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事件作文

2024-04-28

碰瓷事件作文(精选6篇)

篇1:碰瓷事件作文

如此碰瓷虽然有了法律,但仍有许多人想着不劳而获,老年人,成年人,他们琢磨出了一套“碰瓷”的方法,来获得意外之财。

要说碰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星的案件。小星因为与父母赌气离家出走。流浪到广东佛山,不幸落入人贩子手中,以一千元卖给了别人。小星被毒品吸晕了头,被碰瓷人残忍地打断左手,在南平建阳高速路口制造假交通事故,还是小星机智勇敢使他逃离了魔爪。

这起案件真相已经水落石出。可又愤怒又悲伤的人们,心里还有一串问号:为什么碰瓷人要这样做?他们不会动吗?他们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好好干活,为什么不走正路,而要走旁门左道呢?碰瓷人呀,碰瓷人,你们只贪图一时的享乐,却不想想那没有自由的监狱!

人贩子,你也好不了。你拐卖儿童,也不想想儿童的父母,如果你是他们呢?你不急吗?你难道喜欢被大家唾弃的称号--人贩子吗?如果你还是个人的话,请你立刻改行改道,诚诚恳恳地,老老实实地工作,我相信你会更快乐,与其抓着不安宁的钱,还不如得到老老实实地快乐,天天就带着下流,无耻的字眼在一起,相信你也不愿意。

还有小星,你是爸爸妈妈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怎么能动不动就和父母闹呢?为什么你要选择离家出走呢?吵闹,吵架是可以调和的。现在还不是自己受苦,不如与父母一起去郊游啊,玩耍啊!可你断了一只手,郊游,还玩得开心吗?

读了小星的案件后,认为世界上很美好的同学们应该如梦初醒了,以后外出一定要征得父母同意。千万不要被一些口是心非的人骗走了。如果大家都多个心眼,做事小心谨慎,相信一定能让碰瓷人无懈可击!

篇2:碰瓷事件作文

我不禁想问: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难道仅仅是片面报道的媒体?其实不然,我认为网民的主观臆断更可怕。根据几张图片几句话,就相信了所谓的东北大妈讹人事件。而且另一位当事人恰巧是一个外国人,这就给中国网民带来一个更好的发展想象力的机会了:民族败类、影响国际关系、丢中国人的脸……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开始看不起中国人。崇洋媚外?或许吧。

为什么人们慢慢丢掉了独立思考、探求真相的能力?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道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电脑电视手机都是信息的来源。人们浏览媒体的报道,对此深信不疑。即使对消息有过怀疑也很快被打消,仿佛如果提出异议,自己就是错误的那一个。可自己就一定是错误的吗?很久以前,人们对“地心说”深信不疑,后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致力于研究宇宙,并提出震惊当世的“日心说”。这个理论一经提出,便遭到了各方的怀疑、批评和嘲笑。但哥白尼并没有动摇,他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所外界屈服,最终事实也证明了他是正确的。所以,真相并不会向人数多的那一方偏离,真相就笔直地站在那里等着你去发现。

那么,网民妄下结论扭曲事情真相的做法又有什么危害呢?恶毒的语言是一把无形的刺刀,将无辜的人伤得体无完肤。如果说东北大妈被撞受到的是轻微外伤,那么媒体的恶意炒作、网民的集体攻击便是置人于死地的最终武器。这位大妈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到自己很委屈,因为当时没有人站在她这边。如果事情的真相没有被还原,大妈将如何承受网民无端的谴责批评,后果会如何,我不敢想象。

在消息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我们应该怎么发现真相并坚定地走下去呢?首先要拥有一双“慧眼”,在繁杂的消息中要善于发现真相,有良好的辨别是非能力。其次不要“跟风”,要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想法。罗曼·罗兰曾说: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最后当你怀揣真相的时候,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要在乎道路上的荆棘割了你多深,要在乎真相并保护好它。

篇3:碰瓷事件作文

一、“反转新闻”主体分析

对反转新闻现象主体进行分析,即对反转新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把关与框架

第一,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最早提出该思想。麦库姆斯和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定义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表明人们关注的问题与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相吻合。[1]在中国老太日本“碰瓷”事件中,媒体的议程设置是引发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此事件正值十一“黄金周”和日本旅游热时期发布,极能触动大众的神经。新闻媒体抓住这个时机,未经多方核实事件的真实性就进行报道转发,引发网民热议,纷纷指责中国老太。

