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

2024-05-01

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

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

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根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省工程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是安徽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服务于“三重一创”建设,开展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研发、装备样机及其关键部件的研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的研究开发平台。省工程研究中心鼓励以企业为主、联合高校院所申报,侧重于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提升产业集成创新能力。瞄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申报的需是独立法人。省工程实验室鼓励以高校院所为主、联合企业申报,侧重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重大装备样机研制,提升产业原始创新能力。

第三条 着眼于“扶优扶强”,优先布局“三重一创”领域,对传统优势产业和新经济领域也予以支持。

第二章

申报与审核

— 1 — 第四条 拟申请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的单位(以下简称“申报单位”)应根据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通知要求,编写组建方案(见附件),报市发展改革委审查。省属高校、院所和企业,以及驻皖高校、院所和企业通过属地申报。

第五条 申报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省工程研究中心申报单位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在本行业居省内前列;具有工程化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和条件;专职研发人员不少于15人,其中,副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及以上研发人员不少于5人;建设期投入不少于1500万元,研发和检验设备原值不少于1000万元;建立了一套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团队激励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和行业服务机制。

(二)省工程实验室申报单位需具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经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综合实力、研发能力在本行业居省内前列;专职研发人员不少于30人,其中副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及以上研发人员不少于10人;研发和检验设备原值不少于2000万元;建立了一套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市场化激励机制、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开放共享机制。

(三)对技术水平突出、成长前景好、带动效果强的前沿性产业,申报省工程研究中心或省工程实验室,可适当放宽标准。

第六条 鼓励企业、高校院所联合社会投资机构,采取股权 — 2 — 合作的方式共同组建。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服务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主导产业、牵头建设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单位申报。鼓励申报单位通过股权、期权、分红激励团队,吸引境外优质创新资源。

第七条 市发展改革委对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后,将符合要求的组建方案,报送省发展改革委网上行政审批平台,申报材料由省政务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平台统一受理。

第八条 省发展改革委受理市发展改革委提出的申报文件后,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采用竞争制,按照专家打分择优确定初选名单,对部分申报单位进行现场考察。根据第三方评审结果,省发展改革委研究提出拟支持的具体方案。

第九条 省发展改革委对拟批复的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予以公示。公示结束后,予以批复。

第三章 验收和评估

第十条 对新认定建成后运行满1年的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组织进行验收。满足以下条件,通过验收,正式运行,并予以奖励。

(一)完成建设目标及任务。

(二)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运行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和开放共享机制。

(三)攻克了若干关键共性技术,初步形成了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工程研究中心最近1年的建设与运行经费应不低于200万元,或R&D比重达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已有新产品上市或新技术投入使用。工程实验室最近1年的建设与运行经费应不低于300万元,横向合作(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经费超过100万元。已取得高水平研发成果。

第十一条 正式运行的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省发展改革委每2年组织一次评估。评估需经过申报、审核等程序。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一)评估得分85分(含85分)以上为优秀;

(二)评估得分75分(含75分)至85分之间为良好;

(三)评估得分60分(含60分)至75分之间为合格;

(四)有以下情况之一的评估为不合格: 1.评估得分低于60分; 2.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评估;

3.报送材料内容和数据涉及虚假或违法违规行为等。第十二条 评估认定为优秀的,予以奖励,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评估良好和合格的不予奖励。评估不合格的进入整改期,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撤销其称号。

第四章

资金安排

— 4 — 第十三条 新认定建成后运行满1年的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通过验收的,给予资金奖励。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在评估中获优秀等次的,给予资金奖励。以上奖励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或人才奖励等。

第十四条 各市发展改革委应将已批复或评估优秀的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列入支持重点,鼓励适当安排配套资金。

第五章 变更与处罚

第十五条 新认定的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应严格执行经省发展改革委批复的组建方案。对于不影响实现工程中心功能和任务的调整,由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审核,报省发展改革委备案;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实现功能和任务的调整,由市发展改革委提出调整建议报省发展改革委批复。

第十六条 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和运行中,经核实,如发现出现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发展改革委可以责令其限期整改,核减、停止拨付资金,撤销称号,并可视情节轻重提请或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一)擅自改变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补助资金未按规定要求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违反项目资金使用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

(三)有重大工程质量、安全、环境等问题,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较坏社会影响。

(四)有重大弄虚作假、伪造或瞒报行为。

(五)有其它有关情况,造成严重后果。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七条 省工程研究中心命名统一为:“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统一命名为:“安徽省××工程实验室”。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关于印发<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指导性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05‟285号)同时废止。

附件:1.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组建方案编制

提纲

2.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评估总结报 告编制提纲

— 6 — 附件1

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

组建方案编制提纲

一、摘要(2500字以内)

二、建设背景、意义及市场分析

三、单位基本情况介绍

1.承担单位及联合建设单位情况介绍。

2.团队情况,主要技术带头人、管理人员情况。3.现有研发条件和能力。

四、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

1.发展方向与思路,近1年和近3年发展目标。

2.主要任务,包括拟突破的技术方向,工程化、产业化路径,或研发路径。

3.成果转化方式或技术服务方式。

五、管理与运行机制 1.机构设置与职责。2.人才激励机制。

3.运行管理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开放共享机制。

六、建设方案

— 7 — 1.建设内容、建设规模与建设地点。2.建设周期与进度安排。3.资金来源和预算方案。4.经济社会效益与风险分析。

七、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八、附件及证明材料

1.研发投入、研发和检验设备原值等相关证明材料。2.人才队伍职称相关证明材料。

3.工程研究中心具有工程化开发、试验验证和成果转化能力的相关证明材料。

4.工程实验室具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经历和科成果转化能力的相关证明材料。

5.成果鉴定、成果获奖证书、专利证明、产品证书、技术标准等证明材料。

6.其它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及配套证明文件等。

— 8 — 附件2

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

评估总结报告编制提纲

一、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实施与完成总体情况

二、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情况

1.总投入、建设运行管理经费投入和R&D投入等情况。2.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状况。

