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2022-12-10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通过报告的方式,用于记录工作内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质的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广州医疗改革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广州医疗改革调查报告

广州改革报道

运行图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1-21 来源: 广州日报

一图一世界,众手绘乾坤。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不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理念,而是有政策、有平台、有体系、有抓手、有考核、有督办,从战略谋划到重点突破,再到目标管理,形成了一张以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12338”决策部署为圆心的“运行图”,整体联动,循序推进,督办落实,“一张蓝图抓到底”。

热词·释义

“12338”决策部署

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对今后五年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主要内容为: “一个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两个战略重点”,大力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三个城市发展理念”,坚持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体的城市发展理念;“三个重大突破”,推动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八大工程”,实施产业提升、科技创新、城乡一体、生态环保、文化引领、人才集聚、民生幸福、党建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

“123”城市发展战略

优化提升一个都会区(包括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番禺、萝岗等8个区)、创新发展两个新城区(南沙新城、东部山水新城)、扩容提质三个副中心(花都、从化、增城),分类推进城市转型升级,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发展格局。

“1+15”系列政策文件

广州市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1个主体文件和15个配套文件。其中,主体文件《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是总纲,勾画了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政策与制度框架。15个配套文件,在框架体系上与 “12338”决策部署相对应,在内容上基本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等全市工作的方方面面。

“2+3+11”重大发展平台

“2”:即南沙新城、东部山水新城;“3”:即花都、从化、增城三个副中心;“11”:即广州国际金融城、海珠生态城、天河智慧城、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空港经济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国际创新城、花地生态城、黄埔临港商务区、白云综合服务功能区、北京路文化核心区。“2+3+11”重大发展平台是广州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发展促转型的重要引擎和主要抓手。

智慧党建

智慧党建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通讯技术,创造了“五通一网”技术支撑新体系,党建业务便捷覆盖到个人手机、桌面电脑、家庭电视、社区和企业等终端。2013年6月25日广州在天河区召开智慧党建现场会,向全市普及推广。智慧党建成为收集党情民意、联系服务群众、服务管理党员、新型社会动员的直通车,有效推动了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创建,党务、政务、服务三者有机融合,成为智慧城市实践运用的示范。

“三个重大突破”

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

古人说: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广州前面有浪,这就是:传统产业中“铺天盖地”的多,“顶天立地”的少;新兴产业中“个头小”的多,“个头大”的少;优势产业中,制造组装的多,“智造”研发的少……广州后面有风,这就是:推进实现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战略性发展平台“三个重大突破”。“三个重大突破”实施以来,广州人民抓纲举目,攻坚克难,打出了一招又一招的组合拳:出台实施《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政策,每年集中安排40亿财政扶持资金,重点项目规划选址、用地、环评优先,规划“2+3+11”重大平台建设,建立“三个重大突破”项目库,提供信贷、债券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在国内外举办25场“新广州·新商机”推介会,举行重点项目开工仪式,到12个区(县级市)召开现场会巡回检查。2013年,全市282个重大投资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超过1200亿元,完成投资超10亿元的项目有白云机场扩建工程等33个,乐金显示第8.5代液晶显示器件等

166个项目投资完成率达到或超过100%。从2013年到2016年,广州市谋划了409个重大项目,总投资约2.1万亿元,预计将有358个项目竣工投产。“三个重大突破”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东风!是调结构促转型的东风!是一股具有无限潜力的东风!今日的广州乘风前进,乘着“三个重大突破”的东风,向抢占产业转型升级的制高点前进!

增创改革新优势 抢占发展制高点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1-22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毕征、任朝亮

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万庆良作全面深化改革的专题讲话

增创六大优势

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新优势

产业竞争新优势

城乡发展一体化新优势

社会发展新优势

文化发展新优势

生态城市建设新优势

今年改革12项重点任务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金融发展体制,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建设,加强民主法治制度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本报讯 (记者毕征、任朝亮 通讯员史伟宗)1月21日下午,广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市委书记万庆良主持会议并代表市委常委会作全面深化改革的专题讲话。万庆良强调,必须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共识和合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不断增创改革新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

万庆良指出,广州过去30多年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广州要在新的起点上增创改革新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就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目前,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关键阶段,面对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抢抓机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奋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创改革新优势,抢占发展制高点,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奋力开创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新局面。

万庆良强调,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必须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学习领会中央《决定》和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认真学习领会胡春华书记在省委全会上的讲话精神,把握好改革的重要问题。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折不扣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改革任务,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二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一往无前推进改革。三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着眼大局、立足大局、维护大局,拿出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胸襟,克服部门利益和本位主义的掣肘,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推动改革。四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制约广州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与落实新型城市化发展“1+15”政策文件相衔接,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科学完善。

