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映小学201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比赛

2024-04-14

早映小学201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比赛(共9篇)

篇1:早映小学201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比赛

早映协作片2013年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比赛

选拔赛的活动小结

为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形式,从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点出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课堂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我协作片于3月8日在早映小学一年级班级利用HPC一体机,进行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比赛选拔赛。具体工作如下:

1、确定评委:芮德锦 谢永楼 曹红梅

2、比赛时间3月8日上午。

3、教学方式和时间:在(维基白板)教室模拟上课15分钟,课题自选。

4、共有三名教师参加片选拔赛,马渡学校张红雨,早映小学季铃娜、方抒。

5、比赛采用百分制,三名选手分值如下:张红雨287分,季铃娜283分,方抒266分。

6.根据积分多少,评委最后确定张红雨当选。

汤沟镇早映小学

二○一三年三月八日

篇2:早映小学201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比赛

‚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迷信书本、迷信权威的思维定势与禁锢,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扬。‛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其资源的丰富性、内容的集成性、操作的交互性、界面的友好性等等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内容整合到语文教学中去,已成为愈来愈多的国家关注的话题,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呢?以下我将从二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其产生的能量和蕴含的潜力都是传统语文教学难以企及的。

(一)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效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学习内容制成课件,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巧妙、恰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及时提出学习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的有机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必将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拓展与革新的一个主要因素,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克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缺乏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以及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便,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解决旧教材中‚难、繁、偏、旧‛

1的弊端。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可是如今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很多课文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当利用FLASH制作的动画给学生演示之后,一切便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计算机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的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的场景作稍微处理,对瞬息万变的事物作定格分析,化繁琐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有效整合‚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①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我在制作课件中大量超链接的运用,特别是网页的超链接所带来的便捷,对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此外,研究事实说明:创造思维通常虽不是实验后的产物,但一定要通过科学实验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例如在《爱迪生就妈妈》这篇课文时,由于这篇课文内含极强的物理学知识,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模仿爱迪生操作的过程进行操作,让学生感受创新的过程,激发创新的兴趣。可是由于我校条件的局限,我们没有条件去重复这些事件,使得这种教学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假设。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我通过自己制作的课件来进行演示,基本上将操作过程还原在课堂上,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情境,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思维的火花得到

碰撞,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训练学生进行具有超链接结构的电子写作,能使学生的思维从平面走向立体,其思维的整体性、创新性和严密性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信息技术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整合。

首先,提高学生的素养,关键是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删繁就简,集中精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言语能力,离不开对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因为运用,学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感到自身语文能力的差距;因为运用,学生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

其次,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信息技术可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几乎所有方面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予以辅助, 使得学生课堂学习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由封闭到开放,由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已有效的融入了语文课堂。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汉语拼音教学的整合汉语拼音对帮助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是以后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基石。如果学生拼音学不好,无疑会给今后的识字和学习普通话带来严重障碍。对于‚a、o、e‛这样的拼音字母,虽然有些学生在幼儿园、学前班已经学过,但是这几个音怎样才能发得标准,对他们来说却

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长,采用新颖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积极性。比如教师在教‚a‛这个拼音字母的时候,可以通过小孩子在感情是最依赖,生活中最亲近的一张妈妈的幻灯片,先把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再加上一张字母发音口形对照的幻灯片和教师本人的示范发音、带读,引导学生悟出该字母的发音正确与否与口形有很大关系的道理,从而让学生正确掌握这个字母的发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会令我们的拼音教学事半功倍。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儿童识字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儿童能否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准确读出字音;能否运用字的各种结构规律,分析、记忆字型;能否具备熟练地查阅一般字典,并从中选择恰当字义的能力;以及是否掌握多音字据词定音的方法等方面。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只重视识字的数量,而忽视以上所列儿童识字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相当错误的教学观。只有着眼于识字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能、技巧,最后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相对于蝌蚪式拼音字母,汉字从外形上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一个的方块。识字本身是单调而枯燥的,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自制力差,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较差,学习过程中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而有意注意的劣势。因此教师仅仅或者完全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具体直观、形象生动来进行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改变识字本身的单调、乏味,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种媒体有机组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朗读教学的整合。

