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艺术-话题作文

2024-05-06

学习艺术-话题作文(精选13篇)

篇1:学习艺术-话题作文

我热爱艺术更热爱音乐,我只要听到一曲美妙的音乐便因此陶醉。在漫漫的求艺路上,我曾想到过放弃,但一想到将来要吹出美妙的音乐我又恢复了自信。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电视里看到广告中一个大姐姐拿着“葫芦丝”吹奏出十分动听的音乐,这时一个学习葫芦丝的念头在我的脑海里萌生了。后来,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立即答应了。可是想找到一个葫芦丝师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妈妈四处寻找,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妈妈终于找到了一位老师。从此以后,我便跟着老师开始学习葫芦丝。

但一开始,迎接我的就是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音乐分四种:音色、长短、强弱、节奏。”我随着老师的声音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串串字。但学完这枯燥的乐理便又是枯燥的练习“1--1--/111/”每天都是这类枯燥的练习。当我想要放弃时,便又在电视上看到那位大姐姐吹奏葫芦丝,我又听到了那美妙的音乐,美妙的音符钻进了我的耳朵里,同时也扎进了我的心里。我重新振作起来,拿起葫芦丝努力的练习。功夫又一次不负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我已经能吹很多曲子如:《马兰花开》、《甜蜜蜜》、《高山青》、《月光下的凤尾竹》、《湖边的孔雀》、《月影竹楼》等等。但那只是些十分浅薄的。

在老师教我吹《壮锦献给毛主席》时又遇到了困难。这首曲子不同于往常的曲子,是全按作1的。这个指法我可没有学过呀!我拿着书左右翻看终于明白了。可这指法我始终记不住,可这不能把我难倒。于是我一有时间就背、练。终于,这种指法熟悉了,这首曲子也练习熟练了,而且在老师检查时还得了100分。

从此,我再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练习。但这在我音乐求艺路上只是一个起点。

篇2:学习艺术-话题作文

艺术----神圣的平民,它在每个人心里,与黑影敌对。它在灰尘里长出绿叶,从污水里发展枝桠,并召唤阳光的来临。这是一种奇妙的精神感受,它是朦胧的,混沌的,清新而美。善恶并无分别,这个界限是无理的。艺术引领着我们去爱,去怜悯这个世界。

艺术是笼统的。它基于一切,所以艺术无别于门类。它们之间沟壑纵横,息息相通。(用兰波的话来说,是“灵”上的相通)并造成广泛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错轨。但这种笼统来自个性(寻找自我,并为保存自己的精华而饮尽毒药)所有个个性加起来组成了艺术缤纷的花瓣。(艺术的创造者将达到“未知”!培育比常人更加丰富的灵魂!)艺术大同的时代于此时降临(如果它天生有形,就赋予其形。如果它本无定型,就让它放任自流)思想、幻觉、意识、形体将组成艺术(芳香、音调、色彩、语言,来自灵魂并为了灵魂,互相碰撞,放射光芒)。艺术超越了一切,超越时间(过去的现存的未来的),超越人类(个人、团体、地域),艺术家成为自己的主宰,不同层次空间的上帝。

艺术的各种感觉都是同一意识,归附于诗(广义的诗)。它从天而降(陌生的),由地而生(熟悉的)。它是我们生活的再观察、再认识、再体现,它造就第二次感觉,这种感觉更倾向于真(广义的真)。艺术家观察无形,倾听无声,重新整理并把它们肃清,留下痕迹,让生活和生命获得第二生命。它是守夜人的梦游(我不知道这比喻是不是有点滥情)。立于生活的外空间,并脱离梦境。艺术是一组体系庞大的交响乐,每个片段都舒缓,不需要节奏。艺术家是一只鸟(在响起风暴的天空和狂乱翻卷的旌旗中),或升或沉地飞行。

艺术的具像和抽象。(艺术的通感能力)在通常情况下,表达具像用来抽象思想。形式只是一只壳,我们需要的是蛋青蛋黄。所以,具像和抽象的同生的,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就曾经对朦胧诗读得懂读不懂这样的低级问题而撰文解释。由于经过了学院训练和社会熏陶,人们更倾向于承认具像作品,而质疑甚至抵制抽象作品。这是不明智的。

艺术的多样化。一千朵牵牛不是百花齐放,一万只鸡叫不是百家争鸣。衍生多样化和单支多样化是不同的。如果企图在单支里发展“多样”,我们就要冒得起该单支本质错误的危险。艺术所具有的奥林皮克精神,其内容是无限的,探讨不尽取之不尽,这就是艺术本身最“美”之处。正如今天我一听到歌里唱“爱”就满身鸡皮疙瘩一样,那就是“爱”被险隘定义并翻炒得面目全非了。我们不希望每个城市都是纽约,或者罗马古城。如果天下如此千篇 一律,难免憋死。艺术就象一个全身针刺向外发射的仙人球,给人以万千感受,让灵魂受激。或者可以用语汇和语义来比喻它们。大众审美意识来自小众的引领。他充当文化导播的角色。艺术不是工业生产,不是商业积累,不限于感官冲击。艺术至多是作坊,而不是FACTORY,沦为流水作业,沦为无限发行。现代尚术而非艺术大行其道,受害者是大众,但大众并不自觉。在这些“艺术”面前,我选择不说话而不选择怎么说话。或许艺术需要启蒙,但我们不能终生和伪艺术相伴。

艺术的可能性。艺术不是进化来的,而且它的产生方式很可疑。智障团体,天才儿童,神经病人,他们创造艺术,并得到常人的认同和震撼性的共鸣。无论铺排渲染精雕细啄,艺术的可能无止境。在题材上,技巧上,观念上,信仰上……发现。小说家寻找小说叙述的可能,美术家音乐家创建派别。它没有参照物,犹如在太空里没有方向一样。所有的可能都给我们找到惊喜。蒙娜丽莎的微笑妙不妙?妙,但成了权威就不妙。莎士比亚的戏剧好不好?好,但所有人都这样写戏剧就不好。贝多芬的音乐高不高?高,但把它当作最高就不高。我们永远“得一望二眼瞄三”,一个字,贪。艺术拒绝“最好”,我活着就是为了看到更好。要是“最好”出来了,活着有什么劲坳。