五要突出广州特大型城市改革特点,紧密联系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目标任务,把改革聚焦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力争在最有条件形成改革发展特色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万庆良强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增创广州发展六大新优势。一是增创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新优势。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通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改革,推动形成透明高效、竞争有序、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二是增创产业竞争新优势。通过完善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吸引人才、技术、信息、知识高端要素集聚,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增创城乡发展一体化新优势。通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改革,加快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四是增创社会发展新优势。通过加强社会事业改革、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法治广州等工作,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五是增创文化发展新优势。通过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推进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改革,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六是增创生态城市建设新优势。通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生态文明评估考核及责任追究机制,健全自然资源集约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制度,为建设花城绿城水城岭南特色生态城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万庆良强调,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局起步的第一年。全面深化改革,是今年的头等大事。今年要重点推进12个方面改革,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金融发展体制、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建设、加强民主法治制度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据此进一步细化举措,落实责任,努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开局,让广大干部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万庆良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事关广州发展大局,涉及方方面面,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市委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深化改革工作。各级党委要强化领导责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落实省委要求,加强统筹协调,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用“好干部”标准用人,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展落实到新型城市化发展考核体系,注重在改革一线中考察培养选拔干部。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人才高地,吸引各类人才到广

州实现创新创业梦想。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要加强宣传舆论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参与、推动改革,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大办老百姓实事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1-23 来源: 广州日报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大办老百姓实事

本报讯 昨日下午,中共广州市委十届五次全会胜利闭幕。市委书记万庆良主持第三次全体会议并讲话,市长陈建华就经济工作作专题讲话。会议表决通过了全会《决议》。

万庆良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把民生幸福作为最高追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办民生实事。一要想得深。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民生幸福。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力量之源。领导干部最高的追求、最大的政绩,是全心全意做好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事。必须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告诫: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要坚持从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二要摸得准。要永远牢记,为老百姓办事永无止境,老百姓的诉求就是我们工作的号令。新时期为民服务要从“政府配餐”向“群众点菜”转变,弄清楚老百姓的所思所虑、所需所盼,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需求,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好事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我们看广州,既要看到高楼大厦、繁华美景,也要看到城中村、握手楼;既要看到在广州有富足的财富精英,也要看到有众多为生计奔波的普通市民、弱势群体甚至生活无助的人。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不能只做锦上添花的事,而

是要更多做雪中送炭的事,让困难群体分享到改革发展的阳光雨露。具体要深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60条的落实,坚持每年办好10件民生实事,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交通出行等“基本民生”问题,重点解决好低收入家庭、“零就业”家庭、被征地农民、异地务工人员等群众的“底线民生”问题。

三要做得好。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群众是主人,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认真吸收消化采纳群众意见建议,切实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务求工作实效。要逐个逐项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办实办好,让市民群众共享新型城市化发展成果。

陈建华在专题讲话中指出,2013年,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新型城市化发展为引领,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增后劲的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稳中有进、质量稳中向好。突出抓了12项重点工作:一是制定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方案;二是基本完成国有资产清产核资;三是妥善处置城市建设历史遗留项目;四是基本完成“三规合一”;五是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六是加快完善各区功能布局和市政配套;七是扎实推进城建项目工程结算;八是深入推进重点产业和重大平台建设;九是统筹推进“三旧”改造、城市综合整治;十是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一是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十二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阳光政府。当前,广州市经济增长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创新驱动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发展不平衡等困难和问题。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配套改革措施,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功能,更加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创新社会治理,更加注重办好民生实事,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扩大内需;二是全力发展重点产业和发展平台;三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发展战略;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六是推动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抓发展要抢占经济制高点 全面深化改革要走在前列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3-1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任朝亮

广州召开学习贯彻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精神干部大会

本报讯 (记者任朝亮 通讯员史伟宗)昨日上午,继广东省召开传达贯彻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精神大会之后,广州召开全市干部大会,就学习贯彻总书记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以及全省大会精神进行部署。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主持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桂芳,市政协主席苏志佳出席。

万庆良强调,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做好各项工作,重点要抓好五个方面。一要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下转A2版)

(紧接A1版)按照中央、省委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统筹实施好《2014年广州市全面深化改革要点》,全面推进今年各项改革工作,确保广州全面深化改革开好局、起好步。二是抢占经济制高点。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展创新驱动作用,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三要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按照中央关于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和城市更新,分类推进“2+3+11”重大发展平台开发建设,集中力量推进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四要加强民生社会建设。按照总书记要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积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创新基层治理机制,

促进社会协同善治。大办老百姓实事,围绕“水、气、食、住、行”等五大民生要素开展专题调研,着力办好10件民生实事。推动城市安全发展,积极化解政府债务,强化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五要提升城市生态水平。深入落实花城绿城水城建设方案,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万庆良强调,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巩固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第二批活动,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要以村社“两委”换届为契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创新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建设,积极支持人大和政协依法履行职能,确保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把握方向迅速行动科学实施 推动广州全面深化改革迈出

坚实步伐

<查看评论>

大洋新闻 时间: 2014-02-28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毕征

本报讯 (记者毕征 通讯员史伟宗)昨日下午,广州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万庆良主持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学习贯彻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胡春华书记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研究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关工作,部署全市2014年改革工作。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及6个专项小组负责人参加。

会议审议通过了《2014年广州市全面深化改革要点》和《中共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共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中共

