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折中前进 在发展中跨越

2024-04-22

在曲折中前进 在发展中跨越(精选5篇)

篇1:在曲折中前进 在发展中跨越

2011“感动濮阳”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推荐材料:

殚精竭虑干实事 与时俱进谋发展

——清丰县自来水公司经理雷继普事迹材料

(2011年11月12日)

雷继普,男,1963年3月出生。2005年5月,由县公路局副局长调任清丰县自来水公司任党支部书记、经理。当时的自来水公司上下思想混乱,人浮于事,职工工资不但是执行的10年前的老工资标准且已拖欠2年之久,水费征收等各项业务工作几乎陷入瘫痪状态,职工的合理要求得不到解决,群体性上访事件不断。当时县城内的供水管道多为公司组建初期铺设的,已埋设二十多年之久,管线堵塞、腐烂漏水现象相当严重,不能正常供水,居民意见很大,告状信雪片般“飞”到市、县领导的办公桌上。他接手的是名符其实的“烂摊子”。他临危受命。七年来,他团结带领自来水公司全体干部职工,殚精竭虑干实事 与时俱进谋发展,在求实求效中破难题,在优质服务中求稳定,在提升工作标准中求和谐,使一个陷入困境、濒临崩溃的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树立了供水企业的新形象。

以解放思想挖掘根源。上任伊始,他带领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三次到沿海先进市、县(区)取经,通过学习考察,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凝聚人心是企业起死回生的唯一选择,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公司全体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虚

心听取各方意见,每天组织中层干部,技术骨干,离退休老职工在一起分析问题,深层次,多视角查找问题,解疑释难,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活动的开展,激活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找出了班子思想不解放、机制不灵活等深层次制约企业发展的症结,谋划了新的蓝图,激起了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干劲。

以竞争机制激发创业活力。工作中,他深刻认识到竞争是活力之源。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企业内部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和《竞争上岗实施细则》。经过全体干部职工讨论酝酿,由职代会通过后,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2006年3月完成了公司历史上首次竞争上岗。通过此次竞争上岗,共有8名德才兼备、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同志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4名原中层干部落选转到一般工作岗位。真正体现了“优胜劣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原则。重新理顺了管理体系,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工效挂钩分配制度,由于该单位为企业化管理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一直是职工最关心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把该项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创新思路,与劳保局结合,把离退休及在职职工养老金全部纳入了社会统筹,得到了职工的普遍拥护。同时对在职职工全部执行档案工资,补发了以前拖欠的工资并增加了效益工资,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彻底根治了干不干一个样的陈旧思想,增强了职工的责任感、危机感、成就感,使公司上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以新的服务理念树立企业新形象。他把转变工作作风,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全新的经营理念,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方针,把水质好、水压足、计量准、维修快、服务优、行风正作为企业刻意追求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优质供水、奉献社会”的企业宗旨和“水清澈、人清廉”的企业精神,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塑造了供水企业新形象。一是设立客户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2010年12月,在全市县级自来水公司中率先建设了供水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简化客户接水手续,客户申请接水的所有程序均在客户服务中心内一次性完成,对服务承诺、收费标准、工作程序进行了三公开。推行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贴近客户,与客户之间保持“零距离”。今年4月,新落户清丰的一家企业负责人打电话申请接水管道,义务服务队立即赶到该企业连续奋战了6个小时,没喝一口水,完成了一项较为复杂的管道工程,当企业老板让他们吃饭时,他们婉言谢绝了。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优质高效的服务,树立起了自来水人的形象。二是成立了“110”供水热线服务中心,制定了热线服务规范,完善了供水抢修规章制度,严格抢修服务时限,公开抢修服务承诺,接受社会和客户的监督,坚持24小时值班服务,把满意送到千家万户。今年5月的一天凌晨5点左右,西李家庄一磨豆腐的老农热线电话打到了经理雷继甫的手机上,说突然停水,看能不能派人修一下,否则,就要影响生意了,雷继普当即安排110供水服务中心查明了原因,及时进行了检修,两天后老农专门向公司表示感谢。三是设立水压、水质检测中心,在各水源设了4个原水采

样点,3个出厂水采样点,在城区设立了9个管网水采样点,四项常规指标每天一次检测,每季度进行一次35个项目的全分析,同时,设立了7处测压点,通过微机无线调度系统24小时监控各测压点的供水压力,每5分钟进行一次巡测,保证了足压、稳压、优质供水。四是在现行供水区域设立了4个供水责任区,选拔素质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职工担任责任区管理员,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绩效挂钩,严格考核。对区或内的用水客户实行近距离接触,零距离服务。五是设立行风意见箱,公布监督电话,不定期组织有关人员走访客户,广泛听取客户意见和建议。六是设立督查室,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严格奖惩。正如公司一用户所说,过去的自来水,找上门,无法解决问题,现在的自来水人,送服务上门,主动解决。群众说你好,说明你真好;客户说你好,说明你的服务好,形象好。这朴实的话道出了自来水公司的新变化。该公司转变作风,创新服务,始终把用户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树立了新时期人民供水人的全新形象。

