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婚礼文化礼仪

2024-05-01

土家族婚礼文化礼仪(精选8篇)

篇1:土家族婚礼文化礼仪

家乡的人生礼仪习俗——婚礼(土家族)

我家住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永顺县万坪镇,这里属于土家族民族聚集地区。土家族一直以来,以勤劳勇敢、智慧聪明、能歌善舞著称,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土家族文化。土家族的婚嫁习俗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亦蔚为大观,夺人眼目。对于从小生长在土家族的我而言,今天我所见到的所了解到的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已经是被简化了的仪式,很多细节在今天已被省略了。时代在发展,各种习俗也在变化着,因而家乡的婚礼习俗的变化是历史的趋势所在。尽管婚礼习俗已经逐渐被汉化和简化了,可是作为土家族曾经存在过的一种习俗,它是我们这个名族的珍品,是我们的宝物。

从奶奶口述及自己的几次亲身经历,我对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有了很多的了解。土家族的婚礼习俗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追溯到奶奶结婚的那个年代,具体的婚礼习俗的程序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并且在随着时代变化着。

第一个环节是求亲。

最初的求亲需要三媒六证,需要媒人求3次亲,也即提3次亲。第一次是问话,也就是男方派媒人去看女方家问话,如果女方有意考虑,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的求亲。第二次求亲是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故这次男方需要带糖、酒这些礼去问话,这次问话的目的是确定女方是否答应婚事。对于求亲的人来说,这两次求亲忌讳带肉,如果带肉的话,就会有侮辱女方之意。第二次的成功之后便是第三次求亲,即“插毛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认亲”,这次求亲所需要带的礼是一块肉、一瓶酒、一包糖。在经过这三次的问亲之后,男女婚事就算是初步说成功了。求亲必须经过这三次,并且每次的成功具体内容。这个环节发展到今天已经简化了,媒人说媒之后,男女双方见面,若答应就可算是说定了。

第二个程序是求结。

求结也叫送日子,在送日子之前有一个取八字的程序,若女方有意,则由媒人互通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男女双方八字若相契合,就可以确定具体的结婚日期。送日子过程有讲究:男方要带礼品,但是不能过多,一般带一块肉便可以了。一旦男女双方八字合之后,便确定婚期,也就是定亲了。定亲之后便是送给女方送礼金置办需要的东西,如铺盖、生活用具等等。关于礼金,在更早的时候更流行于送衣服、服饰。现在多是男方给女方折钱(礼金),男女取八字定亲之后,男方便给女方折钱,女方的父母回给男方回一定数量的礼金。男女定亲之后,女方就不能毁亲了,即使发现自己所嫁之人不是求亲时(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有些男方长相不好,便会让长相好的人去“打样”即找模板去代替自己去问亲)所见都不可以毁亲。那时候也不能离婚,除非是被丈夫休了才能离开,否则会女子会被骂没家教没规矩,会遭受周围人的唾弃。所以对于那时候(奶奶年轻时候)的女子而言,嫁人是件很痛苦的事。因为女子出嫁后,成为夫家的媳妇,就是服侍夫家的公公婆婆的,要给他们盛饭,端洗脸水洗脚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认亲—取八字—结婚”这个过程逐渐的被简化了,有时认亲和取八字一起进行。

送日子这个程序完了之后便是送阔单。第三个过程便是送阔单。

阔单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购物单一样,上面记载了很多东西。阔单上要写明如下事情:写明结婚日期,写明要送的菜(给木匠送菜是因为木匠给新娘置办家具这些嫁妆),请送亲的吃饭。以及迎亲时花轿的出发时间、打扮新娘子的具体时间。这个阔单主要是由女方给木匠送,阔单上会标明需要木匠置办的嫁妆诸如家具、生活用具之类的物品。置办家具这些嫁妆的钱便是由男方折钱(这个钱是在定亲的时候便以说定的),与过去相比,现在慢慢的演化为男方置办家具,女方置办铺盖以及电器化的生活日用品,当然置办这些东西的钱主要是男方在定亲时男方折的钱。所以,对于经济水平一般的人来说,男方折了多少钱女方父母就会置办多少钱的嫁妆,对于有钱人来说,女方的父母会用多余男方给女方所折的钱为女儿置办嫁妆,对于很穷的人来说,就不会用给自己的女儿置办男方所折的钱同等数量的嫁妆,这里就有一种说法“上等之人赔钱嫁女,中等之人将钱嫁女,下等之人卖儿卖女。”

这些过程都准备好了之后便是第四个环节了。第四个环节是打鼓迎亲。

打鼓迎亲,也就是结婚。这里有一个插曲,就是哭嫁。哭嫁,哭嫁大多在婚前的十天半月或者一个月之内,准新娘邀约邻近女友,帮忙做针线活。新娘及其女性亲戚朋友都会哭嫁,她们边哭边做,哭的时候还会有一些唱词。哭声中夹杂着悲,喜,乐,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情绪都参杂其中,哭声悠扬宛转,极富乐感,流露出土家族姑娘的天真率性。其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祖人等等。

结婚的前一天,迎接新娘子的轿子边发轿去新娘家去,晚饭在新娘那边吃,但是发轿的人需要自己带吃的,成为“压轿米、压轿肉”。这些食物的分量根据所去的人数决定。发轿队伍成必须有如下12人:4人抬轿,4人打场面(打锣敲鼓),1个八仙师父(上等人:专门吹唢呐),1人背新人背篓,1人挑担(挑压轿米、压轿肉),1人主管(主要负责新娘那里缺少的需要的东西,如新娘那里有缺少的东西,则由这个主管跑到男方那边去拿。)除了这些必须的人之外,还有背铺盖,拿日常用品的人,这些人数就根据所置办的东西数量来决定人数。

