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

2024-05-18

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精选8篇)

篇1: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

简述我国德育过程的规律。【答案要点】

(1)学生的知、情、意、形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是滴水穿石之功,不可急于求成。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构成品德的这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呢?下面就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遵循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规律

知,既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道德规范极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别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人的品德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因此要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以基本的道德知识、理论和各种道德规范,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这对调节学生的行为,加深情感的体验,增强意志和信念都有极大的作用。

情,既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判断积极和消极情绪体验好坏的标准,是看它跟何种道德认识相联系以及它在“长善救失”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善于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要引导学生去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快和满足,感到道德的价值和需要,以发展学生们深厚的道德情感。

意,既是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定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学生有顽强的毅力。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坚强的信念。

行,既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一般的行为和多次练习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受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支配、调节,同时又影响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够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特别着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的道德规范,长期坚持下去,以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作风。魏书生曾说过:“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

我们知道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有的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开端,既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以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这里需要教育者要明确“知”和重视“知”,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行”和实现“行”的目的。

二、遵循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作为教育者大家都熟知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表现出来并接受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研究和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既要考虑学生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要考虑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及需要,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长善救失,防微杜渐。做为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尤其需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做到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要求教育者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有预见的本领,善于洞察学生细微的变化,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即要求教育者要善于观察,发觉学生有一点好的萌芽,就加以培植;有一点不良的隐患,就加以杜绝,做到预先防范,把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消灭在刚刚萌发之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他人的肯定与赞扬声中证实自己的价值,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在此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处处留心,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长处,给予肯定和赞许。教师的榜样作用,就是无言之教,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能够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要求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对学生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关怀备至。传统的德育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多半是在周围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下自然形成的。所以学校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营造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够有助于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为了让学生在感性上有认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带入社会、工厂、社区,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接参与交往和参加有益的活动,学校制度里有关于开展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的规定,学校到什么节日,就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活动。同时作为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教育者在对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不脱离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遵循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这“两化“必然要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地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条件,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又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幼稚、天真、单纯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够独立自主地接人待物的社会成员。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所以,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四、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过程具有长期性,是一个长期教育、逐步积累的过程。从教者都清楚,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需要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诸方面获得相应的发展。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掌握,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锤炼,还是道德行为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日常的点滴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陶冶训练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总是在不断提高,任何人的思想品德都难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与提高,这也表现出德育过程的长期性。

德育过程又具有反复性,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从学生自身来说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思想不够成熟,情感不稳定,缺乏生活经验,因而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反复与波动。从外界环境来说,意识形态领域里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斗争长期存在,这种斗争反映到学生思想上,也会造成思想品德的反复。已经初步形成的良好思想品德,也会因受到某些错误、落后思想的影响而停止,甚至倒退。思想品德作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不是靠一两次教育,搞几次活动,完成某一个道德行为就能够形成的,而是要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反复完成一些道德行为,并根据亲身体验和实践,深信自己的道德行为是正确的,直至这种行为形成经常的、稳固的特征时,才能够说他已经形成了这方面的思想品德。因此,德育过程必须要反复抓,抓反复。而且是常抓不懈。不能够掉以轻心,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综上所述青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处于道德品质形成发展时期,他们思想单纯,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他们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从教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始终不移地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品质、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完美的人格的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2: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活动教学理论思想

(一)活动教学的内涵与本质

活动教学是一种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险、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主张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和谐发展。活动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视教学过程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强调活动在学生认知、情感和个性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教学认识的关键就在于建构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在于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它对一切形式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二)活动教学的历史背景

活动教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他的自然教育观可以说是活动教学最早的萌芽。他从自然教育理论出发,反对从书本中学习,主张学生到大自然中通过身体锻炼、劳动、观察事物等行为获得经验、吸取教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也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教育应以儿童的活动为基础。德国赖伊基于“行动教育学”的理论,反对赫尔巴特以获取书本知识为主的教育理论,主张以活动为教育的基础,认为感觉、活动是构成意识及获取知识的根本条件,应当特别注意活动性的课程。美国杜威对活动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在“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等一系列原则指导下,坚决反对学科教学,主张活动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获得个人经验。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倡导设计教学法,把活动教学进一步具体化了,由儿童决定活动目的、制订活动计划、执行活动、评价活动效果。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学改革为后来的活动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活动教学的特点

