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课堂感悟成长

2024-04-13

信息化课堂感悟成长(共9篇)

篇1:信息化课堂感悟成长

烟花三月下长垣,只为成长谋发展,3月24-25日,我们英民中学一行26人,赴长垣县第一初级中学参加“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颁奖典礼暨跟名师在课堂上一起成长”活动,活动时长一天半,有颁奖、有观课、有评课、有分享、有讲座,场场都凝聚着智慧的气息,场场都蕴含着组织者的真心,做报告的人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视角独特,研究精深,给每位参会者都带来了震撼,带进了深度思考,对比中找到了差距,树立起榜样,作为其中一员的我更是觉的硕果累累。

一、读写是打读写是打通教师成长的节点

本次共有25位成长力教师上台授奖,我聆听了其中四位成长力教师的成长报告,从他们的报告中我察觉到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经迷茫过,苦恼过,无奈过,但他们都能坚持做两件事,阅读和写作,正是这两件事使他们从数万名教师中脱颖而出,因为通过阅读他们实现了与大师的对话,站在大师的肩上使自己看的更远,通过写作他们实现了深刻的反思,赶走了疲惫,理清了路径,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

他们在读写的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同路人,心灵之花得到碰撞,因目标和志趣相同而团结在一起形成发展共同体,从此不在孤单,不在孤独,彼此鼓励,共同成长,实现了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正因为他们读写和坚持才有了今日荣誉和掌声,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坚持读、写、思,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快速成长。

二、方向决定走向,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

第一眼看到长垣一初中的校长觉的他很可笑,腰板都挺不直,可谓有特色。

“方向决定走向,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高度”这是长垣一初中蔡瑞昌校長讲话中的三个小标题,从他的发言内容中使我对其貌不扬的他另眼相看,越听他的阐述越觉的他是一位有高度,有思路,很睿智又脚踏实地舵手,改变了我的第一感觉。

随后我们参观了大课间,学生就餐,学生宿舍,学生教室,校园文化,档案管理,早教研活动,学生课堂,学生社团,家長学校等等,更是令人惊叹,在对比中感觉我校需提升和改变的空间很大,从他们管理人员的言谈中能感觉到一种乐此不疲的研究探索精神,从学生的课上,课下表现也能察觉到一种有序,自由,快乐,敏捷,自信。。。,能看到这种校园景观,我觉的决非一蹴而就的,也不单单是一个自主管理带来的,肯定有他们的发展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教科研体系,他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领军人物”我觉的也挺有意思,引发我很多思考。

总之,此次长垣之行,不但找到了差距,也借到一些方法,还存有一些疑虑,决定再次探访。

作者|产业集聚区英民中学 孟令山

篇2:信息化课堂感悟成长

济水一中生物组 张永宏

生物作为初中学生必修的课程,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由于生物在中招中占的分值较少,以致引不起学生的重视。其实作为一个学生认识自然的窗口,特别是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摆正生物的学科位置。但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呢?我们不能仅靠考试来要求学生来重视生物学习,关键在于挖掘生物学科的自身魅力,运用多种的教学方式,逐步建立富有生物学科特点的趣味生物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

一、选择生物趣味教学的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对象产生了兴趣,才能明显减轻心理压力,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大自然、生物界本身充满神奇色彩,在生物研究中所见所闻不乏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故事。初中学生活泼热情,求知欲强,此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在生物课上进行兴趣教学,可以使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获取,这样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对知识的掌握更加迅速牢固。

二、趣味生物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知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得很紧密,它涉及到学生的生活、生存、身体健康等方方面面,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还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还经常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应用所学有关营养方面的知识,如何设计出科学又实惠的一日三餐的食谱等这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就既加强了知识的理解掌握,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特别关注,也特别喜欢。在讲解《细胞呼吸》时,列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如“为何新移栽的植物要带上一个土坨呢?”“为何苹果在塑料袋中保存时间较长呢?”“松土的科学道理是什么?”,为什么不能给植物浇水过多?用盐腌制的肉为什么不容易腐败变质?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就会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也更为浓厚,学生惊奇地发现,生物科学离我们这么近,甚至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同时也提高了的听课效率。