第二天,迎亲队便早早的从新娘家出发,把新娘接到男方家后,男女拜堂。奶奶年轻的那时,接新娘子都流行坐轿子,新娘子的衣服也很特别:新娘子穿得都是老衣(人死之后穿的衣服),因为那时候的观念结婚就是一种 “生离”所以会穿这些衣服,头上戴着我们土家族是丝帕,丝帕将新娘的脸蒙住,什么也看不到,胸前戴有镜子。同时新娘在结婚前也不能见任何陌生的男人,如果不小心见了,后果会很严重。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后,从女方来的送亲的人会在男方住一夜,第三天才回去。第三天,新娘新郎开始拜茶酒也就是所说的送蛋(请长辈吃蛋,长辈吃蛋的同时都会给钱,这个叫就是所谓的蛋茶钱。)具体的过程是:新郎新娘在主持婚礼的长辈叫“新人有礼”后一一拜长辈,拜过之后就是送用糖水泡着的蛋,或者送鞋。在拜长辈的过程中有个顺序,先是父母,然后是爷爷奶奶,再是外公外婆,接着是伯伯叔叔,之后是舅舅。遵从着这样的一个顺序,对于同一辈分的长辈,先拜父亲这方面的长辈亲戚,然后再拜母亲那方的长辈亲戚。

拜完长辈后,也就是在当天,新娘新郎回门。回门之后可当天回来,新娘也可以在自己的父母家多住几天再回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仪式都简化了,现在多转化为,天未亮时,早早的接来新娘后,拜长辈送蛋都在早上举行了。白天的时候就是摆酒席请亲戚吃饭。这个程序结束了以后,结婚的仪式便告一个段落了。

这就是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的一个完整的结婚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一辈的人的数量的减少,这些仪式也在不断的消亡,很多仪式都被省略或者简化掉了。现在女子出嫁都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哭嫁的习俗也在渐渐的消失。我们家乡的婚礼习俗慢慢的被商业化和汉化了。

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彰显了土家族的文化,也折射出土家族的民族特质。但是其中也有糟粕。“送彩礼”、“合八字”“媳妇是服侍公婆”这些传统的是糟粕,是受封建思想影响而延续下来的习俗,对人们的思想解放有阻碍作用。而“陪十姊妹”、“哭嫁”等习俗却所彰显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应该毫不犹豫地传扬与吸收。但是事实是,那些优良的传统在渐渐消失,那些糟粕却在蔓延。在今天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变得更功利化,送彩礼、合八字这些习俗仍再继续,而且更加恶化,比如现在农村有很多年纪较大的男士,因无法提供足够的彩礼而一直处于光棍,结婚这个人生礼仪似乎被商业化了,举行婚礼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生礼仪,很多时候充满了利益和功利性。而对于哭嫁这些可以传承的习俗却在逐渐消失,人们不愿在这么麻烦,故而加速了这种习俗的消失,虽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仍然使人不免遗憾。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民族及风俗礼仪也理应相应的发展。对于我们土家族的婚礼习俗的改革,总的而言,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把的优良文化继续发展下去,舍弃那些糟粕之处。具体来说,首先,当地的政府应该做些努力。采取一些政策鼓励人们发扬婚礼那些积极的习俗,摒弃坏的风气。政府部门要为人们作好榜样,既不盲目的迷信又不将功利性的因素牵涉其中,给人们传达积极的思想,顺应历史的发展,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婚礼习俗。其次,对于人们自身而言,要不断学习科学的知识,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一方面尊重传统习俗,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民族的婚礼习俗。力争把我们民族的传统发扬下去。

篇2:土家族婚礼文化礼仪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土家族在节日或待客时,酒是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而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粱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

腊肉也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

土家族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

习俗文化

饮食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

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

礼节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仪。过去妇女怀孕后,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安胎”、驱邪。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鸡。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满月那天,岳母家要送来衣物,给婴儿“放脚”,正式穿上衣裤,称作“满月酒”或“祝米酒”。在当代,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统称“打三朝”。

服饰文化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

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篇3:土家族婚礼文化礼仪

1.1 土家族体育礼仪与宗教祭祀的历史渊源

“体育产生于劳动中, 是人们对自然神力的虔诚崇拜, 因此早期体育活动本身就往往是祭祀活动的构成。因此体育礼仪以祭祀礼仪的形式存在”。[3]土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由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 在祈求大自然风调雨顺的同时, 也特别崇拜各类神仙, 如猫神梅娥 (土家族的猎神) 、廪君 (土家族的祖先) 、盐水女神等。此外, 以土家的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民间宗教盛行。在这个过程中, 体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神交流形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产生了祭祀性体育。

在这一系列的崇拜之中, 产生了“舞刀”、“舞狮”、“三棒鼓”、“舞草地龙”、“板凳龙”等活动。土家族巫师“梯玛”走乡串寨, 为土家人主持各种求神敬神的宗教祭祀活动, 期间传播了大量系统的土家族古代体育文化, 如《梯玛经》、《摆手歌》等。“梯玛”不但传播祭词古歌, 而且表演传统的舞蹈, 如八宝铜铃舞, 即手摇铜铃, 边跳边唱, 歌舞结合, 为其祭祀服务。又如与祭祀祖先、祈求丰收相联系的“摆手舞”, 是土家最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 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特别是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 参加者有上万人。在这一系列活动中, 土家人很注重各方面的礼仪, 比如他们不仅在祭祖先和土王仪式中有歌舞活动, 而且在其他祭仪中都有歌舞相随。如在祭傩神时, 必须演傩戏, 唱傩歌;在祭亡人的丧事活动中, 必须跳丧, 唱“丧堂歌”、“孝歌”, 等等。这一方面体现了土家人对神的崇拜, 另一方面体现了土家族独特的宗教习俗文化礼仪。这一系列活动, 沿传至今, 成为土家族的特色体育项目。因此, 土家族宗教祭祀与体育礼仪在古代不可分割, 宗教祭祀利用体育礼仪为其服务, 体育礼仪依赖于宗教祭祀而存在,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拥有, 形成了一种血肉关系。