3.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交流、培养、激励情况。4.运行管理、协同创新、开放交流等机制建设情况。5.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三、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成果总结情况

1.研究成果、专利、获奖以及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情况;承担国家及省级课题完成情况及横向课题经费情况。

2.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总收入、技术收入、新产品收入以及其它收入情况。

3.对本单位发展的贡献情况。4.对行业发展的贡献情况。

四、存在问题及其它需要说明的情况

五、附件及证明材料

1.R&D投入和建设运行管理经费投入等证明材料。2.成果转让、对外技术合作项目的委托函、协议或合同等证明材料。

3.成果鉴定、成果获奖证书、专利证明、产品证书、技术标准等证明材料。

4.新产品收入以及横向合作经费等证明材料。5.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篇2: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

(修订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目的] 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与管理,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重点实验室是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集聚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条件,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引领和服务的科研机构。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组织工程化技术研究开发和中间试验,拥有较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的专业人才队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能够提供多种综合性服务,与相关企业紧密联系,具有自我良性循环发展机制的科研机构。

公共科技服务功能,为广大科技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条件,成为我省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基地。

第四条[原则] 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遵循“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强化优势、动态管理”的原则,实行人财物相对独立的管理机制。

第五条[分工] 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根据各自职能负责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管理,日常工作由省科技厅负责。

(一)省科技厅负责组织编制全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体建设规划,明确布局原则、优先领域和政策措施等,牵头开展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定、考核与评价等工作;

(二)省发改委协同省科技厅审核建设方案,共同做好认定和相关管理工作;

(三)省财政厅负责财政补助资金的预算审核与安排落实,监督检查预算执行和规范使用情况,协同做好认定和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 申报与认定

第六条[申报条件] 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省重点

3.由企业申报的,上销售收入一般应达到2亿元以上,且年研发经费达到1000万元以上。其中,企业在省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

4.近三年未发生环保、安全、知识产权、以及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

涉及我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学科领域,申报条件可适当放宽。依托单位在申报领域建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牵头单位或农业科技企业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第七条[申报程序] 由依托单位填报相关申报材料,经省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市、县(市、区)科技局签署意见后报省科技厅。省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省级企业可直接向省

第八条[名称规范] 省重点实验室名称应采用“浙江省+核心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XXX of Zhejiang Province)。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称应采用“浙江省+核心研发方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of Zhejiang Province)。

第九条[评审程序] 省科技厅按照申报条件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根据初审结果,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评审。

第十四条[运行管理] 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建立健全建设运行管理制度,制订包括学术委员会章程以及科研、仪器设备、财务、人才、知识产权、开放基金、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要加强开放交流,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协同创新,形成创新成果,提供公共科技服务。

依托单位要为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建设和运行所需人才、资金、设备和场地等必要条件保障,协调解决建设与运行中的有关问题。

第十五条[实验室主任] 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经省科技厅同意后由依托单位聘任,人选应是本学科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在省重点实验室或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8个月,年龄不超过60岁。每届任期一般为五年。

第十六条[学术委员会] 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研究方向、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工作计划、重大学术活动、开放研究课题,提供技术经济咨询等。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学术委员会成员由国内外本领域专家组成,一般为7至11人(单数)组成,其中依托单位人员不超过三分之一。学术委员会主任须经省科技厅同意,委员会成员报省科技厅备案。每届任期一般为五年,每次换届的调整人数应在三分之

作。评价工作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依据《浙江省重点实验室评价指标体系》(附件1)、《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价指标体系》(附件2)进行综合评价。

(一)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类,并公布评价结果。

(二)对评价不合格的,予以黄牌警告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撤销省重点实验室或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格。

(三)对评价结果为“优秀”和“良好”的,给予后续经费支持,并优先支持申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二十二条[诚信制度] 建立省重点实验室和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诚信制度与失信处理机制。提供材料不真实的单位,三年内不得申请认定;已被认定的,撤销其省重点实验室或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格,三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对无故不完成责任书任务的,列入科技信用档案。

第五章 附

第二十三条 依托省属科研院所建设、经认定的省重点实验室参照本办法管理。

第二十四条

篇3: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

作为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 工程检测实验室在国家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此项检测后得到的质量标准相关数据, 是工程建设及验收的根据。但是由于其工作量繁多, 因此一直以来深受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实验室管理系统, 使其能够自我发现并解决测试中遇到的问题, 提升整个管理体系。保证检查管理体系的有效合理运行主要依据三种方式, 即内部审核、质量控制和管理评审。在质量控制方面主要体现的是技术校核。对于企业实验室来说, 通常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体系和组织结构之间的矛盾, 或者岗位职责模糊,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1 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

(一) 前期阶段, 主要任务是安排好质量负责人和设置好整体组织架构。对于任何团体或者组织来说安排合适的质量负责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合格的质量负责人可以保证一个管理体系的正常有序运行;同样的, 设置合理的组织架构也是影响整体的关键。在我国企业中, 检测实验室机构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领导层, 办公室以及检测机构。领导层主要指的是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 他们负责整体项目指挥和大方向的安排;办公室包括管理员人员和质量负责人;第三个部分也是偏重于技术层面的部分就是实验室检测机构, 这种实验室会依据企业自身情况的不同而包括不同的内容, 一般来说会有力学检测室、材料检测室以及土工学检测室, 其他必备组成部分如仓库、样品室等。

