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5写人

2024-05-09

记叙文阅读5写人(精选6篇)

篇1:记叙文阅读5写人

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一般写人类文章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在具体事例中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分析人物的外貌

外貌描写(亦即肖像描写)是作者对人物容貌、神情(神态)、姿态、服饰(衣着)等方面的描绘。人物的外貌往往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心。阅读时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外貌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及个性特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抓住“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这样的语句来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见父亲虽受折磨却依然坚定慈祥。

<二> 分析人物的动作

人的动作是受人的思想感情支配的,能具体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如《一夜的工作》“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从这段动作描写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周总理审阅记录稿是多么地认真仔细,总理对工作是多么负责任。

<三> 读懂人物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文章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能反映人物一定的思想、个性和心理特点。读文章时分析揣摩人物的语言,有助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从父亲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把革命工作放在第一,全然不顾个人安危。

<四> 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活动。对人的心理活动描写能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往往是靠许多心理描写来突出个性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好,人物品质就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窃读记》“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呆下去„„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让读者深刻地了解到“我”渴望阅读热爱阅读的思想感情。

<四> 分析人物所在的环境

人物的一切活动都与他(她)所在的环境分不开,并受到环境的制约。读书了解人物时,分析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语言以及心里活动。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环境如此恶劣,母亲、朋友都劝父亲离开北京,可父亲坚决留下来,可见父亲视革命工作胜过自己的生命,完全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五> 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是相对于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而言。它主要是通过对与特定人物相关的其他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特定人物形象,从侧面间接表现特定人物形象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由于侧面描写是含蓄地表现特定人物形象,因而更能够自然地、潜在地诱导读者的思想情绪,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获得极高的审美情趣,所以又称为“烘云托月”。如《顶碗少年》“一切重新开始。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中„„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加线词句就虽没直接写少年顶碗动作之难、技艺之精,但通过对观众表情和动作的描写间接表现了出来。

快速阅读训练

(一)毛主席爱读书

毛主席小时候十分喜欢读书。他特别喜欢阅读我国的古代小说。13岁那年,他白天在田里劳动,非常辛苦;夜晚在油灯下认真读书。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他总是坚持读书。

有一次,毛主席在野外放牛。他让牛在田边吃草,自己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起书来。看着,看着,他竟忘记了他的牛。突然,有人大喊:“牛吃菜啦!牛进我家菜园里吃菜啦!”毛主席听到了喊声,知道自己闯祸了。

1.文中的“闯祸”是指什么?

2.用“――”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3.毛主席在野外放牛,为什么到了别人的菜园里吃菜都不知道?

(二)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孩子们非常伤心,痛苦万分,埋怨命运不好。∥

恰巧,有位老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听到了他们的埋怨。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聋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 ”接着,他对眼瞎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新的追求。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他可以避免一切喧闹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他可以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睛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闻名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们俩非常激动,拉住老人的人连连道谢。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堵塞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喜欢()突然()伤心()避免()高度集中()闻名天下()2.在两个孩子埋怨命运不好时,老人对他们说了一些话,使他们开始新的追求,用横线画出来。

3.给第一大段选择恰当的段意。()两个孩子命运不幸,一个耳聋了,一个眼瞎了,十分痛苦。两个孩子的理想破灭了。他们感到失望,埋怨命运不好。两个孩子都非常伤心,十分痛苦。

4.概括二,三大段的段意。

5.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爱迪生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是美国人,小时侯因为家里穷,只上过三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得一些瓶子罐子。

爱迪生12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火车有一节专供乘客吸烟的车厢,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翻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地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并没有动摇。他重新搞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查一点弄瞎了他的眼睛。他没有被危险吓倒,继续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一种价格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只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十几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灯丝,发明了灯丝。

后来,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等1000多种的东西。1.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顽强()不懈()2.根据短文内容,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因为他

4.仔细阅读短文,想一想:爱迪生为什么能成为大发明家?。

(四)有一天,一只老山羊爬山时把腿摔坏了,请毛驴把他背(bēi bèi)回家。毛驴向他要十斤山芋做报酬,老山羊只好一瘸一拐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老山羊骑在牛大哥的背上缓缓走来,毛驴于是问:“牛哥,它出多少山芋请你背它?

