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问题实践报告

2024-05-05

农村养老问题实践报告(精选6篇)

篇1:农村养老问题实践报告

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使是农村新型医疗制度也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养老、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我们在天津市北辰区大张庄进行了一次养老情况调研。

1.调查结果分析 1.1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202位居民中,农民人数占总人数的44%,学生、个体经营者和教师分别占样本总体的17%、13%和13%。其中,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占61%。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调查数据显示,分别有53%和31%的居民将支出优先用于基本生活和教育,仅有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养老。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与其职业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国家公务员和个体经营者因为有较高的稳定收入,对养老问题关注较少,由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较低和巨额的教育、医疗等消费开支,使多数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养老便成为困扰农村居民的主要因素。1.2 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的认知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天津市农村居民对养老问题的认知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民对养老认识缺失,医疗保健意识较差。

据调查,67%的农村居民选择依靠自己或子女来养老,仅有9%的居民选择依靠养老保险养老。其中,国家机关公务员和教师希望依靠养老保险来养老;个体经营者和学生更强调以后依靠自身养老;而农民对于社会养老没有认识。

调查中发现,尽管大多数老年人感觉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但57%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而且定期做检查或治疗的仅有22%。虽然有97%的农村老人加入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但由于受到保障低水平和高限制的影响,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这样的现状更加深了农村居民“靠人不如靠己”的养老观念。

2、对于由谁赡养,农村居民存在偏见。

近30%的居民选择应该由儿子来履行赡养义务。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较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在劳动年龄阶段创造的财产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子女婚嫁和盖房上,而不是用来储蓄养老。因此,到了老年,经济上只能依赖子女,使农村老年人生活非常艰难,只能靠“养儿防老”。而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和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村老年人面临的压力更大,甚至只能依靠配偶。

3、对精神慰藉认识淡薄,农村老人闲暇生活单调。

34%居民认为给钱给物就是孝顺,而42%的老人对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满意,他们普遍认为很少与子女进行交流,尤其是面对面的交流。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与迁移,直接导致了农村老年父母身边子女数减少,虽然这些流迁人口仍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受到了较大影响。

当前农村老人的闲暇生活以消遣娱乐为主,大多是传统的休闲方式,如看电视、串门聊天,或搓麻将、玩扑克,几乎没有现代科技的踪迹。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农村老人文化程度偏低,不能正常地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第二缺少必要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器材;第三缺乏组织和引导。

4、农村居民对敬老院“敬而远之”。

56%的农民认为子女健在却将老人送敬老院是不孝的表现,会受到亲戚邻居的嘲笑。更有72%的老人选择在家养老,不希望到养老院。这其中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有儿有女,到养老院去是给自己和子女脸上抹黑,怕儿女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或者有的居民经济条件较好,不符合政府规定的到养老院养老的条件,另一些人则认为养老院条件和服务水平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以不愿选择养老院养老。

5、对外来介入人员认知的偏见。

在解决赡养老人问题时,往往需要有一些外来人员参与进来。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家丑不可外扬”以及外部介入工作效率的低下,人们对外部介入人员还存在一定的排斥和不信任。

受调查居民的态度表明,他们不希望邻居或熟人介入自己的家庭问题,可接受的外部人员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亲戚和社会志愿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老人寻找物质支持,提高老人的精神生活水平如陪老人聊天、组织老人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以及关注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提供健康知识和医疗保障)。而不希望“外人”去调节家人关于养老的矛盾或解决无人赡养等问题。外界介入的仅仅是一些“面”的工作,没有“质”的深入。2.农村居民养老制度的探索

现代社会,中国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2.1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通过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其现实意义。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过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

2.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极其重要的经济基础,家庭、社区和社会养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家庭养老方面,家庭对老年人的赡养程度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支付能力;在社区养老方面农村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养老的实现程度;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2.3不断完善家庭养老

加强社会引导。首先,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子女是家庭养老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家庭养老实现程度。因此要大力提倡孝文化,通过宣传,重塑孝文化的主导地位,运用褒扬和谴责的舆论监督,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子女,强化孝顺父母的意识,使“孝”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其次,加强对老人的引导。必须引导老人在身体健康、心态以及对待生活态度几方面做好准备。同时,也要引导老人爱护子女,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子女料理好家务,共建和谐家庭。

加强自我经济保障。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获取的收入在逐渐减少,而各种消费支出(特别是医疗保健支出)却不断增加。这就自然形成一个资金缺口,因此必须自我及早做好养老经济储备,尽量经济独立。

加强法制监督。赡养父母是宪法对子女规定的应尽义务,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宣传,强化法制意识,加强法制监督,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督促子女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2.4搞好社区养老 首先应增加老年福利机构的数目,争取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福利机构。为了减轻集体的经济负担,在经济好的地方可将老年福利机构如养老院等产业化,将个人或企业投资引导到这方面来,这样既可提高服务质量,又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养老院可扩大服务范围,以适当的收费标准接纳一些子女常年在外打工,独自居住的老人,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短期入住、看护、治疗等服务。还可以利用一些身体硬朗的老人以及中青少年志愿者来提供生活慰藉服务。还可以组织接受社会救济的老人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或手工工艺,来增加院里的收入。

