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语现代诗歌

2024-04-22

碎语现代诗歌(共14篇)

篇1:碎语现代诗歌

碎语现代诗歌

勿忘我

如大海涌上山坡,浪花一直流向心底

明眸里,有烛焰在燃烧

深情在别离的时刻,微笑成一朵花

执手无语,心有灵犀……

涅槃

星空下,草地上

一堆柴火架着俗体

滋滋地淋漓,呼呼地噼剥

轻烟袅入空中,灰烬归于土地

爱在罪孽中重生

另一面

一片叶子对着阳光,我看到了粗壮的经脉

水分在绿色的生命里汩汩流淌

镜子里看得见自己的肋骨,但那只是肉体的支柱

缄默呢?掖密一种忧郁……

荆棘鸟

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时,心痛你的娇小

烈焰般的岂止羽毛,一生一世的爱恋

与其循规蹈矩的煎熬,不如倒在爱人的怀里

用气血蓄积唯一的绝唱,如此贞烈的`

在历史的天空中飞过多少……

姓名

我的《百家姓》里,你为首

饱蘸血色书写

一横,是你的娥眉;再一横,是你的红唇

一竖,是你的芊指;再一竖,是你的腰身

一撇,长发飘逸

一捺,裙袂飞扬

一弯钩,便没了心魂……

私语

海浪涌向岸边,晓风拂着杨柳

我感受到了爱抚,还有私语

风中有一朵云,渴望成雨……

城市的烟囱开始搬到乡下

云,逃窜隐匿

乡村的女人急迫涌进城市

灯,霓虹闪烁

灰色成雾,在村里男人的头上挥之不去……

南风吹

你昨夜轻轻的走来,爱情便泛出金色的光芒

丰腴、饱满;亲吻、抚摸

低眉颔首,月光下不胜凉风的娇羞

锋芒早已按捺不住,按捺不住……

 

篇2:碎语现代诗歌

喜欢这样无休无止地漫游

从旷野,到河流

像风一样走

陌生人,如果有一天

看见我死了

就随便挖个坑,把我埋了

只是,在我的身上

要多盖一些干净的土

从树林子里走过的人

是刚才在坡上埋我的人

他有白昼的容颜,黑夜的眼睛

如果明年春天

他再来河边看我

我将还给他

——两棵桃树,一片麦子

昨天落过月光的.地方,今天下雪

要是能像一个诗人

所说的那样

一边下雪,一边下月光

就更好了

这样我就可以随意地把月光叫雪

把雪叫月光

我躺着,田野也躺着

假如星辰在天空

也这样注视我

会不会把我当成黑夜里的一片大地

假如,我睡着了

我会不会像一场大雾,飘得无边无际

为什么把天空看久了

会无端地感动?

为什么在大地上走久了

会莫名其妙地流泪?

为什么把那些人看久了

会忧伤地背过身去?

村庄老了

池塘老了

灯火老了

土地老了

老人老了

孩子老了

篇3:教学“碎语”对课堂效能的影响

一、不良教学“碎语”探因

走进课堂,不难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相似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反应却有着天壤之别。究其原因,在风格迥异的执教语言中存在着教学“碎语”的五种“缺乏”。

一是缺乏情趣性。如“说得对”“请重复刚才的问题”等,有冰冷之感,受令之嫌,客观上必然削弱学习激情,降低教学效率。

二是缺乏启迪性。教师重复学生的讲答,简单的重复会让人产生烦躁之感、抗拒之意。

三是缺乏激励性。有些教师在课堂对话时常常忘记此为教学场合,以聊侃的方式随意进行讲评,甚至是玩笑似的讽刺,这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是一种打击。于是,应激反应出现———打消发言欲望,思维失去灵动。

四是缺乏应对性。如前所述,课堂上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教师如只将教学“碎语”作为课堂教学流程一个可有可无的连接,一旦预设的问题答案偏离,便乱了阵脚不知所措,精心设计的问题或虎头蛇尾、或支离破碎,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空耗教学时间,降低教学效率。

五是缺乏严谨性。其表象为会将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学生日常表现、校内外闲杂事等都随意作为教学“碎语”,学生看似兴趣盎然,但连贯的课堂教学节奏却被打破,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被转移,教学成效无从谈起。

