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劳动

2024-05-18

技术劳动(精选6篇)

篇1:技术劳动

《菱形风筝的制作》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预设

教学目标:(知识):了解风筝的历史及风筝的艺术特征。(能力):了解风筝制作的方法并制作一个风筝。(情感):体验合作的乐趣和懂得欣赏别人。

二、教学难点:绑线,风筝面的粘贴,提线的制作。

三、教学准备:材料:竹篾、风筝布、透明胶布、双面胶、502胶水、绳子。工具:尺子、笔、剪刀等。课件。

四、教学过程 活动

一、欣赏风筝

(一)、导入

师:孩子们,每当遇到好天气,老师总会想起一首诗,大家来帮我读一读吧!《村居》(清)高鼎。

谁知道纸鸢是什么?谁放飞过风筝么?(有意思吗?快乐吗?)如果能放飞一个自己制作的风筝,那会更快乐更有意思。(板书:风筝的制作)

(二)、了解风筝的历史

风筝起源于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你们知道风筝最早是谁发明的?(相传,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源于春秋时代,由古代的科学家墨子制造的。传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知道为什么会坏吗?来猜一猜。(评价:你真了不起)。那现在的风筝都会用什么材料来做呢?()

(三)、欣赏风筝的种类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用各种材料制作的风筝吧,串式、桶式、板子、硬翅、软翅、自由类和现代类(展示图片)活动

二、制作风筝

(一)、了解步骤

1、了解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跃跃欲试,急着制作呢?别急,老师这里有几个制作好的风筝,这是一个什么结构的风筝,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菱形风筝的制作。我们来观察一下,这样的风筝由几部分组成?

2、风筝的构造:

师利用风筝的成品演示讲解:(1)骨架:支撑整个风筝的架子。

(2)蒙面:承受升力的部分,大多用纸做成,也有用绢作的。

(3)尾巴:起平衡稳定的作用。也有风筝没有尾巴,靠蒙面本身起作用。(4)提线:风筝和放飞的连线,也有调整风筝角度的作用。

(5)放飞线:起两个作用,一是产生拉力,是风筝和空气产生相对运动; 二是牵引风筝升高,上升的高度取决于线的长度。

3、课件展示制作菱形风筝的步骤:

到底怎样去完成制作这样的菱形风筝呢?先来看一段视频,同学们要仔细看哦,都有哪些步骤?那一步是最难的? 请同学说制作菱形风筝的步骤。我们来回顾一下,谁观察的最仔细!、扎骨架:用竹篾扎出支撑风筝的架子。

2、剪蒙面:把长方形的纸裁剪成菱形。

3、绘蒙面:要求色彩鲜艳,适合远观。

4、粘骨架:将的骨架用双面胶粘在准备好的蒙面上。

5、系提线:风筝的的放飞线和风筝的连接线。

6、加尾条:将厚的长条塑料布粘贴在风筝的底部。

小组合作赛

今天的风筝制作由两个人合作完成。由于时间有限,彩绘蒙面今天就不做了,接下来,我们进入小组合作比赛,让老师看看哪个小组分工明确,有序高效。(对小组进行编组)哪个步骤小组在完成是前三的,而且是正确的,将为本小组赢得一个星奖励。获星最多的小组将获得黄金搭档奖,下面我宣布小组比赛开始(action).活动

三、作品展示与评价 作品pk

时间到,18个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获星最多?第小组获得本次的黄金搭档奖?恭喜!大家掌声鼓励!刚才第x组获得黄金搭档奖,他们分工明确,速度快,那么风筝到底制作的怎么样呢?我们来好好欣赏一下。好在哪里,哪里值得你学习,不足在哪里,你有什么好建议?

现在风筝上请贴上组号,请各组就近交换作品进行评价。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风筝,了解了“风筝”的有关知识;认识了风筝的基本结构;体验了制作过程中的乐趣:特别是学会了欣赏和合作。

那么,我们约定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让我们走进大自然,放飞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放飞我们的快乐和梦想吧!请同学们整理好工具,把垃圾带走,下课!

篇2:技术劳动

第1课 梳洗

教学目标

1、懂得梳头、洗头和洗澡的意义,从而重视仪容美观、整洁,并逐步养成爱清洁讲卫生的习惯。

2、掌握梳头、洗头和洗澡的方法,学会梳头、洗头和洗澡。课前准备

每组脸盆一个,盛水的水桶一个,装废水的水桶一个,毛巾两条,洗发剂一支或者香皂一块,棉花少许。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讲述头发的作用:人的头发起着保护头部的作用。头部的皮肤因为新陈代谢而产生污物,如粘在头发上的皮屑等。毛孔经常会排出汗渍、皮脂等东西。人们在劳动或者或活动中,头发、头部皮肤会粘附者许许多多的灰尘、脏物,甚至沾上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些东西,不但会使人的头部肮脏、发臭、发痒、甚至能使人患上皮肤病、传染病等。因此,我们必须勤洗头,保持清洁,使仪容整洁。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至6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指导洗头的方法。找一位同学现场示范洗头,边操作边讲解,让学生听懂、看清每一个细节步骤。

洗头过程:(边讲解边适当板书。)第一步:淋湿涂洗发剂。

第二步:揉搓漂洗。注意不要用力过猛,以免伤着头皮造成皮肤感染。如果觉得头发还是比较脏,可凃些洗发液重洗一次。

第三步:用水冲洗。用温水冲洗干净,直到冲洗过的水清而不浊。注意眼睛要闭紧。第四步:抹干。用干毛巾擦干。有条件的可使用电吹方把头发吹干。第五步:梳理头发。梳头时,要从发根数道发稍,理顺后再梳成一定的式样。(2)指导洗澡的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明确洗澡的方法步骤。第一步,淋湿。

第二步,凃沐浴液或浴皂。第三步,全身擦搓。

第四步,冲洗干净,换上干净的衣裤。

(3)分组练习洗头,组员互相帮助,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洗得最干净的同学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1)全班讨论:头发蓬乱和头发整洁,给人的印象怎么样?

(2)回家后在自家的洗澡间(卫生间)内按洗澡的方法步骤洗一次澡,比一比,谁洗的干净整洁。

第2课 拖地板

教学目标

1、认识擦地板的作用,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参加家里和学校的擦地板活动。

2、学会正确用运常用工具去擦地板。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拖把一把,抹地布一条,水桶一个。洗衣粉少许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表扬在家在校经常参加擦地板活动等各种劳动的学生。提问学生擦地板的作用?你会拖地板吗?

