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中期汇报材料

2024-04-27

综合实践活动中期汇报材料(精选8篇)

篇1:综合实践活动中期汇报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

中期检查汇报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可以说是新课程改革的新生儿,2003年,我校就开始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相互关系的研究》,此课题的研究带动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探索出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之间相融相补的关系,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共同发展。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们也在不断地思索着如何有效利用“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去开发富有二小特色的校本课程。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校在低年级开发了《三字歌》,中年级开发了《呵护绿色家园》,高年级开发了《我爱学校》)。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在走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道路。但是,由于课时安排的分散,教师配备的分散,资源利用的有限导致两门课程的实施浮于表层,走走过场现象比较严重,大多担任此课的老师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实施,深入研究。从2008年开始,我们学校由大队部牵头,在全校29个班中开展了“学会感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此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仅是拨动了每一个二小人感恩的心弦,同时带给了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和有效实施的一些启示与思考。我们在思索着可不可以去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高效利用学校现存的有利资源,找到实现两者互赢的策略,达到课程设置的有效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我们开始翻阅各种与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相关的资料,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理论依据。我们发现:两者开发主体基本相同,都是学校及教师;两者的课程资源共有,都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依托;我们还发现:后现代课程观中也明确强调:“课程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是热烈、跃动的奔跑过程,是在教师带领下师生共进、相互鼓舞的奔跑„„”这些理论依据的获得,让我们的思考找到了主心骨。于2008年开始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的研究》。今天,我很荣幸代表我们课题组向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作一个简单的汇报。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整合目标,高效利用资源;开发教材,指引内容开发;研究策略,找到实施模式;规范管理,构建评价体系;形成特色,提升师生素质。

我们的研究内容有:目标整合的研究,内容开发整合的研究,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管理与评价整合的研究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生成的相关问题的研究。

我们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来实施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从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取经,提高研究起点到专家指导开题论证,拓展研究思路;从分析校情,制定实施计划到行动研究,不断完善实施策略;从搭建平台,促进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到提炼经验,总结升华汇集研究成果。两年多来,课题组全体成员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研究、探索。我们摸索出了整合目标的模式及整合目标,在整合内容开发上也找到了策略:与少先队活动类校本课程相整合(“值日小校长”,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读书节”给学 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增长; “艺术节”搭建一个舞台,让学生自己去展示; “科普节”选择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创造;“体育节”创造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锻炼„„还有“大队干部公开招聘”、“我与奥运同行”、“红领巾商品义卖助学活动”、“手拉手活动”、“蔬菜瓜果比美活动”“爱心传递活动”、“假期实践活动”、“雏鹰争章活动”„„每项活动都力求做到精心设计,精彩开展,精妙延续,在大面积丰富学生生活经历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在细节上来关注学生的情感,实践大跨步改革,小细节实践的思路。)其次还与地方民情类校本课程相整合,与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相整合,分年级形成了内容开发体系。

为了保证课题的健康顺利进行,我们依靠自我批评、自我改进、自我激励,采用“实践——评价——开发——实践——评价”的模式,而整合实施我们采用的是:管理机制做保障,实施方法重实效,实施形式多样化,同时,具体到整合微型课程的实施策略,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实施模式:调查讨论,进行整体规划;分组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反思,产生课程原型;优化原型,形成校本课程;再度开发,循环开展实践。

我们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以综合实践课题研究小组为中心,组织三——六年级的学生人人参与到活动中来。首先根据学校的校情,确定年级活动主题,年级由综合实践活动组长组织班主任确定班级主题,班级由班主任组织分小组确定小组主题,然后制定小组活动计划,按计划扎实的开展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学校会统一安排制定实施计划的 时间,并由蹲点年级的领导下年级指导和督查;在活动的后阶段,为学生搭建活动成果汇报的平台,组织各班参与活动成果汇报展示比武,最后,对开展得好的主题进行提炼,再度实施,开发成校本综合实践活动微型课程或者主题。同时,我们会组织教师从实施计划的制定课,到成果汇报展示课,从主题的确定到活动过程中的有效指导,互相观摩,互相学习,共同研讨,共同提高。一般每个学期会开展2至4个主题。另外,为了促进校本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我们学校在一至六年级专门开设了校本课程:演讲与口才大课堂以及课外积累大课堂。

如:09年上学期,当我们看到一本本厚厚的作业本、一场场艰难的技能训练、一个个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压得如今的孩子喘气急促,步履沉重时,我们在思索:为何纯真、无忧、甜美、梦幻,这些本该属于童年的绚丽多彩对如今的孩子来说却成为了一种奢侈,取而代之的是压力、忧郁、痛苦、哭泣呢?因此,我们学校组织四年级全体同学开展了“寻找快乐的童年”综合实践活动。从制定实施计划,寻找童年的甜蜜,到开展实践活动

感受童年的快乐;从汇报成果展示,传递童年的温暖到开发校本课程

传承童年文化,最后再度开发,循环开展实践。“寻找快乐童年”微型校本课程形成之后,就成为学校的一种资源,学校建立校本课程的资源库,老师和学生可进行选择性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再度对资源进行开发,形成新的综合实践主题。这样能确保每位学生经历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完善校本课程,持续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不断深化。

几年的课题研究,我们付出了努力,也得到了喜人的收获。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框架体系:

1、整合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两者之间的课程目标,其总目标“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基”;探索出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实施策略,找到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同时,也开发出了 “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低年级的礼仪教育《三字歌》,中年级的环保教育《绿色家园》,高年级的爱校教育《我爱学校》,并汇编了四本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案例集,同时,课题组正在编写《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研究教师指导丛书》与《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研究》分年级资源包,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内容上的难题,为老师们以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提供方法指南。

2、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学校的形成。

学校也在此课题研究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学校,2008年被评为 “湖南省基础教育优秀实验学校”,2010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上做了题为“走进综合实践,迈向精彩人生”的经验介绍,博得了大会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在娄星区,娄底市,此课题的主持人也曾多次被邀请做经验介绍。其中的前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相互关系的研究》还获得了湖南省基础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三等奖。多家媒体争相报道了我们课题组所取得的成绩。

3、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164班毕业前夕通过开展“难忘母校”综合实践活动留给二小的诗。透过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母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楼都成了孩子脑海中永恒的记忆,我们更能感受到孩子的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价值观得到了关注与发展。他们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处世,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创新。几年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孩子们在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曾虹琳等十三人(《走近纸工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荣获一等奖,湖南省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人次达10多次,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有20多篇,在省、市、区各级各类演讲、书画等比赛中屡获佳绩。)

