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土家族

2024-05-21

湖北恩施土家族(精选十篇)

湖北恩施土家族 篇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恩施州地区20~22岁土家族男性1905名,平均年龄为20.2岁,汉族男性2455名,平均年龄为20.1岁,两种民族男性在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采用标准仪器和专业人员严格按照国民体质监测的工作手册规定进行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肺活、50 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和1000 m跑。计算指标BMI为体重(kg)/身高2(m),肺活量体重指数为肺活量与体重之比。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在Excel 2007中进行录入,在SPSS 18.0软件包中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在进行统计学检验前进行方差齐性检测,对于方差齐性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对于方差不齐的数据用中值(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标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形态学特征

由表1可知,土家族人群的身高、体重值较汉族低,差异有显著性,但是BMI值差异没有显著性。两个民族的学生的肺活量差异无显著性,但是肺活量体重指数土家族人群显著高于汉族人群。

2.2 机能特征

身体素质方面,土家族学生的立定跳远,50 m跑和1000 m跑,引体向上能力优于汉族学生,差异有显著性;坐位体前屈能力汉族学生优于土家族学生,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身体机能差异

身高、体重分别是反应人体横向和纵向发育的指标。其中身高反映骨骼发育状况的主要指标,而体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及内脏器官综合发育状况。该研究发现,土家族学生在身高上显著低于汉族学生,这可能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1],因为土家族学生来源于武陵山区,生活比较清苦,营养不均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地区人群身高的增加[2,3];另外,由于土家族人群长期生活在山区[3],经常要走山路和经常负重走路,当重心低时利于身体平衡和稳定,人类经过不断的进化,为了适应这种特殊的环境,可能通过减少身高的方式来适应环境[4]。罗远才等1985年的研究显示湘西土家族成人身高170~179.9 cm仅占2.68%[5],该次研究显示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大学生平均身高是170.2 cm,由此不难发现经过30年的经济发展,该地区人群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

该研究发现在体重方面土家族学生体重比汉族学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另一指标BMI两个民族的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推断土家族人群体重低是由于土家族学生身高比汉族学生低造成的。

肺活量为一次呼吸时的最大通气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肺的通气功能水平。该研究发现虽然土家族和汉族学生肺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肺活量体重指数土家族学生显著高于汉族学生,由此判定土家族学生肺通气功能强于汉族学生.其原因可能是长期生活在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土家族学生出行主要是走路,这种长期有氧运动增加了心肺功能,使肺活量增加。李政等2012年对湖南湘西土家族学生的测试显示男大学生肺活量平均值为3 814 m L[6],该次研究发现土家族学生肺活量平均值为4 020 m L,较湘西土家族学生肺活量高。

3.2 身体素质差异

50 m跑主要反映受试者的快速跑动能力,立定跳远主要反映受试者向前跳跃时下肢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坐位体前屈主要反映受试者躯干和下肢各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及下肢肌群、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引体向上主要反映相对于自身体重的上肢肌群和肩带肌群的力量及动力性力量耐力,1000 m跑为定距离的耐力跑,主要反映受试者心肺长时间工作的能力[7]。该研究发现土家族大学生除坐位体前屈能力弱于汉族学生外,50 m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和1000 m跑能力都优于汉族学生。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民族学生间体质存在差异,本研究也发现在下肢爆发力、速度素质、上肢肌肉耐力和有氧耐力方面土家族学生较好,这与环境密切相关,因为恩施州是一个多山地区,交通极不便利,人们出行主要是步行,使得该地区人群身体得到不断锻炼[8],这种锻炼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因为土家族学生的坐位体前屈指标显著低于汉族学生,土家族学生的柔韧性素质较汉族学生差,而柔韧素质需要有意识的锻炼,由此可以推断土家族学生锻炼是无意识的。另外,力量训练能使关节稳定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关节的灵活性,故柔韧素质降低。

4 结论

(1)土家族学生身材矮小,心肺功能较强。

(2)土家族学生速度素质、下肢爆发力、上肢肌肉耐力和有氧耐力素质优于汉族学生,但是柔韧素质低于汉族学生。

摘要:目的 该研究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男性进行测试分析,探讨该地区土家族人群的体质特点。方法 该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北省恩施州地区20~22岁土家族和汉族男性,对其测量身高、体重、肺活量、50 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和1000 m跑指标,并计算BMI和肺活量体重指数。结果 土家族人群的身高、体重值较汉族低,差异有显著性,肺活量体重指数土家族人群显著高于汉族人群,土家族学生的立定跳远、50 m跑和1000 m跑,引体向上能力优于汉族学生。结论 土家族人群身材矮小,心肺功能较强,其速度素质、下肢爆发力、上肢肌肉耐力和有氧耐力素质优于汉族学生,但是柔韧素质低于汉族学生。

浅析湖北土家族民歌《黄四姐》 篇2

[摘要]土家族情歌是当今土家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是以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的内容形式。土家族的人们在没有其他媒介的情况下,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并通过歌词来体现土家族人们对现实生活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因为彼此相爱而激发出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黄四姐》这首情歌作为土家族民歌的重要代表,有着许多土家族音乐的特点。

本文以产生于土家族的《黄四姐》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赞美情歌《黄四姐》的内容进一步地分析“黄四姐”的起源和它的相关历史背景,最后再全面地分析它所具有的音乐特点,以此来传达这首歌曲所带有的抒情性以及赞美性。

[关键词]黄四姐 创作背景 音乐特点

目 录

引言................................................................1

一、《黄四姐》的历史渊源与创作背景..................................2

(一)土家族民歌介绍............................................2

(二)歌曲《黄四姐》的创作背景..................................2

二、歌曲《黄四姐》的音乐特点分析....................................3

(一)歌曲《黄四姐》音乐结构分析................................3

(二)歌曲《黄四姐》旋律分析....................................4(三)歌曲《黄四姐》的歌词特点...................................5

三、歌曲《黄四姐》演唱的方法........................................6 结语................................................................8 致谢语..............................................................9 参考文献...........................................................10

引言

《黄四姐》是出自土家族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经典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物。歌曲《黄四姐》将土家人民热情、积极、淳朴的感情表现了出来,交流的演唱方式是表现在男女自由对答的表演形式。它所涵盖的的音乐形式以及内容对土家族人民的世代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勾勒出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爱情带有美好憧憬的朴实性格。

《黄四姐》这首音乐作品节奏欢快、活泼,曲式朗朗上口,多次被文艺者改编,它是一个让我们可以很好地去理解土家族民歌的重要媒介,此外,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也是我们理解整个人类文化现象的一把钥匙。

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深入研究和探析《黄四姐》这首音乐作品,综合了解与它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这对今后学习和解决相关的音乐理论以及音乐美学问题,传承土家族民歌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黄四姐》的创作背景

(一)土家族民歌介绍

土家族民歌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具有他们民族鲜明的风格特征,能够反映土家族的风俗风情风物,通过这些民歌可以看出土家族人民的民族形象、心理以及性格特征。在歌唱的场所上来说,可以将土家族民歌分为儿歌、宗教歌曲、山歌、劳动歌曲、仪式歌曲、灯歌以及风俗歌。并且不同的歌曲也会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上,比如婚丧嫁娶、劳动场合或者民族节假日上。

土家族情歌是民间情歌的精华之一,也是土家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淳朴而又令人痴迷留恋的情感。通常土家族的人们会借用情歌来表达内心的一些情感。有很大部分土家族青年男女都是用歌曲作为追求爱情的表达方式,相互传递着对彼此的爱慕之情。还可以用一些自然乐器和土家族的民歌一起演奏,传达出有关土家族儿女的婚姻情感观的一些真实的写照。

(二)歌曲《黄四姐》的创作背景

清代末期,那个时候社会人员关系较为复杂,不断涌现出一群汉帮的客商,这些人主要是靠贩卖各种各样的物品来谋取私利,每一年的春季和秋季,他们都会从武汉、宜昌和沙市等不同的地方贩来一些诸如丝帕子、头绳、针线和洋布等商品,然后他们会一起聚集在恩施州,通过摆摊的方式大声叫卖或者串街走巷来出售他们手上的商品,慢慢发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民间的文艺家有了创作的灵感和题材,也赋予了《黄四姐》非常浓厚的民族底蕴和地域色彩。

《黄四姐》是一首经典的土家族的情歌,源于土家族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原名《货郎歌》。相传在200多年前的清朝咸丰,东龙河畔的三里村老村寨,住着数百户黄氏家族,人口繁衍密集。村子里有一名农户叫黄聪明。黄聪明膝下有四个女儿,三个姐姐已经出嫁了,最小的四姐儿年芳二八,长得水灵灵花容月貌,聪明伶俐会唱歌。因为当时的社会重男轻女,女孩一般没有学名,就给她取名“黄四姐”。有一天,一个叫贺二郎的客商,手上摇着货郎鼓,肩上担着货郎担走进黄四姐的院子里叫卖,黄四姐听到就出来和他买东西,贺二郎看见黄四姐眼睛一亮,顿生爱慕之心,为了讨四姐的欢心,就以低于成本 的价钱卖给她许多货物,四姐也因为贺二郎的坦诚和英俊对他有了好感,留他下来吃饭。此后贺二郎便三天两头的去黄家卖东西,两人彼此熟悉后又给黄四姐送了许多绸缎、金簪子之类的物品,黄四姐渐渐对这位货郎哥心生爱慕之情,热恋了一年多便结婚了。

歌曲《黄四姐》有着其它民歌不能替代的表达方式,表演非常的生动活泼,它有着土家族儿女对爱情的真挚向往、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真实地表达了土家人民热情、积极、淳朴的感情。它所涵盖的的音乐形式以及内容对土家族人民的世代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勾勒出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爱情带有美好憧憬的朴实性格。客观的说《黄四姐》不仅弘扬了土家族民族个性,更承载了土家族人乐观开朗的态度和面对生死的豁达。①

在1912年至1972年这个阶段,当地的相关艺术家创作了《黄四姐》。根据资料的统计,《黄四姐》最早是收录在湖北省文化局所编辑的《恩施地区民歌集》下集的曲谱索引,由当地的著名歌手周兴寿来演唱这首歌曲,王华英作记录。当地的一些人民巧妙地将《黄四姐》的歌词内容以及生活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使“黄四姐”具有艺术性的历史。

