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2024-05-21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精选6篇)

篇1: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一)为个人品牌负责

2016年年末,我看完了采铜的《深度学习的艺术》。

看这本书之前,我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提升自己阅读的理解力和找到提升学习成效的方法,第一遍看完,确实收获匪浅,第二遍看完,又觉得这本书略有肤浅之感。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读书感悟。

先呈上本书的思维导图。

1接下来我要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解读我对本书的领悟:

第一:这本书为什么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这本书为什么让我感觉略有肤浅

第三:写作的境界有几种?

第四:时下写作,应该向谁负责?

第一,这本书为什么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提出了关于深度学习的四个理论: 提问→解码→操练→融合,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方能达到深度学习的意境。

首先说到提问这一环节,这个篇章最让我感受震撼。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一篇章其实就是讲了一个道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里的“预”,是计划,是有目的性。记得刚工作写东西的时候,接到工作单,客户的要求很明白的写在上面,我却不能读懂要求背后的要求,写起稿子来总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或者说自己肚子里面有什么就写什么。但总是写不到客户的心里,来回改稿子。现在想来,就是自己没有带着脑子写,客户让写开盘软文,就写一个开盘软文,却没有读懂,他们希望通过这篇开盘软文传递给消费者的信息是快来买房吧!我们的房子大家都认可!

凡事皆是如此,比如我以往读书,总是想一出是一出,什么书都看,当然作为一个策划,这是好事,但却没有计划性,这一阵觉得开淘宝店的很挣钱,就开始看各种关于电商的书,那一阵喜欢上了博弈论,就各种博弈论大全全上来了。

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我花费了很多时间挖了很多浅浅的小井,却总也没有挖出一口可以冒出甘泉的深井。

采铜在《深度学习的艺术》里面就讲到,计划也需要有问题导向,围绕一个专题,拟定学习计划,而不是传统式的【传递——接受】模式。

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其实是我一直以来学习的模式,单纯的购买书籍,阅读,然后回顾整理,让知识点只是一个知识点,而没有由点变线,由线成面。更不用说形成一个体系。

而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在我的理解当中就是把你的进修计划、你需要补充的短板、你的学习目标进行勾连,形成系统,然后在进行扩展、提升、持之以恒的研究。

另外这一篇章还给到我一个提示,就是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往我读书,喜欢标注书中的概念和定义,并加以记忆就算完事,但真的深入学习就需要在原有的定义和作者的观点之上再提问,为什么要如此定义?为什么针对这件事是这种观点,你的想法是怎么样的?如果是你,你又如何提出一个观点?

作为策划,在写一个方案的时候,一个观点的提出是最难的,也是一个报告里面的点睛之笔。很多客户往往因为你的一个观点而爱上你连篇累牍的报告,但如果你的报告没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就和他们早上吃饭看到的报纸内容没有任何吸引力。

但观点的提出,需要不断的思考和日以继夜的学习功底的铺垫。观点,就像做事情的“定心骨”,是万事执行的方向标,是定位,是精气神,是灵魂。透过一个观点,可以看透一栋建筑,一件作品,一个人的行事风格。

想要提出一个鲜明、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就需要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凝练,思考中,带着怀疑和不破不立的精神,去审视周边万物。

另外在《深入学习的艺术》当中,把解码当做一种思考的过程,把操练作为学以致用的手段,把融合成为反刍思考的利器。

作者在这本书同时也把读书和问题研究分为深读和浅读,我觉得这很有必要,还是那句话,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有了问题就去写一篇论文,进行论证,要知道好的论文是有可能享誉世界,获得诺贝尔奖的,而浅尝辄止的论文又没有任何用途,徒增困扰罢了。

综上所述,这本书,与其说是方法论,对我来说倒不如说是醍醐灌顶的一个警醒,即:建构你的知识体系,站在高处审视自己,而不是一日复一日的埋头瞎干。

2第二:这本书为什么让我感觉略有肤浅

当我为了写读书笔记,在重新梳理自己的阅读思维导图时,我再看这个提问-解码-操练-融合,又觉得好像自己貌似也是这么做的,只是自己的提问,是片面的,而不是成为体系的。

一本书不能让人百分之百的受益,我也认同只需要一个好的观点就能让人受益无穷。但为什么又感觉这本书略有肤浅呢。

作为策划,我比较注重日常逻辑思维的建立,作者围绕深度学习,提出了四个环节,然后又针对每一个环节提出了相应的方法论。

再次看来,作者其实就是提出了一个规律,这个规律也可能是大家日常做事中都在无意识执行的,比如想开个小店(网店),你一定要提问:我卖什么挣钱?然后你也会围绕这个问题的答案,进行解码:哪里进货?如何装修?如何盘活?操练就是一种预算推演,用账目直观的算算,一年卖多少货能回本,能挣钱,然后进行实质落地的执行,最后一步融合,就是把自己的畅销货如何再挖掘新利润点,等等,这一规律,其实深埋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按照大白话讲:很多农民可能不识字,但他也知道按照24节气这一规律种庄稼收成会更好。我们可能也按照这一科学规律规划着自己生活,却从来没有进行提炼和总结。

这样说来,《深度学习的艺术》其实就是生活中的艺术,不算是一个崭新的观点。但这不代表这本书就是肤浅,我之所以觉得这本书略带肤浅,真正原因与第三点问题有关:

3第三:写作的境界有几种?

