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汤事件作文

2024-04-08

咸汤事件作文(共8篇)

篇1:咸汤事件作文

咸汤事件作文

晚上,妈妈要去逛街。出门前,她为我煮了一锅私房汤,是瘦肉神曲高丽汤。据说,它可以帮助我养脾胃。

“咕噜咕噜”,炖锅辛勤工作后,美味的汤炖好了。爸爸舀了一碗放在餐桌上,温柔地对我说,“宝贝女儿,你长大了,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给汤加盐吗?自己试试吧。”爸爸边说着边溜进书房,他的文章正写到一半呢。

我有点不服。加盐有什么难,看我的。我暗暗得意:“今天你女儿我就给你露一手。哈,证明我已经长大的机会终于来了!”

我一溜烟跑进厨房,拿出盐罐,二话不说就往碗里加盐。我倾斜着盐罐子,抖动着盐罐子,嘿,一把白花花的食盐乖乖地跑了出来,掉进了盛汤的碗里。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用汤勺在碗里转了两个圈,心想,加盐这么简单的事,爸爸也太小瞧我了。

我尝了一口,扑,汤忍不住从我的`嘴里喷了出来。哎呀,又苦又涩,太咸了。

爸爸一听到声音,就以光速跑了出来,着急地问:“依依,怎么了?是不是烫到了?”

我用手指了指那碗汤。爸爸尝了一口,便皱着眉头问:“怎么那么咸?简直是盐汤!”我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爸爸。

爸爸悻悻地说:“只能把汤倒进锅里那些还没加盐的汤里综合了。”说着就开始倒汤了,然后又重新舀了一碗要给我喝。我尝了一口,哎呀,除了咸还是咸。

这时候,妈妈回来了。她并没有责怪我们,而是语重心长地说:“吃一堑长一智,我相信你们下次不会再这样了。”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看似简单的事情也有学问。做每一件事,一定要多脑筋思考,做到耐心、细心。

咸汤事件将伴我成长!

篇2:咸汤事件作文

在日记里写事件,固然与在习作中写事件是不一样的,根据日记是“当天记当天的事”的特点,小学生的日记里虽然可以有完整的短小事件,但是更多的应该是像下列几种类型的“事件日记”。

一、只有开头没有结尾的

较多的事件,从开始到结束,前后要经过几天,如果小学生把这样的事件写在日记本子里,其实那不是日记,只能说是习作,因为那不是“当天写当天的事”,而是“一天写了几天”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经常会在事件开头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事件开头的那一幕,将那件事开头的那一幕写下来,虽然不完整,没有经过也没有结尾,但却是标准的“事件日记”。例如有一则学生日记:

3月27日星期天雨

我很想养小狗。爸爸、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说会到农贸市场买一只小狗让我养。我心里十分高兴!就利用中午和傍晚的放学时间,在前院的走廊下,放了一个大木箱子,里面垫了稻草,破棉布,做了个小狗睡觉的窝,盼望着爸爸、妈妈快些把小狗买回来!好不容易把去市场买狗的爸爸、妈妈等回家了,但是他们说,今天去迟了,没有买到小狗,要明天才能买到小狗。我想:今天晚上睡觉,一定又要做买小狗的甜甜梦了!

诸如此类只开个头的、甚至头也没有开好的事件,小学生总是认为不是写日记的材料,没有写成日记,其实,这就是很有日记味的“事件日记”。

二、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的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没有开头和没有结尾的某一事件的经过片断细节。就那些片断细节而言,即刻看不出前、后、左、右的联系,没有前因后果,更看不出事件的真相,甚至是充满了疑问、不理解,但记下来也是很好的“事件日记”。例如有一个小学生写的:

3月31日星期四阴

中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在小巷子口遇到两位叔叔,他们手捧一个纸盒在议论着———一个说:“这只鸟看来只是腿受了点轻伤,我们还是把它放了吧!”另一个说:“不,拿到市场去卖,至少10多元钱呢!咱们可以去玩电子游戏几个小时了!”另一个又说:“不!……”后来他们走到前面去了,再讲些什么我听不见了。不过我懂得,那纸盒子里面装着的是一只鸟。那只鸟的命运到底怎样啊?我的心里一直为那只可怜的鸟捏一把冷汗!

小作者所写的,是事件经过的一个片断细节,写成日记,有见、有闻、有想、有感,是一则非常好的“事件日记”。

三、只有结尾没有开头的

不论是有意观察还是无意遇上,只要不是事先安排的,特别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但有有头没尾的事、没头没尾的事,还有只见结尾没见开头的事。例如有个同学写的一则日记:

4月6日星期三晴

今天下午晚放学的时候,我跟随爸爸到河边散步,看一位叔叔钓鱼。当我们刚走到那位叔叔身边的时候,只见那位叔叔将钓竿一扬,只见那钓竿扬不起来,弯成弓箭似的。那位叔叔一边高兴地说:“上鱼了!上大鱼了!”一边双手紧紧地抓住竿,高高地扬着。只见那鱼线拉得紧紧的,在颤动着,发出弹琴般的“嗡嗡”声。慢慢地,只见一尾大草鱼不甘愿地跟着鱼线浮出水面,被叔叔拉近岸边,用操网捞了上来。那是钓鱼,多剌激的场面啊!竟被我遇上了!

钓鱼,开始是打窝诱鱼,上饵下钩,经过步骤是换料,看标等鱼,最后(结果)才是上钩收鱼。小作者写的正是“钓鱼”这件事的结果收鱼,不就是一则顶剌激的“事件日记”吗?

