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2024-04-26

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精选8篇)

篇1: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方案(试行)

为适应现代医疗诊疗模式的发展趋势,向肿瘤患者提供综合、全面、全程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医院决定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此方案。

一、MDT的优势:

1.整合各学科专业技术的团队优势,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为患者量身定做诊疗方案,从而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个体化、规范化和全程、全方位的“一站式”诊疗服务。

2.有利于整合医疗资源,有效避免治疗不足、过度治疗、重复治疗、无效治疗,节约时间及经济成本。

3.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利于肿瘤专科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团队建设。

二、MDT的内容:

病例讨论、会诊、学术交流等。

三、MDT的目标:

1、为患者量身设计最佳诊疗方案,提高肿瘤治愈率和远期生存等。

2、提升肿瘤学科诊疗能力和学术水平,打造肿瘤学科品牌。

3、实现医、教、研融合发展。

四、MDT组织架构 1.主管院领导:杨明辉 2.中心主任:杨瑞萍 3.专家组成员:

(1)核心团队成员:杨瑞萍、宝福洲、张建华、刁先民、高艳、冯再辉、陈庆、邓修平、张银、杨胜伟、杨宝和、王家祝等。

(2)支持团队:医院各个学科的专家(科主任或高年资中职以上)。

4.秘 书:陈雪丹 5.记录员:杨月梅 6.参加MDT人员:

(1)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胸外科、普外科的医师;(2)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胸外科、普外科的护士长必要时参加;

(3)医院相关科室年轻医师、进修医师。

时间:每周三下午15:30 场地 :医院3号楼(外科楼)6楼肿瘤内科示教室

五、MDT组织人员职责

1.中心主任职责:

⑴对MDT项目全权负责,主持并参与讨论,在民主精神基础上,综合各专家讨论的意见,形成最终专业性意见,包括诊治方案,明确每种诊疗手段参与时机和比重。⑵负责审核MDT记录并签名。⑶督导、追踪诊治意见的落实情况。⑷负责MDT的对外宣传、品牌建设。⑸负责组织相关讲座、学术会议。

如本人不能参与MDT会诊,需委托另外一位专家代为主持。

2.核心团队职责:

⑴负责MDT病例的提供,包括疑难、新发、复发、及少见罕见病例,安排病人预约,准备资料,例如:影像科专家提前阅片,病理科专家提前阅片或提供讨论需要的特殊检查项目等。

⑵按时参加MDT讨论,确因特殊情况自己不能参加者,需指派另外一位相应专家代替参加(代替者应为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

⑶对病人进行相关的体查,对每个病例进行讨论,解答其它专家的问题,提出本专业领域的独立的观点,达成共识,为患者量身打造,提供全程、综合、系统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⑷负责对自己提交讨论的病人的MDT讨论结果做最终的表态并安排病人的下一步处理。

⑸ 审核医疗记录,负责签名。

申请MDT讨论的科室主任未参加的,该科室参加的专家应将讨论结果向科主任报告,由科主任根据讨论意见安排病人的下一步处理。

3.支持团队职责: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需请某个学科专家参与讨论,由MDT秘书 提前发出会诊邀请,所受邀专家不得拒绝、推诿,应按时参加讨论,解答其它专家的问题,并给出相关专业诊治意见。确因特殊情况自己不能参加者,需指派另外一位相应专家代替参加(代替者应为高年资中职以上)。

4.记录员职责:

⑴负责对MDT会诊全程记录,包括专家讨论的发言(至少记录三位专家发言意见)及最终意见等。

⑵填写《MDT病例讨论意见书》,提交参会专家签名后存档。

如本人不能参加,需委托一名相关人员代替。

5.秘书职责:

⑴协助中心主任进行MDT的全程操作,包括会诊前准备、会诊中协调、会诊后跟踪。

⑵统一受理各专家推荐的病人预约,收集资料,按先后顺序或病情轻重缓急安排讨论顺序。

⑶负责通知MDT成员会诊时间、特殊安排、注意事项等。

⑷负责协调专家的参会、签到工作,负责MDT工作的考核,并将考核表上报科研管理科。

⑸负责保管、存档讨论记录及相关资料;统计MDT病例的临床资料和MDT微信群的维护。

⑹协助中心主任做好相关讲座、学术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

如本人不能参加,需委托一名相关人员代替。

六、MDT操作程序 MDT会诊流程:门诊或病房医师发起申请MDT→患者预约缴费→报到候诊→申请医师MDT汇报病史→各位专家资料分析提出个人意见→MDT主任总结→患者及家属会谈→方案实施→MDT主任督导

1.预约:病人需要提前预约,可通过门诊、网络、电话、会诊单形式预约。病人MDT讨论前需完成必要的实验室、影像室、内镜、病理检查。并尽量准备齐全讨论前资料。

2.准备:MDT秘书提前将当次MDT讨论的名单,包括姓名、住院号等,通过微信发送到MDT讨论圈,方便影像学医师、病理科医师提前阅片,疑难病例组织影像科室和病理科室内部集体讨论,门诊病人的基本资料由门诊医师收集整理,并填写MDT讨论申请单。住院病人资料由管床医师整理、提供。有特殊情况由秘书电话通知专家及核心团队成员。

3.病情汇报:门诊病人由接诊医师负责汇报病情,住院病人由管床医师负责汇报病情。汇报时除汇报病史、诊治经过、检验及检查结果,还要说明病人的疗效期望、经济情况、依从性,提请MDT讨论的目的及主管医师对本病情分析。

