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2024-05-05

202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共9篇)

篇1:202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2012年高考已拉开大幕,7日中午,学而思高考研究中心的两位语文名师刘纯老师和王乃中老师第一时间在微博独家 点评了本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说明了其破题立意的角度及升华方向,并结合往年题目说明了高考作文需要关注的重点。以下为2012湖北卷高考语 文作文点评微博内容汇总:

湖北卷:【从杜甫书信说起。现在科技发达,交流方式越来越多,一些方式正在消失。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取代传统书信交流,你怎么看?】从书信谈到科技发展与传统的关系。继去年《旧书》之后,今年的题目其实是更直白地提出了科学技术与人文传统之间的二元关系,科技的信徒自然可以支持这种以旧换新的新老更替,而怀恋传统的人也可以去感叹往日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的无以为继。二者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此外,更好的办法是把科技和人文结合起来谈。科技可以影响生活方式是一种现实,可以影响文化和思潮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但科技和人文各自的边界在哪里?科技并非万能,也并非可以秉持科技进步为神圣观念而抹杀和忽视人文关怀。若能谈到这个深度,那么文章已相当了得。另一个角度则是不多关注科技,而关注现实所处的时代。21世纪是大变革的世纪,我们正目睹很多事物的出生和消亡,因此,如何把握“往日传统与当今时代”之间的关系也是考生可以亲身体会到的升华方向,比如北京二模提到的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比如去年题目指向曾被热议的电子书与纸书等。就这个题目有感而发多说几句,刚才在广东卷点评里提到北大辩论时代流传的那句名言,其实就出自“传统媒体是否会在信息时代逐渐消亡”的辩题,因而才有“一个时代”之论,关注时代,关注人文,请高中生们在做题之余认真去做到这两件事吧。(王乃中)

个人以为,湖北依然出了今年高考最好的题目。与去年有传承性,有人文思考,有情怀,有当下意识。这才是高考作文应该考的题目。(刘纯)

篇2:202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题目】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已经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评析】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各省作文题纷纷揭开神秘的面纱,湖北省“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之争论”的供料作文让部分一线高三教师大呼意外:“怎么又是材料作文?”也有老师高兴地说:“果然是材料作文!”这里有个背景,2004年单独命题以来,至2011年湖北省8个作文题中有6个是供料作文,其中有4个是纯粹材料作文,形式相对稳定;最近几年稍有变化,08年是供料命题“举手投足之间”,09年来了一次大胆出新——半命题“站在的门口”,10年又回到纯粹材料作文,11年直接命题为“旧书”,而12年再次回到纯粹材料作文。一线教师和广大考生对于作文题目的预测是众说纷纭,各自有理。可是笔者认为这些对于题目形式的预测大可休矣,因为经过多年探索,湖北高考作文命题已经逐步回归理性,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早该回归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基本能力的重视。

一、平和稳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客观来讲,“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之争论”这个材料并不新鲜,发生在我们语文老师课堂上的这个情境并非虚拟,她真实而不花哨,朴素而不新潮,一点都不夺人眼目,号称“史上最严”的2012高考唬得全民屏住呼吸,所有与高考有点联系的的人都对这作文题目充满好奇,而结果让相当多的人觉得失落和失望。可是既在看客意料/

4之外,必在本行情理之中。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命题保持了09年题的神韵,秉承11年贴近生活的特征,兼收10年呼应时代的风格,看似简单,值得斟酌;貌虽平淡,大有深蕴:风格平和稳健,要的就是真才实学。

二、贴近生活,呼应时代,易于下笔

作为社会人,与人交流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时空的阻隔,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与亲朋好友互通声息、互致问候、互诉衷情,是人非常基本也非常高级的一种需要。因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人只能借助书信;山高水长、风雨晦朔积淀为“锦书难托”、“月满西楼”的哀怨凄美;因为难以超越的自然条件和无法摆脱的社会动荡,才有了“仰首望飞鸿”的孤单和“家书抵万金”的沉重。上世纪电报电话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新世纪席卷全球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的交流方式,作为90年代人的高三考生必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拿到这样个来自生活的材料,面对这样一个呼应时代的争论,考生自然是有话可说,易于下笔。

三、呼唤传统,投身时代,审题容易

但是,仔细斟酌这个材料,我们会发现可挖掘的空间其实很大。表面上是一个“传统书信和短信、电邮的争论”,实际上蕴含着对社会转型期严峻现实的忧虑——传统貌似断裂,现代科技力量操控人类物质生活乃至精神世界,现代人逐渐失落传统家园,人的异化似乎并非科幻小说的耸人听闻。而高明的地方在于,材料并未明显泄漏这种担忧,也似乎并未指出明确出路;或者回归传统,或者拥抱时代,或者开拓第三条路,或者平静面对生活的变与不变,一切看你自己的选择。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湖北高考作文题早已跳出道德教化的桎梏,给予考生很宽的表达空间,而且几无体裁限制,议论文、记叙文、散文,全凭你喜欢和擅长。而平时让老师和学生十分纠结的审题问题,也早已不是问题。但是你怎么想,如何写,想好了,写出来,高下优劣立判。

四、关注生活,夯实功底,快乐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以表达为其本质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2012湖北高考作文题摒除写作本身之外无关宏旨的枝节干扰,回归到对考生基本写作能力素养的考察,也为我们高中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一要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培养思维品质,拓宽思维的广度,开掘思想的深度;二要夯实功底,阅读经典,注重积累,勤于练笔,精于表达,而且追求表达的独特风格;三要丰富语言训练的形式,搭建宽广的语言表达的舞台,比如演讲、辩论、时事评论等等,不断推陈出新,让学生乐说乐写,当然,这个快乐并不等于轻松;四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乐观积极,热爱生活,懂得感恩,孝悌友善,乐于分享,敢于担当,于己于家于国于人类于自然宇宙都有一份赤诚的爱。/

4【例文】

1、交流的无奈

鼠标轻击,按键轻点,电波激发一个个信息点,代码串联起一个个字符。此时此刻,你的话语就传达到我的身边。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使世界各地的人们瞬息之间可以交流。但是,如此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彼此吗?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的时代,书信早已被冷落,它们的身影往往留存在我们心中的只是父辈们发黄的写着或黑或蓝钢笔字的纸张。必须承认,电子传媒有着书信无法比拟的优点,方便,快捷,费用极为低廉,但是转瞬即来的信息,大多数的时候就如同三个月就长大的肯德基香辣鸡,往往味同嚼蜡。手机和电子邮箱里收到的往往只是一连串自创的但更多是人云亦云转发的数字符号,往往并没有给我们充实饱满的感觉,反而感到时时的空虚和无助,仿佛一场疲惫的梦幻。