其次,应通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为孤寡老人们提供捐赠。同时,可以在城乡敬老院之间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增加城乡老人的交流,丰富老人们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要做好医疗保健服务。可以通过增加农村社会福利保健服务机构,争取每个地方至少有一个医疗点,以便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第四要大力发展老年服务组织。一方面应扩大老年协会的覆盖面,在有条件的社区都应建立老年协会分会,组织当地老年人开展活动,促使更大范围地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协会的职能,在生活、娱乐、法制宣传、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务。2.5大力推进社会养老

建立新型基本养老保险机制。改变现在的个人储蓄式社会保险模式,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如:资金以区县为单位统一筹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筹资比例根据各区、县经济状况选择5︰3︰2或4︰4︰2等不同形式。其中,个人出资部分由投保者缴纳,不缴纳者,视为未参加保险,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集体出资部分,可通过税收方式向乡镇企业等单位收取,不足部分由区县财政补贴。国家出资部分主要由财政负担,同时可通过发行农村社保福利彩票等方式筹集补充。筹集的标准按“广覆盖、低标准”的原则确定。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我深深体会到党政府组织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之余,也让我了解到农村孤寡老人的出现,暴露了我国人口老龄化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解决好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老人们可以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享受生活!

篇2:农村养老问题实践报告

在此次调查活动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信息,我们第五组在指定任务外还另外走访了两个村,完成了预期的调查报告表。我们调查的课题是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施状况。被调查者的年龄基本在45岁以上,而农村的青壮年大多都因为维持生计外出务工了。对于农村养老保险这个国家政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民通过村委会宣传、村民的相互信息传递、以及媒体等途径,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绝大多参加了新农保,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将自己未来的养老保障寄托在新农保上。对于这种养老方式,他们觉得非常放心,充分信任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不过,虽然现在农村生活状况有所提高,但消费水平也在日益增长,他们支付日常开支后剩余的钱已屈指可数。通过调查发现,我们所调查的区域——平江县三市镇所有农村人口,他们的养老保险金一般都是每年交一百元。

农民非常感谢政府对他们的关心,认为有国家政策作保障,对自己日后的养老非常放心。但调查中也发现,随着现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的飞速上涨,尽管由前几年的每月55元的养老金提高到去年的65元的补贴,但也只能略微解决一点点养老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有物价生活水平下的贫困状况。农民认为政府不差钱,还是希望国家能加大补贴力度。

调查中也发现,还有极少数的农民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原因是他们对政策根本不了解或不甚了解,这说明基层政府对国家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但经过我们一番宣传过后,他们还是表示非常愿意参加新农保。

几经辗转调查过后,我们发现新农保在农村已经基本普遍,人们对这种养老方式非常满意,对国家政策十分感激,但还是希望国家能加大补贴力度,大大解决养老问题。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非常看好这种新农保的前景,同时也希望农民的养老问题能尽早得到解决!

二、感 想

这几天的体验,真可谓是痛并快乐着。虽然很累,很辛苦,喂饱了很多蚊子,但却很有收获,很有成就感,体会了农民伯伯的艰辛。这几天天气确实很热,但更热的是乡村人民那颗淳朴热情的心。我们耽误了他们休息的时间,他们却毫不介意,反而笑意盈盈的给我们搬来椅子,泡好茶水,还有的农民伯伯更是端来洗好的水果请我们品尝。这不禁让我们感到一丝惭愧,因为我们平时的冷漠,因为我们平时对农村的歧视,因为我们的不懂事。除调查的成果外,其实更大的收获是心灵上的收获,这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但乡村人民却教给了我们。

我们的户外体验就这样就结束了。虽然很苦,但我还是觉得很幸福,我觉得我们当代青少年正是缺少了这样的锻炼机会,我很感谢学校能为我们提供这个平台。我认为今后不仅要注重学习,更要学会与人交流的方式与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人信任你,对你说出真话。这也是我们日后步入社会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总之,这次活动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这几天,我们有辛酸,有感动,但不管怎么样,都是幸福。我们把握不住明天,也改变不了昨天,但是今天,我们要狠狠的抓紧!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我们可以肯定,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同学们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从而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高中生有能力承担起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追求进步,刻苦求知,勤于实践,全面成才,必将成为广大高中同学的共同心声和行动!社会实践活动将为进一步服务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花絮

我们付出,我们收获

绿油油的田地,充满了生机和希望。满眼的绿色充盈着我们的视线,清新之感涌上心头。这些都是农民伯伯们辛苦劳动的结晶,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成果,这片饱含汗水的土地却被无私的奉献给我们这群从没下过田,没干过农活的孩子来尝试除草,不怕我们毁坏他们的禾苗,农民伯伯的这种朴实无私着实令我们感动。

不够熟练的我们,手拉着手,互相搀扶,一深一浅地在泥泞中前进着拔草,每次失误都会心生愧疚,自责不已。上岸后的我们,看着被我们劳作后的田地,和旁边农民伯伯的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终于体会到农民种田是多么的不容易了。汗流浃背的我们虽然很累,但是很充实。我们虽然做的不够完美,但是我们尽力了。