4.影像分析:由影像专家现场分析影像学资料,解答临床各科医师的疑问,提出进一步影像学检查的建议。

5.专家讨论:在MDT主任的主持下,由专家提出自己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明确治疗的目标。阐述各种治疗手段对该病人的适应症、禁忌症、预期疗效、可能的并发症和风险。6.决定方案:以NCCN指南、ESMO指南、中国临床实践共识等标准,结合病人具体情况,综合各专家讨论的意见,形成最终专业性意见,包括诊治方案,明确每种诊疗手段参与时机和比重,并交相关科室具体实施。

7.患者及家属会谈:由预约专家负责向病人和家属说明会诊的意见,解释他们的疑问,并告知他们进一步诊疗顺序及相关专科联系人的接诊时间或者联系方式。

8.讨论记录:记录员将讨论结论记录在册,电子病历打印,其中一份交秘书统一保管。

9.方案实施:具体诊断和治疗措施由相应的MDT专科成员完成。10.监测评估:由医院医务管理部门定期抽查,了解MDT执行情况,监督规范化治疗的实施。

11.方案修订:如果具体实施治疗方案,疗效不佳、疾病进展等情况,需及时反馈,再次提请MDT会诊,重新修订治疗方案。

12.跟踪:所有MDT决策的治疗方案实施后,应对病人进行跟踪。定期向MDT成员反馈治疗疗效及预后,不断提高诊疗水平;诊断不明确、疑难病例,待诊断明确后重新提出MDT,以帮助大家学习进步。

七、MDT微信群设立

该微信群包括参与MDT会诊的各科医师,成员应用真名,以便识别身份,可及时传达MDT相关的重要通知,例如:MDT会诊时间或地点临时改动通知,待讨论患者资料及会诊目的、知 照影像及病理科医师提前阅片,以及拟提请MDT专家讨论的问题,可发到微信群,使会诊更具时效性,提高会诊的效率。

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

篇2: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中国麻醉周”活动纪实

为了让广大群众更加深入了解麻醉学相关知识,更好的配合手术麻醉,提高麻醉学科的公众认知度,2017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发起设立了每年3月最后一周为“中国麻醉周”。今天是为响应中华医学会的号召,由我们市立医院麻醉科牵头开展第二届“中国麻醉周”“多学科协作无痛诊疗咨询与义诊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让人人享有安全无痛的诊疗”。

2018年3月31日上午9时至11时,安庆市立医院麻醉科、妇产科、消化内科以及呼吸内科医生在门诊大楼前举行无痛诊疗咨询与义诊。

活动现场,来自我院麻醉科、妇产科、普外科、消化内科以及呼吸内科的专家接受患者咨询、向公众普及麻醉前评估、术后镇痛分娩镇痛以及常见急慢性疼痛治疗等麻醉知识,提高公众对麻醉以及无痛诊疗的认识。

麻醉科居霞主任医师向患者解答围术期相关问题

妇产科李青主任接受患者的咨询

消化内科叶盛林医生向咨询群众普及无痛胃肠镜相关知识

呼吸内科孙勇医生耐心与前来就诊的患者交流

麻醉科陈韬医生向咨询群众详细介绍我院急慢性疼痛的诊疗方法,指导群众正确认识疼痛,科学镇痛。

活动现场麻醉科青年医生为患者进行检查

本次活动共接待咨询群众100余人,发放麻醉以及无痛诊疗科普资料200余册。

通过这次活动,加强对麻醉学科的宣传,加深了患者对麻醉医生的了解,过去,人们称呼我们麻醉医生是幕后英雄,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时刻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随时发现和处理术中危机生命的意外情况,让手术医生专心手术,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度过手术关,在无影灯下,我们是生命的守护神。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以及

舒适化医疗模式的建立,现在,在我们医院的病房、产房、内镜中心以及导管室等医疗单元都能看到麻醉医生的身影,我们已经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舒适化医疗的护航人。

麻醉医生---无影灯下“生命的守护神”

安庆市立医院麻醉医生正在从事临床麻醉。医学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手术能治病,麻醉可保命;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麻醉医生---舒适化医疗的护航人

旨在让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无痛诊疗以及舒适化医疗,有效改善人们长期以来对无痛诊疗的片面认识,唤起人们对疼痛的关注,正确认识疼痛,在就诊过程中让人人能够享受舒适化医疗。

市立医院紧跟医学发展的脚步,走在医学发展的前沿,充分发挥三级甲等医院综合资源,致力打造“舒适化医疗”模式,而且我们注重多学科协作。目前,我们麻醉科与消化内科、呼吸内科以及妇产科已经开展了无痛胃肠镜、无痛纤支镜检查、无痛人流以及分娩镇痛、癌性镇痛、术后镇痛。患者在安全无痛的状态下接受医学检查和治疗早已成为现实。另外,新院区开设疼痛门诊也为众多急慢性疼痛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篇3: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是各级政府和市民热切关注、亟待解决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随着多系统、多脏器、跨科疾病造成患者乱投医、投错医,单科依次排队,重复挂号收费、重复检查、重复处方以及为求医,这类病人长期往返于各有关科室和医院之间,费尽周折,但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诊治[1]。因此,引导患者接受正规诊治,优化和缩短诊疗流程,降低医疗费用,建立和优化门诊就医方式已势在必行。