我们的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策略的研究”中成长着、提升着、超越着。他们的现代教育理念深化了,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强了,综合水平和指导能力提高了,信息素养和研究能力提升了。许多骨干教师开始在全国、全省的舞台上演绎精彩的篇章(课题主持人童小燕老师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个人”,梁洁琼老师的《学会感恩》综合实践活动说课获得省一等奖。聂元庆老师的说课——《寻找快乐童年》即将赴省代表娄底市参赛。)一批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像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他们撰写的论文、案例、研究报告等在各级各类的评比中屡屡获奖、在教育教学刊物上多次发表。(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案例获奖情况统计表)

我校应该来说是在按照计划扎扎实实地开展着“综合实践活动与校 本课程整合的研究”,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收获,也有困惑:比如说师资问题:课题组的研究人员的理论素养不够,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依旧停留在案例,停留在教育现象之中,而不能透过这些案例和现象去归纳提升出能引领整个课题组前行的观点,结论,这样,就延缓了我们课题研究的进程,这份责任主要在于我自己。在课题研究的行动中,咱们的实验教师有着很强的课程开发意识,可开发的能力还有待加强,不能很敏锐的从咱们的校情,从咱们的地方特色出发,开发出独属于咱们二小的经典主题,经典案例,组合成经典课程,因此,无论是咱们的课题主持人,还是咱们的实验老师,或是咱们整合开发的课程质量都还有待于我们去提升,去完善。再比如说行动过程中学生的安全和活动环境问题:现在学校安全已经成了前所未有的重中之重,在这样天天喊,时时讲的形势下,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的机会是越来越少。学校、老师、家长都被“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牵绊着,严重阻碍着课程整合后主题案例的常态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整合的研究”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无止境的,因为咱们课程的开发总处于不断完善和不断生成之中,因此,下一阶段,咱们重点要对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教师指导用书以及学生使用资源包的编写,以及整合的管理与评价继续进行研究,依托有利的评价手段,依托不断丰富的微型课程,来激励、指引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不断提升与完善,最终形成经典的课程,来真正关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段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汇报::“孩子,无论你是优秀还是平凡,无论你是灿烂还是暗淡,你都是老师心目中的星辰。当我们打开这一本班级纪念册,这里凝聚着无数美好的瞬间,这里有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每个人的笑脸,每个人的足迹!多年以后,你带着记忆,带着幻想,走向生活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终会读懂我的爱,我期待你们的展翅飞翔,我也期待我们的再度相逢。”这是我校“难忘母校”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集“162班班级纪念册”上老师的一段寄语。我在想:人生本就是一个过程,一次经历,一段旅途,作为学校管理者,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在孩子的生命历程里留下些什么呢 ?或许,咱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整合能让你我找到一些答案„„所以,我们会坚持,坚定的行走在这条路上,我们期待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指导,热盼各位专家的引领。

篇2:综合实践活动中期汇报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中期汇报课

大荆镇第一小学冯惠云2011年3月

活动背景:

今年是学雷锋纪念日50周年,全国都掀起了了学雷锋热潮,各个学校也都开展了学雷锋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组织了一次与校本活动相结合以“学雷锋、献爱心”为活动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学情分析:

五(5)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曾承担过市少先队主题队会的展示活动,因此活动能力较强。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次数相对较少,有关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比较欠缺,需要老师多加引导。

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总结前期活动过程中的成功、成就、不足,明确下一阶段训练目标、训练重点,调整前期训练方案,从而更好地完善活动计划,从而使下一阶段的活动开展地更加顺利。指导目标:

1、通过收集有关雷锋的生平事迹的资料,感知雷锋精神。

2、通过汇报交流让学生体验与人交往、分享的乐趣,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3、通过总结前期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和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下一阶段的活动。

4、通过小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

对活动中出现的困难进行交流并解决,完善各小组的活动计划。

难点:

通过总结前期活动过程中的困难和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下一阶段的活动。

指导准备:

(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组成活动小组,讨论制定活动方案,按计划开展相应的活动,随时记录活动中的点点滴滴。

(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指导学生分组、制定活动方案等,同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等。

指导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播放照片)师:同学们,上周我们全班总动员开展了一次“学雷锋、献爱心”活动,虽然时间紧迫,但我们开展得热火朝天、如火如荼,请看本次通讯组同学为我们拍摄的活动照片。

师:这些照片记录了我们本次活动的点点滴滴,也勾起了我们美好的回忆。同学们,每当活动进行到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停下步伐来整理一下、来交流一下、来思考一下,更有目的地完成接下来的活动,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上一节中期汇报课。(板书:中期汇报课)

二、交流成果

1过渡。师:我们首先分小组来展示一下自己小组的活动成果吧?这节课上我们还要评选一个“最佳合作组”,评选条件如下:

(课件出示)

1、学会发言,声音响亮

2、学会倾听,提出建议

3、学会合作,争当优秀

(注意:汇报的内容是

1、已经做了哪些?

2、汇报形式?

3、展示的成果?

4、下一阶段准备做什么?

2、各小组汇报

三、分享体验

1、过渡:围绕这个活动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的事,积累了这么多的成果,肯定有不少的收获,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或者谈谈你有哪些体验和想法?

请通讯组的同学来现场采访一下大家,好不好?

2、通讯组同学采访

四、交流并解决困难

1、过渡:看来同学们都有不少的收获,那在活动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呢?

预设:有

师: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如果没有解决,接下来怎么办?

2、全班交流

预设困难: ①查不到资料

②小组成员不合作、反而捣乱

③活动时间不够

④倡议书不会写,ppt中的音乐、视频等不会插入,技术上的困难。(根

据小组的发言及时奖励“合作精神卡”)

概括主要问题:第一类:小组合作不理想;第二类:技术难题;第三类:准备不充分

3、解决困难。

①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合作不理想”的难题。

②学生讨论如何解决“技术难题”。

师小结: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方法和建议,相信在不断的实践中,同学们会合作得越来越成功。

五、修改方案

师:接下来,就请各小组根据大家的建议,对你们的活动计划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小组内可以互相商量、讨论讨论。

1、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及时奖励。

六、评出“最佳合作组”并总结。

1、根据“合作精神卡”评选出“最佳合作组”

2、总结:通过这节汇报课,我们发现同学们都已经找到了解决困难的办法,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战胜困难,老师期待你们的成功!

