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组织行为学

2022-08-07

第一篇:读书笔记组织行为学

读书笔记:《怪诞行为学》

序言、引言

1.

2.

3.

4.

5. 我的辩论对手总是耐心的企图说服我采取和他相同的思维方式。 承认错误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从理论上说,理论与实践没有不同,但是到了实践中二者却有天壤之别。 人类的非理性——我们与完美之间的差距。 生活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力量同时向我们施加影响,这种复杂性使我们难以弄清楚到

底其中何种力量、如何形成我们的行为。

6. 懂得了那些生活中的原理,对人类本性有了新认识之后,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怎样改变

我们自己的行为。

第一章相对论的真相: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

1. 人们很少做不加比较的选择。

2. 动脑筋既麻烦又讨厌。

3. 尽管人们一般不会点菜单上标价最贵的菜,但他们很可能点排第二位的。

在销售中可以应用“第二位效应”,把最想卖出的商品夹在两种高价和低价商品之间。

4. 记住那个诡异的“印刷版加电子版套餐”例子。

5. 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

6. 我们不但喜欢拿事物与事物比较,还喜欢把容易比较的事物集中作比较。

就是在A与B之间难以做选择时,我们会引入-A或-B的概念。

7. 在完美的A、B同时存在时,引入-A(或-B)会引导人们选择完美的A(或B),而不是

B(或A)。

8. .工资的多少与幸福程度的关联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紧密,而在于比身旁的人工资高。

——最幸福的人并不在个人收入最高的国家里。 ........

——而我们在满足基本生活要求之外还一个劲儿的争取高工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攀比和嫉妒,要比身边的人工资高而感到幸福而已。

9. 1)来到A 店买笔,标价25 $,这个时候得知15分钟路程之外的B店促销价18$,你会

在哪买?

2)来到A店买衣服,标价455$,这个时候得知15分钟路程之外的B店促销价448$,你会在哪买?

——同是节省7$,你会为哪个而去跑15分钟?

10. 选择的时候,懂得那些“第二位效应”、“诱饵效应”等,适时的扩大或缩小自己的比较

圈子

第二章 供求关系的失衡:为什么珍珠无价?

1. 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情,只需使做这件事情的机会(貌似)难以获得即可。

2. 羊群效应:基于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模仿。

自我羊群效应:有了第一次的体验,在以后我们会在自己后面排起队来。

3. 质疑一下自己已经形成的习惯,好或不好?怎样形成的?怎么改进?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初次决定”。因为这会影响以后的一系列相关决定。

4. 1)消费者实际上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偏好以及他们愿意为不同商品和体验付出的

价格。

2)似乎不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影响市场价格,而是市场价格本身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5. 面对烟草上涨的价格,短期内或许销量会下降,但从长远看,消费者会调整锚定,适应

新价格,进而销量可能恢复到以前水平。

第三章 免费的代价:为什么赠品反而让我们花费更多?

1. 免费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我们做出不明智

的决定。

2. 为什么免费如此诱人?为什么能引起我们的非理性冲动,见到免费的东西就向前冲,即

使那些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因为:1)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使我们忘了不利的一面。

2)免费会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误以为免费的物品大大高于它真正的价值。

3)人类具有惧怕损失的本性。选择免费的物品,不见得有什么显而易见的损失;但选择不免费的物品确实有损失的。

——因此,在确定价格的过程中,零就不单单是一个价格了。它和折扣不是一回事。

第四章 社会规范的成本: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

1. 我们同时生活在两种规范里:社会规范&市场规范。

2. 律师们可以免费为需要帮助的退休人员服务,而要开迪加工资的时候却不做,为什么?

因为:提到钱的时候,律师们就会考虑市场规范,认为报酬与实际工资标准相比太少;不提钱的时候,他们用的是社会规范。

——一旦进入市场规范,社会规范就随之而去。

3. 礼品在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之间是什么位置?