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我们这群莘莘学子付出了我们的汗水,收获了我们的果实。喜悦,汗水,哀怨,劳累,杂陈在一起,酿造了我们一生的美好。

发现美

其实仔细回想,最难忘的,最值得纪念的,往往是那些细节。

我们冒着蒙蒙的细雨,来到种田大户徐大伯的家。他们听说我们此行的目的之后,始终微笑着。我们很高兴,马上就收拾纸笔开始记录。

徐大伯很耐心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而且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对我们的调查有用的信息。此时的我们已经调查了一天,又累又渴,眼冒金星。但我们还是尽量地保持着活力,努力的完成工作。或许是徐大伯看出了我们的疲惫,从房里拿出了许多梨子,洗完之后亲手送到我们手里,霎时感动在我们心底蔓延

很多人总抱怨这个世界的人性都已泯灭了,到处充满“阴暗”。但其实不然,阴暗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曙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礼让上车

下乡实践调查活动结束了,但其中有许多小小的瞬间,令人感动。

长郡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们来的第一天,一中的师生夹道欢迎,热情的帮助他们拿行李,还帮他们打扫了寝室,带他们参观我们的校园。这充分体现了一中学生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

这两天乘坐汽车往返于学校与三市镇之间的,平江一中的学生先让远道而来的长郡学生先上车,这是一种礼让,尽管都是学生,尽管通过了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后都有些劳累,但平江一中的学生始终站在车下,让所有长郡中学的同学先上车,这种礼让,是好样的,尽管我们都知道那车子里很拥挤,因为一个19座的车,要坐上近40个人,显然后上的没有座位,但一中的学生还是做到了。

对此,我感触良多。我们是一中的学子,应该努力地做好每一件小事。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恰恰能体现一中学生的良好素质。我们会继续努力,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一名优秀的一中人!

四、感谢

时间过得真快,长郡中学与平江一中《“走进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现在就要结束了,几天的时间下来,我们心中充满感激。一是感谢长郡中学和平江一中的领导、老师能给我们这个很好的社会实践机会,让我们有机会溶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去实践、学习、锻炼和成长,让我们在这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了不少的见识,提升了我们的人生感悟。二是感谢长郡中学的同学们,是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名校的风采。三是感谢我们的`团队成员,在这几天的合作中,能团结一致,团结互助,并团结合作,圆满地完成了这次调查任务。最后,我更要感谢给我们带队的张从军老师,在这几天中,他始终与我们坚守在一起。张老师是我们这次调查活动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老师,可他却从不因为自己年龄大就不跟随队伍,也不因为年龄大就不与我们合作,倒是在活动过程中教给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与人交流,如何来获得农民伯伯的信任从而获得宝贵的调查资料。

篇3:农村养老问题实践报告

利用调查问卷, 对老年人主题感受、养老意愿进行评估;综合“个人、家庭、经济、生活感受”四大特征, 进行养老意愿分析测量。从而推断湖南省农村社会化养老短板, 提出建议和政策措施。

本调研的创新性:突出老年人的主观需求, 强调老年人主体性;客观数据与老年人主观感受相结合, 从老年人对养老主观感受出发, 分析数据反映问题的原因, 进而探析湖南省在社会化养老中服务中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样本与调研设计

单位样本的抽取采用判断抽样。调查地点遵循差异化原则, 经济发展水平涵盖高、中、低层次, 在后期整理分析数据采用为系统准确的统计方法, 消除由于抽样不科学所带来的误差。

三、资料分析与整理

(一) 频次分析

样本数据中, 男性有183人, 女性有211人, 抽样选取较为均衡。

年龄跨度从60岁到87岁, 样本岁数分布较为零散, 各年龄层次均有分布, 年龄范围覆盖广泛, 具有较强代表性。老年人的年龄层次分布 (详见表2) , 低龄老年人占了绝大多数, 高龄、中龄、低龄老年人呈现金字塔形状分布。平均年龄69岁, 接近中龄老年人的范围。

在婚姻状态的分布上, 大多数的老年人为在婚状态, 丧偶和未婚之和为26.6%。婚姻状态对于老年人选择养老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走访中发现, 已婚的老年人在排解孤独感、配偶的日常照顾以及经济支持均好于丧偶和未婚的老年人。

文化水平低。文盲 (31.7%) 和小学程度 (53.6%) 占绝大部分。部分老年人生活年代使用“中小”一词语计算受教育程度, “中小”等实际接受教育时长为两年。由于与现代计算方法不同, 笔者将其记录为小学程度。因而, 实际教育年龄为1—2到两年。

健康状况普遍偏差。四地老年人普遍存在如糖尿病、高血压、风湿病等慢性老年疾病, 少数老年人患有较为严重的疾病如中风瘫痪、残疾、肾结石、脑肿瘤等。对医疗护理这一养老服务普遍存在较大的需求。

子女数较多 (详见表3) 。生活年代提倡生育, 多数老年人有较多子女。从子女身上获得较多经济供养。

与子女关系良好。有65.6%的老年人和子女关系为良好。和子女关系的良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出务工子女能保持一周一次以上通话问候;当子女有重大事情决定时会咨询老年人意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尽可能回家陪伴老人;提供稳定可靠的经济供养。

