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三的主要知识点

2024-04-27

高三化学三的主要知识点(精选16篇)

篇1:高三化学三的主要知识点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判断的依据

①电子层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②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③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2.具体规律:

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Na>Mg>Al>Si>P>S>Cl.

②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③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F--

④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F->Na+>Mg2+>Al3+

⑤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2+>Fe3+

篇2:高三化学三的主要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兴起原因

①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②外部原因:鸦片战争是推动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

③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2.目的:_清朝统治

3.经过:

①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②兴起和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1856年全盛时期

③转折和失败: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失陷

4.重要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内容: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结果:无法实施(根本原因—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评价: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革命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否定

局限性:

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空想,无法实现(空想性:平均分配财产必将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无法实现;落后性:平均分配一切财富,显然与中国当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向相违背;《天朝田亩制度》是由农民的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在具体实践中是无法实行的)

②《资政新篇》(1859年)

内容: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

结果:无法实施(根本原因—缺乏实施的社会条件)

评价:

进步性: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当时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脱离当时社会实际,无法实现。

5.作用

动摇了清朝统治的基础,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6.局限性

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没有超出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①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②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篇3:高三化学三的主要知识点

一、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1. 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的概念。

化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是一项需要人们不断观察现象变化的科学。因此, 化学的基本现象就是化学基础知识的具体表现。化学变化往往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 在很多方面, 对于化学反应的现象的观察研究也渗透着其物理现象的相应变化。比如, 在蜡烛的燃烧中, 蜡烛先是在高温受热下进行融化, 即发生固态向液态的状态变化, 然后以固相、液相两相混合体系的形式发生氧化反应。同时, 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其反应实质进行了解, 即弄清楚其化学反应的概念。再说蜡烛燃烧的过程中, 我们把蜡烛点燃后将一个烧杯倒置于蜡烛上, 然后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可以明显观察到不久后蜡烛熄灭, 并且烧杯壁上充满水珠, 这是因为反应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2. 化学原理和化学一般规律。

所谓化学原理, 指的是将化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最后得出的总结性规律。比如, 高中化学中作为重点强调的知识点勒夏特列原理, 该原理是说, 如果在一个反应平衡中, 改变影响平衡的任一条件 (c、P或T) , 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的反应方向进行移动。该原理就解释了化学反应平衡移动、化学反应速率等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化学原理不同, 化学的一般规律则是一个经过漫长的科学实践和验证得出并且沿用至今的定理。比较典型的就是元素周期律以及元素周期表, 这两大化学基础知识我相信大多数师生都不会感到陌生。

二、高三化学基础知识的强化及应用

1. 合理编选习题, 专注方法运用。

一般而言, 基础知识都是出自于课本教材的, 不管考试所出的题是难是易, 其根本都应该立足于已学的知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是平时试题还是高考真题, 命题人都需要通过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找到出题的依据。因此相对而言, 教师可以抓住教材课本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 最好是开展专题专栏对比较关键的基础知识结构和应用进行辅导。高三在进行复习时, 如果只是简单的重复, 那对高考毫无意义, 应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高考化学中, 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居多, 其中在化学元素方面, 对复习资料进行整理时, 应把握“结构、性质、用途、分布与获取途径”的主要思路。比如碳族元素中的C (碳) , C为第四主族元素, 原子序数为6, 在单质的情况下有金刚石、石墨、C60等形态, 而其物理性质和分子结构截然不同;C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拥有十分广泛而强大的用途, 如木炭可以作为燃料、活性炭可以作为吸附剂等;C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矿藏形式分布, 其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高 (地壳中各元素含量见图1) , 但是C组成的化合物广布全球。在进行一种元素的专题详解后, 还要对该元素的化合物进行一定的拓展讨论, 使学生充分理解元素的各种性质。比如C所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可以说是成千上万, 因此在高三这个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的时期, 应该首先了解C的原子结构与形成化学键的情况分析, 为今后有机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2. 科学安排考核, 检验掌握程度。

