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课教学设计

2024-05-14

劳动技术课教学设计(共10篇)

篇1:劳动技术课教学设计

劳动技术课教学反思

作品展示是对学生辛苦创作的一种肯定。学生都想把自己认真设计,精心制作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希望得到赞扬、鼓励和帮助。学生常常因为想要展示自己的作品而延长下课时间,所以可以看出作品展示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下一次创作的重要铺垫。

1、展示作品要“广”。大家都想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那么教师就应该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不要因为种种原因扼杀了学生创作的热情。这里可以采取小组展示每个学生制作的作品,大组展示每个小组的作品,学校可以展示每个班级的作品,层层展示,让学生人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2、展示形式要“广”。我常用的方法就是先安排小组交流,人人都参与展示,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没有展示作品机会的弊端。之后在小组展示交流的基础上推选出精品进行集体展示。设计制作比较好的学生就得到了大家的表扬,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最后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大型活动,优秀作品在全校展出,触动、萌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3、展示的范围要“广”。除了在班级中展示外,还可以利用学校的长廊,科技作品展览室进行作品陈列,还可以推广到全区的作品展上进行展示。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创作欲望,创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家也教学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

篇2:劳动技术课教学设计

滨州经济开发区树人学校

王元水

农村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和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方向问题。笔者从事劳动技术课教学之后,一直把这些做为劳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一、转变观念,强化科技意识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把读书作为升学谋职的阶梯,部分学生轻视劳动。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感到升学无望,破罐破摔。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带领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用劳技课讲到的知识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学农基地、有关村社和学生家里开展科技示范试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看到了劳技课学到的知识有用处,付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技的思想情感逐步建立起来。

二、拓宽教学渠道,培养学生能力

农村劳技课教学,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必须把它放在广阔实践的基础之上,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这个实践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扩大到课外、家庭与社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劳技教育网络。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建立以校田为基地,以家庭为补充,用教学带试验,以试验促教学的多方位、多渠道的运行机制。

三、组建课外活动小组,开辟家庭实验基地

为了扩大示范试验面,推广普及科研新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组建了“课外活动小组”。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在自家庭院搞微型蔬菜新、奇、特、优品种试验。这样,就把学校的试验基地延伸到学生家中,促进了全校学生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四、根据当地情况,编写乡土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之本,没有教材,教学活动就难以实施,而教学内容的选择,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农村中学的劳技课,一定要针对本乡本上的现实情况去选材,否则,就会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因而,无论讲什么内容,都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以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编和处理上,我经历了按需取材,初编课本,依据大纲合理调整,遵“纲”扣“本”,统筹规划三个阶段。

五、坚持“三实”原则,培养实用人才

在具体实施劳技课教学过程中,遵循劳技课的教学规律,从劳技课的特点出发,坚持“实用、实践、实效”的教学原则。1.坚持“实用”原则。在劳动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传授对象,教学环境等,都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而减少教学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教学的可行性和有轨性。(1)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征,安排内容。劳动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既是独立的学科,又与其它学科相辅相成。根据这个特点,应按照学生不同年段的现有知识水平,在考虑与其它学科知识相互照应的前提下,有序地排列知识内容,对学生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知识传授和训练。如一年级讲五大粮豆作物;二年级讲经济作物;三年级讲禽畜饲养。这样依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规律安排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学起来也易于接受。

(2)针对学校物力状况、自然条件,建立基地。劳动技术课的基地建设,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物力和自然条件,量“力”而行,开展教学活动,并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教学活动的完成。可引导学生在自家责任田进行广泛的实践活动,同时我校先后在学农基地建立了粮食作物实验田,在校园开辟了蔬菜园和百花园等劳动基地。