这就是交流的无奈。我们很难或者无法拒绝突如其来的电话信息的打扰,做好的安排与计划付诸东流。很多时候往往最大的无奈不是别人从我们这里夺走了自由,而是自己不能在现实中给自己留一份自由。前者是改变不了的,因为我们还要生活。只是对于后者,又有谁人能够做到?如今是一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我们没有了对于信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重,缺少了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欣喜,也减淡了“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的思念;褪去了“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叮咛;遗忘了“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的嘱咐。书信时代,有的是:“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的担心与牵挂,多的是“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在那一封封亲笔书写的信件里,“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充满了未被浮躁时代洪流所淹没的亲切与温馨,浪漫与希冀。寄出信件就是寄出一份美好的愿望与嘱托,然后在无尽的期待中翘首以盼书信鸿雁回传。在手写书信这个载体上,我们前辈们的思考进一步深入扩展,字字推敲,款款情深,丰富细腻的情感在笔尖流淌,文字后面浮现的面孔和情感,对一种深度情感模式的向往,曾经多么让人激动不安。手写书信所附带的传统的元素文化价值,稍不注意就有被泡沫般的网络所湮灭的危机。是的,科技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真正交流沟通的问题。因为“如果意义不在词语里,而是在脑子里或是在对客体的参照里,那么,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意义可以跨越两个脑子而成功迁移”。假如我们缺少了等待与珍视,我们注定是不能“心连心”的人,我们发出的电子信号最终消散在茫茫太空,我们从未知之中来,又往未知之中去。

2、那一抹忧伤的底色/

4自古以来,书信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素有鸿雁传书之说。在历史长河里,它不单是一种联系方式,更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这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面对着破碎的山河,想起远方的家人,杜甫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思念之情跃然纸上;岑参在西征的途中写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封信,弥足珍贵,满纸都是对亲人的牵挂;面对君王,诸葛孔明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也感人肺腑,一番忠义之情,令人钦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书信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何等重要!面对这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文明,我们是满心欢喜地接受!

但是今天,它却遭受着一种严峻的挑战。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联系方式也日趋多样化。手机聊天,电子邮件,漂流瓶„„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论那个阶层的人,都在频繁地使用。当然这种方式是好的,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对其是抱着一种认可的态度。而且,每天都在大量地使用,这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

如果让我选择,我无法说出那一种方式更好,因为它们都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许,你认为,邮件省钱,效率高;写信贵,速度慢。但是,面对着整齐划一的电脑打印的文字,我们已经有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书信,可以很好地抒发我们的情感,它给我们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字面的范畴!

当投身军营的士兵,每一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压在枕下,反反复复地阅读,也许,你认为这只是一封信,但你可曾想过,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期盼与等候;

当留守在家的孤寡老人,他无法使用现代先进的沟通工具,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激动;

当身处逆境之时,收到朋友的一封来信,纵然是简简单单的关心的话语,也足以让你感动得泪流满面。

我们在电视上,也看见过许多贫困山区的儿童,他们和许多城市的孩子交朋友,都是靠书信来往。就是这小小的书信,让爱心之路得以延续。当镜头给到那群可爱的孩子,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带着笑容,认真地阅读着来信的场景时,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

篇3:202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A)77(B)49(C)45(D)30

这道高考题采用新定义、新概念立意设题,用数学语言中的符号语言表述,严谨简洁,清新自然,试题设计精彩灵动,新颖别致,将新定义的集合运算与整点问题,向量平移、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等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考查方式创新却不偏怪且解法多样,能有效地区分考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考查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潜力,是一道具有很好选拔功能的优秀试题.下面是笔者对这道题的思路分析和求解方法,意在抛砖引玉,切磋交流.

思路1:(直接法)集合A,B均表示平面区域内的整点(横坐标,纵坐标都为整数的点)所构成的集合,根据题设确定出集合A有5个元素:(-1,0),(1,0),(0,0),(0,-1),(0,1);对于集合B,由|x|≤2,|y|≤2,x,y∈Z可知x=-2,-1,0,1,2,y=-2,-1,0,1,2,因而集合B的元素共有25个:.(-2,-2),(-2,-1),(-2,0),(-2,1),(-2,2),(-1,-2),(-1,-1),…,(2,-2),(2,-1),(2,0),(2,1),(2,2).

根据集合AB的定义,确定新集合AB中元素的个数,可以分三类来进行:

第一类:x1=y1=0,此时x1+x2=x2,y1+y2=y2,用这种方式得到的每一个元素(x1+x2,y1+y2)=(x2,y2)∈B.这一类的元素与集合B的元素完全相同,有25个.

第二类:x1≠0,y=0,此时y1+y2=y2,(x1+x2,y1+y2)=(x1+x2,y2),其纵坐标与集合B的元素(x2,y2)的纵坐标相同,当x1+x2=-2,-1,0,1,2时,其对应的元素(x1+x2,y2)与集合B中的元素相同;当x1+x2=时,对应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不同,这类新元素为(-3,-2),(-3,-1)……,(3,1),(3,2),共10个.

第三类:x1=0,y1≠0,此时(x1+x2,y1+y2)=(x2,y1+y2),其横坐标与集合B中的元素(x2,y2)的横坐标相同,这一类亦有10个新元素.

综上,集合AB中元素的个数为25+10+10=45,故选(C).

思路2:(向量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每一个平面向量都可以用一有序实数对唯一表示.集合A、B中的元素是平面区域内的整点,因此集合A、B也可看成是向量组成的集合.定义集合

={(x1+x2,y1+y2)|(x1,y1)∈A,(x1,y2)∈B}实际是平面向量(加法)的坐标运算,由题设可知集合A中有5个向量:

集合B中的向量有25个:b=(-2,-2),(-2,-1),…,(2,1),(2,2).

当a=0时,a+b=b,通过这种运算得到25个向量,这25个向量与集合B中的向量完全相同.

当a=(-1,0)时,a+b=(-1+x2,y2),通过这种运算得到的25个向量中只有5个新向量(-3,-2),(-3,-1),(-3,0),(-3,1),(-3,2);同理,当a=(1,0)或(0,-1)或(0,1)时,a+b均只产生5个新向量.

因此,集合中共有25+5×4=45个向量,即集合AB中有45个元素.

思路3:(数形结合法)集合A中的5个整点是坐标原点及单位圆与坐标轴的交点,集合B所在的平面区域是以坐标原点为对称中心,边长为2的正方形,且正方形的边与坐标轴平行,集合B中的25个整点均匀分布在正方形区域内(包括边界),如图1所示.

根据集合AB的定义,运算实际上是将集合B中的所有点作如下处理:先是所有的点不平移,再将所有的点分别向左右上下各平移一个单位.

将B中的任意一个点向左平移一个单位时,只有左边界AD边上的5个点“产生了”5个“新”点,其余的点左移一个单位时,尽管位置变化了,但这些点仍在集合B所在的区域内,且与其他的点重合;同样将B中的所有点向右平移一个单位时,只有右边界BC边上的5个点“产生”5个“新”点,共得到10个“新”点.同理,B中的点上、下平移一个单位时亦得到10个“新”点,所以集合AB中共有25+10+10=45个点,故集合AB中有45个元素.

思路4(变量替换法)令X=x1+x2,Y=y1+y2,由x1,y1,x2,y2∈Z得X,Y∈Z.

因为x12+y12≤1,|x2|≤2,|y2|≤2.

所以-1≤x1≤1,-1≤y1≤1.-2≤x2≤2,-2≤y2≤2.

所以-3≤x1+x2≤3,-3≤y1+y2≤3.

由X=-3,-2,-1,0,1,2,3,Y=-3,-2,-1,0,1,2,3可知整点(X,Y)共有49个.

由x21+y21≤1可知x1,y1不能同时取到最值(否则x21+y21=2>1与x21+y21≤1矛盾),因而X,Y亦不能同时取得最值,所以整点(-3,3),(-3,-3),(3,-3),(3,3)不是集合AB的元素,故集合AB中的元素有49-4=45个.

