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2024-04-27

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也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人,全国老龄办201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

以上数据表明,养老已成为一件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事情。

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时代,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形式很好的适合了时代的要求。然而随着经济形式的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危机。农村户口的老人面临养老问题压力急剧增加,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现如今我国政府提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新思路,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以下我将根据自己的调查,列出我国农村现存的主要养老模式以及所存在的问题,村民对于新农保的认识、实施情况以及具体的落实情况,当然还有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最后是面对这些困难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对于我村村民养老模式的调研

通过我与我村村民的交流以及我对我村情况了解,知道我国农村主要三种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而在我们四川这样的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大省,主要还是依靠家庭进行养老,即一般是依靠子女对父母进行赡养,而赡养父母的主要责任人是儿子,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人重男轻女。虽然这种思想在逐渐的改变,但仍然需要时间磨合。在对于父母赡养上,一般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子女较少的父母,在父母年老无法进行劳动,没有了经济来源时,父母的赡养完全依靠儿女;另一种是子女较多的父母,在父母老年时,子女在父母的吃穿住行以及生病医疗上的花费进行分摊。在我国现行农村主要是以第二种情况较多。再加之这里农村生产力较为低下,农民经济收入少,单个子女很难承担赡养父母的重任,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为凸显。

现行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

中国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而且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较少。当他们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时,生活只能完全依靠子女。在我国农村主要以多子女赡养父母的情况下,往往在分摊父母花费时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时由于农村老人经济来源少,缺乏生活保障,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致使照料老人较难,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年老者的养老存在不稳定性。

有关养老衍生的部分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问题一:“依靠儿子养老”的思想直接导致的男女比例失调; 问题二:“多要儿女有人养”的思想,使得后代受教育的程度一般都不高,孩子的成才率低; 问题三: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不高,退学较早,一般都早婚早育,进一步降低了所生育的孩

子的优质程度,同时又加重了家庭负担。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对养老的过分担忧以及思想上的认识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应当制定适合我国农村现况的养老制度和法律,消除农民后顾之忧;再者就是增加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真正地减少农村家庭教育上的花费负担,使农村孩子有条件考入大学,接受良好的教育。

我村村民对于新农保的认识以及我对新农保的介绍

在与我交流的大爷大娘中,大部分都知道有新农保这项政策,但是他们对于新农保的具体措施基本上都不是太清楚,只知道要先给政府交钱,等到自己的年龄达到60岁时就可以领钱。但从他们的语气中,我明显地感觉到了茫然与无奈。通过上网查资料,我了解到,新农保的任务目标是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凡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当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新农保的实施情况以及具体的落实情况

我村以前的参保情况是以个人缴费为主、完全个人账户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称老农保)。据跟我介绍的村民说,去年新农保刚实施到我们当地,年龄达到60岁的已经开始领到钱了,但年龄未达到60应当参保的人员愿意缴纳养老保险金的并不是太多。比如,根据资料显示我们城市截至2010 年7月中旬参保人数14.4万人,其中老年参保人数5.4万人,占老年应参保人数的90%;中青年参保人数9万人,占中青年应参保人数的41%,中青年参保比例不到老年人的一半。而我们村村长也介绍称我村中青年只有20%参加了“新农保”。总的看来新农保的实施和落实总体上还是令人较为满意的。

新农保实施过程出现中的问题和困难

国务院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但在调查中,发现了以下问题:

一:由于村级集体经济普遍实力薄弱,村级集体补助几乎没有,新农保参保人员年龄结构明 显失衡。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参保积极性很高,而16-59岁的中青年则显得较为消极。三:户籍和银行信息错误导致部分农民参保困难。四:“新农保”经办机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对推进新农保面临的困难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应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地位,加快完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立法,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同时,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法律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运营的规范性,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并通过合理运作使其不断增值,以更好的满足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二、应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民养老保障的投入,提高农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把符合条件的老人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加快农村社区建设,为留守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实现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

三、各级财政应给予补贴。缺少政府扶持是农民缺乏投保热情的根本原因,各级政府应给予补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参保人个人账户上的基金收益明显高于储蓄收益,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四、健全农村社会救助机制进一步保障新农保的实施。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运转灵活的新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农村老龄公益事业的投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工作,规范农村“五保”制度,加强对受灾户、特困贫困户、残疾人、军烈属、留守老人等应急救助。大力发展社会捐赠事业,积极培育民间慈善机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五、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应重视基层农保机构建设。基层农保机构建设与农保业务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关联性,基层农保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强硬,经办经费充足,农保业务的开展就相对要顺畅一些,反之亦反。而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将关注的焦点都放在了制度创新和实施机制的完善上,对基层农保机构的建设关注度稍显不足,这将无疑成为制约新型农保试点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六、与时俱进,及时完善制度和相关的配套措施。根据我国国情和现实条件的约束,新农保制度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不能马上解决,但是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应该使新农保制度符合时代的步伐,与现实同步发展。

结尾语

家庭作为家庭成员生存的一个稳固载体,并作为农村养老的主体,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村传统的思想观念决定的。家庭养老模式早已作为一种传承深入人心,这主要是受传统的孝道思想观念、文化观念对农村老年人生活习惯的感染和影响,“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仍是老年人所渴求的、向往的。家庭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料,还提供了完善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因此,必须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加强年轻人孝道文化熏陶,提高群众家庭养老意识,巩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因此,我相信家庭养老模式仍将是养老模式存在的主要形式,就如我们所了解的那样老人不仅仅需要物质生活上的照顾,更需要家的温暖和精神上慰藉。

班级:XXXXXX班

姓名:XX XXX年XXX日

篇2: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河南省新郑市

调查的内容:利用暑假在家里待的周时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同学一起调查了各自村里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并通过网络查看了河南省各地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了解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情况,并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一些稍微合理的建议和改善办法。

经调查发现,农村现行的主要养老模式还是传统的家庭养老,同时出现了集体养老、土地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养老模式,现在河南各地80%以上的符合投保条件的农村村民都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90%以上的符合养老金领取条件的农村老人每月都能领取到一定数额的保险金,养老保险金的数额各地因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同而不同,我们新郑市农村村民每月养老金是60元。

近年来“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问题的热点,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根据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开展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在新农保试点工作开始不久,河南省也开始了新农保的实施工作。自2010年1月1日起,凡河南省农村村民年满60周岁,只要其符合新农保投保条件的子女投保新农保,即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由各地政府财政及中央财政共同拨款,根据各地生活水平及经济水平给予不同数额的养老保险金。

家庭养老以血缘为纽带,由子女及其他亲友向年老的长辈提供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顾。受几千年来儒家“孝”文化的影响,赡养老人已经成为中华儿女的一种道德责任和意识,再加上在农村盛行的“养儿防老”思想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不具备建立其他养老模式的条件,家庭养老似乎必然会成为农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但是,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四二一”家庭及无子女家庭,这更加重了农村养老的负担,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养老保险的压力。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中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在老龄化冲击着整个世界的今天,解决好农村的养老保险问题也成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关键。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建立和完善覆盖我国全部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也是解决我国老龄化的当务之急。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展开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及家庭养老都不能彻底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的养老问题。