广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审议通过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成员名单。

万庆良强调,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中央改革办、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省委改革办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的工作安排,负责全市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和办公室要切实负起责任,发挥好职能作用。一要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认真对照中央和省委确定的改革事项,紧密结合广州实际,勇往直前,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二要加强学习和调研。认真学习、理解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把握核心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疑难复杂问题的调研,在深入调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把改革工作引向深入。三要加强统筹协调。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系统考虑、全面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和重点改革任务,做好政策统筹、方案统筹、力量统筹、进度统筹。四要建立高效运转机制。建好工作机制,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万庆良强调,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也是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和市委改革办启动运作的第一年,要迅速行动起来,扎实推进市13项57条改革要点,突出抓好10大重点改革事项,全面对接中央和省委的改革任务措施,推动今年各项改革工作迈出坚实步伐。

第二篇:广州市市容环卫改革研究

-

一、广州市市容环卫改革历程与四种模式

广州市是国内环卫事业改革较早的城市之一。1995年,就开展了道路、水面环卫作业承包试点。1996-,推行了以机械化清扫、上门收运垃圾、余泥渣土排放管理、专业化运输为主要内容的环卫作业方式改革。2001年,制订了《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环卫作业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改革方向。目前,广州市水上保洁、公厕管养已全部市场化,垃圾处理改变了由政府独家经营的局面。各区也根据本区实际积极进行改革。

概括起来,广州市市容环卫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完全市场化或部分市场化,通过招投标,委托社会公司服务。如海珠区将区、街道的环卫清扫保洁全部推向了市场。越秀区将市政道路清扫保洁推向了市场,街道保洁保持原有体制。萝岗区、花都区、白云区部分市政道路清扫保洁市场化,部分仍维持原有体制。天河区通过区财政补贴的方式,将11条街道的保洁推向了市场,其余10条仍由街道组织保洁。二是事业单位,财政核补,企业化管理。如萝岗区环卫美化服务中心等等,既承担政府下达的清扫保洁任务,又参与市场竞争。三是经济联社、行政村自行组织清扫保洁。如南沙、花都、萝岗区内街内巷、“城中村”的清扫保洁都是由经济联社、行政村自行组织,白云区、黄埔区也有部分街道将清扫保洁委托经济联社、行政村自行组织。四是仍由区、街道环卫所(站)负责保洁。如天河、花都区的市政道路由区环卫所负责清扫保洁,越秀、荔湾区的内街内巷由街环卫站清扫保洁。总之,由于各区经济条件和环卫用工历史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保洁方式,均取得了一定效果。

二、广州市市容环卫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在对市容环卫改革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片而观点。有的单位脱离环卫事业的性质特点和经济规律,认为环境卫生事业只投入而基本没有产出,把环卫改革简单地看作是卸包袱,一味减人、缩编和缓解财政压力;有的单位在改革工作上急于求成,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往往未充分考虑社会、员工队伍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匆忙推进一些未成熟的改革做法;有的单位认为既然环卫作业推向市场了,员工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就可以撒手不管,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少做;等等。

(二)在推进环卫改革进程中,一些应有的配套政策未能及时建立或完善。随着城市中心区的不断扩大,“城中村”的改制,一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变成了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但相应的环卫作业等级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虽然广州成功申报了国家卫生城市,但市环卫作业劳动定额、市环卫作业质量标准等还未取得权威认证,这些不配套影响了环境卫生作业市场化规范、有序的发展。

(三)在监督管理上,现有机制还跟不上环卫作业市场化的发展需要。目前,社会环卫企业的诚信管理监督机制,招标、投标过程中企业资信甄别审核制度,合同执行中的管理监督奖惩制度等未能完善,加上有规不依,执规不严的个别情况,使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的优势难以全部发挥。

(四)在员工待遇上,相当部分员工待遇偏低,影响了队伍稳定。当前,相当部分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偏低.一些清洁公司的管理也显失合理公平。有的公司任意加大工人作业定额,减少工人数量,提高劳动强度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有的公司则随意减少环卫设备、劳动工具的必要投放和维护,以此减少成本;有的公司《员工奖惩条例》不合理不公平等等,严重侵害了员工利益。