以工作的长度延伸事业的高度。管网铺设到那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跑水、冒水、滴水、漏水”严重制约着供水事业的发展,为彻底根治跑冒滴漏现象,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向居民提供安全优质健康水,2005年下半年,多方筹资6500万元,完成了城区15千米涉及6600余户的供水管网改造,又投资15万元,新购置一台发电机及配套设施,保证了在两个水厂同时停电的情况下能够正常供水,是周边县区第一个实现24小时供水的县。同时,完成了兼容3万吨的新水厂建设和城区户表改造工程,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

活质量和城市品位,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管网改造前,9眼井同时开放,清水池从来就没有满过,管网改造后,只开4眼井,就能满足城区供水需要。每月节约电2万余元;管网改造前供出100立方的水,只能回收30立方的水费,管网改造后,回收率达到了75%以上。棉织厂一退休职工激动地说,我在这儿住了近20年,梦想就是吃上自来水,总算如愿以偿了。城关镇西街村一村民小组20多年来全村没有交过水费,家家是长流水,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是历届自来水公司领导班子想解决而没有解决了的老大难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全局工作的正常开展,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决心以解决好该村历史遗留问题为题破口,打开工作局面,他们紧紧抓住管网改造的历史性机遇,本着在稳定中求发展的原则,协同城关镇政府,多次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会,挨家挨户反复做工作、讲政策,动以情,晓以礼。自来水人的诚心感动了“上帝”,历时6个月,终于使这起历史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西街问题的解决,为自来水公司整体工作开创新局面,实现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业艰辛,追求不懈。清丰县自来水公司在雷继普同志的带领下,在曲折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时代的发展赋予了他更加神圣的使命,他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向着更高的目标高歌猛进。

篇2:在曲折中前进 在发展中跨越

(1) 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人类社会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同一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 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过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

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倒退。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继承其优点,克服其缺点,并增加一些新的内容,所以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

(3) 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篇3:在曲折中前进 在发展中跨越

一、抓特色教学, 创品牌专业

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位于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西湖风景名胜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心——转塘。作为一个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 杭州市对高素质的烹饪、旅游等服务行业的人才需求很大, 而西湖职高又位于旅游区的中心地带, 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经济发达。从1998年开始, 学校将品牌专业建设重点放在了烹饪和旅游服务与管理两大专业上。

1.“专、新、精”的烹饪专业。

“专”即专业, “新”即创新, “精”即精通。学校按“精一专一”的目标来培训学生, 让学生在学好基本的中式烹饪技能的基础上能够树立创新意识, 具备创新能力, 同时掌握西餐、冷雕、中西点中的一项技能。为此, 烹饪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将中式烹饪技能相关课程定为专业核心课程, 把西餐、冷雕、中西点定为三个方向课程。为强化技能训练, 学校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基础要求, 制定了《杭州市西湖职高烹饪教学阶段性目标》。专业教学阶段性目标把烹饪专业的技能要求进行了细化和阶段化, 把学生的综合技能分解到不同的学期进行培训和养成, 给学生以易于操作考核, 且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明确的技能目标。同时, 在期中、期末进行理论考试的同时, 还由学校根据阶段性目标的要求统一组织专业技能大考核, 将其列入期末考试的科目, 并直接影响学生的推优、评定奖学金等。

改革后的烹饪专业技术含金量高, 毕业生就业率高, 毕业后经济收入高, 成为学生最喜爱的专业之一。该专业的学生因为学习有了方向和信心, 学习兴趣浓厚, 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5年, 楼萌、周利、郑锦在浙江省职业学校举行的烹饪专业比赛中, 一举夺得三块金牌, 轰动全省烹饪行业。其中楼萌同学还因此在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首届“职教学子”, 成为全省中职生的学习楷模。同年, 学校90届毕业生孔国伟被评为浙江省第一届职教之星。与此同时, 吴迪同学获2006中国国际休闲产业博览会美食美味第一家浙江省首届民间私房菜大赛优秀奖。2007年3月, 学校被评为浙江省烹饪专业理事学校。2009年, 葛杭富、华汝楠两位同学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烹饪项目比赛获二金二银。2010年,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 学校续写辉煌, 王泽杭同学为浙江省夺得一金一银。

2.“微笑、合作、灵活”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具有浓郁茶文化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是学校就业率高达100%的专业。“微笑”指优秀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这是旅游服务人员的立身之本。该专业在前厅、餐厅以及客房等课程的教授中有意识地引入饭店管理模式, 同时有计划地安排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参与学校的对外接待工作, 从学习伊始就让学生熟悉将来岗位的工作流程, 培养良好的服务品质。“合作”指优秀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式, 这是旅游服务人员专业发展的基础。学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合作研究问题、合作完成小课题等教学形式, 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团队中摆正位置、贡献能力、成就自我。“灵活”指专业学习的“一专多能”。“一专”要求学生将精通本专业的一个细项作为看家本领, 如折花、调酒、摆台、导游、茶艺等;“多能”要求学生熟悉旅游服务与管理的所有基本技能。“多能”是学生从业的基础, “一专”则是学生将来专业发展的关键。