现行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由于缺少经济条件的支持,必然不能成为解决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模式的对象毕竟只是少数人,而且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的扩大,不少农民的耕地都被征收征用,这也冲击着土地养老模式的推行。相较于老农保而言,新农保更能满足我国农村养老的客观需求,更有利于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但是任何一项制度不经过实践的验证都难以完善,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变动,新农保试点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新农保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体系不健全,与其他相关法律不能衔接;新农保制度设计不够完善,新农保规定的起始参保年龄为16岁,年满60岁后方可领取养老保险金,交保年限过长,对年轻人缺少吸引力;新农保没有规定参保档次,各地参保档次落差很大,造成保险金的明显差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仍以县级统筹为主,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通过存入银行、购买国债来实现保值增值,而近年来,我国银行的存款利率一直都比较低,债券的利率也不断下调,再考虑到这些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因素,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利用银行利息来获得保险金的收益其实很低,甚至可以说已经出现了缩水贬值,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目的的实现——保障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生活需要上的资金供给,所以也就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由于新农保制度本身极为复杂,农村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因此,新农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要在总结近年来开展新农保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从现有的体制本身去寻找新农保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我国的新农保制度不断完善。针对新农保现在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来完善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法律体系

我国近年来对新农保制度的探索研究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其实施,而不仅仅是依靠社会政策的形式来实施。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财政、金融和税收体制改革,尽快制定并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对资金来源、运用方向、增值渠道甚至保障标准、收支程序等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规范其操作行为,以法制的形式将农民的这项合法权利确定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社会养老问题。

(二)完善新农保制度的不足

首先要拓宽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渠道,可以广泛争取社会的意见、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比如发行新农保福利彩票、允许农民以农保基金作为担保贷款用于农户发展生产、子女教育、基本

医疗等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重大事项。其次,做好新农保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工作,为农民工及失地农民的转保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简化转保手续。最后,修改关于起始投保年龄的规定,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减轻农民的压力。

(三)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建立家庭与社会养老为主其他养老方式为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几千年来传统的、最主要的养老模式,相对农村现行的其他几种养老模式而言,家庭养老模式有着极其的优越性和无可替代性。而且家庭养老可以减轻社会的压力,因此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的同时必须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加强对我国居民的道德宣传,提倡敬老养老思想,并表彰和鼓励在敬老养老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同时,还应该提倡商业保险,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可以推行商业养老和集体经济组织养老保险模式,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模式,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一项宏大的关系到社会民生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牵涉到很多方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已有的经验和不足,不断完善我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实现新农保的全覆盖,确保农村老人和城镇老人一样“老有所养”。

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社会调查报告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学

班级:081

姓名:刘飞

篇3: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一、“未富先老”农村养老问题重重

第一,土地保障养老功能已削弱。现在我国的农村已出现人多地少的现象,农民单单依靠土地已经很难保障日后的养老问题,更何况现在老龄化严重,青壮年进城打工,使土地保障养老功能减弱。

第二,社区养老院。社区养老仅在少数农村存在,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保险系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在2010年7月14日-7月16日在江苏省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59份,据所回收的有效数据显示:45.97%的人认为养老院设施落后,医疗、卫生条件跟不上;18.95%则觉得入住率较低,造成资源闲置浪费;还有18.52%的人则认为地点分散,规模较小;此外,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也在问卷中显示出来。

第三,商业养老保险几乎是零。目前,商业性养老保险在苏南一些较为发达的农村存在,大部分农村还仅仅只有单一的社会保险,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

第四,传统的养老观念受到冲击。中国古语“养儿防老”,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我们通过在江苏省发放调查发放了200份回收193份,有33.16%的人表示观念及生活方式不同,不愿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苏北地区共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89份,数据显示29.21%的人是因为观念及生活方式的不同。

再从苏中来看,共计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77份,有数据可以看出,22.03%是因为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老人不愿和子女生活在一起。

通过上述三地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苏中、苏北、苏南三地虽然经济发展状况还尚且有所差距,但是在农村养老问题上,却也不谋而合地存在一些共同之处,观念及生活方式的不同,不愿和在子女生活在一起这个原因在农村养老现状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第五,低碳大背景。目前的江苏农村,大部分老人的生活来源是来自于土地收入,子女赡养,靠山吃山,靠地吃地。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大多数农村都存在过度开垦的问题,导致土地资源流失严重,环境受到破坏,却并未改善农民的生活,这着实是一种高能耗、低收入的作法,偏离了“低碳”主题,但这却是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农民日后的养老资金来源。因此,我们必须要探寻一种新型模式,以低碳的方式进行养老,低碳保险,低碳养老,使农民真正的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安度晚年。

二、江苏农村养老保险现状

在江苏,社会养老保险在农村已有一定程度的普及。但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成员普遍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缺乏对个人的激励机制,只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这就带来了个问题,老年后所获取的保费能否满足生活的需要。

以苏南的情况来看,现在苏南的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5%,男到60岁,女到55岁时可以领取基本保额为每月68元,由此看出,此项养老保险很难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以苏中为例,在调查的200人中,参加过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占到75%,没参加过的占到25%。有1/3的曾经参加过社会养老保险的人认为该保险能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剩下的2/3的人感觉到不能满足。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人认为仅仅凭社会保险不能满足需求。那么农民是否能接受商业养老保险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又一次深入农村,就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

第一,关于养老方式。在被调查的500人中,45%的人是靠子女赡养,15%的人是靠政府补助,40%的人是靠自己。由数据可见,相当一部分人是靠自己,很大程度上需要一定的养老保险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是否愿意接受商业性养老保险。55%的人表示愿意,这组数据可见,相当一部分的人还是有这样的需求的。在农村,商业养老保险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

第三,多数人希望在60岁-65岁之间开始返还一定的金额。若是保险公司现在推出一种新型保险,则会从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的需求。为了调研此项问题,我们在江苏发放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从苏南的问卷结果来看,22.8%的人非常愿意购买以保险公司和政府共同出资建立的“商业性农村疗养院”,60.62%的人表示要视情况而定。苏中则显示,对于这种由保险公司和政府双方共同建立的新型农村疗养院,15.25%对此持非常积极乐观的态度63.28%的人还对此不是很了解,所以持着一种保留的方式,要看情况而定。从苏北方面来看,此种商业性疗养院有33.71%非常愿意购买相关保险,等达到一定年龄后入住,48.31%还在观望中,要视情况而定。新型农村养老院购买意愿表,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农民对于这种新型的养老保险模式还是持观望态度。因此,保险公司就需要努力落实好,建立完善的新型农村养老院,使之逐渐被农民所接受,切实感受到新型商业养老保险的益处;同时,也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支持,使新型养老保险真正的服务人民。