“千斤”。

毛驴冷笑道:“十斤山芋还不答应呢!千斤?你可别做梦了!” 牛大哥认真地说道:“不是我别做梦了,而是你别糊涂了!十斤山芋算得了什么?友谊的分(fēn fèn)量才重千斤呀!”

毛驴听了牛大哥的一席话,站在那扇了扇(shān shàn)长长的耳朵,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

1、找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慢慢――()友情――()2.划去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

3.文中的“千斤”这句话是谁说的,请在()里打“√”。

(1)毛驴说的。()(2)牛大哥说的。()(3)老山羊说的。()4.请给短文起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 5.毛驴听了牛大哥和话后“垂下头不好意思地走了”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寓言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文中的一句话,把下面的话补充完整。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记叙文阅读5写人

一、引入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这段人物描写是语言描写,写出了王熙凤 阿谀奉承 的性格特点。王熙凤见林黛玉,大量完黛玉后说的一番话。这里表面是夸赞林黛玉的花容月貌,“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实也在拍老祖宗的马屁。你看这马屁拍的简直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二、什么叫人物语言描写?

指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人物语言描写要注意什么

1.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由于人物的身份、个性、经历、年龄、职业、文化教养等不同,这就决定着人物余元必定是色彩斑斓、千变万化的。因此语言描写还得符合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心情、性格...否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2.符合人物年龄

例1:有一天,我去外婆家做客。当车开到鞍山站时,上来一位约摸六七十岁的农村老奶奶。它驼着背,拄着拐杖,颤巍巍的,手里提着半篮子鸡蛋,好像要去农贸市场出售。一位佩戴着红领巾的少年忙上前扶着老奶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奶奶激动地对旁边的乘客说: A.“现在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学习雷锋蔚然成风,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你看这位红领巾就是一个‘活雷 锋’......”

B.“哇塞!这孩子好好棒呦!” C.“这孩子真乖!”

例2:六岁的小明对爸爸说:“你给我好好听着,下班就回家,不准喝酒打牌......”

上面的话是六岁的小明说的吗?为什么?

3.符合人物性格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能够帮助读者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不同的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其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采。我们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塑造出大千世界各显个性的人物形象,应避免“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俗套,个性化语言的运用有其不可低估的作用。

语言描写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例1:董卓怠慢了刘备,“莽张飞”生气了,想要杀掉董卓。刘备与关公急忙阻止他。张飞说:“......”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A.不杀就不杀,得罪他我可能会倒霉。

B.如果不杀这人,反而要在他手下听命,实在不甘心,二位哥哥在此,我投奔别处。C.我们可是干大事的人,怎能与他一般计较,姑且饶他一回。

4.在描写人物语言时,若能配以神态、动作等描写,人物性格就会鲜明生动,人物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有些同学在写人物对话时,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我说”、“你说”、“他说”,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一个人说话时,总要出现相应的表情与动作,把它们描写出来,不但可以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例1:某同学乱泼脏水,弄脏了墙壁,大家纷纷议论,是否该主动告诉老师,针对这一情景,说一说以下的话分别是哪种性格的同学说的呢?比较两段例文,看看哪段例文表达效果会更好,为什么?

(一)我呆呆地站在教室门口,同学们围了上来。

小明说:“你闯祸了,等着挨罚吧!”(幸灾乐祸的人)

小刚说:“不怕,只要你自己不承认,谁知道是你泼的水呢?”(不诚实的人)

小丽说:“我看你,还是快去自首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嘛!”(幽默诚实的人)

“我有办法,”小强说,“你去拿一根棍子绑在背上,去负荆请罪。”(恶作剧的人)

(二)我呆呆地站在教室门口,同学们围了上来。

小明眯着眼笑嘻嘻地说:“你闯祸了,等着挨罚吧!”

