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疗机构管理规定

2024-04-29

广州医疗机构管理规定(精选6篇)

篇1:广州医疗机构管理规定

广州市人民政府令

第110号

《广州市医疗废物管理若干规定》已经10月20日市政府第14届13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月1日起施行。

市长陈建华

月19日

篇2:广州医疗机构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运送和处置行为,确保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加强本市医疗废物管理,根据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废物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运送、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运送、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交通、价格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卫生部《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要求分类收集本单位产生的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物或者密闭的容器内。

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不属于医疗废物,不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配合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按照处置方式为导向的医疗废物分类方法进行收集和分类贮存,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现医疗废物有混杂的,应当及时告知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分类管理。

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从再生资源回收处置企业中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遴选两家企业,回收利用本市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未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各种玻璃(一次性塑料)输液瓶(袋)集中收集后交由本条第三款规定的再生资源回收处置企业回收利用。

第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设立医疗废物台账和重量计量设施,对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去向以及经办人等项目进行登记,并如实填写医疗废物转移联单、运送登记卡。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医疗卫生机构下设科室的,产生医疗废物的科室和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点都应当设立医疗废物台账,医疗废物转出科室、转入和转出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点时都应当进行重量计量。

第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产生的全部医疗废物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处置;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按照与医疗卫生机构签订的协议收运、无害化处置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全部医疗废物。

当实际医疗废物产生重量、类别与医疗卫生机构预测的理论数量相差超过20%时,产生医疗废物的医疗卫生机构和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医疗废物数量进行核查和分析。

第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两日。

对距离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远、医疗废物日产生量少、无法保证每日收集、运送一次医疗废物的农村乡镇医疗机构,由所在区、县级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该区域一家医疗机构作为暂时集中贮存点,医疗废物暂时集中贮存点应当便于收运车辆的停放;周边医疗点应当每隔一日将医疗废物用密封转运箱自行送往暂时集中贮存点,前后两次最长间隔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每隔一日将集中贮存点的医疗废物及时收运,前后两次最长间隔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

第八条 本市实行医疗废物联单管理。鼓励运用二维码、物联网等技术提高医疗废物联单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车辆配置轨迹监控设备,并将轨迹监控数据报送环境保护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实现对医疗废物运输车辆进行卫星定位系统的轨迹监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医疗废物收运车辆应当按照国家标准喷涂医疗废物警示标志。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医疗废物收运车辆与垃圾运输车辆享有相同的通行资格。

第九条 本市医疗废物处置收费采取重量计价的收费方式,市价格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医疗废物处置收费定期调价机制。

第十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于每月底前向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上一个月医疗废物产生和处置情况的月报表,并将医疗废物产生和处置情况的月报表抄报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医疗废物处置行为的监督检查,每季度的现场监督检查不少于一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置行为的不定期抽查和日常的监督检查,每年应当对全市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处置行为进行至少一次的现场监督检查。

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违法处置行为及时向社会公开。

第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规定第四条规定,未按要求分类收集医疗废物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予以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规定第五条规定,未设立医疗废物台账和重量计量设施等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四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在非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传染病传播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规定第六条和第七条第三款规定,未及时收集、运送医疗废物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故意排放、倾倒、处置医疗废物或者明知他人无经营许可证或者超出经营许可范围而向其提供或者委托其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医疗废物,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未按照本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处理,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传播、环境污染事故时未及时采取减少危害措施,以及有其他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行为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动物诊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参照本规定。

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行政区域内动物诊疗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运送、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篇3:广州医疗机构管理规定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广州市2008年家庭卫生服务调查资料和卫生财务年报资料。根据家庭卫生服务资料,对数据库审核并去除错误后,总样本量为7562户,调查人口25512人;其中城市样本量为4920户,15665人,农村样本量为2641户,9847人。

从家庭卫生服务资料获取的测算指标有:家庭消费性支出、门急诊次数、就诊机构类别、住院天数、住院机构类别等。卫生财务年报资料可提供各级医院财政补助、门急诊人次、实际占用床日等数据。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受益归属分析方法(Benefit Incidence Analysis, BIA)分析政府医疗机构补助受益公平性。政府医疗机构补助受益分布分析主要是描述不同社会经济群体获得的政府医疗机构补助的分布情况,通过比较不同群体对政府医疗机构补助的利用来分析其分配的公平性。同时,结合集中指数、Kakwani指数及集中曲线图,更加全面地反映各种补助在个体分布的绝对公平与相对公平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州市居民总体受益分布分析

样本人群按家庭消费性支出划分为五等分组,分别计算各组人群门诊、住院补助及医疗总补助的比重。在调查的人群中,最富裕20%人群消费性支出占总人群支出的42.8%,其余80%人群比重为57.2%。其中,最贫困20%人群消费性支出比重仅为6.8%,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比较大(表1)。

居民在医疗门诊利用中得到的政府补助的公平程度相对较好,分布比较均衡,但贫困40%人群所占的比重较低。与之相比,居民住院利用中得到的政府补助的公平程度就较差,其中最富裕20%人群得到了42.7%的住院补助,而贫困40%人群只有19.8%,体现了住院补助的分布倾向于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总体来说,医疗总补助在人群中的分布比经济水平的分布较均衡,但经济程度越好的人群得到的补助越多,公平程度不理想。