2、故事“导”趣

生物学贴近生活,在教学中适当列举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有趣的、新颖的小资料,可引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点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在讲授《消化和吸收》一课中“小肠是人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这一知识点时,我提出问题:人没有小肠能生活吗?引起学生们的激烈讨论,对此,我没有忙于肯定或否定,而是讲了我国一例无肠人的故事:2003年6月6日,李云因小肠坏死而被全部切除。住院100天,除了输营养液,李云任何东西也没吃。就在第101天,李云看到别人吃饭,突然很想吃东西,妻子便弄了点米汤给他喝,可是一喝就吐;又弄了点鱼来给他吃,没想到这次吐得更厉害。一般人的小肠有5-7米长,小肠分泌消化酶,能将吃进去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进行吸收。一个人若没有了小肠,吃下任何东西都无法吸取营养。住院三个月,李云的体重从62公斤降至42公斤,人变成了“皮包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个故事然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学生们积极阅读课本,开动脑筋思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进而就可开始对新知识的探索,加上老师的补充讲解,很快弄清了小肠的特点,突破了重难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更新很快,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结合新教材内容相关知识,如克隆人事件、转基因生物技术、器官移植等生物高新技术知识,社会的时事热点问题,如四川汶川地震后抗震救灾中对伤员的救援及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非典、猪流感的传播及预防工作等,让学生也学会关注社会、生物学热点,并同时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

3、加强演示实验,加强直观感受

加强演示实验,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都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实验能加强学生的感知,在课堂上,让他们边观察边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会更好一点,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学生对探索生物奥秘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时,我们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常因季节的关系不能成功的演示,如因季节不合适,这部分内容可提前讲或用适宜强度的灯光代替阳光实验。当学生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兴奋得不得了,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余烬木条复燃时,这些接触实验甚少的初一学生中有的竟吃惊的“啊!”了出来。

4、教给科学的记忆方法,“授之以渔”

生物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名词和概念繁多、知识零碎、要记忆的东西多,“记不住”是普遍问题,但只要指导得法,教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理解、对比、口诀、分类、联想等,减轻了记忆负担。

例如:在讲细胞膜的作用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我把细胞比喻成学校,把细胞膜比喻成学校的围墙(包括传达室)。这时,学生的思维就变得很活跃,马上想到围墙具有保护学校的作用,从而联想到细胞膜具有的第一个作用——保护细胞。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学校的围墙(包括传达室)除了保护作用之外,还有其他作用吗?(可以控制人员的进出)那怎样控制呢?(让本校的学生和教师自由进出,对于来访人员,有选择让他们进出,其他人如卖水 果的小贩则不让进出)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轻松地理解细胞膜还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并且是有选择的控制物质进出,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这样,学生自己在轻松的探索学习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再如:讲真菌的作用时,我将学过的脚气病和脚癣的症状作了一个对比,脚气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表现为腹胀。腿部水肿。疲乏、记忆力减退,严重时可引起精神错乱、眼肌麻痹,甚至昏迷。而脚癣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脚气,脚部骚氧。

5、巧用诗词、成语、俗语,寓教于乐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情趣的语言,才能像磁铁般吸引学生,平时我就十分注意积累一些谚语、俗语、故事等,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句脍炙人口的赞美自然界生物的诗词,插入某些教学过程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

比如:讲到食物链时,我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讲到条件反射时,可引用成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等。讲到生物的遗传的有关内容时,根据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这些成语既简洁形象,又通俗易懂,同时还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讲到昆虫的发育时,通过讨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科学性,学生感受到:噢!原来诗中也有科学性的错误呀!这样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有了学习热情。