上面列举的这些,都是有头没尾、没头没尾和有尾没头的不完整的事。类似这样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是俯拾即是的,但就是很难被小学生写进日记里,因为他们都认为这是不完整的事(或者是认为“没有意义”的事),不能成为日记材料。把这样的“事”(日记资源)抛在日记之外,的确太可惜了。

我认为,很有必要引导小学生写这样的“事件日记”。

摘要:将那些有中心重点的, 有头有尾的, 有段落过渡的, 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六要素俱全的事件, 写进日记本里当做日记, 称为“事件日记”。笔者认为, 在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引导引导小学生写这样的“事件日记”。

篇3:抄作文事件

只有孙小天像个局外人似的瞥了一眼同桌张小章,说:“有什么可高兴的?郊游过后要我们写作文,还不是老一套?老师肯定会对我们说:‘要有目的地看,要带着任务去玩!’这样的郊游想想都倒胃口。玩还要带着目的去,多累呀!能玩好吗?”

孙小天无比害怕作文。一上作文课,就像要他的命一样。

张小章看着孙小天那张苦瓜脸,说:“呆子!玩过以后才写作文呢。你倒好,先想着怎么写作文,真扫兴!”张小章是个乐天派。

“我没法不想啊。老师组织的哪次活动不是为了让我们写作文?清明扫墓后,要我们写作文;去敬老院学雷锋,也要我们写作文……”孙小天喋喋不休地说。

“别说了!”看到孙小天愁眉苦脸的样子,张小章的高兴劲儿也减了一半。“哎,你总是提前担心,先吃好玩好,作文放到后面,这样你就会高兴了。”

放学后,张小章给孙小天出主意:“我想出一个好办法,保证会让你忘记写作文的烦恼,开开心心地去郊游,绝无后顾之忧!”

“什么?”孙小天好奇地问。

“我们每年郊游去的都是同一个地方。你把去年的作文本拿出来抄一下不就完了?”

孙小天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这,能行吗?”

“有什么不行的?回家我们找找去年的作文本,也许能找到、”

孙小天高兴极了。

第二天早上,张小章和孙小天都把去年的作文本带来了。找到《记一次秋游》,两人写的都是去年郊游爬大山的经历。今年还是去同一个地方,两个人困守着同一个秘密而兴奋不已。

果然,上午语文课后,尹老师就让课代表刘柳把作文本发给大家了。尹老师还吏待:“明天郊游,我希望大家注意观察,带着目的去看、去玩,要注意一草一木……”

尹老师说这话的时候。孙小天和张小章对视了一眼,诡秘地笑了。

中午吃过饭,孙小天拿出作文本悄悄对张小章说:“我现在把作文抄上去,明天就不用观察什么狗屁风景了,就可以痛痛快快去玩了。”

“对,我们现在就抄!”

两人把去年的作文本用语文书盖住,只露出一点,然后往今年的作文本上誊写起来。

写着写着,刘柳进来了。孙小天看见了,他胆小地赶紧把笔一放,将语文书盖住作文本,装模作样地看起书来,顺便用胳膊肘捣了捣张小章。张小章看到刘柳。心虚地赶紧把作文本塞进抽屉。

刘柳本来没太注意他俩,但看到他俩鬼鬼祟祟的样子,便好奇地走了过来:“你们偷偷摸摸地在干什么呢?”

“没干什么!”张小章用身体紧贴住抽屉。

刘柳突然看到孙小天语文书下面露出的作文本的一角。“我看看!”她去推孙小天的胳膊,可是孙小天死死地压着语文书,就是不松手。“你管我干什么呢?”孙小天嚷嚷着说。

看到孙小天的反应。刘柳更加来了兴趣。“我就要管!”刘柳一边推着孙小天的胳膊,一边说:“让我看看!”张小章连忙站起来帮孙小天压住胳膊。刘柳根本推不动,便喊班长谷亦非来帮忙。谷亦非力气大,一把将张小章推开来。

“谷亦非抓住我的手啦!男女授受不亲啊!”张小章起哄地大叫起来。男生们立刻围过来看热闹。

“我看到了,你在抄作文!”刘柳突然大喊道。这一喊,像揭了孙小天的老底似的,孙小天一松劲,那本旧作文本就被刘柳抓在了手里。“好啊!原来你在抄以前的作文!”刘柳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特别兴奋。

“你呢?是不是也在抄作文?”谷亦非问张小章。

“没有!”张小章连忙坐下去,下意识地用肚子抵着抽屉。“哼!我告诉老师去!”刘柳“噔噔噔”地往老师办公室跑去。

“这下完了!”孙小天后悔不迭地说。“大不了写检查呗!这两个马屁精!”张小章瞪了一眼不远处的谷亦非,小声地骂道:“多事婆!”

很快,刘柳回来了。她喜滋滋地高声说道:“孙小天,张小章,尹老师有请你们二位!去吧!”

老师有请,谁敢不去?孙小天和张小章忐忑不安地进了办公室。尹老师问他俩:“为什么要抄去年的作文?”

孙小天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倒是张小章一股脑儿地说开了,说什么每次去玩都要写作文,带着目的去郊游太累,玩不痛快,作文也写不好等等,说了一大堆。

“肯定要请家长来了!”孙小天低着头暗暗地想。

可是,尹老师听完张小章的话,竟然笑眯眯地说:“你们回去吧!”孙小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来到班里,刘柳幸灾乐祸地凑上来:“怎么样,要写检查了吧?”

“我这里有一篇现成的,卖给你们,明天郊游给我一块面包吃就行!”教室最后排的男生赵望冲孙小天和张小章说。

“让你们失望了!”张小章得意地对刘柳说,“老师没让我们写检查!”

“那还不是早晚的事?”刘柳不服气地哼了一声,转身走了。

放学前,尹老师来到班里,交待明天郊游的注意事项。然后她对大家说:“可能以前让你们带着任务去玩,既玩不好,作文也写不好。所以,明天郊游,你们不用写作文了!”