三、提出创新性意见———建立新型农村养老院

通过以上分析,建立新型农村疗养院,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所谓新型农村疗养院,是一种商业性的养老院,它不同于现在的农村养老院,它是由保险公司、当地企业和政府以及农民四个方面组成的,由当地企业和保险公司签订合同,在农村建立新型养老院,农民购买保险公司推出的相应的保单,在达到一定年龄后,即可入住新型养老院。对于建设农村新型养老院,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养老院建在农村,不仅可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而且可以使农村的废弃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可以在现有的社会养老院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既减少了重新申地建造所带来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消耗,又使得原来的社会养老院得到升级,以另一种形式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切实维护好农民的利益,使农民在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之后,能真正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安度晚年;新型养老院建在农村,需要雇佣一些人来照顾老人,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进而缓解农民工进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在农村建设新型的养老院,不同于现在的社会上的敬老院,因为它毕竟是与商业保险联系在一起的,投保人一旦投了这份商业养老保险,以后年老后可以享受养老院里的生活服务,所以就这个来说无论是内部设施还是人员配备方面都会比较好,应该能满足年老后的生活需要。

据此,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虽然这是一种商业性的农村养老院,但政府在其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要联合保险公司,加大宣传,因为农民普遍对政府较为信任,政府要发挥好其本身的宣传作用,渐渐转变农民的观点,提高他们的保险意识;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加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这种新型的养老院以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约束,切实保护好农民,企业,保险公司的利益,实现互惠双赢。

因此,建设新型农村养老院,是由相当大的需求以及发展前景,当然,这需要社会各界、政府、保险公司、企业的大力配合。江苏是个农业大省,此项商业惠农保险一定会是解决农村养老保障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要:随着江苏的经济迅速发展, 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目前单一的社会性农村养老保险已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要, 农村养老模式急需转型。与此同时, 低碳这一新兴词汇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结合低碳, 我们探寻一种新型的低碳养老保险, 即建立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合作为主导的新型农村养老院。

关键词:农村养老,低碳,新型农村疗养院

参考文献

[1]、张敬一, 赵新亚.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2]、林义.农村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及启示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3]、杨复兴.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制度文化的分析[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篇4: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调查分析

0.背景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左右,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性较大,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下,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人口老龄化现象也越加严重,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多年以来,国家开展的社会保障工作多集中在城镇地区,相关学者对于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研究比较丰富,而对于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致使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城乡之间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日益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农村社会保障领域的欠缺,使得“三农”问题越来越凸显,城乡之间的矛盾增多。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方面,针对具体试点县市的跟踪研究较少。本研究则深入试点市县地区,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取得第一手资料,更加直观地对当前张家港市新农保试点工作状况进行分析,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实际操作方法,这对于解决张家港市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有一定的操作性,同时结合国外典型国家农村养老保险的经验对新农保制度在全国范围的推广提出借鉴意义。

1.项目研究的目的

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险问题进行调查。探究现阶段试点的新型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农村老年人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受益者,使农村老年人在有保障、有尊严、有安全的社会条件下生活,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投保对象的担忧

以张家港市为例,市里再发布农保实施具体措施,要求村干部组建工作组挨家挨户,通过村广播等方式宣传,鼓励村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宣传过程中,村民的提问反映出对新农保的担忧。首先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可靠性。距离老农保不到几年的时间推行新农保,国家政策能否长期有效,关乎到农民能否安稳的拿到养老保险金。其次,质疑“保险”能否保住资金。因为养老保险是长线投资,农村对经济金融不熟悉,但是人们却了解通货膨胀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成本上的改变,担心几十年之后的每年几千元会贬值得厉害而变成废纸,折损现在利益投资长远是否合算。最后,看似自愿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具有变相强制参与的性质。60岁以上老人如要拿到基础养老金的前提是,子女参保养老保险,这让本想持观望态度的子女不得不参保。好在新农保缴费档次要求的缴费金额比较低,对年轻子女造成的负担不重,选择100元最低档次的较多,造成了低档次缴费占大多数的现象。

2.2农民普遍投保低,筹资难度大

虽然参保率高,但是农民的投保一般都在100元的档次,这个档次的特点是个人占比低,政府补贴所占比重较高,给农民的错觉是农民能享受到更多政府补贴。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担心风险,认为这样的固定长线投资不如把资金结余出来做现在事情来得保险,宁可自己把钱存进银行,也不乐意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由此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水平低,基金规模小,基金效益的增值受到影响,这严重危及农村养老保险存在。

2.3经济发展快对基金增值要求高,基金运营管理难度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十一五”期间的GDP增长率在11.5%,但是通货膨胀也毕竟严重,去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1.8亿,1.96万亿元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每年的收益率只有不到2%,如何能跑赢通货膨胀达到保值甚至增值的目的,对养老基金而言是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初级阶段的养老保险金的保障水平较低,基础养老金平均每年才660元,500元档次的平均每年才1300元左右,而我国贫困线是1196元,将来养老金能否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要,能否提高相应基础养老金的给付水平,同样是个艰巨的任务。

本文提出的几条主要对策建议:

一是要加强新农保管理体制建设。

二是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来完善新农保的外部环境。

三是建立科学的新农保筹资机制,核心观点在于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并合理划分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四是建议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进程。

希望通过以上措施的实行,改善目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不足之处,使之早日成为惠及全体农村居民的又一重大社会保障政策。 [科]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商务印书馆,2008.

[2]刘昌平.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篇5: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一、课题调查总结

在此次调查活动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信息,我们第五组在指定任务外还另外走访了两个村,完成了预期的调查报告表。我们调查的课题是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施状况。被调查者的年龄基本在45岁以上,而农村的青壮年大多都因为维持生计外出务工了。对于农村养老保险这个国家政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通过村委会宣传、村民的相互信息传递、以及媒体等途径,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绝大多参加了新农保,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将自己未来的养老保障寄托在新农保上。对于这种养老方式,他们觉得非常放心,充分信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不过,虽然现在农村生活状况有所提高,但消费水平也在日益增长,他们支付日常开支后剩余的钱已屈指可数。通过调查发现,我们所调查的区域——平江县三市镇所有农村人口,他们的养老保险金一般都是每年交一百元。

农民非常感谢政府对他们的关心,认为有国家政策作保障,对自己日后的养老非常放心。但调查中也发现,随着现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的飞速上涨,尽管由前几年的每月55元的养老金提高到去年的65元的补贴,但也只能略微解决一点点养老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物价生活水平下的贫困状况。农民认为政府不差钱,还是希望国家能加大补贴力度。

调查中也发现,还有极少数的农民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原因是他们对政策根本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这说明基层政府对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但经过我们一番宣传过后,他们还是表示非常愿意参加新农保。

几经辗转调查过后,我们发现新农保在农村已经基本普遍,人们对这种养老方式非常满意,对国家政策十分感激,但还是希望国家能加大补贴力度,大大解决养老问题。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非常看好这种新农保的前景,同时也希望农民的养老问题能尽早得到解决!

