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服务性党组织

2022-07-04

第一篇:基层服务性党组织

创新思维积极实践打造新型服务性基层党组织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做汇报发言,汇报的题目是《创新思维积极实践打造新型服务性基层党组织》。目前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大力推进党组织自身建设,保障企业科学发展

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如何起到作用,参与生产经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其实它的影响力取决于党组织和党员实质作用的发挥程度。换而言之,只有党组织自身建设好,党的工作才有力,党组织的号召才有感召力,员工和企业管理层才能信服。企业党组织建设要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着力于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典故,一头狼领着一群羊会打败一头羊领着的一群狼。所以,领头人很重要,特别是书记人选。要加强对党的骨干队伍人员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政治素质和开展党务工作的能力与水平。二是推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在**公司叫做党建标准化。就是将我们的党务工作建立标准,像质量体系、环境体系一样有固定的标准。**公司党建标准化就是建立党务工作的制度、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党员电化教育培训制度等,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三是构建适合非公企业发展的党建运行机制。非公党组织要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党组织对非公企业的发展要有强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力。需要积极探索和寻找党建和企业发展的结合点,紧紧围绕企业发展而展开,为企业决策出谋划策,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起到推动作用。

二、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引领企业科学发展

非公企业党建要以为企业促经济、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因此,党组织要为企业发展服务,要为企业成长出力。要把党建工作渗透到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使党组织成为引导企业发展的主心骨、促进剂。党组织要发挥四个方面作用:一是:党组织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让党的政策和党组织的主张、意图渗透到企业决策、监督、执行过程中,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二是: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三是:发挥引导、沟通、

协调作用,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四是:领导带动作用,坚持“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带领群团组织,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类企业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影响力。

三、树立党员模范形象,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企业抓好党的建设,很好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形象影响作用,使党员成为政治上的先进分子、生产中的骨干分子、员工中的优秀代表,必定会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要强化企业党员学习,开展以提升党员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为重点的“双提升”活动。要强化党员作用发挥,要求党员在企业转型发展中成为中坚骨干力量,在岗位工作上发挥作用,在联系群众上发挥作用,在做好员工思想工作上发挥作用。实践证明,不少党员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爱岗敬业、奋力拼搏,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成为思想素质、岗位技能和工作业绩的标兵。我公司在这方面,着力树典型、立标杆。通过激励机制,鼓励表彰优秀,建立优秀员工季度评选制度,通过宣传栏、内部报刊、电视播放等形式广泛宣传优秀党员先进事迹。

四、积极主动影响企业管理层,助推企业科学发展观

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公司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如何取得管理层的信任与支持,是衡量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的一个考核指标。一是要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党的理论,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对党的认识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财富观。二是要积极与管理层交流沟通。主动交流,思想碰撞,经验分享,形成共识,引导管理层的科学决策。三是要经常邀请管理层参与一些重要的党务活动。请他们参与、表态、发言。同时也让他们了解党务工作。四是要积极参与企业的一些重大决策和部署,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积极建言献策。

第二篇: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

摘 要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服务群众"为核心是未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可选择理想模式。本文论述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人民利益 民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反映了我们党"把人民举过头顶"的执政观,表明了我们党将服务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工作重点,为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赋予了新内涵,增添了新动力。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依据

历史和实践证明,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党战胜任何困难的不变法则和重要法宝。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列宁曾强调:"确定一个党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领导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由此可见,一个政党奉行什么样的宗旨,如何将所奉行的宗旨落实到行动上,无疑是判断政党性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可见马克思主义政党自创建之初便深知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历代领导集体无时无刻不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征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继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为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强调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的坚定立场。站在世纪之交的时代高度,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一论断既是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对党的核心执政理念的进一步深化。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战略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根本标准"。由此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怎样变革,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以群众利益作为最大利益来维护,以群众对生活的向往作为最大目标来追求。

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作用

(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化浪潮的冲击、网络科技的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愈加迫切。与此同时,社会阶层的全面分化以及不同利益群体的政治诉求,给我国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中国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独特背景下,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顺应和对接了群众的多元需求,密切了党群之间的联系,对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程度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政党的功能与政党的阶级性密切相关,归根到底是维护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服务型党组织倡导以民为本的政治意识,实际上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应当以追求为公民提供更好服务作为一切执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载体,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有利于不断扩大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的范围,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助于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有效开展

近年来,党的一些官员宗旨意识淡漠,和群众的"血肉关系"也在淡化。不少官员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脱离了"人民"这个本位,理想信念丧失,人生价值迷失,公仆位置颠倒,这些现象与党的先进性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格格不入。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尽快扭转,不仅会降低党的公信力,而且会动摇党的执政之基。对此,邓小平同志曾警示:"如果不坚决搞好党风,进一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可能出现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大大小小的乱子,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刚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遇到严重的障碍。"这里所说的群众路线归根结底就是要使党的服务工作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需要。因此,要巩固好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服务好群众,必须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这就要求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使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心往基层想,脚往基层走,做到工作深入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服务体现在基层。

