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科研工作计划

2024-05-05

大学里的科研工作计划(精选6篇)

篇1:大学里的科研工作计划

中国大学里的“科研”,基本上都是瞎掰

中国大学里的“科研”,基本上都是瞎掰(-04-07 08:25:00) 标签: 杂谈 分类:好文推荐 几十年来,中国的大学教师们,对科学和文化的进步贡献极小,当社会指责他们的无能时,他们照例抱怨没有得到“重视”和“投资”。近年来,政府每年花费数千亿的科研经费,也增加了对大学的投入:全社会热切期待的科学和文化进步,依然如故,尽管拥有世界四分之一的教授,大学教师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比中国足球队赢得世界杯冠军的可能还要要小100倍。是中国的大学教师们不想获得科学成就吗?不!他们做梦都想(中国足球队也想),但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群平庸的人;套一句老话: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在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一个不甘平淡的人、一个充满工作热情的人,甚至一个想当大官发大财的人,是不会选择当教师的,尤其是在平庸的大学(令人沮丧的是大多数大学都这样),只有那些害怕竞争的、甘于平淡的人,才会当教师;本来就平庸的人,加上平庸的环境和平庸的体制,当然不会出现科学的天才。在今天的大学,每当某个教师获得一笔科研经费后,都会大喜过望,弹冠相庆,按道理,国家给你经费,也表示给了你任务,你应该感到压力和责任才对,但是,你不会看到责任,只能看到“得手后的窃喜”。这些科研经费,不久后会陆续的变成教师家的.电脑和数码相机,变成各国风景区的机票的食宿费,变成汽车的油票和路票,当然也有很多交到了餐馆。由于国家体制的缺陷,他们只要到时候向有关系统“结题”就可以了,而究竟怎样结题,他们是心知肚明的。我真诚的希望国家停止在大学的“科研”活动,把这些钱投向农村,多亿的资金,可以让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维持高质量的运转,同时向农村60岁以上老人发放退休工资,这些钱可以改变社会很多,但是投在大学,绝大多数都打了水漂,同时也使某些教师更加不知羞耻。   (本文系转载文章)

篇2:大学里的科研工作计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学校启动硕士点建设与争取工作的关键一年。根据《西安外事学院2011年工作要点》,特制订本年度科研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1年学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着力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健全机构,整合优化科研队伍,提升学术竞争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按照“点面结合,注重实效,凝聚优势,整体提升”的基本原则,在进一步凸现学校以商科为主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理、工、文、管、医、农各学科均衡发展,拓展科研工作新局面。

二、大力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

支持和鼓励教学科研单位主办有影响力、有学术价值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参与国际合作研究,进一步拓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

1.继续办好“鱼化龙大讲堂”,提升学术活动的质量、层次和影响力。各二级学院每学期向学校推荐1位著名专家、学者,作为“鱼化龙大讲堂”主讲人选,要求主讲内容的针对性、学术性和前瞻性。

2.申办多种专业性学术讲座。各二级学院及科研机构要从专业需求出发,申办专业性学术讲座,规范办会、参会程序,扩大受众范围;鼓励教职工走出去,开展学术交流,从学科建设的方向出发,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发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争取EI收录频次;支持广大学生特别是本科学生参与学术氛围,开展多种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开展各种技术发明的创新活动提供优质服务。

3.协助办好“2011年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讨会”,积极促进学校对外学术交流工作,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程,扩大学校影响。2011年5月27——29日,我校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国际研讨会。认真策划办好这次盛会,为推进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事业奉献力量。

三、加强科研管理,扩大科研平台,完善管理制度

贯彻落实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不断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规范科研管理制度。根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公益性研究的不同特点,改革学术评价办法,完善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科研导向;加强学术规范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优化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1.筹备成立西安外事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拓展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我校在推动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筹备,准备于今年上半年成立西安外事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搭建我校与全省社会科学界的互动平台。

2.健全《西安外事学院科研工作条例》

精心策划科研项目规划,认真落实课题组长负责制;抓紧科研机构建设,努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3.认真执行《西安外事学院科研工作量管理计算办法》

尊重教师的科研劳动成果,正确把握统计标准,切实做好2011年教职工科研工作量统计(2011年6-7月)及2011年教师职称评定材料审核工作。

4.完善《西安外事学院科研工作奖励办法》

认真学习陕教技[2011]4号《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办法》、陕教技

[2011]5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完善科研项目、学术论文、著作及获奖成果的奖励标准和管理办法。