以上从多个视角对同一问题进行剖析,得到多种解法,殊途同归.

篇4:2007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母语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人人都有自己的母语。母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生存发展之根。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汇的时代,母语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交流思想感情,欣赏文学作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等,都离不开母语。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执子之手,与子同生

■湖北考生

睁开惺忪的睡眼,耳边萦绕的是你的韵脚,字正腔圆;翻开尘封的日记,满眼凝望的是你的身姿,隽永悠长;走进亲切的校园,一颗心洋溢着最深的挚爱,满口吟诵的全是你,你流转于我的血脉,不随世事的变迁沉浮;你镌刻于我的基因,不用承诺就已深植于我的生命。

你是我一生的情结,对于你我有着最深的眷恋,你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你被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亲切地使用,现在我要满心呼唤你,我的母语——汉语!

你有着五千年甚至更长的积淀,面对你多变却清晰流畅的腔调没有人会不被你折服,浩渺的字库,准确而深刻的含义,圆润而饱含真情的声音,谁都称赞你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你有着变化多端却同样瑰丽的身影,无论是北魏庄重严肃的碑体文,还是盛唐声势宏伟的颜体字,你都是一个灵动悠然的智者。隽秀,有着《兰亭集》的曼妙、雄壮,有着《神军策》的刚强、韧性,有着隶书一丝不苟的延展、写意,有着狂草飞扬独舞的洋洋洒洒。你是一轴水墨卷,于空白中寻找大象;你是一幅八卦图,于平衡中构筑完整。于寥寥数笔中融构一个天地,你神奇绚丽。

你有着李白放浪形骸的气质,于千年中留着一根傲骨,在文明史上巍然屹立;你有东坡寄情自然的情怀,象形而生,缥缈着道家天人合一的境地,你就是壶口黄河的奔腾,就是万里长城的坚毅,就是华山断崖的险峻,就是神州涌动的大气象。

你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你是中国文明的见证,是中华腾飞振兴的基石。

可是,面对外语的强势,你似乎暗淡了,在挤压中你挣扎着向前,面对当今多元化的竞争,是谁在中国的国际会场上噤若寒蝉,绝口不讲中国话?是谁在街道、墙壁甚至是电视广播稿中任用别字,不讲规范?是谁力挺废除中国龙图腾,断言书法的绝境命运?又是谁面对着外国友人连国歌的歌词都默写不全呢?

你沉默了。

然而,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知道,你要将中国龙的印记标注于和平崛起之路的每一个角落;我知道,你用历史的力量展示着中国沧桑的厚重;我知道,你眼含热泪,还想再捧起一把中华中兴的黄土。汉水之边的我们,听到了,都听到了!

从现在起一笔一画写好你,一字一句坚定地读你,别伤心,也别哭泣,我们看到南开、北大等名校已经把语文列入必修课,我们看到草根国学的勃然兴起,我们看到中国和谐生活的文化事业激烈的胎动,新世界中,你不会落寞,我们在行动。

我们——这青年一代郑重宣言,执子之手,与子同生。

点评

这是一篇富有特色的考场佳作。

一、这是一首对汉语的赞美诗。文章围绕对母语的理解展开,满怀激情地从汉语悠久的历史、美妙圆合的音韵、神奇绚丽的形体,以及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几个方面赞美了自己的母语——汉语,以详实而典型的事例突现出汉语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国文明的见证”。

二、这又是一篇捍卫汉语的宣言书。文章分析了“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交会的时代”背景下汉语接受的挑战,同时,基于汉语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之根”、“中华腾飞的基石”的认识,发出了“执子之手,与子同生”的誓言。

篇5:2005年高考湖北卷作文指导

[作文题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根据以上文字,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800字以内,体裁不限。

[思路点拨] 湖北卷的作文话题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是从所引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中提炼出来的。

王国维的这段话是关于“诗人”的。因此,在进行这个作文话题的构思时,我首先想起了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和李白。从一位“诗圣”,一位“诗仙”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分别体会出它们“入世”与“出世”的特点。“入世”就是“入乎其内”,“出世”就是“出乎其外”,这样,就把两位诗人的作品和作文的话题牵扯上了。接下列的任务就是用两位诗人的诗句及对诗句的分析文字去充实它。这是雕虫小技,就不去说它了。(见例文1)

王国维的这段话由三层意思组成。第一层意思是“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第二层的意思是“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第三层的意思是“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在进行这个作文话题的构思时,你也可以分别就这三层意思来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或赞同,或反对;或肯定,或否定。也可对不甚理解的部分避而不谈。(见例文2)

还可以放得更开一点。话题不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吗?你还可以把它与谈高考作文的拟题结合起来。如果你拟的高考作文题目很切合考生的实际,使考生有东西写,有兴趣写,那么你拟的题目就是“入乎其内”的,反之就是没有“入乎其内”;如果你拟的作文题目是考生想得到的,或在考虑范围之内的,那么你拟的题目就是“意料之中”的,反之就是“出乎其外”的。再用这个拟题规则来反观湖北高考作文题目,可以看出它虽然没有“入乎其内”,却“出乎其外”了。(见例文3)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这种以作文拟题者作为调侃对象的作文构思,具有相当大的冒险性。如果评卷者是个“维新派”,可能给你个高分;如果评卷者是个“老顽固”,可能给你个低分甚至零分。所以这种构思方式不值得效仿。

[范文引路] 例文1 “入世”与“出世” ——从杜甫和李白的诗歌说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由王国维老先生的这段话,我首先感悟到的就是诗人的“入世”与“出世”。“入乎其内”指的是诗人要直面现实,就是“入世”。“出乎其外”指的是诗人要超脱现实,就是“出世”。

由“入世”与“出世”,我很自然地联想起唐朝的两位大诗人——杜甫和李白。

杜甫应该属于“入世”诗人的代表,他的许多著名诗句,就是在对现实生活的深入体味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如果没有对唐明皇穷兵黩武而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的现实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君不闻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因“安史之乱”而导致的国破家亡的现实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在岳阳楼上对洞庭湖景色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喜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心情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自身流离半生、忧愁病苦的生活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的诗句吗?如果没有对茅屋为秋风刮破而淋雨一夜的凄苦生活的深入体味,他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吗?……

李白应该属于“出世”诗人的代表,他的许多著名的诗句,就是在对现实的厌弃和超脱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正是因为他对宫廷生活的厌恶,他才要去寻找一个与现实迥异的不受任何约束的理想境界,进而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呼声;正是因为他对仕途不顺的无限感慨,他才想到要像古代的隐士那样遗世独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正是因为他对自己不被人家理解重用的愤慨,他才要借酒销愁,“钟鼓馔玉不为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有人对“入世”与“出世”进行评价,往往要在前面分别加上“积极”和“消极”二字,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态度,才有可能让今天的我们领略到风格迥异的这两类作品。从这个意义来说,“入世”也好,“出世”也罢,都是“积极”的。

例文2 杂谈“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首先申明:看了王国维老先生《人间词话》中关于“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这一段话,我是一头雾水。