七、板书设计

中期汇报课

小组合作不理想协调沟通

技术难题多方请教

篇3:综合实践活动中期汇报材料

一、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期交流的目标任务

中期交流是盘点前期活动、明确后续活动的课型, 包括选择交流内容和交流形式、分享活动成果和经验、及时总结与指导活动方法、暴露与解决活动困惑等目标任务。

(一) 选择交流内容和交流形式。中期交流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交流什么和用什么形式进行交流。中期交流内容一般包括前期活动情况、活动成功经验、活动困惑以及活动体会, 等等。交流的形式需根据孩子掌握的技能而定, 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实物, 等等。

(二) 分享活动成果和经验。在每个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获得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成果, 成果有实物、模型、日记、观察记录、实验报告等, 这些活动成果需要通过活动中期交流的平台进行展示, 与同伴分享活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三) 及时总结与指导活动方法。正确的活动方法是孩子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会自觉选择和运用多种方法开展活动, 有的活动方法能成功解决问题, 有的活动方法只能解决部分问题, 有的活动方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此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期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孩子及时总结、推荐运用得当的活动方法, 同时还要指导孩子用合理的活动方法解决问题。

(四) 暴露与解决活动困惑。暴露与解决活动困惑是活动中期交流的核心任务, 也是保证孩子继续开展活动的必要环节。在活动中期交流中务必让孩子们充分阐述活动过程和活动困惑, 充分暴露产生活动困惑或试图解决困惑的思维过程和活动过程, 并通过师生研讨、求助外援、网络搜索等多种方法解决活动困惑。

二、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期交流的操作流程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期交流的基本操作流程包括回顾前期活动情况、制作活动交流媒介、商讨与解决活动困惑、明确与指导下一阶段活动任务, 等等。

(一) 回顾前期活动情况。回顾前期活动情况是活动中期交流的第一个环节, 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填写“活动实施情况汇报表”的形式来完成, 活动实施情况汇报表设置了活动项目、活动任务、活动时间、参与人员、活动过程、活动收获、活动困惑等七个栏目。

(二) 制作活动交流媒介。活动交流媒介是活动中期交流的载体, 可以是PPT、电子报、手抄报、照片集等形式, 交流媒介的内容可以是视频、图片、文字和实物, 尽量做到图文并茂, 并按活动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如“我的菠菜成长故事”安排了沃尔玛超市买菠菜种子的图片、在农场园丁指导下播种菠菜的视频和菠菜种子发芽和幼苗成长的图片等, 并给图片配上了文字, 做到了图文并茂、绘声绘色。

(三) 商讨与解决活动困惑。孩子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的活动困惑, 如不及时解决这些困惑会影响活动的延续和进展。在活动中出现个人的非典型的活动困惑可以采用上网搜索、电话咨询、网站发帖等方法进行及时的个别的形式解决。在活动中出现共性的典型的活动困惑时, 教师要及时组织活动情况交流, 共同分析活动困惑的产生原因, 共同商讨解决活动困惑的对策。

(四) 明确与指导下一阶段活动任务。活动中期交流是为了更好地开展下一阶段的活动, 一般在中期交流的末尾教师会明确与指导下一阶段的活动任务, 包括进一步解决活动困惑和指导活动方法。

篇4:综合实践活动中期汇报材料

一、课题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上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但是,新课改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特别是小学,一方面教育部下发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仅仅给出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一些大的要求和原则,缺乏大量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给课程实施带来了操作上的重大困难;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从课程资源上说具有极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千差万别,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不可能统一,无法形成统一的教材或参考资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因此,加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对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尤其是我校身处县城,又是一所中心小学,不管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的积累,还是对课程实施规律的探索,非常有必要花大力气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探索。

二、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加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积累课程实施经验。

虽然我市的大庆路小学、赣榆县石桥中心小学等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也积累了很好的课程经验,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能按照别人探索出来的现成模式去套用,我们只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借鉴,我们希望通过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化研究,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开发乡土资源,从时间、空间条件上进行课程资源的探索,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未来具有一种共性的奠基作用,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之路。

(2)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3)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在教育质量、教育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提高,提升办学层次,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4)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有效案例,提供伊山地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共性经验。

2.课题研究的内容

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开发乡土资源,从时间、空间条件上进行课程资源的探索,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未来具有一种共性的奠基作用,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之路。通过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化研究,充分挖掘和利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回归儿童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关注了以下三点:

(1)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资源。

《新课标》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最大的特点是“回归生活世界”,应该从学生真实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和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

(2)综合实践活动是最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得与失,在与家长外出旅游时的所见所闻,从实践劳作中所得到的感悟体会等等,都是同龄人感兴趣和所需要的,而这些题材也正是综合实践活动最贴近生活实际的教育资源。这样,我们就可以开发一系列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来源于学生生活,产生于学生生活,实践于学生生活,也在学生生活中得以延伸。

3.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群中,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主体。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是进行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人数众多,性格各异,组成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资源的开发,我们主要是在各班普查学生兴趣、特长的基础上,汇总建立动态的全校学生人力资源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和价值认识不足,有不少学校还没有切实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学校仅仅在个别班级实施个别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没有由摸索走向常态。还有一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开发与探究,但针对回归儿童生活的资源开发涉猎较少,因此“突出主体、回归生活、注重实践”的理念走向行动的障碍依然存在。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有效实施,摒除一些功利的思想,回到学生生活,在动态生成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使得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从理念走向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有别于传统学科课程,体现出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综合运用的强烈特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开放性、内容的整合性、实施过程的动态性以及评价的多元性、管理的弹性,决定了它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予以支持。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这门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课程本身存在的价值,可以说“课程资源”相当于这门课程得以依存的母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高度依赖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我们的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4.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素质有很大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及其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校本行动研究》《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人民教育》《新课程伴你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与案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等,同时还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搞专题研究并开展学术沙龙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都撰写了1-2篇专题总结或教育教学论文。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自“伊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化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订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着力点放在“生活—数学—生活”上,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协作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正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近一年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来交流经验并指导教学工作。

5.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

1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

2转变了学习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2)教师方面

1磨炼了我校教师队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2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一年多来,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

3有一位教师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省骨干老师,两位教师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市骨干老师。

(3)我校成为灌云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基地

(4)获奖方面

主持人张正中有4篇相关论文发表,课题组中有12人次在国家、省、市、县的相关案例、论文评比中获奖。

三、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

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回归儿童生活”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能力。

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

第三,活动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们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活动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是对课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二是对课程的管理还不够到位,三是对课程的评价还不够完善,四是对课程的实施还不够准确。

2.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之间的关系问题。

(2).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关系问题。

(3)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各种活动的关系问题。

五、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回归儿童生活资源开发”的活动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开展活动。

3.教师和学生文章发表、获奖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5:综合实践活动汇报材料

----让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幸福成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大家来到中学,观摩指导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代表中学全体师生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祝愿!