2 0 0 5年8月,上海某三甲医院借鉴多学科协作诊疗(m u l t i disciplinary team,MDT)理念开始尝试建立了整合门诊,即把跨科疾病患者引导至整合门诊,由2!3位副高以上医师同时应诊一位患者,并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规章制度和流程。2009年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结合市级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并下发《在市级医院开展专病整合门诊试点工作的指导性意见》,旨在规范推进各市级医院开展整合门诊工作,以期缓解因三级医院分科较细造成涉及多科疾病、疑难杂症患者就医难等现状。该医院根据此指导性意见进一步细化了工作方案,有效促进了整合门诊的制度化管理和规范化运作。

整合门诊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一轮医改方案对公立医院公益性要求的办院方针和功能定位,是落实改善服务,提高质量,控制费用,便民利民的重要举措,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开设整合门诊要结合医院学科优势和医疗特色,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医疗需求。在组织实施、科目设置、运作流程管理、诊后规范化分流及后续服务等方面要探索和创新,并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和监控指标,定期总结评估,提升整合门诊综合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科目的设置如何优化,如何使科室间的组合、专家的组成结构更为合理,什么疾病种类适合在整合门诊中进行就诊,怎样的就诊模式更能使患者乐意接受,如何定价收费既能体现公益性又能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等一直是管理部门的难点。通过近年来的分析与探索,初步得出整合门诊的最佳组合模式的条件。

2 资料与方法

2013年底,对已开设的科目进行调研整理,多方积极听取关于科目设立、人员配备、诊室安排、流程的便捷及合理的费用范围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采用书面访谈的方式对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进行调研。对历年整合门诊工作量的统计分析,调整现有的开诊科目,增设有需求的科目,调整开诊时间和人员组合,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合理调整收费项目及标准。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整前后各科目的门诊量统计分析

根据医院发展及患者需求,整合门诊科目由原来的10个调整为12个,其中有新增的科目、更名的科目、重组的科目。根据每个科目的特色、患者的需求及参与诊疗医护人员的特点,制定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如就诊时间、就诊场地和地点,每次出诊的人员等。调整后门诊量有所递增,2014年较2013年上升14.92%,2015年较2014年上升3.86%;调整后的门诊量合计比前2年(2012年和2013年)上升20.29%。

3.1.1 足病整合门诊。

科目调整后,糖尿病足整合门诊更名为足病整合门诊,其主要目的之一为了扩大接诊病人的范围,除了满足糖尿病足病的患者以外,还满足许多如血管病变、皮肤原因等造成的足病患者的需求;其二是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项目特色,由原来的医生作为“召集人”(内分泌科、血管外科、护理部)改为由护理部主任护师作为“召集人”(护理部、内分泌科、血管外科、皮肤科),更好地体现项目特色。整合门诊模式的开展,为许多足病病人找到了正确的就诊方向,同时也为护理队伍带出了一批临床科研都擅长的梯队成员,近来足病整合门诊的门诊量占据整个整合门诊量的首位。

3.1.2 失眠整合门诊。

诊疗特色是擅长于单纯性失眠、焦虑、抑郁等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障碍的诊治及安眠药依赖患者的药物调整及梯度撤药。很多患者通过该门诊渐渐摆脱失眠困惑,慢慢不再依赖药物入眠,深受接受过该门诊治疗的患者和家属的好评,满意度高达100%。

3.1.3 头晕整合门诊。

根据医护人员建议及患者需求,重新调整了科室组合,由原来的神经内科、骨科、耳鼻咽喉科组合改为神经内科、伤外科、耳鼻咽喉科组合,发挥中西医结合在“眩晕、耳鸣、复视、头昏、头晕、行走不稳等症状”的诊断和治疗的特色,为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头晕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重新组合后,门诊量有所提升。

3.1.4 中医脑病整合门诊。

中医脑病整合门诊的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不适等症,使得头晕整合门诊分流了一定比例患者,而且中医脑病可接诊范围过大,显得定义不明确,使得门诊量呈下降趋势,有待进行调整。

3.1.5 肺小结节整合门诊。

经过调研,肺部疾病整合门诊更名为肺小结节整合门诊,人员组合由原来的呼吸科、胸外科、放射科改为呼吸科、中医内科、放射科,从而突出特色,主要以中西医内科结合治疗为主,对不同分期的肺癌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为不能手术及手术后续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优质医疗服务。

3.1.6 骨松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整合门诊。

结合医院优势学科特色,该诊疗目标为系统性治疗和管理老年性脆性骨折、多发性骨折、骨折后愈合不良、促进骨折愈合与早期功能修复、预防再次骨折的发生,通过该门诊项目探索中国老年人骨松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方法。

3.1.7 减肥整合门诊和营养消化整合门诊。

在充分调研访谈的基础上,根据患者需求,将原先的糖尿病与营养整合门诊及肾病与营养整合门诊调整为减肥整合门诊及营养消化整合门诊。减肥整合门诊主要通过针灸、穴位埋线结合膳食营养指导治疗肥胖症、高脂血症,营养消化整合门诊主要是针对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在运用药物治疗同时,配合营养支持治疗和饮食指导,为病人制定更为科学、合理、实用的综合治疗方案。自开诊以来,门诊量有所提升。

