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导中教学

2024-05-04

在引导中教学(精选10篇)

篇1:在引导中教学

在引导中教学

李贵凤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 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现在实行的新课标,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时间就更显得宝贵了,已往在备课过程,我心里总有个想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知道的、最精彩的、最与众不同的教给学生。结果课堂的表演主角变成了我们老师自己,学生成了被动的吸收者,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该起一个主导作用,但并不是教学的主体,应明确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应重在导字上下功夫, 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异处导。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生动的,与其认识相符合的任务性活动。

1.选取合适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自觉学习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在数学教学中, 要从数学素材中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讲解“象棋发明者让印度国王往棋盘上放麦粒” 的故事来引起学生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兴趣;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 “可与珠峰试比高” 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 ” 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通过讲解中国电脑体育彩票获奖面的大小激起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 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引导其自觉学习。

2.设计再创造过程,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新知识。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究与发现, 从而获得新知,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例1关于诱导公式(二)的教学设计

(1)用三角函数定义求sin240°、sin60°(教师强调在同一坐标系中求, 为证明作铺垫)。

(2)由学生谈感想并进行猜想。大部分学生得出两种想法: sin240°=-sin60°、sin(180°+α)=-sinα(α为锐角)。有学生进一步猜想sin(180°+α)=-sinα(α∈R)。

(3)引导学生验证。对学生的猜想和证明肯定后, 要他们看教材, 进行比较, 并展开讨论, 获得对发现与创新的体验。

3.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知识。

教材中有些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可迁移的特点,则不妨指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 向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例2, 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设计。

考虑到几何法作函数图象的局限性和描点分析函数性质作图应用的广泛性, 因而微调教材内容(几何法改为描点法)作出教学设计, 并由学生独立探索。有的同学作出错误的图象;有的同学作图正确但对单调性的判断仅凭直觉;有不少同学推理有据, 作图正确, 颇有见地。在研究过程中, 函数性质不教自明。

4.讲究解题的教学技巧, 引导学生学习中拓展思路

①一题多解

在解题教学中, 不追求学生的思路跟教材一致, 跟教师一致, 而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如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 “ 已知cotα=m(m≠0)求cosα。”学生先后找出四种思路, 他们思维活跃, 一题多解,(下接第29页)(上接第33页)

竞相发言, 课堂高潮迭起。

②常规问题新解

突破常规、另辟蹊径, 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因此, 在解答一些基本问题、常规问题时, 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新解, 进行速解。学生的思路有时是出人意料的。

例3, {an} 为等比数列, a8=8, a10=16, 求a20。

当大多数学生还在求a1时, 一个学生就举手了。其解答过程是: 由a8=a1q7=8, a10=a1q10=16, 得q2=2。a20=a1q9。q10=16(q2)5=512。这种速算很有新意。

5.利用学生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其主动学习的意识。

如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我常常在几种正确的解法中夹着一种错误的解法, 然后让学生来比较、评价哪一种解法更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的成果除了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公式、定理、解题方法,,还有学生的能力、意识、情感等。在教学中,不应只是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总之,应该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活动提供思维的空间,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各种思考和操作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本质过渡。