三、广州市市容环卫改革建议

要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改革思路与目的效果的关系;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一)从环卫实际出发,把握好几个原则。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紧密结合,为人民群众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行业。从历史来看,市容环境卫生发展还一定程度处在起步晚、基础差、欠账多的状况上;其队伍还不同程度存在受历史偏见影响,劳动作业条件差,社会地位低,环卫作业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过程不同于工厂的产品生产,具有地域面广、社会影响因素复杂、动态性强,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受到广泛关注的客观状况。因此,改革时一定要从环卫的特点、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具体要把握好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环境卫生是社会公共服务产品,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保障环境卫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要实事求是,在精简、效能的基础上,加大对环卫事业的投入,取得环境效益最大化。二是勇于创新,方案择优的原则。环卫作业市场化应该怎么走,什么时候推进,什么地方先推进,每个阶段推进到什么程度等等都要进行利弊分析、应该进行论证比较,进行方案择优。三是遵守法规、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改革必须遵守法规、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应该制定和完善作业质量标准和劳动定额标准,并且要通过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权威认定;资金投入和招投标必须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能够满足作业质量标准和劳动定额标准的需要,能够满足劳动用工成本、原材料消耗成本、企业管理成本和合理利润以及税收的经费需要。四是管理与作业分开与加强监督管理统一同步的原则。环卫作业市场化以后,政府部门对环境卫生的管理不是可以高枕无优了,而只是情况不同了,方式方法改变了,要求更加高了。一定要根据新的情况变化,制定与环卫作业市场化相适应的配套的管理监督制度,并且确实落到实处。五是推进改革的步骤方法,要坚持积极慎重、讲求效果的原则。要考虑城市环境卫生区域的影响敏感度,要考虑一些环卫作业(如环卫车队等)工种在整个环卫的中心枢纽作用,要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等等。调查研究要充分,方案要认真论证。

本篇文章来源于 环卫科技网(http:///) 原文链接:

(二)合理配置环卫资源,分类推进环卫改革。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是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进行的;而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也不是一切资源都完全由市场来配置,有些关键性资源还是由国家来配置的。根据广州市十几年环卫体制改革的实践,环卫资源配置也要发挥市场和政府调控两种手段。市场配置资源离不开监管,特别是在目前社会诚信体制缺失的情况下,以为市场化就不需要监管,或者可以削弱政府的监管的认识是片面的。环卫行业有些工种,在目前监管难到位,或者监管成本太高的情况下不宜推向市场,而应当继续实行政府专营,有些环卫资源政府管比企业管更符合公共利益和安全,就应当由政府直接管理。当然,必须把政府专营的领域限制在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项目上。

具体有以下几项原则:一是在近期环卫作业市场还不成熟,很多问题还没有解决好的情况下,各区的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仍要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二是对于那些政府管比企业管更符合公共利益和安全的环卫资源,如垃圾收运、死禽畜和粪便的处理、建成区道路冲洗以及作业的协调问题,应仍由政府直接管理。三是“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可以委托行政村、经济联社按全市统一的环境卫生质量标准和劳动定额,组织本地村民进行清扫保洁。四是将市政道路实施一体化保洁,减少资源的浪费。

(三)进一步完善市容环卫改革的配套政策和相关管理监督机制。一是按照国家、省或有关部门的规范标准,建立完善有法定权威的、适应广州实际的市容环境卫生专业标准规范;二是对全市不同地域的马路广场、环卫设施的清扫保洁、管理维护方面的等级类别标准要进一步科学界定或者进行相应调整;三是建立完善能够满足作业质量标准、劳动定额要求和工资福利待遇政策要求,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招投标机制,特别是评标机制以及执行合同的管理

监督机制;四是对社会环卫企业的诚信管理监督机制;五是对落实行政或者管理监督效能的监督机制,等等。

(四)进一步依法规范环卫劳动用工制度。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落实各项劳动用工制度的监管执法工作,对于类似加班不计发工资等违反劳动法规、制度,且逾期不改的单位应依法予以处罚。环卫工人应该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对没有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要尽快调整增加工资。

(五)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环卫改革的健康发展和市容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环卫体制改革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公共投入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尤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对环境要求的提高,要确保环卫事业改革的健康发展和市容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必须加大环卫资金的投入。如果离开环卫事业的性质特点和经济规律,只是简单地考虑减人、缩编和缓解财政压力,势必导致公益事业单位服务能力、服务范围、服务质量的下降和萎缩。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卫工人工资福利待遇偏低的问题,政府应该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重视环卫的良好社会氛围,对环卫这一特殊行业,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建议各级政府通过改革,把街道环卫站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管理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市、区财政各承担一部分的办法,扩大环卫投资的渠道,加大环卫资金的投入。

第三篇:广州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启动

来源:南方日报 (2012年10月26日)

广州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个试点昨天启动,荔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于昨天上午正式揭牌成立。荔湾区将整合城管、卫生、环保、文化、交通、食药、安监等12个部门的执法职责,成立荔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探索行政管理决策、执法、监督“三权制衡”。如何综合?12个部门执法职能合一

昨日广州市荔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举行揭牌仪式。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新挂牌成立的荔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综合了12个职能部门的执法职能,初步设立了3个中心、5个联队、23个综合执法队,全区分500个网格管理。在整合各部门的执法职责的同时,还整合了这些机构的编制和机构。

整合之后,荔湾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可能是人员最多、职能涉及领域最广的区局。除了过去查违建、治理“六乱”之外,还将涵盖盗版光碟、盗版书、黑网吧、残疾人车辆非法营运等方面的监管。据有关工作人员称,卫生、环保、文化、交通等多个局的执法稽查人员都将归入队伍。

目前该局是否已经正式运作?“执法局的班子和架构等都已确定,人员也组合在一起,开始运作,还涉及财物交接、竞争上岗等工作,将尽快整合完毕,圆满过渡,发挥最大效果。”荔湾区有关负责人透露,通过改革,区内相关部门的执法职能都整合到一起,综合执法局编制设定为496个。看起来编制多,但比之前12个部门相关执法编制的总数反倒减少了60个,因为以前有的部门是“空编”。加上800多个协管员,预计未来该局编内外人员将达到1300多个。

有何意义?探索“决策、执法、监督”三权制衡

此次综合执法改革,是广州在全省学习顺德南海的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后,采取的“自选动作”。改革有何意义?将产生什么影响?