1.2 土家族体育礼仪与生产劳动的历史渊源

土家族先民勤恳耕山, 善于渔猎。长期以来, 他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 以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一系列的生产活动中, 产生了一系列身体活动。当时这些基本的身体运动, 虽然不能算是体育, 但却孕育着体育的最基本因素, 是原始体育中的早期体育行为, 这种原始体育中的早期体育行为既来自生产和生活实践的需要, 又直接地为生产和生活实践服务。其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见表1) 。山间草地, 田间地头, 土家先民大多都是就地取材、边唱边演、自娱自乐,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 从而也形成了众多体育礼仪规范, 形式不拘, 风格各异, 极大地丰富了土家人的物质文化生活。

如土家族的“毛古斯”是一种极其古老的表演艺术, 它身披草衣, 头戴草帽, 通过粗略的情节、简朴的人物对话、简单的劳动动作, 并用简单的场次把特定的生活劳动过程较为连贯地再现出来。舞蹈动作简约、朴实、自然, “毛古斯”记述了土家族先民的生产劳动与远古时代的生活方式。其中再现了古代渔猎过程, 反映了艰苦的农业活动, 有人民获得生活资料后的欢乐;也有人民对剥削压迫者的愤慨与反抗。但这些内容都是通过比较轻松活泼的气氛表现出来的, 显示了土家先民乐观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艺术才能。

“肉莲响”是土家先民劳动歇憩时健身娱乐的一种活动。他们以双手进行周身的自我按摩、拍打, 同时配合各种身法、腿法, 不停地运动, 时而扭腰转体, 时而蹲腿跳, 时而滚翻身体, 目的是舒筋活络, 消除疲劳, 强身壮体。

从生产劳动中衍生出来的土家族体育礼仪, 真实地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对待生产劳动的勤劳乐观态度和民族内相处融洽的氛围。

1.3 土家族体育礼仪与婚恋习俗的历史渊源

土家族经历了原始的婚姻和家族家庭制度, 在漫长的封建领主和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 其婚姻习俗虽然与汉族有着共同的部分, 但更多的则是保留着本民族的一些特点和较多的原始婚姻家庭制度的遗迹。土家婚姻多以歌为媒, 或在“玩摆手”、“女儿会”时相识定情, 自由交往, 自由婚配。“临嫁不哭闲话来”, 哭嫁, 是土家族的特有习俗。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要哭起来, 有的要哭一月有余。其时间之长、歌词之精、曲调之美, 在各民族中都是罕见的, 它与《陪十姊妹》、《陪十兄弟》交相辉映, 形成了婚嫁的喜庆与忧怨并存的状态。在一系列土家婚恋习俗中, 产生了“踩斗”、“摸米”、“拦门礼”、“夺床”等活动。传说土家族有一对自由恋爱的情人被土司王活活拆散, 为了纪念他们坚贞的爱情, 土家先民便把“倒挂金钩”作为传统节日中的一项重要体育活动, 并沿袭至今成为土家族的特色体育项目。另在鄂西土家族聚居区一带, “扭花鼓”是嫁娶和其他喜庆节日盛行的娱乐活动, 一般在堂屋里或广场上举行, 男女老少都可参加, 具有很好的娱乐和健身作用。从婚恋习俗中衍生出来的体育礼仪, 真实展现了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礼仪。

1.4 土家族体育礼仪与丧葬礼仪的历史渊源

“热热闹闹陪亡人, 欢欢喜喜办丧事”是土家人延续千年的丧葬习俗。在土家人眼里, 老人死去是走“顺头路”, 称之为“白喜事”。土家族办丧事的形式, 主要有坐丧、转丧和跳丧。“人死众家丧, 一打丧鼓二帮忙”。土家坐丧, 除亲属哭丧之外, 还要专门请歌先生 (或称“歌师傅”) 来击丧鼓, 唱孝歌。转丧又叫“绕丧”, 民间通常叫“绕棺”, 又名“穿花”、“打绕棺”, 它是土家人在丧祭时围绕棺材打转并穿插歌舞的一种祭悼活动形式。跳丧, 又称跳“撒尔嗬”、“打丧鼓”, 是土家山民的一种歌舞性很强的民俗祭祀性舞蹈, 其舞姿刚健、古朴、豪放、粗犷, 体现出“击鼓踏歌而兴衰”的土家丧葬习俗。跳丧的舞姿以“曲”、“颤”、“悠”、“靠”、“转”而独具一格, 除了“跑场子”和“四大步”等基本套路外, 多为模仿山中飞禽走兽和一些农事活动。土家人以乐观旷达的态度唱丧歌、跳丧舞来悼念亡人, 显示了一种极为超脱的生死观念。载歌载舞的丧祭形式成为土家族体育文化礼仪中的一朵奇葩。

2. 土家族体育礼仪的特征分析

土家族体育活动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其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常与音乐、舞蹈融为一体, 具有健身、娱乐、欣赏的价值, 其特征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 以及宗教、民俗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2.1 土家族体育礼仪具有民族性特征

