得到突破。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以实现企业发展向零库存转变,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更多实力强大的结点。

第三,引导物流业结合当前国际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通过核心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收购等形式,培植发展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企业。利用现代物流信息,通过集中运输、集中配送、集中仓储的规范缩短供、产、销过程的距离、时间,使生产领域的物流渠道畅通。形成集成化物流、网络化物流、智能化物流等等。

第四,加大政府优惠政策的力度,对有发展物流潜力和实力的企业在财政税收、资金、政府奖励等方面顾及物流业高投入,低收益、服务型的特点,给予优惠政策;给予货运车辆免费上牌和投放额度的优惠政策等。发达的联托运服务、信息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获得一定的原始积累和经营物流的经验,应出台鼓励其走股份合作制道路的政策。

第五,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物流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它不仅吸纳和使用着许多代表当今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技术,其自身也在不断创新和开发许多独特的物流技术。现代物流企业的运作,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缺乏又是制约我市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物流人才的培育、引进、储备是一项长远的、而又艰巨的重要工作。政府要为物流人才的培养、引进搭好平台。

总之,虽然瑞安传统物流业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条件都已具备,并且具有一定的优势。政府应以高度重视,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从而带动我市经济再次腾飞。

上一篇:佛山三水乐平镇邮编下一篇:非谓语动词高考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