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2024-04-16

夹江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精选8篇)

篇1:夹江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夹江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2016年—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乐山市委、市

政府和夹江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着眼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全局,立足解决防震减灾综合问题,进一 步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最大程 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 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 年)》《四川省防震减灾条 例》《乐山市“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夹江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 年)》 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规划基准期为2015年,规划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

本规划是“十三五”时期我县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总体方案,是履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职能,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制定防震减灾政策,安排防震减灾重大项目建设及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

一、基础条件

(一)“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密切配合、奋力抗击地震灾害,科学有序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努力加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 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围绕“五位一 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 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 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 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紧紧围绕 2020 年防震减灾奋斗目标,进 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 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抵御地震 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把确保 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公众 知识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保障人民群众生 命财产安全,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高度重视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切实强化综合防范措施,将防震减灾基础性工作常态化,实现防 震、抗震、救灾有机统一,增强全社会抵御和应对地震灾害能力。

——依法行政、科学治理。坚持法制思维,严格在法律法规 框架内开展防震减灾工作,依法规范乡镇政府、县级部门、社会 组织和公众防震减灾责任和义务。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能力建设

为保障,全面提升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乡镇就近指挥、强化协调并在抗 震救灾中发挥主体作用、承担主体责任。根据地震灾害造成的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及时启动地震应急预案。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防震减灾救 灾工作中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主导作用。组织动 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健全完善地震灾害保险制度,加强政府与 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防震减灾整体合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 年,我县现代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三大体系效能更加显著,地震灾害防范和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城乡抗震能力进一步增强,达到我县地震烈度7度设防基本要求,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减轻,防震减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地震安全保障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地震监测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地震速报信息公众覆盖 率达到 90%。

——地震应急应对能力进一步提升,指挥技术体系、应急救 援队伍建设与培训体系、物资储备体系更加完善。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基本查明我县地震构造 及活动断层分布,实现重点工程和新建工程 100%抗震设防。

支撑。

四、重点项目

(一)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

依托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计划建设 4 个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漹城镇基本站 1 个,华头镇、新场镇和永青乡一般站 3 个)、紧急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信息服务平台和学校接收终端)、数据处理系统、通信网络系统、技术支持和保障系统,形成覆盖全市范围的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地震预警能力和地震预警信息获取能力,为党委政府应急决策、公众逃生避险、重大工程地震紧急处置、科学研究提供及时准确的地震服务。

(二)防震减灾基础服务体系建设

开展地震测震台和前兆台网建设等工作,注重将工作成果转化为公共服务产品,通过有效提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提升全市防震减灾能力。计划新建 1 个前兆台点,实现数字化观测和传输,实现地震监测信息的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报送安全规范,并入“乐山市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及时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开展地震预报研究。

(三)地震灾害风险防御与应急处置一体化工程

1.防震减灾信息服务工程

开展夹江县防震减灾信息服务工程建设,为地震监测预报 和科技创新提供信息支撑平台。构建全县地震信息服务网络,完

善或新建信息节点基础设施,建设防震减灾信息服务中心。实现 烈度速报、预警、测震、强震、前兆、水库地震台网等监测数据 的及时共享。开展地震预测预报基础信息库的建设,建立以前兆 数字化观测资料为主的前兆资料典型干扰库和异常库,构建完善 的地震预报会商技术系统。

2.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工程

以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程、示范单位创建、等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

(1)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程。以学生、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企业职工为重点,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实施“131”工程:幼儿园、中小学学生每年接受 1 次防震减灾安全教育,防震减灾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确保各阶段学生每年接受 1 次防震减灾安全教育、各阶段每名新入学学生有 1 本地震安全知识读本;依托广播电视、微信微博、互联网等媒体持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宣传教育面覆盖全县城、乡镇居民;面对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规模以上企业职工开展 1 次宣传教育活动,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企业职工防震减灾能力。

(2)示范单位创建工程。开展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乐山 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村)创建,由县财政给予资金支持,为每个创建成功的乐山市级科普示范学

合理设置工作岗位,调配技术力量,改善专业结构,保证并 充实防震减灾工作队伍。以有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有利于 保障防震减灾工作稳定发展为目标,完善人才队伍工作评价与激 励机制,促进防震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和完善,为防震减灾事业的 持续推进提供人才保障。

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抄送: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纪委,县法院,县检察院,县人武部。

夹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2月18日印发

篇2:夹江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市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普遍提高,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全面建立,灾害应急救援快速有效,灾害损失明显下降。

1.防灾减灾管理指挥系统运作更加顺畅。我市成立各级减灾委员会,初步建立了集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和应急救助于一体的指挥系统,进一步加强了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联动机制,建立了市区镇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通过省厅下拨、政府采购等手段不断丰富我市救灾物资,联合我市各减灾委成员单位,提高救灾信息传播,达到资源共享。

2.灾害预测预警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提高我市汛期洪涝、年季洪涝趋势预报准确率,农业生物灾害专业测报点覆盖率;

加强短临地震预报、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报地震监测、重大地质灾害监测自动化、防治管理信息化和预警预报精细化;

建成并应用“嘉峪关惠农信息手机报”平台和12316短彩信服务平台即时发布农业预警信息492条。

3.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安、消防、交通、电力、卫生等专业的综合灾害救助力量不断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进一步规范;

防汛工程建设分步实施,城市防汛体系不断完善;

城市道路和市政管网改造持续推进;

新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有效加强;

建立了森林防火、动植物疫病防控物资储备库3个,开展应急演练12次。

4.应急救援体系反映快速有效。进一步完善了市区镇村四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发展,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妥善安排冬春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5.群众灾害意识普遍提高。稳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大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高。

6.自然灾害损失明显减少。大力开展灾害隐患排查,因灾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明显下降。

(二)“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提高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阶段,对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市地处祁连山西段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近年来,短时大风降雨天气时有发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我市城乡建设抗震防灾与应急处置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我市气候变化较大,各类自然灾害发生几率增大,局部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等地质灾害和地震风险增加。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可能出现新变化,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社会公共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二是城乡基层防灾减灾存在短板。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参差不齐,灾后应急救灾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汛工程和雨水导排系统还需完善,城镇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避免次生灾害。三是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部门之前协作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四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工程防御、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等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存在不足,灾害统筹协调、应对处置能力有待提高。五是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灾害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全面落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遵循自然规律,加强重要领域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通过减轻灾害风险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统筹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的灾害管理工作。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筹谋划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优先解决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4.依法应对,科学减灾。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把科技应用作为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的重要支撑。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与社会协同配合,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合力。