就像王国维写的人生有三种境界一样,写作的人也分三六九等。写作,我觉得分拼凑,完整和传神三种。

拼凑最为初级,属于速成班那种;完整属于能够通顺流畅的讲清楚一个故事,一件事,一个观点的作品,让读者阅读的时候不会觉得不舒服,有生搬硬套的感觉,也感受不到一丝的不流畅,如同行云流水。而传神,就如金庸笔下的阿朱,曹雪芹塑造的林黛玉,让人一读便能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患难,感受其一颦一笑,患得患失之间的情绪流转,诸如这种学习方法论题材的书,又如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文章,一气呵成,让人醍醐灌顶。

所以码字的也分为文案、作家,作家也分畅销作家,网络作家,名著流传百世的大师。

在现在这个注重功效利益的时代,人们更关注短暂受益而疏于细细品读,形式大于灵魂,方法论大于内容质量。所以很有可能特朗普刚上台就会出现《特朗普传》,《谁动了我的奶酪》刚畅销,就会有《我动了谁的奶酪》紧跟随后,大家都懂的时间就是金钱,所以紧赶慢赶出来的东西质量就会大大折扣。

而且现在有很多写作助力工具,让人不用通过自身积淀,东拼西凑就可以成为一篇文章,我在这里没有炮轰谁的意思,但《深度学习的艺术》这本书,具有典型的拼凑印记,这种拼凑不是抄袭,而是没有融合,消化吸收,就直接为了证明论点,强行植入论据的痕迹。

通读《深度学习的艺术》你会发现作者很多都在引论某大师观点,某大师的生平事迹。这种写法很速成,一个印象笔记软件建立成的资料库,找到一个规律,然后搜索论据,拼凑即成。这种写作方式,就像现代的工艺品,流水线生产,却缺乏灵魂内涵。

4第四:时下写作,应该向谁负责?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问,你写东西,是为谁负责?在我看来,说到底还是要为自己负责,其次是为读者负责。

这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和做生意一样,你只有自身品牌过硬,才会有回头客,而一时的消费者蜂拥而至,不过是过往云烟,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时间或金钱的付出远远低于受益时,消费者终究会弃你而去。

文字变现,内容为王的今天,很多人都摩拳擦掌,开个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通过转载、拼凑文章,进行吸粉,又用这些人气进行变现操作,有时候为了增加曝光率,()就不严控质量关,冒个泡,随便写两句就算完事。我觉得这样不是长远根基的办法,最终会自毁长城。

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就是对自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对消费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负责,尤其又以出书的作者更需时刻警醒这点,毕竟消费者出于尊重买了正版书,结果味同嚼蜡,岂不是浪费大家的感情?

另外《深度学习的艺术》作者采铜还有一本书《精进》是2016年畅销书,也是方法论,亚马逊上评论有褒有贬,豆瓣评分9.4,对学习方法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二)如何有效改善学习效果

觉醒的流川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如此困惑:感觉自己被裹挟在知识的巨流中无所适从,什么也没有获得,自己又感觉很疲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平时的学习过于随意,撷取知识的过程太率性,又没有对知识进行恰当的整合、加工和践行。为了改善这种事倍功半的低迷学习状态,我们可以借鉴《深度学习的艺术》中提供的方法:提问、解码、操练、融合,通过这四种手段的结合运用,深度改善我们的学习质量。

【提问】

深度学习是从正确的发问开始的。没有疑问,就没有引力让我们在浩瀚的学海中探索和追寻。而这就是大多数人只能走马观花、涉猎皮毛的弊病所在。

正确的问题是通往知识的桥梁,但是我们该怎样搭建自己的这座桥呢?在该书中,采铜老师为我们建议了在知识面前应反问自己的如下四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如果能够按部就班回答这四个问题的话,那么我们能够获取的知识的数量和体系性都会大幅改善,完全是自己以往凭感觉随意学习的效果不能企及的。同时,在这四个问题中,我们要尤为重视第四种问题,因为这样的长程认知挑战,能够支撑起我们的好奇心和毅力,让我们有序地组建自己的知识模块,从而提高我们知识吸收的效率,为学习的其他步骤提供最佳支持。

【解码】

即使我们采取了正确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果我们只是浅尝辄止的话,深度学习也仍旧会变成空谈。我们在平时的写作和交谈中肯定会感受过自己思考的无力,比如谈到某个话题时,明明自己读到过相应的案例,结果具体情节忘了一部分;再或者想引用某些书中的论证,却说不出作者的名字。这些结果都是我们以前浮光掠影的学习方式造成的,我们以为只要了解就好了,所以根本提不上理解。而解码就是解决这一尴尬,让我们最大化参研知识的极佳手段。

所谓的解码,就要像破案一样,深入洞察本质。我们不仅要看到案发现场的结果,而且要思考案件的本质(比如作案动机,背后纠纷),更要能够还原凶手的作案过程,了解凶手是怎样想怎样做的。而这也就映射了解码的三个层次:感受结果、了解本质、还原过程。

拿平时的输入为例,我们之所以看了那么多美剧还说不好英语,看了那么多电影都当不成演员,看了那么多书也成不了作家,无非是因为我们只完成了感受结果这一个步骤而已。更何况,随着我们健忘的记忆力,这些结果轻易就损失殆尽了。真正的深层解码,意味着我们不仅能够当时理解了意思,而且花时间深入思考了其内涵和外延,也就是真正理解了内容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付出的加深,时间的投入,我们的记忆也自然更深刻。然后再进一步,我们要揣摩剧情到底是如何构思的,文字到底是怎样安排的,语法到底是怎样应用的。当我们能够保证自己下次也能够产生同意的输出时,我们才敢真正骄傲地说自己完全理解了内容。

解码的过程就好比消化吸收的过程,把食物变成身体能够利用的营养单元,以备身体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知识在解码的过程中被分解成原料,得到更好的储存,以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操练】

经过上文对解码的分析,大家就已经能够感受到,知识不是拿过来就是自己的,是需要消化的。而消化之后的知识单元需要经过重新整理加工,才能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直接传递到我们感官的知识并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而只有经过建构、表达出来的,才是我们拥有的知识。而这个建构和表达的过程,就是操练。

不同的知识学习模式不同,在竞技和表演领域,学习的过程就是操练的过程;而在理论学习领域,操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感觉,看了好久的书结果还什么都不会;平时听了很多课,感觉还是没有学到什么。针对理论学习领域的这种缺憾,采铜认为要用操练的意识来提醒自己,即把知识当做技能来学习。而这也就和我们熟悉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不谋而合。而具体的实践方法,书中提供了三种:写作式操练、游戏式操练、设计式操练、三种操练均是以某种目的为指引的表达,而在表达的过程中,就要求受试者能够精准把握相应领域的知识单元,并且在过程中突破自己的盲区,习得新的概念方法,最终以特定的形式满足某种目的。这些共性就决定了这三种操练的高难度,而这种高难度也就提供了学习者获得飞跃式进步的渠道。

操练是深入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迅速提升水平的快车道。没有操练的学习就是无根之木,势必成果衰微惨淡。