集中指数为正值且越大说明分布越倾向于富裕人群。2008年广州市居民的门诊补助、住院补助、医疗总补助的集中指数为0.17、0.35、0.18,从绝对公平角度分析政府医疗机构补助受益分布是不利于贫困人群的,其中住院补助的集中指数较大,提示补助向富裕人群倾斜的程度较大。Kakwani指数为负值,表明受益分布有累进性,相对公平程度较好,若绝对值越大,相对公平程度越好。从相对公平角度分析,人群的门诊补助、医疗总补助的Kakwani指数均为负值,表明政府医疗机构补助总体上有利于贫困人群,通过医疗补助可以达到社会资金二次分配的目的,缩小贫富差距。但住院补助的Kakwani指数为零,说明居民在住院补助方面受益的分布与其经济水平相一致,提示住院补助没有很好地发挥缩小差距的作用。

绘制集中曲线后发现(图1),门诊补助和医疗总补助的集中曲线均位于洛伦兹曲线的上方和绝对公平线的下方,而住院补助的集中曲线在前50%人群位于洛伦兹曲线上方,后50%人群则略低于洛伦兹曲线或与之重合。门诊补助和医疗总补助的分布从绝对公平来看是不公平的,但从相对公平角度是较公平的,贫困人群获得的补助占总补助的比重大于其经济水平在总人群中的比重。住院补助与绝对公平线比较提示是不公平的;相对公平性分析认为50%-80%中间人群的住院补助占总补助的比重低于其消费性支出比重占总支出的比重,即得到的政府补助相对较少,与门诊补助相比相对公平性较差。

2.2 广州市城乡居民受益分布分析

2008年广州市城市和农村消费性支出集中指数为0.32、0.29,城市消费性支出的分布更集中于富裕人群,说明城市的公平程度相对差一点(表2)。城市居民门诊补助的集中指数低于农村,而住院补助及医疗总补助城市居民的集中指数大于农村居民,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值都不大。这表明从绝对公平角度分析,在城市住院补助和医疗总补助与农村水平相比更集中于经济程度好的人群,但总体上城市与农村的政府医疗机构补助差距较小。从相对公平角度分析,农村居民的门诊补助Kakwani指数绝对值比城市低,提示其公平性没有城市好;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住院补助Kakwani指数均接近零,反映其受益分布与相应的经济水平分布一致,相对公平程度不高。

2.3 广州市儿童与老龄人口受益分布分析

健康脆弱人口是指14岁及以下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这部分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及利用普遍高于其他人群。将14岁及以下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分别按消费性支出水平从低到高排序后分成五分位组,考察这部分人群的政府医疗机构补助受益分布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14岁及以下儿童中最富裕20%人群消费性支出占总支出的45%,而最贫困20%人群比重仅为7%。儿童获得的门急诊补助比较均衡,但最贫困20%人群的比重较小。经济状况差的人群由于条件有限,利用门诊服务的频率较低;另外他们更容易选择到小诊所、卫生室(站)就医,由于这类机构得到的政府医疗补助较少甚至没有,所以最贫困20%人群获得的政府医疗补助偏少。住院补助的分布中前80%人群比较均衡,但最富裕20%人群的比重达到42%,说明经济水平高的家庭对子女的健康状况十分重视。分别计算14岁及以下儿童的门急诊补助、住院补助和医疗总补助的Kakwani指数分别为:-0.23、-0.16、-0.22,均为负值,说明总体上看14岁及以下人群获得的政府医疗补助的情况是相对比较有利于贫困儿童。

由图3可知广州市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中最富裕20%人群的消费性支出、住院补助、医疗总补助都是整个人群中比重最大的。门诊补助的分布相对来说较均衡,但贫困20%人群获得的补助比重为总补助的11%;住院补助中最富裕20%人群享有的补助最多,达到43%,而其余80%人群仅为57%,表明医疗补助整体上是往富裕人群倾斜,特别是住院补助。门诊补助、住院补助及医疗总补助的Kakwani指数分别为-0.14、0.05、-0.03。住院补助的Kakwani指数为正值,其集中指数为0.40,说明无论从绝对公平还是相对公平角度看,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享有的住院补助都集中在富裕人群,而贫困人群获得的补助较少,公平性差。贫困家庭的老人住院需求受到一定地抑制,选择自购药品甚至不就医的机会就会增大。有资料显示,广州市截止2008年底现有60岁及以上人口103.15万,占全市总人口13.4%。随着广州市老龄人口的增加,贫困老龄人群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必须引起政府的足够重视。

3 讨 论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卫生系统的改革,政府卫生补助将成为政府对卫生发展的重要干预措施,对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 。长期以来,人们十分关注政府卫生补助水平的变化,呼吁政府增加卫生投入,在关注投入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政府卫生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效果[1] 。本研究描述了政府医疗补助在人群中分布的现状,与我市卫生系统公平性预定目标比较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进一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的目标效率,提出以下讨论意见:

3.1 改变政府补助方向,确定优先领域

政府补助实际上也是一种社会再分配的手段,由于资金转移的再分配受到管理能力的限制,部门的特定补助就成为消除贫困和降低不公平程度的有效方式[3] 。研究中发现,政府医疗机构在各级医院的补助分布并不相同。根据2008年卫生财务报表资料,政府财政补助在各级医院的分布情况为:城市医院占55.42%,县级医院占4.93%,城市社区占6.35%,乡镇卫生院占13.04%,省属医院占20.27%。这说明政府医疗补助大多投入到城市医院,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医院,而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的医疗机构得到的补助则较少。样本资料中最贫困20%人群中77%是农村居民,他们一旦患病,一般选择就近的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他们享有的补助相对就较少。而最富裕20%人群中城市居民占94%,他们选择就医的地点多是级别较高的城市医院,获取的补助水平较高。这提示政府补助没有很好地发挥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政府医疗补助的方向,要多向农村倾斜,增加农村的基础建设投入,改善卫生服务条件。