在山地居住的土家族, 生活方式独特, 民族体育有着浓郁的民族和宗教色彩, 蕴含着本民族、本地域长期沉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民俗民风。由于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地域环境, 土家族民族体育礼仪趋向于体力储蓄与自然较量的文化内涵, 不仅有丰富多样的民族体育内容和民族体育形式, 而且民族性格、心态、精神也集中凝聚在土家族体育礼仪的深层结构中, 形成颇具特点的民族性。

2.2 土家族体育礼仪具有传统性特征

任何体育活动都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生存环境。特别是民族体育礼仪与民族的历史、风俗、生活方式、心理特征、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家族体育礼仪也不例外, 它植根于土家族人民独特的生存环境中, 然后又作用于这个生存环境。民族因生存发展和维系本民族共同的精神和意识的需要, 其思想文化和生活技能世世沿袭, 代代相传。由于受传统的思想文化、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生产方式的约束, 居住在山区的土家族传统体育文化礼仪形式是相对固定的, 具有明显的传统性。

2.3 土家族体育礼仪具有群众性特征

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礼仪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具备了与土家人的心理、生理、生存环境、文化传统相适应的, 又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属性。其体育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方法简易, 它不受环境、场地的制约, 老少皆宜, 利用自然条件对人们的身体和意志品质进行锻炼, 充分体现了土家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强大生命力, 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特征。

3. 结语

土家族传统体育礼仪基因的形成过程是伴随着土家族礼仪文化的发生、发展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形成的。土家族传统体育礼仪与宗教祭祀、生产劳动、婚恋习俗、丧葬礼仪, 以及土家先民的生活习惯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正是由于土家族居住地区生活习俗的明显差异和人文背景的不同, 才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族体育礼仪, 从而使其具有民族性、传统性、群众性、审美性等特征。面对体育全球化的浪潮, 我们应提高土家族传统体育礼仪的文化价值和内在的优秀品质, 充分展现土家族独特的体育礼仪风采, 从而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礼仪的共同繁荣。

摘要:本文对土家族民族体育礼仪的历史渊源和特征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 土家族体育礼仪与其宗教祭祀、生产劳动、婚恋丧葬、生活习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有民族性、传统性和群众性、审美性等特征。

关键词:土家族体育礼仪,历史渊源,特征

参考文献

[1]魏咏梅.对传统礼仪的再认识[J].教育评论, 2002, (4) :72-73.

[2]黄寿军.体育礼仪教育及其实施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12) :38-43.

[3]马良.从体育礼仪看中国体育文化的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 2008, (2) :41-42.

[4]徐玉良, 韦晓康.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44-156.

[5]段超.土家族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0:87-123.

篇4:土家族婚礼文化礼仪

摘要:发扬和保护维吾尔族礼仪文化的基础是了解和传承,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个别地区进行了走访调查,在调查过程中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及现有资料,对维吾尔族礼仪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研究后,我们发现维吾尔族的婚礼是维吾尔族之间及维吾尔族向其他民族传播该民族礼仪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维吾尔族;婚礼;礼仪文化

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的维吾尔族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依托了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化和民族传统,维吾尔族也衍生出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

在这文化之中,有一项不可忽视的文化便是礼仪文化。维吾尔族的礼仪习俗有命名礼、摇床礼、割礼、婚礼、葬礼等。其中,命名礼、摇床礼是给婴儿举行的仪式,给婴儿起名和祝愿他们。割礼一般只限于7岁至12岁的男性儿童,是男孩步入成年的标志。在这众多的礼仪与仪式中,包含着维吾尔族自古以来形成的民族特色,以及其独有的礼仪文化。本文则重点研究维吾尔族婚礼过程中包含的维吾尔族礼仪及其在婚礼过程中的传播机制。

婚姻在人的一生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维吾尔族过去曾盛行包办婚姻,现在自由恋爱较为普遍。但不论如何结合,在维吾尔族婚礼中,确实有其本民族的“婚俗”,虽因地域不同、民族融合程度不同等因素稍有偏差,但其本质所含的维吾尔族婚礼习俗是相通的,其传播机制也是如此。

根据走访调查,及小组成员多年来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生活经验,我们发现,虽然在自由恋爱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今天,维吾尔族适婚男女在择偶时还是或多或少会被两个因素影响:一是民族。维吾尔族普遍为民族内婚制,异族通婚情况极少。二是宗教信仰。维吾尔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宗教习俗等因素,维吾尔族多为宗教内婚制。在实际的婚姻状况中,也存在着部分信仰不同的婚姻,但多为男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女子为无宗教信仰者,且婚后,女子多皈依伊斯兰教,并履行一定的“入教”手续,并且接受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而维吾尔族女子少于外族通婚,与无宗教信仰或有其他宗教信仰男子通婚的情况尤其罕见。而这种婚姻结构的构成,也决定了维吾尔族婚礼中所包含的其本民族的文化和礼仪能够较为完整且原汁原味地被流传下来。也因此,下文中所提到的婚礼习俗,皆为维吾尔族同族同信仰男女婚礼中的习俗,不再进行特殊说明。

那么,这个既实行“民族内婚制”,又实行“宗教内婚制”的维吾尔族婚礼,究竟有哪些习俗呢?当维吾尔族男女决定结婚后,需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婚前,男方必须向女方交财礼。通常是在婚礼前十五天之内,男方的母亲及亲友带着女方需要的礼物去女方家进行拜访,而女方家通常会举行一个小型宴会,准备好丰盛的饮食,宴邀亲友,招待客人,在席间,男方将来意表明,并奉上礼物,通常为一套质量较好的衣料,然后再加上一些盐、方块糖和五个馕(有的地区带7个或9个馕),作为见面礼。礼品中的盐和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但是,男方向女方家提出攀亲的要求后,女方一般不会马上答复,而是要同家人和女儿商量并了解了男方的情况之后,才进行答复。假若答应了这门亲事,双方则要把这门亲事公开。亲事公开后,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来往,进行“合法”的恋爱了。维吾尔族把这种提亲的程序称为“拜西馕塔西拉西”(意为试探)。