:1)不标价的礼品不会引起他们的不快,因为礼品(即使是小礼品)能把我们保持在社会规范里,脱离市场规范。

2)明码标价的礼品与现金对他们引起的反应相同。这样的礼品不再唤起社会规范。 ——一提起价格,它就越界进入了市场规范的领域。

4. 如果要让市场规范其作用,提钱就足够了(即使不是现金)。 ..

5. 一旦社会规范与市场规范发生碰撞,社会规范就会退出。

——换言之,社会规范很难重建。只要违反一次社会规范原则,就会回到市场规范领域。

6. 在市场规范之下,员工对雇主的忠诚度常常会减弱,而社会规范是激励员工的保持忠诚

度的最好方法。

7. 医疗福利,特别是综合医疗保险,是公司表达他们社会规范的最好方式之一。

8. 社会规范(例如共同创业的兴奋)强于市场规范(例如薪金随晋升而增加)时,员工能

为公司(特别是那些刚起步的公司)创造的价值的确令人瞩目。

9. 我们的考试已经很频繁了,更多的考试不可能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

10. 金钱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到最后经常是最昂贵的激励方式。

从长远看,只有社会规范能起作用。它不仅成本低,而且往往更有效。

11. 在社会中,我们多建立一些社会规范,少一些市场规范,生活会变得更惬意。

第五章 性兴奋的影响:为什么“热烈”比我们想的还热?

1. 在非兴奋状态中,我们难以想象我们在兴奋状态下会怎样。预防、节制、保护以及道德

感在雷达屏幕上全都消失了,我们没有能力预测激情会把我们改变到何种程度。 ——这些结果最直接适用于性兴奋状态及其对我们自我意识的影响。

——这些结果同样可以假定其他状态(如愤怒、饥饿、激动、嫉妒等)也有同样作用,使我们难于识别自我。

2. 我们是“杰基尔博士”(善良)和“海德先生”(邪恶)的共同体。

第六章 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为什么我们信誓旦旦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

1. 因为受到短暂冲动的影响而偏离长远目标,我们失去了多少?

——为了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远的目标,这就是拖沓。

2. 严格限制我们的自由(比如限期完成既定目标),是治疗拖沓病的最有效手段。 .........

3. 抵御诱惑、灌输自治意识是我们的总体目标; ..........

一再失败、少有成功则是我们很多苦难的来源之一。

4. 因为缺乏破釜沉舟的决心,我们在诱惑面前一触即溃。 .........

5.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引诱面前抵制消费的方法,而不是事后设法抱怨。

第七章 所有权的个性:为什么我们会依恋自己拥有的一切?

1. 人类本性中的三大非理性怪癖:

1)我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

——迷恋其只对自己有影响的虚拟价值。(一张好不容易弄来的MJ演唱会票)

2)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

——卖掉心爱的破旧的旅行车得来的钱其实可以做别的 ....

3)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你喜欢的老房子的落地窗在买主眼中其实很碍眼。

2. 宜家效应:我们所做的种种事情所带来的自豪感与与他们的难易程度是成比例的。难度

越大,感觉越深。

——我们在某种事物上投入的劳动越多,对它的感情越深。

3. 我们还经常犯一种错误:在实际拥有所有权之前,就对某物产生了拥有的感觉。

——即:虚拟所有权 .....

4. 厂商利用“虚拟所有权”对你设的陷阱:

1)广告。其中的一些情节(比如开车游玩、穿漂亮的衣服等)让你觉得自己也在其中。

2)“适用”促销。

——所有权不仅限于物质。

——虚拟所有权使我们对它的珍视程度超过了其固有价值。

——虚拟所有权改变了我们观察的角度。冷不丁退回到拥有之前的状态无异于遭受损失,我们难以忍受。

5. 我们在生活节节向上时,还想当然地认为如果需要随时可以倒退回去,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6. 对付“虚拟所有权”的方法:用“非拥有心态”来看待每次交易(特别是大笔的),把

自己和感兴趣的物件拉开适当的距离。

第八章 多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我们希望所有的门都开着?

1. 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

2. 1)我们的一种冲动驱使我们去追逐毫无价值的选择——那些几乎消失的或者对我们不............

再有价值的机会。 ..

——学会关门 ....