3.2 加大补助需方力度,倾向贫困人群

政府对卫生的补助方式要从单纯补供方,转变为对供需两方同时补助。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市场而言,供方和需方都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卫生服务市场也不例外[4] 。政府在加大医疗补助投入力度时,主要应加大需方的补助力度,只有提高需方的卫生利用条件,才能满足其卫生需求,同时供方也能获得收益。其次,还要注意政府卫生投入的目标效率。根据样本数据,最贫困20%人群享有的门急诊补助、住院补助的比重均比其他各组人群比重小。因此,对需方的政府卫生投入重点应在农村居民,主要是贫困人群。政府可以通过对贫困人群给予更多的优抚政策,帮助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同时增加新农合保障的病种、降低起付线。同时,针对健康脆弱人群,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给予直接的医疗救助。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中国卫生费用核算研究报告2008[R].北京: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2008:266~267.

[2]张毓辉,赵郁馨,万泉,等.政府卫生补助分配公平性研究——受益归属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3(12):10~12.

[3]Besley,Coate TS.Public provision of private goods and the redistri-bution of incom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81):979~984.

篇4:广州医疗机构管理规定

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局的决定,人民出版社于1921年9月正式成立。由李达同志担任编辑、校对和发行员。出版社的所在地原为李达同志的寓所。这是一幢单开间的石库门式房屋,楼下是客厅,楼上是书房和工作室,另有一个存放资料的亭子间。

人民出版社一成立,李达就领导有关人员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五号刊出出版社的通告,明确阐述了出版宗旨:“近年来新主义、新学说盛行,研究的人渐渐多了,本社同人为了供给此项要求起见,特刊行各种重要书籍,以资同志诸君之研究”,“本社出版品底性质,在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一面为信仰不坚者祛除根本上的疑惑,一面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

到1922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共产党宣言》(重版),《〈资本论〉入门》和《工钱劳动与资本》3种“马克思全书”;《劳农会之建设》、《讨论进行计划书》、《共产党礼拜六》、《列宁传》和《劳农政府之成功与困难》5种“列宁全书”;《共产党底计划》、《俄国共产党党纲》、《国际劳动运动之重要时事问题》和《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4种“康民尼斯特”丛书以及《劳动运动史》、《俄国革命纪实》、《两个工人谈话》和《李卡克内西纪念》等几种其他书籍。此外,为了纪念马克思诞辰105周年和声援各地工人群众的革命斗争,还先后印发了大量传单和纪念品。在当时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人民出版社仅仅用短短的半年时间出版了一大批书籍和宣传品,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李达同志为了搞好出版工作,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肚子饿了就啃几个冷馒头充饥,有时一忙甚至数日不出门。

篇5: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

第十条本市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包括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和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的急救医疗指挥分中心。

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和急救医疗指挥分中心通过设置“120”呼叫电话受理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急救医疗呼救。

第十一条 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本市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指挥、调度;

(二)对本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进行管理,保障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的正常运作;

(三)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随时接受呼救;

(四)负责社会急救医疗信息的登记、汇总、统计、保管和报告,并接受查询申请;

(五)组织培训“120”急救医疗队伍,开展“120”急救工作的科研和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

(六)负责监管和调配本市“120”急救车辆;

(七)协助政府或者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重大节日、庆典和大型社会活动的急救医疗保障及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急救医疗指挥分中心负责辖区内前款规定的各项工作。

第十二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医疗机构,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将其纳入“120”医院网络:

(一)达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标准;

(二)设有急诊科,并按照规定配备具有急救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执业医师、执业护士;

(三)配有抢救监护型救护车,车内设备和急救药品、器械符合配置标准,并配有担架员;

(四)具有完善的急救医疗管理制度;

(五)承担“120”急救任务应当具备的其他条件。

“120”网络医院应当具备的具体条件由市人民政府根据前款的规定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在本市急救医疗资源短缺地区,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可以确定由当地符合本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和第四项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临时承担“120”急救任务。

第十三条 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本市急救医疗发展规划和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120”网络医院,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120”网络医院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专业化“120”急救队伍,实行二十四小时应诊制;

(二)服从急救医疗指挥机构的指挥、调度,并做好“120”急救医疗信息的登记、汇总、统计、保管和报告工作;

(三)执行急救医疗操作规范;

(四)按照国家、省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对“120”急救车辆及其急救医疗药品、器械、急救设备和医务人员等进行日常管理;

(五)严格执行物价部门规定的急救医疗服务价格,并公示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六)建立和执行急诊医师、护士岗前和岗位培训教育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

(七)采取措施鼓励卫生技术人员从事“120”急救医疗工作;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应当组织本单位的医务人员接受初级卫生救护培训。

公安机关应当组织派出所警察、交通警察、公安消防队队员接受初级卫生救护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旅客运输、旅行社、旅馆等行业的经营单位应当对其工作人员进行急救知识与现场急救技能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应急救援能力。