首先,活动教学是一种倡导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活动教学的宗旨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人的发展,超越了狭义的“活动”概念,突出了对主体意识发展的追求。因此,活动成当代教育体现人本化思想,充分表现人的本质的重要的教学思想和形式。其次,活动教学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其各方面的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学在客观上弥补了以往教学的弊端,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探究精神得以彰显。由于活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活动的和谐性,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充分和谐的发展。第三,活动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活动教学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师由命令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静听者变为参与者,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中得到启发,不断丰富、完善活动内容和计划,师生教学相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四,活动教学是各种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教学中的活动不单纯局限于学生外显的活动,即操作活动、言语交流活动和感知活动,还关注学生的内隐活动即思维活动。既增加了学生动手动口的机会,又促使内外活动及时转化;既使学生掌握了技能,又培养了其创造精神。“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

(一)学校德育观念陈旧落后

我国学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精英教育的做法,在内容上注重政治要求、思想信念而忽视道德规范,把政治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德育成了政治的附庸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独特的价值。同时,学校教育一直奉行社会为本的教育思想,德育理论以社会需要作为论辩的逻辑起点,过于注重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德育内容往往忽视学生个体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二)德育的某些内容脱离实际

一是由于德育教材部分内容滞后老化,只是死板地谈一些陈旧的、脱离社会现实的东西,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致使学生对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的德育内容产生怀疑,也不能将社会需要有效地转化为自身修养的动力。二是德育的某些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需要。道德教育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如果德育内容的设置脱离学生成长实际,忽视学生的精神满足和心理需要,不能有效回答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生活、工作、交友、择业等现实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疏远、不信任感,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三)教师主体意识缺失和学生主体性失落

反观我们的学校德育,一方面,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行为规范、德育大纲等内容条目而进行,教育者不过是传递社会要求的传声筒,淡化甚至是忽视了教育者的主体意识,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另一方面,我们的学校德育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忽视学生对自己负责;注重受教育者对社会的绝对服从,而忽视学生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人格的培养,学生主体的德性没有得到主动、积极的张扬。

(四)德育方式、方法不科学

德育方法单一和简单化,使得学校德育忽视学生个体的心理特点。如果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等同于道德知识的掌握,对学生个人的“管束”,忽视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道德规范就不能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信念,也就人为地削弱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三、德育中实施活动教学的原因

(一)德育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学方式的改变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形式主义的东西太多。机械刻板、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人云亦云,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德育方式静止僵化、墨守成规,缺乏针对性;德育方法存在误区,灌输多,引导少,思维单向。而在德育方法上只是采用灌输的方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理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的内容,造成德育缺乏实践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太远,因而得不到学生的共鸣,学生难以产生道德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因此,必须采取一种能够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教学形式来弥补灌输式德育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真正提升。

(二)德育中的活动教学,能够突出道德教育的主体性本质

活动教学运用于德育中,能够反省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避免过多地灌输说教,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

(三)德育中的活动教学,能够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认知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为,知识和认知能力在个体道德和道德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行为训练,也不是情感的激发,而是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判断、道德推理以及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但是仅仅是知识和认知能力的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太注重道德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道德其实是一种实践的教育,一种情感的教育。而活动教学由于具有活动的特点,因而突出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使道德教育能够回归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道德发展。

(四)德育中的活动教学,体现了道德的发展性

把活动本身作为目的,其深刻的内涵在于认定道德、道德生活本身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发展的而非静止的。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任何道德标准都随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同,任何道德价值都向未来开放,向变化发展开放。把道德教育的过程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实践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把道德的发展变成学生自身生活的一部分,使其更好地负起自己的`道德责任。