篇2:在引导中教学

在平等对话中教学语文

在平等对话中教学语文 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白琼 平等对话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的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学。它是新课程的热点与亮点问题,在改善教学方式上发挥着特殊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享有“平等对话”的自由呢? 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 对话教育认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有一位专家作了这样的形象比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第四,抛球和接球是可以连续的。可见,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教师没有对话意识,与学生就难以和谐相处。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我们认为要实现对话教学,教师要学会倾听。老师要做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2、做一个友好的伙伴。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 ??3、做一个出色的主持。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做“节目主持人”,说具体一点,要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地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想。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为此,在学生“平等对话”中提倡以下交流互动方式: ? 1、互相讨论。要让孩子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如上《落花生》一课时,以“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辩论:“现代社会,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实话实说,旁征博引,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如花生组:“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美,可内心不美。”“华罗庚、童第周出生在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的代表人物。”苹果组:“我们苹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分也没有。”“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总统不表现自己,能当上总统吗?”“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是两全齐美吗?”这是多么精彩的一段对话。 2、共同体验。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如《第一场雪》采用虚拟“雪后小记者采访”生活情境的教学,以小记者采访为经,以广大学生扮演各类人物角色为纬,双线互动,完成了本课教学任务。主要步骤: ??①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三名小记者从教室外走进。一位记者:“老师您好,我是来自南方的一名小记者,听说你们这昨天刚下过一场雪,专程赶来采访,行吗?②记者采访,品味意境 ??采访主题一:这场雪来得快吗? ??采访主题二:这场雪下得大吗? ??采访主题三:这场雪下得实吗? ??采访主题四:这场雪下得好吗? ??采访主题五:亲眼看到这么大、这么美、这么好的雪,你心中还联想到什么? ??学生通过模仿各种角色对这5个问题的回答,完成了对课文情境的体验。 ??三、师生与教材“平等对话”:自我超越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对教材、教参上的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而忽略了对师生“自我效能感”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败归因的分析。为此,教师既要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从而实现教师与教材的平等对话,并引导学生实现自我超越。 ??1、让学生融入教材情境。为了不断地让学生对教材有新鲜感,教师应树立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教师导着学生走进教材”的观念转变,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发挥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巨大潜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率。 ??2、让学生发现教材的疑点。“惟书、惟上、惟权威”是传统教学对人思想和精神的禁锢。创新教学、现代课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只惟实”。因此,在探究教材中,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质问、敢于批判。 ??3、让学生探究教材的特点。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结果表明,课堂应该是孩子们自我学习和能动探究的教育场所,所以,应该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探究他们认为有趣的知识。自主探究,重在信任每个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尊重学生阅读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鸟的天堂》一课中,学生在自我探究大榕树的美丽时,有一个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后说:“远看大榕树,它就像一只大熊在河边喝水,太美了。”大家仔细一看,插图上的大榕树果真像一只大熊,学生那独特的想像和理解真令人折服。 对话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机,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关系更为真诚。

篇3:浅谈在游戏中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数学游戏应该注意些什么呢?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总结出三点体会。

第一, 数学游戏应该紧扣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数学游戏的设计应该有利课堂教学目标的现实, 数学游戏教学既可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应用, 也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与发展。总之, 数学游戏应该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所帮助, 课堂教学中的游戏教学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 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

例如, 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古典概型》一课中, 我设计了“摸摸看”这一数学游戏。这个游戏是口袋里有3张卡片, 一张两面都是☆, 一张两面都是○, 还有一张一面是☆、另一面是○。现在摸出一张卡片摆在桌面上, 大家看见是☆, 那么这张卡片的另一面也是☆的概率是多少?这个数学游戏我是安排在学生学习完古典概型概念之后。目的是因为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古典概型概率公式, 这时进行这样的数学游戏, 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 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第二, 数学游戏的时空不宜过长过大

数学游戏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尽量做到游戏目标单一。因为如果数学游戏包含太多的知识, 所有学生就未必都能顺利的参与其中。特别对于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而言, 由于习惯特点,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普遍不长, 如果游戏难度过大, 持续时间过长, 就会让他们失去兴趣, 所以原则上一个数学游戏时间占整个课时教学的比重应控制在四分之一左右。

例如,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数学第2册《互斥事件的加法公式》中的抽球游戏。暗箱中有10个球, 其中白球3个、黑球5个、红球2个, 现在任意抽取一球, 求抽到黑球或红球的概率。

这个游戏对于学生来说, 既不是太难, 也不是很容易, 需要学生动脑思考之后, 才能回答, 所以教学目标的定位合适全体学生。但是这个游戏在同桌相互做了四五次之后, 就会重复出现, 学生可能对此失去兴趣, 因此, 此数学游戏不宜进行的过长。

第三, 数学游戏应该成为数学联系生活的桥梁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方面表现在数学来源于生活, 另一方面又体现在数学指导生活。数学游戏应该成为数学与生活联系的一座桥梁, 让数学知识有着生活的落脚点, 数学游戏也应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指导生活的实验场。如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数学第2册《一个重要不等式》一课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游戏。用一根长为2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矩形框, 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 矩形框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这一数学游戏,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的联系起来, 对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起到很好的作用。

数学家常说数学十分有趣, 可是对于我们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 实在很难体会艰难数学中蕴含的趣味。但数学游戏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为学生创造一个“做”的环境, 能使学生通过游戏的过程掌握数学知识, 体验数学原理。我在教学中发现, 通过游戏, 改变了数学的传统形象, 游戏能将深奥的数学知识以通俗化、趣味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学生感到“数学变得有用了, 变得可亲了, 变得容易了”,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并同时能引起学生的深刻思考。另外, 游戏过程营造了个生动活泼的、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娟.小学教师教科书研究的策略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侯丽娜.海峡两岸小学数学教科书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01) .