第二,把关。把关是对信息的筛选、过滤与加工,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最早提出“把关”一词。[1]媒体新闻从业者承担着把关的责任,如果媒体对缺乏真实性的新闻事件把关不严格,就会将报道扩散出去,进而成为舆论的热点议题,会导致媒体公信力的缺失。凤凰卫视在报道中国老太日本“碰瓷”事件时把关不严格,未严谨地核实信息,仅听信京都官员的片面之词就进行了报道。

第三,新闻框架。框架理论是美国学者戈夫曼提出的,后来框架理论被应用到新闻学范畴,形成新闻框架,即“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的对新闻事件有意义的阐释”。[2]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媒体使用“中国老人”“碰瓷”等具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构建了报道框架,而之前媒体的报道使人们对“中国老人”形成刻板成见,致使人们带着偏见看待事件。

(二)普通网民标签式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出的,指对某类人或事物产生较为固有的、不明确的看法。刻板印象与媒体的报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舆论发生转向的前提和重要影响因素。例如,媒体在报道中国老太日本“碰瓷”事件之前,对于“碰瓷”事件的报道屡见不鲜,无形之中给“老头”以及“老太”群体贴上了标签,甚至还引发了“扶不扶”的热议风潮。中国老太在日本“碰瓷”更触发了人们敏感的神经,人们原有的刻板印象使舆论一股脑倒向对老太的批判谴责。这种判断有种先入为主的成分,刻板印象会使网民在面对是非判断时缺少理性。

(三)当事人

当事人在影响舆论反转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般将反转新闻当事人的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当事人虚构编造事实,为博得关注或达到某种目的,另一种是当事人不知情,未能站出来说话澄清事实,助长了舆论的气焰。中国老太日本“碰瓷”事件的当事人属于后者。

二、“反转新闻”的成因及对策探究

(一)自媒体的特点

首先,在自媒体时代,每个公民记者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日本老太“碰瓷”事件最初也是由网友发布在微博上的。但由于缺乏媒介素养和专业素养,一些公民记者和网络意见领袖对新闻的真实性判断不足,对发布内容没有严格把关,导致不实信息散布出去,网民的不理智情绪蔓延,出现舆论一边倒的现象。

其次,碎片化的滚动传播,快餐文化主流化。现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快,易忽略传播质量,大众追求信息零碎、快速、占用时间少,为迎合大众需求,新闻快餐化逐渐成为主流。媒体为了抢占舆论高地,迅速将中国老太日本“碰瓷”事件进行报道和转发,对真相的深度挖掘变少,受众快速浏览媒体提供的信息,思考和推敲变少。因而,为反转新闻的发生创造了不良条件。

(二)媒体原因

首先,新闻的制作过程一味追求快速,趋向粗暴化。为了吸引大众眼球,媒体选择具有高话题度的议题,尤其是将网友发布的“视频+图片”的信息未经严谨核实就报道了出去,忽视了新闻的真实性。

其次,媒体的把关工作不到位。一是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没经过严格把关;二是多家媒体集中报道一个事件时,放松了把关力度,将同行媒体的信息进行加工转发。网友发布老人“碰瓷”微博后,凤凰卫视记者证实“碰瓷”是真的,并进行了独家报道采访。后来,一位自称是目击者的微博网友称老人确实被撞。随后,环球时报记者进行追踪报道,事件发生大逆转。

再次,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素养缺失。中国老太日本“碰瓷”事件中,通告是日本袛园町南部地区协议会发布的,新闻源头就是假的,加上记者采访不到位,导致出现假新闻。

三、结语

自媒体的特点,加之碎片化的信息传播,给媒体的议程设置和把关提出了挑战。媒体为抢发新闻,忽略了真实性原则,也暴露出新闻从业者专业素养和专业主义精神需要提高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正确地引导舆论,媒体首先需做到提高议程研判能力和加强把关力度,新闻从业人员要提升新闻专业素养和专业主义精神,承担起把关人和瞭望者的职责。此外,网民媒介素养有待提升,发表观点要理性,给事实多一些耐心等待。总之,规避反转新闻的发生需要媒体、网民的共同努力。

摘要:2015年“反转新闻”频频出现,新闻媒体忽略把关,受众对当事人具有标签式的刻板印象,盲目发表态度,导致舆论一边倒。随着事件真相浮出水面,新闻剧情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和立场也发生转变。本文从传播学视域下以中国老太日本“碰瓷”事件为例,从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与把关、网民标签式的刻板印象和当事人等三个方面入手,对反转新闻的主体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探究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及对策,进而反思,对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十分重要。

关键词:“反转新闻”,把关,刻板印象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167.