2)给自己设置一个内在的警钟,在一些重要的“门”即将关闭时提醒我们。

——学会开门 ....

3. 手忙脚乱地去保持所有的选择是傻瓜的游戏。

4. 在吸引力大致相同的两种选择中作取舍是最难的。

——这种情况下,问题不仅在于保留选择时间的长短,还在于到头来我们要为自己的犹.....豫不决付出代价。 .......

——不要在集中关注两种选择的细微异同时,没有考虑到迟疑不决的后果。

——历尽千辛万苦,我找到了最适合我工作的“地方”,实际上却把“工作”忽略了。

第九章 预期的效应:为什么我们可以心想事成?

1. 如果我们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于是,它一般就会好(我们认为它不好,它也就会不好)。

——预期改变人们对体验的认识和品评。

2. 成见的利弊:

1)利:为我们不断的理解周围复杂的环境提供理捷径。

2)弊:给我们提供了对某一群体特定的预期,可能对我们的认识与行为有不利影响。 ——避免成见,我们需要一个未被我们的预期所影响的第三方。

第十章 价格的魅力:为什么我们喜欢买贵的东西?

1. 安慰疗法与安慰剂的作用靠的是暗示的力量,他起作用是因为人们的信任。 .....

2. 有两种机制能够形成预期,使安慰剂和安慰疗法起作用:

1)信念。即:对某种药品、某个手术或有关人员的信任。

2)条件反射。如:看到医生来就会感觉病情好转,身体变舒服些了。

3. 如果我们看到半价商品,我们本能的断定它的质量就比全价的差

——事实上,是我们把它看得差了,它也就真的变差了。

怎么纠正?

:定下心来,理性的拿产品与价格做一番比较,就会克服那种无意识的冲动。

——不把产品的销售价格与内在价值挂钩。

4. 我们对大脑与身体的关联了解得越多,过去一些黑白分明的事物反而变得模糊不清了。

第十一章 人性的弱点:为什么我们不诚实?

1. 有了适当的机会,平日里诚实的人也会作弊。

——坏了一锅汤的并不只是几条臭鱼,多数人也会作弊,但作弊程度不高。

——在诱惑下作弊,即使没有被发现的危险,作弊程度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某种因素(自身内部的的东西)阻止了他们。

2. 为什么不诚实?

1)佛洛伊德: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把社会美德内化了。这种内化引导我们发展到超我境界。一般来说,当我们的所作所为符合社会伦理,超我就感觉愉悦;否则就会感到不快。

2)但是,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被激活。在面临细微的越轨行为时,我们甚至不会去想这点琐事与诚实有什么关联,因而我们的超我仍在睡大觉。

3)没有超我对诚实进行帮助、监督与管理,我们抵御这种越轨行为的防线,就只剩下成本—收益的理性分析了。

4)成本—收益分析,对不诚实的现象并没有太大影响。

5)鼓励人们诚实的,是出于对某种道德准则的深思。

3. 如果我们没有了一切道德规范的意识,就会滑向不诚实一边

但如果在受到诱惑的瞬间得到有关道德的提醒,我们可能保持诚实。 ..

第十二章 企业的特权:为什么现金可以阻止我们作弊?

1. 离现金一步之遥的作弊最容易发生。(拿可乐而不拿现金)

2. 因为我们擅长把自己细微的不诚实想法和做法合理化,所以我们通常很难清除的确定非

金钱事物对作弊的影响。(偶尔在公用电冰箱拿一瓶可乐算什么?)

3. 象征货币不仅能给人们的某些道德约束“松绑”,还能使相当一部分人“松绑”得非诚

彻底,竟然到了肆意作弊、毫无顾忌的地步。

第十三章 啤酒与免费午餐: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哪里有免费午餐?