(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繁荣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固然重要,但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也非常重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由此可见,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显得格外重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精神文化方面的诉求日益凸显,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就是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将文化建设回归民生,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文化建设人人有责、文化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一)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

实践表明,群众观念强、服务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中坚力量。着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应当坚持以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为重点。一是要加强理论武装,切实解决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二是要积极选拔年轻干部到一线锻炼,并注重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培养选拔,及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能服务、敢担当的干部队伍;三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执政骨干的表率作用,推介他们的服务行为,表彰他们的廉洁行为,以行为唤起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的责任感,以行为不断增强基层党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水平;四是要积极推行前瞻式服务理念,切实转变服务方式,建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以超前谋划,提前介入,及早解决为理念,"零距离"倾听民声、"零障碍"了解民情,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为群众提供快速度、高效率的服务。只有不断完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才能有效增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贯彻落实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之所以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源于其对自身执政合法性基础的重视。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具体深化。要贯彻落实依法执政,必将进一步优化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环境,使政党在社会主义法治环境中搞好各种服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本质属性是服务,其核心是将政党角色定位于服务者,民主法治、高效服务是其应有之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应当秉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确保党提供的服务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保证服务的合法性。历史证明,如果我们党的活动游离于宪法和法律之外,那么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便不能顺利进行。实践证明,如果我们党以违法乱纪的方式履职行事,那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便只是一句空谈。

(三)积极引导公民参与社会公共服务

习近平曾指出:“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赖于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主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提高对公民的利益和需求的回应力,而且更要关注建立起党与群众之间、民众之间的信任与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将人民利益永远摆在第一位;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民众的双向互动,共同为缓解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而努力,共同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协作。此外,要加大对公民参与的教育力度。教育是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公民参与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公民理性参与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变量,也是确保公共服务有效性、合理性的正能量。总而言之,引导公民理性参与,既是保证公共服务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重要手段。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评价制度

科学合理的服务评价制度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基层党组织服务的工作成果,而且还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量化评价基层党组织服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效果,探索并建立内容规范、标准统

一、指标量化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考核评价体系是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关键所在。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设置合理的服务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如党员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工作情况、党组织服务的便捷度和满意度、党组织与群团组织关系密切指数等等。二是要采取主客观结合的评价模式。对服务质量的考评宜坚持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协调兼顾,以客观评价为重点。将评判权、话语权交给人民大众,跨越了"自己评价自己"的局限,使服务型党组织的考核评价更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262.

[3]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高放.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355.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8.

[10]习近平.习近平等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N].新华网,2012年11月15日.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院)

第三篇:努力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以党员服务中心为载体 努力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为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新途径,寻求党员关怀、服务新方法,搭建服务党员新平台、探索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推动全镇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路子。金中镇启动了党员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在乡、村设立党员服务中心。本着“服务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宗旨,明确职能定位,落实阵地、落实经费、落实人员、落实载体入手,积极为党员、群众来信来访、党代表联络、党务公开、教育培训、组织关系接转、就业创业、党员管理、困难党员帮助等多元化服务,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一是找准定位,谋划党员服务中心。确定目标,明确思路。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目的是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强化党组织,凝聚党员、群众 、社会的力量,推动工作开展、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严格要求,建设党员服务中心。全镇各党员服务中心均落实了专门的办公室和活动场所,制作明显、规范的标志、标牌,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在各站明确专门负责人,确保责任到人,抓好落实。

三是以人为本,运行党员服务中心。坚持以“便利服务”为重点,强化服务规范性。为使党员服务中心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金中镇根据工作实际建立完善了全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台账,流动党员台账,本着“便利、高效、周到”的原则,开通了服务热线,将各流动党员咨询服务号码公之于众。

吴永星

第四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材料

点”成为百姓生活中的“痛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需要加强城市基层党的建设,把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凝聚群众、引领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推动城市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城市基层党的建设是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工程,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街道社区与辖区单位党组织联动不高效、条块结合不紧密,对城市基层党建形成瓶颈制约,导致党建区域化、碎片化难以整体推进。加强城市基层党的建设,莫让“小马拉大车”,而要强化系统和整体建设,着力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新格局。

上下联动抓实党建责任。“上下齐心,其利断金”,加强城市基层党的建设,不能仅靠基层来抓基层党组织,首先要在工作体制机制上做好“攻略”。以北京市“吹哨报到”为例,其经验最关键的一条便是在充分认识到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与艰巨性之后,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上手,以上带下,强力推动,取得实质突破。因此要通过强化四级联动,逐级健全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调度通报、动态管理、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制度,统筹好党组织上下一盘棋,使得工作能够协同推进,实现工作效能最优化。

