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

2024-05-05

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

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的课程组织探析

案例教学是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工具和方法.本文依据组织行为学的特性和案例教学的规律,本着动态发展的视角,按照组织行为学课程组织的相关流程,分别从案例选择、课外准备、课内组织和课后组织四个方面探讨了组织行为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总结了相关的教学经验.

作 者:吴崇 沈小青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G63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   案例教学   课程组织  

篇2: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

题目:激励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姓名学号:朱荣帆1110012107,李能 范日华

专 业:工商管理 指导老师:陈晓峰

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渴望满足一系列的需要。这些需要包括: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需要。正是这些需要,成就了人们前进的不竭动力。此次的组织行为学课题我们设计选取了以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南通苏宁电器公司为调研对象。身处销售企业的底层员工,对激励模式的应用有很好的说明和代表作用,通过调查南通大卖场的促销员的工作情况及工作满意度,向其管理人员询问该公司的管理制度等,获得真实可靠的资料,以书本上的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为依据,分析苏宁电器公司采用的激励模式的优点以及给我的关于企业管理的启示,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课程设计目的

培养学生把已学的理论知识与组织管理的实践初步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深化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二、调研的课题

组织行为学中激励理论在现实企业中的应用,苏宁电器的激励模式有哪些优点,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三、调查的对象

南通苏宁电器卖场的普通员工;并且向管理者咨询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和对提高业绩的方法。

四、调查的方法

先上网搜索一些关于苏宁电器的管理制度,实地问卷调查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然后结合书本中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进行分析,对调研得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和总结,写出调研报告。

五、课程设计结果

苏宁电器是国内电器零售商的巨头。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很多企业面临挑战,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与知识的竞争,企业如何凝聚人才、激励人才,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科学的管理理念的冲击并加以融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激励理论成果。苏宁在这方面做得十分成功,堪称激励模式的典范,对我国很多企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调查资料得出下面一些关于苏宁的较为先进的激励方法。

1.员工设定目标:根据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管理者要善于给员工设定目标:目标既要有难度,但也要适度;而且给员工设定的目标要有具体数字指标;给员工及时的工作绩效考核和反馈。苏宁电器卖场是运用目标设定管理模式。在平时员工,卖出一台家电,提成一份家电的钱;每逢节假日,则会给员工下达任务指标,比如调查的手机专柜,则有一天卖六台月末有奖金的。在此方法下,员工既有努力的欲望,又不会因为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而厌烦,甚至产生过度的压力情绪。

2.归属的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层次划分为五个层次,在实现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后,就会产生归属的需要。人是社会性的生物,而归属的需要更加细致、难以捉摸。马斯洛认为:管理者应鼓励非正式的组织,开展非正式的社交活动以加强员工之间的相互交往。苏宁电器公司的文化就是“同事重于亲朋”,强调平等、协作和尊重的关系。进入卖场可以看出,员工之间非常熟络,关系轻松、友善;每年年终,苏宁还会开展很多非正式的活动,促进员工的交流,拉近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让员工进入各种团队以培养其对团队的意识和认同感。这样的工作氛围和组织文化,对员工起到了很强的激励作用。

3.以股权激励来稳固团队:由新闻可知,苏宁拿出八百多万股权来奖励公司的管理层,据说占据企业股权总值的1.21%。管理层是公司的核心部分,中级管理层人员的数量和素质是决定企业走向的重要因素,包括企业能做多大规模,能以多快的速度发展等。无疑,苏宁是明智的,将管理人员与企业的发展绑在一起,既成为激励管理人员的动力,又防止高层人员的流失,相比较之下,国美电器——同样是电器零售的巨头,因为之前被挖走高层管理人员,导致经济业务小幅度下滑,并关闭了好几家连锁店。

激励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艺术。就如亚当斯密说的,在组织中激励是必须的,但还应注重公平合理的对待。不同的企业领导在运用时各不相同。但在实施激励时,有一些必要的原则需要去遵守,不然,适得其反,使员工产生抵触情绪。

1.重视了解员工的公平感,赏罚分明。公平性是团队管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首先公平不是平均,是公正合理,管理者在处理员工问题的时候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抱有偏见,事实上,任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很公平,只是相对的公平。其次,员工的不平衡感有时来自组织没有合情合理地奖励自己,存在徇私舞弊的现象。所以,苏宁在管理中,贯彻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当然,犯同等的错,也应获得相应的惩罚。如果不一致,那么就谈不上所谓的激励模式了。