篇3:信息化课堂感悟成长

1. 听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前三年是教师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 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初步形成, 接受新鲜事物快、善于模仿, 但专业素质发展还处于较低的层次, 再加上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经验和技能掌握不多, 因此在如何适应并完成常规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时会碰到较多的困难。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多看多记总能起到作用, 于是随堂听课成了我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 走到哪儿听到哪儿记到哪儿, 教师们的课堂驾驭能力、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文化气息、理论功底、洞察能力、问题意识都成了我看、听、记的对象。当时我也成了最谦虚的“孩子”, 反复听老教师上课, 感叹遥不可及的同时, 更让我感到了自己的浅薄, 但也促使我开始揣摩其中的每一个细节, 体会其间的意味, 试图将其内化, 为我所用。

2. 问

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一股闯劲, 有一种敢于参与的精神, 教师也不能闭门造车、故步自封。为了练就教学基本功, 不知多少个傍晚, 我独自一人坐在教室里, 面对着空无一人的桌椅, 一遍遍地操练、模拟。然而, 技能终究是外在的, 要能在活的课堂中灵活驾驭、应对自如, 必须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实践能力。为此, 我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学习, 力求“以内养外”, 用综合学习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另一方面虚心询问, 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请教。怀着一份执着和坚韧, 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 利用晚上、休息日亲自跑到优秀教师家中, 缠着他们帮我提意见、出主意, 那真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一次次备课, 一遍遍试教, 一次次修改, 我仿佛一只蚕在经历着人生的蜕变, 痛苦并快乐着!

3. 思

反思促人成长。看到有经验的教师们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 我总不能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当我兴冲冲地去寻找自身价值的时候, 却发现前进的道路原来是那么的艰难。我的第一次公开活动, 《小老鼠扫落叶》, 尽管我自以为设计得周密巧妙, 但孩子们的表现全然没有生机, 在活动快结束的时候, 几个孩子居然在听课老师面前你推我挤, 玩闹起来。课后的我开始迷茫起来, 难道是自己对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没有把握好?还是各环节的衔接不够流畅?或是没有掌握好关键的教学技能?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到底要注意些什么呢?

“没有问题, 才是最大的问题”, 我开始寻找自身的不足, 主动到听课老师那里, 听取他们给我的建议,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针对如何设计目标的重点, 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预设关键问题, 指导语的巧妙运用等, 寻求突破难题的出路。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持续不断地反思已获得的教学经验, 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最多只能是肤浅的。

二含苞待放争艳时

1. 比

幼儿园教师只有“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才能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更好地结合, 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深刻体会到教育的丰富性, 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深化对教学知识的认识, 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可以说,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立足于教学活动, 又服务于教学活动的。在一个集体的工作中, 只有在一种你追我赶、互帮互助、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氛围里才能提高。

第一, 同课异构, 促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实践者。要改变课堂教学, 必须要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行为。“同课异构”研究是集体智慧和个人智慧的结晶, 贴近教师教学实际, 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在工作中我发现教师对活动的分析也有不同的理念, 所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让自己成长得更快。于是我找跟自己教龄相仿的教师, 一起来进行同课异构活动, 首先我们确定了同一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标志》, 经历了钻研教材——独立备课——上公开课——互动评课等一系列过程, 由于是不同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在不同的班级进行的开放活动, 因此充分发挥了教师自身的不同优势, 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 也展现了几个风格迥异、各有特色的研讨课。在评课的过程中, 大家都很认真地对每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 分析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 更让我关注到了自身在教学目标落实方面的缺陷, 也能洞察到他人课堂的不足, 当然更多的是发现他们教学的亮点, 取长补短, 让我从“理解教材、独立设计、课堂实践、比较创新、总结提升”的过程中, 大大地提高了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

第二, 一课多磨, 促完善。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探讨,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着激发教师主体生长性、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的作用。和老师们聚在一起时不讨论时下最热门的娱乐、服饰、购物, 而是谈谈在平衡班中, 相同活动的开展所出现的不同效果, 思考教师实施的手段和策略。俗话说:“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也就是说, 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情况。