于是我活着——

篇3:学习艺术-话题作文

关键词:《面对面》,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话题引导

《面对面》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电视新闻专访节目, 自2003年1月播出至今已经有七年多的历史, 它一贯秉承的“新闻性、权威性、关注度、影响力的诉求, 面对面的交流, 心与心的碰撞, 用对话记录历史, 以人物解读新闻”[1]。根据央视栏目组对《面对面》节目的界定, 我们可以看出, 这个节目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首先, 节目的形态为电视新闻访谈节目, 其核心以“访”和“谈”为主;其次, 它的影响力诉求要求通过人物的访谈和对话去挖掘深度的内容, 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它的传播诉求。

一、《面对面》话题引导的重要性

央视一套王牌栏目《面对面》开播已有七年多的时间, 伴随着《面对面》节目所进行的探索、尝试与改进, 学界对其的关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面对面》中主持人的采访艺术和采访技巧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根据笔者在CNKI学术期刊网以关键词“《面对面》”进行的检索, 截至本文撰写之日共有469条相关的结果, 可见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相当热化。而在这些庞大的学术成果中, 以《面对面》的主持艺术和主持技巧为切入点的也有不少成果。

(一) 《面对面》话题引导研究分析

用人物来引导新闻是《面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 胡明川在《CCTV〈面对面〉节目议程设置偏向的实证分析》一文中通过2003—2007年间所播出的节目内容分析了主持人所采访嘉宾的特征, 研究指出偏明星化是一个非常大的特点[2]。明星化是《面对面》一个鲜明的特点, 它保证了节目本身的社会关注度和受众影响力, 更为节目本身赢得了居高不下的收视率, 但这并非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在很大的程度上将会产生诸如消费主义倾向等问题。兰州大学闫伟的硕士学位论文《〈面对面〉栏目的消费主义倾向解析》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 《面对面》的这种明星式的话题引导艺术容易带来消费主义的引导误区, 从而偏离节目的宗旨[3]。张芊芊的《〈面对面〉栏目的镜前访谈特色》一文分析了该节目在访谈中所体现出的一对一的访谈、面对面交流、平等对话、话题引导等具体的特色, 是当前学术界对《面对面》采访特点和采访艺术进行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文章之一[4]。

从以上学界研究的基本动态来看, 虽然部分专家和学者对节目嘉宾的选择和话题引导的方式存在部分争议, 但节目本身所体现出的较高的采访技巧和话题引导能力的确有着鲜明的特点, 并成为辅佐该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本文中, 笔者重点关注《面对面》所体现出的一些积极的采访技巧和话题引导艺术, 从而总结出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 《面对面》中话题引导的意义

主持人是整个电视访谈节目的主导者, 但绝非主角。在电视访谈节目中, 主要的构成群体有电视节目主持人、访谈嘉宾、场外观众这三个组成部分, 其中电视节目主持人起到的是串联话题内容, 引导话题方向, 培养现场气氛的角色, 同时还肩负着将电视节目的信息传递给电视机前受众的重要作用。因此, 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来说, 他的话题引导艺术是最为关键的。罗琳、张黎湘在分析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功能时曾经指出, “谈话节目主持人应该学会处理四种关系, 即主与宾、听与说、真与秀和内与外的关系”[5]。在《面对面》这档栏目中, 主持人所扮演的这些角色以及主持人所需要理清的四种关系就体现得更为明确。

《面对面》是央视一套第一个长篇人物访谈节目, 它虽然以典型的社会事件为关注的焦点, 但展现给电视观众的却并非只有电视节目以及话题本身, 相比于电视话题而言, 更关键的是选取怎样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能够带给观众怎样的观看体验。电视新闻人物首先他是一个公众人物, 他既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又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 同时也是社会上某一个群体的精英代言人, 对于人物的专访, 既要关注人物本身的社会意义, 又不能忽略对其人格魅力, 成长经历的挖掘。同时, 作为社会上某一个领域的典型人物, 他不一定是非常具有表达能力的人, 或者说, 即便是该人物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只有45分钟的节目中, 该角色将通过电视栏目呈献给观众以怎样的话题和内容, 就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话题引导艺术也就不可或缺了。

诚如张斌所说, “《面对面》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央视的名牌栏目, 除了有非常时期非常事件给予的机遇之外, 一批富有吸引力的采访对象、一位极具个性特色的主持人以及与‘人’共同面对事件面对观众都密切相关, 而这些, 对于中国目前面临困境的电视访谈节目无疑是有巨大借鉴意义的。”[6]

二、主持人提问的技巧及策略

《面对面》是一对一的提问的艺术, 是通过主持人的提问将热点问题和嘉宾观点进行串联的艺术。在《面对面》中, 主持人的提问都是以开放性的提问为主, 让嘉宾有足够大的可以发挥的空间。

(一) 诱导式提问策略

诱导式提问属于开放式提问的一种类型, 主持人设定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疑问, 由嘉宾根据主持人的提问自由发挥。为了确保话题所具有的代表性, 主持人的开放式提问经常带有倾向性或者诱导性, 比如, 主持人会从某些反面的观点提出当前社会上一些带有争议的命题, 然后引导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2010年8月29日, 《面对面·守住根本》节目直接对话陈锡文, 以当前面临的自然灾害频发, 粮食价格走向、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采访中, 主持人从粮食安全问题、建筑工地占用耕地问题等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探讨, 在访谈过程中, 主持人一直围绕“资本下乡是否会对粮食安全产生制约?”“地里种粮食好还是‘种房子’好?”“粮食不够靠进口可以吗?”这些问题进行了引导, 让陈锡文以粮食安全专家的身份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同时穿插了解说员的详细背景资料。实际上, 在这个访谈中, 主持人所进行的引导都是采用问题提问的方式, 不断地从陈锡文的谈话中提问新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正是观众所关心的, 社会所关心的。