(五)活动过程本身就具有道德教育价值

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责任心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是在活动过程中实现的。实现的程度与水平如何,取决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选择与发展机会。因而,活动的价值并不在于活动结束获得某种有形的结果,而体现在易被人们忽视的过程中。活动教学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不只是看重学生获得知识的对与错,完成作业的优与劣这些有形的结果上,而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主体眭体验对于生命成长的意义;注重给完满人格的养成提供更多机会、更大空间和更多的自由和选择。这也正是道德的要义所在。

总之,由于道德内在的实效性低下,不能满足社会的道德要求,使受教育者的道德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德育进行改革,而方式之一就是对德育方法的改变。活动教学有着诸多的优点,有利于改变学校德育实效性低的问题,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进步,活动教学应该在德育中倡导。

四、德育中实施活动教学的策略

(一)主体参与策略

主体参与是在学校德育中实施活动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活动教学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主体参与策略要求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形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互相感染、角色的互相变换、行为互相促进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的自主参与,在活动中的自我感悟,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内化相应的道德认识,从而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自我发展。德育活动教学的最大变化是师生关系的变化,它要求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从而使课堂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主体参与策略就教师而言,要在充分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道德学习的兴趣和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参与氛围,形成轻松、自然、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活动的主题,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整体性。主体参与策略就学生而言,则要树立积极参与的意识,勇于质疑,大胆提问,把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积极表达出来并相互迁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二)感悟导行策略

感悟是德育中实施活动教学的内化机制。感悟导行策略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情境的感染来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践行道德规范。学生是在有真情实感的前提下去实践道德行为要求的,是在活动中真正实现了道德的内化,真正把课堂上所感受的道理和激发的情感转变为学生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形成持久的道德动机和行为。感悟导行策略要求教师在活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感悟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窖社会。

(三)合作探究策略

合作探究是德育中实施活动教学的基本形式。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的人际交往机会,与同学的交往、与教师的融洽、与他人的合作,都会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感到心情舒畅。这不仅使学生热爱生活,也易于形成活泼开朗、积极主动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有助于促进集体与个体的共同进步,有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教学形式,强调的是小组问的竞争,小组内的合作,这就为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机会。合作探究策略解决的是德育中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道德发展的自主建构问题。活动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间相互合作与探究的过程。通过彼此合作、互相启发,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教师可以将课堂活动的空间延伸到课外、校外,让学生就某一主题,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明确责任分工,从不同的角度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共同探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也可以变换课堂组织形式打破学生学习空间的僵局,从而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

(四)创新发展策略

篇3:简述当代维修电工的基本要求

现代社会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有着高素质的要求, 同样在电气维修领域也要求维修人员具备相应的素养, 因此, 维修电工应当从提高自我技能以及适应现代形式的角度去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笔者从多年的经验进行了一定的总结, 现代的维修电工的基本素质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

1 学习探索

现代的电子技术发展迅速, 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而在运作以及管理上也发生了从自动化-数字化-信息自动化这一转变。因此传统的经验式的维修思想已经无法和现代电子发展的速度想适应, 现代电工的要求就是既要具有专业的理论以及技术知识, 同时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通过学习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多学习多发现, 通过不断的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去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需求, 单纯的依靠原有的技术和经验是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有可能被时代淘汰。所以, 作为现代维修电工只有去不断的探索、学习、追求去努力令自己适应现有技术的要求, 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 很好的去完成本职工作以及单位的任务。

2 专业的操作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

常规的基础专业知识包括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以及自动控制等, 维修电工除了需要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体系之外还应当学习和掌握现代在具有常规的电子技术、电工基础、自动控制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还应该更多的现代技术, 诸如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变频器以及PLC等, 应当对此类产品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的方法有着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诸如, PLC的编程语言应当熟练的掌握, 用户的使用程序应当能够看懂, 对于计算机的管理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应当熟练的掌握, 这样才能在设备出现了问题和故障时可以对故障的原因、范围进行快速准确的判定, 进而消除故障。

