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镇医疗卫生状况的调研报告

2024-05-04

关于我镇医疗卫生状况的调研报告(共9篇)

篇1:关于我镇医疗卫生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 研 报 告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镇留守妇女儿童日益增多,针对这种形势,做调研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总人口75246人,其中妇女37624人、留守妇女20693人,占妇女总数的55%;18岁以下8569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953人,占同龄儿童的7.2%左右。

调查情况显示,目前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在年龄特征上,18--40岁的留守妇女比例较大,接近60%。参加问卷调查的十几个村5000名妇女中,18--30岁占调查人数的36%,31--45岁的占22%,45-60的占16%。30岁以下的大多因生育、照顾年幼子女而暂时没有外出务工,或是夫妻双方共同外出;45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4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中,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45—60岁的以小学文化程度者居多,被调查者高中文化程度不到20%。三是在职业技能上,绝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有技术特长的很少。四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从此次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来看,目前留守儿童有以下主要特 点:一是留守儿童人数比例较大。统计数据显示,全镇留守儿童人数占儿童总人数的7.2%左右,其中调查的镇中心小学和镇中学在校生分别为560人、1100人,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均为96人,父母单方在外务工的分别有45人、19余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的比例较大。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类型。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这种隔代抚养的方式,除了“代沟”问题,还容易产生老人溺爱、娇惯孩子的现象,上代监护情况较少。

二、现状及问题

(一)留守妇女

1、体力劳动加重。青壮年男劳力外出务工后,农村只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妇女甚至部分老人转变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在抓好劳动生产的同时,留守妇女还要教育子女、赡养老人,有限的精力与高强度的劳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在调查中,有些妇女表示“一个人难以单独承担农活”,“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平日里希望有丈夫的体贴帮助”等。

2、精神负担加重。留守妇女除了长期承担繁重体力劳动而健康堪忧外,还普遍存在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低;夫妻交流少,婚姻关系脆化等。调查显示,丈夫外出后,67%的留守妇女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60%的留守妇女常常感到孤独。留守妇女与丈夫主要的沟 通方式是打电话。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导致感情危机,久而久之婚姻难以维系。

3、文化生活匮乏。留守妇女大多年龄在30岁以上,初中以下文化,同时又没有一技之长,在城市难以立足,在流动竞争中被社会选择留守乡村。在农村闲暇时节,留守妇女的文化生活最多的娱乐便是串门聊天,看看电视,偶尔打打麻将,精神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匮乏。

4、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普遍提高。调查发现,丈夫外出务工,家庭收入有一定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不少。同时留守妇女的对自身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近95%的妇女参加了新农合。

(二)留守儿童

1、生活水平较低。据调查,35%以上的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困难。所调查的镇中学留守儿童的每周生活费人均40元,除去吃饭花销,留守儿童几乎没有零花钱。

2、家庭教育缺失。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都是母亲或祖辈进行隔代抚养,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平限制,无法对留守儿童的知识学习进行适当的辅导,无法担负起抚育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责。

3、亲情关怀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淡漠,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关爱。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习不认 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视力度不够,他们的学习就无人过问,很容易成为差等生。

三、建议及对策

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工作纳入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计划之中,积极发展本地经济,扶持本地创业。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

2、加大农村教育体系建设。针对留守妇女,进行包含知识、科技、技能、法制、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重点培养一批留守妇女致富带头人。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学校建设,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3、实施好“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优势,尤其是要发挥好妇联等群团组织优势,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社会氛围。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 邻里”、“守法公民”、“和谐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打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教育,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4、积极探索有特色的农村妇女协会组织(互助组织),充分发挥妇女群体自身互帮互助的作用。在“政府支持,妇联牵头”的前提下,成立乡镇村农村妇女协会或农村妇女合作小组,“生产联合互助组”以减轻劳动强度;“生活联合互助组”以互相关心实现情感上的诉求;“文化活动联合组”以共同分享娱乐等。

篇2:关于我镇医疗卫生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调查报告

姓名:

时间:2012.8.2

5关于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

着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目标,是地方党委、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今年暑假,我们采取发放调查表、调查问卷,深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座谈,走访农户等方式,对我市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了解,形成一些初步的思考和建议。

一、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市以满足农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建设,全市基本建立起以市直医疗单位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一)机构:全市有乡镇卫生院21家,其中中心卫生院3家,街道办事处卫生院5家,一般卫生院8家,非建制镇卫生院2家。采取院村联办、村村联办等多种办医形式,全市417个村(居委会)有村卫生室237个,其中被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单位的有126个。

(二)设施设备:卫生院普遍装备有B超、生化分析仪、放射、心电图等常规医疗设备。村卫生室按照“三室一房”(注射室、观察室、处置室、药房)的标准,有的在原村卫生室的基础上院村联办,有的利用原村小学、村委会实行村村联办,有的租赁民房或在自家住房内个体行医。

(三)医疗服务:乡镇卫生院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由市卫生局统一管理,对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人员调配、业务管理、药品进购、收费价格、防保工作、合作医疗等由卫生院“六统一”)管理,市、镇、村三级医疗网络基本健全。

二、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旧存在但明显改善

当前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看病费用高。83%的被调查者表示医疗费用过高。进一次医院一个普通感冒,至少要50-80元。输一次液吊两瓶,一组能量,一组消炎针,成本只需7至10元,医院要收45至150元。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价格平均翻了几番,新药特药价格尤其昂贵,医院处方用药价格比药店要贵40%以上。同时,医生在给患者治病时,往往存在开大方、开重方、开新药的现象,甚至多开不少辅助药

