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2024-05-08

关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通用9篇)

篇1:关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响应学校本假期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要求,利用本假期时间,采用上网查询、走访地方领导、询问当地百姓等方法对所在龙居镇经济现状进行了调查。

一、龙居镇经济发展状况

(一)区域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1-10月份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6 亿元,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4.8 亿元,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 3.9亿元,分别增长23.5%、11.8%和12.6%。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00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8700元,增长1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8亿元,增长17%。1-10月份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3.26亿元、利润1.25亿元、利税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51.9% 和34.3%。服务业完成投资5.0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5%。

(二)新型城郊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去冬今春改造发展桑园2000亩,全年产鲜茧 130万斤,蚕农实现收入1900万元,今年3500亩更新发展任务已全部落实地块,正在组织进购桑苗。占地1000亩的大棚西瓜基地和集西瓜监测、农资配送、瓜农培训、西瓜批发市场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完成,第三茬西瓜正在上市。新发展速生林1000亩,对2200亩长成速生杨实施轮伐,2000亩苗木基地已完成迁占,正在进行基础设施配套,预计月底全部完成苗木种植。致力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全年新增西瓜协会、蚕农合作社林木苗木协会3家,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按照“一产三产化、三产带一产”的要求,大力发展新型休闲观光农业,成功举办“紫椹采摘节”、“麻湾西瓜品尝推介会”等节会活动,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销售收入达到1200万元,拓宽了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三)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制定优惠政策,整合招商力量,分解招商任务,全力组织好现代农业、纺织、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项目招商,目前已完成投产项目5个,分别是润丰棉业2万锭赛落纺、瑞华工贸400型打包机棉花加工、鲁英化工轻烃石脑油分离、海振伟业棉花加工及海滨工贸棉加工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在建项目3个,分别是海辰伟业150低温棉蛋白项目、晨曦商贸渣油沥青项目、阳光园林花卉苗木项目。正在进行重交沥青、化工物流、光伏太阳能、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的洽谈。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立足于“产业转化”,大力发展桑蚕、西瓜、富硒蔬菜、肉食鸡鸭等特色产业,成功举办富有特色的休闲观光项目,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立足“农民转型”,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已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753人。立足“服务转轨”,全面完成了盐坨、十三图2处农村社区建设。立足“村庄转变”,投资800万元完成10个村、10.85公里的村内道路,4条总长4.6公里的连村路建设;龙东、大杨等8个村的旧村改造推进顺利,已拆除398户、2895间房屋;完成了5个村的农村饮水巩固工程、第三批拉动内需自来水改造项目,建设沼气池720 户,高标准实施35个村村庄绿化。按照“责任全落实、管理全到位”的要求,大力推行村庄环境“精细化”管理,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五)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顺利实施。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思路,高标准完成20000亩市级“三网”绿化示范区项目,共新增绿化面积1608亩,植树22万株,动用土方72万方,完成总投资1099万元;今冬明春盐坨片25000亩“三网”绿化土方工程已完成60%,争取月底前宜林地段全部完成树木种植。按照“两区三园三基地”产业布局,推进黄河展区生态园项目建设,今年共投资1600万元完成了龙居湖文化公园、紫椹采摘园、小麻湾休闲生态农业庄园、黄河风情游览区等景区景点建设;搞好景区内坟头清理整治工作,已清理坟头486个,优化了景区环境,提高了景区质量等级。10个村、6处房台的淤筑工程现已完成土方320万方,占总工程量的98%。黄河风情民居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初步完成,将为镇域经济加快发展搭建更加厚实的载体。

二、仍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严峻,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

(二)特色农业规模小,品牌农业建设与先进地区比差距较大,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增效不大,农民收入增势不快,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离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和优化。

在此,期待龙居经济日益繁荣,家乡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因为,将来家乡建设的大军中必定会有我的身影!

篇2:关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龙居镇经济发展状况

(三)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着。制定优惠政策,整合招商力量,分解招商任务,全力组织好现代农业、纺织、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项目招商,目前已完成投产项目5个,分别是润丰棉业2万锭赛落纺、瑞华工贸400型打包机棉花加工、鲁英化工轻烃石脑油分离、海振伟业棉花加工及海滨工贸棉加工项目,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在建项目3个,分别是海辰伟业150低温棉蛋白项目、晨曦商贸渣油沥青项目、阳光园林花卉苗木项目。正在进行重交沥青、化工物流、光伏太阳能、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的洽谈。

二、仍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严峻,服务业发展层次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

范文网

(二)特色农业规模小,品牌农业建设与先进地区比差距较大,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增效不大,农民收入增势不快,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离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三)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和优化。

篇3:关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1 “十二五”东营区畜牧业科技工作取得实效

1.1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取得实效五年来, 东营区畜牧科技工作者以《基层农技推广建设与改革补助补助项目》为载体, 以生猪、肉牛、肉羊、蛋鸡为主导产业, 采取技术指导员进村、入户、到场的形式, 手把手、面对面开展服务, 使畜禽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得以落实, 提升了畜牧业品质。

1.2 数字化畜牧获得新跨越 “畜牧一点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东营区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平台、东营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畜牧科技短信群发平台等系统软件的开发利用, 实现了畜牧业数字化监管。做到即时登陆、即时浏览, 即时视频、即时诊断, 即时沟通, 即时服务, 拉近了畜牧科技工作者与养殖户的距离。

1.3 智能技术推广取得新进展现代智能技术在大型规模饲养场得到推广应用, 如胜大奶牛场率先实现了自动挤奶、育种繁育、疫病诊断与防控以及智能化监控、自动化饲喂、自动清粪系统的信息化改造, 方圆蛋鸡场也完善了环境控制、自动清粪和自动饲喂系统, 提升了管控能力和发展水平。东营区福寿羊繁育中心采用高床养殖模式, 减少肉羊疫病的发生。生态养猪技术已深入普通养殖户。龙居桃花岛、东营御龙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畜牧业休闲旅游模式的探索, 为畜牧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1.4 科技培训取得新成效通过新型农民培训、“远教兴牧”、“专家联系小区”、“沃土”培训工程等形式, 加快生态养殖技术和科技装备推广应用。组织编印了《畜牧兽医农民培训知识读本》、《生猪、肉牛养殖手册》、《林下养殖技术管理手册》、《肉羊饲养管理技术手册》等技术类宣传材料,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开通, 为畜牧科技工作者及养殖人员提供能力提升的平台。“生态养猪法”速成诀窍科教片的制作, 大大推进了东营区养猪业的发展。五年来, 共举办各类畜牧兽医技术培训班80期, 发放技术资料6万余份, 培训畜牧从业人员1.2万人次, 全区畜牧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2 东营区畜牧科技队伍建设情况

2.1 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东营区畜牧科技工作者均为东营区畜牧局职工, 主要从事公益性服务, 经费实行财政全额拨款。东营区动物疫病防治监控中心, 为东营区畜牧局直属的监督管理类事业单位, 动物疫病防治监控所为区防控中心派出机构, 由东营区畜牧局垂直管理, 镇 (街道) 协管, 主要职责为承担辖区内动物防疫、检疫和畜牧兽医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经费实行全额财政拨款。