新技术的利用在新时期是新的要求, 目前我们开始在学生的生活区进行了电脑的远程控制智能系统, 这也是为了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的用电, 我们更高的管理。这也是高新技术第一次为我们带来了可靠性和效率性的革新, 使用的同时, 在对维修电工的要求上同样也有了新的提高, 需要其对系统以及操作进行掌握和逐步的熟悉, 要求操作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宿舍资料的调阅以及发布点击各种指令, 还有对故障发生的位置予以确定。若是维修电工在这些要求上不能很好的满足要求, 那么就无法应对现代的只是专业性要求以及操作技能的专业性要求, 就无法发挥高新技术原本应当发挥的高效便捷, 就无法发挥其优越性。以往在抄表以及收费上都是使用了繁杂的人工操作, 计算机的远程控制不但解决了用电难的问题, 同时也提高了用电的安全性。通过这次计算机用电管理的学习和尝试, 我们正着手制定"变电所的部分主控设备计算机远程控制"的管理计划。这项技术对我们而言确实是受益匪浅。与此同时, 我们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科技信息在维修工作中的应用, 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设备的维修离不开实际操作, 作为现代维修电工应能熟练利用高科技手段, 应用系统报警信息, 调用自诊断功能。设备的自诊断是当今维修一项十分重要技术, 借助信息提示可大大缩短维修时间, 给维修带来极大方便。如果用传统的方法, 虽也能将故障排除, 但费时费力。同时, 还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仪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现代电工就要有现代电工的维修意识和方法, 在维修检测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要具有基本的专业英语知识

现代化设备的操作面板, 以及进口设备的随机手册等大都用英文表述, 不懂英文就无法阅读这些资料, 无法操作这些设备, 无法通过人机对话, 甚至不懂报警提示, 虽然字典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但会增加停机时间, 给维修工作带来麻烦。笔者体会到不识报警提示的电工, 水平再高也要走弯路, 而识别报警提示, 是维修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作为一名现代维修电工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

4 要具有现代人的创新意识

对于目前的时代发展来说, 创新意识已经成为了时代的一个标志, 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因而作为现代的维修电工应当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体现就在于自主自立的意识强烈;有着建立在有所作为目的上的创新思想, 竞争意识强烈在工作中积极进取;讲求效益并具有法制意识等。这些都是从思想上进行的素质要求。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的技术能力以及发展创新能力是目前时代需要的创新性技术人才才。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及进步的动力就是在于不断的创新, 不断的创造,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出现矛盾, 而创新就是为了化解和解决矛盾以及问题市场瞬息万变, 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发展, 就会被市场经济无情地淘汰出局。长期以来, 由于体制和管理方面的原因, 维修电工素质普遍偏低, 文化水平不高, 业务、技术不熟练, 表现出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不敢打破旧框框, 冲破旧模式, 技术技能滞后, 而维修电工素质偏低技术技能停滞不前, 必将成为高科技时代维修工作的障碍。维修电工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人员, 担负各种现代用电设备的维修、保养和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工作, 涉及面广、科技含量较高, 维修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能否确保设备的安全、连续、可靠运行, 同时也关系到本单位的建设与发展及安定、稳定的需要。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 才能适应现代维修电工的工作和要求。因此, 提高人的素质, 最关键的是要强化人的创新意识, 激活人的创造力, 从而推动全民族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摘要:科技在现代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都有了大幅提高, 而在电工的维修工作中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社会对于电工的要求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有了很大的提高, 电工的维修工作中维修技能需要跟的上时代步伐, 需要对自身的素质进行提高。文章着重分析了当今时代需要怎样的电工维修人才, 并根据此类要求提出当今社会的电工应当具备的意识以及素质。

关键词:维修电工,基本要求,素质,技能

参考文献

[1]吴青娥, 顾冬华, 等.联系教学实际,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4) .[1]吴青娥, 顾冬华, 等.联系教学实际,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4) .

[2]杨宗强, 郑珺, 等.运用PDCA模式提高维修电工实训教学质量[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4) .[2]杨宗强, 郑珺, 等.运用PDCA模式提高维修电工实训教学质量[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4) .