(二) 所提问题的多重属性

《面对面》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物的故事本身, 而是希望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实现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 因此很多时候, 主持人的提问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在现场节目中以主持人的身份提问嘉宾, 可以被理解为主持人对电视观众的提问, 也可以被理解为电视观众对嘉宾的提问。在这个提问中, 主持人顺利地实现了社会热点在访谈中的移植, 以热点话题串联起电视观众和现场嘉宾。而在整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出,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 主持人扮演的是配角, 谈话嘉宾扮演的是主角的地位, 但在整个访谈的过程中, 主持人却是整个话题的引导者, 如果说嘉宾的谈话比例占了整个节目的80%, 那么主持人的20%正是将这些大部分的嘉宾讲述串联起来的核心。

例如, 在《面对面·守住根本》这期节目中, 主持人的核心问题有以下几个:“谁来养活中国:能否依赖进口?”“自然灾害频发:今年粮价会否大涨?”“18亿亩耕地红线推高房价?”

(三) 所提问题的典型代表性

问题的提问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比如主持人剖出了本期话题的背景, 将严峻的形式摆在面前, 然后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答案, 进来向陈锡文进行求证, 实际上, 主持人的这个问题体现的是当前社会上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也是社会的误区所在, 然后通过嘉宾的详细论证, 推翻这个结论, 得出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观点。问题的提问具有很大的争议性, 问题的争议性是谈话节目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方法, 也是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度的方式, 比如在提问时, 主持人围绕农民的耕地是用来建房子还是造工厂来提问, 实际上就是针对当前农村许多耕地被占用的现象进行的探讨。

问题提问不回避焦点性的社会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有许多诸如贫富分化、农民工进城带来的城市压力、耕地减少用来造工厂等问题都是非常严峻而且接待解决的, 在提问时, 主持人并不刻意回避这些问题, 甚至向这些问题不断靠拢, 通过释疑答惑的方式来教育社会大众。同时, 主持人提问时往往带有很大的倾向性, 这些倾向性有多种来源, 反映的是不同利益群体的观点和心声, 这也体现出当前中国电视媒体的话语权在不断的下放, 不再是用一种观点, 一个声音去引导舆论, 而是通过不同观点, 多元的声音的表达和辩论, 由专家和观点去解读, 去引导, 最终形成社会的主流声音。

三、主持人话题引导方式分析

记者是社会的眼睛, 主持人是社会问题的观察者和解读者, 这个解读是靠与嘉宾的合作来完成的。在《面对面》中, 主持人对社会话题的点评和解读有着它鲜明的特点。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持人在话题表现中的角色

《面对面》的筹办者王志有着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 对社会焦点性话题的关注具有较敏锐的嗅觉, 这成为他能够开拓《面对面》主持新格局的必要前提。通过《面对面》的话题设计我们可以看出, 一方面, 主持人需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敏锐的把握, 能够熟悉社会热点, 不回避社会热点, 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电视节目能够反映社会的热点, 顺应社会的发展方向, 肩负起传播主流信息, 探讨社会热点, 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另一方面, 主持人需要根据话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嘉宾人物, 根据我们对近年来《面对面》嘉宾的分析可以看出, 这些嘉宾拥有自己的独特的观点, 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 能够在电视节目现场独立地阐发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而这些意见又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面对面》对于社会性热点话题的解读主要通过与嘉宾的合作来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 主持人所起到的角色是提出话题, 引导话题和总结话题的作用, 而话题的具体解读与阐释则由谈话的嘉宾给出, 这就使主持人在节目采访过程中保持了客观、中立、理性、公正的视角, 主持人引导话题的方向而不决定话题的论证方式, 嘉宾给出解读, 而不使解读偏离节目主题。

(二) 主持人话题引导的表现方式

《面对面》通过背景资料展示的方式, 来为主持人的点评和提问提供必要的理论、数据和案例支撑, 使说观点更有说服力, 使话题更有集中性, 使主持人的点评更丰富、充实, 摆脱了单纯的“画面+配音”的单调的表现方式, 为谈话增加了话题感染力。

(三) 话题内容的平民化色彩

主持人对话题以及嘉宾观点的点评带有典型的平民化色彩, 这表现在主持人的观点、分析、总结都是站在普通的社会大众的视角上进行, 赋予节目更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 体现出节目所肩负的强大的社会责任意识。

电视节目要反映现实, 但不能完全再现现实, 特别是对于像《面对面》这样的一个长篇人物访谈节目而言, 将社会现实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象提出来, 进行高度的凝练、深化, 然后邀请嘉宾, 对这些问题进行点评, 分析就是电视媒体扮演“社会镜鉴”的最直接的体现。正如张安安所指出的那样, 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符号化传播的格局, 在大众传播中融入了许多人际传播的特性, 使大众传播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人际性的回归’, 实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优势互补”[7]。正是《面对面》主持人所持有的那种特殊的人文关怀, 那种浓郁的人情味, 以及充满理性的点评才使节目成为主流话语的引导者, 成为当前社会主流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 也才为节目赢得了地位、权威和尊严。

四、主持不仅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

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对主持人有着极高的要求, 主持人对于题材的选取能力, 话题的引导能力, 对嘉宾进行提问的技巧等因素都成为影响节目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本研究指出, 《面对面》是一场主持人与嘉宾现场交流的艺术, 它建立在主持人对社会焦点话题把握的基础上, 并且需要有对现场嘉宾的话题引导能力, 具备以点带面的问题提问技巧, 拥有代表电视观众利益的平民化视角, 通过客观、公正、中立的观点总结来促成采访的成功, 从而完成电视新闻节目反映社会焦点话题, 引导社会主流舆论, 教育社会大众的目的。因此, 我们可以说, 在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中, 主持不仅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面对面官网, http://news.cntv.cn/program/mianduimian/shouye/index.shtml.