少数承担照顾后代责任。有24.9%的老年人会承担孙子女的照顾任务;照顾孙子女一方面可以获得精神慰藉, 孤独感更低, 利于老年人生命价值的延续;但另一方面也会加大老年人的经济负担、体力负担。

独居居多。受访者中独居的有174人, 与子女同住的有147人, 寄住的有2人。

收入差距大, 且扎堆出现。样本中大部分老年人的年收入处于5 000元以下和5 001—10 000元这个水平 (详见表4) , 受调查地方的老年人的收入处于偏低水平。由于样本中的收入数据呈现负偏态分布, 利用样本中的中位数来预测总体的收入状况, 那么中位值

其中L=中位值组之真实下限cf=低于中位值真实下限之累加次数

f=中位值组之次数n=全部个案的数目w=中位值组之组距

应用上述公式可知, L=0.5、f=212、w=5000.5-0.5=5000、cf=0、n=394;因此中位值:Md=0.5+{ (394/2-0) /212}·5000=4646.7

换言之, 样本中大部分的老年人年收入在4646元附近徘徊, 处于偏低的水平。

样本中老年人收入差距大。根据定序变量离散趋势测量法计算四分位差, 进一步来计算老年人的收入差距是多少, 可以得出

Q1与Q3差距为7072, 说明理论上资料中50%的个案的收入集中在2323—9395元之间。以此推测, 老年人的收入差距较大, 分布集中, 5000元以下密集度大。

收入来源多样, 中低龄老年人尚处劳动状态。子女在经济供养方面起重要的作用。部分孤寡老人膝下无子女, 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及农作物收成。在调查中老年人向笔者反映, 政府养老金对老年人生活有帮助作用, 但是由于补贴只有60元, 发挥作用有限。当老年人遭遇到疾病或家庭变故时, 补贴只起到杯水车薪作用。依靠农作收成、养殖和打零工收入的有95人, 占68.1%, 调查地多数老年人仍处于劳动状态, 大部分老年人仍然具有劳动能力。

支出普遍大于收入, 收支不对称。日常生活费用、农业生产占绝大部分。日常生活费比重过高, 老年生活质量低。从一个数值可看出, 农村“人情”的风气盛行, 支出也占较大比重。

村干部尚未发挥社会化养老作用。面临身体状况不佳时, 有94%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得到照顾。提供照顾者多为子女 (64.7%) 、配偶 (63.7%) , 其中受到村干部提供帮助的情况较少。说明村干部尚未发挥社会化养老作用 (详见表5) 。

生活满意度较高、孤独感弱。有64.2%的受访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不感到孤独。有87.3%的人对自己生活感到满意。

多数老年人希望发展养老事业。91.9%的人希望国家发展社会化养老 (详见表6) 。这一部分老年人对养老有较高需求, 愿意尝试新型的养老方式。36人对社会化养老持否定态度, 其中有3人认为自己在未来只依靠子女或只依靠自己即可。样本中有7.4%的人对社会化养老并不感兴趣, 原因分别是:传统养儿防老足够 (19) 、农村条件不成熟 (8) 、依靠自身即可 (5) 、没有需求 (2) 经济有限, 不能享受养老服务 (1) 、观望态度 (1) 。

医疗护理需求强烈。老年人对于社会化养老的需求中, 有70.4%认为自己最需要医疗护理服务 (详见表6) 。笔者在走访调研时发现, 四地老年人健康状况普遍偏差, 多数患有常见老人疾病。但是由于经济能力有限, 大多选择不去治疗或是拖延治疗。另一方面农村医疗服务站发展萎缩, 导致很多老年人有病却没地方看。所以笔者认为, 发展农村社会化养老, 医疗服务应当摆在首要位置, 这是符合老年人主观需求的必然举措。

日常生活照料需求一般。对于日常照料, 老年人需求较少。出于安全、传统养老观、经济困难等诸多因素的考虑, 他们倾向于子女或亲友邻居照顾自己, 而不会愿意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多数老年人认为现今养老金过少。有41.6%的人希望政府或国家可以给与更加多的资金支持。“物价上涨, 每个月60元的养老金帮助很少, 不够用”, 所以, 多数老年人希望政府增加养老进的补贴数目, 以缓解生活困难。

存在精神需求。有49.9%的人认为他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更加多的精神活动。四个地方调查中, 只有一个地设有老年协会, 但由于缺乏专人管理, 开放时间受到限制。另外三个地方行政村既没有老年协会, 也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场所。因而农村在现今阶段中, 文化娱乐设施跟进。

养老服务支付能力偏低。调查样本中, 购买上门照顾服务老年人占总体的43.9% (详见表7) 。不愿意接受的老年人解释是:经济条件有限, 不愿意浪费多余的开销。基于接纳程度、经济能力、市场化等因素考虑, 笔者认为上门居家养老服务推广存在难度。能够接受居家服务的173人中, 剔除缺失值, 79.0%的人付能力在400元以下, 支付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受传统观念影响、村庄舆论压力等影响, 对养老机构持反对态度。394人中只有81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 占20.6%。不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中, 面子问题、舍不得自己的家、不自由成为当前妨碍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主因。从调查情况来看, 无论政府还是服务提供方本身对养老机构宣传存在缺位的地方。