【融合】

能够运用前三个阶段的方法,我们肯定就会在自己的领域斩获不小的战绩了。但是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问题、各种生疏偏门的领域,我们还可能会束手无策,因为知识的狭窄会遮蔽我们的眼界,束缚我们的能力。而这个时候,融合的必要性以及优势就显露出来了。

我们的教育模式让我们习惯了对知识进行分解和细化,导致我们在专精的过程中忘记了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忽视了整体视角。如果说前三个学习阶段可以类比为挑选食物、消化食物、加工食物的话,这个阶段就是对食物进行深加工,让从“解码”和“操练”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单元彼此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喷薄新知。而具体的加工手段,就是融合的三种方式:迁移、印证、和互补。

所谓的迁移,就是从A领域的某个知识点得到启发,转用到B领域中,得到意外的收获。这样的例子已经有很多了,仅仅采铜老师本人就列举过好几项:从物理学迁移到医学、从染料知识迁移到医学、从折纸艺术迁移到数学等等。而印证的意思是,A领域的a内容和B领域的b内容,彼此相似,孕育出某条原理。比如我之前读完的《学习之道》,作者便做到了将国际象棋和太极拳的学习方法相印证,总结自己独特的学习艺术。而互补就更容易理解,即同一议题下,各个领域的观点相互补充。这就像是进行主题阅读或者文献综述一样,通过收集互补的知识让我们收获对一个领域完整、细腻的领悟。

融合的手法往往是学习高手游刃有余的,他们广泛涉猎,将知识进行远距联接,让新的想法不断迸发,从而引领创新,解决技术前沿问题。因此想要在学习的艺术上得到大成,就一定要掌握这项技巧。

【总结】

在我看来,采铜老师总结的四个步骤已经足够细致了,如果能够运用有加,相信不仅能够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还能在过程中体会出超越这四个步骤的深意,从而扩展自己的学习心法,让自己的学习更得心应手。另外,阅读原书的时候,的确会因文中的概念密度,以及旁征博引感到敬佩,非常值得学习,所以在此也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最后,还是希望大家选择性吸收、迅速有效实践,从而获得长足进步。

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三)你的知识是死的还是活的?

青竹

最近在给自己订计划,列了一页书单,准备集中闭关一个月读完。但仔细想想总觉得还缺少什么,动力似乎总没有期望中那么大。今天又翻出了采铜的《深度学习的艺术》一书,捧着一杯咖啡读下来,忽然仿佛听见清明的钟声,头脑也清醒了,那些我应该认真对待的想法,马上记下来,以免错过和忘记。

长久以来,我学习的模式都可以说是初始被动的。追究起来,我其实是个特别特别懒的人,而且伴有三分钟热度的毛病。大部分的学习,只有在能激发起我的自信心或好奇心的时候,也就是让我尝到甜头或成就感的时候,才会主动去探索,而且这种探索往往也是很机械的,说直白就是奔着甜头去的,给我糖,我才学(唉,解剖自己好难过)。

这样的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一堆僵化的知识堆积在角落,慢慢被遗忘,他们不会和我有任何关系,不会刺激到我也不会帮助我,只会在漫漫时间长河中逐步消失,它们就是死知识。我一度认为,学习就是这样,除了偶尔发疯时,大部分学习都是机械而死板的。

而在读过《深度》之后,看到采铜老师讲的一种学习的艺术,我才发现,我错了。

采铜说,学习应该由对问题的探索欲望指引和做动力。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线性的“传递——接受”.应该问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记?要将新的知识与自己固有的观念碰撞、激发、纠缠在一起经过复杂的交互建构过程重新被塑造在你脑海里。就是将自己活埋在知识里,然后再敲打出一个新的自己。

这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我开始发现自己原来并没掌握学习的艺术。只有时在一些零星的点上曾经有一点点触发,而过后就又因循往日了。“知识是我们主动去侦查、寻觅、狩猎的猎物,而不是我们战战兢兢供奉着的或者亦步亦趋跟随着的对象。”在这个主动性背后,我们必须有颗求学爱学的心,有个端正的意念。要有个过滤装置,滤掉急躁、功利、虚荣的毒,剩下一个纯净的心地,只想如何认识世界、增进认知、投入实践。

想起我的一位朋友,她十分喜欢读书,在闲的时候会写一些读书感悟。而她不仅仅写自己的感想,还补充了许多围绕这本书的周边知识,作者年表啦,背后八卦啦,同时代其他人的观点啦等等,写得热闹又有趣。我想这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在目标周围筛选出了自己想要的观点、知识并将之组织进自己的逻辑、自己的生活观念体系,最后再进行输出,这些知识就不再是冷冰冰的死板教条,而变成为你所用的活的知识,或武器。

学习采铜的文章时,我也在学习他的思维方式。据说感受是天生的,而思维是后天教育的成果,所以我想通过训练也许自己的逻辑和思辨能力也会有一定提高。他文中说,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经常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那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的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我想,这篇文章就是对我曾经的学习方式的挑战与颠覆,他提出了思考性、主动性的观点,这些不仅仅可以用于学习知识中,还可以泛化用于学习、认知一切事物的一种方法。无论学带领团队还是学换灯泡,都可以做这些思考,来不断深化自己的体认。我的这篇文章,也是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

对于求学,我还有个问题,就是有时懒惰、无聊的情绪占领大脑时,就提不起精神,也没有深入探索的动力,这如何破解?这将是我下一步需要通过努力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篇2: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觉醒的流川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如此困惑:感觉自己被裹挟在知识的巨流中无所适从,什么也没有获得,自己又感觉很疲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平时的学习过于随意,撷取知识的过程太率性,又没有对知识进行恰当的整合、加工和践行。为了改善这种事倍功半的低迷学习状态,我们可以借鉴《深度学习的艺术》中提供的方法:提问、解码、操练、融合,通过这四种手段的结合运用,深度改善我们的学习质量。

