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课微写作教学设计

2024-04-14

随课微写作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随课微写作教学设计

《翠鸟》随课微写教学设计

花桥小学

祝清

【一】教材分析:《翠鸟》一课是三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其中对于翠鸟的外形描写(静态描写)、活动描写(动态描写)等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优秀范文,对于指导学生进行类似情节的描写,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习作总是有些力不从心,阅读量小,积累不丰富,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于是就应以课本中的优秀篇目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作者的写作方法上汲取经验,从仿写到自主写作,随课微写,很有帮助。【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对熟悉的动物进行静态描写。

2、在写作过程中能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描写,及正确使用表示颜色的词语及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主动从文本中提取有益素材,随课微写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抓住动物特色,运用正确地语言进行写作。

【五】教学准备:PPT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翠鸟图片,回忆我们学过的《翠鸟》的文章。

2、出示文章段落。了解静态描写。

(1)、齐读这一段文字,感悟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的。(2)、作者描写翠鸟的羽毛按照什么顺序,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

(3)、了解静态描写的概念。

3、提出写作方法,提出本堂课的任务(《翠鸟》随课微写)。

二、合作探究

1、出示动物图片,学生观察其外形,再仿照《翠鸟》的写作方法进行描写。

(1)、出示啄木鸟图片,让学生观察其外形,注意观察顺序及抓住其主要特点。(2)、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交流,描写啄木鸟。注意运用上一些修辞手法。

(4)、学生汇报展示。

2、出示小猫图片,学习方法同上。

三、随课微写练习。

1、出示可爱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观察,注意抓住其主要特点。

2、提出写作要求,(1)、自主选择一个小动物写一段话。(2)、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你的写话更加具体生动。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四、佳作欣赏,评析。

五、课堂总结。

篇2:随课微写作教学设计

——随课微写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随课学会用不同的构词形式写表示颜色的词,并仿写一段话,写出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

2、随课研究写法,按照火烧云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写写火烧云还会有哪些变化。注意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用上一些表示时间变化快的词。教学重难点:随课练习写一写火烧云还会有哪些变化。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

欣赏火烧云的图片,看看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火烧云,让学生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的样子。

二、1、展示课文第三自然段,请女生读,看看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小结: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

引导学生画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的构词形式不同并仿写词语。

课件展示老师整理的不同形式表示颜色的词。

1、除了写颜色多,还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小结:变化快。从哪儿看出来的?

2、引导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一说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

一、练习写一写火烧云还会有哪些变化

1、展示课文第4—6自然段学生读片段,师引导学生研究写法 学生交流

2、师总结

(1)、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

(2)、写作顺序:出现——样子——变化——消失。(3)、用上了表示时间变化快的词。

三、练习写作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火烧云可能还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交流,时适时引导。

3、展示范文片段。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并讲评学生习作片段

六、总结,送名言

七、板书设计

火烧云

——随课微写作

火烧云的变化﹛

颜色(多、变化快)形态(出现-样子-变化-消失)

篇3:随课微写作教学设计

一、“学生随课参与教学评价”及其特点

“学生随课参与教学评价”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合理安排每次参与教学评价的学生数, 然后按照随机方式选择出参与教学评价的学生来, 接着让学生就教师在当下课堂上的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教学上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并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中向全班作公开报告, 以促使教师调整和改进自身状态及其教学方式的一种评价方式。

“学生随课参与教学评价”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 形成性。教师所上的每节课都有学生参与进行的教学评价,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形成性评价, 具有诊断、反馈、改进的功能。 (1) 这种评价以学生自己对教师及其教学的具体而真实的感受为基础, 虽然不像一般教学评价那么系统, 但更自然, 也更真切。如果教师能够听取他们的意见, 并在教学上做出适当的改变, 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赞赏。即便教师未必能够完全接受学生的意见, 这些意见至少能给教师带来一种改进教学的“助力“或“压力”。

第二, 同情性。学生在随课参与教学评价中, 既能感受和体验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工作魅力”, (2) 也能觉察教师及其在教学上的“差强人意”, 这对清除笼罩在教师身上的光环, 看清作为人的教师的真实面目创造了条件, 而且学生学会对教师进行评价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其自我评价。此外, 由于学生自身嵌在教学情景中, 他所进行的任何评价都不可能与己无关, “与教师同在”的事实使学生的评价更具有“将心比心”、“心同此理”的同情性。