二、感 想

这几天的体验,真可谓是痛并快乐着。虽然很累,很辛苦,喂饱了很多蚊子,但却很有收获,很有成就感,体会了农民伯伯的艰辛。这几天天气确实很热,但更热的是乡村人民那颗淳朴热情的心。我们耽误了他们休息的时间,他们却毫不介意,反而笑意盈盈的给我们搬来椅子,泡好茶水,还有的农民伯伯更是端来洗好的水果请我们品尝。这不禁让我们感到一丝惭愧,因为我们平时的冷漠,因为我们平时对农村的歧视,因为我们的不懂事。除调查的成果外,其实更大的收获是心灵上的收获,这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但乡村人民却教给了我们。

我们的户外体验就这样就结束了。虽然很苦,但我还是觉得很幸福,我觉得我们当代青少年正是缺少了这样的锻炼机会,我很感谢学校能为我们提供这个平台。我认为今后不仅要注重学习,更要学会与人交流的方式与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信任你,对你说出真话。这也是我们日后步入社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总之,这次活动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这几天,我们有辛酸,有感动,但不管怎么样,都是幸福。我们把握不住明天,也改变不了昨天,但是今天,我们要狠狠的抓紧!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我们可以肯定,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同学们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从而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高中生有能力承担起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追求进步,刻苦求知,勤于实践,全面成才,必将成为广大高中同学的共同心声和行动!社会实践活动将为进一步服务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花絮

我们付出,我们收获

绿油油的田地,充满了生机和希望。满眼的绿色充盈着我们的视线,清新之感涌上心头。这些都是农民伯伯们辛苦劳动的结晶,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成果,这片饱含汗水的土地却被无私的奉献给我们这群从没下过田,没干过农活的孩子来尝试除草,不怕我们毁坏他们的禾苗,农民伯伯的这种朴实无私着实令我们感动。

不够熟练的我们,手拉着手,互相搀扶,一深一浅地在泥泞中前进着拔草,每次失误都会心生愧疚,自责不已。上岸后的我们,看着被我们劳作后的田地,和旁边农民伯伯的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终于体会到农民种田是多么的不容易了。汗流浃背的我们虽然很累,但是很充实。我们虽然做的不够完美,但是我们尽力了。

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我们这群莘莘学子付出了我们的汗水,收获了我们的果实。喜悦,汗水,哀怨,劳累,杂陈在一起,酿造了我们一生的美好。

发现美

其实仔细回想,最难忘的,最值得纪念的,往往是那些细节。

我们冒着蒙蒙的细雨,来到种田大户徐大伯的家。他们听说我们此行的目的之后,始终微笑着。我们很高兴,马上就收拾纸笔开始记录。

徐大伯很耐心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而且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对我们的调查有用的信息。此时的我们已经调查了一天,又累又渴,眼冒金星。但我们还是尽量地保持着活力,努力的完成工作。或许是徐大伯看出了我们的疲惫,从房里拿出了许多梨子,洗完之后亲手送到我们手里,霎时感动在我们心底蔓延

很多人总抱怨这个世界的人性都已泯灭了,到处充满“阴暗”。但其实不然,阴暗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曙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礼让上车

下乡实践调查活动结束了,但其中有许多小小的瞬间,令人感动。

长郡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来的第一天,一中的师生夹道欢迎,热情的帮助他们拿行李,还帮他们打扫了寝室,带他们参观我们的校园。这充分体现了一中学生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这两天乘坐汽车往返于学校与三市镇之间的,平江一中的学生先让远道而来的长郡学生先上车,这是一种礼让,尽管都是学生,尽管通过了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都有些劳累,但平江一中的学生始终站在车下,让所有长郡中学的同学先上车,这种礼让,是好样的,尽管我们都知道那车子里很拥挤,因为一个19座的车,要坐上近40个人,显然后上的没有座位,但一中的学生还是做到了。

对此,我感触良多。我们是一中的学子,应该努力地做好每一件小事。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能体现一中学生的良好素质。我们会继续努力,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一名优秀的一中人!

四、感谢

时间过得真快,长郡中学与平江一中2011年《“走进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现在就要结束了,几天的时间下来,我们心中充满感激。一是感谢长郡中学和平江一中的领导、老师能给我们这个很好的社会实践机会,让我们有机会溶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实践、学习、锻炼和成长,让我们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了不少的见识,提升了我们的人生感悟。二是感谢长郡中学的同学们,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名校的风采。三是感谢我们的团队成员,在这几天的合作中,能团结一致,团结互助,并团结合作,圆满地完成了这次调查任务。最后,我更要感谢给我们带队的张从军老师,在这几天中,他始终与我们坚守在一起。张老师是我们这次调查活动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老师,可他却从不因为自己年龄大就不跟随队伍,也不因为年龄大就不与我们合作,倒是在活动过程中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与人交流,如何来获得农民伯伯的信任从而获得宝贵的调查资料。

感谢一切帮助过我们的农民朋友,是他们的热心与淳朴的感情,才让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最后,祝长郡中学的领导、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长郡中学的同学学习进步,愉快生活。

篇6: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外国语学院法语系

刘振华

2012年2月12---2月16日

立学为民,治学报国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刘振华

调查时间

2012年2月12---2月16日

调查目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2009年起,开始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惠民富民。

中国农民几千年来都是以养儿来防老,靠土地作保障。国务院决定于2009年开始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这是中央财政对于农村养老分担的开始。施行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使农民的养老从养儿防老走向社会养老,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实现农民基本权利,推动农村减贫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推动社会和谐,同时对改善心理预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背景下,2011年寒假期间,我在家乡山东省昌乐县进行了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情况的社会调查,深入了解政策落实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新农保”政策落实有一定客观的反映,对“三农问题”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有一定的认识。

调查对象

山东省昌乐县北夏村全体村民、山东省昌乐县社保中心副主任臧同玉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自己设计了一张调查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有效回收375份后进行了分析考察。

访谈法:直接采访调查对象,记录谈话内容,根据交谈内容进行分析。

文献法。通过查找报告、白皮书等统计资料,得到所需数据从而进行分析。

调查的过程和结果

2012年2月12日,以访谈法的形式,我采访了山东省昌乐县社保中心副主任臧同玉,了解到了昌乐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措施。

据介绍,昌乐县新农保基金实施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已年满60周岁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不需缴费,每年可领660元基础养老金。

新农保基金中个人缴费分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800元、1000元、2000元8个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缴费档次,按年缴费。政府对农村居民参保给予每人每年30-50元缴费补贴(省政府统一规定补贴标准,即每年缴费100元政府补贴30元,每年缴费200元政府补贴35元,每年缴费300元政府补贴40元,每年缴费400元政府补贴45元,每年缴费500元、800元1000元、2000元政府补贴50元)。有条件的集体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助,鼓励其他组织或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不同缴费档次累计缴费年限,每月可领取养老金统计表