二、歌曲《黄四姐》的音乐特点分析

(一)歌曲《黄四姐》音乐结构分析

《黄四姐》这首音乐作品采取的是一段式的结构,整首曲子总共包含7个乐句,28个小节,6段歌词,每一个说白和乐句是由四个小节共同组成的。按照土家族当地的人民对该歌曲的演唱习惯来讲,这首歌曲是一段体结构;倘若是从土家族民歌的发展历程上来说,那这首音乐作品有点“赶七句”情歌的味道。②土家族当地的人民介绍说,土家族的民歌原本是四句,演绎到最后大家都感觉四句没办法达到完全抒怀的境界,因此他们就在四句后再补上一句,因此出现了“土家族著名的五句子”,因此,到后来大家也将“补”这一句称作室“赶”,“五句子”也因此被称为“赶五句”或“排子歌”,在五句子的这个基础上接着补充两句被大家称为“七句子”或者“赶七句”。通常情况下,当每一位歌唱者唱到第一段的最后一个句子时,这首歌应该算是结束了,但是,作 ①金丹.湖北土家族赞美情歌《黄四姐》的风格性及演唱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 2014.王燕妮.民歌黄四姐的民俗文化内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4.② 者没有唱到最后一句就完结它,而是将前后对应的两句添加到歌曲的后半部分,这样一来便使得歌曲起到一定的画龙点睛作用。这样一来便使得整个作品构成了七个乐句,也就自然地形成了“赶七句”的音乐结构。③从谱例上来看,每四小节为一句,第一至二十小节是之前的“赶五句”,第二十一至二十八小节是后面添加的成了“赶七句”。

(二)歌曲《黄四姐》旋律分析

众所周知,调式作为音乐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决定一首音乐作品的区域特性以及表现特性,它恰似歌曲的“指纹”一样,可以通过乐曲带有的调式来全面了解每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一首具有韵味的民歌,它的音乐特征通常也是通过音乐的调式特征表现出来的,所以,倘若要对《黄四姐》这首民歌所带有的音乐特色做出深入分析,我们应当从音调上对其分析。④作为建始县的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民间花鼓小调——《黄四姐》,它采用的调式是宫系统五声音阶调式,歌曲只有五声六度“So1”、“La”、“Do”“Re”和“Mi”。其中,“So1”音在整首歌曲中只出现过五次,出现的频率较多的是“La”、“Do”两音,以“La”、“Do”、“Re”作为骨干音。根据歌曲波动的旋律,我们能够分析出整首歌曲的调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从歌曲第一小节开始到歌曲的第十二小节,在五声B羽调式中欢快地进行,将“So、La、Do、Re”四声作为创作的一些元素,“La”调在曲子中一共出现十三次,起音以及结尾的终止音都是“La”;紧接着为四个小节的数板。⑤

对一个音乐作品来讲,节奏就是生命。在对歌曲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时,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这首歌曲是通过一种“赶七句”的创作方式而构成整首曲子的,对于“数板”这种表现手法,这首歌曲中有两个乐句运用到它。“数板”是一种只念不唱,有节奏的板式,念词的句式和韵脚与唱词基本相同。谱例中13-14小节,21-24小节都是“数板”。土家族民歌中常出现的创作手法是“数板”,尤其是《黄四姐》这首民歌,表现了土家族人悠扬委婉、似说非说、似唱非唱的语言音调,使人感受到土家族民歌中浓厚的韵味。“数板”中,采用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两拍的拍子,整个节奏以每分钟132 ③ 冉佳.浅析民歌黄四姐的艺术特色[J]文学界理论版,2012.④宋嘉音.浅析湖北民歌黄四姐[J].音乐论坛,2013.陈宇京.民俗活动“黄四姐”现象的文化意义综说[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2.⑤ 拍的速度旋律流动,仿佛再现了“货郎哥”那愉悦的挑担的步履和“黄四姐”手中的丝帕相互辉映,更富于动感,使得生活的气息和喜庆的氛围更加浓厚,使原本就欢畅的情绪更加有跳跃性和舞蹈性。⑥

《黄四姐》节奏欢快、活泼,曲式朗朗上口,多次被文艺者改编。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曲谱、歌词不断的变化、更新,这更能体现出歌曲的情感与魅力所在。谱例:

(三)歌曲《黄四姐》的歌词特点

《黄四姐》一个显著的的地域风格是衬词的使用。衬词正常都是在它们方言中频繁使用的惯用语或者口语音节,比如:“诶”、“哪”、“勒”、“哎呀”、“呀”、“的 ⑥谭晓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热下的冷思考——以《黄四姐》的利用及传承模式为例[J].学习月刊,2015(22).个”等,他们通常会用这些词来表现出土家族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土家族民歌歌词中,它也是能影响其风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想要使得一首民歌更加能够将土家族的特殊风格显示出来,更加生动活泼,就应当在歌曲中运用一定的衬词。衬词在《黄四姐》这首极具特色的民歌中用得看似平凡却又很巧妙,不管是对于歌词“我的干妹子呀”还是“我的哥啊”,所呈现出来的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物形象,如果只看这些词的话,可能会觉得表达出来的意思十分的贫乏,但是一旦当它们与曲调结合之后,就会立刻增加了表达的意境和情趣,这样一来,不仅使得整首歌曲更有色彩,更有艺术感染力,也使得整首歌曲更活泼生动。⑦洒脱不羁的抒发情怀,衬词中所表现的平实、美好与朴素,唱白夹杂,歌舞并举间,不仅将土家族人民性格中幽默活泼的那一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还在一定层面上体现了土家儿女向上乐观积极的民族个性,形成了《黄四姐》独树一帜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三、歌曲《黄四姐》演唱的方法

恩施土家族民歌在演唱的时候要把握住歌词的意境和风格,如情歌、山歌都会有自己的风格,在演唱时要和意境相融合才能更好的表达出心中所想。在语言上,因为当地的方言,所以咬字以平舌为主。在衬词的运用上以日常口语为主,非常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在民族歌曲的演唱上,歌唱语言非常重要,歌唱时的咬字、力度、音调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演唱,进而影响作品情感的表达。

土家族民歌根据不同的曲调或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唱法,大致分为:真声唱法、真假声结合唱法、轻声演唱、富有感染力演唱、特殊喉音演唱。《黄四姐》这部作品运用了真声唱法和富有感染力唱法。真声唱法需要演唱者大多用胸腔呼吸,依靠喉头冲击的力量发声,声音嘹亮,是土家族最基本的唱法。富有感染力唱法是充分利用了逆波音和上下滑音,更有助于表达情感,也更具特色。

在传统的民歌当中,《黄四姐》的表演有时会因为场地的原因受到限制,通常是在土家族的堂屋和院坝里,观众多在演唱者的四周,所以,演唱者不必用高腔演唱歌曲《黄四姐》的整个演唱过程使用的是平腔演唱方法,这种唱法也叫作“平腔落板”,歌曲的语言、语法、词汇方面和普通话基本相同,但是还是有所不同,它的叠音在构词法、语意、语音上相对较为突出,在吐字和音调的四声上采取的是恩施方言,吐字时唱中夹白,⑦田戌春.民俗《黄四姐》的起源、传承与保护[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加深了这个歌的地方特色。⑧歌词与音乐通俗易懂,唱歌的形式简单,较能被群众所接受,歌词中同时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演唱时以“倚”、“滑”来进行润腔,也就是用倚音、滑音来美化、装饰、润色,比如第一小节在“La”前面加一个倚音“So”,在“Do”前面加一个倚音“La”。使得民歌在土家族民族演唱的过程中具有一种独特的⑪风格,在土家族演唱风格生动活泼的涌现出来。

⑧杨华.土家族灯歌《黄四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陈彦平.浅析《黄四姐》的艺术特色[J].北方音乐,2013(04).张泽康.《黄四姐》的创作分析与艺术解读[J].乐府新声,2014(01).⑪⑫

结语

土家族音乐的很多特点都融进了《黄四姐》这首民歌当中,从这首民歌我们可以找到很多丰富的文化信息以及生活素材,作为创作一项复杂的大型文艺作品的基础,在创作上,它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养分能够给很多的音乐工作者带来不同的音乐创作元素;对于那些想要解决音乐美学和音乐理论问题的人可以从它丰富的艺术经验中获取不同的灵感;记载和传承土家族民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直接有助于将文化的多样性乃至⑫人类的创造力推动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土家族的一名音乐工作者,不断地对《黄四姐》这种民间艺进行深入地研究、保护和传承保护和传承,具有很深的文化与现实意义。

致谢语

转瞬即逝,又到了即将毕业的季节。毕业论文的书写过程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全新且令人难忘的学习过程,是对我大学四年所掌握的知识的梳理和总结。这篇论文从选题到结构框架,从逻辑思路到观点形成,甚至到每一段落、每一个句子和标点,都是在我的导师陈蔚颉老师的精心指导、反复修改下最终完成的,老师对这一篇论文投入了无数的汗水与心血,我深深地为老师的付出表示感谢。除此之外,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不管是在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他们总是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无条件地为我付出,不断地激励着我,让我信心倍增。在此,对每一位关心我、帮助我的人说声:谢谢!

参考文献

恩施土家女儿会:土家族的情人节 篇3

石灰窑是土家女儿会的发源地之一,但由于地处偏远,山路崎岖蜿蜒,交通闭塞,很少有外来游客能亲临现场去体会这份原始盛会。现在政府在搞旅游,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把女儿会从石灰窑搬到了市区的女儿城,8月8日晚,2014年“恩施土家女儿会”开幕式在恩施土家女儿城隆重开幕。但我们没有去参加女儿城的女儿会,我们参加了发源地石灰窑的女儿会。石灰窑远离尘嚣,民风原始古朴,受现代文明冲击少,至今非常完美地保存着傩戏、山民歌、女儿会、婚丧习俗等原生态文化遗产,所以石灰窑的女儿会有更多我们期望看到或者感受到原生态的东西。

有大学室友这个“私人定制”向导的详细解说,我了解到,土家“女儿会”被誉为“东方情人节”。它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届时,以年轻姑娘为主,也有已婚妇女前往参加,通过对歌的形式寻找意中人或与旧情人约会,畅诉衷情。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这一天,年轻漂亮的土家幺哥阿妹,身着节日盛装,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都穿上,习惯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层层都能被人看见,谓之“亮折子”或俗称“三滴水”,并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银首饰。他们相互邀约,从四面八方的山寨走出,踏着幽径,唱着山歌,来到石灰窑,寻找自己的“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

传统的女儿会这天,姑娘们把用背篓背来的土产山货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稳当当地坐在倒放的背篓上,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小伙子则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篓,形如漫不经心的游子,在姑娘面前搭讪,双方话语融洽,机缘相投时,就到街外的丛林中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终身。

女儿会当天,我在街上兴奋地这看看那瞅瞅,满眼都是身着民族服装的土家姑娘和小伙,也有许多像我一样穿着常服慕名而来的游客们。今年的石灰窑土家女儿会除了赶场相亲、民间文艺汇演、傩戏展演等传统项目外,还增加了原生态婚俗、背媳妇比赛、“最美女儿”、“模范女儿”评选等新内容,更接地气、更有意思。