1. “独特需求”:那些注重表现自己独特性的人们更可能点别人没点过的酒,以此来证明

自己确实与众不同。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标新立异不被视为正面人格特制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在大庭广众之下点菜点酒时,更倾向于表现与群体的归属感,着意刻画与别人一致的印象。

2. 某些机制的转换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我们就可以把它当做免费午餐。

附录

1. 如果你在其他国家、其他城市遇到某人,他(她)似乎对你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你要

明白这种魅力可能仅限于特定的环境。

2. 轮流制比AA制更能增进友情。

3. 礼品是最佳的友情润滑剂。

4. 作弊时:稍微作弊一点儿。

——从作弊中获得经济上的好处,又尽量使自己不感到愧疚。

5. 把全世界连载一起,这个主意就是集体死亡。任何一个生物学家都知道,孤立环境中的

小物种进化最快。大众传媒把多样性淹没了,它把世界弄的千篇一律。

第二篇:《行为课程》读书笔记

张雪门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是和陈鹤琴同代人,都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作下了极大的贡献,并且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被台湾的幼教界颂称为文教典型,笃学博约。他的幼稚教育思想,深受陶行知的影响,认为“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强调“教学做一” 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我国,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儿童,为幼教事业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他注重实践,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在幼稚园、幼稚师范最基层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感染了我,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内容是包罗万象的,主要包括一些行为课程的课程标准,组织法,教具和玩具的采集和使用张雪门的课程思想等等很多,但是我印象最深,帮助最大的是其中的2个章节就是课程的标准和组织法,其中我的收获很多。

读后让我联想到以后的幼教工作,我们快要毕业了,很快就要实践着具体丰富、生动的教育活动,会有很多的感受和经验,如果我们也像张雪门幼儿教育家一样做个有心人,抓住问题、找准切入点进行研究,或向书本学习,或向他人学习,我觉得向他人学习是个很重要的学习渠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就象本学期我参加的一个大班歌唱活动<<动物猜谜歌>>,在自己反复琢磨的情况下还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自己其实并没有发觉到点子上,在提问的设计上,教材的分析上,在情感的体验上等等。所以在第一次讲给老师听时,说课过程中十分的差强人意,错误百出,审视一下自己,在自己的经历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可是当别人给你一点新的引领和启发的时候,忽然觉得茅塞顿开,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来设计和安排,然后我在试一下,看看说课,讲解的效果,我觉得就是这样来进步的,不要做井底之蛙,在日常的学习中写一点学习,听课反思,与心灵对话,做个主体的人,学会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敢于挑自己的“刺”,主动澄清和质疑自己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信念。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让自己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概括、总结,不断地调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再着,结合我们现代幼儿教育的思想,结合我们的新<<纲要>>的教育思想, 其实很深刻表明了我们<<纲要>>的思想,只是纲要中的语言更加精练,更加科学性,一个语言直白,这个是因为年代的关系,联系到当时是多么超前的一本幼教书籍, 结合我们现在新<纲要>的精神,体现了以下几句话: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孩子长期的发展。

我在书中特别摘抄了以下几段文字: 那么课程是什么呢?从张雪门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课程本质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发生了一些变化,经历了从“经验”到“行为”的转变。在早些年份的著作《幼稚园的课程》中,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幼稚园的课程是什么呢?“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那么,儿童的直接的活动有那些呢?张雪门认为,可以构成儿童课程来源的直接的活动有如下四种:

1.儿童自发活动;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等等,一些经验性的语句数不胜数,还有待于我们细细品味.整本书籍就象一个宝典一样,有包罗万象的内容,有各种各样的教学的技能,又有方法不一的取材方式,适用与孩子,也适用于老师,读后让我们新一代的幼教工作者细读,思考,实践,希望在我们以后的幼教的工作中能结合理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幼教天地.

第三篇:管理行为读书笔记

〈〈管理行为〉〉读书笔记

07行管喻娟

西蒙是美国人,大学教授,曾担任公职人员、管理顾问,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中坚力量。他研究领域包括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