2.注重“实践”原则,强调学以致用。“实践”是上好劳动技术课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只有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学生才能把学到的知以应用于实践中去。无论备课、上课、考核都应注重实践。(1)备课。对劳技课大纲中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尤其是实践操作程序,都深入研究,认真备课,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2)上课。打破常规授课,按农时季节讲授。根据劳技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改革,打破常规授课法,把每年要讲的内容重新归类,适应农时季节的需要进行传授。这样,学生的实践机会就大大加强了。如每年秋季刚入学,讲农作物的秋季田间管理、常规作物的田间选种、适时收割等内容。春季讲水稻旱育苗、播种,地下害虫防治、化肥施用等内容。这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即“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求得了系统的知能”。同时上课加大实践比例,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统筹安排,调配理论与实践的比例。(3)考核,侧重考核实践能力。劳动技术课的成绩考核,我校制定了劳技课的综合考核办法:理论知识考核,占学生劳技成绩的30%;学习态度考核占30%;实践能力考核占40%。

3.提倡“实效”原则,追求实际效果。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目的在于追求它的实际效果。

(1)讲究课堂传授效果。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讲究课堂传授效果,这是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的重要环节。劳技课教学效果的提高,要看教师采取什么传授方法。坚持不就理论讲理论,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实际,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和技能。(2)要求技能程度切实可行。不论组织什么活动,都要把握它的“度”,“度”适宜,学生才能够较容易地独立操作和独立完成。“度”就是量与质的标准,量适中,质才高。在安排活动时,要注意学生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年龄不同,活动的内容和次数也不同;层次不同,活动规模和范围也不同,因而,学生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和不同的活动量中,学到了不同的知识,掌握了不同的技能。

篇3:谈小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组织

一、加强劳动意识及技术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厚实文明的辉煌历史:有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 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特别是到了现代, 长江三峡工程顺利竣工,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高铁建设领跑世界, 航母平台成功试航……无不极大地激发了国民的自豪感与创造热情。这些, 都是我们进行劳动意识和技术意识教育的现实素材。劳动技术课教学, 要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是光荣的, 劳动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要唤起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的自觉意识和积极感情, 明白劳动技术教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 进而增强上好劳动技术课的积极性。

二、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云南省编教材里没有安排复杂难懂的科学技术学习内容, 也没有深奥的理论论述, 而是选编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简单的基本劳动内容, 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 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 教学中年级上册《煮面条》, 课前要准备好灶具、面条、碗筷、佐料、清水等;教学五年级上册《平针法绣字》、《绣十字花小狗》、《排针法绣字》、《单色绣字》、《绣装饰线条》等课, 要提前准备好针、线、布料、方格纸、剪刀、直尺、绷带、大头针等;教学六年级上册《台秤的使用》、《学会使用体温表》、《锤子的使用》、《钳子的使用》、《螺丝刀的使用》等课, 台秤、体温表、锤子、螺丝刀、钳子等物是不可或缺的;上三年级的《拖地板》时, 拖把、撮箕、扫把总不能少。因此, 学校要切实为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创造有利条件, 提供相应的器材及物品。

三、以实践操作为主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属于综合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观念, 基本的劳动素养, 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并非也无法培养高端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劳动技术课要贯彻落实实践第一的观点。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纸做大红花》, 我首先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是亲手用纸制作一朵大红花, 不拘泥于课本上的方法, 鼓励发挥个人聪明才智, 凭自己的经验, 大胆实践, 只要做出大红花就值得肯定, 然后安排学生自主探索, 相互合作, 动手实践。学生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 做出一朵朵大红花, 还创新出三种不同于课本上介绍的制花方法。

四、因地制宜,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小学3~6年级的劳动技术教育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如《拖地板》、《电饭煲煮饭》、《凉拌菜》、《学会使用体温表》等, 这些内容学生较熟悉, 学来有趣, 容易掌握。也有少数农村孩子不太熟悉的内容, 如六年级上册《做布制斑马》、五年级上册《易拉罐空筒小制作》等。教学时, 可以把制作斑马改为制作猪、羊、狗等动物, 把易拉罐换成纸杯或其他孩子便于找到的材料, 指导制作。