3.1.8 腰腿痛整合门诊。

科目调整前腰腿痛、骨痛整合门诊以骨科为主导,作为“召集人”联合麻醉科和伤外科一起组成,骨科和麻醉科均为外科手术科室,来整合门诊的大部分患者是为寻求非手术治疗腰腿痛或骨痛的疗法,因此,开设以来不被患者接受。因此,调整为腰腿痛整合门诊,由针灸科、推拿科、伤外科组成,中医特色明显,针对腰痛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间歇性跛行等采用中药内服、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牵引等中医保守治疗方法,调整以后逐渐被患者接受。

3.1.9 胃肠肿瘤整合门诊。

由胃肠外科、肿瘤科、放疗科组成,诊疗目标为对胃肠肿瘤病例(特别是胃癌、直肠癌),多学科共同讨论制定综合的、最优化和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3.1.1 0 疮疡病整合门诊。

该项目为调整后新建科目,由于疮疡两字很多患者不理解,所以问津者甚少。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应该尽量选用通俗易懂、便于患者接受及宣传推广的项目名称。

3.1.1 1 消化系及腹膜后肿瘤综合治疗整合门诊。

该项目几经更名和重组,门诊量一直上不去,经多方调研和沟通,门诊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生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对于外科系统疾病,患者主要通过入院手术治疗为主,因此认为整合门诊意义不大。

3.2 整合门诊满意度问卷调研及分析

3.2.1 整合门诊患者满意度调查汇总分析。

本次调查总人数为85人,其中男性占34.5%、女性占65.5%;<30岁的占2.4%,30!39岁的占12.0%,40!49岁的占12.0%,50!59岁的占18.1%,60!69岁的占25.3%,≥70岁的占30.1%。样本患者来源最多的是上海市普陀区、徐汇区、长宁区和静安区4个区,就诊类别以城镇职工医保为主。

对知晓整合门诊途径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网络、媒体、报刊等宣传知晓的占26.5%,通过来院就诊时医护人员介绍知晓的占19.3%,通过院内相关宣传资料介绍知晓的占38.6%,通过亲戚、朋友、患者等介绍知晓的占15.7%。

曾经就诊过的整合门诊占比前3位的是失眠整合门诊、足病整合门诊、腰腿痛整合门诊和肺小结节整合门诊(并列)。

3.2.2 整合门诊医师满意度调查汇总分析。

本次调查医务人员51人,其中男性占45.1%、女性占54.9%;年龄<30岁的占4.0%,30!39岁的占21.6%,40!49岁的占31.4%,50!59岁的占1.4%,60!69岁的占5.9%,≥70岁的占5.9%;住院医师占4.0%,主治医师占5.9%,副主任医师占51.0%,主任医师占39.2%。被调查医务人员中,认为整合门诊收费偏高的占51.0%,认为价格适中的占9.8%,认为价格偏低的占39.2%。

调研结果显示,整合门诊作为一种新型门诊模式,确实解决了一部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多系统、多脏器、跨科性的疾病。由于这类病人长期往返于各有关科室和医院之间,费尽周折,但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诊治,造成了单科依次排队,重复挂号收费、重复检查、重复处方等现象。因此,整合门诊的开设引导这部分患者接受正规诊治,优化和缩短诊疗流程,降低了医疗费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目前整合门诊运行模式更适用于以“症状”为主的,涉及多学科都可以诊治的交叉、边缘性疾病,一般一次是不可能解决,需要多次来院就诊[2]。目前,比较成功的几个组合均为以偏内科或护理性质的学科,因此整合门诊的最佳组合应具备的几项条件为:患者需求度高;参与科室和医务人员积极性高;科目设置通俗易懂;属于交叉或边缘学科,需要多学科合作解决的慢性门诊疾病。同时,为节省患者就诊时间,优化就诊流程,整合门诊内应增设集预约、预检、挂号为一体的服务窗口,提供便捷服务,缩短诊疗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通过多年整合门诊的优化和规范化运作研究,已形成规范、可行、易于推广的整合门诊运作与管理模式。整合门诊科目设置的灵活性和科学性,体现了人性化管理理念,方便了患有多系统、跨科、疑难疾病者的就医,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其社会效益良好。整合门诊是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一条很好的途径[3]。

4.2 建议

整合门诊应根据各个科目不同要求安排诊室,保证医患双方在接诊和就诊时的良好体验。同时可以作为科研人才培养的基地[4],整合门诊召集人均为学科带头人,推动学科与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运用、借助调研,对整合门诊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建设,规范在医疗运作中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摸索出一整套适宜推广的整合门诊的科目设置、流程、收费等制度规范,落实和体现改善服务,提高质量,控制费用,便民利民的重要举措,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根据运行情况,实时调整整合门诊挂号收费,充分调动参与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使整合门诊更具有生命力。

整合门诊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多科疾病、疑难杂症患者人群的需求,为该类患者提供了便民利民措施,深受患者的喜爱。通过不断的优化机制,改进方式,促进这个新型的就诊模式持续开展,在确保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调动各级医护人员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做到真正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亚平,司马欣元,田静,等.综合性门诊医疗服务平台建设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20(2):194-196.

[2]高解春,赵蓉,杜宁.开展多学科综合诊治协作提供整合门诊服务[J].医院院长论坛,2014,1(1):14-17.

[3]杜宁,于广军.上海市级医院开设整合门诊的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3):44-45.