我校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探索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路子,本着“先走出学习,再摸索探究,思学校实际,创特色发展”的思路,从开始的迷茫彷徨,到摸着石头过河,再到如今的柳暗花明,课程的实施水平不断提高。下面就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第一、充分准备、挖掘资源,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性

面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起初,大家都感到即新又难,如何开展好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成为学校师生关注的焦点。为了开好这门课程,我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主抓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将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到学校教学常规工作中,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流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考核评价办法》,专门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团队,并组织老师开展学习、理解、讨论,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方法、要求和具体实施细则等内容,从学校到处室,从年级到班级,从老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层层分任务、定课题,分工到人,职责明确,为课程的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学习中,我们认识到:作为农村中学,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选题一定要体现农村特色,在“走进农村、了解农村、热爱农村”上做,在思路上体现一个“农”字,在过程中落实一个“用”字,在内容上反映一个“新”字。在挖掘资源方面,一是激发生活的情感,欣赏“农景”:抓住农村季节变化特征明显的资源优势,开展“美丽的春天”、“成熟的秋天”等季节性强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欣赏大自然恩赐的同时,加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二是明白生活的复杂,走进“农家”:让学生知道家人的劳苦、生活的复杂,珍惜农家的可爱与温馨,开展“我的父母很勤劳”、“我是爸妈的好帮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三是实践生活的常识,参与“农活”:利用假期让学生跟随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如拔草、施肥、收获等,认识农具,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四是体验生活的乐趣,收索“农俗”: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间传统节日,查资料、访长者、编春联、包粽子等,从中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体验生活的乐趣。五是畅想美好的生活,参观“农庄”:可以让学生从自家餐桌的变化、家用电器的数量到交通工具的种类等展开调查,引领学生了解父辈的生活,了解党的“三农”政策,在参观调查中达到锻炼,增长见识,畅想美好未来。

我们结合本乡实际情况,在校外建立了多个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基地,第二、开展活动、突出特色,确保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结合学校、乡村、初中学生的特点,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通过活动锻炼自己,提升自己,认同自己,彰显自己,例如:政教处、体育组创建的“体育超市”,以“我的课间我作主——我喜欢,我选择;我选择,我投入;我投入,我健康;我健康,我阳光”为目标;以“一切为了学生健康,为了一切学生健康,搭建多元平台,提供多元服务”为宗旨;以“变被动参与为主动选择;每天锻炼一小时,精神振奋一整天”为理念。大课间体育活动都由学生组织,体育教师作顾问,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有篮球区、足球区、乒乓球队、羽毛球队、跆拳道队、舞蹈队、踢毽队、田径队、跳绳组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像进超市购物一样”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初一年级开展了“非物质文化传承实践活动——学习剪纸艺术”,邀请我乡民间艺术家、曾在晋城市民间艺术大赛上获得一等奖的刘美英女士定期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辅导。初二年级开展的“舞动青春”课外活动,初三年级开展的“理想与信念”主题实践活动,政教处与语文组创办了《演礼中学》校报,培养提高了师生的写作能力。这些都大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为新课改的落实和深入实施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我们每学期都要邀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为师生作普法报告,有法院老院长的“青少年法律常识讲座”、有派出所所长的“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知识讲座”、有交警队的“交通安全教育讲座”、有心理学专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知法、守法、普法的自觉性,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课堂教学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齐头并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为课堂教学改革增添了一双翅膀,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第三、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工作全面提升

、发展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我校通过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活密切关系的浓厚兴趣。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我们发现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同学们学会了处事、学会了劳动、学会了学习,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责任心,培养了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们不论是在思想作风、意志品质,还是组织纪律、行为习惯方面都有很大改观,同时收获了成功。团总支和语文组连续两年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参加社会实践,XX年参加了“走出太行、走向全国,古都西安竞风采”为主题的“全国中学生语文风采大赛”,取得了7金9银14铜的优异成绩。XX年参加了以“走出校园、奔向首都,采风活动亮风采”为主题的小记者北京采风活动,9个同学获得一等奖,2个同学获得二等奖,3个同学获得三等奖,我校学生的精彩表现受到活动主办方的充分肯定。127班石达坤在晋城市书画摄影比赛中获得二等奖,120班崔楷玲在“中华魂”少儿书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131班李林在县局组织演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129班张文康在县局乒乓球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有30多位学生的作品在《学习报》上刊登,近三年来我校学生在县局组织的各项比赛中有160多人次获得各种奖项,取得艺术类特长生资格学生达80多人。

2、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以来来,我校广大教师的角色得到重新的定位。许多教师从当初的好奇参与,到困惑迷惘,再到如今的角色转变,深受其利,改变了长期以来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全盘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技能,教师由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去年有10位教师获得“三晋课改先进教师”的荣誉,王云云老师应邀赴左权的一节公开课获得一等奖,教师的十多篇论文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3、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老师不再“居高临下”地使用讲台,而是始终处于学生中间,引领着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进生活,不断给予学生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进行新的开掘,在实践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在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伙伴、朋友、合作者,他们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真心创建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给予了学生平等、自主、和谐的权利氛围,我们感到现在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较以往更喜欢动脑子,特别是大多数同学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通过实践中的发现,还激发起向老师、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在不断纳新,全方位充电,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了“让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幸福成长”。

4、提升了学校各项工作

我校以“对学生的健康一生负责任,为学生的未来成才打基础”为办学理念,坚持课堂教学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晋城市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先后进行了以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与奥运同行”、“与世博同行”、“重走长征路”、“走进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象征性长跑及参观活动,在市、县运动会上多次捧得“校长杯”。成功举办了“素质教育高层论坛暨山西晋城现场会”的观摩活动,成为“全国教育技术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个性化学习开发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实验基地学校”,山西省“《搭建学生自主发展平台行动研究》实验学校”,被评为“晋城市养成教育先进学校”,“阳城县课改先进单位”……。

第四、摸索实践、认真反思,认真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确实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果,但与一些兄弟学校相比,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中,我们觉得遇到的困惑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具体表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张学生要深入社会,走进生活,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管理上的困难。