在这样的专业理念的引领下, 学校的鲍丽娜、袁虹卿等学生考出了涉外导游证, 高二时就被浙江中旅预订。2007年,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被评为浙江省示范专业, 学校也被评为浙江省旅游服务与管理现代服务业实训示范基地。2009年, 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媒体从不同角度报道了学校2008届毕业生盛泽刚的就业、创业事迹, 从一个个体的解剖分析了学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训方面的有效举措和取得的佳绩。

3.“清、静、敬”的茶文化特色。

学校所处的西湖区是西湖龙井茶原产地, 学校的许多学生也是茶农的后代, 茶经济是很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根据这一情况, 学校认为可以将烹饪、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整合,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课程, 将这两个专业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从2004年起学校一次性投入21万元, 配备了4个茶文化专业研究和操作室, 培养了6名高级、中级茶艺师。2006年, 学校与浙江茶科院合作, 聘请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周文棠担任指导教师, 并在西湖区龙坞镇茶村建立茶文化实训基地, 形成“产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学习日本茶道“清、静、敬”的精神, 把茶文化研究推向产业化、民族化、国际化。

目前, 学校不仅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中开设了茶艺课、茶叶加工、茶叶鉴别与检验等选修课, 还将茶文化融入导游技能、语文教学、礼仪服务等课程中, 而烹饪专业的营养卫生、烹饪理论、热菜等课程均将茶文化的相关知识纳入其中。2007年, 由学校烹饪专业的专业教师厉志光老师研制的茶香肉在食客中好评如潮, 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2007年烹旅专业教师共同进行的课题“结合区域经济特点, 依托‘茶文化’进行烹旅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被列为省级规划课题。“茶文化”研究的两本著作分别于2009年和2010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社会反响强烈。

二、重队伍建设, 培养优秀教师

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 就没有高品质的职业教育。学校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基础, 以促进骨干教师成长为途径, 造就了一批在省、市职教界颇有影响的优秀教师。为此, 学校分三步走, 基本完成“金字塔”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1. 鼓励全员培训——托高“金字塔”的基部。

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采用“六个一”工程, 使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能迅速掌握市场动向和企业需求, 从而及时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按照社会需要培养人才。这“六个一”是联系一家企业、学精一门技术、结识一批专家、带好一批学生、每年下厂一个月、每学年完成一篇调研报告。同时, 为鼓励文化课教师往“双师型”方向发展, 学校领导带头参加专业培训考证。在榜样的带动下, 学校100%的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 “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达98.38%, 其中技师7人, 高级工37人。好的教练员未必是好的运动员, 对于职高教师来说, 不仅要当好教练员, 还应是一名合格的运动员。2004年, 学校首次尝试采用教师技能比武、学生来当评委的方式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目前教师技能比武已举行了六届, 影响也越来越大, 评委中除了学生还包括各专业的技能高手、资深专家, 英语教师的技能比武甚至还请来了外教做指导。

学校出台了《全员培训制度》、《在职研究生考试奖励制度》、《专业等级考试奖励制度》、《校本沙龙培训制度》、《技能比武制度》、《“双师型”教师奖励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2. 发挥骨干力量——壮大“金字塔”的中部。

西湖职高的教师群是一支充满活力的以年轻教师为主的队伍, 这样的教师更需要被鼓励, 也更能够出成绩。学校每年通过“学科带头人每周论坛”、“课改小组成员每周论坛”、“十佳青年教师评比”、“十佳活动化教学设计评比”等活动, 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 以教研组为单位, 以点带面地进行教学研究和革新。为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学校要求教师每学期下企业进行调查和专业技能学习, 让他们的专业技能更接近社会需求。学校每年拿出近10万元的奖金为外出培训学习的教师提供一部分奖励。

学校现有杭州市第二、三层次学科带头人16人, 市专业大组成员9人。2006~2009年, 全校教师在省、市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竞赛中共获奖项72人次, 其中全国一等奖1人次, 省一等奖3人次, 市一等奖11人次。有8位教师考入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3. 培养优秀教师——拔高“金字塔”的顶部。

学校采取“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法, 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在杭州市、浙江省颇有影响的优秀教师。从五星级酒店望湖宾馆引进酒吧经理张勇老师, 从金华引进烹饪专业高级教师、金华市烹饪教研大组组长厉志光老师, 从庆元引进丽水市财经教研大组组长、省“春蚕奖”获得者严水荷老师, 从淳安引进杭州市商贸教研大组成员应旭萍老师等, 这些优秀教师都为学校专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学校还鼓励教师到各专业的第一线拜师学艺, 并为他们搭建与企业交流的平台。如烹饪专业的年轻教师邵林拜烹饪特级大师、特级教师束沛如为师;旅游专业学科带头人、高级调酒师、中级茶艺师、浙江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江文俊拜博士生导师周文棠为师。这些“送出去”的教师也都成为本专业的骨干教师, 其中由旅游专业转行的邵林还多次在省、市各级行业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 他指导的学生连续两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都捧金摘银而归。这些优秀教师在全国、省、市各级年会中发言推广教育教学经验, 将西湖职高的品牌教育影响到浙江省乃至全国。

