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镇教育管理无“真空”

2024-04-16

我镇教育管理无“真空”(精选3篇)

篇1:我镇教育管理无“真空”

浪拔湖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该镇

教育工作

浪拔湖镇颜蓉

近日,浪拔湖镇组织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该镇教育工作。3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该镇浪拔湖中学等五所学校进行了视察。活动中,代表们全面探讨分析了该镇教育工作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30余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亲自来到浪拔湖中学、文华小学、新建完小、哑巴渡完小、哑巴渡中学,对各学校的校区建设、教育设备、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视察中,代表们与学校负责人密切交流,积极为学校提供各方面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随后,在镇政府召开了浪拔湖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教育工作汇报会。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黄瑛,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龚京榜,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出席了汇报会。汇报会上,联校校长童成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面汇报了该镇近年来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黄瑛在会上表示,镇党委、政府历来都极为重视该镇的教育工作,该们应该对取得的成绩表示欣慰,但是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黄瑛希望各学校及教育部门接下来应从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师资力量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该镇的教育质量。

篇2:我镇教育管理无“真空”

金刚石强碳化物形成元素有Ti、Cr、W和非金属元素Si、B等。采用Cr作为活性元素,能实现金刚石与胎体材料的高强度连接,金刚石表面的碳元素能与Cr反应形成铬的碳化物[4,5,6]。本实验采用Ni-Cr合金钎料,金刚石为无镀膜和表面镀钛两种,在真空条件下钎焊出试验样,对式样在自行设计的磨床上进行磨削实验,并分析了钎焊后金刚石表面微观形貌和磨削后金刚石的断面形貌。

1 试验条件与工艺

基体材料为45号钢,钎料为Ni-Cr合金。金刚石为无镀膜和表面镀钛两种,粒度为40/45。钎焊前对钢基体和金刚石进行表面去油污处理。钎焊在真空炉内进行,钎焊温度在890℃~910℃,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冷却至室温,钎焊后采用强腐蚀的方法得出钎焊后的单颗粒金刚石。

测试分析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磨床对式样进行磨削实验(磨削对象为碳化硅砂轮),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对钎焊后腐蚀出的金刚石形貌和磨损后的金刚石表面进行观测。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钎焊腐蚀后金刚石表面形貌

图1(a)为表面镀钛金刚石真空钎焊腐蚀后单颗金刚石的表面形貌图,图1(b)为单颗金刚石表面局部放大图。从图1(a)可以看出金刚石表面完好,没有明显的侵蚀,且无热损伤引起的裂纹等缺陷;由图1(b)可以看出,金刚石表面覆盖一层枝状物,且枝状物于金刚石表面切线方向生长。

为分析镀Ti金刚石钎焊后金刚石表面覆盖物成分,对镀Ti金刚石钎焊后金刚石表面覆盖物进行能谱分析,结果如图2。

图3(a)为无镀膜金刚石真空钎焊腐蚀后单颗金刚石表面形貌图,图3(b)为单颗金刚石表面局部放大图。从图3(a)可以看出金刚石表面完好,没有明显的侵蚀,且无热损伤引起的裂纹等缺陷;由图3(b)可以看出,金刚石表面的物质呈枝状,且枝状物质于金刚石表面法线方向生长。

为分析无镀覆金刚石钎焊后金刚石表面覆盖物成分,对无镀覆金刚石钎焊后金刚石表面覆盖物进行能谱分析,结果如图4。

由图1和图3的SEM分析可以看出,采用镀Ti金刚石和无镀覆金刚石进行钎焊,钎焊后金刚石表面都有一层覆盖物。采用镀Ti金刚石钎焊后金刚石表面覆盖物呈枝状,枝状物质于金刚石表面切线方向生长;而采用无镀覆金刚石钎焊后金刚石表面枝状物于金刚石表面法线方向生长。由图2和图4的能谱分析

可知,金刚石表面的枝状物都为Cr的碳化物。由于镀Ti金刚石表面Ti层很薄,且钎焊后Ti的碳化物层被Cr的碳化物层包围,因而能谱分析无法得出Ti含量。正是由于有Ti层的存在,改变了钎焊时金刚石表面Cr的碳化物的生长方向,从而使镀Ti金刚石和无镀覆金刚石钎焊后金刚石表面覆盖物生长方向的不同。

2.2 磨削实验后金刚石形貌分析

在自行设计的磨床上对所做的两个样品进行磨削实验,通过观察金刚石的磨损状态来间接观察钎料对金刚石磨粒的把持力大小。

图5(a)和图6(a)所示为打磨前单颗金刚石的整体形貌,由图可以看出,金刚石颗粒晶形完整,所用钎料对金刚石的“湿润”性好,在钎焊过程中出现钎料在金刚石表面的“攀附”现象。式样磨削相同时间后,其断面形貌如图5(b)和图6(b)所示。