2.2学历结构2015年, 东营区共有畜牧科技人员58人, 其中大学本科28人, 占总数的48.2%;大专26人, 占总人数的44.8%;中专以下3人, 占总人数的5.1%;研究生1人, 占总人数的1.9%。学历结构比较合理。

2.3 职称结构具有高级职称的有8人, 占全区畜牧科技人员总数的13.79%;中级11人, 占总人数的18.96%;初级以下39人, 占总人数67.24%。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分配得当。

2.4 年龄结构20-29 岁的3 人, 占人员总数的5.1% ;30~39岁的25人, 占人员总数的43.1%;40~49岁的23人, 占人员总数的39.65%;50岁以上的有7人, 占人员总数的12.06%。年龄结构分配不够合理, 年轻力量很少, 容易造成畜牧科技人员后继乏人。

2.5 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15年底, 东营区畜牧科技人员共58人, 有26人从事机关工作, 32人在动物疫病防治监控所从事一线畜牧科技推广工作。动物疫病防治监控所达到“五有”标准, 即有人员、有机构、有场地、有经费、有制度。同时, 在全区选配了208名村级动物防疫员, 负责村级动物防疫、疫情报告、养殖档案管理等相关工作。区有局、镇有所、村有员的畜牧科技推广网络逐步完善, 形成了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 基层畜牧业科技工作者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当前畜牧业科技服务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距建设现代畜牧业发展标准和服务“三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较多。

3.1 思想认识不够深入对畜牧科技推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特别是对加强基层畜牧科技推广工作, 一些科技工作者知识水平还停留在以前的水平, 由于毕业比较早, 在校读书时主要学习猪、牛、羊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 而目前农户中养殖肉兔、狐狸、鸽子、大雁等经济动物逐渐增多, 对于这些新兴的畜禽养殖业, 无论是繁殖育种还是疫病防治, 都显得很陌生, 工作常常力不从心, 不能及时给养殖户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造成经济损失, 挫伤了专业户的发展的积极性。

3.2 推广经费偏少近年来, 虽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畜牧科技推广方面的投入, 但相对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求仍然偏低。对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公益性服务的经费比较少, 绝大多数科技推广者服务手段简单, 设施落后, 知识更新缓慢。

3.3队伍结构不够合理2006年东营区实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 一次性从乡镇兽医站招录30名畜牧工作者, 以后畜牧部门就很少再有畜牧兽医大中专毕业生进入, 造成现如今畜牧科技推广队伍存在人员结构老化, 思想观念落伍, 专业知识陈旧等现象。像本区58名科技工作者中, 30岁以下的年轻骨干仅3人, 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3.4 工作环境差, 人员少, 任务重全区80%以上的畜牧科技工作者成年累月工作在生产一线, 走千家, 串万户, 风里来, 雨里去, 成天钻猪圈, 进牛栏, 为发展东营区畜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全区每个乡镇仅仅配备2~3名畜牧科技工作者, 面对着辖区内所有养殖户, 工作面广, 任务繁重。

篇4:关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 要】大学生在从事短期兼职工作中,并不属于“狭义劳动者”,他们的择业方向、择业目的也是迥乎不同,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打工兼职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本文以东营市为调研地点,从大学生兼职打工择业分布、打工目的、劳动维权意识以及高校相关指导等方面着手,结合实地调查,深入东营高校及相关用人单位,详细了解东营市在校大学生打工现状,并进而提出规范东营市大学生打工市场以及合理开展高校兼职工作指导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东营市;大学生打工;打工方向;维权意识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1)通过调研,深入了解东营市大学生对于兼职工作的需求方向以及薪酬期望,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为求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开辟新型“绿色通道”,助力青春圆梦和企业经济效益双赢的良性局面。

(2)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总结以及成功案例的剖析,为山东省其他地区提供良好范例。

(3)东营市的兴起和发展得益于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所以它的第一定位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但是在黄河三角洲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它又必须遵循资源型城市客观发展规律,不断向综合功能型城市转化。这样一个以石油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因其产业结构单一、稳定故短期、临时工作并不像很多综合功能型城市一样“百花齐放”。故对于东营市在校大学生打工现状调查研究,有其特殊的意义。

二、调研地区打工市场与其他地区的异同

(一)东营市区域经济结构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明显;

(2)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

(3)骨干企业规模、数量均处于发展阶段,研发能力、核心科技力量不足;

(4)服务业比重不合理,种类单一,现代服务业开发力薄弱。

(二)全国大学生打工较为青睐几所城市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1.青岛

(1)近五年来,青岛市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滑;

(2)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稳步提升,并且以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心;

(3)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虽仍逊于第二产业,但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第二产业已经逐渐落后于第三产业;

(4)从第三产业内部来看,传统服务业还是占据了就业的主导地位,政府正加大力度提升新兴服务业在岗位供应方面的能力。

2.昆山

(1)近十年,第一产业处于停滞状态,并部分农用耕地转变为工业用地;

(2)工业发展已逐步引入高新技术作为支撑,制造业机械化程度高;

(3)外资投入多、企业规模大,第二、三产业就业缺口较为明显,流水线短期工种较多;

(4)政府鼓励支持打工潮流的大量涌入,相关政策较为健全。

3.北京

(1)作为首都,经济结构协调性较强,资金投入、资源供给等方面优于全国其他地市;

(2)岗位全面、技术指导方面较为完备,第二产业的规模大、工资高;

(3)服务业各个种类协调发展,比重均衡,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

4.深圳

(1)经济规模总量大、经济质量实力厚、经济创新能力强、经济影响能力广、经济发展潜力深;

(2)高新技术分布广、种类多,遍及第二、三产业,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

(3)现代化服务业林立,临近港口,对外贸易广泛开展,外资投入量大,产品出口率高,就业人员需求量大。

(三)对比结论

通过以上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规模简单情况对照,可以对比得出:

(1)东营市经济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致使东营市岗位多样性匮乏,择业可选择性较小;

(2)东营市服务业发展力不足,新兴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慢,从而引起这一比较适合兼职工作的行业在东营的岗位供求关系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3)高新技术引入较少,外资投入比重较轻,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不高,由此引发在校大学生这一青少年群体对于兼职工作的挑战性不足而感到失望,认为无法通过兼职工作扩展自己的见识与能力。

三、数据处理与问题剖析

(一)问卷投放与收回情况

本次社会调查活动共投放问卷886份,问卷覆盖范围遍及东营市三县两区。其中回收有效问卷834份,收回率达到94.1%。在问卷随即投放过程中基本做到男女投放比例适中,各年级学生比例均衡,同时,本次调研的亮点之一在于调研对象中,居住于东营就读于其他地市以及就读高校位于东营地区的大学生群体兼而有之,这为本次问卷调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二)工资待遇情况