为全面推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山东省昌乐县财政每年投入6000万元,将未入养老保险的城乡适龄居民全部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畴。目前,已经有近15000名60周岁以上的老人领取到养老保险金,60周岁以上参保城乡居民待遇领取率达到100%,16-59周岁适龄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80%以上。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昌乐县在各镇(街、区)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新农保政策的同时,设立专门的办事窗口,使广大农民更快、更准、更直接地了解政策、享受政策。社保部门积极加强对各级农保经办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县社保中心副主任臧同玉表示下步,全县各镇、村将全面启动,利用典型示范、巡回检查指导、机关干部分组包靠等办法,尽快把我县新农村制度建起来,真正把这项顺民意、得民心的惠民利民山东省昌乐县北夏村“新农保”参保情况工程办实、办好。统计表2012年2月14日---2月16日,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我对山东省昌乐县北夏村全体村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接受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北夏村全村475名村民

中年满16周岁符合参保条件的村民共

357名。在符合条件的357名村民中,我将他们按年龄段分为16-30岁、30-50

岁、50-60岁和大于60岁四个小组进行了统计分析:年龄在16-30岁之间的村民104人,85人参与“新农保”,参保率为81.7%;30-50岁之间的村民133人,123人参与“新农保”,参保率为92.3%;

50-60岁之间的村民66人,43人参与“新农保”,参保率为65.2%;60岁以上村民54人,全部参与“新农保”,参保率为100%;

分析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年满60周岁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不需缴费直接获得养老保险金,参保率最高,达到100%;30-50岁的村民思想观念较为先进,大多成家立业,育有子女,对养老问题较为重视,参保率较高,达到92.3%;16-30岁村民虽然思想观念先进,但一部分人尚未婚育,组建自己的家庭,对养老问题并不迫切,参保率低于30-50岁村民,为81.7%;四组村民中参保率最低的是50-60岁的村民,调查发现,这部分村民中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政策了解程度不够,由于与60岁以上村民年龄相近,以为无需参保,自己达到60岁以后也可以享受到国家补贴的养老金,参保率只有65.2%

调查总结

这次社会调查让我收获很大,通过采访山东省昌乐县社保中心副主任臧同,我从宏观层面对山东省昌乐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措施和落实情况有了一定认识,通过对昌乐县北夏村村民的问卷式实地调查,我从微观层面对“新农保”政策的落实有了更加细致的认识。

通过调查,我认识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行是党中央国务院又一重大惠农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对这一政策,农村居民认可度较高,积极参保,推行迅速,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保证了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然而,由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政府相关部门对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部分农村居民并没有认识到“新农保”的优惠之处,甚至对这一政策存在错误看法,因而尚未参与“新农保”,未能享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

针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听取政府公务人员和农村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个人认为,在“新农保”推进过程中还应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人民政府成立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督促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也要成立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新农保相关政策,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农保工作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新农保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统一管理、综合协调等工作。

二、广泛宣传发动。新农保试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各级各有关部分要加强舆论引导,利用报纸、电视、明白纸、宣传

车、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真正使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城乡适龄居民积极参保。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农村干部带头参保,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严格检查考核。县政府把新农保试点工作纳入各镇(街、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政府督查室要定期、不定期调度检查,对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通报表扬,并给予适当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展迟缓、不能定期完成任务的通报批评,并追究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篇7: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调研报告

化工0901郝丽丽050309011

4现代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而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怎样才能在退休之后保持原有的生活品质?社会养老保险加上商业养老保险是当前解决养老问题的最佳组合。中国人寿灵活多样的养老保险产品为您提供全面的养老保障。目前,保险市场上绝大多数商业养老产品,都是限期缴费的年金保险,即投保人按期缴付保险费到特定年限时开始领取养老金。如果年金受领者在领取年龄前死亡,保险公司或者退还所缴保险费和现金价值中较高者,或者按照规定的保额给付保险金。

暑假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一个保险推销员,在她的介绍之下,母亲决定买一份养老保险。基于对养老保险的不了解,我特地去查阅了有关养老保险的资料,并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研。现在,我写这篇调研报告来分析并讨论一下此次调研的结果。

由于我的家乡在农村,村民们都是依靠种田来养家糊口,所以,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因此,大家所选择的保险都是商业保险,例如,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等。但是更多的人选择的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虽然县政府会下放一些养老保险的条例,却只有一少部分人可以受益,而更多的人 是对此毫不了解,村民们知道的只有医疗合作保险,然而医疗合作保险却也只能报销一小部分资金,长此以往,他们更加坚定自己对商业保险的选择。商业保险的办理过程简单,全程服务,而且一旦发生什么意外,都能够收到赔偿。我国的养老保险由三个部分组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为了使养老保险既能发挥保障生活和安定社会的作用,又能适应不同经济条件的需要,以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此,我国的养老保险由三个部分(或层次)组成。

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是按国家统一的法规政策强制建立和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企业和职工依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在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因其他原因而退出劳动岗位并办理退休手续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退休职工支付基本养老保险金(也称“退休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目前,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基本养老金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广大退休人员的晚年基本生活。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为本企业职工所建立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它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养老保险的层次和功能上的不同,其联系主要体现在两种养老保险的政策和水平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单位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应选择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的机构经办。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方式有现收现付制、部分积累制和完全积累制三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可由企业完全承担,或由企业和员工双方共同承担,承担比例由劳资双方协议确定。企业内部一般都设有由劳资双方组成的董事会,负责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事宜。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职工自愿参加、自愿选择经办机构的一种补充保险形式。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的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办法,职工个人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情况,按规定缴纳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费,记入当地社会保险机构在有关银行开设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应按不低于或高于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息,以提倡和鼓励职工个人参加储蓄性养老保险,所得利息记入个人账户,本息一并归职工个人所有。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经批准退休后,凭个人账户将储蓄性养老保险金一次总付或分次支付给本人。职工跨地区流动,个人账户的储蓄性养老保险金应随之转移。职工未到退休年龄而死亡,记入个人账户的储蓄性养老保险金应由其指定人或法定继承人继承。

篇8:农村养老保险的调查报告

一、陕西老龄化发展的严峻形势

根据陕西省统计局最新数据, 截止2015年7月, 全省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557.87万人, 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4.83%, 高于14.3%的全国水平。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全省老年人口的59.92%。全省老龄化表现出四个特征:

(一) 规模扩大——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11月1日, 陕西60岁以上人口为479.7万人, 老年人口占比为12.85%。到2012年底, 短短的两年增加了68.7万人, 老年人口占比达到了14.61%, 年均增速达到4.06%, 快于全国3.04%的增速。同时, 陕西人口老龄化水平全国排名迅速上升, 2000年, 排名全国第22位, 到2013年已经排第14位, 十年晋升8位, 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