同学告诉我说石灰窑的常住人口不到3000人,可是女儿会期间通街都满了,甚至比市里的还热闹。同学还说,其实石灰窑与恩施市女儿城的女儿会不存在竞争,这里纯属自娱自乐,游客们可能会觉得这里演的节目没有女儿城的专业、好看,但村民们玩儿得很开心。

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也是恩施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令山外人心动目眩的艺术奇葩。现代文明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即使是恩施当地的大多数年轻人,对传统女儿会都已经不太了解了,但老人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非常重视,他们认为是神圣的,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绵延和交流,“这里记载着石窑人们原始的历史生活,还有他们心里最美好的记忆,那是关于他们的节日。”

湖北恩施土家族 篇4

在恩施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 民营企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已经成为该州国民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全州有1331户工业企业, 其中民营企业1263户, 占94.9%;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4.67亿元, 其中民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85亿元, 占51.1%;全州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79亿元, 小型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29亿元, 占总收入的63.8%;全州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19亿元, 其中民营企业实现利润6.83亿元, 占总额的75.2%;全州工业企业从业人员55538人, 其中民营企业从业人员43795人, 占78.9%。然而, 由于历史和区位等方面的原因, 恩施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深究恩施州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应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一、恩施州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 数量偏少, 规模小, 产品技术含量低

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企业规模有限, 卷烟行业、电力行业成为恩施州税收的重要来源, 其余则主要依靠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经济占该州经济总量的80%以上。2008年, 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虽达到325户 (其中民营企业287户) , 净增数超历史水平, 但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已超过1万家, 恩施州占比仅为3%左右, 数量依然偏少。恩施州民营企业不仅数量少、规模小, 其技术结构也不合理。多年来, 恩施州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以矿业、绿色食品、能源、烟草、建材、药化六大产业为支柱。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业、生物、能源、矿产等方面资源, 但在技术结构上, 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是从事农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初级原材料生产、餐饮和娱乐等技术含量低的行业, 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从事矿产品的开采和初加工, 产业链条较短, 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仍以传统的“资源加工型”为主, “高新技术型”“、质量型”和“集约型”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 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不高, 从而导致优势资源难以形成整体产业优势和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 不能有效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2009年, 恩施州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287个规模民营企业所从事的主要行业分别为:原煤生产18个, 茶叶生产、加工37个, 中药饮片、中药材加工7个, 水泥制作10个、其他的生产白酒、水泥、肥料, 进行淀粉、肉制品、饲料加工等等, 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极少。由于缺乏科技人才、经费和相应的创新机制等, 这些民营企业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提高科技水平。

(二) 缺乏人才, 管理水平低下

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传播者和使用者, 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恩施州劳动力资源存量丰富, 但接受过一定程度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口比例严重偏低, 民营企业专业技能人才奇缺的现象长期困扰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另外, 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经营管理人才奇缺。该州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多数都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 而企业懂技术的管理人员基本上已经流失无几, 人才管理制度不尽健全, 由此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不高的原因如下:第一, 交通不变, 难以引进人才。因为城市发展水平低下, 生活条件较东部沿海城市低很多, 再加上交通困难, 进出不便, 使得许多高水平人才不愿来到这些地方工作就业, 人才引进很成问题, 就算人才引进了, 但由于企业规模不大, 无法留住优秀人才。招聘的员工大多来自周边地区和外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学历大多都非常低, 甚至有很多小学文化程度员工, 劳动技术素质都不高, 更谈不上有什么高层次人才。第二, 高层管理人才缺乏, 企业家队伍整体知识层次偏低。民营企业主大多数缺乏知识文化, 专业型人才很少, 他们大多意志薄弱, 见识少, 小富即安, 对学习认识不足, 对市场把握不准, 综合能力欠缺, 离真正的企业家有着很大的差距, 很多民营企业无法做大做强与此有很大关系。第三, 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 人才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任人唯亲、自己的家属、亲戚、朋友、熟人在重要岗位上;无人才战略, 没有用人标准、不培训人才、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人才;薪酬不公正, 即使贡献大的人与企业家族成员的待遇差别也大;“家”成为人才的标准, 与家无关的人都难以成为企业的人才。以感情代替制度, 以个人关系代替分工, 缺乏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等弊端, 给日常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混乱。管理水平的低下、现代企业制度的缺乏, 严重地窒息了民营企业的生命力。

(三) 融资渠道不畅,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缺乏融资渠道一直是阻碍民营科技企业上规模、增效益的关键因素, 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恩施州反映比较尖锐。从全州来看, 尽管金融系统公开承诺“轻成份、重效益”的原则, 但在实际操作中, 民营企业仍享受不到“国民待遇”, 恩施州金融机构的贷款资料显示:2008年, 在长期贷款中, 除电力行业外, 其他工业贷款占工业总贷款不到6%。唯成份论和重规模、轻效益导致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

究其原因:第一, 融资渠道单一。恩施州多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赖民间借贷资金、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 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风险投资资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 民营企业发展缺乏合适的融资渠道;第二, 恩施州民营企业自身经营和管理模式的不足使其较难获得银行的支持。粗放式经营、家族化管理一直是恩施州民营企业成长中难以克服的软肋。该州民营企业生产以传统产业为主, 多数企业生产仅限于对资源的开发和简单初加工, 热衷于简单的规模扩张, 资源精深加工增值不够, 导致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家族式管理导致不少民营企业主个人作用过分突出, 经营随意性大, 不断追逐经济热点, 业务稳定性较弱, 投机性和经营风险较高。由于自身经营和管理存在的这种缺陷, 使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薄弱, 信用评级较低, 难以获得银行认可。州内国有大中型商业银行对自己的保护意识加强, 不愿冒险贷款, 即使贷款也对民营企业限制苛刻, 附加许多额外条件和进行额度限制。第三, 缺乏担保主体而得不到贷款。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使民营企业融资时得不到第三方支持。在我国, 政府充当了国有银行为国有企业发放信贷最后担保人的角色, 贷款给国有企业所形成的国有银行不良债权及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由国家承担, 因此, 国有企业很容易从国有银行获取信贷支持。而多数民营企业本身资产程度不定, 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少, 社会上没有独立的资源评估机构及其他服务可利用, 因此国有银行对他们的信贷必然是谨慎的。

二、优化恩施州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一) 营造良好的政策、服务、法律、人文环境

营造开放开明的政策环境。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清理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应取消一切政策歧视, 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税政策、社会保障、产品鉴定、质量认证、品牌保护、产品定价、职称评定、政府采购、招投标、评选先进、授予荣誉称号以及各种优惠政策方面享受与公有制企业同等待遇。突破性做好市场主体准入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关于突破性做好市场主体准入工作促进市场主体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 切实降低准入门槛, 简化准入程序, 缩短准入时间, 培育市场主体。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用好、用足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省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本着服务至上、发展优先的原则, 以便民便商为重点, 以优质高效为目标, 按照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着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公示制, 定期对涉企涉民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 编制行政审批事项目录, 载明审批依据、内容、条件、期限、程序等。建立完善首问负责、联审联办、投资代办、网上审批等制度, 消除行政审批过程中的“梗阻”, 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规范涉企培训活动, 涉企培训应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 以提高职工职业技能为目的。完善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机制, 切实加强对土地、房地产、环境评价、资产评估、工程造价审计、安全生产评价、税务代理、会计、法律服务等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中介机构的监管, 切实解决政企不分、垄断服务、执业行为不规范等问题。

营造规范公正的法治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深化企业周边和重点项目建设治安环境治理。对于扰破坏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 坚决依法予以打击, 对失职、渎职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坚决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对故意伤害、绑架、勒索企业经营者和项目投资者, 强买强卖、强装强卸、阻扰施工、强行承包工程、索要“保护费”、“提成费”等违法犯罪行为, 政法机关要依法予以打击。逐步完善法律服务市场, 司法部门要积极帮助企业设立法律顾问机构, 大力扶持、指导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公证处等机构为企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营造和谐奋进的人文环境。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围绕开放活州, 通过新闻媒体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 及时宣传恩施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举措和效果, 大力宣传执法规范、工作高效、服务优质的先进典型, 同时, 积极推介恩施州的特色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和名牌产品, 提升该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推进诚信建设, 积极倡导政府重承诺守信誉、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个人重公德守信义的良好风尚, 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以诚兴业的社会氛围。

(二) 合理利用特色优势资源, 培植龙头企业, 争创精品名牌

恩施州富硒绿色食品、中药材资源以及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与精加工等助于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能够大规模增加就业机会, 切实增强地方经济活力, 拉长产业链, 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兴起。将资源比较优势转变为经济比较优势和动态的市场竞争优势, 进行资源和原材料的精深加工, 不断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 使特色资源真正发挥出应有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培植龙头企业, 着力发展重点产业集群, 是提升民营经济整体实力的有效方式。恩施州工业生产主要以本地资源为依托, 其中矿产、绿色食品、能源、烟草、建材、药化等行业已成为我州工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在饮料制造业中的精制茶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2008年规模以上精制茶加工业已达到37家, 创造工业增加值1.85亿元, 提供利税5762万元, 鲜茶产量由2005年的21996吨发展到2008年的34329吨, 占湖北省茶叶产量的26.3%, 面积、产值、产量均居全省首位。虽然恩施州是生产茶叶的大州, 但还不是茶叶强州, 茶叶产业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和拳头产品。因此大力扶持茶叶加工企业, 培植名优茶叶品牌, 整合茶叶加工销售资源, 打造茶叶支柱产业, 是增加农民收入, 安置人员就业, 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立足比较优势, 争创精品名牌。名牌产品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名片, 是抢占市场先机的制胜利器。实施名牌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利用该州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海拔差异造就的立体型气候等独特优势, 大力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山野菜、中药材、反季节蔬菜等特色农副产品, 加快推进磷矿、钒矿、大理石、方解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深度开发。抓好魔芋、畜产品、特色饮料等绿色食品产业品牌整合和精深加工, 提升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建材工业加快资源整合、结构调整, 加快推进新型干法旋窑等量替换立窑工程。围绕做大做强的目标, 开发一批极具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 在精深加工、产业化、集约化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 争取创出数个有一定影响的品牌。