品。农民得了病进不起医院,看不起病,医疗费用支出已成为农村家庭支出的重要方面。不少农村群众有病不敢上医院,“小病拖,大病扛”。

二是看大病难。一方面,到大医院看病难。大病一般需要到大医院治疗,但到大医院看病的患者多,挂号难,有时当天还难挂上专家号,排队等候时间长。另一方面,看大病费用难。治疗大病、重病是以高昂的医疗费用为代价的。

三是报销比例有所改善。95%以上的被调查者对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表示赞同,认为“花这点小钱买平安”值得,中央对农村的政策是越来越好。现在,随着党中央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的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也是与日加强,报销比例也是有所提高,较之过去,提高至30%左右,也使老百姓深切体会到了“花小钱买平安”。

三、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不容忽视

1、农村医疗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全市多数卫生院房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甚至建于人民公社时期,现已十分破旧,业务用房拥挤。虽然卫生院普遍配备有放射、B超、分析等设备,但大多购置于10多年前,设备档次低,老化严重,检查检测准确率不高。村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差、服务落后。

2、医疗卫生人才缺乏、流失严重。乡镇卫生院一方面存在人员偏多的问题,全市乡镇卫生院院均在职职工64人,大大高于全国每院25人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又存在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由于待遇低、条件差,一方面,应届毕业生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另一方面业务骨干外流严重,外出打工技术人员占专业技术人数30%以上。

四、深化改革,加大投入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乡镇卫生院建设。原则上一个乡镇设置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根据服务人口严格核定岗位和人员,政府保证必要的投入,确保将乡镇卫生院建成非营利性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同时,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内部改革,实行乡镇卫生院综合目标考核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大力推行全员聘用制,改革分配制度,扩大卫生院分配自主权,实现好医生有好收入。

二是村卫生室建设。

1、按照“统筹兼顾、方便就医”的原则,合理布局村级卫生机构。坚持集体举办、个人承办、村医联办村级卫生室,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村卫生室建设。

继续完善、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指导与监管作用,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综合服务水平。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所需的药品,全部由政府定价,集体招标,卫生局成立配送中心,统一配送,做到药真价实,让农村农民用上平价药、放心药。

2、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逐步增加农村卫生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力争通过3-5年卫生支出达到同期财政支出的8%。另一方面,国家和省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农村卫生事业纳入政府保障范畴,重点保障农村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卫生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加快改变当前农村卫生的状况。

3、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人才是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教育、人事、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农村卫生人才培训规划,加快培养面向农村的公共卫生、中医中药、全科医学人才。制订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本科以上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服务,建立城区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度。要加快乡镇卫技人员结构调整,对非卫技人员严格控制比例并有计划清退,乡镇卫生院医生达不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转岗分流。同时,在核定编制前提下,政府应按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政策,将乡镇卫生院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纳入当地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积极营造留人的条件和环境。借鉴社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办法,探索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从而也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卫生工作。

篇3:关于我镇医疗卫生状况的调研报告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7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75-01

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内容之一,杜绝传染病疫情的迟报、瞒报、漏报发生是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染病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虽不断有新发或社会关注度高的传染病出现,但总的来说,传染病防控在部分医疗机构重视程度逐年降低。现将诸城市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状况报告如下:

1 现况

诸城市现辖19所镇(街)卫生院、8所市直医疗机构。各镇街卫生院、市直各医疗机构均设置了疫情报告员,负责本单位及辖区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及每月自查核对工作;各镇街卫生院、市直各医疗机构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的全覆盖;建立健全了疫情报告的组织体系和疫情管理各项制度。近3年未发现传染病疫情漏报现象。

2 存在问题

①人员缺乏:各医疗单位传染病疫情管理人员都为兼职,在从事传染病疫情管理的同时,还承担着本单位其他工作,如预防接种、卫生执法等。②年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少数管理员为非专业人员:部分单位疫情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绝大多数为中专和专科学历,在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疫情报告管理规定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且少数人员为非医疗专业。③疫情管理人员更换频繁:少数单位因工作调整等各种原因更换疫情管理人员,新任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要求不熟悉。④少数临床医师对传染病疫情管理要求不了解,报告意识不足,对法定传染病尤其是丙类传染病中的“其他感染性腹泻”诊断意识不高,埋下发生迟报漏报的隐患。⑤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在少数单位未得到落实。

3 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市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3.1 完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的各项制度 根据传染病防控属地管理原则,各单位成立了有分管领导及相关科室人员组成的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疫情管理员审核上报,确保了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有序开展。

3.2 强化督导检查,纳入年度考核 各单位疫情管理员对本单位相关科室报告情况进行自查核对,市疾控中心对各医疗单位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存在零缺报单位进行月督导;各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纳入对各单位年度考核,并加大所占比重。

3.3 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报告意识 每年根据传染病发病流行特征,及时组织举办各类传染病防控技术培训班和传染病疫情报告技术培训班,对各级各类医疗单位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参训人员作为师资力量对本单位人员进行培训,并将培训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年度考核指标之一。

3.4 严格落实疫情管理各项制度 对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严格按相关制度要求有序开展,对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的要求,明確相关责任人职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

篇4:关于我镇医疗卫生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实践参加者:xxx

二实践主题: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三时间:2008年暑假

四地点:山东省xx县

关于全县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活动内容:基于社会发展需要, 以走访查询的方式对农村的医疗卫生情况进行调查。2 主要方面涉及各个村镇医疗卫生情况,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以及人们(尤其是贫困家庭)对医疗卫生的看法。