[2]何翔.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2.

[3]“反转新闻”频频出现,打了谁的脸?[OL].人民网传媒(传媒视线),2015-10-01.

篇4:“碰瓷事件”——敢问路在何方?

关键词:碰瓷事件;路在何方

从早些年的南京“彭某案”、天津车主“许某案”到四川达州的“讹人”老太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大家纷纷感慨:“扶个老人的成本高啊!”鉴于此,今后对待老人摔倒,我们究竟是扶还是不扶呢?这是一个很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而发生类似这样的事件也绝非偶然。近年来,老人摔倒讹人事件频出,在这事件频繁发生的背后是生活窘迫还是道德缺失呢?到底怎样才能减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呢?频繁出现老人讹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为此,记者做了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路遇老人摔倒扶不扶?人们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1)以前可能会扶,但现在看了太多的报道,所以不敢扶了。

(2)在保护自己的情况下,还是能伸出援助之手。

(3)可能会扶,但是要在其他人的见证下。

(4)坚决不扶。

当记者问到一群放学的小朋友时,有个小朋友是这样说的:“我会找人来扶。”记者接着问:“为什么要找别人来扶?”小朋友的回答是:“还是找警察叔叔来扶比较好,我们懒得赔钱。”听到这样的回答,我们做何感想?我们是否应该反思?

原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简单的事件”,但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却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热议”,原本是“简单事例”却成了人们一时深思的“典范事例”。

由此,原本被人们渐渐淡忘的“碰瓷”一词,在现如今却成了妇孺皆知的“热词”。

说起“碰瓷”,该说法起源于清末,是古玩业的一句行话,泛指一些投机取巧,敲诈勒索的行为。原意指个别不法之徒在摊位上摆卖古董时,常常别有用心地把易碎裂的瓷器往路中央摆放,专等路人不小心碰坏,他们便可以借机讹诈钱财。现如今,“碰瓷”却演变成了一种新型犯罪,指那些故意制造交通事故,借机向对方索要高额赔偿金的违法犯罪行为。

目前,日益嚣张的“碰瓷”行为,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如果我们的社会道德足够健全,为何“碰瓷”现象屡屡发生?为何“碰瓷者”会置自己身体健康于不顾,拿生命安全的保障一次又一次地挑动我们的神经?“道德、诚信之路”在哪?——敢问路在何方?

因此,之所以犯罪成本变得如此之低!是因为我们的监管过于松懈、法律的空白过多。若想把某些心存恶念的心强行引到正途上来,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就不会从根本得以解决。甚至扶一位摔倒老人还需事先拍照存证、还需找周围旁观者证明,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悲哀吗?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其所服务。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并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道德的本质是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责任、应尽义务,也是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使人们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和纠正行为;从而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达到完美与和谐的关系;从而使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

但是,既然我们有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什么老人摔倒后有那么多人围观却少有人去搀扶?不是道德已经真正地在人们心中死去,而是诸如“彭宇案”、“许云鹤案”等等事实让人寒心地发现,法律并没有提供给我们对道德的支撑与保障。原本老人摔倒做出上前搀扶的反应,可以说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的本能反应,但在眼下的现实生活中却变得如此困难。那在其他领域呢?一定会有更多人无惧道德的审判、无惧法律的制裁。

所以说,虽然我们有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没有健全的法律为保障,去保障那些道德高尚者的基本权益。即使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仍会变得苍白无力。因为法律是道德的后盾,没有法律的支撑与保障,道德底线就会一降再降。

说到这里,我们也可换个角度反思一下,要想真正杜绝“碰瓷”事件的发生,我们只要健全了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就可以实现吗?我想,也不尽然。深究事件的背后,不应是简单的“善与恶、道与法”,它应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一、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

再拿2006年的南京“彭某案”来说,该事件已经过去好多年了,这起争议给如今的社会留下了影响极大的后遗症:一是路倒老人无人敢扶;二是救助受伤路人被反咬。类似这两种事件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有所呈见。

因此,在人性之恶面前,身在现场眼看路倒老人的围观者,或许都有同样的思考:“如果没有摄像头,谁来证明我的清白?”