[3]王井影.中考与高考中的数学开放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02) .

[4]李然.数学高考应用题的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02) .

[5]柳慧君.课程标准下的高考数学试卷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02) .

[6]张娟娟.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标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02) .

[7]夏季.中印小学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02) .

[8]刘程程.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问题驱动式学习方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02) .

[9]栾家佳.中美小学数学教科书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02) .

篇4:在引导中教学

关键词:合作;指导;规范;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作用尤为明显。由于小学科学课堂活动空间的广阔性和内容的灵活性,加上探究问题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要认真思考,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合作技巧,根据科学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训练,把合作技巧融入学生日常规范训练和自我教育之中,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效。

一、贯彻规章,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教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一堂课,学生自我管理做不好,合作效率肯定不会高。自我管理做好了,学习效率会有明显提高。科学课往往是器材新,工具奇,这些都是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守纪的因素。这是老师要引导学生贯彻学校的课堂规范,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到不随便摆弄器材,不随便插嘴,不过分计较等等;教师也可以让习惯于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让爱调皮、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健全,不断发展。

二、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观点

在科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因此,要创设合适的情景例如小辩论、组间PK等,教学生在表达观点时,抓住要点,有根有据地表达清楚。在每个成员表达自己的意见后,难免出现不一致的地方,这就需要重新讨论,通过分析,发表不同的看法,然后选择最合适的意见加以统一。在此过程中,不能强词夺理,态度要诚恳。

三、示范加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他人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善意,一种水平。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是合作共事的基础,只有看到他人的闪光点,才能让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科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倾听时,听的神态要做适当的示范,产生共鸣时,做适当的点头、微笑、鼓掌,表示接受、赞赏。在科学课堂中,倾听时不是我没做小动作,也不再是简单地不发出声音去听就行了。在听的过程中,要有思维的活动,有情感的体验,听中发现优点,听中发现不足,听后要说出自己的意见。在组织学生反馈时,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如:“看看谁的耳朵最灵”“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而不是一个“旁观者”。教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就是让学生学会讲礼貌,学会尊重别人。

四、及时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教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及时回过头再进行思考,能让学生查缺补漏,取得明显的进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无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反思是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更是学习创新的动力。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小组合作以后,实验没有成功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反思:“为什么我们这一小组的合作没有成功呢?”然后要求他们对探究过程中的步骤及现象进行分析、反思。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再让他们对没有做成功的实验补做一次。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解决了问题。可见,反思也是学生参与科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并且还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反思习惯,对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良好的作用。

总之,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老师的细心加耐心,不断发现,逐步引导,才能大大增强其有效性。

参考文献:

王超.科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2011(2).

篇5:在比较中教学《白公鹅》的感悟

——十月份教学反思

吕娜

本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在同一单元中同时出现了两篇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写的同一种动物──鹅,这是过去教材中未出现的,而这些“鹅”在不同作家笔下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在教学中进行对比教学,学生会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

比如这两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都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鹅”的特点。如果能通过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将会使教学事半功倍。《白鹅》是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上叙述鹅的高傲的特点。《白公鹅》是从鹅的慢条斯理、不慌不忙和争抢浅水滩的趣事写出它“海军上将”的特点。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但叙述的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椰揄,而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颇有调侃的味道。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通过对比,总结出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使鹅都的形象变得鲜活.两篇文章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时都运用了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鹅的特点,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点,比较了两位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还教会了他们运用反话写作文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当前的语文课堂强调“悟”,而这种“悟”往往只偏重于人文方面,重视作者情感的体会,而忽略了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忽略了写作特色的感悟。而词语学习正是最基础的语文。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词语教学上,重视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白公鹅》最后一句写到“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它就要大吃一惊了”为什么这里是熬(āo)(第一声)而不是(áo)(第二声)。“熬”在字典里有两种读音āo和áo,前者的解释是烹调方法,把蔬菜放在水里煮:熬白菜、熬豆腐。后者解释为①把粮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糊状,煮粥;②为了提取有效成分或去掉所含水分、杂质,把东西放在容器久煮:煮盐,煮药。③忍受(疼痛或尖刻的生活等):熬夜,熬苦日子。显然联系上下文,是把白公鹅与蔬菜放在一起久煮,所以是第一声。