2、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与地方文化的结合,可能要影响到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学校和教师必然要承受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压力。

3、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因校本课程的差异而标准不同,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感到操作较困难。

新课程要有新观念,新课题要有新举措。不怕问题多,只怕没发现;不怕困难大,只怕没恒心。尽管困惑很多,问题不断,但我们应该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带来的正面效应还是有目共睹的,今后我们将不断探讨,不断发现;我们也将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为新课程改革,为的教育事业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祝各位领导、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篇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汇报材料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今社会,基础教育的内涵必须更加紧密地贴近于灵动丰富的当代生活,而以往单纯陈旧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已难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作为“建名校、树特色”的一个支撑点,提出了“利用、挖掘无尽广袤的社会资源,去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做以生为本、最有价值的“人文教育”的前瞻性教育理论。历史一贯沿袭的课堂讲台式教学模式和规定性教学内容,局限了教师们开放的教学思维,而学生也沿袭了传统的室内课桌式受教模式,禁锢了孩子们调查、合作和获取广义信息的技术能力。教师的理念和经验不足,学生的素质与现状堪忧。基于此我校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界定了三个课题研究。礼仪教育、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煤矸石的开发和利用。下面,就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实施的相关情况,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和各位专家、同仁共同学习、参考。

一、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情况

(一)狠抓教师培训,以骨干引路

“教师能走多远,学校就能走多远。”学校要发展,建立一支既精于学科教学,又擅长课程开发,同时具备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培训。

1、选择教师投入实施。开学之初,我校教导处进行了两项针对教师的摸底活动。一是在全体教师中征集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二是就原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所做的探索进行介绍,并结合学校的工作谈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目的在于了解教师课程实施的理念、经验,基本素质等情况。根据两项活动的结果,我们确定了王翠芳、赵孟森、王建、刘玉清老师作为课程实施的骨干力量,有重点地进行培训。不管是外出学习、听课,还是实践体验,我们尽量给他们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2、引导教师端正思想。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产生种种不利于课程实施的思想,如:接受任务之初的畏难;开始实施时的困惑;与传统教法冲突时的彷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参教案,没有具体的教法学法,甚至很难找到供参考的资料,因此,为上好一节实践课,教师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到生活中寻找素材,去网上查阅资料,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是无法计算的。每一个实践主题的完成,要组织并指导学生采访、调查、请教专业人士等校外活动,其麻烦之多,难度之大,也是毋容置疑的。为此,我们发现老师的思想问题后,学校领导不是急于求成,埋怨责备,而是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设身处地的对他们的想法、疑虑作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和教师一起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

3、帮助教师掌握方法。起初,我校教导处先拿出一个学期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方案,然后又牵头组织每个年级的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和授课教师召开研讨会,确定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部分主题,并与指导老师一起拟订具体方案,指导各年级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跟踪听课、访问学生、检查资料等形式督促和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和老师们一起搓商、探讨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一年来骨干教师逐渐在课程中成长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3、以激励制度促进活动的发展。每学期对老师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教育故事、教案、小课题、论文等进行评奖;

二、小荷虽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头

—综合实践活动取得的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以开放的课堂形式,丰富的信息容量,个性化的实践体验,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亲密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从选取课题到构思方案,从查找资料到记录过程,从汇报活动情况到撰写总结报告......培养了合作意识,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固定教材、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师每组织一次活动,都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周密的策划;为了应对活动过程中,来自学生或实际生活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教师必须广泛的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文化知识的储备;为了使活动更加吸引学生的参与,老师还要不断地创新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样也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起到了培养学生、锻炼老师、推进课改,提升学校的作用。《礼仪教育》活动,学生礼仪习惯赢得了家长的肯定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基本礼仪使学生做到仪容仪表端正,养成了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交往礼仪使学生初步学会了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了商量,懂得谦让,还学会学会了交往、用餐中的一些礼节要求;学校礼仪中学生学会主动了向老师、同伴问好、道别;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活动中懂得等待、谦让;学会了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通过公共场所礼仪的学习,学生能维持环境卫生,不乱丢垃圾,做到物归原处……《走进端午》活动,学生学会了上网查资料,建立自己的文件夹,制作简单的网页,领悟了屈原的爱国精神。《煤矸石的开发和利用》活动中,学生会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并在各项社会调查活动中,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中,提高社会认识,丰富社会体验,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望

相对于其他类知识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博大的研究领域和精深的研究纵度,必然要承担起更重要的教育职责。传统学校教育所缺失的,综合实践要勇于肩负起来。

在我校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密切关怀下,我校有着一个对综合实践活动高度重视的行政管理集体,有着一支对综合实践活动充满热情又业务精通的专业教师队伍,有着一批在前期培训下已初步掌控和理解综合实践课程真正意义,而正迅速成长起来的学生团队,我相信,“综合实践活动”这个在现阶段仍然被某些学校视为“烫手山芋”的课程,在我们学校必然成为人人争抢分食的“香饽饽”。我们也绝对相信,综合实践课程的视野必将由现阶段的学生的综合发展扩展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将由学生的全面发展,扩展到全人类的现代发展,而我校综合实践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将日趋成熟,课程开发技术将日趋完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独善其身,不能孤立地以其一门课程求其新而独立门派。它还要介入传统课程体系之中,通过迁移作用深入到传统的学科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之中,以发挥改良功效,否则就会失去其新鲜的生命力。

篇7:综合实践活动中期汇报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最具活力与挑战的课程,也是最能表现学生个性与智慧的课程。这是一片广阔的田野,是一片异彩纷呈的天地。当然这种新课程的出现,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考验和挑战。

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场教育界的变革,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不是“课堂教学”而是“随时指导”,这里的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配角是老师,但老师更应该做学生的辅导员。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我们要善于引导孩子们自己找方法、找答案。我们要做的是迅速转变思路,顺应这种潮流,而不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找回以前上课的感觉。

下面,我就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关于研究性学习类课型的教学模式初探。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类课型,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是指组织学生对自己所关注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性学习。根据实践研究的需要,时间可长可短,有时需要1—2个月或更长一些的时间。

研究性学习类课型的实施模式,我认为可初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成课题、拟订方案阶段。