在磨削过程中,金刚石与碳化硅砂轮之间存在剧烈地冲击和摩擦,金刚石磨粒承受较大的机械应力的冲击和交变热应力。由于金刚石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内应力[7],在磨粒晶体强度最弱的缺陷和内应力处产生局部热、内应力集中,使疲劳裂纹产生和扩展。随着金刚石颗粒不断地被挤压、摩擦和冲击,作用在金刚石颗粒上的总磨削力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疲劳裂纹的扩展和金刚石晶体内部潜在裂纹或晶体缺陷的扩展,最终导致宏观破损。

3 结语

以Ni-Cr合金为钎料,采用无镀膜和表面镀钛两种金刚石,钎焊后都能在金刚石表面形成一层枝状物质,枝状物为Cr的碳化物。其中无镀膜金刚石钎焊后表层枝状物沿金刚石法线方向生长;而采用镀钛金刚石钎焊后,由于金刚石表层Ti的存在,改变了Cr的碳化物的生长方向,其生长方向为沿金刚石切线方向。

对两种式样进行磨削实验发现,由于钎焊后金刚石表层碳化物的存在,Ni-Cr合金对金刚石有很强的“把持力”,在磨削过程中无金刚石脱落现象。在磨削过程中,金刚石磨粒由于承受较大的机械应力的冲击和交变热应力,从而最终导致金刚石的宏观破损。

摘要:以Ni-Cr合金为钎料,对无镀膜和表面镀钛两种金刚石进行钎焊研究,实现了金刚石与钢基体的高强度连接。SEM和EDS等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钎焊温度、时间及真空度下,钎料与两种金刚石均形成化学冶金结合。钎焊后无镀膜金刚石表层碳化物沿金刚石法线方向生长;而镀钛金刚石表层碳化物的生长方向为金刚石切线方向。对两种式样进行磨削实验发现,Ni-Cr合金对金刚石有很强的“把持力”,在磨削过程中金刚石出现宏观破损,无金刚石脱落现象。

关键词:金刚石,真空钎焊,镀覆,碳化物,把持力,宏观破损

参考文献

[1]关砚聪,等.金刚石磨料用钎料的研制与钎焊工艺[J].农业机械学报,2005(7):70-75.

[2]孟卫如,等.金刚石工具真空钎焊钎料的适应性[J].焊接学报,2004(1):53-58.

[3]卢金斌,等.真空钎焊金刚石界面碳化物的形貌[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7(7):1143-1148.

[4]肖冰,等.Ni-Cr合金真空感应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的试验研究[J].工具技术,2000(10):3-5.

[5]武志斌,等.真空条件下钎焊单层金刚石砂轮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1(2):47-49.

[6]姚正军,等.Ni-Cr合金Ar气保护炉中钎焊金刚石砂轮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1(8):21-25.

篇3:“无”的真空及其应用

早在20世纪20年代,量子论把真空视为某种东西沸腾的海洋。德国物理学家w,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测不准原理。他说,几对密切相关的可测物理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你越多地知道其中的一个,就越少地知道另一个。

能量和时间就是这样的一对。这意味着你无法精确地测定一个物理系统的能量,除非时间是完全不精确的。那就是说,你用无限的时间去做测量,结果是永远也不能精确测出真空零能量的“无”。据量子论,即使是一个完整的真空也充满着不停波动的类波的场,涌现出众多的短命粒子。它们不知在何处出现,继而又消失,给真空一个明确的非零“零点能”。

这一量子论的真空说明,对“无”的特性给出了新的动力。现在科学界认为,新型的鲜活真空具有实际效应。仔细地观测原子运动,你可以看到一种被称为兰姆位移的微小效应。在这一过程中,真空波动挤压了一个轨道上的电子,微妙地改变了它的能量,使其自发地在原子的两个能级间跳动,并放射出光子。

在这些真空效应中,要数H.开歇米尔的思想最为抢眼。1948年,他跟同事彼得一起研究。彼得是丹麦的物理学家,他了解胶质如何处于稳态平衡。胶质是一种混合物,在胶黏过程中,它的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物质,这种介质中分子间的力会很快地散去,速度比经典电磁力学所计算出来的更快,似乎有某种东西把组成分子拉得更紧。

开歇米尔计算指出,上述的“某种东西”可能是真空的行为。要在复杂的胶质分子中得出真空效应是不可能的,因此开歇米尔提出一个简单的模型系统,仅由两块平行的金属板组成。它显示出,可能产生的真空波动正好加大了两板间的引力。他解释道,两板间的空隙限制了真空波动的波长,即在空隙之外真空波动可选择任何波长。因此,外面有更多的波,它们势必也加在两极之上。

这个效应是十分微弱的,两块相隔10纳米的板受到的压力相当于我们头上空气的压力。如此微弱的一个贡献,易被众多其他的效应所掩盖,诸如两板表面电荷间残存的静电引力。

因此,要相信真空效应的存在是很困难的。耶鲁大学的实验专家洪顿说:“你必须知道,你正在测量的是开歇米尔力。”言外之意是,你无法肯定它来自真空。再说,要把两板排成完整的平行也并非易事,而要计算预期的其他效应,将会碰到极为复杂的数学问题。