篇4: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诊疗协作组

1993年1月,曾主演《罗马假日》、《窈窕淑女》等片而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美国好莱坞巨星奥黛丽-赫本,因结肠癌病重不治,终年63岁。

2004年11月,均瑶国际集团董事长王均瑶因结肠癌晚期去世,年仅38岁。

2007年6月,中国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因结肠癌在美国病逝,享年60岁。

……

扼腕之余,大家会追问,大肠癌如此“凶险”,应该怎样诊断和治疗呢?大肠癌还可以治愈吗?事实上,在临床上,60%~70%的大肠癌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但前提是必须接受合理、规范、最佳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上海市率先成立大肠癌多学科诊疗协作组,就是试图通过完善的多学科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内窥镜治疗、中药治疗以及其他新技术,合理、规范的治疗大肠癌。

在肿瘤医院多学科诊疗协作组中,每一个科室均具有强大的实力,并且各科室团结一致、强强联合,密切合作,开展大肠癌规范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每一个大肠癌患者的诊治方案都是多学科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合理、优化的医疗服务,造就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诊疗“品牌”,使其大肠癌的诊治水平不仅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且毫不逊色于国际上几个重要的肿瘤中心。

诊疗特色:

大 肿瘤医院目前拥有大肠癌外科病床60张,为全市规模最大,年手术量1200例;

好 放疗科是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市放射治疗质控中心,其地位在上海市无出左右;

重 病理科是上海市病理质控中心和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大肠癌是其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点;

新 化疗科是抗肿瘤新药的全国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在大肠癌的化疗和生物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首 内窥镜室以结肠镜为科室特色,早期大肠癌和大肠多原发癌检出率居全国之首;

早 核医学科常规开展多种大肠癌相关肿瘤抗原检测。并且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PET/CT仪器,能够早期发现大肠癌转移病灶;

准 放射诊断科开展了直肠MRI,能够对直肠癌进行准确的术前分期,指导治疗。

专家介绍:

蔡三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协作组首席科学家,大肠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作中心(CSCO)继续教育委员会主任,CSCO康莱特科研基金(2000万)学术委员、《实用肿瘤杂志》特约审稿、《中国癌症杂志》特约审稿等职务

诊疗特长:擅长于大肠癌的手术治疗。对局部晚期的大肠癌以及复发转移的大肠癌的综合治疗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

特需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章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协作组副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委员。美国放射治疗协会(ASTRO)会员

诊疗特长: 胃肠道肿瘤、恶性淋巴瘤、乳腺癌及其他腹部和盆腔肿瘤的放射治疗和综合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郭伟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化疗学组委员

诊疗特长:在肿瘤化疗放疗介入治疗等多个方面做过临床组织与研究工作。擅长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的化疗与综合治疗。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三下午

特需门诊时间:星期一上午

问:我今年50岁,有长期便秘史,医生建议我做肠镜检查。可是,我们单位每年都体检查肿瘤标志物(CEA)并做肛指检查。请问,还有必要做肠镜检查吗?

蔡三军:肿瘤标志物CEA作为大肠癌相关肿瘤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但其主要用于大肠癌患者术后随访或化疗、放疗中治疗效果的评价,对于发现大肠癌,尤其是早期大肠癌效果并不理想。研究数据表明,在我院初治大肠癌患者中,CEA升高者仅26%,而这其中仅24%为I期或II期患者。肛指检查的检查范围一般只检查距肛门8厘米以内的低位直肠及肛管,而整个大肠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及肛管。因此,肛指检查并不能覆盖全部肠道,并且近年来结肠癌患病率不断上升,已经超过直肠癌。综合这些因素,肠镜检查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问:半年前,我接受了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医生告诉我是早期(I期),不需要做化疗。我很疑惑,早期结肠癌真的可以不化疗吗?

郭伟剑:通常,结肠癌按术后病理分期可分为I、II、III、IV期,其中,I期及部分无高危因素的II期患者并不需要接受化疗。统计证实,I期结肠癌手术后的5年治愈率可达90%~95%。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结肠癌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那么,如何发现更多的早期结肠癌呢?目前认为,这不但需要临床医生的正确指导、检查,患者本身的就诊意识及配合检查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在临床上,发现更多的早期结肠癌,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还有利于提高我国结肠癌的整体疗效。

问:我父亲做肠镜检查,结果查出距肛门5厘米处直肠癌,已经堵塞肠腔。医生建议行胸部CT、腹部CT及直肠MRI检查。我知道,现在肿瘤医院有PET-CT,想直接做这个检查,可以吗?

章真:PET-CT的出现使肿瘤诊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其对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是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但是,目前“大肠癌诊治指南”并没有将PET-CT列为常规术前检查,CT、MRI仍是术前的标准检查。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认为以下患者在手术前可行PET-CT检查:①因肿瘤堵塞,肠镜无法完成全大肠检查;②临床检查发现有肝、肺及其他器官转移可能的,术前需PET-CT全面评估;③有遗传性大肠癌可能,需排除其他器官是否存在同时性多原发肿瘤。结合你父亲的情况,肿瘤堵塞肠腔,可以考虑接受PET-CT检查,但直肠MRI评价肿瘤局部分期,还是需要做的。

问:一周前,我母亲被查出患直肠癌,我赶紧联系了熟悉的外科医生,想马上手术。可后来却被医生告知,需先行放化疗再开刀,这会不会耽误病情呢?