三、促课程改革, 创品牌教学

学校的教学改革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 以学分制管理为平台, 为师生创设各级各类的活动舞台, 培养师生的自信心, 这就是西湖职高学生和教师成长的首要秘诀。学校教学始终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不断提升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课堂上“坐得住、听得进、动得起来”, 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大胆实施教改, 以主干课题研究为平台, 通过课题研究和教改促进教师迅速成长, 培养科研型教师, 从而带来教学和科研的丰硕成果。麻来军副校长提出和构建的“区域化”课改实践模式效果显著, 他撰写的有1万多字的“区域化”课改实践模式的科研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全文转载, 《浙江日报》也于2010年4月20日大篇幅报道了学校“区域化”课改的经验。

1. 课程体系:

毕业与上岗零距离。学校逐步建立并完善现代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分配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技能训练课的学时比分, 形成较为完备合理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课程体系。目前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外, 还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开设多个方向的课程,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选择, 也为他们的就业提供多种途径。在专业课教学中, 学校针对职高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基础状况, 重操作、浅理论, 积极开展情境教学、项目教学, 让学生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2. 学分制:

修满170个学分就可提前毕业。从2004年开始, 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学生只需修满170个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 允许优秀学生提前毕业,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多掌握技能, 每考出一本证书, 可以加1~8个学分。同时在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中实施走班制教学, 让学生选择教师, 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3. 专业教学:

“精专化”的教学模式。学校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的学习, 灵活调整学生专业学习的方向, 如在高一年级打通烹饪和旅游、计算机和财会、建筑和广告专业的壁垒, 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基础专业知识;在高二年级开设专业特色明显的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目前高一年级开设专业选修课12门, 任意选修课29门;高二开设专业选修课11门, 任意选修课22门。同时, 为强化技能训练, 学校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基础要求, 制定了《各专业教学阶段性目标的考核细则》, 打破了原来期中及期末考试只进行书面考试的旧习, 将专业操作考核加入其中, 以求阶段性目标人人过关。

4. 文化课教学:

“专门化用途”的高质量教学。近年来西湖职高文化基础课致力于将文化课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形成有鲜明职教特色、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文化课教学,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 在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课外学习中学好文化课, 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2002年开始的语文“走班制”教学在杭城职教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3+2”的课程设置模式 (每星期3节必修课, 2节专题研究选修课) 打破了传统的班级界线, 使语文教学更为灵活, 更适合职高学生的学习特点。相关课题“自主选择, 主动发展——职高语文开放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浙江省职成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让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真正灵动起来——西湖职高开放式语文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探索”获浙江省职教成果二等奖、杭州市第三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语文组的这一系列改革还在客观上启发并促进了学校英语组、数学组的改革。数学组教师将数学与烹饪教学结合起来, 编写的教材《烹饪数学》2007年获浙江省烹饪教研大组年会优秀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 2009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 历经7年探索和试用的《烹饪语文》也付印出版。学校中职文化基础课的课改曾在主流媒体《杭州日报》、《都市快报》上多次大版面报道, 吸引了省内多个知名职业学校来校交流学习。

四、树和谐校风, 创品牌德育

没有良好的校风就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才。从“自信工程”到“形象工程”再到今天的“和谐德育”, 将学技能和学做人紧密结合起来, 西湖职高的德育赢得了全市、全省、全国同行的一致好评, 更赢得了社会的认可, 被评为全国德育科研实验先进学校。西湖职高通过艺术节、读书节、心理健康节、风筝节、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月、文明风采月、职业生涯策划周、特色团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们寻找自我、规划人生、重树自信。而晨风记者团、常青藤文学社、舞蹈队、校乐队、合唱团、灰姑娘话剧社、礼仪队、瑜伽社、围棋社、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20余个社团, 也让学生们的兴趣得到了满足、特长得到了发挥。课题“整体构建职高学生‘自信工程’实践与研究”获浙江省第二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杭州市第二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扬活力激锐力展魅力———整体构建中职学生‘形象工程’的实践研究”获杭州市第三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 学校在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交流德育工作经验, 麻来军副校长也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 学校还承办了杭州市“让低分段学生享受高社会价值学术研究会”。

五、强基地建设, 创品牌实训

在“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指引下, 学校突出技能培训这个重点, 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切实做好高三年级学生一年的顶岗实习工作。让学生在“动”中感知, 在“做”中求知, 在“用”中增知。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 教师与学生零间隙, 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1. 创建专业实训基地, 拓展学生就业平台。