教师自身要重视对学生平时的基础知识考核训练, 积极开设周考、月考等平时小考, 最重要的是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对习题的编选进行合理的改良。在对学生课后任务或考试试题的安排中, 教师应该注意课本基础知识的拓展, 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加以归纳, 并且在试题中必须有70%以上比例的基础知识考点。下面从高中化学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3中举出一个例题:某烃A 0.2mol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之后, 生成化合物B、C各1.2mol, 试回答: (1) 烃A的分子式为______。 (2) 若取一定量的烃A完全燃烧后, 生成B、C各3 mol, 则有_______g烃A参加了反应, 燃烧时消耗标准状况下的氧气_______L。 (3) 若烃A不能使溴水褪色, 但在一定条件下, 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 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 则烃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其解析如下:烃A中n (A) ∶n (C) ∶n (H) =0.2∶1.2∶ (1.2×2) =1∶6∶12, 则分子式为C6H12;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各3mol, 则A消耗了0.5mol, 合42g, 消耗氧气之体积VO2=4.5mol×22.4L/mol=100.8L。因为题目中说到A不能使溴水褪色, 则不含C=C, 因此只能是环状结构, 考虑到一氯代物只存在一种, 说明结构对称且不含侧链。我们可以看到, 这是一道带有计算的有机化合物推断题, 往往出现在填空题中。通过这样一个比较简短的题设, 很好地向学生展示了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物质组成、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等, 当学生面对这种基础的题目或者是更难的题目时, 就会进行反思, 主动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强化专题解析, 对点对面辅导。

高中化学的知识点较多, 知识网络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全面理解教材内涵, 将教材分为多个不同的专题来逐一对学生进行解析。例如, 在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6中, 教师把讲解电化学能的一个章节专门划分为一个专栏, 作为原电池的专题。在此专题中, 由于电化学涉及到之前学过的许多知识, 教师要首先向学生介绍电化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包括化学腐蚀、氧化还原反应等。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又包括原电池的组成结构、原电池的反应过程和原电池的能量转换等, 这些都是必须熟练掌握的。一个简单的Zn-Cu原电池, 由金属锌、金属铜、导线、硫酸锌溶液、硫酸铜溶液以及连接两溶液间的盐桥组成。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 其电极发生的反应为:负极:Zn-2e-=Zn2+, 正极:Cu2++2e-=Cu, 电池总反应:Zn+Cu2+=Zn2++Cu。由此还可以复习高中阶段常考的各类金属活性的排列顺序, 从强到弱依次为钾、钠、钙、镁、铝、锌、铁、锡、铅、 (氢) 、铜、汞、银、铂、金。而讲到原电池, 还可以从中扩展出燃料电池的引申知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在知识点的拓展、知识面的延伸上, 就做到了对学生有效的辅导。

三、重视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1. 重视基础化学理论的教学。

化学理论是对自然界中大量化学事实所进行的阶段性解释, 每一种化学理论都可以作为一种有机的模型, 在不同的模型下, 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对自然界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过怎样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结果。比如门捷列夫在对元素周期律进行完善时, 就发现了前人对基本元素的变化规律总结不够充分, 于是他自己通过许多实验、理论的结合, 最终得出了更为完整的元素周期律, 补充了许多之前都不被认可的物质。由此可见, 基础化学理论的教学应该被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一些特色的教学方式对化学理论知识和体系进行讲解, 比如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原子或分子的结构模型与电子的运动, 并且通过动态图、动画等揭示化学反应的动向, 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 重视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

在化学实验复习时, 应从实验仪器的使用及连接、药品的选择、溶液的配制、装置的搭配与基本的操作手法出发。同时还要注意操作的细节问题, 比如, 胶头滴管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p H试纸的读数等, 都是十分基础的实验操作。高中化学一般多以制备常见物质为主, 尽管难度不大, 但却为熟悉化学实验常用方法以及从事化学化工专业的学生未来参加研究生面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因此, 重视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 就必须回归并整合教材中的实验, 改进传统教学方式, 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高三这个特殊的教育阶段, 理科生中化学教学也尤其重要。教师要做到抓重点、抓难点和合理安排考核测试等必要工作, 扎实打牢基础, 结合化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考虑, 努力做好高三化学的学习和复习这两项工作。

摘要:高中化学的基础知识特点是多而散乱、散乱而复杂、复杂而烦琐, 学好高中化学基础知识却是解决高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作为高考前的重要阶段, 高三化学的教学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关键时期。本文从重视基础知识巩固的角度出发, 展开对高三化学教学的一系列探讨, 简要介绍了几种在高考化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三化学,高考,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林梦涛.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J].新课程·实践智慧, 2015, (1) .