二.调查情况

全县辖18处乡镇(16镇2乡),759个行政村,99万人口;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几年来,我县致力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健康素质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因设施齐全,技术先进,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并建立了适应卫生事业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完善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设。几年来,县卫生行政部门进行投资,对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医院、县二院、县医院分院,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的业务用房进行改造或新建。二是增设和更新了医疗设备。

2、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满足农村医疗卫生保健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县政府下发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按照“二级网一级办”的模式,我县改革乡、村二级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各乡镇卫生院增设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本辖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并将原有的村级卫生机构改革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多年来,我县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把有偿服务与义务服务结合起来,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卫生宣传、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等融为一体,为农民提供主动、方便、快捷、优质、低价的综合性服务。

3、加强了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为强化计划免疫的管理,2003年,我县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同时,县卫生部门深入6个乡调查点对肺吸虫、肝吸虫、旋毛虫等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进行调查,共调查了4500人份,为做好其他疫病防治提供了依据。并加强了对防痨医生和卡介苗接种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为防治艾滋病,今年上半年,全地区在我县召开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会议,介绍了我县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建设和艾滋病防治经验。年初,我县完成了县疾控中心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设工作。同时,我县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果得到了巩固。通过微机程序化管理,详实的掌握了全县辖区内育龄妇女总数,影响妇女健康状况的疾病及顺位,为更好地实施妇幼保健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加大了卫生行业执法力度。为适应卫生全行业管理新形势的需要,我县建立了卫生监督与疾病防控新体制。在卫生监督方面,全年坚持开展了社会卫生打假活动,并做到与日常卫生监督工作相结合。对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行业定期进行专项整顿,规范了食品卫生“三证”发放与管理工作,完善了“三证”的发放程序和管理办法,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业户依法严肃处理,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了广大群众的健康。在医疗行业执法方面,卫生局医政科常年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美容院、药店、早市场进行执法大检查。

5、强化了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和管理职能。坚持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不断改善居民生存环境。通过设立常设机构,代表县政府负责环境卫生的管理和监督。每年我县都把环境卫生工作作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之一一并考核。从去年开始,加大了管理力度,县政府制定了爱国卫生目标责任考评方案,并与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奖罚措施。

三: 我县农村医疗卫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县医疗卫生事业随着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按照初级保健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但是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集中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设备、设施陈旧老化。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有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房屋破旧、设施简陋、医疗器械破损得不到补充和改善,难以达到正常医疗保健的目标。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房屋简陋、年久失修,还仍在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旧平房,亟待需要重建。调查中我们还看到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相当一部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老三样”,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器,一个体温计。医疗卫生改革步伐缓慢,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由于农村物质条件落后,因此,我县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城镇,导致农村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比较低,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仅有一名乡医,却服务着全村近千人的预防保健。并且人才的缺失导致医护人员青黄不接,“出不去,进不来”的现象正严重的制约着事业的发展。对现有在编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措施不到位,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善。

3、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和乡医负担重。目前,我县村级医疗机构负担较重,这里有物价部门每年的年检,每个月向镇卫生院缴纳的事业发展基金,每年向药监、卫生等部门以及质量技术监督局交纳的各种规费,还不算相关部门每年不定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颁发的各类资格证所收取的费用。村级卫生机构没有村集体经济的投入,房屋、药品、设施都是乡医个人投资,还要支付工作人员工资,而各级政府对乡医从事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没有任何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医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积极性。

4、非法行医现象时有发生。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非法行医在农村一些地方屡禁不止,严重威胁着农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这些人打着某医疗机构或医疗院校的牌子,以义诊为幌子,目的是推销药品,骗取钱财。非法行医机构还与当地村委会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直接驻扎到某村干部家中,而这位村干部却不遗余力的为其提供方便。

5、农民因病致贫返贫情况严重。经调查,在农村,有一部分农民是“抗病”,有病不治;有一部分农民是没钱看病,望病兴叹;还有一部分是借债看病,但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病未看好,人财两空。在某些乡镇,农民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相当部分是赊帐,到年底后算总帐,而每年乡医到年底一算账,总有万八千的账兑现不了。一位农民对调查组这样说,被大水淹了、或者房子被烧了,苦上几年或许还能翻身,但真要得了大病,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倾家荡产。

四、发展我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议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我国要建立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结合调查,就抓好我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切实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农村医疗卫生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面对新的形势,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摆上各级政府及部门重要的工作议程,根据新情况制定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各乡镇要落实相关部门和兼职干部负责此项工作,要切实把健康教育、爱国卫生等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要坚持常抓不懈,改变乡镇政府对“大卫生”工作“活没人干,事没人管”的局面。在全县中小学生中继续开展好健康教育课,在农民群众中做好保健知识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全民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

2、要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的改革。努力探索乡(镇)卫生院的多种运营方式,不搞一刀切,不强求一种经营模式。要认真总结乡卫生院改革经验,进一步深化运行机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注重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以此来改善医疗条件和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力争在三年内取得明显成效。

3、建立人才流入机制,抓好从业人员培训。要加快卫生系统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激活用人机制,制定宽松的人才政策,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入的环境,广揽技术人才。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每年对乡村医生轮训一次,加快乡村医生知识更新步伐。进一步完善医疗集团运行机制,医疗技术下沉一级,实施技术合作和指导,帮助当地提高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4、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软环境建设。监察、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相关部门针对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设立的收费项目的检查力度,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对合理收费项目的不合理部分也要坚决取消,并重新确定标准,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减负。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非法行医现象的惩治力度,彻底净化农村医疗卫生市场,使非法行医现象在农村没有生存的土壤。