5.制订《科研经费的配套与管理办法》和《科研基金管理办法》

从科研工作的实际出发,科学规划,认真做好科研经费的预算和管理;制订《科研基金管理办法》,提升服务质量。

四、精心构建科研梯队,强化在研项目的过程监督

认真做好各类科研项目管理,积极关注和申报省、部、国家级科研项目;加大教职工原创能力的挖掘和培养,力争产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硕士点争取夯实基础。

1.落实立项、在研、结题进度管理。广泛调研,详细调查统计全校即各二级学院和科研部门的在研项目运作现状,具体检查立项、在研、结题进度,搞好责任落实,保障及时结题。各二级学院及科研机构科研负责人要跟踪本部门的科研项目,关注项目进度,协调解决项目的人力、经费和结题等问题。

2.组建科研梯队,支持校级项目立项。提前谋划,各部门要根据其学科发展方向,搭建平台,组建梯队,增大校级项目立项,为教职工申报各种纵向课题做好前期预研准备。

3.提升项目申报的数量和质量。认真做好各类纵向课题的申报工作,提升提高立项率。

4.发挥科研平台的支柱作用。调动全校12个研究所的积极性,深入开展重点项目的申报、研究工作。

5.制订2011年度部门科研工作计划。各二级学院和研究机构要从部门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学科定位,在我校学科规划的规范下,准确定位,明确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工作重点,制订2011年度部门的科研工作计划。

五、密切跟踪在研课题,切实落实项目进度,为教职工搞好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调动各种有利因素,挖掘科研潜力,整合多方力量,发挥各学科专家的资源优势,积极争取纵、横向课题和校内课题立项,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跟踪在研课题,落实项目进度,为教职工从事课题研究提供优质服务。2011年在研项目主要如下:

1.民办教育研究所“陕西省2009年科技计划项目”在研与结题;

2.思政部“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立项课题”结题;

3.现代教育技术中心“2009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立项项目”在研与结题;

4.外国语学院“2010年第五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在研与结题;

5.工学院、体育部、招办3个“2010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专项计划项目”在研。

6.商学院、人文学院4个“《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在研;

7.思政部、商学院、外国语3个“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立项课题”在研;

8.商学院“陕西省教育厅2009民办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扶持奖励项目”结题;

9.商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结题;

10.商学院“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

11.人文学院“西安市2011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重点)”在研与结题;

12.体育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学院7个“校级项目”在研和结题。

2011年申报项目主要包括:

1.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

2.2011年度陕西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

3.2011年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4.省、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2011年陕西省社科联《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

6.2011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7.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一般项目”;

8.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

9.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2012年度课题。

六、加大科研成果奖励申报力度

1.密切关注省、部、国家各种科研成果的报奖信息,及时做好各种科研成果的报奖工作。

2.做好专利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服务广大师生积极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七、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的决策咨询和指导作用

积极做好校学术委员会的组织、服务、协调工作,充分发挥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作用,促进我校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篇3:大学里的科研工作计划

团队下设三个方向:海洋微波遥感、海洋光学遥感和海洋动力与遥感应用方向。张彪教授为海洋微波遥感方向学术带头人,海洋光学遥感方向学术带头人由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丘仲锋教授担任,海洋动力与遥感应用方向学术带头人由刘国强博士担任。团队研究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梯队分明、分工明确,现有科研人员40多名,包含固定人员14人,以及博士后流动人员和研究生。固定人员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其中高级职称8人。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团队所需的支撑平台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依托2014年新获批的江苏省海洋渔业局海洋动力遥感与声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平台,团队已经拥有可接收MODIS、NOAA、风云等卫星数据的地面接收处理系统,能够处理当前主流的各种卫星海洋遥感数据,并通过长期积累已经建立庞大的遥感资料数据库;通过布设高频地波雷达、X波段测波雷达以及波流仪、波浪浮标等现场探测设备,建立近海动力环境观测场,可以用作卫星动力遥感算法建立、验证和优化海洋数值模拟等研究;利用便携式光谱仪、剖面光谱仪、水体光谱吸收散射仪、后向散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搭建了海洋光学现场测量和实验室分析系统,实现了水体生物光学参数现场测量及实验室分析,可以用作卫星海洋光学遥感反演算法的建立和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研究。齐备的仪器设备、工作平台,为团队科研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及算法建立验证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团队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专项课题、中国科学院科研重大装备研制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等项目50多项,在遥感海洋探测机理、算法建立与验证,以及遥感应用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如下突出进展。

1.建立了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机制及海浪反演方法。首次推导出线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极化传递函数和倾斜调制传递函数、修正了顺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相位谱与海浪谱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发展了顺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相位图像参数化联合反演海浪和风速算法和极化雷达测量海浪斜率谱的新方法。