“水本无华, 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 相激而生灵光”。我们组成了一个小集体, 以“一课多磨”的形式, 凭借集体的力量, 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教学策略的实施, 最终落实方案, 通过我来上、大家评的方式, 在每个平衡班中都进行了活动, 第一次开放——反思修改——第二次开放——再反思再修改——第三次开放——总结反思, 从中我收获了自身课堂教学的经验, 更让我们看到了每个班孩子的不同表现, 促使我去思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集体环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智慧特长, 如果只是孤立地发挥作用, 其效能是有限的, 通过这样的形式, 促使我们进行智慧碰撞、取长补短, 它还创造了分享、合作与支持的条件, 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 使大家在活动中了解他人、了解自己, 分享各自的经验, 共同讨论、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

2. 超

第一, 勇于献丑, 自由飞翔。有人说, 教师不是“教”出来的, 真正高水平的教师也是难以“培训”的, 那种脱离教师成长实际和发展需求的“被培训”“被发展”, 某种程度上不仅无助于教师的成长, 反倒会成为教师的负担和对自主发展的干扰, 所以我们要从被动、忙碌中解放出来, 在身心自由、自主的状态中去发展, 不断拓展自己的疆界。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为之崇拜、为之模仿的人, 我们称他们为“师傅”, 有些是师徒结对的师傅, 有些虽无师傅之名, 确是我们心中期许的“重要他人”。要从他们身上获取自己成长的资源, 好学乐比, 才能“青出于蓝”。

记得一位名师说过“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是培养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高效平台, 是教师平时教学智慧的凝练。”我正是汲取着公开课的营养迅速成长的, 给自己一点压力和动力, 主动承担、历练, 促使自己尽早成熟、更快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 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运用特长。于是当我设计好活动方案以后, 会找优秀的教师进行交流, 听取他们的意见, 并汲取他们的优点, 再融合自身特点, 实现超越他人的梦想。在艺术活动《水果歌》中, 我利用瓶盖、报纸做成简单的打击乐器, 让活动出现了一个个亮点;利用可操作的模拟水果娃、正确清唱哼唱、适时让位等策略, 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充分感受到了艺术活动的魅力。“宝剑锋从磨砺出”, 一次次地“毛遂自荐”, 一次次地跌倒爬起, 为我铺了捷径, 让我“梅花香自苦寒来”。

第二, 立意高远, 超越自我。教师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要清楚地认识自我, 挖掘自己的优势。我充分利用自己在艺术方面的些许特长, 以此为切入点, 拿着课例去请教优秀教师, 超越自我, 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 他们也非常乐意接受, 每次都热情专注地参与, 从评课老师的评价中, 我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通过一段时间的打磨, 我在专业发展上收获颇丰, 对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活动结构的分析、与幼儿的回应互动能力、幼儿新旧经验和知识的衔接的把握等方面均有所增强。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 也会更多地关注幼儿的需求, 同时能够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转化与整合, 构建起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富有成效的教育行动理论, 使自己不断地实现教学上的突破。

三瓜香蒂落寻觅时

1. 破茧而出

每个人发展到一定阶段, 都能很好地胜任教学工作, 但是在专业发展上也容易陷入瓶颈、陷入茫然当中。

为了让自己成功突破教学瓶颈, 我又回到教育实践中, 依靠自身力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将在发展期已经获得的各种经验及积累作为载体,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更新, 在与同伴的相互切磋中再次树立自信, 主要目的在于反思、梳理、总结、提高、突破。因此我也有了第二次做《春雨》语言活动的计划, 借助这个平台, 让我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 旨在探求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并让大家一起分享成果。

2. 超越梦想

当我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又有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后, 虽然摆脱了教学初期的困窘状态, 但又面临着更高的专业发展要求, 而且表现出一种特色不明显但各方面发展水平比较整齐均衡的混合型时期, 于是我开始冷静下来, 重新认识自己, 思考自己以后的发展。

我记得一个名师这么说过:“把所有的家常课都当成公开课”, 平时我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我希望我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体验式的游戏课堂, 在我的活动中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活起来, 让每个环节都轻松、有效, 让孩子们无时无刻都能吸收有效的信息, 并使其贯穿在每一个活动当中。