阅读能力主要是指对书面材料充分调动认读、理解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是一种基本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和思维品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给学生阅读的文章,应该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有目的、有重

点有针对性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加强阅读与作文的联系,以读促文。特别要提到的是朗读,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在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中,现行小语教学大纲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有配以动画或视频剪辑的朗读,通过对这些光盘的播放,它不但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还为非普通话地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朗读能力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加上有些老师的普通话也不太准确;学生就更不容易训练了。这些资料的使用,解决了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大问题。

《葡萄沟》、《北京亮起来了》等课文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教学中我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随意控制,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了语速、节奏,尤其是要符合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我通过声道的选择,让学生看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我在教《秋天的雨》一课时,在课文朗读环节中,我首先利用教学光盘播放课文范读,光盘中标准的发音,极具感情的朗读,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将学生完全融入了课文境界当中,学生不由自主地跟读起来,几遍下来,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感。接下来,我关掉播放器,让学生自己读,同桌之间相互读,渐渐地,学生读的流利了,发音标准了。而且能富有感情的读。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为了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我利用计算机将学生的朗读录下来,播放给学生听,开始学生感到效果不好,许多学生在首次听到自己的录音后,都十分惊讶地说:‚啊!我的声音怎么会是这样的呢?几遍下来,学生朗读地明显好多了,与教学光盘中的范读不差上下。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提出改进的方案,再反复录音,反复比较,进步的速度往往是我们老师难以想象的。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环境下,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有的学生甚至比我还

读的好。实践证明,这种效果比较好。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收成什么文章。‛因此,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作的内容也就越充实;离开生活,即使写作方法再多再好,也是写不出内容充实的文章的。因此,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并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通过多媒体课件、电影、影视、幻灯、实地参观、亲身实践等具体形式,使学生获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从而写出言之有物的好作文。学生有了写作的材料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同样的一段素材,这样写和那样写出来的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这就涉及到‚怎么写‛的问题,这也是小学语言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时,必须与前面的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这方面教学的优势,加强学生用词造句、写话和写作训练,以及教师加强具体指导和讲评等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电影、电视、幻灯、投影等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具体的场景,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并结合必要的讲解,这样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就会具体丰富、感人,从而达到传统教学较难或不能达到的效果。

篇3: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初探

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相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的运用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增强作文学习的效果,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驰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获取相关信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因此,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应以教学设计理论、素质教育理论、情景化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据,构建师生平等交往互动、互惠的新型教学模式。即情境激趣———观察感知———自主练习———交互评改。在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情景交融,激发写作欲望。

作文是儿童试着用学会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小学生所写的作文,更多的是用儿童的眼光和儿童的语言对生活素材的描摹,而素材选取的内容应由两部分组成:表象和概念。“表象”是对以前感知过、但当前并未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是对过去感知所留下痕迹的再现,也就是在人们头脑中保存的关于事物的具体形象。“概念”是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表象)的感受和看法。为了获得大量形象、生动和具体的写作素材,关键是要有丰富的表象,这就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有许多学生在谈及作文的难处时,都认为写作的最大困难是“没有什么东西好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现实生活观察不够,没有细致地观察,分不清主次,往往注意了各种无意义的表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导致生活积累贫乏,在其记忆储备中找不到相应的事物表象。信息技术可使作文教学环境更加形象、生动、逼真,做到情景交融。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音频、视频和图像等媒体信息,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有机集成,以图文并茂、声形辉映的完整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的重点处还能将有关的图像、声音等信息进行推进、放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

