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医有感

2024-04-19

暖医有感(通用8篇)

篇1:暖医有感

医学要有人的温度,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

“暖”是个极温柔的字,她每天都环绕在你的身边,暖是无形的,可她却又有形的存在着,让我们对生活中偶遇的艰难更加有信心和勇气。

寒冷的冬季,你来到单位,却有一群春暖花开般的同事伙伴与你共事,那是暖,悲伤失意时,领导的关怀,家人的怀抱,随时为你敞开,那更是暖……因为这一个个的“暖”让每一位医护有能力增添对患者的爱。

通读“暖医”一书,感慨很多,书中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有让我伤心落泪的案例,百感交集,我想说,我没有多少华丽的词语用来抒发我的读后感,我能做的仅仅是用最最平凡的文字来传达一些我接收到的讯息和一些真诚的感受。

“暖医”让我看到:当中国人热衷于“滴滴打车”的时候,美国人却玩起了“滴滴医生”。由此感慨,未来我们中国医生也能自由执业的那天,是不是也有这番景象?让看病难成为一个历史?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一定会主动站在“风口”为创业者“起飞”助一臂之力。

“暖医”让我看到: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率先“吃螃蟹”医生们尝试撰写两份病历,一份是冰冷的科研病历,一份是温暖的叙事医学病历。叙事医学病历,记叙着的是每位病人背后那个触动心灵的故事,医者把从医过程中正规病历之外的细枝末节、心理过程、乃至家属的感受都记录下来,使临床医学更加富有人性,更加充满温情,弥合技术与人性的鸿沟,丰富人类对生死、疾苦的理解和认识,也为紧张的医患关系“松绑”,令医学人文精神回归。

很多人去看医生,都有倾诉的愿望和沟通的渴求,从叙事医学的观点来看疾病是一个故事,病人有眼泪要流,有故事要讲,有情绪有发泄,有心理负担要解脱,这个过程就是治疗。

时空转化,让我想到起我们外二科的马海青医师。有一位年轻的肿瘤患者,经历了3、4次疾病复发再手术,再复发又手术,以及多次放化疗,内心有多苦,肉身有多伤,谁能知?向谁诉?作为她的责任护士,我却常常看到她的主治医师马海青在碎片时间里守在她的病床旁边,听她的倾诉,允许她流泪,珍惜她的笑颜。她的坚强,离不开家人的支持,更离不开一位医者用暖用心的去陪伴。温暖患者的心灵,给她心灵的支撑,不然,还会有什么力量去让一位足以绝望的人依然乐观的面对着灰色的有限时光?

还有,也让我想起了我们外二科的王剑鸿医师,我夜班的日子里,总能看见他脱去白大褂却依然留在病房的身影,他总是会坐在一把小椅子上,陪着的患者一般也都是上了岁数的或者是家里没有来人陪的农村人。聊得大都也是些小家常,病房里传出来的不是王医师哈哈笑了就是患者哈哈笑了。

医者的暖举,不仅带给患者了温暖,也让我这名普通的临床护士拥有了一颗“暖护”之心。感动、感谢、感恩陪伴。

“暖医”让我看到:在我国,医患之间鲜有“道德信任”只有“技术信任”,而失去了“道德信任”的基础,“技术信任”往往脆弱不堪,一旦发生不良医疗后果,这种“信任”就会立即出现戏剧性转折,而且变成彻底的不信任,治好,医生是天使,治不好,医生就是魔鬼。

一个人的名字在我读完这段话的那一刻,跳入我的脑海,他虽然是为大男士,可笑容甚是甜美。他就是外二科的陈岗医师,我深有感触的想说两个小例子。

镜头一:有天晚上,我返单位拿我留在单位的物件,在等电梯的时候,眼角余光有位白大褂在病房,转头一看,是我们的陈岗医师,夜班的他应该很辛苦,有空闲也是应该要多休息,可他却正耐心的为一位患者开电视机、调台。还耐心的说着什么,病房里和谐、温暖。被这一幕感动到的我,立马拿出手机拍了下来,因为我总是学不会调病房电视的电视台。