“耶!”全班几手每位同学都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发出幸福的尖叫。

尹老师看到大家快乐的模样,也受到了感染。她呵呵笑着说:“希望明天你们能尽情地玩!玩得开心,玩得痛快!”

孙小天朝刘柳望去,只见刘柳也很开心地笑着。

玩了一天,真的非常过瘾。晚上,孙小天上网,看到尹老师的QQ签名上写着:“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尽兴,我也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自己的教学方法确实要改进。”

孙小天忽然想写日记,想把今天郊游发生的开心事一一记下来。这是他当学生以来,第一次有主动写日记的冲动。孙小天赶紧打开QQ空间,写了起来……

篇4:作文写作技巧之事件波澜起伏法

写出事件的波澜的作用有两点: (1) 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 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 (2) “文若看山不喜平”, 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 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

1 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

平时注重积累, 做生活的有心人, 为了采撷更多的写作素材, 学生们学会了观察, 不只是用眼睛, 而是把所有的感觉器官调动起来, 去摸摸、看看、听听、嗅嗅、闻闻, 用心感受一花、一树、一草、一露珠, 发现大自然中蕴蓄的生机, 包涵的理趣。为了拓宽视野, 他们学会了展开想象的翅膀,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为了使自己的文章丰富多彩, 他们不得不“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关注人生, 关注社会, 关注生存状态, 关注人类的未来和命运……青春不设防, 精神无枷锁。他们在练笔中放胆直言, 品评鲁迅、金庸、余秋雨, 指点韩寒、痞子蔡、安妮宝贝, 论说克隆、纳米、环保、“9.11”、美伊战争……率性真诚, 自然成文。

2 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

2.1 设置悬念法。

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 使情节回旋推进, 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清代李渔说, 悬念就是叫人“揣摩下文, 不知此事如何”, 如果“使人想不到, 猜不着, 便是好戏法、好戏文”。如《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一节, 周瑜想除掉诸葛亮, 命令他十天内造十万枝箭, 诸葛亮却说只用三天 (悬念一) ;领命后不支准备造箭材料, 却让鲁肃准备二十只船, 每只船几十个草人 (悬念二) ;大雾天约鲁肃船中饮酒, 船却向曹营驶去 (悬念三) ……正是通过这些悬念, 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习作要善于突破平淡的情节发展方向, 叙述中应善于为人物性格的展示设计出悬念。

2.2 误会铺陈法。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误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 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 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 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巧合笔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巧事”。如在校园中蒙着眼睛捉迷藏, 好不容易捉着一个人, 可取下手帕一看, 被捉的居然是老师。老师让你去找一位同学, 你不知道他家的地址, 正着急时, 他竟出现在你面前……这也叫巧合。

巧合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技巧, 如果我们能巧妙地运用它, 我们的文章就会显得曲折新颖, 富有戏剧性效果。运用巧合手法要做到合情合理。巧合离不开偶然, 偶然又往往与必然相连。例如《水浒传》中, 李逵下山接老母, 别人劝他不要走小路, 小路上有劫路的强盗。李逵偏偏不听, 结果正好遇上强盗, 而且强盗也自称是“黑旋风”李逵。真假李逵相遇, 这实在太偶然了。但是假李逵在这儿劫路, 真李逵又要从这儿经过, 这便有了真假李逵相遇的可能性。所以, 在具体处理巧合时, 最好先用伏笔把后面要发生的巧合做点暗示或交代, 这样以来, 后面的巧合虽在预料之外, 但仔细一琢磨, 就会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了。总之, 运用巧合技巧要从生活出发, 如果瞎编乱造, 就会弄巧成拙。

2.3 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 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 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 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 笔锋陡然一转, 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 掀起波澜。

2.4 抑扬交错法。

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采用的是欲扬先抑法。文章开头描写阿长黄胖而且矮的特征, “我”讨厌她粗俗的睡相, 厌恶她背地里说长道等等, 这就是“抑”。然而下文写阿长不怕麻烦给“我”买来心仪已久的《山海经》, 突出了她的心里善良, 热心帮助孩子解决困难, 这样一位善良朴实、迷信而又唠叨、性格鲜明的劳动妇女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由于运用了抑扬手法, 所以文章显得波澜起伏, 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 单调乏味。

3 写作顺序三步走

3.1 渲染气氛, 制造悬念。

文章一开始, 就通过环境或人物描写, 渲染与本文事件性质和人物行为意义相一致的情感气氛, 让读者深受感染。这种描写和渲染, 有交代事因、为事件出人意料的结果埋下伏笔的作用;能提示事件的矛盾焦点, 引人关注;还可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显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制造出强烈的悬念, 就像古代的章回小说“卖关子”和现代相声演员“抖包袱”, 能吊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非一口气读下去不可。氛围与悬念都要紧扣题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如鲁迅的《风筝》开篇这样写道:“北京的冬季, 地上还有积雪,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渲染了一种灰色的心境--深深的忏悔。“风筝”是下文的引子, “惊异和悲哀”则深深地引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引人入文, 探究“惊异和悲哀”的缘由。

3.2 张本蓄势, 引而不发。

“张本蓄势”, 就是围绕中心具体铺写, 为表现中心作好铺垫。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悬念”, 具体描述矛盾的展开与矛盾的难以解决, 为把“关子”或“包袱”的底子亮出来作好充分的准备。“引而不发” (把弓拉满却不把箭射出去) 是打比方, 就是说只集中写矛盾的展开, 却不忙着写矛盾如何解决, 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 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和突出中心思想作有力的铺垫, 以期收到强烈的阅读效果。

要走好这一步, 必须以悬念为先导, 紧接上文交代的事因, 通过描述人物自身的多边活动, 声情并茂地表现矛盾的深入展开, 使文章内容曲折起伏, 悬念逐层递进, 紧扣读者心弦。另外, 还要掌握好“引”的火候, 必须有“度”, 这个“度”就是促使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条件, 当条件具备时, “引”就要适可而止。