篇4:简述校园网的基本功能和设计原则

【关键词】校园网络 校园网络的功能

一、什么是校园网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正以其神奇的力量加速改变着。校园网络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看,校园网络是包括学校计算机局域网在内的,对学校的各类模拟、数字信息进行的处理的网络,它涵盖校园内的计算机网络、闭路电视、安全防卫子系统的功能,并将学校各种教学装备连接起来,进行学校教学、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从狭义的角度看,校园网络指的是利用因特网技术把一个学校内的信息资源连接起来,使全校师生员工能共享校园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资源,同时又通过通信线路与外部的因特网连接,使得学校能够与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

二、校园网络的基本功能

校园网与校园群应具有为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教育提供网络环境;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协同工作等基本功能。为教育信息的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等提供工具和网络环境。为学校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手段和网络环境,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学校的WEB主页犹如学校的一个窗口,学校可以通过这扇窗口向世界各地人们充分展示学校的形象。

基于校园网络的管理信息系统大大提高原有人工管理或单机管理系统的效率,扩大管理系统的应用领域,能更加及时地收集统计,分析学校的各种信息以利于学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学校的整体功能,更好的为教育工作服务。学校通过校园网络可以建立一个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分级、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既實现学校各部门之间大量数据和共享,同时也为管理人员及时提供数据和快速做出决策提供帮助。

利用校园网络提供的通信功能,可以为教职工和管理人员提供完善的多媒体电子邮件功能,能向各部门和管理人员发送各类通知,布告等信息,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召开电子会议。

校园网络也给学校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它使传统学校教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方式,以及教学机构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建立在校园网上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系统,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速度安排学习,使教学内容或学习材料可以按文本图形语音动画影像等不同格式的信息综合起来组织,储备传送和访问。

学生在多媒体的教学网络系统上,可以相互学习以及竞争学习,教师机与学生机之间能够很方便地进行交互式的信息交流。教师利用教师机向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模拟讲座、师范表演、作业评价;学生用自己的机器学习,并可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再利用自己的工作站进行解答。通过网络通信进行交互会话,达到了个体化教学和群体化教学相结合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大的自由,也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可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建立教学服务系统向师生提供课程资料库,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学习和选修。教师可以建立试题库及测验系统,方便学校与教师对学生的测验与评价。同时,校园网络还可以提供各类数据,包括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以利于教师的教学。利用校园网络以及校外联网,可以实现远程教育。利用远程教学方式,使得那些受客观条件限制的学校的学生学习别的学校的课程成为可能。

在科研方面,校园网络可以使用户共享各类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及学术信息资源,为科学研究服务,从而提高科研的效率。特别是承担同一项目的有关人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形成一个工作组,科研人员无需都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工作。只要坐在自己计算机前就能够很方便地与其他成员交流设计思想和方案。同时,人们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的对外联网,检索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料,也可以使用BBS与世界各地的专家探讨,发表交流学术观点。

同时,校园网络的建设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图书馆自动系统可以实现图书馆联机编目,联机借阅,协调采购等功能,同时还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业务数据,加强宏观管理。更重要的是,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方便地堆图书馆的图书,文献信息进行检索。

三、校园网络的设计原则

一般说来,在设计与建设校园网络时,应当考虑以下几点基本原则首先是采用先进,成熟和标准的网络硬软件技术,降低系统开发风险。采用市场覆盖率高、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能根据技术的发展平稳的向新技术过渡,保证网络通讯介质、网络设计核心的向后兼容性。其次网络体系结构应当合理,以便于日后的系统维护和扩展。保证系统的标准化合开放行,能够方便的与其他网络进行互联。并且网络上的信息流量应当分布合理,不会产生瓶颈。校园网络一般采用主干加分支的结构,这种结构利用高速网络技术构建整个校园网络的主干网,提供网上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的传播通道,学校里各个院系部门的局域网或其他计算机系统则作为分支通过网络设备连接到主干网上。这样的体系结构简单明了,易于维护,管理和更新,也便于网络划分、流量控制与隔离。对于校园各建筑物内的局域网尤其是工作组网络可采用交换技术,以追求最高的通信效率。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为网络教学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计算机不仅是“教”的工具也是“学”的媒体。所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不仅是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要求,对传统的教育内容、目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信息时代的教师角色需要发生转变,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也要随之转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2001,教育技术学[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熊桂喜,王小虎译.计算机网络(第三版)[J].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陈平平.网络设备与组网技术[J].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4]何克抗,1997,计算机辅助教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孙启美,现代教育技术科学出版社[C]

