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2024-04-10

论语(共10篇)

篇1:论语

读论语,读论语陆游,读论语的意思,读论语赏析 -诗词大全

读论语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壮岁贪求未见书,归常充栋出连车。

晚窥阙里亲传妙,数简方知已有余。

篇2:论语

【拼音】bàn bù lún yǔ

【简拼】bbly

【近义词】半部论语治天下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旧时对儒学经典之一《论语》的夸赞之辞,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治理国家。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七卷:“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成语用法】作宾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

【例子】况且从前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半部亦何妨。(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十四回)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赵普为太祖出谋划策,发动兵变,拥立太祖赵匡胤,被任命为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当皇帝,别人认为赵普一生只读《论语》,不学无术,当宰相不恰当。赵匡义问是不是,赵普说我是以半部《论语》帮助治天下的。

【产生年代】古代

篇3:《论语》热中读《论语》

一、近二百年来《论语》的遭遇

孔子由“素王”降为先秦诸子之一家。自清代中期始, 学术界经历了一个自省的时代, 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即是诸子学的兴起。从高邮王引之、王念孙父子的《读书杂志》等著作开始, 到德清俞樾的《诸子评议》, 再到孙饴让的《墨子闲诂》、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等著作, 可以明显看出一条诸子学逐渐明晰到成为显学的线路。诸子学的崛起显然打击了儒家《论语》一枝独秀的局面。同时, 随着近世民主思想的兴起, 尤其是在认识到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的“人类群星闪耀”之后, 逐渐明白:所谓儒家, 亦只不过是共同奠定了华夏文明思想的一支而已。这种反思可溯源到清中期, 肇兴于清末, 在学科发展上的标志性事件则可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文版的出现为代表, 胡适第一次正式将《论语》与《老子》、《庄子》等诸子放到一起进行专论, 但在当时对这种观点的认可尚不在多数;直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出版, 学界的争议之声才稍歇, 转而对其报以赞扬, 由此正式开始了研究中国学术的“子学时代”。《论语》开始与《老子》、《吕氏春秋》等书平起平坐, 在教科书上只有篇幅多少之别, 而无档次高低之分。学人开始由仰视改为平视孔子, 而像林语堂这样对传统文化抱以温情主义态度的人, 甚至还敢于写出像《子见南子》这样开老夫子玩笑的剧本来, 就更不用说郭沫若写的《豕蹄》、《孟夫子出妻》这样大逆不道的小说了。

对孔子与《论语》的功利主义的利用从来没有停止过。近代孔子在学界的第一次被利用, 始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在书中俨然将孔子打造成了一个托古改制, 力图改变现实社会的改革家。当然, 从历史现实来看, 康有为的做法有其合理的一面:通过对孔子的改造, 为其当时的变法注入历史的逻辑, 提升戊戌变法的合理性。但是, 这种功利主义的利用显然是对孔子原始形象的扭曲, 将孔子打造成为一个改革先锋显然无益于从历史、文化、学术的角度来理解儒家思想, 也蒙蔽了《论语》文本的真正价值。具有讽刺意义的是, 与康有为的“左派《论语》”相反, 在七十余年之后, 孔子成了“代表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 为奴隶主复辟服务”的“孔老二”, 《论语》也相应成为了“供批判用”的“大毒草”, 孔子成了与林彪并列的反面人物。这两个活动, 一左一右, 将孔子捧到九天, 又摔倒九地, 体现了巧合般的历史对称性。

近三十年来对孔子的重新评价。十年动乱期间, 在全国对孔子大加伐钺时, 有四位文化名人坚决不批孔, 他们是新儒家梁漱溟、文字学家胡厚宣、通儒吴宓、史学家陈寅恪。其中, 与毛泽东渊源颇深的梁漱溟在“批林批孔”一开始, 写下了《敬告各位朋友, 我将这样参加批林批孔运动》与《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孔子》两篇文章, 宣称:林彪是个野心家, 与孔子并无关系。梁漱溟迫于时势, 对孔子作出的赞扬是有保留的, 但他的文章仍不随时流, 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文革结束, 李泽厚先生第一个发表了对孔子的全新的评价:《孔子再评价》。此文虽然仍是建立在阶级论的基础上, 但是通过对先秦历史的梳理, 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形象, 并且正确恰当地评价了孔子的历史贡献与局限。随后, 他还配合出版了《论语今读》一书, 该书的一大优点就是对语句的解释与注疏不囿于朱熹的《四书集注》的经典见解, 能够将自己的独立思考贯注其中。随后,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及钱穆在台湾注解的《论语新解》等书也被重版与引进, 成为读《论语》必备的参考书籍。

二、近三十年《论语》热的文化生态

改革开放三十年, 是《论语》热持续升温的三十年。

《论语》热来自于全球化影响下自我文化认同的需要。除了《论语》之外, 国家大修《清史》, 重印《四库全书》, 编撰《四部文明》, 各大高校成立国学院等, 都是全球化影响下的民族尊严自我捍卫的手段。在全球化影响下, 民族主义的兴起, 也成了《论语》重获生命力的契机。孔子曾经说过: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八佾篇》) 。《论语》所持的华夏文化中心论, 显然暗中契合了现世对中国崛起文化想象的需要。

功利主义仍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论语》的阅读与利用。通过对最近一系列文化事件的观察, 可以发现, 在对《论语》的阅读与利用中, 主流意识形态对它的控制欲解读、影响仍然存在, 这以北师大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播讲的《论语心得》为代表。《论语》被解读成了“心灵鸡汤”, 孔子被矮化成了一个蹩脚的心理治疗师。孔子提倡的独立人格、大丈夫气概、君子品行都被过滤掉了, 取而代之的是大儒主义的思想, 孔子论道成了“幸福生活指南”, 孔子的文化观念被简化为《读者》式的小故事。北师大一位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学者就曾揶揄于丹“这到底是于丹说《论语》呢, 还是《论语》说于丹”?