一、在《管理行为》中贯彻本书的主要是“有限理性”和“令人满意的准则”两个决策理论的基本命题。西蒙认为理性的限度是指人脑不可能考虑一项决策的价值、知识及有关行为的所有方面,因此人类理性是在心理环境的限度之内起作用,这个环境迫使个人不得不选择一些要素,作为他的决策必须依据的“给定条件”,这就是有限理性。他认为人类行为是介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应以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行政人“取代”经济人“,而行政人是心理人(有个人的目的、动机、怪癖)与经济人两者的结合,具有有限理性的。西蒙还认为由于人是有限理性的行政人,因此,应该用”令人满意的“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而令人满意的准则是在决策时决定一套标准用来说明什么是令人满意的最低程度的备选方案,如果拟选用的备选方案满足了或者超过了所有这些标准,那么这个方案就是令人满意的。如果当按照原定标准寻找不到任何令人满意的备选方案时,就有必要考虑改变原定的标准。

二、西蒙提出了行政组织理论这是对巴纳德组织理论的深化和完善。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是组织成员愿意并且确实能够进行正式协作,为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作出贡献。这种平衡实质上是外界环境和组织内部的平衡。而提供恰当的诱因就是保持组织平衡的重要手段。经济诱因和非经济诱因。使组织达到一种不断的平衡状态,组织只有不断地为组织成员提供其日益增长的诱因,因此要求组织必须不断的发展状大。而过度发展也可能会导致组织的崩溃,这时就必须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以找到最有效的诱因组合。这就是巴纳德的组强平衡论。西蒙认为因组织目标实现是个人直接得到的报偿。而组织规模及其增长是由组织提供的个人诱因有关。只有能维持贡献对诱因的正差额或至少能维持两者的平衡,个人才能通过组织实现其个人目标,组织也才能继续存在。

三、西蒙认为组织成员的决策会受组织影响,主要有五种力:(1)权威。他认为权威是一种能够用来作出指导他人行动的力量,权威关系应该是上级与下线两个个人之间的关系。(2)沟通。沟通是组织中某一成员将某些决定前提传达给另一组织成员。没有沟通则组织就不会有影响组织成员的决定。沟通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将命令、资料、意见等信息传达到决策中心,另一方面是决策中心传达

到组织各方面。沟通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二类。 正式沟通是组织有意建立的沟通系统,非正式沟通是由组织中各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沟通系统。

(3)训练。训练的目的在于使组织成员自行做出满意决策,有职前训练、在职训练二类。训练能使决策时可给予受训多的人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并减少上级的监督。(4)效率准则,是个人应基于效率准则作决策,即达到一定成果应选择机会成本最低的行动。理性准则是要全盘考虑可能的行动,可能的结果以及整个价值体系,而效率准则是将复杂现象予以简化后的决策依据,是在决策上接近理性准则的方法,是在简化决策情况下求最大成果。(5)组织认同(组织忠诚)。是指个人以组织价值代替个人价值作为他决策时的指标。

是为实现组织目标之所必须。因为个人只有在认同组织或组织单位的目标时,才有可能作出合理或有效的决策。它可能造成目标冲突。个人决策时以该组织单位的价值(目标)为决策依据,当小单位的价值与大单位的价值发生冲突时,会导致行政组织的困难,即目标冲突。

四、西蒙对组织设计的研究,首先,关于组织的结构形态,他认为组织应设计成层级结构,即上层(非程序化决策层)、中层(程序化决策层)、下层(基本作业层)。第二,组织的专业分工。分工是为了整个决策系统可分成若干彼此相对独立的决策子系统,以分散决策,尽量减少子系统之间的依赖性。第三,组织的工作重心应把组织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放在重要的决策任务上,有效地利用组织的“注意力资源”,合理设计组织边界(分界面),使之有选择的注意和吸收那些为组织的长期战略决策所必须的信息, 组织的上层机构必须设计如何安排议事日程的规则,用来区分紧迫的决策任务与期限较为灵活的决策任务。第四,应该做到合理集权与分权,集权的有利于保证各种作业活动的协调、利于发挥决策才能、 利于明确责任、利于克服门户之见。但也可能造成决策者负担过重,无法集中时间和精力考虑重要决策问题、易于导致决策过程重复,下级人员无所作为、易于导致信息沟通网络的扩张和繁忙进而造成决策费用增加、易于造成“下情不上达” 致使决策脱离实际。因此,要有分权,因为个人认识能力有限,有必要让各单位和各级管理人员参加重大决策,但是分权也要适当,不能绝对分权,因为业务组织活动是集团活动,要顺利实现组织目标,必须有一定的集中协调机制。