又如“涟漪”一词,我引导学生从字形看,这个词语一定与什么有关?孩子们马上说出是水,因为两个字的部首都是三点水。一个孩子说是“波浪”,我一边用手比画大波浪,一边问:这样的波浪能叫“涟漪”吗?孩子们意识到“涟漪”是细小的波纹。再如“耀武扬威”一词的理解,我引导学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学生就体会到是“炫耀武力,宣扬威风”。我借机引导学生注意这个词语的构词方法:这个词语在构词上有什么特点?随着我手的指点,学生明白了“耀”和“扬”意思相近,“武”和“威”意思相近。我再让学生想象,“耀武扬威”是什么样子,从而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这堂课我较大的收获:一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二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经过这次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在引导中教学

摘要:信息管理专业近几年成为热门专业,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为了发扬所长,避其所短,更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本文从当前该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在今后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以内涵建设,建立建全外部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几方面入手,加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关键词:信息管理;质量监控体系;师资队伍

1.引言

国外的职业教育一方面政府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使高职教育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同时通过控制拨款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国家通过立法、拨款资助,建立或扶持一个相对独立、自治的评估机构,制定评估标准、要求、计划,组织和培训专家对学校、专业和课程进行外部评估,以控制办学规模和调控办学方向,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如:瑞士的高职教育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主要从职业教育模式、资金投入机制、职业资格考评制度等内容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国家典型1。澳大利亚的培训包、英国的NVQ职业资格体系、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等等。总体来说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权责明晰、专业特点突出、相关利益者参与,这使得各个参与主体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保障了各个管理环节的质量2。国内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宏观上以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的工作指导和监管,各行业企业、各社会力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建议;雇主对毕业生的评价等来界定教育质量3。在学院层面上采用多元化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3,分别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委员会和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执行委员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组织保障机构。重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及运用数字化校园和现代网络技术,提高质量管理效能。在各校内部注重课堂教学层面,认为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等进行评价保障教学质量4。

2.信息管理专业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国家扩大招生带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出现了高职、高专、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民办学院等办学形式,办学目的都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中心,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期后果造成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2.1院校定位偏差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无明显差别,它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使高职高专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贴近本科又不如本科,而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又远未掌握;2.2在教学过程中,过多考虑专升本的需求,为学生开设和补习职业目标不需要的学科基础课程过多,使学习对能力的训练时间少,远未达到职业需要的程度;2.3课程改革力度不够提高教学质量不仅是知识水平的提高,更主要是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及改革课程满足社会的需要;如何缩小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偏差,更好的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的根本,这正是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3.人才培养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操作内容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精神与要求指出:国家将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来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在此,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保障教学质量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信息管理专业是信息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专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一门科学,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型人才,研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成是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需要操作的主要内容3.1内涵建设:为了缩小高职高专在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偏差,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考核等方面符合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改革。我们培养人才应该摒弃过去为考试而学习的作法,以掌握知识为目标,不受考核的限制,利用信息来管理专业的特点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3.2建立建全外部质量监控体系:以督导和质量评估及社会评价为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即引导学校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逐步从规范管理走向知识管理。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及自身的素质是育人的关键,随着专业知识的更新,教师首先要了解当今本专业知识前沿的内容,将它应用于课堂中,另外,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立足于世界的重要前提,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

4.总结

提高信息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无论是国外通过建立政策法规还是国内各种教学改革,其重点加强内涵建设,同时由学校监督保证教学高效率运行;但所有这些的重点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为社会服务。

作者:金艳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瑛.瑞士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第5期

[2]宁世杰,高红梅.国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和借鉴.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2月第26卷26期

[3]李明惠,邢伟.建设多元化主体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与探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月

篇7:在引导中教学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1.一切都在运动中

这个星期,在四年级上了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所谓物体的运动,是指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这另一个物体就叫做参照物。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对于参照物的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平时讲物体的运动时,并没有选择一个参照物,而无意识的以自己为参照物,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给本课讲解参照物设置了不小的障碍。

课本中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置了两副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物体,让学生说出哪些物体在运动,为什么?学生也能很快的找出哪些物体正在运动,但一问“为什么说它在运动时?”学生就没有办法清楚的讲出原因,或者就直接说物体不在原来的位置了。学生不能将头脑中的判断标准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即使讲解了参照物的重要性,学生依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判断物体的运动,这样“参照物”这个概念出现与否就变成无关紧要的了。因此,在课前我就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了解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时,总是会把这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做比较。慢慢归纳出参照物的概念。