(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9至12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教师讲解和直观示范相结合,让学生明确并掌握擦地板的每一个步骤的道理和操作方法。

擦地板过程:

第一步:打扫地面,整理桌凳物品 第二步:浸泡拖把。

第三步;有次序地拖地两次。双手一上一下握住拖把柄,身体向前微倾,量比均匀用力来回移动拖把,从一个角落开始,一边拖一边往后退,一般要拖两次。

第四步:整理桌凳,晾晒拖把。将拖把清洗干净,拧干,挂在通风的地方晾晒,等地板干了,再把移动的物品放回原处。

(2)实践练习。按各组分定的区域学习擦洗地板。温馨提示:

a、特别脏的地方要放少许洗衣粉去擦。

b、拖把、抹布要勤洗,水脏了要及时更换,最后要换上一桶清水,把地板重新擦洗一次。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拖得最干净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1)小结:积极参加家里和学校的擦地板活动不仅能使地面保持清洁卫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而且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娴熟的劳动技能。

(2)回家后按照拖地板的步骤方法做一次家务劳动。

第3课 洗鞋

教学目标

1、认识洗鞋的意义,教育学生经常洗鞋,保持鞋子卫生;

2、了解洗鞋常识,学会洗鞋。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布鞋或胶鞋一双,鞋刷一把,盆一个,肥皂一条或洗衣粉少许。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谈话:当布鞋和胶鞋弄脏或穿了一段时间后,不仅外观不好看,而且气味也不好闻,这是就要换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洗鞋。

(2)阅读课本15只17页,弄清洗鞋的步骤和方法。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指导示范洗鞋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洗鞋方法。

第一步:浸泡初洗。在水中轻轻洗刷,刷掉鞋帮表面和鞋底上的泥土。第二步:细洗。在鞋内、斜面、鞋帮擦上肥皂或洗衣粉再用鞋刷依次刷洗。第三步:清水漂洗。一般要漂洗两三次。

第四步:晾晒。将鞋帮撑起,放在通风的地方晾干,胶鞋不要放在烈日下暴晒或火炉旁烘烤。

(2)实践练习。各小组学习洗鞋子。温馨提示

a、换水时不要把水撒泼在地板上。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洗得最干净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1)小结:经常换洗鞋子既卫生,又可延长鞋子的使用寿命,还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娴熟的劳动技能。(2)回家后按照洗鞋的步骤方法帮爸爸妈妈洗一次鞋。

第4课 洗衬衫

教学目标

1、认识洗衬衫的意义,教育学生经常换洗衬衫;

2、了解洗衬衫常识,学会洗衬衫。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衬衫一件,盆一个,肥皂一天或洗衣粉少许,软刷一把,衣架一个。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说说你知道的洗衣服的常识。

深浅分开、洗涤剂适量、羊毛衫要用专用洗涤剂等。(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1至23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指导示范洗衬衫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第一步清水浸湿泡。注意不要把不同颜色的衬衫一起浸泡,第二步:洗涤剂溶解、浸泡、揉搓。袖口、领口、腋下、下摆和前襟是易脏的地方,要多用一些洗涤剂,然后用手揉搓。硬领衬衫要用软刷刷洗。

第三步漂洗。在清水中加小半勺盐,反复漂洗两三次,有污渍的地方再用手搓一搓。第四步:挂晒:不能拧得太干,挂在通风向阳的地方晾晒。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洗得最干净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1)判断正误,说出为什么?

A、为了节省时间,妈妈把白色的、黄色的、蓝色的三件衬衫放在一起同时洗。()B、漂洗时在清水中加点盐,可以防止衣服褪色。()C、硬领的衬衫,领子上污渍特别多,要用手反复揉搓。()(2)回家后自己洗小件衣物。

第5课 整理卧室

教学目标

1、认识整理卧室的意义,教育学生经常整理卧室,保持整洁卫生;

2、了解整理卧室基本常识,学会整理卧室。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被子一床。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说一说:早晨起床后你都做那些事。怎样才能保持房间的整洁?(2)学生自主阅读教材26至29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教师讲解整理房间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开窗、整理床铺 第二步打扫房间 第三步整理物品及文具

(2)教师讲解示范折叠被子的方法。

(3)小组学习折叠被子,教师相机给予指导。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2)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3)请折叠得最整齐的小组说说收获或体会。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1)参观学生宿舍(2)设计房间物品摆放。

第6课 纸编小花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编织是中国的传统工艺,纸编小花篮不仅可供欣赏,也具有实用价值。

2、让学生能从编花篮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乐趣。教学准备

彩色卡纸、剪刀、美工刀、直尺、双面胶。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教师展示已经做好的纸编小花篮一个,让学生欣赏。(2)说明纸编小花篮的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做。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1)裁剪纸条。(2)编织。(3)围框。(4)横向编织。(5)插贴。(6)做提手。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让学生把自己的纸编小花篮上台展示给大家看,并让全班同学评一评看看谁的花篮最好看与牢固。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运用这种编织方法,设计并编织一个好看又实用的物品。

第7课 彩色拉花

教学目标

1、认识制作拉花是融折、剪、拉等几种技法为一体的。

2、学会制作拉花的基本步骤,制作出漂亮的拉花。教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彩色纸若干、彩线一根、剪刀一把、固体胶一瓶、铅笔一支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出示蜡光纸)一张纸,不仅能写字、作画,还可以做成剪纸作品,彩纸拉花就是其中的一种(出示彩纸拉花作品)。在节日到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它来装点教室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制作彩纸拉花。究竟怎样做拉花呢?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44至46页。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明确拉花是好多张粘贴连接起来的。

(2)讲解示范拉花制作过程:折叠---设计图案---剪---粘贴连接---串线。(3)实践操作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组拉花并展示欣赏。(2)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3)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1)动手剪一个拉花,比一比,看谁的拉花展开后最漂亮。(2)用同学们自己制作的彩色蜡花装扮我们自己的教室。

第8课 纸做大红花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制作步骤图,掌握制作方法。

2、了解大红花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喜庆装饰工艺品。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红色皱纹纸3张,剪刀一把细绳一根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1)朗读小诗《大红花》

(2)阅读教材51至53页,感知大红花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教师讲解示范大红花的制作步骤方法。

第一步、裁纸。把纸裁成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正方形。

第二步、折叠。把3张裁好的皱纹纸叠放在一起并对齐,然后一正一反来回折叠成宽2厘米的长条。

第三步、扎紧。用细绳从中间扎紧。第四步、剪角。把两头剪成圆角或箭头状。

第五步、展开。把纸一层一层地拉起展开,大红花就做成了。(2)学生动手操作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1)展示学生制作的大红花。

(2)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3)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红花代表关荣,戴上大红花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骄傲的事。你最想把大红花献给谁?

第9课 自制七巧板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七巧板,并能根据图例制作七巧板。

3、学会使用“七巧板”拼接图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一块,颜料一盒,直尺一把、剪刀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明确要求

(1)了解七巧板的历史,激发兴趣

七巧板是我国传统的益智玩具,在国外被称为“唐图”(2)自主阅读教材第57页。(3)看图学习制作七巧板的方法。

2、引导示范 动手实践

(1)指导学生按照图样,用正方形纸剪切出大小三角形5块,正方形1块,平行四边形1块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2)拼图,体会创造性游戏的快乐

怎样才能拼摆好七巧板呢?这儿有一首儿歌: 七块小板都用到,不能多来不能少。不能重叠,不能离,七块小板紧紧靠。先想想,再拼拼,拼拼、想想有创造。多动手,多动脑,看谁拼得多又好!