二、拓展资源,引导自主习作。

学会积累、选取写作素材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作为积累习作素材的重要途径,是符合小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的。丰富见闻离不开生活这个源头。小学生的生活可以分为直接的生活经历与间接的生活经验两个方面。学会以直接的生活经历作为习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但小学生的直接生活经历毕竟范围有限,因此决不能忽视间接的生活经验对丰富学生见闻的重要性。学生的间接生活经验从何而来?以往我们主要通过培养学生课外看书报的途径来获得。现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更为便捷、更为广阔的渠道。网络有着海量存储和覆盖全球的传播范围,它创造的虚拟空间可以让你足不出户便能了解全世界的各种事情,获得各种知识与信息。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来扩大视野、丰富见闻、积累素材、拓展写作资源,是信息社会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新变化与新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根据作文题目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此外,我们还根据作文的题材或要求搜集与之有关的网上信息,供学生作文时使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交互评改,促进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变革传统写作教学“学生写、教师改”的评改方式,提倡学生间的交流与评改,提出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具体要求。以往我们也曾尝试通过课堂内外、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的习作有相互交流与评改的机会,但往往受到范围、时间的限制。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扩展了学生习作交流的时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更快的速度让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教师首先可以通过网络调阅学生有代表性的习作,并以屏幕广播的方式向大家展示,由师生共同评议作品的优劣,并对作文的修改提出个人不同的看法。其次教师也可让学生直接在网上进行相互评改。被点评者在吸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立刻在电脑上进行修改,修改后的作文水平都会有所提高,从而使被点评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优化了课堂环境,也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既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又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发展的需要,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相整合, 优化作文教学环境, 改革作文教学模式, 丰富作文教学资源, 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从激发兴趣、拓展资源、交互评改三方面详细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作文教学,整合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蔡祖泉.网络环境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2]叶青.多媒体作文教学的初探.

篇4: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整合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教学;有效整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及现阶段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普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的变化,都对学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学校必须尽快地适应外界的变化。信息技术进入小学教学,在很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本文作者主要从这些方面浅谈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带来的“春风”

1.有效的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走进课堂,给传统的老师板书讲课的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气息,对于小学生来说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的效率较低,同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老师在准备教案时,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借鉴名师名校的教课经验,同时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文字、声音、动画、图片等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丰富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一个课堂上一些课外的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丰富的资源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在讲图形时,能够生动地实现不同图形的拼接及变形,使学生对图形有深刻的理解,对边、角的特征有一定的思考;比如,在小学自然课关于雷达是基于对蝙蝠的启示下发明的,通过相关纪录片来科学地阐释,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魅力与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乌鸦喝水》《孔融让梨》等课文讲授时,结合视频内容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寓教于乐,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课堂发生了深刻变革!微课、翻转课堂等这些资源使课堂无时无处不在,使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方式消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在网上进行课程学习,老师可以与学生互动,同时及时地解决遇到的困难,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消除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有利于实现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比如,小学英语的学习,学生自己可以在网上学习准确的发音,不会的单词、语句从网上进行翻译。组建学习小组,促进班级良好学风的建设,每个小组中由小组长负责,实现小组的互相帮助,并形成团队意识和一定的竞争意识,相互间可以进行问题的沟通讨论。一定的考核机制有利于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善,结合网上学习时间、学习进度、课堂表现及小测成绩,小测成绩在一定程度上有关于下一章节的知识的考查,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学习。

二、有效结合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适度地应用信息技术

哪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也只是起辅助作用,不能取代教材和老师的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要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明确教学任务主题,辅助学生理解、掌握,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课堂的气氛来播放动画片,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要熟练地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比如,对PPT的制作,对视频的剪辑,使这些辅助设备更符合自己的教学要求,而不是根据幻灯片来改变自己的教学内容和风格。老师应注意对节奏的把握,这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在实践中逐渐摸索。

2.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

对网络资源的选取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很多老师通过网上搜索相关的素材性资源并提供给学生,将大量的资源罗列在一起,可能一堂课内容比较充实,但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层次感、系统性与结合性,学生在网上进行学习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要求老师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将无用的信息进行筛选,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信息教育平台对信息知识进行审核并汇总在一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强调网络学习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告诫学生对网络信息要有一定的辨识能力、自控能力,不要过度沉溺于网络,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对很多东西无法正确判断,所以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是小学各科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上,所以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要注意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对于一些良好的教学经验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借鉴与改善,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园园.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J].科技视界,2016.

