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法的讲座内容

2024-05-12

新消法的讲座内容(精选4篇)

篇1:必须知道的新消法维权亮点

亮点一: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案例:张先生在某商场促销活动中购买了一台迷你小冰箱,可使用两个月后,小冰箱内壁便出现了裂痕。张先生拿着发票找到商场,但商场认为系张先生人为损坏,不同意免费修理。张先生将商场告上了法庭,但因拿不出证据证明所购小冰箱存在质量问题而被判败诉。

《消法》新规: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解读:“谁主张,谁举证”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般证据规则。消费者要想证明某个商品是否存在瑕疵就必须拿出证据来,但因为不掌握相关技术等信息,消费者举证往往非常困难。此次《消法》修改,将消费者“拿证据维权”转换为经营者“自证清白”,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解决了消费者举证难的问题。根据修改后的《消法》,案例中冰箱有无质量问题,应由商家来举证。

亮点二:赋予消费者反悔权

案例:王小姐在某大型购物网站上看到一双高跟鞋,款式新颖,价格也很便宜,王小姐毫不犹豫点击了购买,并支付了货款。收到货后,王小姐觉得这双高跟鞋颜色跟图片上出入很大,要求退货,并愿意承担来往的运费,但遭到店主的拒绝。

《消法》新规: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费者订做的;二、鲜活易腐的;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四、交付的报纸、期刊。除前面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解读:远程购物的“非现场性”导致消费者和商家的信息极不对称,因为商家可能隐瞒了商品的负面信息,但由于无法直接接触商品,消费者可能被蒙在鼓里而遭受损失。修改后的《消法》针对网络等远程购物方式赋予了消费者七天的反悔权,旨在促进买卖双方的平等地位。因此,王小姐有权退货。

亮点三:明确个人信息保护

案例:吴先生在某大酒店预订了婚宴,并留了电话。可是不久,婚庆、旅游等公司的电话便接踵而至,吴先生不堪其扰。在婚礼操办过程中,唯一留电话号码的就是在订酒席环节。于是他找到酒店,但酒店解释,这是他们免费提供的一项增值服务,新人在这些公司消费可享受优惠。吴先生非常气愤,却投诉无门。

《消法》新规: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解读:个人信息被随意泄露或买卖,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但却没人管也没地方去投诉。修改后的《消法》首次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消费者权益确认下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亮点四:消协可提公益诉讼

案例:杜先生请朋友到某餐馆吃饭,结账时,发现餐馆多收了24元钱。杜先生询问得知,这24元系杜先生和朋友就餐时使用的一次性餐具费用,所有顾客都收了。杜先生认为餐馆这种强制性消费违法,向当地消协投诉。但经调解后,消协也表示爱莫能助,让杜先生到法院起诉。为了24元钱打官司太划不来了,杜先生只得作罢。

《消法》新规: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或者依照本法提起诉讼。

解读:对于消费纠纷数额较小的事件,相当多的消费者衡量维权成本后,出于各種原因不愿意维权。修改后的《消法》明确了消协的诉讼主体地位,对于群体性消费事件,消费者可以请求消协提起公益诉讼。

亮点五:定位网购平台责任

案例:吴女士在某大型网购平台上的一家手表网店中购买了一款某知名进口品牌手表。实际收到货后,吴女士发现手表并非正品。于是便联系卖家退货,但通过网店中所留的电话、邮件等均无法联系上。吴女士向网购平台工作人员反映,他们在核实后表示,对方当时提供验证的身份证件系假冒,目前他们做的只能是将这家网店关闭。吴女士所遭受的损失,只能自己承担。

《消法》新规: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

解读:网购平台只是提供一个交易平台,买卖自由,双方自愿,要求网购平台进行直接监管也是不现实的。为此,此次修改后的《消法》对网购平台的责任进行了清晰定位,即网购平台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要承担赔偿责任。