(三)规划目标。

1.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市各级防灾减灾法规政策体系,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2.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全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立市区镇村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内容,争取在2020年新创建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市每个城乡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3.建立多灾种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全市乡镇灾情报送系统开通率达到100%,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知晓率进一步提高。

4.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中的普及率显著提高。持续推进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软实力。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制度。

结合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际,根据国家及甘肃省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制度规范。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灾害防御、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移安置、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恢复重建等环节的制度建设,统筹推进相关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工作。加强对各类防灾减灾救灾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健全和完善我市自然灾害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不断完善覆盖市区镇村四级的防灾减灾救灾预案体系。加强灾害管理、救灾物资、救灾装备等政策制度和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全面推进森林保险、洋葱价格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及奶牛保险、农村家庭财产综合保险和日光温室大棚保险工作,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进一步强化各级减灾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全面细化减灾委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建立由市减灾委统一协调、分级负责、各涉灾部门协同应对的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完善涉灾部门协同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部门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决策水平。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各个环节的协同联动机制和责任体系,加强市区镇村四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之间的衔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预案体系。健全市区镇村四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为市、镇两级民政救灾人员配备北斗手持报灾终端设备。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储备调运等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提高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反应能力。建立灾后救助、灾损评估、恢复重建与社会动员等长效机制。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生活保障、物资装备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机制,健全恢复重建资金筹措和应急征用补偿等机制。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群测群防机制,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风险、灾害损失、救援救助、资源环境、人口、房屋、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等综合防灾减灾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共享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初步建成土壤盐渍化和沙漠化专业监测网、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健全应急反应系统、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加强灾害监测预警空白区域监测网站建设,推进我市频发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建设。对我市山洪灾害市级预警平台进行改造升级(云平台),通过建立云数据处理平台,整合水利普查数据、遥感数据等。加强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建设,对学校选址周边的交通、能源、地质、环境、气象等外部条件进行安全评测,完善学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应急抢险设备。扩充应急队伍总量,优化应急队伍结构,完善应急队伍管理。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开展应急救援和防灾避险演练,提高城乡基层人员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避险能力。

加快市区镇村四级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全市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共享并统一发布,乡镇灾情上报系统开通率达到100%,提高灾情信息报送与服务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开展全市重点区域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减灾能力普查。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建设市区镇村四级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形成支撑全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应用,完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开展对重大建设项目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试点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加强灾害评估、卫生救援、应急救助等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以军队、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公安消防等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以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灾害应急处置力量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逐步配齐市区镇村必备的救灾装备。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及运行机制,提升救灾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继续完善灾害救助政策、调整救灾补助标准。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评估制度和重大项目听证制度,加强灾区恢复重建需求评估、重建规划、技术保障、政策支持等工作。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重视受灾群众心理援助以及社会关系恢复重建工作,加快恢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水平。加强红十字会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到2020年市红十字会至少建立1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应急运输车辆,做到应急救援队伍、资金、物资、设备和技术保障到位。

(五)进一步加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寒抗冻、防沙治沙、森林防火、草原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灾害防御能力评估工作,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输油输气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加固、土壤盐渍化和沙漠化防治、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灾害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地质灾害、易灾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我市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工程抗灾能力。结合扶贫开发、保障房建设、危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加快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居民搬迁避灾工作的实施,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提高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性能。

(六)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以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为重点,依托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机构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全市自然灾害早期监测预警、重特大自然灾害链、自然灾害与全市经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推动基于大数据研究应用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与监测预警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灾情与综合风险评估技术系统、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与决策指挥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推广土地退化防治技术和受损生态系统的快速修复技术,增强应对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科技能力。

(七)进一步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根据我市自然灾害特点,统筹推进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完善区域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将防灾减灾与区域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密切结合起来,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和主要基础设施的设防水平,加强城市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和多灾易灾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区域防灾减灾行动路线,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新建或改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定家庭防灾减灾与应急物资储备手册,鼓励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

(八)大力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

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推进以政府为主导、涵盖城乡居民的自然灾害救助保险制度,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进一步拓宽农房保险、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气象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业务和开展天气指数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分担转移机制。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物资发放、救灾捐赠、医疗救助、恢复重建及心理抚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立自然灾害救援救助征用补偿机制,逐步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灾害治理,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防灾减灾救灾服务,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灾害治理的能力。

(九)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纳入市委党校或行政学院教育培训体系。将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术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统筹做好“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教育活动,推进防灾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公共文化场地建设相结合,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馆(站)、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加强灾害科普宣传工作,每年发放灾害科普挂图1000张,宣传折页2000张,科普宣传音像光盘500张。制作灾害科普知识宣传展板1000张,出版发行灾害避险自救手册2000册,开展灾害防灾知识和避险技能培训1000人次。普及防灾减灾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减轻灾害风险也是发展、减少灾害损失就是增长的理念,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防灾减灾救灾社会环境。

四、重大项目

“十三五”时期是解决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薄弱的关键时期,政府和各涉灾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在切实加强各涉灾部门专项规划项目实施基础上,根据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我市综合防灾减灾全局性、关键性重点项目建设。

(一)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业务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多部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资源实时共享系统;

建设嘉峪

关市自然灾害监测会商、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

升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将该系统功能扩充为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及宣传制作中心;

建成新型智慧城市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社区、机场、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已建电子显示屏发布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在尚未布点的工矿企业、乡村、城市主要街道布建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专用电子显示屏;

补充完善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升级改造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6个;

建有效联动的社区应急减灾组织体系,提高全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

(二)自然灾害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物资储备机制,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市区镇村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形成以中央储备为核心、省级储备为支撑、市级储备为依托、乡镇和社区储备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在2018年初建成我市救灾物质储备库并投入使用,制定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及购置计划,丰富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救灾物资入库、存储、出库、运输和分发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救灾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完善与驻军、交通、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应急调运联动机制,确保灾后救灾物资及时运抵灾区。

(三)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创建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编制完善社区应急预案和灾害风险图,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推动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和装备的配置,提高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综合人口分布和灾害隐患分布,依托现有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新建或改建典型灾害多发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满足灾害多发区域应急避难需求。综合利用城乡社区现有设施,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为城乡社区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物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应急广播设施,逐步配备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到2020年每个区镇至少有1个功能齐全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