[2]赵连利.高三化学教学反思[J].考试周刊, 2014, (97) .

篇4:高三化学三的主要知识点

关键词:影响因素;元素化合物;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33-1

一、问题的提出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为化学实验和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提供具体、感性的认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是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的再现和认识。化学计算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定量研究。化学用语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记载和描述,所以离开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其他化学知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论教还是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低效率是不容忽视的,师生双方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习情感的作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于是,笔者从我校学情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

二、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策略和知识主线

1.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

高三复习课中,教师往往追求知识归纳整理的“效率”,不愿再花时间做实验,认为该做的实验新授课已经做了,现在只要归纳知识点,然后巩固习题训练就行,这样使得复习课特别枯燥乏味。如果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课上只是一味地整理旧知识和做题,会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始终对重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炒冷饭”,看不透现象后面的内在规律,久而久之则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如复习Fe3+性质时,可设计下列微型实验:在一块表面皿的不同位置分别滴加NaOH(含酚酞)溶液、0.1 mol/L KI(含淀粉)溶液、KSCN溶液、苯酚溶液、NaHCO 3 溶液、H2O2溶液各1滴,每种液滴彼此分开,围成半径小于表面皿的圆形。分别向上述液滴中滴加一滴FeCl 3 溶液,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出相应的合理解释,写出有关化学力程式。

通过这些化学实验,既体现实验绿色化的理念,又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加深对Fe3+与碱作用被沉淀、Fe3+的氧化性、Fe3+形成配位化合物、Fe3+的水解、Fe3+催化作用的掌握,同时又把分散在不同模块中涉及Fe3+的知识点归纳整合出,起到非常好的复习效果。教师尽可能地引入直观教学,做有价值有意义的实验,能激发学生兴奋和激情,在实施过程中牢固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

2.抓点、连线、建网,充分调动联想记忆策略

注意“点”——每一节的知识点、“线”——单质和化合物连起来的线、“网”——与某一物质相关的知识网络三者相结合。

抓点是从具体代表物入手,掌握代表物的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复习可树立“构—位—性—用”相结合思想。“位”是指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构”是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性”是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泛指物质性质决定存在方式、制取方法、分离提纯、鉴定鉴别、用途、保存贮运等。其规律是:位置→结构→性质→应用,使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科知识系统的角度记忆化学知识,也为将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建网是通过对知识的横向、纵向的梳理将头脑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条理化、网络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由点及线、由线及网构建复习知识网络,通过这一过程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质间联系的认识与理解,为综合应用奠定基础。什么是思维导图呢?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学者托尼•布赞(Tony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是终极的组织性思维工具,能将你大脑中的想法“画出来”。和传统的记笔记的方法不同,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中心概念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通过线条、颜色、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

“给你的思维画一幅导图”。老师可以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出各自的思维导图,能把一章节的书本反映成一幅图,画跟自己的大脑一样,知识变得有条理、有根据、易于储存,可以把自己制作出的和别的同学交换分享。这样,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同时节约了高三宝贵的复习时间。

3.无机化工题—元素化合物新宠

化学作为一门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对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是记忆更多的化学知识,还是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掌握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思想方法?答案不得而知。学习不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量的积累,而是思维能力的提升。化学学习应超越对具体知识本身的追求,从记忆事实、掌握知识转变为思考事实、发展观念。就高考试题来说,也更多是需要学生理解了物质变化的规律来解决一些新情境中的问题。

2011年江苏化学高考考生出来就反映,试卷中要求书写的方程式没有一个是书本上的。让师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中学化学教学必须超越对具体知识的学习,要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如面对高考试题,考生可以利用元素观、变化观自觉地观察和思考判断方程式产物是什么。复习教学时,教师精选无机化工题,带领学生细看框图、流程、数据表格、曲线图形,分析其中所涉及的化学问题,揭示其化学本质,学会应用化学视角解决无机化工生产中的各种问题;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将常见无机物性质的复习融入真实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悟知识的价值,介绍必要的化学术语和常识寻找其中的规律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陆建源.高考无机元素化学复习策略与知识主线.化学教育,2005(3).

李振兵. 立足“三维目标”搞好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中国校外教育,2008(8).

曹丽敏. 例谈高三元素化合物复习各阶段的困惑及对策.化学教与学•复习指导,2011(3).