亮点六:加码消费欺诈赔偿

案例:孙小姐在某超市购物时,买了一公斤促销的泰国大米和一公斤促销的苹果。结账回家后,孙小姐发现超市在结账时,均是按大米和苹果的原价进行结算的,于是她找到超市要求赔偿。

《消法》新规: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解读:修改后的《消法》不仅将惩罚性赔偿的倍数由“退一赔二”变为“退一赔三”,而且还对赔偿的最低数额进行确定。上述案例中,超市的行为明显构成价格欺诈,孙小姐可获得3倍赔偿,如该数额低于500元,则可获得500元的赔偿。

篇2:新《消法》保驾护航后的反思

每当“3·15”来临之际,消费者维权话题就会格外火热,一边是投诉井喷,另一边是密集宣传,并集中开展执法检查。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消费者维权难现状?记者调查发现,如今在消费者维权道路上依然遍布关卡:投诉、举证艰难、过程繁琐、成本过高、索赔艰难,重重关卡让消费者知难而退。

2014年3月15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对网购、邮购、电视购物、电话购物等方式销售商品和服务的经营者应承担的法定义务给予规定:明确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网购等方式购物的信息披露制度、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法定责任等。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秘书长王永能指出,新《消法》出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形势的客观需要,对进一步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加大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二是能更好地发挥《消法》规范经营行为、引导科学消费;三是提振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四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

专家解读

新《消法》10大亮点

新《消法》于3月15日起正式开始实施,关于新《消法》有哪些亮点、变化?记者采访了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副秘书长刘敏伏,就新《消法》的亮点及变化进行全面解读。专家刘敏伏表示,此次新《消法》修改通过完善“三包”、格式条款、缺陷产品召回等规定,强化了经营者的义务,以改变商家习惯“我说了算”,消费者维权困难的现状。

亮点一:首次将消费者的信息列入保护内容

新《消法》首次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消费者权益确认下来,这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新《消法》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同时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亮点二:消费欺诈赔付比例由一倍升至三倍,保底金额500元

以前, 消费赔偿原则是“ 退一赔一”,新消法则变为“退一赔三”,而且

还规定了保底金额为500元,即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按500元算。值得一提的是,此赔偿原则仅针对经营者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即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亮点三:非实体店购物享7天无理由退款

新消法针对非实体店购物作了多方面规范,消费者拥有七天“反悔权”是其中一大亮点。以往,消费者网购后,觉得商品不中意,想要退货非常困难。根据新消法,消费者可以在7天内,无理由退货。当然,消费者也需要为“反悔”埋单,承担退货的运费。新《消法》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费者定作的;(二)鲜活易腐的;(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四)交付的报纸、期刊。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亮点四:部分商品举证责任倒置

以往,消费者要想证明自己所购商品存在瑕疵,必须拿出证据,否则维权非

常困难。新消法则减轻了消费者举证的负担,将消费者“拿证据维权”转换为经营者“自证清白”,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让消费者维权更加便捷。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则仅适用于机动车等耐用品和装饰装修等服务,且仅限于购买或者接受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超过六个月后,不再适用。

亮点五:对不公平格式霸王条款说“不”

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排除或者限制

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用法律规范保护消费者权益。

亮点六:经营者应主动召回缺陷产品

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采取召回措施的,经营者应当承担消费者因商品被召回支出的必要费用。

亮点七:虚假广告经营者发布者承担连带责任

针对虚假广告充斥电视节目、明星代言产品屡现问题的情况,新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出相应规定,代言虚假广告的明星和发布虚假广告的媒体将负连带责任。新《消法》强化了虚假广告发布者的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不能提供商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要承担赔偿责任;设计、制作、发布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商品或者服务的虚假广告,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承担连带责任。