篇5: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心得体会

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弥漫着喜悦、兴趣、困惑、成功等情感体验,能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做到因材施教。因些,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相整合,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要求教师本身彻底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一方面改变过去的“应试教育”为现今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要彻底改变老一套的“填鸭式教学法”,也就是说弄清“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变老师主动“教”为学生主动“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然后对学生“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要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条件去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的首选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集声、光、动画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正是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这一章的第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时,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表面后,再归纳出面积的含义。于是我先让学生触摸桌面、书本面、文具盒的表面,而后用电脑出示一些物体,并让学生用鼠标点击这些物体的表面。点对的会得到电脑的夸奖:“真聪明,点对了!”,同时观察到物体的表面变成了另外一种颜色。而点错的学生会听到电脑的提示:“再看看,再来一次。”多媒体的这种设置不仅使做对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做错的学生不气馁从而产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的意识。

由于已经创设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在电脑演示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答出面积的含义,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讨论、总结,然后归纳。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不但会顺理成章的接受而且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概念。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强烈参与意识,同时也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容易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重点难点往往不易突破,主要原因是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具体。因此教师要采用比较容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达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教学“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现一条线段,并闪烁两次,线段下面出现“1厘米”几个字。然后由四个同样是1厘米的线段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下面显示一句话“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最后整个正方形的内部闪烁两次,并涂满颜色。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这句话的后面显示“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感受到“1厘米”是长度单位,是一条线.。而“1平方厘米”是一个面,是面积单位。这样的对比演示,使学生把旧知识“长度”和新知识“面积”既区分开来又建立相互间的联系,使之系统化。教学面积单位的重点与难点就在于面积单位是测量物体

表面的大小的尺子。学生往往会把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混淆在一起。经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的特征,强化了对新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也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容易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学习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思维和操作形成。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向思维的情境。因为它有声形并茂,生动有趣的特点,提出与新知有关的问题后往往在新知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矛盾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会积极思考,在活动中会主动参与操作。

例如:右图是一块草地。想一想,计算它的面积有几种算法?这是一个多边形。怎样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动手画一画。画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画法计算出这块草地的面积。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的不同,所以有的学生会想出一种做法,有的会想出几种做法。这时,利用电脑把不同的做法一一演示出来。每一位学生看过以后都会想到有的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而没有想到的解法,学生会注重去看,产生求知欲望。这种多媒体直观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学习,而且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提供多层次的练习,能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空间,并能加大练习密度。

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的重要环节。学生对所学新知的掌握情况也从课堂练习中体现出来。教师对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不但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设计多层次的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练习。在设计习题时,要照顾全体学生,就要把习题分成多层。一般来说,第一层是与所讲例题相仿的练习,目的照顾比较差一点的学生;第二层是基本知识的变式练习,目的解决重、难点知识问题,照顾中等学生;第三层是要稍微动脑筋的思考性练习,目的照顾优秀学生。这种多层次的练习,让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吃得好”。学生在做题时不但不感到乏味反而

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势。同时它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给孩子们一个享受快乐学习的机会,只有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纳入整体优化素质教育中,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育中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将会带来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进程的深刻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主体化。具有易于控制、交互性强,效果明显、直观性好、目的明确、信息量大,有针对性等特点。这种融图、文、音于一体的认知环境,加上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使学生学习能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能

力,达到开阔知识视野,拓展多技能的目的。

1、变静为动,激活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着巨大的作用,也是日后学习生涯和事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心理保证。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节数学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卡片、模型、图片和实物等,以静态的形象为主,不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媒体计算机走进课堂以后,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变静为动,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如在导入新课时,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以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时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应。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我将课本上的“野生动物园”图制成多媒体课件:湛蓝的天空,一轮红日高挂天空,远处飘来4朵白云,一位教师带着4名同学到动物园游玩,一头大象从左边徐徐走来,右边的大树旁,有两头犀牛在休息,3只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草丛中开放着5朵美丽的鲜花。学生看完这些后,将画面定格,让学生观察以上画面,说一说画面上有那些人和物,各有多少个?再如《观潮》一课,教学时配备多媒体播放潮来前、潮来时、潮退时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潮的气魄雄伟,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播放桂林的美景,让学生仿佛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欣赏桂林的山光水色。创设游漓江的情境,让学生对桂林的美景产生兴趣,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有兴趣的学习这篇课文,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这一最终目的。