3.3 水到渠成, 点明题旨。

水到渠成是文章中矛盾的发展在具备对立统一 (转化) 的条件时, 得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圆满解决。“包袱”抖开, 悬念解开。它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 又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这个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本文的中心突出, 不是作者的直抒胸臆, 也不是作者主观的议事说理, 仍然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言行描绘来完成的。

4 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4.1 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 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 人徒使文字冗长拖沓。

4.2 情节的构思老套,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 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4.3 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 破绽百出。

参考文献

[1]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篇5:空白作文事件

凝视着那个大大的“恨”字,我陷入了沉思之中,突然回想起发生在上周课外阅读课上的一幕:在品读《父爱如山》这篇美文后,我让学生写几句赞美父亲的话,班里的孩子们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惟独冬冬上交的作业本上横着一句“父亲是魔鬼!”的话语。当时我对他哗众取宠的行为不屑一顾,只是简单地批评了几句就草草了事……

现在想来,“空白作文”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教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我在为自己草率的处理方式内疚的同时,暗下决心:洞察事情的原由,帮助冬冬打开心结。

为了保护冬冬的自尊心,本次单元测试的成绩我迟迟没有公布,不动声色地暗中关注他的言行。通过多日的观察,我有了重大的发现:中午放学后,偌大的教室只留有他一人,坐在后窗下的课桌前啃煎饼;下午放学时,其他同学都欢天喜地地往家里赶,而他只身一人来到操场,趴在冰冷的石台上写作业,直到天黑才回家……期间,我曾多次找冬冬谈心,但他始终沉默不语,不愿向我表露心迹。当我提出要去家访时,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我没有贸然行事,只是在以后的日子里,默默地关心着他,并耐心地等待着教育良机的出现。

一天下午放学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孩子们陆续被家长接走,空旷的走廊里只剩下冬冬一个人在焦急地四处张望。他那单薄而又破旧的外套抵挡不住刺骨的寒风,冬冬双臂紧抱在胸前,不停地打着冷颤……我撑着伞走了过去,将风衣脱下裹在他的身上,并提出要送他回家。冬冬欣喜而又羞涩地点点头,我怜爱地揽着他瘦弱的肩膀,钻进冰冷的雨幕中,一步一滑地向2公里外的村子走去……我的真情叩开了冬冬尘封已久的心扉,伴着急促的风雨声,他将自己的遭遇娓娓道来……

冬冬原本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但父亲下岗后,性格变得暴躁,而且嗜酒成性。他的母亲无法忍受,在离婚未果的情况下,赌气回到了外省的娘家。母亲离开的两年里,父亲把冬冬当成了出气筒,对他非打即骂……他恨母亲的冷酷无情!恨父亲的蛮横粗暴!“我想不明白他们都不爱我,为什么还要生下我?!”面对他的质问,我的心里泛起一阵酸楚:生活的不公让这个年仅12岁的孩子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如果不及早地铲除他心头上悄然萌发的“仇恨”之芽,任其生长,必将扭曲他幼小的心灵。

不知不觉到了冬冬的家门口,征得他的同意后,我叩开了紧闭的大门。他的父亲满身酒气,见我来访,倍感意外。说明来意后,我心平气和地和他的父亲拉家常,起初冬冬的爸爸不以为然,一个劲地抱怨与责怪孩子的不懂事。当我从口袋里掏出单元测试试卷递到他的面前时,大大的“恨”字像一把匕首刺痛了他的心。这个七尺的汉子再也无法控制住激动的情绪,痛哭流涕起来。他说,自己下岗了,妻子也走了,孩子成了他唯一的支柱和希望,本以为棍棒之下出孝子,没有料到自己粗暴的管教方式对孩子的伤害那么深……走出冬冬的家门时,风雨已经停息,回家的路依旧很泥泞,但我迈开步子,走得格外轻松。

打铁要趁热。第二天,我及时地对冬冬进行了心理疏导。告诉他,根据我的了解,他的父亲是非常深爱他的,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同时让他多多体谅父亲的难处……一周后,冬冬主动补写了那篇只有一个“恨”字的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们说》。

“……爸,您变了,不再喝酒不再打我。天刚蒙蒙亮,您就起来做好早饭,然后出去做工。晚上,累了一天的您耐心地陪我写作业,还买来了我喜爱的漫画书。老爸,您辛苦了!我不该恨你,对不起……”;“妈,你离开家已经两年多了,我好想你啊。爸爸已经好久不再喝酒了,您回来吧。我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我是含着泪看完作文的,毫不犹豫地给他打了一个红艳艳的100分。并四处打听,找来冬冬外婆家的地址,把他的这篇饱含深情的作文寄了出去……

此后,我再也没有去冬冬家家访过,但是冬冬的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向我传达着爱的回馈。冬冬的目光变得清澈、纯真,每次我提问结束,他都积极举手,自信地回答问题;课间也活泼多了,开心地和同学们做着各种游戏;放学的铃声一响,他总是急匆匆地赶回家帮助爸爸做饭……期末考试后的家长会上,我意外地看到了冬冬妈妈的身影,她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感激与幸福……

我心里一阵欣慰。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了的心灵也能苏醒;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爱,什么时候醒来都不晚。

(作者单位:赣榆县石桥镇中心小学

江苏赣榆邮编 222114)

篇6: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综述

根据Getz Donald认为,事件活动包含会展活动、体育赛事、文化庆典、政治事件、私人事件等[1]。事件旅游专指以各种节日、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也有学者称其为“节事旅游”或“节庆事件”旅游。节 事 旅 游(节日事件旅游Festival & Special Event Tourism,简称FSE旅游),指以一次性或定期举办的节日庆典为核心吸引力,营销或提升目的地的特殊旅游活动形式。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和积极筹办,我国对类似大型事件活动的认识和研究亟待加强[2,3]。本文从旅游角度,将事件及事件旅游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研究进展,以期指出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的方向。