四、指标分析与问题暴露

经过老年人的个人情况特征、家庭情况特征、经济情况和生活感受情况四个方面调查, 各指标结果如下。

(一) 指标分析

年龄结构呈现金字塔形, 低龄老年人占多数, 高龄老年人较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健康状况偏差;子女数多、与子女关系较好;收入偏低, 大部分老年人在4 600元左右。并且经济收入差异大;经济收入来源多样, 多数老人尚且处于劳动状态;多数老年人年支出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三大主要支出为日常生活费用、人情、医疗。在需要得到帮助时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得到了帮助, 并且他们的孤独感程度低。

在主观认知方面, 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希望在农村发展养老事业;在养老服务方面主要集中在精神慰藉、医疗两方面;“付费养老服务”这一服务上持不同看法, 愿意接受的老年人稍占多数。经济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主要原因, 而在愿意接受上门服务的老年人中, 承受能力偏低, 处于200元左右徘徊;约78%的老年人表示不会入住养老机构, 主要原因是舆论压力。

(二) 问题暴露

老年人年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在湘潭县, 老年人收入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 加上该县老年人健康水平普遍偏低, 使得老年人对于自身身体风险的抵御能力偏低, 遇上严重疾病时家庭便会遭遇生存危机。同时, 因为老年人收入低, 不得不在较高年龄阶段仍然进行农作劳动以维持家庭收入。

地域之间收入差距大。收入差距直接影响农村老年人的消费意愿。因为消费能力的不同, 给政府统一协调规划农村养老事业的形成了阻碍。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如岳阳市楚南村、常德市澧县) 在本地有较好的经济收入, 中年人不必外出务工进而能够为家庭中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日常照料。相反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如湘潭市青山桥镇) , 中年人成片外出务工, 出现严重的“空心化”现象。

调查四地老年人健康水平整体偏低。笔者认为, 在老年人健康水平整体偏低情况下, 政府应当有限满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需求, 而将精神方面的需求推到次位。

五、完善湖南省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建议

1.优先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医疗健康的需求对于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一方面, 医疗健康需求涉及其养老质量, 正如穆光忠所提到的“辱寿”的概念一样, “健康的危机可能诱发养老的危机, 而养老危机可能进一步演变为自杀的危机”。另一方面, 因为湖南省农村老年人在中低龄层次中均有从事农作劳动, 健康水平对于他们而言来得尤为重要。因而, 笔者认为, 在湖南省, 尤其是在较为偏远贫穷地区的农村, 发展社会化养老首应当解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问题。

2.降低医疗报销的门槛。在笔者调研过程中, 有老年人向笔者抱怨, 门诊报销的比例过高, 只有当住院的时候才能够报销医疗费用。但是常见的老人病 (如高血压、糖料病等) 是长期慢性病, 住院几率少, 一般通过门诊解决。因而, 笔者认为降低医疗报销比例会根据有实际意义。

3.养老规划应符合地区实际。在笔者调研过程中, 曾经遇到这样一种尴尬的情况:湘潭县青山桥镇, 村子已经空心化, 老年人无人照料, 但是村中缺无养老院配套;而在岳阳市的楚南村, 配套有养老院, 但是因为多数青壮年在家, 老年人不需要这种养老机构, 养老院最终停闭。对于此, 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在规划养老资源时候应当主义摸清不同地区的需求情况。

4.养老金发放坚持动态性原则。养老金的发放坚持动态性原则, 在较为贫穷的地区, 收入少, 效用大;而在较为富裕地区, 对养老金的需求少, 远远不如经济落后地区来得重要。青山桥镇与汨罗市就是典型例子。因此, 笔者认为, 高一级的民政部门在资金链条允许的情况下, 应适当调配不同地区的养老金比例。

摘要:利用394位留守老年人问卷调查数据, 对湖南省岳阳、常德、湘潭三地留守老年人社会化养老需求作出评估。从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经济情况、生活感受四方面对老年人进行分析。其创新点在于, 客观数据与老年人主观感受相结合, 从老年人对养老主观感受分析数据反映问题及其原因。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结合社会化养老研究现状, 实地调研养老需求状况, 并进行分析。立论具有一定代表性。

篇4:浅析农村养老问题

(一)一般老人的状况

居制代际分离。在农村,80%以上的老人与已婚的儿子分开居住,即使双方同住一个院子,家产也要分开并分灶吃饭。这种代际分离的居制,用老人的话来讲,老两口独自生活的叫“单过”,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的,叫“跟儿子过”。一个“跟”字,道出了老人被动、无奈的状况。

劳动负荷沉重。在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不仅在尽力“自养”,还帮助子女照顾孙字辈,只有极少数失去劳动和生活能力的老人需要“养老”。老年妇女常常是最辛苦的人,除了农田劳作,还要洗衣、做饭、喂养家畜家禽,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很大。多数老年妇女还要照顾老伴的生活,而老年男性则可以聊天、休闲,不必照顾他人。