第十六条 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地铁、机场、风景旅游区等人群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企业和建筑施工、大型工业企业等单位,应当建立救护组织,配置必要的急救药品和器械,组织相关人员接受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在突发事件中协助“120”网络医院进行现场救治。

第十七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支持红十字会等组织开展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和初级卫生救护志愿服务。

第三章 社会急救医疗救治

第十八条 “120”是本市行政区域内社会急救医疗的专用呼叫号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谎报呼救信息,不得对“120”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呼救和其他干扰。

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应当根据日常呼救业务量,设置相应数量的“120”呼救线路,配备指挥调度人员,保障及时接听公众的呼救电话。

第十九条 从事“120”急救医疗指挥调度的人员应当熟悉急救医疗知识和“120”网络医院的基本情况,具备专业的指挥调度能力和水平。

独立从事“120”急救工作的执业医师应当具有三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参与实施“120”急救工作的执业护士应当具有两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

从事“120”急救医疗指挥调度的人员和从事“120”急救工作的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应当经过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应岗位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从事“120”急救工作的担架员和驾驶员应当经过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和考核不得收取费用。

第二十条 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应当定期对指挥调度人员和从事“120”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和急救专业知识与技能,“120”网络医院应当安排本院医务人员参加。

第二十一条“120”急救车辆应当按照规定安装、使用统一的警示灯具、报警器和急救医疗标志。“120”网络医院应当定期对车辆及其急救医疗器械、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清洁和消毒,保障“120”急救车辆车况良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120”急救车辆执行非“120”急救任务。医疗机构不得使用“120”急救车辆对非急救病人进行转院、转送。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应当按照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配备急救指挥车,用于急救指挥工作,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二条 “110”、“119”、“122”等应急系统接警时,得知有急、危、重伤病员的,应当在接听完呼救信息后一分钟内通知急救医疗指挥机构。

第二十三条 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应当按照就急、就近的原则,在接听完呼救信息后一分钟内向“120”网络医院发出调度指令。

“120”呼救专线电话录音应当保存两年以上。

第二十四条 “120”网络医院应当在接到急救医疗指挥机构的调度指令后四分钟内派出急救车辆。

第二十五条 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急救人员应当尽快到达急救现场。在接到调度指令后二十分钟内未到达急救现场的,急救人员应当立即向急救医疗指挥机构报告,并向急、危、重伤病员或者呼救人员说明没有到达的原因。

第二十六条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应当按照急救医疗操作规范立即对急、危、重伤病员进行救治。需要送至医疗机构救治的,急救人员应当及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并提前通知该医疗机构做好收治和院内抢救的准备。

第二十七条 急、危、重伤病员及其近亲属提出选择救治医疗机构的,急救人员应当告知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伤病员或者其近亲属签字确认由其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后,将其送往所选择的医疗机构,并立即向急救医疗指挥机构报告。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急救人员可以拒绝伤病员及其近亲属选择救治医疗机构的要求,伤病员及其近亲属应当予以配合:

(一)伤病员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险的;

(二)所选择的医疗机构与急救现场的路程距离超过十公里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对伤病员进行隔离治疗的。

急救人员拒绝伤病员及其近亲属选择救治医疗机构要求的,应当向其说明理由,并如实记录。

派出“120”急救车辆的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的救治能力,需要将急、危、重伤病员送往具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的,急救人员应当立即向急救医疗指挥机构报告。

在本条第一款和第三款规定的情形下,急救医疗指挥机构接到急救人员的报告后,应当及时联系相关医疗机构做好收治和院内抢救准备。

第二十八条 急、危、重伤病员被送至医疗机构后,急救人员应当及时与接收的医疗机构办理交接手续。接收的医疗机构应当立即对急、危、重伤病员进行救治。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急救医疗指挥机构、“120”网络医院或者“120”的名称、标示。

第三十条 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急救医疗指挥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每年定期组织对“120”网络医院的考核,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对考核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其承担“120”急救任务。

第三十一条 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120”急救医疗监督电话,接受举报和投诉,对被举报、投诉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属于实名举报或者投诉的,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举报或者投诉之日起三十日内将处理情况书面答复举报人或者投诉人。

第四章 社会急救医疗保障

第三十二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社会急救医疗专项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三十三条 社会急救医疗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购置、更新和维护“120”急救车辆、急救医疗设备和器械、通讯设备等;

(二)补贴 “120”网络医院从事“120”急救医疗的支出;

(三)突发事件中无法证明其身份的急、危、重伤病员的抢救费用;

(四)急救知识宣传和急救医疗培训、演练等。

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规范的“120”急救医疗成本费用评估制度,评估结果作为财政补贴的依据。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社会急救医疗事业进行捐助和捐赠。

第三十四条 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辖区内急救医疗资源短缺地区的财政投入,使当地的镇级医院或者卫生院具备承担“120”急救任务的条件,并按照本市急救医疗发展规划,完善急救医疗机构布点,满足当地急救医疗的需要。

第三十五条 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定期组织开展“120”急救医疗演练,提高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援能力。

第三十六条 有关单位应当为社会急救医疗工作提供以下保障:

(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保障执行急救任务的“120”急救车辆优先通行。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执行急救任务的“120”急救车辆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设置临时专用通道,保障“120”急救车辆通行;

(二)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及时支付属于社会救助对象的伤病员的急救医疗费用;

(三)通讯企业应当保障“120”通讯网络畅通,及时向急救医疗指挥机构提供服务合同规定的信息、资料和技术服务;