小刚瞪大眼睛说:“不怕,只要你自己不承认,谁知道是你泼的水呢?”

小丽凑上来:“我看你,还是快去自首吧,‘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嘛!” “我有办法,”小强手舞足蹈地说,“你去拿一根棍子绑在背上,去负荆请罪。”

(1)“人+话”或者“话+人”

例:小明的父亲说:“你要听老师的话。”

“是的。”小明低低地说。

(2)“人+动作+话”或者“话+人+动作”

例:小明的父亲把小明拉过来说:“你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他拉着我,坐在一根伐倒的树干上,把这朵花擎在我的眼前,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不

多了!”

注意:动词的选用要根据当时的情境,人物的身份、职业、年龄等来定。

(3)人+动作+神态+话

小明的父亲把小明拉过来,严肃地说:“你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小李一下子跳了起来,高声叫道:“我中奖了!我中奖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4)话+人+神态+话

“到学校里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记住了吗?”爸爸表情严肃地对小明说,“还有,要和同学们处好,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闹矛盾,知道吗?”

5.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比如在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

例:小明的语文课本不见了。

课堂上不见课本:他小心翼翼地翻着书包,心理默念道:“语文书,语文书在哪呢?” 下课时不见课本:他着急地翻着抽屉,大声喊道:“语文书哪里去了?谁见过我的语文书呀?书!书!”

在家里不见课本:“老妈!快来呀!我的语文书不见了!快来,帮我找找!” 6.语言描写时,文字要简洁。

片段一:星期天上午,我正在复习功课。忽然听见门外传来又甜又脆的喊声:“小燕,小燕!”我一听就知道是我的好友小云在喊我。我连忙放下笔,给她开门。“小燕,你吃过早饭了吗?”小云一见我就问。我说:“吃过了。”小云问:“吃什么呢?”我说:“吃油条、稀饭,你吃了吗?”小云说:“我家的燃气灶坏了,爸爸拿去修,还没回来我吃什么呀?”我说:“在我家吃吧。”小云说:“我发明了一种‘学习棋’,你快跟我去看吧!”我问:“什么‘学习棋’呀?”“先别急,一会儿就知道了啦!”小云拉着我的手往她家跑去......片段二:星期二上午,我正在复习功课。忽然听见门外传来又甜又脆的喊声:“小燕;小燕!”我一听就知道是我的好友小云在喊我。我连忙放下笔,给她开门。“小燕,我发明了一种‘学习棋’,你快跟我去看吧!”小云满脸笑容地对我说。“看你高兴的,什么‘学习棋’呀!”我问。“先别急,一会儿就知道了啦!”说完,小云拉着我的手往她家跑去......四、语言描写的四种形式

一种是个人独白,也就是自言自语。如:

“唉,这鬼天气!又闷又热,蚊子也来捣乱,一夜没睡,真倒霉!”王老五不停地边拍着蒲扇边咒骂着。

第二种是一个人对别人说话。如:

老马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第三种是对话。

第四种是几个人议论或交谈。

五、练一练:

1.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走到一个荒郊野地,又饿又渴,于是分头寻找食物。真巧,他们每人都看到了一个绿油油的大西瓜。你猜猜,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呢?

唐僧: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僧:

2.请修改下列语段

<菜市场,爸爸(工商局)向一个小贩买苹果。> 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他连忙拿回递到爸爸手中的苹果,慌忙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爸爸问老板:“为啥要再称一遍?”“刚才称错了!”老板说。爸爸说:“你咋知道称错了?”老板说:“这,这......”爸爸说:“这什么?”老板说:“这是六块五的苹果,不够两斤斤。”爸爸说:“你竟敢缺斤少两,跟我走一趟吧!”