(3)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完成七巧板的拼图,看哪一组拼地最多做好。拼完后,给拼图赋予一定的意义,准备交流。

3、展示评比 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所拼的图案,向老师、同学们说明自己所拼图案的意义。(2)写一写:我的主要收获,并与同桌交流分享。

(3)评一评:从活动准备情况、步骤方法、成果质量三方面进行小组自评。

4、拓展延伸 实践创新 今天,我们学习了制作七巧板,并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形。那么你们能设计出其他的拼板吗?如十五巧板,回家之后,自己尝试着做一做,拼一拼。

第10课 立体贺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纸工简单的立体造型方法。

2、认识内折线、外折线等符号。

3、练习剪、刻、折、插等基本操作。

4、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创作的乐趣。教学准备

让学生准备一张16开大小的素描纸。准备直尺、剪刀、小刀等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当过节的时候,或者你的家人、朋友、同学过生日的时候,你有没有送过他们贺卡?

师:那你送的贺卡是买来的还自己做的呢?那你做的贺卡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这样的呀?

师:你看过这样的贺卡吗?这样的贺卡叫“立体贺卡”。它能像小相框一样立在桌子上。你们想不想学怎样做“立体贺卡”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做立体贺卡。(板书课题)老师让大家准备的材料和工具都准备好了吗?

二、观察实物、学习方法

1、教师出示制作图

师:大家看这个图,有些部分我们已经学过了,大家还记得吗?比如说:这样的线叫什么线?(轮廓线、剪切线)那大家知道每条线的长度吗?谁来说一说?

提示:1.5厘米等于1厘米5毫米。

师:可是还有一些线我们没有见过。比如:这样的断断续续的线,上面还有V或小三角的符号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不过没关系,相信你们看过老师制作的立体贺卡之后一定会知道的。

2、教师给每个小组出示做好的立体贺卡,让学生观察

师:通过看老师做的贺卡,你们谁知道这样的线是什么意思?那V和小三角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3、师:图我们是看懂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先干什么?然后呢?(讲解击伤步骤)

三、小组合作,制作贺卡 出示注意问题:。

1、画图要准确。

2、裁剪要整齐。

3、插孔、插舌大小要一致。

4、要注意安全。(播放欢快的音乐)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品展示

每个小组上交一份作品,其他组评议。(出示评价标准。)评价标准:

1、画图裁剪是否准确、整齐

2、是否整洁、美观。

五、小结

通过我们几个小组的作品展示和评价,你对自己做的贺卡满意吗?如果不满意也没关系,你可以再重新做一个。不过一定要掌握制作的方法呀。

(总结制作方法:1.看懂制作图2.操作方法,剪、刻、折、插。)

六、作业

篇3: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三策略

为了全方位地开发和利用劳技技术课程资源, 激发学生的技术需求和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 我们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学实践研究。

一、优化教学环境, 强化技术教学

1. 优化劳技教学环境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单纯地搞"纸上谈兵""黑板上种田"是无法完成学习内容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 才能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 形成自己的能力。

劳技专用教室的设立, 完善的教学器材配备, 能够满足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开展观察、尝试和实践等活动, 充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 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还能让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2. 改进劳技教学方法

兴趣是学生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 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基础。凡是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都愿意学、愿意做, 因此精心设计教法, 能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 常用的有成果展示法、谜语法、游戏法等等。

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教学上教版四年级《双椎体模型》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大型教具进行实物演示, 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 发现现实状态与原有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冲突, 学生立刻就会产生疑问。当学生带着探究科学奥秘的心情去实践制作时, 这时的动力是十分强大的, 同样也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 加强劳技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 学生是技术实践的主体。学生个人单独实践的形式, 可以锻炼其独立的品质, 培养其创造精神。可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也有长短。因此, 教师也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善于根据教材的需求, 适时改变学习方法指导, 为他们创造一种协作环境, 引导他们互相帮助, 彼此取长补短, 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样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在活动中, 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每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变化, 需要他们灵活地运用劳动技巧协调动作, 搞好配合。这种合作, 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因素。

4. 体验劳技教学成果

成果展评是劳技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学生作品的展评, 既可检查教学效果的好坏, 又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并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创作意识。

评价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如小组互评、集体展评等。而展示的方式也可以多元化, 如将班中评出的最佳作品, 放置在教室的展示橱里, 让来专用教室上课的同学都能观赏。或将各自的特色作品拍摄下来, 打印成稿, 期末贴在每个同学的成长记录册上, 永留纪念。这些不同的形式, 都能让学生体验到通过劳动创作, 生活能够变得更加美好, 从而使学生对劳动技术的感情得到升华。

二、科学选择内容, 进行拓展延伸

课外的延伸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原有的教学之后, 也可以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注意, 使学生的兴趣持续不断, 创造有增无减。

1. 布置有趣的技术实践作业

作业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寻求教学的最优化, 必然要对作业的优化进行探索。劳动技术的作业不同于语、数、外的作业, 它可以有意识地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引进学生课外获取的信息。

例如:四年级第一册第一课关于纸张的来源, 五年级教材中木材的来源, 还有五年级第二册第一课关于废旧电池的回收等, 教师都可以让学生结合自然课中所学到的知识, 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回收信息资源之后, 可以利用制作小报、汇报调查成果。这样把学习兴趣延伸出去, 达到课后巩固发展的目的, 使学生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 进行有意义的技术竞赛

有竞争, 才有进步, 学技术也是同样道理。当学生学习了一系列的技能之后, 需要检验学生是否学会这些技能, 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地运用。这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竞赛来达到检验的目的。

例如:四年级第二册学习金工的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弯折一笔画铁丝作品的比赛。通过比质量、比速度等方式, 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发兴趣, 从而再次达到巩固技能的目的。

三、利用科技活动, 开发校本资源

把劳技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劳技教育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有利于把学生源于生活和课本知识提出的奇思妙想在劳技教育中去检验与实践。通过植物种植活动、建模制作活动、发明创造活动等, 能营造一个良好科技教育的校园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我校在四年级开设建筑模型兴趣小组的目的, 既是为了在学生中开展建筑模型科技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丰富和促进兴趣课的开展和提高, 同时也是为参加市区的中小学科技模型比赛做准备。因为每个学期区里比赛的模型都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每一次对学生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新的挑战。