五、积极开展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校园内、课堂内, 应该主动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 让学生投身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在社会大环境中亲历体验, 以利于体会劳动技术的价值, 树立劳动观,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懂得尊重劳动人民, 珍惜劳动成果, 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劳动课程与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结合, 应遵循服务群众、义务劳动、贴近生活的原则。其形式应是多种多样、自由灵活的。比如, 为敬老院清理卫生, 美化环境, 为老人表演节目;为学校附近的村子、社区打扫街道, 清理垃圾;帮助有需要的农家干力所能及的农活, 服务村民;结合植树节开展主题活动, 义务植树植草;清明节时到烈士陵园扫墓, 拜祭祖先;把被山水冲坏的路面填平;到工厂参观, 认识产品的生产过程, 感受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及奉献精神;到学校的勤工俭学实践基地劳动等。

六、注重对学生作品的保管

劳动技术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必然会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 教师应及时收集并保管学生的劳动作品, 以表现学生的成长痕迹。对于纸质、布质、秸秆等干性作品, 如刺绣、动物小书签等, 可直接把作品收集起来注明名称存放, 对于诸如煮面条、插花、洗头洗脸、植树、扫墓等这一类无法直接收藏的作品, 可以采取视频、照片、现场记录等方法进行收集保管。

作者单位

禄丰县路溪小学

篇4:劳动技术课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 有效;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88-001

省小学《劳动与技术》优秀课评比于2011年12月6日~8日在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举行,全省27位教师分别上了《涤纶彩球》、《立交桥》、《中国结—鞭炮结》、《衣架》四个课题。本人执教了《涤纶彩球》这节课,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设计活动化过程,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在于教师教学的理念以及教师对设计教学的过程把握程度。学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的给予——“学得”,还是自身探求而——“习得”。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把劳动技术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效率。

在《涤纶彩球》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创设新年节日布置的情景,让学生在主动美化环境布置的需求下,主动探索活动。学习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

1.谈话:元旦就要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气氛。你们打算怎样布置自己的教室?

2.教师出示放大的涤纶彩球,提问:彩球是用什么做成的?

3.师出示并介绍:涤纶薄膜。

拆一拆:

1.谈话:要想知道这彩球是怎么做成的,教师把彩球拆开,分给每个小组观察。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2.师介绍这是组成涤纶彩球的一个主要部件,思考:做出有三个喇叭形的喇叭束是制作彩球的关键。它是怎么做成的。(播放画、剪课件)

想一想:

1.画圆时,为什么不直接在涤纶薄膜上画圆?

师小结: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新工具——圆形模板。有了它,我们可以方便地做出涤纶圆片。

2.圆片中心的三个小槽口,没有行不行?为什么?

师提问:三等分的涤纶圆片剪好后接着怎么做?在制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试一试:

师谈话:喇叭束的制作大家学会了,用你喜欢的方法试一试做一个喇叭束。

议一议:

展示学生的作品。

谈话:有了喇叭束部件,要把它们组合成漂亮的彩球,最后怎么做?

师谈话:为了使彩球更加美观,可以加须坠装饰。在穿、压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动手实践,制作彩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范作-拆解分析-动脑思考-初步尝试-探究完成等环节。在这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劳技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还得从给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开始,点燃学生探究制作的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得出真知。

二、开发教具学具,通过模板突破重难点

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重难点的把握与化解。教学过程要重点突出,难点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迎刃而解,达到教学预期的目标,实现教学的成效。在劳动技术课堂上开发教具和设计合理的学具很有必要。

在《涤纶彩球》一课中,我设计了这些教具和学具:

课始教师出示放大制作的涤纶彩球,调动学生亲手装扮教室、学习制作彩球的兴趣。

接着教师把彩球拆开,分给每个小组观察研究。

教师录像展示做三等分涤纶圆片的方法。通过动脑思考,画圆时,为什么不直接在涤纶薄膜上画圆?