生活水平低下。在村里吃得最差、穿得最破、住得最旧的往往是老年人。他们一辈子辛苦的劳动所得,都用来安排儿子们的生活。男孩儿的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媳妇、吃面条(给孙子过满月),这些钱都得老人出。

精神方面缺乏亲情。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身体状况变差,农村公共生活非常有限,老人对亲情的需求更为迫切。但是,女儿远嫁他乡,儿子外出打工,相处时间较长的婆媳之间,关系又十分紧张,老人缺乏亲情与关爱。男性老人一般不介入家庭“内务”和情感纠葛,寿命又往往短于女性,更使老年妇女陷入孤单寂寞的境地。

(二)赡养老人的方式

目前中原农村的社会养老基本是为“五保户”(无儿无女者)而设,有儿女的老人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有“轮养”和“分养”两种方式。

所谓“轮养”,就是老人在几个儿子家轮流生活,每个儿子负责供养(管饭)一定的时间(一般7~10天)。被“轮养”的老人多为丧偶老人且以妇女居多,她们在生活上勉强维持温饱,在心理上则遭受煎熬。他们说自己实际上是在几个儿子家“定期流浪”。

所谓“分养”,就是儿子儿媳们为了减轻负担,常常将父母(公婆)分开照顾,一家管一个,致使老夫妻被迫“分居”。为提防老两口互相攀比,或拿自家的东西给对方,竟采取禁止父母见面的极端手段。老人们说,是儿子强迫我们“离婚”了。

二、农村养老困境的性别分析

(一)“父子传承”与“靠儿养老”

按照父权家庭运作规则,家庭姓氏与财产要靠儿子传承,没有儿子,家庭链条就会断裂,而无法接续和运转。所以,“继祖传宗”就成为村民(尤其是男性)的事业或人生目标。如果家庭链条在自己这一代中断,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和不幸。

婚姻是保证父权家庭正常运行的枢纽。一般的农村家庭都是儿子娶妻生子,女儿出嫁。在家庭女性成员的身份认定上,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媳才是“自家人”,而亲生的女儿倒成了“外人”。村民们常说“儿子是条根儿,女儿是门儿亲”。这样,老人除了依靠儿子、儿媳养老以外,别无他选。

(二)“儿子继承”与“财产转移”

在父系传承的制度下,父亲要将自己从上辈继承的家产传给儿子,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子,就要“众子平分”。这种代际移交财产的过程,实则是儿子蚕食父母财产的过程。老人需要承担给儿子盖新房、娶媳妇的全部费用,儿子越多,老人的负担就越重。等到最小的儿子结婚时,老人要把最后的家产——“老宅子”翻盖成新房供儿子娶妻,自己就变得一无所有了,完全成为“依赖人口”,依靠儿子的供养。老人就丧失了经济自主权,自然就失去了安全感,“众子平分财产”也常常成为引发赡养纠纷的原因。

(三)婚居制、性别分工与“婆媳矛盾”

“婆媳矛盾”极大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村民夸张地说:“如今的婆媳矛盾就像是敌我矛盾。”

从表面上看,“婆媳矛盾”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其实质,仍然是父权家庭规则运行的结果。“从夫居”婚姻要求妇女婚后住在夫家成为“婆家人”,迫使媳妇减少对娘家人的照顾和支持,这种不平等难免造成媳妇的心理失衡,对婆家人产生排斥心理。

“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使“照顾老人的事情”一向被视为女性分内的事,儿媳要无条件承担,儿子则可以置身事外,所谓的“儿子养老”实则是儿媳养老。当她们通过抱怨、发怒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压力或不满时,与被照顾者的矛盾和冲突自然在所难免。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

面对当前的养老困境,人们常常将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或兴建农村养老院作为最佳突破口,很少想到从改变父权规则入手来解决养老问题。笔者认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着力点,应该是探索农村多样化的养老模式。

(一)儿子养老

从目前农村实际出发,男女婚后住在男方家依然是婚居主流,因此儿子和儿媳仍然是养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但是,这种承担应该赋予新的内容。

首先,不能再以婚后居住地来划定儿媳的身份归属,要视其为独立人,认同她对自己娘家应有的养老责任,让她能够理直气壮地为娘家人提供照顾和支持。其次,照顾双方老人不应是妇女的“专利”,应由夫妻共同分担。这两点是对传统性别规则的挑战,如果切实做到,不仅保障了媳妇的权利,也能有效改善婆媳关系。

(二)女儿养老

在农村,即使在儿子养老的名义下,女儿也承担着养老、尤其是照顾生病老人的责任。只是从夫居的家庭体系,淡化了女儿和父母的亲密关系,限制了她对父母的服务性支持。我们需要做的是,遵从老人由谁养老的意愿和女儿愿嫁愿留(在娘家)的选择,推动村规民约的修订,鼓励多元化的婚居模式(男到女家、两头居住),为女儿养老创造有利条件。

(三)老人自养

老人自己养老也是一个发展方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父系家庭的财产分配规则:变只有儿子继承为儿女同等继承;变全部财产分配给儿子为保证自己的经济基础;变年老后完全依仗儿子为年轻时就为晚年做好准备。