可见, 在当下读《论语》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需要我们仔细的甄别与反思。

三、全球化时代如何读《论语》

批判地接受仍是阅读《论语》首要的立场。从对近百年的文化史的考察来看, 我们发现:五四时期, 鲁迅胡适们的反孔, 其针对的是被官僚体制利用的“孔教”或“孔家店”以及利用这些文化的官僚体制, 他们从来没有对孔子本人做过不恰当的人身攻击, 但是, 他们这一代人拥有极强的主体意识, 在研究阅读儒家经典同时, 对经典中有违于现代民主自由科学等普遍价值的言论, 具有明确的辨别意识, 他们读经典, 经历了怀疑——否定——扬弃的过程, 以达到有利于现世文化发展的目的。以鲁迅为例, 他在《故事新编·出关》中描写的孔子, 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物, 但是, 鲁迅并没有对其进行丑化。在《十三年的读经》、《四库全书珍本》等文中, 鲁迅对“孔家店”阉割、扭曲文化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同时, 又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等文中, 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培育出的士大夫表达了自己的敬意。这就是鲁迅, 以否定之否定来阅读经典, 思考传统。胡适亦不例外, 他的“整理国故”就是希望在扬弃的基础上,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重新建构民族文化, 使其达到与现实无碍, 甚至有利于文化建设的目的。

紧扣文本是阅读的主要态度与方式。这里的紧扣文本有三重意思。首先要使用好的出版社版本, 优秀学者的注本。优秀的本子在字词的删定、词句的考订上有极大优势, 这与完全理解孔子思想有极大关系。这些版本中, 在版本的忠实性与注解的规范性上, 首推中华书局杨伯峻先生校注的《论语译注》;在注解的思想性与批判性上, 首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在儒家思想的完整呈现与阅读的通俗性上, 首推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第二, 指阅读要以文本为主, 而不能以《百家讲坛》式的文化事件来代替文本的阅读。孔子曾经说过:强立不反, 谓之大成。读《论语》尤需要这样的思想风骨, 仔细阅读原文, 参考先人注解, 得出自己见解, 这是现今读书最需要的境界。如果远离文本, 而以《论语心得》式的视频音频观赏代替阅读, 那么得到的永远不会深刻。第三, 指要通晓《论语》的全盘思想, 有必要同时阅读除《论语》外的《四书》、《五经》, 孔子曾经如此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读《诗》无以言, 不读《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是一个整体, 要对其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必须广为涉猎。

“抽象继承”是利用、继承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主要方法。“抽象继承”是冯友兰先生在建国后提出的对儒家文化继承的方式, 大意就是:对儒家文化要批判性继承, 继承的方法可以以抽象精神的继承为主, 即抽空孔子所说话的具体语境, 将其中积极方面转变为普遍价值, 从而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性准则。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例, 在后人的理解中, 这里头当然有孔子作为历史人物的局限性, 但是, 一旦抽空其中的文化背景, 将其转化为一种各居己位、各安其事的处世态度, 就对社会的良性运行有极大的推动所用。再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句话显然是蔑视女性的, 与现代价值中的男女平等相悖。但是, 使用抽象继承法, 将其中的蔑视女性的成分抽去, 转变为藐视小人, 显然在现代社会也是可以通行的。

篇4:《论语》热中读《论语》

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遭遇最有戏剧性的历史人物,首推孔子。要说这近百年来有哪一本书经历了从“半部《论语》治天下”到“奴隶主复辟的白日梦”如此悬殊的评价,那就是孔子及后学们所写的《论语》。近二百年,孔子与《论语》的命运随着国运的兴衰而上下起伏,构成了近世中国最引人深思、让人回味的文化现象。如今,中国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从学术界兴办中国文化书院到金融界热炒的儒商文化;从于丹《<论语>心得》在百家讲坛的名利双收,到民间各种文昌庙、魁星阁的香火旺盛,可以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整个中国对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表现出了近百年来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兴趣。本文试从《论语》入手,梳理百年来的《论语》阅读接受史,研究不同思潮学派对《论语》的阅读与理解,并以此为借鉴,思考全球化时代中,现代人应该如何以正确适宜的姿态来阅读《论语》。

一、近二百年来《论语》的遭遇

孔子由“素王”降为先秦诸子之一家。自清代中期始,学术界经历了一个自省的时代,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点即是诸子学的兴起。从高邮王引之、王念孙父子的《读书杂志》等著作开始,到德清俞樾的《诸子评议》,再到孙饴让的《墨子闲诂》、章太炎的《国学概论》等著作,可以明显看出一条诸子学逐渐明晰到成为显学的线路。诸子学的崛起显然打击了儒家《论语》一枝独秀的局面。同时,随着近世民主思想的兴起,尤其是在认识到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的“人类群星闪耀”之后,逐渐明白:所谓儒家,亦只不过是共同奠定了华夏文明思想的一支而已。这种反思可溯源到清中期,肇兴于清末,在学科发展上的标志性事件则可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文版的出现为代表,胡适第一次正式将《论语》与《老子》、《庄子》等诸子放到一起进行专论,但在当时对这种观点的认可尚不在多数;直到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出版,学界的争议之声才稍歇,转而对其报以赞扬,由此正式开始了研究中国学术的“子学时代”。《论语》开始与《老子》、《吕氏春秋》等书平起平坐,在教科书上只有篇幅多少之别,而无档次高低之分。学人开始由仰视改为平视孔子,而像林语堂这样对传统文化抱以温情主义态度的人,甚至还敢于写出像《子见南子》这样开老夫子玩笑的剧本来,就更不用说郭沫若写的《豕蹄》、《孟夫子出妻》这样大逆不道的小说了。

