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供应链成本控制论文

2024-04-20

论供应链成本控制论文(通用8篇)

篇1:论供应链成本控制论文

论供应链成本控制论文

摘要:供应链成本控制对象主要是交易成本和作业成本,在网络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降低交易成本应采用ERP等系统,以此加强信息的交互或共享,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对于各链节成员企业的作业成本的控制,应引入作业管理的思想,在各节点企业构建作业中心,以作业中心作为成本控制的责任中心,分别采取作业消除、作业改善和作业再造等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降低整个供应链作业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控制;交易成本;作业成本

供应链管理(SCM)产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被认为是面向 21 世纪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和应用的一个新的热点。供应链管理是指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在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过程中, 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其说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竞争,还不如说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只有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供应链中成本水平的高低。也反映着供应链效率的高低。根据国际著名咨询公司Mercer管理顾问公司的报告,有近一半接受调查的公司经理将供应链成本管理作为公司的10项大事之首。美国Kearney咨询公司同时指出, 供应链可以耗费整个公司高达25%的运营成本,而对于利润率仅为3%―4%的企业而言,哪怕降低5%的供应链成本,也足以使企业的利润翻番,由此可见其影响程度非同一般。可以说,把握住供应链成本就是把握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供应链成本控制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如制造商的成本控制仍然以产品作为成本控制的对象,只注重对生产成本的控制,忽视其他方面如采购、销售、设计等方面的成本控制,同时,信息技术也没有在成本控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导致成本控制效率低,效果差。因此,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对供应链的信息管理,发挥信息技术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同时引入作业管理的思想,以成本动因区分各项作业,以作业作为成本控制的对象,实现对供应链成本控制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一、供应链成本的构成

任何制造业都是根据客户或市场的需求,开发产品,购进原料,加工制造出产品,以商品的形式销售给顾客,并提供售后服务。物料从供方开始,沿着各个环节(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商品)向需方移动。每个环节都存在“需方”和“供方”的对应关系,形成一条首尾相连的长链,成为供应链。各种物料在供应链上移动,是一个不断增加其市场价值或附加值的增值过程。因此,供应链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一条价值链。在供应链上,除了物料的流动外,还有资金的流动和信息的流动。信息流和资金流在链中产生作用,也就相应会产生成本。

在供应链中,各链节成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和各链节成员企业内部的作业成本的管理是供应链中成本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一,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包括所有与供应商和客户处理信息和通讯的所有活动而发生的费用。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的交易关系,因此,这些成本随着供应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共同受到影响。其二,作业成本。供应链作业成本主要是供应链成员中单个企业内部为完成一定的任务所发生的费用。供应链作业成本依据成本动因不仅可以对产品,也可以对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分配。

二、交易成本的控制

(一)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信息系统,解决供应链中企业间的信息交互问题

在传统的手工信息处理的环境下,由于信息传递方面的困难,制造商不能及时了解供应商原材料的生产状况,因此一次只好采购较多的.原材料,从而造成原材料库存量过多,引起储存成本的上升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导致制造商成本的增加。而供应商由于信息渠道的不通畅,也不能即时了解客户(制造商)原材料的使用量情况,为了能足够地提供制造商的原材料使用量,供应商也只好多生产,由此也可能造成库存积压,影响资金周转。上述情况主要是由于双方信息交流不畅而导致的。

为了解决供应链中信息交互问题,降低和控制交易成本,建立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信息系统非常必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间信息交互的重要性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日益凸现,由于供应链在物流、资金流过程中也伴随着信息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便构筑了一张信息网,信息网帮助实现企业间信息交互和共享。如制造商利用EDI系统可以即时了解供应商的供应情况,供应商利用该系统也可以即时了解制造商物资耗用情况,便于其准时将物料送到制造商手中,这样既保证了制造商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也降低了制造商的原材料的存储费用,同时也减少了制造商的材料资金占用成本。又如制造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可以对客户的详细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为其提供快速和周到的优质服务,不断加强与顾客的交流,了解顾客的需求以对产品服务进行改造和提高,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因此,信息不但在单个企业内部创造竞争优势,而且通过供应链提升整个系统的竞争优势。

(二)采用ERP系统可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降低交易成本

目前,企业采用一种先进的管理系统――ERP系统可实现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它是以顾客驱动的、基于时间的、面向整个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它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能够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它最大的功能在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提供产品或劳务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同时也加强了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缩短了响应时间,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三、作业成本的控制

(一)目标成本的分解及供应链作业预算的形成

现代企业应树立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全新观念,在此观念下改变传统的以产品成本的大小来作为产品定价依据的模式,构建新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各成员企业首先根据买方效应确定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由价格减去预计的目标利润后推导出目标成本,进行目标成本管理。企业确定了目标总成本之后,应根据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将成本控制的总指标层层分解至各项作业,形成各项作业成本预算,以此作为各项作业成本控制的目标。

成本目标分解可根据作业管理的思想,将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根据成本动因的不同划分为各项不同的作业,将成本目标按成本动因分解至各项作业,以形成各项作业的成本预算。以供应链中制造商为例,具体的做法是:按资源动因将成本总额分解到各项作业,形成各项作业的成本预算;参照制造商编制作业预算的方法,供应链其他成员企业也可以编制自身的作业预算,而且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作业预算是相互依存的,从而形成整个供应链的作业预算体系。如销售商根据消费者的买方价值,确定其商品的售价,商品的售价减去其目标利润后,确定成本目标,将此成本目标按成本动因分解至商品采购、销售等作业,形成采购、销售等作业的成本预算指标。造商根据销售商商品采购的成本控制指标,确定其产品的销售价格,采用上面提到的方法,将其成本目标分解至采购、生产等作业上,形成采购、生产等作业的成本预算。应商根据制造商的采购成本控制指标,确定自身的原材料售价,根据原材料售价减去其自身的目标利润后,形成供应商成本控制的目标,采用与上述相同的分解方法,形成供应商各项作业的成本预算。因此,这种预算体系是由后向前拉动的一种环环相扣的整个供应链的成本预算体系。

(二)作业成本的控制方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供应链目标成本控制的要求,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及企业内部各个作业部门应对照自己的成本控制目标(即责任预算指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使成本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具体的成本控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一是消除不增值的作业。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作业进行分析,根据各项作业对顾客的贡献,将其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的作业。由于不增值的作业耗费成本且其又对产品增值无益,应将其予以消除,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如一些企业从外部购入原材料,如果条件允许可直接由供应商将原材料运到企业生产场地,这样就可以减少原材料由供应商运到企业仓库以及再从仓库搬运到生产地点的这些不增值作业,缩短了运输距离,从而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是改善低效的增值作业以降低成本。在增值的作业中,有些是高效的作业,有些则是低效的作业。对于那些低效的增值性作业则应该进一步优化,提高这些作业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企业可以采用作业分享的方法,利用规模经济增进作业的效率。如新产品在设计时如果考虑到充分利用其他产品已使用的零件,就可以免除新产品零件的设计作业,从而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