篇5:高三数学期末的主要复习知识点

1.值

值:设函数y=f(x)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

对于I中任意的x,都有f (x)<=M;

I中存在一个数x0使得f(x0)=M。

则称M是函数y=f(x)的值,记作f(x)max=f(x0)=M

2.最小值

最小值:设函数y=f(x)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

对于I中任意的x,都有f(x)>=M;

I中存在一个数x0使得f(x0)=M。

则称M是函数y=f(x)的最小值,记作f(x)min=f(x0)=M

三、求函数的最值方法

(1)图像法

(1)二次函数法

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那么函数在顶点处取最值; (2)如果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不是全体实数,要根据具体范围加以分析,结合函数图像的同时利用函数的增减性分析题意,求出函数的值或最小值。

(2)单调性法

篇6:高三化学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篇7:高三化学复习知识点

(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等。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如《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

(3)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如《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的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

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煮沸、浸取、过滤等。

(4)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性质与用途。如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有关“强水”(硝酸)性质的描述;古代铜器、铜钱成分为铜合金,铜锈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等。

二、解答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问题的方法

(1)读题:读懂题中文言文所描述的物质的性质、重要的操作等。

(2)析题:由于文中物质的名称一般与现在化学教材不同,需通过性质联系所学化学知识分析所描述的化学过程。

(3)答题:该类题目多为选择题,根据题目要求正确解答。

1.高三化学知识点归纳大全三篇

2.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三篇

3.最新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三篇

4.最新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复习三篇

篇8:高三化学三的主要知识点

在高三化学的复习教学中,常听老师们抱怨说: 元素化学 “分散零散、知识点又多,学生今天学,明天忘”,复习了与没有复习差不多. 于是,化学复习课程的教学便出现了一种新的苗头,那就是重理论,而轻元素.

化学课程中的元素知识,是以“物质性质”为核心的化学内容,诚然对具体物质性质的掌握需要记忆,使得元素化学的学习本身具有了学生易学、却又易忘记的特征,在高考的功利面前似乎见效缓慢,费时较长. 然而缺乏具体物质为基础的理论学习, 不但使学生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而且也缺少对知识外延的归纳与延伸; 反过来,也就失去了对理论内涵理解的支撑基础,这就更加使得学生不会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的具体问题,其结果必然是让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抽象、空洞、难学的学科[1].

二、问题的解决

为了突破高三复习中“元素”教学这一难点,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就不能是对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 而应以建构立体化学知识网络为目标; 实现物质知识与其他化学内容的融合,实现下列四个方面的整合.

1.物质与结构的融合——点的复习

当我们在具体进行关于某种物质知识内容的复习课教学的时候,我们不应急于枚举物质的性质,并让学生去记住那些枯燥乏味的化学方程式. 而应首先带领学生运用已学理论知识,去研究具体物质的结构,探究物质的性质———以假说的方法开启复习的第一步,例如,复习“氨气”的时候,我们应让学生先研究氨分子的结构: 氨分子的电子式→结构式→应用VSEPR理论研究它的空间构型; 在此基础上结合杂化轨道理论分析其结构特征: 1N元素为 - 3价,处于最低价态; 2N原子上有一对孤电子对; 3氨分子中含有氮氢键; 4氨分子是强极性分子. 在这些特征的基础,进一步对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提出预测或假说: 物理性质方面: 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易液化; 化学性质方面: 具有还原性、易作配体,发生配位反应等. 这样既对物质结构理论进行了巩固、又对氨气的性质做出了理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2.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融合——线的形成

通过分析结构而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呢? 便进入到元素化学复习的核心内容了,经过对教材内容的复习,并结合预测对高中所有关于该物质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将有关知识以 “点”为中心,编织成线. 例如,对于氨气,如图2所示.

通过线的梳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元素知识整理成为条理化的知识线条,更有助于学生形成以点为中心、以结构为思考基础的化学逻辑推理的形成,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发散到集中,对问题进行“归一”处理的能力.

3.性质与用途的融合——线的延伸

在元素化学复习课教学中,通过对性质的分析,去归纳物质的应用; 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就能理清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而且能使学生有效掌握“不重要、难记忆”的用途知识,并通过与其他的一些相关知识对照研究,就能把他们学习过的一些知识“活化”起来. 例如,氨气易液化,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作制冷剂;

氨气与酸反应→作铵态氮肥;

氨气的还原性→制氮气、硝酸等.