教师介绍圆形模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快地完成三等分的涤纶圆片。这种方式比描画后再剪圆的效率高。

涤纶彩球的制作重难点集中在剪圆片,并将每个小扇形卷成喇叭口上。教学设计突出了这个环节,通过自主观察,探究,交流讨论,观看录像,展示等几个环节,一步步、一层层深入了解方法和步骤,学生先通过动脑思考,领悟每个环节,再动手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和结论都要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心灵去感触。

课前,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合理的开发教具、学具,课堂上节省了许多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给学生激励。教学中重视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和情感;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活动,适时的给予激励。

在《涤纶彩球》一课中,我采用的评价方式是:

1.学生制作时实施过程评价。点评从喇叭束部件的制作到保证卫生、操作过程中保障安全等方面。

2.教学成效比较实行展示评价。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小组评议,把认为做得最好的,请小组派代表把笑脸贴在彩球的下面。

3.小组互议,说说为什么投票。

4.激励学生课后探究涤纶彩球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实现课堂的拓展。

通过多种方式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如说说体会感受、自评互评师评结合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引导学生精益求精,培养创造能力。

课堂上教师充分肯定了不同学生表现出的积极因素,充分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创设学习成果汇报和欣赏活动提供了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意识,从而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开展。

只要教师主动吸取新课程理念来引领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的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用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动手、动脑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提高劳技课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篇5:劳动技术教学设计

1、学会怎样动手栽一棵金盏菊以及知道注意事项。

2、掌握最基本的移栽技术。

3、金盏菊移栽后,怎样做好养护工作

教学准备

1、材料:金盏菊小苗,花盆、菜园土、复合肥、纱窗网片

2、工具:铲子、喷水壶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引出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来参观我们的农家乐小基地,你们看,他们多快乐啊!(出示课件)(二小学生的种植图)

(2)现在,新的学期又到了,你们有没有准备把自己的学校打扮得更漂亮,今天我们就动手为学校栽一盆花,美化自己的校园,怎么样?

揭示课题——金盏菊的养护

(3)出示课件——金盏菊

我们在座的全体同学都见过金盏菊,但你们对金盏菊了解多少?谁愿意说说。(学生自由说说)

师小结:金盏菊又名黄金盏,为菊科两年生草本植物,金盏菊植株矮生,茎多分枝,高20——60厘米,叶矩圆形,有糙毛、头状花序径可达10厘米以上,花夜间闭合,怕炎热,在夏凉地区可持续连绵开放。花朵密集,花色淡黄至深橙红色,鲜艳夺目,花期又长,是早春园林和城市中最常见的草本花卉。金盏菊花朵鲜黄、叶片翠绿,十分醒目。盆栽摆放中心广场、车站、商厦等公共场所,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呈现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数盆点缀窗台或阳台,金盏菊的金黄色花朵,使居室更加明亮、舒适。当然,在我们的校园里栽上一片或盆栽几盆装饰我们的教室也不错哦,同学们,你们有兴趣吗?(引入第二环节)

我们先来看看需要哪些工具和材料,(金盏菊小苗,花盆、菜园土、复合肥、纱窗网片,铲子、喷水壶)

不错,准备的很好,接下来看看怎样栽种

2、移栽示范(出示课件)

(1)准备好材料和工具,把材料和工具摆在桌子上。看老师示范

A、先在菜园土中加入少量复合肥并拌均匀

B、盆底垫上纱窗网片,再装上半盆加了复合肥的菜园土

C、用铲子轻轻地在育苗盆中铲出小苗

D、把小苗放进盆中央,扶正,加上菜园土,并在上面轻轻压实

E、浇透水后,将金盏菊摆放在阳光上

(2)说一说栽种过程

(3)学生动手试一试

A、小组或个人动手栽一棵金盏菊

B、在栽种时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3)学生讨论

(4)想一想,应怎样养护金盏菊?

定植后7~10天,摘心促使分枝或用0.4%比久溶液喷洒叶面1~2次来控制植株高度。生长期每半月施肥1次,或用“卉友”20-20-20通用肥。肥料充足,金盏菊开花多而大。相反,肥料不足,花朵明显变小退化。花期不留种,将凋谢花朵剪除,有利花枝萌发,多开花,延长观花期。留种要选择花大色艳、品种纯正的植株,应在晴天采种,防止脱落。

小小建议:

1、仔细观察金盏菊的生长变化,及时做好记录,写好观察日记。

篇6:八年级劳动技术课教学总结

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期的学校劳动技术课总结如下:

一、思想工作方面

在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形势下,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形势。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着眼于人才素质的提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由此可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着眼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劳技”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的素质结 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初中劳动课教材,既注意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更着眼于人才素质的提高。

三、坚持以实践为主,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有关基础理论知识也让学生粗知一点。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 践性很强的课,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就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教材涉及的每一项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都要利于实践,利于动手操作。比如芽接,教材先介绍怎样开砧,怎样削芽,再介绍怎样接芽,怎样捆扎。这一来,学生不 但懂得芽接的程序,还学习了芽接的具体操作和工具使用。有些技术操作我们还配上插图,以加强教材的直观 性。同时,我还根据实际,在 每章(节)后面设计一些实践题目,让学生课后或回家动手试验。在突出教材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的同时,有 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注意让学生粗知一点。比如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生物的遗传变异,等等。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劳动技术,发展智力,也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注意教材的横向联系,充分发挥劳动技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德、智、体、美、劳技诸因素是相互联系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基于素质结构各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这一特点,在编写教材 时,注意了五个方面的联系,一是注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技术课教学与劳动实践中; 二是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以利于学生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去,实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 合”;三是注意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通过绿化、美化校园,进一步激励学生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 明天;四是注意与勤工俭学的联系,让学生在植树种花、喂猪养鱼等勤工俭学活动中学习劳动技术 ;五是注意与实施“燎原计划”的联系,让学生带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去服务,在服务中进一步学习社会主义建 设所需要的本领。这五个方面的联系有一个共同点,即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在一学期里安排2—4次 社会调查,不仅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把初中劳动技术课教材与专门职业培训教材区分开。

篇7:劳动技术教学反思

篇一:劳动技术>教学反思

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比较注重技能的训练与习得,强调动手操作与实践。由此教师 以讲授、示范为主,学生 则以模仿、复制为多。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客观现实,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萌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劳动与技术教学在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积极体验和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萌发创新思想,从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会解决问题方法,逐步培养技术素养。

因此,教师首先要开阔视野,从自然社会的多视角,审视劳动与技术项目的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手工操作,如完成某一件作品,尽可能向多个方面渗透,充分发掘其内涵,最大化地达到劳动与技术的教育功能。其次,要改变多讲为“快”、以教为导的“教”本位的倾向,所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已很明确的将教师角色定位在非主体的地位。教师在学生交流、操作的过程中,要敏锐地发现问题,这些问题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是题内的还是题外的,往往是个性的题外的问题隐有创意,教师切不可疏忽,在评价与小结时,都应给予合理的价值指向。

如有这样一节劳动与技术课,一位教师结合当前众多学生都有自己小卧室的背景,要求初二学生利用废旧纸盒、彩纸、硬纸等材料,制作一个学生卧室模型,卧室内要有家具并进行一些装饰。四人一组,一节课(45分钟)合作完成,取题为“我的天地――我设计”。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且很有创意的劳技教学题材。教师先在投影上展示了多幅学生卧室布置的照片,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然后给学生布置今天的任务:大家用带来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学生卧室模型,并用各种小家具、小装饰、把自己的小天地布置得美观亮丽,各有特色。讲解与演示只化了6分钟时间,同学们制作的时间很充裕。四人小组分工,有的将废纸盒拆装成小卧室,还剪了一个口子,作为窗户;有的用硬纸做小床,书桌、座椅、书柜;有的用彩纸等材料做窗帘、壁画、录音机、台灯„„,接着共同商量卧室的布局与装饰。在学生操作的一段时间内,教师四下巡视,随时指点。离下课还剩6分多钟时间,大部分学生已完成模型的制作,教师宣布停下,开始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分自评、互评和师评,最后2分钟教师小结。