对于不良教学“碎语”产生的原因,加拿大精神分析专家贝尔尼提出的“PAC分析模型”可以给我们以启发。他认为,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种心态:父母(Parent) 心理状态、成人(Adult) 心理状态、儿童(Child) 心理状态,只是比重各不相同,因而就自然会有不同的语言行为表现。具体到教师身上,不同的心态结构成就了课堂“碎语”不同的特征:“父母的”常表现出果敢的态度;“成人的”则表现为冷静、谨慎。于是,此二者心态过重时,教学“碎语”易发生句法刻板,缺少灵变,常就题论题,多为指令和追问;而“儿童的”则是感性的,表现为激情、冲动,于是,以此态为主时的教学“碎语”出现信口开河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另外,教师的语言积累也影响其教学语言的质量。以前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应有一股汩汩不断的泉水,常流常新。这就需要不断读书充电,不断积累新语言。有人就中小学教师为教学工作所选择的读物进行了调查,由多到少依次为:教学参考、教育理论、文史类、现实题材小说、时政类、科技及其他,可以说其阅读面还是较为广泛的。然而,在推进个性教育的今天,参考书在阅读中居首位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教师的阅读取向略显陈旧,必会使教学“碎语”缺少创新、活力,继而失去应有魅力。

二、教学“碎语”的运用策略

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有效的输入,作为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和调控互动交流的语言媒介———教师“碎语”,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下面的课例可见其运用的智慧。

1. 关注文本的原生态价值。

课文中存在很多作者诉诸文字试图传达给读者,又需要读者用心感悟的东西,但对于尚在成长中的学生而言,往往容易忽略或无法领会,这就必须倚仗教师适宜的“帮扶”。

师1:当饱受苦难的小女孩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奶奶时,她会怎么呼喊?

生:奶奶!

师2:她那么饥寒交迫,这回终于看见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她该怎样呼喊?

生:奶奶!

师3:可她要驱散内心的恐惧与孤独,又该怎么请求奶奶呢?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

师4:这急切的请求里还有———

生:奶奶,请把我带走吧!

师5:恳求?

生:哀求。

师6:是呀,她必须哀求奶奶带走她,因为———

生: (引用课文) 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鸭,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7:此刻她的脸上一定还流着伤心无助的泪花,声音哽咽,谁再来呼喊?

师8:这个“啊”一定是内心抽泣的声音。

(生通过“啊”的处理读出抽泣的声音)

显而易见,教师引领孩子对这一文本的学习采用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办法;但这绝不是小声、大声、再齐声读一遍的浅层、低效的朗读,因为那是无法唤醒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体味文本韵味的。这里,教师的即兴点拨恰到好处:师语2与师语1的不同不仅在于借助“终于”“唯一”,进一步点明女孩对奶奶的依恋,更通过“该”字,暗示快乐还不足以表达女孩的心情;师言4与6则采用足够的语言“留白”,促使学生回到文本,沉浸其中,不断地咀嚼、体会,继而“独具慧眼”地发现其中隐藏的情感内涵———哀求与无助后的绝望。纵观教师这一组八句教学“碎语”,可谓引出层次,引出情感,引出境界。尤其是师言8极为准确地把握住“关键点”及时点拨,捕获住“感受点”适时升华,达到了孟子所言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2. 关注知识和兴趣的课外延展。

语文教材及其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要求教师须借助课内外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才能使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课中的即兴点拨也能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课外阅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从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师:如果你是林冲,如果别人一再强调你是犯人,还嘲笑你没真功夫,你会怎么想?

生1:我会非常气愤。

生2:我会这样说:“他×的,我非打死你不可!” (众笑)

师:特殊的时候我们要用特殊的词来表达情感。有一位著名作家写过一本书,题目是《狗日的粮食》,来表达复杂的情感。这位同学用了“他×的”,说明实在是忍不住了。但林冲还是———

生: (齐) 忍住了!

不难看出,此位教师的教学“碎语”中所隐藏的教学智慧。当课堂上突发干扰教学方向,打乱课堂教学重点的学习插曲,不妨借“他山之石”巧妙转接,重回教学主线。当然,其中看似随便、信手拈来的“碎语”,其实更能触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如 《少年闰土》一文,只讲述了少年闰土的故事,但中年闰土是怎样一个人?鲁迅如何描述的呢?教学中,教师适时引经据典插入鲁迅的《故乡》中的片段,学生必会兴趣盎然,课余迫不及待地寻来阅读。学习 《草船借箭》一文,教师随机点拨:“有借就一定得还,诸葛亮向曹操借的箭何时还了呢?”“周瑜也是极有计谋的,导演苦肉计、设计反间计,让号称率领百万大军南征的曹操兵败逃亡华容道。”“鲁肃可不傻,不然他怎么会在周瑜去世后接任大都督一职,《三国演义》一书中此人物还有更为精彩的表现。”就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应时应景地向学生抛出“绣球”,不但能激发阅读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对文本有所探究。想法深远了,视野也扩大了,知识自然就增长了。

3. 关注学生随性思维的动态。

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随时把握他们的思维动态。为此,教师需敏锐地抓好“五个点”:即捕捉“热点”,诱导“兴奋点”,扶植“机灵点”,点拨“关节点”,升华“感受点”,使学生有方向可行动,有思想可表达,有兴趣可交流。

生:只有八岁的小女儿沉默不语。

师:什么是“沉默不语”?