我希望我的语言能更多一分智慧、灵动和诗意, 评价能真诚、大方和激励。我希望在教学中刻意牵引的痕迹渐渐淡出, 让自由对话、个性张扬、互动生成, 成为我活动的主旋律, 或许有一天我能“把每一次公开课都变成家常课”。

教师的成长不是抽象的, 而是扎根于现实生活, 与教师的个人经历密不可分的。古德森认为, “教师的行动与个人过去的生活历史密不可分, 教师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生活历史, 都会慢慢发展成为足以支配教师日后思考与行动的‘影响史’, 对教师后续的检验选择与重组有无所不在的影响作用。”过程是留给自己的, 结果是留给别人的, 只有重视自身课堂成长的过程, 才能得到收获的喜悦。

摘要:“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要着手于课堂教学, 只有在活动中才能提升专业技能, 提高教学能力。本文将从教师课堂成长的三个不同阶段——新手期、发展期、成熟期, 阐述教师成长的经历。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课堂教学,教学活动,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学会学前教育分会编.浙江幼儿教育研究文集[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 199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篇4:感悟生命课堂,收获成长乐趣

2011年9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我走进淇滨小学,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并担任六(7)班的班主任。刚开始,我认真备课、进行反馈和练习……每一项工作都投入了极大的心思。但是,课堂效率并不高,学生并不能全神贯注地听课,有时候教室外的一点变化都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我提出一个问题没有一个人举手回答……我很是苦恼,为什么学生在语文课上的积极性这么低呢?

后来,我接触到一个新名词——生命课堂。什么是生命课堂?如何打造生命课堂?这成了我一直思考并努力寻找答案的问题。

我积极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一位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向我展示了一节节鲜活的课。那种课堂给人的感觉是真切而充实的,是灵动而活跃的,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和谐。

我印象深刻的是姬丽萍老师的《五彩池》一课,整节课书声琅琅,构成了课堂上最美丽的旋律。最为出彩的是课堂反馈环节,练习题的设置很新颖:“这么美丽的五彩池你们喜欢吗?你们该如何表达这种喜爱之情呢?有感情地朗读,还是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还是为五彩池设计一则导游词或广告词?还是……小组讨论,自由选择。”之后分类反馈。她的方法灵活,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怎么会不高呢?!原来,高效的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于是,我在备课时更加用心,抓住每个孩子的特点来备课,课堂效率就高多了。比如,有几个上课爱说话的孩子喜欢听故事,那么就在课堂上补充课外知识等;有几个学生不喜欢做作业,那么就布置多样化的作业,让他们自主选择,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一样能享受学习快乐!

后来,我的课堂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我校引进了现代教育技术,我参加了培训,并学习运用白板资源,把课堂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起来。在语文课上,可以导入视频,也可以导入字典、声音、图片……孩子们天生拥有好奇的心灵,运用白板时,他们睁大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聚精会神地听课、思考。

我经常去听冯国霞老师的课,并向她请教教学方面的问题,在她身上,我学到了尊重学生的品质。她管理班级民主而自由,班级氛围很轻松,学生可以和老师自由交谈,他们之间是师生也是朋友。这使我领悟到:只有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生命成长规律,尊重生命的内在本质特征,并且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的关注和呵护,才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现在,我班的孩子会不时来和我谈心,也会无拘无束地给我提建议。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孩子们畅所欲言,学习气氛浓厚而轻松。原来,打造生命课堂,就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人格。

篇5:信息化课堂感悟成长

信息技术正在逐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它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起来。信息技术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建构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优化了课堂教学效应。下面是我本人的一点感悟:

1、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并牢固保持数学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离开基础知识,创新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信息化教育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密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为学生拓宽了发展的空间,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是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用自己的语言通过讨论、交流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信息技术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基础。