2.实行量化管理、增强透明度。公平感的产生很大程度是员工主观猜测的结果,人们总是倾向于自己得到的少,付出的多。苏宁电器在进行激励的时候,在绩效考核和奖励制度都实行一定程度的量化管理,做到可以打分计算销售额和销售量,提高整个过程的透明度。并于月末将优秀的成绩公布于员工之间,促进良性竞争,实现激励功能,并且这种激励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的奖励,还有团队的认可。3.奖励要适度: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知,强化的基本方式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在实施激励的时候采取正强化方式的时候,一定要适度,不然,反而由激励因素转变为保健因素,平白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且得不到激励的效果,则得不偿失。

篇3: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

一、组织行为学重要理论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 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 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 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组织行为学跨越了多个学科, 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指导价值。在合班教学实践中学习组织行为学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管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助于改善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合班教学所带来的问题

目前在大合班教学中, 课堂教学仍主要沿袭着教师讲解为主导的填鸭式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人数的增加势必使得这种教师角色的独角化、学生学习的惰性依赖授课模式不仅难以改变, 而且还会带来其他相关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 学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 缺乏参与积极性;第二, 学生水平差异大, 教师不能顾及每个同学;第三, 不便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其主要原因在于:1、合班授课意味着很多学生可以离老师更远, 这对于课堂懒散的学习者而言, 更缺少紧张或压力感, 进而也容易分散课堂注意力。2、听课人数的增加使那些基础较弱、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更难以融人课堂学习之中, 甚至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低。3、学生人数的增加使老师很难具体了解学生,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很难顾全更多个体需要。

三、合班教学课堂组织策略研究

从组织行为学和组织心理学角度来看, 上述现象具有其普遍性, 因此合班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在课堂组织策略方面作出调整: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 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某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属于讨论式或主体性教学模式,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揭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方案, 互相评价方案, 以开拓思路、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在授课中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专题进行讨论, 将案例的背景资料引入课堂, 通过运用课程内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讨论, 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组织处理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团队学习

采用团队学习的方式, 以学习小组的表现作为评价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基础。具体来说, 可以把学生分成3-5人的小组, 要求他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指定任务分析, 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组内工作分工, 每人承担一项独立的工作, 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分析, 提交PPT和分析报告, 并进行课堂答疑。教师根据小组分析报告和课堂答疑情况给予团队基本分, 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表现酌情进行加减分。因此, 只有小组的团队成绩高, 每个成员的分数才能高。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增强每位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同时还能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实际上, 团队学习不仅限于课文分析, 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以及课后作业的实践调查等方面, 学生都可以团队方式进行学习。

3、角色扮演

采用角色扮演模拟训练法, 由学生扮演某种任务的角色, 要求扮演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自发地投入, 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采用角色扮演法时, 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 其余学生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 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用“观察记录表”方式, 对其语言表达、姿势、手势、表情等项目进行评估, 以达到教学的效果。通过角色扮演, 一方面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现实工作中该怎样说和做;另一方面轻松的课堂氛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

综上所述, 为了有效地避免合班教学所带来的问题, 必须开拓新思路、尝试新方法, 而借鉴组织行为学的目标管理理论、团队精神和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导合班教学课堂组织, 则能够突破当下合班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从而有效提高合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Stephen P.Robbins组织行为学精要郑晓明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五版:64, 80, 82, 91。

篇4: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课程改革;教学模式;考核模式

一、《组织行为学》课程介绍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面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已经简单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应用知识的学生。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综合涉及并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生物学以及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其授课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管理专业课的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是以概念、原则、原理和方法的形式来阐述现实的管理活动,相对比较理论化。同时其许多研究结果都可以直接应用于具体的组织管理活动中,并对组织业绩产生直接影响,应用性比较显著。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及考核现状

第一、教学导向偏理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很多理论也能直接应用于具体的组织管理活动中。在教学上要注重将书本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但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该课程的基本理论源于国外,理论与中国的实际还有一些差距在“应用”上下功夫,特别要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本土化”工作。同时,有研究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表现出强烈的实用性需求。90%的同学认为高职教育更应注重实操能力的训练,该结果符合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就业导向的学习目标的。