生:就是不说话。

师:老师明白了,“沉默不语”就是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

生:错了!

师:那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在想些什么?书中有答案吗?

适时的归谬,顺学而导,引导学生由“沉默不语”一词的感悟走向更为本真的境地,人物形象也就随之真实、清晰。

生:她想我只买了棒棒糖,家人会不会骂我呀!

师:该用“埋怨“一词吧?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教师必须像高明的医生一样敏于发现,善于纠正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哪怕是些许的疏漏和偏差。

生:妈妈给了我20美元,要买五份礼物,但是我只买了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

师:(追问)5份礼物?包括给自己吗?

生:不,是给妈妈和4个哥哥姐姐的。

师:真是懂事的好孩子!你也是读书仔细的好学生。

……

教师以追索插问的方式促使学生在研读原文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借助想象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细细揣摩整个环节,从质疑到释疑,教师根据课堂中生成资源的不同特点,充分发挥教学“碎语”的积极作用,及时引导学生回到文本,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储备”。

4. 关注语言内在性质的示范。

无论语文课如何变花样,所进行的就是听说读写的练习,而对象一定是语言文字、言语材料,也包括教师字斟句酌的教学设计语言,或课中随性即景的教学“碎语”。

师:这个词,你有意把它念得如此轻柔,我知道,你是在表达作者浓浓的思念之情。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也听到了作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你真的读懂了。

师:你已经走进了作者纷繁的内心世界,你不是在读文字,你是在替作者———不,你就是作者,你在对自己的母亲倾诉,对如此辛劳,又如此慈爱的母亲发自肺腑地倾诉。

教师课堂中准确而精心地运用着教学“碎语”,自然而清晰地唤醒学生去体悟文字的温度、感情和立场。

篇4:闽南人七夕碎语

闽南人认为七娘妈是小孩的守护神,故常用将小孩过继给七娘妈的方式,来庇佑小孩平安长大,此俗谓“做契”。做契多在小孩周岁那年的七夕举行。那年祭祀七娘妈时,要供上一张过继的“契约”,或烧给七娘妈,或贴在有女神的庙宇中。此外,做契时还要做或买一个“七娘妈亭”作为其神居来祀奉,将其挂于内室,以便时时保佑小孩。以后每逢七夕,都要买或做个新的来替换,旧的就在七夕祭后焚化。到小孩十六岁的七夕时,要买或做一个大型的七娘妈亭,在家中举行“洗契”的成年礼。在台湾,“做契”时多抱着孩子到庙中与七娘妈订立契约,然后给孩子挂上穿有铜钱的红纱线,此俗称的“续命丝”,有的则挂长命锁。孩子十六岁那年七夕,家中需购置一大型的七娘妈亭,到“做契”的庙宇中,答谢七娘妈守护小孩长大成人之功,并举行“脱契”的过关成年仪式,脱去续命丝,从七娘妈亭下钻过,此仪式台湾人也称作“做十六岁”或“出婆姐宫”。

闽台民间在七夕祭祀的七娘妈,根据清代孙霖作所撰《赤嵌竹枝词》的注:“七夕,家供织女,称七星孃”的记述看,七娘妈就是织女,故七夕的祭拜习俗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有关。南朝宗檩的《荆楚岁时记》中就已记有这一神话故事,其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许嫁河西天牛郎。嫁后遂废织饪,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其一年一度相会。”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也有类似记载。因此,至迟在魏晋南北朝时,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就已形成。后来人们又不断建构,于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就出现许多版本。

其一曰:玉帝的第七公主叫织女,花容月貌,手艺高明,天天为天宫织锦。此外,天上还有一美少年神仙叫牛郎,他负责牧牛耕种。他俩喜结良缘后,因沉迷于爱情中而渐废职守。玉帝非常担忧,就命喜鹊告诉二人,他俩只许七日相聚一次,其余日子均需工作。但喜鹊粗心,错传谕旨,说是每天可相聚一次,因此二人继续缠绵于恩爱,终废其职守。玉帝得信大怒,严命二人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并用发簪划出一道银河,把二人隔离。同时,为了惩处喜鹊的过失,命其每年七月七日夜在银河上搭长桥,让牛郎织女过桥相会。因此,每当二人相聚时,因互诉衷肠,伤心之泪不停,故每年七夕常有毛毛细雨。而人们若躲在葡萄架下,就可听闻牛郎、织女的绵绵情话。