【提问】

深度学习是从正确的发问开始的。没有疑问,就没有引力让我们在浩瀚的学海中探索和追寻。而这就是大多数人只能走马观花、涉猎皮毛的弊病所在。

正确的问题是通往知识的桥梁,但是我们该怎样搭建自己的这座桥呢?在该书中,采铜老师为我们建议了在知识面前应反问自己的如下四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地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如果能够按部就班回答这四个问题的话,那么我们能够获取的知识的数量和体系性都会大幅改善,完全是自己以往凭感觉随意学习的效果不能企及的。同时,在这四个问题中,我们要尤为重视第四种问题,因为这样的长程认知挑战,能够支撑起我们的好奇心和毅力,让我们有序地组建自己的知识模块,从而提高我们知识吸收的效率,为学习的其他步骤提供最佳支持。

【解码】

即使我们采取了正确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果我们只是浅尝辄止的话,深度学习也仍旧会变成空谈。我们在平时的写作和交谈中肯定会感受过自己思考的无力,比如谈到某个话题时,明明自己读到过相应的案例,结果具体情节忘了一部分;再或者想引用某些书中的论证,却说不出作者的名字。这些结果都是我们以前浮光掠影的学习方式造成的,我们以为只要了解就好了,所以根本提不上理解。而解码就是解决这一尴尬,让我们最大化参研知识的极佳手段。

所谓的解码,就要像破案一样,深入洞察本质。我们不仅要看到案发现场的结果,而且要思考案件的本质(比如作案动机,背后纠纷),更要能够还原凶手的作案过程,了解凶手是怎样想怎样做的。而这也就映射了解码的三个层次:感受结果、了解本质、还原过程。

拿平时的输入为例,我们之所以看了那么多美剧还说不好英语,看了那么多电影都当不成演员,看了那么多书也成不了作家,无非是因为我们只完成了感受结果这一个步骤而已。更何况,随着我们健忘的记忆力,这些结果轻易就损失殆尽了。真正的深层解码,意味着我们不仅能够当时理解了意思,而且花时间深入思考了其内涵和外延,也就是真正理解了内容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付出的加深,时间的投入,我们的记忆也自然更深刻。然后再进一步,我们要揣摩剧情到底是如何构思的,文字到底是怎样安排的,语法到底是怎样应用的。当我们能够保证自己下次也能够产生同意的输出时,我们才敢真正骄傲地说自己完全理解了内容。

解码的过程就好比消化吸收的过程,把食物变成身体能够利用的营养单元,以备身体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知识在解码的过程中被分解成原料,得到更好的储存,以备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操练】

经过上文对解码的分析,大家就已经能够感受到,知识不是拿过来就是自己的,是需要消化的。而消化之后的知识单元需要经过重新整理加工,才能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直接传递到我们感官的知识并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而只有经过建构、表达出来的,才是我们拥有的知识。而这个建构和表达的过程,就是操练。

不同的知识学习模式不同,在竞技和表演领域,学习的过程就是操练的过程;而在理论学习领域,操练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没有得到深入挖掘。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感觉,看了好久的书结果还什么都不会;平时听了很多课,感觉还是没有学到什么。针对理论学习领域的这种缺憾,采铜认为要用操练的意识来提醒自己,即把知识当做技能来学习。而这也就和我们熟悉的,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不谋而合。而具体的实践方法,书中提供了三种:写作式操练、游戏式操练、设计式操练、

三种操练均是以某种目的为指引的表达,而在表达的过程中,就要求受试者能够精准把握相应领域的知识单元,并且在过程中突破自己的盲区,习得新的概念方法,最终以特定的形式满足某种目的。这些共性就决定了这三种操练的高难度,而这种高难度也就提供了学习者获得飞跃式进步的渠道。

操练是深入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迅速提升水平的快车道。没有操练的学习就是无根之木,势必成果衰微惨淡。

【融合】

能够运用前三个阶段的方法,我们肯定就会在自己的领域斩获不小的战绩了。但是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问题、各种生疏偏门的领域,我们还可能会束手无策,因为知识的狭窄会遮蔽我们的眼界,束缚我们的能力。而这个时候,融合的必要性以及优势就显露出来了。

我们的教育模式让我们习惯了对知识进行分解和细化,导致我们在专精的过程中忘记了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忽视了整体视角。如果说前三个学习阶段可以类比为挑选食物、消化食物、加工食物的话,这个阶段就是对食物进行深加工,让从“解码”和“操练”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单元彼此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喷薄新知。而具体的加工手段,就是融合的三种方式:迁移、印证、和互补。

所谓的迁移,就是从A领域的某个知识点得到启发,转用到B领域中,得到意外的收获。这样的例子已经有很多了,仅仅采铜老师本人就列举过好几项:从物理学迁移到医学、从染料知识迁移到医学、从折纸艺术迁移到数学等等。而印证的意思是,A领域的a内容和B领域的b内容,彼此相似,孕育出某条原理。比如我之前读完的《学习之道》,作者便做到了将国际象棋和太极拳的学习方法相印证,总结自己独特的学习艺术。而互补就更容易理解,即同一议题下,各个领域的观点相互补充。这就像是进行主题阅读或者文献综述一样,通过收集互补的知识让我们收获对一个领域完整、细腻的领悟。

融合的手法往往是学习高手游刃有余的,他们广泛涉猎,将知识进行远距联接,让新的想法不断迸发,从而引领创新,解决技术前沿问题。因此想要在学习的艺术上得到大成,就一定要掌握这项技巧。

【总结】

篇3: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1 词汇深度知识概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国外语言学家们才开始重视对已知词汇知识深度习得的问题, 他们意识到语言学习者不能只学习单词的词形和意思, 从而他们提出了“词汇深度知识”这一概念。

关于词汇深度的定义, 国外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连续体, 代表有Dale、Wesche, 他们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词汇知识, 把词汇知识视为一个由不同水平和知识面组成的连续体。他们关注的重点是语言学者在语言输出时正确使用单词的能力。另一类观点是成分分类法观也被称作维数法, 持该观点的学者是Richards、Nation, 其观点为:What is in volved in learning a word?二语词汇专家Nation将词汇知识分为四个层次 (形式, 位置, 作用和意义) 和八种类型——书写, 发音, 语法功能, 使用频率, 搭配, 概念意义, 得体性。这八种类型分别又包括“接受”和“产出”两种能力。