在回收的问卷中经过统计,834份有效问卷显示,其中386人进行过兼职工作,448人未进行过名兼职工作,而386名同学中,有82名是在其他地市进行过兼职打工。其中多数学生的工资(换算成平均每小时工资)普遍在7-10元,较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偏低,且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城市本身魅力方面欠佳,这或许是大学生对于在东营地区打工热情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从事打工兼职所面临的诸多阻力

1.获取兼职信息途径稂莠不齐

当下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广告的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根据小组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获取兼职的途径多种多样,这看似为兼职市场打开了一条光明之路,但随着进一步深入采访,我们了解到这种多元化的途径并没有为大学生打工市场带来更大的便利,恰恰相反,很多利益熏心的人,运用营销手段将打工招工变成了一种别样的“传销”,更有甚者利用高价工资噱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利诱,而在打工过程中再通过指责打工者业务能力、服务态度等方面不够规范,克扣工资。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对于兼职工作敬而远之。

2.心理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差距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与用人单位存在两对矛盾点:第一,学生大多期待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家教、招生宣传等)或者中轻度体力劳动(促销、发传单、餐饮等)这与自身能力以及供求关系产生立巨大的偏差从而使得学生与用人单位产生对立;第二,学生大多数在其他城市就读,对于打工酬劳有自己的心理预期,会将东营地区的酬劳与自己成长的城市作比对,一旦有了比较很容易造成心理落差,从而消极怠工,产生新的对立点。

3.家庭环境原因

东营地区以石油产业为龙头产业,大部分家庭从事石油相关行业,就业环境稳定,这就导致很多父母对于孩子寒暑假进行兼职工作呈反对态度。在834份有效问卷中,有369份问卷显示家庭对于自己进行兼职呈反对态度;316份问卷显示家庭支持自己去进行兼职工作,锻炼能力;149份问卷显示家庭对于自己进行兼职工作呈中立态度。由此可见,支持学生进行兼职的家庭比例仅占37.8%。

4.监管力度与教育指导

根据《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财〔2007〕7号以及《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我们不难得出,对于大学生兼职活动,很多时候没有具体法律法规可以强制针对雇佣关系签订用人协议,这便成了在校大学生最大的担心,媒体报道的克扣、拖欠工资案例,时时刻刻都在警醒着他们,他们对于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慎重。

同时,在调研的几所高校中,我们通过跟高校学生在线交流以及进入校园随机路访等方式,了解到大多数学校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人生就业指导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并没有专门的讲座或者指导教师是为在校大学生的兼职工作进行保驾护航。根据调研结果显示93.6%的学生希望得到学校和社会提供相关扶持和教育指导。

(四)调研数据分析结果

根据调研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东营大学生打工现状存在着热度不高,供求关系不平衡等问题。这源于两个问题,其一是内因:城市魅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城市服务业发展缓慢,能源主导地位暂时难以撼动;其二是外因: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教育指导以及市场规范不到位。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左右了处于彷徨期和盲目猎奇心理极度膨胀的在校大学生,这对很多大学生带来了兼职工作以及就业方面的误区。

四、解决方案

根据调研,本调研小组较为详尽的了解了东营市大学生打工现状所存在的些许问题,通过与相关部门的专家以及高校教师交流,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希望通过我们的建议将东营市大学生打工兼职道路变得更加平坦。

向团市委寻求帮助,建议其向上级机关提议拟定规范大学生兼职市场的有关法律条文,真正将大学生打工兼职做到有法可依,并建立官方宣传平台,运用“互联网+”模式,安全高效地进行兼职项目的宣传;

实现高校联盟、校企对接,目前的学生寻得兼职工作的途径大多来自互联网中的招聘信息或传单海报,其中的中间环节会给兼职工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致使雇佣双方的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当学校愿意承担这份责任,牵头与企业建立对接时,这样的弊端便会不攻自破;

在校期间委派专人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经典案例分析以及教师几十年积累的人生财富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兼职诉求,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可以帮助他们寻觅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并学会更好地为自己维权获益;

鼓励学生创新思路,突破客观“牢笼”,资源型城市的事实难以改变,那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培育者,教师有必要鼓励引导学生在不耽误正常学业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式的兼职工作,帮助在校大学生突破思想瓶颈,更好地实现人生理想;

依靠国家政策及地方政府扶持,在创业孵化园和创业指导中心的帮助下完成自主创业,发挥青年独特的“新思想”、“新思路”多维构架创业体系。

参考文献:

[1]赵世丽.《浅谈在校大学生打工与就业的关系》[J].科技创业月刊,2014,(8):128-129.

[2]李显青.《东营市经济区域结构转型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

[3]陈楚天.《青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兼论青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欧阳德龙(1995~),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南市,齐鲁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团总支副书记,本科四年级。

篇5:关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全面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研究家乡发展存在的问题,是搞好家乡建设的必要前提。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了我的家乡东营市垦利县。东营市位于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内控黄河、外濒渤海,是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垦利县山川绮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物产丰富,古院文化内蕴丰厚。但是在这样的一个小县城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日渐突出,形式也日渐严峻,希望通过这次调查,找出矛盾,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关键词:发展状况经济、政治、文化研究问题

实践目的:通过对家乡、企业、社区的实地调查,全面了解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风俗等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分析矛盾、作出判断,形成结论。

实践内容:8.1号我跟随村里的社员在村里进行社会实践。首先了解了一下经济的发展问题,经济问题,在农村的主要表现就是 “三农” 问题。“三农”问题,用一句话说,就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民贫穷,主要是农民的创业能力低,就业渠道窄,非农收入少;农业不发达,主要是产业循环能力低,一、二、三产业脱节,工业和农业分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短,农业效益不高;农村落后,主要是农村发展能力低,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当然,这是相对于城镇居民及二、三产业和城镇而言的。“三农”问题是历史积累下来的问题,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决非是今天才出现的。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看法和建议,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站在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积极、主动地谋划解决“三农”问题。关于农民问题。农民穷只是表现,说到底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问题,或者说是国民待遇问题,是农民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问题。由于历史和发展阶段等原因,在很长一个时期对市民和农民实行双重标准。而眼前农民最突出的问题是收入低。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的壁垒尚未从根本上打破。关于农业问题。农业是特殊产业,既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既受土地和经营规模的限制,又受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受自然约束,是由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决定的,加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

账较多,农业投入不足,抗灾防灾的能力有限,结果一遇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就大幅度减产减收。受市场约束,是因为农业产业循环能力差,产加销分割,一、二、三产业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加之市场机制不健全,农业市场开发能力有限,大部分处在卖“原字号”产品的阶段,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差,结果一旦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就会出现产品卖难和谷贱伤农的问题。关于农村问题。目前,农村相对落后,发展能力较低。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最终还是会有一个农村问题。未来的新农村(尽管是不断变化的)是什么样子?有关部门做过小康村的标准模式,叫小康示范村。但这种示范村花钱太多,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不是真正的发展方向。发达国家的农村,除了庄园就是乡村别墅。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如江浙一带的新农村,是按城市低标准的样子建设的。不管怎样说,有两条是肯定的,一是新农村一定要与城市相连接,尤其是与小城镇相连接;二是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我国人口多、土地少,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应该有一种新的模式。当前农村的突出问题是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与城市差距过大,失学儿童较多,妇幼保健差,有病没钱看、因病致贫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三农”问题当然远不只这些。在“三农”问题中,核心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收入低。影响农民收入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农民创业能力低,就业不充分。从农民本身来讲,主观原因是素质不高。但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是大量的外部原因,重点是研究如何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认识上的差距,也有工作中的不足。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打破,“三农”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