比如制作木质的中国馆, 这个作品因为材质的关系, 制作的效果远比纸质中国馆要好得多。通过基础训练和集中制作, 同学们制作的中国馆, 个个都很棒。在参加区里组织的比赛的基础上, 学生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完成的中国馆进行整合。教师结合劳技课的教学内容, 利用电工与金工技能, 让学生对中国馆进行再创作。正逢世博会召开期间, 去过中国馆的同学说晚上亮灯的中国馆很漂亮, 大家就思考如何使我们的中国馆模型也能亮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 五年级的学生在每个中国馆的内部都安上了一盏灯, 然后在底板下, 通过导线的正确连接, 最终接上开关, 就能使四个中国馆同时亮灯。当灯点亮的一刹那, 所有成员包括教师在内都一起叫了起来, 太高兴了!学生的潜能真是无限的, 在接着设计围栏时, 同学们设想了好几个方案, 可大家仍感到不太满意。这时, 一位男孩提议用2010和EXPO这八个字母组成围栏。大家一听, 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创意太棒了!大家立刻行动, 四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金工技能的训练, 弯制铁丝作品已经非常熟练。每人负责一个字母, 一共弯制6个, 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大家排好序, 依次将字母插入底板, 仔细地整形后将铁丝固定住。会发光的中国馆完成了, 学生们看着自己努力创作的成果, 都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所感动, 激动地鼓起掌来!

篇4:“技术—劳动”的性别分工

关键词:女性主义技术研究;技术-劳动; 性别分工;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 B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6005505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0世纪60年代,第二浪潮女性主义从理论上开始转向关注性别政治、性别身份、阶级和种族等问题,从心理分析、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中寻找性别从属与性别压迫的深层原因。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是有共同交集的,女性受压抑、受歧视的现象都是两者所不能容忍的,而马克思主义更是从理论上支持了社会弱者反抗命运的权利,因此马克思主义可以从理论上支持女性主义,指导实践,女性主义又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联姻,首先在于两者在把握世界时都是采用否定性与批判性思维方式,不是根据静态平衡而是根据对抗获得对世界的理解;其次在于两者都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总特征就是“不平等”,女性主义力图解决的是性别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力图解决的是阶级不平等;最后在于两者都主张通过“社会变革”来改变阶级或性别不平等的状况[1]65-70。本文拟探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的“技术—劳动”的性别分工理论,以揭示技术与劳动领域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为从劳动的视角实现女性解放与技术领域实现性别平等,提供有价值的启示。最后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技术研究进行理论评价及展望。

一、米切尔:工业劳动和自动化技术为妇女的解放准备了前提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技术研究同其他女性主义技术研究一样,着眼于女性解放问题,只不过更多地关注技术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代表性人物朱丽叶·米切尔(Juliet Mitchell,1940-),把女性受压迫的原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认为存在“四类机制”,导致女性受压迫。这四类机制是:生产、生育、性关系与儿童的社会化。在进行四类机制研究时,米切尔谈到了技术在女性解放中所扮演的角色。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但是,这种自然是什么?恩格斯倾向于接受传统的解释,认为是生理原因导致了男女最原初的劳动分工。在米切尔看来,即使劳动的性别分工在历史上有其形成的原因,但在现代社会却没有继续存在的根据,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需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性别分工结构并不会自然地消失,这需要妇女组织起来进行革命,而妇女的革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2]。她进一步认为,完全用生理原因(即男性身体强壮、女性身体弱小)解释性别分工显然是不够的。她指出:“并不是她体力的弱势将其排除在生产活动之外,而是她的社会劣势使其沦为社会的奴隶”[3]1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体力型”的劳动越来越少,体力已经不是劳动的主要因素,理论上女性的身体弱小就不再是劣势,因而妇女应该迎来解放的“契机”。历史事实是,随着科技革命以及由之引发的产业革命,确实使很多女性“走出”家庭,迈入到就业大军之中。女性“走出”家庭,托了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福”,但“走出”家庭只是解放的前提,她们会不会受到另外一种压迫呢?米切尔指出,“妇女作为劳动大军中的崭新的、最不稳定的成员和资产阶级社会里最易被牺牲的成员,在一段短短的插曲之后就被排除于生产之外。技术要与社会总结构结合起来,社会总结构才是决定妇女劳动关系的要素”[3]19。技术的发展使劳动变得越来越不依赖体力,也就是技术使得劳动越来越适宜女性,但技术是社会中存在的技术,技术子系统发生了变化,但技术子系统所依赖的社会大系统没发生变化,女性“受压迫”的状况就很难得到实质性改变。

第二类机制是“生育”。至少在现代生物技术出现之前,生育是女性的独特功能。米切尔认为,女性的社会地位缘起于女性的家庭地位,女性的家庭地位缘起于生育与性关系。世世代代以来,女性在生育、性和教育后代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成为女性的天职(即通常所说的“女主内”),女性的从属地位就被视为历史事实而不可避免,这也形成了女性受压迫的因素锁链,即母性、家庭→不参与生产和公共生活→两性不平等。她认为,只要生育仍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女性的存在受制于她们无法控制的生物进程,妇女就注定要成为社会剥削的对象[3]20。米切尔进一步指出,现代生育技术的发展,使女性的生育很容易得到安全、有效和便宜的控制,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女性却不使用或拒绝使用它们[4]172。这也是为什么女性主义的另外一个流派——激进女性主义认为,现代生育技术的出现是拯救妇女的一个契机的原因之一。

第三类机制是“性关系”。 米切尔从“性解放”研究入手,认为“性解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性解放浪潮可能导致女性更大更普遍的自由,因为向传统性关系“开战”,以“满足性欲”为目标,无须承担“责任和义务”;但另一方面却是预示着一种“新的压迫”的到来。在性压迫与性自由的关系中,米切尔提出,性解放浪潮可能预示着新的压迫形式,她认为20世纪60年代的性革命与性自由运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些妇女认为,这种性自由打破了双重性道德,大多数妇女体验到的不是解放,而是压迫[5]。

第四类机制是“儿童的社会化”。父亲和母亲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角色”分工。母亲从事家务,对儿童主要起到“情感”的作用;父亲外出工作,对儿童起“工具”的作用。米切尔认为,这样一种角色分工,“害了”女性,使她们走不出家庭,缺少到外面工作的机会,而因此导致经济上的不独立,又使她们受制于男性。并且,这种现象并没有随着家庭规模的变小、生育时间变少而改变多少。endprint

米切尔认为,生产、生育、性关系及儿童的社会化这四类机制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四大结构既各自相对独立又互相依赖地构成了对妇女的压迫。唯一的出路在于,改变这种紧密结合的形式,而不是只改变其中一个,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结构,则会被另一个结构的加强抵消掉,结果只是改变了剥削的形式[3]31。对于米切尔描述的妇女在生产、生育、性关系与儿童的社会化等方面所受的“综合性压迫”,女性主义者布伦娜和拉马斯认为,这种压迫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减轻,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生物再生产(即生育)领域中的避孕、流产等技术的发展,确确实实使妇女免除了生更多孩子的沉重负担,但却愈益将对生物再生产的控制权交到了国家机关、医院和开业医生手中。技术的发展,并没有顺理成章地给女性带来福音,只是转换了一种压迫形式而已。