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师创设的有效问题情境,根据实践活动课设计的初衷和主题,从不同视角,生成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主课题和子课题。比如,研究《家乡的交通》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资料展示方式,从学校周围的杂乱的交通状况入手,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音像资料,引发学生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开展《和鸟交朋友》主题活动时,教师先播放一些小鸟在自然界叽叽喳喳,自由飞翔、与人嬉戏的音像资料,接着出现小鸟被关在笼子里,急切地想要挣扎出去的画面。这时学生就会从沉浸在对小鸟的喜爱之情上,一下子被小鸟的命运揪住了,从而激发起了学生探究“怎样与鸟交朋友”这个主题的探究欲望。

然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研究和活动的学习小组,在建立过程中,要坚持学生自愿的原则,由他们自己选择研究和活动的伙伴,教师要指导学习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充分协作。同时,小组成员必须各种学生的搭配,而且每组必须有一个学习小组长,组织开展讨论,这样可以协调气氛,相互间作用会更为显著。另外,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还能实现互帮互助的效果,从而克服忽视能力较弱的学生现象,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相互学习,一起进步。

再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筛选,确定要研究的主课题和子课题,并制定出活动计划表,形成小组或个体活动实施方案。活动方案中一般包括小组名称、组员名单、指导教师、活动步骤、活动分工、预期成果、成果表达方式等内容。

第二个阶段是自主探究,分组活动阶段。

主要是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解决产生的问题,激励学生克服困难,并指导学生不断修订、完善研究活动的计划方案。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众所周知的课改理念,在具体活动的实施阶段,教师指导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获得成功,指导的内容不是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和具体研究的方式。教师的指导程度,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我们要敢于放手,尽量保证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个别、零散的片段,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让学生经历“尝试—错误—从教训中学习”这样的机会。同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活动结束后,小组要提交活动记录报告,内容包括活动形式、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等。教师要认真审阅研究报告,提出该小组活动中的优点与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性。在一个学习小组的内部,相互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这样一种意识:“做任何事,几个人的智慧会远远超过一个人”,让学生成为一个愿意合作、善于合作的人,对合作中涌现出来的互帮互助的行为加以表扬,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对于活动中小组产生的问题,教师无需着急,可做适度的点拨。要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讨论、活动的过程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促使他们在下一次的合作时,能达到更佳的效果。如在进行“校园网络”之《上网红绿灯》这个主题活动中,我要求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搭配、设置小组长,形成有组织、有分工的合作。因此学生依据自己在小组中的合作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有的同学上网查资料,有的同学则进行调查访问,有的同学绘制宣传报,小组同学在活动中注意合理的分工和良好的配合,既能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创造横向交流、团结合作的机会。

第三个阶段是成果展示、交流分享阶段。

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汇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展示、交流,师生共享实践活动研究的成果。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和协助学生整理资料,形成结论。共同商量将活动得出的结果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可以是调查研究报告、学生写的日记、拍的照片、收集的实物、编写的报纸,布置的板报等等。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交流和展示活动,如:小论文答辩、辩论赛、现场表演、成果展示等等,把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这也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参与到下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例如学生在进行了、《校园平面设计图》、《公交车的线路改造》等调查研究后,汇制了大量的设计图、布局图、线路图,有的还将校园平面设计制作成模型,教师适时地将成果交流活动改成成果展示活动,由设计者和制作者担任讲解员,并针对同学们提,出的质疑进行解答,参观者也向设计者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服装你我他》主题活动汇报时可以搞一次“服装表演赛”;《广告与生活》汇报时可以来一次广告设计加表演;《关于青少年近视眼预防的研究》、《我们的早餐》等活动就可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交有关青少年近视眼的预防、早餐方式及营养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等为题的研究报告(调查报告);《我们的交通》、《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研究》等主题活动都可以由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后撰写成小论文,在成果展示课上宣读小论文;针对《校园环境建设的建议》,可以请学校校长参与答辩,担当主问角色。

第四个阶段是全面总结、动态评价阶段。

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总结,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由家长和教师填写评语。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遵循评价的整体性、多元性、主体性原则,力求客观现实地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连动作用,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自信心的逐步树立与增强。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从整体上说应包括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评价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等方面。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自我评价层面:包括小组里我所担当的角色表现情况,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活动表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遇到困难的表现和处理,研究成果呈现方式和自我感受等。(2)小组评价层面:包括每个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3)家长评价层面: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寻求家长帮助情况、课外实践情况、学生素质发展变化等。(4)教师评价层面:对学生自主精神的评价、对学生合作精神的评价、对学生交流能力的评价。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要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知道参与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

例如我在进行《小帽子折纸》活动时,设计了小组折帽子比赛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了不同质地、颜色和大小的纸。首先让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相互配合,自由发挥,他们折出来的帽子大小不一,颜色丰富多彩。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评议,选出“你最喜欢的帽子”,并把学生评议出的作品,放在讲台上展评,请小设计者自己也来评说一下,再由大家评议出最喜欢的帽子在班里展览。在一次次的评议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第五个阶段是反思提高、立体延伸阶段。

这是教学的最后阶段。根据汇报评价情况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善,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活动不断延伸和扩展,与家庭、社区结合,与各学科结合,向纵深发展。并确定后续研究的内容,为下一次活动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布置些综合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去做。比如:在《购物技巧》活动课的延伸应用阶段,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带家里可以卖的小商品来卖,也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别的同学卖的商品,跟父母商定价格范围,真正开展一次购物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卖商品的同学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商品,买商品的同学想方设法讲低价钱,不但锻炼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类课型实施模式初探

拟定方案 生成课题 分组活动 自主探究

交流分享 成果展示 动态评价 全面总结

立体延伸 反思提高

二、践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需注意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亮点,更是新课程的难点,它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固定的答案。在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践行研究性学习类课型实施模式中,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注意的问题:

1、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刚刚进行这门学科的教学时,我觉得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他们选择什么题目我就准备哪些内容进行教学。事实上学生还小,不知道该选什么题目,甚至有的学生竟然选择了“我的铅笔盒”这个题目,显然他们并不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这次教训也给了我不少启迪,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在教师有目的、引导的基础上进行的,更使我认识到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

比如: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时,在课堂上我先和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以打开学生的思路。然后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筛选出几个比较深刻又有意义的课题:如菜场使用塑料包装袋的情况调查、校门口交通情况的调查和建议、关于本班学生吃零食情况的调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作为本次实践活动的课题。在无记名投票中学生选择了“关于本班学生吃零食情况的调查”这个课题,因为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所以在以后的调查实践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分头搜集资料后,再在组内交流、汇总搜集到的资料,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就完成了调查,而且对搜集到的资料自己进行分类和筛选,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确实令我感到惊讶。看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选题时我们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和兴趣。