第三, 公开性。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 每个学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教自己的教师及其教学加以议论, 可见, 学生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不是没有参与过教学评价的, 只不过他们评价具有“私密”性。学生随课参与教学评价, 要求学生在其他同学的面前直陈教师的优点和不足, 这不仅可以检验学生评价的可靠性, 也让其他同学成为了“见证人”, 从而为学生敏感地觉察教师针对这些意见所进行的任何改进创造了条件。

学生随课参与教学评价使教师成为了一个几近透明的人, 他的任何不当行为都会被学生觉察到, 并为所有学生所见证, 这使教师少了些张狂, 多了些谨慎;少了些专横, 多了些民主;少了些虚伪, 多了些真实;少了些怠慢, 多了些敬畏, 这就为教师理解学生创造了条件。

二、“学生随课参与教学评价”的运行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主张之一就是, 教师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当然这并不是说每次上课都让所有的学生都来进行教学评价, 而是按照学生人数和教学时数, 合理安排每次 (节) 课参与教学评价的学生数, (3) 以保证所有的学生在教学完成时都能够参与教学评价。

(一) 准备

1. 在学期开学前, 教师根据学生花名册, 按照实

际课堂教学运行次数 (一般一个学期为15个教学周) 作安排, 计算每次课参与随课评价的学生数。计算公式为:

每次参与随课评价的学生数=[学生总数×每个学生参与次数/每周教学次数×教学周数] ([]为取整数运算) 。例如, 学生总数为54人, 每个学生安排2次, 每周教学次数为2次, 教学周数为15周, 则每次参与随课评价的学生数为=[54×2/2×15]=[3.6]=3人。

2. 将每个学生的姓名写在一张32开的白卡纸

上, 制成姓名卡, 并像洗牌一样将其和匀, 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每次抽出的学生充分随机的, 然后将所有姓名卡装进一个信封里。

3. 准备一个教学日志本, 以记录从学生那里获

得的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日记内页应留出1/3, 以便于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意见做出自己的评价, 选择其中可以改变的地方, 并提出下次教学的改进办法。

(二) 实施

1.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 向学生表明让学生随课

进行教学评价的要求, 即按照自己对课堂的观察以及自己的感受来评价教师及其在教学中的表现, 可以自由地表达意见, 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学生不会评 (其实要在下次课中听到学生的报告之后才能知道) , 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 有一点要强调, 每个参与评价的学生要尽力找到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足以及对教师自身的意见。

2. 从事先准备好、里面装有学生姓名卡的信封

里, 抽出随课参与教学评价的学生, 然后将姓名卡发给学生。如果教师对学生不那么熟悉, 或者所教的学生太多一时难以熟悉, 教师可以把发姓名卡作为加深印象、熟悉学生的方式, 因此教师最好是走近学生, 看清楚学生的面目, 争取将“人”与“名”对应起来, 这种做法还可以增强教学评价的趣味性。

3. 学生可以自由叙写意见, 可以在课堂上写, 也

可以课后写, 既可以写自己的意见, 也可以将同伴的意见当作自己的意见来写。

4. 在下一次课上, 安排时间请那些写了意见的同

学上讲台来宣读或解说自己的意见。教师要特别注意倾听学生说了些什么,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表达对给出评价的学生的尊重, 也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学会怎样评价课堂教学、怎样评价教师。

5. 将学生的姓名卡也就是意见卡收回, 认真阅

读意见, 将那些基本一致的意见, 要用特别的符号标识出来。对一时难以改进的意见, 可以对其加以分解, 找到可以改进的部分, 并提出改进的办法。

6. 每次上课按“2-3-4-5”四项工作依次循环, 直到正常行课结束。

7. 将所有的意见卡集中起来, 分门别类的将意见整理出来, 并将已改的意见和未改意见区别开来。

(三) 几个细节问题

1. 为使该法满足考勤的要求, 教师可以将已参

与评课的学生姓名卡重做, 将其混杂在没有参与评价的学生姓名卡里, 让学生知道已经评价了的学生还有被抽出来做评价的可能性。

2. 为使学生认真对待随课评价, 认识到评价能

力的重要性, 可以将其在课堂上的表达、评价意见的质量做综合评价, 并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