二、性别分工:女性从事低技术的私人领域劳动

为了实现女性解放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技术研究把目光聚焦在“技术-劳动”的性别分工问题上。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认为:“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但是,这种自然是什么?恩格斯倾向于接受传统的解释,认为是生理原因导致了男女最原初的劳动分工。然而,完全用生理原因解释性别分工显然是不够的。来自人类学的研究显示,在原始的人类社会结构中,有女性同样从事农业与狩猎工作,男性承担抚育婴儿的工作。可见,性别的劳动分工并不一定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社会行为。再者,当把女性的压迫问题追溯至劳动的性别分工,同时又把性别分工还原为一种生理结构,这显然与马克思主义用社会关系界定生产关系的初衷有所背离。贾格尔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两种观念之间摇摆:女性完全参与生活的每个领域的激进观念与女性的生物性可能只允许她们部分地参与的设想”,而“男女之间特定的未说明的生理差异意味着决不会完全抛弃对劳动的性别区分:在家中,在工厂中或者在床上”[6]。性别分工涉及到对性别差异的理解,当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原点,同样面临如何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相互关系、如何解释社会性别分工的问题,而是否能够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也意味着是否能够合理地解释妇女受压迫的社会事实。

具体来讲,女性的“工作”被限定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家庭或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而男性则广泛地分布在“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社会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女性从事的家庭劳动的性质是耗费时间、精力、杂碎、平庸、单调、重复、机械、充满压抑。并且,这种性别分工成为性别政治不平等的根源。女性从事的家庭劳动属于私人领域,家庭内部的事情属于“家务事”,与政治“无涉”,不属政治讨论的范围。男性从事的劳动属于公共领域,涉及到如何行使国家与公民的权力,男性因此获得对公共事件与公共决策的发言权。也正因为如此,女性在家庭或私人领域也处于性别政治不平等的状态,家庭生活长期保持着一种男性家长式的“中心化”状态。女性依然是家庭生活的“底层群体”、“家务事工具”。因此,女性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叙事框架”就是“日常生活批判”[7]。

18世纪的英国进行了产业革命,随着棉纺织业需求增大,女工和童工的雇佣成为最早的资本剥削的对象,妇女开始在劳动雇佣市场受到资本主义和家庭的双重支配,从事从属的缺乏技术和低报酬的工作,而在家庭中陷于更加依附的地位。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家庭与劳动分离,男人更少依靠妇女进行工业生产,而妇女却在经济上更无法摆脱对男人的依赖,妇女成了丈夫的家庭奴仆。在公共领域的工作上,男性比女性时间略长;在家庭劳动上则是女性所费时间远远长于男性;把两项劳动相加,女性每日的劳动时间比男性要长得多。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劳动时间更长,因为家庭劳动绝大部分都落在女性身上[8]。

女性所从事的家庭劳动不仅“技术含量”低,而且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女性主义学者玛格丽特·本斯顿(Margaret Benstion)认为,女性从事的家庭劳动工作(家务)停留在“前市场阶段”,处于贸币经济体系之外,没有进入市场就直接被消费掉了。按照政治经济学商品生产的逻辑,女性所做的家务工作只具有“使用价值”,通常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工作”,因而也被认为是没有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的工作。在一个“金钱决定价值”的社会里,女性是一个处于金钱之外的群体[1]19。也就是说,女性从事的家庭工作不是属于“商品生产”,是没有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劳动,不具有“交换价值”,因而不是什么真正的工作。因此,本斯顿悲观地指出,所谓妇女,是指这样一些人,专门从事家务劳动,“在与家庭相关的各种活动中,负责生产简单的使用价值”[1]19。

正因为女性从事的“技术含量”,是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家庭劳动,因而使女性在整个性别政治中处于“屈从”的地位。从这个视角看,要如何“解放妇女”呢?恩格斯指出,女性的压迫发生在私人领域,那么妇女的解放就必须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他指出,只要妇女仅仅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把社会的生产劳动排除在外,那么所谓的妇女解放与男女平等,不管是在何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换而言之,妇女解放是建立在她们极少时间参加家务劳动,大部分精力放在社会生产劳动的基础上[9]。现代大工业生产为这种可能性提供了条件,因为现代大工业“越来越要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的事业中。” 因此,恩格斯认为,妇女的解放必然伴随着公共领域的扩大和私人领域的消退。但是,私人领域完全消失似乎也不可能,因为家务劳动仍然必需占据妇女们“极少的时间”。

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本斯顿提出,有如下两个条件决定了妇女解放与否:第一,在公共领域的就业机会是否平等;第二,妇女是否已经从琐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但这两方面是相互关联的,不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公共领域的机会平等是不可能的;妇女被禁锢在家庭而不去公共领域工作,家庭劳动的社会化(工业化)也无以成立[1]22。基于上述分析,本斯顿提出了自己的妇女解放的“二阶”策略,“第一阶”是家庭劳动的“社会化”,“第二阶”是女性介入公共领域。作为“第一阶”的家庭劳动社会化是非常必要的,对这种必要性认识的提高,能给予妇女应得的更多尊重[4]157。只有家庭劳动社会化了,原本由女性承担的属于私人领域劳动的工作才能变成公共领域的事情,并由社会共同承担。“第一阶”得以实现是“第二阶”得以成立的前提,而之所以家庭劳动社会化处于更高“阶位”, 本斯顿认为,不先从繁重的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就盲目地鼓励女性积极加入公共领域,对女性的解放无疑是“雪上加霜”。她是这么说的:“家庭劳动历来都是推到女人身上,如果她们加入公共领域,那就意味着她们在公共领域的工作和私人领域的家庭劳动均不可偏废。这相当于她们做了两份工作:她们在能够完成作为首要任务的家庭劳动的前提下,才被许可加入公共领域劳动力队伍。在前苏联和西欧,女性加入公共领域劳动的机会非常多,但实际情况是她们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自由。公共领域的男女就业平等,诚然是女性得到解放的先决条件,但这个条件本身并不足以给女性带来真正的平等;只要家庭劳动仍旧是私人领域和女性的必要责任,她们就只能继续承担双重负担”[1]21。endprint