三是改变作业之间的联系以及通过作业再造降低成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各项作业,这些联系是一种作业与另一种作业之间的关系。改变作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改变效率和成本。

此外,还可以对各项作业进行全面、彻底地改造,通过这种对作业的再造,形成比原来更有效率的作业,从而从整体上降低企业的作业成本。如当企业某项作业和企业外部的相同作业相比不能拥有成本优势时,企业可以通过资源外包、战略联盟等形式,将其他企业的作业转移到企业内部,与企业内部作业进行整合,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作业的效率,优选作业,淘汰成本高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结束语

供应链成本控制是构成该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全面参加和实施的成本控制,并不只是核心企业一家的事情。要使整条供应链管理有效,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需要各成员企业的共同努力。为了协调整个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工作,有必要成立一个供应链管理机构,统一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责任和组织管理模式,共同推进供应链整个系统的成本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 桂良军。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J]。会计研究,(4)。

[2] 翁君,张余华。供应链成本管理新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05(3)。

[3] 陈建萍,杨勇。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创新[J]。科研管理,(6)。

[4] 王海林。价值链内部控制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

[5] 刘运国,梁德荣,黄婷晖。管理会计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6] 甘永生。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特征程序及降低成本的途径[J]。会计之友,2005(2)

篇2:论供应链成本控制论文

4 从供应链理论角度来讲石化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机构组织设置不够合理,整个物资流通流程不够顺畅

传统的物料管理,通过建立多个组织,实现分散管理,导致工作难以相互协调机构之间,各机构不能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互相干扰竞争,使整个材料流通过间歇流。

4.2 机构体系过于庞大繁琐,工作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

虽然企业物资管理的内容,但模式是相似的,这不仅造成系统过于庞大,也造成了重复投入大量的设备,可能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导致大量机构人力资源繁琐的浪费,充分利用。

4.3 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不够到位,弊端漏洞很多

对库存的目的采购的发展模式,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不够稳定,短期的合作,彼此之间有很多矛盾,很多时间被用来解决矛盾,供给和需求往往竞争大于合作的关系,合作氛围差。

4.4 相关业务流程过于复杂,影响效率

许多水平相关的业务流程,工作效率低,工作的审批机构批准,不能严格与实际相符合,与审批机关批准设立的多个层,将严重影响急救的采购机会的实现,往往会扩大成本,材料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现象,部门之间互相推诿,降低工作效率。

4.5 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适应市场发展

篇3:论供应链成本控制论文

但总体来看, 我国的食品行业一直存在很多隐患, 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 问题频频发生。近几年, 食品污染、中毒等安全事件相继发生, 远的如三株“常德事件”、“冠生园”月饼危机, 近的有“禽流感”、食品添加剂“苏丹红”事件。这类危机不仅直接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同时也使处于核心地位的食品加工企业受到重创, 甚至会导致整条食品供应链的断裂。

此类突发事件使供应链在风险面前显得非常脆弱, 企业已经意识到供应链风险带来的巨大压力。为了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食品工业需要从供应链角度出发, 对供应链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正确的识别, 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风险识别

根据我国食品行业的特殊性, 本文总结出食品行业供应链中的常见风险:质量风险、市场风险、物流风险。

1. 质量风险

这类风险可以视为安全风险, 是食品行业中发生频率最高, 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关注的一类风险。

食品是直接入口的商品, 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因此品质安全是产品的生命、产品需求的核心。食品的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食品是整个供应链的核心问题。由于食品供应链较长、食品的保质期短、储存环境要求严格等特殊性, 食品质量问题可能随时出现在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运输、批发、零售等生产流通环节中, 食品安全难以保证。

2. 市场风险

企业是应市场的需求而存活的, 也就是说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市场风险可分扩张风险、创新风险、营销风险等。

(1) 扩张风险

企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做大企业集团, 走资本扩张之路。为提高企业竞争力,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通过并购重组将企业做大做强,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潮流。然而企业之间并购, 从事多元化经营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实践证明, 企业的发展壮大若不量力而行, 因市场需求而变, 而是盲目追求规模和产品的扩张, 必然导致企业经营管理陷入混乱, 引起企业资产结构比例失调, 引发财务危机。一旦遭遇突发事故, 由于脆弱的抵抗力而最终招致失败。

(2) 创新风险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创新是赢得市场的最有利的武器之一。食品行业是个完全自由竞争的行业, 是不断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改变而变化的。现在,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促使食品行业做出快速反应, 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此类风险的产生在于创新脱离市场需求, 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忽视新产品的市场开发, 一味相信市场调查, 导致产品老化, 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盲目创新, 新产品虽然先进, 但不是市场所需。

(3) 营销风险

该风险根源在于企业自身营销管理不善。由于错误的市场营销观念, 使得企业的营销决策失误, 市场细分不准, 营销措施不当, 营销网络建设落后导致企业新产品的推广受阻, 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下降, 企业销售额持续萎缩的情形。

3. 物流风险

食品行业目前的物流风险主要表现为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和不合理的物流服务水平。这里将物流风险分为第三方物流风险和冷链风险。

(1) 第三方物流风险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社会化的过渡阶段, 第三方物流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很落后:现有的物流服务内容多数停留在货物集运、货物代理、海关代理、仓储、干线运输等单一的职能活动, 综合性、集成化的一站式全程物流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总体需求。满意度低的物流服务水平主要表现在:订单处理时间长、满足率低, 交货不及时, 货损率高, 服务态度差, 对特殊事件的预见性差, 无法提高完整的物流保障方案等。

另外, 物流业务外包有许多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着风险, 主要是外包可靠性风险和外部依赖性风险。现在整个食品行业的重心向下游转移, 物流企业在食品加工企业与经销商以及捉摸不定的消费者之间的连接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一旦第三方物流出现异常, 如订单响应缓慢, 运输、配送能力不足, 交货期延迟, 保管养护措施不当等此类无法控制的情况, 就会影响到食品加工企业核心业务的发展, 还可能会导致企业全盘业务的瘫痪, 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