(二) 未富先老——老龄化程度快于经济发展步伐

将陕西的主要经济指标与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可见 (见表1) , 人口老龄化程度和人均GDP十年间前进了八位, 然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前进了4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前进了1位, 全国排名第27位。“未富先老”在陕西农村尤为突出。 (见图1)

(三) 城乡倒置——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城市

2000年陕西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就已经略高于城镇, 到2013年, 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加剧, 按“六普”数据, 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9.3%, 已远高于城市8.23%比重。

(四) 空巢突出——养老已经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

城乡空巢老人数量都在增加, 而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增加更快且生存更加艰难。六普数据显示, 由于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使青壮年人口从农村聚集到城市。“六普”显示, 仅陕南三市外出半年以上人口就达148.53万。全省农村空巢老人的比例按户计算达到22.8%。按人口数量计算, 岚皋县空巢比例甚至达到50.6%。

二、陕西农村养老的现状

(一) 农村养老取得的成果

“十二五”时期是陕西历史上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五保供养机构建设加快发展;老年优待及高龄补贴制度建立并有效落实;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救助制度。有效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生活条件。

1、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从2006年起, 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农业税全部减免, 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免费, 而且出台实施了粮食综合直补、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利民措施, 这些政策的施行, 减轻了农村家庭负担。随着陕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5763元, 许多农村家庭脱贫致富, 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居住条件全面改善。伴随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农村住房条件大幅度改善。80%以上农民自建了新房。全省通过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灾后重建、农民安居工程等措施, 解决了上百万户农村人口的住房问题。仅永寿县近三年实施“三告别”移民搬迁, 累计搬迁5948户2.5万人, 建设新村90个, 有效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条件。

3、基本生活有效保障。全面实施了农村养老保险, 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能够领取55-120元养老金;全面实施了高龄老人保健补贴, 成为全国仅有两个将高龄补贴年龄下延到70岁的省市之一;农村低保标准不断提高, 困难老人每月平均可领取114元的低保金。这些政策的落实, 提高了农村老年人收入, 有效保障了困难老人生活。

4、医疗问题初步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面覆盖, 使农村老年人特别是困难老人的医疗负担得到很大缓解;医疗救助政策的实施, 使农村低保对象在医保之外, 还能够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救助, 农村老年人不愿看病、看不起病的现象大幅减少。

5、五保老人较好保障。全省15.2万名五保对象, 全部纳入了供养范围, 其中78.7%为60岁以上老年人。农村敬老院建设不断加快, 2007年至今, 陕西省委、省政府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和“十大领域民生工程”, 已建成农村敬老院518个, 村级五保集中供养点227个, 床位5.9万张, 集中供养4.8万人, 集中供养率31%;供养标准逐年提高, 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5200元和4700元人/年, 五保老人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 农村养老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客观地分析, 陕西农村养老的状况与陕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是相一致的。总体来看, 农村整体养老质量还有待提高, 空巢家庭养老基础发生动摇, 除“五保”老人保障较好以外, 农村机构养老发展滞后, 尤其是高龄、贫困、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生存已逐渐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急需着手解决。

农村老年人养老的困难和问题:

1、收入水平低, 劳动负担重。调研中发现, 农村老人体力衰退, 收入减少, 年轻时的积蓄已多用于子女婚嫁和盖房, 养老储备所剩无几。以铜川为例, 在随机调查的660名农村老年人中, 37%依靠子女赡养, 36%务农自养, 还有27%完全依靠政府补贴自养。除去政府各项补贴, 年收入5千元以下的占92% (2千元以下的占71%) , 5千元以上的仅占8%。大量青壮年外出, 使耕地种田、管理果园、照看孙子、养羊喂猪、操持家务, 都压在老年人身上, 让老年人不堪重负。

2、身体条件差, 就医水平低。现阶段的农村老人,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壮年时期, 正是农业合作化、学大寨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中坚力量, 许多人年轻时过度透支身体, 健康状况不佳。六普数据显示:全省65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中有多达19.51%的人属于不健康但生活尚能自理, 还有4.3%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不少农村困难老人由于住院自费部分难以承担, 门诊费用又不能报销, 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尤其是空巢老人, 除费用负担外, 生病照料更加困难。

3、子女赡养少, 生活无依托。铜川市受访的988名乡镇干部和青壮年农民中, 73%的人反映由于经济差、工作 (打工) 忙等原因, 加上赡养意识缺失及代沟因素, 对老年人的赡养照顾十分有限。多达26%的农村老人对子女赡养状况不满意。子女赡养不足有的是因够不着, 外出打工距离远, 鞭长莫及难照顾, 往往象征性地寄点生活费就算尽孝;有的是管不了, 子女自身收入低、生活压力大, 往往只能“舍老管小”保一头;有的是不想管, 多个子女互相推, 养老变成“墙头记”。在岚皋的调研中发现, 有的儿女为了“公平”赡养老人, 甚至将老父母拆散供养。

4、空巢老人难, 生活问题多。调查显示, 高达87%的农村空巢老人孤独无助, 长年累月生活在“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的环境中, 76%的空巢老人仍然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过去人们印象中农村老年人身居田园、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幸福景象越来越少见。空巢原因, 部分是子女出远门打工, 常年不归。还有的子女分家另过, 感情疏远。老人们只能围着空巢打转转, 严重缺少亲情关爱和精神慰藉。

5、权益受损害, 安全无保障。在农村, 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事情比较普遍:有的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 造成部分老人老无所依;有的干涉老年人婚姻, 造成少数老年人再婚难;有的侵犯老年人财产权, 只管索取, 不顾死活。大量的空巢老人给不法份子以可乘之机, 他们利用老年人善良好客、辨别能力差的特点, 经常到农村诈骗。今年4月, 商南县三天内连续6名农村老人被杀案, 就是农村空巢老年人失去依托, 生存安全难以保障的典型案例。

形成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城乡二元矛盾突出,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我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 使原有家庭形态发生变化:六普数据显示, 2010年陕西平均每个家庭只有3.22人, 人口老龄化与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与空巢化叠加, 对养老方式产生直接影响,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2、敬老孝老风气不彰, 养儿防老经受考验。由于社会经济急剧变革, 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过去依靠宗族纽带协调家庭关系的作用弱化, 传统“孝道”受到挑战。一方面许多儿女对老人感情淡漠, 另一方面, 老年人独立意识增强, 不愿轻易依附年轻人养老。

3、社区照料发展缓慢, 困难老人生活艰难。目前, 社区日间照料已经成为城市养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老年餐桌、日间照顾等多种形式, 城市老年人可享受到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而在陕西农村, 社区照料尚处在零星试点探索阶段。这些单独居住和生活不能自我照料的老人明显缺乏居家养老的条件, 需要社会照顾。