“诗人对宇宙忍受,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一段还好理解。它讲的无非是诗人的“入世”与“出世”的问题。但据我所知,“入世”的诗人和“出世”的诗人,是有所区别,至少是有所侧重的。杜甫是“入世”的,李白是“出世”的。如果硬要把“入世”与“出世”这两者统一起来,那就区分不出杜甫和李白来了。要找出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诗人来,恐怕有一定的难度。但仔细想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李白在未入长安、仕途未受挫之前,该是“入世”的。只是到了长安,饱尝了人家的冷眼之后,他才变得“出世”起来。但即使是在“出世”的境况下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直面现实的或叫“入世”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的描写。由于“安史之乱”,杜甫的大半生都是在辗转漂泊、颠沛流离和孤苦贫困中度过的。他的诗歌如“三吏”“三别”等,就是直面现实的“入世”作品。但即使是在他“入世”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出世”之句。古代一些诗人“达则肩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许就是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把“入世”与“出世”融合起来的例证吧?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这一段不大好理解。不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对宇宙人生深切领悟的基础上,才能把它用诗歌的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我们平时所说的“只有你自己首先被感动的文章,你才能指望它感动别人”就是这个道理吧?只有臵身于物外,不受主观好恶情绪的影响,你才能对宇宙与人生有更为透彻的领悟。难怪古人要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了。

这样看来,“入乎其内”是就诗人对诗歌的创作而言的,“出乎其外”是就诗人对宇宙人生的观察而言的。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那么问题紧接着又来了:“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到底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呢?按照王老先生的话意,当然是“入乎其内”为先,“出乎其外”在后了。既然如此,我们平时所学的创作理论中的“观察是创作的基础”的经典,不也要倒过来说了吗?

至于“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一段,更是隐藏着无穷的奥妙。就像佛学中的偈语一样,天机不可泄露。吾辈不是诚心向佛的得道高僧,自然“莫名其妙”,也就避而不谈了。

例文3 关于“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题外

——致今年高考作文拟题者

我不明白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为什么会选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这一段话,作为话题让考生来写;我不明白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是否对现代中学生的写作现状也能“入乎其内”;我不明白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是否有外行冒充内行的嫌疑;我更不明白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是否有意要让广大考生在作文上栽个大跟头,从而满足自己的一种畸形心理……

既然作文的话题中有“入乎其内”,那么暂且容许我班门弄斧、借题发挥一下,讲一讲高考作文拟题如何“入乎其内”。

高考作文拟题“入乎其内”中的“其”指的就是广大考生,“内”指的就是广大考生在写作方面的现状。“入乎其内”就是说我们的高考作文拟题要尽可能地从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广大考生有东西好写,把作文写好。

要从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求我们所选的话题是广大考生能看得懂的。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今年的高考作文话题,就可以看出,王国维的这段话很难读懂。不知作文拟题者自己读懂了没有。假如连自己都没有搞懂的东西,却把它拿出来让考生去做,这不是有意地为难考生吗?

要从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其次要求我们所选的话题是广大考生有话可说的。王国维的这段话中的一些道理,我们的老师在平时的讲课中或许零星地有所提及。但像这样系统地从整体上来把握,我们感到自己的水平还很欠缺。因此面对着这样的话题,我们只有缄口不语的份。

要从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再次要求我们所选的话题是符合广大考生的实际情况的。作文的话题牵涉到的是“诗人”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尽管我们在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中,也接触到一些诗人的作品,但是如果没有亲自创作过诗歌,理解起诗人来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味道。而在当今的中学生中,会有几个人从事过诗歌创作的呢?

可见,今年高考作文的拟题者虽然借王国维之口大谈“入乎其内”的道理,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入乎其内”,也就是没有从广大考生的实际出发。

“入乎其内”的题外话讲过了,再让我把“出乎其外”也借题发挥一下。

尽管今年的高考作文拟题没有“入乎其内”,但在“出乎其外”方面是不折不扣的,这就是大大地出乎考生的意料之外。不说广大的考生,就是辅导广大考生的广大语文老师,看到这样的作文话题,我相信也会大吃一惊的。

篇6:2013年湖北省高考作文标杆卷

方圆之用(25+25+10=60)

辩证法的实质在于对立统一,人生的智慧也恰在于此。所谓刚柔相济,所谓能屈能伸,所谓知黑守白,我无不在告诉我们:方圆之用,善莫大焉。

入世为方,出世为圆。

要论人之一生首先遇到的问题,当属入世与出世之抉择。有英雄如曹孟德对酒当歌,舳舻千里,山不厌高,求贤若渴,乱世之中尽显英雄本色,当属入世之典范;也有隐者如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寄情山水,徘徊光影,不愧出世之楷模。

然而,视曹孟德之一生,豪情虽多,闲情恨少,观林逋之一生,虽多闲适,却少激越。但也有透彻的高人,游刃于方圆之间,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功成之时激流勇退。汉初三杰之一的张子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官封留侯却功成名就之时退隐山林。一出一入,方圆之间,尽显风度。

痴心为方,明哲为圆。

人生之理想、事业、感情,皆有痴心与明哲之二法,痴心者如尼采,醉心于自己的超人哲学,自己的热血烧死了自己,落得一个发疯的下场;明哲者更多,芸芸众生之中多少人精于算计,深谙明哲自保之道,而历史的淘洗却隐去了他们的姓名,终被岁月遗弃。

尼采之痴心,使自己走向疯狂;世人之明哲,使自己隐入庸碌。却也有痴心而明哲之人如张大千,热爱艺术也不排斥世俗,懂得进退之中见风华。痴心而明哲,明哲而痴心,方圆之间,尽显智慧。

激进为方,渐进为圆。

再看国家民族之兴亡,亦满是方圆之道。法国大革命之狂热,带来了多少本可避免的残杀,罗伯斯比尔之白色恐怖,更使人心惶惶。而德国民主改革之不彻底你,封建残余充斥整个德意志,亦是过于保守之害矣。

历史证明了,不论是法兰西还是德意志,方圆只取其一,流弊无穷。相反,外有英国之光荣革命,保守中蕴藏激越,内有中国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有进有退,能打能谈。激进与渐进,方圆之间,耐人寻味。

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圆并举,善莫大焉。

评:文章抓住方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立意,中心突出;主体部分从态度、情感、方式三个层面论述方圆之用。内容充实,用例丰富典型简练。内容项给25分。

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工稳,语意简明、准确。

篇7:2022年湖南卷高考作文

我们追求妙手,小看本手,但一个不小心我们以为的妙手就会变成意料之外的俗手。在我们生活学习中也是,在基础不扎实的前提下盲目追求创新,好高骛远,容易人心不足蛇吞象。

科学创新需要基础。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伽利略、开普勒等前人的努力下,牛顿才有可能用已经准备好了的各种理论基础建立起一座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而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在航空领域获得各种创新成就,都要以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核心的经典物理学知识作为航天活动的理论根源。大厦的地基决定上层建筑的高度,必须夯实基础才能建起高楼大厦,我们的航天创新正是在扎实的牛顿理论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取得重大成就。

文学艺术创新也需要基础。达芬奇是有名的画家,在达芬奇十四岁那年,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一开始,达芬奇画的很有兴致,但是以后每一节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时达芬奇就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什么好画的,就去问老师。老师回复他说: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的也不一样,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熟练地听从大脑的智慧,才算功夫到家。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一丝不苟地照着画鸡蛋,最后他的艺术水平很快超过了老师,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他扎实的基础也为《最后的晚餐》这一世纪文化瑰宝提供了支撑。