2、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学走向生活,更加情境化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在学习《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教师把生活中的旋转和平移,集纳起来,用网络的形式呈现出来,制作成网页的形式,按照家庭中的、校园中的、街头中的进行分类,升国旗、开关水龙头、开光驱门、拉抽屉,开冰箱的门、表针的转动、电风扇的扇页、小朋友的滑梯、滚梯、观光梯、电动门、汽车的方向盘„„这些承载着数学问题的生活中的现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营造下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呈现出来。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是人的头脑运用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而表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充分运用多媒体对数学事实的展现,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感受和知觉发挥,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应用于数学教学,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向学生进行展示,能使其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加深理解和认识。

篇6:感悟成长感悟随笔

璀璨的星空映照着童年的足迹,温暖的春风吹散了成长中的寒冷,而时间带来的,却是岁月的逝去和无尽的未知。

很喜欢一个人站在星空下仰望遥远的天际,它美丽、神秘,对于我,有很大的吸引力。也许是因为它拥有太多太多的未知。而对于这些,我又是那么地好奇与向往。

幼时看星星是有目的的,那就是寻找最亮的一颗星。而现在,对于这样美丽的景观却只有纯粹的欣赏了,也只能有纯粹的欣赏了。时间冲淡了一切,包括最童稚的天真。

有时候有莫名的烦恼,扰得人心神不宁。每到这个时候,我就喜欢独处。希望自己一个人站在一片宽广的草原上如同雕塑一般静静地感受着大自然所带来的慰藉。这片宽广的天地似乎可以包容一切,只要在这里静静地呆着,静静地仰望着蔚蓝的天空。一段时间后,所有的矛盾就如同遇到春风的寒冰一般逐渐融化,露出一片坦诚的心灵。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如你所愿。有时候,有人明知道你心中不快,却硬要来插上一脚。这事在那时就如同一根导火线般,迅速地将心中的`不快化作熊熊烈火。可面对这样做的亲人或朋友,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就像一只被夹在三明治中的火腿肠——左右为难。

快到了要选文理科的年纪,却不知该选哪一个好。理科,学校多,岗位多,工作好找,但我既不喜欢也不擅长;文科,学校少,岗位少,要求高,工作难找,虽说不上擅长,却还是喜欢的。

爸爸建议我选理科,理由是好找工作;妈妈建议我选文科,因为我喜欢且文科比理科好。我曾经拿这个问题问过我最好的朋友,他说:“那你就选你喜欢的而又好找工作的呗!”我问他:“如果二者不能兼得呢?”他叹了口气,说:“那就要看你自己了!在社会中,就是这么无奈,你说呢?”

其实我也说不清。我不知道,人融入社会中后是否真像他说的那样无奈。我想要两全其美,却又无法做到。难道真的只有舍弃一样吗?

哪一样我都舍不得啊!

我还年轻,我还要活!可是选择就业难的作为专业,失业的几率就会很大,甚至危及到生存。我总不能永远依靠父母吧!可选择就业容易的作为专业又不是我的兴趣所在。那样,我会很痛苦的!

有时候,真得很羡慕那些还未长大的孩童。真希望他们永远都不要长大,因为长大,是要舍弃一些自己本来拥有的东西作为代价的,并且是永远都不可能再次拥有的!

真得很奇怪,没长大的时候盼望着长大,长大了却又希望自己永远是无知的孩童。这,应该就是成长吧!

孩童时期希望自己长大是因为知道长大了就会有自由,就不用受父母的管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长大了却又希望自己是孩童是因为明白了长大后是需要承担责任的,永远都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幸福。

成长,是心灵坚强、成熟的过程。而我现在的心灵,是脆弱、幼稚的。因此,成长中的苦与甜会是那么地鲜明!

篇7:信息化课堂感悟成长

大家好!