本文所说的词汇深度是根据Nation的词汇知识框架——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形态特征、句法限制、词义、语域和词频。学生如果掌握了词汇知识深度的概念, 便能够意识到词汇的学习不只是掌握单词的形式和意思, 而且要能够全面掌握单词的知识, 逐渐培养自己接受和产出的能力。

2 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词汇教与学中的问题分析

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学生的词汇学习和教师的词汇教学。

2.1 学生的词汇学习

大多数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厌学, 缺乏学习动力。他们的英语学习基本依靠每周4个课时的课堂教学, 课外基本不阅读英语材料, 有的学生即便看, 时间也是有限的, 一般他们的专业课的任务非常重, 大多数学生每周都需要熬夜完成专业课的作业。所以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词汇知识根本达不到英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学生课下记忆词汇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 一遍一遍记忆所学单词的词义和拼写, 从来不考虑词汇的衔接搭配和语法搭配, 进入了单词记忆的死循环。学生在被问及平时的英语学习时, 他们的回答就是记单词。学生们花费了大量时间记忆单词, 词汇量也慢慢增多了, 但是在输出需要运用这些词汇时, 他们却不知道如何选择词汇, 通常是想起来就用, 进行词汇的简单组合和堆砌, 结果导致他们在用英文表达时, 中式英语现象严重, 错误层出不穷。另外, 不根据词汇的记忆规律复现, 词汇记得快忘得也快, 很快便出现词汇滑坡现象, 面对充斥着大量生词的精读课文更是一筹莫展。

2.2 教师的词汇教学

从教的方面看, 很多老师认为大学新生通过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 已经具备了英语的基本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 应该注重语篇教学,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因此, 教师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讲解课文结构和段落大意上, 很少涉及到单词。即便讲解单词, 也是在讲解课文意思时碰到生词才进行讲解。对艺术生来说, 精读课文中的生词量很大, 教师通常只讲解生词的词义和用法, 所以学生很难全面把握词汇语义, 在使用时就会经常出错。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出现新词记不住, 熟词不会用的情况, 进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对已知词汇的深度学习。

3 促进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词汇深度知识学习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 如何才能促进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词汇深度知识的学习呢?

3.1 立足核心词汇, 夯实词汇基础

英语词汇浩瀚如海, 据语言监测机构称, 每98分钟就有一个新词诞, 所以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握所有单词。据语言学家统计, 一般文化水平的人掌握词汇的数量仅1000余个;高文化水平的人口笔头使用的词汇也不过2000至5000个。莎士比亚是世界上词汇量最大的作家之一, 关于他的语言词汇量, 曾有两位语言学家以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德国人缪勒的统计结果是15000余个, 美国人霍尔登的统计结果是24000余个。而这里所指的不是人们消极掌握和理解的词汇, 而是指他们积极运用的、用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等所需的核心词汇。核心词汇是最基本、最简单的词。如果学生能够掌握2000个英语核心词汇, 就可以进行流畅地进行口语交流, 能够阅读大部分英语文章。另外, 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课任务重, 课下学习英语的时间少, 因此, 在英语的学习中更应该把精力放在核心词汇上, 把已经熟悉的词汇知识进行深化习得, 提高习得单词的效率和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英语词汇知识的学习内容广泛, 在习得词汇时也要分清主次。如大部分学生都会注意到词形、基本意义、词类、语法等。学生经常会忽视多义词词义之间的联系、词的搭配和词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应该是词汇深度习得的重点。

3.2 运用语块学习策略, 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大量语料库的数据分析显示, 英语交际中, 90%以上的自然语言都不依赖于词汇, 而是由“词汇组块”构成的。组块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表示对信息的加工过程, 即把单个信息组成更大的单位, 组块的结果就是语块或词块。它们是介于传统词汇和句法之间的一种多词语言现象, 处于传统的自由组合词汇和固定成语之间的半固定搭配。组块的分类一般为: (1) 短语:多是固定短语, 形式不改变, 如:as long as;such as;by accident;by contrast。 (2) 短语限制词:搭配结构受限制, 可以更改词汇和词类, 如:allow/advise/expect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 love/watch/see/keep/notice doing something. (3) 惯用表达:指一些语言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块存储在大脑中, 包括警句, 格言等; (4) 句型框架:如these requirements can be met___;Am I allow to___;As I just mentioned___;Can you believe that___。语块既受语义搭配的限制, 又受语法结构的牵制, 融合了语义、语法以及语境等要素。因此, 组块不易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便于学生存储提取, 大大降低了语言表达的出错率, 提高了精确度。另外, 语块具有公式化、预制性的特点, 作为一个整体单位存储于学生的记忆中, 便于提取语块, 提高学生语言输出的流畅性。所以, 语块学习策略能在很深的层面上解决学生语言产出水平低的问题。

3.3 强化词汇深加工训练, 促进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

对艺术类大学生来说, 他们的语言基础较差, 所以学习词汇的重点不仅要放在学习新词上, 更要注重深化已经学过的词汇知识, 掌握它们的句法、语义、搭配等知识。语言学家Wolter指出词汇知识并不像词汇数量那样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而自然增加, 通过学生的平时作业可以看出, 如在阅读时, 学生能够辨认很多英语词汇, 但却不明白文章的中心意思和作者的观点。这些问题在作文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一点, 学生不知道如何应用英语词汇表达自己的意思, 少数同学能够表达, 但也只会运用其中的一小部分词汇。学生们对词汇的掌握仅仅是单词的发音、拼写、核心意义等, 缺乏对词汇的语域、搭配、句法等深层次知识的掌握。深化训练有助于学生深化已有词汇知识, 扩展和重建语义网络, 促进词汇习得, 最终提高词汇能力。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 教师也需要在相关词汇习得理论的指导下灵活设计教学方案, 对学生加强英语词汇习得策略指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他们英语词汇习得效果, 提高其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摘要:基于各种词汇习得理论知识, 作者结合艺术类大学生英语词汇习得中存在的问题, 阐释了词汇深度习得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并提出有效的英语词汇深度习得策略。

关键词:词汇深度,词汇能力,词汇习得策略

参考文献

[1]Wilkins D.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ward Arnold, 1972.

[2]Nation I S 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New York:Newbury House, 1990:78.

[3]戴曼纯.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2) .