(四)供电企业应当保障急救医疗指挥机构、“120”网络医院的安全稳定供电。

第三十七条 行人和行驶中的车辆遇到执行“120”急救医疗任务的车辆和人员应当主动让行,并提供方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阻碍对急、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和运送工作。

第三十八条 对接收的流浪乞讨的急、危、重伤病员,“120”网络医院应当立即救治,并及时通知属地救助管理机构。救助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到医院甄别是否属于救助对象。属于救助对象的,其救治费用按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有关规定偿付。

对因意外伤害需紧急抢救,无经济支付能力又无其它渠道解决急救期间的基本医疗费用的急、危、重伤病员,“120”网络医院应当按照本市红十字社会急救医疗救助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协助其申请专项资金支付急救期间的基本医疗费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急救医疗指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不按照规定登记、汇总、统计、保管和报告社会急救医疗信息并接受查询申请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五项、第二十条规定,不按照规定组织培训急救医疗队伍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不按照规定监管和调配本市“120”急救车辆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七项规定,在重大节日、庆典、大型社会活动的急救医疗保障或者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工作中,不履行协助义务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将急救指挥车挪作他用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不按照规定调度“120”网络医院的。

第四十条“120”网络医院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可以暂停该单位承担“120”急救任务、对该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规定,不执行二十四小时应诊制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二项规定,拒绝服从急救医疗指挥机构指挥调度,或者不按照规定做好“120”急救医疗信息的登记、汇总、统计、保管和报告工作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三项规定,不执行急救医疗操作规范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六项规定,不按照规定建立和执行急诊医师、护士岗前、岗位培训教育制度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任用不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人员从事“120”急救工作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不按照规定保养、维护、清洁或者消毒“120”急救车辆及其急救医疗器械、设备的;

(七)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动用“120”急救车辆执行非“120”急救任务的;

(八)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不在规定时间内派出急救车辆的;

(九)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延误对急、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和诊治或者不按照急救医疗操作规范进行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

(十)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拒绝救治急、危、重伤病员的。

第四十一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本级人民政府、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不按照规定的条件、程序确定“120”网络医院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不按照规定组织从事“120”急救医疗指挥调度的人员或者从事“120”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不按照规定考核“120”网络医院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对举报、投诉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未依法及时处理或者未在本条例规定的时间内将处理意见书面答复举报、投诉者的;

(五)对急救医疗指挥机构、“120”网络医院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不予查处的;

(六)不依法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损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二条 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不履行社会急救医疗保障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任免机关、监察机关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冒用急救医疗指挥机构、“120”网络医院或者“120”的名称、标示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谎报呼救信息或者对“120”呼救专线电话进行恶意呼救、其他干扰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干扰、阻碍对急、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和运送工作的;

(三)故意损毁急救医疗设施、设备或者侮辱、殴打急救医疗工作人员,扰乱急救医疗秩序的。

第四十五条 “120”网络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在急救医疗过程中因过错造成伤病员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六条 接受社会急救医疗的急、危、重伤病员拒不支付急救费用的,“120”网络医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六章 附 则

篇6:广州医疗机构管理规定

办法》全文

http://gz.bendibao.com/gzsi/ 本地宝广州社保 2012年5月15日 来源:本地宝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穗人社通告〔2012〕5号

关于公开征求对《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就医及零星医疗费报销管理办法》意见的通告

《关于印发<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就医和个人医疗帐户管理办法>的通知》(穗劳社医〔2001〕19号)及《关于印发〈广州市基本医疗保险零星医疗费审核报销管理规定〉的通知》(穗劳社医〔2002〕7号)实施以来,对医疗保险参保人就医管理、个人医疗账户管理和零星医疗费审核报销管理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鉴于上述文件有效期届满,为进一步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延续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根据《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穗府令〔2008〕第11号)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大量调研及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对文件进行了修订,拟定了《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就医及零星医疗费报销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统称《办法》)。

现于2012年5月14日至2012年5月24日期间,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对《办法》的意见。广大市民可通过登陆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网址:http://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一日

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就医及零星医疗费报销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就医、零星医疗费报销及个人医疗账户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穗府令〔2008〕第11号)和国家、省有关规定,并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就医、零星医疗费报销及个人医疗账户的管理。

第三条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管理具体事务。

第二章 就医凭证

第四条 本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就医实行全市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管理。

在参保人办理参保登记并缴费到账的次月,由用人单位(或负责组织参保的单位)经办人统一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经办网点领取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并于当月分发给参保人;无用人单位的由个人自行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经办网点领取社会医疗保险凭证。

第五条 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本市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及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在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内为参保人分别设立个人医疗保险专用账户及全国通用的具有银行借记卡金融功能账户,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管理协议银行(以下简称协议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规定对账户进行管理。

第六条 首次申领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的,免收工本费,挂失、补发等有关费用按相关规定收取,成本费由个人承担。

参保人社会医疗保险凭证遗失、损毁,须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及时在本市内的相应协议银行任一营业网点办理挂失、换卡手续,15个工作日后在同一网点凭社会医疗保险凭证挂失申请书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领取新卡。

社会医疗保险凭证遗失或重制期间,参保人可凭协议银行出具的挂失证明或重制卡回执及有效身份证件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及医疗费用结算。

第七条 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具有下列医疗保险功能:

(一)可作为参保人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以下简称定点医药机构)就医、购药及医疗费用结算的凭证。