篇二:劳动技术教学反思

劳技与技术教育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学会动手动脑,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基本目标。是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规定的中学生必修课程。它既注重培养学生对飞速发展的“技术社会”的适应能力,又强调其技能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技术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融合与统一。力求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同时,促进其共同能力,个性潜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合为一体,并使其有机地融于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精选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模式,使之符合课标要求,又独具我校特色。将动手动脑与创新有机地联系起来,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激发了学生实践创新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三维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开放、反思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自主探究法:问题分析即开始不直接阐述理论观点,而是问题引入。列出若干问题后,由师生共同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尔后归纳。这样做贴近学生实际,充满生活情趣,又极具挑战性。有科学道理,又有技术含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作品制作的技术问题,设计问题,学生一般不易理解。我们通过展示作品“剪贴画”布艺娃娃“防滑砧板”“木玩工艺”“金工小锤”“依拉罐花筒”等的具体分析,学生很快理解这些较难的问题。进行探究,花时不多,效果明显。

2、合作学习法:课堂中我们设置了“操作示范”“问题思考”“动手实践”“技术实习”“调查研究”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开放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亲历亲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掌握技术的基础,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团队精神。

例如:劳技教室的桌椅摆放,采用四人围坐一桌的形式,工具大家用,条件大家创造,秩序大家维护。动手实践时,可相互交流,也可互补长短。动手能力强的可给动手能力弱的作示范,技术难点可共同攻关。评点时可自评也可互评,既发挥个体的作用,也体现团队精神。

3、开放反思法:为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留住不同的思维想法,抓住有限的时间“展示当堂完成有创意作品”,放手让学生在评点中自我归纳、总结。增加了弹性,给愿意学,有能力、有条件学的学生拓展了看与学的空间,这样做面向全体学生,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见解得以呈现与综合,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例如:每节课下来,同学们对于作品的制作过程,工具的使用方法,体现的创意,总会津津乐道,讲起来一套一套的。他们对作品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听到不同意见,他们据理力争。得到老师的赞许,他们的高兴劲就别提了。可以说是每件作品都牵动了他们的心。那种成功欲,不亚于放了一颗卫星。

劳动与技术课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我就创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作了一些探讨,也感受最深,现在写出来,以利今后进一步总结。

篇三:劳动技术教学反思

一、结合学科特点,突出育人育魂

农村初中的劳动技术教育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和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是农村劳动技术教育的方向问题。农村普通初中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农村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因而,农村普通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就是要面向农村,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的多功能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当地经济建设中的有觉悟、懂技术的劳动者。1984年,我从事劳技课教学之后,一直把这些做为我校劳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1.明确目标,教育学生心系农村

我认为:劳动技术课教学的根本,就是育魂,那么这个“魂”的中心是什么呢?要紧的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农村的生产实际,结合劳动技术学科自身的性质、任务和特点,一要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技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劳技课多功能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转变观念,强化科技兴农意识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把读书作为升学谋职的阶梯,部分学生轻视劳动,瞧不起农村。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感到升学无望,破罐破摔,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带领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用劳技课讲到的知识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学农基地、有关村社和学生家里开展科技示范试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看到了劳技课学到的知识有用处,付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技的思想情感逐步建立起来。

农村中学劳技教育课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使学生都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呢?多年来,根据我国杰出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做学主义”学说,瞄准本镇农业生产的需要,制定了劳动技术课教学的总目标——“学以致用”。也就是说让学生掌握农业技术,并能够独立操作,因此,要把“用”字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在生产和生活中能够应用的内容,不受时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及时地进行传授,以充分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如1992年春,当地多雨低温,玉米花白苗病严重,我们就在全校各年级讲授该病发生的原因、病株症状及防治方法,学生很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生产实践中,教学效果明显,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和农研部门取得紧密联系,积极引入科研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具有先进性,并通过教学把最新利研成果和生产技术传播出去,缩短了科研成果在我镇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为农业技术进步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增强了学生科技兴农意识。

二、拓宽教学渠道,培养学生能力

农村劳技课教学,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必须把它放在广阔实践的基础之上,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这个实践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扩大到课外、家庭与社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劳技教育网络。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建立以校田为基地,以家庭为补充,用教学带试验,以试验促教学的多方位、多渠道的运行机制。

立足课堂教学,力争人人学会。我针对学生对农业技术了解参差不齐的实际,给学生分类上课,形式多样,有一般正常的课堂,也有特殊的辅导式的课堂,有集中上的课堂,也有个别上的课堂;有固定时间上的课堂,也有随时随地上的课堂。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自己空白的农业技术“填平补齐”。