[4]吕长竑.词汇量与语言综合能力、词汇深度知识之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2) .

[5]杨玉晨.英语词汇的板块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系, 1999 (3) :24-26.

[6]Craik F I M, Tulving E.Depth of processing and the retentionof words in episodic memor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75, 104:268-284.

篇4:独特的艺术,拷问的深度

关键词:结构 人物 酒国世界

自莫言获诺贝尔奖以来,莫言热由此产生。但莫言作品如何在众多当代作品中脱颖而出,这需要我们对于莫言作品的深入探讨,从他的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出版以来,评论其作品的文章层出不穷,有褒有贬,其中莫言语言的无节制是批评的主要对象。而莫言的作品又如何跳过语言这方面的局限来获得认可,我们认为他作品的结构构建的高超水平、独特艺术,以及其作品中所显示的时代性与思想性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点。

一、叙事结构交错推进

首先,《酒国》一共有三条线索:第一是丁钩儿侦察“食婴案”的过程;第二是酒博士李一斗与作家莫言之间的通信及两者的相见交往;第三是李一斗寄给作家莫言的文章中的片断故事。这三条线索有长有短,起始与结束的时间不尽相同,三者既有各自独立的分述,也有相互交融相互推进的情节。例如:文章前一部分丁钩儿在酒国矿长与市委书记的招待下喝的烂醉如泥,甚至在金刚钻的怂恿下吃了“婴儿宴”,侦察到这里,酒国官员到底有没有吃婴儿这还是个谜。然而在李一斗寄给莫言的《肉孩》中写了有些家庭专门生孩子卖给烹饪学校特别收购处的事情,为酒国这一恶习的存在提供了旁证;又例如:作家莫言在与李一斗的通信中找到创作的灵感,也就是说李一斗创作的文章推动了丁钩儿调查案件(其实是作家莫言的创作)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在三条线索横向发展的同时,作者也从有限的酒国空间纵向拉长时间维度,运用“闲笔”插入相关的历史传说与传奇,延伸了小说的视野与背景,包括“福大堂”烧酒坊、娘娘庙、“云雨大曲”的传说;文中对《酒国奇事录》的构造让人拍案叫绝,单独看这篇文言小文与唐传奇的志怪笔法相当,让酒国披上历史、传奇的神奇外衣;小说中也插入了梦境,更深层次地描述和解读人物心理,比如说:丁钩儿梦见自己开枪杀死余一尺,表现了他对余一尺的憎恶以及作为执法人员犯法后的慌乱;小说也插入回忆录来深化小说的主题,比如说酒博士的岳母讲述的随父亲叔叔去山洞里采摘燕窝的事情,再次将人类如何一步步地为获得享受从而走向病态的过程和盘托出。

最后,是由叙事线索引申出来的叙事视角的复杂性。《酒国》中一共有三个第三人称的叙事者,分别是丁钩儿、李一斗、作家莫言。但是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它不仅仅单纯地写三个人的经历,这些人物既是叙事者也是被叙事者,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同时也照应了酒国这一世界的虚构性。比如说丁钩儿是小说第一个出现的人物,然而到文章后面作者揭露出他其实是“作家莫言”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他是作家莫言的化身),丁钩儿立即从第三人称的叙述者转化为被叙述者,从真实的形象转为虚构的形象,当然文学作品中没有完全的真实与虚构,这里的真实与虚构是相对而言的。除了上述的三个叙事视角外还偶尔出现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是以“我”即作家莫言的外壳内的本质来观察叙述,在本书的第十章出现了两个莫言互相打量观察的情节,“我知道我与这个莫言有着很多同一性,也有着很多矛盾。我像一只寄居蟹,而莫言是我寄居的外壳。莫言是我顶着遮风挡雨的一具斗笠,是我披着抵御寒风的一张狗皮,是我戴着欺骗良家妇女的一副假面”,以此来揭露莫言的两面性,显得十分的新颖与奇特,这被称为“元小说技法”或“自反小说”[1],而这个“我”正是莫言自己内心的表达。

二、人物身份与性格的多面

除了这些叙事人物的复杂性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具体身份与特征也存在很大的复杂性。例如:金刚钻、侏儒余一尺。金刚钻在丁钩儿侦察计中显得狡猾阴险、世故圆滑,他除了将丁钩儿灌得烂醉如泥外,甚至不惜用他的妻子去勾引丁钩儿,可谓万恶之首;他在李一斗作品中则侧重表现他喝酒的技艺与境界,是酒国的领导者,酒国的才人、贵人;而现实中的他被作家莫言描述为风度翩翩。不过共性就是他都具有能喝酒能劝酒的官范儿,是酒国官员的代表与象征。余一尺这个形象则更具戏剧性,他一开始被描写成勇敢神秘的游侠少年,又被描述成一尺酒店的老板,集权力与金钱于一身,两者具有强烈的对比性与差异性。这些特征既重合也相互补充印证,使得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传奇性,同时增加了神秘感与模糊感。这些也说明不同作家笔下的人物是不同的,也许莫言正是通过作品中两个作家的交流来表达自己的创作观点。

《酒国》中的人物身份复杂多变,人性的复杂多变也随着故事的逐步发展显现出来。这个重点表现在两个人物身上,第一个是丁钩儿,第二个是作家莫言。丁钩儿是正义凛然的侦查员,他时刻揣着手枪欲与敌人决战,但是在酒国这种酒、色、食的冲击下他被灌得神志不清被女司机诱惑疯狂报复,他在查案与情网中纠缠挣扎,最后落得掉进茅坑的下场。前后两者的精神状态截然相反,使得读者对这个侦察员无奈、失望。虽然他懦弱,但就酒国的其他人而言其实是关爱儿子关爱儿童的、比较有责任感的好官员,只不过他的职责抵敌不过强大的魔力罢了。作家莫言是个宁静淡泊的穷作家,他在李一斗的引导下来到酒国,一开始只是为寻找创作灵感,然而他在这里,躯壳内的另一个“莫言”立即被唤醒,他感激酒国给的一切,甚至小说结尾他喝了王副局长献的酒后说“我好像在恋爱”。这两个人的性格的变化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人物内心与外在共同催生的,作家莫言本身的虚伪,丁钩儿本身的虚荣、懦弱、好色,使得他们被外在的、已糜烂人心的酒国世界吞没。作者正是通过这两个人物揭示人性的薄弱,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无法摆脱物欲与色欲的诱惑,无法在精神上获得自立。在此,小说的情感得以升华,从腐败糜烂的社会转向人类本身,转向人性,使得小说更具哲理性的深度。正如莫言自己所说:“只有正视人类之恶,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患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广度,才是真正的大怜悯。”[2]endprint