(四)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需要村民依据自己社区的情况,自己创造。河南省登封石道乡西窑村已经迈出了难能可贵的一步。其养老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老年午餐桌。“老年午餐桌”就是为“留守”在家的老人提供午餐服务,原则是只保成本不盈利,老人只需交纳低廉的饭费即可就餐,低龄老人或村里的青年志愿者轮流做饭。

爱心超市。西窑村是贫困村,经常会收到外界捐赠的衣物。为避免捐赠物品的浪费,除了对贫困老人免费赠送外,还将物品低价出售给有需求的村民,收入用于老年协会的活动经费,并抽取10%作为紧急救助基金的积累。同时,超市还代销当地土特产品,为老年人增加经济收入提供渠道,增强老年人的经济自主能力。

老年健身队。凡自愿者均可参加健身队,敲大鼓、扭秧歌、做健康操、跳健身舞。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能扩大老人的社会交往,增加老人的生活情趣,使她(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紧急救助基金。“紧急救助基金”的垫底资金来源于政府支持和社会捐助;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的会费及爱心超市收入的10%,作为“紧急救助基金”的日常积累。基金由老年协会统一管理,用于帮助西窑村身患重病、遭遇重特大事故,或其他急需救助的老人和妇女。

作者單位:河南省妇女干部学校

篇5:农村养老问题实践报告

10级建筑环境一班杨美101607031021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实践和调查,发现所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全国的老年人养老问题面临着挑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如何使他们过上老有所养、老有靠的生活,已成为社会当前亟需探讨的问题。只有从经济上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资金的来源、从精神和生活上满足他们的需要、从医疗保障上减轻他们的负担,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养老水平。

一、农村老人养老现状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等之中,这种分散的规定方法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修订完善有关农村家庭养老的法律法规。1996年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落实、巩固家庭养老,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的一部法律,但这部法律仅仅规定了公民应该怎样做,而对违法者没有约束力。由于没有制订农村养老的相关行政法规,我国虽然出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很多农村老年人的权益依然得不到保障。遇到子女不赡养父母的情况,农村干部也只是上门做做思想工作,期望那些子女能够良心发现,而不会采取强制行为。

现代人敬孝意识趋向淡漠。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早在2500年前,《礼记·礼运》中就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养老保险思想。父母养育了子女,对父母尽孝是子女的责任。但在实际生活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父母尽孝往往被一些人放在最次要的位置。现代人对父母尽孝、赡养父母的观念相当淡薄,有的甚至把老人看成是家庭的包袱,厌恶、不赡养、打骂、甚至遗弃老人的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老年人是农村人口中的弱势群体。农村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主要靠子女赡养,生活状况好坏完全取决于子女的素质与经济条件。五保供养的老年人供养经费,由县财政拨款,有保证,但数额少(集中供养170元/人·月,分散为120元/人·月),达不到当地村民一般水平。依靠自己供养的,基本为70周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这些人目前生活能自立,但毕竟年岁已大体力较差,今后生活难以为继。目前最难解决的是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问题,他们主要参加农村合作医保,参保率也在90%以上。但大部分老年人小病不敢就医,大病没钱住院。目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救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农村老年人最易受损害的权利是赡养权。农村老年人投诉绝大多数是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原因为子女推诿

或家庭矛盾积累影响赡养或子女生活困难无力赡养。其次易受损害的为财产权,还有是受宗族势力影响,一些老年人的公共设施使用、责任田分配等基本权受到侵害。再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大多数老年人对生活要求很低,能温饱即满足,并不要求多少文化娱乐生活,经济条件较好的能看上电视,但困难的连收音机都没有。相当多的子女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予关注。老年人生活单调枯燥,精神生活贫乏普遍存在。

二、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供养水平低

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我国农村占统治地位。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导致剩余产品很少。把孩子抚养长大成为劳动力而成家立业,是普通农民最大的“积累”。当他们进入老年后,自然就要从这种“积累”中提取养老支出,子女家庭供养老人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调查发现,73位老人是靠家庭经济供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占总人数的51.4%。但是这种供养水平比较低,基本上是给点粮食和年节物资,很少给现金。相对于现阶段城镇人均每月220元左右的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水平是较低的。

(二)生活照料不够

老年人的生活料理是家庭养老的重要内容。老年人身体机能自然老化,加上年轻时候艰苦工作,往往积累了很多疾患。进入老年期,人的各项脏器功能开始衰退,老人们面临各种疾病的侵袭。调查中85.2%的老年人或多或少有些病,普遍是患有关节炎、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农村老年人大多吃苦耐劳,日常生活一般不用子女照顾,主要是生病时希望有人照顾。可是老人们的这种最低渴求也很难得到满足,他们生病时普遍得不到应有的照料。所以很多老年人害怕生病,一旦生病希望自己能早点死去,甚至有不少自寻短见以求解脱的。