制度创新需要基础。新华社曾经说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条路,是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反复咀嚼,对于中国各阶段的发展情况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创新改革,也是前人对于过往反复总结的成果。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基础的创新只能纸上谈兵的.想象,是空中楼阁的短暂存在,注定只能昙花一现。而扎实的基础能为我们的各种创新思想源源不断提供活水,丰富无形的创新想象成为实体,成为我们大脑遨游驰骋的翅膀。

篇8:202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一、试卷浅析

1.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考查。

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准备, 也是学生探索、创新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 它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指标, 当然也就是高考首选目标。纵观全卷可见课程内容中集合、逻辑、函数定义、性质、图象、三角公式、向量、数列、不等式、直线与圆锥曲线、解三角形、计数原理、概率、统计、二项式、数学归纳法、极限、复数、导数、立体几何等知识无一遗漏地考查了。例如, 理科题题1、2、4、7、9、12、13、16、17、18、19、20, 文科题题1、2、3、5、6、15等分别考查了集合表示、向量相等、反函数、圆锥曲线及焦点、导数、奇函数、频数、概率、球面距离、分布列、期望、向量模、向量垂直、等差数列、棱柱、二面角、线面角等定义, 同时考查了复数运算法则、向量坐标运算、向量平移公式、三角公式、等可能事件概率公式、两点间距离公式、等差等比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以及比较法、待定系数法、赋值法、数学归纳法、错位相减法、重要均值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等基本方法。

2. 知识交汇多, 容量大, 形式灵活新颖。

在有限的篇幅涵盖广泛的知识点, 这就增加了命题的难度。高考题常表现多个知识点的交汇, 从而增大容量, 增进知识的联系, 达到对学生转化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这在试卷中很频繁。例如, 理科题题1集合、向量结合, 题3复数与概率结合, 题4三角、向量、奇函数结合, 题6二项式与极限结合, 题11不等式与方程结合, 题17三角、向量、最值结合;文课题题3三角公式与充分必要条件结合, 题9自定义函数与数列结合。至于综合题大题更是多种知识与方法交汇全面考查, 考查的形式灵活, 内化知识, 追索本源, 提高解读能力。例如, 理科题题1由集合的描述法到向量的基本定理、向量相等最后到集合的交集, 基础而又灵活, 题9不是单纯求导而是要求理解导数的发生及本质, 题10考核两个数列的公共元素设问却从图形的直观着手, 题13由立体到平面的转换, 落到球面距离的实质, 题15以特殊的分段递推关系式给出而不直接与自变量的建立联系, 需要分类和推理;文科题题9从高斯函数和小数函数符号定义出发联系等差、等比数列概念, 要求解读符号意义等。

3. 实现教学思想和能力的考核。

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养成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定义解读、运算数据处理、推理证明、数学建构等能力。考题中渗透了对各种思想和能力的综合考查, 从综合题题19、20、21可以得到集中体现。题19第一问考查了转化思想, 第二问则考查了错位相减法, 得出Tn后又转化到作差比较, 第三问考查数学归纳法, 融合了多种思想与方法。题20首先考查方程的思想, 第一问可以设立直线方程联立抛物线方程求解, 也可以利用向量设坐标列方程求解, 第二问依然是利用方程的思想, 先得出三个面积S1、S2、S3的等量关系, 进而用不等式放缩探索λ满足的条件然后取之证明存在性, 这里考查了方程的思想, 问题的探索能力和演绎证明能力。题21一、二问考查了符号的解读, 方程的思想, 待定系数法, 第三问以二次函数为载体数形结合, 对变轴定区间分类讨论利用绝对值不等式放缩。综合考查了解读能力、方程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可谓蔚为大观。从考题设置上将数列与不等式的结合命题前置到第19题, 降低了技巧性的难度, 但对思维的自然性和综合性却没有降低, 同时导数与函数命题压轴凸现了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二、结合新课程变革对今后高考的展望

高中课程设置从结构到理念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结构上以模块教学排列, 分必修和选修。前者体现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的必备数学基础, 后者体现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目标发展的空间选择性和自主性。理念上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和应用意识。而高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导向标, 因此在新课标倒计时的两年里, 命题必然在兼顾原有教材的内容下, 考题设置理念与新课程接轨, 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考查力度会加大, 追求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了解与掌握, 返璞归真, 去掉刻意的形式, 凸现本质, 强调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 加强思想与方法的考查密度, 数学的应用性伸展空间更加明显, 淡化人为的繁难技巧。这也是广大教育者的共同期望。

三、对教学的思考

1. 落实基础、淡化形式、追求实质。

要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首先得让学生扎实牢固地掌握好基础知识。这当中老师要充分体现出主导作用, 引领学生了解基本知识的发生背景、发展过程和应用范围, 做到概念明晰、概念法则熟练而准确。备考复习中尤其一轮复习要逐章逐节落实概念公式和基本方法, 让学生去探索归纳总结, 这要比一味搞综合训练、老师讲大量的习题要好。毕竟习题讲不完做不完, 高考题常出常新, 无法讲到原题, 学生概念不清, 公式、法则不熟, 考试训练只是疲于应付, 老师辛苦学生痛苦, 劳而无功, 与教育的初衷相背。

2. 注重数学思想渗透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基础具备了, 就有了解读问题和综合知识的前提。我们应在课堂上讲解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类比、推理、计算、建构等能力, 让知识自然地延伸而非生硬地灌输。复习中不能以训练量为目标, 而应以问题的内涵量和价值为取向。教师应多设立问题, 做变式训练, 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多思考把几个方面的知识交汇起来, 几个问题糅合重置, 加大命题的容量,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才是教学相长。

3. 突出创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无论怎么改革, 知识内容的本质是不变的, 创新与应用是永恒的主题。教育者要囿于神而不拘于形, 在基本知识与思想的精神上, 老师要突破书本形式局限, 大胆地设想新颖的命题与形式。例如, 自定义函数、集合、数列、运算、图象等, 并把他们着附到已知知识上, 就会有别开生面的情景, 如集合中的A-B、A+B、双曲线、抛物线的外部内部、差比数列、差分数列。把狭隘的思想从无所谓有的界定中解放出来, 就能开阔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能使学生返观基础知识更深刻理解概念与方法的实质。2009年江苏卷题23, 上海卷题12、13、14、22, 湖南卷题21等都是好的例证。

4.

篇9:202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

一考生

外公弥留之际,外婆整夜地陪他低声聊天,或者看着他,仿佛时间也静止了。

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并获”,只得被外婆打手。然后我们乖乖地摆好桌子准备开饭,那个时候,真开心。

有时外婆买菜,用了很长时间。外公就急得坐不住了,在窗边不住张望,希望看到外婆的身影。可是当得知外婆是为了买我们爱吃的正宗牛肉,走远路时,外公又喜笑颜开起来。

可是,后来,外公还是去了另一个再也触摸不到的世界。

第一次没有外公的年饭,是在酒店吃的。外婆来了,却不大高兴,原来为大家准备的餐具中少了外公的。可是当服务员送来一张椅子时,外婆却拒绝了,并谢了她。

外婆说:“昨晚老头子托梦说了,他也想吃点。他想吃的,你们都孝顺,都记得点了,他该是高兴的。不过,老头子说要和我挤一张椅子坐,就够了……”外婆是个朴实的人,她的那番话,却让我比什么名著都记得牢。

外公外婆总是散发着某种东西,举手投足之间的,我说不出的,却总想亲近的东西。

所以,就算是高考前的一个清明节,我仍然坚持去爬高高的山,去为外公扫墓,去默默地和他交流。

外婆是细心的,小心地摆出一小桌精巧可口的饭菜,在外公墓前。这个时候,外婆总是哭。我知道,外婆听别人说过,另一个世界的人是很想吃供奉的食品的,可是他们的喉,只有针眼大。外婆想到外公那样子,就会很难过吧。而外婆叠的纸钱,已经厚得烧不完了。如果那些飘飞的灰烬能带上外婆的思念,那么我觉得那些都是最美的情书。

外公与外婆之间的小动作、小对话,让我见证了他们的不离不弃。我的眼角常常湿润,或许因为,久在喧嚣,终于触动了心中长久未拨的一弦。

而我总是努力地去传递些什么,在举手投足之间。是对爱的敬仰,还是为爱而生的感激?