5、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农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全面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大势所趋,要抓住我省2008年全面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契机,抓紧为我县推行此项制度做好各项准备。在暂时没有实行该项制度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开展扶贫工作与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医疗需求结合起来,把因病致贫的群众当做扶贫重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地解决贫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五、理性思考:

篇5:关于我市卫生环境状况的调研报告

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局长吴冠华

2010年5月16日

儋州市环卫局的主要职责是负责那大城区210条大街小巷面积333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日产250吨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市容市貌、建筑垃圾、家禽家畜的管理等工作,同时对各镇的环境卫生有着监督、指导的职能。自环卫局成立特别是接管环卫工作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狠抓队伍建设,强化岗位职责,促使市容环卫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在历年的省级卫生检查评比考核中均名列前茅。我局先后荣获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单位、全省建设系统先进单位等殊荣。但随着中心城市的建设以及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我市的市容环境卫生工作也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和考验。根据我局“作风建设百日活动”日程安排,本人选择了与本职工作紧密联系的我市环境卫生状况作为自己的调研课题,并就这个课题进行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环卫设施设备建设问题

1、公厕数量严重不足。那大城区对外开放的公厕只有3座,其中人民路2座(1座在人民医院大门旁,1座在中行旁边),东坡路1座,但因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得不到及时更新,真正能够正常使用的只有人民路中行旁的这1座公厕。按照建设部的有关标准,在城市人中口(含流动人口)每2500-3000人要建1座公厕,我市有近20万人口,要建公厕约70座。由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没有考虑将公厕纳入其中,现在要在建成区新建公厕,很难找到建设地址。

2、环卫设施严重不足

首先是生活垃圾投放点问题。按照建设部有关标准,在街道两侧,每200米要建一个垃圾投放点,方便市民集中投放垃圾,但由于规划方面的缺陷,那大城区还尚未建有垃圾投放点,市民只能把垃圾投放到自己家门口,由我局派车派人逐街逐户上门收集,这样即费时、费力、费财,又影响市容市貌。一些有独立院子的单位也没有建设垃圾投放点,存在乱扔垃圾现象。

其次是垃圾转运站的建设问题。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垃圾转运站

1必须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同步规划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至今选址刚刚初步确定下来,转运站的建设正在申报立项。这些年来,我局在兰洋路口租用一块空地作为垃圾转运场地,设施简陋,露天作业,工作条件艰苦,垃圾转运周期长。那大城区要建3-5座垃圾转运站才能满足需要。

3、环卫设备不足,机械化清扫率低

首先是运输车辆不足,更新缓慢。我市新的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后,运输垃圾路程比原老垃圾处理场增加12公里(老垃圾处理场距离那大主城区10公里,新垃圾处理场距离那大主城区22公里),目前,我局共有环卫专用车辆47台,但仍不能满足日产250吨垃圾的清运需要,需要及时在城区建设垃圾转运站和增加运输车辆才能满足需要。目前运行中有12台环卫车辆已远超过报废期而得不到更新,安全无保障,工作效率低,运输成本高。有26辆垃圾收集车全是农用拖拉机,噪音大、收集垃圾过程中存在扰民,市民投诉不断。

其次是机械化清扫率低,按照建设部的标准,机械化清扫率要达到20%以上,省建设厅也已明确,从今年开始机械化清扫率也列入环境综合考评内容。而我局仅有一台清扫车,机械清扫率不足8%,要达到标准要求,需购买2台清扫车,在快车道上推行机械清扫,把环卫工人安排在非快车道上作业,确保环卫工人作业安全。

工作建议:

1、针对环卫设施建设滞后问题,必须把环卫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或进行环卫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按照轻重缓急、逐步到位的原则,做好公厕、垃圾投放点、垃圾转运站的规划建设工作。

2、针对环卫设备不足,更新缓慢、清扫率低问题,建议市政府继续加大投入,更新和购买环卫车辆,提高垃圾运输能力和机械化清扫率。

二、关于社区管理的街道及市政府历年硬化道路的环境卫生问题 我局管理的街道有210条,共333万平方米,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背街小巷、城中村等由社区管理,如军屯、先锋、西干、东兴等社区,所在的街巷由社区管理,平时只是运运垃圾(有时运垃圾都不正常,社区垃圾运到转运站后装入环卫局垃圾压缩车并由环卫局免费送到垃圾场处理),谈不上清扫保洁,卫生死角多,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市民意见较大,社区及当地市民纷纷要求市环卫局接管社区的环境卫生工作。同时,市政府历年硬化道路(如交通路、园地西路等)及近年来开发建设一批宅基地住宅小区(如新世界、新世纪小区等)也没有进入管理,卫生状况较差。

为了准确掌握尚未进入管理街巷面积,我局派出几个工作组,对以上区域进行实地丈量,并对这些区域进入管理后的经费进行了核算。具体情况是:

1、西干、先锋、东兴、军屯等村(居)委会街巷面积46.6万平方米。

2、市政府历年硬化尚未进入管理的市政道路面积41.7万㎡。以上两项合计共88.3万㎡,根据测算,每年需要经费(工人工资福利、劳动工具、购买运输车辆、垃圾清运及处理等费用)共计468万元。具体测算是:

①清扫保洁88.3万㎡需要增加工人184人(按建设部要求4800㎡/工·日计,工·日指每天工作8小时计,我市清扫保洁时间达17个小时,需要工人184人)。

②工人工资福利243万元(按1100元/月·人计,含五项保险)。③劳动工具费用5万元(按20元/月·人计)。

④购买垃圾收集车10辆(按4万元/辆,共40万元),压缩式垃圾车2辆(按45万元/辆,共90万元),合计130万元。

⑤垃圾运输费90万元(油料、维修费用)。

以上合计468万元,即购买车辆后,每年须增加经费338万元。工作建议:

1、有独立院子的单位、住宅小区通过招商的办法,引入一些物业管理公司,对那大城区历年所建设的住宅小区实行物业管理,提升住宅小区品位,减轻市财政负担。住宅小区平时清扫保洁由小区物业管理机构负责,在小区建设垃圾收集屋,设置垃圾投放桶,环卫局每天进入小区运输垃圾到垃圾场处理,并按物价局核定收费标准收取垃圾处理费。

2、参照海口、三亚的做法,将社区管理的街巷及历年由市政府硬化的路面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一交由环卫局负责管理,实现一把扫把横扫到边、纵扫到底,不留卫

生死角,使那大城区环境卫生质量一体化。

三、关于镇级环境卫生问题

近年,市政府安排80万元为各镇购买垃圾收集运输农用拖拉机(其中新州镇7辆、白马井镇5辆,其他镇各1辆);安排55.3万元为白马井镇和新州镇各建设一座简易垃圾填埋场,可以承担白马井、排浦、王

五、新州、中和等镇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安排33万元为白马井镇和新州镇建设68座密闭式垃圾收集屋(其中白马井镇39座、新州镇29座)。初步解决了各镇垃圾收集运输无车辆保障和重点镇环卫设施空白问题,但是,经过这些年对镇府所在地环境卫生的监督、检查,镇府所在地的环境卫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缺乏经费,主要的经费来源是收费。目前收费难度大、收缴率低,造成投入严重不够;二是环卫作业方式简单,只是清运垃圾和简单打扫,没有对街道实行全天候保洁,街道卫生状况差;三是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现象普遍突出,影响交通、影响镇容。四是公路两侧、沿途居民点(含撤并镇)、村口垃圾随处可见;五是各镇对环卫机构的建设和环卫队伍、环卫设施、设备的管理不够重视。去年市政府拿出63个公益性岗位分配给各沿海镇安排环卫工人,但有些镇挪作其他岗位使用,造成环卫工人不足。同时,对环卫队伍和环卫设施、设备管理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环卫队伍清扫保洁主力军和环卫车辆、垃圾收集屋等环卫设施、设备在收集、运输垃圾的作用;六是各镇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污染周边环境。大部分镇没有固定的垃圾填埋场,垃圾随意堆放,有些镇连最简单的回填、焚烧都做不到,造成臭气熏天、滋生苍蝇、塑料袋满天飞,污染周边环境。

工作建议:

1、要把镇级的环境卫生管理费用列入市级财政预算,保证其正常工作经费。

2、要制定《儋州市环境卫生考核办法》,提高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在年终综合考核的分值,实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一票否决制,真正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要分期分批在各镇建设垃圾转运站,把各镇的垃圾运输到市垃圾处理场集中处理,做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少各镇生活垃圾污染周边环境。

4、加强督查,对环境卫生工作不重视,整治不力,群众意见大的单位,除了在媒体上曝光外,还要依照《儋州市环境卫生综合考核办法》对单位领导实行问责。

四、关于环卫工人工资福利问题

我局环卫工人2008年之前人均工资480元/月,没有社会保险,2008年至2009年市政府提高了环卫工人工资,并将环卫工人社会保险费纳入财政预算,这两年环卫工人人均工资561元/月,扣除个人部分社会保险费外,领到手的是500元/月;2010年市政府再次提高环卫工人工资,人均工资800元/月,并给予每月高温污染补助费70元和年底增加1个月奖励工资。2010年环卫工人扣除个人部分社会保险费外,领到手的是712元/月。目前,海口、三亚和大部分市县环卫工人领到手的工资都达到1000元以上。虽然市政府已提高了环卫工人工资并把环卫工人社会保险费纳入市财政预算,但现在物价较高,这样的工资别说养家,连糊口都困难,再加上环卫清扫工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人口较多,得租房子住,也没有城镇户口,享受不到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有关待遇。

因此,我们建议:

1、在市财政状况不断好转的情况下,每年给环卫工人提高工资;

2、把2008年之前拖欠的环卫工人社会保险费纳入市财政预算,按年度退休人员补缴额予以拨付。

3、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租用和购买方面,要求政府对环卫工人放宽条件限制,解决环卫工人住房难问题。

儋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局

篇6:关于我镇医疗卫生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农村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提高我县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农民解决基本卫生保健和医疗需求,近日,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查组,对全县农村医疗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在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情况汇报后,集中时间分别深入到天义镇、大明镇、等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实地走访农户,点针对全县农民享受初级卫生保健水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状况和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调研。

一、全县农村医疗卫生基本状况

我县共有15个乡镇(区),139个行政村,总人口40.44万,其中农业人口31.14万,农民人均纯收入2503元,人均卫生消费支出数约为165元。目前,我县有政府成立的非营利性质的医疗卫生机构22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1个,乡镇卫生院11个。共有社会医疗机构58个,城镇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44个。全县在职在岗卫生技术人员1830人,卫生技术人员与服务人口比例为1:2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建筑面积30869平方米,实际开放病床708张,病床与服务人口比例为1:571。几年来,我县致力于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健康素质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建立了适应卫生事业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完善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设。几年来,县卫生行政部门投资1500余万元,对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医院、县二院、县医院分院天义镇、大明镇等中心卫生院,等一般卫生院的业务用房进行改造或新建,总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二是增设和更新了医疗设备。几年来,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共购置大型医疗设备170台件,总投资1250余万元。为临床提供了科学的检测诊断依据。