(2) 冷链风险

由于食品的特性, 食品行业的物流成本风险还表现在冷链风险。

食品冷链是指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和奶制品等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 在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分销、零售、直到转入到消费者手中, 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 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减少损耗, 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投资大, 要求更高、更复杂, 因而其组织协调难度大, 风险程度高。

从整体来看, 我国冷链发展滞后, 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 食品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陈旧, 因而损耗率很高, 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 用的多是普通卡车, 保温材料多是上面帆布、塑料布或棉被。由于大量的初级农产品多是以原始状态投放市场, 因而损耗率很高, 如我国果蔬的损耗在25%~30%。

二、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的风险控制

针对食品行业供应链存在的各种风险, 应该采取不同的防范和处理对策。

1. 培养整体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一套完备而灵活的危机处理机制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培养整体的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管理, 实行风险管理的专门化与全员化相结合。一般来说, 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可以由食品加工企业为盟主企业, 供应链上其他成员积极响应参与, 共同组建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 专司风险管理之职, 通过对供应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诊断, 制定出一套包括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决策机制、风险处理和控制机制的完整的风险治理体系。

2. 建立基于质量安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平台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前进, 要求信息资源能够更好地、有效地集中与传输。我国食品行业要从食品供应链现代化和食品安全出发, 以创建食品信息交换数据库为核心, 为食品行业建立一套先进的、完善的、系统性的信息交流机制, 从而为整个食品供应链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 增加整条供应链的透明度, 做到信息共享, 增进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任度。同时, 利用系统中的品质安全追踪功能, 为食品安全信息监测、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 这样有利于实现食品卫生控制与管理, 对于问题食品可以追查到底。EAN.UCC系统正是一套当前食品行业急需建立并推广的快速预警及跟踪系统。

3. 政府立法保证, 各相关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协调管理

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如《食品卫生法》、《动植物检疫法》、《商品检验法》等, 与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标准相比, 差异较大, 表现在法规不够完善, 未成体系, 法规条文模糊, 可操作性差。

政府的职能体现在宏观调控方面。具体来说,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制定食品认证系统和准入制度, 健全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倡导、推广食品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操作;加强食品安全研究, 制定一套既适合我国特点, 又与国际标准相吻合的食品安全生产流通标准体系;国家质监、工商、卫生、检疫等相关食品管理部门要打破条块分割的状况, 应密切配合, 建立起完整的食品监管体系, 对假冒伪劣活动加大惩处力度, 严格追究违法者责任。

参考文献

[1]赵杨, 柴莹辉.750亿“毁”在物流供应链上[J].中国食品工业, 2003, (4) :48-50.

[2]黎继子, 周德翼, 刘春玲, 蔡根女.论国外食品供应链管理和食品质量安全[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 (12) :12-13.

[3]高超.娃哈哈方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4.

[4]方昕.中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思考[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4, (11) :55-57.

[5]卢江海.利用EAN.UCC系统进行食品的跟踪与追溯[J].引进与咨询, 2005, (10) :23-26.

篇4:论供应链成本控制论文

【关键词】供应链成本控制;目标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在成本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目标成本管理是全新的成本管理方式,同时也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构成。通常来说,目标成本管理主要指的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将相关的成本从企业目标中提取,然后控制成本费用,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目标成本管理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的特点分析

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目标成本管理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方式,其在应用过程中,和传统成本管理方式存在的较大差异,通常来说,目标成本管理的主要特点为:

1.以客户为基础

在实际成本控制过程中,目标成本的全过程要以客户为基础,使得客户能够明确商品的功能、质量、价格,并能够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管理框架,从而达到满足客户要求的目的,同时能够使企业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说,目标成本管理方式是一种以客户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方式。

2.属于一种跨组织的成本管理方式

通常,目标成本管理法能够有效将市场压力分散到各个部门,加强各个部门的合作,在相关成本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外购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占到了企业总成本的大多数, 因此,企业想要达到良好的成本控制目标,应该采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采用跨组织的成本管理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成本控制目标。

3.体现了企业战略成本控制理念

在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实际的工作中,目标成本管理工作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此种方式致力于提高企业乃至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能够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总的来说,供应链成本管理实质就是采用战略高度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进行控制。

4.能够对企业全周期成本进行管理

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产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目标成本管理法能够从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成本、 物流成本、回收成本等进行控制,贯穿于整个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中。

二、目标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的应用过程

1.目标成本的确定

企业 在新商品上市之前,企业应该依据实际情况积极确定相应的目标成本,并且还要将此目标成本贯穿于商品从设计阶段到销售阶段其中各个阶段的成本确定的准则。目标成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整个供应链最终产品目标利润所必须要达到的成本目标值,并且成本目标值是商品生命周期下的最大允许值,也是企业将商品销售给客户扣除供应链的所有利润以后所打得值。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由于合作关系的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相同,目标成本控制方式能够激发供应链上的各个部分的工作激情,从而能够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2.目标成本的分解

供应链的整体目标成本和时间约束工作结束以后,工作人员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对目标成本值以及时间约束进行控制,能够将其分解成为一个作业链,然后再将相应地方的成本分解到各个作业链上。在分解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分解原则,才能保证良好的工作质量。作业分解原则; 在分解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依据实际情况对供应链进行分解,将其分解为作业链以后,就能够得到一个多层级的子作业,然后工作人员在采用相应的理念,对其分解,经过处理以后,能够得到优化以后的作业链。粒度分解原则;分解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求作业分解按层次进行分解,通常来说,供应链层面上的作业分解并不是无限的细分作业, 而是分解到企业级, 即分解到单一作业由单一节点企业完成为止。工作人员在分解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两种方式进行结合,就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从而保证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3.供应链各个部分目标成本是否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

在分解工作完成以后,企业应该保证每个部分都能够达到相应的目标出成本。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开展相应的工作。具体的步骤为:首先,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积极确定相应的作业中心,并且积极对作业成本的动因进行分析。在供应链分解时,能够及时的确定相应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采购活动、 仓储活动、 配送活动、销售活动、 售后服务活动。其次,工作人员依据实际情况将相关资源进行划分,并且资源的消耗可以将其归纳在资源动因作业中。再次,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对时间因素和质量因素的相关作业进行研究分析,保证其能够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最后,采用该成本值与子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工作中,工作人员应该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才能保证相关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从而保证成本控制的合理性,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供应链成本控制中应用目标成本管理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成本的管理水平,保证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关工作较为复杂,工作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对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昉.供应链成本管理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价值工程,2015,34(9):28-29.

[2] 张维文.作业成本与目标成本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4,26(13):49-50.