2 国内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进展

作者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两个主要数据库所收录的所有学科类别的文献,以 “节事旅游”和“事件旅游” 为关键词,以1999年—2008年为检索时间段,进行模糊检索,剔除重复部分,得到 1999年以来有关节事旅游的文章38篇,事件旅游的文章250篇。

2.1 文献时间分布状况

从表1、表2可见,文献主要集中发表在2002年以后。随着悉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国人也开始关注节事旅游的巨大作用。特别是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即将到来,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滞后。西方最早从旅游角度研究节日(festival)、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体育(sports)和仪式(ritual)的文献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2]。

2.2 研究领域分布情况

从文献发表的刊物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与非旅游专业的研究者对事件及事件旅游的相关研究相比,专业旅游刊物对事件及事件旅游的关注要少的多。在时间上,旅游专业研究人员对事件及事件旅游的研究大大迟于非旅游专业人员。从表3、表4可见,在节事旅游的文献中,60%—70%的研究文献是出自非旅游专业杂志;而事件旅游的相关文献,有70%以上的文献是非旅游专业杂志,且研究者的学科背景较复杂,以旅游、地理和财经类为主。

3 各领域研究进展分析

由于我国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较分散,无法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可分为基础型研究和深入型研究。基础型研究,如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作用、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4,5,6,7,8];深入型研究,如出现了事件及事件旅游管理、事件及事件旅游形象影响、后续效应等领域。

3.1 事件及事件旅游管理

我国节事旅游管理经历了3个阶段,见表5。在发展初期,节事活动的影响力和参与度都不够,对企业无经济利益可言。但随着节事影响力和参与度的不断扩大,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主动参与节事活动。政府开始淡出,节事旅游由部分市场化过渡到完全市场化,从而实现政府引导、企业办节、节促旅游、节旅互动,政府、企业和受众多赢的良性局面[9]。

刘太萍、殷敏分析了我国节事旅游营销管理的缺陷与原因,指出在我国政府干预过多是存在的基本问题,同时指出旅游节事活动缺乏市场调研,忽视了节事活动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呼吁节事主题体现传统性和文化性,品牌化运作节事旅游[10]。吴书锋等认为,除了要政府主导外,还要加强对参与大型事件外围服务的企业及其人员的管理,避免有损国际声誉的事情发生[11]。邹积艺将旅游节事视为项目,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旅游节事开发中[12]。目前,对节事旅游的研究我国总体上还处在初期阶段。

3.2 影响研究

对大型活动的影响和评价研究一直是西方各国事件旅游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我国也开始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影响包括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其中社会文化影响包括了当地居民的态度,文化遗产的丧失,传统文化的保护,舒适性的丧失或增加,公众行为,美感的改变[13]。影响分为有形和无形的影响,无形的影响是难以衡量的,包括对社会生活和团体福利的影响,激发自豪感,对一个地方或目的地形象所造城的长期影响[14]。节事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一种,有着与旅游相似的影响。针对节事旅游的影响,国内研究较多关注的是节事活动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影响、社区形象影响和影响的后续效应。

旅游经济影响:罗秋菊总结了大型事件活动(奥运会)的影响,正面影响方面包括旅游人数增加、增加旅游外汇收入、创造无限商机、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国际形象、增加客源带动相关产业、完善城市的市政建设、基础建设、城市旅游设施和自然环境等硬件设施,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负面影响,如城市物价上涨、交通噪音、废弃物等方面影响当地人的正常生活[15]。李绍刚、李思东对1984年美国新奥尔良世界博览会的长期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要深入了解Mega event对旅游发展及未来旅游目的地的长期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评估其价值和意义[16]。盖宏君、周静言研究了事件旅游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指出除了积极影响外,事件旅游活动还给非受益人群带来生活受损、低谷效应和挤出效应等消极影响[17]。朱明芳、刘思敏将在经济金融领域广泛使用的ARIMA改进版—TRAMO/SEATS方法运用到危机事件的旅游影响评估中,并对SARS的旅游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重大危机事件对旅游人数的影响更为长期[18]。依绍华对“非典”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指出“非典”虽然给旅游业带来很大的损失,但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旅游业及相关产业所受的冲击和损失是有限和短期的[19]。张丽、郭英之研究了事件活动对旅游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事件的规模不同,所产生的旅游效应也不同[20]。传统旅游具有季节性,受淡旺季的影响,节事活动能弥补这一不足,既可吸引游客,又可调节旅游资源结构,较好地解决了旅游淡旺季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21]。蒋恩德通过对加拿大节事旅游的介绍,指出节事旅游不但可以使游客量大幅增加,而且能提高旅游管理的能力、城市知名度和促进旅游业升级[22]。

目的地形象影响:约翰·艾伦等认为,重大事件活动的无形影响是难以衡量的,包括对社会生活和对团体福利的影响、事件所激发的自豪感,以及对一个地方或旅游目的地形象所造成的长期影响,并认为举办重大事件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塑造和延伸形象,特别是针对目的地区域或吸引主题来塑造形象,以此来扭转原来的负面形象[23]。Getz认为,在无形影响中,重大事件活动对举办地形成的形象影响是重要的表现之一[24],以往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经济影响。周常春、戴光全通过对1999年昆明世博会的形象影响研究,将形象影响作为独立的要素进行了研究,指出大型节事活动提高了举办地的知名度,有助于形成较高的形象认同度,并通过了解游客的重游意愿和口碑效应来衡量长期的、潜在的形象影响[25]。戴光全、保继刚则通过量化研究,得出“世博会”对昆明的形象产生了较好的推动作用[26]。