其次就是政治问题:政治问题主要表现的就是政治腐败及政策不适应问题。山区的发展主要是开发新的产业,旅游业应成为我们这个地区的重点发展对象。对此,潜山县政府所制定的几项措施明确地发挥了其作用。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二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规范发展;三要坚定不移地狠抓关键环节推进发展;四要坚持以发展的成果来检验发展。

发展是垦利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不懈探索,不断完善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思路,明确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特别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发展的观念进一步确立,发展的氛围进一步浓厚,发展的成效也有目共睹。正是因为有了发展,“民生工程”才有保障,“实事工程”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实践证明,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发展才能让全县57万人民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中央指出,要切实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这预示着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将更大,要求也更严。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规范发展,切实把中央政策与加快潜山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国家支持老少边穷地区优惠政策、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政策及“两个比照”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激励性政策用足用活。特别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规范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科学发展、规范发展不是不要发展、停止发展,而是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加强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政策学习,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创新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冒险并不是铤而走险,不冒险就有落后的危险。要放宽视野,敢闯敢试,尤其是对沿海发达地区及我省其他地区行之有效的作法,要实行“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以创新思路突破发展瓶颈。要重心下移。大力推进一线工作法,切实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把可能引发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把可能影响稳定发展的障碍清除在实施之前,着力在创新与规范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努力实现和谐发展,借此推进园区建设等一批重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大投入、构建平台、项目跟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就必须义无反顾地加大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园区经济、城市建设、旅游经济、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年初,县委、县政府已召开了招商引资大会和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全年的目标任务已经下达。从上半年完成情况来看,工作进展很不平衡,少数乡镇、少数部门工作严重滞后。在这里重申,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必须确保完成;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作要务见成效;要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亿元投资促进工程”的牵动效应,已签约入区的项目要尽快落地见效;全县有效储备项目不少于300个的既定目标,也要如期实现。各乡镇各部门要对照各自目标任务致力于抓主抓重,致力于克难攻坚。通过关键环节的突破,实现工作的大跃升,发展的大提速。发展靠什么?靠等,等不来;靠吹,吹不来!发展,靠的是求真务实的真功夫,体现的是实实在在的真成效。发展的成效既表现在指标的完成上,表现在综合考核的位次上,更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效、GDP总量的增长、农业的增效、规模工业的增量、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财政收入的增长上。一届任期内,有没有培植几个规模以上企业,有没有打造一组特色产业集群,有没有建好一条甚至几条聚集人气商气的城镇经济带,这是硬任务,也是真成效。实现乡镇财政三年翻番计划,完成骨干企业翻番计划和园区倍增计划,同样是真功夫,也是真成效。各地各部门要着眼于这些硬任务、真实效,看看到底落实得怎样?完成得怎样?要认真摸清底数,找出差距、找准对策,狠抓落实。最近,韩先聪书

记在市委九届三次全会上,提出了力争全市四年内建成3个年地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财政收入超10亿元,2—3个年地区生产总值超80亿元、财政收入超5亿元的经济强县的目标。市委对潜山的要求是建成年地区生产总值超80亿元、财政收入超5亿元的经济强县。全县广大干部要以此为新的目标,进一步拉高标杆,自我加压,加快发展,以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提升我县的发展水平,为立足县域“第一方阵”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化问题,值得一提的就是垦利的文化特色。丰厚的古皖文化焕发了青春的活力,正以迷人的风采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垦利文化的发展问题,总的来说,是顺着人们的理想目标发展的,那些称誉,那些荣耀,都让潜山成为我们的骄傲。只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文化当中,有些已经被人慢慢忘记,有些已经没有存在的潜力了。还有就是,家乡的文化古迹正在一点一点的遭受破坏,有些古迹已经被摧毁了。针对文化问题,就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政策监督,让每个人心中都树立起保护文化的意识。

家乡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总的来说,还得靠家乡的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全县人民的努力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的,什么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实践结果: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既要制定阶段目标,又要注重分步实施。第一步,解决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即农民收入问题、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问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第二步,解决城乡差距问题,遏制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这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及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第三步,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目标。针对文化问题,就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政策监督,让每个人心中都树立起保护文化的意识。

篇6: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我们组成专门调研组,通过座谈、专访、实地考察、数据统计分析等形式,围绕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特别是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以来,我市立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牢固树立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以文化旅游业等特色产业为载体,统筹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共有文化馆(艺术馆)6个、图书馆6个、博物馆5个,建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72个,43个乡镇(街道)都建有文化站,1460个行政村建设了文化大院。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中心1处、县区支中心4处、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42处、村(社区)基层服务点1776处,建设农家书屋715个。现有电台6座、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文物藏品10245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20件。吕剧和陈官短穗花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重视程度有新提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重视文化、关注文化、谋划文化,真正当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合格领导者和坚定实践者。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启动了新一轮文化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成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设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市县各级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了《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为今后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2、重点项目建设有新进展。坚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重点建设项目辐射带动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建成项目3个:①黄河国际会展中心,总投资8亿元,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自2009年9月建成运营以来,已先后举办了2009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第二届黄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大型会展节庆活动,带动我市会展产业迅速升温。②黄河口文化市场,总投资3500万元,建设面积3万平方米,2009年5月已正式投入运营,3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经营企业和画廊入住文化市场。③东营图书大厦,总投资3450万元,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在建项目2个:①孙子文化旅游区,计划总投资27603万美元,占地面积为107.8公顷,总建筑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目前旅游区各项基础设施初步成形,旅游接待设施也在逐步完善。②“水城雪莲”大剧院,总投资7.1亿元,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已正式开工建设。年内计划开工项目3个:①中国(东营)现代影视基地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35亿元,建筑面积约190万平方米,正在顺利推进。②电视连续剧《宣言》,以反映党的基层组织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的历史为主题,投资2500万元,正在积极推进。③大型歌舞剧《大河长歌》,以“中华母亲河、生态三角洲、激情黄河口、梦幻石油城”为主题,计划投资4500万元,正在积极创作排演。