第二、教学方法陈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观点虽然很早就被提出,但是当前我国组织行为学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学过程“单向性”特征明显。“教师讲,做板书;学生听,记笔记”,教学过程基本是教师语言讲解,学生被动地听和记,很少有思维训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教学活动变成了的知识“灌输”。长久以来,大多数学生养成了全程依赖老师讲解、而很少自主思考的习惯。从而难以理解到缺乏真正的组织行为能力,对教师及学生的创造能力也造成阻碍。如何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如何把组织行为学理论体系转换成有效的实际技能,就成为这门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

第三、考核方式陈旧。作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第四、关于教学改革对学生配合的要求。有学者通过对大学生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对课堂准备持积极态度,82%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中增加实例内容,80%的学生主张增加课堂讨论比重,只有14%的学生希望增加理论内容。这反映出学生愈来愈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以及要求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的愿望强烈。

通过对《组织行为学》课程性质及教学及考核现状 的分析,我们知道该课程的教学过程除需进行理论讲解之外,还应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进行必要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级考核模式的改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兴趣和动力,进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与考核的改革也能加强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加符合现代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的具体模式

为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尝试进行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尝试使用了其他新的教学方法,例如 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心理测试、情景模拟教学法及体验式教学方法等。同时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不但能够发挥考试的评价、诊断、反馈、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也能够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以达对教学的全程监控,不断总结提高的目的。

(一)案例分析法

案例教学方法是指组织学生对特定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把案例与相关理论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案例教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课堂中的微型案例,一般在理论知识讲解后由教师口头描述,引导、启发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引发思考。一类是综合性的案例,综合型案例指管理情景复杂,涉及理论问题较多的案例。一般在讲授完一章或者重要内容之后,教师列出思考题或者案例材料,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和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要求学生分小组或独立完成案例分析,并形成报告。教师就学生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未来担任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学生非常重要的。

(二)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法是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中非常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组建团队,团队成员一起体验一套与实际生活、工作情况相似的场景,并进行角色扮演。要求扮演者课下独自弄清角色所处的情境,了解角色言行的知觉和感受,分析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最后教师就学生的情景模拟表现进行总结。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会有怎么样的言行,同时每个情景都有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可以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调动班级气氛。

(三)心理测试

组织行为学作为管理类的基础课,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兴趣、能力、价值观、成就取向,进而增强管理者对于他人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提高管理技能。因此,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开展了大小近10次教学测试,包括:图片投射测试、选择性知觉测试、价值观测试、MBTI的人格测试、决策风格、领导风格测试等。每次测试时,大家都非常投入。通过自我测试和教师讲解,每个学生明晰了自己的个性特点,掌握了不同类型员工的行为特征,从而为他们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就业方向,并为成为未来的优秀管理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关于考核方式。

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50%。形成性考核由四次大的形考任务和平时课堂问答与讨论构成,其中形考任务占总成绩的30%,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分析报告等。平时学习行为占20%,其中课堂问答与讨论占总成绩的10%,考勤10%。终结性考核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满分为100分,按实际成绩的50%记入本课程综合成绩。本次考核改革将力争使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目标一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性考核的设计要兼顾终结性考试,终结性考试要巩固形成性考核所做的努力,改变终结性考试对基本理论和原理直接问答的测试方式,而以应用所学的理论和原理解决实际中的实例与现象进行。

教学及考核模式的改革不仅是对学生提出要求,同时也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也具备一名优秀导演的技能。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在总结教学现状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做到充分、细致的课前准备,选择恰当、适宜的教学方法,希望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这门课,让学生从这门课中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提升学生将来进入职场后综合能力及素质。

参考文献:

[1]康蕾.用实践教学法改进《组织行为学》教学[J].文教资料,2006(2):25-27.

[2] 张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书育人,2011(36):86-87.

[3] 刘莉芳.《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2015(17):98-99.

[4] 刘芳.基于素质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时代教育,2016(9).