篇3:“写人记叙文”的教学

以表现人物为中心;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言谈举止、细节描写来反映其精神面貌;

人物都是置身于特定背景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 写人记叙文的篇数较多, 约占14%。笔者对此类文章进行了长期的教学实践, 现总结几点经验与同行分享。

一、紧扣文本特质, 在语言实践中辩证认识人物

文本特质是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只要抓住文本特质, 即抓住了解读文本语言的“钥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乌塔》一文讲述了“我”在罗马旅馆里结识了特殊的“驴友”:年仅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 她独自游历欧洲。文章内容浅显, 侧重写乌塔的旅游路线、旅游准备以及对独自旅游的观点;首次出现了“间接叙述”的方式, 且“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穿插运用, 富有变化。对于乌塔的“独立”品质, 由于国情不同, 学生不能一味模仿, 须辩证地认识。

教学时, 笔者从文本特质出发, 立足语言表达形式, 以“旅游规划”与“旅游论坛”为平台, 创设言语实践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语言、发现语言、运用语言, 在言语实践中辩证认识人物的品质。 (见下表)

二、围绕描写方法, 在语言品味中感悟人物形象

1. 聚焦细节描写, 感悟人物形象

细节, 能够看出人物的个性, 窥视人物的心理, 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写人记叙文就是通过一个个细节 (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 的描写去塑造人物形象的。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写了毛泽东接到爱子牺牲的电报后, 内心痛苦难言, 以及对遗体是否运回国所做的痛苦抉择。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腻真实, 令人动容。如突闻爱子牺牲的噩耗, 文章中这样描写:“从收到这封电报起,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简洁的语言富含情感内涵。其中“吸、放”两个微乎其微的动作, 却凝聚着毛泽东的情感, 平静的动作背后蕴藏着一个慈父心底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教学时, 笔者安排了两次“感悟”:一是通过朗读感悟毛泽东的失子之痛;二是补充毛家此前已牺牲的五位亲人的资料, 感悟毛泽东失去众亲之痛。又进行了两次“对比”:第一次, 去掉细节描写后与原句比较, 发现有了细节描写, 句子表达更具体生动了;第二次,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想象常人失去爱子的行为表现, 与毛泽东失子后“平静”的行为表现进行对比, 感悟毛泽东亦父亦王复杂的人物形象, 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与贴切。

2. 联系环境描写, 感悟人物形象

写人记叙文离不开环境描写, 因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 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环境描写又反过来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教学中, 如能在“环境”与“人物”间寻找联系点, 则事半功倍。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丰碑》时, 为理解“丰碑”的含义与感悟老红军的形象, 笔者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想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生:当时天气非常寒冷, 环境非常恶劣, 行军很艰难。

生:在如此寒冷的冬天, 穿着如此单薄衣服的人, 没想到竟是军需处长。

生:军需处长是军队里管理物资的人, 应该不缺衣物, 可他把衣物分给战士, 自己却被冻死了。

……

把“军需处长”这个特定的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 学生便会发现, 一个最不缺衣物的人物, 却因缺少衣物被冻僵, 在大雪的覆盖下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丰碑, 感受到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三、整合单元主题, 在读写结合中迁移人物表达

现行教材按单元主题编排, 在相同主题背景下, 每篇文章既是独立的个体, 又是整体观照下的部分。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执着的追求”为主题, 表达不同的人对艺术专心致志、不懈追求的精神。其中《全神贯注》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鱼游到了纸上》则表现了聋哑青年做事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两者表达方法相似, 都是通过人物的神态、举止来刻画其“忘我”, 但表达的角度不同, 呈现的人物形象也不同。教学时, 笔者聚焦“忘我的境界”进行整合教学, 做到同文中内容整合, 异文间方法整合。