3、品牌打造有新亮点。重点围绕打造黄河口文化品牌,组织举办了第三届黄河国际论坛,在世界级平台上展示了丰富的黄河口文化资源。黄委将东营确定为黄河国际论坛的永久会址,为发展文化产业搭建了重要平台。先后举办了两届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两届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两届黄河口文化旅游博览会、五届孙子国际文化节、三届黄河口文化旅游节。其中,孙子国际文化节多次被评为“中国节庆50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中国十大最具潜力节庆”,品牌价值得到良好体现。截止到今年9月底,已经举办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投资贸易洽谈会、黄河口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重点培育齐笔、黑陶、民间纺织、草编等具有黄河口特色的文化产品品牌,先后多次组织相关企业参加文化博览会、经贸洽谈会和旅游产品展销会,进一步打开了销路,扩大了市场。其中,东营中齐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二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黄河口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4、产业实力初具规模。全市共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3613家,资产总计148.09亿元,从业人员2.37万人,基本形成文娱演出、现代传媒、印刷发行、创意设计、艺术培训、文化旅游等产业门类。现有文化休闲娱乐场所124家,音像制品零售出租企业148家,网吧393家;专业艺术团体5家,业余艺术团体58家,演出经纪机构4家;出版社1家,报纸4家,期刊2种;图书报刊零售网点153个,图书报刊批发单位3家;印刷企业115家,打字复印企业190家;各类广告创意设计经营单位439家;各类艺术培训机构63家;旅游企业120余家,其中旅行社74家,星级饭店27家,2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20处,游船公司1家,旅游汽车公司2家。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3.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6%,同比增长16.5%,高出GDP增速4.1个百分点。其中,核心层产业实现增加值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5%;外围层产业实现增加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8.9%,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9.9%;相关层产业实现增加值40.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5.6%。

二、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一)有利条件

1、重要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大作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对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作出安排部署,并把东营作为东部文化产业聚集区、齐文化产业园、黄河文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划,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推进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在政策、资金、机构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文化建设的大环境越来越好,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坚实的经济基础。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社会生产总值2076.6亿元,人均GDP为103246元,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313元,富而思乐、富而思文的观念日趋明显,居民用于教育、科技、旅游及文化产品消费的支出逐年增加,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潜在拉动力。

3、优良的品牌价值。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古齐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在黄河口汇聚,构成了具有

鲜明特色的黄河口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使黄河口文化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有优良的品牌价值。近年来,全市先后承办举办了一系列高端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黄河口文化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在优势。

4、强劲的后发优势。东营建市晚,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没有历史包袱,有利于轻装上阵,迅速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东营是石油城市,市民来自五湖四海,思想开放活跃,有利于推进文化创新;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随着东营机场增加航线和班次、环渤海高速公路贯通、黄大铁路建成通车、东营海港开通海上航线等相继实施,东营市交通条件将明显改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黄河入海口独特的旅游资源,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为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整体实力弱,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2009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3.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2.6%,虽然比2008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但仍处于全省较低水平。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增加值之间的比例为4.5∶19.9∶75.6,呈现核心小、外围大的严重不合理状态。我市大部分文化企业实力弱、人才缺乏,许多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企业还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像动漫、旅游演艺等一些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在我市尚属空白。

2、规模化程度低,核心竞争力不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较多地处在自发性状态,市场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全市3613家文化产业单位中有3605家为中小企业和文化个体户,规模小、布局分散,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还不明显,产业基地或园区的发育、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在鼓励文化产业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方面措施不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保障。

三、对策建议

1、破除思想障碍,切实增强各级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适应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尽快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路径。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难度较大,但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动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决破除畏难情绪和“唯条件论”思想,树立攻坚克难的勇气,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市场意识、产品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善于从经济的视野研究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思考经济,进一步增强各级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施行业重点突破,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产业涉及行业门类众多,关键在于选准重点和突破口。东营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城市发展方向来讲,文娱演艺业将成为重要增长极;从发展趋势来讲,高科技将成为重点;从产业链角度来讲,首先应发展文化旅游业。一是根据我市旅游资源分布和发展基础,应重点抓好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河海风情文化旅游区和孙子文化旅游度假区三大景区开发,力争打造成为国家5A级景区,形成拳头旅游产品。二是要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引导各类文化资源进入旅游市场,加大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文化包装力度,增强旅游项目和产品的文化象征意义,提

高旅游的文化含量。加强演艺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在重点旅游景区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旅游演艺精品。三是大力发展城市近郊农业观光旅游,利用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整合文化、旅游、休闲、商务等要素,统一策划营销,满足市民短途休闲度假需要。四是成立文化旅游投资控股公司,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开发、策划、经营,建立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融资平台和运营平台,实现文化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分开。

3、实施企业重点突破,加快培育文化产业主体。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文化企业,如果没有企业,发展文化产业就是一句空话。关键是要组织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即: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现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一批文化企业;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转制一批文化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文化企业;支持现有企业新上文化产业项目或转型为文化企业,转型一批文化企业;放宽准入条件,鼓励自然人创办文化企业,催生一批文化企业。重点要加快组建旅游集团、演艺集团、广播影视集团、报业集团和出版发行集团,打造一批实力雄厚、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核心文化企业集团,以大集团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扶持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拓宽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和要素进入企业的通道,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深化文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活力。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提高文化企业的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4、完善推进机制,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强劲动力。一是强化行政推动机制。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需要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力来“助推”。要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各项推进措施。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党务政务督查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述职的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宣传、调度和督查力度,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完善市场拉动机制。市场是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产业运行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积极培育构建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文化市场,创造、引导、扩大文化消费,积极探索文化企业良性发展的机制和路子;坚持以市场为基础配置文化产业资源,使文化产业项目和企业摆脱对政府的依赖,真正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良性循环、持续发展;抓好文化市场综合管理,为文化产业健康运行提供有力保证。三是强化大项目、大活动带动机制。加快“水城雪莲”大剧院、广电大厦、中国现代影视基地等大项目建设,办好黄河国际论坛、黄河口文化旅游博览会、孙子国际文化节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使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我发展、良性运行,进一步提升我市文化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5、优化发展环境,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切实保障。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需要优良的发展环境来保障,当前应着重优化以下三个方面的环境:一是优化政策环境。当前,我市文化产业还是弱势产业,需要政府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等,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文化产业的具体政策,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同时科学规划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二是优化融资环境。资金不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拓展融资渠道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当务之急。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用活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的银企

篇7:关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省**市位于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区中心、渤海之畔,有“国际湿地”之美誉。而作为**市的城市腹地,在油田矿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组团式新兴城区——**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主动作为,让**区“二次创业”经济再次腾飞,开启**智慧服务经济新时代。

“二次创业”

**区全力实施融合、聚焦、开放“三大战略”,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双招双引”、环境打造、金融动能转换“四项重点工作”和五个“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城市产业招商引资“三篇文章”,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在新起点上推动再次推进**区“二次创业”。

去年以来,**区先后实施重点项目76个,完成投资

57.56

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5.9%,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不断升级。出台支持工业发展等

个“十条意见”,特别是在市场管理的强化措施上,积极成立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新增市场主体

10591

家,将“一次办好”的口号打好、打响、打亮;完成进出口总额

117.6

亿元,出口

38.3

亿元,经济发展不断向外衍生。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马不停蹄,油地融合、高新技术、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产业从无到有、异军突起,挺起了**区“二次创业”的经济脊梁。