2、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换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做”,而不是教师“教”。虽然从总体上讲,教师不能采用“讲授——接受”的方式进行指导,但这不等于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中都不能讲授、讲解和讲述。有专家曾做过调查,97%的学生都能够经历多次调查活动,但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去设计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教师在学生的活动主题实施过程中大都有进行 “调查”、“搜集资料”的要求,但究竟如何进行“调查”,怎样进行“搜集资料”,学生并不是很明白,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知识技能的指导。如“搜集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途径:上网查找,提供可以参考的网站;到图书馆查找,提供可查找书籍;访问专家,提供专家一些资料;实地考察,提供考察的地点„„这样看起来好像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但实际上是为了在较小的空间使学生比较系统的认识问题背景和探究策略,以促进学生开展有知性的活动,有理性的实践,使实践与探究更有操控性,更有教育意义。这样的知识技能的讲座可以安排在定好课题后,对于课题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识或方法进行集中的讲解。如:在实施《采访家乡的名人》主题活动时,需要制定一份采访计划,我为学生准备了一段视频,一名记者采访嘉宾,从这段视频中学生自然就了解了采访计划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及采访时的注意事项。使学生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及实际采访时对应该注意的问题心里有数。

此外,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3、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的质量的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经历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为他们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往往很多时候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是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

三、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教学模式的践行

下面我就以我的一个活动案例——《电池的使用与处理》为例,谈一下我对研究性学习类课型教学模式践行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综合实践活动有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研究性学习,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在这四大模块中研究性学习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我组织了六年级的学生参加了这次实践活动。

我希望通过此次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还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并实现以下目标:

1.能了解电池的种类,了解废电池的危害,对电池有初步的认识。2.并通过查找,搜集、整理、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3.初步感知研究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4.通过采访、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此次实践活动时间大致为一个月,具体的时间分配是:生成课题、拟订方案阶段,采用一节课的时间;自主探究,分组活动阶段大约两个星期;成果展示、交流分享阶段和全面总结、动态评价阶段,各需两节课的时间;反思提高、立体延伸阶段,大约为一周的时间。下面我就具体谈谈每个阶段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生成课题、拟订方案。

上课之初,我首先播放制作的幻灯片,内容包括:每个班级倒垃圾时从垃圾桶里发现的废电池,马路上随处可以看到的被碾碎的电池,河底散落着的电池,垃圾场随意堆放的电池。接着,再给学生一段文字资料:日本神奈川废电池事件,1939年11月9日,日本神奈川县一家脑科医院收治了一名神智不清的男子。这名男子发病初期时只是原因不明地面部浮肿,3天后浮肿蔓延至脚部,第8天开始视力减退,并自言自语,不断哭泣,后发展为神志不清,人们都认为他“疯了”。这名男子被送进医院后,终于在极度痛苦中,因心力衰竭死亡。此后,与死者同村居住的人中又接二连三地出现了15名同样症状的“疯子”。这不得不引起了医学研究人员的注意。日本有关部门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发现死者生前都饮用了靠近某商店的一个水井里的水。在对水井进行调查时,令人震惊的是:竟然在距水井5米远的地方挖出了380节已腐烂的废电池!追根溯源,最后弄清这380节废电池是该商店在卖出新电池后,把顾客丢下的废电池集中埋在了后院,致使周围井水污染,从而导致了这场悲剧。

然后让学生谈一谈:对这些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有何感想?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多数学生指出:对电池的使用和处理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于是我们把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定为---电池的使用与处理。全班举手通过。

接着我们又商讨了研究方向,确定本次活动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调查:(1)认识各种各样的电池;(2)调查电池的使用情况;(3)怎样证明废电池对环境是有危害的;(4)具体了解废电池危害;(5)国内外是怎样正确处理废旧电池的。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住址自由组合,分成小组,民主选定组长,确定组名,组名分别为探究小组、调查小组、实验小组、环保小组、科技小组。分别针对以上五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分好组后我们又进一步商讨了研究方法,通过师生的讨论,总结出这样的一些研究方法:(1)上网查资料(2)请教家长、老师、同学(3)进行采访(4)制作调查表(5)实验、收集实物等等。

然后让各小组根据活动地点,时间、内容及组员工作分配等问题,进行计划书的撰写。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分组活动阶段。利用图书、实地考察、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活动中,探究小组、科学小组和环保小组在网上搜集资料、到图书室查阅图书,共搜集了多篇有关的文章,经过仔细筛选,总结概括出了电池的具体危害,还知道了国内外处理废旧电池的方式方法;调查小组到垃圾箱、街头巷尾查找废电池的去向,在校园里调查同学和老师、把搜集来的数据整理出来又制成统计表;实验小组设计实施了4个实验,从中精选出两个实验,进行验证;有的小组还制作了幻灯片,还用到了照相、摄像等技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要做的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及时了解各小组的研究情况,加以指导。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交流分享。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课上我先和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共同确立了一个研究课题《电池的使用和处理》,并分组进行了研究活动,约好今天我们来汇报研究成果,你们准备好么吗?哪个小组先汇报?”然后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汇报,实验小组设计了两个实验来证明废电池是有危害的。

第一个实验是证明废电池对动物的危害----他们用了两个烧杯,分别加入一些水,每个烧杯里再放入两条金鱼。上课前1小时,在一个烧杯里放入2节剪碎的5号电池,在另一个烧杯里放入4节剪碎的5号电池。上课时让大家观察结果:发现一个烧杯里的鱼已经麻木,奄奄一息了,另一个烧杯里的鱼已经死了。

第二个实验是证明废电池对植物的危害----他们先出示照片,让同学们看到两个星期前还长势差不多的两棵三叶草,然后向同学们介绍:他们组每天分别给这两盆花浇不同的水:一盆浇的是自来水另一盆浇的是同样多的废电池水,结果两周后,自来水浇灌的长势良好,而废电池水浇灌的早已死亡,根已经腐烂。

然后他们的组长做了总结:以上两个实验可以证明,废电池对动植物的危害。进而推断废电池也会对我们人类带来危害。

探究小组也争着汇报,他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知道:

(1)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汞、锰、锌、镉、镍、铅等。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土壤里,可以使一平方米土地失去利用价值。一个钮扣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2)废电池扔进土壤里,其中的成分就会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人们一旦食用受污染的土地生产的农作物或是喝了受污染了的水,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就会进入人的体内,慢慢的沉积下来,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3)高血铅影响肾、肝、神经系统和造血器官,干扰肾功能和生殖功能,不可逆转地损伤大脑。会使儿童出现行为问题、低智商和精力难以集中。