部分传统且经济条件较好的维吾尔族人还会选择进行“唱礼”订亲。在订婚这天,男女双方各要请50名左右的客人,其中女客要占到80%以上,个别男客则都是亲属或亲朋好友及德高望重男宾。因此,在维吾尔族社会中,订亲被称为是妇女们的活动。

订亲仪式多在女方家举行。这天,男方要为女方家带去一至二只羊,(经济条件稍好些的或许会带一头牛)。羊头上要系上红绸带并由专门的人牵去,女方家则要给牵羊人赠送衬衣或其他礼品,以示谢意。这只羊一般要当天宰杀以供客用。同时男方家还要带上馕、茶叶、冰糖、水果糖、方块糖、饼干、点心、大米、清油、面粉、洋葱、黄萝卜以及姑娘用的化妆品等。

在订亲的仪式上,女方要做抓饭或是库尔达克(维吾尔族传统菜—煮连骨肉)来招待客人。男方则要在客人面前宣布给女方家的彩礼清单。宣布清单的人则是专门聘请的,他以说唱的形式向众人介绍每件彩礼的产地、质量、性能、规格等。同时在介绍每件彩礼时,还要把彩礼举起来,让大家过目。一般来说,介绍彩礼的人,口才要比较好。他可以把一般的东西,说得天花乱坠,讨得女方家人,男方家人满意。因为彩礼的数量和质量关系着姑娘的身价和男方家的诚意,所以宣布清单的人也特别卖力。事后,男方家人还给他赠送一定数量的礼品。

同样,女方家陪嫁的东西,也要在当天展出。届时,女方家也要请一位有着“三寸不烂之舌”的人向大家介绍每件嫁妆。同时,女方家还要给未来的女婿做一套衣服,将他从头到脚“武装”起来。另外还得给亲家和亲家母各准备一套衣服的衣料。

订亲仪式结束后,便是商订婚礼事宜了,双方定好后便可以正式举行婚礼。

维吾尔族婚礼由阿訇主持。首先要念“尼卡”确立夫妻关系。宣誓结束后,阿訇还会拿出两块蘸过盐水的馕饼给新郎新娘,请二人各吃一块。蘸过盐水的馕咸得发苦,所以这一习俗又有着期望夫妇二人从今往后能够同甘共苦的美好寓意。由于地区不同,婚礼举行的时间和方式也不同。南疆有些地区的“尼卡”是在婚礼的前一天举行,而北疆的有些地区则是在当天举行。这种仪式在女家举行,除了新娘、新郎、伴娘、伴郎及新娘新郎的父母和亲属之外,一般不邀请其他的客人参见,所以一般的客人也看不到这种场面。“尼卡”仪式结束后,要举行婚宴,招待各自的亲戚、好友与同事。婚礼有迎新娘仪式、“要力托素西”(意为挡道、拦路)、揭面纱仪式、新郎与新娘为自己的婚礼所举行的庆贺仪式等。在多数地区,新娘进入新屋后,新郎方面要为男女宾客准备丰盛的宴席。宴席完了之后,要举行“麦西来甫”。在这期间,人们会欢歌雀跃,气氛非常热烈。在跳舞的过程中,有一对男女会有目的地上来跳舞,男的故意揭开新娘的面纱,女的再盖上,直到重复三遍时,新娘站起来,向宾客们深深地鞠一躬,而宾客们用掌声表示这一仪式的结束。

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一些有趣的习俗和严肃的仪式里发现维吾尔族独特的礼仪文化。例如在订婚宴中,女客要占多数。在汉满族中,此类情况是尤为少见的,由于数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响,这些民族的礼仪习俗中,鲜有以女性为主的重要宴会,由此可见维吾尔族女性地位相对较受重视。这一文化礼仪使得维吾尔族女性能够得到尊重,而在订婚仪式中,由于频繁的宴会,亲人好友的关注,令人们更易接受它的传播。

在维吾尔族婚礼礼仪文化的传播当中,除了占主要的人际传播,还有另外一种途径是文字传播、甚至已有了大众传播。

随着对少数民族文化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维吾尔族本民族科技、经济、文化等水平的提高。现在维吾尔族的婚礼礼仪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人际传播了,不少维吾尔族人选择将自己的婚礼全过程通过摄影摄像等方式记录下来。当我们对维吾尔族婚礼产生好奇的时候,不用再费心寻找资料,或一定要找到某位维吾尔族人为我们解答。我们只需要在网络上搜索“维吾尔族婚礼习俗文字介绍”、“维吾尔族婚礼纪实”等词条,便可解决疑惑。这种大众传播,不仅使维吾尔族婚礼礼仪文化能够被更多其他民族的人知晓,也使得维吾尔族婚礼礼仪文化能够完整的、写实的被保存下来,成为切实参考,弥补了人际传播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偏差。

可无论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如何发展变化,维吾尔族婚礼始终是维吾尔族礼仪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传播机制。一场婚礼,不仅是维吾尔族男女约定终生、昭告亲友的仪式,还是维吾尔族民族文化精粹的体现。(大连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项论s201512026044/X20150816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维吾尔族概况[OL].[2016–11–06].http://www.seac.gov.cn/col/col541/index.html

[2]张继焦.少数民族礼仪[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3]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维吾尔民俗学概论[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篇5:中式婚礼文化礼仪