对孔子与《论语》的功利主义的利用从来没有停止过。近代孔子在学界的第一次被利用,始于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与《新学伪经考》,康有为在书中俨然将孔子打造成了一个托古改制,力图改变现实社会的改革家。当然,从历史现实来看,康有为的做法有其合理的一面:通过对孔子的改造,为其当时的变法注入历史的逻辑,提升戊戌变法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功利主义的利用显然是对孔子原始形象的扭曲,将孔子打造成为一个改革先锋显然无益于从历史、文化、学术的角度来理解儒家思想,也蒙蔽了《论语》文本的真正价值。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与康有为的“左派《论语》”相反,在七十余年之后,孔子成了“代表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为奴隶主复辟服务”的“孔老二”,《论语》也相应成为了“供批判用”的“大毒草”,孔子成了与林彪并列的反面人物。这两个活动,一左一右,将孔子捧到九天,又摔倒九地,体现了巧合般的历史对称性。

近三十年来对孔子的重新评价。十年动乱期间,在全国对孔子大加伐钺时,有四位文化名人坚决不批孔,他们是新儒家梁漱溟、文字学家胡厚宣、通儒吴宓、史学家陈寅恪。其中,与毛泽东渊源颇深的梁漱溟在“批林批孔”一开始,写下了《敬告各位朋友,我将这样参加批林批孔运动》与《我们今天该怎样评价孔子》两篇文章,宣称:林彪是个野心家,与孔子并无关系。梁漱溟迫于时势,对孔子作出的赞扬是有保留的,但他的文章仍不随时流,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文革结束,李泽厚先生第一个发表了对孔子的全新的评价:《孔子再评价》。此文虽然仍是建立在阶级论的基础上,但是通过对先秦历史的梳理,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形象,并且正确恰当地评价了孔子的历史贡献与局限。随后,他还配合出版了《论语今读》一书,该书的一大优点就是对语句的解释与注疏不囿于朱熹的《四书集注》的经典见解,能够将自己的独立思考贯注其中。随后,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及钱穆在台湾注解的《论语新解》等书也被重版与引进,成为读《论语》必备的参考书籍。

二、近三十年《论语》热的文化生态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论语》热持续升温的三十年。

《论语》热来自于全球化影响下自我文化认同的需要。除了《论语》之外,国家大修《清史》,重印《四库全书》,编撰《四部文明》,各大高校成立国学院等,都是全球化影响下的民族尊严自我捍卫的手段。在全球化影响下,民族主义的兴起,也成了《论语》重获生命力的契机。孔子曾经说过: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篇》)。《论语》所持的华夏文化中心论,显然暗中契合了现世对中国崛起文化想象的需要。

功利主义仍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论语》的阅读与利用。通过对最近一系列文化事件的观察,可以发现,在对《论语》的阅读与利用中,主流意识形态对它的控制欲解读、影响仍然存在,这以北师大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播讲的《论语心得》为代表。《论语》被解读成了“心灵鸡汤”,孔子被矮化成了一个蹩脚的心理治疗师。孔子提倡的独立人格、大丈夫气概、君子品行都被过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儒主义的思想,孔子论道成了“幸福生活指南”,孔子的文化观念被简化为《读者》式的小故事。北师大一位从事古典文献研究的学者就曾揶揄于丹“这到底是于丹说《论语》呢,还是《论语》说于丹”?

可见,在当下读《论语》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需要我们仔细的甄别与反思。

三、全球化时代如何读《论语》

批判地接受仍是阅读《论语》首要的立场。从对近百年的文化史的考察来看,我们发现:五四时期,鲁迅胡适们的反孔,其针对的是被官僚体制利用的“孔教”或“孔家店”以及利用这些文化的官僚体制,他们从来没有对孔子本人做过不恰当的人身攻击,但是,他们这一代人拥有极强的主体意识,在研究阅读儒家经典同时,对经典中有违于现代民主自由科学等普遍价值的言论,具有明确的辨别意识,他们读经典,经历了怀疑——否定——扬弃的过程,以达到有利于现世文化发展的目的。以鲁迅为例,他在《故事新编·出关》中描写的孔子,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物,但是,鲁迅并没有对其进行丑化。在《十三年的读经》、《四库全书珍本》等文中,鲁迅对“孔家店”阉割、扭曲文化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同时,又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等文中,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培育出的士大夫表达了自己的敬意。这就是鲁迅,以否定之否定来阅读经典,思考传统。胡适亦不例外,他的“整理国故”就是希望在扬弃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重新建构民族文化,使其达到与现实无碍,甚至有利于文化建设的目的。

紧扣文本是阅读的主要态度与方式。这里的紧扣文本有三重意思。首先要使用好的出版社版本,优秀学者的注本。优秀的本子在字词的删定、词句的考订上有极大优势,这与完全理解孔子思想有极大关系。这些版本中,在版本的忠实性与注解的规范性上,首推中华书局杨伯峻先生校注的《论语译注》;在注解的思想性与批判性上,首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在儒家思想的完整呈现与阅读的通俗性上,首推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第二,指阅读要以文本为主,而不能以《百家讲坛》式的文化事件来代替文本的阅读。孔子曾经说过:强立不反,谓之大成。读《论语》尤需要这样的思想风骨,仔细阅读原文,参考先人注解,得出自己见解,这是现今读书最需要的境界。如果远离文本,而以《论语心得》式的视频音频观赏代替阅读,那么得到的永远不会深刻。第三,指要通晓《论语》的全盘思想,有必要同时阅读除《论语》外的《四书》、《五经》,孔子曾经如此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是一个整体,要对其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必须广为涉猎。

“抽象继承”是利用、继承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主要方法。 “抽象继承”是冯友兰先生在建国后提出的对儒家文化继承的方式,大意就是:对儒家文化要批判性继承,继承的方法可以以抽象精神的继承为主,即抽空孔子所说话的具体语境,将其中积极方面转变为普遍价值,从而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性准则。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例,在后人的理解中,这里头当然有孔子作为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但是,一旦抽空其中的文化背景,将其转化为一种各居己位、各安其事的处世态度,就对社会的良性运行有极大的推动所用。再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显然是蔑视女性的,与现代价值中的男女平等相悖。但是,使用抽象继承法,将其中的蔑视女性的成分抽去,转变为藐视小人,显然在现代社会也是可以通行的。