亮点八:省级以上消协可提起公益诉讼

消费纠纷中,有些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情况又比较复杂;涉及金额比较大,调解难以继续下去,往往诉至法院,但牵头难、聘请律师费用高,信息不对称,财力不对称等问题,使得消费维权陷入尴尬境地。新消法明确规定了消协诉讼主体的地位,对于群体性消费事件,消费者可以请求消协提起公益诉讼。

nlc202309042121

亮点九:强化了政府的监督管理责任

新《消法》规定,消费者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的,该部门应当在7个工作日

内处理并告知消费者。针对消费者最为关心的假冒伪劣商品、食品安全问题,新修改的消法加大政府责任,强化相关执行部门职责,明确规定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于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进行抽查、检验,并及时地向社会公布抽查、检验的结果。有关行政部门在抽查、检验时发现并认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危及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应当立即责令经营者采取生产、销售或者服务,警示、召回和无害化的处理以及销毁等措施。

亮点十:加大违法经营者的处罚力度

新《消法》对于经营者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大了。以往是处以违法所得一

倍以上五倍以下,现在则增加到一倍以上十倍以下;没有违法所得的,以往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现在一下子提高到了五十万元以下。这个处罚额度,让违法经营者自己掂量:违法的成本如此高,值得冒险吗?这对于规范市场秩序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维权之路漫漫

记者从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获悉,2013年全省各级消费者委员会(协会)共

接待消费者来电、来信、来访共计20.4万余人次,其中法律咨询17.3万件,受理消费者投诉30639件,与2012年受理总数相比下降了2.5%,运用消费争议程序调解成功29461件,解决率达96%,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976.27万。就2013年接待消费者投诉总数而言,与往年相比,从数据上显示略有下降,但这并不足以表明消费者的维权之路有所好转。

2013年,全省消委组织按消费者投诉类别划分共受理家用电器投诉6743件,

占投诉总件的23%,与2012年相比下降了14.3%;食品类投诉3920件,占投诉总件12.97%,与2012年相比上升了12.1%;生活、电信服务类投诉3424件,占投诉总件11%;服装鞋帽类3346件,占投诉总件的10.92%,与2012年相比上升了33%;其他商品服务类投诉2969件,占投诉总件的9.7%;互联网媒体销售类投诉1666件,占投诉总体5.4%,此外还涉及交通工具类、公共教育服务类等投诉。

在上述消费者投诉类别纠纷中,主要体现在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货品或服务

不符合约定、售后服务难兑现等方面。其中,网络购物方面,消费者对于“逾期未消费不退”、“服务或商品质量不合约定”等方面也反映强烈。对于2014年3月15日起开始正式实施的新《消法》,其能否帮助消费者改变消费环境,有效地为广大消费者保驾护航还有待验证。但是,在有新《消法》保驾护航的同时,不论是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应该开始深思,消费者更应该将法律作为保护自己的核心武器,学会自我维权。

篇3:新消法的讲座内容

“后悔权”写进了法律,颇受消费者欢迎提气;“举证倒置”的规定,也让消费者不用再为“鉴定”发愁。其实,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后悔权”早就是一种成熟的商业习惯了,只是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呼而已,比如法国、瑞典也称为“后悔权”,德国称之为“撤回权”,英美等称之为“冷静期”。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后悔权”对引导理性营销与消费意义重大,并没有出现商家所担忧的消费者“滥用”的问题。

然而,中外国情不一样,消费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没有更加详细地配套政策,消费者“后悔权”的落地恐怕就不会一帆风顺了。关于瑞典的“后悔权”,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有一位女士要参加一个盛大宴会,而当时自己没有合适的服装,于是就到商店购买了一套高档礼服。宴会结束后她就到商店去退货,营业员二话没说如数把钱退给了她。如果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中国消费者的“后悔权”能够保障到这个程度吗?即使能够退掉,能保证不看脸色吗?