(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科普工程。

统筹开展自然灾害宣传教育、防灾减灾文化与科技普及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和专业性教育培训。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传媒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为社会公众免费发放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音像、视频等宣传资料,全面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依托嘉峪关中心地震台实验室,建设一个全开放式的,面积不小于320㎡的地震科普展览馆。向社会公众普及地震知识,满足公众对地震知识的求知欲望,增强公众的震灾防御意识,提高公众防灾避险的技能。

(五)城乡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全市地震灾害预防基础探测工程建设,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夯实地震灾害预防基础。实施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俗特点,大力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农村防震减灾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提升农居抗震性能。全面提高城乡防震减灾能力,积极推动防震减灾先进单位、示范学校、示范社区(村组)、示范工程等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地震灾害救援装备配置,提高地震灾害救援处置和应对地震灾害及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地震灾害救援装备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协同合力。

本规划由市减灾委通过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救灾资源、依托各成员单位专项规划,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措施统筹协调实施。市减灾委成员单位要抓好本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落实,要明确责任要求,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纳入计划,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确保本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如期完成。

(二)加强规划衔接,推动协同联动。

建立市减灾委统一协调、分级负责、各成员单位协同应对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在编制指导行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时,要加强与本规划有关内容的衔接与协调,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要与本规划相协调,提出的重大工程和项目要与本规划相衔接。各级减灾部门在编制本区域防灾减灾规划或工作计划时,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体现本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实施本规划过程中,各涉灾部门要协同联动,形成合力。

(三)加强资金保障,完善投入机制。

建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对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防灾减灾资金投入与灾情程度相匹配。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全力保障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经费投入。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

制定和实施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战略,依托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整体性开发防灾减灾人才资源,统筹推进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防灾减灾救灾业务培训方式,提升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助队伍、市区镇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加强评估检查,强化监督管理。

篇3:夹江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评审会上,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任云介绍了规划的编制情况,规划编制支撑单位汇报了规划的主要内容。评审组对规划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评议,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和意见。

评审组认为两个规划以国家、四川省“十三五”规划纲要、相关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了网络强国、宽带中国等战略要求,在总结和评估四川信息通信业和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基础上,立足四川省发展环境和阶段特征,提出了四川信息通信业和互联网行业“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十三五”期间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相应的政策措施。规划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符合编制要求和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四川“十三五”期间信息通信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管理能够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评审组一致同意通过两个规划的评审,进入审批发布阶段。

省通信管理局局长邢海英在总结讲话时指出,编制两个规划是四川省信息通信业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强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四川,服务和支撑四川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他要求规划编制组充分吸纳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在规划修订完善过程中要有效衔接《信息通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四川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及省级重点专项规划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使规划有效支撑四川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民生,助力我省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同时,要对规划中制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具体专项任务和工作举措,做到有领导负责,有部门牵头,有专人落实,并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篇4:“十三五”规划三个问句

今年是“规划年”,既是“十二五”收官,亦是“十三五”筹划。

当下的宏观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等国家战略必须成为新增长极,如何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此加以充分谋划、有效布局,且如何增强规划在下一个五年中的可执行性,均是棘手问题。

总体上,“十三五”规划将面对三个问句:一是如何说清“走出去”的钱从哪儿来,国内需求和“走出去”资金如何平衡利用?二是能否一改之前对投资忌讳莫深的态度,科学理顺投资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系?三是如何确定“十三五”期间的GDP增速目标,做到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

三个问句回答好了,下一个五年或许会走得更稳、更扎实。

“走出去”的钱从哪来

“十三五”区别于“十二五”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国家对企业和资本“走出去”的态度、方式的改变。

早年,我国强调韬光养晦,经济活动与境外国家之间存有一层“防火墙”,即便提倡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但始终与外界存在隔绝。期间,我国走过一段漫长的“引进来”岁月,并在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开始尝试抵御“引进来”可能带来的全球经济冲击。

如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思索“走出去”寻找新增长极这一新课题。我们面临的问题将不再是抵御冲击,而是如何“走出去”影响世界,展现大国风范,扛起大国责任。

这其中,资金问题可谓主要难点——“走出去”的钱从哪来?

去年北京APEC会议召开至今,我国在全球合作以及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中“许诺”出了上千亿美元的资金安排。但事实上,我国境内大到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小到农民工子女教育、医疗改革等民生工程,都对资金充满了渴望。由此,“十三五”规划该如何平衡好资金的内外需求?

最热的答案,莫过于动用我国现有的近4万亿元外汇储备,强化其多元化投资。

因此,注册资本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就由外汇储备、中投公司和进出口银行、国开行共同出资,其首期100亿美元资本金中,外储投入65亿美元,为最大出资方。同样,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其中国出资部分也基本由外储“扛大旗”。

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中投公司以外储注资成立时,其2000亿美元注册资本是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等值外汇来分期注入的,而非凭空派生货币。

但现今各种战略性资金安排或很少依照上述规矩,丝路基金、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等均有外汇储备直接注资。

毋庸置疑,“走出去”意在提升综合国力、寻找经济新增长极,但目前国内还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医疗和教育改革等诸多民生问题,应当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综合考量。

当下,建议多以财政资金为种子来引导民间资本、商业资本进入,避免顾此失彼。

再看投资的重要性

“十三五”规划涉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应该重新审视投资的作用。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实现多目标发展和“走出去”的夙愿,还需要提振决心和信心,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多目标发展进行很好的梳理,使其成为有效的奋斗方向,而非空谈。

这其中,核心目标还在于稳增长,尤其五年规划这一中长期指导意见,更应强调增长、强调供给。

近两年来,一部分人对投资一词避而不谈,“恐投症”蔓延,转而寄希望于以消费来提升内需,忽略了投资在中短期稳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缺乏投资,消费是无源之水,只能维持经济发展现状。经济要增长,依赖于能否实现和促进必要的投资。

例如,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就非常重要,既需要政府的组织和规划,也需要通过PPP等形式来加大民资参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民生建设亦非常关键,需要更多的市场化规则,在政府给予扶持基金等方面,更多交由市场来选择,一改过去“政府决定赢家”的做法。

再例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亦需要进一步投资,且规模不可小觑。

改革开放初期,为降低工业化的实现成本,我国走过一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五小企业”的历程,上马了一大批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和小火电企业,隔断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原本相辅相成的关系,造成了两者长期不配套的特殊国情。

这使得作为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基础的新型城镇化,推进难度骤升、“补课”成本攀高,大量民生投资亟待落实。

因而“十三五”规划中,既需要重新审视投资的作用,还需要解决投多少、谁来投、投向哪里等关键问题。投多少,关乎宏观结构调整;谁来投,要捋顺政府与民间投资在不同领域的轻重占比;投向哪,则是既要契合国家对外战略又要顾及民生工程的平衡艺术。