中式婚礼的讲究很多,在婚礼正式举行之前,要经过合婚、相亲、放小定、择吉日、放大定、送嫁妆等许多的礼节。下面是以北京为例,婚礼当日的程序。

第一,结婚当然就是要根据新人的时辰八字选定一个吉日好迎接新娘啦,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亲,要先进雁为礼,《仪礼》中称之为“奠雁”。雁一生中只婚配一次,配偶之后便形影不离,二者中若死去一只,另一只则形只影单终生不再婚配。以此反映夫妇坚贞不移、琴瑟合鸣、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

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男方才能进门。

第二,也就是拜堂啦,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亦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娘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礼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第三,也就是婚礼当天最热闹的一个环节啦,即闹洞房,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仪式也是一系列的。闹洞房”习俗古已有之,自两汉以来一直盛行不衰。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比如把洞房闹得热闹红火,驱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暖房”;旧时男女结合多经人介绍,彼此并不熟知,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拘谨。

在现代的中式婚礼里,喝交杯酒和闹洞房的习俗基本上保留了下来,但都挪到了婚礼仪式当中,比如婚礼游戏就是闹洞房习俗的沿袭与演变。

婚礼禁忌

生花易于枯萎,故婚事讳之,只有连招花和石榴不禁。因为前者的红色花瓣开自叶心,其状可以意喻闰女出嫁,诚等丈夫,后者则意谕多子多孙。

新娘衣服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

安床后到新婚前夜,准新郎忌一个人独睡新床,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同睡在新床上。否则俗谓〝困空铺,不死尪,亦死某″认为是凶兆。

结婚当天, 新娘出门时, 姑嫂均要回避, 不能相送. 因为姑跟孤同音, 而嫂跟扫同音, 都不吉利。

结婚当天,新娘离开娘家时,大家要哭得越快越好,〝哭发哭发,不哭不发″不哭的话反而禁忌。

婚后三日,新人回门,须在当天日落以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宿。万一有特殊原因无法回家,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使娘家倒霉。

迎娶途中,若花轿和花轿相逢,叫做〝喜冲喜″,会带来不祥。解决的办法是所以必需互放鞭炮,或是双方媒人各以预备的花交换,这叫做换花。

孕妇及带孝者都不能目睹新人出门或过门,更不能触碰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的物品。

新郎到女家接新娘时,新娘可能离开娘家或在过度兴奋下喜极而泣,这也甚为普遍而不成问题(甚至是好事,留下“水头”旺女家)。但过门至男家后就不能流泪。

新娘于结婚吉日忌穿“旧鞋”。所有的婚纱鞋、绣花鞋及晚装鞋等应全是新的。若恐防新鞋硬而不舒服,宜选较优质的软皮,尺寸不妨预松少许及加上厚垫,亦不宜穿着过高的高跟鞋。

婚礼习俗

【三书】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

“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

“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是:

“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

“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篇6:婚礼接待文化礼仪

谈话说笑:与长辈交谈要诚恳谦逊,不可高谈阔论,信口开河;与平辈讲话要热情礼貌,注意谦恭;不可无休止地纵声大笑,或沉默寡言;对晚辈要热情友好。

坐立行走:不可歪歪斜斜地坐在沙发上,更不要高跷二郎腿,站立讲话时,要腰板挺直,不要全身抖动或前后左右经常挪动;行走时不要慢慢吞吞,状似散步,但也不要跑来跑去。可快步疾走,但要注意走姿和节奏。

篇7:美国人的婚礼文化礼仪

1、“我愿意。”这句话对美国人来说包含深远的意义。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如果你在自己的婚礼上说出这句话。发出结婚誓言就如同签订契约一般。虽然今天美国人并不真正认为婚姻是一宗商业交易,但婚姻确实是件严肃的事。

2、一切从订婚开始。在传统上,年轻男子先要请求女朋友的父亲允许自己娶她。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然后男方才能向女方求婚。男方时常尝试以罗曼蒂克的方式“蹦出这个问题”,想给女方一个惊喜。有时双方只是一起决定,该是结婚的时候了。男方通常会送给未婚妻一只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的象征。订婚期可以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当大喜的日子临近时,双方各自的好友在婚前派对上会赠送许多实用的礼物。今天,许多未婚夫妻在订婚期间还听取咨询意见,以此为应付婚姻生活的挑战作好准备。

3、最后就该举行婚礼了。虽然大多数的婚礼沿袭长期以来的传统,但是仍有发挥美国人的个性主义的余地。例如,通常举行婚礼的地点是在教堂,但是有些人却在户外的风景点举行婚礼,少数人甚至在跳伞或骑马时举办仪式!新人可以邀请几百个客人,也可以只邀请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婚礼的色调风格、布置和音乐都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有些事情很少会变化。新娘通常都穿一件漂亮的长长的白色结婚礼服。按传统习惯,新娘的穿着要包括“一点旧的,一点新的,一点借来的和一点蓝色的东西”。新郎则穿着一套正式的西装或无尾晚礼服。几位亲密的朋友参与婚礼作为陪伴,包括伴郎和伴娘。

4、婚礼开始时,新郎和他的陪伴同牧师站在一起,面对着来宾。当音乐响起时,新娘的陪伴入场,后面就跟着美丽的新娘。一对新人紧张地跟着说出他们的誓言。按传统习惯,双方许诺要彼此相爱,“不论情况较好较坏,不论家境是富是穷,不论生病还是健康。”但有时两人也可以编一套自己的誓言。他们互赠金戒指象征婚姻的承诺。最后,牧师宣布重大时刻的到来:“我现在宣布你们成为夫妻。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