对照研究: 1氯气、二氧化硫可作制冷剂吗? 2等物质的量的硝酸氨、硫酸氨施入土壤中,谁的肥效会更好? 3氨态氮肥能与草木灰混合施用吗? ……层层深入、递进推理,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缜密,在大脑中建构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4.制备与性质、用途的融合——面的扩展

正是因为每种物质都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用途,所以要获取和制备他们都是非常必要的,物质制备原理的确定,主要由物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有什么样的性质、就有什么样的制法. 例如, 在教学中,可借归一思维引导学生: 从氯气、氮气的制备中得出 “强氧化性气体的制备原理”; 从氨气、氯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制备中归纳得出“酸、碱性物质的制备原理”……以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氢气的制备为例,推导出还原性气体的制备原理. 再借助发散思维,让学生得出氯气、氨气等制备试剂选择的多样性. 在弄清实验原理、试剂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制气四段进行实验设计等. 这种看似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理论和实验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 通过设计,并进行恰当的分类,就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从设计用饱和氯化钠溶液净化氯气、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净化二氧化碳中归纳得出: 与水反应存在化学平衡的气体的净化剂选择原理; 又从用高锰酸钾净化二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硫杂质、用氢氧化钠溶液净化氢气中的氯化氢杂质中总结出利用性质差异选择净化剂的原理等[2].

通过四种整合,便形成了一个以物质为核心的知识面;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推理,存在着一种以结构为基础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起一种“看物质、想结构、推性质、明制法、联用途”的完美体系. 再将这些知识面按照物质之间的衍生关系:

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所对应水化物→盐

串联起来,形成立体的化学知识体系,元素化学就将从彻底的记忆中解脱出来,将不再是一个易忘的内容.

篇9:高三化学三的主要知识点

【关键词】思维导图 化学新课程 高效学习

新课标教材与以往的大纲教材相比,在结构、内容、呈现方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不难发现,能力考查型题目越来越多,尤其对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很高。新课程理念落实的关键在教师,如果能将思维导图策略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做到了对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结构的优化,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一、如何构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最初是在1975年由一个叫Tony Buzan的英国人提出的,当时他仅仅是想用思维导图来记录笔记,因为他发现这样不仅迅速而且记忆深刻。后来人们发现它可以帮助进行发散性、结构化思考,通过文字、图画、线条、颜色,图文并茂地展示思考内容,帮助分析、记忆等,具有组织性思维的作用,能够把隐晦的思想具体化、明了化。

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呢?以绘制图1“思维导图的用途”为例,首先确定好研究的核心问题,从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用一个图像表达你的中心主题。然后画分支,不同分支用不同颜色,用曲线而不是直线。最后在每条线上写上关键词,而不是一整段话。自始至终使用图形,思维导图就是要视觉化。绘制思维导图的工具有纸笔,还有导图软件,各有利弊。以上介绍的是用纸笔为工具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这种方法理论上需要用图形和不同颜色来画,但实践中根据条件简化即可,因为思维导图是一个工具,只要能帮助我们达成目的,完全可以灵活运用。

二、如何在化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可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技能,达到“为学习服务”的目的。这一学习工具能够通过构建学习者的思维框架、激活原有图式来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这正好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相呼应。它也可以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1.思维导图的笔记功能。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做好预习、听课和复习笔记,让课堂高效。课前有效预习能帮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在预习时快速阅读每一小节内容,圈选出关键词,填到主要分支线上,并留下一定空间,以便补充。还可在思维导图上对有疑问的地方做好标记。这种经过意义建构的知识就不容易忘记了。上课时,教师也可以用思维导图作为板书,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记笔记。用这种方式来听课和记笔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学生紧跟教师的讲课思路,通过颜色、图形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容,提高听课效率。同时,这种方式也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因为只要一看思维导图就可以看出双方的思维障碍所在,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讨论。另外,这种方式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比如在“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中,通过绘制图2“电离平衡”思维导图可将“电解质的强弱”“电离平衡状态”“电离平衡影响因素”“电离常数”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剖析得很清楚,这不仅有助于把课程的结构弄清楚,还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并加强他们的记忆能力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既节省时间又便于回顾总结,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2.思维导图的诊断、评价功能。思维导图可用于师生诊断、评价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后续学习采取有效措施。通过观察所画思维导图的节点数目和分支的长度就能看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它可以让教师一眼看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领悟程度和思维特点。思维导图还显示联想链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断裂的区域,这个方法可以给教师一个清晰而且直观的图景,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态。