3. 不将学生意见报告评价时间固定化。既可以

在每次课开始后马上开始, 也可以在课间休息时进行 (对课间休息作适当压缩) , 还可以在课堂结束前进行。当学生不知道抽签的时间安排时, 也就使其具有了考勤功能, 而且这种考勤是隐性的, 不像用花名册点名那么机械。

4. 为使学生有更多提意见或建议的机会, 可以

让学生用写信等方式给老师写自己的意见。对于有价值的意见在征得学生本人同意之后, 可以像以往那样上讲台公开宣读或讲解自己的意见。

三、学生对随课参与教学评价的评论

这里列举三个实例来说明学生对随课参与教学评价的看法。

“首先, 我很感谢你给学生一个向你及你的教学提建议的机会, 因为你是咱们的老师中唯一一个坚持这种做法的老师。其实, 在一开始你叫我们写建议的时候, 我以为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但是后来看到老师真的在一点一点的改进。就上节课而言, 你的课件不再是单调的白色, 授课速度也明显放慢, 内容也讲的很详尽, 这让我们很感动, 感谢你为我们作的改变。”

从该意见中看出, 学生对这种做法是持欢迎态度的, 他们喜欢能够尊重他们的教师, 而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就是听取他们的合理建议, 并能够得到落实。

“从一开始, 你就主动要求我们向你提意见, 于是我们提出希望你以课件形式来讲课, 你非常乐意地接受了, 并且及时把意见落到了实处, 当有些同学提出按时下课时, 你也接受了, 从此我们发现你不是那种说空话的老师,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我们感激你勇于听取意见的勇气, 感激你言出必行的承诺。”

学生是可爱的, 他们并不要求教师十全十美, 那些实实在在不断改进的教师能够赢得他们的敬重。

“班上的同学对你的优缺点都毫无保留的指出来, 有时我们批得有点过分, 但是你也从来没有生气过, 只是一处一处的改, 其实当在你改的同时, 不仅完善了你自身, 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教育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人都是有缺点的, 我们要做到的是, 明天的缺点比今天的少, 所以, 你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学生是以点滴累积的方式感受教学改进的, 在这一点上, 他们是敏感的, 也是有记忆的, 没有学生会忘记教师因为他们而做出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改进。

四、学生随课参与教学评价所面临的挑战

让学生随课参与教学评价是以公开报告的方式进行的, 这不仅对于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极具挑战性。

对于有些教师来说, 学生指出教师及其在教学上的不足很可能被认为有伤自己脸面, 有损自己威信的事情, 如果自己的心胸不够宽阔, 这是很难接受的。让学生随课参与教学评价确实是扫荡教师虚荣心的利器, 它使教师变得真实, 使教学变得实在。虽然学生所提的意见未必正确, 因而需要教师做出自己的判断, 但是学生的意见却能实实在地引发教师的反思, 而反思是学会教学不可或缺的。 (4)

对于某些学生来说, 随课参与教学评价是一种新的学习, 是一种“额外”的任务,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种学习的独特价值, 是很难从中享受到乐趣的, 由于自己身处弱势, 出于对可能带来的“报复”等无法估计的后果的担忧, 也可能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或者对教师及其教学“敢怒不敢言”, 很难以真诚的态度向教师提出中肯的意见。换言之, 以公开的方式向教师及其教学提意见也不是不需要勇气的。但是, 如果学生连向教师提意见的勇气都没有的话, 我们又怎能期望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向来自各方面的“权威”挑战, 又怎能期望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去过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活呢?

也许我们还有很多的担心, 其中之一是学生根本就不具备评价教师及其教学的能力, 且不说学生私下里对教师有这样或那样的议论, 更重要的是评价能力本身就需要切实的加以培育, 因为评价是意义生成和体验的主要方式;另一个担心就是学生随课参与评价会干扰课堂学习, 事实证明, 那些被抽选出来参与随课评价的学生在课堂表现出异乎寻常的专注, 因为他们知道, 如果不专心的话, 是无法对教师及其教学作出合乎实际的评价的;还有一个担心是时间的问题, 让学生上讲台来宣读自己写的评语肯定要占用课堂教学时间, 它客观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做好精心准备, 在课堂上少讲废话, 因而也起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学生随课参与教学评价是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 虽然这种评价方法产生于大学, 但就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具体的不断变化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进入真实教学的境界, 以及学生做教师教学的促进者而言, 是可以运用于中小学教学实际的。