西城核心商圈

区委、区政府重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产城融合和油地融合为重点,在西城区强化服务业源头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配套环境打造,功能完善和产业导入,突出特色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有机结合的商业功能,是西城服务产业链的重中之重。引入盒马鲜生,无人咖啡店等新零售业,抓好文汇机关等回迁安置改造提升主题招商,实施重点商圈改造提升行动,推动专业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完善创新平台功能,积极促进创新要素与服务产业发展、科技与金融加速融合。这是2018年政府报告对“三大服务业基地”中“西城核心商圈”的职能描述。

目前中央福邸项目(原文汇机关)正在建设中,金辰富海广场项目沿街商铺已封顶,西城风貌将在不久焕然一新,商贾云集、人流如织的经济商圈将再次出现,“三大服务业基地”战略蓝图初显锋芒。

“三大服务业基地”

西,改造核心商圈,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东,突破营商贸园,聚力品质提升,推进整体开发,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南,发挥基础好、起点高、容量大的优势,抓好城南旅游度假区文旅板块、黄河三角洲大数据港数字经济板块、院士谷生态产业板块、打造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的蓝图规划,将开启**区智慧服务经济的新常态。

在“二次创业”的经济建设进程中,**区加快优势互补和生产要素整合,服务业经济走势不断加强,在促进**市发展的同时,也为周边地区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增长注入了新动能。数据显示,**区再次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79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49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篇8:关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高职教育,东营经济,共生依存

一、东营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 东营的区域背景

东营市是全国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2009年人均GDP1.5万美元, 居山东省第一位, 是山东省人均GDP的3倍多, 是全国人均GDP的4.5倍。东营市工业总产值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区的43.16%, 工业企业拥有29万左右的从业人员, 而高技能人才仅占6%, 专业技能人才缺乏已经成为东营工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 东营的产业结构特点

经过近几年科技的引进, 东营以石油为主的产业扩展为石油化工、纺织、装备制造等一系列的相关产业, 设计的层次包括建材、汽车、医药、电力等很多行业, 工业体系正在逐渐的健全。目前, 东营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 040万吨, 是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市;离子膜烧碱产能100万吨, 居全省第一位;造纸能力300万吨, 新闻纸产能全国第一;纺纱能力300万锭, 居全省第三位;轮胎产能6 913万条, 居全省第二位;阴极铜产能20万吨, 居全省第一位;石油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是全国最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汽车整车制造初具规模, 刹车片产量达到3000万套, 在全国主流机配套市场的占有率达30%至4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33个行业大类、109个中类、分别占全部工业行业分类的84.0%、57.0%, 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二、东营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的相互促进

(一) 高职教育促进东营区域经济的发展

1. 高职教育为东营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和提供智力保障。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 针对岗位和岗位群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东营市是胜利油田所在地, 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龙头和核心城市, 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大核心城市之一。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以及高新技术在各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 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 而这些高技能人力资源主要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东营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依托“黑” (胜利油田) 、服务“黄”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辐射“蓝”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 主动对接“黑、黄、蓝”, 围绕产业办专业。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产业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 确定了对应黑色板块的石油加工专业群、石油装备制造业专业群和油田开发建设专业群;对应黄色板块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群、现代农业专业群、电子信息专业群、新型能源专业群、社会服务专业群以及对应蓝色板块的海洋开发专业群等九大专业群, 与东营市以及黄河三角洲区域的支柱产业对接, 并实施了重点专业带动工程。

十多年来, 东营高职教育已经为当地输送了十几万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为东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2. 高职教育为东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东营市高职院校通过独立或与企业联合等形式成立了农业科学研究所、制造业信息化研究所等17个科研机构, 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星火计划在内的8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获国家专利14项, 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14项。在国内外各类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18篇, 其中被SCI、EI索引31篇。解决了盐碱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许多技术问题;松柏柽柳的乔化研究项目于200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辽宁、山西、河北、山东等省市开始大面积推广, 为滨海盐碱地耐盐植物的栽植和生长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胜利高原顶部驱动钻井装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耐盐芦笋品系的引进筛选及推广应用”、“滨海盐荒地耐重盐植物的种植及开发利用研究”、“钻井液降滤失剂AMPPS-AM-IM共聚物的合成”等研究项目获得显著经济效益。旅游文化研究所还参与了东营市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项目的开发。高职院校可以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技优势, 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科研项目, 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或者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从而推动东营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 东营的经济发展, 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高职教育质量

东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牵引和支撑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是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 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4000人, 在校生达到1万人;2011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超过4800人, 在校生规模达到1.4万人。

二是优质的办学质量。在市委与学校的共同推动下, 东营的高职教育取得了很多国家级、省级的教学成果奖。东营职业学院现建有4个省级特色专业, 2个省级示范性专业, 12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实行了“123”人才培养模式:即贯穿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1条主线, 建立学校和企业2个课堂, 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实践教学与真实工作情境3个对接。已建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33门院级精品课程, 并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了个性化职业活动课程体系。

三是学校合作的途径广泛。经过对教学改革理念的深化, 出现了学校与学校间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并且学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保障学生实习与就业, 这样一个改革模式使得学校的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 区域经济的决定作用是主导性的, 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高职教育的反作用则要求在区域经济规划中必须给予高职教育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沈卫.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依存共生关系[J].职教论坛, 2006 (4) .

[2]崔改梅.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制约瓶颈分析[J].新西部, 2008 (4) .

[3]徐晓玲.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关系探讨[J].今日科技, 2008 (5) .

篇9:关于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经济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3-0029-(05)

进入21世纪,“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块中国最年轻的土地,已经成为开发开放的热点区域。山东省政府[2008]46号文件明确划定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区域范围,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笔者依此提出了东营市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对策建议,以期东营市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

一、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战略的历史考察

东营市在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的过程中,确定了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战略,该战略的形成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初级探索阶段(1952—1982年)

这一阶段以实施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和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为标志。在这一时期里,黄河三角洲因其丰富的土地和石油资源,成为开发的热点区域。1952年,山东省棉垦委员会决定在黄河三角洲下游兴建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国家于1956年批准实施这一工程,并将其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随着胜利油田的发现,20世纪60年代又在黄河三角洲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开发建设会战,在黄河两岸、渤海之滨,建立起了中国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石油基地,使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引起高层关注,黄河三角洲开始形成独立的区域概念。

(二)第二阶段:研究起步阶段(1983—1991年)

这一阶段以东营市的成立和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为标志。这一时期,重点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理论研究和战略规划,对黄河三角洲开发的认识逐步深化,经济区概念初步形成。山东省政府与民盟中央组织召开的“黄河三角洲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了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基础理论,丰富和完善了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战略思想。

(三)第三阶段:积极推进阶段(1992—2000年)

这一阶段以当时的邹家华副总理召开黄河三角洲现场办公会议和黄河三角洲开发列入山东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为标志。这一时期,山东省政府加强了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推进工作,一系列开发项目顺利实施,掀起了新一轮开发建设的热潮。黄河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东营市列为国家沿海经济开放区,提出了在东营市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议,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模式初步确立。