成长的方式多种多样,成长的体验也不尽相同。然而不管是咖啡式的成长,菊花式的成长,还是茶叶式的成长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领悟的。

咖啡式的成长

咖啡是苦涩的,犹如我的成长一般忙,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我不能抽时间去进行我的课外娱乐。无法放松自己,在家长与老师的双重高压下。我的身体早已劳累不堪而屡次的挫折与失败更使我的心灵疲惫不已。这时,一杯黝黑的咖啡是我的最爱。那种又苦又涩的味道,令我难以忘怀,像是我的内心独白,成长就是这杯咖啡的味道,在成长中,我学会体味苦涩。

菊花式成长

我喜欢观察炮制菊花的过程,先将菊花放入杯中,加入开水,菊花在里面慢慢地煎熬着。最后,用最缓慢的方式打开自己被晒干的花瓣。用尽所有的力量展示最后的辉煌。一朵硕大而剔透的菊花映入我的眼帘。如同静静的种子默默发芽。古老的树干上冒出的新芽,成长就是这么一个过程,而成长中,总是伴随着淡淡的惆怅与忧愁,但也因成长,教我们学习菊花般坚忍的意志,因为成长,我学会忍耐和感悟生命的真谛。

茶叶式的成长

泡茶的过程也是一种成长,之前,茶叶总是浮在表面,令人生厌,但之后,它就会慢慢沉入杯底静静释放自己的芬芳,真正的成长就像这沉入杯底的茶叶一般,它不轻浮,不急躁,成长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自我成长,自我升级,自我提升的过程。

篇8:信息化课堂感悟成长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即是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 全面结合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手段, 对相关学科教学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使学生在获得具体的学科知识的同时, 提高信息学科素养。下面我谈谈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初中数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基本形式

目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是辅助式CAI课件, 即计算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 如模拟演示、辅导、练习、复习, 测试中发挥作用, 主要是针对教学中某一部分内容的需要而设计的。

二、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优势

1.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依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说教式的教学, 媒体运用单一, 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乏味感。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信息技术以其直观、鲜明的声、色、形等手段, 能使教学情境变得生动活泼,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注意和兴趣。

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媒体, 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强和具有智能反馈。它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况, 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 便于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信息技术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得以充分展示, 自主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自主探究精神得到发扬。

2.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 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自主探索学习是数学的生命,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 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 有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但他们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 不可能是自觉行为, 也不可能一帆风顺, 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情境, 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索。

如学习“对称图形”时, 我以网页形式建立学习结构, 网页中包括学习要点、生活实例、练习广场、闯关游戏等几大模块。学生浏览网页时, 进入“学习要点”可以看到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 以及知识内容的展示。学生通过观察大量生活中的具有对称特性的实物, 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促进其主动地寻找规律, 探索出对称图形的特点, 并能够提出有关对称轴和有几条对称轴的问题, 从而十分自然地引出下面知识点的学习。在“生活实例”模块中, 学生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应用对称图形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和图片。在这样的“真实情境”中, 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不仅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而且扩大了知识面。“练习广场”中提供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 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练习, 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说明了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也反映出在未来社会中, 人们在数学方面应具备更高的素养, 社会的发展对数学课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的数学教学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 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 提高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几大误区

1. 一味追求“外在美”, 忽视“内在美”, 忽视对教学的干扰。

如一些课件背景五颜六色, 学生无法看清字幕, 课件中有躁人的音乐, 似乎能活跃课堂气氛, 实际上扰乱了学生思维, 数学课必须实在, 落到实处。

2. 教师重视演示现象、说明问题、传授知识, 忽视揭示过程、培养能力, 忽视了学习的主体。

3. 重视课堂的“教”, 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学生上课就会像看电影一样, 只看屏幕, 不看教师, 双边活动少。

四、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注意遵循教学本身规律、遵循因材施教、遵循效益性原则, 不能漠视教学实践效果而不加选择地运用信息技术。在运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 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传播者及浇灌者, 更不能让“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2. 注意选择性。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固然有其不可估量的优越性, 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在教学中, 教师选用信息技术必须针对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的放矢。教师应对适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内容加以精选, 不求时髦, 但求实用。

3. 注意辅助性。

有些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 过于夸大其功用, 从导入开始, 到教学内容、练习、到练习的答案, 全部由多媒体呈现。教师几乎不动用课本, 学生基本不接触教材, 一切都跟着媒体转, 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该用则用, 不该用则不用, 切忌“黑板搬家”。

4. 注意必要性。

一般来说, 教材中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学生缺少感情认识而难以领悟的、其他媒体无法呈现的、现场演示条件不足的, 介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学生茅塞顿开。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只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 切实贯彻“因材施教, 尊重个性”的原则, 正确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整合”的作用, 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获取、探索知识,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论数学活动的过程认识.数学教学学报.