其二说:牛郎(有人认为其叫董永)是一位家贫而勤劳的青年,他的勤劳打动了天上巧手织女的心,织女偷偷下凡嫁给牛郎,过着男耕女织恩爱的生活,并有了爱的结晶——一对孩子。然而,织女私自下凡的事让王母娘娘发现了,就派天兵天将下凡把织女抓回,拆散这对恩爱夫妻。牛郎发现后,在神牛帮助下,挑上孩子去追赶。当快追上时,王母娘娘用发簪在俩人之间划出了一条银河,让他们隔着银河可见而不能聚。后来,织女救过的喜鹊为了报恩,就在七月七日纠集其同类,在银河上搭了一座鹊桥,让他们过河相会。

当然,牛郎织女故事的变体还不止这些,这里就无法一一述举。从以上这些不同的建构中,可见一些共性,如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相会日,相会之桥是鹊桥,牛郎织女是男耕女织的典范,织女的手极其灵巧等。正因为有如此凄美的传说,人们不免同情与祝福他们,并因此形成七夕祭拜的习俗。至于如何把七夕引申为织女的生日,这大概是人们想,牛郎与织女为何要选择这天才得以相聚,也许这天就是织女的生日,所以王母娘娘才会开恩让他们在这天相会,因此也就有了七月七日为“织女生日”或“七娘妈生日”的说法。

由于织女以手巧闻名,故七夕也有“乞巧”活动,女孩们在这天祭祀织女,除了祝他们夫妻团聚之喜,也希望自己能获得一双与织女一样的巧手,可以更好地担负起养家的重任。据《海录碎事》:“汉宫女,七夕穿针,皆会于开襟楼,针皆七孔”的叙事,汉代时就已在七夕举办“乞巧会”了,到了近代,七夕除了乞巧外,也增添了其他内容。如《福建通志·泉州岁时》说:“七夕,乞巧,陈瓜豆及粿,小儿拜天孙”。“七夕,女儿乞巧,持熟豆相饷,谓之结缘”。清代台湾的文献也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女儿罗瓜果、针线于中庭,为乞巧会”,并因乞巧主要是女孩的事,所以有人也认为七夕是“女儿节”。

篇5:碎语诗歌

开启记忆钥匙,无或是有

消失,再现,似流水潺潺

举一杯旧梦,与现实对饮

轮回里情景,一圈圈兜转

蘸墨无词,电闪何须雷怒

回眸间,经年苍茫了葱笼

岁月,不经意从指尖滑过

千帆过后,谁记得谁痴语

夏雨,淅淅沥沥奏响离曲

抚琴述说愁婉,浅吟残梦

是否,只有徜徉文字街头

才能记起,那一季花红曲

灵魂那快田,已经种不出

杏白,时间走遍每个角落

纵然风吹过江湖,也不过

篇6:七月碎语诗歌

狂风吹散了热浪,雨点紧锣密鼓地从阴沉的天际倾泻而下。

这是个多雨的七月啊。

凉凉的感觉,清醒睡着的神经。

在风雨里孑孓前行,潮湿的气息从发梢滴落,一直滴到地下流淌的河。

雨后的天空有一片亮色的云,云对面是一条彩色的虹桥。

小姑娘说,老天爷哭过又笑了。

原来那一道七彩弧线,是小姑娘眼中最灿烂的笑脸。

我的心忽然轻松明朗。

有一些记忆来自山里。

微雨中,山不是山,轻笼薄纱;水不是水,氤氲云烟。

山的倒影,水的缠绕,几分润泽,几分缥缈。

坐在游船上,轻摇橹桨,惬意行走间,却发现我已置身在画面。

始终是喜欢风的。

无风的时刻,心和正午的阳光一样,过于焦虑。

月亮在一圈风晕中迷离,穿梭,心情在风中淡泊。

情愿化身一只萤火,点亮自己,和一朵野花合唱一支小夜曲。

春暖花开时,那些萌动的枝叶,含苞的花蕾,曾吸引我寻觅的步伐。

花开半夏,青涩退去,花儿的风韵扑面而来,远望或是近观,一路生香。

昨天,偶然看到一盆紫色的金达莱,那么清丽,雅致,欢喜之心油然而生。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合欢树的`文章,看图片好像小时候院子外的榕树花。

于是百度了一下,花真的很相似,粉红的,绒绒的花冠,娇媚可人。

遥远的童年一下子拉近,大榕树下与小伙伴的嘻戏,雨后散落一地的花瓣,还有离开家乡时妈妈盼归的目光······

该回家看看妈妈了,虽然不久前才去过,榕树花在季节里怒放,心中依然是不断的牵挂。

有一次在山里游玩遇上了大雨,躲在杨树林里也淋了个落汤鸡,却见密密的雨脚落在流动的河水里泛着涟漪向东流去。

就想到了大海,有些遗憾,还没有去过海边;下雨时的海面会是什么样子?