但是,即使是这样,第二节课接着讲解参照物的选择时,学生依然不能清晰的找到参照物以及选择合适的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的运动。

课后,我又查找的一些相关的课例以及有关“参照物”的知识延伸。于是在后面一个班上课时,我将原本的两幅图同时出示,改为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在运动的,在学生说出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同时请学生说出你为什么认为它是在运动的。由于只有一幅图,学生只能感受到物体在运动,但是要说清道理,并不容易,这个时候再出示第二幅图,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再判断哪些物体在运动,说出理由。这一次,学生很容易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是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变化,此时,我接着问,物体的位置与谁比较发生了位置,从而很自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学生理解也很容易,为下面选择不同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作辅垫。

篇8:浅析与媒体共建, 在实践中教学

关键词:实践教学,播音主持,节目创作

一、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一) 新技术的发展给实践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虽然说新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许多难题, 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同样新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机遇。除了传统媒体广播电视以外, 我们又有了新的媒介平台, 那就是网络, 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移动传媒、手机电视等的不断普及, 网络改变了人的生活, 同样网络给我们教学也提供了许多机会。如何利用好网络平台, 给实践教学提供大量的机会, 是我们值得思考的。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也曾做过尝试,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最终没能建立起来。

(二) 广播电视语境的变化给实践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传统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特点是宣读式和播讲式。而现如今广播电视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近。因此, 语言传播中要更多的体现亲切、自然, 表达中要与受众“零距离”, 从而贴近老百姓、贴近受众。在实践教学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变化、体会“零距离”的感受。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更新, 要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才能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

(三)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现实分析

(1) 课堂的局限性。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一线教学主要在课堂中进行, 从大一到大四, 教学内容每年都会有不同, 但是对于一个应用型很强的学科来说, 课堂中教师只能完成基础知识地训练, 而不能与真正的一线工作接轨, 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2) 专业教师的局限性。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教师主要分两大类型:一种是在台里工作若干年后从事教学;另一种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这两种类型都有其各自特点, 当然也有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线工作者的实践性较强, 理论相对薄弱。专业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的教师理论相对完整, 但缺乏实践工作。因此, 专业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践创作都不能忽视。

(四) 专业学习应走出课堂, 与媒体联合

根据我校的培养方案、培养定位以及培养目标的要求, 要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就必须与媒体联合, 打造地市级传媒人才的培养基地。因此, 专业学习和专业教学要走出课堂, 多参与一线的创作, 多了解一线的发展, 为学生搭建一线实践平台, 给学生多创造一线实习机会,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的核心要求。

二、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实训基地——《江宁人民广播电台》五年发展概况

2006年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原语言传播系) 与江宁人民广播电台签订合作协议, 成立节目组《青春进行时》, 同年6月份进行首播。《青春进行时》是一档面向大学生的节目, 因此在节目策划、节目定位主要考虑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题材和内容。这也是实践教学的初次尝试, 刚开始遇到了许多困难, 如录音设备的问题, 制作的问题, 播出人员专业能力的问题等等。但是我院的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 坚持不懈的认真指导学生, 一步一步地走向正轨。从2006年至今, 制作播出的节目约有1800多期, 大量的实践创作使学生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许多丰富的经验。从2007年~2011年在省级、市级的各种优秀节目评选中, 也获得许多荣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被评为“南京市十大名优栏目”,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对我们实践教学的一种肯定。

三、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一) 青年教师的工作量分配问题

青年教师在承担一线教学工作的前提下, 还要完成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 从时间上来看, 每周的压力是很大的。就拿笔者来说, 一周需完成14~18课时的教学工作, 还要审听7档江宁台播出的节目, 每周算下来, 除了上课和备课, 其他空余时间很少。有时为了修改学生的节目甚至到深夜1、2点钟。长时间疲劳循环, 一方面节目的质量难以提升;另一方面与一线的接触逐渐减少。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创作。

(二) 与一线交流匮乏

实践教学本身应注重与一线多接触、多沟通、多交流, 但是现如今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难以经常性的或定期的与一线进行业务交流和研讨, 这样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提升, 也逐渐脱离一线的创作要求。一方面应定期组织教师到一线媒体进行交流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参加一线业务研讨会, 增进对于一线业务发展的了解, 更多地参与一线的实践创作。更加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拓展性。