[2]胡明川.CCTV《面对面》节目议程设置偏向的实证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 2009, (4) .

[3]闫伟《.面对面》栏目的消费主义倾向解析[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4.

[4]张芊芊《.面对面》栏目的镜前访谈特色[J].电视研究, 2003, (7) .

[5]罗琳, 张黎湘.看似平常最奇绝, 成如容易却艰——谈话节目主持人如何处理四种关系[J].声屏世界, 2008, (3) .

[6]张斌.用人来解读新闻——《面对面》的魅力[J].视听界, 2004, (2) .

篇4:那个老话题:钞票,或艺术

什么叫“有艺术内涵的电影”

如今,中国已经是一个年度票房过百亿的电影大国。这一诱人的数字最主要的贡献都来自于各种大片、商业影片。而对一些喜欢电影的人来说,“艺术”追求始终是他们心底挥之不去的梦。

制片人王大维就将当前商业影片的盛行归结为“社会的整个心态是浮躁的”。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大多数人去电影院是为了看大片,享受视觉效果,而不是为了陶冶情操。”

经常听到电影人的类似抱怨:好莱坞大片广受欢迎,而一些艺术内涵丰富的电影却遭致冷遇。

但没有人能说清楚什么叫“有艺术内涵的电影”。每次某部“艺术电影”未能卖座后,总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观众讽刺导演故弄玄虚;导演指责观众“不懂艺术”。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类似的争辩就未曾停息过。调解的希望一度指向了各种电影节。

纵观世界各大电影节不难发现,奖项评选偏重电影的艺术水准和人文表达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看来,这在欧洲三大电影节表现得尤为明显,少有的例外是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即便如此,奥斯卡也设有偏重艺术与人文追求的“最佳外语片奖”,来表达好莱坞对电影艺术的尊重。

给哪种类型的电影颁奖,也曾是让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组织者始终感到头疼的问题。近年来,为了保持在主流电影市场上的影响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开始更多聚焦于近一年度内票房火爆,或者舆论热炒的影片。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周星认为,中国电影急功近利的特征太明显,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电影节的奖项评选。据他透露,有人曾建议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就应该评金鸡、百花不评的电影,也有人主张该评选大学生题材的青春文化电影。他认为,果然如此, “大影节”将可能越来越被边缘化,“那真的就没有明星来了。”

尴尬正在于此,电影节红毯上请来了多少明星、大腕,有多少人在红毯上因为“秀了后背露了腿”带来八卦和曝光,几乎成了舆论关注和商业赞助的权衡标准所在。

“不关心奖项,只注重宣传”

“天人合一,美美与共。”首次设立“天坛奖”的北京国际电影节选定了这八个字作为核心价值,并未如欧洲大三电影节一样刻意标榜自己的艺术追求。

王大维感慨,“中国夹在两者之间:想过度偏重人文,社会环境不允许;要想不过度商业化,那就在评奖上搞平衡。”饶曙光也认为,“电影节存在的作用本身就是平衡票房影响的。”

问题的关键是要“平衡”出个性。

在饶曙光看来,从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容量、发展空间来看,中国应有一个自己的电影节,以引领世界电影的风向。只是,目前纠结于内耗和“同质化”趋势的中国各家电影节关注的,却只是钱了。

“不关心奖项,只注重宣传”。不少本刊记者接触到的电影导演、制片人均认为,这是很多人参加国内电影节的普遍心态。他们更多地是利用电影节这个机会宣传自己,宣传完就走。

4月24日晚,青年导演赵小僮带着他的处女作《关于爱情和那些魔鬼》参加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展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充满荒诞感的人生际遇,影片去年在国内上映后票房惨淡。后来赵小僮将影片带到2012年的纽约影展,却获得金奖。

“这部分观众能理解我。”在大学生电影节的展映结束后,感慨于现场大学生的热情的赵小僮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问题是,热情并不能消解亏损。一位影评人对本刊记者表示,某种程度上,一些票房惨淡的电影获准在大学生电影节展映,仅有的价值不过是获得了一次低成本的露脸机会。

曾担任过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主席的瑟吉·劳斯克,在出席北京国际电影节时就表示:“如果有人要参加中国的电影节,那多半不是为了艺术,而是希望向中国市场出售影片。”

据统计,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有27个签约项目,签约总额高达87.31亿元人民币,成功创造了中国电影节交易之最。

“玩虚招是不行的”

这可能会让那些呼吁提升中国电影品质,而不是单纯关注市场的人感觉失望。一直以来,针对中国电影过度关注票房、娱乐,而忽视艺术、人文追求的批评不绝于耳。

“现在的垃圾太多了,年产700部电影我敢说500部是垃圾。”今年80高龄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发起人之一黄会林说。在她看来,当前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既脱离了中国扎扎实实的文化根底,又脱离了对真善美形而上的追求。

“陆川拍《王的盛宴》被骂死了,为什么?”黄会林举例说,“就是它的文化根子没扎深,他不懂中国文化中的‘鸿门宴’是怎么回事就肆意曲解。”

而同样是陆川,《可可西里》却获得了一致好评,“为什么?这就是他的追求了。”黄会林解释说,陆川拍《可可西里》,就像是索南达杰不怕艰险、九死一生保护藏羚羊,“这就叫为艺术奉献。”

“玩虚招是不行的,”周星认为,真正的好电影必定是“能打动人心的”。他不认为中国没有好电影是因为过于市场化的缘故,“恰恰相反,我们市场化程度仍然不够”。

还有个问题,是有关创作自由的争议。

“现在都出于各种安全考虑,创作越来越模式化。”饶曙光介绍,在《泰囧》大火了以后,他在多个看片会和各种会议中,碰到了不下二十个类似套路的片子。

《泰囧》,以及前几年的《疯狂的石头》均系小成本制作,却赢得了可观的票房回报和口碑。“这些中小成本电影提供的创意空间,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原动力之一。”在饶曙光看来,这是值得肯定的积极变化。