荔湾区区长晏拥军表示,此次综合执法改革整合了各部门的执法职责、编制和机构,突破了“九龙治水”的局面,实现了向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的执法转变。改革还突破了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不能相互有效监督的局面,实现了向“决策、执法、监督”的相对独立又相互监督的

执法体制转变;突破了执法人员编制分散的限制,实现了向执法力量集中作战的转变。该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整合”之后,行政执法力量更集中,将发生“1+1大于2”的变化。以荔湾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为例,编制原来大约有10个,主要负责监管文化市场,人手还是不够,尤其是在“创文”等关键时期,工作量非常大,有时需要借助“外援”。“人财物等统一整合到综合执法局后,今后效率会更高。比如之前多部门集体行动时,往往需要多次协调、调度,来来回回,有时还遇到踢皮球。现在统一到一个部门,力量更强大,力度也更集中。”荔湾区有关人士认为。(记者 胡良光 曾妮)

■专家意见

太过集中可能导致权力滥用

将全区12个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集中到一个局,荔湾区的改革称得上是广州市首个“吃螃蟹者”。不过,这样的改革到底该如何评价,我们不妨听听专家的意见。

“大部制改革是目前的一种方向”,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说,荔湾区的做法也是一种大部制改革,其好处就是解决多头管理带来的扯皮和协调难,有利于避免“九龙治水”的局面;但是太过于集中则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大部制也不是把部门都并为一个,要不就不需要部门,直接设政府就行了。”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戴黍也持类似观点,“这么多个部门的执法权集中在一起,风险较大”。“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一条铁律”,戴黍认为,除了存在滥用权力的风险,执法权高度集中还可能导致责任划分不清晰,因为传统的“条块分割”体系,虽然有缓慢、推诿的弊端,但却是运行成熟的机制,每一个职能部门的事权、责任是清晰的,但是执法权合并之后,原来的事权却没有相应的调整,其责任划分就可能存在模糊地带。

“而执法人员的专业性也可能受到削弱”,戴黍还表示,这些进入综合执法局的专业执法人员,所受的是原有体系的专业训练,在新的环境下有可能遇到执法盲点,人员归属、法律适用等方面都会遇到新的挑战。

戴黍认为,多个执法职能合并更加适合于应急、处理突发事件,但是公共管理部门管理太宽不见得是好事。

而彭澎也认为,在行政改革上,要注意大部制与专业性的平衡,执法权集中要注意控制权力;在监督上,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通过人大、政协加强监督。(记者 黄少宏)

第四篇:明起广州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新快报记者 冯艳丹

广州市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昨日,广州市工商局下发通知,工商部门不再核准经营范围,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同时,取消企业检验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制度,实行商事主体报告制度。

工商部门建议暂不换照

2013年9月1日,广州市率先在南沙新区、珠江新城等六个试点实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广州市将于2014年1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从明日起,实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和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制度,工商部门不再核准经营范围,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

通知要求,全市商事主体(包括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申请名称预先核准、设立、变更登记(变动申报)、注销登记、股权出质等业务,参照《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试行)》和新版文书的规定要求办理相关手续。申请人可登录广州红盾信息网“商事登记”专栏(http:///商事登记/商事办事指南)查询下载新版登记文书、办事指南、示范文本等。

通知要求,全市未换发新版营业执照的商事主体向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换发营业执照。不过,相关负责人昨日解释,换照时间到2014年年底,“但鉴于下一步国家可能会制定统一的新的营业执照版本,所以建议有国家新版本后统一换照。”

每年3-6月网上提交年报

按照全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要求,从明日起,全市取消企业检验和个体工商户验照制度,实行商事主体报告制度。相关负责人解释,全市商事主体应当通过登录广州红盾信息网(http://),于每年的3月1日至6月30日提交报告。

实施报告制度后,登记机关将不在营业执照上加盖检验或验照章。商事主体在经营活动中确需登记机关出具已提交报告证明的,可到登记机关办事大厅办理。广州市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

(http://cri.gz.gov.cn,http:///cri)明日起将公示已换发新版营业执照的商事主体提交报告等各种信息。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3-07-2

3发布机构:

穗府函〔2013〕62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径向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