蔡三军:直肠癌综合治疗是近些年的热点。以前发现直肠癌,首先手术然后按照术后病理分期选择是否进行放疗、化疗。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接受术前放化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术后放化疗,主要体现在更低的复发率、更高的根治性切除率,以及明显的降期效果,并且一小部分原来没有保留肛门机会的患者,经过术前放化疗后病灶明显退缩,有了保留肛门的机会。我院近5年经治的术前放化疗直肠癌患者总体有效率为75%。所以,如果你母亲确实为局部晚期直肠癌,你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先行放化疗。

问:我母亲三个月前被医生诊断为升结肠癌伴肝转移,当时行右半结肠切除,后进行化疗。请问,这种晚期病例还有没有治愈的希望呢?

郭伟剑:结直肠癌伴同时性或异时性肝转移在临床中非常常见,几年前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均归为晚期(IV期),整体(删除)5年治愈率小于5%。但是,随着多学科治疗的推广,结直肠癌化疗效果越来越好,以及外科医生的积极尝试,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理念已经有了颠覆性的改变。目前,只要肠癌病灶及肝转移病灶均能根治性切除,残余肝体积不小于30%,加上规范的化疗,5年治愈率可达40%。一部分肝转移在发现时无法切除,但经过化疗后仍有切除机会。根据你母亲的情况,建议可以参加我院大肠癌多学科讨论(特需门诊,周一下午),外科医生、化疗科医生、影像诊断学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为你母亲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问:我父亲一个月前做了直肠癌手术,肛门改道了,回家后人工肛门的护理成了我们全家人的难题,二十几块钱的袋子用了3天就得换了。有没有什么好的护理方法?

篇5: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医院各部门、各科室:

根据国卫办医发〔2016〕7号文《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原卫生部下发的《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要求,进一步规范肿瘤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诊疗,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经医院医 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成立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现就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成员 组

长: 副组长:

书: 成员:

二、肿瘤需多学科联合诊疗的范畴

1、新发、初诊、初治的恶性肿瘤,如脑、乳腺、肺部、食管、胃、肝、肾、前列腺、膀胱、子宫、卵巢、直肠等恶性肿瘤患者。

2、肿瘤晚期和临床疑难病例患者。

3、肿瘤患者治疗出现严重副作用时。

三、肿瘤联合诊疗小组工作职责

1、在院长、业务院长领导下,负责对全院新发初诊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工作。

2、参加讨论的多学科诊疗小组专家必需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本次讨论内容,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提出科学的、最佳的治疗方案。

3、对住院患者已经明确病理诊断、临床分期,需进行预后评估、肿瘤治疗方案的商定等做出判断。

4、当有不同诊疗意见时,组长应当向医务处汇报,由医务处决定下一步的肿瘤治疗方案。

5、负责对诊疗小组通过的治疗方案的执行进行追踪,确保肿瘤患者得到科学、有效、规范化的治疗。

6、每月由组长召开小组工作会议一次,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7、秘书负责肿瘤联合诊疗小组相关记录和档案的保存。

四、工作流程

(一)门诊肿瘤患者联合诊疗

1、各科医师发现门诊肿瘤患者时,首诊医师完成病历,引导病人到肿瘤多学科门诊就诊。

2、门诊部主任及时向医务处申请肿瘤多学科联合诊疗,共同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

3、根据多学科诊疗小组意见,如需先行手术治疗的病人,则收住外科相关手术科室先行手术;病人如需先行化疗或放疗的则收住肿瘤科治疗。

4、做好门诊肿瘤多学科诊疗病人登记,并请参加诊疗医师签全名。

(二)住院肿瘤患者联合诊疗

1、住院过程中发现的肿瘤患者或肿瘤患者入院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及针对性检查之后,治疗科室应立即向医务处申请肿瘤多学科诊疗,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经多学科诊疗小组确认需先手术治疗的安排手术;需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先化疗的安排化疗;需先放射治疗的安排放射治疗,确保患者能够得到科学合理,及时有效的治疗。

3、外科手术系列住院肿瘤患者,必需经多学科诊疗小组讨论,确定实施辅助化疗后,原则上必须转入肿瘤科实施化疗。如果病人家属强烈要求保密不去肿瘤科化疗,则需请多学科诊疗小组制定化疗方案,追踪与指导化疗方案的实施。

4、肿瘤科以外的科室实施肿瘤化疗,必须进行多学科诊疗,在执行化疗方案前要排除放、化疗禁忌症。化疗结束后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防止化疗后并发症发生。

5、实施化疗护士要详细记录实施化疗后的左(或右)血管名 称,避免化学化学药物渗出血管外导致溃疡等并发症。

6、医师要将放、化疗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反应、处置等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四、工作措施督查

医务处每月检查一次,对符合联合诊疗的肿瘤患者是否有诊疗相 关记录、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计划的实施等,并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肿瘤的诊治水平。

五、处罚措施

1、各科室未认真遵守本规定要求收治病人,或未经本小组联合诊疗,一经查实按医院KPI考核要求扣除5分。

2、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的,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七、本规定自下文之日起实施,由医务处负责解释。