实际上,在官方的解释中,也提到了纠纷的可能性。比如,有时候消费者手里的商品是完好的,但在退货过程中被快递、物流弄坏了,到底是谁的责任,在实际过程中就还需要举证。可想而知,在商家一向不喜欢消费者退换货的中国,这样的举证会不影响到消费者“后悔权”的实现吗?修改后的第二十五条在明确列举出四类商品除外之后,还有“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的规定,这会不会成为一个新的普遍“霸王条框”被商家滥用呢?“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是否会成为消费者退货的一个不可承受之重呢?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理利用规则的漏洞,虽然中国尤盛,但并非中国特有。国外之所以在将消费者“后悔权”落到实处的同时,又推进了理性消费文化和契约精神的发展,很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西方的法律有细化的配套。比如瑞典的《消费者购买法》,连对自由市场和小摊都作了详细规定,要求所有卖主必须在摊位上标明其姓名、地址和联系电话,以方便消费者退货。至于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购物,还出台了专门的《远距离合同法》,在该法中,不仅将“后悔权”延长为14天,还规定必须在3天内先执行退款再处理纠纷。

“后悔权”作为一个舶来物,对我们建构法律体系,提供了足够多的成熟经验,但遗憾的是,我们的立法没有将西方立法真正细化以防止纠纷的优点充分体现出来,也没有将所有的“正常商品”都纳入到无理由退货的规定中来。因此,我们看到了新消法“后悔权”规定的巨大进步,但还希望看到更大的进步,真正保障消费者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享有“后悔权”,真正保障消费者“后悔权”无障碍地落地。

篇4:新《消法》六大亮点解读

亮点一: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法条

《消法》第23条第3款: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器、洗衣机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消费者自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发现瑕疵,发生争议的,由经营者承担有关瑕疵的举证责任。

案例

张先生在某商场促销活动中购买了一台迷你小冰箱,使用两个月后,小冰箱内壁便出现了裂痕。张先生拿着发票找到商场,但商场认为小冰箱系张先生人为损坏,不同意帮其免费修理。张先生无耐将商场告上了法庭,但最终因拿不出证据证明所购小冰箱存在质量问题而被判败诉。

解读

“谁主张,谁举证”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般证据规则。消费者要想证明某个商品是否存在瑕疵就必须拿出证据来,但因为不掌握相关技术等信息,消费者举证往往非常困难。此次《消法》修改,将消费者“拿证据维权”转换为经营者“自证清白”,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解决了消费者举证难问题。根据修改后的《消法》,上述案例中,冰箱有无质量问题,应由商家来举证。

提醒

该规则仅适用于机动车等耐用品和装饰装修等服务,且仅限于购买或者接受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超过六个月后,不再适用。

亮点二:

赋予消费者反悔权

法条

《消法》第25条第1款、第2款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一)消费者定作的;(二)鲜活易腐的;(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 (四)交付的报纸、期刊。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案例

“双十一”购物节时,王小姐在某大型购物网站上看到一款高跟鞋,款式新颖,价格也很便宜,王小姐毫不犹豫点击了购买,并支付了货款。收到货后,王小姐觉得这双高跟鞋虽然新颖,但颜色跟网页上的图片出入很大,于是便联系上网店店主,要求退货,并愿意承担来往的运费,但遭到店主的拒绝。

解读

近几来,网络等远程购物方式逐渐成为人们购物的主流方式之一。远程购物的“非现场性”导致消费者和商家的信息极不对称,因为商家可能隐瞒了商品的负面信息,但由于无法直接接触商品,消费者可能被蒙在鼓里而遭受损失。此次修改的《消法》针对网络等远程购物方式赋于了消费者七天的反悔权,旨在促进买卖双方的平等地位。根据修改后的《消法》,上述案例中的王小姐有权要求退货。

提醒

反悔权仅适用网络等远程购物方式,消费者直接到商店购买的物品,不适用该条规定。另外反悔权的期限是七日内,且根据商品性质不宜退货的商品,不在此列。

亮点三:

明确个人信息保护

法条

《消法》第29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案例

吴先生在某大酒店预订了婚宴,并留了电话。可是不久,婚庆、旅游等公司的电话便接踵而至,吴先生不堪其扰。吴先生发觉,在婚礼操办过程中,唯一留号码的就是在订酒席环节。于是他找到酒店。但酒店告诉他,打电话的婚庆公司都是酒店的合作方,这是酒店为方便新人而免费提供的一项增值服务,新人在这些公司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折扣优惠。吴先生听了后非常气愤,但却“走投无门”。