明责赋权优化街道职能。加强城市基层党的建设,要重点在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做文章。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基层工作的基础,是区域的政治核心、领导核心,因此,要把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得坚强有力,使其成为联结辖区内党组织的“轴心”。但在实际工作中,权责不清导致街道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统筹协调能力弱,难以发挥其“轴心”的作用。要明责赋权,制定街道工作事项清单,依据清单对街道工作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取消街道承担的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经济创收等任务,积极推动街道减压减负增效,实行街道事务准入制度,使街道能够聚焦主责主业。同时赋予街道相应的职责职权,使其进一步统筹资源、强化引领、凝聚力量。

互联互通增强整体效应。加强城市基层党的建设,要在充分发挥街道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基础上,将各领域党组织充分激活,打破壁垒,拆除藩篱,构筑城市基层党建“朋友圈”,各领域党组织与街道唱好“大合唱”,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从而形成在街道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相互贯通、相互连结的“党建联盟”。同时适应城市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让城市基层党建与时代“同呼吸”,填充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中出现的“空白点”。

共建共享提升治理水平。加强城市基层党建,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领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通过做实网格党建,精细化治理,建设集约高效的党群服务中心,将服务窗口下移,推行“一站式”服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也要推动工作力量下沉。干部深入一线,走进社区,走近群众,看清治理“堵点”,感受百姓“痛点”,共同解决“难点”,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树立起党员干部的形象,从而带动群众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

第五篇:服务是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功能

【原文出处】理论视野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106

【分 类 名】中国共产党

【作 者】彭穗宁

【作者简介】彭穗宁四川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关 键 词】党的基层组织/再社会化/立足点/服务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是履行执政党政治职能的基础,是解决党建工作覆盖面问题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发挥党的基层组织作用的基础。

党建纵横·基层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47(2010)06-0042-03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作出科学的提炼:这就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这十六个字中,“服务群众”是精髓、是核心。因为,服务群众,是推动发展的目的,也是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根基。

现代意义上的服务,是以公益和互益为轴心的,是治理体系的最基本精神和原则。这种服务与多元利益关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与多元的利益需求(个体的、群体的、现实的、未来的、全局的、局部的)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它需要依托城乡基层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它需要形成多种参与方式,结合具体实际,建立像民意调查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投票制度等民主化、科学化的公众利益诉求制度。这样的“服务”能够弥补“市场失灵”,也可以弥补“政府失灵”,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应该看到,我们党基层组织要提供的服务,就是这种广义的服务、现代意义上的服务。由于现代服务的核心是公益,这就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多元利益关系中的协调和引导作用。由于现代服务不是单向度的,它是互益的,这就要求党组织通过服务,逐步培养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共同体意识”,促进服务向“相互服务”、“群众互助”方向转化和发展,使服务促进更大的人际互动。这种新型社会服务,就会像一根传动轴,把社会每个居民、单位都带动起来,共同营造现代人精神和物质生活的美好家园,创设社会和谐。全面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水平,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基层党组织通过为基层、为群众服务以及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现代“服务”能力。坚持把“服务”作为立足点,就能整体提升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我们党的组织就能够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凝聚党心民心、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

把服务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最主要的功能,是不是否认政党的政治属性、政治功能呢?不是,服务,应该是执政党履行政治职能的现实基础。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政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涵。执政党履行政治功能,发挥政治作用,服从于和服务于执政党的历史任务。邓小平同志曾经针对新时期党的历史任务,明确指出:党章对党的政治路线“不管怎样表述,实质是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①这个精彩的论断表明,当不解决经济问题,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其根本利益就不能实现的条件下,经济问题便具有了政治意义。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特征,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时期。我们党的基层工作,必须从这一前提出发,把握党的政治任务与基层党建的结合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就是最大的“政治”,必须从这一“政治”原则出发,全面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水平。

其次,政党是政治组织,同时又是社会组织,是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众多方式中的一个特殊组织。简言之,政党既是政治的,也是社会的。政党的领导活动经常性地依赖它与社会的联系,特别依赖于政党的社会职能。政党的社会职能实际就是政党对社会作出的反映,对社会作出的影响,这就包括政党对于社会利益关系的表达和整合的功能等。恩格斯认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的,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②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执政党在履行自己的政治职能的时候,也必须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并且以此为基础。而且,一个党执政能力强弱,不仅与这个党的社会资源深厚与否有关,也与这个党对社会资源运用的水平,或者说该党的履行社会职能的水平有关。

第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拥有巨大的社会资源,我们党的真正的优势是表现在群众真心实意拥护的基础上的。我们党能够通过倾听群众呼声,代表群众利益,认真服务群众,凝聚党心民心,组织社会力量,形成的强有力的政治领导,这样的社会力量聚集,正是政党社会功能。党取得了执政地位以后,必须要发挥好政党和国家的“社会职能”,这才是巩固自己执政地位的基础。