《论语》是一本常读常新的经典,在全球化时代,此书也体现出新的价值,绽放出新的光彩。现代著名的第一代新儒家,绍兴人马一浮先生在指导学生如何读经时,有这样一段极有现实价值的话:一、此学不是零碎断片的知识,是有体系的,不可当成杂货;二、此学不是陈旧呆板的物事,是活泼泼的,不可目为古董;三、此学不是勉强安排出来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于机械;四、此学不是凭借外缘的产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视为分外。在全球化时代,阅读《论语》尤其需要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

篇5:论语

杂三言 镜论语

作者:江淹  朝代:南北 巡青史之残诰。

览朱管之遗册。

惟鲁滨之一叟。

信衔道而探寂。

世艰险而多阻。

君英明而不革。

讲业兮齐卫。

论精兮汴泗。

子之说兮义已秘。

成贾郑之雄理。

可黄何之壮思。

惜古人之取才。

瞰青云而靖意。

意恬怅兮有端。

才蚓兮可观。

宪妫禹而折法。

袭仁谊而求安。

不魍裼谄菔。

宁{踔于马兰。

俾后生之庶士。

鉴明德之景翰。

惟山中兮寂寞。

沉忧思兮无从。

石红青兮百叠。

山浓淡兮万重。

日下兮□□。

月出兮铜o。

竹色兮拂户。

水气兮绕窗。

味哲人之遗珍。

折片句兮忘老。

嘉石门之埋名。

怜柳子之沉道。

书吴伯于衣袖。

镂颜子于心抱。

筹出处之叔仲。

酌言默之多少。

若妙行与上灵。

非积学之所绍。

至游夏以升降。

篇6:论语

又以《论语》距今千年有余,千年之变化,非人可料,科技及社会之异,非前人可想也。余感而慨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吾等能为之乎?夫子所言,诸应与我同感。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含《论语》之朴素、温暖态度。子曰:“三思而后行。”其透《论语》之舒缓、善诱语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诉待人处世分寸。别君子与小人,亦一言难尽矣,句如“君子何何,小人如如”之式,洒洒《论语》数提之。吾之拙见,夫子之意欲以行为定君子,谨而不阔。夫子谓君子:上达者、喻义者、周而不比者、和而不同者,不一而足。俗语有云,君子不好活,小人不善终。欲为君子,需修身养性,俭德恭人,行之从小,甚难矣。

《论语》,如瓷花,青色白底,既易又深奥。

将问:“《论语》何益乎?夫子何益乎?”吾对曰:“《论语》之益,使立于世;夫子之益,既庶且多。”夫子从周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为己任,悉明理爱人。夫子言传至今,吾等品读一月有余,感触颇深,其教吾等仁爱、谦逊,敏于事而慎于言,无不有大用,其一言皆可终生行之,尽力而为。

读夫子,读《论语》须取其精华,剔其糟粕,而后行之,必有益于己也。虽难从,但益之。

此为余者解《论语》,若有不当之处,吾等必改。

神于天,圣于地。

篇7:读论语有感(论语与修身)

读论语有感

虽然读过很多遍论语,但其中的为人处事的人生哲学仍然让我回味无穷,下面我就论语中雍也第六中的一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来谈谈我的感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虚浮。文采与质朴配合得当,这才是君子。”

“文质彬彬”是一种中和之美,它几乎可以涵盖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层面。下面我就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从人的性格方面来看,有的人直率粗犷,说话直来直去,可谓之“质”。这样的人虽然待人坦诚,但是其言语往往过于直率而容易伤人,粗野而不中听。有的人温文尔雅,说话文绉绉的,可谓之“史”。这种人虽然待人温和,但是其言语往往过于修饰而显得虚假。孔子认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应是文采与质朴配合得当,既质朴而不粗野,既文雅而不虚假。二者不可偏废。然而有的人认为君子的“质”胜过“文”,甚至认为君子有“质”就够了,不必需要“文”。譬如:“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意思是棘子成说:“君子质朴就够了,还要文采做什么呢?”子贡说“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可惜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如同质朴,质朴如同文采。如果把虎豹和犬羊皮上有文采的毛都拔去,那么虎豹的皮就如同犬羊的皮了。”自贡所说的话,可谓是深得孔子所言“文质彬彬”之旨。

第二,从文学创作方面来看,有的人注重质朴,有的人注重文采;甚至于一个时代的文学也显现出或重质或重文的倾向。譬如:《礼记·表记》:“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意思是虞和夏的质朴,殷和周的文饰,都达到了极致。虽然虞夏也有文饰,但是没有胜过它的质朴;虽然殷周也有质朴,但是没有胜过它的文饰。很显然,孔子是在用文质概念观察一个时代的特征。在孔子看来,虞夏是质胜文的时代,而殷周是文胜质的时代。又譬如:魏徵主编的《隋书》这样总结南朝与北朝文学的异同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则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 1

论语与修身

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南方文学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清绮的风格而偏重于“文”,北方文学从总体上来看呈现出质朴的风格而偏重于“质”。这种有所偏颇的文风都难免其不足,所以魏徵提出他心目中理想的文学风格是“各去所短,合其所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篇8:从《论语》到《〈论语〉今读》