4、养老投入严重不足, 机构设施欠帐过多。受传统惯性思维影响, 政府公共服务中对农村养老重视不够。许多人将重点保障五保对象的农村敬老院等同于农村机构养老。而事实上, 陕西目前的敬老院也只集中供养了五保对象的三分之一。其供养人数只占到农村老年人口的3.6%。五保以外的农村老年人主体难以得到养老机构的有效保障。而即使是农村敬老院, 从2007年至2012年, 省级投入也只有6.8亿元, 截止2015年12月底, 陕西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为32.3张, 目前的养老床位数量尚无法满足所有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受资金制约, 全省23%的敬老院没有取暖设施, 其中包括当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过的商洛市商山敬老院。相比农村人口结构显著变化带来的挑战, 农村养老公共服务设施远远滞后。

5、敬老院保障能力有限, 边缘群体保障不到。目前, 陕西统计的敬老院入住率为76.1%, 而实际上除陕南三市外, 其余基本都在50%以下。一方面是床位总量不足, 大量高龄、贫困、空巢、病弱边缘群体, 难以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是全省仅有1.45万名失能、半失能五保对象实现了集中供养, 不到这类对象的20%。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农村敬老院按政策只接收五保对象, 其它老人因生活费、护理费没有来源难以接收。二是现有机构保障水平不高, 对有能力自费养老的老人缺乏吸引力。三是敬老院经费及人员不足, 保障能力有限, 普遍存在无力接、不敢接的问题。

三、外省创新做法和陕西各地的探索实践

目前, 农村养老的难点主要是空巢老人及贫困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近几年, 全国各地及陕西一些地方对此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一) 外省的创新做法

1、河北:探索出“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幸福院的“肥乡模式”。目前已利用农村旧学校、乡镇旧场地和租赁空巢老人住房等方式, 在全省1.1万个建制村建成幸福院20136所, 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1%。

2、浙江:2015年3月27日, 印发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年推进计划》, 明确到2015年, 1/3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暂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建设养老服务站。

3、黑龙江: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针对贫困失能老人的护理补贴制度。低保家庭失能、半失能老人每人每月领取150和100元的补贴。

4、吉林:确定2013年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建设推进年”, 推动全省新建“养老大院”2500个。长春市对入住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农村五保对象、低保老人, 按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每人每年分别给予1200、2400、3600元的补助;

5、江西:从2014年开始, 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 (日间照料) 服务中心。计划到2015年, 建设4500个, 并新建100所光荣院, 新建改扩建1500所农村敬老院。

6、广西:创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入选2012年“全国十大老龄新闻”, 全区已建成乡镇敬老院1181个, 五保村9171个, 实现农村养老机构全覆盖。

(二) 陕西各地的探索实践

1、彬县—“肥乡模式”:借鉴河北做法, 在6个乡镇26个村, 利用学校布点调整后的校舍和闲置民房, 试点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计划到2015年覆盖60%的村, 实现农村社会养老全覆盖。

2、泾阳—“结对帮扶”:采取“四定四促”的工作方法, 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府倡导、两委会支持、老协承办、志愿者参与、结对帮老”的居家养老模式, 2011年试点, 2012年全县推广。

3、榆林—“购买服务”:2008年在横山县韩岔乡东沟畔村建立首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小组”, 选聘农村妇女, 就近照顾空巢、半失能老人。2012年全市所有县区的120个村推广, 市上每村补贴2万元。并给村老协3-6万元经费。

4、米脂—“民办公助”:农村妇女艾树英办起全市首家家庭敬老院, 收费供养高龄、空巢、病残老人20余人, 省、市给予适当资助。

综上可见, 农村养老在包括西部在内的多省已迈出坚实步伐, 陕西各地也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现在需要尽快借鉴外省经验, 总结各地做法, 结合陕西实际, 形成统一有效的政策措施, 整合全社会力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四、解决陕西农村养老问题的路径设计

目前, 陕西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328.6万, 按平均空巢率40%计算, 约有空巢老人131万人。据抽样调查显示, 空巢老人中, 由于高龄贫困、身体疾病、精神空虚等原因, 既有需求又有意愿借助家庭以外力量养老的大体占20%, 约26.2万人。政府农村养老保障的重点要聚焦这部分人, 争取通过3-5年推动, 形成“92224模式”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即, 92%的农村老年人依靠传统家庭养老;其余8% (26.28万人) 采取三种方式解决养老问题:2%约6.5万人依靠幸福院互助集中养老;2%约6.5万人 (含部分五保老人) 依托日间照料养老 (包括农村社区照料、敬老院辐射照料、幸福院日间照料) ;4%约13万人 (含五保老人) , 依靠机构 (包括公办和民办敬老院) 养老。需落实三方面十项措施:

(一) 健全农村养老的管理体制

民政部在2016年全国民政工作会上提出, 到2016年底, 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要基本覆盖我国100%的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计划达到30.8张。陕西农村养老起步晚、欠帐多、困难大, 需要采取果断有力措施迎头赶上。

1、纳入社会发展顶层设计, 实施农村养老专项规划。一要统筹城乡资源, 在加快推进城市养老的同时, 以政府为主体, 全面加大农村养老投入, 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二要纳入顶层设计, 尤其在新一轮城镇化发展整体功能定位中, 将农村养老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规划落实;三要实施专项规划。拟制并实施《农村养老专项规划》, 出台《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力争在“十三五”末, 形成健全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2、加强养老工作组织领导, 形成部门合力攻艰克难。一是主要领导挂帅。把农村养老工作列为民生优先课题, 摆在与移民搬迁、保障房建设等重大民生工程同样的高度,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强力推动;二是相关部门联动。协调宣传、发改、财政、卫生、司法、编办、体育、扶贫、残联、民政、老龄等多个部门合力推动;三是依托活动推开。广泛开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活动, 实施“敬老爱老助老工程”, 形成共抓养老的氛围。

3、培育壮大涉老民间组织, 加强农村养老社会力量。通过大力培育民间组织, 有效承接为老服务。一要普遍成立老年协会, 专人负责协调老年人大小事宜。永寿调研显示, 凡是农村老年协会组织健全、工作扎实的村, 养老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二要普遍建立老年志愿者协会和老年权益保障法律援助会, 开展结队帮扶活动, 健全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 加强老年人法律援助。三要普遍兴办老年福利事业发展基金会, 拓宽农村老年福利事业筹资渠道。四要鼓励普遍成立民办非企业的农村敬老院, 采取“民办公助”模式, 发挥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的补充作用。

(二) 完善农村养老的保障机制

由目前单纯依靠家庭养老的模式, 转变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为依托, 农村互助幸福院和敬老院集中供养为支撑, 民办养老机构和志愿者服务为补充的多极养老模式。