另外,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思维导图,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当他把自己的图与教师或同学的比较之后,原本含糊不清的问题就会变得明朗,并很快找到解决方法。

篇10: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2。用同一化学式表示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因为同分异构体的化学式相同,它们混合时则是混合物。如正丁烷与异丁烷的混合等。

3。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因为溶质可能不同,如KNO3的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因KNO3的溶解度较大。

Ca(OH)2的饱和溶液浓度很小,因Ca(OH)2微溶于水。

4。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定。

5。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如Ca(OH)2随着降温溶解度增大,其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故没有晶体析出。

6。能电离出氢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如NaHSO4、H2O、苯酚等。

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碱。如Mg(OH)Cl、H2O等。

7。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是酸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Na2O2是过氧化物,Fe3O4是特殊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H2O、CO、NO等。

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CrO3等。

8。酸酐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有机酸的酸酐:乙酸酐等有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酸酐不一定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有机酸酐等。

9。碱不一定都有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如NH3·H2O以及有些含氮元素的有机物碱就没有相应的碱性氧化物。

10。酸分子中的氢原子个数不一定就是酸的“元数”。如CH3COOH不是四元酸,而属于一元酸。

11。盐不一定都是离子化合物。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是盐,不是离子化合物,属于共价子化合物。

12。能透过滤纸的不一定是溶液。如胶体可透过滤纸。

13。常温下收集的NO2气体不一定是纯净物。因为气体中存在化学平衡:2NO2N2O4,故所收集到的.是混合气体。

14。由不同原子组成的纯净物不一定是化合物。如HD、HT等则是单质。

15。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如CO、CO2、H2CO3以及碳酸盐等均含有碳元素,属于无机物。

离子共存的“四不能”

篇11: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⑴方法一(烧杯-酒精法):

取一小药匙无水碳酸钠粉末(充分研细)放在一倒置的小烧杯上,滴加5~6滴酒精,点燃,可看到明显的浅紫色火焰,如果隔一钴玻璃片观察,则更明显看到紫色火焰。

⑵方法二(蒸发皿-酒精法):

取一药匙无水碳酸钠粉末放在一个小发皿内,加入1毫升酒精,点燃,燃烧时用玻棒不断搅动,可看到紫色火焰,透过钴玻璃片观察效果更好,到酒精快烧完时现象更明显。

⑶方法三(铁丝-棉花-水法):

取少许碳酸钠粉末放在一小蒸发皿内,加一两滴水调成糊状;再取一条小铁丝,一端擦净,弯一个小圈,圈内夹一小团棉花,棉花沾一点水,又把水挤干,把棉花沾满上述糊状碳酸钠,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透过钴玻璃片可看到明显的紫色火焰。

⑷方法四(铁丝法):

同钠的方法二中的学生实验方法。该法效果不如方法一、二、三,但接近课本的做法。

篇12: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①阿伏加德罗常数及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②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方向、数目及运用)。

③化学用语:化学式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

④溶液、离子共存、非水解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及其转变(守恒原理的运用),中和滴定。

⑤元素周期律“位—构—性”,即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和性质。

⑥化学键、电子式。

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平衡移动(重点是等效平衡)——要求巧解,近几年都是等效平衡的解决。

⑧盐类水解——离子浓度关系(包括大小比较,溶液PH值及酸碱性)

⑨电化学、原电池和电解池(现象、电极反应式,总反应式等)

⑩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应用

(二)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以考查出现的概率大小为序)

①金属元素:铁、铝、钠、镁、铜。

②金属元素的化合物:Al(OH)3Fe(OH)3、Fe(OH)2、Mg(OH)2、NaOH、Cu(OH)2、Na2O2、Na2O、Al2O3、Fe2O3、CuO、NaHCO3、Na2CO3

③非金属元素:氯、氮、硫、碳、氧

④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NO、NO2、SO2、CO2、HNO3、H2SO4、H2SO3、H2S、HCl、NaCl、Na2SO4、Na2SO3、Na2S2O3

⑤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有机化学基础(6个)

①官能团的性质和转化(主线)