所以说,老人路倒闹市却无人施救,这不全是围观者个人道德的缺失,而是社会道义的塌陷,这将使普通人尤其是弱势群体陷入不安。因此,解决的办法与途径,不是仅对当事者良心的谴责,对世人善心的呼吁,而是首先需要法律的正确示范。就拿南京彭宇案,天津许某鹤案来看,除去法律公义受到人情牵扯因素外,更对司法提出拷问。法律条文是否严谨?而在执行中,无论案子大小,被告原告身份如何,司法工作者是不是坚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不是能够排除人情干扰、放弃左右逢源、片面追求局部和谐呢?因为短期的“和事原则”,可能在长远上动摇法律公义。在“彭某案”的宣判词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常理分析,其(被告彭某)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通过这段判词我们从中可以理解为:“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扶?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送医?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垫付医药费?”

nlc202309050006

事实上,难道只有你撞了人才能去扶、才能送医、才能垫付医药费?难道所谓的“见义勇为”、“乐于助人”都不可能无故发生?都只可能是做了“亏心事”后才有的反应?这样的判决,即使不谈是否否定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尊老爱幼”的基本道德理念,单单从逻辑上来看,也已经伤透了天下愿做好事的人的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几乎是变相地得到了法律层面的肯定。同样“许云鹤案”的宣判词也如同出一辙。

总之,不能肯定有,也不排除没有,那就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就要承担高额的赔偿——如此判决,怎能让人信服?这样的法律漏洞又怎会使更多摔倒的人不反咬一口以骗取经济利益呢?这样下去,又怎能会让更多的人敢于放心做好事呢?

因此,如果法律制度不健全,又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法律实践中,再缺乏对道德的人文关怀,再没有“以人为本”理念的法律约束,那只会让更多的人忘记道德的底线而无视人性,也必将造成更多践踏生命的悲剧发生。

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为何救助者遭摔倒老人的反诬?为何老人索要高额的赔偿?尽管他们通常打着“目的不是要钱,关键是要为自己讨回公道”的旗号。为此,我们不妨试想下,如果他们本身有着很稳定的收入、有完善的医保社保,他们还会昧着良知铤而走险,去与帮助过他的人对簿公堂吗?

放眼当今社会,贫富差距、地域差距是何等的悬殊,有多少人自顾不暇。当生存都觉得缺乏保障时,又有多少人还能顾及到道德?如果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就会有合理收入,哪还有人去制假售假呢?如果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就能立足于社会,还会有人用不正当手段制造潜规则吗?同理,如果老人的养老、医疗都有保障,他们还会因为害怕承担数额巨大的医疗费,而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吗?等等问题与现象说明了什么?暴露了什么?实际上就是暴露了当今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早已被金钱扭曲的人性。

古人都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我们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每个人能够通过正当手段为自己谋得幸福的渠道。我想,那些为了金钱而产生的不道德行为一定会大大减少。因此,追根溯源,不是目睹别人遭遇困难而冷眼旁观者铁石心肠,而是我们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把一些为生活所迫的人逼上了邪路。如果不及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那我们几千年传统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舍己为人”的中华美德必将变成当今社会的奢侈品。

三、基本道德教育不到位

当广州的一个12岁小男孩说出他的理想是要当一个贪官时,震撼到我们的是什么?是孩子的“天性”与“成熟”吗?非也。反观当前的教育,我们给了孩子什么?包括从“小学—中学—大学”,我们又给了什么?除了应付考试外,在德育上,我们又做了什么努力?如果说“有德无才是残次品”,那么“有才无德就是危险品”。

在当今的教育中,很多孩子已是多才多艺,但也有很多孩子在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下学会了算经济账、算人情账,他们的童真早早不在,社会上道德败坏的现象不同程度的侵蚀了孩子们的内心。而在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诬告的事件频频发生后,更有为数不少的家长教导孩子“别管闲事”。面对“社会道德滑坡”,我们能拿什么事实去教育孩子呢?这也折射出了我们的社会、家庭基本道德教育的缺失与不到位。

因此,我们的学校在传授给孩子们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要让孩子知道“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是最基本、最朴素道德守则,也是最为珍贵的道德品质。

四、社会公德意识不培养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告诉我们:人性本善,助人为乐乃快乐之本!做好事者,理应得到肯定和赞赏。

救助遇到困难的人本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但却变的如此沉重。这一社会现象也折射出了这个社会的公德意识沦丧、信任缺失的问题,着实令人悲哀。使得“扶老人”原本一种“道德温情”变成了“道德焦虑”。原本社会中的人是一种共生、共存关系,可眼下人们会越来越偏向于成为一种原始的孤立的个人,就好像人只能依靠自己。如果真的长此下去,几十年后,可能就没有人再相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传统的道德追求了。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社会公德意识是由人的爱心经由模仿、潜移默化的引导而形成的,也是一个由外而内的发展升华过程。