作者简介:

[1]侯天航,性别:女,出生年月:1984、7、20,本科学位,空军航空大学飞行训练基地教育技术中心,助理工程师,初级职称。

[2]孙永维,性别:男,副高职称

篇5:渠道总监的基本职责简述

1.负责制定渠道拓客策略和执行计划,负责督导、培训、考核渠道人员的工作;

2.拓展目标的达成,负责管理渠道部门人员;

3.负责渠道的开发、行业资源的整合及维护工作;

4.负责对行业推广渠道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5.负责组织培训渠道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制定团队考核。

任职要求:

1、***,大专以上学历;具备良好的学习和管理把控能力,沟通能力,抗压性,适应长期出差;

2、了解房产销售各种渠道及流程,有房地产相关专业及渠道管理工作经验;

篇6:渠道总监的基本职责简述

1、带领部门同事完成营业部的年度新增(资产、有效户)等指标

2、统筹营业部渠道营销工作的开展,带领部门同事开展渠道开发工作

3、与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网络平台进行合作洽谈,开发零售业务客户,资产管理客户;

4、借助公司平台开展除传统的股票、理财产品、期货业务外的融资融券、股票质押或约定式购回融资、中小企业私募债、资产管理专户理财等多元化业务。

5、完成营业部总经理安排的其它工作。

聘用条件:

1、年龄35周岁(含)以下,有客户资源的优先录用;

2、学历本科(含)以上,985、211院校优先;

3、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证券从业资格;

4、从事证券及金融相关行业工作两年以上者优先;

5、认同公司文化,沟通学习能力强,有营销和服务意识,具有开拓精神、自信心和责任感;

篇7:渠道业务经理的基本职责简述

1、切实执行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及各项营销方案,完成制定的销售任务。

2、成功拓展开发经销客户

3、开发客户资源,协调客户关系,处理客户的一般投诉,确保公司业务正常运作。

4、主动了解公司产品存货情况,及时向上级提出采购建议。

5、搜集整理竞争对手的产品资料,调查了解市场动态,及时反馈并修改营销方案。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任职条件

1、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三年以上渠道开发市场拓展销售相关经验;

2、有能力分析并挖掘市场需求,寻找合作资源;

3、勇于承受工作责任和压力;

篇8:简述几种基本的自我意识情感

研究人员提出“自我意识情感”的概念, 其中包括内疚、羞愧、尴尬、社会焦虑和自豪感。有理论家将自我意识情感定义为产生于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情绪。例如, Mascolo和Fischer (1995) 追踪了如自豪、羞愧、内疚的情感对人们的评价自我价值、不道德行为的影响;Tracy和Robins (2004) 提出, 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实现或未达到某些自我表征时, 就会体验到自我意识情感。有些理论家则认为, 自我意识情感涉及个体对他人评价。当人们感到羞愧、内疚、尴尬、社会焦虑或自豪时, 他们正在通过现实的或想象的他人观点进行自我评估。因此, 一些研究人员提出, 自我意识情绪涉及社会评估事件或违背社会准则。

二、内疚和羞愧

多年来已形成共识的是, 当人们违背了内心的个人准则时会感到内疚, 而违反了社会准则时会感到羞愧。然而, Lewis (1971) 、Tangney (1992) 以及另一些人的研究表明, 内疚和羞耻之间的区别不在于个体所违反的准则的性质, 而在于所违反准则的程度, 即个体是将其违背准则的行为视作偶然的行为反应 (从中产生内疚) , 还是将其视作自己稳定的人格特征 (从中产生羞愧) 。简单来说, 就是当人们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时感到内疚, 认为自己做了坏人时感到羞愧。