[3] 蒋昌军,柏思萍,邓国红等.目标成本管理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15,(11):31-31,33.

篇5:论供应链成本控制论文

关键词:供应链;资源流转本会计;研究

1引言

篇6:论供应链成本控制论文

[摘 要] 产品设计与供应链运作密切相关,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就面向供应链进行整体优化,可以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并降 低成本。本文首先介绍了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应优先考虑的问题,如产品的特征、产品设计决策的制定等。然 后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施流程,重点在组建设计团队,明确项目目标,确定产品架构,提供决策支持, 从而开发出与供应链运作相协调的新产品。并在如何促进团队通力合作、跟踪整个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 施进程,客观对待利益各方发生的冲突,加强培训并使其简单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DFSC;供应链;设计优化

供应链(Supply Chain)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并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原先分散的原材料提供商、制造企业、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一个网络,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与管理,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务将产品源源不断地送达客户。目前,我国在供应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优化供应链的组建与管理,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连续性和经济效益,但在产品设计与供应链运作一致性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而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日趋增多,有些研究成果已经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并取得相当不错的效益。因此,我们着手进行这类课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优先考虑的问题

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要求所设计的产品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供应链系统,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供应链运作的复杂性,并能减少供应链运作的成本,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但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施并不是制造企业的设计研发部门能够独立承担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跨企业、跨部门的多方合作共同完成。为了确保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能够取得成功,企业必须在项目实施前对产品和供应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确定优先考虑的问题:

1.产品的哪些特征会影响到供应链的成本?这些产品特征又会对供应链造成怎样的影响?

2.产品的这些特征是由哪些产品设计决策产生的?

3.这些产品的设计决策又是怎样制定的?由谁制定的?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设计决策?

4.在制定设计决策时参考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是如何获取的?这些信息又是怎样被使用的?

5.产品在研发过程中,该如何改善制定产品设计决策的方法、技术、流程和所需的数据?

这些问题在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实施之前就必须给予充分考虑,并开发设计相应的方法、工具和流程,以帮助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供应链工程师更好、更快地制定日常的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决策。

二、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施流程

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施是一个跨企业、跨部门的合作过程,非常复杂。首先需要创建一个独立的机构来管理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并且联合与项目实施相关的各部门共同组建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

组建的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开发出与供应链运作协调的新产品;二是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 1.组建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组建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包括研发与工程技术人员、开发服务人员、市场营销代表、供应链管理者、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科学家等。

研发与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制定产品零部件的设计决策等。

产品开发服务人员主要通过同R&D机构的紧密合作,为其提供各种技术支持服务或优化产品开发流程,以提高产品开发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

市场营销代表参与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因为他们最了解客户的需求和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参与,这些问题得以直接反馈给产品的设计研发部门。而且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协调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的各项活动,平衡各方的利益。

供应链管理者负责提供供应链设计方案,反映供应链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与供应链运作相关的产品设计建议。

财务会计人员主要负责对产品的供应链运作成本进行核算,并为不同的产品设计方案提供成本分析。

管理科学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模,完成对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的量化分析,以帮助决策层更科学、更快捷地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

另外,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经理还会到企业外部去寻访富有经验的机构或人员,并与之建立合作或直接聘请他们加入项目开发。

2.阐明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目标。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经理在组建团队时,必须清楚地定义项目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主要任务。实际上,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主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R&D机构制定有效的产品设计决策,而且这个决策必须尽可能平衡供应链上各方的成本和收益,使得供应链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于是,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开发新产品时,不仅要从供应链的技术上考虑,还要从对供应链的成本影响的角度考虑。

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经理必须阐明项目的实施目标与架构,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准确理解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3.帮助设计研发部门确定新产品架构。产品架构一般在系统设计的最初阶段给予完整的定义,并且成为开发重点。它作为一种产品的开发决策,会影响企业能否有效地实现产品的高度多样化。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需从供应链的技术和对成本影响的角度,协助设计研发部门确定新产品架构。

在供应链的技术上,如果企业需要提供数种产品变化时,产品架构就成为决定供应链绩效的关键因素。例如,通过将产品的差异化延期到供应链的后期,或在产品设计时采用共通性策略等,可以实现减少库存压力、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的目的。

在成本的影响方面,工程技术人员需要考虑产品的加工成本,如模具开发成本、装配和制造成本,以及产品的设计周期等。还要考虑产品的物流成本,如运输、包装、存货、配送和销售管理等成本。另外,还需考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成本、产品的逆向物流成本以及税收等。

4.提供开发新产品的决策支持。制定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需要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团队提供多种决策支持,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和知识,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制定产品设计决策。例如,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为新产品的研发寻找解决产品与供应链运作一致性问题的方法、开发制定产品设计决策的支持工具、提供制定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决策所需的数据和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成功实施的案例等。

这些工具、方法或技术一般在开始时会比较粗糙,但如果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证实它是有效的,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就会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它,最终形成一个标准的、通用的决策支持工具。这些工具是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制定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决策时的一个好助手,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品、包装和供应链设计决策的优化。例如,通过软件工具对产品在不同阶段差异化的成本分析,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快速评估差异性延迟策略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帮助他们更科学、更有效地制定相应的产品设计策略。

5.开发出与供应链运作相协调的新产品。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存在二律背反的现象,其实在新产品的开发中也存在多方利益的冲突。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的目标之一就是努力平衡各方利益,使得供应链的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并在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和R&D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开发出与供应链运作相协调的新产品。项目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设计新产品时就考虑产品的包装问题,优化产品的设计尺寸,以提高单个包装内产品的密度和每个托盘承载货物的量,从而降低包装成本,并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

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常常采用产品差异化的策略。但产品差异化的策略会要求企业增加更多的库存,从而导致企业库存成本的增加。通过将产品的差异性延迟到供应链后期的方式来实现产品差异化,可以减少因产品差异化而增加的零部件库存需求,并降低库存管理的难度,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产品的差异化会导致产品零部件的多样化,从而增加零部件库存的种类和数量。采用共通性策略,可以使两种以上高度差异化的产品能够分享许多相同的零部件,从而降低企业的库存压力。但共通性策略会增加产品的设计成本、制造成本和延长产品的设计周期等,这就需要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通过对共通性策略的成本与收益的定量分析来做出科学的选择。

在设计新产品时就考虑产品的逆向物流。例如,在产品组装时,更多地采用连接槽替代焊接,这样在产品回收时,高价值的零部件很容易被拆卸下来再利用,等等。

其实,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系统决策方法,它不仅帮助R&D机构更快地开发出更多的与供应链运作相协调的新产品,而且能够显着提高整个供应链和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财务绩效。