三、酒国内在世界的复杂

酒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国度,是个飘满酒香、遍布美食的地方,那里的人几乎都是喝酒的高手,他们探求各种美味,各种享受,肉体被无穷无尽的欲望撕碎漂浮在空中,过着糜烂、空虚的生活。然而任何国度都有其复杂的阶级性,当酒国的官员在享受的时候,另一角也存在着阴影与贫穷。例如:煤场环境恶劣,煤厂的工人衣衫褴褛、满脸乌黑,喝的是劣酒,吃的是白萝卜,脸是干巴巴的,好像烤焦的馒头;官员们收购婴儿吃婴儿宴,而为什么这些农民忍心将自己的孩子卖掉或者甘愿承受怀胎十月的痛苦去卖孩子,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被生活所迫,孩子的质量和重量成为他们家庭收入的评价标准;丁钩儿在幽暗中遇到的卖馄饨的老汉,老汉说:“穷里穷,老闺女要学费,没法子,为子女做马牛,闹市不敢去,被人抓住罚款,罚一次半个月挣不回来……”孩子上学,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如此艰难,与酒国上层人物的生活可谓天壤之别。老汉又说“领导,好领导;长官,好长官,俺第一眼看到您就知道您是大人物……只求您放老人家一条生路”,在这里老汉以卑微的姿态在请求丁钩儿,为了活路为了生计唯唯诺诺,可见酒国官员平时对老百姓的压榨和欺晦。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莫言的另一部小说《天堂蒜薹之歌》,而这部小说大多描写了农民的贫困封闭的生活,同时写了官员对其收购时的压榨以及暴力镇压,在此作品中,官与民的矛盾更为明显激烈。还有对革命、对国家有过贡献的老革命,在经济发达的时候却得不到回报,过着艰苦的生活,最后孤零零死去的时候肉体竟成了老鼠的食物,读后令人倍感凄凉。莫言正是将官员的糜烂与下层百姓的心酸形成强烈对比,将这些不公正、黑暗的现象通过酒国这个虚构但又现实的社会赤裸裸的展露在我们眼前,引起人们的深思。

所以莫言不仅构造了一个复杂的世界,同时他也给了我们一种强烈的矛盾感和精神上的拷问。作品中描写李一斗的岳母烹饪课上展示烹调肉孩的方法,残忍、毫无谅解可言,这是一种泯灭人性,毫无良知的行为,她的岳母一直在跟听课的学生强调肉孩只是一种人型小兽,不是人,与鸭嘴兽没什么区别。可是我们在读的时候会拷问自己:“肉孩真不是人吗?到底是什么让酒国的人那么疯狂的做这种残忍的事情?”答案就是物质膨胀导致人性的扭曲。人们在不断追求新的东西满足自己,吃遍了山珍海味,在味蕾上又开始追求病态的刺激,肉体上的疯狂满足造成了人性意识的不断弱化甚至泯灭。同时驴街形成了,每晚成千上万的驴的冤魂来回奔走,场面凄惨壮烈;燕窝越来越少,连雪燕也快要绝种了,虽然小说并没有指出结局,丁钩儿的调查也失败了,但是人类迟早会为自己无知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然而莫言虽然给我们揭露了一个如此奢靡、丑陋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是虚构的,它只是现代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放大,我们在正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歪曲的同时要意识到社会中存在的真善美,她们才是我们生活的主流。

四、结语

也许正是莫言在构造这篇小说时运用了如此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刻画了被幻化、夸张的带有鲜明人性弱点的人物,使得人们难以接受与写作常规不符的思路,难以接受作者所创造的这个复杂的世界、复杂的人群,所以《酒国》没有达到预期的阅读效果。但正是其方方面面的复杂性,可以看出莫言叙事手法的高超,他对这个故事宏观整体的把握;隔层的思维跳转又使得小说更具空间感,历史感。正是其独特艺术,这部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了现实意义与深度,特别是人物的复杂会引起关于人性方面的探讨与深思。但从小说整体上看,小说应该多注重语言方面的简练与节制、小说情节的夸张程度,这样才能使得小说从外部到内部都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本文主要是大致从小说的结构与思想内容出发,着重结合文本分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征、人物形象、思想高度,而其他方面也值得我们的探讨。

注释:

[1]付艳霞:《莫言的小说世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页。

[2]莫言:《红高粱家族——代序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付艳霞.莫言的小说世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2]莫言.红高粱家族——代序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3]张文颖.来自边缘的声音——莫言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莫言.酒国[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5]张姣婧.论《酒国》的个性化创作特色[J].名作欣赏,2013,(3).

[6]黄善明.一种孤独远行的尝试——《酒国》之于莫言小说的创新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1,(5).

篇5: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中文摘要】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提出的重要概念。它与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孤立地存储信息的肤浅学习不同,更加强调和关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批判性地学习,要求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的完整含义,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对于学习者学会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深度学习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和学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学生存在的肤浅学习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在厘清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进行反思,实现概念与范式的重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学习理论中的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着眼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基点,探索设计、架构并实践课堂教学新的有效方式与操作策略系统,通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实践,改变学生低效学习的现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构建平台,达成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应有意义。本文主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深度学习的;第二部分从深度学习视角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第三部分提出相应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英文摘要】Deep learni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cepts that the contemporary study science has put forward.Deep

leran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surface study, in which the students just gain knowledge mechanically and passively and store the information isolatedly.Deep learning stresses the learners active and critical study and it requires the learners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te meaning, 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ld knowledge and new knowledge and transfers the knowledge to the new situations, and finally makes the decision and solves the problem.According to the class observati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he deep interview,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students’surface study.On the basi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s, the author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alizes the rebuilding of the concepts and the paradigm.The author studies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refully, depends on the theory of the deep learning guidance and targets the students’deep learning.By exporing and design the classrooms, the author tries to build and practise the new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operation strategy systems.Through the classroom practice of the deep learning,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hange the students’inefficient learning, improve the students’trait of thinking and the students’learnig literacy to help the students develop with personality and in an all-round way.As a result, the

teachers build a platform for the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and also help realize the their own teaching aims.Thesis contains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The intrduction to the study background of the deep learningThe second part: The anaysis of the exsiting problems in the contemporary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ir causes.The third part: Th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strategies of the students’deep learning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学生发展