(二) 培训阶段, 主要进行的对编写技能培训。其中包括管理体系的文件结构, 各项记录的编写, 质量手册的编写, 体系文件管理, 程序文件的编写以及内审员培训。

(三) 确定质量评定标准和目标。质量检测标准并不是唯一的, 实验室质量检测方针也会有多不同, 依据管理现状、所服务对象的类型以及对象规模的不同而具体确定。大体上参照以下几方面要求: (1) 根据实验室自身的评定标准; (2) 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同时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 (3) 保证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4) 根据质量目标制定出具体框架, 需要注意的是, 框架方针需具备激励性和宣传性, 同时还要满足相关要求, 能够定性的对目标进行描述, 包括定性的和定量的。

(四) 审查并批准体系文件。实验室在进行文件的审核时, 应该分层子进行。负责审查手册的通常是最高层管理者, 或者是质量负责人, 同时伴随的还有负责整个体系推进的团队小组;程序文件方面主要由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接洽;作业文件则交由技术人员和技术团队进行。在审查内容方面, 主要包括内容审查、风格审查、接口审查以及格式审查等。

2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一) 体系文件

体系文件是整个系统建立的基础, 基本上包含了4部分内容:

(1) 程序文件; (2) 质量手册; (3) 作业指导书; (4) 表格、记录、报告。

(二) 质量方针和建设目标

方针是工程进行的依据, 目标则代表了工程进行的方向, 因此二者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 质量方针由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发布, 并明确质量方向和宗旨, 这同时也是实验室全体部门和人员需要遵循的工作准则。

(三) 质量管理体系的学习及培训

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 达到既定的目标, 在体系建立之初, 必须要对实验室的全体人员进行培训学习, 可以要求一些知名的专家前来指导讲演, 或者选拨出优秀的工作人员外出进行专门培训。总之, 要保证所有的员工都能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工作方法以及整体概念。

3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一) 实验室人员

我们根据岗位的不同可以将实验室人员划分为管理部分、技术部分和特殊岗位成员, 其中, 特殊岗位成员主要指的是设备管理人员、签字授权人员、质量检测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督导员、样品管理员、试剂管理员、档案员等。

(二) 试验检测的仪器和设备

设备和仪器是实验室的基础部分, 也是开场测试工作的必要设备。仪器和设备的质量决定了检测的结果, 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 我们必须要定期对实验室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 仪器设备的保养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 但这也是所有实验室面临的难题。

(三) 持续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不断改进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保证其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 能够有效的发挥管理作用, 全面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从某种程度来说, 管理体系运转的良好与否关系着检测数据的准确性。管理体系需要内部审核, 及时找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它, 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 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持体系的不断提升。

摘要:工程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自我完善, 是实验室管理体系不断发展的主要途径。由于企业检测实验室在产品质量控制, 缩短产品研发的周期和保证工程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对实验室的管理系统要求方面也变得越来越高。本文主要阐述了企业检测实验室的建设与认可步骤, 探索企业成功实施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并结合工程检测实验室的特点, 以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工作为基础, 分析了管理体系中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应用, 对工程检测试验室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认可

参考文献

[1]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

篇4: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

摘要:工程训练中心与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一体化管理,有利于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仪器设备的投资和使用效益,发挥机械电子实验室的教学、科研优势,有利于提高工程训练中心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同时为机电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能力。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一体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1.引言

工程训练中心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金工实习的基地。金工实习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工科学生进行工程训练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金工实习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先进的制造技术培训,学生开拓了视野、锻炼了动手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机械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在金工实习教学设备方面,多数院校购置相当数量的数控车床、铣床和加工中心等设备,部分院校还添置了电火花成型、电火花线切割机和快速成型机等特种加工设备;在师资方面,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普遍缺编,在编人员工人编制居多,教师编制人员明显不足。而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主要面向机电专业的学生,为此远没有工程训练中心更受到学校的重视,实验室里缺少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开设综合性创新实验的条件不足;从人员编制上看,机械电子实验室大多数是教师编制,教学、科研优势明显。为此我校进行工程训练中心与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各种资源共享的组织管理,开展广泛的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技术资源、场地、设备的综合利用,形成了覆盖机械、电子、控制、检测等完整的,各方面有机结合的现代化的公共实践教学平台。工程训练中心与机电实验室一体化管理不但提高了工程训练的教学水平,而且完善机电专业实验的教学内容,可以开设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将实验室的理论优势与和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性强的特点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上具备有利条件。

2.工程训练中心更好的发挥金工实习作用

(1)根据学生专业优化实习内容

金工实习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实习内容。我校学生的金工实习主要分为三类:非机类、近机类、机械类,实习周数分别为一周、两周和三周。实习内容分为单工种实习、以零部件制造为核心的综合实习以及设计、制造并重的综合性训练。为了适应现代工业技术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实习内容是机、液、电、计等结合,对高新技术的认知和训练所占的比例应有一定的要求[1]。实习模块组成有:工业认识实习,基本制造工艺实习,现代制造技术实习,电工电子工程基本训练实习,典型机电产品拆装、调试实习,简单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综合实习,工业系统运行实习等。每个模块都含有若干个训练项目,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要求,选择适宜的项目构成各个专业的实习训练内容。

(2)增加现场教学和专题讲座

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的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金工实习,这样可以弥补工程训练中心的师资不足。实习指导教师积极开展现场教学和专题讲座,将应该在课堂上讲授的一些内容放到实习中讲授,可以利用多媒体、挂图、展板、陈列柜等手段,使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易于学生理解。现场教学可以弥补相关专业课程晚开的缺陷,还有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加强师生互动

实习之前,教师讲解实习到的各种加工工艺,使学生有整体认识。实习期间,要求学生一个工种实习后,完成实习报告上相应的习题,指导教师批改督促学生学习。指导教师每天跟班指导,对学生理论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工种,结合后续课程,提出各工种实习时应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实习教材,手册等参考资料,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2]如在车工实习时,应注重以下问题:

1)注意观察车刀的结构、角度,为以后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车刀的刀具结构、车刀角度”打下基础;