(三) 教学设备与一线要求有一定差距

我院的教学设备能够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 但与一线制作要求相比, 显然还是不够的, 前几年在实践创作中, 我们也克服大量的困难, 尽可能的根据一线的实践要求去完成。但下一步实践教学平台如果能够拓展, 拓展到某电视台或网络电视台, 需要增加专业的录音录像设备以及制作设备, 要有配套齐全的演播馆共同支撑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四)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资源共享, 简便程序, 强化职能部门意识

由于我校现在资金紧缺, 可能暂时不能实现实践教学平台建立的一步到位。目前, 我院针对这种现象也思考了许多方案, 最终讨论得出, 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 进行资源整合, 资源共享, 简便职能部门的审批手续, 共同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工作, 给学生创造完备的实践平台, 做好实践教学的后勤保障。

四、结语

篇9:在希望中教学

一、 相信学生,相信教育

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这就是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相信自己,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就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材。然而,为什么老师们就不能对那些所谓“不可教”的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呢?事实上,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只有不努力教或教不得法的教师。这正如孟子说的“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是的,每个学生就如同一块天然的璞玉,有待我们去悉心雕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宏大的目标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将学生教育成才,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最光荣的使命。

二、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假如》(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是一首新诗,课文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在完成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我突发奇想,传说中的马良能用他的神笔造福世界,何不让我们的学生也来当一回现实版的马良呢?于是,我问学生:“大家都很崇拜马良,那你们也想成为马良这样的孩子吗?”

对我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学生一脸的茫然,显得信心不足。一个学生怯生生地说:“老师,我们又没有马良的神笔,那怎么能成为马良呢?”

我没有正面回答这个学生的疑问,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假如我也有一支这样的神笔,我要用它来画……

句末的省略号显然给学生们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他们开始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这时,我又进一步地启发学生想想身边还有哪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有哪些需要我们去做的事。于是,学生们开始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踊跃地举手发言,不少学生的发言还特别精彩: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盲人画一双明亮的眼睛,让他们都能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为流浪的人画一个温暖的家,让他们不再四处漂泊。”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给失学的儿童画一个美丽的校园,让他们也和我们一样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假如我有一支良的神笔,我会给孤儿院里的孩子画一对慈祥的父母,让他们也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人民画上坚固的房子,当地震来临时他们不再担心房子会倒塌。”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旱地画上雨水,要给沙漠画上绿洲,给台湾的小朋友画上雪花,给世界各地画上花草树木,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

孩子们迸发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始料不及的,而他们发自内心的自信更是弥足珍贵。一阵热烈的发言之后,我接着又问:

“看来大家都渴望真的成为小马良了,老师为有你们这么多马良学生感到非常骄傲!可你们想过没有,马良的神笔毕竟是我们想象中的东西,至少现在还无法得到。假如没有马良的神笔,你们还有信心做马良那样的好孩子吗?”

听我这样一问,孩子们仿佛一下子从理想的天空掉落下来,纷纷瞪大眼睛看着老师。趁此机会,我对学生们再次加以引导:“同学们,其实马良只是所有善良孩子的一个象征,他手上的神笔也只不过是他造福世界的一种工具。从刚才的发言中老师可以听出,你们每个人都有一颗非常善良的心,只要现在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足够多的本领,将来就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马良!”

临近下课,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写话训练题,题目是:“我心目中的马良”。

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马良”的可能,但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教师怀有“人皆可为尧舜”的坚定信念,对学生充满希望,对教育充满希望;二是学生相信自己能成为“马良”,对自己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希望。让希望充满了教学,教育就拥有无限美好的未来,学生就有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莲塘第一小学)

篇10:在引导中教学

1、主次不分,多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生的眼中是新鲜好奇的象征,但学生主次不分,盲目兴奋。所以反对为了体现其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而盲目的在上课中泛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应结合教学的特点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合理的在上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我们之所以把多媒体课件定位在辅助教学这个层面上,就是说多媒体课件不能替代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板书、质疑、讨论等教学活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方法手段而不是全部。

2、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教学中好的东西,又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为传统的体育教学手段加上翅膀,发展性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应与其他演示方式兼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如果采用投影、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已经能够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那就无需花大量的精力制作多媒体课件,忽视了这一点就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3、课件内容死板,跟不上不同学生思路。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内容往往需要经常或随时调整和修改。一个课件不可能完美无缺,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在使用课件时留心捕捉反馈信息,及时修改补充逐步完善课件。

我们只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才能合理、正确的使用它,而不是盲目的泛用。教师是这一手段得以合理、正确运用的前提条件,这就使教师要更新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上一篇:吉他培训策划书下一篇:用火防火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