2、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满足农村医疗卫生保健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2001年,县政府下发了《宁城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在方案的指导下,按照“二级网一级办”的模式,我县改革乡、村二级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各乡镇卫生院增设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本辖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日常管理工作,并将原有的村级卫生机构改革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经过四年的建设,目前,全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已达244个(包括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8个),覆盖率达100%,建设合格率达80%。多年来,我县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把有偿服务与义务服务结合起来,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卫生宣传、健康教育、计划免疫等融为一体,为农民提供主动、方便、快捷、优质、低价的综合性服务。

通过微机程序化管理,详实的掌握了全县辖区内育龄妇女总数,影响妇女健康状况的疾病及顺位。掌握了新婚对数、孕产妇数、高危妊娠数、孕产妇死亡数等情况,为更好地实施妇幼保健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台上,以筛查高危妊娠为重点,完善了管理措施,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孕产妇保健覆盖面95%。住院分娩率达75%,达到了初保规划确定的指标。为进一步提高妇保工作服务功能,从2003年开始,我县通过选派妇产科技术人员进修,增设必要的设备,加强了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妇产科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卫生院妇产科服务水平,使一般卫生院能承担生理产科和一般妇科手术工作,中心卫生院以上医疗单位具备了病理产科和难度较大的妇科手术水平。

5、加大了卫生行业执法力度。为适应卫生全行业管理新形势的需要,我县建立了卫生监督与疾病防控新体制,撤消了原永吉县公共卫生监督所和永吉县卫生防疫站,重新组建了永

吉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和永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卫生监督方面,全年坚持开展了社会卫生打假活动,并做到与日常卫生监督工作相结合。对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行业定期进行专项整顿,规范了食品卫生“三证”发放与管理工作,完善了“三证”的发放程序和管理办法,制定了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业户依法严肃处理,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了广大群众的健康。

6化了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和管理职能。坚持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不断改善居民生存环境。通过设立常设机构,代表县政府负责环境卫生的管理和监督。每年我县都把环境卫生工作作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之一一并考核。从去年开始,加大了管理力度,县政府制定了爱国卫生目标责任考评方案,并与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落实了奖罚措施。通过开展文明村屯活动,现有1个乡镇达到了市级卫生乡镇标准。通过农村改水改厕建设,到今年上半年,已有6个乡镇进行了部分村屯改水,自来水受益人口16.27万人,累计改水受益人口26.55万人,8个乡镇进行了改厕,3.5万户居民修建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4%。二 宁城县农村医疗卫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县医疗卫生事业随着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按照初级保健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但是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集中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医疗设备、设施陈旧老化。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看到,农村有些乡镇卫 生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房屋破旧、设施简陋、医疗器械破损得不到补充和改善,难以达到正常医疗保健的目标。调查中我们还看到部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薄弱,相当一部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老三样”,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器,一个体温计。医疗卫生改革步伐缓慢,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不相适应。

2、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由于农村物质条件落后,因此,我县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城镇,导致农村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比较低,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3、村级卫生医疗机构和乡医负担重。在北大湖镇三家子村和西阳镇红石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了解到,目前,我县村级医疗机构负担较重。村级卫生机构没有村集体经济的投入,房屋、药品、设施都是乡医个人投资,还要支付工作人员工资,而各级政府对乡医从事的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没有任何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医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积极性。

4、非法行医现象时有发生。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非法行医在农村一些地方屡禁不止,严重威胁着农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这些人打着某医疗机构或医疗院校的牌子,以义诊为幌子,目的是推销药品,骗取钱财。非法行医机构还与当地村委会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据春登乡一位乡医讲,5、农民因病致贫返贫情况严重。经调查,在农村,有一部分农民是“抗病”,有病不治;有一部分农民是没钱看病,望病兴叹;还有一部分是借债看病,但由于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病未看好,人财两空。

三、发展我县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议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我国要建立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体系,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结合调查,就抓好宁城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切实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农村医疗卫生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村的小康。面对新的形势,要把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摆上各级政府及部门重要的工作议程,根据新情况制定长、中、短期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各乡镇要落实相关部门和兼职

干部负责此项工作,要切实把健康教育、爱国卫生等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要坚持常抓不懈,改变乡镇政府对“大卫生”工作“活没人干,事没人管”的局面。在全县中小学生中继续开展好健康教育课,在农民群众中做好保健知识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全民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

2、要推进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的改革。努力探索乡(镇)卫生院的多种运营方式,不搞一刀切,不强求一种经营模式。要认真总结大岗子乡卫生院改革经验,进一步深化运行机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注重引进人才、引进资金,以此来改善医疗条件和提高医疗水平,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力争在三年内取得明显成效。

3、建立人才流入机制,抓好从业人员培训。要加快卫生系统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激活用人机制,制定宽松的人才政策,积极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入的环境,广揽技术人才。要继续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的培训,每年对乡村医生轮训一次,加快乡村医生知识更新步伐。进一步完善医疗集团运行机制,医疗技术下沉一级,实施技术合作和指导,帮助当地提高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4、加强医疗卫生事业的软环境建设。监察、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相关部门针对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设立的收费项目的检查力度,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对合理收费项目的不合理部分也要坚决取消,并重新确定标准,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减负。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非法行医现象的惩治力度,彻底净化农村医疗卫生市场,使非法行医现象在农村没有生存的土壤。