镜头二:一天,早晨床边交接班时,医生护士巧遇到了同一个病房,一位家属正在诉说夜班医生不是她们的主治医师,也就没有及时给她们换药,言语中有些许的不满意。可是,陈岗作为她们的主治医师及时的用非常中肯的话语安慰了患者家属,家属转抱怨为理解,也让作为同事的我觉得他的魅力真的不是一点点,我想,“暖医”不仅仅是会暖患者,也是能暖同事的吧。

关注病,更关注人,读懂病,更读懂人,暖医,未必能让每一位病人活得更久,但一定会让每一位病人活得更好。在德清人民医院外二科,时时刻刻有暖人画面。

“一个医生,只有从内心尊重病人,才能对病人有耐心。”

“做一台手术,留一个精品,治一名患者,交一个朋友。”

“暖医”作者白剑峰的一段话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热血在全身涌动,“有时,我常常感恩命运的安排,让我意外地闯进了医学圈,在这里,我更深刻地领悟了医学与生命,有限与无限,生与死,灵与肉,更加懂得慈悲、谦卑和敬畏,更加豁达与坦然。人生知暂,恰如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再伟大的人,也无法改变自然规律。因此,惟有努力做善良的人,尽力做利他的事,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才能达到人生的自在与圆满。”

篇2:暖医有感

《暖医》分六章,每章里面由很多或是小故事,或表明一个观点,或阐述一个现象组成,篇幅短小精干,耐看!

我现在读的是第一章《医心》,还剩下几篇没有读完,从读过的这些内容来看,每篇都表明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伤医辱医是社会之耻、“草图医生传递医学温暖”、“全国看病中心”病根所在等等,阐述了现在看病难的现象。

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医学是一门科学,需要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及临床实践,才能运用的学科,技术含量要求高,专业性强,没有一个三年五载的学习实践,就不能称自己是医生。当前社会频繁发生的袭医事件,让很多优秀的人不敢学医,这将会是公众、社会、国家的不幸,一个三甲医院,只要停运一天,就有上万的生命安全得不到健康的保障,必将混乱,也将是大众的损失。

篇3:暖医有感

个人认为,目前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存在着主要问题:

1.没有理解基础的“有感情”朗读

在学生没有扫清字词障碍,没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2.没有示范的朗读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却没有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教师的示范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3.太过于重视技巧的朗读

在指导中,教师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和体验。其实,“有感情朗读”首先是“有感情”,只有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感情朗读才是一种自然的、真情的流露,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太过于重视形式的朗读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老师们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形式的读是很必要的,但是过于流于形式,就忽视了对文章深层次的挖掘,忽视了针对性的指导。

5.忽视读书习惯培养的朗读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上,只要有学生的齐读,基本上是唱读,从城区到乡村,从山上到平原,不唱读的班级寥寥无几。什么原因?我们忽视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

6.缺乏积极、中肯评价的朗读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缺少有针对性的、中肯性的评价,缺少必要的指导和点拨。评价语言单调,感染力不强。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有感情朗读”,应该将有感情朗读落实到实处,首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努力做到不做作,不虚假,不是读得摇头晃脑就是有感情朗读,也并非每一篇文章都得做到感情充沛,声情并茂。

朗读,应该是具有“入眼—尽心—出口”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是“尽心”这一环。朗读,更需要和作者一致的道德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当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一篇文章时,就可断定,他对这篇文章基本理解了;而理解力差的学生,总是无法“读出感情”,有时甚至无法断句。由于“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看成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种外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其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进行了初步探索。有学生把朗读看成单纯“口”的任务,忽略(或省去了)“尽心”这一环,将朗读简化为“入眼—出口”,于是出现了几点现象:(1)“无病呻吟”:教师一旦提出“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或者责备“没有感情”之后,学生就调动全部表情潜能,摇头晃脑,眉飞色舞,声调忽高忽低,凭空拉开跌宕坡度,努力做出“有感情”的样子。夸张、做作的表情、声音让人浑身不自在,怎能唤起听者的共鸣?(2)“小和尚念经”:他们手捧书本,扯着嗓门哇哇哇,不像朗读,倒像是在比谁的嗓门大。(3)“读望天书”,使课文面目全非,这有什么价值?面对诸多现象,教师会觉得十分为难,会感到心中茫然,无从下手,到底对该掌握、理解的东西把握到什么程度,更无法以实际反馈为凭,确定自己下一步的教学目标。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我认为首先应该从读词句开始。不同的词语,在读它的时候,应该有不同的声音“形象”,让声音将词语自身的意思更鲜明和强化。比如,“飞快地”“马上”“立刻”“突然”———应该从语速上表达其意思(快速读出);“慢慢地”“不慌不忙”“游来游去”———比常速稍慢,从速度的强调上,感受这些词语的特点。读“可爱的”“亲切”“朋友”“友爱”这一类有鲜明情感色彩的词语,要着重注意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与“敌人”“可恨”“侵略”形成对比,让语言的色彩上就带着爱或憎的道德情感表现。