这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期间,去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的法国电影《爱》获邀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本刊记者现场观察,展映一票难求。

“我相信中国三五年内都拍不出这样的电影。”饶曙光说,“《爱》这样的电影一定是特别沉静的心态才能创作出来的,但我们心态太浮躁、停不下来。”

篇5:艺术话题作文

走进公园的竹林,定会听到三三两两的老人拉拉二胡,唱唱戏剧。就在今天,我闻声走进那几乎是老人海洋的地方,便看到一个老爷爷拉着二胡,脑袋随着音乐摇摆,还真有些铿锵有力的味道。身著红色披风的老奶奶面带笑容,神采奕奕,单看那张自信的脸就似乎如沐春风,半晌,她微微张开嘴,眼睛配合戏曲透着俏皮的光,歌声富有节奏,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老太太落落大方,偶尔翘个兰花指在空中划段充满韵味的旋律,我不禁联想到她当年扎着马尾的洒脱身影。

剑,潇洒,桀骜不驯,武打片中多是帅哥靓女的玩意,而在这些老人手里却似乎柔中带刚,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意味。仔细品位,缓缓一击,拘泥中带有干练的风骚,收回

又如蓄势待发的雄狮,移步似即将展翅的巨鹰,可不比那刀光剑影更有余味?白色的绸衫被汗浸湿,老人的两颊透着红色的饱满,健康的笑容掩埋了岁月的沧桑。

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90多岁的老奶奶,为了迎接奥运,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她每天坚持做剪纸,早晨努力学习英语,她说:“我算了一下,我要出200本剪纸,每个月出5本,一年365天,四年可以出完,给每个国家都送一本……”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毅力,在这个北京老奶奶的话中,我看到了一个世纪老人对祖国炽热的爱。她用已不太灵活的手剪下“北京欢迎你”,剪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剪下了中国特有的梅竹风骚。

现在,到吃似乎都讲究“金”,黄金强档,黄金时期,脑白金,黄金搭档……但他们似乎不再去关注金的末尾,这些乐观向上的老人,老人的艺术,承袭的是中华民族龙的精髓,比起事业与流行,或许古板,但是却是华夏儿女更应该引以为豪的一面。

篇6:艺术话题作文

春是一位画家,它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笔来到美好的人间时,用自己的彩笔给世界涂上了一片色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更加美好了。

小草被春涂上了绿色,像是穿上了绿色的盛装。小草揉了揉眼睛,迷迷糊糊的睁开了双眼,伸了一个大懒腰,往自己身上一看,惊住了,自己往日那棕黄色的衣服现在变成了绿色。小草可高兴了,正准备给春道谢,可是春已经走远了……

花儿也被春涂上了各种各样的颜色。一阵微风吹过,花朵在风中轻轻地摇晃着脑袋,迎接春的到来。我在远方,花香也扑鼻而来,突然,有一簇花吸引了我,花儿们有说有笑,时儿也会有争议,原来它们在草地上比美呢!

乐师

春是一位世界闻名的乐师,全世界的人每年都可以观看春的现场演唱会。

最近,森林里异常热闹,原来是春的下一场演唱会将在这里举行。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了。春带着一片乌云来到森林,天空黑压压的,就像锅底一样。这时,雷公拿出一幅崭新的凿子,使劲的敲了起来,顿时天空响起震耳欲聋的春雷。雨滴和着风,落在树叶上、草皮上、水面上,形成一曲震叹世人的交响乐,时而尖锐,时而柔和。

春用水滋润了大地,大地万物高兴得叫了起来。仔细聆听雨声,你会感觉雨滴嗒滴嗒在地上的声音很尖锐,但尖锐也带有不平凡的柔和。大地万物沉浸在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之中,像是中了邪似的,心中所有的快乐在此刻得到释放。雨渐渐小了,雨声变得柔和了,大地万物细细的聆听着,突然一道光划过,春离开了森林,春雨留下了一片雨滴声,滴嗒滴嗒……

舞者

春是一名优秀的舞者。

春来到了水平如镜的水池上,吹起了一阵春风,水波向四周缓缓推开,形成朵朵浪花,浪花排着整齐的队伍翩翩起舞,不停地向春天招手。春风向水池边的花儿吹了吹,花儿的腰弯了弯,仿佛也跳起了舞。池子里的小鱼在水里活蹦乱跳,仿佛连声说好。一群小鱼聚集在池边,看着春在跳舞,鱼儿们就是小观众。不一会儿,春在鱼儿们不注意时离开了池边,去下一个地方,为别的人跳舞表演。小鱼儿们用热烈的掌声送走了整天忙个不停的春。

篇7:艺术话题作文

5月2日对于春蕾学子来说是丰富多彩的一天。上午,举行了杭州市春蕾中学第十四届艺术节暨第五届科技节“十佳校园歌舞”比赛。天气虽然阴沉,时不时还下着小雨,但这丝毫未影响同学们喜悦的心情。

此次艺术节pk的项目异彩纷呈。有歌舞大赛、“春蕾十佳”竞选演讲、现场书画比赛、现场摄影抓拍比赛、美术设计作品展评等等。同学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尽情发挥,展现自我。无不展现了同学们蓬勃的生机与饱满的热情。嘹亮的歌声,在校园里回荡;优美的舞姿,是校园最亮丽的风景线。科技节中有“鸡蛋撞地球”“小船承重”等多个科技比赛,培养了同学们的兴趣,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下午,进行了“小先生大讲堂”活动,由初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为初一同学带来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在大哥哥大姐姐的讲述中,初一同学们开阔了视野,了解了许多不曾知道的新鲜事物。在5月2日着丰富多彩的一天里,春蕾学子落落大方展现才艺,精彩演绎个性,为春蕾校园带来一股青春的力量。