一、原典

《论语》作为儒学原典, 内容涵盖博大精深, 在此仅从孔子对学生的教诲及孔子自身的求学两方面谈谈。

1. 孔子的教育

《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呈现, 语录体多以对话形式出现, 对话意味着有生活情境, 那么从生活到生活, 即使千百年之后的我们, 理解起来也不会很难。口语化的表达, 语言简单质朴, 甚至像大白话一样, 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 老师回答, 很生活化。孔子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接受朝拜的圣者, 我们不必要把孔子看得遥不可及, 可以把他拉到我们身边。孔子经常和同学们坐在一起谈话, 问这个同学你的理想志向是什么, 同学回答后也会问, 老师你追求什么?孔子说, 我追求“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一对, 一答, 平平常常, 虽然是很质朴的话语, 但很多思想火花就在不经意当中爆发了, 无论是子贡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抑或子夏的“礼后乎”, 都让孔子自己幡然心动, “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启予者, 商也”, 于教学相长中, 学术累进。再如, 孔子对孔文子的评价, 并不以其公德之瑕而废其私德之玉, 而是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 因人, 因时, 因地, 这就是《论语》作为儒学原典的体现之一。

2. 孔子的好学

孔子自认好学,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李泽厚先生认为这里的“学”不仅包括“学习文献、历史、知识以及各种技能, 同时更指积极实践的人生态度和韧性精神” (《论语今读》P158) 。关于孔子的好学, 不乏“闻《韶》音, 学之, 三月不知肉味”的经典细节和孔子学鼓琴的坚韧持恒。放眼天下, 有多少人能够如此般严苛地对待自己的求学?又有多少人在求学中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知道与不知道?“十有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 孔子对人生的规划是如此清晰而具体, 所以,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中, 哪怕就是“累累如丧家之犬”也可大方自嘲, 即使为人诟病“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也胸怀敬意地道一声“隐者也”, 并执著地“复往”。孔子对于学习, 身体力行, 孔子到庙, “必问礼”, 非不知礼, 是为“礼”。求学成为一种内需, 又将这种内需演化为一种“私德”, 人人而“私德”, 则“公德”岂不指日可待?

教育和学习伴随人一生的成长, 每个人都可以如孔子这般知道自己要什么, 并不遗余力地追求, 这在任何一个时代, 任何一种体制下都可以进行。这也是李泽厚先生一再强调的《论语》现实实用的原因所在。

二、实用

孔子的很多言论并不玄虚空谈, 都是顺从生活本真的道理, 从生活中来, 可以直接指导生活的具体行为, 朴实而生动。这贯穿于整个《论语》中, 并非只言片语, 而是其本质, 如同“仁”之于“礼”。

1. 孔子的“孝”

关于“孝”, 这是“仁”的具体实施, 孔子自然看重, 并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的回答中呈现不同的理解和对待, 因人而异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 而是真真切切的细节存在。孟懿子问孝, 孟武伯问孝, 子游问孝, 子夏问孝, 孔子回答各异, “无违”, 顺应自然万物的规律, “生, 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 还有比这个更实用的指导吗?我们现实中“生”, 不“事之以礼”, “死”, 不“祭之以礼”的颠倒错乱事情还少吗?伦常废弃的时代, 尤其有必要顺势而为, 重塑道德。“父母唯其疾之忧”, 本来“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可有丝毫损伤”, 让父母担心你的身体, 试问当下又有多少家庭能够做到呢?学习要操心, 交朋友要操心, 婚姻要操心, 带孩子要操心。“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一言以蔽之, “色难”。经典之至。现实中能做到“有事, 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的有多少?更遑论“敬”, 从这个角度说, 自然伦常的建立, 恐非儒学原典一力可为, 社会其他机制的完善尚需时日, 这是他话, 在此不述。单从“私德”的建立而言, 要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有“仁”方能“孝”, 从情感上体贴父母, 孝敬长辈, 方为“孝”之根本。

2. 孔子的“习”

孔子第一次提出“习”, 在《学而》第一则“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关于这个习, 各家解释不一: (1) 时习:随时随地要有思想, 随时随地要有见习, 随时随地要有体验, 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 但慢慢有了进步, 自有会心的兴趣, 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南怀瑾 (2) 习者, 如鸟学飞, 数数反复。人之为学, 当日复日, 时复时, 年复年, 反复不已, 老而无倦。———钱穆

不难看出, 诸种解释都有反复、实践之意, 所以曾参“日有三省”, 其一为“传不习乎?”可见其重要性所在。综观孔子一生, 周游列国14载, 不正是一个“习”的过程吗?他的政论, 他的见解, 不是凌空蹈虚, 而是脚踏实地。《史记·孔子世家》曾经记载孔子“与闻国政三月, 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皆予之以归”, 如此政绩让他国震惊的同时十分忌惮。孔子似乎缔造了一种太平盛世的奇迹, 如果这一切都源于情感“本性”, 那么也不难理解。

三、情本

儒学原典以情为本, 强调多元化、个体人格和心理积淀, 重宽容, 不构建体系。 (李泽厚语)

1. 孔子的不讳

孔子不讳言财, 他曾开玩笑地对颜回说, 如果你有钱, 我就去帮你做管家。“我岂匏瓜也哉, 焉能系而不食?”既然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人, 作为肉身的存在, 就不可能脱离物质而存在, 孔子也要吃饭, 孔子也要睡觉, 孔子对饮食的要求还不低,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不讳言享乐, 菜的季节不对, 不吃, 用的作料不对, 不吃, 席位不正, 还不肯就座, 对于衣裳的式样、颜色的搭配, 孔子都有独特的见解和眼光。孔子的日子充实而快乐, 完全合乎人性, 合乎感情, 合乎生活之需, 合乎艺术的高雅。这种高雅成为他的至情至性, 乃至困于陈蔡的尴尬情况下, 仍能弦歌不已。

孔子不讳言升官, 秉持积极用世的态度。“灵公老, 怠于政, 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 期月而已, 三年有成。’”“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 使人召孔子。孔子循道弥久, 温温无所试, 莫能己用, 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 今费虽小, 傥庶几乎!’欲往。”