1、传承敬老孝老社会风尚, 夯实家庭养老基础地位。家庭养老是最节约社会成本, 也是最能提高老年人幸福感的养老方式。一要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广泛评选宣传敬老孝老先进典型, 营造“孝老光荣, 虐老可耻”的社会正能量, 提高子女赡养父母的自觉性。二要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 提高老年人维权意识, 依法惩处损害老年人权益行为, 减少歧视、伤害老年人案件的发生。三要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推广家庭农场模式, 提高农民收入, 把青壮年留在当地, 恢复传统“养儿防老”生态。山阳县漫川镇水码头村将全村28户266亩土地全部出租给产业大户经营九眼莲和池塘养鱼, 既解决了农民就业, 提高了收入, 又解决了养老问题。

2、加强敬老院建设管理, 发挥公办机构辐射带动作用。由于农村养老机构无盈利空间, 对民间资本缺乏吸引力, 因此必须明确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一要有效落实养老机构建设规划。确保落实“十二五”新增集中供养床位8万张, 使全省敬老院床位达到14.3万张, 农村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3%。二要切实保证敬老院运转经费。改变目前大多数农村敬老院东挪西凑解决经费的窘境, 将敬老院经费纳入地方财政给予稳定保障, 逐步提高工作人员待遇, 吸引高素质护理人员。三要采取符合实际休疗模式。根据家庭需要、季节变化、老人习惯, 让老人自由选择常住式或休疗式养老, 提高老年人的归属感, 提升床位使用率。四要在确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0%的基础上, 为有需求的农村失独老人和其他老人提供有偿养老服务。

3、加快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 提供农村养老有力支撑。农村互助幸福院模式, 既有机构养老的特征, 又有居家养老的性质, 可以有效实现“子女安心、政府放心、老人开心”的目标。在铜川和岚皋的调查数据均显示, 88%的老年人对“互助幸福院”的社区照料模式表示支持和欢迎。从2016年开始, 中央财政将安排28亿元支持各地老年养护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拨付10亿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3.3万个农村幸福院项目。陕西需要尽快争取资金、积极行动。可以推广彬县“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幸福院模式。幸福院由中、省、市、县、乡、村六级筹资建设管理。中、省筹资负责建:省政府将农村互助幸福院列入“十大领域民生工程”重点保障。每院投入5-10万元, 每年至少改建1500个 (投入约1亿元) , 五年建成8000个;市、县、乡、村筹资负责管:大的幸福院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

4、充分利用农村公共资源, 发挥日间照料依托作用。一要发挥农村社区日间照料功能。参照城市日间照料模式, 发挥全省4121个新型农村社区作用, 为社区农村老人提供文体娱乐、日间托管服务, 解决老年人文化活动和精神空虚问题。二要发挥518个农村敬老院 (227个五保供养点) 辐射照料功能。除吸收部分符合条件老年人集中养老外, 发挥敬老院设施优势, 为周边半小时步行圈的农村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日间照料服务。三要发挥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功能。幸福院除保障集中居住的高龄老人互助养老外, 同时为附近其他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四要发挥老年志愿者的辅助作用, 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上门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三) 强化农村养老的支持措施

1、实施农村养老补助政策, 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一是实施失能半失能老人补助政策。由于农村失能老人机构照料的负担重、难度大, 目前主要还得依靠家庭照料。应该借鉴东北三省做法, 给农村低保家庭中失能、半失能老人 (全省农村65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总数约15万人, 其中低保家庭约10万人) , 每人每月发放100-150元护理补贴 (全省每年约需1.5亿元) , 减轻困难家庭养老经济负担。二是实施入住敬老院老人补贴政策。降低农村敬老院入住门槛, 充分利用现有床位资源。对独居、家庭养老困难但生活能够自理的70岁以上低保老人 (养老金+高龄补贴+低保+土地出租收入约300-350元) , 如有意愿入住农村敬老院 (公办或民办) 的, 财政可给予100-150元/人/月的补贴, 使其总收入能够达到敬老院430元的平均供养标准, 帮助其实现集中供养 (根据六普数据, 全省65岁以上纯老人户数为42万户。其中, 同时满足70岁以上、低保、单身、生活自理且愿意入住敬老院的农村老人约有4万人, 全部入住后, 全省每年补助费用约6000万元) 。三是鼓励社会爱心人人士兴办家庭敬老院, 政府按供养老人数量给予每床1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同时, 按照公办敬老院标准给予老人生活补助。四是实施入住互助幸福院老人补贴政策。参照河北肥乡做法, 由市、县、乡、村四级统筹, 给有意愿入住幸福院集中养老或日间照料的70岁以上低保老人, 给予每人每天一元的生活补助。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充分发挥政策社会效益。

陕西陕北、关中、陕南生活环境、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各不相同, 即使在同一地域, 村落结构、经济状况、空巢水平都各有差异, 这就需要各地立足实际, 探索发展适合当地老年人需要的养老模式。关中:特点是大村量多、居住集中、交通便利、农产丰富, 空巢比例相对少, 但总量较多, 适合发展彬县模式, 以改建大型互助幸福院为主, 结合社区日间照料,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陕北:农村居住相对分散, 域内交通不便, 但整体县域经济水平较好。适宜发展榆林模式,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民办公助为主, 建设小型家庭互助幸福院, 辅以社区日间照料;陕南:未实施移民搬迁的村落, 村小人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空巢比例高、赤贫数量多、适宜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幸福院。已经或正在实施移民搬迁的村落, 应该充分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日间照料功能。此外, 陕南整体上敬老院数量多, 床位使用率高, 应该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 提高敬老院容纳能力, 同时, 发挥其辐射周边的日间照料功能。

3、加强农村老人医疗服务, 改善农村老人健康水平。有效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可以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一要适当提高农村老年人药品报销范围和医药费报销比例。 (从2016年1月起, 西安市22种大病可报销。此项政策可适时向全省推广) 二要逐步提高农村低保老人患大病医疗救助的限额。在中省每年7.4亿元医疗救助的基础上, 市县加大配套力度。三要重视提升农村老年人日常医疗保健服务。开展医疗队伍定期下乡活动, 为农村老年人送医送药上门。开展预防疾病知识宣传, 减少老年人患病机率。

结束语.人口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 人口问题在时间上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作用的强度度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 当我们明显感到问题的存在时, 实际上已经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农村养老, 我们需要马上行动!

摘要:2016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指出, 中央财政将安排28亿元支持各地老年养护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拨付10亿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地方3.3万个农村幸福院项目。力争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预计达到30.8张。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了100%, 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超过了50%。当前, 面临日益加速的老龄化趋势和“未富先老”的现实局面, 如何解决好养老问题, 已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陕西作为一个中等发展水平省份, 面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老龄化趋势及城乡二元结构, 如何在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的同时, 统筹解决好农村养老的难题, 有效弥补农村养老公共服务这一民生工程的“短板”, 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上一篇:冷库保管员岗位职责下一篇:承留实验小学学雷锋学生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