(二)医疗保险个人医疗账户资金的注资、支取凭证。

(三)符合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给予报销的参保人零星医疗费用的划入、支取。

(四)经批准长期异地就医人员的普通门诊统筹每月包干资金的划入、支取。

(五)在相应协议银行网点或医疗保险业务信息查询设施上查询其个人医疗账户的有关情况。

(六)根据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相关主管部门要求设定的其他功能。

第八条 社会医疗保险凭证不得涂改及伪造,除提供参保人亲属作为使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的凭证外,不能转借他人使用。参保人亲属在使用参保人个人医疗账户资金支付费用时,应当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

定点医药机构应认真核对参保人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及个人信息资料,违规使用产生的费用,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三章 就医管理

第九条 参保人应当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和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以下简称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在本市统筹地区内非定点医药机构发生的医疗、购药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因急诊、抢救需要进行急诊留院观察或住院的除外)。

第十条 参保人可在本市任一定点医药机构出示有效的社会医疗保险凭证,使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支付符合规定的医药费用。

第十一条 享受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门诊指定慢性病、门诊特定项目待遇的参保人就医应当按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参保人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医每次处方药量:急性疾病不得超过3日量,一般慢性病不得超过7日量;患有特殊慢性疾病且病情稳定需长期服用同一类药物的,不得超过30日量。

第十三条 经定点医疗机构医生诊断需要住院治疗的参保病人,可自主选择本市任一住院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及医疗技术条件收治参保病人,严格执行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入院及出院标准。

参保人应当配合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入院、出院标准及住院管理规定。住院治疗符合出院标准不按规定出院的,自定点医疗机构医嘱出院日期之次日起发生的费用,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第十四条 定点医疗机构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时,应当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应当尽可能使用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药品、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

住院参保人必需使用属个人自费的药品、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和昂贵特殊医用材料的,须经参保人或家属同意并签字。

参保人出院时,定点医疗机构开具出院医嘱中,出院带药的品种和数量应当符合本次就诊疾病病情所需,一般不超过7日量。出院医嘱开具的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十五条 住院参保人因病情需要转往市内其他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的,须由定点医疗机构主诊医生根据有关标准及规定提出转诊理由,经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或科主任签字,由定点医疗机构医务(医保)管理部门审核并报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备案。急、危重病例可先行转院,并于5个工作日内补办转院备案手续。

参保人住院期间按规定转院治疗的,转入医疗机构起付标准高于转出医疗机构的,参保人须补交起付标准差额费用,低于转出医疗机构的,不需另付起付标准费用。

第十六条 参保人在出院后15日内因同一疾病复发需再次在同一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经定点医疗机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诊断,由定点医疗机构医务(医保)管理部门审核并报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认后,参保人需按重新住院支付起付标准费用。

参保人未达到出院标准而被安排出院,出院后15日内因同一疾病在同一定点医疗机构重复住院,经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确认属实的,参保人不需支付重复住院起付标准费用。

第十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对符合出院或转院标准的参保人办理出院或转院时,应事先告知参保人或家属,并将告知情况及手续存档备查。不得将未达到出院或转院标准的参保人安排出院或转院。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定期组织医疗专家对住院的参保人病历进行检查,结合定点医疗机构对参保人当次住院门诊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重复住院诊断符合率,出院参保人治愈率、好转率,同一疾病重复住院率,转院率等情况纳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考核指标。具体考核办法,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另行制定。第四章 异地就医管理

第十八条 参保人在本市行政区域以外的境内其他地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异地)的就医行为统称异地就医,具体包括:

(一)长期异地就医:参保人在境内同一异地居住、工作或学习6个月以上,因病在异地选定的当地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异地医疗机构)就医。

(二)异地急诊:参保人在境内异地医疗机构急诊住院或急诊留观。

(三)学生异地就医:在校学生休假、因病休学期间,回到户籍所在地;或在异地分校学习、实习期间在异地医疗机构就医。

(四)异地转诊:本市参保病人经审批后转外地治疗的。

(五)政策规定的其它异地就医情形。

第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长期异地就医,需事前到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异地就医确认手续。长期异地工作、学习的在职参保人员由用人单位统一申办,其他参保人员由单位或个人办理。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及个人申办异地就医时应提供如下资料:

(一)属长期异地居住的应提供:

1.居住地为户籍所在地的,提供有关户籍证明复印件;居住地属非户籍所在地的,提供居住地所属派出所、街道、居(村)委会出具的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证明原件或暂住证复印件;

2.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他人办理的还应出具受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二)属长期异地工作、学习的应提供:

参保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有效劳动合同复印件及《广州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异地就医申报名册表》或单位外派学习的证明及有关材料(均须加盖单位公章)。

(三)视情况应提供的有关证明材料:

1.在用人单位异地分支机构工作的,需提供该分支机构的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或税务登记证复印件(须加盖单位公章)。

2.用人单位为非劳务派遣性质,但未在异地设置分支机构的,需提供用人单位项目(施工)合同、有关购置或租赁柜台或房屋的证明(如租柜协议、购房合同、租房合同等)复印件(须加盖单位公章)等材料,并提供书面情况说明。

3.用人单位为非劳务派遣性质,异地工作地点变动频繁或无固定异地工作点(如驻外施工、航海等)的,需提供项目(施工)合同、项目立项文件、驻外岗位及人员的证明材料复印件(须加盖单位公章)。