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生动的呈现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机地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非常情绪高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自我学习的主体意识。

2、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很勉强。兴趣的提高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象画面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发潜力,他们满怀着被激起的求知欲望,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学会探索。能够完成教师的语言和常规教具所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更易于解决问题。例如,当发现有个别学生开小差时,教师就可以发出一个小警告,但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警告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呢?试设想下面的情景:教师让画面上出现一个气得暴跳如雷同时砸着桌子的蓝灵鼠,大家一看都为之精神一爽,开怀大笑起来。开小差的同学也在这种幽默的气氛中意识到自已的错误。课堂气氛就这样在顷刻之间得到了改善。例如,在教学《认图形》一课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动物王国里举行了绘画大赛,要求参赛者自己设计各种美丽的图案。通过小动物们设计的各式各样的简单图形中,让学生找出相同的图形。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找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图形。之后,用多媒体技术将各个图形设计成各种轮胎的小车子,小马骑的是正方形轮子的独轮车,小牛骑的是三角形轮子的独轮车,小猴子骑的是圆形轮子的独轮车,小鹿骑的是长方形轮子的独轮车,小老鼠骑的是正方形轮子的独轮车。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先猜一猜,哪只小动物能获得比赛的冠军?为什么?其实小朋友的实际生活经验早就知道车轮是圆的,但可能从来没想过为什么,那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产生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为形成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小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3让信息技术来充实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是有限的,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有一定的局限,地域差异生活经历更给理解课文造成一定局限性。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弥补课文空白,丰富课文内

涵。如在《黄山奇石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形态各异的古松图片,云海奇石的瑰丽景色,是学生更多的了解黄山风光,丰富知识,开拓视野。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由于我们生活在内地,对我国南海上的西沙群岛了解甚少。所以上课前,我首先要引导学生观看彩色纪录片《美丽的西沙》,展示了丰富的海底资源,把学生带入神秘的海底世界之中,让他们认识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等。通过观看,大家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海防前哨,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闭目倾听配乐课文朗读录音,生动、优美、逼真的声音使学生仿佛走进了西沙群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富饶”二字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由此来把握学生思路,引导其学习。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得非常轻松。

4、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象,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透彻理解、体会。而录像恰当地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学生提问:“怎么横看庐山成岭,侧看庐山成峰呢?诗人为什么说远近高低各不同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庐山的样子一会儿横,一会儿侧,一会儿近,一会儿远,学生看后一目了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时,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动态画面中领悟到诗句的意思。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5利用电教媒体资料,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的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而每单元的作文指导课,尽管老师对写作要求进行了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仍然是“无话可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

明学生写作应该有与文章相关的感情表象,它主要包括学生生活中积累的材料及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亲身感受,他就要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清楚丰富的表象。然而由于学生社会阅历浅,社会生活体验少,因而造成无从下手的局面。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幻灯、录像、录音及课件等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真实、形象、直观的观察资料,创造观察的最佳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与平时亲身经历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打开学生感官的窗口、思维的闸门,那么学生写起相关作文就会得心应手,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篇6:早映小学201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比赛

牟定县蟠猫中心小学普成书

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凸现了现代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阅读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阅读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个性阅读;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教学科学整合意味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具有多样的教育教学功能特点,它的应用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多方面的变化。因此,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科学的整合起来,成为人们普遍的关注焦点。小学语文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它是学生识字的语境,是口语交际的范例,是写作的基础。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成为开启阅读教学的一把金钥匙。

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局限性

熟读以至成诵,是传统阅读教学的基本经验。古人认为阅读不能只用眼睛看,必须大声诵读。这是因为儿童内部言语系统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可以使注意力稳定,通过朗读把不熟悉的文字符号变成已经熟悉的口头语言,读出声音来自己听到了,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过于强调熟读成诵也有流弊。在古代“文白2-