5、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建立农民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全面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大势所趋,要抓住我省2008年全面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这一契机,抓紧为我县推行此项制度做好各项准备。在暂时没有实行该项制度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开展扶贫工作与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医疗需求结合起来,把因病致贫的群众当做扶贫重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有效地解决贫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姓名:

学号:

张冉旭

201042934021 高君伟

201042934005 刘立强

201042934044 单立朋

201042934013 秦俊慧

201042934037 郭阳

篇7:关于我镇医疗卫生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的调研报告

调查背景:

改进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为加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更

好地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署,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初步确立了“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

今年寒假期间,本人发动“保山市隆阳区蒲缥大学生联合会”成员专门对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现状进行调研,采取访谈、问卷、文献等多种调查方式,对农民、政府工作人员等进行深入调查,努力探寻现行农村医疗保险模式存在的不足及可行的解决对策,希望对完善农村医疗保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调查时间:

2011年1月26日——2011年2月22日

 调查地点:

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

 调查对象:

农村居民、政府工作人员、医疗工作者

 调查方法:

问卷、文献、访谈

(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92份;访问医疗工作者及政府工作人员10余人)

参考文献:

[1]李颖.我国农村医疗保险模式:回顾与创新[J].北方经济,2006(09).[2] 李立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民出版社,2009(05).附: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发展宏观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也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势在必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把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称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

合作医疗在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50年代的初创阶段、60~70年代的发展与鼎盛阶段、80年代的解体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恢复和发展阶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二、“新农合”在保山市隆阳区的发展:

(一)区域概况:

保山市隆阳区,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境内山脉起伏盘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东距省会昆明593千米,西离中缅边境279千米,全境东西宽78千米,南北长96千米,全区总幅员面积为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2.6%。隆阳区辖2个街道、6个镇、6个乡、4个民族乡。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13.46%。

改革开放以来,隆阳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城镇建设、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已形成了粮油、烟草、蔗糖、畜禽、林果、蔬菜、咖啡、丝麻、山葵、药材花卉等十类优势农业产业,全区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57.8:21.1:21.1调整为2005年的32.58:27.05:40.37。2005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现价)48.9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15.93亿元,第二产业13.23亿元,第三产业19.74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9元。优越的立体气候,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给隆阳区带来了立体农业之利,已被国家列为滇西农业综合开发区和全国粮棉大县(区)之一。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隆阳区将逐步成为我国内地向西南边疆实行经济技术转移的支撑点和接力点。

(二)“新农合”发展成效:

篇8:关于我镇医疗卫生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我镇地处县最南端,北距县城30公里,南距天津90公里,西距北京100公里,属京、津、唐三角地带,东与河北省玉田县接壤,南与天津市宝坻区相邻。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津围公路、津蓟铁路纵穿南北,杨玉公路横贯东西。全镇辖67个行政村,12874户,46933人,总面积7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310亩。地上三面环河,东环兰泉河约9.35公里,南环蓟运河约18.78公里,西环州河约5.73公里。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镇积极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全镇“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号召开展以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为目标,围绕创建文明村镇“五个一”工程这一核心,以建设新家园、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尚、再创班子新面貌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了用10—15年的时间,每年按5—8%的建设速度,到2020年,将全镇67个行政村基本建成文明生态村镇。

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举措是:近期要制定下发《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意见》,明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要求镇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扶持;经济和招商部门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包装推介,做好立项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外地资金;规划土地部门抓好村镇规划,分期搞好乡村公路大修工程;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和沼气池建设;文教体育部门合理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建立文化教育、体育活动中心,保证农村教育文体活动的正常开展;卫生部门积极推进农村医疗体制改革,搞好农村防疫、医疗体系建设;金融部门努力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民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二、当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急切盼望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村合作医疗还未起步,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镇文化站职能不能有效发挥,绝大多数的村已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农民教育负担重,“高中择校费”、大学学费让农民不堪重负,“因学致贫”现象较为普遍。此外,有线电视、电话网络还有部分村是“盲区”。

(二)加快村镇环境美化步伐

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差,乡村公路早已年久失修,多数村民房建设秩序十分混乱,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农户住宅多是普通砖瓦房,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年久的土坯房,安全系数不高。村容村貌处于无管理状态,人畜混杂,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随意堆放,街巷卫生很差,秩序很乱,脏乱差问题十分突出。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我镇的农业生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

(四)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全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还未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五)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乡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和村两委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农村投入严重不足,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尤其是镇财政和绝大部分村没有任何经济收入,镇政府没有余额资金用于社会事业,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包揽村级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绝大部分乡村公路和村庄道路年久失修,很多桥闸涵等农田水利基本施严重老化,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市县哪些部门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家庭收入主要靠非农务工性的工资收入。希望市县政府多研究落实一些惠家政策,搞好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农产品的就地转化增值,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循序渐进,希望市县政府不能搞一刀切和行政命令。要充分了解农村的现实情况,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不能机械的强调今年要创建几个,明年要保证几个全面完成,特别是强制性的督查验收和考核评比等竞赛活动。以免出现政绩工程和花架子工程,劳民伤财,群众得不到真正的实惠。

篇9:关于我镇医疗卫生状况的调研报告

一、受助春蕾女童情况

从我们随机抽查的已毕业的受助春蕾女童来看,有一半以上是因为家庭经济仍然非常困难而放弃了继续学业,30%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自己不想再读下去。目前已经毕业的受助女孩在乡镇企业上班的4人,平均月工资在千元左右,外出打工3人,月工资在两千元左右。她们的父母都认为,如果没有好心人资助她们读书,他们的孩子可能与他们一样,目不识丁,即使外出打工,也很难找得到好的工作。