【英文关键词】deep learning teaching strategies students’development 【目录】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4-5景8Abstract

5一、绪论8-1

1摘要

(一)研究的背

(三)国内外深度学

2、国

1、(二)研究目的和意义8-9

9-10习研究现状与趋势

1、国外相应理论综述9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10-11内相应文献综述9-10研究思路10-112、研究方法1

1二、从深度学习视角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11-16基本观点11-1

3(一)深度学习的含义及其

2、深度学习与

1、深度学习的含义11传统教学主义课堂学习之比较11-12的启示12-13结分析13-163、深度学习对课堂教学

(二)当前课堂教学中的肤浅学习现象以及症

1、课堂教学中的肤浅学习现象13-152、肤浅学习现象成因分析15-1616-3

3三、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1、重视“日

3、基

(一)创设深度学习的环境17-22常会话”的气息17-192、构建学习共同体19-21于学习者的智力和兴趣潜质21-22有探索性的问题为学习支点22-262

3(二)以开放、自由、具

1、课堂提问的困境

3、变问题为

2、封闭式和开放式的问题比较23-24话题24-2626-30

(三)以体验性活动激发学生深度学习

1、语言学习:开设戏剧课

27-282、科学科目:倡导做中学28-3030-3330-3335-37

(四)学习内省培养高级思维能力

2、内省重在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二:

1、内省开始于安静30结语

33-34

注释34-35附录一: 学生学习行为问卷调查37-38与学生深度访谈问题列表38-39题列表39-43

致谢43

篇6:深度学习的艺术读后感

《第五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这本书基本都是在电脑上看完的,匆匆的十几天的时间里真的很难体会到这本书的价值,尤其是对于不是本专业的我来说,读到一半的时候,就感觉遇到了瓶颈。例如当读到第六章“以简驭繁的智慧”时,里面的“成长上限”和“舍本求末”基模时,有关对文字和图形的理解就初见障碍。但是当悄然掩卷,让我收获颇多。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五项修炼”及其重要性;也让我懂得了个人素质的提高需要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用心看世界,逐步学会自我超越,学会心灵的转换,学会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学会用系统思考解决各种问题等。下面我会就我自己有感想的几点来谈一下对此书的理解。

一、有关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在整个修炼的重要性:它是整合其它修炼成为一体的理论与实务。系统思考对事物进行了整体探索,高度贴近事物的本质,因为世界展望的就是各种整体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与我们的生活的每个方面——工作和家庭息息相关。看似空间和时间上不相干的时间,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只有关照整体,才能理解各个事件。只有懂得我们的动作作用于关联的行动模式,才能有目的地使生活中的事件具有意义。

当我读到第十七章“工作与家庭之间”的时候,突然觉得系统思

考的力量很是强大,为什么成功主管的家庭往往是问题家庭的代表呢?系统思考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处理工作与家庭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会使组织的成员心神耗尽,欲振乏力。他们无法开发存在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个人与学习型家庭之间的潜在综效。真正的学习型组织的领导技能,也是有效地为人父母的技能。我们工作方面的表现和家庭方面的表现,其实完全可以用系统思考的角度来看,两者即可相互促进,亦可相互干扰。我想“富者愈富”的模型也是这个意思吧。

二、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性结构,它们主导了人们对事物的感知过程。它们影响人们的行为,因为它们塑造人们对所见所闻的理解。人们会因此而挑剔型的观察分析。心智模式经常不被察觉地定义为我们相互间的关系,以及我们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圣吉选择了一个例子来说明限制性的心智模式,那就是管理中的等级制。按照他的观点,等级制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人们大多数不知不觉听命于它,使之在管理实践中比比皆是。等级制造的游戏规则和决策规则,都是基于官僚政治之上的。圣吉喜欢一种在他看来更有价值、更有原则性、更适合人类特点的心智模式。反思和探寻的方法是居于心智模式修炼的核心位置。书中说,人们进入讨论和深度会谈后,会自发采用一些心照不宣的做法。这些做法包括单边控制、单边自我保护和防卫、回避和掩饰。人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些内心力量,也没有想到这些力量导致了讨论和深度会谈的结果。书中也提到了针对内心力量而设计的“左手栏”。目的就是为了弄清楚哪些潜

在的假设影响了谈话,阻碍论文我们达到的最初制定的目标。

三、有关纵观全局掌握重点和见树又见林

重点和见树又见林的艺术,这两个短语分别是本书第七章第八章的标题,这两章分别主要介绍了两个例子,神奇科技和人民航空的兴衰。这两个例子,该书作者运用了系统思考的九项基础模型中三项:成长上限、舍本逐末、成长与投资不足。虽然人民航空和神奇科技两家公司所经营的项目完全不同,前者的人员服务能量和服务品质逐渐恶化的问题,跟后者的生产能量不足与交货服务逐渐恶化的问题,却有微妙的类似之处:那就是为客户服务的症结上出了问题。尽一切可能地坚持某些最关键的标准是极为重要的。这些重要的标准都是客户最关切的事情,例如产品品质、服务品质、交货准时、信誉以及服务人员的友善与关心。

但以上两家公司都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舍本逐末,通俗地说就是放弃了关键的东西,而抓住次要的东西不放,掉进自己造成的“市场限制”中。其实,我认为要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必须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在学习中不断超越。一个企业是由不同的员工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每位员工都在其中发挥他的力量,不自觉中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工作潜能等待发挥。而要不断刺激发挥潜能,就要学会不断的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是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只有透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虽然个人学习并不保证整个组织也在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无从开始。当我们把不断学习作为工作习惯,那我们离学习型组织也就不远了。四、一点感想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教案《苹果歌》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张爱玲经典语录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