6.提供战略咨询。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这主要是通过建模,完成对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的量化分析,然后,提供供应链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企业的决策层更科学、更快速地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

三、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施策略

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通常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其周期一般为3-4个月,参与人员十分庞大,整个过程非常复杂。为了确保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能够成功实施,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1.确保团队通力合作。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是一个由管理、技术、销售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员组建起来的,涉及多个企业、多个部门的合作。项目的成功需要融合各方的观点,权衡各方的得失。所以,项目经理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协调与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相关的各个部门的行动,通力合作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努力开发出与供应链运作相协调的新产品。并且将成果在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这个平台上展现出来,实现多方共赢。

2.创建平衡指标。为了更好地了解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施状况,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管理者需要创建一套平衡指标跟踪整个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施进程。这些平衡指标被应用于不同的商业领域,能够反映出所采用的产品设计决策对供应链系统产生的影响,而且还可以结合多个财务因素(如财务成本、收益和客户经验等)完成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综合评价。

根据这些指标,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管理者能够更快地发现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在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成功的机会。而且在项目的每个阶段结束时,还可以用这些平衡指标来评估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阶段性实施成果。

3.客观对待利益冲突的各方。在供应链上的多个企业和多个部门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并反映在产品设计时应该采用的技术上。这时候就需要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为冲突各方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并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来协调利益冲突的各方。例如,某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部门认为某个零部件采用共通性设计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但R&D机构却不同意这样做,因为这会增加生产成本。通过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做出的成本与收益对比分析,证实了零部件的共通性设计对企业来说并不能节省成本。这样,冲突双方都比较容易接受这个中立的观点,从而加强了R&D机构与供应链管理部门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4.使培训简单可行。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案例分析、行动指南和技术支持等。为了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掌握和应用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的内容,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主要有:提供视频供员工观看、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工程技术人员或部门经理、在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的网站上发布培训内容等。

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网站上提供的培训内容一般采用幻灯片加上语音讲解,图文并茂,便于学习和理解。另外,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还可以根据需要提供面对面的培训,例如,举办小型的咨询会等。

5.提高成功的透明度。除了项目本身,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作为协调者在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平台上展示各个参与方成功应用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的成果,这会使工程技术人员感到快乐与满足,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所做的大量工作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从而提高了他们参与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促进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推广。

篇7: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控制分析论文

在医院临床治疗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医疗器械基本都是医院消毒供应室所提供的,消毒供应室是为整个医院提供无菌物品的一个重要科室。在消毒供应室工作过程中,其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为优质护理服务的前提,同时也是对医院感染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从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1.供应室人员管理

对于供应室内护理人员而言,其自身素质水平对供应室工作质量有着十分严重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人们对医院感染越来越重视,在医院感染知识方面加强继续教育,能够在感染监控以及环节环节管理方面从根本上使医护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在消毒供应室内工作人员,均应当保持强烈责任感,应当具备高尚职业道德以及爱岗敬业精神,每个工作人员应当不断进行学习,将当前先进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操作规程真正掌握,对于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经验及时了解,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对各个方面知识进行运用。为能够使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每个月均应当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学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并且每年均应当选择优秀员工到上级医院消毒供应室培训班中参加学习,另外应当订阅有关杂志,或者开展有关知识讲座,从而使员工对最新医学知识动态进行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相关问题,每周均应当对工作人员进行晨间提问,并且应当进行专业知识考核,从而使其理论水平以及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2.对各种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规章制度能够使相关工作人员根据规定办事,使质量管理得到保证。对于医院消毒供应室内工作而言,其具有很强独立性,大部分工作的进行以及完成均是无人进行监督的.,所以很多情况下只能通过制定严格管理制度对员工工作进行约束,对岗位责任制度进行合理制订,并且应当制订操作规程制度以及相关奖惩制度。所制定这些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理念,能够努力保证质量第一,能够做到对岗位责任制以及各种操作规程严格落实,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够做好,认真负责。通过有效规章制度能够使科室内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做到责任明确、有章可循以及处处落实,在质量控制整个过程中能够做到全员参与,对各个环节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保证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工作顺利进行,并且能够保证灭菌物品合格率达100%。

3.环节质量管理控制

在消毒供应室工作过程中,环节质量控制管理所指的就是对整个供应室工作流程进行管理。在消毒供应室内,其基本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污染物品进行回收、分类以及清洗与消毒,对消毒物品实行制备包装以及灭菌处理,储存无菌物品以及其发放管理等方面。在回收医疗器械过程中,首先应当作好性能检查,注意是否达标,在保证器械质量方面属于关键因素。此外,在物品清洗质量以及灭菌质量控制环节中,均应进行质量监测,监测合格方可发放到临床,植入性器械每锅次必须作好生物监测,监测合格方可放行。在存放无菌物品过程中,对无菌技术操作应当严格遵守,每天卸载灭菌物品严格检查,有不合格物品及时返回重新处理,无菌存放区禁止存放不合格物品。每天空气净化消毒,时间为半小时。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监,保证工作中每个环节均能够达到质量标准。

4.消毒供应室环境管理

首先应当将清洁消毒制度制定出来,并且应当严格执行。在消毒供应室内,其房间布局安排应当做到科学合理,不但要能够防止交叉感染,同时要能够做好节省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保证物品供应满足临床需要。通常情况下将消毒供应室划分为三个区,即去污区、器械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各个区域之间均有明显标志及实际屏障,各区均设立缓冲间,在墙壁上开设传递窗传递物品。应当保证供应室内外环境清洁,保证不存在污染源,光线充足,保持良好通风及合理布局。工作整个流程应当根据回收、分类、清洗、干燥、包装以及灭菌、监测与无菌物品分类储存及发放顺序来进行,不可逆行。各个区域工作人员保持环境清洁整齐,应当保证将工作区和生活严格分开,初洗与洗涤应当分开,污物物品与清洁物品分开放置,灭菌包与待灭菌应当分开存放,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各个工作区域每天在完成每次工作完毕后应当以清洁消毒剂对台面进行擦洗、拖地,每天空气净化消毒,时间为30min,并且进行记录。以含氯消毒液每天对台面进行擦拭,每天进行2次,每月进行1次空气培养,对物体表面细菌数量进行抽检控制,使其保持在卫生学范围之内,另外还应当对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对于非本科室内人员,在未经允许情况下不可在工作区随意出入。