解读

个人信息被随意泄露或买卖,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谁都知道是商家“出卖”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但却没人管也没地方去投诉。修改后的《消法》首次将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消费者权益确认下来,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提醒

虽然《消法》将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确认下来,但这一规定目前仅停留在文件上,具体操作性不强。如果个人信息被泄露,消费者如何取证、维权?相关经营者将获得怎样的处罚,有待进一步规定。

亮点四:

消协可提公益诉讼

法条

《消法》第37条第1款规定:消协应履行以下公益性质责任:…… (七)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或者依照本法提起诉讼。

案例

杜先生请朋友到某餐馆吃饭,结账时,发现餐馆多收了24元钱。杜先生询问得知,这24元系杜先生和朋友就餐时使用的一次性餐具费用,所有顾客都收了。杜先生认为餐馆这种强制性消费违法,便向当地消协投诉。但经调解后,消协也表示爱莫能助,让杜先生到法院起诉。为了24元钱到法院打官司太划不来了,于是杜先生只得作罢。

解读

近几年来,我国不断出现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群体性消费事件,对于消费纠纷数额较小的事件,相当多的消费者衡量维权成本后,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维权。在诸如三鹿奶粉、问题胶囊等群体性消费事件中,消费者往往势单力薄,举证困难,消费维权常常陷入尴尬境地。修改后的《消法》明确了消协的诉讼主体地位,对于群体性消费事件,消费者可以请求消协提起公益诉讼。上述案例中,根据修改后的《消法》,杜先生可以请求当地的消协提起公益诉讼。

提醒

公益诉讼针对的是群体性消费事件,单一消费事件,消费者只能自行提起民事诉讼。

亮点五:

定位网购平台责任

法条

《消法》第44条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服务者要求赔偿。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

案例

吴女士在某大型网购平台上的一家手表网店中购买了一款某知名进口品牌手表。实际收到货后,吴女士发现自己购买的手表并非正品。于是便联系卖家退货,但通过网店中所留的电话、邮件等均无法联系上。吴女士向网购平台工作人员反应,他们在核实后表示,对方当时提供验证的身份证件系假冒,目前他们做的只能是将这家网店关闭,至于吴女士所遭受的损失,只能其自己承担。

解读

网上购物方式同普通的购物方式不同,对于商家是否具备经营资质、信誉等情况,买家无从查证,这就需要网络平台加强审查和监管。但另一方面,由于卖家众多,网购平台只是提供一个交易平台,买卖自由,双方自愿,要求网购平台进行直接监管也是不现实的。为此,此次修改后的《消法》对网购平台的责任进行了清晰定位,即网购平台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承担赔偿责任。上述案例中,根据修改后的《消法》,吴女士有权要求网购平台承担赔偿责任。

提醒

网购平台承担责任有前提。

亮点六:

加码消费欺诈赔偿

法条

《消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案例

孙小姐在某超市购物时,看到一款促销的泰国大米,原价10.5元/公斤,促销价6.2元/公斤。孙小姐觉得挺便宜,便买了1公斤。后孙小姐又买了1公斤苹果,苹果原价15.5元/公斤,促销价10.1元/公斤。结账回家后,孙小姐发现超市在结账时,均是按大米和苹果的原价进行结算的,于是她找到超市要求赔偿。

解读

修改后的《消法》不仅将惩罚性赔偿的倍数由“退一赔二”变为“退一赔三”,而且还对赔偿的最低数额进行确定。上述案例中,超市的行为明显构成价格欺诈,根据修改前《消法》,孙小姐只能要求获得双倍赔偿即52元;而根据修改后的《消法》,孙小姐可能获得3倍赔偿即78元,由于该数额低于500元,因此孙小姐可以获得500元的赔偿。

提醒

此赔偿原则仅针对经营者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所谓欺诈消费者的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上一篇:十大环保典型案例下一篇:房地产交易登记中心2011监察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