参考文献

①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330页。

②教师的魅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人格魅力, 二是工作魅力, 拥有这两个魅力的教师是能够感动学生的教师, 只有能够感动学生, 教师才能获得成功。参见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第42页。

③不同学段的教学安排是不同的, 在小学, 教师一次课只有一节课, 在初中及其以上, 教师的一次课是两节连上。学生随课参与教学评价不需以一节课为单位, 只要以一次课为单位即可, 从实践的意义上来考虑以教师的一次课为单位比较合适。

篇4:随课微写作教学设计

随着微博、微信等进入千家万户,人们的生活就与“微”息息相关。“微”其一义:小。另一义:精。随课微写作,简言之即伴随课文教学而进行的小而精的写作。

随课微写作的提出,是对管建刚老师的“指向作文的阅读教学”的教学理论的又一次充实。管建刚老师说:“作为教学的阅读,最终的指向是写作。你不能只是作家的欣赏者、崇拜者,你要有一种强大的写作感,要成为那个让别人来欣赏的作家。不一定人人都会成为作家,而语文教师的教学,却不能没有这样的梦想。”这段话里包涵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我们的学生学语文不只是为了会欣赏语文,而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让人欣赏的作家。第二层意思是我们教师要有把孩子们培养成未来的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随课微写作的提出是对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板块的一个巧妙融合,是教师落实教学语文根本目标的一把金钥匙。2011年课标在阅读教学的建议里,没有提出通过阅读教学使孩子们习得一定的习作方法。习作教学的建议里也没有明确提出可以从阅读教学中去寻找习作方法。阅读和习作两张皮的现象日趋严重。随课微写作的提出,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今年九月南充之行,我省开展的随课微写作专题研讨活动,给我很深的启发。我认为,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在每一课,每一文或者每一篇章,用微写作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训练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也许我们的写作教学就变成了水到渠成、顺手牵来的易事了;孩子们的习作方法的习得也就有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了。

那么随课微写作的落实,究竟应该注意些什么,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想法。

首先,选好训练点是关键。随课微写作要明确第一要素:随课。第二要素:微。第三要素:写作。即微写作随课文(课堂)进行,训练点在“微”上下功夫。即一课一得,一写一得。有的课文人物对话具有典型性,就可以选择对话练习作为训练点;有的心理描写很有特点,就选心理描写为训练点。比如:我们学习了《穷人》这一课,心理活动的描写十分精彩。我们的微写作的训练点就可以选心理活动这个点。又比如《桥》这一课场景描写很有特点,那我们的训练点就可以选择场景描写。低段的儿歌童谣很有趣味性和典型性,我们的训练点就选儿歌童谣。还有如:写景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啊等等。

第二、选准训练突破口是智慧。一堂课,究竟在哪里来进行微写作训练,这对我们语文老师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突破口选准了,对孩子们的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得到训练。如我县彭媛老师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中。她把“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漏出红红的脸颊,稻海泛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选为训练的突破口,让孩子们列举生活中秋天还有哪些景物?于是有了微写作的创作内容:

枫叶张开红红的(手掌、爪子---),

银杏扇起金黄的扇子,

葡萄掛起紫色的(灯笼、玛瑙、弹珠----),

玉米露出(金黄、金色--)的(水泡、牙齿、子弹---)。训练点是进行比喻句、排比句和写诗的训练。这个突破口就紧扣训练点,针对性和目的性都很强。孩子们的想象力一下子激发了,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又如鄢家小学的朱微老师在上三年级《奇怪的大石头》一文时,由于三年级起步作文,作文中对话描写对孩子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朱微老师在本课想落实微写作训练点就是人物的对话。是选择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为突破口好呢?还是重新选择突破口?通过反复斟酌和结合三年级学生学情,她最终选择把文中:“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这一段为突破口。模仿老师和李四光对话的格式,扩写李四光和爸爸的对话。通过要求孩子们写:李四光跑去问爸爸:

“爸爸!爸爸!,这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

“………………?”

“………………。”

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写到:

“爸爸!爸爸!这块石头究竟是哪儿来的呢?

“孩子,这块石头可能是被龙卷风卷到这儿来的吧!”