第四篇:《管理行为》读书笔记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西蒙是管理学界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因此他所著的《管理行为》本身就让我非常的感兴趣,也让我很想探究其中的理论。初读此书,觉得内容很多而且有些理论不是很好理解,但是作者都能用很生动的例子解释其中的道理,所以读完此书让我大概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对于决策的分析,那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决策是本书所论述的中心内容,在前言中西蒙就有说“决策与管理几乎是同义的”“ 决策行为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理论的词汇必须从人类抉择的逻辑学和心理学中导出”可见一开始西蒙就定下了全书的基调即是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在管理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其实很好理解,管理者的一个决策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例如:60年代福特汽车的经理爱奥酷卡认为公司新车的发展方向要进军青年人市场,因此设计符合美国年轻人的风格,从而使公司大获成功。而与之相反的是最近的日本丰田公司大量召回问题汽车严重亏损的案例,是因为之前其经理过度的成本控制决策,虽然前期使公司获利,但是为车子质量问题埋下了严重隐患,导致现在问题爆发。因此可见决策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如何作决策才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呢?书中提到了很多,我对于其中三个方面很认同而且很受启发。

首先是作者提到了有限理性这个观点,对此,西蒙的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蚂蚁”比喻:一只蚂蚁在海边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块的沙滩上爬行,蚂蚁爬行所留下的曲曲折折的轨迹,绝不表示蚂蚁认知能力的复杂性,而只表示着海岸的复杂性。蚂蚁因为其视野的有限因此遇到石头障碍物只能绕行。与之类似的,人们的认知也是带有局限性的,而且人们永远无法达到毫无错误,十全十美的认知真理的程度,就连获得多个博士学位的西蒙自己也承认还有很多东西不了解,因此人们的决策也不可能做到绝对完美。所以我认为人们在做决策时就不要认为能完美无瑕,而要会取舍选择最优的方案。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玄武门之变他杀了两个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的事又被很多人所不齿。可我却不同意,我认为李世民做出了合理的决策。自古忠孝两难全,李世民固然可以不杀兄也不想杀,但是他的兄弟无才无德无能但又对他的王威虎视眈眈,如果退位让贤天下必乱,为了社稷苍生他只能舍兄弟为天下。同时也让我想到了《英雄》这部电影,原本一心想杀秦王的赵国刺客最终还是放弃了刺杀为什么?因为他也会取舍,杀了秦王固然能保赵国但是天下依然纷乱,而百姓渴望统一,秦统一全国是大势所趋,为了天下的利益他只能放弃刺杀。我觉得他们都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而与此同时,人们的知识结构水平越高,所作出的决策就越合理,因此不

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有助于人们作出合理决策。

其次第二个方面是提到了作决策时的两个重要的要素,即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事实要素是对环境及环境的作用方式的某种描述。价值要素是关于管理者对某种事物喜好的表示,表明对该事物的某种判断。简单来说就是价值要素是决策要达到的目标,事实要素是决策的手段。西蒙对这两要素提出了很新颖的方法论,他多次强调:“不应把决策本身看成不可分解的单位”,就是认为决策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是有联系的,即当一个决策的目标达成了可以转化成下一个决策手段从而为下一个目标的实现服务。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下一个胖子”当我们遇到很复杂难以决策的问题的时候,不妨划分为若干小决策,循序渐进一个个逐层攻破。有一届奥运会上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日本长跑选手击败了众多欧美强人勇夺10000米长跑冠军,事后记着问其成功秘诀,他说他是把10000米长距离分解成若干小距离,每段距离都安排了各种战术和体力分配的方案,再加上平时刻苦的训练才有今天的成绩。可见细化决策是不错的方法。