②同分异构体

③化学式、电子[]20xx年高考化学复习指导:高考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反应方方程式

④几个典型反应(特征反应)

⑤有机反应类型

⑥信息迁移

(四)化学实验(7个)

①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主要是原理)

②实验的基本操作(主要是原理)

③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收集方法)

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安全意识培养)

⑤常见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无机离子)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别

⑥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基本实验或评价实验方案。(这一类型题迟早会考)

⑦根据实验现象、观察、记录、分析或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结论。(分析处理数据这几年没考,但要关注这个问题)

(五)化学计算(7个)

①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②有关溶液浓度的计算

③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④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⑤确定分子式的计算

⑥有关溶液pH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

篇13:高三化学知识点高考分析

1.离子反应生成微溶物或难溶物。

2.离子反应生成气体。

3.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

4.离子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可分为两类,一是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二是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还应注意:

1.微溶物向难溶物转化,如用煮沸法软化暂时硬水

MgHCO3==MgCO3+CO2↑+H2O

MgCO3虽然难溶,但在溶液中溶解的哪部分是完全电离的,当Mg2+遇到水溶液里的OH-时会结合生成比MgCO3溶解度更小的Mg(OH)2而沉淀析出

MgCO3+H2O==Mg(OH)2↓+CO2↑

2.生成络离子的反应:

FeCl3溶液与KSCN溶液的反应:Fe3++SCN-==Fe(SCN)2+生成物既不是沉淀物也不是气体,为什么反应能发生呢?主要是生成了难电离的Fe(SCN)2+络离子。

3.优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具有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的离子相遇时首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a2S溶液与FeCI3溶液混合,生成S和Fe2+离子,而不是发生双水解生成Fe(OH)3沉淀和H2S气体。

2Fe3++S2-=2Fe2++S↓

总之: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间只要是能发生反应,总是向着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反之,离子反应不能发生。

(二)离子反应的本质

反应体系中能够生成气、水(难电离的物质)、沉淀的离子参与反应,其余的成分实际上未参与反应。

(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类型

1.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4.络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掌握离子方程式的类型及特征,才能书写好离子方程式,正确书写、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例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用石灰软化暂时硬水

Mg2++2HCO3-+2OH-=MgCO3↓+CaCO3+2H2O

B实验室制HCI气体

H++CI-=HCI

C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

NH4++OH-=NH3oH2O

D铜片和稀硝酸共热

3Cu+8H++2NO3-=3Cu2++2NO↑+4H2O

解析:解答此类题除要掌握离子反应的本质外,还要注意温度、浓度、物质的量,反应反应物状态等对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影响。

选项A,Ca(OH)2中的OH-首先与Mg2+结合生成溶解度比MgCO3更小的mg(oh)2沉淀,故不能生成MgCO3沉淀。

选项B,固态NaCI和浓H2SO4反应不能写成离子方程式,浓H2SO4和任何固态物质反应都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选项C,稀NaOH溶液,常温,NH3极易溶于水生成NH3oH2O;故C正确。强碱溶液与铵盐的反应有下列两种情况:

NH4++OH-(稀、冷)=NH3oH2O

NH4++OH-(浓、热)=NH3↑+H2O

选项D考虑了稀HNO3的氧化性和酸性,又注意了离子电荷数的配平,故D正确。

例2将过量的氯气通人溴化亚铁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CI2+2Br-=2CI-+Br2

BCI2+2Fe2+=2Fe3++2CI-

CCI2+2Fe2++4Br-=2Fe3++2Br2+2CI-

D3CI2+2Fe2++4Br-=2Fe3++2Br2+6CI-

篇14:高三化学知识点背诵小结

1. 银氨溶液、氢氧化铜悬浊液、氢硫酸等试剂不宜长期存放,应现配现用正确,银氨溶液久制易生成Ag3N极为易爆

2. 实验室制取氧气完毕后,应先取出集气瓶,再取出导管,后停止加热正确

3. 品红试纸、醋酸铅试纸、pH试纸、石蕊试纸在使用前必须先用蒸馏水润湿错误,PH试纸不润湿

4. 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NaOH溶液时,所用锥形瓶不能用未知NaOH溶液润洗正确