(三) 拓展多元高效的融资渠道, 优化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针对目前恩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问题, 需要加大落实金融改革力度, 完善民营资本借贷机制, 为民营企业保持快速增长提供“血液”, 引导民营企业不断壮大自身综合实力, 走上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拓展多元高效的融资渠道。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和融资, 逐步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融资渠道。金融主管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 及时宣传国家金融政策, 指导企业用好用足金融政策。采取措施吸引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来恩施州设立分支机构, 推动邮政储蓄银行改革, 积极争取政策多办村镇银行。鼓励发展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资产评估、资信评级、投融资咨询、基金管理等中介机构, 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进一步完善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担保机制是解决民营企业信用不足缺陷的重要途径, 建议政府完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在条件许可的地区由政府出资组建融资担保中心。同时, 从政策上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担保公司投资, 增加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数量, 逐步形成由政府担保基金、民营信用担保公司共同参与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尽快形成覆盖全州的担保服务网络。恩施州注册成立的担保机构共有9家, 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共计21445万元, 比2007年增加3446万元, 增长19.14%, 可用担保资金总额已达到21591万元, 其中政府担保资金17293万元, 占担保资金总额的80%。截至2008年底, 全州担保机构实现累计担保企业469户 (本年累计担保企业184户) , 实现担保业务累计701笔 (本年担保累计196笔) 。2008年全州实现担保总额22540万元, 在保企业163户, 在保责任总额19384万元。

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贴息资金支持。积极实施民营企业资金扶持计划, 每年从财政中挤出一定资金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扩大出口等提供贷款贴息。此外, 还应扩大对民族地区生产企业的贴息范围。恩施是全国仅有的几个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目前国家财政虽对恩施地区实施了贴息政策, 但仅针对少数民族贸易生产企业给予优惠贴息, 范围较窄。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扩大民族贸易贴息企业范围, 对于确有发展前途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贴息, 以使恩施地区更多处于成长初期的民营企业享受优惠政策, 降低财务成本, 尽早发展成为大中型企业。

降低申贷门槛, 扩大授信额度。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可以在评定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 允许其以土地、有形资产等作抵押, 降低申贷门槛。商业银行应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适当简化审批流程, 加快授信项目审批速度。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 可考虑设置专门的民营企业信贷业务部门, 构建一套专门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针对民营企业量多、面广、分散化、多样化的特点, 适当延伸贷款审批权限, 简化审批程序, 缩短审批周期, 提高审批效率。

(四) 尊重人才, 完善人才市场

要走出人才困境, 政府应建立并完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引进外来人才、充分调动本地人才的一个重要准备。许多地方虽有人才市场, 但很不成熟, 人才流动相当困难。第一, 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建设, 制定各行业、专业人才和城乡劳动力资源供求指导目录, 建立供求信息网络, 促进专业人才和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人才“绿色通道”建设, 落实《恩施州委州政府关于大力优化人才环境的决定》, 确保重点产业、重点行业的人才需求。第二,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劳动力和人才支撑。加大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培训, 做好城乡劳动力资源储备和供给。充分利用各级劳动部门的主要技能培训机构, 目的明确地培养当前急需的各种主要技能人才, 为工业化健康发展奠定必不可少的人力基础。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 根据企业特点, 经常性地组织企业员工到发达地区相关企业接受培训。把引智放在重要地位, 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借助其雄厚的人才及科研优势, 在人才培养、智力引进、科研成果转化、重大课题研究等方面与该州形成长期、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格局, 大幅度提升恩施州的人才培养水平和产品研发水平。提高当地教育水平, 进而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实施“回归工程”,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该州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巨大, 熟练技工等适用型技能人才比例众多, 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工业兴州需要引导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挥作用, 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必将会留住一批外出人员回乡务工或者创业, 但前提是必须有相关产业一定程度的发展所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

人才是企业成功之本, 民营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广招人才, 合理、最优化使用管理人才, 并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形成一套合理的人员引进计划、招聘、选择、培训、任用、激励和评价奖励制度, 要进行员工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 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最大效用, 彻底实现企业在人才上的突破。民营企业要把人才的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建立完备的教育培训体系, 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民营企业应废除家族式管理, 优化员工结构, 大胆引进外地一些能力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来担任企业重要职务, 抓住“乡土人才” (既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又对家乡有深厚感情、不愿到外地就业的本地人) , 大力推行人才的感情管理, 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对企业的重要, 自己与企业血肉相连, 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管理者则应做到以诚待人, 以情留人, 以感情投资激发人才潜在的积极性。

摘要:当前, 民族地区的民营企业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 呈现持续向好发展态势。然而, 其发展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中东部地区, 深究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发展环境应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为此, 本文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对民族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现状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从培植龙头企业、尊重人才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而促进民族地区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优化,民族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麻三山.浅析我国民族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及突破点[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

[2]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Z].2008 (3) .

[3]2008年全州工业经济运行情况通报[EB/OL], 恩施州经济委员会网站.

湖北恩施土家族 篇5

资支付制度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规范建设领域劳动者工资支付行为,预防和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问题,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10〕4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决定》(鄂发〔2011〕22号)等规定,结合实际,现就进一步完善落实建设领域劳动者工资支付制度通知如下:

一、严格落实总承包企业的工资支付责任

按照 “谁承包、谁负责”的原则,总承包企业对所承包工程的劳动者工资支付负总责,不得以工程款未到位为由拖欠劳动者工资。承包企业追回的拖欠工程款应当优先用于支付被拖欠的劳动者工资。因建设单位或者工程总承包企业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致使建设工程承包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由建设单位或者工程总承包企业先行垫付被拖欠的劳动者工资;因工程总承包企业违反规定发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工程总承包企业承担清偿被拖欠的劳动者工资责任。

施工企业应当将劳动者工资直接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直接支付给劳动者本人造成劳动者工资拖欠的,由施工企业承担劳动者工资直接清偿责任。发包方监督不力或者因其过错致使施工企业侵占、挪用劳动者工资款项而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在施工企业不能清偿劳动者工资的情况下,由发包方承担先行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责任。

二、切实规范施工企业劳动用工行为

施工企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明确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资计算标准、工资结算方式、工资支付时间及工资支付方式等内容。

上传者知盟网 http://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劳动者花名册,明确姓名、身份证号码、工种、入职(进场)时间、离职(离场)时间等内容。劳动者花名册一式两份,施工企业一份,发包方审核保留一份。

施工企业应当编制劳动者工资支付表,书面记录工资支付情况,明确姓名、身份证号码、支付月份、工种、单价、工程量、应付金额、社保费缴纳金额、实付金额、本人签字等内容。工资支付表由施工企业留存备查。

三、强化建设工程项目审批等管理

建设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施工许可制度,严格审验建设资金到位情况,建设资金不到位的项目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或者不得批准开工报告。

对有拖欠工程款问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批准其新开发建设项目和为其办理用地手续。

对存在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的建筑业企业,要依法对其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新开工项目施工等进行限制。

四、健全完善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

在建筑、交通、水利、铁路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全面实行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建筑、交通、水利、铁路等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督促建设单位或者施工企业按规定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缴纳工资支付保证金,确保工资支付保证金落实到位。凡未缴纳工资支付保证金的单位,有关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批准开工的手续。

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签订工程建设协议时,应当在协议中明确缴纳工资支付保证金的责

任。

项目办理批准开工手续之前,建设单位或者施工企业应当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填报《工资支付保证金申报表》,缴纳工资支付保证金。工资支付保证金从应付工程款中列支,具体金额按规定计提。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当设立工资支付保证金专户,用于垫付劳动者被拖欠、克扣的工资。企业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经劳动者申请、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核实后,可从工资支付保证金中垫付劳动者被拖欠、克扣的工资,并相应冲减该企业的工资支付保证金。

施工企业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应当以书面形式将劳动用工、工资支付等情况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备案;同时,在施工现场张贴《工资支付情况公示》,时间不少于10天。自公示之日起30日内,无工资拖欠、克扣投诉举报的施工企业填报《工资支付保证金返还申请表》,经建设单位认可后,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调查核实。确无拖欠或者克扣劳动者工资的,10个工作日内全额返还工资支付保证金本息。

工资支付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其用途。对违反规定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应当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地方政府监管责任

解决建设领域劳动者工资拖欠问题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部门联系会议制度,认真解决工资拖欠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落实责任,协调联动,形成推进解决工资拖欠问题的合力。州级联系会议成员单位及部门职责如下:

州人社局: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对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查处劳动者工资拖欠案件及劳动争议处理;组织协调处理因拖欠劳动者工资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州发改委:审查各类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立项的资金筹措情况,对资金准备不足的不予立项。

州公安局:依法协助处理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引发的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对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案件依法立案侦查。

州监察局:监督有关部门履行劳动者工资支付监管职责;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失职、渎职责任。

州司法局:支持、引导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为解决劳动者工资拖欠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引导公证机构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指导、督促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企业与劳动者签订还款协议。

州财政局:负责建立工资应急准备金;保障劳动者工资清欠工作专项经费。

州国土资源局:做好国有企业土地的收储和出让工作,对企业急需通过转让土地解决工资历史拖欠的,优先将企业拟转让土地纳入售出计划,及时实施土地收储和支付收储金。

中国人民银行恩施分行:配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情况的监控,做好企业工资支付账户的查询、信息提供等相关工作;在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关闭破产中,配合通过资产变现等方式解决工资拖欠问题;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工资保证金等预防工资拖欠的长效机制。

恩施银监分局: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清理拖欠劳动者工资工作力度,加强清欠的金融服务工作。

州住建委、州交通运输局、州水利水产局和州铁路办、高速公路办:督促施工企业落实

工资支付保证金;监督工程分包,及时制止和纠正违法分包、转包;监督建设单位和总承包企业按工程进度支付工程款;监督总承包企业履行劳动者工资支付监管责任;督促及时办理工程结算。

州政府国资委:督促所监管企业支付拖欠的劳动者工资;追究所监管企业经营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责任。

州工商局:将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纳入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对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州铁路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督促、协调州境内铁路建设单位落实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协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拖欠劳动者工资行为的查处。

州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督促、协调州境内高速公路建设单位落实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协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拖欠劳动者工资行为的查处。

州信访局:接待来信来访,并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答复。

州总工会:及时掌握企业工资发放情况,发现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及时要求企业纠正;将工资支付作为集体合同的重要内容,推动企业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切实做好职工思想工作,推动解决拖欠工资工作顺利实施,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

解决企业工资拖欠问题部门联系会议各成员单位,应当建立企业违法情况通报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查处的拖欠劳动者工资案件,每季度向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通报。各成员单位之间也应当将本部门掌握的拖欠劳动者工资的情况按季度互相通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重大拖欠劳动者工资案件应当向社会公布。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责,因部门履行职责不到位引发劳动者工资拖欠

问题的,由该部门承担责任;因部门把关不严、监管不力、工作失职引发劳动者工资拖欠,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追究部门主要领导责任。州政府督查室每半年将对有关职能部门落实建设领域劳动者工资支付制度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并对各职能部门履责情况进行通报。