苍青色的芦苇像是在河里漂移。

古诗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会不会就是在这样的意境中产生的?

家里有几块上水石,形态各异,尤其是客厅里的那块,像一个昂着头张着嘴的蟾蜍。

老公找了两枚铜钱放在它的嘴上,说是寓意招财进宝的意思。

其实谁也不会在意。

倒是上水石吸水很快,缓解了室内燥热的气息。

有时,独坐是一种享受。

那时的心情是自由的。

坐在山腰小树林里的石头上,清风爽爽地拂过发际,树叶斑驳一地碎碎的阳光;

低头看看脚下的山花,抬头看见远处的山峦;仰头,鸟儿从眼前飞过……

这样的时光静好,是岁月赐予的美妙。

揪着七月的尾巴,走向季节的转角,花儿都开了,露珠还在草叶上晶莹。

我知道一朵栀子花的笑多么灿烂,那是七月的热情;

我知道风儿经过时的温度,那是变或不变的演练;

我知道蝉鸣声里歌者的梦幻;

篇7:碎语诗片诗歌

1

任性是一种小心思的骄傲

偶尔为之

基本不会太伤和气

2

白雾纯洁如面纱

拥有一双洞悉世人的慧眼

在禅修中回归到自然界里

3

一束阳光

以火焰的形式在人间找到存在的价值

——燃烧了整个夏天

4

日落西山后

风姑娘爱上了树

我死乞白赖的样子

问她愿不愿意嫁给我

5

别开灯

别开灯

千万别开灯

我家不是慈善机构

6

房间没安装空调

要洗桑拿的.朋友们

我家可以提供免费服务一次

7

黑咕隆咚的心乱跳

睁眼瞎子靠墙站

水泥地板上光脚丫

那个啥

你们千万别逼我玩倒立

入室抢劫

篇8:青春碎语散文欣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在洁白的纸上写上些琐碎的文字,不知是在炫耀自己的文采,还是一种祭奠的方式,或者是两者兼顾吧。有人说我写的东西总是透着伤感,我也不曾想过为何我的笔尖总流露出忧伤,有时我也会对自己“为赋新词强说愁”感到莫名的奇怪,其实,我只是在以一种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宣泄这落了满地的忧伤。

冥冥之中的人生或许真的已被老天占据了全部,我们的生老病死、爱恨情愁早已被安排殆尽,没留下一丝给我们自己支配的空间,我不是一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者,但至少在我的骨子里深藏着一些唯心的成份,我相信命运,相信我们的生命运行的规律被老天所支配着,有些事,有些人即使你头破血流也不会让你占据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在我的人生观里似乎真的有了其所体现的`价值。我的人生就像一场黑白的电视剧,似乎没有一点色彩,老天爷对我应该是太苛刻,他毫不吝啬的将我的时间带走,不给我留任何喘息的机会,在无数的转身过后,我剩下的就只有悲哀。

朋友,对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两个字,陪了我这么多年的,除了父母,就是我的这些朋友了,其实父母只是我的创造者和养育人,而真正给我快乐的正是我的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朋友,所以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感谢我的他们给我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常有人说我的人缘好,也有人说我交的朋友似乎不是什么好人,对此我感到无奈,我不明白评价一个人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一个什么样的人算好人,什么样的人算坏人,我讨厌别人对我的朋友指手划脚,“你凭什么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呢,你没有资格。别用你的洞察力来反作用我做人的感觉,你不配”。我不希望别人对我有什么看法,我交朋友只交心,我会用真诚对待他们。也许有些人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不起眼的过客,从你的生命中匆匆走过,从此便很少有机会再见面,可是,我们要尽量善待他们,至少他们曾给过我们一方浅浅的微笑;我们要善待他们,就像我们自己在别人生命中是一个过客一样。

爱情上我的业绩就几乎等于零,我不会用心去维持一段感情,因为我不知道爱该怎样表达,怎样呵护,在感情上一再迷茫,迷茫中就会带着略微的忧伤。我也曾试图去追过几个女孩,可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都是以自己的失败而告终。从此,我就习惯了以自己的方式发呆,以自己的眼神凝视同一物体,难过的时候也会唱起令人忧伤的歌,也学会用尼古丁杀伤力来麻醉自己,以至于我喜欢了这种熟悉的感觉。对于某些人来说,我的存在似乎就真的那么无关紧要,我常常伤感,伤感我的世界里为什么总是那么的可怜,难道我就真的没人疼的怪物吗?或许,我真的无力面对,我只能默默的祈祷,祈祷我的生命里会有奇迹出现。

爱情是一种多么神圣而又伟大的事物,它真的可以将一个有心之人折磨的死去活来,而我却感觉越来越麻木,我不把我的痛和任何人提起,我只自私地独自享受,不将它和任何人分享。我的爱情在从没开始的过程里结束,没结束的开始里没了去向。