影响后续效应:怎样延长事件活动对当地的积极影响,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戴光全提出“后事件效应”,指出重大事件活动具有特大的号召力,但是这种号召力只能在断时间内促进事件发生地旅游人数“爆炸性”增长,随后必然引起后事件效应,即事件结束后旅游人数的萎缩[27]。在此基础上,李艳、闻扬等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解释了悉尼奥运会后奥运会效应产生的成因以及对澳大利亚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奥运会场馆闲置,旅游设施供需失衡,并提出了北京奥运会后续效应的对策[28]。有学者通过对丽江成功发挥和利用“东巴文化节”这一节事活动的后续效应的实例,指出发挥节事长期效应的基本策略包括节事规模的等级化、节事类型的多样化、节事时间的持续化等三个方面,最根本的是使活动成为地区的标志性事件[29]。

其它:罗秋菊、保继刚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指出不同主题的展览活动终端客户端的感知不同[30],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盲目举办节事活动的。余青等提出城市节事活动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与各地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经济水平、旅游环境和市场发展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31]。有人对节事旅游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32];有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宏观和微观条件[33];也有人从事件旅游角度出发,把SARS疫情当作一种突发性的旅游事件。在全面研究其旅游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后危机管理手段”的研究[34]。戴光全、保继刚对西方主要国家事件及事件旅游的相关研究方法进行了整理,归纳出社会学、影响研究、决策研究、IPA方法统计和臭氧、三角剖分研究及互联网运用等6大类方法[35]。杨兴柱在探讨大型节事旅游的开发流程中,提出了应分析大型节事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包括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态势和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状况等[36]。

4 结论及展望

篇7:生命事件与语言事件

语言事件发生前,在一个写诗人身上,总是发生了一次生命事件,不论这生命事件是但丁、杜甫等那样强烈的,还是佩索阿、博尔赫斯等那样幽微的。一个人投身写作,真正意义上的写作,那就意味着要花大量时间面对自己过孤独而幸福的生活,生命事件正是在这种向内的观照中产生,或者说,这是关键性的步骤,通向着语言事件的可能。在我们这个被耽误过多的沉陷板块向高原板块漂移和接驳的转换时刻,肉身经历的丰富无疑是整体的、普遍的,而这酝酿着每个个体的生命事件的发生。关键是,生命事件一旦发生,其主体就已经成为诗人了,不论这人从事何种行当,从事何种写作。由此可见,诗并非只发生在诗的领域,她乃是人之存在的目的和最佳形态,所谓“诗意的栖居”是也。我不知道,一个人为何投身诗歌写作……但是结果就是我们确实在写诗,而且,贪恋写作。我们奋力地使我们的生命不断发生变化,并期待着语言事件的发生,但不论后者有无发生,生命本身不断走在成功的路上,一双积极之眼所看见的积极的路,真实地兑现在写诗者的脚下。

我感念陈家坪身上的沉实与辽阔,为他为自己生命所创就的景观而向他庆贺。他出生农村,不过初中学历,而能像高尔基一样完全通过立足社会,靠一路走来的坎坷、勤奋完成自我教育,在当下真可算是奇迹。他比现在的那些“程序猿”更加懂得“迭代”的功能价值,他一步步地确认那些作为一个人之尊严存在的价值观:良知、批判性、爱……越确认越丰富,就像洪水退却之后的第一代移民,当然,他也幸运接收到了友爱的光照,但那片新垦地上的创收可都是他自己的功劳,而且是硕果累累,包括数量不菲的诗作、若干本访谈录、几部纪录片以及大量一手的素材……

陈家坪新近整理出的这部《法典》诗集,是他的《吊水浒》(收录作品时间截至2009年)之后的新诗集,是2010年至今所有作品的精选。诗集分乡村抒情诗、超验之诗和政治抒情诗三卷。

乡村抒情诗一卷中,收入诗作不多,十四篇,大概是前集已写得够多。这一卷,仍有前集的影子,早逝的母亲和沉陷的故乡是主要的吟哦对象,多在回忆、省亲、忏悔中展开,《墓畔》《柔软》《小狗和三弟》大概是对应着的重要作品,《玩命》《老鼠》在本事上和时空上有些逸出,也是有意味的佳作。总的来说,陈家坪依然想通过这一小卷作品,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乡及亲属世界,通过选编作品多角度地切入。

我如今怎样去探望被拆迁的房屋?

窗户停留在空中,像月亮已经消失,

土墙化作泥,密密麻麻地长满杂草。

依然有歌声,从某一个房间里传出,

可感受到房间里原有的陈设?

……

有一些东西,并未被及时带走,

似乎再也不会失而复得。

……

为什么我会放声哭泣?

刚刚来还是永久离开?

请听我无法说出的原由,

并理解我一路上的沉默。

——《柔软》

去年年底,陈家坪携妻回了一趟重庆兴寿县老家,去探望已被拆迁的房屋,在留念的感伤(“柔软”)里,记忆复苏,窗户、歌声、弟弟、杏树、花朵、晾晒的青菜、燕子和它的窝、炊烟、鞭炮声……以虚幻写真实,以过去写现在,催人泪下。人生变迁如此剧烈,多少事物无力保留!这是没有遗失过故乡的人所不能体味的。

而我最喜欢的是那首忏悔诗《小狗和三弟》,兹全录如下:

我的腿曾狠狠地踢过一只小狗,

当它休克时我心里充满了内疚。

我想起小狗在追着我疯狂吼叫,

我的恐惧感一下子得到了释放。

我的手曾狠狠地打过三弟的后背,

三弟被击倒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

我们在一起是玩追人的游戏,

最后暴力显露出了它的原型。

我的腿和我的手告诫我,

我曾经是一个野蛮的人。

我把这野蛮写进了诗中,

希望能得到诗神的规训。

我的腿变成了一只小狗,

手也从三弟的后背缩回。

当我被生活狠狠地踢打,

小狗和三弟却给我安慰。

“我曾经是一个野蛮的人”,这当然是一句完全实诚的话,但不表示说自个儿现在就文明了,而是确认过去的自己的生命状态——没有被文明规训的粗野。陈家坪通过这句诗确认了过去的自己,也指引着现在的自己,明确自己进展的方向,通过“得到诗神的规训”而优雅文明,不再做出欺凌弱小的蛮霸之举。“当我被生活狠狠地踢打,小狗和三弟却给我安慰。”小狗是大度的,被踢得休克后,还可以疯狂地追着吼叫;三弟,被狠狠打过之后,已经淡忘了(这就是亲人)。现在,充当当初野蛮之“我”角色的是生活中的恶,“我”被“狠狠地踢打”,小狗和三弟教会“我”像他们一样刚强,依然用善良来回报生活世界。陈家坪在一篇访谈中说:“作品的善与美,有分别。但丁认为善在于作品的思想,美在于作品的文词修饰。善与美令人欣悦,尤其善更为特别。一首诗的善难被谈论它的人懂得,因为需要精细的理解力,而美则显而易见。人们多关注美,少关注善。我们努力去构想社会的新形态,新人;放眼文明,现存的先进模式不少,唯实践举步艰难。”(《木朵访谈陈家坪:能不能形成回声?》,2011年)善,也就是爱,是陈家坪的核心动念。乡村的毁灭、被生活狠狠地踢打,他用以回应的力量依然是善与爱。因为他智慧地知道这些问题的根因在哪儿。他的爱、善与批判是统一的心性所做出的,有各有其位的安排。

《法典》的大头是第二卷“超验之诗”。顾名思义“超验”有超越经验的超现实意思,但是通读这一卷诗作,会发现,这里的“超验”还有反讽之意,比如那首《广场僵尸舞》就是一个佐证。通过细致的观察、书写,为我们所描绘的异样景观,逾越了生活的正常范畴,而沦落为诡谲。

nlc202309090350

陈家坪写过一首《厌倦》,相当地噬心:

生活已经厌倦了我,因为不变的口音和善变的诺言,

一不小心我把一张白纸捏成纸团请原谅!

为什么我会看见一个奔跑的女孩?

当我买了一杯豆浆忘了领取吸管,

我望着一个老人牵着孙子的手远去,

花瓣落在地上不在空中是有道理的,

尽管厌倦,而我一如既往地热爱着。

从后面的诗句“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像一个中国式的鲁滨逊”,可以推测,这是生病烦心时之作,但是可以借助他流露出的词汇,来考察他大致的“厌倦”之因。“不变的口音和善变的诺言”确切所指难以知道。就我所知,“不变的口音”对于陈家坪的交往曾经多有困扰,乡音浓厚多少影响了交流的畅达。“尽管厌倦,而我一如既往地热爱着。”本性难改,乡音与痴爱,居然串通一气。

本性的坚决,让陈家坪从其底层脚踏实地上升的经验,对一些不接地气的天才提出了批评:

我们时代的天才病污染了空气。

他没有配剑,但有想象的剑术,

有见识,知识与个性的双重偏见。

他以为自己进入了伟大者的行列,

其实早已远离人性最基本的生长,

他因自居时代之上而远离了时代,

像一个守财奴,有数不尽的横财。

——《李白论天才》

他认为“天才病”的病因是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生长”,可谓思力精微博大。完全依托想象的才能不是可靠的“剑术”,不远离时代就要居于时代之下,向下扎根。他肯定天才的存在,但是出于公心认为,天赋才华的浪费是可惜的。他从怎样一个角度来下如此判断?这跟第三卷有关。

第三卷,我以为是陈家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主题的开拓上,陈家坪以此卷作品几可以独步大陆诗坛而无敌手。但是从语言上,表达手法传统,完全散文化的叙述诗意缺乏。受东欧诗人(尤其是米沃什)“见证诗学”影响极大的陈家坪可能认为,即时的为历史留下印迹极为重要,所以使用“拍立得”手法即便给人留下诗艺不够成熟的印象也在所不惜。陈家坪曾自述:“今年我四十一岁,大半生过去,除了生存上的奔波,用在写诗上的精力恐怕要占去百分之八十;我所获甚少,足以说明我在写作上的愚笨。”(《木朵访谈陈家坪:能不能形成回声?》2011年)对于这卷作品,我喜欢的不多,其中较为成功的,要算含有戏剧性场景的篇章,而那些直接付诸议论的,出彩的较少。不过,我觉得,这不会根本影响这批作品的分量。在这批作品里,陈家坪展现出了他最正确、有力的批判,为中国大陆诗坛留下了屈指可数的类似的珍贵声音,为中国大陆诗坛几由小情调诗、纯诗等包揽,而呈出了尴尬的例外。这批作品,体现出一个中国诗人在时代最前沿领域的在场,他的良知、勇气,其所做出的揭露和批判,泽被友人与后人。

这一卷,我认为《灾民哀歌》组诗最为成功。在美学上,他借用了绘画领域的拼贴手法,利用各大报刊媒体对汶川地震的即时报道,将其中核心新闻点截取重新编写,大概是每一篇报道的新闻点编写为一节,累积而成38首。在我视野范围内,关于汶川大地震的作品中没有超出这组诗的。其中的信息含量也是空前的。作为一个独立知识分子,陈家坪做到了完全忠实于真理,极为精彩地化腐朽为永恒,而不是像他自己所担心的“诗的力量是微弱的,它甚至因为这样的行为而顿失光芒,只剩下表面的一些形迹,并随同岁月的流逝而消散”,决不是。