GDP增速的困惑

“十三五”规划中,GDP增速目标如何确定也是难题之一。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曾对外表示,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番”的要求来看,如果2015年GDP增速能够实现7%,则“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速必须达到6.56%左右。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总值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多数估算认为,“十三五”期间GDP增速或在6.5%底线之上,但超过7%的概率不大。

篇5:夹江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一、建立配套法律规章,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在依法行政方面,强调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把防震减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考虑。依靠政策法规,有效调整防震减灾领域复杂的社会关系,引导、促进和保障各项工作开展。通过政策制定和执行标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防震减灾社会事务的能力。

二、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组织保障工作

以“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政府支持、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内强外联的工作机制,巩固防震减灾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为防震减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以大数据开发为基础,推进防震减灾基础数据资源、成果共享,实现信息系统的相互沟通联络,为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保障。

三、制定规划评估体系,完善评估考核机制

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建立符合实际便于考核评价的防震减灾工作指标体系,加强评估工作指导,明确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发挥评估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健全市、乡两级防震减灾规划机制。发挥《规划》引领约束作用,从全市战略高度统筹各项资源,明确本身防震减灾工作重点和要求。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管,适时推行规划阶段评估,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责任制考核范围。

四、完善投入运行管理,提供事业发展支撑

篇6:十三五规划请示

碗窑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供水、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工程,总库容2.228亿m3,是我市城乡饮用水安全工程主水源和重点防洪骨干工程之一。水库自90年代建成以来,为全市防汛防旱、农田灌溉、城乡居民饮水等作出了突出贡献。碗窑水库大坝是我省第一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出现了一些部位碾压混凝土层面结合不良、坝体坝基渗漏较大等问题,20XX年6月,经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大坝安全鉴定,碗窑水库大坝属于“二类坝”,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必须对水库进行加固改造。鉴于上述情况,特要求将碗窑水库加固改造工程列入江山市“十三五”水利规划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内容。

妥否,请示复。

附件:江山市碗窑水库加固改造工程基本情况

江山市碗窑水库管理局

篇7:论文(十三五规划)

(一)项目基本现状:内蒙古天野住宅新区项目,位于呼和浩特市天野化肥厂生活区东北角,北临世纪大街、东临兴安南路。本工程总用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设高层住宅共计20栋,其中A区9栋、B区11栋,建设共1896套高层住宅,建筑容积率2.5,配套建设两个大型地下车库,车位1891个,小区总计建筑面积29.096万平方米。工程涉及土建、装修、采暖、给排水、电气等多个专业内容,项目总投资约9.5亿元人民币;该项目设有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包含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各一名,下设财务科、资料室、质安科、技术科、工程科、经营科、办公室共计七个部门,统筹负责现场施工质量、生产安全、施工进度、原材供应、工程款结算等工作;现该项目主体结构、二次结构已经施工完成,装饰装修部分正在施工中,项目整体运行情况良好。

(二)发展环境分析:

(1)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国家通过采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等措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根据自身实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围绕调结构、补短板,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努力增加有效投资,力争全年500万元以上项目新开工规模达到1.5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万亿元。积极推进包钢350万吨稀土钢冷轧、鄂尔多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1000个亿元以上新建续建项目,争取新投产400个。

2、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五大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为主攻方向,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推动煤炭生产企业与下游转化企业深度合作、战略重组,实施煤电、煤化联合发展,提高煤炭就地加工转化水平。扩大煤电冶、煤电化、煤电硅等特色产业链规模,形成成本竞争新优势。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做大现代煤化工,力争新开工煤制烯烃220万吨、煤制气280亿立方米、煤制油416万吨。

3、全方位扩大开放。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带来的机遇,找准我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做好与国家规划的衔接配套,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中拓展发展空间。创新同俄蒙的合作机制。编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争取将我区向北开放重大事项和项目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加快建设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办好中蒙博览会。加大口岸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与俄蒙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扩大商贸往来和人员交流,全面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加快推进区域协作。抓住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机遇,在乌兰察布、赤峰等地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发展“飞地经济”。进一步完善京蒙合作机制,加强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建设。

4、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推进百姓安居工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步伐,下大气力抓好包头北梁、赤峰铁南、兴安盟阿尔山等重点棚户区改造,加强保障房分配管理,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确保新开工保障性安居住房24.2万套、基本建成16万套,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17万户。

(2)规划分公司“十三•五”布局

在“十二•五”规划中,内蒙古分公司主营业务突破了十亿大关,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新的五年计划中,我们要利用自治区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契机,坚持“以化工、石油化工工程施工为主业”不动摇,积极承揽工程;利用自治区实施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政策,发挥我公司在严寒地区施工积累的经验,积极参与蒙古、俄罗斯工业及民用基础设施建设,为公司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我公司房地产开发施工积累经验,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积极参与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努力打造“绿色建筑、绿色小区”。

(三)发展能力分析:

1、公司优势:(1)公司长期在内蒙地区施工,过硬的施工质量赢得了业主的广泛赞誉,我们的重要客户如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西北能源、内蒙古伊泰化工等都处在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两大国家能源综合基地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然产生新的施工项目,良好的合作关系使我们能更容易地参与其结构升级中;(2)公司的管理人员普遍年经,精力充沛,富有冲劲,学习能力强,能更快地掌握新技术,从而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保证施工活动有序进行。

2、公司劣势:(1)公司由于进入房地产市场比较晚,在现场施工、分包施工队管理等欠缺经验,相比成熟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2)公司在投标过程中,为了增强竞争力,压低投标金额,导致施工利润过低;(3)公司大量工程欠款未收回,为公司资金安全带来风险。

(四)“十三•五”总体战略

1、愿公司取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使公司“三极”发展战略得以更好、更快的实施。

(五)“十三•五”规划实施

1、建议成立公司“十三•五”规划实施领导监督小组,领导监督各科室、各项目部按照“十三•五”规划实施生产经营活动;

2、科技兴企,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应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推行先进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依托国家、省、公司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篇8:夹江县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这意味着,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即将出台。

未来五年,是中国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八届五中全会如何为未来五年谋篇布局,关乎每一位民众的切身福祉。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兼顾公平正义……面对围绕中国“十三五”规划的诸多关注,海内外学者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未来五年发展走向把脉。

【问题一】 世界对中国第13个五年规划有哪些期盼?