(四)第四阶段:发展定位阶段(2001—2006年)

这一阶段以“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为标志。这一时期,黄河三角洲开发正式进入国家决策,明确了“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决定在东营建设绿色产业示范区,以推动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政府批准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东营市纳入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

(五)第五阶段:目标逐步实现阶段(2007年以后)

这一阶段以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以东营市为主战场实施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为标志。这一时期,由于发展定位已确立,理论支撑已形成,战略规划已完善,黄河三角洲开发开始向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全力推进。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思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黄河三角洲被确定为北翼。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战场,确立了建设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努力把东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国家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二、东营市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面临的问题

东营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特色不够突出

黄河三角洲之所以成为后开发地区,是由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生态环境所决定的。近几年,以高效生态区建设为主体的黄河三角洲开发成为东营市的第一发展战略,但其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基本是借鉴长三角、珠三角及天津滨海新区,没有突出自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东营的主导产业石油化工、造纸业,同样也是潍坊市的主导产业。化工、纺织、汽车零部件又与滨州市相同。上述地区发展措施同样是“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但真正引进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起主导作用的依然是本土企业和油田改制企业,从而形成了如广利河步行街(已拆迁)、木材市场等一些半拉子工程的局面。

(二)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东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就陆路交通而言,在全省乃至全国是位于前列的,但优势已随其他地区的发展而消弱;时至今日铁路、海路、航空等其他方面却严重滞后,交通问题依然是制约黄河三角洲开发的最大瓶颈。面海傍河、坐拥港口、拥有发达的水陆交通,是世界上所有大河三角洲得以快速、优先发展的天然优势,而黄河三角洲恰恰缺少黄金水道和港口。东营建市之后,经过25年的开发,关键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使得黄河三角洲没有迅速改变天然劣势,沿海优势得不到发挥,影响了开发开放的进程。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利,人流物流集散能力差,大的工业项目难以安家,经济就难以又快又好发展。[1]

(三)人才资源相对匮乏

东营市是仅有183万人口的城市,其中心城人口仅有51万,共有专业技术人员61 26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5%,虽然人才的相对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总量和高层次人才远远不适应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需要。东营市具有高级职称人员5 343人,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8.7%,特别在企业,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全部是外聘人员。.①人才观念上,重视外来人才的引进,而轻本地人才的开发;重高层人才的管理,轻基础人才的培养。由于东营市的知名度小,吸引力弱,人才引进工作十分困难,本地人才外流现象却非常突出。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财政投入明显较少,政策支持不够,仅仅是给予引进人才几万元的安家补助和每月几百元的特殊津贴。

(四)开发与建设理论研究氛围不够浓厚

对黄河三角洲开发及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处于十分低迷的状态。东营市既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更缺少专业研究人员。从事黄河三角洲开发及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的人员,主要是党委、政府的政策研究人员,东营市职业教育学院、市委党校的极少数教师。2005年至2007年,东营市共评选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342项,其中涉及黄河三角洲开发或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仅有27项,且为文章和市级课题,无专著类成果。而长三角与珠三角都有大量较高层次的研究机构与研究人员,为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五)区域合作不够协调

建设东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应协调处理好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内部以及与半岛城市群乃至与济南城市圈的关系,处理好与环渤海经济圈各地区的关系,进而还要处理好与长三角、珠三角及沿黄河经济协作带的关系。然而,建设东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至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区域协调机制,就是山东省规划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也迟迟没有成立高层次的协调机构,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与调整、资源与信息开发上,依然都是各自为政,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产业分工不清,缺乏设施共建共享方面的合作,不当竞争明显存在。

(六)客观上受天然条件制约

黄河尾闾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变高,排洪不畅,或因凌汛冰塞壅水以及人为原因,入海水道经常改变。虽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治理,黄河入海流路已经稳定了30多年,但是尾闾摆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防凌防汛的问题仍不能忽视。黄河三角洲属贫水地区,黄河水是主要的淡水资源,对黄河水的依赖极强。黄河三角洲成陆时间晚,草甸形成时间短,不适当的开发容易使区域环境和生态链遭受破坏,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黄河三角洲地区多数土壤呈现高盐性,且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藏较浅,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严重。东营海岸极易受到洪水、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侵袭,海岸防护难度大,对海港建设和发展海洋产业有较大影响。

三、推进东营市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东营市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要立足黄河三角洲开发的现实需要,突出生态特色,发挥资源优势,解决关键问题,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创出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模式,创出生态与高效有机统一的模式,并辐射带动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以生态建设为发展基础

高效和生态是国家对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原则性要求,也是其基本特色。准确把握好高效和生态两大定位,是黄三角开发能否取得显著成就的关键,也是黄三角保持和激发生命力的重要支点,必须在发展思路上予以明确和贯彻。[2]

保护生态环境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大事、要事,是保护黄河三角洲自然资源良性循环的一项根本措施,也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重要战略任务和目标,在发展要求上必须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制定规划要把生态建设贯穿始终,突出生态保护,突出生态特色。资源开发要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发展考核必须把生态建设作为基本要求,把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率、森林覆盖率、高新技术贡献率、生态产业发展等作为强制约束性指标,使其成为衡量发展质量的主要指标。

生态就是东营市的金字招牌,为此,既要搞好生态建设,又要做活生态文章,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引导上突出生态产业,在经济发展上突出循环经济,在品牌培育上突出生态特色。城市要以生态塑造形象,产品要以生态进行营销,以生态创出品牌,以生态增加效益,以生态赢得市场。近几年,东营市重点培育“林纸一体化”等8个循环经济链条,推进“海水一水多用”等25个循环经济项目,抓好50户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推动了发展方式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生态效益,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必须有齐全、完善、高标准的生态基础设施作保障。以“治污、增绿、活水”为重点,应从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起步,逐步把中心城打造成知名“黄河水城”。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实施农网、路网、水网“三网”绿化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加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继续实施湿地生态封育工程,维护生态平衡。统筹规划建设沿海防潮堤坝,完善防潮体系。

(二)全方位开发利用黄河资源

东营市既是石油之城,也是黄河之城。东营市的生依赖黄河,东营市的发展更离不开黄河,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必须突出黄河特色。

要彰显黄河文化的凝聚力,把黄河口作为九曲黄河的归结和象征,把黄河口文化作为黄河五千年文明的集大成者来认识和开发建设。把黄河口作为中华民族的黄河口、世界的黄河口,立足于国内外华人华侨强烈的“寻根”意识和对黄河口文化的向往,致力于把东营打造成亿万华夏子孙寻梦黄河的目的地。

要突出生态特色,注重文化开发,发展黄河生态旅游。把现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全部整合起来,形成以黄河口文化为主体,黄河文化、海洋文化、石油文化、生态文化、孙子文化、移民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文化旅游体系。树立系统的旅游观,加快与省内外旅游线路的对接,发挥旅游业产业链长的优势,抓好旅游配套体系建设,举办黄河口旅游文化博览会,