5.小结

篇8:论供应链成本控制论文

从现有研究农户行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文献看,国内外学者们从农户认知水平与质量安全行为关系、农户经营行为与质量安全关系以及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间关系等方面[2,3,4,5,6]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但对于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概念、内涵、内容及困难与障碍等方面的研究不足。为此,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概念与内涵、内容与作用,明确奶牛养殖场户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为乳制品行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制度安排、改善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指导。

1 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概念与内涵

1.1 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概念

参照质量管理理论,质量控制行为就是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并依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实施的相应质量安全管理活动。根据以上质量控制行为的概念界定并结合奶牛的生理特征和原奶质量形成过程,给出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概念界定,即为提高生鲜奶质量安全水平,保证乳品供应链安全运行而开展的一系列预防、维护、控制和处理质量安全问题的行为活动。

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具体含义为:在符合奶牛生理特性的前提下,以健康养殖标准为依据,以保障生鲜奶质量安全水平为初级目标,以促进乳品供应链健康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质量预防、维护、控制和处理活动。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的具体活动内容包括投入品环节质量控制活动、疫病防控活动、养殖档案建设与管理活动、动物福利条件改善活动、设施配置及养殖培训活动和与供、需两方的合作协调活动。[7]

1.2 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内涵

根据乳品供应链的运行机制和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概念,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内涵:

1)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基础是认知。奶牛养殖场户只有正确认识供应链环境下乳品质量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熟知奶牛的生理学和生物学特性,才能充分理解好质量控制行为的内容和要求;只有认识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下的责任和义务,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符合消费者利益和社会价值取向的质量控制行为措施。

2)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实施的动因是实现利益最大化、提高竞争优势。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奶牛养殖场户的质量控制行为目的是最大化自身利益。质量控制行为可大幅提升奶质,针对生鲜奶收购时实施的以质论价策略,奶牛养殖场户可获取更高收益,避免因原奶质量不合格而遭遇拒收造成的损失。供应链环境下,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一致,只有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才能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进而实现整体和个体利益最大化。

3)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在内容上相互协调。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协调状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供应链层面上:奶牛养殖场户的质量控制行为只有与乳品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行为相协调,才能实现行为的无缝对接进而产生“1+1>2”的效果;养殖节点层面上:奶牛养殖场户只有在品种、水、饲料和药品等投入品的管控活动,疫病防控活动,养殖档案建设和管理活动,动物福利条件改善活动,购置设备活动等方面合理搭配并按比例发展,才能维护生鲜奶质量。

4)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是螺旋式上升的。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现状与目标有一定偏差。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涵盖内容广且复杂,质量控制行为的实施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形成持续稳定、高水平的质量控制行为并非易事,其形成应该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

2 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内容与作用

供应链环境下生鲜奶质量的形成过程有其独特性,结合上文有关概念和内涵,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六个关键环节分析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内容与作用:投入品环节、疫病防控环节、养殖档案建设与管理环节、动物福利条件改善环节、设施配置及养殖培训环节和合作协调环节。

2.1 投入品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

良种牛、饲草料、水和药品是奶牛养殖的主要投入品,它们是影响奶牛健康状况和原奶质量安全水平的源头因素。

1)品种改良行为。好牛产好奶,奶牛品种决定了它的遗传性能、抗病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产奶能力。品种改良行为是奶牛养殖场户对奶牛品种的认识、评价、选配和繁育活动的总称。奶牛品种改良行为应该是,根据品种分类、系谱谱系、体型外貌、后裔测定及生产性能等方面选择种公、母牛,并与供应商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明确育种目的,严格执行育种方案,不能以寻求短期利益为目的。实施品种改良行为能够获得产奶能力强、产奶品质高、遗传性状好、免疫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好的奶牛,既提高了原奶产量又改善了质量。

2)饲草料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饲草料是奶牛生长发育阶段不可替代的饲料,饲草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奶牛的产奶能力。饲草料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是指对各种饲草料的选购、储存、加工和检测活动的总称。奶牛养殖场户饲草料质量控制行为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严格依据采购标准,避免重价格轻质量行为,并与供货商签订合同确保饲料来源安全、组成明确,无污染。②重视饲草料的贮存环节,严格遵循贮存步骤,如草料入库后分批堆放,并做好标记,做到“先进先出”,防止饲草料过期变质;仓库应有相应的防潮、防鼠、防晒等措施,避免内部损耗和浪费。③加工环节,应做到快速、有效控制水分;青贮料开窖时间和面积要合理;铡切草料长短要适度;严格控制TMR料制作过程,注意生产数量和加工时间,避免过量、过细加工。④饲草料检测环节,应通过感官鉴定(视觉、味觉、触觉),物理检测(筛选法、称量法、水淘法),化学定性分析(沉淀法、变色反应)等方法综合测定以评选出饲草料的优劣。实施饲草料质量安全控制行为能够保证饲草料的品质,提高饲草料利用率和转化率,确保奶牛不但能吃饱更能吃“好”,既有利于奶牛健康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又能提高产量和品质。[8,9]

3)用药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药品是除害和防疫不可或缺的投入品,药品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主要是对农药、兽药、清洗剂和消毒剂使用过程中用量、用法和处理的管控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农药的控制:对于牛场配套种植的饲草料要合理使用农药,最大限度的降低饲草料中的农药残留量。②兽药的控制:要设专用仓库来储存兽药,药品存放及标识合理、规范,易寻找;遵循“先生产先使用”原则,高度关注有效期,杜绝使用过期药品;构建安全的兽药运输条件和储藏环境,要经常检查兽药的储藏设备是否在正常运行,如冷柜是否防潮、冷藏温度是否达标,备用供电实备能否正常运行,避免兽药因储藏不当而失效或降效。③消毒剂、清洗剂的控制:挤奶设备清洗、消毒后应及时排放残留液,经常检查设备残留死角;积极使用食品级的消毒剂、清洁剂。实施药品质量控制行为能够有效控制饲草料中农药残留量;确保所使用的兽药高效、安全,使用后有效抗菌和抑菌;有效降低清洗剂、消毒剂残留量,维护原奶理化指标。[9]

4)用水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水是奶牛养殖环节不可替代的重要投入品,水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主要是指为牛提供符合要求的饮用水和清洗用水而采取的控制措施。水的质量控制行为包括:聘请专业机构对水源质量进行检测并实时监控;使用不锈钢水罐替代水泥池蓄水;如使用井水,要经常清洗、消毒沉淀池,加强井口管理,防止地表水污染。水质量安全控制行为,能够保证牛饮用水和清洁用水的中亚硝酸盐和细菌含量处于安全范围,保证乳牛健康,提升奶质。