(1) 理解想象, 感悟“忘我”。学生朗读后, 想象青年看鱼时的动作、神情, 领悟“忘我的境界”就是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件事, 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2) 多篇整合, 链接“忘我”。青年的“忘我”除表现在“呆呆地、静静地”神态上, 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联系全文, 寻找青年“忘我境界”的表现所在。

青年的忘我境界表现在忘了时间, 忘了自己, 忘了……而前文《全神贯注》中写罗丹雕塑时忘我的境界则是“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 一会儿后退, 嘴里叽哩咕噜的, 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 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 手不停地挥动……”通过对比阅读, 学生发现罗丹的“忘我”表现为近乎疯狂般的自我痴迷。

(3) 读写结合, 迁移“忘我”。不同的人沉迷不同的事, “忘我”的表现不同。联系生活, 选取某个人做事时的“忘我”场景, 着重观察他 (她) 的神态、举止, 写一个片段。

围绕主题, 整合方法, 链接生活, 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表达方法, 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方法。在读写中“走了一个来回”后, 学生对写人物的“忘我境界”, 自然生动形象、精彩纷呈。

四、采用多种方式, 在语言转换中提升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令孩子厌倦。教师要依据写人记叙文的文体特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1. 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诗歌

有些写人记叙文通过写主人公的几个画面来表现人物形象, 情节平坦, 语言朴实, 难以吸引学生, 如把它转换为诗歌则学生兴趣高涨。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在金色的海滩上》, 抓住小姑娘做好事的几个画面,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重组, 最后形成一首儿童诗。既感悟了人物形象, 又诗意盎然。

在金色的海滩上 / 拾贝的小姑娘 / 留下了 / 一串/ 小小的脚印

在金色的海滩上 / 看衣的小姑娘 / 坚守着 / 一份/ 淡淡的承诺

在金色的海滩上 / 还贝的小姑娘 / 给了我_____/___________

2. 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非连续性文本

有些写人记叙文通过对主人公的几个事例的呈现来表现人物立体形象, 故事多, 篇幅长, 阅读很花时间。如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辅助教学, 直观简明, 增强新鲜感。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 可采用“KWL图表”教学:“K”是学生已知道什么;“W”是还想学习什么;“L”是学到了什么。聚焦疑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闰土形象的认识不断丰满。

3. 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故事复述

孩子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小喜欢听故事、讲故事, 在故事的陪伴下成长。有些写人记叙文, 年代久远, 在学生的心中本身就是故事, 且不少课文采用故事的表达形式娓娓道来, 深深吸引了低段学生。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来教记叙文, 能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徜徉于故事长廊而流连忘返。

4. 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动态表演

篇4:《记叙文阅读之写人(三)》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1.(久别重逢的)惊喜 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居里夫人传(节选)》

1.示例:将爱迪生的实验室与居里夫人的工作环境作对比,衬托出居里夫人简朴、不贪图享受的高尚人格;10个女百万富翁不肯对居里夫人解囊相助,在对比中表现了女百万富翁的惟利是图和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 2.示例:居里夫人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也贡献了另一种价值:即使是为了科学,也不能将科学的成果据为己有。

《塑造梦的泥土》

1.示例:(1)神山赶庙会时先是只顾脱模子,后在看摔跤时一直挎着一篮脱好的模子未放下。(或:神山赶庙会时脱模子、看摔跤)(3)东古城捕鸟时偶然发现上好的黄土后如获至宝。 2.句子把泥土比作“花瓣”,形象地写出了泥土成片状、又微微卷起的形态,而且,“快活”“绽”等词语不仅赋予了泥土以生命的活力,更透露出“我”得到这片好土时的欣喜之情。 3.创造生命,创造美好的事物。(或:实现作者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人们心中的梦想。)

《季羨林的缺憾人生》

1.C 2.(1)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2)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3)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 3.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的遗憾之事。