“为什么龙卷风只卷来一块石头呢?”

“这我可就不知道了。”

有的写到:“爸爸,这块石头究竟是哪儿来的呢?”

“孩子,这块石头可能是被猿人推到这儿来的吧!”

“为什么猿人只推来一块石头呢?”

“这我可就不知道了。”

-----

第三、选择训练时机是技巧。什么时候进行微写作训练,课前?课中?课后?这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和教学机智的一大考验。课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中,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课后,有利于培养孩子反思的能力。又拿《穷人》为例,本节课我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穷人生活的贫穷和心灵的富裕。这是一个运用对比方法,用明线和暗线两线交叉进行教学的策略。那微写作训练就可以在开课前安排如:《乞丐》《我家的穷邻居》或《我家的穷亲戚》。通过孩子们的写作体会贫穷的一些现象。也可以在课中写桑娜矛盾心理的拓展:《我该怎么办》《西蒙,你醒醒吧》?既是对心理描写的训练,又是对文章深层次理解的一次反思。也可以课后拓展:《渔夫回家以后----》《西蒙的两个孩子长大以后----》训练孩子想象力。不论在哪个时段进行训练,我们都应该做到四不:不为了微写作而写作、不为了随课而随课、不画蛇添足、不哗众取宠。

篇5:随课微写作教学设计

关键词:感恩教育,阅读教学,渗透策略

语文课程的多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也彰显了它在感恩教育中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 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一种生命的活动。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1~6册语文教材为例, 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一、创情境, 营造氛围, 激发感恩情感

良好的情境产生良好的情绪。针对低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久集中的年龄特征,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智力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 得到主动的发展。

这情境, 可以由音乐渲染。如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时, 以歌曲导入, 营造悲伤的感情基调, 让忧伤的旋律一次次地撞击学生的心灵;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教学, 学生就会有所触动, 有感而发, 感悟人物精神形象, 感恩革命先驱, 珍惜现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感受祖国之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抓契机, 联系生活, 夯实感恩体验

这里的抓契机, 是指教师既要有发现的眼睛, 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感恩资源, 又能及时把握住学生在课堂的动情点, 还能迅速选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加以夯实、提升。

语文教材里的感恩资源有很多, 单看这6册书, 除以上提到的, 感恩自然的还如《鸟岛》、《美丽的丹顶鹤》, 感恩祖国、家乡的如《家》、《水乡歌》, 感恩父母的如《陈毅探母》、《沉香救母》、《木兰从军》、《母亲的恩情》, 感恩老师的如《一株紫丁香》, 感恩他人的如《“闪光的金子”》、《掌声》等, 大多文质兼美, 蕴含着深厚饱满的情感, 有些和生活还紧密贴切, 是适宜进行感恩教育的课文, 很能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因此, 教师要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去体验, 去感悟。

首先, 诵读。新课标提倡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 教师要充分利用范读、自读、齐读、分角色、合作读等多种方式, 以读代讲, 引导学生边读边悟, 唤醒学生的情感, 帮他们获得健康美好的心理体验。

其次, 说话训练和小练笔。如《水乡歌》节奏明快、句式整齐, 通过歌颂水乡水多、船多、歌多的特点, 表达对水乡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除了适宜朗诵外, 由于学生本就生活在江南水乡苏州, 对水乡的感受还是比较深刻的, 因此引导学生仿照文中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和练笔:“水乡什么多?____多。千_____, 万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学生竟然写出了很多优美的诗句, 字里行间都体现出对家乡的喜爱, 对自己能在这么富饶优美的水乡中生活感到自豪, 充满感激之情。

三、重落实, 以点带面, 推进感恩行动

生活有多大, 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教学、感恩教育都不应该与生活脱节;如果没有行动, 感恩教育就流于语言层面, 就是空话、套话。所以教师应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与生活教育的连接点, 由此以点带面, 推进感恩教育的落实。

首先,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举行主题感恩活动。如学了《母亲的恩情》、《陈毅探母》、《沉香救母》等和母爱有关的课文后, 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化梳理后, 再开展一系列感恩母亲的活动, 如搜集一些歌颂母爱的美文诗词, 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 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或拥抱等;学了《一株紫丁香》后, 开展“难忘师恩”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说说老师感动你的一些事情, 甚至演一演这些场景, 平时多为老师倒杯水、捶捶背等;学了《“闪光的金子”》后, 就开展“寻找最可爱的人”主题活动……