正因为不忸怩, 不虚伪, 孔子真实地可爱, “沽之哉, 沽之哉!我待贾者也”。真像一个迫不及待地想要举手发言的小孩子, 而且是在和学生一起交流的时候说出来, 怎不让人展颜?这样的师生关系又是如何宽容自在, 这样的人生又是怎样潇洒阳光。这份潇洒即使是在被人追杀的情况下, 也仍然存在, 他说:“天生德于予, 桓魋其如予何!”这份自信, 何等不讳。

2. 孔子的通达

孔子善和学生玩笑, 有时候说错了, 学生指出来, 只是玩笑而过, 无所谓“师道尊严”, 如此, 学生自然敢于向老师陈述自己的观点, 自然会有学术争鸣。孔子被人拒绝, 也不会执拗。“鲁哀公问政, 对曰:‘政在选臣。’季康子问政, 曰:‘举直错诸枉, 则枉者直。’康子患盗, 孔子曰:‘苟子之不欲, 虽赏之不窃。’然鲁终不能用孔子, 孔子亦不求仕。”孔子困于陈蔡而弦歌不止的故事本文一再提及, 以下是原文: (孔子) 不得行, 绝粮。从者病, 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情势危急方见真性情, 就在学生有质问的情况下, 孔子依然不急不缓, 一问三答, 从容不迫, 大有佛祖拈花微笑的气度, 并对颜回的“夫子之道至大, 故天下莫能容。虽然, 夫子推而行之, 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 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 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表示充分的赞赏。不是我不对, 而是时代不对。

李泽厚先生看到的孔子不是墨守成规的, 他看到孔子身上与道家相通的一面。“孔子固然有‘知其不可而为’的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一面, 同时又屡有洁身自好, 保身全生一面, 如‘乘桴浮于海’ (《论语·公冶长》) ”。

篇9:英汉对照弘扬《论语》

最近,由孔子中国画院院长、曲阜市旅游品行会会长、金龙阁经理张锡洋策划、设计,曲阜师范大学李天辰教授翻译,美国学者John Harris Kirkley校对,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汉英对照、古典线装、横式编排的《论语》面向海内外出版发行,受到了世界各地学者的青睐。

《论语》是孔子生前与弟子答问的语言和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经典的著作。孔子被列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2500余年长盛不衰,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论语》内容涉及到教学、政治、文化、仁义、道德、礼乐、中庸等10卷20篇512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儒家思想,其哲理深奥,蕴含着人类思想中一些普遍性、特殊性等各种因素,大能治国,小能治家,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是孔子思想最集中的反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合作,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治国的圭臬,来巩固自己统治的地位,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有着它独特的治理国家之道,发展经济之道,社会管理之道和人伦道之道。因此,孔子的学说被推崇为东方文明的象征,特别是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德国的许多人崇拜孔子,信仰孔子。目前,世界许多学者对于《论语》的学习和研究盛行,希望从中得到启示,以便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和伦理问题。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便于海内外人士学习研究《论语》,总策划张锡洋花费了两年多的时间,广泛征求海内外儒学研究专家意见,收集了大量相关文字和图画资料,策划了这套独特的《论语》版本,使之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该书的出版发行,将对促进世界和平和政治、文化、经济及思想领域的交流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该书配有明代版《孔子圣迹图》。广陵古籍刻印社采用活字传统工艺在米宣上印制,封皮、封套以蓝色提花真丝绫精裱,分上、下册,盒式套封函装,典雅厚重,图文并茂,装订古朴考究,是中国首创英汉对照古典线装横排编排格式。

Recently, the publication of Chinese-English The Analects, a thread-bound edition printed in horizontal arrangement, which is planned and designed by Zhang Xiyang, the president of Confucian Institu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Chairman of Qufu Tourism Products Association, and Manager of Jinglong Pavilion, translated by Professor Li Tianchen from Qufu Teachers’ University, polished by Dr. John Harris Kirkley from the Unites States of America, published and issued by Chung Hwa Book Co., has found favor in the eyes of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篇10: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2

读《论语》有感《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于言行的语言,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这是一本十分值得让人去阅读,去品味的书。

四年级起,我便开始阅读这本书,这里面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的道德修养各个方面的言论。

每当一有时间,我会棒着它贪婪地看。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么一句:子贡问曰“孔文子向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孔子的谥号是“文”呢?”孔子说:“他聪敏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导,所以谥足是“文”。”

读了这句话,让人有所深思。是的,我们在学习上能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别人,就一定会有所提高。可是有的同学认为问别人会显出自己的笨、不聪明、这是不对的。你想想,连孔子这样的大人物也请教过别人我们就不能吗?孔子认为,什么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所以他遇不懂的问题总是虚心向别人请教。所以,我们小学生就更要虚心地向别人请教了。不懂就问,不要感到羞耻,不会就不会,正所谓知只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是知道,不知道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要虚心地去向别人请教。

《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得到的乐趣不计其数。大家需多读这样的书。因为,它值得你用心去阅读。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3

我喜欢《论语》,论语里面记录着咱们的老祖宗孔子说的一些话,孔子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他的一生出了《春秋》、《论语》等著作,每一篇都是博大精深。

寒假中,老师布置我们要背诵论语,我读到这么一段:子游问孝,子曰:&ldqu;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rdqu;这句话,我&ldqu;推敲斟酌&rdqu;了很久,才知道意思是:今天的孝者认为养父母就是给他们一点吃的,他们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买什么,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供养父母与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rdqu;我感慨万分:

孔子说的太对了,这句话说出了孝道,我寒假听到一则新闻,一位独处的80岁老人有5个子女,但是直到老人在家中去世1个多星期后,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们才在警方的通知下赶到老人的家里,为老人办理后事。听了以后我很气愤,父母是我们的长辈,把子女一把屎一把尿地养大成人,呕心沥血付出了一切,到头来,这位老人却得到了这个结果,不能不说这些儿女真的是大逆不道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觉得我要从现在做起,听爸爸他*的话,长大以后要多陪陪父母,好好地孝顺父母。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4