2)车工实习中用到的刀具、量具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刀具如何选择?《金属材料》对此有详细介绍。

3)轴和孔的公差如何选择?教师及时用《公差与配合》知识予以讲解偏差、公差、基本偏差、基轴制、基孔制及轴孔配合公差等,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有关的概念,并应用到车工实习中。[3]

4)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如轴类零件从毛坯选择到切削加工等。

这些问题的提出,既提高了学生的实习兴趣,有目的地实习,提高实习效果,又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开发金工实验

利用实习设备及现场条件,在实习中开设实验,如:车刀结构与车刀角度测量、钢铁材料的火花鉴别、零件几何参数及形位误差检测、无损检测、机器设备的工作参数的检测等内容。金工实验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实验指导书,自己动手实验和总结,教师检查指导的形式进行。金工实验既可以弥补课堂讲授学时不足,又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5)为机电专业的学生增加创新实习

在学生学习《机械设计》、《机械原理》等专业课程后,给学生一定尺寸的材料,按预先给定的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制造一个零件。学生先画出零件图、编制出大致工艺路线、加工出零件,实习指导教师根据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合理性及创新能力等因素综合评定成绩。通过创新实习我们机械专业的学生受到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设计和制造的产品的综合能力。

3.工程训练中心为机电专业学生提供实验条件

工程训练中心首先是本科生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的教学基地。[3]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工程训练中心应充分发挥其工种齐全、设备先进的优势,兼作部分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重要实践场所。

《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可用车床、铣床、磨床等进行的现场教学。电火化线切割机床、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等设备不仅可以用于金工实习,也可以用于专业课《特种加工》的实验课教学。[4]

目前学生的金工实习普遍安排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因此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毕业班学生要进行毕业设计,工程训练中心恰好可以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条件。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目前用人企业与单位提供的实习岗位与日益增长的毕业生数量的矛盾,使得学生的实习单位难以落实。可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安排学生进行针对其毕业设计的课程训练。

4.工程训练中心应该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放基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平台,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工程训练中心的设备品种较齐全,功能较先进。这些常规设备和先进设备,本身就体现了技术发展、创新的过程,有些设备本身就是机械、电子、信息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让学生在这里搞科技创新活动无疑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老师和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利用中心的各种资源,完成从产品设计、加工制作、组装调试的全过程。事实上,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老师、工人师傅都得到了提高。

工程训练中心与机械电子实验室一体化管理符合大中心的发展趋势,有利与资源共享,更好的发挥和延伸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功能。同时一体化管理使相关教师与工程训练中心融为一体,不断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人师傅的理论水平,有利于开展教改和科研工作。

1.项目名称: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项目代码:D01-0802。2.项目名称:天津市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学术研究项目;项目代码:201201。

参考文献

[1]胡大超,程奕鸣,黄云明,朱慧婷.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模式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33-36

[2]朱玉英,殷艳树.现代工程教育下的金工实习改革[J]教学研究2009(3):73-76

[3]何文斌.专业知识在车工实习中的渗透教学.科教园地.2007(4):86-87

[4]江旭.金工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107-110

篇5: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

评估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管理,规范评估工作,促进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整体水平的提高,根据《江西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和《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评估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管理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全面了解和掌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运行状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评促建,提升质量,加快发展;通过绩效评价,为我省研发平台建设资金扶优扶强提供依据。

第三条 评估工作坚持依靠专家,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评估工作由江西省科学技术厅(以下简称“省科技厅”)负责组织实施。评估周期为3年,每年对若干类别或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进行绩效评估。

第五条 评估主要是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3年的整体运行状况进行评价,引导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科学定位,促进建设与发展。

(一)重点实验室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

(二)工程中心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研究开发能力与水平、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效益与影响、对外开放与运行管理等。

第六条 评估工作实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学术或技术专家与管理专家相结合、书面材料评审和实地考察相结合。

第二章 评估组织

第七条

省科技厅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宏观管理部门,主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评估工作,主要职责是:制定评估规则和指标体系,组织或委托科技中介机构开展评估工作,审核评估方案和评估报告,审定并公布评估结果。

第八条

省科技厅或委托科技中介机构承担评估工作,主要职责是:拟定评估方案和评估细则,受理评估申请,组织专家评估,提交评估报告,建立评估工作档案。

第九条

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指导本部门、本地区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的评估工作,组织依托单位和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做好评估准备工作,审核和汇总评估申请材料。

第十条

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依托单位的主要职责是:配合省科技厅、主管部门做好评估准备工作;审核评估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承担材料失实的连带责任,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评估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十一条

所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原则上都应参加评估。参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应认真准备和接受评估,准确真实地提供相关材料,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评估的公正性。

第十二条

评估专家由本领域学术水平高、公道正派、熟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工作的同行专家和科技管理专家组成;工程中心和应用基础研究比重大的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还应聘请来自产业界的专家。

第三章

评估程序

第十三条

每年11月,省科技厅确定次年评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名单,并通知主管部门、依托单位和参评单位。

第十四条

参评单位在评估通知下达后1个月内,向省科技厅提交经依托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核后的《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书》或《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申请书》。

第十五条

省科技厅(或委托中介机构)组织学术或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的评估专家组,依据《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评估指标体系》和《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指标体系》,对参评单位进行评估。专家评估分现场评估和会议复评两个阶段。

第四章 现场评估

第十六条

现场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和评价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的运行状况,检查与核实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取得的成绩,明确指出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第十七条

现场评估由专家组负责、专家组组长主持, 每组专家总数一般为5-7人。主要内容包括:

1、审阅《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评估申请书》或《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申请书》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报告和考核情况。

2、听取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主任工作报告,包括代表性成果。

3、现场考察。核实承担项目(课题)情况和科研成果,核查专项经费到账和使用效果,了解人才队伍建设和对外开放情况,检查仪器设备、技术装备、管理和运行情况,抽查实验记录,考察资源共享和经济效益情况。