篇8:艺术话题作文

在那里,一共分为四个大景区,分别是:春、夏、秋、冬,我么去了春和夏这两个景区。我们玩得很高兴。其中,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春景区里的“水上舞台”和水晶洞。首先,进园过桥后,就来到了水晶洞。据导游讲,水晶洞里最特别的是厕所。“啊,特别的是厕所阿!”听到这里,我们感到很新奇。于是一解散,我们就朝水晶洞里涌过去了。一进去,果然很特别呀!三块大大的石头从天而降,石头的下面是三个洗手盆。水是自动感应的,只要你的手一伸到石头下面,谁就会自动流下来。

然后,我们来到了水上舞台。那里简直就像一个‘带喷泉、瀑布式游泳池’。一到那里,我们就争先恐后的脱掉鞋袜,卷起裤腿,跑进水里。那里的水真舒服啊!冰冰凉凉的,一进去我们就不想出来了。我们在里面互相扑水,游泳,穿瀑布,在喷泉底下“淋浴”。我们在里面玩得很高兴,进去的人没有一个衣服没有湿的。我们在里面互相拍照,有站着的、坐着的、趴着的、躺着的,各式各样的姿势都有,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那天,我们玩得很高兴。虽然我们的衣服都湿了,但那是一个值得每一个人留念的一天

篇9:六年级话题作文: 艺术

每一天,重复每一天的生活。谁会真正感受到生活里面潜在的艺术呢!

忙碌的生活,带走的是一去不复返的年华?还是,我们来不及感受的艺术呢?

笑是不是艺术,那哭是不是艺术?

我想,每个人的确认识多少会有不同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可以躲过哭笑,不是吗?

没什么可以代替生活的确艺术!

就像没什么可以代替妈妈给你泡的热牛奶,暖心;刚出生的宝宝,带给破败之家的喜悦,新生……

不同的确生活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艺术人生!

人应该要改变,改变那些桀傲不羁。

篇10:以艺术为话题的作文

原来艺术品的这幅字,不是笔笔、字字、行行的集合,而是一个融合不可分解的全体。各笔各字各行,对于全体都是有机的,即为全体的一员。字的或大或小,或偏或正,或肥或瘦,或浓或淡,或刚或柔,都是全体构成上的必要,决不是偶然的。即都是为全体而然,不是为个体自己而然的。于是我想象:假如有绝对完善的艺术品的字,必在任何一字或一笔里已经表出全体的倾向。如果把任何一字或一笔改变一个样子,全体也非统统改变不可;又如把任何一字或一笔除去,全体就不成立。换言之,在一笔中已经表出全体,在一笔中可以看出全体,而全体只是一个个体。

所以单看一笔、一字或一行,自然不行。这是伟大的艺术的特点。在绘画也是如此。中国画论中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这个意思。西洋印象画派的持论:“以前的西洋画都只是集许多幅小画而成一幅大画,毫无生气。艺术的绘画,非画面浑然融合不可。”在这点上想来,印象派的创生确是西洋绘画的进步。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的三昧境。在一点里可以窥见全体,而在全体中只见一个个体。所谓“一有多种,二无两般”(《碧岩录》),就是这个意思吧!这道理看似矛盾又玄妙,其实是艺术的一般的特色,美学上的所谓“多样的统一”,很可明晾地解释。其意义:譬如有三只苹果,水果摊上的人把它们规则地并列起来,就是“统一”。只有统一是板滞的,是死的。小孩子把它们触乱,东西滚开,就是“多样”。只有多样是散漫的,是乱的。最后来了一个画家,要照着它们写生,给它们安排成一个可以入画的美的位置――两个靠拢在后方一边,余一个稍离开在前方,――望去恰好的时候,就是所谓“多样的统一”,是美的。要统一,又要多样;要规则,又要不规则;要不规则的规则,规则的不规则;要一中有多;多中有一。这是艺术的三昧境!

篇11:高考话题作文的开头艺术

鸡西市第二中学

于振环

《高考话题作文的开头艺术》教学设计

一、设计构想

作文库大全小升初中考满分高考满分高考零分

在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推动下,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运动,这对作文教学的改革同样是一场“地震”。近年来出现的考场话题作文就是一个成功的实例,它给广大学生开拓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出现的充满浓厚人文性、充满独特个性的优秀考场作文,使整个作文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对应的高考话题应试作文的教学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革,而这节《高考话题作文的开头艺术》课就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和高考的实际需要设计的。遵循的就是新课标要求的“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这一原则。

而之所以选择《高考话题作文的开头艺术》作为作文指导的切入点,一方面因为是作文三个部分的开端,写好开头对整个作文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会给阅卷老师留了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作文开头的技巧比较好掌握,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堂写作努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作文的信心,可以为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了解高考话题作文开头的要求及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高考话题作文开头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德育目标:学会感恩,增强学生对作文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高考话题作文开头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

点拨指导法、情景设置法、诵读体会法、写作练习法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元人乔梦符说过,写文章需要“凤头”:小巧玲珑,短小精美;“猪肚” :内容丰富、健美、充实、容量大;“豹尾” :干脆利索、收束有力。古人将文章的开头比作“凤头”,意在强调开篇之重要,特别是阅卷时间非常有限的考场作文,若能有一个别出心裁,让人耳目一新的开头,一定会让你的文章增彩不少,进而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今天我们就结合2007年语文高考作文具体来学习一下到底怎样才能写出精彩的开头。

(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作文开头的重要性,以便引起学生对这节课所授内容的重视)

(二)学生在写开头时存在的不足:

(针对学生在平时作文中的问题归纳点评)

1、偏题或中心不明确

2、故弄玄虚,转弯抹角,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

3、照抄原材料,有时引用复述还不够简练。

(三)作文开头的要求:

(把学生预习作业中准备的优秀作文开头进行分享,点评,并讨论什么是最好的开头。)归纳:1.要扣题:《背影》为例

2要短小精悍:学生习作为例

3.要有文采:学生习作为例

(四)、常见开头方法介绍:

1、整体归纳

(先由学生讨论思考,教师再指导归纳基本的6种方法)

2、具体方法例解与研习1)、开门见山,直接点题:

①优点:直接切入话题,亮明观点,单刀直入,让急于知道你的文章是否符合题意的阅卷教师吃一颗“定心丸”。

例句:07年湖北高考作文话题“母语” :

“爱的就是你——中国话。爱你的发音抑扬顿挫,爱你的笔画千奇百变,爱你的意蕴绵延深长。总之,爱你的一切。”(满分作文《爱的就是你》)

②开门见山的开头应注意的问题:(1)、要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主题内容的开头。(2)、这种开头语言要非常精练,要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效果,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欲望。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以2007山东高考作文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为例文

“就在昨晚我还伸手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绳,胸中的热血流遍全身„„”——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 》 归纳总结:

①好处: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能激起读者的兴趣,引人入胜;②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与题旨相关。3)、广泛引用,增加内涵:,并以学生习作为例进一步了解这一方法。①方法:可以引用名言警句、歌曲诗词、谚语、名人佚事、传奇故事等。②优点:引起读者的遐想,增强文采并增加文章的深度。例文: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地生活,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是一片闲适悠然的情怀。(07年湖南考生《诗意地生活》)

“曾经有个很有名的故事:一名病重的人对画家说,当藤蔓上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我便要离开这个世界。于是画家画了一片绿叶在藤上,暴风雨过后,画家去世了,病人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画家,用他的画笔向病人传递了求生的意志,也传递了他生命的火花。

我想,所谓的薪尽火传,大概便是那么回事。人的骨肉最终必会化为尘土,但是人类伟大的精神却可以递三世乃至万世地传递下去。这便是人类伟大之处的体现。传递,是生命最热烈的燃烧。”(07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薪尽火传》)

4)、精美修辞,尽展文采:

①复习归纳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并强调多种修辞手法的结合。

②运用修辞的作用:展示文采,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提高文章的综合分。例文:“花儿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纷繁多姿的斑斓色彩;柳条对自己说:我能,世界上便有了绿薏缭人的脉脉含情 ; 我对自己说:“我能”,所以世界上多了一份成功。”(2007

年高考辽宁卷作文题以“我能”为话题的优秀作文开头)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壁辉煌的王朝。她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她是云彩里镌刻的记忆,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宛如宝剑上镶刻的星辰,恍若皇冠烘托的太阳,一袭轻纱

下的曼妙舞蹈,摇醒了一个盛世的传说。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是你吗,唐朝?”

(07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5)、运用描写,烘托气氛:①介绍描写分类(肖像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等)

②好处在于能烘托气氛,渲染情感,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印象,又能紧紧地吸引住阅卷老师的目光。

例文: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是何等逍遥自在!雨后初霁,心与天空一样澄明,细细品味宋词的字字珠玑,又是何等酣畅淋漓!我们应该远离多元文化的浮躁,回归母语的本源,灵魂才更加充实自然。”

(2007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回归母语的本源》)

“草长莺飞的季节,淙淙流水傍势而下,抚摸过我的脚丫。回头看看她,阳光把温柔慈祥倾斜在她折有皱纹的脸上,银色的白发在光下闪闪发亮。我飞奔过去,溅起一片浪花。她却微笑着摆手,离去。醒来,梦中的记忆和幻觉,让我禁不住泪如雨下。

这位离开的老人,是我的奶奶。”(07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时间使记忆开出花》)6)巧用题记,新颖别致:介绍运用题记的优点、要求及方法,并以高考满分作文和学生习作为例了解明确。

①好处:

简洁警醒,又能揭示文章主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②原则:

a、内容与文章主题、情调、风格一致。b、不宜过长,否则喧宾夺主。③方法a、引用名人名言

——增强哲理性、可信度和说服力。b、独立撰写

——自由度较大,可议论,可抒情,也可描写。例文:

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题记(2007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蔷薇.故乡 》作文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题记(2007高考北京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

3、小结:多思多练,灵活运用

(五)、当堂作文练笔

1.根据07年全国卷Ⅱ材料作文(关于 “感恩”的话题)的分析,分为三组,运用以上学习的方法写一个精彩的开头。

2.写作完成,学生习作分享,点评。

3.教师出示高考考生满分作文开头的习作,诵读体会,点评学习,并强调可以多种方法结合运用。

篇12:以艺术为话题的作文700字

每当指尖轻轻抚摸着琴键,仿佛跟久别的老朋友相见一样,内心无比激动。我不是把演奏钢琴当成一个任务完成,而是当作比吃饭还要重要的必干事情。

每当指尖轻轻抚摸着琴键,流淌出美妙的旋律,我就会陶醉其中。因为那音色单纯而丰富的,柔如冬日阳光,盈盈亮亮,温暖平静。清冷如钢珠撒向冰面,粒粒分明,颗颗透骨。烈如咆哮的深海,荡人肺腑,撼人心魄。就像一群可爱的小精灵跳跃在琴键上一样!

每当指尖轻轻抚摸着琴键,看着这些小蝌蚪欢乐地游动,眼睛里是无尽的是陶醉与温柔。

演奏钢琴是是世界上最好的化妆品,你可能会对我发出疑问,为什么呢?这不是一种艺术吗?

这不单是艺术,还是一种“天然化妆品”。因为当你陶醉在演奏钢琴中,都会情不自禁地心一笑,脸上写满了陶醉和欢乐。这样不就是最美的样子吗?