5、在结婚喜宴上,新娘和新郎向宾客表示欢迎。然后他们切开结婚蛋糕并互喂对方一口。来宾们一边享受蛋糕、混合饮料和其他食物,一边相互交谈。之后,新娘将她的花束投向一群单身女孩。相传抓到花束的女孩会成为下一个结婚的人。喜宴期间,爱闹的朋友用薄纸、锡罐和写着“新婚”的标牌来“装饰”新人的小汽车。宴会结束后,新婚的小俩口就跑向他们“被装饰好的”小汽车,迅速地驶走。许多新人会去度蜜月,即一两个星期的度假旅行,以庆祝他们的新婚。

6、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仪式来标志一个人生活的变化。婚姻对于各种文化的人而言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变化之一。因此发现关于结婚有许多传统习俗,就不足为奇了,在美国也不例外。然而每对新人都会以自己独持的方式来继承传统。

传统的风俗。

在举行婚礼前先要先订婚,然后发放请贴给住在附近的人和好朋友以及远方的亲戚。当一切准备就绪,就该到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

婚礼本身通常进行20至40分钟。婚礼一行人伴着结婚进行曲进入教堂。新娘手持一束鲜花和她的父亲最后进来,父亲要把她交给新郎。而新郎则要从侧门进入教 堂。当婚礼一行人聚集到教堂的祭坛前时,新娘和新郎互相表达誓言。常用的结婚誓言是:“而今而后,不论境遇好坏,家境贫富,生病与否,誓言相亲相爱,至死 不分离。”宣誓过后,二人交换戒指。通常把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

礼仪过后,通常会有宴会,叫“喜宴”。宴会给参加婚礼的人一个向新婚夫妇祝贺的机会。

新郎新娘乘坐汽车离开教堂,汽车上装饰有气球,彩色纸带、刮须膏之类的东西。“新婚燕尔”几个字常写在汽车后的行李箱上或后玻璃窗上。新娘新郎从婚礼客人 撒下的雨点般的生大米中跑向汽车。小两口儿开车离开教堂时,朋友们常常开车追赶他们,不停地按喇叭,引他们注意。然后小两口儿就接着去度蜜月了。

仪式

结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然而每个国家的婚礼习俗都是不一样的,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下美国人的婚礼习俗。

美国人来源于世界各地,婚礼形式也就迥然各异。有热闹非凡的教堂婚礼;有根本没有宗教仪式的世俗婚礼;还有宾客在山顶上光着脚举行的婚礼;甚至还有一种骇人听闻的在海底给宾客用氧气罐的婚礼。但是,这许多婚扎中,不管它的形式多么怪异,仍然包含着一些传统的习俗。

美国人的婚礼习俗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旧、新、借、蓝”。“旧”指的是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达新娘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纱必须是新的,它象征着纯洁与童贞,也表示新娘即将展开全新的生活。“借”指新娘手里拿的那个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儿借来的,表大对朋友的友谊不忘之情。“蓝”指新娘身上披着的那条缎带必须是蓝色的,以此表达了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需要互相交换戒指。就婚礼习俗来说圆戒象征着夫妻的感情天长地久。新娘和新郎两人需要当众接吻,此时,人们会把大米撒落在这对幸福的新婚夫妇身上,并预祝他们人丁兴旺、儿孙满堂。

在婚礼仪式后,经常会举行盛大的婚宴,这个婚宴也叫做招待酒会。酒会上各种丰盛的食物对公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以致于把对新婚夫妇的注意力给夺去了。

这种婚礼习俗如果你们的男女朋友是美国人的话,那你一定要知道哦。

篇8:土家族婚礼文化礼仪

1.传统婚礼礼仪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在世界各种民俗活动中,各民族都是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举行本民族的传统婚礼礼仪活动,现代的汉民族却遗失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以及礼仪文化。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到民族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是对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于是大量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论坛建立,许多有相同志趣的人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华夏传统礼仪和汉服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汉服运动。同时美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华裔建立北美汉服联合会等多种汉服民间组织。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建立,世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式婚礼是传统礼仪文化的载体同时被广泛关注。基于传统华夏文化的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在社会上开始形成一股新的复兴传统礼仪的文化潮流。

在婚礼典礼时,作为汉族人身着汉服、按照传统礼仪举行仪式,这对恢复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已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等大量汉服与礼仪的研究史论资料,但是大都停留在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没有提出传统汉服和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实际制作开发。本文通过对传统经典记载的历代婚礼礼仪程序、传统汉服婚礼服饰系列进行探索、收集和梳理,总结出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将对中式婚礼礼仪汉服的实际礼仪程序建立展开研究。汉服婚礼服饰体系和礼仪程序体系的确立有利于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市场的开发和推广,有利于华夏传统文化的复兴。

2.重建符合儒家礼仪文化的周制婚礼的现代礼仪程序

第一部分:婚前准备。

准备新郎、新娘、赞者、司仪、从者等人的服饰。

准备婚礼所用礼器、果品等。

准备合卺一个(用一个葫芦,分为两半,用红绳连在一起)。

(1)新郎:

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郎身穿婚礼服,手捧木雁,乘车到女家,使两人各手持一个红蜡烛(不必点燃),坐于车后。到女家,在大门外等候。新郎就头戴爵弁,身穿纁裳,亲自迎接新娘。跟随新郎的管事人员全部身穿玄端。纁裳,是指上衣用黑色面料而用红色为边缘;下衣用浅红色面料而用黑色为边缘,大带也用黑色,象征阳气下行。

(2)新娘:

更妆,开面:清早,新娘于闺房中试穿嫁衣、定妆,进行最后修订并聆听父母训示。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娘整装在家等候新郎。新娘梳理好发式,士的新娘梳成髲髢,即将头发做成长短参差的样子,然后,戴好首饰。身穿黑色面料的丝衣,以纁色(即浅红色)为衣缘。女子的上衣和下裳用同样颜色的面料,表示德行专一;以纁色为衣缘,纁色属阴,意味着阴气上行,上交于阳,象征女子出嫁成家而担当起新的责任。妇人不常穿浅红色衣缘的衣服,婚礼不按平时服装穿用,而穿盛装。站立在房屋之中,面向南方。