篇4:读“书法”杂志有感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篇5:《暖医》读后感

记得曾经有一位老慢支患者,总是半夜里来就诊,输完液后在输液床上睡到第二天早上再回去,第二天又是半夜里来。老人年纪很大了,也没有家属陪同。我们很好奇,就询问他为什么白天不来看病,晚上多不方便。老人告诉我们他住在地下车库,很阴冷,天气一冷就发病,他没有钱住院,半夜里来看病就可以在输液室睡一夜,房间有空调很暖和,而且只要付一次床位费就能睡一整夜。看着这个孤苦伶仃的耄耋老人,我们也很心酸,于是告诉他下次可以早一点来,下半夜有了空床就可以让他睡,并且不收床位费,早上我们还会帮他打一份食堂的早餐,让他吃饱了回去。连续两个冬季老爷子都是这样在输液室度过的,后来没有再来了,也许他已经作古了吧。但我想在他生命最后的时段,他应该是感受到了温暖,不再是车库里的冰凉。

我们做不到吴登云那样的大公无私,献身基层医疗,但我们仍然可以尽自己所能,在行医道路上多点耐心,多点付出。我们没有华益慰那样高超的技术,但我们可以学习华老的仁心,对患者多点友善,多点温暖。在一个夜急诊,一位患者因为排队时间较长失去耐心,与医护人员纠缠。当时一位年轻的护士告知他并非急症,不能插队,那位患者恼羞成怒,在急诊室大吵大闹,严重影响其他患者就诊。当时我们想通过保安强制调解,这时一位老护士放下手头的工作,端了一杯水走到病人的面前,跟他道歉说:“对不起,因为我们的问题让您等的太久,并且没有给您其他合理的安排,真的很抱歉。今天病人确实太多,我们应该有其他的解决方法,以后我们会努力解决。给您造成了麻烦,希望您能谅解。您别生气了,先坐下来休息会,喝点水,邱医生那边人不多了,我帮您去跟他商量。您看好吗?我们这位小护士对您这个毛病的健康常识非常熟悉,我让她给您介绍介绍好不好?您再稍坐会。”病人在她的安抚下很快平息了怒气,并且顺利接受就诊。就诊结束后,患者态度非常客气,也没有了其他意见。那位护士再次跟他道歉,并且赠送了几本健康手册,其中还有一本自制的急诊急危重症分级制度手册。

事后我们都很生气,这么不讲理的人还这样一味地听从他,以后人人都这样,还怎么工作。可是让我们惊讶的是,那位患者再次来急诊就诊的时候,主动为上次的事道歉,并且还帮助医护人员维持秩序,为其他患者做相关宣教,分诊制度的熟悉可是跟我们有的一比。那位护士告诉我们,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他的祸害远比一次的吵闹要大的多,如果能让他满意甚至主动理解我们,那远比争论有意义的多,同时也节省了我们的急诊资源。我们工作再忙,也要挤点时间添点温度,磨刀不误砍柴工,用在这里也是有道理的。