汞中毒的表现是神经衰弱综合症,以及急躁、易怒、好哭等症状,重度中毒时发生明显的性格改变、情感障碍、智力减退。

镍通常从饮食中摄入,可诱发肺癌和鼻窦癌。镍中毒主要引起呼吸系统损害,严重者神志模糊或昏迷,并发心肌损害。环保小组通过研究调查知道各国对废电池污染控制主要采取下面四种手段:

1.在电池生产过程中控制有害元素的使用,或者用新型电池替代含有有害元素的电池,如电池的无汞化。这种方法被称为“再设计”;

2.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或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充电电池。这种方法被称为“再使用”;(3)回收废电池进行再生利用,这被称为“再循环”;

4.无害化处置已经收集的废电池,而且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家的废电池管理处置实践内容。

调查小组调查结果显示:

用完电池呢后近90%的人都将其扔入垃圾箱,和其他垃圾一起倒掉,没有分类处理垃圾的想法。周围很少见到分类收集垃圾的垃圾桶,大多数人的环保意识不强。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重点做好了组织、归纳、启发、引导作用。

各小组汇报完毕后,我也把这段时间搜集到资料用课件展示给同学看,接着我引导学生依次谈谈自己的感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电池有了怎样的认识?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合理使用电池?学了这么多的新知识,你最想做什么?

第四阶段:就是全面总结、动态评价。这个阶段的活动目标是: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和小公民责任感,将意识与责任感转化为行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个自评、互评。通过评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的兴趣。

我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写出活动感受。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施展个性和才能,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从而让学生自我改进、自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畅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满脸的自信,一腔的自豪。他们开始学着用探求的眼光打量熟悉的生活,开始用习惯了演算的小手触摸现实的课题;他们开始尝试着“做”学问,开始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研究过程。实际上,孩子们关注的,已超出了现在学习的范围,他们的目光已经投向了社会,他们已经在学着关注人类自身。虽然,他们收集的数据可能并不十分准确,得到的结论和提出的建议可能会有失偏颇,但从他们忧虑的眼神、紧皱的眉头、激奋的话语中,我分明感觉到了一颗颗滚烫的心中已经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

然后我又组织了评奖和颁奖,评出了优秀小组奖和个人奖。评选标准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评价。

第五个阶段:反思提高、立体延伸。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收获向周围的人们宣传废电池对于环境的危害,让他们知道如何处理废电池,并呼吁大家都行动起来,不要乱扔废电池。他们还撰写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还到街上、广场上散发宣传单。还给市长写了一封信,建议多设立环保垃圾桶,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并自己动手制作了校内废电池回收箱。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活动性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到实地调查、汇报交流,再到活动拓展、总结反思,步骤完整,组织严密,活动方式多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

通过这次活动,我也完成了一次教学理念的升华。我看到了孩子们身上潜藏的巨大的能量,知道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是这样教学的。我们应该带着活动的理念走进课堂。让静态的知识活起来,让知识从书本上走下来,把智慧装进生活里,然后放在孩子们面前,大声对他们说:孩子们,活动开始!你们一定能行!

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还真切地体会到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对活动的支持非常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在教室就可以完成的,它要走到社区、走向社会。这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安全、时间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一部分家长并不喜欢孩子外出参加活动,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有待于我们继续努力。

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我们在活动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当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时,个个都兴高采烈,可是在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时,有的小组积极性就不高,甚至出现了“踢皮球”的现象。再就是在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的问题和解答,处理得不够细致,随意性太强,没有带着活动的目的去评价。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加强学习,认真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提高自己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篇8:综合实践活动中期汇报材料

一、明确汇报的目的和意义是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 不能是为了汇报而汇报, 眼睛不能只盯在学生的研究成果上。汇报活动是学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是展示活动的一种方式, 它是为学生服务的, 不是为观摩服务的。应该说总结交流阶段, 重在总结, 通过交流、通过展示来使学生的一些零散的收获、零散的体验、零散的认识, 得到系统化, 得到深化。我想只有我们教师认识了这些才能很好地把握:在活动的汇报阶段中应该汇报什么, 应该怎样来汇报, 什么样的汇报活动是有效而精彩的。

二、明确汇报内容与方式是关键

开展汇报活动, 我觉得要让学生明确两点:第一, 明确成果形式的多样性。比如说演示报告、调查报告, 设计的方案, 制作的手工作品, 等等, 这些是成果的形式;第二, 明确交流方式的多样性。有静态的交流, 也有动态的交流。静态的, 比如说办一个摄影作品展, 办一个手抄报的展览, 或者办手工制作的作品展览、宣传板报, 出一份学生感悟集等;动态的交流就可以是答辩会, 或者是成果交流活动。在本节综合实践汇报活动之中, 学生通过活动已有了大量的活动成果, 但是学生的汇报形式过于单一化, 仅仅局限于资料的汇总, 缺少了生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在师生互动时, 基本上又都是由教师来代替学生发言, 这样听起来活动是很流畅了, 但在流畅的背后却牺牲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概括抽象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这样的课堂也就缺少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所应有的生机。

三、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亮点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在进行总结交流的时候, 其他同学都不感兴趣;但是有的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成果的时候, 就能够吸引人的眼球。这是因为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 他们的设计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总结, 而且这样的汇报还要设计成可让全体学生来参与的。这里所说的个性, 是指“学生的爱好特长, 是指敢于打破前人已有的定论, 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的批判精神”。在听课的过程中, 虽说学生的回答是非常流利的, 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了吗?没有啊, 学生对“完全资料的宣读”或是“给展示的图片加上一些说明”的汇报形式可能已没有什么新鲜感, 而且一旦在活动之中缺少了个性化的沟通与交流, 学生们哪里还会有参与的热情呢?所以, 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呈现是汇报课成功的一个亮点。

四、与信息技术教学有机结合是助力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 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 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本节综合实践课上, 学生上台进行了图片展示与文字说明展示的操作, 虽说这也是一种融合, 但只是浅层次的。我更想知道的是这个PPT是谁制作的, 跟谁学的, 他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又是怎么解决的, 他又为什么采用这种表达形式, 等等。我认为只有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 学生才有可能学到真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才能学会一些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整合, 是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向前发展的需要, 亦是将信息技术综合运用于实际的发展需求, 是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成功的阻力, 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

上一篇:抓文明礼仪教育创习惯特色校规划下一篇:谈民间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