对于恩格斯和本斯顿提出的解放“策略”,另外两位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玛莉亚罗莎·达拉·科斯塔(Mariarosa Dalla Costa)与 谢尔玛·詹姆斯(Selma James)均提出反对意见。她们既反对恩格斯提出的“女性要解放必须先进入社会公共劳动”的主张,也反对本斯顿提出的“家庭劳动必须社会化然后女性进入公共领域”的主张,她们提出“家庭劳动工资化”的女性解放策略,即应该给女性从事的家庭劳动支付工资。科斯塔与詹姆斯认为,这笔工资应该由国家出面支付,因为国家财政收入最终是依靠“资本剥削女性”取得的结果。“家庭劳动工资化”可以使人们深刻领会家庭劳动的本质,强化人们对家庭劳动重要性的认识;“家庭劳动工资化”实际上也使人们认可到了女性同样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者,同样是遭受剥削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也就为女性主义政治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家庭劳动工资化”在理论上成立后,那该如何在行动上实施呢?科斯塔与詹姆斯基于家庭劳动计酬策略,提出了两个“行动策略”:一是“拒绝工作”。女性本来就承担着繁重的家庭劳动,如果再参与到公共领域,被资本家“雇佣”,实际上就承担了两份工作,为资本提供了家庭劳动服务和作为工资劳动者的服务,在现有社会结构中,所谓“劳动获得解放”无疑是天方夜谭。第二,在公共领域问题、家庭劳动无偿性、两性不平等、女性与公共空间隔绝等问题上,动员“工人阶级妇女”,以便使家庭劳动的斗争“社会化”[10]。

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技术研究的理论意蕴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联姻”的产物,在她们看来,性别问题不是孤立的,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性别问题与阶级问题、种族歧视问题、社会发展问题、生态问题、科学技术发展问题都是内在联动且互相制约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关于“技术-劳动”的性别视角研究,属于女性主义技术研究大家族中的一员,它为了达到技术批判的目的,“借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诸如“异化”、“劳动”、“社会生产”、“社会再生产”、“全面发展”等关键词来进行理论阐述,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制度批判”增添了“父权制批判”,“阶级斗争”增添了“性别斗争”,“劳动异化”增添了“性别异化”,通过这种方式体现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家族相似性”,但又通过上述的“增添”方式,体现其作为一个女性主义流派独有的价值理想。

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技术研究者的视野中,技术既具有阶级特征,又具有性别特征,且两者具有内在相通与关联的特征。男性对技术的全面控制,是女性少有机会接近技术的主要原因。就像有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宣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研究与科学(技术)知识是对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和性别(男性)利益的反映。”也就是说,技术不是“纯客观”或价值中立的,是由处在其中的“社会关系”建构出来的,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和强势性别的利益或价值,既具阶级特征,又具性别特征,且两者互相嵌入并浑然一体。

女性主义力图解决的是性别不平等,马克思主义力图解决的是阶级不平等;两者在把握世界时都是采用否定性与批判性思维方式,不是根据静态平衡而是根据对抗获得对世界的理解。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技术反思,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品格,又具有女性主义理论所蕴含的抗争品质,是女性主义技术研究体系中的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技术领域中女性面临的全部问题,都归因于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受到类似于阶级似的压迫,至少在现实或经验上,显得有些牵强。女性群体不是抽象的“类存在物”,而是由现实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女人”的集合。发达国家的女性与第三世界的女性,白人女性与有色人种女性,知识女性与文盲女性,出生于富裕家庭的女性与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女性,尽管都属于同一性别,但对技术的认识与技术素养、所获取的经验、采取的立场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对女性群体进一步“细分”,探讨与女性相关的技术问题或与技术相关的女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技术研究者应该努力的方向。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只有这样,相关研究才能真正促进女性尤其是其中的边缘群体的真正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Barbaara Ehrenreich.“What Is Socialist Feminism?”Rosemary Hennessy and Chrys Ingraham(ed):Materialist Feminism-A Reader in Class, Difference,and Womens Lives,Routledge[M].New York:1997:65-70.

[2]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选[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1-32.

[3]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G]//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三联书店,1997:18.

[4]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2.

[5]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96.

[6]阿莉森·贾格尔.女性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M].孟鑫,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1.

[7]黄小寒.对西方女性问题的系统性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3):66-70.

[8]李银河.妇女、家庭与生育[J].江苏社会科学,2004,(4):17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8.

[10]秦美珠.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36-40.

篇5:劳动技术教学反思

篇一:劳动技术>教学反思

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比较注重技能的训练与习得,强调动手操作与实践。由此教师 以讲授、示范为主,学生 则以模仿、复制为多。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一客观现实,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萌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劳动与技术教学在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积极体验和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萌发创新思想,从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会解决问题方法,逐步培养技术素养。

因此,教师首先要开阔视野,从自然社会的多视角,审视劳动与技术项目的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手工操作,如完成某一件作品,尽可能向多个方面渗透,充分发掘其内涵,最大化地达到劳动与技术的教育功能。其次,要改变多讲为“快”、以教为导的“教”本位的倾向,所谓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已很明确的将教师角色定位在非主体的地位。教师在学生交流、操作的过程中,要敏锐地发现问题,这些问题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是题内的还是题外的,往往是个性的题外的问题隐有创意,教师切不可疏忽,在评价与小结时,都应给予合理的价值指向。

如有这样一节劳动与技术课,一位教师结合当前众多学生都有自己小卧室的背景,要求初二学生利用废旧纸盒、彩纸、硬纸等材料,制作一个学生卧室模型,卧室内要有家具并进行一些装饰。四人一组,一节课(45分钟)合作完成,取题为“我的天地――我设计”。这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且很有创意的劳技教学题材。教师先在投影上展示了多幅学生卧室布置的照片,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然后给学生布置今天的任务:大家用带来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学生卧室模型,并用各种小家具、小装饰、把自己的小天地布置得美观亮丽,各有特色。讲解与演示只化了6分钟时间,同学们制作的时间很充裕。四人小组分工,有的将废纸盒拆装成小卧室,还剪了一个口子,作为窗户;有的用硬纸做小床,书桌、座椅、书柜;有的用彩纸等材料做窗帘、壁画、录音机、台灯„„,接着共同商量卧室的布局与装饰。在学生操作的一段时间内,教师四下巡视,随时指点。离下课还剩6分多钟时间,大部分学生已完成模型的制作,教师宣布停下,开始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分自评、互评和师评,最后2分钟教师小结。

篇二:劳动技术教学反思

劳技与技术教育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学会动手动脑,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基本目标。是以设计学习和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规定的中学生必修课程。它既注重培养学生对飞速发展的“技术社会”的适应能力,又强调其技能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技术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融合与统一。力求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同时,促进其共同能力,个性潜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合为一体,并使其有机地融于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精选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模式,使之符合课标要求,又独具我校特色。将动手动脑与创新有机地联系起来,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激发了学生实践创新的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三维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开放、反思是我们的具体做法。

1、自主探究法:问题分析即开始不直接阐述理论观点,而是问题引入。列出若干问题后,由师生共同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尔后归纳。这样做贴近学生实际,充满生活情趣,又极具挑战性。有科学道理,又有技术含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作品制作的技术问题,设计问题,学生一般不易理解。我们通过展示作品“剪贴画”布艺娃娃“防滑砧板”“木玩工艺”“金工小锤”“依拉罐花筒”等的具体分析,学生很快理解这些较难的问题。进行探究,花时不多,效果明显。