【点评】写生活,容易写细,写生动。写亲人,容易入戏,也就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本文出彩之处主要有二:(1)细节感人。“吃年饭,外婆来了,却不大高兴”,是因为没为外公准备餐具、椅子;“当服务员送来一张椅子时,外婆却拒绝了,并谢了她”,这既表现出外婆对外公的深切思念,又表现出她对儿女的理解与疼爱。而当她说出“老头子说要和我挤一张椅子坐”的话时,不仅传神地写出了外婆对外公的深深思念,一位贤妻良母的形象也就一下子立在了我们的面前。(2)真情动人。这情不仅体现在外公与外婆两人的互敬互爱上,我的“爬高高的山,去为外公扫墓”、“比什么名著都记得牢”同样让人过目难忘。

举手投足之间

一考生

你知道“君子”的含义、“高贵”的概念吗?

请原谅我这样直白地问你。你身上破旧的衣衫,我没有看见;你足下锃亮的鞋履,我不曾注意。我只想知道,昨天你施舍乞儿的那一枚硬币是不是在下蹲后轻轻放入他的破碗;今天你鼓鼓的皮包中,有没有为楼下流浪的猫咪准备一捧米粒。

我想知道,你站在这个喧闹而又寂寥的世间,是高贵地弯下腰,还是卑微地仰着头。

弯下腰,伸出手,这是一个多么谦卑恭顺的手势,却又是人性高贵的君子一个多么温暖的手势。

我、许多人和你一样,被汶川一震震碎许多奢华的念想。电视里反反复复地播放,志愿者们穿行于废墟间、帐篷间、病房间,弯下腰,伸出手,去拥抱孩子们泪痕纵横或木然痴然的小脸。

他们说弯下腰才能和孩子们对视,弯下腰才能明了他们的惊恐和悲哀。

因为弯下腰,你的心会很低很低。心甘情愿地弯腰,是因为心甘情愿地爱。你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爱很重很重,压得你的心坠落下去,从虚无的半空中坠落到尘埃里,开出洁白的花朵来,馨香流海。

还有那一个伸手的姿势,配上温和淡定的微笑,给从噩梦中惊醒的孩子一个拥抱,给马路上的盲人一个搀扶,问问身边的人:“需要我的帮助吗?”

握紧双拳的时候,你的手中只有虚无,伸开手,你却握有一个世界。

呵,上善若水,水居下而利万物。水会倾泻入最卑下的角落,悄无声息地润泽万物,而你是否有一颗流水般柔软的心,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去关照自然、关照他人和关照自身呢?

举手投足之间,从最细小的一举一动之中,折射出的却是你对世界和人生全部的态度。

你说你衣衫破旧,你说你鞋履锃亮,可是这破旧的衣衫,这锃亮的鞋履,都不是君子清洁的行头。“君子”是人性高贵者响亮的名号,你看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诠释着善良、慎独、修德的内涵,他们或许面容沧桑鬓发霜白,但衣襟间洁净的光辉却永不会消褪。

举手投足之间,他们会常常做一个谦卑的弯腰者,将自己放置在人世间一个很低的位置去仰望幸福,珍惜现在,为所拥有的东西虔诚感恩;他们更会常常做出一个伸手的姿势,笑问这世界:是否需要帮助?

这世间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们哦,纵然那一举手、一投足间光辉如萤如豆,交融汇聚成光的海洋,也该有贯日向虹、骀荡春风。

【点评】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优美散文。首先精巧在写法——第二人称的运用,有如促膝交谈,亲切而情真。加上形象的描叙,对比的运用,文章的主旨以及“君子”、“高贵”的含义也就得以鲜明、集中的凸现。其次优美在语言——整句、散句结合,典雅、通俗交替,而又来得如此自然,读来给人有如“馨香流海”、“骀荡春风”之感觉。

举手投足之间

一考生

我本风雅。

——题记

爷爷是个老党员,祖辈是清朝遗老。他一手将我拉扯大,管教却很严厉。小时不懂事,一直很恨他。

出门、回家要和家里人一一道别、问候;吃饭时,家里人没到齐时不许动筷子,夹菜要就近,夹到什么吃什么,不许在碗里碟里翻挑;更不许吃饭说话;睡姿要规矩,两腿并拢,侧卧;坐姿端正,站立行走要抬头挺胸;他人讲话不许插嘴,打喷嚏时捂嘴转脸低头……

这么多规矩,悉数如枷锁般缚在我身上,虽然知道大人的教育是为我好,却发现同龄的孩子鲜有遭受与我相似待遇的。更由于爷爷的强硬教导,我不得不从小学会自我克制和恪守纪律,这对于一个淘气爱玩的孩子来说,其实相当痛苦。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条条框框赋予我的,叫做素质和教养。举手投足之间展现的点滴细节,闪耀着人格的光辉。

于是我总将“请、对不起、谢谢……”挂在嘴边,并由衷地说出口;于是我从不任意打断他人的话而耐心地等对方说完;于是我担任三年的劳动委员,干活时总是心情愉快地哼着歌;于是当老师布置许多作业,同学们唏嘘哀叹时,我默默地记下作业……

举手投足是一把尺,它是衡量人的内在含金量的标准。含金量高的人,必然,我敢说必然,是一个伟大的人。

屠格涅夫为了施舍路边的乞丐,翻遍了自己的钱包,却找不到一分钱,只得握住乞丐的双手说“我很抱歉,朋友”;雷锋在战友们不在时,把大家的衣服都洗干净晒了;周恩来总理衣容整洁,谈吐大方,岂是朝夕而成的?或如《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在班里的战友整天只知喝茶打牌的时候,一个人默默地搬运石头,愣是日积月累地修成了一条路……

举手是小事,投足是小事,细节更是小事。吃饭是小事,说话是小事,出门上街是小事,回到家也是小事,和一个朋友交往是小事,和一个陌生人交往也是小事,其实生活就是一件件这样的小事,需要我们点点滴滴去做;即使是民族振兴这样的大事,只要我们每一个十三亿分之一认认真真去做,也一样能够心想事成!

我愈发地明白爷爷的良苦用心,也愈发地感谢他,他用严厉的教育告诉我,要做一个秉承中华传统的人,做一个含金量高的人。

我又何尝不希望像我爷爷一样的人多些,再多些,训导出优秀的一代。让本就风雅高贵的中华之风,代代传下去!