也有人常说我比较成熟,于是我便给这所谓的成熟下了一个定义:“成熟似乎就是一个人适应生活的节奏,慢慢被时间吞噬而变得从容的一个程度”。我觉得自己不配用这个独到的词来形容,因为我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所以,当人们说我看起来成熟的时候,我只会会心的一笑。

当青春的投影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每一个仿佛都重复了的春天还是一个接一个来临的时候,我的青春却无处安放,那些逝去的年华和那些被丢弃的破布旧衣一起,不知了去向,再也拾掇不起来,唯有用纪念的方式来诠释心中的悲凉,那被埋在风里的了无痕迹的往事,也只能用稀稀落落的文字来挽留,或许,那残留记忆中的往事不应再将其忘却,这样,当我们再回首时,心中会有一丝值得欣慰的过往。 明天的路不好走,但我很庆幸我还年轻。年轻的岁月就不要悲哀,天堂也许就在下一个轮台。头上顶的仍然是天,脚下走的依旧是路。人生尚在等待,等待下一个未来。

现在仍还清晰的记着来时的路,但无论怎样你都没法返回。但庆幸的是拥有那些青春的日子和那时的人,每当你回忆的时候始终坚信,啊,这就是青春。

篇9:闲言碎语

昨日给自己买了个小茶宠,买时便存了份功利的心。

回到家中,细细洗过,便自已给自己泡上一盏茶,慢慢地喝,洗茶、余茶便浇在那小茶宠的身上。总在想若养上他们十八年,他们会变成怎样的模样呢?

喝茶的后果是彻夜难眠。

总会在这样状况后,告诫自己要戒掉茶,却是经过一阵子便会小试一下,重复着,一直就这样纠缠着。

家中有各样的茶,有自己买的,有家人送的,也有朋友捎带过来的。新茶老茶都舍不得丢掉。就这样集攒下了不少。

欲念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有许多都是无用的,想戒除也不是容易做到的。在于个人,许多时也未必是风雅的选择,却是无聊时消磨的一个藉口……

一个人,或者有幸约上一二个还算投缘的人,漫漫地不着边际的闲聊着不着边际的话题,一盏茶几只浅杯,几个钟头就迷迷糊糊的过去了。夜静时的后果是要自己去承担的。

无眠,做家务或者读书。

在看于丹的.趣品人生,白岩松做的序。

初识此书时,只是觉得这是个好奇怪的组合,其实自己对于二人都没有过深究其品性的兴趣,其实自己对于所有的人和事都缺乏这样的兴趣。只是心里莫名地有一点点奇怪的感觉。看了序,写得一般,好在内容也还好接受。于是读书。

这几日恰读的到关于茶的内容。

总以为对于某一“风雅”事附庸是要天性和悟性的,有几分便只能享受几分,至精至透如若X仙、X圣,实在是天造化的事情。只是读书便多知了些有趣的事情,喝茶闲聊扯蛋时不冷场子,也算是个尽心尽力的聊客,倒也不错。

这等心境,怕就不风雅了。其实我就是这样子的一个人。

体育西横街的德馨茶行的光头老板对我说:“一辈子喝上一口好茶那就是福份”。现在想来,只不过我们对于极至的好总有不懈的欲念,总是不知足现有的好,于是才不断的乞望更加的好。

其实直正经历过了,才会知道,遇到真正的好有时也未必就是一福气的事情。就比如,曾在洛溪喝过一次88青饼,然后竟然有许久不能再喝茶,不敢再喝茶,因为知道极至的好,便无法再面对平常的好了。你倒讲这到底是幸或者不幸?

我用了许久的时间,才又开喝茶。

阿秋讲,她只喝50元一两的茶,只是看她的泡法,也未必就能喝出50无一两的最好的味道。

茶实在是件让人难以琢磨难以驾驭的事情,真真的是有几分天性悟性便只能享几分的好。

篇10:续写碎语

有关秋天的神话,有史以来都含清香,唱悲调,赞厚实,誉高尚。人们几乎把所有的情丝苦恋都聚焦到这里,述说千辛万苦,感知日短天寒,似乎无情天公有情女,泪落香飘叹自微。真有点秋风不识字,专把情书撕的味道。我们很难知道随景而迁的情绪是随什么变化,同时很想知道心中的锁碎为何要连接自然的神经。感觉灵敏的五官不断体验信息资源,如果第六感官采取强硬态度,我们的神经中枢会创造一个秋高气爽,明媚灿烂的理想季节;如果可能的话,铺天盖地的金色婉辞,闲声絮语的巧妙连珠,可以串成感觉的香果挂在蓝天白云之间与大自然对吟,相得益彰,或许我们的心已经被挂在那里,醉望难归。