2、合作学习法:课堂中我们设置了“操作示范”“问题思考”“动手实践”“技术实习”“调查研究”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开放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亲历亲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掌握技术的基础,提高运用技术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团队精神。

例如:劳技教室的桌椅摆放,采用四人围坐一桌的形式,工具大家用,条件大家创造,秩序大家维护。动手实践时,可相互交流,也可互补长短。动手能力强的可给动手能力弱的作示范,技术难点可共同攻关。评点时可自评也可互评,既发挥个体的作用,也体现团队精神。

3、开放反思法:为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留住不同的思维想法,抓住有限的时间“展示当堂完成有创意作品”,放手让学生在评点中自我归纳、总结。增加了弹性,给愿意学,有能力、有条件学的学生拓展了看与学的空间,这样做面向全体学生,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见解得以呈现与综合,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例如:每节课下来,同学们对于作品的制作过程,工具的使用方法,体现的创意,总会津津乐道,讲起来一套一套的。他们对作品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听到不同意见,他们据理力争。得到老师的赞许,他们的高兴劲就别提了。可以说是每件作品都牵动了他们的心。那种成功欲,不亚于放了一颗卫星。

劳动与技术课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我就创设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作了一些探讨,也感受最深,现在写出来,以利今后进一步总结。

篇三:劳动技术教学反思

一、结合学科特点,突出育人育魂

农村初中的劳动技术教育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和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是农村劳动技术教育的方向问题。农村普通初中肩负着双重任务,既要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农村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因而,农村普通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就是要面向农村,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的多功能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当地经济建设中的有觉悟、懂技术的劳动者。1984年,我从事劳技课教学之后,一直把这些做为我校劳技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1.明确目标,教育学生心系农村

我认为:劳动技术课教学的根本,就是育魂,那么这个“魂”的中心是什么呢?要紧的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农村的生产实际,结合劳动技术学科自身的性质、任务和特点,一要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技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劳技课多功能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转变观念,强化科技兴农意识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把读书作为升学谋职的阶梯,部分学生轻视劳动,瞧不起农村。一些学习不好的学生,感到升学无望,破罐破摔,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带领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用劳技课讲到的知识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学农基地、有关村社和学生家里开展科技示范试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看到了劳技课学到的知识有用处,付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热爱科技的思想情感逐步建立起来。

农村中学劳技教育课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使学生都认识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呢?多年来,根据我国杰出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做学主义”学说,瞄准本镇农业生产的需要,制定了劳动技术课教学的总目标——“学以致用”。也就是说让学生掌握农业技术,并能够独立操作,因此,要把“用”字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在生产和生活中能够应用的内容,不受时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及时地进行传授,以充分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如1992年春,当地多雨低温,玉米花白苗病严重,我们就在全校各年级讲授该病发生的原因、病株症状及防治方法,学生很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生产实践中,教学效果明显,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和农研部门取得紧密联系,积极引入科研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具有先进性,并通过教学把最新利研成果和生产技术传播出去,缩短了科研成果在我镇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为农业技术进步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增强了学生科技兴农意识。

二、拓宽教学渠道,培养学生能力

农村劳技课教学,要想跟上时代步伐,必须把它放在广阔实践的基础之上,以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这个实践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扩大到课外、家庭与社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劳技教育网络。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建立以校田为基地,以家庭为补充,用教学带试验,以试验促教学的多方位、多渠道的运行机制。

立足课堂教学,力争人人学会。我针对学生对农业技术了解参差不齐的实际,给学生分类上课,形式多样,有一般正常的课堂,也有特殊的辅导式的课堂,有集中上的课堂,也有个别上的课堂;有固定时间上的课堂,也有随时随地上的课堂。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自己空白的农业技术“填平补齐”。

对劳技课大纲中提出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尤其是实践操作程序,都深入研究,认真备课,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2)上课。打破常规授课,按农时季节讲授。根据劳技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改革,打破常规授课法,把每年要讲的内容重新归类,适应农时季节的需要进行传授。这样,学生的实践机会就大大加强了。如每年秋季刚入学,讲农作物的秋季田间管理、常规作物的田间选种、适时收割等内容。春季讲水稻旱育苗、播种,地下害虫防治、化肥施用等内容。这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即“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求得了系统的知能”。同时上课加大实践比例,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做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亲自动手,实际操作。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统筹安排,调配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有时1:1,有时1:2等。实践证明,这样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3)考核,侧重考核实践能力。3.提倡“实效”原则,追求实际效果。

篇6:劳动与技术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公共知识(占30%,即30分)详见P169页。

(二)课程标准(或大纲)(占20%,即20分)1.内容版本

⑴《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2005年版。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验用)1997年国家教委基教司编订。2.要求:

⑴通过学习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求能较好地掌握(一级教师)或全面正确地掌握(高级教师)《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内容。明确课程的定位、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学段教学内容(必选项目和参考项目)、确定教材内容的原则和实施课程标准应注意的问题。熟悉本课程标准中各项目的主要教学目标。

⑵ 通过学习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要求能较好地掌握(一级教师)或全面正确地掌握(高级教师)《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内容。明确课程的定位、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与要求、大纲中规定的基本项目和参考项目、掌握《电子制作基础》、《机械制图》、《电工操作基础》和《电子制作》等技术项目在知识和技能上的教学要求。

⑶了解新课程改革动向。了解教育部颁发的新的课程计划中,本学段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三)教学设计、教法研究(占15%,即15分)1.教法研究中主要涉及到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⑴劳动与技术课课堂教学结构; ⑵劳动与技术课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⑶根据给定的教学内容,设计一节劳动与技术课的教案; ⑷劳动与技术课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⑸根据一项技能操作要求,设计技能教学过程。2.在回答教法研究问题时要注意的事项

⑴劳动与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性、生成性、技术性的特点。教师必须注意研究教学方法,认真学习本地、本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用所学的研究成果或自己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回答有关问题,切忌照搬普通文化课教学模式和经验、避免凭主观想象回答问题。

⑵以上内容在作答时要从劳动与技术课学科基本理念、性质和特点出发,从教学实践和总结经验人手,也可就其中一至两点体会较深的案例进行具体深刻的阐述,切忌空谈。

⑶教案设计书写的基本内容应包括:课题,教材分析,课型,使用的教具学具,教学过程,操作示范内容,操作要领分析及注意事项,学生操作训练的设计、指导反馈及情感教育,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教学中要使用的投影片、模型等要绘出草图,课件要说明设计思路。

⑷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考核范围相同,高级教师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上应有创见和独到之处。

(四)专业知识(占35%,即35分)1.专业基础知识(20分)⑴教材内容范围

初中的主要教学项目为湖北省教研室编·湖北科技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1~5册中的《陶艺与雕塑》、《编制与手绣》、《电子与电工》、《木工与金工》、《摄影》、《家用电工基础》等技术项目;高中的主要教学项目为湖北省教研室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高中劳动与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等技术项目。