4、讨论、质疑、交流。

5、个别访谈。

6、专家讨论评分并形成现场评估意见。

第十八条

主任工作报告主要对评估期限内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包括代表性成果。代表性成果是指评估期限内以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为基地、固定人员为主研究、符合研究方向、最能代表重点实验室研究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或最能代表工程中心研究开发实力、工程化水平和效益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合作研究产生的重大研究成果以适当权重考虑。论文、专著等以署名和标注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为准,专利、软件著作权、奖励、技术成果转让等的标注遵照国家有关规定。

第十九条

专家组在现场考察结束后,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对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记名评分,并研究提出书面评估意见。评估意见应明确指出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五章 复 评

第二十条

复评是在现场评估的基础上,以会议形式对现场评估结果进行评议,一般在现场评估结束后1个月内完成。

第二十一条

复评专家组在现场评估结束后确定。复评专家组不少于7人,由现场评估专家组的正副组长、同行专家以及根据需要邀请的管理专家等组成,其中参加了现场评估的专家不少于50%。

第二十二条

复评专家组通过听取现场评估专家组长现场评估报告,审议现场评估结果,统一讨论比较后,以记名投票形式产生优秀、良好、一般和不合格等次复评结果。

第二十三条

通过复评确定初步评估结果。

第六章 评估结果

第二十四条 复评结束后,专家组或评估机构向省科技厅提交评估报告和其他相关档案资料。评估报告要在对评估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评估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五条 省科技厅对复评结果进行审议,结合考核情况,按优秀、良好、一般和不合格等次确定最终评估结果,并以适当方式发布。

第二十六条 评估结果是省科技厅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进行经费补助和绩效奖惩的主要依据。

第二十七条 不按规定且不参加评估或中途退出评估的, 视为自动放弃“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或“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格。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评估机构、评估专家和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遵守保密规定,科学、公正、独立地行使职责和权利。参评单位及其依托单位、主管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评估的公正性。

篇6: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

(建管[2007]276号)

各市建委、房地产管理局:

现将《安徽省住宅工程质量回访保修和投诉受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什么意见,请及时报告我厅建筑业管理处。

二〇〇七年十月二十九日

安徽省住宅工程质量回访保修和投诉受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住宅工程质量回访保修和投诉处理工作,明确有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维护投诉者和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和《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工程质量回访,是指工程建设、施工单位或受委托的质量保修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交付后,走访工程所有者或管理者了解工程质量情况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工程质量保修,是指对保修期内住宅工程质量缺陷进行修复。超出保修期限的工程质量缺陷,应由房屋产权人、自管单位处理。

本办法所称保修单位,是指承担工程质量回访保修责任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接受建设(施工)单位委托承担工程质量回访保修责任的工程所在地的施工单位(受委托的质量保修单位)。受委托的质量保修单位应当信誉良好,委托单位应将受委托单位的有关情况报送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

本办法所称工程质量缺陷,是指工程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设计文件、承包合同的约定或者在工程验收通过后出现的非因不当使用与不可抗力造成的开裂、渗漏等影响结构安全或使用功能的质量问题。

本办法所称工程质量投诉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信函、电话、来访、电子邮件等方式反映住宅工程质量缺陷及违反工程质量管理法规行为的活动。

第三条 住宅工程保修期限按照《安徽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执行,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开发企业向用户的保修期自开发企业将竣工验收合格的住宅交付用户使用之日起计算。

第四条 建设单位在移交住宅工程时,必须向接收人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住宅质量保证书》中应说明住宅质量投诉受理和回访保修有关事宜,方便接收人联系质量保修。

第五条 建设、施工单位或受委托的质量保修单位必须建立工程质量回访保修和质量投诉受理制度,明确回访保修和质量投诉受理部门与人员,建立相关档案。第六条 住宅工程竣工验收后2年内,保修单位每年至少应对工程进行一次质量回访。回访时应听取物业管理单位和业主委员会的意见;在住宅明显部位张贴告示,公布联系方式,并走访不少于10%的住宅业主或使用者(以下统称用户),实地查看工程质量情况,听取用户意见。相关记录须有用户签字并及时归入工程回访档案。

第七条 保修单位在回访保修过程中发现因用户装修施工等原因,造成安全隐患的,应提醒当事人消除安全隐患,并及时报告房地产管理部门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第八条 建设工程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问题,工程所有者或者管理者应当及时通知保修单位。保修单位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3日内到达现场查看,属于保修范围的,应尽快提出维修方案,经工程所有者或者管理者同意后进行维修;对有安全隐患或者严重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缺陷,保修单位接到保修通知后,应当立即到达现场查看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涉及安全的质量缺陷的处理方案宜经原设计单位签认,维修过程中工程原监理单位应进行过程监理。维修完毕后,保修单位(涉及安全的,还需监理单位)签署验收单,并征求用户意见。无特殊情况的,维修工作应在3个月内完毕。

建设工程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因维修给工程所有者或者管理者造成损失的,责任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九条 当同一单位住宅工程累计有10%以上用户(且不少于5户)投诉工程质量问题时,保修单位应对该工程所有用户全面回访,建立所有用户的工程质量状况档案,认真分析和处理该住宅工程的质量问题。

第十条 保修单位不按规定处理或投诉者对处理结果不满意的,用户可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质量投诉受理机构反映。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向社会公布工程质量投诉受理机构、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

工程质量投诉的受理一般由工程所在地的市、县质量投诉受理机构负责。省、市质量投诉受理机构应将其受理的投诉及时转交工程所在地的质量投诉受理机构处理,并督促其按时报告处理情况。必要时,上级质量投诉受理机构可以直接处理其受理的工程质量投诉。涉及有关部门的,应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持下,由分管该业务的职能部门协助调查处理。

第十二条 下列投诉,受理机构可不予受理:

(一)不具实名或匿名投诉;

(二)投诉事项已经受理或正在办理,尚未达到规定办理期限的同一内容投诉;

(三)投诉受理机构已经就投诉事项做出处理并出具了书面答复意见的投诉;

(四)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其他途径解决的投诉;

(五)与质量无关的投诉;

(六)不属于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范围的工程质量投诉;

(七)其他不属于受理范围的投诉。

不属于质量投诉受理范围的,投诉受理机构应明确告知投诉人。第十三条 投诉受理机构决定受理的投诉,应及时办理投诉受理登记(包括投诉人姓名、联系方式、工程地点、栋号、房号、存在的质量缺陷等情况),确定投诉处理人员,或及时转交下级投诉受理机构处理。

第十四条 投诉受理机构应督促、责成保修单位负责查明原因和责任,并尽快修复;质量保修单位应将质量缺陷的保修情况书面报告给投诉受理机构。

第十五条 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质量投诉,投诉处理人员应通知工程保修单位召集投诉人、有关单位参加,到现场调查并分析原因,形成处理意见。处理过程中,相关各方应遵守以下规定:

1、经协调能达成一致意见的,各方应严格执行。

2、需要进行检测或鉴定且责任明确的,由责任单位委托法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或鉴定;责任不明确的,由工程保修单位委托法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或鉴定,依据鉴定结论确定责任单位;由责任单位委托原设计单位(或资质不低于原设计单位的设计单位)出具处理方案,保修单位实施保修,并组织有关单位共同验收;保修单位将有关单位及用户签字认可的质量缺陷保修情况书面报告给投诉受理机构。

3、保修单位认定不需要检测鉴定已能确定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或者已有检测或鉴定报告,但当事人有异议,当事人可以委托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或者鉴定,检测或鉴定结论不支持保修单位认定的原因或已有的检测或鉴定报告时,检测或鉴定费用由保修单位承担;

仍有异议的,可以向当地设区的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或者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申请组织认定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4、经协调,各方意见仍存在较大分歧,无法达成一致的,投诉受理机构应建议投诉人通过仲裁或司法途径解决问题。

5、若存在质量违法行为的,投诉受理机构应提出立案建议。

6、投诉问题处理完毕后,投诉受理机构要将处理的情况通知投诉人。

7、工程质量投诉和处理过程中发生的检测、鉴定和处理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十六条 投诉受理机构做出处理并书面答复后,投诉人对处理结果不满意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30日内请求该投诉受理机构的上一级投诉受理机构复查。收到复查请求的投诉受理机构应当自收到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予以书面答复。投诉人对复查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工程质量投诉受理机构不再受理;投诉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七条 保修单位自接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不能完成维修或者同一质量缺陷经维修3次仍影响使用的,工程所有者或者管理者报告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同意后,可以自行维修,维修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十八条 当同一住宅小区在三个月内发生3例及以上的工程质量投诉,且质量保修单位处理不及时或用户不满意的,工程所在地质量投诉受理机构应及时警示质量保修单位认真履行保修义务。第十九条 投诉处理全部结束后,投诉受理机构应及时整理投诉档案归档,并将以下相关资料纳入工程质量投诉处理档案:

(一)档案封面;

(二)档案目录;

(三)《工程质量投诉(举报)登记表》;

(四)《工程质量投诉调查报告》;

(五)《工程质量安全隐患处理通知书》;

(六)工程质量检测鉴定报告;

(七)《工程质量投诉处理意见书》;

(八)处理方案;

(九)《加固处理工程验收报告》;

(十)《工程质量投诉处理情况记录表》。

第二十条 工程质量投诉处理档案由投诉受理机构保存五年;经过结构安全加固的工程,投诉处理档案保存期同该工程合理使用寿命期。

第二十一条 市、县投诉受理机构应及时汇总投诉受理情况,每季度向同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投诉受理机构报告投诉受理情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投诉受理机构每年应至少向社会公布一次质量投诉受理情况。

第二十二条 工程质量投诉受理机构工作人员不得将投诉中涉及检举、揭发、控告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送给被检举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压制、打击报复、迫害投诉人。

第二十三条 对质量问题严重、互相推诿、不履行保修义务或多次修理仍未解决质量问题的相关责任单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其进行处罚,并进行不良行为纪录、曝光。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不定期对房地产开发、施工等单位履行商品住宅投诉受理、回访保修责任的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企业资质监管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五条 其他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投诉(或举报)和回访保修参照本规定执行。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受理办法》(省建设厅建管[2001]187号文)同时废止。

附件:

1、《工程质量投诉(举报)登记表》(略)

2、《工程质量投诉调查报告》(略)

3、《工程质量安全隐患处理通知书》(略)

4、《工程质量投诉处理意见书》(略)

5、《加固处理工程验收报告》(略)

6、《工程质量投诉处理情况记录表》(略)

篇7: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

工程实验室的通知

有关县(市)区发改委(发改局)、开发区经贸局、有关科研院所:

根据省发改委通知精神,为贯彻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现决定开展2015年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申报工作。现将申报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定的领域及重点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高技术服务等领域中,建设若干有较好创新资源基础的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提升研发和工程化验证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产学研机制,为培育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具体要求

申报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须具备以下条件: 1.拥有一批有待工程化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具有国内较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和技术集成能力及相应的人才队伍;

2.在相关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创新资源优势,有较好的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能力,有先进的研发试验基础设施配套条件,在同行中有显著的影响;

3.具有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技术转移和扩散,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能力; 4.具备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知识产权管理等管理制度;

5.工程研究中心要求具有独立法人实体,应实行企业化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工程实验室可为非法人实体;

6.鼓励相关领域的企业、科研单位、高校、社会投资机构联合组建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的建设形式,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三、申报程序及要求