2.2 疫病防控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

疫病防控是指为奶牛能够健康生长、远离病源、增强免疫力而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其内容主要包括养殖环境维护、奶牛免疫接种和挤奶过程控制等活动。

1)养殖环境维护行为。奶牛养殖环境维护行为主要指选址、规划、消毒、灭害和绿化等活动。奶牛场场址要远离闹市和交通干线;场区内规划要遵循科学、合理、实用等原则,如生产、办公和生活各区域要科学规划,防止交叉污染;定期对牛舍消毒杀菌、灭害、绿化,确保牛舍内外环境干净舒爽;及时有效的切断污染源,如对外来车辆和人员的消毒,对新入场奶牛的隔离观察,对饲养管理人员的健康状况定期检查。养殖环境维护行为能保证牛舍干净舒爽,有效控制污染源,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

2)免疫接种行为。免疫接种是提高奶牛抗病能力的有效手段。免疫接种行为主要是指通过注射或口服等方式给生物体输入病原或抗体,使其产生特异性抵抗力的手段。奶牛免疫接种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行为内容主要是按照奶牛疫病防控程序,严格把控免疫时间、免疫方式,对适合接受免疫的对象开展免疫活动。实施免疫接种环节中质量控制行为能够提高接种效果和效率,有效提高奶牛抗病能力。

3)挤奶过程控制行为。挤奶过程控制行为是指正确使用挤奶设备,及时保养设备,规范挤奶程序。奶牛养殖场户挤奶过程控制行为内容是确保牛体清洁卫生,挤乳前对腹部、乳房、尾部进行清洗、消毒,做到一牛一毛巾;按照清洗流程对挤奶设备和管道清洗、消毒,做到每班一次,并对设备定期保养和维护;挤乳结束后立刻用0.5% ~1% 碘伏药液浸泡乳头2/3以上部分,操作要快。挤奶过程控制行为能够防止牛体和设备附着的细菌进入乳头和生鲜奶,有效预防奶牛乳房炎的发生,维护原奶的微生物指标。

2.3 养殖档案建设与管理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

养殖档案建设与管理活动主要为详细、真实、清楚地记录奶牛养殖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养殖档案并按要求更新和保存。养殖档案是反映生鲜奶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标准的专业性凭证,因此做好档案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养殖档案建设行为。奶牛养殖场户档案建设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主要是把握关键生产环节,记录种类齐全、内容完整、针对性强的档案信息。如营养类(营养物质种类、饲料配比)档案,用药类(药物名称、用药量、药物作用)档案,品种类(奶牛遗传系谱、奶牛品种、产奶量)档案,防疫类(检疫时间、免疫时间、免疫种类、消毒频率、病死牛处理情况)档案,人员登记类(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出场时间、消毒方式、活动内容)档案。

2)养殖档案管理行为。奶牛养殖档案管理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应该是及时、准确、持续地更新奶牛养殖档案信息,并按要求分类保管、完成留存时间;积极主动地向当地质检部门、加工企业和消费者分享档案信息。

奶牛养殖场户档案建设与管理环节中的质量控制行为能够为奶牛繁殖育种、杂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能够为疫病防控提供累积经验,能够为问题乳品提供可追溯信息,为消费者提供源头信息,既有利于生鲜奶地安全生产,又能让消费者放心、舒心地消费乳品。

2.4 动物福利条件改善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

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能够充分表达天性的康乐状态下生存,即活得舒适。动物福利法规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诞生,其也被写入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法则中。近年来,我国学者、专家开始关注动物福利,并做了初步研究。

根据已有学者对动物福利内涵的诠释,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奶牛养殖场户动物福利条件改善行为的内容。一是生理福利行为,为奶牛提供营养充足、适口性好、日粮精粗饲料配比合理的饲料;二是自由福利行为,即为奶牛提供适合其天性的饲养空间、选择舒适的“垫料”、取消奶牛“限位栏”、提供“运动场”等;三是心里福利行为,奶牛属于喜静恶躁的动物,故应减少外界环境对它的刺激,而且规划场址时尽量远离闹市和交通要道;四是卫生福利行为,严格执行疫病防疫的规章制度,稳定消毒、检疫的频率,及时治疗患病奶牛,正确使用兽药;五是环境福利行为,根据季节的变化给予不同的温度、湿度、风量和风速等牛舍条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奶牛要分群饲养。动物福利条件改善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能够使动物健康快乐地生长,进而增强体质,提高产奶量,改善原奶品质。

2.5 设施配置及养殖培训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

设施配置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包括:给奶牛配置能够带来符合奶牛习性和生鲜奶质量要求的牛舍以及全混合日粮(TMR)饲喂设备、乳牛个体识别设备、挤乳设备、挤乳厅、检测检疫设备、防暑降温设施及生鲜奶贮存设备。养殖培训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是指奶牛养殖场户积极主动参与政府或企业提供的培训活动,努力提高自身养殖技术和牛场管理水平。设施配置是“硬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是“软件”,软硬兼施才会全面提升奶牛健康水平,改善原奶质量。

2.6 合作协调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

合作与协调是乳品供应链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供应链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户的质量控制行为与供应链以外的行为截然不同,除了自身要有好的质量控制行为,还要和中游环节(乳品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协调关系。从乳品供应链的运行机制和乳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来看,合作协调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应包括:①与乳品加工企业订立购销合同,并保质、保量地完成生鲜奶生产活动。②接受乳品加工企业的监管与服务,为乳品企业提供详实的奶牛养殖档案信息和日常生鲜奶质量检测报告。合作协调环节的质量控制行为能够使奶牛养殖场户规范生产,按需生产,避免鲜奶过剩;能够使乳品企业了解奶牛养殖场户生产活动内容,以便更好地提供指导和服务。

3 奶牛养殖场户实施质量控制行为的困境

3.1 奶牛养殖场户实施质量控制行为的条件与基础

奶牛养殖场户在投入品、疫病防控、养殖档案、动物福利、设施配置和合作协调等六方面实施质量控制行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奶牛养殖场户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奶牛养殖场户能够及时获得养殖信息和技术,奶牛由分散饲养向集中饲养过渡,奶牛场具有一定规模。这些条件的形成必须具有如下坚实的基础:奶牛养殖场户和饲草料、良种奶牛等投入品供应商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并有良好的行为协调认知和知识结构以及较充裕的资金;乳品供应链有健全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但经所查文献资料和网上阅读发现目前上述条件和基础尚不完全具备,成为奶牛养殖场户养殖环节实施质量控制行为的困难与障碍。