篇6:康复医学科诊疗注意事项

(一)理疗诊查是一项多学科综合性诊断技术,理疗医师必须有广泛的临床知识及扎实的诊断学基本功。

(二)理疗医师需全面了解病情后作出针对性理疗处理。

(三)治疗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应分析原因,更换治疗因子或停止理疗。

(四)理疗一般无绝对禁忌症,但恶性肿瘤、心力衰竭、出血性疾病及传染病应禁用,急性化脓性炎症禁用温热疗法。

(五)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体内有金属物者,治疗方法、部位及剂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篇7: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医学模式正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临床诊疗更加注重整体性,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搭建多学科诊疗平台,开展一体化诊疗服务正是中医医院主动适应医学模式转变,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深化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改革创新诊疗服务流程,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落实“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具体举措。实践证明,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模式符合当前医疗服务发展需要,切合中医药诊疗特点,有利于医院资源重组和整合,加强学科之间、中西医之间、科室之间互联互通、优势互补,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有利于简化诊疗流程,缩短就诊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运行效率,方便群众就医,减轻群众负担;有利于改革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医生围着病人转”、“临床科室围着疾病转”,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综合的诊疗服务。通过实施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打造中医服务品牌,推动中医医院整体发展。

二、明确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

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是诊疗理念的革新和服务流程的再造,核心内容是以患者诊疗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疾病诊疗为纽带,通过医院内部流程的改造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一体化诊疗服务平台和网络,提供一站式的疾病诊疗服务,使患者在一个科室、一张病床上就能实现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医疗服务全过程。其主要形式包括以实现疾病最优治疗为目标,整合资源,建立疾病诊疗中心,设立实体化的诊疗科室,或建立疾病诊疗团队,构建多学科参与网络,通过多学科的参与,为患者提供综合一体化的诊疗服务。开展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搭建综合服务网络。坚持以提高临床疗效和方便患者为目的,从疾病临床诊疗的整体性出发,综合各相关科室人员,建立多学科参与的疾病诊疗团队。该团队可以是综合在同一科室,也可以是分散在相关科室。其根本要求是,由接诊医生负责指导患者在同一科室完成诊疗过程,改变以往患者往返于多个临床科室间进行不同类型治疗的状况。

(二)制定综合诊疗方案。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梳理研究疾病病种,选择中医药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病种,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综合各科室的力量,充分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特别是中医药诊疗方法,研究制订方法合理、疗效确切、程序最优的疾病诊疗路径和综合诊疗方案,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为诊断评估和实施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提供依据。

(三)建立疾病诊疗中心。遵循“大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方向,围绕疾病诊疗需要,选择重点科室,有效整合中医与西医、内科与外科、临床与医技、治疗与康复科室,建立疾病诊疗中心,搭建多学科一体化服务的平台。通过实体平台的建设,不同学科人员的参与,不同技术方法的融合,实现诊断、治疗、康复、随访、健康教育等全程一体化的运作。

三、切实保证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省卫生厅已将开展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列入2012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各地各单位一定要从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和推进中医药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开展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工作,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明确工作职责,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工作方案。要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单位的不同特点,丰富和创新实施内容和载体,使活动开展更加体现本地、本单位的特色,更加符合工作实际。

(二)明确步骤要求,细化工作措施。要根据分级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以抓重点医院和重点科室、带全系统和全院的基本工作思路,重点抓好省、市中医医院和国家、省重点专科(包括建设单位),以此推动活动的全面开展。今年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都要开展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每所医院至少要建立1个以上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平台或服务网络。

(三)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典型带动。要坚持将典型示范作为活动实施的重要抓手,通过召开现场会和进行先进单位经验交流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对开展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的理解,提高认识,明确做法,争取广大医务人员的拥护,形成工作合力。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患者知晓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切实感受到活动实施的效果,营造浓厚的活动开展氛围。

(四)严格督促检查,做好信息报送。要建立督查机制,将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实施工作列入对卫生行政部门、中医医院的考核内容,并组织督导检查,保证多学科一体化诊疗服务扎实有效推进。要及时回顾总结,认真研究解决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深化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要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活动开展情况,加强信息交流。省中医药局将适时召开现场会,推广先进地区和先进单位的做法。

范例:

盆底功能性疾病“一体化”服务

篇8: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

1 医学模式发展趋势及变化

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着眼点在于疾病,而不是着重于患者,其特点是重视疾病,轻视健康;重视治疗,轻视预防;病因方面是重视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轻视影响健康的心理-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旧的医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不仅应该注意引起疾病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更应该重视其中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要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着重于患者,把“人”放在首位。

2 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必要性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传统诊疗模式下,患者平均就诊时间为2.5个小时,而等待时间约为1.6个小时,医生诊疗时间约为10〜15分钟。而患者的有效就诊时间非常少,只占10%左右[2],其他时间均消耗在非门诊医疗时间,患者大量盲目、无效地移动,门诊逗留时间过长,给其带来不便,并且增加了患者的怨气,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2.1 疾病的治疗角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心理、生活以及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生活习惯改变,加之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人们所患疾病的种类也从简单的单病种逐渐发展到多病种。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多器官或多系统问题并存的患者[3]。同时,对于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来说,其疾病的治疗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将相关专业的医生集中到了一起,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分期和发展趋势等情况,合作制定出诊疗方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改善生存质量。

2.2 患者就医体验的角度

在诊疗过程中,由于医学专科划分较细,患者就诊需要一次前往好几个专科诊治,来回奔波,而且专科医生习惯于从本专科的角度思考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较为复杂的病情得不到综合的评价,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又达不到最优的诊疗效果,同时又阻碍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出现,可以避免患者在各个科室之间来回奔波的麻烦,体验一站式的诊疗服务,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特点在于“以患者为中心”。