2013年7月2日

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促进我市商事主体发展壮大,利于我市长远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广东省“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批复》(国函〔2012〕177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所提及的“商事主体”是指商事法律行为的主体,即依照法律规定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而参与商事法律关系,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商事登记”是指商事主体或商事主体的筹办人,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事主体资格,商事登记机关予以登记的法律行为;“商事登记机关”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许可项目经营活动”是指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后方可经营的活动;“一般项目经营活动”是指无需许可部门审批,领取营业执照后即可从事的经营活动。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广东“十二五”时期要“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定位和党的十八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及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新型城市化发展为契机,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为突破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发展要求、加强与国际发达地区商事登记管理制度衔接、尊重商事主体意思自治权利为原则,通过清理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系列商事登记新措施,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商事主体自律自治,逐步建立新型市场登记、监管体系,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改革原则

(一)坚持市场主导的原则。

改革现行企业登记体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准入程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社会成本,构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商事登记体制,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主导作用,

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我市社会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

(二)坚持深化服务型政府的原则。

以商事主体和市场为导向,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打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政府、企业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实现社会经济有效协调运转。

(三)坚持审批和监管协调统一的原则。

创新监管方式,改变以许可审批替代监管工作的惯性思维,变前端控制为后端控制,变静态监管为动态监管,实现审批和监管的协调统一,促进审批主管部门监管到位、提升部门绩效,发挥各监管部门间协调互动、提高管理效能,实现行政监管效能的全面提升。

(四)坚持主体自治的原则。

凡是民事方式能协调解决的问题,由企业和市场自主解决;凡是涉及商事主体内部管理事务,不得随意干预;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社会信用制度,凡是能用信用管理方式解决的问题,不用行政手段解决。建立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社会,实现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运行。

三、改革目标

(一)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改革现行企业登记制度,改变企业登记与前置审批相互渗透的登记模式,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创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坚持以商事主体和市场为导向,进一步简政放权,把生产经营权交给商事主体,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权力留给综合经济部门,大量的服务、协调、监管职能转给社会中介组织,突出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三)实现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改革“重准入轻监管”的管理模式,改变部门职责不清、监管错位缺位的管理现状,按照“谁许可,谁监

管,谁负责”及“宽进严管”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登记与监管职责,确保责、权的协调统一,实现登记监管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四)实现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立。

加强商事主体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商事主体信用记录,完善信用公示制度,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促进企业和个人自律。同时,加大政府组织协调力度,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实现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立。

四、具体步骤和内容

根据当前企业登记现状和我市实际,采取“先抓试点、分步实施、加紧立法、配套推进”的方式,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含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南沙新区、广州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天河区天河中央商务区(珠江新城区域)开展以下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和做法,在全市全面组织实施。

(一)实行工商登记注册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的登记制度。

1.改革营业执照制度,经营项目审批不再作为工商登记注册的前置条件。商事主体登记注册后,即具有商事主体资格和一般项目经营资格,同时具有公示登记信息的功能,以及对抗第三人的效力。但商事主体须经许可审批才能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具体做法是:

(1)从事一般项目经营活动,直接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

(2)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不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电信等特殊行业),领取营业执照后,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取得经营资格,开展经营活动。

(3)从事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电信等特殊行业经营活动,取得有关部门许可审批手续后,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

(4)外商投资企业经外经贸部门审批后,向商事登记机关申领营业执照。从事许可项目经营活动的,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审批手续。

2.营业执照中不再记载商事主体具体经营项目,仅记载其主营项目类别(即GB/T4754—20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大类)。商事主体的具体经营项目应当在企业章程中予以明确,其主营行业应当与名称中的行业相一致。商事主体变更具体经营项目,应当在30日内向登记机关备案,其主营行业出现与其登记的名称中行业特征不相符情况的,应当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名称的变更登记。

(二)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

商事登记机关不再对公司实收资本进行登记,仅对公司申报的注册资本进行登记。申请商事登记,无需提交股东认缴注册资本情况的验资报告。商事主体股东实际出资后 30 日内,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验资报告等材料,办理实收资本备案手续。商事登记机关将商事主体认缴注册资本情况向公众公示。社会公众可通过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查询公司股东出资情况(商事登记机关可根据商事主体股东出资情况,出具商事主体实缴注册资本情况证明)。

(三)实行住所登记与经营场所备案制度。

商事主体登记的住所是其主要办事机构(即总部)地址,商事登记住所应符合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或产权证载明的功能以及《物权法》的要求。营业执照住所是法律文件(包括司法和行政机关文书)送达地,起到确定商事主体的司法和行政管辖区域的作用。允许有投资关联关系的企业,将同一地址作为多家商事主体的住所。商事主体的住所和经营场所在本市同一行政辖区(区、县级市),允许商事主体的实际经营场所与住所分离,不需办理分支机构手续,仅办理备案手续。商事主体的实际经营场所与住所不在同一行政辖区,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手续。

(四)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

1.改革现行的企业年检制度,实行商事主体年报备案制度。商事主体在每年3月1日至6月30日,向商事登记机关申报上一的到位注册资金、资产负债、经营情况等基本信息,向商事登记机关提交《报告书》,商事登记机关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公示平台,将《报告书》向社会公示。商事主体对《报告书》的真实性负责。