篇5:组织行为学(教育)教学设计方案

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顺利实施和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特依据本课程教学目标和本课程特点制定如下方案。

一、课程基本说明:

组织行为学(教育)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本科)专业必修课程。3学分、54学时。

教育组织行为学是研究教育组织中人的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通过对该学科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的介绍,致力于使学生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理解教育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及教育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为其管理活动提供心理依据和新的视角,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该课程重点阐述组织行为学基本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文字教材通过“XX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与探索(含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研究)”等内容的设计强化了学校组织管理中的实践知识。

本课程作为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其配套课程有: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科)教学计划中,管理概论、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也可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鉴于本科教学计划下的心理学类必修课程只设两门——教育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教育),因此,我们在编写《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时,强化了一部分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以帮助不少可能在专科阶段没有修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对于专科阶段已经修学过《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可能会更省力。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了一般的组织行为学涉及到的“人性假设、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激励、组织行为、组织的变革与发展”等内容,而且强化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具体而言,本课程在对基础教材《组织行为学》(孙成志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进行选择性使用之外,在新编的《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中增加了“人性假设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教师管理中的知觉效应、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教师的需要及其管理、教师的心理挫折及其管理、教师的人际关系、教师工作群体-教研组的建设、学校领导者应具备的个性品质、权变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校组织的基本问题、学校组织的设计、学校组织中的工作压力、学校组织的文化建设、学校组织的内部、外部环境、学校组织冲突、学校组织行为的合理化、学校组织变革”等内容。

本课程内容的具体教学要求,大家可详见文字教材上的学习目标。在目标中,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应用。

了解:指对各章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要“知道是什么”,有较清楚的记忆,能够较准确的描述;理解:指对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有较系统的领会与认识,“知道为什么”,对有关问题能进行准确的阐释;应用:指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并能结合学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运用这些知识、理论,解释、分析和论述问题。

三、课程的教学媒体说明

根据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的性质、特点,本课程所选择的主要媒体为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其编制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学生应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文字教材,同时充分利用录像教材和各种助学资源,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本课各章的知识结构、内容重点和学习方法。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教材,是在教和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依据,是学习的尺度和标准。

本课程的基础教材为《组织行为学》,孙成志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新编教材为《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以下简称《学习指导》),何立婴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约15万字,《学习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的教育视角。两本文字教材相辅相成,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

《学习指导》共7章,约15万字,分为章、节、目三个层次。书前设序、前言、使用说明、教学安排,每章结构为:

(1)内容提要:框定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2)学习目标:按教学大纲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并适当为学生提示本章的重难点内容。

(3)XX原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补充组织行为学原理在学校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4)研究与探索:适当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的形式启发学生对学校管理领域中组织行为相关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体会如何针对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并给学生提供参阅文献或书籍名录。

(5)思考与练习:学生练习的题型与今后的考核相结合,题型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单选)、概念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六种。

此外,大家在使用文字教材时注意,本教材在“学习目标”和“思考与练习”中将《学习指导》中新补充的内容一律以阴影标出,未加阴影的内容即为基础教材内容。

2.录像教材(13学时):

录像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助学媒体。录像教材(13学时)分为两部分,与文字教材相结合,旨在为学生各章的重点学习提供指导:解释各章中重点、难点知识,介绍学习方法,补充相应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提示进一步学习的资料,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对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的主题,还可采用访谈、专家分析、学生讨论等表现手法。

录像教材根据主题灵活设置“内容提要、重点内容分析、学习方法、思考与练习/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录像教材的学习,可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实践领域的关注、分析、思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自主选择使用。序号 1

录像学时 1 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录像内容

组织行为学概述 有关人性的假设 第二章 个体行为

个体心理、教师个性、知觉效应与管理

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 激励理论、激励的方法和策略 群体规范、群体决策的方法 领导理论及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2 2 3 4 5 6 第三章 激励 第四章 群体行为 第五章 领导行为 第六章 组织行为

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学校、学校组织的设计

学校组织的发展和工作生活质量的提

高 7 第七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四、本课程教学安排建议

1.学习本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合理使用两本教材。

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按要求,科学使用两本教材。先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再阅读基础教材。在把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阅读《学习指导》中的补充内容,然后,在研究与探索中精练所学知识,分析相应的案例。同时注意学习的自测和反馈,结合学习进度及时做一些练习,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力争在两本教材的合理使用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加强本课程的应用性教学。

为了突出本课程的应用性,《学习指导》书专门设立了研究与探索,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研究。案例分析是结合本章的主要理论或知识点提供学校管理实例,并进行了适当的分析、说明,为学生理解、消化一些理论要点,提供帮助。小组讨论,依据本章所介绍的理论和知识,作者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分析和讨论。问题研究,针对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划定范围或提供材料,大家可在辅导教师的帮助下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

(3)认真作好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是本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师和学生本人能够监控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习情况,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保证学习质量。形成性考核由两部分构成:

形成性考核作业手册:本课程拟编制作业手册一本,设三套题,第一套题含一、二、三章内容,第二套题含四、五章内容,第三套题含六、七章内容。试题设计完全按照期末考试的题型,覆盖了学习指导上的“思考与练习、研究与探索”等内容,附有答题要求的简要说明。

三次小组讨论:学生可就所提供的论题记录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小组成员的论点及论据,可以总结此次讨论的心得体会。

2.本课程学习模式建议

(1)自主学习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文字教材,要清楚文字教材的结构、思路和学习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各种学习材料,认真作好学习笔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和自学能力的辅导时,应要求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文字教材,对文字教材应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进行学习,善于动脑筋,分析与概括教材的要点、重点,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做到联系实际学会应用。

(2)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自主学习的必要补充,这一学习形式决不可少。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参加小组学习,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当地公共管理的一些实际情况制定小组讨论题目。鼓励学生已各种形式提出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通过研讨活跃学习气氛、扩展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果。

(3)利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

为减轻学习难度,一定要充分利用录像教材、辅导练习册、网络辅导等助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效果。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在认真分析文字教材、录像教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开展问题讨论,并进行案例教学。

(4)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环境和一切现代化手段(如信函、电话答疑、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电子信箱、IP课件等)进行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自学能力。

根据以上的主要学习模式,我们可以个体为单位将每阶段的学习进程作如下描述:

五、教学过程的组织、监督与管理

有条件的地方电大应该组织教师进行面授,可面授8-10次。“XX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部分,可主要由教师讲授;“研究与探索”部分,可由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此外,老师可适当给学生提供每章末“参考资料”中所列的资料,借以开阔学生视野。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及时要求学生完成三次形成性作业和三次小组讨论表。在批改形成性作业时,注重学生的答题质量;在评价学生的小组讨论表时,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的考评。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录像教材和文字教材的配套使用。接近期末复习阶段时,注意收看第十三讲录像和直播课堂。同时可以结合网上辅导文本,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化。

六、本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由于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故而我们强调在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多围绕组织行为学基本原理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

文字教材《组织行为学(教育)学习指导》(何立婴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03年11版)中每章后都设有研究与探索栏目。该栏目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问题研究等小栏目。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课后的7个案例(包括网上辅导资料中的“案例库”),进行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对此案例在课堂上或者在线进行小组研讨和分析,并作为学习考勤的依据,或作为形成性考核成绩(案例分析)的一部分。

建议教师围绕课后和形成性考核册中的“小组讨论”栏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是在线的,也可以是面对面的讨论),形成性作业册上的小组讨论完成后按照形成性考核册的计分原则给予学生成绩。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师范部

《组织行为学》(教育)课程组

篇6:《组织行为学》教学经验总结

通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刁振嘉

我院开设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以来,学院对包括本人在内的教师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以期能在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方面至少跟上中央电大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力求做得更为出色。

本人承担工商管理专业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已经三年多了,因中期评估的需要,现对各方面情况作一经验总结。

1、教学观念转变方面。开放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开放教育意味着“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学习”。因此,对于承担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讲,转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就成了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为此,本人也作了些努力与思考。既然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意味着从教师以前的“满堂灌”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与支持者,在面授教学中,主要就本章本节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进行讲解,而不是全面式的“扫荡”;在课堂之外,主要提供一些网上材料,让学生随时根据需要与教学过程进行巩固知识式的学习,同时提供一些信息,指点学生如何充分应用中央电大所提供的各种资料。总之,努力摆脱传统的教师角色,向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方向转变。

2、关于教学进度表的设计。教学进度表主要提供一个教学进度安排的情况说明。按照学校的要求,组织课堂面授的时间每学期为7—9次(包括复习课,不包括小组讨论),同时也针对学生的平时作业与小组讨论也作了些说明与要求。总之,应尽量体现出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特色。

3、关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尽管在面授辅导时,可能会由老师基本主导教学节奏,但其中所讲的内容是每一章节的重点、疑点与难点;上课基本上采用了Authorwar的形式,将每一章节的重点作一一列举并讲解,同时,也请学生对某一些问题发表见解,以尽量活跃课堂气氛,并形成教与学的互动,同时提醒学生中央电大提供的媒体资源的应用,关注中央电大网站上提供的各种学习信息。

关于小组讨论,基本上针对平时练习题与教材中每一章后面及第八章中的代表性案例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讨论前先形成自己的思路与看法,然后在讨论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本人作一些启发性发言,启发学生思路,列举学生们的各种意见,最后作总结发言。在这样的讨论中,也告诉学生该如何就案例进行分析的方法。