“悬壶济世医苍生,妙手回春解疾疼”,自古作为医者,救死扶伤乃天职,医者地位崇高,是生命里最重要的温度。然而现代医学,却处处可见冰冷,冰冷的机器,冰冷的药物,冰冷的消毒水味,冰冷的陌生人,一个个冰冷的姓名代号,对于在生命线上徘徊的病患,一切毫无温度,只能独自艰难爬行。作为一名急诊护士,理智是我一向遵守的信条,在每天繁乱的犹如菜市的环境下,我公正的分配了我的资源和技术,其他,爱莫能助。我也想为自己辩护一句,我并非冷漠无情,多愁善感应付不了我的工作任务。读完《暖医》,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篇6:有感于岳母看病

岳母今年72岁。她前些天偶感风寒,高烧不退,咳嗽不止。于是,岳父急了,深更半夜地将我们叫去。看岳母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又被高热烧得发着呓语,我们不敢再耽搁时间,急忙将岳母送进了医院。

医院急诊室里的病人很多。有一位患者生命垂危。他的儿子一边高举输液瓶,一边焦虑地瞅着昏迷中的父亲。有一位老年患者,大概患了严重的肺气肿,她一边吸着氧,一边剧烈地咳嗽。还有一位男性老人,看来是患了半身不遂,他的女儿正为父亲擦洗身下的尿液。触景生情,看了这样的场面真让人感慨万千!我想,这些老人在年轻的时候,肯定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地风华正茂,尽展生命的活力。可谁能想到岁月竟是这般无情地催人渐老,他们竟到了久卧病榻、让儿女伺候的地步!

我的岳母有6个儿女。岳母住院的那天晚上,由于有的儿女在外地,有的儿女联系不上,只有2个女儿和女婿应召急速赶来。"养儿千日,用儿一时",见到了我们,岳父岳母的心才略感踏实。由于医院没有床位,只能在急诊室里治疗岳母的病。岳母的身子很沉,又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骨关节早已僵化变形。为岳母输完一瓶液体要五六个小时。这期间,岳母上卫生间就成了一件大愁事。每当此时,我的爱人--岳母的大女儿要举着输液瓶,我和妹夫要吃力地架着岳母。等一步几寸地好不容易挪到卫生间,岳母已尿湿了裤子。熬到后半夜,岳母打起了瞌睡。她的女儿则一会儿瞅瞅输液管,一会儿给母亲盖盖棉衣,看来,她是彻夜不能眠了。我和妹夫则坐在医院楼道中的座椅上,开始还能闲聊,后来便有些睡意朦胧了。当岳母输完液,我们将岳母送回家时,天边已露出了启明星。我的妻子请了假,继续照料母亲。我则匆匆赶往单位,没顾得上吃早饭,就在椅子上昏睡了几个小时。事后,我对妻子说:"岳母有6个儿女,有病的时候,有的儿女却承担不了照料老人的责任。尽责任的,也仅仅一个晚上,便各个疲惫不堪,没了精神。而我们这一代,只有一二个孩子,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当我们动弹不了的时候,又怎么能指望上他们呢?"妻无奈地摊开双手,说:"老伴老伴,老来伴,靠老伴呗。"

我的岳母是位退休工人,退休费每月只有六七百元。岳母是位勤俭惯了的人。她不允许无人的屋亮着灯。水龙头漏水,她要用盆小心地接着,一天下来,也就是积蓄个半盆水。这样的老人,在面对医治疾病的大笔花费时,难免不心痛,难免不忧虑。有几次,她竟要拔掉输液针,说什么也不输液了。我半开玩笑地对岳母说:"妈,这针您可不能拔,药液可不似水,一滴药液要比您节约一盆水的价钱还贵!"说得岳母哑口无言,只是眼巴巴地瞅着药瓶中的药水,像是有些琢磨不开:"这药水怎么这么贵?"说来也许让人不信,岳母仅仅输了两次液,竟花了1500多元的医药费。若是住上十天八天的医院,还不花上万八的?其实,医院并没有虚开药费,只是药的身价太高而已。现在的医院给患者用药,一般很难再用"物美价廉"的青霉素一类,而是动辄即上这"星"那"星"之类的新药,那药费能不攀高吓人吗?我想,医院面对的绝大多数患者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有限的工资收入还要交水电费、房费,还要穿衣和吃饭,除了这些开支,所剩也就无几了。更何况七八十岁的老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工资收入,他们的生存全靠儿女的赡养和政府的救济。因此,面对他们,医院不要光想着创收,还要想想群众是否能够承担得起昂贵的医药费。更不要以为来医院看病的都是大款,用多昂贵的药他都不会皱眉头。