推进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近年来,在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营成为黄河国际论坛的永久会址,沿黄38个城市成立旅游文化合作联盟,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后,东营市旅游文化产业更应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抓好 “防”和“用”,切实搞好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防,就是防凌、防汛、防断流,防止尾闾摆动,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保持黄河现行流路长期稳定。用,就是用好黄河水,提高利用率,以黄河水的开发利用,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有序填海造地,拓展发展空间,保证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东营市通过吹填造陆可增加后备土地500多平方公里,另外,黄河每年还能新造陆地20平方公里,这在土地供应日趋紧张的情况下,更凸显黄河入海口的价值与优势。

(三)以石油产业为城市转型之基

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采取五种方式:一是优势延伸;二是优势互补;三是优势组合;四是优势再造;五是循环经济。[3]东营市作为以石油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从发展阶段看,正处于成熟期,也是实现城市转型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转型,可以发挥石油产业的优势,实现优势延伸和优势再造,因而这是最优的选择。从东营的产业特点和资源秉赋来看,石油产业既是立市之本,也是转型之基。

东营市发展石油化工业,有三大优势:以胜利油田为依托,科研、技术、装备、后续产业等支撑能力强;东营港的建成投入使用,为原油运输提供了便利;渤海湾及黄海石油存量大,为发展石油化工业提供了原料保证。东营市在重大项目规划中,已经初步规划了1 000万吨大炼油、30万吨/年苯乙烯等10多个化工项目。这些项目就东营而言,仍然是优势项目,不仅不能因为强调资源型城市转型而放松推进,而且要作为转型的基础产业加快实施,做大做强东营市的石油化工产业。

石油装备产业是东营市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也是全球制造业争夺的市场焦点。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胜利油田这块实验与展览基地,同时又起到市场支撑作用。随着中石化改革的加快, 600多家依附于石油开采而发展起来的装备制造企业将陆续从油田主体剥离出来。这些企业有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一旦改制,必将迸发出强劲的活力。胜利高原、孚瑞特等企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迅速崛起,一举成为行业领头羊,充分说明了这种厚积薄发的力量。[4]2007年,东营市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到15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国该行业的30%,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2008年11月,国际石油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在东营市举行,投资及贸易协议总额达50多亿美元。东营市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石油装备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扶持,重点发展,使之与石油开采、石油化工形成三足鼎立的主导产业格局。

以石油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石油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围绕石油产业培育服务业,既能为石油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支持,又能壮大经济总体实力。中国石油大学以及胜利油田各研究院所坐落在东营,具备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卓越的攻关能力,是发展科技产业的坚实基础。要围绕制约油田生产经营的技术重点和难点,发展以研发创新为主的科技产业;应发挥大型研究院所在应用技术、基础理论、前沿技术方面的主导作用,实行市场化运作,促使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发展以勘探治污为主的配套产业、以后勤保障为主的加工产业,强化产业间的配套协作,形成产业间的相互支撑,促进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东营是资源型城市,资源不仅仅是石油,还有广袤的土地、宽阔的海洋、丰富的盐矿,挖掘这些资源优势及传统产业优势,发展石油替代产业,也是建设东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必然选择。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盐化产业,提升利用“一盐两碱”的能力和水平,重点打造以海水淡化为龙头的海洋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等三条产业链,建成重要的盐海生态化工基地

(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东营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但作为政府应当把主要精力用在提高内在竞争力上,积极破解影响发展的瓶颈问题,形成有利于发展与创业的硬软环境。

重点推进“三路两港一场”工程建设,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建成连接山东半岛城市群和京津冀经济区,通达长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原经济区,东出日韩等东北亚经济区的对外交通大通道,形成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以东营市为中心的黄河三角洲现代交通网络,以轻轨、高速公路实现与其他县(市、区)的交通连接,建成一小时经济圈,真正使东营市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场战和中心城市。

完善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措施,提供必要的创业支持和就业保障,使之达到只要愿意致力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团体或个人,就能找到岗位、赢得机会、实现发展,就会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尊重和关怀。设立创业基金和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建立创业风险保障制度,解除创业者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大胆地一展身手。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实行弹性兼职等柔性人才政策,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资源共享。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千方百计挖掘和吸引各类人才,形成人才流,掀起创业潮,把东营市建设成为人才聚集区。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扩大规模,提高质量,为示范区提供智力支持。应建立更加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要把外来创业人员和临时失业人员及时纳入保障范围,既要注重扶贫助弱,更要注重救急度困。普及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鼓励开办高档医院和推广高精尖医疗技术,促进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协调发展。提供相对低廉的公共产品,城市公交、供水、供电、供暖等价格要保持在较低水平,不仅给创业者以发展空间,还要以低生活成本给他们更多的创业时间。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使东营成为最放心、最安心、最舒心的创业宝地。

(五)加强区域间协调与合作

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只有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才会使各区域系统相得益彰,无序的走向有序,低序的走向高序。[5]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一是多层次开展协调与合作。及时协调规划区内各市县间的关系,在分区定位、资源开发、投资安排和项目布局上,协调一致,有序进行。处理好黄河三角洲与全国其他重点开发区域的关系,协调区域间产业分工和生产力布局,实现各经济区的梯次推进和优势互补,避免出现产业趋同和恶性竞争。处理好黄河三角洲与半岛城市群、济南城市圈的关系,进一步明确黄河三角洲在“一体两冀”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积极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动协调各省际之间的关系,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多领域开展协调与合作。在产业规划布局上,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协作,建设重化工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胜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陆路交通向西接入全国南北交通大动脉,向北向东接入沿海交通大动脉,并实现与日韩的经常往来;东营港要与环渤海各海港分工合作,功能对接,优势互补,实现各经济区之间的内连外通,打造最便捷的海上通道;东营机场要与潍坊机场、滨州机场重组整合,加强与济南、青岛机场的分工协作,形成整体,资源共享,相互调剂,建立起黄河三角洲与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经济区以及西部地区的空中走廊,实现与国内国外的全面连接。在理论创新研究上,建立交流与合作的长效机制,定期举办高层论坛,实现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着力解决发展规划、产业转移、人才流动、政策衔接、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问题。在政府运作方式上,参照“泛珠三角”的政府合作模式,在规划区内主要采取定期举行行政首长会议、秘书长会议、部门会议等进行协调,保证规划的一致性、政策的协调性、合作的实效性;各经济区间通过率团互访、情况通报、项目协作等加强联系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徐静.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瓶颈因素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37.

[2] 李振波,黄雪梅.此“三角”非“彼三角”——新型发展模式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必然选择[J].环境经济,2007(12):32.

[3] 李建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68.

[4] 王舜增,赵海.东营市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分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35.

[5] 汤正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新举措[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5.

注释:

① 资料来源于东营市人事局《东营市专业技术人员基本情况统计表(2006年)》。

上一篇:2024年(下)全丰中小工作计划下一篇:初一年级军训总结束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