4、采用游戏训练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管理游戏如果选择合适,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要注意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管理游戏,必须注意游戏道具不能太复杂,应选择简单、有形的游戏形式。

我的体会是:游戏训练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管理游戏具有生动具体的特点。在《组织行为学》的游戏中,学生往往在决策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矛盾,决策有可能成功或者失败,需要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运用有关的组织行为学理论,积极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争取游戏的胜利。

在管理游戏中,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结合个性发展、环境影响等各个方面综合思考问题,联系个体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群体的具体特征来分析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最后以团队表现作为评分依据,通过团队式小组游戏体验组织行为,让学生在参与游戏中掌握理论,学会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活动组织能力,学习效果显著。

事实证明,游戏训练教学法是《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应用效果明显的一种方式,特别是二三分钟就可完成的课堂小游戏,可以在课堂中及时穿插,既能创造一种轻松的情感氛围,又能让学生悟出道理。比如在讨论沟通效果的影响因素时,让学生玩不通过口头语言,只能依靠肢体语言传递信息的游戏等。

篇7:《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学时:40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课程目的和任务:《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提

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

组织成员个人满意度的科学。该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的一门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

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并能结合实践

解决管理中涉及到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各种问题。具体来说,本课程的任务主要有

以下三点:

一、学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相关理论,培养学生的理论

基础;

二、学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组织行为学概论

教学内容:组织的类型和作用、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基本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习方法。

3、熟悉组织的概念、类型、作用,能够认识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

重点难点: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二)个体行为

教学内容:人的行为分析,知觉与行为,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气质、能力与性格,价值观、态度与行为。

基本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影响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

2、掌握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

3、了解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心理特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4、掌握知觉、态度、价值观与人的行为的关系;理解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内容。

5、掌握激励理论及实务的内容。

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个性、态度、价值观以及激励的概念。

2、个性与行为的关系如何。

3、激励理论的内容。

(三)激励

教学内容:激励概述,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综合激励模式,如何提高激

励的有效性。

基本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激励的内涵。

2、理解常见的几种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

励理论。

3、简单掌握激励的技巧及如果提高激励的有效性。重点难点:

1、对常见的三种激励理论的认识。

2、如果提高激励的有效性,激励的手段有哪些。

(四)群体行为

教学内容: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群体互动,群里中的人际关系,信息沟通,团队管理,弱

势群体的保护与管理。

基本要求: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影响群体行为和绩效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及主要方法。

2、掌握群体冲突来源及处理。

3、了解人际关系的特点、功能和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4、人际交往的原则,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

5、掌握沟通的概念及影响沟通的因素。

重点难点:群体的概念,人际交往的原则及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群体冲突来源及处理,沟

通的概念及影响沟通的因素。

(五)领导行为

教学内容:领导的概念与领导工作的作用,领导者素质理论、领导者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

论,领导决策,以及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基本要求:

1、掌握领导的概念与作用。

2、掌握提高领导行为有效性的方法途径。

3、掌握领导的有关理论。重点难点:

1、领导的概念。

2、领导理论。

(六)组织行为

教学内容:组织理论,组织设计,工作设计,压力,组织文化,组织环境等。

基本要求:

1、掌握组织的概念,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的意义、要素与程序,组织设计应遵

循的原则。

2、掌握工作设计方法、工作压力的来源与后果、对付压力的方法和措施。

3、掌握组织文化的涵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组织文化建设。

4、了解组织结构的类型。

重点难点:组织的概念,组织设计的原则,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内容。

(七)组织变革与发展

教学内容: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组织变革与对策,组织发展与工作生活质量,当代组织

变革的趋势及关键问题。

基本要求:

1、了解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都有哪些。

2、掌握组织变革以及相应对策。

3、理解组织发展与工作生活质量的关系。

4、了解当代组织变革的趋势及关键问题。重点难点:理解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

三、学时分配

四、参考教材

《组织行为学》,孙成志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五、审核

篇8: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实践性

在管理学科领域,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特点是, 既具有丰富的理论性, 也具有灵活的实践性。因此, 如何在完善理论教学的同时, 深化实践教学, 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干中学, 学以致用,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一、加强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的意义