辜学武(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许多迹象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还难以作出准确判断。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实质性或者说结构性的问题慢慢开始浮出水面,而且错综复杂,看上去千头万绪,让局外人理不出头绪;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利益分配的集团化,不同的社会阶层及其意见领袖提出完全不同的见解,形成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不可捉摸的印象。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会有效地结束这种观望局面。我本人期待中国在未来的五年更加积极地朝着下面三个方向发展: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

贝丽亚·玛利亚(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世界希望中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关系到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稳定、创造就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在国际政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希望,受益于五年规划,未来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亚西尔·贾德·阿拉(埃及赫勒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席):可以预见的是,未来5年中国经济实力将进一步提升,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人民生活水平会继续提高。希望新的五年规划能让中国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保护得更好。

谢尔顿(南非金山大学社会科学和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从非洲的角度出发,我比较关注四个方面。第一,“中国梦”的实现会对非洲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将使非洲人民受益;第三,经济的改革开放会使中国经济进入长期增长阶段;第四,中国与国际其他经济强国之间的合作将给世界带来长期的和平及稳定。

贝内迪克特·福格特和安德列亚斯·奥斯瓦尔德(德国学者):中国几十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崛起已经到达一个转折点,这些天必须就“十三五规划”达成一致。该规划将使中国经济未来实现更好的发展。尽管这个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经济仍将实现7%的增长,但也面临巨大挑战。中国思考问题不是短期的,而是长远的。

【问题二】 五年后,中国在世界上将处于什么位置?

莫汉·古鲁斯瓦米(印度智库观察家基金会资深研究员、中国问题观察家):从现在开始的五年之后,中国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最大经济体,在政治上将会对美国构成挑战。尽管美国将会对中国的力量不断叫嚣“中国威胁”,但是军事上,中国仍将落后于美国,不会对美国构成大威胁。

亚西尔·贾德·阿拉(埃及赫勒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席):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实力差距将进一步缩小,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的对外政策将对世界各国产生更大影响。

穆内内·马查里亚(肯尼亚中国问题专家):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引擎。鉴于大国需要应对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的诸多基本挑战,其他一些国家将在这些领域试图模仿中国模式,学习中国经验。

埃普丽尔(南非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学者):我乐观地认为中国经济可以实现“软着陆”,并且向服务业倾斜以实现人均高收入水平。中国未来可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那将是一个“中国时代”的开始。

戴维·瓦拉卢(美国麦克伦南社区学院政府学教授):世界舞台上将出现一个新现实:中国现在可以制定规则了。中国发挥更有力作用原因有两点:首先,它控制世界经济,证实了财富由西方向东方的转移。第二,中国经济的新排名使其不可避免地要扩充军力。

北京最近的战略(全球经济上的主宰地位、人民币即将取代美元成为全球货币、在南海加强力量)都体现了新的现实。我强烈认为,中国将会利用这些动力进一步推进它的全球战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会继续扩大。毕竟,这条沉睡的巨龙苏醒了,世界很快就要对它说“早上好”了。

【问题三】中国经济未来五年将为国际提供哪些巨大机会?

塞维利诺·卡布拉尔(巴西中国与亚太地区研究所所长):提高人民收入、有效改善人民生活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走得更近,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当今的复杂国际形势也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世界形势影响中国,中国经济也影响世界,中国出现“新常态”,世界也出现“新的世界性”。作为一支重要的影响世界的力量,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意味着很多机会。

宋宇(高盛/高华首席经济学家):从金融的角度,中国未来给全世界带来两方面的机会。其一,过去中国对于外资流入有很多限制,在国内融资难、融资贵的同时,很多境外资金无法通过正规渠道流入。未来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放开,外资进入更加便利,将有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有望参与中国市场。目前中国境内的利率相对较高,对于外资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当前,在外资流出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进一步开放境内市场有助于抵消外资流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二,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开放也将给外资带来机会。国外机构投资者更倾向于价值投资,有利于市场成熟发展。同时,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中国的大量储蓄也会对世界金融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正在经历大的经济转型,消费和投资的重点发生很大变化。如中国在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生产等领域的需求加大,给国外相关的优势产业带来机会,这将形成一个双赢的格局。

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旧的增长模式下,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局限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国需求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中国在制造业(技术升级),能源,金融服务,房地产,教育,医疗,食品方面的需求将是全方位的。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会加快对外投资的步伐,更多合作给予也将显现。

利维奥·里贝罗(巴西瓦加斯基金会经济学家):以消费驱动的经济将吸收更多的服务,而不是目前的制成品为主的经济模式,这种转变很可能还将原材料的消费模式从“硬”原材料转向食品、“软”原材料和清洁能源等。这不是说中国会停止购买铁矿和铜矿,毕竟消费的改变是与城市化的生活相连的,也会更加需要这类产品,但毫无疑问,中国会在未来五年里购买更多的食品和服务。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会带来各方面机会的增加。

贝丽亚·玛利亚(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仍是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将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推动地区和区域经济发展。此外,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不仅推动了中国高铁行业的发展,也为高铁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通信和就业带来巨大变化。

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同时还是消费大国。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百姓的收入大幅增加,消费水平迅速提高,中国中产阶级人数日益增长,所以中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就为其他国家带来商机。例如,墨西哥的酒、肉类、水果对中国的出口就可以销往中国市场。

另外,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和消费金额的快速增长也为其他国家带来商机。

穆内内·马查里亚(肯尼亚中国问题专家):中国与非洲在经济和外交领域的合作互动将日益密切,双方都在寻找利益契合点。可以说,未来五年里,基础设施和技术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肯尼亚蒙内铁路、蒙巴萨自贸区、拉穆走廊和北方走廊的修建,将让中肯工程合作进一步升温。同时在外交方面,我相信两国将有更多高级别官员实现互访,中国正在为肯尼亚官员提供一系列培训机会,这将加强两国的人员交流。我期待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可以深入探讨中非之间目前存在的发展优势和潜在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四】 新五年规划将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利维奥·里贝罗(巴西瓦加斯基金会经济学家):从2013年左右开始,中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一方面,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出口为主转向拉动内需、发展服务业为主,虽然发展速度放缓,但增长却更加健康。另一方面,这种过渡还要解决好与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要解决住房、债务和金融市场的一些问题。这些挑战都需要去面对,中国的过渡时期远未结束。在今后5年中,政府必须显示出充分的推进改革的愿望,并在2020年前将经济改造得比现在更加稳定。许多分析家对中国是否有能力制订出这样的计划持怀疑态度,但是我认为中国政府对自己面对的挑战很清楚,也有足够的政治空间来制订经济改革的计划,这会是一场大碰撞的、全面的改革,但也是完全可行的改革。