【点评】本文亮点在于:(1)引入巧妙,由浅入深。开篇从自身经历写起——“自身”是为后文铺垫——由此引出名人、伟人,最后得出“小事,需要我们点点滴滴去做”、许许多多的小事成就大事的道理,如是,既使得文章的层次分明而层进,又使得涵盖面广,增强了说理的力度。(2)形象说理,棋走险着。议论文的形象说理,稍有失当可能会造成文体不明。开篇爷爷的言传身教,初读,好像是记叙文;结合后文名人例证的生动描叙来细品,原是说理。这样,一篇以形象来说理的议论散文也就形成了。

举手投足之间

一考生

生命的车轮缓缓向前推进,人类也已从年幼懵懂的种群成长为拥有高度文明与智慧的生物。知识与责任让我们渐渐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我们越来越多地考虑善待自然。而我想说,善待自然,就请从举手投足之间做起。

这个世界有很多环保主义者。他们可以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来抗议日本人对鲸的残酷杀戮,他们也可以建造奇特而坚固的木屋过树上生活来反对商人们对森林的砍伐。有时候,我们不由觉得那样的勇气与壮举离我们太遥远。其实,爱与善待并不总是要用惊天动地的牺牲来表达,在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就可以表现出对自然的善待。

弯身绕过低垂的树枝,轻轻扶起被吹偏的花朵,爱怜地送走不慎落到你书本上的年幼的蜘蛛,殷情地款待无家可归饥肠辘辘的流浪狗……生物之间平等的爱与尊重遂自举手投足之间显现出来。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自然辉映在每一个弱小的生命里,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是对自然的珍惜与保护。我们需要规模组织都很庞大的环保运动,但更需要涓滴成海的微小和细致。

动画片《西游记》里有一幕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唐僧正在打坐念经,忽然一只蚂蚁掉落在他的手上。唐僧并没有粗鲁地甩动手掌或是直接将这只小虫碾死,他只是轻轻地将蚂蚁所在的那只手放在地上,让惊慌失措的蚂蚁安全离开。记得小时候我每看到这一段,总会嘲笑唐僧的迂腐和虚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渐渐明白,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善,才成就了一个慈悲为怀的圣僧,才显现出佛的博爱与睿智。同样,当我们于举手投足间,积累对自然的善待,谁又能说我们不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呢?

是谁说过,人类要用博爱的宇宙观来看待自己,看待地球。宇宙观,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平等地对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地球上普通的一员。而涉及到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我则认为,要用最微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看待自己的行为。因为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小小善举,才折射出一个灵魂的光芒,才体现出一颗满盛爱与美好的真心。

【点评】人与自然,抗震救灾,不少考生在文中引用了这些热点例证;但能做到与题目有机融合,如本文将善待自然、保护动物,和题目“举手投足之间”及材料中的“树枝”、“流浪狗”揉捏得不露半点痕迹的不多。文末的“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小小善举,才……,才……”亮出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的主旨集中、鲜明而深刻。

举手投足之间

一考生

公交车上,当我接过好心人传来的零钱,我的心笑了;当我把零钱递给别人时,他笑了,我的心也笑了。

生活中总是有这样多的细节敲打着我们的心灵,也许在我们看来,它们是那样微不足道,但是它们却正是在微小中蕴含了无穷的力量。

举手投足间的微小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我清楚地记得,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一位选手在看到自己的得分后头也不回地绷着脸下了场。观众席中一片唏嘘之声。同一年,奥运会上,俄罗斯体操名将却在遭遇明显的不公正待遇之时平静地挥手示意在场观众安静。他虽然输掉了比赛,但是他却在举手投足间获得了人心。是个人的素质将他们区分在通往高尚与卑小的岔路口上。

举手投足间的微小是一个集体文明的外化。当充斥着垃圾与污水的街道出现在你面前时,它是脏乱的体现。但当它出现在一个外省人、一个外国人面前时,便是一种文明的象征,脏乱的外表下所展示的是怎样的一种“不拘小节”的文明?举手投足之间,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中华文明的外化。只有每一个中华儿女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之邦。

举手投足间的微小更是温暖、信心与力量的传递。

你可记得上世纪60年代,黄河决堤之时,已近古稀之年的周总理脱下衬衫,光着膀子与大家一起拉纤。周总理在举手投足之间传递着温暖与力量。周总理在面朝黄土的举手投足之间背负的是浩浩青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

你可记得“非典”肆虐之时,刚刚上任的中央领导来到我们中间,一次又一次紧紧拉住我们的手。在举手投足之间驱赶着无情的病菌。而此时,已不再是手与手的相握,而是心与心的相连。

举手投足之间,一个微笑就是心与心的交融,一个拥抱便是爱与爱的互动。

当我们用一颗真心对待自己、对待集体、对待祖国、对待身边的每一物时,我们便发现举手投足之间都包含着我们对周围深深的热爱,包含着我们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点评】巧用材料中的接递零钱引入,具体而集中。例证充实而写法灵活,或个人,或集体,或简析,或对比,而又由外而内,由外在的细小行为到内在的精神。

举手投足之间

一考生

一颗飞逝的流星,可以点缀孤寂的夜空;一支燃烧的蜡烛,可以照亮黑暗的世界;一根嫩绿的细芽,可以叙说春天的美好;一片泛黄的落叶,可以预示清冷的秋意。同样,举手投足之间的一句言语,有意或无意的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短暂的表情,都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英雄与名士,在举手投足之间,便已向世人展示出他们的智慧、品格与风骨。

汨罗江畔仿佛还弥漫着丝丝缕缕香草的气息。当年,被昏君奸臣排挤的屈子在这里徘徊许久,他身佩香草幽兰,这一个细小的举动,便已展现出他那份“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心胸与风骨。不像昏庸的君王,只迷恋那胭脂红粉与醇厚的酒香,千年流逝,当酒香和脂粉气已经被世人所遗忘,然而,翻开《离骚》仍然可以感觉到香草幽兰的清雅幽香,仍然可以看出屈原的气度和胸怀。

竹林七贤之首的阮籍,是魏晋时代的一道彩虹。他的风流、风度与风骨便在举手投足之间生动地展现。他平常看那些王侯将相、达官显贵的时候,常把眼睛翻白,别人对他恭敬,他也置若罔闻。那清高、飘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度,就从眼神当中飘散开来,如春雨,洒遍魏晋,洒遍历史的长河。对待朋友和知音,不管地位身份如何,他都青眼有加,那时眼神中透露出的是真诚与尊重。

古人已逝,时光流转到了21世纪的今天。共和国总理温家宝在灾区慰问受难儿童,他那亲切稳重的言语安慰着“震”痛的民心,那温厚的手掌紧握着儿童的小手,脸上透露出同情和关爱。举手投足之间,便向世人展现出他心系天下苍生的伟大胸怀和领袖的气度与风范。

细节决定成败,举手投足之间,足以看出人的品质与修养,就如古人见一枝红杏出墙便已知墙内满园春色。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虽是举手投足之间的举动,仍需平日点点滴滴的积累和培养。

举手投足之间,让言语展示你的胸怀,让眼神透露你的风骨,让表情凝聚你的气度,提高素质,培养品格。

当你能够放出一道星光时,别人会看出你已经拥有一片星空;当你可以绽放一枝红杏时,别人会知道你已经拥有满园春色……

【点评】结构三段式,语言多排比,事例为人熟知,作文虽无新奇之处,但足见作者的文化底蕴和语言功底。

举手投足之间

一考生

她是轻轻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为了不吵醒睡梦中的人们。

她微笑地在森林里转着圈儿,然后身边绽放出漫无边际的花朵。

她是天使,却生活在人间。

——题记

从她降落在地球的那一刻起,她周围便开始变得温暖;在她会写字的时候,妈妈教会她的第一个字是“爱”;在她看见陌生人或关心或冷漠的表情的时候,她始终都只是安静地微笑着。