(三)精神慰藉缺乏

健康快乐的老年生活,不仅需要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慰藉。对待老人,尤其涉及赡养问题,更是这样。宪法及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而给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是履行这个义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农村老年人多数缺乏精神慰藉。调查中,有25.4%的老年人心情不愉快时无人注意,无人安慰;有33.8%的老年人常遭受责骂、埋怨。同时老年人空巢家庭增多,调查中,丧偶老人达74人,独居现象的普遍,使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强,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老年人的心理负担,导致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

(四)家庭赡养矛盾重重

现阶段的老人,大都有两个以上子女,多种原因导致子女相互推诿,拒不赡养。有些子女法律意识淡薄,如出嫁的子女不赡养、父母再婚不赡养、不继承遣产不赡养等。还有一些子女因为贫困,无能力或不愿赡养,或子女贫富不均,穷的推给富的,富裕的又要求共同赡养,否则也拒绝赡养。还有由于老人偏爱导致赡养纠纷。一是分家不公平,拒不赡养。二是不照料晚辈不赡养。三是老人帮谁料理家务、干农活,谁赡养。

(五)农村老人生活艰辛

大部分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比平均水平还低,他们仍然过着养猪为过年,养鸡下蛋称油盐的日子。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老人要耕种自己的、儿女的、孙子的土地,还要负担对孙子的教育和抚养重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可奈何。人老了,各种疾病相继出现,农村老人收入不高,药费又贵,一旦生病,往往就是“土单方、引子水”或与病魔“赖”,极个别老人更是听天由命,苦熬残年。

三、完善农村养老的建议对策

(一)大力推进社会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敬老院建设

通过规划引导农村养老服务业和养老机构发展。养老事业属公益事业,县乡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财力或其他资源支持。解决财力不足,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渠道发展养老服务业。各级政府要积极实施515乡镇、五保敬老院建设,提高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水平。政府应以专项资金为一些特别困难的残疾孤寡老人购买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二)建立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政府应以农村初保为基础,以合作医疗为保障,建立起点高、标准规范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一是重点解决好农村特困五保老人的医疗问题。对无资金来源、生活困难的五保老人应实行免费就医,对有一定资金来源和基本生活保障的五保老人的就医问题,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补贴,费用来源由市县乡镇“三级”财政承担,该项费用由民政部门监批,专款专用。二是适当提高合作医疗的范围和大病救助的标准,将农村困难老人常见的慢性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就个人住院小额医药费免交、大额部分按制度规定执行。

(三)加大农村老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力度

大力宣传国家有关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的守法意识与公德意识。司法部门对农村涉老案件应优先审理、从速结案、重点执行。对虐待老年人、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要依法惩戒。对侵害老人人身、财产安全的,公安部门要及时介入,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建立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体系,把老年人维权工作落到实

处。要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培育村级老年协会,使有自养能力的老人做到自我管理,对不能自理的老人和百岁老年人(可含90周岁以上)定期给予生活补贴。

(四)为养老营造社会环境

地方基层党的组织要经常性、规范性、有计划地开展敬老个人、家庭评比活动,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环境。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可由市、县财政分摊。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特困农村老年人社会救助制度。将老龄工作纳入县目标考核范围,加大财力投入,使老龄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开展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和健康质量,使老年人身心愉快地生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度过幸福的晚年。

(五)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

道德调控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软性约束机制,是借助于社会舆论来发挥作用的,它能够使人们为自己符合道德的行为而自豪,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感到羞耻,并及时纠正。家庭道德作为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提供了分辨家庭问题是非的客观标准。个人如果将其内化,它就成了支撑行为的内在需要。

(六)要加强舆论宣传

教育青年农民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农村中人们活动空间同村,时间同步,彼此之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都很强。这就决定了社会舆论在村民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一般都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因此广泛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道德建设活动,如评选“好儿媳”、“文明家庭”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从而创造一个孝敬老人和谐舆论氛围。

(七)政府给予帮助

政府应对有老人的家庭实施倾斜政策,对承担养老责任的家庭给予经济补贴,这不仅是一种激励手段,更是履行国家职责的必然要求。首先,政府可以考虑根据农村老人的数目和年龄,在经济上提供一定的养老物质资助,尤其要注意那些有高龄老人的贫穷家庭。鉴于中国目前财政经费有限的现状,可以考虑用实物补助代替现金发放,如补助粮食、盐、油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此外,对赡养年迈父母的家庭,可给予优先使用社会服务设施的特权,如对其中低收入家庭,从经济上给予一定补贴,对其中高收入家庭,可减免一定的税收。凡与老人合住的家庭,住房面积可适当放宽,对家庭住房紧张的要优先优惠划拨住宅基地,使老人居有其屋。

篇6:农村养老问题调查报告

为了解改革对人们生活、就业、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增强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和对社会的责任心。我开展了对农村养老情况的调研。

由于城乡在就业、创业、入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差异,农村青壮年及乡土能人都到城市打拼自己的生活,不少父母留守在家成“空巢老人”。在20xx年8月7日到20xx年9月28日之间,我回到我的家乡,对包括我的家乡在内的几个村的农村养老问题进行了调研。见到很多“空巢老人”生活的艰辛、无奈和无助,这是新时期农村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对于像我们这种将要踏入社会的人来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上一篇:2022《我们的冬奥》心得体会下一篇:Protel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