(3)亲迎: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新娘。

新郎亲自前往,在家中接受母亲教导,从母亲手里接过聘礼。婿以雁做贽礼叩门登堂。此时新娘在闺房等候,新郎到客厅,向新娘的父母请求将女儿下嫁,新娘父母谦称后同意。新郎入新娘闺房,新娘已穿上结婚礼服,向南站在房中。如果有条件,可以请新娘的一位嫂子、婶子、姑姑或者姨妈等已婚的较年轻的女性长辈担任新娘的“姆”。姆为其梳发、插上发笄、结缨(用红绳系在头发上),谆谆教导。姆站在新娘右边,负责向新娘提示礼仪。新娘的伴娘则站在后面。新郎新娘携手出房。接着,新娘的姆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孝顺公婆。”随后,新郎新娘再拜别新娘的父母,登车离去。

第二部分:正婚礼的婚礼仪程(是传统婚俗的重点部分)。

(1)迎礼就位: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花好月圆》。

司仪:

各位来宾,在这个吉日良辰,大家将要见证一位君子和一位淑女喜结良缘,共成连理。大家将要见到的,是依据华夏传统而制订的周制婚礼。周制婚礼重视庄重典雅,因为婚姻是神圣的、庄严的,它是人生一件大事。所以,君子重视婚礼。我们的婚礼为什么选择黄昏时候举行呢?因为这是“阳往而阴来”的时候。所谓“阳往阴来”,意味着阳气要把生机藏在阴气之中,以便使生机不断。简单介绍完毕,下面有请新人的双方父母、领导和媒人就位。

司仪:有请新郎、新娘。

赞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

(新郎在前,新娘随后,行礼然后跪坐。)

(2)夫妻沃盥: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高山》。

司仪:华夏礼仪,重视洁净,所以,新郎和新娘在行礼时,都要洗净双手。

赞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

(同时男女执事负责帮新人行沃盥礼)

(3)证婚祝告:

赞者:宣读结婚证书,为新婚夫妇证婚,并宣读祝辞。

吉日良辰,喜成婚姻。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窈窕淑女,得其佳偶。恺悌君子,诚敬迎新。

衣冠黼黻,光耀门庭。华服夏礼,琴瑟和鸣。

合卺同牢,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福寿康宁。

尊祖敬宗,诗礼传家。五世其昌,和乐无涯。

天作之合,两姓亲睦。乾健坤顺,既融且洽。

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弦歌绕粱,齐欢共贺。

礼仪既备,肴馔既陈。鸾凤和谐,普天同乐。

(赞者从新郎身后退回原位。)

(4)夫妻拜堂:

司仪:

天地无私,养育人类。尊祖敬宗,光耀门楣。

一拜天地祖先:拜—兴;拜—兴;拜—兴。

父母之恩,没齿不忘。孝顺父母,礼所应当。

再拜父母高堂:拜—兴;拜—兴;拜—兴。

夫唱妇随,百年好合。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夫妻相互交拜:拜—兴;拜—兴;拜—兴。

(5)同牢合卺: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关雎》。

(男女执事把几案搬过来,放在新郎新娘中间。几案上有事先准备好的东西:猪肺、猪脊骨、猪肝、猪肋骨,整鸡,(有一部分分割好),分别放在四个小盘中;筷子两双;合卺一对;米饭两碗。)

司仪:

有请赞者,为新郎新娘主持同牢合卺。即夫妇要共食同一牲之肉,共饮一杯之酒。

新郎对新娘行揖礼,请她入席,二人对面一起坐下。同牢:开始食用一块肉食,只象征性地吃三次。此时司仪可以说一些比较吉祥、夫妻共勉的话语。

合卺:侍者托盘上放两对酒杯,伴郎伴娘斟酒分别奉给新人,饮半杯,由伴郎伴娘交换给新人互饮剩余半杯。第三次奉以红丝线牵连的卺杯一对(用象征夫妻同甘共苦的匏瓜(葫芦),新人执卺杯各自饮半杯后交换,饮干。礼成,撤馔。

新人起身,互拜,答谢赞者。

(6)解缨结发:

司仪:

请新婿亲自为新娘解去头发上的作为婚礼信物的缨。

(新郎亲自为新娘解下缨。)

请赞者为新郎新娘结发。

新郎和新娘把对方的头发各剪下一点,分别装在一个小锦囊里,然后把装新人头发的两个小锦囊装到一个大锦囊中扎紧,把新人的头发梳结在一起,意味着夫妇两人永远连在了一起,由此而成为结发夫妻,永不分离。

(7)拜谢父母:

正婚礼成后新人拜见双方父母,新人奉茶拜谢,同时新人改口。

(8)拜谢众人:拜谢媒人、双方领导、双方新朋好友。

第三部分:饮宴娱乐

播放传统音乐曲目。

可以安排新郎新娘换装敬酒,设投壶、猜谜的娱乐活动增加欢乐气氛(可以设奖,奖品为糖果),最后发放喜糖。

3.传统婚礼礼仪程序的研究意义

探寻传统儒家文化视野下的婚礼礼仪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和积淀、成熟的历程,发现华夏传统婚礼礼仪的形成和体现的各种文化、民族、经济、艺术等因素的差异性。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找出现代传统婚礼的礼仪传承现状与发展规律,为实施传统婚礼礼仪文化的恢复和市场开发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为现代华夏传统婚礼礼仪的重构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上一篇:打闹检讨书下一篇:妇科护士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