篇5:记叙文阅读5写人

概念阐释

记叙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叙述和描写人物、事件、景物来表达一定主题的文体。我们在目前的学习中接触到的记叙文从内容上来看,可分为以写人为主、以记事为主、以写景为主和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写人的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展示人物的个性风貌为核心,以揭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韵或品德操守为目的的一类文章。文中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这类文章一般通过人物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或所说所想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或思想品质。当然,对事情的叙述是绝对少不了的,但文中所涉及的事情都是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都是为说明人物的性格、品德,为突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服务的。

写人的记叙文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记叙一个人的一件事,表现他某一方面的品质;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品质;写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事情。其写作中心,可以是单纯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是赞颂或批判这个人的品质特征,还可以是通过回忆“我”与这个人的交往,表达“我”对他的怀念等等。

经典阅读一

我的老师

□贾平凹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孩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了,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钟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唯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孙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耳屎。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是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别人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怎么也看不出好在哪里,但我要在文坛上混,又要证明我的鉴赏水平,或者某某是权威,是著名的,我得表示谦虚和尊敬,我得需要提拔和获奖,我也就说:“好呀,当然是好呀,你瞧,他写的这副联,‘×××××××,××××××春’,多好!”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斟句酌字、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

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仗!”现在的人很烦,似乎吃了炸药,鸡毛蒜皮的事也要闹出个流血事件,但街头上的斗殴发生了,却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伏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离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勇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我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选自《新读写》2007年第4期)

导读

本文通过摘花、看电视、写条幅等五件事表现了孙涵泊小朋友正直、天真可爱、无所畏惧的思想品格,这种品格令“我”深深折服,并甘拜下风,拜他为师。文章记叙内容甚多,每件事情都表现了孙涵泊的美好品质。对善良、可爱、无畏的孙涵泊小朋友的描写,构思颇为巧妙。例如:“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作者借一个三岁半孩子的真挚的语言来推崇各种美好品质,连大人、警察都无可奈何的事,小孩子却深明大义,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这令“我”感到了羞耻,感到了自己的卑劣。本文是刻画人物的典范之作。

经典阅读二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在小西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上学,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代我出过一点主意。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给我去伴奏。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儿子那时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儿子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不料儿子带回了一个同学。儿子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儿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选自《汪曾祺全集》)

导读

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本文的特点是刻画了一类人。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性情随和的人,父亲的好脾气使父子之间的沟通既方便又畅通,父亲注重儿子的学业却从不强求,而是让儿子“任性”发展,甚至是有些“放纵”儿子。后来作者也把这种民主和谐的父子关系传承下来,营造了一种淳朴融洽、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文章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对于人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好父子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经典阅读三

汪大娘

□张中行

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嬉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稀奇;稀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上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了。

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佣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了。

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

(选自《张中行名作欣赏》)

导读

篇6:写人记叙文

我也曾经听人说过,当一个灵魂得到永生的时候,它必须在世间有爱,有一种不可毁灭的力量。可能,就是这样,我时常能感觉到奶奶就在我身边。不是吗?奶奶。

当我在思考时,会有一双温和的眼睛在云层中鼓励我,当我烦恼时,有双无形的手在抚摸我。我似乎看到,她望我时从心底流露出来的疼爱。

每当我进入梦乡,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坪上,就会有一位美丽的天使,她拉着我的手,轻轻的搂着我,告诉我关于她的>故事。到了白天,我努力抓着对梦中的一丝回忆,望着镜子微笑。我已知足。我知道,这已经是我莫大的>幸福。

是的,天使都是善良的,所以她们才会产生爱的力量。她曾经说过,爱是一种强大的魔法,可以让坚硬的心灵变得柔软。爱可以穿越时间,让我那美丽的天使在月光柔和的地方陪伴我。

其实,我一直都明白,我是一个幸运儿,因为总有一个美丽的天使在阳光温柔的地方,或者躺在云彩上,望着我的一举一动,默默的爱着我。

上一篇:李嘉诚名言下一篇:第三章 个人贷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