住建、交通运输、水利水产等部门和国土资源、铁路、高速公路、电力、烟草、通讯(移动、联通、电信)等建设单位,应当按季度(下一季度第1个月的5日之前,下同)将各部门发放施工许可证情况和工程开工情况反聩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按季度将处理劳动者工资拖欠案件及工资支付保证金收缴情况通报给各级住建、交通运输、水利水产、招投标等部门和国土资源、铁路、高速公路、电力、烟草、通讯等建设单位。

湖北恩施土家族 篇6

土家族在长期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其建筑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因其建筑根治环境,结合他们自身的文化信仰等,建筑风格朴素且工艺精湛,对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极大借鉴意义。文章以恩施土家族建筑为研究对象,将其与现代建筑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其对现代建筑的思考与启示。

恩施土家族建筑特色概述

作为湖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的土家族人数占总人口的将近一半,封建时代,土家族被历代统治者极端压迫,被感到一些深山老林,导致他们生存环境特别恶劣,这也塑造了土家族独特的生活方式。恩施土家族建筑一般吊脚楼为主,搭配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绘画与雕刻技法,与环境完美融合,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较高建筑工艺水平。

1.地址选择的合理性

恩施土家族一般会将宅基地选择坐北朝南的高坡,视野开阔,周边则青山绿水,强调返璞归真的田园美感,同时参照“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乃为上吉”的原则,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2.建筑外形的律动感

恩施土家族以吊脚楼为主,且风格迥异,体现的是一种基础几何图形的完美组合,长方形与三角形的搭配,体现了一种刚劲与灵秀之美的完美契合。内部则搭配垂直相交的结构,横向看去是一个三棱体,视觉上端庄、雄壮。另外,吊脚楼一般设有走栏,大多用镶花栏杆做作美人靠,走栏的吊柱悬挂于空,一般将其雕刻成金瓜或荷花,使之刚柔相济,和谐而优美。吊脚楼的外部造型从纵向看,形成了“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的剖面,这些剖面的形成多是采用架空、悬挑、掉层、叠落等手法进行处理,因此,在观察这些吊脚楼时,你会感到生动活泼,毫无生涩呆滞的痕迹。

3.建筑材料的实用性

恩施土家族建筑主要采用木质结构,是我国木质建筑的典范,不仅美观实用,而且整个构架都是采用榫穿卯相连,无任何辅助金属材料,且构思与设计一体化完成,无图纸,对复杂的力学结构了然于胸,体现了民间匠师的精湛技术与创作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磉磴岩、屋架、枋、梁等结构的制作上。

4.建筑整体的美观性

恩施土家族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用于遮风挡雨的简单木质建筑,其中也蕴含着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与情感寄托。比如在细节的设计中,而是土家族建筑会采用雕刻或者彩绘的方式,主要采用浮雕与镂空雕的方式,注重意向性的传达,以意造型、灵活组合。

恩施土家族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

现代建筑是规划性极强的建筑,建设在城镇聚集地,因地域性限制,其建筑一般向着高空发展;在建筑材料上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为主,虽然能够有效增强建筑的稳定性,但是以自然环境隔离度较高;另外现代建筑建立在对自然环境大量的改造中,大规模开发建筑用地,严重影响了自然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1.注重空间利用的合理性

现代建筑的空间利用是建立在大聚居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空间内需要满足很多人的居住需求,因此现代建筑开始向着纵向发展,高楼大厦直插云霄,为了居民安全性的考虑,现代建筑一般采用独立单元、独门独户的设计方式,不同住户间的空间隐秘性很强,不仅隔离了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之间也被一扇扇窗户隔离开来。而是土家族建筑的是在充分考虑空间充分利用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人文因素的考量,其空间的设置不仅可以有效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可以让居住着更好的亲近自然,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着正是现代建筑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2.注重生态环境的亲和性

现代建筑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房产商开发房地产的根本原因是追求高额利益,因此其建造的目的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建造更多的方式,从而满足更多人的住房需求,同时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剧,城市建筑用地在不断的扩张,城市周边的环境被大量改造,从而导致城市内部乃至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恩施土家族建筑一般基于特定的自然与地理环境建造,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依势而建、精心布局,将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从而为居民提供更加生态化的居住环境,这也恰恰给现代建筑的生态化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3.注重建筑材料的经济性

现代建筑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因这种材料可塑性强,适合大批量建造,使用寿命长,但是这种材料对人力物力的耗费量很大,且大部分无法回收利用,这给未来的社会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与生态的严重破坏。恩施土家族建筑以木材与砖瓦为主要原料,大部分原来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其材料可以循环利用,建筑中材料对生态及自然的危害极小,更加适合未来生态发展的需求,虽然其材料的限制因素很多,但是,笔者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这类问题也将逐渐被解决。

建筑材料的选用并不是单纯的考虑耐用性与便利性,更应当充分考虑自然亲和性与循环利用,当今的钢筋混凝土材料确实适合工业化大生产的城市化建筑进程,但是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设计师应当在恩施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建筑中寻找突破点,使用更多亲和自然的材料。

小结

建筑的基础功能是满足人们居住的需求,现代建筑确实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在解决人们居住需求的同时,现代建筑也对人们的交流需求、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亲和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现代建筑同样需要在以上几个方面探究改进策略。恩施土家族建筑在当今的科技条件下或许无法满足大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但是其建筑的风格与生态化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值得设计师在设计中借鉴。

湖北恩施土家族 篇7

一、恩施少数民族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精神

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部, 属于武陵山片区, 这一地区环境条件差, 文化资源丰富, 共有29个少数民族杂居于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恩施地区的各族人民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 其中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在恩施地区就有突出的表现。

1. 历史活动中的爱国主义

恩施爱国主义的传统在当地先民早期社会活动中就已经有所体现, 历史上涌现出无数爱国志士, 用他们的英勇事迹谱写出了爱国主义的光辉诗篇。据历史学家考证, 土家族先民古代巴人鼻祖——廪君, 就是位热爱乡土、热爱本族人民、为了民族未来而奋进的贤君;在近代反帝反侵略的斗争中, 也有广大的恩施各族将领及人民积极作战。例如, 在鸦片战争中, 帝国主义用炮舰打开了祖国的大门, 广东三江口的副将、鹤峰州土家族爱国将领陈连升与其子, 先后跟随林则徐和关天培与侵略者英勇斗争, 当地人民为纪念陈将军, 修建了“昭忠祠”并立了“烈马碑”。很多赞扬陈将军热爱祖国、为国英勇奋斗的诗篇到现在仍在流传, 如《节马诗册》曾有诗曰:“越台回首泪纷飞, 陈公英灵千古垂。乱后民心思良将, 黄骝节马众皆碑。”在二战时期, 恩施州曾是湖北省的临时省会, 同时中国第六战区的指挥中心也设在这里。恩施的这种与外来侵略势力作斗争, 团结统一、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 充分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崇高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2. 民俗活动中的爱国主义

在当地各种生活习俗活动中, 我们可以搜寻到这里的人民爱国主义情怀的踪迹。如土家族的传统舞蹈“摆手歌”, 就是为缅怀祖先抵抗外族侵略创作的大型歌舞。白族的“丈鼓舞”源于白族人杵糯米做年粑时, 恰逢外族劫匪侵犯, 他们便以粑粑杵和其他武器奋起反抗, 赶走了贼人, 进而演变成每年正月十五游神、三月三洗神节的欢庆舞蹈。土家族的《迁徙歌》描述的是土家族祖先为了生存不断迁徙、寻找乐土并建设故乡的故事, 歌颂了人们热爱故土的情怀。恩施当地的史诗传说、神话、故事、民歌以及习俗等, 都充分显示了恩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中团结统一、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 同时也表现了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

二、恩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与时代精神

恩施因特殊的地理位置, 山高林密河谷幽深, 迫于对自然影响力的无法驾驭以及无法解释, 恩施的先民们认为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人类世界, 进而以“万物有灵”来进行解释。恩施的先民们认为天上有另外一个世界, 日月星辰雷电风云的变化都由这个世界的神灵来掌握, 为此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与崇拜并开始孕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些古老思想不仅丰富了人类和谐文化的相关内容, 也体现了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 更符合了尊重自然规律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恩施的这些生态观念主要表现在意识、制度和物质等三个方面。

1. 恩施传统生态观在意识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意识层面上, 恩施地区有朴素的和谐生态观, 其主旨是要协调人类活动与大自然。恩施人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自然发展规律为子孙造福。古树 (大树) , 曾是恩施土家人的重要崇拜物, 他们认为森林是人类生存生活的朋友, 人们依靠大树遮风挡雨, 在山林里获取猎物, 采摘野果充饥, 在人们的心灵中产生了对“树有灵气”的崇拜之情。另外苗族人民认为人类和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祖先, 所以对自然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去适应并改造加以利用。恩施的这些思想充分体现着和谐平等的观念。

2. 恩施传统生态观在制度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制度层面上, 恩施地区属于山地地区, 人们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对周围山地环境的保护。此外, 当地还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生态的乡规乡约, 这些乡规乡约大多都具有约定俗成并且具有道德约束力的性质, 最有代表性的有苗族的《榔规理词》和土家族的《封山禁林公约》。《榔规理词》规定, “大家不要伐树, 人人不要烧山”, 不能“放火烧山岭, 乱砍伐山林”, 并且还有一些惩罚的规定, 如果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定会被罚款。恩施州土家族也流传着“山清水秀, 地方兴旺, 山穷水尽, 地方衰败”的谚语。随着社会的发展, 土家族在《封山禁林公约》的内容与执行方式等方面也在不断发展, 这一点也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3. 恩施传统生态观在物质层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物质层面上, 恩施人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生产生活活动中十分注意与环境相协调。在这方面, 恩施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有代表性。由于恩施多高山, 丛林密布, 天气多雨潮湿, 冷暖悬殊, 差异较大, 恩施人民利用这一点创建了吊脚楼。吊脚楼不仅与当地的地势相配合而且可以防潮防野兽, 十分适合当地的环境。而且很多人还在自家吊脚楼前后种植很多树木, 这样做的作用一是可以有利于改善被破坏的植被, 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可以美化生活环境。此外, 在种植作物方面苗族人民还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特点对作物的影响, 充分尊重并且利用自然规律。

三、恩施少数民族生活美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恩施州传统民族道德中, 既有能体现勤奋节俭、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家庭美德的内容, 也有体现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社会公德的内容。恩施州的这种崇尚简朴、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尊敬老人、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 充分体现了当代所提倡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1. 崇尚俭朴, 勤劳勇敢

恩施险恶的地理环境, 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 以及曲折的历史经历等原因铸就了恩施少数民族英勇顽强、坚韧不屈的性格, 同时也培养了恩施少数民族人民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生活主张。如《施南府志》中就有“山深地僻, 层峦茂林, 俗尚节俭”这样的描述。恩施人崇尚勤俭节约勤劳勇敢的精神在当地流传的俗语中也有体现, 如苗族有俗语“长节方成树, 勤快才致富”、“勤快钱粮足, 懒汉肚皮空”、“兄弟勤劳亲友赞扬, 兄弟懒惰地方耻笑”;土家族也有俗语“人勤地出宝, 人懒地长草”等。