篇9:信息化课堂感悟成长

一、破解大学生的成长难题

“本科生成长课堂”特色之一就是突出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从大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帮助他们破解成长难题。大学生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不少困惑。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大学生形形色色的成长与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大体包括: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人际关系带来的心理压力,恋爱及校园中的性问题,挫折与打击带来的影响,就业难带来的心理压力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外部影响不当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危机,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诱发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好,就会引起高比例的敌对情绪与人格偏执。大学生对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的认同与内化,往往存在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痛苦由于相互间的模仿和影响,有时表现在某一个体身上的问题会潜移默化成为一种群体问题,进而扩大为一所学校和一个地区的问题,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从教师的、成年人的角度思考大学生的成长问题,尽管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可能会使我们忽略了某些东西或产生某些偏差。对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我们尝试着摆脱固有视角,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的问题。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本科生成长课堂”活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成长问题是高度复杂的,问题的背后隐藏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品德方面的动因,也有生理、心理方面的动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因素也不容忽视。这些发现警示我们: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单一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是简单的、苍白的、与具体实际脱节的形式主义的说教,就无法有效地建构大学生的健康和谐的品格,也无法矫正其行为。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深入分析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发生的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另一方面运用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和干预,破解学生成长中的难题。

我们从内在的基础层面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参与对话与交流。在平等的对话交流和游戏活动中,我们通过与学生自由对答,倾听他们的倾诉,并对他们的种种奇思怪想和异端念头抱着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给予充分的同情和理解,达到引导学生成长、感悟与发展的目的。

“本科生成长课堂”充分发挥集体、同学、榜样、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及对策,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变不良认知、态度及行为,提高群体思想道德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如我们在低年级开展的“厚积薄发——写好大学开篇,打开未来之门”、“阳光交际——大学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恋爱物语——如何面对校园爱情”、“走过雨季——大学生如何应对挫折”,对高年级开展的“准备出发——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等主题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许多切实有效的帮助,解决了许多具有共性的问题,使一些危机在萌芽状态就得到控制与解决。在“本科生成长课堂”上,学生们全身心放松,像朋友一样与教师交流,他们的问题与困惑逐渐被破解,学会了如何积极与理智地去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

二、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氛围

“本科生成长课堂”特色之二就是为大学生创设自我教育的氛围,使大学生自我教育落在实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着力加强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自我管理系统建设,必须确保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充分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使他们真正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走向成熟与完善的重要时期,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个人的发展动力关键源于自身,只有当个人产生自我完善的要求之时,产生强烈的自我建构的愿望之时,才会获得真正的进步。

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是“本科生成长课堂”的主要目标。“本科生成长课堂”就是通过渗透式与参与式的教育形式,使大学生由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诲”,转变为自己主动、自觉地践行大学生道德标准和人生理想。这种课堂形式,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多,教师重视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性,让学生在参加课堂互动活动及游戏环节时,将自己置身其中而受到感染,在活动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情感体验,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本科生成长课堂”依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及渗透,使每名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进步,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潜能,获得人格自信。

“本科生成长课堂”还强调学生之间的同辈影响、榜样示范作用,每个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其他学生的自我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产生共振效应,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效益最大化。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本科生成长课堂”教育活动既需要教师的主动性、责任心和创造性的工作,也需要适应学生主动发展要求的制度与措施,以及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校园环境。实践证明,教育工作者的爱心、使命感、理论素养和工作技巧,是构建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平台的关键。在“本科生成长课堂”上,通过教师引领,学生在互动式交往实践中实现了情感升华,感悟了自身价值与潜能,心灵素质也不断提升。

三、全程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上一篇:声母yw教学设计下一篇:蛾眉班原文注释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