对劳技课大纲中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尤其是实践操作程序,都深入研究,认真备课,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2)上课。打破常规授课,按农时季节讲授。根据劳技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改革,打破常规授课法,把每年要讲的内容重新归类,适应农时季节的需要进行传授。这样,学生的实践机会就大大加强了。如每年秋季刚入学,讲农作物的秋季田间管理、常规作物的田间选种、适时收割等内容。春季讲水稻旱育苗、播种,地下害虫防治、化肥施用等内容。这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即“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求得了系统的知能”。同时上课加大实践比例,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统筹安排,调配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有时1:1,有时1:2等。实践证明,这样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3)考核,侧重考核实践能力。3.提倡“实效”原则,追求实际效果。

篇8:浅谈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创新

—、转变观念, 做创新型教师

实现劳动技术教学的创新, 应从劳动技术教师抓起, 只有教师先有了追求发展与创新的思想, 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被激发,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必须要彻底摒弃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培养创造教育的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师生观, 在民主条件下师生共同创造。”所以, 劳动技术教育要创新, 必须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笔者在进行《剪蝴蝶 (一) 》教学中, 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先让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且剪纸技术高的两名学生做“老师”, 讲述他们是怎样构思设计剪出形式美妙的蝴蝶的。而到了《剪蝴蝶 (二) 》的教学设计中, 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创意过程, 然后推荐一个优秀成员参与到班内的创意交流活动中, 最后四个小组再各自推选出一份创意最好的作品在班内进行交流。接下来, 是师生互动环节, 当学生们进入了紧张有序的创作阶段, 笔者就深入到各小组中指导创作。本节教学内容, 由于我打破了常规, 改变过去“填鸭式”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创设了灵活的教学情景, 把课堂教学活动交给学生去“主宰”, 不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还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展示了他们的才能。

二、激发兴趣, 做引领型伙伴

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 笔者经常利用各种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能神聚课堂, 从而更加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如:在教七年级第一节剪纸课时, 我先将自己用彩色纸精心剪制的式样美观、品种繁多的四瓣花、八瓣花以及美丽的蝴蝶、可爱的小燕子、吃着萝卜的小白兔、银光闪闪的大鲤鱼等作品用实物投影放大在幕布上展示, 学生们立刻被那些精美的作品吸引了, 对剪纸的兴趣大增, 纷纷嚷着让我赶快教他们。

三、因势利导,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也是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学生素质的发展全面提高, 最终要落实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在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 笔者在实施创新教育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 让劳动技术课成为实施德育的载体。

如:在教学生剪五角星时, 笔者先不讲五角星的折法和剪法, 而是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回答:五角星作为一种艺术图形, 在什么地方被采用?你知道多少?红色五角星跟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又有哪些联系?学生们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后, 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国旗、国徽上有五角星;团旗、团徽、少先队旗上也有五角星;红军帽子上是红五角星;好多国家的国旗上都有五角星, 等等。听了学生们的回答, 我又进一步向学生提出, 谁知道国旗和国徽的图案?它们各有几颗五角星?五角星的大小是否一样?这些五角星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置很自然地跟德育接上了轨, 听着学生们准确的回答, 我满意地微笑, 不停地点头, 并及时对学生的正确答案给予鼓励。一堂关于了解国旗和国徽知识的思想教育, 就这样在学生急于动手剪纸前渗透到他们的脑海中了。

四、创设情景, 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有研究表明, 现代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 是家长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 而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使得现在的孩子劳动意识薄弱,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生活自理方面能力很差, 事事都依靠父母。有资料显示, 各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差距很大:美国1.2小时, 韩国0.7小时, 法国0.6小时, 英国0.5小时, 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参与劳动的时间只有12分钟。这种局面如不及时改变, 后果将十分严重。为此, 作为一名劳动技术教师,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 我们必须严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加强对青少年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艰苦朴素、敬爱长辈、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 在劳动中锻炼, 在劳动中成长。