学校现有浙江西子宾馆、楼外楼、宋城集团、世航电脑技术服务中心、三丰建筑公司等主要校外实训基地13家, 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拓展了广阔的平台。

2. 依托得天独厚的区域经济优势, 实践“学—工—学”工学交替的三明治式的教学改革。

“茶为国饮, 杭为茶都”, 西湖龙井茶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政府的积极引导, 休闲经济的兴起和蓬勃发展, 使得梅家坞、龙坞等西湖龙井原产区的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产业迅速壮大。西湖职高位于西湖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区, 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农家乐”是典型的假日经济, 客源主要集中在周末和法定假期。而假日, 正是烹饪专业学生的休息时间, 所以“农家乐”企业争相与学校洽谈合作, 希望学校能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和学生在假期去上岗, 在降低用工成本的同时, 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 学校在当地的品牌影响力和客户资源对每个企业都有强大吸引力。

在“校企互需、资源互享”的基础上, 学校烹饪专业进行“学—工—学”工学交替的三明治式的教学改革。表现形式为“5+2”——烹饪专业师生工作日的五天在校学习, 双休日两天进企业轮流实作。“学—工—学”工学交替使生产场所成为专业技能主要实践场所。在企业的两天, 学生以员工的角色为顾客服务, 教师在旁观察、指导, 每次工作结束前组织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纠错、自我反思, 而五天在校学习和训练更多是承担纠错和求精的功能。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不断地循环, 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臻于熟练。

“学—工—学”工学交替的三明治式的教学改革在杭州职教界引起了强烈反响。2008年5月, 此教改的成果报告《现场嵌入工学循环——烹旅专业工学结合的新途径》获杭州市职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第一名) 。8月, 应杭州市教育局要求, 麻来军副校长就此教学改革在杭州市职教工作会议上作了专题发言。此项教改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热切关注:2007年11月20日, 《钱江晚报》刊登报道《西湖职高靠山吃山培养“儒厨”——到梅家坞烧菜在茶庄弹筝》;2007年11月20日, 《今日早报》刊登报道《西湖职高要推广“茶文化农家菜系列菜谱”》;2008年4月15日, 《钱江晚报》刊登报道《在区域经济里找突破》;2008年4月11日, 《杭州日报》更是以“西湖职高立足区域经济培养‘乡土人才’”为题用大半版篇幅进行报道。2007年11月, 在学校承办的浙江省烹饪年会上, 浙江省旅游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的戴桂宝副院长、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的张建国副教授认为:“西湖职高开创了校企有效合作、走校企双赢之路的有效形式, 这种开创和探索对于其他职校的校企合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学—工—学”工学交替的三明治式的教学改革成功后, 也有力地提升了职教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学校烹饪和旅游专业学生进茶庄、茶楼, 提升了茶楼和茶庄的服务质量。2007年年初, 西湖区委副书记、代区长王立华, 龙坞镇党委书记郑国梅、镇长马列君来西湖职高茶实训基地品茗, 对茶楼经营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 西湖职高茶实训基地充分结合西湖职高的优质资源, 用文化与产业相融, 走内涵发展之路, 有力地带动了整个镇的休闲产业的发展。

3. 自投资金, 筹建实训基地。

2007年, 学校投入2500万元新建9800平方米的实训大楼, 并在龙坞村承包30亩茶地, 创建“西职茶庄”, 创立具有西湖职高特色的“契约式”校企合作形式。省妇联领导来校检查学校承担的妇联培训工作时, 对学校与龙坞茶村3号共建实训基地、走高效的培训之路极为赞赏, 主动要求西湖职高与龙坞茶村3号共同申报浙江省妇字号“农家乐”创业示范基地。

4. 承担责任, 做好社会培训服务工作。

学校还主动承担社会培训工作, 服务地方经济。学校曾先后组织西湖区村级干部茶叶植保培训、西湖区学校食堂人员培训、中村部队军校考试培训、西湖区农村干部电脑培训等培训项目, 设立西湖成人教育中心、西湖区妇女培训基地、区总工会、农业局、科技局、劳动局培训基地, 并承担了西湖区“百万农民社会培训计划”工作。

5. 牵手农村职校, 实现教育双赢。

学校以支教和联合办学模式将教育教学优势向全市、全省辐射。在与新登职高、淳安职高、桐君职技校联合办学过程中, 学校本着“扶弱扶农”的原则, 帮助他们尽快发展。

篇4:2004,保健品在曲折中前进

药健字完全退出 OTC全面介入

随着2004年的一声大吼,一刀切地把保健品归纳在食品当中,与药品进行明显的区别。保健品的正确定位就是食品,冠以“保健”两字,将开启新一轮的健康食品营销竞争。药健字的完全退出,许多保健品已经转化成为食品,有的转化成为药品。从药效的技术层面上来看,不会再出现关于宣传功效上的差别,消费者也在这段时间里有了对产品消费上的理性认识,保健品的市场运作开始转化成一种面上的推销,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功效宣传,从而使保健品的推广更加具有大众化,更加适应于消费者。