有一句名言:理论永远是灰色的, 生活之树常青。这句名言深刻揭示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别。现实生活是复杂而多变的, 静态的、抽象的理论难以全面概括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在教学过程中, 不可能复制整个现实世界, 而只能通过抽象的理论帮助学生理解现实世界。但是, 这种教学是抽象的、不完整的, 因此要通过实践教学来补充和完善。

我认为, 加强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主要有这样几个意义。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目前的大学生, 是经过激烈的高考竞争走进大学的, 在基础教育阶段出于应对高考的压力, 普遍接受了长期的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不仅给学生带来了长期巨大的精神压力, 而且由于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因此, 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以后, 由于突然失去学习压力而无所适从, 普遍对于学习失去真正的兴趣, 特别是对于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感到厌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是许多教师面对的难题。教师必须从现实出发, 从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 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

2. 丰富教学形式, 增强课程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 由于理论的抽象性, 会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这样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增强课程的生动性。灌输教育,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失去了主体性。讨论可以增加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使个体学习转变为团队学习,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增强课程的先瞻性。

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准备的。理论是完美的, 课堂是神圣的, 而现实生活是不完美的, 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了解现实, 理解现实, 学生毕业以后将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生活。因此, 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课堂, 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这样学生才能为将来激烈的职业竞争做好准备。

二、组织行为学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组织行为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 但是发展很快。在管理和商业领域, 国内外许多大学都有开设组织行为学。由于组织行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人们普遍重视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上, 引入了无领导小组讨论、素质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 努力丰富实践形式, 增强实践效果。

1. 案例讨论法。

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 使用案例讨论是一种普遍的做法。教师引入案例可帮助学生熟悉管理环境和实际的组织运作过程。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从西方国家引入的课程, 大多案例选取的是西方的素材。由于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讨论中, 学生会产生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在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本土案例, 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企业组织和公共组织的特点。特别是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 帮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管理组织。案例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 无领导小组讨论。

虽然案例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也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它的实战性和模拟性不够。引入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目的, 就是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点是能够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中, 全方位考察应试者的能力和素质。

无领导小组讨论, 原是选拔人才或者招聘员工时的一种面试方法。所谓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 又称无主持人讨论, 是评价中心常用的一种无角色群体自由讨论的测评形式。一组应试者在给定时间里, 在既定的背景之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 并得出一个小组意见。[1]无领导小组讨论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讨论问题紧贴实际工作, 具有真实情景性。二是讨论形式的互动性。在一个没有主持的小组中进行讨论, 个体的表现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而且取决于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这样可以在与他人的互动中, 考察一个人的真实行为和表现, 全面考察一个人的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三是讨论过程的实践性。无领导小组讨论, 可以把应试者的自我认知能力、计划组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急能力都实实在在反映出来,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 我们按照这样的流程:先随机选取5—7个学生组成小组, 然后公布讨论题目让学生进行阅读准备, 接着按照个人发言、小组自由讨论和小组代表集中总结的程序进行讨论, 最后选取其他学生对参加讨论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点评。这种形式新颖、组织严密、点评监督的讨论形式,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并且全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效果很好。

3. 素质拓展训练。

为了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引入了素质拓展训练。所谓拓展训练通常是利用崇山峻岭、瀚海大川等自然环境, 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由于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 它被逐渐广泛推广, 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在教学中, 利用学校有限的训练环境, 通过“十个人十一条腿竞走”、“盲人排队”和“过电网”等管理游戏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游戏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游戏中学生通过体验的方式感受到群体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使课堂里许多抽象空洞、枯燥无味的概念转化为真实的、个性化的体验, 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非常受到学生喜欢。正如生存教育的观点:教育的出发点是学习者本人, 应该使教育成为学习者自己的教育。[2]

三、经验和启发

通过多年组织行为实践教学的经历和体验, 我们感觉到开展实践教学非常重要, 也非常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 我们总结了以下经验和启发: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不是死的学习机器, 而是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 要着重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而不是越俎代庖, 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教学方法要灵活。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把握生动的现实世界, 通过体验去理解组织中的人类行为。三是要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不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 而是在互动中的思想碰撞过程。美国学者休伯纳认为, 教育的本质是相遇, “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全在于此, 即学生的相互际遇、与他们周围的世界和教师际遇。教育活动就是生活———生活的意义在课程中被证实和体验”。[3]因此, 教师要通过讨论、游戏等方式, 增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 通过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体验和分享,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 而且可以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易定宏, 陈永峰.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M].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销售型公司的几种类型下一篇:文言文中常见固定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