3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发展现状

上海市2009年起已试点开展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探索工作,截至2013年底,已经有20所市级医院开设了78个整合门诊,累计接诊患者140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在学科整合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下几种运作方式[4]。

3.1“三固定”方式

“三固定”指固定专科、固定诊室、固定时间,这类多学科联合门诊的患者需求较大,如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外心血管拔牙门诊,采取的形式是由普通门诊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预约专科,每周固定两个半天时间,有固定的诊室接诊,由口腔外科医生与内科医生共同出诊。

3.2 应诊专科不固定

这类多学科联合门诊由相关科室首诊,对于病情较为复杂,不能及时作出诊断的患者,预约多学科联合门诊,由相关科室召集其他各学科医生进行会诊讨论。常见的有多学科会诊模式、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门诊模式等。

4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实践探索

4.1 开设目标:以患者为中心

以各个学科为单位,强调各个学科之间的协作,以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诊疗效率为目标,减少患者的排队等候时间、院内往返以及中间环节为突破口,改变陈旧的服务模式,改变患者就诊流程,将以医生为中心的专科体制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化体制。

4.2 开设原则

满足各学科对疾病诊治的需求,成熟一个开设一个,并不是以行政干涉,不追求数量,必须保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开设有内涵的高品质的多学科联合门诊。

4.3 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多学科联合门诊有完整的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包括坐诊医生的资质、就诊流程以及质量管理。

4.4 开设的种类

一种是有固定接诊科室、诊室、开诊时间的多学科联合门诊。例如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口外心血管联合门诊,此门诊的开设主要是为了应对老年患者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来院治疗口腔疾病的患者增多,为了确保这些患者能够得到有效且安全的治疗,医院成立了口外心血管拔牙门诊,这也是上海最早开设的多学科联合门诊之一。此门诊的功能定位以增加门诊手术或治疗的安全性为目的,由口腔外科(临床操作)以及老年病科(监控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医师组成。开设不久,大量的患者从全市各区慕名而来,开诊时间不得不由原来的每周半天增加至每周2个半天,每个半天要接诊70〜80人,仍旧人满为患。同时,根据疾病的需要,由原来的拔牙为主,逐渐扩大到口腔外科各类手术,让那些原来不能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安全的诊治。

另一种是以主诊科室为中心的召集模式,例如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联合门诊,该院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在全国属于领先地位,每年口腔恶性肿瘤手术4000例,5年平均生存率64.7%,闻名而来的患者遍布全国各地,且疑难病例占了一定比例,此联合门诊近3年累计接诊人次达629人次。此门诊的功能定位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为主要目的,以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为主,同时邀请耳鼻喉科、神经外科、口腔病理科、放射科、放疗科等学科医师参与,实行全诊间预约方式,即患者必须经过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家检查后,经过评估预约此门诊。

4.5 成效

4.5.1 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多学科联合门诊作为一项便民服务举措已取得一定的社会成效,根据医院调查,患者对多学科联合门诊的满意度达99%以上。

4.5.2 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就诊效率。

多学科联合门诊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减少了就诊中间环节,提高了其在单位时间内的就诊率,而且有效降低了其医疗支出,多学科联合门诊只要患者挂一次号,就能得到与其疾病相关的多个学科专家的联合会诊,多个专家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系统以及综合的分析,共同确定最佳的诊疗方案,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给患者带来福音。

4.6 存在的问题

从实施的情况来看,部分具有医院鲜明特色的多学科联合门诊需求量非常大,虽然缩短了患者的就诊时间,但预约周期较长。比如医院的口外心血管联合门诊,虽然一周有两个半天的门诊,但由于患者众多,很多疑难患者从全国各地来院就诊,导致该门诊的预约周期长达2个月之久,给急于想得到诊治的患者造成一定的不便。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院非重点学科的多学科联合门诊,就诊人次相对较少,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多学科联合门诊更多的是关心患者的疾病,而对其心理状态的关注有所欠缺。

5 讨论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实施在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助推学科的发展、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门诊的规模性、服务的延续性等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5.1 建立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远程化

对于非重点学科的多学科联合门诊,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与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建立远程会诊模式,推动医院相关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的发展。

5.2 更多地考虑患者的心理状态

多学科联合门诊关注的应该是患者的整体,除了需要治疗其所患疾病外,还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在专家组的组织架构中引入心理学专家、护理学专家,增强多学科联合门诊的人文关怀。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疾病谱的变化,传统医院门诊按专科分类无法全方位掌握患者的病情,开设多学科联合门诊是医院门诊诊疗模式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诊疗模式下,患者就医需要在各个专科之间来回奔波,造成了一定的不便,对于较复杂的病情得不到综合的评价,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的出现改善了就医流程,对疑难杂症患者提供多方位、多学科的综合诊治,方便了患者就医,同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患者视角,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管理

参考文献

[1]周凌明,汪春晖,杨国斌,等.综合性医院专病化门诊管理探讨[J].医学研究所学报,2011,24(10):1077.

[2]罗纪,宋艳丽.自然流程模式下缩短内科门诊病人非医疗时间的服务理念与技巧[J].中国医院,2009,13(4):43.

[3]王家祥,苟建军,赵菁.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在疾病诊治中的实践与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5,36(9):1-4.

上一篇:学校扶贫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星情_初中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