无法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的特点,实现了对教学信息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教师的因材施教和教学面向全体成为现实。

2.为语文阅读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

(二)尊重个性,关注体验。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以往纸质阅读,转变为电子阅读,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阅读方式。学生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非线形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的主题式阅读训练。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学习主体通过快速阅读后,根据需要自主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3-

“点”的信息输入方式。信息技术的使用,很大地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时空,绚丽多彩的页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的内容吸引着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进行信息交流。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问题,由学生通过学习系统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由此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及时因人而异地调整教学策略;也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能进行直接的交互,通过网络空间交流信息,发表个人的看法,分析评价他人的观点,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最终取得一致的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在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充分表现了学习者的创造性,其个性得以完全的施展。

三、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课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内容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多彩的色彩,以及悦耳的音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集声像色于一体、动静结合、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也有助于教师随时更新教学内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篇7: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这个课题自开展以来,不仅仅是我们课题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语文老师参与其中,共同探讨研究,希望能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本学期开展的课题组工作进行汇报。

一、课题研究需要理论支撑。

任何一个课题研究,需要厚实的理论支持在能得以开展,我们课题组的理论学习途径广泛,有的老师参加了园区的PPT或者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培训,有的老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料给自己充电,也为老师搭建了便捷的桥梁。本学期,共开展了四次理论学习,每次理论学习,课题组老师都能认真学习。第一次的内容是《网络教学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教学模式初探》,范校长说“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更大大拓展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教学的实效。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过,在实施过程中,务必要弄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不要一味地迎合了学生的兴趣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根。”第二次的内容是是《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马晓英老师说“它的出发点,是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根据信息技术的新条件、新手段所带来的可能性,重新审视语文学科,实现整体优化;它最终要解决的是全方位问题,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考试评价,都要在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实现改造(不是一般性增补删改),从而“整合”为更合理的能力标准、知识系统和教学体系。”第三次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案例评析及反思》,在诵读课文片段时,配上音乐,孩子们读得入情入境,更有感情。这样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适时恰当,对课堂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理论学习着实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课题研究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

二、课题研究需要实践研讨

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虽然不能经常聚在一起研究,但结合我们教研组的活动,始终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这个课题的研究,平时老师上课普遍使用PPT制作的课件,这也是多媒体手段之一,只要用得恰当,用到点上,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这学期,我们课题组的多位老师参加赛课比赛,都是利用了PPT多媒体教学,老师们准确地掌握了教材的内容,科学正确地制定了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认真有效的贯彻落实。课上,孩子们大胆发言,气氛融洽,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课文插图的使用,音乐背景的映衬,歌曲的渲染,课外搜集的图片资料等,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动人的情感世界,课堂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充分凸显了多媒体的教学效果。精巧的教学设计,给全体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启迪。在课堂上,利用信息网络,查询并补充介绍了资料,引导学生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不是停留于语言文字的表面,而是引领学生感受作者更为博大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内心更为敞亮,精神进一步得到唤醒,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多媒体的力量在此刻再一次体现。

在6月,我们课题组更是组织了一次全校性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电子白板教学》研讨活动,每个年级组的老师都大胆突破,勇于尝试了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我校范伟林副校长身先士卒,执教了示范课。课堂构思巧妙,拉近了学生与原本并不熟悉的内容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并注重了写作方法的指导。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巧妙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学生思维活跃,相信通过不断演技,不断创新,这一新兴教学手段定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更多地为课堂教学的精彩演绎助一臂之力。信息技术教学课,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的图片,背景音乐,以及动画效果,非常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还有几位老师,虽然不是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但也非常积极地参与了这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青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根据教材特点进行了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可以书写勾画,还可以对书写内容执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在这次研讨活动之前,我们课题组的信息技术周艾琦老师还组织课题组以及其他老师进行软件的使用和制作教学,使老师们享受了一顿特别的精神大餐。这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研讨活动,使我们课题组老师受益匪浅,为我们课题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三、课题研究主题研讨。

篇8:早映小学201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比赛

一、要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激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应将信息技术强大资源库、鲜活的多功能手段, 运用到启发学生主动求知和探究上,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求知、学会探究, 燃起创新的欲望和激情。