3.2 养殖环节奶牛养殖场户实施质量控制行为的困难与障碍

1)奶牛养殖场户知识水平低和学习能力差。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奶牛养殖场户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的能力。王贵荣等[3]人在研究文化程度对奶牛单产水平的影响作用时发现,大专以上学历的奶牛养殖场户比高中以下学历的奶牛养殖场户所养殖的奶牛单产平均高出533kg。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分析,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养奶牛养殖场户仅占被调查者的2.8%,81.9%的奶牛养殖场户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奶牛养殖场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并且短期的培训工作对他们质量控制行为影响并不大;多数奶牛养殖人员没有专业知识,饲养方法仅凭经验或模仿,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来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质量控制行为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原奶质量。

2)奶牛散养比例高,规模化程度低,集中提供技术指导和其他服务难度大。规模化养殖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科学饲养、规范管理及提高技术的有效途径。王贵荣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在1 322个被调查奶牛养殖场户中散养户(小于或等于10头)就占77.9%,63.8%的奶牛养殖场户未接受过培训,其中散户就占66.4%,中小规模获取养殖知识和技术途径为自己摸索,大规模养殖户主要通过培训获取知识。[10]究其原因,我国地域辽阔,养殖面积大,政府或企业所提供服务和培训均以大规模养殖场为中心,令其号召散养户参加培训,散养户由于认知、费用等原因参与率较低,因此,对占奶牛养殖场户比例较高的散养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其他服务难度的增大、奶牛养殖场户养殖经验交流的闭塞及信息沟通不畅等原因是阻碍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总体水平得到改善的一大困难。

3)奶牛养殖场户的资金不足、融资难度大。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及健全的融资渠道。受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近年来奶价发生“过山车”运动,致使奶牛养殖场户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这既减少了自有资金量,又进一步加剧了已存在的奶牛养殖场户融资难问题。王贵荣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82.8%的散养户,79.0%的小规模户,86.5%的中规模户和44.4% 的大规模户认为贷款相对困难或十分困难,且规模越小,争取贷款难度越大。[10]因此,资金短缺和融资难已成为实现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改善的重要制约因素。

4)乳品供应链的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担机制不够健全。理论分析表明,满足亚当斯公平公式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加快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实施进程的重要条件与措施。已有学者对整个奶业利益链条分析发现,养殖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投入占比分别为:70%,20%,10%,而三个环节的利润分配比例为:1∶3.5∶3.5。[11]由此可见,奶牛养殖环节的投入和利润分配严重倒置。在乳品企业单边垄断收购强势谈判力和奶牛养殖场户分散式特征下,乳品企业极易将市场压力向上游转移,对奶牛养殖场户实施压价行为,相应地,奶牛养殖场户为规避压价导致的亏损只能降低质量成本的投入。因此,没有健全合理的乳品供应链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担机制,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得到改善的动力锐减,成为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实施的较大障碍。

4 改善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保障原奶质量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教育,提高奶牛养殖场户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

利用多渠道的教育方式,改善奶牛养殖场户的知识结构和技术娴熟度,为加快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实施提供必要的知识、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向奶牛养殖场户介绍质量控制行为的基本知识,剖析质量控制行为典型案例的做法、经验与效果,开展质量控制行为的知识竞赛和技能展示;向乳品企业传授成功的供应链利益分配理论与方法,健全完善有利于农户实施质量控制行为的利益分配机制与成本分担机制;加强供应链理论知识的宣传,让奶牛养殖场户充分了解加盟供应链的益处,理解供应链管理内涵,提升加盟供应链的意愿。

4.2 加强支持,提高奶牛场集中度并实现规模化养殖

国家应适当扩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支持范围,应由目前的规模标准300头以上头降至100头以上,加快规模化养殖的进程;大力支持奶牛养殖场户加入奶牛养殖小区或奶联社,利用企业建立的养殖小区和奶联社采取的寄养制模式将周围奶牛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奶牛场的集中度和规模化水平。政府和企业应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使更多奶牛养殖场户认识到奶联社和养殖小区以及规模化养殖场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3 加强扶持,提高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能力

通过多种扶持方式,努力提高奶牛养殖场户的利润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为奶牛养殖场户的质量控制行为提供坚实的能力支持。在资金、贷款、税收、信息和技术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奶牛养殖场户的盈利能力和资金结余,为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实施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设施和信息等方面提供资金保障,并向奶牛养殖场户定期或不定期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以帮助奶牛养殖场户适时调整自己的质量控制行为活动。

4.4 加强监管,促进质量控制行为的实施

通过监管,营造促使质量控制行为改善的内、外环境,增强奶牛养殖场户实施质量控制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文认为加强供应链内部激励与监管力量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建立乳品供应链内部监管制度,核心企业应严格遵循制度加强对养殖环节各种关键质量控制活动的监管,如投入品、环境维护、档案管理、动物福利及设施配置等活动。②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内部监管组织应定期对奶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进行评估,确定其安全等级,据此给予相应奖励和惩罚。③制定切实可行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准入制度,适当提高进入壁垒。改善外部监管环境应做好以下工作:①严格贯彻《畜牧法》、《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规,促进养殖场户改善质量控制行为。②明确划分各部门间的责任与分工,实施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促进养殖场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实施。③加快乳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构建,坚决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孙世民.基于质量安全的优质猪肉供应链建设与管理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6(4):70-73.

[2]李红,常春华.奶牛养殖户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0):73-78.

[3]王贵荣,王建军.家庭奶牛养殖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新疆奶牛养殖户的问卷调查[J].中国畜牧杂志,2010,46(10):13-18.

[4]HENSON S,REARDONT.Private agri-food standards:implications for food poliey and the agri-foodsystem[J].Food Policy,2005,30(3):241-253.

[5]NOTANI A S.Moderators of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s predictivenes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1998,7(3):247-271.

[6]刘雪芬,杨志海,王雅鹏.畜禽养殖户生态认知及行为决策研究——基于山东、安徽等6省养殖户的实地调研[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3(10):169-175.

[7]张园园,孙世民,季柯辛.论供应链环境下养猪场户的质量安全行为[J].科技和产业,2011,11(10):99-103.

[8]王福兆,孙少华.乳牛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250-280.

[9]陈立军.规模化乳牛养殖场无公害饲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60-167.

[10]王贵荣,陈彤,杨江涛.奶牛养殖业发展现状及政策取向——基于新疆奶牛养殖户的问卷调查[J].调研世界,2009(9):27-35.

上一篇:文王问太公曰:何如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下一篇:网络中心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