从小到大她都是个快乐的孩子,因为在她不经意间给别人温暖的时候也温暖了自己。

她小时候得到的第一块糖是与邻居家的孩子小心地分着吃的,在那个孩子高兴地拿着糖欢呼的时候,她把另一半放进嘴里,嗯,觉得好甜好甜。小学的时候去福利院看残疾的小朋友和爷爷奶奶,在其他同学都畏缩着犹豫不前的时候,她第一个毫无顾忌地冲上前去拥抱了他们,悲苦与无奈从他们的脸上渐渐消隐,她明媚而温暖的笑容以及像天使一样向前奔跑的姿态在他们心里刻下深深的爱的印迹。和爸爸妈妈去公园,她会开心地把鼻子凑到花丛中闻花香,轻轻地抚摸从手中滑过的嫩绿的柳条,然后亲切地和动物说话。她习惯用她稚嫩的小手一左一右地牵着爸爸妈妈,无论是她在小孩子的时候还是长大了,仿佛要用紧握的双手向世界宣布平凡的家庭里不平凡的幸福。

别人都说她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使,因为她的举手投足之间,融入了她心里所有的爱。

她却微笑着摇摇头说:我只是做大家都在做的事。

比如牵爷爷奶奶过马路,比如把手中的零食分给路边的流浪猫,比如向乞丐的碗里放硬币,比如给迷路的人指路……

但大家都知道她所做的有什么不同:在她的一路上,她总是微笑着,耐心地安静地善意地帮助着别人。她让人们在接受帮助时懂得:这不是可怜不是同情不是厌恶,不是不情不愿,而是满怀着爱意的感情流露。

她也会在做错事的时候调皮地吐吐舌头,幼稚而单纯;

她也会在爸爸妈妈睡着的时候为他们轻轻地关上门,然后悄声回到自己的房间;

她也会在好朋友伏在她肩头哭泣的时候为她轻轻擦去眼泪,说我们在一起;

她也会在申奥成功的热情里努力地挥舞着手中的国旗,然后大喊:祖国万岁!

她也会在地震的废墟中穿梭,向每一个人传达生命的自强不息与奋斗的力量。

……

人们都说她是天使,因为她的举手投足之间,总在不停地流动着载满爱的空气。

她依旧微笑地摇摇头说:我生活在你们之间,如果我是天使,那你们也会是。

全世界的花园都在开花,全世界的布谷鸟都在婉转啼鸣,全世界的空气里都泛着爱的味道,因为她说:全世界的人都是天使。

天使也会生活在人间。

【点评】有人说,好文章是自然流淌出来的。此文清新流畅通体明亮,不滞涩不刻板,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说的是一位小女孩的点点滴滴、一位小天使的“举手投足”,诠释的是爱的内涵、快乐的真谛。

举手投足之间

一考生

举手投足之间表现的是文明,是进步,是强大!

当人们从愚昧无知浑浑噩噩的原始状态进入现代社会文明生活时,当人们从露天洞穴入住现代的楼房大厦别墅厅堂时,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改变的不仅仅是物质文明,更是精神文明,体现的不仅是吃饱穿暖喝足,更是举手投足之间的精气神的流露。

远离人吃人的时代,人们互相帮助,友爱团结,举手投足之间体现了爱与善。

远离了矫揉造作的时代,人们的一个个笑脸,一颗颗露出的整齐的牙齿,体现了朴素与端庄。

但是,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美丽无瑕的璧玉上总会有点斑迹,人们在某些方面仍然不完善,或者说有些人总不能把文明与举手投足联系在一起,因此总需要一些诸如“不许随地大小便”、“便后冲厕”等标语提醒,更有甚者,为国家、为民族丢脸。曾记否,在法国卢浮官里,本来安静得只有艺术与灵魂的交流声默默伴随,突然听见一句中文:“看,蒙娜丽莎!”紧接着是一连串的脚步与快门声;曾记否,外国公厕里有专门的中文写着“请便后冲厕”,这是荣耀还是耻辱;曾记否,香港迪尼斯乐园开张第一天,许多内陆游客抱着孩子在里面随地大小便。这种种举手投足之间,不仅表明了自己的愚昧落后粗鲁无礼,更为国家为民族丢尽了颜面,也许举手投足只是一件微小得不能再微小的事情,但就是在这一手一足之间却体现了祖国的文明、民族的素质,而不仅仅是个人之事了。

举手投足之间体现了文明,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是民族的。文明的国人啊,请三思而“举手”,三虑而后“投足”!

【点评】本文立意不同凡响,引例新颖恰当。一般同学写的是举手投足体现个人的文明,而本文作者立意高出一筹,举手投足体现的更是国家的文明、民族的素质。作者连用了三个反面事例,都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报刊上曾披露过的现象,不仅新颖,而且恰当。

举手投足之间

一考生

很多时候,一个微小的动作,一点细微的差别,就已经决定了一件事的成败,一个人的前途未来。

——题记

众里寻他千百度

一大早起来,我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把“礼貌”给弄丢了。不好,我怎么可以没有礼貌呢?于是我夺门而出,决定去寻找我的礼貌。

我疾步行走着,这时街上熙熙攘攘。那边好像有一个人很像我的“礼貌”,于是我迅速朝他赶去。“哎哟,年轻人走路怎么没有一点儿斯文,我这把老骨头啊,都快被撞散架了。”“去你的,老不死的,走路不看路,快闪开。”路上的行人似乎都投来了愤怒的目光,管它呢,找我的礼貌要紧。

我着急地向前望着,一转眼礼貌就不见了。看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左手抓着一根棍子,右手托着一只破碗向我走来。我快步走到他跟前,还不等他开口,便粗声问道:“唉,叫花子,看到我的礼貌了没有?”那人直直地瞪了我两眼,很生气地走开了。我愤怒了一会,又急着去找我的礼貌,来不及细想得失。可是很奇怪,我走了很长的一段路,那些人不是恼怒地看着我就是气愤地教训我,没有一个肯告诉我“礼貌”的去向……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着急地追赶着,尽管头发花白,面容枯槁,也还是没能找到“礼貌”。只是好几次看到了他的身影,可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又没有踪影。终于走不动了。我停了下来,回首我走过的路,才发现没有一处平和与安详。一路上除了嘲笑谩骂,就是讽刺挖苦。我哭了,这时,我看到一个小朋友,我突然发现他多像我小的时候啊。我走上前去,蹲下身子拉着他的小手,微笑着对他说道:“可爱的小朋友,你知道我的‘礼貌去哪儿了吗?”“老爷爷,他不就在你身上吗?”我惊奇地向身上看去,笑了,又笑了……那么的悲哀呀!好像要把过去的路都洗涤一遍似的……

我明白了,原来礼貌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只是恍惚地在我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之间把它给一次次地丢失了。

【点评】非现实的写法见出构思的巧妙。作者虚构了一位不讲礼貌的老人一路上寻找自己身上的礼貌,久而未果,最终发现礼貌就在自己身上,就在自己的举手投足之间。一次梦幻般的经历昭示了一个简单的主题。

上一篇:城市发展文物保护下一篇:大学里的科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