2. 诚实守信, 团结互助

鹤峰山羊隘《向氏族谱》记载当地“风气淳朴, 道不拾遗”。恩施土家族的这种品质有着伦理约束的作用。当有人背信弃义、出卖朋友时, 就会受到人们严厉的谴责;反之, 当有人忠厚淳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时, 将会受到大家的爱戴和拥护, 并且大家会把他当做榜样和英雄讲给子孙听。恩施州的苗族人民, 一直以来就有“一家有事, 全寨帮忙, 一人有难, 共同承担”的传统。

3. 尊重老人, 家庭和睦

尊重老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恩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中, 各族人民对此赋予了更深刻的涵义。例如, 恩施的土家族人民有一个传统, 在土家族婚礼最后进行的最高级的茶礼中, “拜茶”前, 长辈们先按照辈分依次就坐, 然后由新娘新郎按照坐的次序捧献给长辈们。另外, 为了便于后辈继承发扬这种尊重老人、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 恩施人还把其中的一些习俗编成歌词进行传颂。如土家族有《劝孝歌》:“劝世人, 要尽孝, 父母的辛劳恩难报。”土家族还有一种哭嫁歌, 是在女孩结婚当天唱的, 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以及不忍离去的心情:“爹娘啊, 你盘你的女儿, 操了几多的心, 受了几多的苦。”

总之, 恩施拥有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道德, 其中家国一体、维护祖国统一, 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情怀;崇尚自然、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诚实信用、宽容和睦、长幼有序的道德风尚, 充分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恩施的优秀传统道德不仅在历史上发挥着作用, 在当代也有其积极的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恩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充分体现, 而对恩施地区如何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程,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等这些问题并没有涉及, 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摘要:武陵山片区尤其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优秀传统道德, 包括少数民族人民团结统一、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 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观念, 以及勤劳勇敢、诚信友爱的传统美德等。恩施地区少数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内容充分体现了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贯穿在恩施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不仅在当时具有社会约束力的作用, 而且在当代也极具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湖北恩施土家族 篇8

1 吊脚楼起源和成因

1.1 历史渊源

土家族吊脚楼形式的住屋至少已有两千四五百年的历史,其原型是干栏式建筑。《魏书·僚传》曰:“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1]。”研究者普遍认为“干栏”源于“巢居”,其发源地在远古的森林里,以适应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走出森林,模仿巢居式样,离地数尺架空构筑居室,形成“上以自处,下居鸡豕”的空间格局,这种巢居形式后来逐步演变为干栏建筑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干栏式建筑变化出多种形式,从形制上可以简单归纳为“高脚干栏”和“矮脚干栏”两类。土家族传统民居是两种干栏的结合:高脚的厢房与矮脚的主屋。厢房吊脚楼数柱落地、横梁对穿、楼台悬空,在外观上充分展现其结构层次;而主屋则直接置于夯土整平后的平台上,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室内标高,从外形看,房子坐基而建,也称“座子屋”。土家吊脚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受自然环境、气候、风土习俗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土家族民族特色。

1.2 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

鄂西山区是云贵高原尾闾,山多平地少,地形地貌复杂。土家族地区有“八山一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崇山峻岭,山峦起伏,江河深层切割。为不占或尽量少占宝贵的耕地资源,顺应山区和河岸坎坡的复杂地形,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吊脚楼多依山就坡而建,以吊脚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并将楼房与平房结为一体,创造出廊台上挑,柱脚下吊,屋宇重叠的建筑形式。在气候上,土家聚居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带,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特别是夏季湿热气候突出,如地面上直接造房,不利于人类居住。土家吊脚楼克服了这些不利因素,使居室脱离地面,人居其上,畜养其下,这样既达到了隔潮的目的,又可防止毒蛇猛兽对人们的侵袭,这也是土家吊脚楼形成和发展至今的重要原因。

2 土家吊脚楼的结构装饰与美学价值

2.1 形态结构

吊脚楼讲究室内外空间的渗透与交融,追求人工与天然的统一,强调将建筑融入环境,并与之相互衬托[2]。它的楼阁相当开敞,楼内外空间流通渗透,对应的门窗使室内通风良好,自然采光充足,可以欣赏到室外优美的自然景观。它还建有“走栏”和“丝檐”(覆盖走栏的雨搭),它们是吊脚楼室内空间的外延,直接沟通室外自然景观,从而在屋宇构造上尽量保持着与自然共存的有机空间形态。吊脚楼的内部结构一般分3层,下层为牲畜杂物,人居住在第二层,第三层用于储存谷物农具等,各层之间以木梯相连接。吊脚楼的整个构架,均以榫卯相衔,不用一钉一铆,结构非常严密,浑然一体,十分牢固。不管是外形还是内部结构,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吊脚楼房顶、屋身、楼基各部分之间气韵和谐,建造严密,理路清晰。

2.2 吊脚楼装饰艺术特色

由于吊脚楼的全木质结构,木雕是它最主要的装饰手法,布局构思巧妙,疏密讲究,造型生动活泼,层次丰富清晰,体现一种古朴灵秀之美。在装饰色彩上没有大面积使用鲜艳的色彩,而是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泽与纹理,小面积采用钴蓝、天蓝、土红和土黄进行点缀,清艳脱俗。整个建筑的天然色彩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诗意洋溢。

装饰的题材内容主要取自本民族的神话传说以及图腾,主要有以下几类:1)字类:各种艺术笔体的汉字,如福字、万字、寿字等,随处可见木栏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2)锦类:即锦纹,指由两方连续或多方连续图案构成的花纹,以回纹锦、拐子锦的使用为最多;3)祥禽瑞兽类:如龙凤呈祥、凤栖牡丹、喜鹊登梅等图案;4)寓意类:运用事物名称的汉字谐音组成祥瑞词语,以表达吉祥意愿,如采用蝠、磬谐“福庆”之音,以瓶、鹌谐“平安”之音,以柿、如意组成“事事如意”等[2]。

2.3 传统吊脚楼的自然美

中国传统美学观从文化性格来说,是内向、含蓄的。建筑美学也不例外,以表现含蓄、幽曲的特征为主,并追求与大自然之间及建筑自身之间的和谐、统一。恩施多山地陡坡和河岸坎坡,居民在利用地形、争取居住空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吊脚楼依山临水而建,在苛刻的自然条件限制下拔地而起,淡薄了正统的建筑概念,也不讲究什么轴线和中心等,随坡就坎,随曲就折。吊脚楼这种随意的意识不受任何规矩的约束,“道法自然”,强调建筑造型与山地空间环境之间的自然平衡,充分利用山地自然空间,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建筑风格[3]。

3 土家族吊脚楼的开发与保护利用

民居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必定带来作为其载体的人居环境的改变,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土家吊脚楼文化面对现代化的涤荡,正在面临破坏和消减,急需抢救与保护[4]。吊脚楼文化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并利用它,既可以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可以为振兴土家经济找到一条实现途径。单纯把吊脚楼作为一种空壳进行保护是不可取的,只有积极地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和改造,才可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使其随新时代进步。

1)要加强对吊脚楼文化的登记和保护。要认真做好对吊脚楼文化资源的调查摸底,对建造年代久远、保存较为完整、民族民间特色浓郁的吊脚楼建筑要实行登记、挂牌,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在深入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可行性保护对象与规划,设置专门机构看管,适时进行维护修缮、环境清理工作,防止各种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在吊脚楼较为集中的村寨,还应着重抓好消防工作,消除火灾隐患。

2)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旅游业开发。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来自于创新,因此,在开发利用吊脚楼文化资源时,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思维来全盘统筹,把文化资源用“活”。在开发过程中,既要保留吊脚楼的原生性,又要大胆创新,不仅要有古老的吊脚楼,还要有现代风格的吊脚楼,这个问题在民族地区特别重要[3]。民族历史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种优势,可以依山傍水建造一些外部形象为土家吊脚楼,内部设施却是现代化的小型宾馆,辅以民族风情表演和民族饮食,一定会吸引游客慕名而来。在开发时,为吸引更多游人,尽量与现有旅游风景区靠近,把土家族的风土人情渗透到旅游环境之中,让游人参与,把旅游和体验生活结合在一起,全面宣传土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宗教仪式民族歌舞等,突出民族特色,发挥民族优势。

4结语

从形式上讲,恩施吊脚楼是对干栏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从内容上讲,土家吊脚楼是一种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与气候特征相适应、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与民族文化相包容的居住模式吊脚楼具有独特灵巧的设计理念,如:底层架空处理、灵巧的结构体系、模糊空间的应用、良好的生态性等,其蕴含的自然朴素的建筑方法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仍然值得我们传承和借鉴。总之,对独具魅力的土家吊脚楼文化,我们应该做的是,一手抓登记与保护,一手抓开发与利用。

参考文献

[1]段超.土家族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张瑞瑞,涂凌琳.鄂西土家吊脚楼的装饰特点[J].台声.新视角,2005(6):244.

[3]祝国超.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6):46-48.