秋天的多彩,把我们的视角染成斑斓。想把不断变化的感觉献给天地,想把心中的秘密悄悄透露远方伊人,想用激情拥抱这属于欣赏不属于占有的神秘情怀,情不自禁是自然的感受。我们已经在承受中得知这份豪爽来之不易,欣赏与珍惜同时会涌入脑海,感谢我们有幸来到这里,看到了许多,得到了许多。在多少人感知遗憾的一刹那,我们的心像碧潭涟漪,随秋风戏语,和百鸟共鸣。荣辱得失千帆过,换得静心望月明,知我者天地,辱我者自心。没有谁生而知之,未卜先知,共同走进人世界,携手打造新生活。没有谁正确无误,没有谁天生大智大勇。我们有今天,清静地望景抒情,舒闲约友,登高慕远,体味崇高,真乃三生修来的福气。言何命苦福薄,自辱其身。

我们本来在大自然的怀抱,续写本无意,有损天地和谐协作,有露自身无知偏激。明知道我们的声音缺乏元素太多,我们的笔无颜面对,可我们还是愿意把自己的声音献给这个多情豪爽的季节。然而,面对如此壮丽的风景,我们颜何闭门想象,何不走出户外,让秋风述说,让秋香慰藉,让鸟语点化,让高山慕苍。或许我们不经意在一排垂柳旁躺下,蓝天空旷,白云悠悠,会幻觉树慢慢地移动,像躺在小艇自由滑行。如果此时你静下心来,细细聆听,你会发现大千世界许多秘密就在你身边,神秘的声音似懂非懂。会感觉自己的声音是那样的单调,碎语无处不在,我们的真实感受会融化在天籁里,和音入旋,享受自然之美。

这个季节,我们要说的话很多,想的很多。我们被磨练得很壮实很理智,或许这个季节的悟道不用谁告知,也没有必要提醒,一出场就给与所有生命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自己的判断要比耳听真实,自己的亲历要比任何美丽的语言都深刻难忘。你可以随心所欲去想,任情地发挥思维领域,让性情真实坦诚地暴露给养育你的.土地,或许你只能做到这一点,也是满足你最好的理由。我相信,你一但融入就不想用笔,感觉笨拙不是你自己,而是整个人类。奇妙、惊讶、壮观连续不断在你头脑上演,你作出的反应同样迟钝,无不为自己的言行羞愧。

我们终于学会了欣赏,这是我们来到世上唯一可以实现自由的事情。没有文化,没有财富,没有亲人,可是我们的视野告诉:我们的到来就是实现体验与欣赏的,现象可以欺哄我们的思维,但不会颠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从不同的生命中已经看到爱的高尚与坚强,弱不是生命本身的错,但那颗不容蹂躏的灵魂是那样的勇敢与顽强,我们不能不在敬畏的同时认识自己的缺憾。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人类是自己伤害自己最残忍的动物之一,伪装的样子更邪恶更阴险。或许人们的信仰有意转移,是想把情放在无人之境,让真诚与纯洁少受伤害,也许另一个自我隐藏的很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喃喃不休,让心语温暖自己。

篇11:杂想的碎语

诺,你看,这就是我,一个富于幻想、喜欢好吃的、听到自己欢喜的事会一刻不停的念叨、肥肥又爱美的小姑娘。哦对了,不能这样说,在年龄上,我已是大闺女了,心思去却停留在幼稚的小女孩的阶段,仍然不改“遇到好事欣喜若狂,好事落空伤心的想要自杀”的毛病。记得我曾经无数次的被老爸敲脑袋:“不长记性!”,也无数次的让老妈恨铁不成钢:“你呀你,啥时候才能长大!”所不同的是,小时候,一根棒棒糖就是我的安慰:吮吸着甜蜜的糖汁,时不时用舌头舔舔一圈一圈的糖果……自己一个人便能打发和棒棒糖一样甜蜜的时间,多么欢喜!蜜味让我忘了世界,只记得嘴里有一个带给我快乐的棒棒糖;长大了,单一的棒棒糖不再能满足我的要求,我寻要更美好的东西。幻想,我可以在美妙的幻想中获得愉快,现实世界有太多的残酷,思想被禁锢,上课要想老师所想,下课你的伙伴需要你,怎么办?于是,我找到了幻想。你看过《绿山墙安妮》吗?安妮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在幻想里虚构自己,把自己想象成伯爵夫人。我可没有那么夸张,我喜欢我所想。某一个寂静的.夜,闭上眼睛,打开窗户,任习习微风吹拂纱帘,躺在床上,亦或倚坐沙发,把身体舒展开,陷入幻想的境界。我是一个心地善良、生活朴素又勤劳的农家女;我是一位生活在名门、生活雍容但却不失善的本性的公主……在幻想的世界,思想任意驰骋,没有老师的喋喋不休,没有好友的纠缠,有的只是无忧无虑,有的只是自由自在。