1.请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编制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组建方案(编制提纲见附件1),并择优推荐,每个单位限报一个。

2.有关县(市)区发改委(发统局)、开发区经贸局对项目组建方案及相关附件进行认真核实,请于8月3日前将推荐文、通过审查的项目组建方案及有关附件材料、汇总表(附件2)报送市发改委高技术处。

联系人:刘磊,联系电话:63538430

附件:1.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组建方案编制提纲

2.申报2014年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汇总表

市发改委高技术处

篇8:安徽省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模式研究

1 安徽省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模式分析

1.1 工程产权归属及产权归属结构分析

安徽省在水利工程产权归属划分中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使用”的原则。明确国家投资的水利工程产权归国家所有,并交由县级水利主管部门或抗旱服务站管理。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将使用权面向市场租赁;乡镇投资的水利工程归乡镇所有,由乡镇抗旱服务站管理,对农民群众实行有偿服务;村集体投资的水利工程归村集体所有,由受益农户管理使用;个人投资的小型水利工程由个人管理和使用。另外还有联户所有、联户管理、轮流使用及国家补助、农户所有、农户使用等形式。形式虽不同,但产权比较清晰,都有效地促进了水利工程管理和节水灌溉效益的发挥。

1.2 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模式

安徽省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在多年节水灌溉实践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较好地发挥了节水灌溉工程效益,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蚌埠市郊区节水增效示范项目采取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砀山、亳州、阜阳等地积极推行租赁、承包、股份制经营等管理模式,逐步理顺水价关系,实行计量水费,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调动了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节水灌溉工程良性运行。目前安徽省节水灌溉工程较为典型的管理模式有:

a. 国有产权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由国家投资、设计,农户投劳建设,委托村或基层单位管理经营。对一些抗旱防涝任务较重的小型水利工程,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用水和灌区工程维护相对较好。大多数工程则由乡村组织管理,工程效益较差,水费征收困难、运行费用不能保证,工程老化失修。主要原因是工程收益权和管理支配权脱节,在水价制定和水费征收方面受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干预,存在着产权的“多重代理”问题,降低了工程运行效益。故该模式在当前很少被采用。

b. 集体产权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的管理主体由集体产权制的乡 (镇)政府或村委会以及水管站人员组成专门机构,负责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水费征收工作的协调和规范。水管站负责灌溉技术指导及灌溉设备的调配、运行、维护和管理,通过制定工程运行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化服务,以提高节水灌溉工程利用率和管理水平。集体产权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模式在淮北地区的涡阳、利辛、肖县、濉溪等县采用较多,机电井和设备均由行政村统一管理,即由行政村统一掌握墒情,保证适时灌溉,按成本收费,并对管理、使用较好的农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受到大部分农民的欢迎。运作方式:在灌溉季节,用水户向管理部门申请灌溉,管理部门安排水管站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户提供灌溉服务,农户只需缴纳一定的灌溉费用即可享受专业化的灌溉服务。

c. 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自主经营”管理模式。在灌区成立供水公司和用水户协会,让农民充分参与决策和管理。供水公司负责供水枢纽、渠道及干支渠等建筑物的管理、使用、维护;用水户协会负责斗、农渠及配套建筑物的使用、管理和维护[2]。此种管理模式在灌区支渠以下的渠道及田间工程建设中应用较多。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灌区用水效率、缩短灌溉周期,降低灌溉成本,得到农民普遍认可。如泗县小梁乡采用灌区“自主经营”管理机制,效益明显[3]。运作方式:由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制订灌溉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和水费征收办法、户灌溉制度及调配水计划等;工程受益农户组建用水户协会,主要负责支渠以下的渠道及田间工程末级渠系水量分配、水费收缴和渠系建筑物及灌溉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d. 租赁或承包模式。这种模式是在灌溉工程产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经营使用权转让或委托给个人或联户,实行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开。工程所有者与经营者签订合同契约,以此保障双方利益。该模式较适合于所有权不宜变更的工程设施,如示范区内的喷灌、滴灌和微灌工程及井灌区水源工程等。运作方式:项目管理单位与承包(租赁)户签订承包(租赁)合同,并收取一定的承包费或租金等相关费用,双方按照合同条约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以保障工程的顺利运行。

e. 灌溉服务公司模式。灌溉工程由国家、集体、群众共同投资兴建,以公司的形式组建服务公司。具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以乡水利站为依托的公司运行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有偿服务(略有赢利),使工程效益得以正常发挥,从而逐步强化农民节水意识。二是以村为主体的灌溉公司,对农户实行灌溉承包,以灌溉水量核算灌溉成本,该模式既可保证农民的利益又不致降低灌溉费用,而且工程效益可得到长远发挥。这种模式不但能有效地解决目前我国农村一家一户土地分散经营的灌溉问题,而且工程设备的利用率及管理水平较高。运作方式:公司对节水灌溉工程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按灌溉要求制定配水计划并维护工程正常;在收费上,兼顾各方利益,在微利保本的原则下按灌溉成本核定收费标准。这样既缩短了轮灌周期,降低了灌溉成本,也提高了抗旱效果,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

f. 股份合作制管理模式。股份合作经营管理模式是国家、集体、社会法人、农户联股合营,在经营中遵循“自愿入股、利益共享、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共担、民主管理”的原则。国家股为县以上财政收入的补助资金所折合的股份,授权抗旱服务队或水利站为国家股的法人代表;集体股是乡以上投资折合的股份;农户股是受益农户以资金、劳务等入股的股份。此种管理模式适用于水利基础条件比较差、群众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性较高的乡村。如涡阳县合股购买机井使用权和经营权;利辛县合股集资打井;江淮丘陵地区的寿县,实行“投资股份化、供水商品化、管理企业化”的股份合作形式兴修水源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运作方式:由地块联片的农户以亩(1 hm2=15亩)计股,按股集资兴建节水灌溉工程,产权及使用权归集资户所有,农民浇地自我管理,设备出现故障由集资户筹资维修。这从根本利益上实现了管理主体与受益主体的统一,使示范项目真正步入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轨道[4]。