湖北恩施土家族 篇9

一、恩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在恩施州产业结构中, 建材、电力等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仍有市场。当前, 部分产业的‘三高’问题又以新的形式表现, 并有进一步发展趋势。一段时期内, 这些产业面临严峻的产业转型和节能减排形势, 节能减排任重而道远。据恩施日报报导, 目前恩施州的低碳经济主要包括林业低碳经济、沼气低碳经济和秸秆低碳经济。

(1) 林业低碳经济。恩施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 森林覆盖率达到67%, 森林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林业经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类产业基地;二是林业加工业;三是森林旅游业。

(2) 沼气低碳经济。目前, 恩施建设沼气池的农户占全州总农户数的48%左右, 已达45.45万户。研究表明, 户用沼气池的建设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预计整个项目实现年减排温室气体五万八千多吨二氧化碳的量。

(3) 秸秆低碳经济。烧一吨标准煤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2.5吨, 而烧秸秆碳化煤其二氧化碳排放量极低。以前一些农户家里的包谷秆有点浪费, 都没砍, 任其腐化, 而现在将秸秆进行综合利用, 将其压缩成煤炭, 减少了一次性能源的使用, 既经济又环保。

二、恩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恩施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自身优势, 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可忽略的问题:

(1) 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推进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恩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恩施市长期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 成为恩施低碳经济的一大制约。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又能同时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 是恩施面临的一大挑战。

(2) 恩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恩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 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 火电占比达77%以上, “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 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 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 恩施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 不可忽视。

(3) 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加重了恩施的高碳特征。恩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 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恩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 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 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经济结构不合理, 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低下, 是恩施发展低碳经济的又一大瓶颈。

(4) 恩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 恩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和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恩施州建筑节能和环保设备等低碳产业发展较其他市相对落后, 差距明显;受各类条件制约, 恩施州对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不够, 财力支持有限, 清洁能源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三、恩施低碳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分析

系统与系统之间或是系统的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和谐程度称为协调度。协调发展体现了系统进化的潜力、生机和对当前所处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协调的实质就是寻求满足各子系统的最佳比例, 达到系统的综合优化。本文所研究的恩施州低碳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指产业结构系统, 能源结构系统, 能源利用率系统, 交通体系系统, 消费模式系统之间在发展演化中彼此和谐一致。本文选取了低碳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 将各评价指标组成低碳系统的子系统, 计算出子系统间的协调度, 再由此得出低碳经济系统的协调度。通过协调度评估恩施州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探讨恩施地区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四、协调度模型

恩施州的产业结构优化系统任意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度影响着低碳经济系统的协调度, 本文以某个子系统作为参照, 用距离协调度模型计算出其余子系统与该子系统的协调度Ck, 再进行加权求和, 得出低碳系统的协调度。灰色关联模型能计算系统内的每个指标与别的系统的每个指标的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的大小反映了协调程度。距离协调度是通过测定系统间的距离指标, 来判定系统间的相似性, 并以系统的相似性指标作为系统的协调性。本文将灰色关联模型与距离协调度模型结合起来应用, 先选择一个参照子系统, 计算出其他子系统与它的协调度, 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计算低碳系统的总协调度。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系统性, 综合性, 层次性, 区域性, 动态性选取原则以及对恩施低碳经济发展与其相关因素系统的认识与研究, 先进行频度分析法选出一般指标体系, 再对一般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性分析, 得出评价低碳经济发展因素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如表1所示。根据已经确立的指标体系, 以《恩施统计年鉴》为主要数据来源收集原始数据。

2、离差意义下的距离协调度模型

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单位不同, 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方法有均值化法、极差正规化法、初值化法等, 选择初值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了研究2个系统说s1, s2的协调问题, 设在s1, s2时间点t的发展水平的量度函数 (综合评价函数) 分别f1 (t, x) 和f2 (t, y) 。s1与s2的协调意味着f1 (t, x) 和f2 (t, y) 的相对离差系数C越小越好, 于是有离差意义下协调度的定义

(2) 式中的ωj为熵值法确定的权值, k为辨别系数, k≥2。参考相关文献, 最终选取k=2。

3、低碳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关联程度实质上是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差别, 因此, 曲线间差值大小, 可以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度。参考序列为x0, 待比较序列xi, 则x0与xi在k点的关联系数为

该式中θ为分辨系数, 一般在0与1之间, 这里取θ=0.5。关联度为关联系数的平均数, 记为roi, 其表达式为

由表2可知, 产业结构系统与能源利用率系统的关联度最大, 能源利用率系统是对产业结构系统影响最大的, 对产业结构系统而言, 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率系统的协调度越高, 系统的协调度将越高。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系统的关联度最小, 为0.2355。由权值利用加权协调度公式求出表3的低碳经济系统协调度。

4、结果分析

图4-4刻画的是低碳经济系统的加权协调度和其子系统与产业结构系统的协调度变化趋势, 各协调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系统协调度处于各子系统协调度中间, 说明以参照子统计算协调度是合理的。因为即使选择另一个参照系统, 其与产业结构系统的协调度仍如图所示, 而由各协调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可见指定任一协调度, 求得的系统协调度不变。

对比协调度等级划分表5, 发现低碳经济系统在2006年和2009年仅为初级协调, 恩施州06年的单位GDP能较其他年份低, 2009年恩施州的人均碳排放量在7年数据中是最高。低碳经济系统在2008年协调度达到0.82680, 属于良好协调范畴。其余年份的协调度基本处于中级协调状态。

五、加快恩施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解决措施

(1) 构建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是交通运输行业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在交通运输结构、能源消耗优化用能结构、交通运输组织、运输装备改进和提升、智能交通发展、出行方式引导和选择等六个方面探索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规律和途径。如优化公路客货运站场布局, 建设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公路站场服务体系, 优化城市路网功能结构, 推进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网络建设, 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 出租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相互补充、协调运转的城市客运体系。

(2)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工业。发展低碳经济, 就必须树立低碳意识, 开发低碳能源, 创新低碳技术等, 在恩施加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低碳经济具有经济增长, 扩大就业, 节能减排三重效益, 一方面发展经济, 保护环境, 也可以有效地实现两型社会的建设。这样, 既实现两人经济增长, 同时也优化了环境资源, 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3) 提高能源利用率。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约能源的最佳途径, 着力发展低碳产业, 建设低碳农牧业、低碳工业与低碳服务业, 全面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推广节能技术, 开发清洁能源和新型可再生能源, 逐步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促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在大力发展工业产业的同时, 注重节能减排工程, 使自治区传统产业向高集中度、深加工度、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转化。

(4) 改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无论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或者促进就业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具体实施时, 要明确自治区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 调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并结合地域优势, 大力发展旅游业, 完善旅游业的基础设施, 合理规划和充实旅游内容, 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旅游区域, 使之成为恩施的优势产业。

六、结语

低碳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其重要性不容小觑。由于少数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本身具有的低碳性与低碳经济天然契合, 因此, 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相当的可行性。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对于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提高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实现民族地区的包容性增长具有非凡的意义。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看,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枯竭和生态环境安全危机, 必须高度重视从目前的资源粗放型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政府要把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首要举措, 提倡低碳社会生活方式, 努力实现社会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展和协调经济,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朝新型的低碳方式转变。文中运用数学模型协调度和灰色关联分析对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进行研究, 得出恩施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族地区,低碳经济,协调度,灰色关联分析

参考文献

[1]恩施新闻网.低碳经济:恩施大有可为http://www.enshi.cn, 2013.10.10

[2]谭志喜.生态文明视角下恩施州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0 (7) .4~6.

[3]曾珍香, 顾培亮.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4]刘志亭, 孙福平.基于3E协调度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评价[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5, 26 (6) .

[5]王爱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2011 (06) , 910~915.

湖北恩施土家族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产业经济实现了巨大的发展, 国民经济实力得到空前的提高, 但随之而来的国内生态环境问题亦愈演愈烈。国内专家学者纷纷呼吁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有关对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协调发展等的文献研究也层出不穷, 如《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实现模式的研究》、《黔南州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选择策略》、《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生态产业链构建与发展循环经济研究》等都对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但目前国内这些对生态经济的研究大都是着眼于宏观的区域经济的生态发展, 对我国民族乡镇地区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产业的壮大则涉足较少。本文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精神, 在暑期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以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为例, 对其茶产业、高山蔬菜、生态旅游等三大生态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并就我国其他民族地区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优化, 民族地区乡镇生态产业的更好发展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1 生态产业发展对当地产业经济影响程度分析

潘家湾当地生态产业的发展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具体影响到底如何, 因当地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 所以笔者将通过茶产业, 高山蔬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显著性影响程度来分析潘家湾生态产业发展对于当地产业经济的影响。我们选取茶产业、高山蔬菜近6年的年均产值作为影响农业总产值的指标, 将其设为自变量, 分别以X1, X2表示, 取农业年均总产值为判断农业经济发展的指标, 并将其设为因变量, 以Y表示。将数据汇总成表1。

模型设定与分析:

文中的因变量是农业总产值, 用Y表示, 茶产业, 高山蔬菜作为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因素, 用Xi表示, 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农业总产值, 用公式表示为:Y=β0+βiXi+ε (β0, βi为回归系数, ε为随机误差项, i=1, 2) 。

使用SPSS分析软件, 运用回归分析来分析高山蔬菜、茶产业两种生态产业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程度。

1.1 模型质量分析

表2给出了回归模型拟合程度分析结果。

a.预测变量: (常量) , 高山蔬菜产量, 茶叶产量。

表2指出, 在计算过程中, 得到的模型是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模型中被选入的自变量是茶叶年均产值和高山蔬菜年均产值。该模型的测定系数 (R Square) 为R2=0.997, 说明SSE (残差平方和) 很小, 观测值Yi围绕回归直线越紧密, 回归方程对原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

表3是分差分析表。它给出了二元线性回归模型的F检验结果。由模型计算得到:SSR (平方和) = 177201333.472, SSE=601273.861, 以及SST=177802607.333, 这三个统计量的自由度分别为2, 3, 5, 由此计算出MSR (均方) =SSR/2=88600666.736, MSE (残差的样本方差) =SSE/3=200424.620。综上所述, 得到模型检验的F检验值为MSR/MSE=442.065, 而相应F检验的P值 (Sig) 为0。所以该模型通过F检验。

a.预测变量: (常量) , 高山蔬菜产量, 茶叶产量。

b.因变量:农业总产值。

1.2 回归系数以及相应的t检验

表4给出回归模型中的系数, 以及相应的t检验情况。

由表4可知, 二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函数形式为:Y=-4286.341+6.642X1+1.875X2。

X1和X2的t检验统计量分别等于9.206和5.901。而与之相对应的P值 (Sig) 分别为0.003, 0.10。因此, 这两个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

a.因变量:农业总产值。

由以上模型设定和分析可知, 在α=0.1的水平下, 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意义即茶产业年均产值和高山蔬菜年均产值对于农业的年均总产值的影响是显著的。因此可以判定茶产业和高山蔬菜这两种生态产业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 同理可推定当地生态产业的发展对于当地产业经济发展的具有巨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2 潘家湾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及模式分析

近年来, 潘家湾茶产业、高山蔬菜、生态旅游等三大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实现了财政收入, 农村经济总收入显著的增长。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更使人们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很好地实现了增收渠道的多元化, 农户收入得到较大提高, 2011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874元, 同比增长29.5% 。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历史性的发展, 真正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图1为2006—2011年潘家湾人均纯收入发展速度统计。

2.1 茶产业发展动力十足

茶产业作为潘家湾的传统生态产业, 它对潘家湾乡镇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潘家湾现有生态产业中的龙头产业, 茶产业在坚持和完善现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的稳步发展对于促进当地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当地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 茶产业发展概况。

潘家湾乡茶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 茶叶产量和种植面积都在逐年增长, 成为人们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与茶产业的相关企业蓬勃发展, 一些企业已成为宜昌市龙头企业, 如安明有机富锌茶业有限公司。新引进的清洁生产线, 对产业生态化的重视, 茶叶种植方式的变革与生产、加工机械化的发展, 科学管理、规模化种植促使规模化产业向优势产业的转变。 (茶产业近年产量统计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茶叶产量逐年增长, 整个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当地茶产业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 坚持和完善产业发展模式, 整个茶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 茶产业特色发展模式分析。