2.商事登记机关有权对商事主体办理年报备案情况进行核查。对未按规定提交报告的商事主体进行处罚。商事登记机关发现商事主体提交虚假《报告书》,可依法进行查处。

(五)实行商事主体经营异常名录制度。

经营异常名录制度是指商事登记机关将违反商事登记有关规定的商事主体,从商事登记名录中剔除,归纳到异常名录的行政管理制度。

商事主体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商事登记机关将其纳入经营异常名录: 1.商事主体连续两年不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报告书》; 2.商事主体提交虚假《报告书》,情节严重的; 3.商事登记机关无法按照登记的住所送达法律文书;

4.商事登记主体的名称或者行为存在有损国家、公共利益,可能造成对公众欺骗和误解及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情形的。

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不免除该商事主体和投资人、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商事主体违反法律、法规,行政主管部门仍可追究其行政违法责任,存在民事纠纷和债权债务的,仍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在3年内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恢复: 1.经查实,商事主体纳入经营异常名录事由并不存在或已经改正违法行为; 2.商事登记机关程序不当;

3.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管理的商事主体作为债权人基于债权实现提出申请。

纳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商事主体向商事登记机关提出恢复申请后,商事登记机关经审查同意恢复的,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公示平台公告恢复。

商事主体法定代表人、董事、股东、清算小组成员因未履行法定职责,导致商事主体纳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未履行商事主体清算义务的,商事登记机关依法将其列入个人信用记录,并依法限制其相应的权利实现。

(六)构建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

1.整合各部门行政服务与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各审批部门均通过该平台办理行政许可及监管业务。

2.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全方位公示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包括商事主体登记(年报、经营情况、缴纳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和办理行政许可情况、信用信息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记录等。

3.积极引导行业组织自我完善,促进商事主体和个人自律;加强对审计、验资等中介、专业机构培育和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完善其连带责任制度;提升公民自治意识,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

(七)全面推行网上登记服务。

1.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网上发照、网上查档的电子化登记管理模式。商事主体网上提交登记申请,上传申请资料,商事登记机关网上接收、受理、审批,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并及时寄出纸质营业执照。商事主体提交的网上登记申请资料,通过信息平台提供给社会公众免费查阅。

2.优化整合登记环节。构建工商和税务部门的一体化登记制度。减少商事主体的登记环节,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行政效能的整体提升。

五、配套措施

(一)营造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1.认真清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涉及的审批事项。一是对我市政府规章设立的审批事项,结合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行政审批动态调整进行清理。二是对我市地方性法规设立的审批,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报市人大修改地方性法规或决定。三是对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设立的审批,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相关的审批事项报省人大或省政府,修改相关的法规、规章或决定。四是对全国人大立法或国务院立法设立的审批,结合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将清理的审批事项报请国家支持。

2.就我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涉及的问题,提请市人大出台地方性法规。 3.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制订与商事登记衔接的审批监管办法:

(1)商事登记机关负责制订商事登记和商事主体监管实施办法;

(2)市编办、市法制办负责组织各部门清理办理营业执照前置行政审批项目(市工商局配合); (3)市政务办负责具体建设统一的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和信息公示平台;

(4)市公安局负责制订特种行业、出入境中介、保安服务和消防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5)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制订土地资源和房屋相关配套制度; (6)市环保局负责制订环境保护监管配套制度; (7)市交委负责制订交通运输管理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8)市农业局负责制订种子经营、种畜禽生产经营、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9)市外经贸局负责制订外商投资企业审批配套制度;

(10)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制订文化、广播电视、出版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11)市卫生局负责制订卫生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12)市质监局负责制订食品和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13)市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制订餐饮、药品等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14)市安监局负责制订安全监督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15)市地税局和市国税局负责制订税务方面的配套制度;

(16)其他许可审批部门负责制订本部门与商事改革相适应的审批监管配套制度。

(二)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

按照“谁许可、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实现审批与监管相统一,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明确各部门对商事主体的监管职责,经营项目涉及多个许可审批部门的,各许可审批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履行各自监管职责。

1.商事登记机关对商事主体未领取营业执照,擅自以商事主体名义从事一般经营项目活动的行为,履行监管职责;对各经营主体在经营中存在的商标侵权、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依职权进行监管。

2.各许可审批部门在对商事主体从事须经审批许可方可从事的经营项目活动进行审批的同时,依职权对商事主体擅自从事须经审批许可方可从事经营项目活动行为,以及其他违法行为进行监管。

3.法律、法规规定商事主体使用的经营场所须经审批后,方可作为经营场所使用的,由许可审批部门对审批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如商事主体经营项目和经营场所使用,涉及多个许可审批部门的,由各许可审批部门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各自的许可和监管职责,由申请人先行办理经营场所使用审批手续后,再申领从事该项经营活动许可。

4.各职能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发现商事主体从事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辖的违法行为,应及时通过商事登记管理信息平台或其他渠道反馈给有关部门。

(三)加强商事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和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作用。

1.建立商事主体管理和信息公示平台,以商事主体登记信息为依托,以各职能部门日常审批和监管信息为重点,将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纳入其中,形成商事主体信用网。逐步构建以该信用网为基础的商事主体信用评价体系、信用风险防范体系、信用信息披露体系和信用激励体系。