⑵所任教学段的教材内容要求

①基础知识:对所在学段的各技能项目应有较扎实(一级)或坚实(高级)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常识),在教学中能主动联系其它各学科的基本知识,积极引导学生用己学过的基本知识并解决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②操作技能:对所在学段的各技能项目,教师自身应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准确地进行示范操作,指导学生按规定的操作工艺进行操作。高级教师应能科学地设计操作技能教学过程。

③教师要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内存联系。

例1:机械制图是一种图样,在工程语言中,还有建筑制图、木工制图、服装制图、电子制图等图样,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机械制图的应用等。

例2:教师除了必须懂得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知识外,应该对教材中较深层次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如: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的区别和联系;帖接工艺与粘接质量的关系;在技术实践中所用到的材料(如:木材、塑料、粘接剂、半导体器件、松香、焊锡等)的性质和用途:各种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等。

2.专业综合知识(15分)综合题主要内容着重对教学基本理论的研讨和研究劳动与技术课教学手段、方法和教学载体。答题应从对教材内容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其目的是考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基本功,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应该努力展示自己的教学才能。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对操作技能要点的分析、对学生操作实践训练过程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充分反映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完成技能教学任务的能力。只有勤恳工作,努力开展教学研究,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教师在备考时,要从考试说明的要求出发,不能仅靠一份模拟试题;要熟练掌握规定制作项目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要认真研究劳动与技术课的特点和教法,不要一般化;要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他人的教学经验,不能停留在自己的感性阶段;要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法,不要停留在己有的成绩上。试题大多围绕教材处理和教法探索方面展开。

二、题型示例

2006年武汉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专业考试

中学劳技试卷

试卷说明:请认真阅读试题,按要求答题。本试题分A、B两卷,A卷供初中教师做,B卷供高中教师做,两部分都做的按A部分计分。部分试题设有选做题,选做题都做的按前面一题评分。

第一部分教材教法 A卷(初中教师做)

一、填空题

1.为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教师应该做到:不断深化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提高 ;注意收集 ;学习新技术。

2.通过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的 和。

3.劳动技术课的考核内容应为思想品德与技术两方面。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包括 诸项;技术考核包括 与 两项。

4.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实践。课外活动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劳动技术 的、和 精神。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第5、6小题中选做一题)5.《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强调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这一原则? 6.操作示范是初中劳技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把握好这一环节? 7.“带白炽灯的插电板”的制作实践教学,应该抓住哪几个基本环节?

B卷(高中教师做)

一、填空题

8.《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提出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之一是:教学内容要与 相适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学生的。

9.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劳动技术课的德育要素。将 教育与 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劳动技术项目,培养学生的 意识、意识和 意识。

10.普通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电子制作基础》技术项目中,在焊接技术教学单元中对技能方面的要求是:(1)学会烙铁头 ;(2)掌握元、器件引线及导线端头的 ;(3)学会单根导线、多根导线、电子元器件在印制线路板上的 ;(4)学会电烙铁的 等。

11.绘制三视图时,要用绘图工具实现“三等律”关系。通常用 配合画出水平线实现“高平齐”,用 配合画出垂线达到“长对正”;用 度量线段实现“宽相等”。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第12、13小题中选一题)12.劳动技术课教学实践中,必须十分注重安全。结合高中劳技大纲谈谈在教学实践中为确保操作安全,教师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13.在普通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电子制作》技术项目中对“制作与调试”教学单元中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是什么?

14.结合某一技能训练,试述在学生操作训练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知识 A卷(初中教师做)

一、填空题

15.用竹篾编制作异形果盘类成品,制作 是重要的一步。它是确定果盘 的保证。

16.制作十字绣作品时,用作底料大多采用,绣线可用各色 等。17.利用压条繁殖技术繁殖花卉。是将 理入土中,利用 营养萌生新根,然后将具有新根的部分 另行栽植。

18.测电笔是一种常用的,是用来检测电路或电器 低压测试工具。

19.在用枝条编制圆形隔热垫时,采用 的方法可以克服出现的同边现象。

二、实践与指导:对下列操作做出评析和指导。如技术上存在问题的,要指出问题所在及改进意见。

20.某学生骑自行车上学,发现车闸不灵是由于闸皮严重磨损。他利用在劳技课中学到的技能,自己买了一块新闸皮将后车轮的左边闸皮换了。

21.某学生在装饰建材商店购买了一些石膏粉进行圆雕膏像的翻制,结果是膏像成型速度慢且表面粗糙。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22.根据你的教学实践,谈谈《布贴画》和《贴布绣》在制作工艺上的异同点?

四、综合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23.(申报一级教师职称者做)通过劳技课教学实践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根据你的教学实践,以某一技能教学为实例,谈谈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努力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24.(申报高级教师职称者做)现代家用配电板由一个漏电自动断路器和一个(或几个)自动空气开关组成。试分析在用电电路(用电器)发生短路、超载、人体触电或漏电情况下,电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恢复正常供电?

B卷(高中教师做)

一、填空题

25.在湖北省高中劳动与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中谈到技术发明的技法有: 等。

26.用迭加法绘制组合体的轴测图方法是:先将组合体分解成,然后按其相应位置逐个画出 轴测图,进而完成整体轴测图。

27.在电子元器件的焊接中,使用松香作为助焊剂。是由于在加热时松香既能,对元器件又没有。

28.晶体三极管最基本的技术参数有(任意说出四个):、、、。

29.与手工绘图相比,用计算机进行绘图设计具有 等特点。

二、实践与指导:对下列操作做出评析和指导。如技术上存在问题的,要指出问题所在及改进意见。

30.某学生在电路板上焊接元器件时,出现了元器件引线上锡量较多,焊盘上也上了一堆锡。

31.要绘制仅在主视图上有圆弧线的物体的轴测图,两个学生在选用轴测图的何种画法时引起争论。甲同学认为应选用正等测更规范;乙同学认为应选用斜二测较为方便。

三、按下列要求答题(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32.在省编高中劳技教材《实用电子技术》中,所介绍的电子元器件中具有极性的有哪些?它们在电路中各有什么作用?

33.组合体各组成部分表面与表面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哪几种状况?在绘制三视图时,应如何表达?

2四、综合题: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一)申报一级教师职称者做(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两题都做者以前一题计分)34.试述D3839A集成电路超外差收音机安装完毕后(收音机已经可以收听到电台信号),应如何进行调试工作?

35.已知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用四心法画椭圆。你在教学中是分哪几个环节进行讲解的(要求画出示意图)?

(二)申报高级教师职称者做(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两题都做者以前一题计分)36.试分析《导线及元器件的焊接方法》一节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你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上一篇:畜禽养殖管理制度下一篇:送给恋人的周末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