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春蕾女童都对资助她们读书的好心人充满感激之情,她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心与资助她们,让她们完成中专以上的学历,能学成后拥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好地回报家庭与社会。

二、贫困女童继续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据有关方面统计,当前,我国农村妇女占农业劳动力的近70%。她们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文明新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农村妇女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劳动力,农村妇女的素质可以代表和决定农村劳动力素质的现状和未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妇女无疑是主力军。因此,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大力培养新型女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抓手,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

据统计,全国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有2.23亿,其中妇女1.56亿,占70%;6亿妇女中,文盲占38%。而全球生活在极端贫困的13亿人口中,有70%为女性。贫困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封闭无知、无机会、无权利。特别是在农村,为了节省开支,父母可能会决定让儿子受教育,因为与女性相比,男性有更多薪水更高的工作机会。所以在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上,女孩明显处于劣势,大批的女性文盲也由此产生。全世界8.76亿文盲中,有三分之二为女性,并且在未来的二十年中,文盲的数量没有减少的趋势。若她们没有文化,就不知道哪些设施、服务、法律、医疗可以利用;她们也不懂如何教育下一代,她们子女将继续她们的悲剧。另外,贫困会使许许多多的儿童(大部分是女童)被迫离开校园;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们,很难接受,或者说没有机会接受新观念,因而改变传统的性别定位难上加难。而社会的财产分配不公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当暴力发生时,首先危及妇女和儿童。这些问题得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传达正确的观念,揭露女性遭受不平等对待的事实,引起公众的关注,从而改变传统文化中定位的女性弱势、被颠覆的地位,实现性别平等,提高女性甚至是全社会的生活质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落脚点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妇女占人口的半数,应该成为新农村发展规划、发展政策和实施方案重点考虑的群体,应该用积极的发展策略解决目前农村妇女存在的现实问题,使妇女的利益在发展中得到维护。目前农村妇女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制约着城乡和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这必然要求我们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广大妇女的整体素质放在优先位置。

其次是不断扩大“春蕾计划”覆盖面,关注贫困女童。对贫困女童进行生活救助和教育资助,不让一个女童因贫困而失学,确保每一个女童及时得到救助。

再次要开展春蕾女童达就业年龄后的技能培训。走访时,大部分村民要求有关部门创办农村妇女实用技术培训学校,使每个农村妇女劳动力都能掌握一至二项比较先进的实用技术。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培养农村妇女的“四自”能力、创新意识,使她们敢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充分挖掘自己的致富潜力、创业潜能。在培训中要突出抓好30岁以下妇女群体的技能培训,30岁以下的妇女劳动力年纪轻、脑子灵、素质好,思想开放、适应性强,培训难度小,她们敢闯敢试,敢冒风险,有强烈的创业、致富愿望,把这部分人逐步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投身产业化经营和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大幅度提高农村妇女的增收致富能力。

三、“春蕾计划”发展方向的思考和建议

女性占人类人口的一半,也是人才匮乏的一半。女性受教育的水平、发展的水平,从来都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历史的经验证明,社会的发展不能简单地代替妇女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不能自然带来妇女的进步。提高女性的整体素质,培养大批出类拔萃的女性人才,必须靠教育。因此,可以断言,为新一代女性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将是21世纪倍受重视的课题。

“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则是几代人。” 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母亲的素质直接影响未来全民族素质,扶持女童入学,是提高民族素质、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基础工程。无论我们怎样强调女童教育的重要性都不过分,但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女童受教育的种种好处,大多数都是社会性的,而且多是在成年以后(结婚后)才会较为明显的表现出来。女童上学的投资却来自未富裕起来的家庭,女童教育的投入与收益问题是吸引家庭投资于女童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父母为女童受教育的投入得不到大部分回报,那么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支持女童受教育的积极性。

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我们镇内个人捐助的情况很少,基本上是靠市妇联联系单位与个人捐赠。但是这种费尽周折筹来的捐助款,还不够一个学生一学期的费用,更不要说资助九年义务教育。为此,笔者认为应该多为“春蕾计划”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即资助失学女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只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才算得上是完整的“春蕾计划”。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点建议:

1、通过公开信、走访、等各种媒体方式和渠道,大力宣传“春蕾计划”的意义、作用、具体要求和运作方式等,广造舆论,使全社会了解、支持“春蕾计划”,积极参与“春蕾计划”。让每个人都知道资助贫困失学女童,是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宣传它的重要性,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失学女童的现状,引导人们的爱心方向。

2、学校制定制度,做到专款专用,对“春蕾女童”要如实减免学杂费,多余的资助款应及时退还“春蕾女童”家长,特别是学校、乡镇妇联应对“春蕾女童”建立档案,跟踪服务。

3、加强与资助方的沟通联系,争取长期资助。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应负起责任来,要指导女童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成长方面的困惑及时告诉资助者,不断加强与资助人的感情联络,以争取长期资助。

4、“春蕾计划”的实施组织应让资助方与受助方无障碍沟通,提醒资助方不但要从物质上资助春蕾女童,同时应该注意给予受助方精神上的教育与帮助,使受助者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不少受助女童因为自尊而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她们感觉因为贫困而受到资助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5、制定倾斜政策,开展特色活动,努力做到标本兼治。坚持助学与扶贫相结合。被救助女童都是由于家庭生活贫困而就学困难,因此救助活动仅靠几百元的救助款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治标先要治本,扶助其家庭早日脱贫,使贫困家庭女童不再面临失学的境地。

上一篇:到外地参观考察感谢辞下一篇:公司流程体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