5. 为防止挥发,浓氨水、氢氟酸、漂白粉、液溴、汽油、乙酸乙酯等均需密封保存错误,漂白粉不易挥发但易变质,所以需要密封保存

6. 浓H2SO4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再用干燥布擦净,最后涂上NaHCO3溶液错误,先用干燥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最后涂上NaHCO3溶液

7. 一支25mL的滴定管中,液面所在刻度为12.00,则其中所盛液体体积大于13.00mL正确

8. 准确量取25.00mL的KMnO4溶液,可用50mL碱式滴定管错误,应用酸式滴定管

9. 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正确

10. 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分析下列实验温度计水银球位置。

(测定溶解度、制乙烯、硝基苯、苯磺酸、酚醛树脂、乙酸乙酯制备与水解、糖水解)测定溶解度(溶液)、制乙烯(反应液)、硝基苯(水浴)、苯磺酸(水浴)、酚醛树脂(沸水浴)、乙酸乙酯制备(直接加热)、水解(水浴)、糖水解(水浴)

11. 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握持锥形瓶,边滴边振荡,眼睛注视滴定管中的液面下降的速度错误,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指示剂颜色变化

12. 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中错误,左物右码

13. 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密封,加热试管,溶液变红色,冷却后又变无色。确定溶液成分应为SO2+品红溶液

14. 只用一种试剂可以鉴别甲苯、氯仿、己烯、酒精、苯酚水溶液、纯碱溶液正确,浓溴水

15. 氢氧化钠溶液滴定醋酸时,通常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终点颜色由橙变黄错误,通常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16. 除去蛋白质溶液中的可溶性盐可通过盐析的方法错误,应该使用渗析

17. 配制硫酸亚铁溶液所用的蒸馏水应预先煮沸,以除去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正确

18. 试管、蒸发皿、坩埚、锥形瓶等仪器均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错误,锥形瓶应当隔石棉网微热

19. 所谓硅胶,即硅酸胶体。硅胶变色为物理变化错误,硅胶为nSiO2?mH2O硅胶变色是化学变化,由于其中CoCl2的水合分子量不同而颜色不同 [CoCl2?H2O(蓝色)CoCl2?6H2O(红色)]

篇15:高三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精选

(1)条件问题: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增大,不能使用22.4L/mol。

(2)状态问题:标准状况时,H2O、N2O4、碳原子数大于4的烃、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大部分卤代烃、含氧衍生物等为液态或固态;SO3、P2O5等为固态,不能使用22.4L/mol。

(3)某些物质中的化学键数目:如白磷(31g白磷含1.5molP-P键)、金刚石(12g金刚石含2molC-C键)、晶体硅(1molSi含2molSi-Si键)及晶体SiO2(60g二氧化硅晶体含4molSi-O键)、Cn(1molCn含nmol单键,n/2mol双键)等。

(4)某些特殊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目:如Na2O2与H2O、CO2的反应(1molNa2O2转移1mol电子;Cl2与H2O、NaOH的反应(1molCl2转移1mol电子。若1molCl2作氧化剂,则转移2mol电子);Cu与硫的反应(1molCu反应转移1mol电子或1molS反应转移2mol电子)及与Fe有关的反应(与非氧化性酸、盐的置换变为Fe2+、而与氯气等反应而被氧化为Fe3+等)。

(5)电解质溶液中因微粒的电离或水解造成微粒数目的变化:如强电解质HCl、HNO3等因完全电离,不存在电解质分子;弱电解质CH3COOH、HClO等因部分电离,而使溶液中CH3COOH、HClO浓度减小;Fe3+、Al3+、CO32–、CH3COO–等因发生水解使该种粒子数目减少;Fe3+、Al3+、CO32–等因发生水解反应而使溶液中阳离子或阴离子总数增多等。

(6)由于生成小分子的聚集体(胶体)使溶液中的微粒数减少:如1molFe3+形成Fe(OH)3胶体时,微粒数目少于1mol。

篇16:高三化学必背知识点

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

三、A12O3为_化物,Al(OH)3为_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四、Na2CO3和NaHCO3比较

碳酸钠碳酸氢钠

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

2NaHCO3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CO32—+H+HCO3—

HCO3—+H+CO2↑+H2O

HCO3—+H+CO2↑+H2O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

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

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CO32—+H2O+CO2HCO3—

不反应

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Ca2++CO32—Ca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五、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上一篇:例文爸爸真辛苦下一篇:万富强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