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从小事做起并不难,譬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人和孕妇让座,在银行、商场等公共场所自觉排队,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等等。只要我们愿为他人做榜样的话,坚持下去并得到推广,就必然形成一种良好氛围而感染到周围的人,我们的美德就会永远传承、永不褪色,人的良知就会闪现在社会的每个角落。

最后,我衷心的希望如一句民谚所说“有无不争家之乐,上下相亲国乃康”。

篇5:碰瓷的作文

现在的“碰瓷”多的是,五花八门,特别是旅游景点的地摊,总有欺行霸市蛮横之人,目无国法为非作歹,打架斗欧群围群起,一哄而上,什么样子表演的都有,狠不得伸手掏尽旅客的腰包。明明知道商品摆放之前就是残缺的`借机讹诈,硬说是顾客弄坏敲诈勒索,坏了旅游景点名声,败坏了社会风气。

如今不实广告泛滥之多,危害百姓,信任度极差,污染人们的心灵,包装的好看,说得好听,真实的不多,总让消费者放心不下。广告犹如“碰瓷”看似文明其实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伪装的很好,做出更肮脏不可告人的广告交易。不管产品质量的好坏,电台、报刊、名人给钱就做广告,剩下的就是商家的事情,撞上了活该倒霉于我无关,管他什么逻辑,形象、社会责任早就抛到九霄云外。而商家就是地痞无赖,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坑的就是老百姓,有本事去告,买通法官,吃了被告说原告,来个庭外调解,不去追究连带的刑事责任,而是把事情一了百了。

有句广告词是这样说;“难言之隐……”,如同茶余饭后惯用歇后语,当说不出来的时候,都有了类似精神病痛之患,就想起“难言之隐”,污染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放佛说不出来,使得大家更明白。

角落“碰瓷”的地痞无赖,就像城市的一块脓包,如不铲除隐患随时都会腐烂恶臭,给社会带来危害,玷污城市形象。电台杂志上的广告,犹如人身上的廨,如不加以医治管理,随时都有蔓延发生的可能,污染着大家的精神生活。

呼吁!

篇6:碰瓷小学作文

在某条大道上,上演着这样的一幕,一辆开的并不是很快的货车在路上行驶着,司机由于长时间开车,很是劳累,显得有些昏昏欲睡。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闯出了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中年人,骑到了货车前面,司机急忙踩刹车,但由于距离太近,还是撞到了他,“砰”的一声,那人连人带车倒在了地上,两只手抱住头,似乎很痛苦的样子。

司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溜之大吉,不过转念一想,现在的监控系统这么厉害,就算跑到天涯海角也能找到你。想到这,司机急忙下车,只见那人口鼻处有少量血迹。那人张口大喊:“哎呦!你撞到我了!赔钱!医药费五千!”司机顿时慌了神,不会真的出事了吧?毕竟是自己撞了人,如果真的出了事,自己可是要担刑事责任的,怎么办?怎么办?司机的大脑在急速运转着。对了,拨打120啊,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还需要想半天,司机如是想到。于是拿出手机就要报警。那人似乎是看出了什么苗头,大呼:“我不用急救,你给我五千块钱,我立马走人!”司机一听,反倒迷惑了,都被车撞了,还不用救治?那人还顺势往车底下钻了钻。忽然,司机头皮一炸,联想到了最近很是流行的一种操作:碰瓷!但没想到的是,这么倒霉的事竟然就让自己给碰上了。真是欲哭无泪!自己还是赶快报警吧,说着就拨打了报警电话。呜――呜――,不一会儿的功夫,警察就赶到了,碰瓷者还在那里大吼大叫,要求赔钱,堪称无赖表演。不过,世界上还是有公正的,警察调取了最近的监控录像,发现碰瓷者是有意而为,在汽车正常行驶的过程中,故意跑到了货车的前面,然后出现了以上的事故。而且警察还发现,这个人竟然还有前科,之前几天也是这样,不过当时司机刹车及时,并没有酿成什么大的事故,这次又想来这里继续作案。最后还是被警察叔叔给带走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碰瓷事件作文】相关文章:

虫子事件作文04-24

鱼刺事件作文04-24

见闻事件作文04-29

投毒事件作文05-01

刮风事件作文05-04

钢笔事件作文05-15

家庭闹鬼事件作文04-08

咸汤事件作文04-08

马蜂事件-初二作文04-13

打伞事件叙事作文05-01

上一篇:领悟人生的话下一篇: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