第三个方面作者提到了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所谓程序性决策就是拥有固定思维模式的决策,经过多次实践对应于相应的问题形成的解决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一种经验。作者认为决策者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程序性决策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省去很多思考的时间而且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作者自己也举了亲身的例子,他小时候很喜欢下象棋可是之前一直下的不好,后来他有意识的去研究和记了第20步象的几种不同走法并应用自如屡试不爽,击败了众多高手。像他一样其实象棋大师脑子里存有数以万计的棋谱,对手的每一步棋都有相应的对策,让他们才能在比赛中游刃有余。然而非程序性决策同样重要,这主要是指个人随机应变的能力,有句话说的好,“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能在没有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随机应变做出创造性决策同样也是对管理者的考验。因此这两种决策能力都是平时应注意培养的。

本书对于管理的理论真的非常丰富,我只是选了其中的一些来谈了自己微薄的观点,书中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继续去学习和研究。不过真的很感谢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让我知道了“管理就是决策”的意义,让我受益匪浅。

第五篇:《侵权行为法》读书笔记

《侵权行为法》一书是由王泽鉴所写,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书由七章组成。

第一章是基本理论、第二章是侵权行为在比较法上的观察、第三章是侵权行为的意义、类型及侵权责任的限制与抛弃、第四章是第184条结构分析、第五章是故意或过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第六章是故意以背于善良风俗之方法加损害于他人、第七章是违反保护他人法律。全书以提问的方式开始编写,书的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台湾地区每年因工业灾害、交通事故和公害等而造成死亡、伤害的人数究竟有多少,同时造成了多少损失,消耗多少了社会资源?被害人获得赔偿或者补偿的来源是什么?以及为了获得这些救济必须支付多少成本?如何高效的减少危害事故,建立合理的政府补偿制度?我们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解释后作者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如何防止或者减少危害事故的发生?第二,如何合理填补损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这本书以侵权责任法为研究对象,其最直接的目的在于深入、比较系统的说明在何种情况下以及加害人应对被害人所受的损害负赔偿责任,同时探究其填补损害以及预防危害事故的功能。一般情况而言在一些英美普通法国家,侵权行为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教科书以及专门著作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很多。德、法和日本等一些大陆法系国家,侵权行为是民法债之发生的一种主要的原因。台湾地区虽然也有关于侵权行为的一定量的论文,但缺少体系的论著,所以还尚有补充的余地。就其内容而言,一般认为有三册。即:

1、基本理论、一般侵权行为

2、特殊侵权行为

3、损害赔偿、补偿体系的再构成

本书的作者认为学习侵权行为法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建立和扩大发展无过失补偿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目前许多学者对侵权行为法的未来都表示关切,比如说有因新西兰“事故补偿法”的施行而为侵权行为法唱起的挽歌。但是也有一些专家预测侵权行为法的衰微。比如有人说,侵权行为目前正处于交叉以及正陷入危机的境地,所以这些专家主张因该果断的废弃侵权行为法。对于提议废除侵权行为法这些观察或者语言含有若干理由,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以过失责任原则为基础的侵权行为法具有许多需要修改的方面确实不可否认,但是无过失补偿以及社会安全保障在若干方面存在的高效率也应该值得我们大家的肯定。我认为侵权行为法不应该作为填补损害的唯一或者主要的制度,而是应该与其他制度共同结合和发展,在处理社会事务的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职责和任务。最后侵权行为法为我们大家一个平台。比如说当我们的个人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据侵权行为法来保障我们的自身合法权益。即可以使得被害人能够依司法规定寻求法律救济,并最终使加害人就其侵权行为负责。因此侵权行为法就其所维护者来说,都是个人的主张和个人的尊严,从这方面来说它确实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价值。

在全球的侵权行为法中以台湾侵权行为法为例,台湾侵权行为法是受外国法以及法学著述谈论的判例学说,具有浓厚的比较法性格。比较法研究可以认识不同的规范模式,同时不受限有的固有体系,从中这方面来说判例学说对于法律规定之解释、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同时比较法在横的方面是把各国现行的法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纵的方面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侵权行为法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三个阶段。例如18世纪以前的农业社会,当时的危害事故比较少,损害也较轻,所以在当时侵权行为的功能尚属有限。而大陆法系,很多情况下仍受lex Aguilia法的影响,一般采取列举主义,当然英美法也采取个别侵权行为(Torts)的规范模式。19世纪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机器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自然法理念的洗礼,欧洲各国的民法法典很多都创设概括性的侵权行为原则,并采取过失责任主义,在英美法国家neligence侵权行为的登场,使得侵权行为法的发展达到顶峰时期。但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50年代以后,以过失责任为基础的侵权行为法机能