4.用人单位属劳务派遣性质的,需提供用人单位的营业执照、资质证明材料、与用工单位签订的派遣协议及被派遣人员名单复印件(须加盖用人单位公章),用工单位出具的异地项目合同、用工协议及驻外岗位及人员的证明材料复印件(须加盖单位公章)。

5.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代理用人单位办理社保业务的,相关申请除需按以上规定办理外,还提供用人单位委托该机构代理用人单位办理社保业务的相关资料复印件。

第二十一条 属以下情形的,参保人其异地就医确认时效随即相应终止,参保人或用人单位应及时到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异地就医注销手续:

(一)参保人返回本市长期居住、工作;

(二)学习结束返回本市;

(三)变更参保单位;

(四)因情况变化,已不属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异地就医范围等情形的。

第二十二条 长期异地就医参保人须在异地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定点就医。可在居住地所属地级市辖区范围内选择1~3家的异地医疗机构,作为参保人的异地就医医疗机构。

选定的异地就医医疗机构,需经相关医疗机构和当地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盖章确认后到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确认手续。选定后原则上6个月内不予变更。因病情治疗需要、迁移新居住地、异地医疗机构名称或等级变更等原因,凭相应资料到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手续。

驻外工程施工、航海等工作流动性强的参保人无法选定异地医疗机构的,应由用人单位出具证明,报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备案。

第二十三条 参保人在异地医疗机构开展门诊特定项目(以下简称门特)或门诊指定慢性病(以下简称门慢)治疗的,按门特或门慢治疗的相关规定就医,并按下列办法办理相关手续:

(一)尚未在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定定点医疗机构办理门特、门慢待遇确认的参保人,应持异地选定相应医疗机构《疾病诊断证明》及门特、门慢申请等相关资料,在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及指定定点医疗机构办理待遇确认手续。

(二)原已在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定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相应门特(不含家庭病床)待遇确认的参保人,应持异地选定相应医疗机构的《疾病诊断证明》及已审批的异地就医资料、门特资料,在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变更门特指定定点医疗机构。

原已在本市医疗保险指定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相应门慢待遇确认的参保人,可直接在相应异地医疗机构就医。

第二十四条 本市定点医疗机构不具备条件进行诊疗的参保病人,需转市外医疗机构就诊住院的,须经本市2家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专家会诊同意后,由定点医疗机构主诊医生填写《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统筹区外转诊申请表》,经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或科主任签字,医务(医保)管理部门审核盖章,报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批后转外地治疗,在转诊指定的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按规定给予报销。每次转诊市外审批有效期为6个月。

参保人转市外治疗期间,需再次转诊的,应重新办理转诊手续。

第二十五条 经审批同意的异地就医参保人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费用,由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标准给予相应的待遇。

长期异地就医人员的普通门(急)诊统筹待遇包干费用,按照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文件执行。

第二十六条 参保人在本市异地就医费用合作的统筹地区的指定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由异地定点医疗机构按相关规定给予记账结算。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范围及价格标准按照就医地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待遇标准按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标准给予支付。

第二十七条 已经办理异地就医确认手续的参保人临时回本统筹区内就医,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急诊留院观察及急诊住院,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由参保人先垫付医疗费用再申办零星医疗费报销,其他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已办理异地就医确认手续的参保人,因急诊、抢救在定点医疗机构需要进行急诊留院观察或住院的,相关医疗费用由个人垫付,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结算后到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零星医疗费报销。

已办理门特、门慢待遇确认的参保人,临时回本市就医的,零星医疗费报销连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

第五章 零星医疗费报销管理

第二十八条 参保人零星医疗费的报销范围包括:

(一)符合本办法规定异地就医范围的基本医疗费用;

(二)因待遇追溯、系统故障等客观原因未能在定点医疗机构记账结算的基本医疗费用;

(三)参保人因患病急诊或抢救,以及病情治疗特殊需要,经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核准,在本市统筹区内非本市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或急诊留院观察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

(四)符合医疗保险政策规定的其他特殊情况。

第二十九条 参保人办理零星医疗费报销时需提交以下基本资料:

(一)社会医疗保险凭证正、反面复印件;

(二)财政部门印制的医疗费用专用收据或税务部门印制的发票原件(加盖医疗机构的收费业务用章);

(三)医疗费用开支明细汇总清单(含项目名称、剂型、剂量、规格及项目单价等);

(四)就医医疗机构盖章的诊断证明材料;

(五)办理住院医疗费用报销的,应提供住院病历首页、出院小结复印件(加盖医疗机构病历档案管理专用章);

(六)根据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核报医疗费用的需要而要求参保人提供的材料。

第三十条 不同情形的零星医疗费报销业务还需提交以下专项资料:

(一)属长期异地就医参保人员需提供申报异地就医的确认资料复印件。

(二)属急诊异地就医参保人员需提供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出差、公派学习或享受探亲假的证明,急诊门诊病历或急诊留院观察病历复印件。

(三)学生异地就医需提供:

1.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出具的在异地实习或分校就读的有关证明材料;

2.回(原)户籍所在地发生医疗费的需提供户籍地家庭户口簿复印件;

3.因病休学或休假期间,需提供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出具的因病休学证明及休假证明。

4.大中专院校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代办学生办理零星医疗费报销零星医疗费报销的,需提供《大中专院校代办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零星医疗费报销零星医疗费报销申请单》。