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一本书记录了他与他弟子的言行——《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所编撰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这本书涉及政治、文学、哲学、道德以及教育的道理等多方面,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句子都能告诉我一个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让我知道了如何才能保持君子风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明白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了解了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知道了要向一切人学习,要随时随地注意学习······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这句话阐述了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恕”。宽恕是一种润滑剂,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宽恕是一种镇定剂,可以使人在众多纷扰中格守平静;宽恕是一缕阳光,可以消融彼此之间的猜疑积雪;宽恕是一座桥梁,可以将彼此间的心灵沟通······宽恕是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种因素。如果没有宽恕,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无比沉重,身后的包袱就会越来越重。总有一天,它会把我们压垮。

《论语》中的句子不长,但是每一个句子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5

前者说,几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一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后者说,聪明敏捷并且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这两句话出自古代圣人之口,但是到现在仍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蕴含着这样一个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一些人,他们各自都有长处什得我们学习,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吧,有到四十五人的班集体,有的擅长绘画,有的擅长音乐,有的写得一手好字,有的是篮球场上的猛将……多少这样的同学值得我们学习啊!你见过高山吗?你见过密林吗?高山之高,是因为它不嫌一粒粒的小石子;密林之密是因为它不弃一颗颗小树苗。如果你想具有高山一情怀和密林的亲密,就应寻找自己的身边的良师与益友,学习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要做到不耻下问就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虚心向别人请教。

名人也有不少不耻下问的例子。例如,李时珍为了写好《本草纲目》,到处收集有关资料,甚至常常问当地农民。白居易自幼聪明,五六岁即会作诗,每写完一首诗都去读给邻居家不识字的老奶奶听,以便修改。一个不懂医学的农民怎能比得上一个有文化,聪明的识诗人。

朋友,让我们放下架子,虚心请教,知识宝库的大门将永远向你敞开。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6

《论语》这本书汇聚了春秋时期的大儒学家孔子云游四海、辅佐君王、教育弟子时曾经说过的话,读《论语》有感作文400字。聚集了孔子毕生的心血,处处展现了儒家“仁”的思想结晶。

此书总共有十三篇。自古以来都是用于教学和治理国家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读完此书后,我印象最深、感觉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话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做任何事不仅要有实力,最关键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读后感《读《论语》有感作文400字》。同样,我们在学习中,每件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开动我们的脑筋、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平时考试中,每一道题解答前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意思,经过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笔解答,力争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题的时间。

可见,孔子的知识渊博,《论语》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7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死后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整理而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

在《论语》中,有记录孔子言行举止的,有孔子回答弟子问题的,有孔子评论别人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启发。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有做作业遇到了一道不会的题目,我绞尽脑汁地想,可怎么也想不出来。当我准备向同学请教时,忽然想到如果同学嘲讽我:“这么简单的题目,难道连李思敏都不知道怎么做吗?”于是我立刻打消了向同学请教的念头。可眼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转眼间到了该交作业的时间,我只好空着交给了老师。课 后金 老师找到我,火冒三丈地对我说 :“你怎么这么粗心啊?居然漏写题!”我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师,老师这才压低了火气,语重心长地说:“不会没关系,可以问同学,《论语》中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说,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低下的请教为耻。希望你以后有什么不会的多向同学请教。”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遇到什么不懂的就虚心 向 老师、同学请教,使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论语》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类似的经典语录还有很多,诸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使我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使我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8

这个寒假我利用空闲时间读了一本名叫《论语》的书,这本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这本书讲的是君子行为和为人处事的原则。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三思而后行”,遇到什么事,先冷静,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一次表演中,因为下雨,两个表演者不能来了大家都慌了,“怎么办呢?马上就上场了,又少了两个人”。这时老师走过来说:“大家别慌,一起想想还有没有办法。”于是,大家又开始想办法了。有人说:“我们不要他们了,自己演吧!”“不行,我们演的是话剧又不是舞蹈。”又有人说。突然,我想到了我两个闺蜜。我在家时,也让她们陪我练过,只能让他们上了。我给大家说了一遍,大家都说只能这样了。我拿起了三把伞,向外跑去,还好她们家离学校很近,不一会儿,我带着她们回来了。我们换上了服装,让她们两个练了几遍。

上台了,大家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虽然没有原来的好,但是掌声依然热烈。表演结束了,大家都说我真聪明呢!

所以说,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只要冷静想办法,一定能战胜困难,创造奇迹。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9

《论语》这本书汇聚了春秋时期的大儒学家孔子云游四海、辅佐君王、教育弟子时曾经说过的话,读《论语》有感作文。聚集了孔子毕生的心血,处处展现了儒家“仁”的思想结晶。

此书总共有十三篇。自古以来都是用于教学和治理国家的。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的作用是如此之大呀!

读完此书后,我印象最深、感觉也是最有用的一句话是“三思而后行,行而再思也”。在如今的法治社会里,做任何事不仅要有实力,最关键是要有智慧的,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再三思考,做到沉着冷静,不能鲁莽,这样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小学六年级作文《读《论语》有感作文》。同样,我们在学习中,每件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开动我们的脑筋、丰富我们的知识;在平时考试中,每一道题解答前一定要审清题目的意思,经过全面的思考后再下笔解答,力争做到做一题对一题,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功”,省去了做完考卷后再重新思考重新答题的时间。

可见,孔子的知识渊博,《论语》的博大精深,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0

我国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建了儒家学派,周游列国,广收门徒,不问出身与家境,提出“仁”的学说,并留下了《春秋》一书,他与弟子的言论被整理为《论语》,他就是孔子。在语文课本上,我们学到了来自于《论语十二章》,让我受益匪浅。

这十二则中,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到做人三个方面教育后人。学习要按时复习;被别人误解而不生气;积极向他人学习;思考与学习要共存;珍惜时间……这些都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每一则都让我惊叹于先人的智慧,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论语》不仅要读,更要应用于实际中。