篇7:重访纽约有感

天高云淡,清风送爽,金秋时节我重访纽约。

18年前,我曾在纽约工作过三年。这三年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此后我一直无缘重访。

此番重访,乃为出席一国际会议。说来凑巧,与会时机竟恰好是9.11事件两周年刚过了没几天。

两年前,纽约发生了震惊全球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一个月后,我赴华盛顿开会,在那里度过了触目惊心的一周。只见美国人惶惶不可终日,CNN新闻的通栏大标题是“美国的新战争”,布什总统一再告诫美国人民要准备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反恐考验。“炭疽热”又施虐一时,街道上很冷清,餐饮、游览场所更是门可罗雀。有人惊呼:9.11已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这一切,至今仍记忆犹新。

经历炼狱后的纽约是一番什么景况呢?正是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情,我又一次踏上了这块真正堪称“动感之都”的土地。

世贸中心遗址凭吊

一是为搭乘直飞纽约的国航班机,也是为能较好地倒时差(毕竟我已是年近古稀之人了),我提前两天飞抵纽约。抵达后,第一件想做之事自然是去世贸中心遗址凭吊。过去在纽约工作期间,我曾去过该处多次,深为其雄伟所动。每当我站立在104层的高处俯瞰纽约时,一种超然物外之感油然而生。可是两年前的刹那间,一个世界建筑业的奇迹化为废墟,一切都成为过去。

去的那天秋意正浓。约上午九点半光景,我们抵达世贸中心遗址,那里已是人声嘈杂。遗址占地甚广,四周皆围以铁栅栏,人们不得而入,只能隔着栅栏向内眺望。栅栏上悬挂着不少照片,提醒人们世贸中心昔日的雄姿。一些白色的花束在栅栏上摇曳,寄托着来访者对9.11遇难者的悼念和哀思。栅栏上还挂有大幅的黑色碑刻,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死难者的姓名,不少人围着碑刻细看,似在寻觅故去的亲人或友人的姓名。遗址附近小摊林立,出售形形色色刻有世贸中心图像的纪念品,五美元一件,任意选购。

遗址不能总是遗址,世贸中心是否会重建?我将这个疑惑告诉了陪同我前来的中国驻纽约总领馆的同志。他对我说,两年来,纽约人一直在争论这个问题。一部分人主张重建,另一部分人说不能建,最后还是前者占了上风。而今天恰好是重建世贸中心正式开工的日子。他说,此次是不建则已,一建就须出彩,未来的新世贸中心将比原来还要高。他还说,此次9.11事件两周年的纪念活动相对低调,原计划在遗址连续对空施放擎天光柱多日,可是此次只搞了一次就作罢了。

我在世贸中心遗址徘徊良久,有震撼,有默想,有醒悟。我真诚地期盼,人间此类惨剧不再发生。

纽约的变化在深处

18年没有来了,我真想多看看纽约。利用会议空隙,我漫步纽约街头。

乍看一下,纽约似乎一切依旧,未见有明显的变化。时代广场依然车水马龙,洛克菲勒中心照旧人流如织,中央公园的大草坪上年轻人在无忧无虑地戏耍,QUEENSBORO大桥上的车辆堵塞程度丝毫不减当年。问了一下陪同的总领馆的同志,他也说不见纽约有什么新变化。

纽约真的是一切如故吗?纽约人真是那么健忘吗?非也。其实,表面的不变掩盖着深处的巨变,在物质的依旧底下隐藏着人们精神的变异。

且不说抵达纽约肯尼迪机场时安检的严厉,也不说纽约街头不少建筑前添增的防止恐怖袭击的钢筋水泥屏障,也不说警察和警车的频现已成纽约市的一个街景,这些都是失之浅显的表面。我想说的是纽约人心理上的变化。两年前有人说9.11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此言看来并未过时。