(四)因急诊在本市统筹地区内非定点医疗机构急诊留观或住院,需提供参保人或其家属出具的书面报告及已经本市医疗保险经办部门批准的《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申请表》原件。

(五)因医疗保险系统故障等原因,参保人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不能直接记账结算的基本医疗费用,需提供就诊定点医疗机构医保管理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

(六)政策规定的其它异地就医情形,按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核报医疗费用的需要而要求参保人提供的材料。

第三十一条 参保人应在结算医疗费用后6个月内到本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零星医疗费报销手续。超过2年未办理零星医疗费报销手续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三十二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参保人申报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费用,按规定审核后,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在40 个工作日内通过协议银行直接拨付到参保人社会医疗保险凭证中个人银行结算账户。需进一步核实的医疗费审核拨付时间可再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超过90个工作日。第六章 个人医疗账户管理

第三十三条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为符合规定的参保人建立个人医疗账户,按照有关规定的标准划入个人医疗账户资金。

(一)在职参保人员从缴费次月开始按规定划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

(二)参保人退休时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已满10年的,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符合享受退休待遇的当月起按退休人员的标准划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

(三)参保人退休时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从一次性缴纳不足年限的过渡性基本医疗保险金的当月起按退休人员的标准划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一次性缴纳确有困难,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批准按月缴纳的,从缴费的次月开始按退休人员的标准划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

(四)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不能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或者用人单位退休费的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满10年的,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的当月起按退休人员的标准划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不足10年的,从一次性缴纳不足年限的过渡性基本医疗保险金的当月起按退休人员的标准划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

(五)参保人服义务兵役期间,保留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退出现役时,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退役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及《关于军地医疗保险个人医疗账户转移办法的通知》的规定执行。

(六)因生存情况不明确或死亡后被停发养老待遇的参保人员,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于次月停止为其划入个人医疗账户资金;当生存情况明确后重新领取养老金时,给予恢复划入个人医疗账户资金。

(七)凡不符合领取医保待遇条件的,多划拨的个人医疗账户资金应予以追回。

第三十四条 协议银行应在接到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划拨参保人个人医疗账户的通知及款项的次日,将个人医疗账户资金划入参保人的个人医疗保险专用账户。

参保单位(或负责组织参保的单位)、参保人员在6个月内未前往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指定的经办网点领取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的,协议银行将对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内的个人账户资金实施止付处理,待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领取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后取消止付处理。

第三十五条 参保人在本市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区内,可使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支付本人及其亲属的以下费用:

(一)缴交社会医疗保险费;

(二)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属于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

(三)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预防接种及体检费用;

(四)在本市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购买药品及医疗用品的费用。

第三十六条 个人医疗账户按季结息。计息为每年6月21日至次年6月20日,以每年6月20日银行结息后每个参保人员的个人医疗账户资金账户余额作为上年的基数。

属当年筹集的,按活期存款利率计息;上年结转的,按3个月期整存整取银行存款利率计息。

第三十七条 个人医疗账户资金不得挪作他用,不得提取现金,本金和利息可以结转使用和继承。

参保人死亡后,个人医疗账户仍有结余的,由单位或家属持有关证明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对其个人医疗账户进行清算,注销其个人医疗账户,个人医疗账户余额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由继承人继承;没有继承人的,个人医疗账户余额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参保人家属或单位经办人凭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支取个人医疗账户通知单》,到协议银行办理社会医疗保险凭证注销手续。

参保人出境定居的,个人医疗账户余额以现金形式发还本人,保留其个人医疗账户。

跨统筹地区流动就业的人员,转移社会医疗保险关系时,可凭相关资料转移或支取个人医疗账户余额。

第三十八条 参保人员死亡后,因单位(或负责组织参保的单位)或家属延迟办理社保死亡减员手续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在死亡人员个人医疗保险专用账户扣回死亡后支付的医保待遇款项;不能全额扣回的,有权向不当得利的责任人追收剩余部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定点医药机构及协议银行,要认真做好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的管理、宣传工作,妥善解决社会医疗保险凭证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因协议银行违反规定,造成参保人、定点医药机构、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由协议银行赔偿。

因定点医药机构违反规定,造成医疗保险个人医疗账户违规支付或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由相关定点医药机构负责赔偿。

社会医疗保险凭证经办机构及协议银行的工作人员,在经办过程中出现失职、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索贿受贿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按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构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单位和个人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责令其全额退回医疗保险基金,情节严重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一)伪造劳动关系或冒用他人个人资料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并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

(二)冒用、伪造参保人身份或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在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并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

(三)将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转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

(四)伪造、变造票据、病案资料等的形式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

(五)使用社会医疗保险凭证,将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诊疗项目、药品等违规转卖从中获取收益的;

(六)使用参保人个人医疗账户资金支付日用品、生活用品等非医疗用品费用的;

(七)套取参保人个人医疗账户资金的;

(八)以其他方式骗取医疗保险基金待遇的。

第四十一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对医疗保险待遇领取情况进行稽核时,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与医疗保险有关的资料,不得拒绝检查或者谎报、瞒报。

对于不符合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条件或多领取医疗保险待遇的参保人,应当将已享受或多领取的医疗保险待遇所涉及的金额退回医疗保险基金。拒不退回的,用人单位应当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采取相应措施追回。

第八章 附 则

上一篇:踏莎行慢,踏莎行慢欧阳修,踏莎行慢的意思,踏莎行慢赏析下一篇:立报效祖国之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