我们党的领导人不止一次地强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③这就是说,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通过基层党组织从实际出发,落实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基层党组织充分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功能,正是我们党的发挥自己全部政治职能的最深厚的社会基础。

服务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服务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有效覆盖面的内在根据。

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的有效覆盖面,是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条件。因此,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工作。为解决覆盖面问题,不少地方大力开展了党组织覆盖面扩展工作。但实际的情况是,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数量是如此之多,变化又是如此之快,即使我们做了巨大的努力,也难以达到“消除空白点”的目标。因此,科学地确定何为党的基层组织的覆盖面问题,即以什么作为基层党组织合理的设置原则,构建符合现实情况的基层党组织网络,并使这个网络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近年来,解决覆盖面问题时,各地创造了“区域为主、条块结合”的组织设置模式。所谓“区域为主”,是指在各类组织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党的工作委员会。党工委除了加强区域内党建的日常工作外,还要全面负责区域内各类组织和社区的党建工作,实现党的工作对区域的全覆盖。所谓“条块结合”,就是充分发挥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优势。经党工委授权,行业、行政的管理部门(如工商、招商、开发区和街镇管理部门)在进行组织的登记、招商、管理等工作时,通过多种途径主动了解、掌握、推动各类组织的党建工作。行业、行政等管理部门的各级党组织要根据所掌握的不同情况,与所在区的党工委一起对区域内各类组织的党建工作进行指导、帮助和监督。这样做,党建工作的“真空地带”不复存在了。

这一成功的做法,实际上是我们党的组织通过整合政府和各类组织的力量,在构建公共服务组织网络中,借助公共服务的系统,形成了党组织的有效领导。因此,服务正是使处于基层社会的一个个节点的党员和党的组织,能够发挥作用的依托。党的组织系统正是通过公共服务网络,使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得以展现和提升。

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党在“服务”上有其他任何组织都不具有的优势,这不仅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始终不渝的宗旨,还在于我们党拥有巨大的组织优势和执政优势。这样,借助“服务”的功能,就能够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通过拓宽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铺垫坚实的组织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说,组织的覆盖依托于组织功能的覆盖,没有基层组织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党组织的有效覆盖面。

今天,我们突出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我们回答是,社会现在对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这是因为:

一般说来,我们党的组织作为一个系统,从层级看,可以划分为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功能,也有所区别。可以这样简单地说:战略制定、决策在党高层、在中央;执行、贯彻在地方;而落实、实施在基层、在党的基层组织。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功能最根本的定位,就是要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具体落实到群众之中。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作为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党的这项功能。

我们还要看到,我国的组织领导制度具有资源配置逐级递减,承担责任逐级递增的基本特征。对于基层来说,资源越少,意味着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小;责任越大,意味着需要面对的矛盾和问题越多。基层既处于行政体制的底端,又必须面对群众的直接利益问题。在资源有限、责权高度不对称的情况下,基层党员干部面对群众急需解决的、大量的、复杂的、具体的利益诉求时,他们往往很是无力和无奈。我国大多数民众普遍对党的高层领导高度重视民生,积极解决民生,评价很高,而对于基层的干部评价偏低,应该说主要原因就在这里。④

这两方面问题的解决,相当程度上,依靠发挥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一方面,我们基层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党发达的组织系统,整合服务资源、构建服务网络、创新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方式,化民忧、解民怨。“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⑤,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的执政资源,使党的领导更加有效和可持续。另一方面,加强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的建设,又可以在相当层面上化解权力过分集中的体制弊端。因为这种体制的运行,不仅使权、责不对等,也往往表现为一整套持续一致的程序化的命令,要求下级必须依靠其上级的首创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抑制下级的活力和创造力。加强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的建设,就能够通过广泛的社情民意的收集与反映,通过党群宽口径、双向互通的联系渠道,使我们领导机关能够更为清楚地把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政策进行校验和纠错,制定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方针、政策,从而更好地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突出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最主要的功能,又为我们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在今天的中国,如何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中,巩固我们党领导核心地位,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课题,也是保证社会治理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应对这样的挑战,一个重要前提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而这一格局的基础,就是党的基层组织“要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⑥为此,基层党组织在组织依托、设置方式、管理模式、联系群众等方面,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运行能力更强,党员参与程度更深,吸引力和凝聚力更大,更加富有效能的党的组织运行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来密切党群关系。而这个机制的运行基础,也就是党委发挥引导、凝聚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发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基础,就是服务。以服务为载体,充分发挥我们党的基层组织的功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注释:

①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

③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05年1月24日下午举行的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④参见《中国青年报》2007年5月25日。

⑤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10年4月6日。

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上一篇:家长对学校的建议下一篇:互助资金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