2004年保健品的推广,对药健字的退出影响不会产生较大的波动,常规的营销理念也从传统的医药保健品当中脱离出来,市场将会难以适应这样的宣传口径,也就是在保健品功能完全一样的前提下,如何跳出来?如何弥补“药健”的宣传空缺将变得非常关键。在2004年当中,越来越多的保健食品将提前上市、强行占据市场空间并进行消化,这是保健品运作的必然选择。我们知道有太多的厂家已经积蓄了许多产品等待上市。

OTC市场将对保健品市场有非常强大的冲击,现在的非处方药品在药店零售当中,采用保健品的经营手法,虽然在宣传上有了许多限制,但在传统营销上仍然具有比较大的优势。一方面,OTC产品通过包装与媒体广告的结合,打出疗效牌冲击保健品的空间与禁区;另一方面,采用保健品的促销与推广手段,努力提升产品的品牌,通过强力的视角感官来吸引消费者。OTC市场的全面介入,将对保健品的规模化经营带来不少麻烦,2004年,保健品与OTC在零售领域里互相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企业转型初具模型 竞争出现新格局

随着市场转型期的结束,保健品企业已经从市场的角度,建立了保健品的经营渠道与经营模式,也汇集了保健品经营者的智慧,大胆采用市场营销的特殊手法。拥有比较合理的市场布局,在区域销售与通路建设上更加注重把握时机,可以发现,2004年的保健品销售将在现有固定模式的基础上,战术会更加贴近实际情况,从而迎来保健品建立品牌的时代。

目前保健品市场上建立起来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媒体广告下的招商,并通过招商解决企业产品多元化后的出路问题,积累资金,也为企业开发新产品与提高科研能力提供支持;二是厂商联营,通过与比较大的区域经销商合作,在区域内全面合作,包括促销宣传、形象代理、品牌提升等,厂商联营的局面将在2004年有一个比较大的突破,厂家既可以节约资金与提高效率,又能够尽快占有市场,商家也能够在驾驭渠道与网络的基础上,尽可能赚取最大的利润,同时也能够保证经营行为的多方位发展,比“守株待兔”式销售有百利而无一害;三是自主经营模式,保健品从2002年开始摸索自主经营以来,已有了长足进步,也有了比较客观的经营环境,几个运做比较好的企业比如大连珍奥等一大批以直销专卖的形式出现,大大击活了保健品市场。

结合实际情况,企业确定自己的经营模式如何发展,如何更加有利于市场的发展要求,将有不小的压力。从市场竞争来看,2004年要防备的也是以前的一些老问题,比如不了解其中一种模式的精华,盲目经营。新的竞争格局,主要就是不同模式上的竞争,保健品经营不像以前只有一种模式,你做广告我也做广告等简单的重复竞争,浪费了极大的市场资源与经营成本,2004年的主要结构已经分化。从转型这个角度分析,我们无须为几千家保健品的存在而担心,因为模式的不同,经营的目标与方式也将随之改变。

拼客户的时代来了 营销触及最底层

营销迎来了沟通时代、一对一时代,保健品营销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阵地。从2003年的营销来看,沟通时代也好,一对一时代也好,客户时代将是最终的结局。

我们熟知的现在的消费者是越来越难以侍侯了,原因是我们的消费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消费者需要更多实物以外的消费需求,需要获取更多的附加值。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经营方向,原来的产品推销已经不能够让消费者满意,需要准备更多产品以外的知识性东西。从关注健康这个角度分析,消费者需要知道产品的实际功能、疗效、副作用、产地、企业品牌、价格比较、售后服务与保障、能够提供什么便利、能够产生什么长期利益等等。由于消费者的迅速进步,给我们从事健康行业的人带来全新课题,我们需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迅速提高,并能够迅速应用到实际中去。

无论你以何种形式营销,只有抓住客户,你的产品才可以销售出去,拼客户就是营销领域的主要目标。触及到客户就是到达营销的最底层,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个层面,我们的营销才能完成使命。如何做好这个层面的客户工作,是保健品经营者必须要面对与思考的问题,这几年,营销人员创造了许多种方法,比较常用的就是让消费者填写服用感受,通过有奖的方式执行;其次是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机会,我们熟悉的会议营销,活动营销,通过各种方式让消费者体验;另外就是通过回访的办法,建立消费者档案,经常拜访与联络感情,建立长线的消费行为,所以客户工作已经在各种形式下慢慢展开,逐步递进,局部发展。

拼客户 、拼服务、 拼经营技巧是保证经营销售行为的非常措施,在强大的客户面前,做好服务与提高建设性的经营技巧是2004年的营销机会!