五、表扬、激励, 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篇9: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23-01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大胆创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想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多变导入,增添趣味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巧妙的教学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要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该优化课堂教学导入,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玩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导入教学,从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而直观地展示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由生活情境导入教学,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学苏教版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下册课文《漂亮的礼品包装盒》为例,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拿出事先收集到的礼品包装盒,相互展示与交流,同时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展示的礼品包装盒。接下来,教师逐一展示自己预先准备好的大小不一的礼品包装盒,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礼品包装盒的欲望。在教学苏教版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上册课文《钉纽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唱儿歌《钉纽扣》引出课题,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创设问题情境,提问学生:“衣服上的纽扣脱落了怎么办?书包破了怎么办?”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钉纽扣,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教学,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优化活动,自主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习得技能,仅仅依靠教师的传授还不够,还需要自己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劳动与技术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好动、爱玩,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信任学生,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在观察、实验、探究、创作中获得发展,并意识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以上文提到的《漂亮的礼品包装盒》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自学的空间,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主动体验,提高自学能力。比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自学内容:①这个手工制作可以分为几个步骤?②哪个部分制作起来比较困难?③是否可以自主设计礼品包装盒上的装饰物?学生依据自学提示和制作说明,运用材料制作礼品包装盒,在制作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学生在制作礼品包装盒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制作的难点,提出一些疑难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交流,基本上能够自主解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三、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学习需求、动手能力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时要实施分层教学,优化教学设计,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以教学苏教版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课文《纸工制作:房子相框》为例,教師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差异,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比如,展开想象,大胆尝试,设计与制作自己喜欢的相框。假如学生设计的相框不够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教材里的模型进行制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能够促使学生自由发挥,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比如,对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不同图案、不同形状的相框,并在制作相框的过程融入一些有创意的设计,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对于动手能力比较弱且缺乏耐心的学生,教师在进行个别指导时要适当降低要求,同时引导他们制作出简单的相框,当学生制作成功后,也能够获得成就感。

总之,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制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10:劳动技术教学反思

一、问题分析。从师、生、教学方法、资源等多元因素分析。

1、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以前的劳技课堂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制作步骤、技能的讲述,让学生突破难点问题,初步掌握后期制作的技术要点,顺利完成作品的制作,忽视了对作品主题的把握和如何突出主题,就是说学生对作品的设计能力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2、学生过于依赖老师,不肯思考。后期制作课上一直存在着学生一有问题就去找老师。即便是很简单的问题也去问,部分问题还没等我解释完学生就恍然大悟,经过调查发现学生怕做不完或跟不上的占少数,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这其中的诸多原因不一一累述,有一个原因值得一提,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心态,压根就不重视这门课,很多学生在他们学校很规矩一道劳技课就撒欢了。有时课堂纪律不好,这不能完全把责任扣在劳技课老师头上。

3、学生的审美层次有待提高。这方面体现出了学生间的差异性比较明显,有的学生作出的作品很好玩,有恶搞的成份在里面,这需要教师批评教育和加以引导。

4、教学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主要是管理上,教师一讲完课,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相互之间虽然彼此很近,但是不能很好的交流技术问题和设计问题,缺乏合作和交流。而学生在拍照片时却能彼此照应,提供帮助。

二、针对这些问题拟从以下方式着手改善,提供学生的设计能力,使学生制作的作品主题更加突出。

1、讲述技能时注意引导学生思维,在一些关键问题时留给学生以点思考和总结的时间,多从学生制作遇到的问题入手,多注意启发学生,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

2、学生的制作过程要将“设计”这条线一直贯穿下去,先局部进行设计再整体设计,例如先对相框的设计、然后对文字和效果的设计,再从整体把握作品主题进行设计。这需要教师坚持将设计意识给学生灌输进去。

3、总结突出主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总结出了一些突出主题的方法,例如:对比法、放大,还有人物表情和动作、背景间的协调,这样利于学生找到方法,而老师也不单单空喊口号,学生在观看作品时能够对作品有评价的标准,通过技术和设计两方面来进行评价。

上一篇:村党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报告下一篇:高考正能量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