2.建立了海气界面风速、热通量、气体交换速度等参数的遥感探测方法。提出利用合成孔径雷达资料反演飓风风速算法;建立了适用于台风双眼墙的径向风廓线模型,发展了台风强度(最大风速)和结构参数(最大风速半径)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反演海面风矢量的算法;发展了C波段海面风雨耦合散射微波模型,揭示了高海况强降雨环境海面微波散射机理;揭示了星载微波辐射计低频亮温对高风速的敏感特性,建立了基于小斜率近似和小扰动模型海面高风速反演模式,并用机载台风实验观测进行了有效验证,填补了传统业务化算法无法准确提供台风海面风场信息的空白。此外,团队提出一种利用卫星散射计获取海面波浪参数的方法,发展了一种散射计获取斯托克斯漂流方法,并建立了海气界面气体传输速度反演算法。

3.研制了一套X波段雷达测波系统和卫星海浪波谱仪仿真系统。发展了海浪有效波高和风速反演的新方法,建立了海浪谱与图像谱之间的新调制传递函数,特别地受到国家863计划“X波段雷达产品化技术研究”支持,相关技术成果已经转让给公司进行生产,并将产品用于我国沿海海洋观测。揭示了小入射角雷达后向散射与海面风、浪参数的关系;发展了波谱仪海浪仿真与反演方法,并建立了基于非高斯概率密度函数的几何光学模型,提高了风速反演精度。

4.发展了中国近海水体光学遥感区域化算法。发展了我国近海海区水体光谱模型;建立了区域化的海区色素反演模式,根据海区特点分别建立叶绿素a半分析算法、神经网络反演算法;发展了渤黄海水体吸收和后向散射系数、水体漫射衰减系数、水体浊度及水体颗粒物粒径等区域性算法,讨论了算法在中国近海的适用性,并得到渤黄海水体光学性质和水体组分的季节变化特征;建立了一种利用遥感反射率提取悬浮物组分比率的方法,并分析不同悬浮颗粒物组成状况下水体生物光学参数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悬浮物遥感反演分段算法,用于黄河口及渤海区域悬浮物浓度反演,并分析出不同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及它们的融合应用。

5.建立了海洋溢油和赤潮遥感探测方法。揭示了海洋溢油区域内的微波散射机制,建立了全极化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快速探测海洋溢油的新方法,提出了利用简缩极化合成孔径雷达观测重构伪全极化雷达协方差矩阵的新理论,发展了简缩极化雷达有效探测海洋溢油和石油平台的方法。根据实验室培养和现场获取的重要赤潮藻种光谱特征,分析赤潮暴发前后水体光谱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发展了一种多波段MODIS卫星赤潮监测方法,在东海赤潮高发区的应用试验表明能较好地提取赤潮分布特征。

6.利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图像与高分辨率海洋数值模拟结果相结合,第一次用遥感资料证实了次级中尺度的非线性埃克曼现象的存在。该现象对海气交换、营养盐的输送以及上层海洋动力过程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一方面加深了对海洋中次级中尺度运动的理解,另一方面结合海洋动力理论和数值模拟大大增加了卫星数据的应用范畴。

上述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文章100余篇,代表性科研成果发表分别发表于《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和《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等,团队成员为第一获奖人分别于2010年、2013年获得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二等奖,于2011年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于2014年荣获国家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此外,团队获批2013年江苏省双创团队,多年来培养了大批海洋专业人才,团队成立至今共培养了博士30名,硕士25名,毕业的学生分布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挪威等多个国家,工作于国家海洋部门、科研院所、高校、部队及企业等单位。

篇4:大学里的科研工作计划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1-0041-02

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现创新驱动社会发展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人才培养水平直接决定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成败,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因此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在教学体系中,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是知识的探索者。以探索、认识未知为任务的科研是获得最新知识的最佳途径。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过一些基础课程后参加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必将使学生对现代学科的一些新领域、新理论和新成就等有所了解,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必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和完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大学教学面临一些共性的实际问题,特别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笔者一直在有计划、有目的地在科研工作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不断进行探索。下面就谈谈我们在科研工作中对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培养方式和过程