安全与疗效齐头并进

2004年新监管体系的推出,将对医药保健品行业产生不小的作用,保健食品将纳入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一管理,对促进市场秩序有比较大的帮助,那么保健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规范经营,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如何来提升保健品的市场经营行为,都将是一个考验。

篇5:在曲折中前进 在发展中跨越

一、认清形势, 牢记使命, 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行业办迅速发展的秘诀是什么呢?干部职工共同的回答是:有一个团结奋进、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有明确可行、鼓舞士气的奋斗目标, 有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更为关键的是培育了“敢于担当, 敢于创新, 敢为人先”的“行办精神”。

那么, 行业办是怎样摆脱停滞局面,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呢?行业办人大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是泰安经济发展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 他们含英咀华, 薪火相传, 经验丰富, 吃苦耐劳。但是多次机构合并人员只进不出, 人员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行业办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老同志多、工勤多、离岗人员多和优秀年轻人才少的“三多一少”突出, 平均年龄47岁, 工勤占比1/3, 离岗占编严重, 30岁以下人员只有2名, 干部断档。不仅如此, 而且思想上存在“行办红旗打多久”临时想法的不在少数, 有“观望”、“彷徨”、“迷茫”心态的大有人在;学习上兴趣不浓;行动上步调不一, 无所适从, 缺乏主动, 应付了事等现象普遍存在。

人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如何重振干部职工士气?如何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新班子2011年年初调整, 市委市政府期望值高, 肩上担子重。刚刚上任的党委书记、主任陈强心急如焚, 是守摊子, 过舒坦日子, 还是甘冒风险, 迎难而上, 提出来摆在各层次会议上激烈争论、反复碰撞。最终形成共识, 选择后者:扑下身子, 甩开膀子, 闯出一片新天地。着力强化机关团结、使命、责任、创新和创优意识, 班子以身作则, 深入一线, 发扬民主, 团结与共。感召之下, 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热情, 形成动脑筋谋事、下力气干事、依职责管事、讲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

二、找准定位, 谋划发展, 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观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行业办向何处去?带着这个问题, 班子走出去、请进来, 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 提出“创新工作, 转型发展, 构筑行业管理新模式, 开创行业管理新秩序, 建立行业管理新水平”战略。采取“三步走”策略, 即“一年打基础, 两年上台阶, 三年见成效”。

2011年突出抓了两个“深化”:深化改革改制和深化行业管理, 吹响了全面改革的号角。

2012年首次创新性推出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 倒排时间, 加大督办, 扎实推进, 取得实效。

2013年按照“创新管理体制, 营造发展环境, 构建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 行业作用充分发挥, 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标志行业办完成转型, 跨入新的发展历史时期。

“人心齐, 泰山移”。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同行前列, 先后被国家人社部、中轻联授予“全国轻工业先进集体”, 被省经信委授予“禁化武履约工作先进单位”, 被省化工、机械、纺织、轻工协会及轻工联社均授予“行业管理先进单位”, 还被泰安市授予“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在今年政风行风评议中进16位, 增幅居前。连续保持“市直文明单位”称号, 改写了与文明单位无缘的尴尬历史。兄弟部门曾调侃道:“只要精神不滑坡, 老树也能发新芽。”

三、构建模式, 创新平台, 为行业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行业管理转型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 没有模式可循, 没有经验照搬, 转型路上困难重重。转型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要素保障。围绕突破影响转型的“瓶颈”和“短板”, 着重加强了支撑体系建设。

1. 强化协会支撑。

通过建立完善行业协会和行业组织, 扩大交流与协作, 形成企业为主体、协会为基础、行办服务协调的管理架构体系, 发挥协会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自律的功能作用, 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问题。新建、在建协会12家, 全部20家协会工作有序推进, 作用日益凸显。

2. 加强政策环境支撑。

出台促进企业发展的《关于扶持行业企业发展的意见》、《加强行业管理工作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与市委宣传部牵头, 在《泰安日报》显著版面开展“行业领军企业和领军人物宣传活动”, 刊登16期, 推广经验, 营造氛围。注重联合质监、工商、高校、科研等部门, 开展质量、品牌、技术、科技等服务活动, 促进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3. 创新服务平台支撑。

平台建设是行业办着力打造的“亮点”工程, 建立推出了“五大”行业服务平台。

一是为解决企业下岗职工创业难、再就业难的问题, 2011年成立“泰安市行业管理办公室再就业服务办公室”, 持续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2012年牵头联合银行、担保、科研、信息等17家机构,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建立“泰安市行业企业发展服务平台”, 开展技术合作、业务交流、讲座、沙龙、观摩等30余次, 达成合作意向10余项。为125家企业、328人提供融资、公积金担保4.8亿元和0.83亿元并给予担保费50%的优惠支持。

三是2013年年初与团市委联合成立“泰安市行业青年创业服务中心”, 采取一条龙服务, 推动了青年自主创业, 拓宽了失业就业渠道。

四是作为全省首家为行业协会建设发展提供服务支持的专门机构, 泰安市行业协会发展服务中心遵循“民间力量兴办、政府支持、专业团队管理、社会公众监督、行业企业受益”的原则, 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 于今年5月21日挂牌成立。有12家协会、4家银行、3家担保公司、9家科研信息机构入驻开展工作。