例如, 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圆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时, 可先制作PPT动画:小猪、小羊、小熊、小马4个动物骑玩具车比赛 (小猪的玩具车车轮是圆的, 小羊的是正方形, 小熊的也是圆的, 但它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 小马的是三角形) 。在播放这个动画前, 教师可事先让学生猜想“它们中谁会最先达到终点?”“为什么这么想?”等问题, 教师在播放这个动画初期做有意的停顿, 给学生出示这样的问题, 学生思考、推想的激情就会被迅速地调动起来, 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思考结果、分析理由。这样, 就会为课堂进行下一个环节创设出良好的氛围。

又如, 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这部分知识后, 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蓝色, 然后将这个蓝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均匀的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 想象一共能切出多少块?切出的小块中, 一面、两面、三面带有蓝颜色面的分别有几块?不带蓝色面的有几块?这种想象需要具备一定的立体思维能力, 让小学生在头脑中进行这样的立体的想象, 会有相当的难度, 学生在空间想象上会感到力不从心。这种情况下,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或PPT课件, 把整个切割过程一步步给学生呈现出来, 再把每一块切割体提取出来, 旋转每一个面, 学生看了之后就会一目了然, 经过这样的动态演示, 学生在突破思维的困惑中就会激情高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 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运用信息技术要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交互式电子白板和PPT课件均涵盖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 灵活多样的多种信息传递手段刺激着学生的多重感官, 让学生在接受综合信息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极大地把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具体、感性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较多地融合了学生的参与成分, 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的参与中, 通过自身的观察、比较, 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具体而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较好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例如, 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时, 可在PPT课件中把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设计成依次闪烁的状态, 配以相应的声音, 让学生随着点、线、面的动态闪烁和音响效果, 让学生目睹长方体线、面的对应状况, 自然地得出“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

又如,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时, 课本上只提供了枫叶、蜻蜓和天平的例图, 学生仅凭这3幅图很难对“对称”的概念形成全面、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教师能在备课的时候多从网上搜集一些涉及植物、动物、航空、人体、建筑物、数字等方面的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 让学生通过反复观察、对比, 将原本已有的对称图形的模糊认识与图片中的对称图形产生联系, 让他们发现原以为对称图形都是上下相等或左右相等是片面的, 明白有一些对称的情况是旋转后才能相等的。这样, 学生就会自然地认识到“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的关系,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三、运用信息技术应优化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有很多内容比较抽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的时候, 需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去进行“观察、操作、分析、类比、归纳”实验, 学生在经过一番验证后, 才能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较深的认识, 内化成一种能力。这方面, 电子白板强大的功能为学生感知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提供了较好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 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部分知识时, 在让学生弄懂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 让学生直观操作或投影演示也很难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在电子白板上, 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将两个角平移重叠, 然后将角的两边长短随意进行改变。操作中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动态变化的过程, 学生在经过认真的观察后, 会很容易地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 而与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的道理。这样, 教师通过借助电子白板, 可以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学生认知水平协调一致起来。

篇9:谈小学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

一、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选择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建好平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三个“心中有数”。

首先是对教材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要“心中有数”,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运用网络搜集学习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的能力等。其三,有关课文内容的网络资料繁多,这些资料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并非都有密切关系,所以教师要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为了便于指导学生查找,在课前特意设计制作了专题网络课件,它包括“三峡简介”、“三峡视频资源”、“课文学习”、“三峡文化”、“网上交流”等相关内容。有了这个网络课件,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就有了着落。

二、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感悟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发情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

1.从观赏《三峡风光》录像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2.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三峡之秋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梳理确立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登录教师课前制作的专题网页,自主学习课文,达到读通读懂课文、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5.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通过自查、讨论等形式,培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地选择课文的有关段落进行配乐诵读,体会课文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7.再现三峡秋景,让学生美读课文。

8.学生网上交流欣赏学习成果,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尽情挥洒,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三、让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轻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他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上一篇:老有所为 乐于奉献下一篇: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