g. 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是通过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把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开发、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城市郊区及农村经济较发达地区比较适用,对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运作方式: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对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区的土地以“反租倒包”的形式获得土地长期有偿使用权,然后对土地进行集中开发、完善配套节水措施,经过成本核算后,以适当的价格将部分土地包给种植户。

h. 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此种管理模式中机电井归集体所有,其配套设施由受益户自己购买,自己管理。安徽省灵璧县和萧县圣泉乡的木集村广泛采用该模式,机电井及设备属集体所有,把机井交给受益范围内的农户联合使用,推选一名懂技术、责任心强的农户负责管理,村里付给管理费,由其负责适时灌溉,统一向农户收取灌溉费用。所收费用主要用于机井的维修养护,不足部分再从村公益金中支付。这种管理模式可保证机井较高的完好率,灌溉机动灵活,便于管理和操作,农民比较欢迎。运作方式:机电井由行政村管理,受益户自己购买配套设备,实行灌溉有偿服务,即由行政村按灌溉时间或灌溉面积统一向农户收费,费用用于机井维修和再建新机井等。

2 安徽省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节水灌溉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由于当前农业分散经营、自由种植与大田节水灌溉系统之间的矛盾,工程运行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省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2.1 运行管理实际与实施方案脱节

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管理是最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节水潜力最大的环节。但安徽省一些节水灌溉工程建成后,管理部门并没有按照实施方案对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甚至有些部门只是为了争取项目资金,增加政绩,而搞形式主义,造成工程建后无人管理,失去了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的意义。

2.2 管理制度与管理实际脱节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工程健康运行的理论依据和保障。安徽省农村实行耕地承包到户责任制以来,由于节水灌溉工程所有权不明确,造成了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脱节,有些灌溉工程运行过程中,个别经营者常将个人恩怨牵扯进来,关系好的,优先满足灌溉需要,有个人矛盾的,灌溉时故意刁难,由此而来加深了矛盾,甚至发生人为破坏节水灌溉工程设施的事件。

2.3 产业结构调整与灌溉工程措施脱节

为确保节水灌溉项目示范性和高效性的结合,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这就要求在节水灌溉项目区及时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安徽省农村大部分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分散经营方式,由于经营者能力、素质的不同,导致了区域化种植难以统一。

2.4 资金来源与工程发展需要脱节

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需要多方投资,需要工程本身产生的效益维持、发展。但在节水灌溉投资上,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多层次、多渠道的市场融资机制,节水灌溉投资体系不够完善。

2.5 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的脱节

水费是节水灌溉工程正常运行及维修的资金保证。而很多节水灌溉工程并没有安装计量设施,高投资建起的喷灌、滴灌工程,农民不善管理,技术人员一走,就弃置不用,有的甚至把毛管和滴头拔掉;有些节水灌溉项目区缺乏健全的水利服务体系及相应的技术服务队伍,致使工程设备坏了不能得到及时维修,甚至带病运行,而导致工程运行瘫痪和设备报废。

3 安徽省节水灌溉管理制度的新举措

3.1 水利工程水费核定与宣传

长期以来,安徽省灌溉水费标准偏低,水价与成本严重背离,是制约节水灌溉建设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之一。2002年以前,农业用水水价执行的是安徽省政府68号令规定的按粮食价格折算水价;现行的农业水价是安徽省办公厅38号文件和63号文件规定的0.05元/m3标准。目前水价虽未达到供水成本,但在省农业综合开发区内由于坚持开展“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宣传活动,使农民群众进一步认识了水的商品属性,不仅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节(惜)水意识,同时也认识到水利工程水费改革是牵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3.2 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计量用水、监督区域水环境[6]

围绕水费改革,“九五”、“十五”期间安徽省在强化用水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开展了供水量化,配水到户,量水到斗渠,水费公开等工作。主要途径是采取管理机构与农民用水户协会或用水组织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管理机构负责指导节水工程管理、控制灌溉水量、监督区域内的综合水环境;另一方面,农民用水户协会协调分配供水量,不仅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避免了许多水事纠纷,而且建立了良好的供水程序。

3.3 工程管理与资源管理紧密结合

近几年,安徽省在统筹考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内水资源状况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配套的管理措施与水利服务体系。如根据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明确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进行运行管理监测;联合调度地表水和地下水,统筹水资源配置,确定项目区的工程设施与灌溉方法,有效地保障了节水工程的高效运行。

3.4 推行综合节水措施的有效管理

节水灌溉工程能否发挥其应有的效益,管理是重中之重。其中推行适合当地实际,建立群众易于接受的综合管理服务体系,是有效推进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方面节水灌溉综合管理体系可使传统的工程管理措施与农机、农艺等现代化管理措施紧密结合,保障工程的最佳效益;另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遥感测报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参与节水灌溉管理的积极性。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介绍了安徽省节水灌溉工程管理的8种模式,并针对节水灌溉工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安徽省在水费核定、水费征收改革,开展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计量用水、监督区域水环境,推行工程管理与资源管理结合及综合节水有效管理措施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节水灌溉,灌溉效益,管理模式,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袁浩,罗勇,王启平,等.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模式初探[J].节水灌溉,2001(4):38-39.

[2]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民用水协会理论与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48-57.

[3]章启兵,郑贵鹏,周其君,等.安徽省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工程的管理[J].治淮,2003(9):13-14.

[4]王晓玲,刘丽艳.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节水灌溉,2003(6):20-21.

[5]蔡守华,张展羽.节水灌溉发展现状与管理模式研究综述[J].水利经济,2007,25(4):38-40.

上一篇:以失败为题的作文下一篇:食品安全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