博尔赫斯在《我的一生》中写道:“我见过一个女人和两三个男人。”而在青年作者才展开的人生中,无疑也会遭遇三两个男女黑夜中灯盏般的存在。正是如此,青年作者在其成长路上得到了视野上方向性的启悟,才能更完整地建构他的世界。陈家坪之于我,有一层这样的关系。他身上基于良知的批判、投身行动的实践深刻地影响了我,让我知道如何在当下时代扎马步,取得立身的根基,以及,身体力行地介入是如何地重要。我想他身边的其他朋友也会有类似的感触和影响。这让我们不论未来朝什么方向发展,视野不会那么局限,即便追求超越的境界,也会把双腿稳稳地扎进祖国的泥土。

因为近水楼台,我得以长时间阅读陈家坪这个人。在我这里,他的人其实多少遮蔽了他的诗,或许也跟他的诗的声音有关。但是这不是说,我无视他的诗歌的独特性和分量,只是他的诗与他的人比较起来还是后者更加伟岸。在我,我早已深悉陈家坪身上已经发生了生命事件,但是在他身上到底有没有语言事件发生,作为朋友,作为还在辗转中的求道者,我要暂时保留看法——如果我们把语言事件看成是与生命事件真正地打通,走向艺术上真正的澄明和觉悟的话,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把肯定推迟。

你述说出中心的基础

凭着良知从废墟举重若轻

……

黑暗里人群不会散去

但大厦东边不亮西边亮

物质在光亮里蠢蠢欲动

明天的中心却在黑暗中生长

——拙作《致陈家坪》

2016年8月7日

篇8:如何讲解“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

一、新课程的背景、模式和目标

首先,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在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重视把自主、探究、合作作为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形式,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景象: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课堂成了学生展现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成了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美好的经历。

其次, 从新课标对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改动和教材编排的重新组合中不难看出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因此教师备课应考虑与时代合拍;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应体现数学是有用的。

二、教学过程

为了能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发挥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采用了分组讨论学习的方式, 以四人一组的学习模式学习。

除了备课之外, 在课前我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准备了很多实际模型, 例如:乒乓球、纸牌、骰子、硬币等。本想通过各种不同的模型让学生感受学习中的乐趣, 但当请教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时, 他们给我提出了一个相当合理的建议: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 始终围绕着一个模型——抛掷骰子来展开学习。这样, 给人的感觉是有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后来, 我又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决定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但引例没有改。

1、课题的导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成功的探究性教学活动中, “引课”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课, 相当于一台戏的序幕或一部小说的引子, 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引课”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 激起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所以, 我采用了悬念设疑导入的方式, 利用一道引例以及相对应的模型引出课题内容——对立事件与互斥事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道具, 一个放有9 个大小相同的小球的盒子, 其中有3 个白球、6 个黄球。

教师:从中随机任取1 个小球。写出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

学生:A={得到白球};B={得到黄球}

教师:这两个事件可能同时发生或可能同时不发生吗?

学生:不可能同时发生, 也不可能同时不发生。

教师:那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教师:这个就是今天所要学的第一个知识点——对立事件

为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出互斥事件时, 我动了一点脑筋, 我特意将一个蓝颜色的乒乓球藏在口袋里, 现在拿了出来。

教师:我这里还有一个蓝颜色的乒乓球, 现在我将它再放到刚才的盒子里, 现在随机事件还只是这两个吗?

学生:不是, 还有一个事件, C={得到蓝色的球}

教师:它们还是对立事件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教师:这个就是今天所要学的第二个知识点——互斥事件。

这样的导入, 已经让学生对这一节课的内容有了很高的兴趣, 再加上我为每一组的学生都准备了模型, 所以学生对下面的学习充满了好奇。

2、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采用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方式, 体会概率中的随机性和规律性, 而所谓数学实验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关实验,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 作出猜想最后解决问题。数学实验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请各个小组的同学们利用手中的骰子通过实验, 自己编写题目写出可能发生的随机事件, 并判定它们是否是对立事件还是互斥事件。大家互相讨论, 然后我请几个小组的组长做一个总结。

通过这一种让小组讨论编写题目, 并请其他组的学生来回答的方式学习,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互相竞争的学习动力,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发现问题, 作出猜想最后解决问题, 提升课堂的氛围, 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和探究, 形成一个生动活泼、乐教乐学的教学局面。这也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反思

在职业高中, 各个班级是按照专业划分, 他们的数学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新课程改革, 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课程设置, 比如我的两个班级, 一个是财会专业, 一个是建筑专业, 他们的数学基础就有很大的区别, 同样一节课的内容在这两个班级上, 所达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总之, 面对课课程改革,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应当在保证“双基”落实的前提下, 大胆试验, 积极探索,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试验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从中积累有益经验。新课程, 给我们每个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 教师必须在教学工作中随时进行反思和研究, 在实践中学习和创造, 这样才能得到发展。

摘要:职业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着自卑心理, 厌学现象, 学习信心和兴趣不足。但他们的可塑性强, 思维活跃, 潜意识中有掌握新知识要求和获得一技之长的愿望。他们同样需要教师把课讲的生动、形象, 以及获取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因此, 作为教师必须掌握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艺术。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现在学生所提出的那些要求了, 从而提出了新课程改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咸汤事件作文】相关文章:

虫子事件作文04-24

鱼刺事件作文04-24

见闻事件作文04-29

投毒事件作文05-01

刮风事件作文05-04

钢笔事件作文05-15

家庭闹鬼事件作文04-08

马蜂事件-初二作文04-13

碰瓷事件作文04-28

打伞事件叙事作文05-01

上一篇:四年级课外阅读活动计划下一篇:多管齐下抓维稳 齐心协力谋发展(何家坪村信访维稳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