深受探讨,从而发生了重大变迁。引进或者增设危险责任促成了侵权行为法制体系内的改革。然而更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的问题是,伴随着福利国家理念的发展,许多具有替代性或者辅助性制度的掀起,使得侵权行为本身的存在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侵权行为法的前途备受大家的认真关切,进而并引起了学者对其所具有的公平性与效率性的争论,这一项变迁涉及到了侵权行为法的机能、归责原则、赔偿制度以及方法论的思考。确实有值得我们深刻研究、检讨反省的必要。

同时这本书书以对话式的方式来进行编写。内容简洁易懂、详实、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王泽鉴先生的《侵权行为法》是关于民事领域方面的重要著作,台湾地区民法典关于侵权理论的条款仅有了了的数条,与我国《侵权行为法》那样形式上的完整的规范体系相比相差很远。但是通过数次对民法典条文的修正,同时再加上“司法院”大法官的解释以及“最高法院”的判例,台湾地区有关侵权行为法的条款这一块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王先生把《侵权行为法》的编写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者两大类。这种分类方法在立法体例上基本上也是按照大陆法系的“先一般,后特殊”的抽象思维模式来分类的。王先生从德国民法学家卡尔.拉伦茨的角度出发,认为从清末以来,德国刑民一直是在政府以及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目标。因此从总体来说,对于各国侵权行为法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侵权行为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在这本书的第一篇里,他首先对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比如说损害赔偿、侵权行为法的规则原则以及发展历史,并对欧陆和英美侵权行为的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以及详细的论述了侵权行为的类型、机能、过错、免责事由。而重点分析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84条的规定,这条规定的内容是“因故意或者过失,不法侵害他人权利者,负损害赔偿责任。”同时故意违背善良风俗的方法加害于他人的也不相同。违反保护他人的法律,导致他人受到损害的,必须负赔偿责任,但是能证明其行为无过失的人不在此行列。这些规定与我国《侵权行为法》前几章的一般规定非常相似。虽然仅仅有一个条款,了了数语,但是却涵盖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责任承担方式等主要内容。在第七章中简单论述了纯粹经济损失与侵权行为法的发展,同时又在附录的位置附加了欧洲法中的纯粹经济损失的典型案件,这些案件大概有20几件。虽然这些案例比较简短,但对于我们理解侵权行为理论的分析至关重要。在这本书的第二篇的特殊侵权行为中,他分析了共同侵权行为、无行为能力人以及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侵权行为与法定代理人责任,同时还对雇佣人侵权责任,承揽人责任、定作人责任、动物占有人责任、工作物所有人责任、动力车辆驾驶人责任与强制汽车责任保险制度、危险工作或活动责任、体系以及发展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这些内容又台湾民法第184条到198条之规定以及民法最新的修订内容、大法官解释、最高法院的判例相吻合。

简而言之,王泽鉴先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充分发挥了其师卡尔.拉伦茨的请求权分析方法的特色,通过分析图表和结构,对每一个法律问题都分析的彻头彻尾。这部《侵权行为法》是关于侵权法理论的重要的专著。我从寒假读这本书到现在对侵权行为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整体框架,但是截止到目前到了一个真正的案例分析的号时候我还是无从下手。或者依照教材中侵权行为结构所作的模仿一下,总是感觉感觉自己缺乏独立的体系构建能力。对于这本书的具体理论问题,我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仍然不知道意思所指。但是合上这本书有一种满足感,如此一本名家之作被我看完了。但更多的感觉还是在博大精深的侵权行为法领域里,不明白部分理论的规范意旨到底是什么。因此我看完了这本书让我对法律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上一篇:对市领导批示的答复下一篇:第四军医大学分数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