让学生参与科研,首先是课题的提供与选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科研工作拟定一定数量的课题,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行寻找研究课题,由教师指导完成研究计划。由于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科研,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共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学生刚刚进入实验室时,跟随导师进行一个课题的完整的科研过程,然后在其了解什么是科研、科研是如何进行之后,让有时间、有精力和更大兴趣的学生进入第二个阶段。该阶段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在独自设计方案和进行实验操作等方面。在这个阶段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效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步,在学生遇到重大疑难时,及时进行交流、商讨。课题的确定非常关键,首先要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愿意选择并参与进来;还要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这样才能减少盲目性,对于刚刚涉及科研新手的学生很难认识到课题是否可行以及课题可行性所牵涉到的一系列问题,所以在提供给学生选择之前教师一定要做好文献查阅工作。课题确定后让学生进一步参与到科研的整个过程中来,这个过程涉及到查阅文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和撰写论文,通过参与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不但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巩固,熟练掌握各种基本仪器设备使用,而且还熟悉了整个科研的工作过程,这样学生们不仅能够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还切身感受到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科学研究更加接近。整个过程完成后可以将学生的研究内容作为毕业论文提交,这种合二为一的方式会增加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且可以避免时间有限造成的毕业论文内容贫乏,对于提高学校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是很有益的。学生参与课题的时间可以从一个学期到两年,具体时间根据课题的进展而定。几年的实践证明,该方式可以使学生都能经过系统的、基本科研能力的训练,进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二、导师起辅助作用

要充分发挥导师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引导作用。从大学二年级开始,由同学自愿报名选择导师,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工作方法、社交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导师。因此,在这些同学参与科研的同时,充分调动这些同学的积极性,利用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相互影响力大等特点,使他们在其他同学中起到带头、影响作用,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同学主动学习、参与科研的目的。由于每位导師都有研究课题,加上研究所的检测平台等,为所有有兴趣参与科研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规范的训练是科研人才培养的必要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参与科研的具体时间。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保证学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个性发展。在整个参与科研中,导师起帮扶作用。导师的指导程度,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应该是不一样的,要区别对待,有些人能力强,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有些人则需要耐心、详细的指导。指导的方式以启发式为主,主要引导学生自己来思考,尤其是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反复的讨论和探讨,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有利于使“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而相得益彰[1]。这种方式,学生容易获得自信心。三、实验室平台是基本条件

实验室是进行科研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地,主要起到一个硬件平台作用。在学校的支持下,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已经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并且具有完备的仪器设备,这就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有效保障。实验室开放的不仅是仪器的使用,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方案的实施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只是作为配角参与、建议、指导本科生的科研实验活动。科研需要用到的仪器比较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学生没有用过的甚至没有见过的,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每周导师都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给学生讲解其中某一种仪器的原理、用途、操作及维护,并在使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所的教师以科研工作为主,每个老师基本上每天都在做科研,这样形成一个浓郁、活跃的学术氛围,学生一直处于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通过科研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四、撰写研究论文是关键步骤

研究论文的撰写是对自己参与科研工作的总结,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为了写好科技论文,学生会积极主动、认真地阅读外文文献,不仅使学生熟悉乃至掌握英文中科技论文写作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的表达方式,促进了大学生专业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让其亲身接触科研的前沿知识,了解别人科研的创新点,提高其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合外向型人才的需求。

五、参加活动是一种激励

我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比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企业奖学金以及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由于这些活动获准立项限定研究时限、定期组织项目结题及成果验收,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实际上让学生独立接受一套完整的科研训练程序,还能获得实际收益,很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并且是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检验[2]。在研究所参与科研的学生更易于获得这些项目和奖励,今年相关专业的很多学生主动来研究所要求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可见这样的激励是很有效果的。总之,通过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当然,探索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不断进行完善,充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放.素质教育——南京大学的思考和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毛彩艳.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培养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11,(9).

基金项目:许昌学院教研项目“《创新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项目编号:02011075)

篇5:大学科研工作会议简报

会上,副校长乔志和作了题为《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对—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对—重点教学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一是强化教学科研基本建设;二是深化教学综合改革;三是强化管理,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建工作。

机电工程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分别以《教育部——中兴集团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331”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和《产学研用相结合,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零距离》为题与大家分享了本单位在转型发展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教师刘晓华分享了她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体会和感悟。

接着,校领导为32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颁奖。

篇6:大学科研工作会议总结

为做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近日,江西中医学院发展规划处组织召开“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专题会议。副院长朱卫丰主持会议,并简要介绍有关背景和情况,计财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发展规划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资产管理处、后勤管理处、人事处、监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认真学习了财政部、省财政厅有关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文件精神,讨论了《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基本原则,并就《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项目)提出了初步意见。

据悉,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是财政部为促进地方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质量,在原“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的,旨在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江西中医学院自首获“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发展专项资金”以来,已累计获批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发展专项资金2400万元,为学校科研、教学平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一篇:202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下一篇:形势与政策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