其次, 可以结合具体节日或重要日子进行感恩教育活动。如在妇女节、母亲节开展感恩母爱活动, 在植树节开展关注环保、感恩自然活动, 在国庆节开展感恩祖国活动, 在重阳节开展关怀老人活动, 在父母、爷爷奶奶生日时特意送上祝福和礼物等。

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为小学教育的主阵地,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低中年级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 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 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让我们不断地探索感恩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愿感恩之花绽放在每个孩子的心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6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11) .

[2]杨艳, 刘长青.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江南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6) .

篇6:随课微写作教学设计

【摘 要】阐述微教学创新模式的概念及其作用,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教学为例,探索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政课微教学创新模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思政课 微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41-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意识的集中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固本强基工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高校思政课教学责无旁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等“三贴近”的原则,在“深”、“细”、“小”、“微”等方面下工夫。那么,如何在“深”、“细”、“小”、“微”等方面下工夫呢?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政课微教学创新模式,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微教学模式之中,从而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效果。

一、微教学创新模式的概念及其作用

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政课微教学创新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它既不同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也不同于现当代的“微课”模式。“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而“微教学”则特指思政课微教学,是指在调研和动态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突出的或聚焦的思想问题、在0.5-10学时范围内开展的思政课教学,是以大学生思想问题而开设、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为导向的,用“小”、“微”课时或灵活多样形式开展的思政课教学。它的形式可以包括嵌入式教学(嵌入思政课教学)、主题性教学(含报告、讲座、座谈、沙龙等)、微型选修课等。它的教学模式可以划分为三种:一是0.5-2学时的微教学,这种教学一般是有选择性地将问题嵌入到相关的思政课教学之中;二是2.5-4学时的微教学,这种教学一般是以问题为导向或中心,有选择性地开展主题报告、讲座、座谈、沙龙等形式教学;三是4.5-10学时的微教学,这种教学比较灵活,即可以动态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型选修课或微型选修课群。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政课微教学创新模式,强调通过实证的方法发现和掌握“大学生突出或聚焦的思想问题”,并以灵活的“微教学”形式解决问题,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增强适应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变化的时代发展需要,增强了思政课实效性的新的组织形式,体现了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同时,这种微教学模式能够引导思政课教师转变墨守成规的、不求探索的观念,使教师回归或进一步明确思政课的价值本位,增强教师关注、发现、研究和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观念和自觉;能够引导思政课教师转变片面关注教材、教材内容体系、教材内容重点的观念,促使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思想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这种微教学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实现了教学观念的创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学时安排。一是教学内容。始终围绕“为何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进行教学。二是教学目标。在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相关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在教学重难点方面,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其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是课时安排,计划用1学时完成。

(二)微教学创新模式及结构。党的十八大以后,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根据我们的现场访谈和调查发现,许多大学生对“为何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感到疑惑。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其次,我们要弄清意识形态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何重要性。再次,我们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最后,我们要认识如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只有弄清这些问题以后,我们才会弄清为何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12个词。

1.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及其提出的背景。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在何种背景下提出的?首先是初步理解含义。通过多媒体展示党的十八大开幕式的几个盛况画面,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及相关内容,解释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来看,执政党的两件大事即“两个伟大”: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工程;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理论是对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即把握规律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就是党已经认识到什么是最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特点是什么。譬如,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总结了国内外正反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际国内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从而解决了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依靠谁等问题,其中包括了发展的世界观、发展的人民观、发展的群众观和发展的幸福观等“四观”。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追求,对文明和谐的向往,为了实现党和人民的共同目标,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认为,必须“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尽量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现实的、美好的可能,提出了“两个一百”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可以说,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甚至越是在危机困难的时候,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注重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凡是不能够培养出真正受到良好教育的公民的国家,不能称其为泱泱大国;凡是不能把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传给下一代的国家,不能是一个好的国家。于此,党的十八大及相关重要会议都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做出相关要求或部署。

2.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包括以下三点:

第一,从意识形态的功能来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工程。意识形态工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文化建设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际是加强意识形态的工作。为何要搞好意识形态工作呢?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关系或两大矛盾,其中,上层建筑就是意识形态范畴。在人类社会的“五大建设”中,“文化建设”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而文化建设是属于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并不一定是快速发展,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先进的意识形态需要不断地培育或建设。如果缺乏先进的思想文化指导,世界将是一遍混乱或迷茫,革命也不会取得伟大胜利。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及其他重要会议上都反复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我们从习近平的多次讲话中可以看出:一是“一个定位”,即坚定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即意识形态是兴国之效、兴国之魂;二是“三个事关”: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一个最高要求”: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总之,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的精神力量,一个政党的精神追求,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现。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体现。

第二,从依法治国来看,搞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法治是治国的基本方略,德治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五个坚持”的主要内容之一。法治就是充分发挥法的规范作用,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即以法律为准绳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其重在突出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就是政权、治权即公共权力。德治就是发挥思想教化工作,说服劝说或导力,用思想道德引导或规范人们的行为,引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德治的核心是大德,即人民的德、国家的德和社会的德;而法治是正如阳光普照,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或影响力,具有最高统治效力。

第三,从进行新的历史斗争来看,搞好意识形态工作可以引导多样化、打牢社会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及相关的重要会议都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深水期,社会面临“四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思想转变为现代思想;从生产粗放型转变为生产集约型;从国家治理层面的“人治”转变为依法治国即“法治”。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错误思想或思潮,譬如,在我们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时,有人就提出“党大还是法大”等问题,可以说,关于“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其目的是想消除党的领导地位。还有人意图用新自由主义解构深化改革,用西方宪政民主否定依法治国,用西方普世价值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或歪曲党史、国史和中国革命史。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12个词,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统一,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平衡社会各阶层、各团体或各利益集团的最大公约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亲和力、感召力或吸引力,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大粘合剂”。可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塑造国家形象,培养中国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接续中华血脉,传承人类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3.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立足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需求。通过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及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其深刻内涵。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党的十二大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三、十四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党的十五大更加明确地提出:“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我们始终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因此我国改革开放健步向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突飞猛进。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加“和谐”为核心价值的重要元素。继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六中等会议都一再强调并不断做出新的阐发。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明确地表达了国家层面上的价值追求目标。可见,党和国家一直在不断地为创建、培育、践行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做出不懈的努力,并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以引领全国人民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奋斗。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立足于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的需要。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属于幸福范畴,又属于人类追求的社会价值观。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会议都在探索“如何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从“法制”到“法治”;从“依法治国”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转变,无一不是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党的十八大对依法治国做出战略部署,指出“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等一系列要求。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实现人民幸福的集中表现。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当代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都是文化发展的内在使命。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等。同时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这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每个社会公民理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明确要求一个合格公民理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培养“人之为人”的基本前提。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过程是人类对真、善、美不断追求和体现的过程,它的提出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人类的向往和文化创新的结果。“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因此,它既再次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又再次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新贡献。

4.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首先,以实例来说明或讨论。利用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学生列举相关的人和事展开讨论,譬如,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我国著名艺术家、“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老师,到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从重夺世界杯的女排主教练郎平,到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从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到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从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当代大学生官东、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到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张宝艳和秦艳友夫妇;还有那些抗战老兵,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的爱国侨胞,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所有感动(下转第48页)(上接第43页)中国的人物,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问题情境。其次,谈谈大学生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展开讨论,通过比较或综合分析,将事情说透说明,或相互补充或总结,力争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发人深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效、兴国之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工程,需要我们在“深”、“细”、“小”、“微”等方面下工夫,我们理应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哪怕是一些别人看不起的事情,我们都要把它认真做好,以养成一种行为习惯,像雷锋一样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三、结论

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政课微教学创新模式,既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又可以及时解决大学生突出或聚焦思想问题,是一种新型灵活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要求以调研为基础,以教师团队为支撑,以解决大学生突出或聚焦思想问题为价值取向和目标,根据教学环境、条件、对象、内容和规律等方面的不同,它所反映的一般原则、具体形式、实施路径、功能特点、效能优势也有不同。只要遵循这一要求,再复杂的教学环境或因素,我们都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实践证明,经常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教学活动,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黄修荣,黄黎.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61

[4]约翰·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6

[5]孟德斯鸠.论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

上一篇:医生的英文是什么下一篇:大荷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