五是“行业发展服务平台”筹建工作正紧锣密鼓地展开。

4. 建立行业信息支撑。

继2011年《行业行情》简报创刊, 2013年开通“泰安市行业行情网站”, 建立健全了信息工作队伍和机制。《行业行情》简报至今发行59期, 反响强烈。通过网站、简报、媒体, 提高宣传效果, 发布信息1100条, 丰富了服务行业的手段。强化对全市行业经济运行的定期分析研究, 重点抓好全市重点企业统计网上直报系统, 为上级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可靠信息。

5. 狠抓“软环境”支撑。

把干部作风作为最重要的“软环境”来抓, 坚持从严抓作风、“开门”抓作风、从细节抓作风, 采取明察暗访、公开承诺践诺、社会公开评议等措施, 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 随着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的转变, 有效带动了行业发展环境的整体提升。

同时, 加强了与国家、省主管部门的沟通, 不断争取指导和支持。他们一改过去来泰绕开业行办直奔企业的做法, 而是紧紧依靠行业办配合开展工作, 如近两年在泰安召开的国家、省级行业会议就有空前的7个、9个之多。行业办在行业中的形象和知名度也大大提升。

四、大刀阔斧, 全方位推进, 打好改制维稳、资产处置攻坚战

1. 与时俱进改革留守人员结构。

2011年下决心改革了留守机构体制, 将37个清算留守组整合为改革、综合、资产、财务4个组, 实行竞争上岗后, 人员由108人减为16人, 砍掉85%富余人员。人员机构少了, 改革成本大幅减少, 仅此一项每年节约资金165万元。改革力度之大、措施之完备、过程之顺畅, 前所未有。对这一结果, 就连搞过多年改制的老同志都难以想象, 赞叹不已。

2. 加快推进改革改制步伐。

2011年来, 行业办以加快改革改制步伐为总基调, 全力推进, 先后完成改革改制5家, 为260名职工兑付权益2100万元。今年, 又有5家企业或启动改制程序, 或进入破产清算, 几家事业单位也纳入日程。至此, 52家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宣告进入扫尾阶段。

3. 做好对破产改制后人员政策待遇和民生问题的落实和关注。

加强与人社、工会、军转、老干部、财政等部门联系, 为1914名离退休、“4050”人员办理社保卡、医保卡;返还社保费、补贴等201万元;为下岗失业职工、特困家庭筹集资金百万元;为196名军转干部和108名特殊复员战士争取落实春节特困补助、“八一”救助金、取暖费、体检费等176万元;70名离休干部“两费”及报刊、电话、取暖费待遇执行到位;1537户职工水、电“一户一表”改造完成。

4. 引入市场机制处理存量资产。

为改变资产点多量大、管理分散、租金随意等问题, 提出将资产处置权“由一把手放给分管领导, 分管领导放给科长, 科长放给市场”, 针对管理资产引进市场化处置机制。委托泰安拍卖行对8处共计5635平方房产的租赁使用权整体拍卖, 经公开竞价, 最终以起拍价一倍成交, 增值43%。委托鲁岳等拍卖行对直管、破产资产拍卖, 拍卖4宗, 拍出3宗, 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泰安拍卖行总经理贾林远不无感慨地说:行业办开创了国有资产所有权租赁先河, 在全市是一个创举。

5. 推行信访挂牌督办机制。

针对信访案件, 按照“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先集体后个人、先职工后干部”原则, 公开挂牌督办, 使一批信访积案得到解决, 信访问题大大减少。多年未出现越级、到省进京、大规模群体上访事件。

五、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 努力打造行业办新形象

坚持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分析研究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整体素质、工作能力等状况, 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管理, 切实解决好干部存在的各种问题, 引导党员干部切实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勤政廉洁、勇挑重担、奋发有为,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机关党员干部队伍。

1. 注重实效, 在学习和教育活动内容上创新。

专门成立“学习小组”, 把每周集体学习纳入制度化轨道, 倡导全员在线理论教育。着力提高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素质, 下基层调研281人次, 组织外出考察73人次, 参加党务培训6人次, 选送党员培训27人次。

2. 增强活力, 在组织建设和干部管理上创新。

在政治上关心, 按照市委培养选拔干部要求, 提拔、重用副县级以上干部6名, 调整中层11名。在思想上关怀, 建立“五个必谈五个必访”制度。在生活上帮扶, 建立离退、军转和困难党员生活档案, 在重要节日走访慰问,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3. 树立形象, 在创建和载体上创新。

2011年开展了“行办大家庭”讨论。2012年推出“双提高”活动, 即“提高工作水平、政治水平”, “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4. 强化责任, 在落实和完善管理机制上创新。

成立“卫生小组”、“生活小组”、“车辆维修评估小组”等自治性组织以及“驾驶员月轮换”、“宿车管理”的做法, 使行业办制度化建设日臻完善。

上一篇:学前班春季学期班务总结下一篇:她给予了我帮助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