作为全乡人们致富的主导生态产业, 茶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的发展模式让茶产业拥有持续的发展动力, 真正现实了茶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茶叶发展特色模式见图3。

模式中“安明有机茶叶有限公司”、“潘家湾富锌茶叶有限公司”作为宜昌市两大龙头企业引领技术变革和规模化发展, 在联动机制的体系下带动其他小茶厂及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专业合作社则在营销、生产方面以龙头企业为龙头, 统一与采购商签订供货合同, 保障充足的原材料供应, 满足生产的需求;统一对外签订销售合同, 维持并扩大销售市场, 以达到在生产和销售两方面合作社与龙头企业两者的紧密联合。经纪人作为生产商与农户的联系纽带, 更多的是在农户与生产商双方资源的整合, 双方沟通以及技术服务指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农户则以合作社提供的市场需求信息及政府政策为导向, 变革种植技术, 适时适度种植, 保障茶叶的原生态与产量。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经纪人+农户”这一发展模式, 实现“四位一体”, 紧密联系, 把握市场动向, 把握行业政策, 注重茶叶的原生态、高质量与品牌建设, 以实现茶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2.2 特色生态产业——高山蔬菜

潘家湾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在梁山、望洲坪、南冲等村种植西瓜、辣椒、马铃薯等原生态的高山蔬菜, 现有潘家湾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1个, 目前合作社集中种植的蔬菜已达几百亩, 其中有礼品西瓜、食用百合、辣椒、豆类及其他蔬菜。作为当地引进的新兴朝阳产业, 高山蔬菜顺应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发展潮流。因地制宜, 注重产品的原生态、绿色健康无公害, 顺应市场需求, 在省财政厅“1+1”对口帮扶方案对高山蔬菜的大力支持下, 潘家湾高山蔬菜产业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 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

高山蔬菜的永续动力——“订单式”发展模式如图4。

立足本地资源, 巩固发展高山延季蔬菜, 加强梁山蔬菜合作社规范化运作, 鼓励“订单式”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山蔬菜很大的发展空间及市场机遇。目前, 以望洲坪高山蔬菜基地为中心, 向周边村辐射带动蔬菜发展, 现已达到4000亩, 并且合作社与宜都几家超市、学校签订了供货协议, 引导高山蔬菜走出了小山村, 迈进了大市场。

“订单式”发展模式与MTO (订货型生产) 很好的实现了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不必维持过高的产品库存, 也不必经过过多分销渠道销售, 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低且充分满足了消费者和订货商的需求。因地制宜、结合产业的特性, 低库存、低销售成本、高顾客满意率的“订单式”发展模式既降低了产业总成本也提升了高山蔬菜的口碑形象, 为高山蔬菜这种季节性较强的产业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面对不断增大的市场需求, 潘家湾适时把握政策机遇, 坚持以“生态、绿色、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 推广绿色无公害种植技术, 注重无公害蔬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产地认证, 为高山蔬菜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2.3 生态旅游——乡镇旅游发展的创新之举

潘家湾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活跃。境内西北部有“南武当“之称的梁山宗教, 北部有着“天然空调”美誉的天然峡谷——探母沟, 境内五亿年前的地质变迁的AAA级地质公园——奥陶纪石林, 渔洋河两岸的旖旎风光, 全国第一家乡镇民俗博物馆等都集中展现了潘家湾的大美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目前, 潘家湾已成为鄂西南重要的新兴旅游景点, 未来生态旅游业将会是全乡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1)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一直以来, 潘家湾坚持“民俗文化+政府主导+生态建设+一体化”的旅游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 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下, 主打生态理念。为打造好“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品牌, 潘家湾以奥陶纪石林、梁山景区、探母沟景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俗文化博物馆等优势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 着力围绕“六个一”打造特色品牌;实施了“13个一”工程, 对集镇环境进行美化改造, 凸显“城在山中, 楼在林中, 人在绿中”的生态化格局。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提升生态旅游服务质量。

同时因旅游产业交叉性强, 关联度高, 如何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和谐处理旅游和各方面的关系, 实现旅游业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发展, 从而使潘家湾的乡镇品味、文化建设、经济水平、生态质量、环境状况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亦是潘家湾旅游发展的重要思路。为此, 潘家湾在强调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同时也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的一体化, 以六个一体化完善“潘湾游”这一品牌战略。

(2)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完善策略。

①“五点一线”结构的建设思路。

“五点”即五大旅游亮点 (特色村寨—民俗博物馆—奥陶纪石林—梁山宗教—探母沟探险) , “一线”即这五个景点要串接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深刻挖掘每一部分特色的同时注重整体规划, 使其结合起来成为“独一无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②发展产业融合。

如可以将旅游业贯穿到茶产业中, 以安明茶业有限公司为代表, 集亲身体验采茶、参观制茶流程、品味富锌佳茶为一体, 在旅游中穿插茶艺, 提升旅游品味, 倡导健康生活。

③注重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加大投资力度, 完善旅游体系, 在做好旅游建设的基础上, 加强旅游宣传工作, 提高潘家湾的知名度。

潘家湾的自身旅游优势明显, 加大投资力度, 适应经济转型要求, 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将来,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与优势将日益凸显。

通过近期建设工程, 促使旅游业总产出占潘家湾GDP的15%左右;中期把旅游业培育成先导产业, 成为潘家湾的接续产业之一, 旅游总产出相当于乡镇GDP的30%左右;远期把旅游业培育成主导产业, 成为潘家湾的重要经济来源, 旅游业总产出可以占乡镇GDP的45%左右。图5为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简述。三期发展战略, 实现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 让旅游业真正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势增长极。同时响应国家第三产业发展战略, 注重旅游业的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产业结构转型, 以实现产业经济更大发展。

3 对民族地区乡镇生态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3.1 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 赋予传统产业“生态”元素

生态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物质的生命周期循环, 即产业系统内综合地考虑产品从摇篮到坟墓到再生的全过程, 并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物质的从源到汇的纵向闭合,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通过产业生态化理论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而成为生态产业, 其过程大概如图6。

在我国部分民族乡镇, 由于传统的思想观念尚未转变, 部分地区仍维持着固有的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而此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显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已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下不断增长市场的需求, 更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我国民族地区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发展模式, 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 在产业发展中融入“生态”元素, 以实现传统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文中潘家湾乡以“生态”、“可持续”为导向, 创新性地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经纪人 +农户”的茶产业发展模式, 注重生态建设, 整合分散资源, 保障优质茶源, 用好政府政策, 创造品牌效益, 扩大市场需求, 打开销路很好地保障了传统茶产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

3.2 大力发展新兴生态产业, 注重产业发展的多元化

新兴产业具有高度生态化特征, 在节能环保, 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生态化特征较明显, 应大力发展新兴生态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中潘家湾土家族乡在做好市场需求分析、地理环境分析、产业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特点, 自身区位优势, 大胆引进高山蔬菜这一新兴生态产业, 并使之成为又一有力的生态产业经济增长点。同时亦注重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建设, 通过茶产业, 高山蔬菜, 生态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共同发展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我国其他地区亦可结合自身等各方面区位优势, 分析市场需求, 大胆引进新兴生态产业, 有规划的重点发展, 注重产业发展的多元化, 以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多极化发展。

3.3 把握机遇、用活民族政策, 重点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明文表示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 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各民族地区在发展生态产业, 应灵活运用好民族政策的支持, 特别是对于乡镇经济的发展, 更要抓住相关政府部门对口帮扶项目与民族政策倾斜的契机, 以政府政策支持为坚强后盾、把握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合理并充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挖掘自身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相关产业, 在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下, 实现产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与生态产业的蓬勃发展。

3.4 注重品牌建设, 打造区域名片, 提升区域竞争力

实施品牌化建设对于提升生态产品竞争力, 促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实现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意义重大。民族地区乡镇生态产业的发展应注重与民俗文化、民族风情相结合, 注重区域品牌、区域名片的构建, 提高区域内产业的联合对外竞争优势。潘家湾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走民族风情与产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通过土家风情寨与当地生态产业的联合建设和发展, 既宣传了当地的土家风情, 也为当地生态产业打上了民族印记, 实现了区域产业品牌和区域名片的同步构建。

3.5 推进特色生态旅游,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浓厚, 大部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 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旅游业正从接待型行业向支柱型产业转型,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日趋成熟。民族地区应把握旅游业时代发展的机遇, 注重生态旅游的建设与发展, 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体来发展。潘家湾乡“民俗文化+政府主导+生态建设+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成功打造了当地的生态旅游品牌, 让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民族乡镇地区在具备一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 应充分挖掘和整合自身优势特色旅游资源,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 发展市场机制, 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投入, 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打造旅游精品工程, 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提升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 积 极带动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形成完整的生态旅游产业链, 走特色生态旅游发展路线, 推进当地旅游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3.6 产业集群化发展, 做大做强生态产业

合理利用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换成本, 对于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 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作用显著。潘家湾乡在支柱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产业集群发展, 以其茶产业为例采取共和式产业集群制度模式, 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协同发展以降低产业发展成本, 提高区域竞争力。鉴于民族地区乡镇自身发展情况, 民族地区乡镇生态产业发展更多依靠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 采取共和式产业集群制度模式与混合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 整合区域内外部资源,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 走产业多元化、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和地域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提高乡镇生态产业的区域竞争能力, 拓宽区域特色产业市场, 以做大做强区域特色生态产业。

3.7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中, 优化产业结构, 变革生产方式, 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 选择自身拥有完全比较优势的资源型产业为支柱产业, 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是目前绝大多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现状。这类产业也往往被打上了“资源型’的标签, 但在与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地区竞争时, 却总是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 落入“比较优势陷阱”而难以获得长足发展。潘家湾茶产业、高山蔬菜、生态旅游等产业模式在产业发展的同时都十分注重了产业的生态化建设。努力把这几大乡镇支柱型产业打造成生态产业, 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比较优势陷阱”, 赋予了当地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乡镇产业的发展, 不论产业的形式, 都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注重资源循环利用, 注重产业的生态化建设, 通过产业创新和优化升级, 将资源优势提升为竞争优势, 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集约发展的生态产业道路。共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和平.宜都统计资料[M].宜昌:宜都市统计局, 2007-2011.

[2]王翼.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云南农业, 2011.

[3]谭俊华.五峰县茶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4]杨玉文.李慧明.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实现模式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0, 31 (2) .

[5]王殿颖.渝东南生态产业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11.

[6]张武.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1, (11) .

[7]肖国学, 郭治友.黔南州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和选择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 (11) .

上一篇:发射机冷却方式下一篇:高速公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