塞维利诺·卡布拉尔(巴西中国与亚太地区研究所所长):在最近30年来,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市场,也是被称为“世界工厂”的生产巨头,中国的发展使5亿多农民脱贫,并建设了多个城市工业区。现在中国面临新的挑战,因此也必须改变发展模式,以新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进行回应。

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在工业产值和和国内生产总值方面都位于全球第二位,今后中国能否排到“世界第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希望将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今后5年内调高排名,毕竟现在与发达国家相差较远。

贝丽亚·玛利亚(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在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和外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中国不仅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经济,而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使其他国家和地区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受益。拉美、非洲、亚太地区和一些欧洲国家都分享了中国发展的成果。最近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打造“命运共同体”,我相信几年后这个主张就会显示出成果。

【问题五】 未来五年中国将为世界增长做出哪些重要贡献?

乔治·马格努斯(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瑞银集团高级经济顾问):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通过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和贸易变化被大家感受到,其中亚洲供应链贸易的感受尤其明显。这种改变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持续,所以我们都必须学会去适应一个增长速度放慢、增长方式改变了的中国。

赵扬(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未来仍会为世界经济作出巨大贡献。

首先,中国从外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内需驱动型模式,消费在GDP中占比将持续上升,中国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带动中国从各国的进口。其次,中国私人部门的对外投资将大幅扩张,现在中国已逐渐从单纯的资本输入国转变为一个资本双向投资的经济体。

再次,互联网的发展在中国日新月异。由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总量,互联网经济可能在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也将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影响。

杜大伟(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经济若能成功转变其增长模式将为地区和全球经济带来好处。

中国会继续为能源和矿产出口提供需求,只不过不是以过去的速度。中国应该会成为一个更多元化的进口国。例如,去年中国有1亿人出国,目的地以亚洲为主。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这种对旅游服务的需求多半会迅速增长。中国花在出国旅游上的钱在国际收支表中是算作“进口”的。

中国转型的另一个积极方面是工资一直在迅速增长。因此,中国正失去在劳动最密集的制造业(鞋类、服装、电子设备组装)中的相对优势,而这些行业正开始向南亚和东南亚工资更低的国家转移,促进那些国家的增长。如果中国能像控制投资那样成功地提高国内消费,那么其总的贸易顺差——放在全球背景下依然很大——应该会稳定下来或不断下降。即便如此,在一段时间内它多半仍将是全球资金的净供应国。因此它才会对让其能循环利用自己顺差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构感兴趣。

【问题六】 “一带一路”未来五年将打造什么样的区域经济蓝图?

赵扬(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对区域经济而言,首先,“一带一路”有望支持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中国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比较优势,获得贸易和跨国投资所带来的互利的经济剩余。其次,“一带一路”有望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体之间的合作和整合,可以在贸易、投资等制度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乔治·马格努斯(牛津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瑞银集团高级经济顾问):“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雄心勃勃的计划或者战略。对中国而言,新的基础设施,电力和交通运输项目可以帮助减轻一些中国公司的产能过剩问题,它意味着中国将有效地鼓励把对海外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作为输出资本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累积外汇储备,这对中国是有利的。但它不会让中国增长得更快,也不会对国家的增长模式有任何影响。

它当然也不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除非它帮助接受国实现更高速的增长。要想实现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需要的投资规模将超过任何目前所预期的。但是,如果是中国资助投资或中国直接投资的接受国,那么只要没有政治问题,大家都可以以某种有限的方式实现共赢。例如在英国,中国资本有望帮助建立新的欣克利角C核电站,这是英国所需,而中国希望找到商业上的吸引力。

当然,如果人民币成为融资货币和借贷货币,中国也可以通过亚投行(AI B)有所作为。如果人们接受以人民币进行融资,并且不会造成什么法律和监管问题,那么人民币将可能给全球金融和投资市场带来长期的巨大变化。

安东尼(南非中国研究中心代局长):“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中国发展的一部分,也将在全球化进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一带一路”概念巧妙的引用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同时这项发展战略将会促进整个世界贸易、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加快非洲的工业化进程。

穆内内·马查里亚(肯尼亚中国问题专家):理论上讲,“一带一路”是一个极好的战略,可以很好地满足中国的需求。从全球角度来看,这个战略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种威胁。“一带一路”战略将惠及包括非洲在内的全球众多国家,因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将因此得到推动,降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交通和交往成本。

杨荣文(新加坡前外长):“一带一路”政策将彻底重新开启欧亚大陆的联系。如果中国能胜利完成这一战略构想——许多国家希望中国成功,因为它们需要它——它将改变亚洲的地缘经济、地缘战略地图。

黄明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一带一路”战略的最初发展活动将主要是建设基础设施和改善实体的连接性。中国有能力提供必要的工程技术和建设经验、机械和设备以及混凝土和钢铁产品等原材料。不管从资金还是技术上说,“一带一路”都将成为令人惊叹的发展计划。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为中国的国际发展行动提供了有益的长期战略路标。但是短期战略重点很清楚:中国在先发展陆上丝绸之路方面有更强的竞争优势。从地理上说,中国和俄罗斯是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中枢。从战略上说,由于安全原因(反恐问题)和经济原因(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这一心脏地带对中国更加重要。因此,中国“一带一路”计划的首要重点将是更多地关注中亚国家的发展。

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可以帮助这些中亚内陆国家。所有的丝绸之路计划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提高“连接性”。“一带一路”计划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重要的工程技术和资金,以帮助它们建设长期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

因此,中国在中亚的“一带一路”计划最终将成为连接中亚和东亚的潜在“经济桥梁”。这对这两个地区将是双赢的结果,因为以资源为基础的中亚与以制造业为基础的东亚——包括韩国和日本——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问题七】 未来五年中国经济转型有哪些动力与难题?