杂想,无厘头的想法。一会儿扯到东,一会儿扯到西,天南海北,方方面面,天上地下,都被包罗在内。你准备想什么?学习?玩乐?吃喝拉撒睡,只要是你的生活有所顾及,就一定可以被想象到。不过,杂想是不能讲给大人们听的,他们已经成人,儿时的记忆力他们远去,大人不能理解这种心情,他们不懂孩子的心。大人的世界被工作充斥,他们没有时间也不想杂想。

是不是,大人们都不会理解孩子的心,对吗?是的,也可以说不是,大部分都是这样,但也有例外。人尽皆知的杨红樱,你能说他不理解孩子的心情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五、三班的坏小子》、《坏小子和漂亮老师》、为全国小姑娘写的《女生日记》,以及给男孩子们的《男生日记》……许许多多为孩子们写的小说备受欢迎,她对孩子的心情可真是理解的彻透。你读过《愿望树下的呼唤》了吧,作者是谁,伍美珍,一个致力于儿童文学的作家,她写出了“为青少年看的言情小说”,她理解孩子的心,所以她知道什么适合青少年,读者孩子才会接纳她。

篇12:碎语美文随笔

有一个美丽的玻璃杯,

随着光景,

照映着周围的世界。

漫漫浮萍中,

不知何时

一道裂纹蔓延在杯身上。

阳光、雨雪,

努力让其愈合,

好能继续安静的承载它们。

然而,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后,

裂痕渐渐扩散,

像一发不可收拾的癌症,

......

直到某年、某天、某时。

啪~

玻璃杯碎裂,

一块锋利的碎片落在了地面。

这就是那个人的人生,

玻璃杯虽然美丽,

但有裂痕后,

篇13:小碎语

我已经开始了大学生活,虽说不是我想要的那个专业,我一直在想要不要回来再继续写。有时突然发现,作为大学生,好空虚,一种精神的空虚,所以决定在回来一次,看见大家的文采飞扬,突然感到羞愧,好想回去,再走一遍。

在大学里,高中的朋友忽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亲切,即使高中时不熟,现在在qq中还聊得热火朝天,大家一样的无奈与迷茫,一样不知所措。

现在的我总爱以我还未成年找一些借口,不过为此也轻松不少,不知是对是错。

本来不打算写一些太消沉的,这不合我的个性,也不和我应做的,就想开始说的,日子是要过的,与其这么消沉还不如放开心情好好过,让自己快乐才是目的。

篇14:碎语美文

下午看电影骑单车去,骑单车回。很小的时候就学会骑车了,骑爸爸的二八式自行车。个子太矮,上不了大梁时就把腿从车链上方的三角架中伸过去,斜着身子骑。姿势恶劣,却乐此不疲。那时胆子大,不知天高地厚,后面还敢载弟弟。后来长高点儿了,就骑在大梁上上蹿下跳,那形象该有多丑啊?不敢回忆。长大后更是以自行车代步,每天风驰电掣。小城不大,瞬间就可抵达目的地。我骑车特二,从不刹闸,拼命往前骑,嫌慢,一个劲儿蹬,拐弯也不刹车,“嗖”的一下就拐过去,好多次险险象环生,包括怀孕八个月时,也是这样骑车的。现在想想,真虎,真虎。

我身上天生有虎气,也有豪气。但怎奈情商不高,总无法恰如其分的表现它。少了看不出,多了又显得特别缺心眼儿。后来因找不到脾气相投的人,就干脆隐藏起来,以免让自己成为笑柄。所以一直都觉得活得不够淋漓尽致,不尽兴。被压抑的滋味不好受。实际上并不喜欢那些所谓的宠辱不惊,为什么不能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作就作呢?年轻时就挺作的,人太作会出事儿。后来不得不慢慢收敛了。人真的会变。言行举止不再张狂,但内心时有烈火燃烧,熊熊的。

其实,人身上的某种特质,是会不经意显露出来的,比如走路,比如骑车。我每当骑车时都想飞。那算不算是内心一种炽热和燃烧的体现呢?不喜欢掩饰,厌恶扭捏和虚伪,看到不顺眼的人和事就想发雷霆之怒。但我都咽了又咽,吞了又吞,忍下了。特别抑郁苦闷。现在越来越烦电单车,蝗虫一般,鬼魅一样穿行,无声无息,从你身边飘过去时经常会吓一跳。所以自从有了共享单车,我便特别喜欢。它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却因为经常得不到人们的`爱惜而感到心疼和无奈。

上一篇:对茶叶的观察教案下一篇:关于寒假趣事的英语作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