会议间隙,我同一位与会的美国朋友喝咖啡,闲聊之余,也谈及上述问题。他坦诚地告诉我,对纽约人来说,9.11的噩梦并未远去,纽约并未一切如常。人们现在依旧生活在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之中。每听到飞机在上空轰鸣,每闻到异样的气味,人们就会下意识地紧张起来,生怕类似的不测事件再次自天而降。

美国政府不敢懈怠,反恐意识无以复加,甚至到草木皆兵的程度。它戒备异常森严,每逢重要日子,都要事先严肃告诫人民严防恐怖袭击。两年来纽约市太平无事,当归功于当地政府这种严加防范的精神。宁可错报一千,不能漏报一次,这可能是政府的理念和做法。

一双新皮鞋惹了祸

此次纽约之行,只是小住,会开完的次日我即整理行装,打道回国,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在纽约肯尼迪机场却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难忘的趣事。

我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一位参赞送我到了机场。告别后,我办了登机手续,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十分顺利。可是,当我经过安检的关口时,遇到了麻烦。

我刚过安检门,安检人员即示意我站在一旁,等候进一步检查。还有几个美国人也是如此。这使我很纳闷。我随身只带了一个小行李袋,身上也未携小刀、铁器之类,何查之有?一个中年的安检人员向我走了过来。他客气地让我坐在椅子上,脱了皮鞋,让我再站起来,又用探测器查了一遍全身。他特别注意我那双新买的皮鞋,用探测器翻来覆去地查了几遍,最后又送到X光机去透视。待检查完毕后,他送还了皮鞋,说了一句:“不好意思。”我对9.11后美在机场采取超严的检查措施十分理解,也不反感,只是搞不懂为何查到我们头上来了。我问了那位安检人员,他笑着回答说:“就是你那双皮鞋作的怪。当你经过安检门时,就发现你那双鞋可能有问题,所以把你留下复查。最后发现皮鞋底部可能有些金属东西,当然这是无害的。顺便说一句,你这新皮鞋是双好皮鞋。”

此事弄得我哭笑不得。全是这双新皮鞋惹的祸。但它也多少折射出纽约的反恐形势依然严峻。

基辛格一言中的

此次纽约之行产生的疑惑,从美国原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对我的一席谈中找到了答案。

基辛格也参加了此次国际会议。他还应邀在午餐会上做了主旨演讲。进午餐时,美方安排我坐在基辛格的身边,我得以就当前天下大势同他做了一番交谈。他对我说:9.11后天下大变。世界已进入一个可名之为“后后冷战时期”的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中,世界很不安宁。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之间的斗争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头等任务。这是一场长期的斗争,对此应有心理准备。

篇8:我学写生有感

宜春市老年大学德艺双馨的刘荣庭老师,给我圆了心底这个梦,在绘画方面给了我良好的启蒙和指导,还有诸多的智慧和胆量。在刘老师的启迪和指点下,前年,我凭借“半瓶水”的学业,迫不及待地偷着外出对景写生。

日积月累,有了一批所谓写生画稿。但是,对此叫不叫写生画,心存疑窦。这时老年大学新辟了一条画廊,号召学员个人或联合举行作品展出。我苦思良久,最后鼓起“丑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气,决心拿出37幅写生作品公展于众,亮出《锦绣宜春》写生画展的主题,配上恳请赐教的序言。结果喜出望外,抛出的是砖,引来的是玉,获得了许多指教、赞誉和鼓励。

从此,我对于写生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只要天气晴朗,我就带着绘画工具和材料,蹬上自行车,走向宽阔无际的大自然中,领略充满生机的景色,沐浴温柔和煦的阳光,呼吸无浊清新的空气,激发绘画创作的灵感。边游、边看,捕捉探察景物的态势与形貌。遇到情景交融,即停车坐下,打开画夹,布局“经营”位置,确定画面中心,尔后落墨描绘。这时,心不二用,目不它视,耳不旁听,全神贯注进入绘画角色之中。

身临其境,“师法自然”,进一步增进了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使我深深感到伟大祖国比比皆是画,处处都是图,大千世界处处有吾师。这种户外写生,不仅填补了退休后的时间空白,而且使精神生活充满生机,它对怡情养性、健身益脑有着良好作用。

上一篇:平坝乡中心完小教师职称评聘实施方案下一篇:四年级小草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