每一天老师教授的东西复习过了吗?思考了吗?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了吗?很多知识总是学过后堆积在脑海里,每天不断吸收着新的营养,但是在实际学习生活的面前却仅仅只是一堆文字,这些知识应该在问题面前能够及时“跳”出来,进行实际应用,而不只是一堆空洞的文字积累在脑海里,它们的深层含义以及蕴含的知识道理才是更重要的。学习要活,活学活用,让这样宝贵的精神财富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仁”是孔子创立的学说,也是社会需要的正能量,制止并反对苛政。“仁”包含了一切的美德,仅是一个字也可以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个字应该印在脑海中,时时刻刻能够想起。

《论语十二章》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汉字背后蕴含着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1

《论语》当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是知也。”每当我读这句话时就会想起寒假的一件事。

“咚!咚!咚!”有人敲门了,会是谁第一个来拜年呢?我打开门,看见姑妈一家人先来,奶奶就叫我带六岁的小妹妹去玩。我就带她去堆雪人,正在滚雪球时,她问我:“娟娟姐姐,你觉得我聪明还是你聪明呀!”我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我聪明呀!我比你懂得多。”她又问我:“那我就问你两个问题,好吗?”“可以呀!”我心想她是个孩子,问的问题我一定能回答,就爽快地答应了。

她一开始问我:“雪是什么颜色?”“白色呀!”我肯定地回答。她又接着说:“雪不管怎么样,都是白色的吗?”我说:“只要不加有颜色的东西,一定是白色的。”只见她把雪放在手上,走进屋里,她手上的雪就溶化了,变成了透明色。“哎哟!”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哪,真后悔。

接着她又问第二个问题:“雪和冰一样吗?”这是我沉思了一下说:“不一样。”她又说:“只要不加任何东西,都不一样吗?”“对呀!”我笑着说。随之,她把雪和冰放在手上,又拿进屋里,雪和冰都变成了水,她说:“这不是一样了吗?”我顿时哑口无言,脸红耳赤。

这件事后,我又想起了《论语》当中那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从此,我也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最聪明的。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2

《论语》这本书讲的是孔子对学习、执政、敬孝、仁德、礼节和天道地论述。

我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孔子对弟子说,老师教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能获取新的更深的道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如果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白学。学的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执政就要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做人要孝敬父母;奉承君主要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要讲信用;为别人出主意要忠实,要广泛地与众人友爱;君主使用臣要以礼相待;臣奉承君主应当以忠相待,作为君子要谨慎地说话,敏捷地行动。

我也要用孔子的道理和品德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动。对学习,我要经常复习,而且要深入思考,要经常去实践,不能空想,做到虚心好学,说话要有分寸,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孝顺父母,父母不愿听的话要委婉的劝说,为父母做事不要抱怨。尊敬师长,要听从师长的告诫,不冒犯长辈,做一个有孝心的晚辈。和朋友交往要讲信用,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长大以后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3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莫属《论语》最为经典了。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一生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论语》中分24个章节,分别是子路、颜渊等,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这篇讲述了为人如何学习与做人的道理。这篇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使我颇受启发。它告诉了我们学习要有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态度,才能使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远方的朋友来了,应该因可以一起切磋知识而感到快乐;人为人处事不能因小事而自寻烦恼。如果做到这些,就可以更好地成为有作为的人了。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人的记忆有遗忘性,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象我在复习阶段遇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因为平时也没有很好地巩固,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竞一直想不起来。平时有什么疑问我也很喜欢与同学一起讨论,虽然有时候会争论起来,但与同学的相处会让我获得很多一个人思考不能获得的快乐。以后,在生活中,与周围的同学相处,我一定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而与同学争吵起来,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论语》这本书确实无愧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俗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将始终是我人生中的好老师。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4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值得观察的事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它们,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奥妙。再往远处看,那娇艳的蝴蝶花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花在风中摇摆。于是,我拿起一个小型的烟花;涂上了美丽的颜色。”看到奇奇很有智有谋,老狼便从身上拿出一颗蓝宝石对奇奇说:“你可别小瞧这颗蓝宝石,它能给你变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还能逢凶化吉,请你收下吧。

这两座山虽然高,却不会再长,我每天挖一点,总有一天会把它挖掉。”愚公的这种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饶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记得我曾经在数学小测验上,考得不理想,很多题目都不会做。回家后我也不管了。

就在这时,妈妈拿了一本我已经读烂了的书,告诉我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气馁,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不做了,而是我先要心静下来,万变不离其中,多看书,仔细想一想,肯定能做出来。所有的题目平时我要多做一些练习,关键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去战胜它。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论语》,要把愚公移山的精神运用到学习当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再多的困难,只要怀着一颗坚定的心,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我们一定会成功的!当我们学到了知识本领后,长大后才能回报祖国。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15

《学而篇》开篇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虽然,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但“君子”,我仿佛知道些。能称“君子”的人,应该是讲诚信的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诚信。若想正自己的身心,必须要有“诚”的思想、心境与行为。在“诚”上,我是要勉励自己的。

有天,我答应同学要给他课外书,结果回家玩起来便忘记了。次日,同学向我要,我明明知道是自己忘记了,却偏要说,是对方在放学时没有提醒而忘记的。其实,我说后的瞬间就后悔了,所以,第三日的早晨,我不仅把课外书带来,还与同学表达了真诚的歉意。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时,不打不相识,自与同学道歉后,我们便成为了好朋友。我们还有了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俩都要以“诚”相待,说到做到。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我喜欢这句话,因为有了诚实,才能有正确的思想。当我们听说一件事情后,一定不能盲目地说给别人听,万一事情不是本来的样子,那么就会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

有可能会把错误的事情当成了正确的事情。在我与小朋友们的交往中,总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这是我们小孩子的专属。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圣贤书,多思辨,才能使自己拥有明辨之心。

上一篇:于村小学地震逃生演练记录下一篇:元旦晚会优秀新闻广播稿