篇13:以艺术为话题的700字作文

行至公园,满眼的青翠碧绿和贯耳的鸣蝉叫声是别处所很难见到的。在其中,又以竹为一大绝。

古时郑燮便有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翠绿的竹竿笔直地往上窜,初春的刚冒出头的笋芽不见了,倒是竹叶长得欣欣向荣。隔叶的鸣蝉之声传来,嘈杂之感便不再有了,反而是一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幽之感扑面而来,格外使人陶醉。

我看竹是不仅仅只看这外在之感的,反而是竹的内在更吸引我。

想当年王阳明便是在“格竹”中领悟了人生的真谛,最终成为一位圣贤。那么,名列“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到底有何种内在呢?

首先便是它的坚毅,正如“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话。竹并不畏于狂风的猛烈,它把风雨的侵蚀看作是上帝的考验。他无所畏惧,尽管风霜雨雪在它那本翠绿无痕的身子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淡淡的痕迹,但它依旧笔直地站立着,就像一位巨人,向大自然这位对手百般的挑战发出了不屑一顾的低吟。苍莽之间,又有谁能与它匹敌呢?“宝剑锋从磨砺出”,很多人用这句诗来赞美梅花,其实我想说,竹又未尝不可用这句话来描述他的精神呢?

每谈到竹,很多人容易想起隐居之士,竹林七贤,陶渊明……也许竹就是隐士的偏爱吧。因为隐士大多为高洁、不沾俗尘的人,他们偏爱竹,于是又揭露了竹的另一大特点,高洁。

竹不为出人头地而绞尽脑汁,它要的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春天,百花争艳,百草斗奇的舞台上,始终不见竹的影子;夏季,满眼碧绿的世界,引人注目的又没有竹子;秋天,万物凋零,但竹子依旧在被人遗忘了的角落享受自己的快乐;冬季;残雪压枝,风头又被“胜雪一段香”的梅花抢了去。但竹依旧用自己的不为人知的方式,谱写着自己的生命乐章。

“坚毅”,“高洁”,“胸怀广阔”,这就是竹的艺术。

雨中的艺术

你的心,决定你看见的。

——题记

如果那天我不买下这本书,我保证,我会后悔一辈子。在茫茫书海中,我在一架书柜的角落发现了它——《我在雨中等你》。翻开此书,便被作者以狗的口吻的写法所吸引,幽默风趣的语言,朴实无华的文字,还有那只老以为自己是人,而且满肚子大道理的狗——恩佐。

恩佐就像一台摄像机,记录着雨主人丹尼和他家庭的点点滴滴,从认识丹尼,看着丹尼恋爱,结婚,到生下女儿,妻子伊芙得脑癌死去,再到为争夺女儿卓伊的抚养权,与岳父母反目成仇,然后被岳父母陷害,是他不能与女儿相见,变卖家产,生活窘迫,到最后,赢得官司,恩佐也离开人世……

恩佐,一只狗的眼光,人的语言诉说了他的一生。恩佐的人生格言是——你的心,决定你看见的。因为你的眼睛往哪里看,车子就往哪里去。这有点像那句老话:“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很多人抱怨生活的苦闷,事业的不顺,但是当你的眼光向光明的方向望去,一切都会柳暗花明,就像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不应该抱怨它打湿了你晾干的衣服,而应该感谢他滋润了你几天没浇水的花儿。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

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直译可翻译为——《赛车是雨中的艺术》。书中主人公丹尼是一名赛车手,他擅长在雨中驾驶,即使雨是赛车手最大的天敌,“赛车手不应该怕雨,应该拥抱雨”,这句话没错。人生会经历很多风风雨雨,我们所要选择的是前进,而不是逃避,“把失败当作成功的垫脚石”,丹尼在要在快崩溃之时,是恩佐让他重新振作起来,“去拥抱雨”,所以,最终丹尼赢得了抚养权,得到了彩虹。

本书给了我最大的两点启示:乐观面对人生和用于接受挑战,虽然以前很多文字有过这样的思想,但这一次却刻骨铭心。

小说的感动在最后,恩佐即将死去,我却回忆起恩佐自以为是人的时光,他认为狗死了,下辈子会是人,现在,他却不愿成人,因为他想再陪陪丹尼,在看看卓伊,再想想伊芙…

进退的艺术

我们要懂得进退。

所谓进,就是知难而进,勇攀高峰,开阔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可是进也有急躁冒进,像曾经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一样,不仅没有前进,反而退步许多,得不偿失。

所谓退,不仅仅是退缩,胆怯,不断贬低自己的人生价值,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退有时也能成就大业。古语有”退避三舍”,以退为进,又何尝不可呢?这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

所以,我们要懂得进退。

譬如一千多年前的楚汉之争。起初,项羽实力强大,不可一世,自封”西楚霸王”,他确实是一位大英雄。可是他就是因为这急躁冒进的暴脾气而断送了他唾手可得的江山。而刘邦则是我欣赏的人物。他虽然是市井无赖出身,但他相信自己,有勇有谋,还懂得退让。以前他的兵力与项羽相比,渺小的如大漠中的微尘,所以他放下自己的架子,努力迎合项羽,使项羽放松了警惕,他便可以在身后招兵买马,厚积而薄发,一步步走上人生的巅峰,成就大业。

垓下之战我也不得不提。此时的楚汉实力已经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小混混出身的刘邦已经离皇位一步之遥了,而项羽早已风光不再,只落得些残兵败将。退至乌江时,他完全有机会渡过乌江,东山再起,可他却以一句”无颜见江东的父老”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唐代大诗人杜牧曾经感慨过”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的失败值得我们去惋惜么?

我们要懂得进退。

中国自古就讲究”中庸之道”,就是说一个事物必然有他的两面,就像进与退,我们要么进,要么退,两者只择其一,而放弃另一面。这种思想早已在我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我们如今应摒弃这种思想,灵活运用事物的两面性,要懂得如何进退,何时进退,更要发掘我们人类的无限智慧,不要造成进退两难的局面。也不应频繁进退,成为两边倒的墙头草,见风使舵,反而害了自己,贻笑大方。

上一篇:PMC生管采购经管个人简历下一篇:必修五文言文复习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