贝丽亚·玛利亚(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经济转型的动力有信息经济、消费和城镇化。

首先,“互联网+”是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一大亮点。网络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为这些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随着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网购、网上支付、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消遣、交流是很多中国人的生活常态。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互联网也显示了快捷、便利和环保的优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行业将继续带动传统行业,信息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消费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动力。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范畴。和数十年前相比,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中国百姓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把大笔钱花在购买住房、买车、旅游、教育投资和健康上。消费已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并将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与革新。

中国城镇化已超过50%,农民在收入、职业、居住环境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变成了市民、工人或商人,有了更好的收入、教育和居住条件。另外,城镇化也带动了第二、三产业,拉动了消费。中国城镇化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看到中国政府为推动城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如推动户籍和土地改革,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都将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并对扩大内需,为实现经济转型起到重要推动力。

经济转型的难题主要包括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变化以及创新不足。近年来,中国在研发、自主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在一些行业中国企业还处于高技术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缺少核心技术,许多中国企业仍未摆脱低附加值和低利润状况。在全球性产业技术替代过程中,传统企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创新就会举步维艰。

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不仅是发明创造,也包括富有创造性、更加灵活的思路和不断提升的服务水平。中国还应该为外部政治、经济和贸易局势变化做好准备。

宋宇(高盛/高华首席经济学家):转型的难点在于多方面,首先在于抵抗变化的“利益集团”。然而,所谓“利益集团”并不一定是“权贵集团”。例如,出租司机对于专车软件的态度。在改革时,就需要从社会稳定等角度来统筹布局,要考虑到新模式与旧模式相关人员的兼容与保障。

其次,中国现在需要的改革不是小打小闹,而是需要大规模的改革,因此顶层设计一定要“顶层”,不要进入设计过于具体的误区。

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难题主要包括稳增长与调结构、防风险之间的短期权衡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去产能去杠杆推进过快会导致经济快速下滑,经济中的一些问题会提前爆发;但如果推迟处理这些问题,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把握两方面之间的平衡需要很高的技巧。

赵扬(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应该注意到,转型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首先,政府应该如何从经济中逐步理性退出?这包括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市场化的改革以及在诸多领域进一步放松管制。这势必触动部分既得利益群体。其次,如何避免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风险?这主要包括如何应对结构性的失业和金融风险。再次,如何平衡市场化所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市场化改革几乎一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如何通过财政和福利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同时避免对经济激励的伤害,将是政府要面对的问题。

【问题八】 实现“十三五”增长目标须解决哪些问题?

辜学武(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给十三五规划定下的任务是“三个确保”:“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三个确保”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就要在中国消灭贫困,这意味着在2020年之前,中国必须找到一条道路让还处于贫困线以下的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确保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就意味着,在推进市场化改革尤其是推动国企改革方面,必须将针对政府权限的“正面清单”和针对企业发展空间的“负面清单”彻底机制化,以极大限度地释放制度改革红利,让官员敢于作为,让企业勇于经营,为未来5年的发展打下制度性基础;“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就意味着政府必须下大力气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让粗犷型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和企业有序退出市场,让工艺和环保质量优良、附加值高的企业成为各个行业的主打企业。

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公布的改革目标,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赵扬(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我们尚不知道“十三五”的增长目标是多少。政府有可能小幅下调增速目标。但无论增速目标设在什么水平,“十三五”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这包括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将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范围、改革金融体制以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

赛义德·加富罗夫(俄罗斯学者):对任何国家来说,长期保持7%的经济增速都是过于自负的目标,但对中国来说却不是。相反,政府必须解释为什么要把此前超过10%的增速降下来。

当然,减速并不是目的本身,而是转换发展模式的副作用——从不惜一切代价增加出口转向刺激内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劳动力市场依然保持稳定,从而为消费提供了支撑”。此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高于上年。通胀水平也没有提高:2015年通胀率预计为1.5%,2014年为2%。在这个好消息的另一面也有问题:尽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美元,但中国领导人不止一次地强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未跻身世界前80位。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仍有近两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是新战略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联东U谷·烟台国际企业创新港

【问题九】 新五年规划对中国金融业的展望?

朱海斌(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未来五年,中国在金融规划方面可进一步完善汇率机制改革和基本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金融市场改革,大力发展直接金融,尤其是债券市场;继续完善金融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

赵扬(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金融改革重点需要解决融资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以及大部分私人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首先,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改革规划,金融改革将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发展股票、债券、期货、私募基金等多种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其次,资本账户将进一步有序开放。第三,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重点要解决现在利率在国有企业和私有部门之间不平等的双轨制问题。第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中国金融改革和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水到渠成的结果之一。

宋宇(高盛/高华首席经济学家):对于未来五年中国金融市场的期待包括,一是把金融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比如银行的审批;二是决策层进一步完善金融法规并尊重市场规则;三是能有更活跃、更丰富、更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四是更合理的顶层设计。

斯蒂芬·罗奇(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与多数发达经济体——大部分发达经济体通过将政策利率削减至零而用光了它们所有的常规货币政策弹药——不同,中国有充足的货币刺激政策储备来应对周期性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更多地依靠货币政策,而不是财政扩张就比较合乎情理了。

尽管如此,中国人民银行的战术决定也不是没有潜在风险的——特别是,因为在中国试图使自己远离债务密集性增长时调低利率,进一步推动借贷的增加。一个重要的挑战将是避免不断升级的信用风险,这可能会破坏改革和再平衡进程。

从一开始,中国领导人就知道结构变革与经济周期之间的互动是复杂的。如今,随着最近的货币宽松政策的出台,中国似乎在明确自己的底线从而防止经济增长的过度下滑。这表明,他们现在把周期性的破坏视为该国长期的结构改革计划的真正威胁。如果这种担心继续下去,预计还会实施进一步的货币宽松政策。

埃斯瓦尔·普拉萨德(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人民币似乎正在朝着成为一种全球货币的道路上势不可挡地前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欢迎人民币的崛起。其发展道路与银行业和其它领域的改革是密切相关的,这种改革将使中国经济变得对市场更有利。

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将为从银行到保险公司等外国企业创造机会。在汇率更加灵活的情况下,中国将不再积累巨额外汇储备,减少其对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

【问题十】 未来五年中国怎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期?