2.建立和完善商事主体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的自律管理作用,强化中介组织连带责任。对消防验收、环境评估、卫生评价、审计验资等许可审批中涉及的需由专业机构、专业人员运用专业技能进行相关资质或资格认定、许可评估的专业领域,逐步将实质性审查、审批及备案职能转移给中介组织,由中介组织依法独立完成相关工作,并由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四)做好商事登记管理制度改革过渡期的各项衔接工作。

1.对原已核发的旧版营业执照,可设置2年过渡期,要求商事主体在过渡期内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换发新版营业执照,纳入新的管理体系。

2.做好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衔接工作。按新制度登记的商事主体,如因经营需要或由于不符合其他地区和部门(国家垂直管理部门,如海关)要求,需要由商事登记机关证明其具体经营范围或实收资本情况的,

由商事主体提出申请后,商事登记机关和许可审批部门提供相应的证明。

第五篇:广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医疗费

用统筹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减轻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普通门诊医疗费用负担,根据〘关于开展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统筹的指导意见〙(粤劳社发〔2008〕18号)及〘广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穗府令〔2008〕第11号)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及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应当按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统筹(以下简称普通门诊统筹)。

参加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其普通门诊医疗保障按本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基金(以下简称普通门诊统筹金)按以下标准及办法筹集:

(一)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及退休人员(以下统称在职职工及退休人员),分别以本本人基本医疗保险月缴费基数和上本市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每人每月1%的标准,从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或过渡性基本医疗保险金)划入个人医疗帐户资金中拨转。

(二)参加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以下统

称灵活就业人员),以上本市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每人每月1%的标准,从其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中拨转。

(三)参加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以下统称外来从业人员),以上本市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每人每月0.7%的标准,从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拨转。

(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对普通门诊统筹金给予补助。

第四条普通门诊是指门诊特定项目及门诊指定慢性病以外的门、急诊就医。

参加普通门诊统筹的人员(以下统称参保人)在享受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待遇期间,同时享受普通门诊统筹待遇;停止享受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待遇的,同时停止享受普通门诊统筹待遇。

第五条参保人按规定就医发生的普通门诊基本医疗费用, 由普通门诊统筹金按以下规定支付:

(一)在职职工及退休人员,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

二、三级医疗机构本部设置的除外,下同)及指定基层医疗机构75%、其他医疗机构55%的比例支付;灵活就业人员及外来从业人员,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指定基层医疗机构65%、

其他医疗机构45%的比例支付。

(二)普通门诊统筹金最高支付限额为每人每月300元。每月最高支付限额当月有效,不滚存、不累计。

(三)参保人在患病住院治疗期间,不得同时享受普通门诊统筹待遇;参保人享受门诊特定项目、门诊指定慢性病医疗保险待遇的部分,普通门诊统筹金不再重复支付。

第六条办理长期异地就医的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分别以本本人基本医疗保险月缴费基数和上本市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每人每月2%的标准,由普通门诊统筹金包干支付普通门诊统筹待遇。

灵活就业人员、外来从业人员不享受异地就医普通门诊统筹待遇。

第七条普通门诊统筹金支付的普通门诊基本医疗费用,应当符合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范围及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规定。具体范围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另行确定。

第八条参保人普通门诊就医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参保人应当在本市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指定基层医疗机构)及其他医疗机构各1家,作为其普通门诊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门诊定点机构)。门诊定点机构一经选定,在1个社会保险内原则上不予变更。但参保人在内发生户口迁移、居住

地变化、变动工作单位或因门诊定点机构资格变化等情形,可携带相应的证明材料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手续。 参保人在指定的专科医疗机构进行相应专科门诊就医不受选点限制。具体指定专科医疗机构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另行公布。

(二)参保人到非选定的门诊定点机构或非指定的专科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普通门诊基本医疗费用,普通门诊统筹金不予支付。

(三)门诊定点机构为参保人提供普通门诊医疗服务时,应当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及本市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

第九条普通门诊基本医疗费用属于个人支付部分,由参保 人与社会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属于普通门诊统筹金支付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先予记账,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门诊定点机构按诊次平均限额进行月度结算,根据选定门诊定点机构的总人数,按人均限额进行清算。

第十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门诊定点机构和参保人执行医疗保险政策情况进行日常稽查或考核,并组织医药专家抽查参保人的普通门诊病历及其医疗费用明细,如发现违规行为,对门诊定点机构同期申报结算的全部普通门诊统筹费用,按违规基本医疗费用占抽查病例总基本医疗费用的比例扣除,并按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处理。 对参保人的违规行为,按国家、省、市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本

市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普通门诊统筹的缴费标准或待遇标准的调整,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卫生部门根据基金的收支情况提出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二条普通门诊统筹金纳入本市医疗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与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及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统筹使用。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有效期届满前,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关于印发〖广州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办法(试行)〗的通知〙(穗劳社医〔2009〕4号)同时废止。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室培训心得下一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查询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