直到1996年,物理学家s,莱莫瑞克斯有了突破。他极为仔细地排除了所有其他效应后,发现有一个极小的残余力,把一块金属板和一个球形镜拉在一起。看来开歇米尔效应并非是理论家的一个白日梦。

1955年,苏联物理学家E.立夫歇兹预言,真空波动的尺度将提高周围的温度,而产生一个能覆盖较长距离的强烈的力。在2011年2月,莱莫瑞克斯及其同事研究后说,这是一个确实的情况。

2011年,瑞典物理学家C.威尔逊及其研究小组,提供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他们宣称,通过压缩虚无空间就能产生出光。这是对开歇米尔效应的一个新拓展。该观点认为,一个完整的真空(在物理世界中被定义为“无”)包含着潜在的能量,它能用来使物体运动,甚至创造物质。

威尔逊说,他们把开歇米尔效应转了向,即不是利用真空暴出粒子去改变环境,而是使真空的四周快速运动,从而产生光子。自开歇米尔效应被提出以来,这个观点一直处于矛盾之中,而今,真空能量的观点有了一个公论的证据。

随着有关这种效应证据的增多,出现了一种想法,即利用真空能来驾驭我们的装置。目前最为人熟知的建议,便是用它来为nano机器加力。这与原先的开歇米尔效应稍有不同,后者的吸引效应是把物体拉拢,而今则反其道而行之。

专家们通过改变结构的几何形状或材料的特性,从而限制真空波动,使开歇米尔效应的方向反转,造成一个外向压力,使两物体相互推开。2008年,麻省理工学院的S.强生及其同事通过计算得出,在两块金属板间衬以一系列的简单装置,在理论上,即可在该两板间得到斥力。最近,据哥伦比亚大学的麦斯劳夫斯基等人的研究,一种类似的效应可在nano金属杆上产生斥力区域,抬升nano金属棒。

这种力有助于nano部件(诸如钥匙、齿轮、轴或其他传动部件)运动而无干扰,但要把这类装置投入使用还要待以时日。首先,这些部件必须在原子尺度上进行抛光,因金属表面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光滑,而是含有类晶体结构,这会限制真空波动,影响开歇米尔力的尺度。为了推动这些部件,过程极为复杂。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复杂性是可以克服的。2009年,哈佛大学的F.凯伯斯小组测量了开歇米尔斥力。他们制作了一个简单而精细的装置:在一块硅表面上放上溴化苯液体,并在液体中安上一根黄金悬臂,最终在悬臂上测得仅为几十微微牛的力。但当你打算移动nano粒子时,还有不少障碍必须排除。因此,开歇米尔装置进人我们的生活并非易事。强生说:“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我们能制造出如此微波和灵敏的东西吗?这同时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一旦我们在技术上能付诸实施,人们是否对这类nano装置感兴趣呢?”

另一方面,在开歇米尔的计算中,他们把真空波动解释为弱化的某种力。若如此,那么多种同样的弱化力都可以简单地获得,只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力传送到足够长的距离上,诸如两板相隔的几十或几百纳米。在20世纪70年代,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J.斯克温格尔通过计算对这种观点曾予以肯定,但他从不相信真空波动能发展成一种量子场论。在斯克温格尔看来,开歇米尔效应正好能视为“带电物质的量子相互作用,而不是真空的行为”。

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R.贾非说,真空阐释之所以如此风行,唯一的原因是其数学大为简化。他说:“这是一种轻率的态度,人们把开歇米尔效应视为真空波动的证据,但没有证据证明,真空波动出现于没有物质的地方。”类似的,其他效应,诸如兰姆位移和原子的自发放射光子,都可以描述为电荷相互作用的纯结果。

若如此,其影响将比我们做好nano机器大得多。在过去20年,科学界认识到宇宙在加速膨胀,这种现象被归于一种神秘暗能量的作用,它为真空能点燃了新的希望。现在,我们对这个暗藏着的真空能的最佳计算结果,比宇宙膨胀加速所需能量大120个数量级!这已说不上误差了,而是完全不相匹配,这很可能说明我们对暗能量的本质知之甚少。而同时。人们对开歇米尔效应的观测却十分热切,并认为这种效应似乎是一种决定我们宇宙命运的能量。

按斯克温格尔的看法,我们不可能相信真空能可以确实存在,因为任何企图证实它存在的做法,都会把某种物质形式引入方程。正如科学哲学家S.劳夫和H.菲克曼格尔于2001年所说的那样:“看来不可能做出决定,这种效应是否出自真空本身……或者,都是测量过程中被引入的。”

威尔逊认为,若从他的装置中出现的光子也为其他研究者所证实,就足以说明真空波动的确实存在。同样的,随着我们有能力制造精致的nano机器,在未来岁月中测试开歇米尔效应的机会也会因此增加。

上一篇:送母亲的康乃馨优秀作文下一篇:刍议公共聚集场所的消防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