赵扬(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求中国在未来10年-20年维持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大约每年增长5%-6%。只要经济增速维持在5%左右,消费增长将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维持5%左右的增速?进一步投资的领域在哪里?过去十几年依靠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作为终端需求的投资增长模式已经基本走到尽头,未来需要通过技术进步带来对新经济增长点的持续投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依靠政府即可有效组织。但对新经济增长的探索,则只能依赖市场,依靠企业家和技术人才。政府要做的是制度建设,主要是相关的市场、法律制度的建设。

宋宇(高盛/高华首席经济学家):“中等收入陷阱”就好比“青春期的感冒”,其实就是感冒而已。应对策略就是要持续保持经济发展动力,一定要坚持改革,让市场充分竞争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配以宏观合理的监管框架。

利维奥·里贝罗(巴西瓦加斯基金会经济学家):此前的增长模式似乎走到了尽头。回到以前,改革也许更加容易,只要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降低成本(包括劳动力、能源和环境)就能取得“飞跃式”的发展,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那个时代已经终结,现在是开始经济转型的时候了。

其实很难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有些国家不能,但是大家都认可的是,另一轮生产力的扩大是关键。也就是说,中国需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也与经济转型密切相关,推动服务行业、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这样才能提高中国的生产力。最好的转变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如果出现这一“陷阱”,中国将再次变革才能继续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辜学武(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十三五”的任务应是让中国更上一层楼,通过深化改革,让中国经济近一步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生活富裕的工业国家迈进。中国必须注意到,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真正完成了这个跨越的不过20多个,大部分在西欧和北美,在亚洲也只有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大中华圈的香港和台湾而已。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永不再掉下来,才是真正的富裕国家。许多国家掉进陷阱以后再也没能爬出来,无非是“后发优势”耗尽之前没有及时改变自己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依然处于生产链的低端环节,拿不出自己的独特产品,只能步人后尘或“山寨”高端产品。因此,要想进入高端,途径只有一个,这就是生产出别人还不能生产的东西并尽可能地保持自己产品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位,用德国人的话来讲就是“独特地位之特征”,就像美国的i Phone手机和德国的精密仪器一样。某一产品不可取代的“独特地位”所持续的时间越长,它的利润和投资回报就越高。

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加大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的力度,倒逼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使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拥有自己“独特地位之特征”产品的企业,不仅是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保障。

穆内内·马查里亚(肯尼亚中国问题专家):中国目前在社会层面已经正在经历某种“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减少这一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尤其需要注意富裕阶层为追求个人享受而忽视公共义务的趋势。鉴于中国有能力让更多人摆脱贫困,越来越多的人不会仅仅满足于基本的商品和服务,中国应不断扩大内需,加强创新,扩大出口,带动国内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亚西尔·贾德·阿拉(埃及赫勒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席):想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不能安于现状,而是要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打破体制障碍,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科技创新。

【问题十一】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创新规划路径?

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在本土的自主创新需要配套的政策辅助。如何使中国社会成为一个鼓励和支持创新的社会?如何为此找到一些政策的落脚点?这是中国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要好好思考的问题。对此,我有四点主张:

第一,改革金融体系,使得金融资本的分配不再根据所有制来制定标准。政策不能再偏向照顾国有企业。改革后的金融体制应该是,不论企业规模和所有制,只要能创新,金融制度就应该支持它。

第二,改革税收制度,减轻创新企业的税收负担。比如,如果有公司大力倡导并推进绿色经济,政策应在税收方面给予其优惠。

第三,中国教育制度要向创新的方向发展。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学以致用,动手能力差,不具备创新技能,这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步伐。我们需要考虑保留一些高等技术专业学校,要保护和支持好创新技能。

第四,中国社会和外部社会的信息交往要越走越宽,使得中国社会不会在信息社会发展中落后。

从模仿走向创新、创造,需要的不止五年,而是需要漫长的时间。日本当年从明治维新时期变革到今天,所以中国也应在鼓励创新的道路上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欧莱雅中国创新和研发中心

【问题十二】对中国推进下一个五年规划还有哪些建议?

辜学武(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我认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是行业发展,而是结构优化。我并不担忧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整体科技事业的发展,因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既定国策,必然会带动中国金融产业和国际的接轨,从而倒逼金融业的市场化和规范化,科技行业的发展随着投入的急剧增加必定会有一个较大的飞跃。不过,如果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或者说形成独特的产品,再多的专利和论文也无法带动中国总体的发展。所以,优化中国的市场结构,让科学技术这个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障碍地融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去,这才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这一点,必定要消除市场垄断。因此,为了带动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必须对国企进行第二次改革。如果说第一次国企改革是以提高国企生产效率为主的话,那么第二次国企改革应以消除国企垄断为主,更多地让市场来主导生产要素的配置,从而降低资源浪费和生产成本,提高整个中国国民经济生产效率。

穆内内·马查里亚(肯尼亚中国问题专家):中国应意识到,其全球经济引擎的地位依赖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的不断增长。因此,中国的发展与包括非洲大陆在内的所有地区都是息息相关的。

亚西尔·贾德·阿拉(埃及赫勒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席):未来五年中国应努力缩小贫富差距,让更多人享受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和谐;中国还应进一步扩大开放,加深与世界各国的深度合作,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快发展。

【问题十三】未来五年中国生态环境会改善吗?

亚西尔·贾德·阿拉(埃及赫勒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席):这需要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大量淘汰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落后产业,努力发展科技含量高、污染少、耗能少的新兴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贝丽亚·玛利亚(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政府有很强的解决和处理难题的能力,所以我相信中国有能力解决空气污染问题。中国一些大城市在出现严重空气污染后,一般是通过暂时关闭工厂和汽车限行等方式缓解污染问题。但当这些措施停止后,污染问题又会出现。所以我的建议是,要在工业生产、汽车使用和环保之间找到平衡点,使得污染问题可以得到长期解决。

辜学武(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德国在环保方面也是走过弯路的国家,“先发展,后治理”这个模式对德国人来讲也不陌生,否则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当年也不会为如何让鲁尔区的天空重现蓝天而绞尽脑汁。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绿党在政坛的兴起实际上就是社会对国家环保失误的抗议。不过,德国在意识到发展与环保可以同时推进时,迅速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就是德国“三位一体”的环保战略:通过技术创新来同时解决发展的要求和环保的诉求;通过征收高燃料税同时抑制能耗冲动和获取环境治理资金;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和个人降低能源消费同时培育民众的环保意识。由于富裕程度相对较高,德国的人均能耗远远高于中国,但德国能源浪费现象几乎为零。通过限制能源浪费以保护环境的做法或许可以为中国提供一些有用的启示。

尼古拉斯·斯特姆(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教授、英国上议院议员):中国的经济转型对于其长期繁荣来说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这也是减轻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重要一步。

除了更加严格地限制煤炭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规划将包括增加研发投资的内容。在这一政策组合下,中国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见顶,即使经济仍以4%-5%的速度增长。煤炭消费有望在2025年见顶。

这些目标或许显得雄心勃勃,但它们完全是可以实现的。事实上,中国的决策者和企业都做出了郑重承诺,中国能够提前完成清洁能源计划目标。

5%~6%

上一篇:右所镇2009年重大动物防疫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尿蛋白0.15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