内疚感和羞耻感存在不同的认知、主观认识和行为特征。羞耻感是一种伴随无价值感、极力否认侵害行为或极力摆脱这种状况、自我防卫和愤怒情绪, 相对比较痛苦的情感;当人们感到羞愧时, 多专注于自身, 而不是他们所伤害的人。而内疚是一种可能由对某些特定行为, 而不是整体人格进行负向自我评价所引起的, 不那么痛苦的情感;当人们感到内疚时, 常常对自己的侵害行为感到遗憾、懊恼, 会对被自己行为所伤害的人产生移情, 并设法通过道歉和赔偿进行弥补。

三、社会焦虑和尴尬

社会焦虑和尴尬涉及到人们对他人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的关注。当人们有意想给他人留下一个特别的印象, 又不确定能否达到效果时, 就会出现社会焦虑;当人们认为自己已经给他人留下了不受欢迎的印象时, 就会产生尴尬。有实验指出, 对他人印象的较低关注可以引起社会焦虑的变化 (De Paulo et al.1990, Leary 1986) , 个体对自己能否预期印象的自信程度可以预测其在现实中和想象中体验到的社会焦虑。社会焦虑明显是一种人际情感, 它是一个人对其被重视和被认可程度的觉察和反馈。

同样, 尴尬是由可能导致他人对个体产生负面印象的事件所引起。因此, 如失态 (如, 跌倒) 、认知不足 (如忘记某些重要的事件) 、肢体不受控制 (如打嗝) 、自己或他人的隐私被发现 (如意外被看到裸体或看见他人裸体) 、意味着人际交往不良的社会交互状态 (如出现冷场) 都可能引起尴尬 (Miller 1992) 。此外, 当被他人发现了自己想要隐藏的性格特征或行为时, 人们也可能感到尴尬。

四、自豪/骄傲

与内疚、羞愧、尴尬和社会焦虑相比, 人们对自豪感的关注较少, 相关理论也少。当人们感到自己担负起产生社会价值的责任, 是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 就会产生自豪感。虽然自豪感是一种典型来自于个人因素的情感, 但不可否认它同样也来自于个体周围的人, 甚至是一些具有价值意义的东西 (Lazarus 1991) 。

研究人员指出, 在个体行为表现出的自豪与人格特质中的自豪是不同的两种,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类似于内疚与羞耻之间的区别。初步研究表明, 个体行为所表现的自豪感比人格特质中的自豪感更具适应性, 因为人格中的自豪常具有傲慢、自私的倾向。还有证据指出, 有些情况下的骄傲是对威胁的防御性反应, 而不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合理反应。虽然研究支持了两种形式的自豪感之间的区别及其行为中自豪感更具适应性的这些观点, 但目前尚不清楚它们应被视为自豪感的两种类型, 还是两种不同的情绪情感 (就像内疚和羞耻一样) 。

综上所述, 已形成共识的是:自我意识情感参与了个体对人际关系行为的自我监管。成功地与他人建立联系需要个体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需要偶尔将个人兴趣喜好至于群体或其他人的喜好之下。自我意识情感在行为指导中扮演重要角色, 它激励人们遵守行为、道德规范, 在情感上惩罚违法行为, 同时在需要时引发。

摘要:动物虽然缺乏自我意识, 但仍然能有情绪状态, 这表明对于情绪来说自我意识并不是必要的。但是, 自我意识使得人类的情绪比动物更复杂, 不断自我反思的能力使得个体在对自己和他人的思考中产生了情感体验。本文简单叙述了有关自我意识情感中的几个方面, 期望劲儿够为自我意识情感的研究提供参照和依据。

关键词:自我意识,情感

参考文献

[1]Erik H.Erikson.Identity:Youth and Crisis[M], W.W.Norton&Company, Inc, 1968, 31.

[2]Marcia J E, Waterman A S, and Matteson D R.Ego Identity:The Handbook of Psychosocial Research.[M], New York: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3, 34.

[3]Super D E.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M].New Your:Harper&Row.1957, 78.

[4]愈瑞康.自我意识情况研究[N].心理科学, 2004, 27 (2) :413—416.

上一篇:xx街道党委党建工作汇报下一篇:畅游东江水的优秀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